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愚伏先生别集卷之十一 (自动笺注)
愚伏先生別集卷之十一
 附錄
  
有明朝鮮正憲大夫吏曹判書兼知 經筵春秋館,成均館事
弘文館提學,藝文館提學, 世子左賓客
 贈崇政大夫,議政府左贊成兼判義禁府事。
知 經筵春秋館,成均館事
弘文館提學,藝文館提學, 世子貳師愚伏鄭先生諡狀
[宋時烈]
公元1623年
先生諱經世
字景任
姓鄭氏
號愚伏
晉州人
九世祖澤
通判尙州
留一于州
子孫仍家焉。
高祖蕃。
曾祖繼咸。
祖銀成。
考汝寬。
皆不仕。
然以儒雅著稱
妣陜川李氏
江陽君瑤之後
生公軻之女。
先生以嘉靖癸亥九月十四日生。
穎悟絶人
八歲小學
文理已通。
屬文語皆驚人
先達稱之以句句如花。
旣而又知俗學外有用力處。
柳文忠公知州事
先生執贄請益
忠一嗟異
遂告之以爲學之方。
先生服膺不怠
十六。
參鄕解兩試
二十。
進士第二名
又四年。
登第
選入院。
薦爲翰林
 上嘗問委巷之義。
講官無對者。
先生檀弓以解之。
 上色奬之。
退。
仍問鄭某誰人子也。
己丑
參弘文錄。
 賜暇湖堂
極選也。
本館以望不備
久不南床位。
 上特以先生正字
時榮之。
文臣庭試。
復 賜
異數
逆獄起。
先生以嘗在史苑。
逆臣姊子。
置對尋 宥還家
庚寅
丁外艱
柴毀不勝
壬辰
倭虜入寇
先生與同志募鄕兵
設伏斬捕
猝遇大賊。
中矢墜崖。
李夫人及弟興世被害
 朝廷奬以倡義討賊
拜禮曹佐郞
上疏懇辭
仍走兩湖
召募兵糧
一以復讎討賊爲急。
癸巳
 上下本道使之敦諭赴 朝。
又力辭。
服除
自禮兵郞拜修撰
承 召入謝
正言
尋還修撰
時當大亂之餘。
國憂方殷
先生入對曰。
古者大有爲之君。
所以本根之計者。
不過學而已。
旣知此心之由學而明。
則當知此心亦由不學而闇。
明則光輝洞燭事物
闇則是非懵然而莫白。
然徒事講明
而無持敬之功。
則將無以爲涵養本原之地矣。
 上警聽焉。
因講周易。
進曰。
此書誠爲聖學正宗
然其義精微
未易通曉
春秋討賊大義
當此撥亂之日。
最宜講究
 上問程傳,本義異同
對曰。
伏羲先天之學。
至邵子發揮
然後易之本原闡明無餘。
朱子本義
所以明乎此者也。
若程傳則不於此
而惟以發明義理爲務。
此其同異之辨也。
 上又問陰陽升降善惡吉凶之應。
對曰。
陽尊陰卑者。
分之常也。
陰升陽降者。
氣之交也。
然常者爲否爲未濟
交者爲泰爲旣濟
人君亦須居上而親下。
然後上下交而
治道成矣。
又曰。
積陽多則其漸可至於君子
積陰多則去人而之鬼矣。
君子小人之分。
由於是。
陽生物。
陰殺物。
雖其造化待對之體不能相無。
而其類有淑慝之分焉。
聖人作易。
於其不能相無者。
旣以健順仁義之屬明之。
而至其消長之際淑慝之分。
未嘗不致其扶抑之意。
吉凶之端。
亦以類應也。
後 上又問揲蓍之法。
先生內侍折枝以來
信手揲扐。
不經意
而其進退多寡之數。
一皆先命而響合
 上甚驚異之。
先生曰。
此非奧妙知者
推衍所以然之故。
 上極奬賞
晉錫便蕃
李公恒福每自 講筵退曰。
侍講才也。
乙未
司書,知製 敎。
時 宣廟倦勤
 命光攝政
先生與同僚上箚力爭
遞爲典籍
仍陞直講
未幾還拜修撰校理
文學
上箚請立志自強
 上嘉納焉。
又乞暇省墓
 上愛其疏意懇到
令政院寫進一通
朝請頻 御經筵
入銓郞。
遴選衡平
俄受 命巡按嶺徼
旣還。
 上以經筵講易未訖。
吏曹授玉堂。
已而
吏曹正郞
校書,承文校理
丁酉
體察使從事
乞解本職
專意討賊
 不許
檢詳舍人校理,兼弼善。
時倭虜有再動之勢。
上箚請修都城
死守計。
舍人
改掌令。
巡按嶺西復 命。
差奮義軍將
授司藝。
旋拜校理
又往嶺西督運
還拜司諫
尋陞通政
爲同副承旨
間出使天將軍門
嶺南方伯
 上面授之曰。
卿之才局
