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月沙先生集卷之五十 (自动笺注)
沙先生集卷之五十
 行狀(上)
  
昭敬大王行狀
公元1552年
國王李氏
名▣。
僖王之孫。
德興君岹之第三子也。
母鄭氏。
贈領議政世虎之女。
以嘉靖壬子十一月十一日
生 王於漢城之仁達坊。
 王生而質美。
動好率禮
幼時
 恭憲王嘗幷與二兄召入。
脫所御冠。
以次着觀所爲
次及於 王。
王跪而辭曰。
君上之御。
臣子何敢掛頭。
 恭憲驚歎曰。
然。
以此冠。
遂給汝也。
因問君與父孰重。
令書字以對則曰。
君親雖曰不同
忠孝本無二致
 恭憲大奇之。
旣長。
封河城君
嘉靖乙丑
 恭憲有疾
世子暊旣卒。
儲嗣未定
首相李浚慶建議請豫選於諸姪中。
 恭憲王遂令 王入侍醫藥
仍命別擇儒士
爲師傅輔導之。
眷愛特厚國內人心咸屬焉。
隆慶元年丁卯
 恭憲王薨。
大臣以 王妃奉遺命。
敎迎 王以入。
 王方服母喪居私第
涕泣固讓
群臣擁戴
而後乃行。
翰林院檢討許國兵科給事中魏時亮來頒 穆宗皇帝登極詔。
入境
國君新喪。
未有儲嗣
以爲憂。
及頒 詔之日。
見 王儀端莊
禮度閑雅
相與旋目賞歎曰。
東方眞主出矣。
時 王年纔十
公元1568年
六矣。
陪臣告訃于 朝。
且請承襲
翌年正月
 皇帝太監姚臣李慶齎 詔。
封爲朝鮮國王
 欽賜誥命冕服綵幣。
 王卽遣右議政丁應斗等奉表謝 恩。
王嗣位之初。
銳意圖治
專精學問
日御書筵
討論經史。
夜分不寢
時名李滉解官歸鄕
聚徒講學
自 前王時屢召未至也。
 王致誠盡禮
敦諭起之
擢爲貳公
感激知遇
疏陳治道六條
又撰聖學十圖,西銘考證。
手寫程子四勿箴以進。
 王虛心嘉納
命皆繕寫爲屛。
置諸左右
朝夕觀省
不時召對
從容講道
禮遇隆重
臻至治。
亡。
傷悼不已
敎曰。
隻字片言
可傳後。
其令有司裒集刊行
本國稱文獻之邦。
而其於格致誠正之學。
罕有傳焉。
高麗鄭夢周始倡絶學
金宏弼鄭汝昌趙光祖李彥迪等。
相繼而起。
講明道義
發揮經傳
 王以此人等大有於斯道。
命賜守塚
贈官與諡。
錄其子孫
儒臣柳希春撰次言行
名曰儒先錄。
仍命刊行近思錄,心經
且以何氏小學
名物度數
最爲詳密
便於初學
朝所撰三綱行實
可以扶植倫紀
幷命刊行
敎該曹曰。
近來師儒之選。
尙文詞。
至於修學明之士。
則未見其人。
以此黌舍游學之士。
則皆以習文藝決科第爲業。
未聞爲切問近思之學。
公元1569年
士習如此
他日成就
何所觀。
京中如此
外方可知
學行堪爲師表之人。
擢授方面之任
以付風化之權。
巡行列邑。
勸課敎誨
厚倫成俗
在於此。
且爲學之方。
莫先於小學
入學時必令講試小學
幼學之士。
自知向方
以此申飭學行
又敎以薦進遺逸
新政第一
遂馹召徵士曺植成運等。
不次超敍。
不能赴。
奬諭勤懇
其他經明行修著稱者。
前後擢用甚多
有以白衣卿宰者。
嘗於筵中論賢邪進退之機曰。
奸黨碑立而汴京墟。
僞學籍成而南宋亡。
雖悔於終。