可合此任。
南服新刳。
先生內撫瘡痍
外應軍旅
威愛幷著。
時議方攻文忠
侵及先生
先生連章辭遞。
後連靑松府使,左承旨,禮曹參議
皆不赴。
惟暫到寧海府卽還。
與同志設醫藥
以濟鄕閭病者
明道先生語。
名其院曰存愛
壬寅
校正廳堂被參
先是
鄭仁弘團結鄕兵。
賊退猶不釋
頗有不戢之聞。
先生偶以言諸李公貴
李引之以論仁弘
仁弘大嗛之。
至是爲憲長
以不近語。
先生自是無意於世。
卜築於愚伏山中
左右圖書
硏精覃思
間或相羊水石間。
其發諸吟詠
率多沖澹蕭散之趣。
丁未
除大丘府使。
悃愊無華
戊申
 宣廟賓天
光海嗣位
求言萬言疏。
大要恤民實在於寬其力厚其生。
而二者之本又在於節儉
言宮闈不嚴
仕路混濁
至 先王末年而極矣。
正始之日。
所宜惕念而改圖也。
又言卽祚之初。
大臣注擬銓相。
而其人不與焉則命之加擬。
不與則又命加擬。
必得其人姓名
然後始肯落筆
殿下愼始之日。
已用如此手段
日後之憂。
可勝言。
殿下博觀前史
其於公私辨治亂之故。
察之熟矣。
豈不姻婭私昵之爲累於聖德乎。
得非新登大位
遽遭危疑之變。
遂欲廣置親信
以爲急難之用乎。
則又大誤矣。
天地所以廣大無外
人主
所以尊而無對
無私也。
目今朝廷百官
孰非殿下四體
三軍萬姓
孰非殿下赤子乎。
一視同仁以得其心。
則孰不爲殿下捐軀乎。
不此之圖。
而顧欲托於數三親信之人。
殿下之有。
不亦狹乎。
其勢不亦孤乎。
又曰。
天下萬化無一不本於人主之心。
虞書所謂精一執中
孔子所謂誠正克復
思孟所謂明善誠身
示人用力之方。
不翅丁寧
殿下今日其可自逸乎。
可不敬德乎。
疏入。
海大怒。
命焚之。
諉以語逼 先朝
將鞠之。
大臣李恒福救解之。
削職
未幾西敍。
己酉
充使朝 京。
先是
使臣幷以玄盤領從事
先生以爲盤領刱於後代
玄郞齊服
非所用於朝賀大禮
呈文禮部
請易以朝服
以遵大明集禮。
又請兵部
增年例貿硝之數。
海大悅。
命加資。
拜成韻館大司成
累辭送西。
已而出爲羅州使。
陞拜全羅監司
先是
 朝廷五賢臣從文廟
仁弘上章醜詆晦齋退溪
先生惡之。
憤疾之言。
累形文字
仁弘怒甚。
嗾其徒駁之。
壬子直哉獄起。
先生被引就對。
光海見其所家書
語及君上處必上平
左右曰。
安有敬謹如是黨逆者乎。
先生長男杺。
成童
幷被逮。
光海親問汝父敎汝何事
對曰。
只敎忠孝二字
光海尤奇之。
無何得釋。
初。
 宣廟奏請光海爲世子也。
臨海爲長而廢疾矣。
後 上接天將時。
先生請勿臨海隨駕
至是光海殺臨海
先生有炳
逆折之功。
命陞嘉義
上疏固辭
不許
同知樞府
術人李懿信上疏遷都
先生承命獻議曰。
國之所以祈天永命
人之所以保享遐齡
在於修德養性而已
地理所能與哉。
事遂寢。
益亂。
先生力求外。
 除江陵府使。
愛其俗朴而人愿。
敎之以禮爲先。
勸趨之。
乙卯
爲人所引被逮。
光海已燭其無實
而故不釋以要其贖鍰
門人將行魏劭故事
鄭文穆公亦曰無傷也。
又有勸子弟訟冤者。
先生皆痛止之曰。
君子愛人以德
死生有命
豈容人力耶。
益取聖賢書。
朝夕硏窮
樂而忘憂
丙辰冬
削職解放
癸亥 仁祖大王反正
首授弘文館副提學
先生承 召入謝
 上勞甚至
入對
請寢擧義人別科之議。
請罷內需司。
以示王者無私之義。
 上或從或否。
因災異上箚曰。
德崇業進。
常在眞積久之後。
化成治定
可以歲月遽期。
則 殿下所以修德立志者。
能保其無怠乎。
偏黨舊習常存
同寅之效未著
征繕之宏摸未定
進討之期茫然
則 殿下所以求賢定計者。
能保其不懈乎。
至於郊畿之近而奸民玩法
禁闥之嚴而女僕通行
裁抑僥倖而時有啓寵之漸。
從諫如流而或 下嚴峻之批。
是則無論他日
而 殿下秉心
已不純一於時月之頃矣。
先賢所謂不世大功易立。
至微本心難保
中原戎虜易逐。
一己私欲難除者。
可畏也。
今日者。
誠 殿下大有爲之會而不可失之時。
伏願 堅苦刻厲
執德不已
勿以己私而妨公道
勿以宴安而萌怠忽
毋急近效
持循不已
自然 聖德日新
治化日隆矣。
 上批曰。
自予忝位。
一人言予過者。
今看箚辭。
不覺敬服
故事玉堂長官輪次侍講之例。
 筵臣啓言鄭某乃讀書養德之人。
請頻 賜引接
 上從之。
又別 賜食物。
一日
講論語。
先儒宰予晝寢自棄
 上問晝寢豈遽至於自棄
對曰。
先儒懈意一生
便是自暴自棄
 上曰。
宰予聖門高弟
何乃如此
對曰。
或問程先生謹嚴
門人自不謹嚴
程先生何事
以此觀之。
學者須用己力。
不然則雖聖人與居。
末如之何矣。
 上皆嘉納焉。
仍問南中人物
先生曰。
張顯光柳袗皆可收用
已而
兼元子師傅。
三司方議廢庶人跳出之罪。
先生不合
大司憲公貴直斥先生於 上前
先生乞遞甚力。
 不許
盤領表裏
兼藝文館提學
光海時。
許筠,李爾瞻媚上尊號
光海嫌於獨當
故幷以上於 宣廟而復稱以祖。
至是廷臣方議刊去尊號
先生請幷去祖字。
其意以爲 宣廟雖遭外寇
旋卽收復
與旣亡再造而稱祖之君不同矣。
況稱祖以功。
稱宗以德。
初無高下之殊。
不當有所取捨
以取妄作之譏也。
事竟不行。
先是
 上將親祭私廟
禮官難於祝號
先生以爲 主上以 宣廟親孫入承大統
公元1625年
不考 宣廟
則雖稱考於私親
無兩考之嫌。
當稱考而不加顯。
稱子而不加孝。
李公元翼李公廷龜議與克合。
遂用之。
旣又上箚陳八條
曰立大志
曰懋聖學
曰重宗統
盡孝敬。
納諫諍。
曰公視聽
嚴宮禁。
鎭民心。
其論宗統略曰。
爲人後者爲之子
故稱所後爲父母
齊斬三年
本生伯叔而服不杖朞
誠以受重之義甚大。
而物無二本
無二尊故也。
至於帝王承統
則受 宗廟社稷之重。
億兆臣民之主。
事體隆重
尤萬萬於士夫家矣。
前代帝王旁支繼而尊奉私親者。
率皆見非於當時
取譏後世
宋英宗
賴司馬,范,驪諸賢。
據經守正
遂以皇伯父稱濮王
乃爲得禮之懿。
 宣廟追崇德興時
亦倣而行之。
可謂王之明法也。
至於今日則與此微有不同
蓋 殿下 宣廟之孫。
昭穆不可易。
祖禰不可亂。
只得稱祖而不敢稱考。
旣已稱祖於 宣廟自稱爲孫。
則雖稱考於所生
自稱爲子。
未有嫌逼之礙也。
因引司馬光,驪公著所論漢宣事爲證。
旦曰。
今雖論議已定
安知異日無希固寵巧飾欺罔
程子之所憂者乎。
區區愚慮
不得不預爲 明主言之。
 朝廷方議號牌宣惠廳便否。
先生獻議略曰。
常謂宣惠節目繁鎖。
奸蠹易容
不可以行之久遠
旦以臣之所知尙州一邑論之。
大同一結所收。
通計米豆及其人布,刷馬諸色率。
一歲
過木二疋有餘
而今宣惠廳所收。
取三疋。
則較之常年所收。
殆加三分之一。
外方之民。
聞 朝廷講究利民之政。
日望其惠。
而乃得三分加一之賦。
必將譁然而駭矣。
臣意不如姑徐熟講而行之。
號牌一事
乃是可行良法
但念塗炭之民未及休息
而遽聞此令之下。
則或不無鳥驚魚駭之慮。
然善爲開諭
處之得宜
則恐亦不至於不可行矣。
至於兵農之當分。
論者無不知之。
必須贍其衣食
給其妻孥
然後可令專於踴躍擊刺之事。
國之力。
有不能辦
量力所及選兵
則兵少不足於用。
其所以難也。
不能此。
則惟給保一事
乃爲前代通行之規。
而然亦或存或亡。
不能隨闕塡充
壬辰亂後。
尤爲蕩然
而敎鍊之法則終始未有所聞
武略不競
由於此。
今欲着實行之。
必須先行號牌之法。
多得閑丁以充闕伍。
然後可以議此矣。
以嫁女請暇還鄕
 上令本道給婚需。
辭 不許
 上將大學
吳公允謙 啓言宜待鄭某之歸。
 從之。
旣還 朝。
白虹之變。
先生上箚曰。
天道不慆
變不虛生
意者深宮蠖濩之中。
幽獨四之地。
無乃敬畏之念乍弛。
宴安之心漸滋。
有人所不知而天已降監者乎。
古人之言曰。
一念之善。
慶星卿雲
一念之惡。
烈風雷雨
由此推之。
一念不善
一念白虹也。
一事不善
一事白虹也。
雖無謫見於天者。
已爲可畏