亦無及矣。
可不戒哉。
時臺追論先朝奸臣南衮戕害士林之罪。
請削官爵
人或以事在旣往爲言
 王曰。
欲罪南衮者。
所以追慕趙光祖道學
以定一時趨向也。
遂罪之。
且命錄用儒臣金宗直子孫
追贈忠臣宗室朱溪君深源官爵
彰善癉惡類此
是年
 穆宗皇帝冊封 皇太子
翰林院檢討成憲禮科給事中王璽
頒降 詔勅
陪臣奉表陳賀
嘗有講官進言曰。
今者。
無權奸。
無邊警。
此正爲治之日也。
 王曰。
此說不然
孟子戰國之時。
諸侯王道
國家戰爭多事
豈有不能爲治之時哉
己巳秋
 恭憲三年喪畢。
納潘城府院君應順女。
朴氏爲妃。
六年壬申
翰林院編修韓世
公元1573年
能,吏科給事中三謨
頒今 皇帝登極詔。
翌年
 王遣右議政朴淳等。
奉表陳賀
旱災切迫
 王避殿減膳
禱雨禁中
執圭立庭。
終日不懈
遂致甘霖
因天變。
大臣乞免
 王曰。
推咎台衡
以應災變
誰欺欺天乎。
漢之人君
罷相天譴
君子譏之。
仍以手筆下求言之敎。
首尾百餘言。
無非引咎求助之意。
太學儒生上疏闢佛
 王手札答之曰。
首善之地
講論道義也。
期待程朱也。
宜益動心忍性
切磋琢磨
敬義夾持
表裏交養
他日眞儒
立於朝端
上輔寡君
下澤斯民
使治隆而俗美。
吾道之衰。
異端之盛。
不足慮也。
何必太武沙門佛寺之爲哉。
上疏金宏弼鄭汝昌趙光祖李彥迪李滉從祀文廟
答曰。
難愼而不敢輕許者。
只緣事重也。
自有議定之日。
且尊五臣莫如尊其學也。
諸生無非英才好學之彥。
宜懋時敏相與講磨孜孜
共成大儒勉輔不辟
是予所望
嘗敎儒臣曰。
予嘗讀文山指南錄
悲涼慷慨
不忍終篇
文山
夷齊一人而已
萬世人臣之表準。
我國鄭夢周節義文章
可與文山儷美。
文集竝速印出頒布
命相盧守愼作序以進。
儒臣李珥撰進聖學輯要
 王深加嘉奬
卽命刊行
時 王有疾
而乃瘳。
禮曹累請陳賀
 王曰。
公元1571年
之疾。
未必不由於失攝之致。
頃者不意得病
危而復蘇
貽憂大臣
驚動群下
方且祗懼悔罪不暇
豈可偃然乎。
三年乙亥。
 恭憲王妃沈氏薨。
禮官五禮儀。
卒哭後當用玄冠烏角帶
持平閔純上疏
以爲三年通喪
貴賤一也。
宜從朱子之議。
白帽布裹角帶
廷議不一
 王乃斷然行之。
居喪一遵禮制
三年未嘗啓齒
五年丁丑十一月
 榮靖王妃朴氏薨。
禮曹以爲從叔侄之服。
齊衰期年
相臣朴淳以爲 王於榮靖王妃
祖孫之義。
繼體之重。
當服三年
 王從其議。
遂定三年喪
治葬奉祭
式禮莫愆。
先是
奸臣李芑,尹元等。
乙巳年間。
謀殺尹任,灌等。
至於錄勳。
群情久愈冤憤
 王以事在先朝。
不欲輕改。
及是竝命復官削勳。
中外咸快。
十年壬午八月
 皇太子誕生
 皇帝翰林院編修黃洪憲工科給事中王敬民來頒詔書。
卽遣陪臣
奉表陳賀
十四年丙戌十月
 聖節陪臣自新
會同館失火
 王驚駭不已
使臣以下竝拿鞫定罪
卽遣陪臣
奉表陳謝
 皇帝王忠可嘉
降勅奬諭
仍 賜蟒衣綵段。
十五年丁亥。
日本使臣來款。
時平秀吉簒君自立
 王敎曰。
日本廢放其主。
簒弑之國
不可接待其使。