況有之乎。
伏願 
公元1122年
殿下反躬深省
自裏至表。
微至顯。
務使德性常用物欲不行
則天陽和之氣。
不以類而應。
而又何陰盛之足憂乎。
 御批
內省多疚。
天譴宜矣。
箚辭當體念
內司別提德允死罪
 上只命決杖
先生又論其不可曰。
夫刑之輕重
視罪之淺深
權衡稱物
得其平而止。
而其柄在有司
人君不得私意其間
使輕者重而重者輕也。
禮曰。
君者立於無過之地者也。
如此然後可以正人也。
不審 殿下何有於一隷。
不肯自立無過之地。
使應物之地有累於私意
正家及國之道。
不能出於至公乎。
甲子元日
又因虹變上箚曰。
隮以淫沴。
倏干太陽
一之可畏
況於再三乎。
況於三始履端之辰乎。
此殆不測之禍伏於冥冥之中。
而人莫之知。
故天以是大警動于 聖衷也。
竊念今日民生新離塗炭
憔悴已極。
譬如大病人元氣澌盡。
上一延延僅存
正使安之以枕席
養之甘脆
欲望有同平人
則非可以歲月致也。
況又攪動之以搖其情。
困苦之以竭其氣。
則其能免於溘然而斃乎。
水火餘生。
遭逢 聖代
未及究。
先竭其力。
望仁深故歸怨速。
乾文不寧
安知不由於此乎。
昔在丙辰元月
屢有此變。
一月之內。
不翅八九。
天之所以告戒可謂諄復
昏迷不省
至於爲天所棄。
由此觀之。
則天命之不僭昭然矣。
今 殿下旣有寅畏之心矣。
又有懇惻之言矣。
然又必
不忍人之政見諸行事。
然後寅畏心實有所施。
懇惻之言不爲口惠
而方可以上天仁愛之心矣。
李适反。
先生白令三司諸官宿衛 禁中
旦論入江都非計
 大駕南巡
先生承 命檢察嶺南
上狀請毋貸奔北之將。
又令把守漢江
未幾賊平。
 大駕還都
嶺南復 命。
因乞遞。
 不許
延平府院君李貴來見先生
以爲王子珙曾出賊招。
不可早圖
先生答謂 聖世安忍使骨肉危懼
兩司競請議處
先生獨執不可
大被李貴詬斥
上章乞免
略曰。
李貴之欲防禁仁城。
出於 宗社之慮。
自古疑之一字
爲讒口所乘。
事變無窮
常出於意慮之外。
萬一他日事有難處
不能終始保全
今日諸臣所以委曲宛轉長慮處變之意。
歸虛地。
其有傷於 聖德豈不大哉
臣子之事君。
但當自盡其心。
不當違心詭隨
苟同於人而取媚於時也。
 上以爲甚過。
旦曰。
玉堂長官欲納君父無過之地。
其志不亦善乎。
貴上箚攻之甚急
有爲後日樹功之語。
先生遂出郊外行遣
 批曰。
卿之忠讜
嘉之久矣。
雖有言。
予豈聽信乎。
 朝廷亦必非而是卿矣。
先生又箚曰。
夫仁城之死生。
何與廷臣
而咸欲其無死者。
是乃赤心愛 殿下耳。
豈有一毫私意於彼哉。
雖以李貴憂國如狂。
亦必以保全爲言者。
其心亦若此耳。
何不以己度人
謂人如己。
乃以樹功勒加耶。
古人之言曰。
公元1624年
富貴易得。
名節難保
臣若抗顏再入
爲人所笑。
則擧平生而盡棄之。
豈不悲哉。
 上慰諭益至。
且 命入侍者再。
先生皆不赴。
乞退愈力。
擢拜大司憲
連章懇辭曰。
嘗聞朱子之言曰。
士大夫辭受出處
非獨一身之事而已
其所處之得失
關風俗之盛衰
不可以不愼也。
臣嘗以是觀於廢朝而驗之矣。
其所不欲退者
被物議。
不許辭避
爲臣者亦貪戀寵眷
晏然不去。
一夫先之
十夫效之。
見聞所慣。
漸成習俗
至於廉恥掃地
利欲滔天
而國無所賴。
目今 朝著淸明
搢紳相讓
蓋無一人忘恥而冒進
而 殿下乃欲使臣一夫之數。
以啓無恥之習。
嗚呼
 殿下之待微臣
無乃簿乎。
孔子曰。
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於此職。
終不敢就。
 上不得已始許遞。
卽南歸鄕里。
連拜副提學,都承旨
 嚴旨趣召。
遂還 朝。
 上引見勞問
先生啓曰。
出納惟允
政院之職。
宋之李沆
君命不可卽便封還曰。
以爲不可
千載之下。
可見君臣矣。
今臣亦不敢不以爲法焉。
 上改容焉。
先生在 經筵二年
感激 知遇
竭誠殫心
從容開導者。
必以陳善格非爲本。
 上亦思其啓沃之功。
雖以他遷。
時使入侍 經筵
與之討論
特加一資而曰。
某曾講論語。
盡心論難
先生改正
且曰。
於此願有獻焉。
孔子曰。
千乘之國
敬事而信。
節用愛人
使民以時
聖人治國之道。
要不出此。
中間一敬字。
爲五者之本。
竊念 聖明於此
微有着力未到處。
施爲號令之間。
一毫不謹
則便不得爲敬。
非必四然自用然後不敬也。
伏願 純心積功
推致其極。
使一國臣民涵於 聖澤者。
皆知 殿下典學之功有以致之。
則 經幄末臣亦有榮矣。
 上嘉奬焉。
李義吉上疏尊奉私廟
言甚悖妄
先生論斥之。
又因雷雨之變 啓曰。
慈父之怒其子。
乃欲起敬起孝。
不爲有過之人也。
子能盡孝則父必不怒。
以此推之則天固有在矣。
伏願 殿下益篤其敬。
愼之又愼。
臨政處事之際。
發號施令之間。
不敢一毫放過
使祗畏之心無少懈弛
以爲修省之本。
十一月
三告乞遞。
 不許
兼右副賓客
昭顯世子將行冠禮
先生圖式以進。
禮畢
 上命進資憲。
敎曰。
敎誨元子出於至誠
嘉歎久矣。
長男檢閱杺夭。
上疏乞歸葬。
 上愍勞不許
大司憲,知中樞
又以修墓乞暇還鄕
連拜大司憲參贊刑曹判書
皆辭
還 朝又拜大司憲
乞禁諸宮家牟利
士大夫關節
又請收內奴給復之 命。
丙寅
 上遭仁獻王后喪。
欲行三年喪
先生以爲 主上以繼別之宗。
入承大統
可以伸情於所生乎。
宜使綾原主喪
而凡喪具之嫌逼於 國葬者。
皆不可用
率同論執甚力。
 上只降服杖朞
而餘皆不從
遂以言不行引避
遞爲同樞。
又上喪禮六條
兼陳舍己從人逆心求道之說。
 御批
觀卿
箚辭。
足見專門禮學
未嘗學問
今遭禮訟。
正猶面墻
慙悔無及
已而
大司憲副提學
皆辭
知義禁,同知 經筵
 詔使姜曰廣,王夢尹來。
先生贊禮
儀度中禮
觀者歎服
又拜大司憲
上數千言
懇懇以誠一字爲要
尋授護軍
又屢拜大司憲副提學
以次子喪乞歸葬。
 命給葬需。
行到淸州
聞有虜警。
還赴 朝。
嶺南號召之 命。
檄召募。
將次第前赴。
俄而和約成。
有 旨罷兵
復 命于 行在
仍扈 駕還都
陳時務曰。
自古人君非常之變者。
必立非常之志。
然後興衰撥亂
以卒建非常之業。
志苟不立。
因循頹惰
不能自強
則終亦必亡而已
古人多難興邦
殷憂啓聖。
此正 殿下生於憂患也。
誠能日夜淬勵奮發曰。
島棲之恥。
其可雪乎。
脅盟之辱。
其忍忘乎。
犬羊之與和。
其可恃而爲安乎。
寤寢一念在於湔羞雪憤
不以一毫宴安玩愒之心參錯其間
不能提兵深入掃穴犁庭
他日賊來。
亦有以待之
不至前日束手無策矣。
衛文公野處漕邑。
卒致革車三百。
騋牝三千。
而狄不敢再窺。
越王句踐生聚敎訓
卒成沼吳之功。
以雪其恥。
是甚精神
甚麽筋骨
觀其大布大帛嘗膽軾蛙
二君堅固刻厲之心。
未嘗一息弛也。
往日之事。
言之亦無及。
然猶有可諉者。
 殿下所以屈己忍辱者。
豈不小屈所以大伸。
暫辱思所以久榮乎。
苟不於此時
孜孜矻矻
不遑寢食
以爲自強之策。
君臣上下不免淪胥以亡。
幸而不亡。
屈辱之甚。
將有十倍於今日者
天下後世
皆將以 殿下偸安苟活之主而已
豈不痛哉。
伏願 殿下堅立此志。
如寄足於百尺竿頭
托身風濤漏船。
毋狃於目前之小安而忘日後之憂。
毋循於文爲之細節而忽遠大之慮。
又曰。
 主已辱矣。
 宗社將墜矣。
正使大小臣隣奔走竭力
汲汲遑遑
救焚拯溺之爲。
尙恐無救於亡。
奈何一時氣象舒緩泄沓
略與平日無異
至使敵人之來覘者發燕雀處堂之譏。
嗚呼痛哉。
意者天之將喪我邦。
而奪之魄乎。
何其靡哲不愚耶。
聞天萬事無一不本於人主之心。
竊瞯 殿下所以修德立政者。
一年怠於一年
雖新經大亂
備嘗艱苦
而猶不能慄慄危懼成湯
懲毖後患周成
秉心塞淵如衛文。
施爲命令之間。
率循故常
殊未有喫苦茹痛奮發更始之意。
天下大本所在
不立如此
臣工惰窳
庶事隳廢
日趨危亡之域者。
其故可知也。
竊料 殿下未必不以羈縻一毫可恃。
而幸賊之或不來耳。
若然豈不千慮一失乎。
王恢
燕人之習胡事者。
其言曰。
凶奴和親
不過數歲。
卽復倍約。
其他,宋前車之轍。
較然可戒也。
朱子之言曰。
國家恢復大計
邊陲備御常規者。
講和之說也。
蓋謂人心有恃而緩於自治也。
宋太祖發內
帑之錢以爲軍餉而曰。
以此胡人之首。
其時契丹猖獗
國事危急
萬萬不如今日
而乃能輕舍私藏徇軍用。
近日施措
乃有愧焉。
深恐 殿下偸安姑息之念。
日滋長於隱微
終無以自強
則雖謂之因此亡國
亦非過論
嗚呼
往日之事。
尙忍言哉。
百年禮義之國
堂堂千乘之 君。
而下戎虜要盟
正使此虜終始帖然
已爲難雪之恥。
況其溪壑難盈。
釁隙易生。
一夕安寢而秦兵又至者。
安保其必無。
傳曰。
有恥而後能知憤。
知憤而後自強
自強而後行其政令
保其國家
伏願 殿下毋忘會稽之恥。
勿弛嘗膽之憤。
立之以刻苦之心。
持之以悠久之誠。
則當不患刷恥之無日矣。
今日人謀事力
決無重恢之望。
所望者惟天道助順而輔德
願自今每發號作事
必先自思曰。
可以合天心否乎。
合則行之。
否則寢之。
事事如此
日日如此
高高在上
日監在玆者。
寧不默佑冥冥乎。
又請言路
廟樂
興慶遷葬亦且遲待數年。
罷內需及沿海魚鹽
設屯以補軍餉
專以安民鍊兵奮勵刷恥爲意
 上以手札批曰。
屢陳至論
欲以格非補闕
服膺勿失
以副卿之至誠
俄移大司憲副提學
乞暇歸鄕里。
卽以大司憲 召。
道拜右參贊
尋還副提學
戊辰
大司憲參鞫孝立逆獄。
獄畢。
正憲參贊
知義禁。
還拜副提學
先生以入談道德。
出領刑罪
其所宜。
知義禁。
公元1628年
且言近來 命令之發多不和平
深居燕閑之地。
所存所養不能深厚而然。
宜頻接儒臣
 朝廷將以被擄走回人與虜。
先生箚陳其不可曰。
爲民父母
不能保庇於兵至之日。
及其舍命來歸
又從而縛送之。
天理人情所不忍爲。
今宜先斬李灤。
以正其中間擅諾之罪。
改撰答書。
務令明白痛切
安知因此不少變其鴞音耶。
臣昨見邊臣馳 啓。
賊駐九連城
氷合東搶之語。
連綴此等狀 啓。
付奏于賀至之行。
而仍請申勑山海寧遠等處。
使伺其東出
直擣巢穴
則乃爲 王師大捷之機。
而彼又形格勢禁
不得四意侵掠矣。
又曰。
 殿下反正之初。
勵精圖治
中外拭目
而式至于今。
治效蔑如
若使當初勵精之志果出於誠實
徵驗見於外者
至於此乎。
惟其發於言者非心所存
而施於事者又不能如其言。
表裏不同
前後相違
眞實無妄之道。
不能與天合德
如此而望孚於人。
不可得。
況能孚於天乎。
人君之職。
莫大安民
而 殿下六年憂勤
尙無安堵之效。
已有土崩之勢。
及今不爲之所則後悔無及
 殿下一部中庸
誠之名義
固已曉然無疑矣。
夫子之言曰。
未讀此等人。
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
便是不曾讀。
惟 殿下惕念焉。
 上方講書傳。
承 命製渾天儀以進。
己巳春
邊臣駝 啓。
毛將有東搶意。
 朝廷將遣重臣解棼計。
先生上箚陳其不可
公元1629年
因災異陳箚曰。
董仲舒之言曰。
天心仁愛人君
自非太無道之世。
天盡欲扶持全安之。
胡氏亦曰。
克勤天戒
則雖有其象。
而無其應。
伏願 殿下體上仁愛之心。
益盡平日兢畏之道。
使剛健之德日積
淸明之政日行於外。
一時陰沴之氣。
自當雲消霧釋於太陽之下。
不然
災咎必來而傷敗乃至
天之所以仁愛者。
亦安可屢冀也。
尋乞暇歸鄕
四月還 朝。
 上曰。
賴卿輔導
時或懲窒
卿去未久。
予心茅塞
承 宮令
寫進九思九容
五月
移拜大司憲
忽有痿痺之證。
 上遣醫看病
累辭許遞。
旋拜右參贊,禮曹判書
乞暇浴於榮川。
邐迤還家
上疏致仕
優 批不許
吏曹判書
上疏辭。
 上屢下溫旨召還。
又兼文衡
力辭不得 命。
先生黽勉供仕。
公心正色
專務調和士論
收拾人才
場屋文體
務令平實
怪辭險語
一皆黜之。
庚午
兼知 經筵春秋
椵島將劉興治殺其主將陳繼盛。
 上議興師討之。
先生上言不可曰。
當初群議
以爲此賊必擧軍投虜。
背叛 天朝
惟有仗義興師
爲 天朝叛逆
引對之際。
大計立定
旣而聞之。
非徒渠不投虜。
反以應虜搆誣繼盛。
 上聞 朝廷
彼其擅行戕殺
肆爲誣罔之罪。
不容誅。
而與虜連謀之狀。
未著明。
徐待 朝廷指揮而處之未晩
已而
累箚祈免。
 上皆溫諭不許
 穆陵遷葬
承 命改撰誌文
又請權停賀至之禮。
時有戚里媒進宮傒之說。
李公命俊疏論之。
備局回 啓。
大忤 上旨
司政院爭之皆不能得。
先生進言曰。
此事細微
若其街巷傳聞之誤。
則 聖明平氣而答之曰。
是事矣。
萬一有之。
則 聖明惕念而答之曰。
當卽改矣。
若是聖人胸次都無一事
光明灑落
廣和平
而上下之間情義流通矣。
張思叔
一匹夫也。
詬詈僕夫
程先生責之曰。
何不動心忍性
今以千乘之君酬應大臣
可用如此聲色乎。
伏願 殿下虛心於觀理應物之際。
用力於難制易發之地。
使忿戾之氣雲消霧捲。
回思頃日之事。
必有不勝其悔者矣。
 上意遂解。
擧朝相慶。
時有城門謗書之事。
先生無當世之念。
請暇大歸
解職閑居
有召 命皆不赴。
辛未
聞 上用勳宰議。
決意 追崇
上封事。
力陳其不可
且曰。
 殿下同於己者則若將加諸膝
異於己者則若將墜諸淵。
是以行。
則將見阿諛日進
讜言無由而至矣。
豈不危哉。
臣嘗見 聖敎若曰
漢唐以下人主賢於予者。
亦皆爲之。
何獨不然
諸葛武侯所謂妄自菲簿。
引喩失義
塞忠諫之路者。
不幸而近之矣。
 不報
六月
聞虜騎入寇
力疾赴難
行到報恩
疾甚不得進。
上疏陳情
自是病勢彌留
八月
 東宮下札。
復遣宮官以問。
藥餌食物
陸續賜送。
 上亦遣醫
十一月
左參贊
上狀辭 不許
壬申
先生引年致仕
 批曰。
此非先朝舊臣辭退
體予至意
調理上來
上疏乞解本職及兼帶。
 許之。
俄授知樞。
六月
 仁穆王后昇遐
先生以病未赴臨。
上疏陳情
大司憲
又上狀辭。
疾漸革。
癸酉六月丁丑
易簀正寢
臨歿。
家人曰。
男子不絶於婦人之手。
又曰。
送我必以禮。
訃聞
 上震悼轍朝。
弔賻如儀
 贈議政府左贊成。
 特令 東宮擧哀
八月甲申
葬于咸昌縣檢湖之上卯向之原。
先生嘗夢新居
十里荷花
及是果符眞境
嗚呼
豈其讖耶。
 東宮別賜賻。
宮官致祭
仍看窆葬
令曰。
鄭賓客平生嗜禮。
宮官往毋失禮
葬之日。
遠近來會四百餘人
乙亥
士子配享道南書院
文集若干卷。
所抄朱子大全。
名曰朱文酌海
者行于世。
有思問錄,喪禮參考
未及就。
夫人全義李氏
部將海之女。
無嗣
後夫人眞寶李氏
學生潔之女。
參判堣之曾孫
退溪先生從孫
仁柔淑哲
內治甚整。
二男二女
男長檢閱杺。
儁才
次㰒。
志行不凡
早夭
適生員盧碩命,大司憲宋浚吉
側出男曰櫟。
萬戶
檢閱生一一女
男曰道應。
學行今爲丹城縣監。
女適奉事趙漢叟。
盧碩命一男
思永
二女適士人全翼耇,李松來。
宋浚吉一男
曰光栻。
洗馬
二女學生羅明佐,校理閔維重
櫟有一男道徵
時烈未及灑掃先生之門。
然嘗聞沙溪金先生之言。
曰。
愚伏自是質直人。
禮學之精。
近世所無。
當今可與論學者。
惟此一人
爾。
則其稟賦學問
因可槩見矣。
旣又從大憲宋公遊。
知其有深衣之托。
而信其推尊稱美之言可徵於今與後也。
蓋嘗聞先生長身廣顙
目光炯然
天資豪爽俊偉
淸嚴好禮。
立心忠厚寬仁爲主
進學精思實踐爲本。
私淑退陶
遡本考亭
想象歆慕
以爲準則
充養旣厚。
英華自發
望之崇深
若不可犯。
及至接人。
胸衿洞豁
和氣藹然
聞風覿德者。
不覺心醉誠服
事親
養盡其孝。
喪盡其哀。
常痛其讎怨未報。
共戴一天
係日本物件。
不以諸家
每日起拜廟。
疏糲繼而粢盛必備
叔父年老
奉養親父
女弟貧窮
撫愛手足
家庭之內。
禮敎興行
肅穆朝廷焉。
其在郡縣
以明禮崇化移風易俗爲務。
惠鮮困窮
培育人才
出於赤心
士民皆事之以師而愛之父兄
中遭道消
屛居修業
不復有意當世
 聖主更化
風雲契合
委以論思之任殆將十年
先生旣以輔養 君德己任
進對之際。
宿齊預戒。
精心積誠
時政得失
生民休戚
義利公私之辨。
天人王霸之分。
援據古今
出入經史。
隨事進規
竭盡無餘。
其言溫厚和平委曲懇惻
時人擬之范淳夫云。
 仁祖虛己傾聽
待以師禮。
惟恐一日不在側也。
 章陵之議。
實是千古變禮
先生獨守所見
沛然自信
雖上咈 主意
與時忤。
詆謗四至
而終無所悔也。
平居儼然端坐
獨觀昭曠之原。
謙挹自將
矜伐之意。
艱深機械
以爲戒。
恩讎忮刻
絶於言議
禍福之至。
怡然處順
毫髮動於心者。
常戒子弟曰。
學者立心之本。
當以盡者爲法
不當以不盡者爲準。
古人所謂不如堯。
孝不如舜
不如孔子
自棄者。
眞是警省語。
外物悠悠
不足爲吾輕重
世之挾一技求自衒者。
豈非淺之爲丈夫也。
又曰。
人須有無所知無所能之心。
然後終可到於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也。
常以世無人才爲歎曰。
上之所以育才者固無其道。
而下所以自處者亦局於卑近
幸而決科則自謂能事畢矣。
旣仕則不致意於學。
立朝則無仁義之陳於君。
民則敎導之及於人。
何怪世道之不古也
平生酷好朱文
常曰。
千古以來
豈有如此文章
餘以名家者。
殆類徘矣。
末年病忘
日用事物以至子弟名字
不能記。
而語及朱文心神爽然
輒擧數三行
極論歸趣而後已。
戴記亦然也。
見人或有刱立新說
異同先儒者。
正色嚴責曰。
朱先生而後言。
后學惟當篤信精究而已
至於假竊形似
簸弄筆舌
豈不吾道罪人耶。
雅性沖澹
一切世味紛華
服玩財業
泊如也。
人有餽遺
散親黨曰。
不如是則我心如有所累矣。
宰相四十年。
無宅於京。
無田於野
惟有山水之癖。
一遇會心處。
輒樂而忘歸
雖在仕務倥倊之日。
未嘗不在故山泉石也。
其爲冢宰
受命於病衰之後
精力實有不逮
一事
公元1633年
不敢苟然
一表一妹壻求仕甚切。
先生終不爲之地曰。
兩人不堪百執事者。
豈敢私情而輕 朝廷名器耶。
友人李公埈每歎其至公無私
先生文章出於六經
根乎性理
不使僻書異言
長於疏箚。
渾厚典雅
明白懇到
足以感動人主
論者謂近世大家數未有能及之云。
爲詩精切琢鍊。
能說出人所不形容處。
然必待境而成。
不屑屑爲也。
筆法端重嚴密
尋常簡札
皆有法度
先生性喜謙沖
不以師道自居
然學士大夫東南之士講學論禮。
率皆取正
聞其敎而知所向者。
不知其幾人也。
嗚呼
先生之學之才。
不愧古人
當時際會不可謂不隆。
時運不幸
喪亂頻仍
丁卯以後見於章奏者。
懇叩反覆
愈往愈切。
庶幾拯濟艱危
灑雪羞恥
至於數十年之久。
而其言鑿鑿如燭龜卜
無有不驗者。
於今日或備 淸閑之燕。
幸有以當 上心焉。
則安知其不有補於重恢再造之業也。
若以丁卯所謂不如宋祖之萬萬者。
而又知今不如丁卯之萬萬。
痛疾奮躍
以收瞑眩之效。
先生之志之行。
無有間於先後早晩之異。
搢紳之士相與慕用言論風旨
必以陳善納誨爲忠。
而以尸官苟祿爲恥
使 君德日躋於上。
生民日遂於下。
隱然眞有興衰撥亂之勢。
先生雖沒。
而其精爽之不亡者。
無憾九原也。
嗚呼欷矣。
是豈易與俗人言哉。
先人蒙難立慬
之操。
先生若己有之。
亟稱於人。
固知先生好義樂善之心。
發潛闡幽之意矣。
今於易名之狀。
不可終辭。
而益有疇昔之感。
略據大憲公狀
第錄如右云。
資憲大夫吏判書兼五衛都摠都摠管成均祭酒, 世子侍講贊善宋時烈
謹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