當以大義開諭却之。
廷臣
公元1573年
雜議
以爲化外之國
不可禮義
王雖黽勉許之。
而其守義之嚴如此
十六年戊子。
謝 恩使兪泓回自 京師
宗系改正惡名昭雪
會典一冊。
禮部題准給送。
皇帝降勅褒諭
先是
 國祖康獻王本國叛賊尹彝,李初誣告于 中朝
以 康獻王稱弑逆李仁之後
 皇明祖訓及 大明會典俱錄有誣語
自 王七代祖 恭定王
以至 前王
累世陳 奏。
以辨其誣。
每 奏輒蒙 許改。
而所改之辭。
尙未昭示
及 王嗣服。
慨然發歎曰。
國系受誣二百餘年。
何可一日偃然食息覆載之間乎。
宜極擇使价。
血誠 奏籲。
以期昭辨。
乃於萬曆元年癸酉
陪臣李後白等。
三年乙亥
陪臣洪聖民等。
六年戊寅
陪臣金繼輝等。
十二年甲申
陪臣黃廷彧等。
節續齎 奏陳請。
每當封 奏。
王必使臣曰。
不得准請則母(一作毋)還也。
危辭懇語。
可以感動天地
至是始得快覩昭雪
 王敎群臣曰。
諸卿之力。
今日得有此事。
 皇恩罔極
古之人君
莫大中興祖業
匡復舊物
然此不過外物耳。
如今日得雪數百年至痛。
使彝倫攸敍。
東韓再造
可以有辭于 祖先矣。
遂親行告祭于 宗廟社稷畢。
曰。
今日寶典
祗告 太廟
志願畢矣。
大赦
臣民同其慶。
且新受 
公元1591年
景命
已告 廟社
夫子彝倫之主。
予當親祭以告彝倫復敍之意。
遂祭文廟
且命兪泓一行及承文院提調賜宴大平館以勞之
曰。
禮曰君賜車馬
服以拜賜
古人於君賜之物。
之者
所以榮君恩也。
上年
 帝賜蟒衣。
置之臥榻之上。
夙夜拱 北竊祝。
惶恐不敢服。
今將祗見 先王
予欲服此以謁 祖先
十九年辛卯
平秀吉又遣玄蘇等致書本國。
聲言欲犯 上國
脅以假途
言辭悖慢
臣子所忍聞。
 王據以大義斥絶其使。
卽差陪臣金應南。
日本兇謀情節
移咨禮部
先是
倭賊以犯 上國之言。
流布琉球國
且誣朝鮮亦已屈服
琉球以其言聞于 天朝
部使東移本國
問其是否
金應南之行。
適及於此時。
 天朝本國咨文
始知倭奴誣慢兇悖之狀。
 皇帝降勅褒諭
仍賜白金綵幣特優
 王 勅感激
大赦臣民
卽差陪臣韓應寅等。
備將日本書契及事情。
另行陳 奏。
方與一國臣民
修繕城池
整飭邊備
以爲守御之計。
二十年壬辰
賊乃空國而來
長驅蹂躪
勢如破竹
是其射天之計。
固非一日蓄謀藏兇。
乘時以發。
本國累世昇平
民不知兵
一朝猝遇狂寇。
翦焉不支
南中州郡
相繼摧陷
 王分遣將士扼守要衝
嚴諭都民。
無出城。
公元1592年
哀痛罪己
八路勤王之兵。
以示效死勿去之義。
及至李鎰之師潰於尙州而鳥嶺不守。
申砬之兵。
又敗於忠州之㺚川。
大賊乘之。
鋒不可當
 王知大勢已去
乃謂群臣曰。
此賊謀犯 天朝
天下之賊也。
當爲 天朝死守封疆
惟其衆寡之勢。
萬不相敵
不能力抗兇鋒
遮截賊路。
無寧歸近父母之邦
上訴於聖天子
乞 王師以討此賊耳。
遂定西遷之計。
移咨遼東都司
申報衙門
使之轉 奏。
于時 王妃朴氏無子。
儲位未定
四月二十七日
群臣皆以爲宜建儲嗣
以鎭危疑
 王召大臣謂之曰。
後事之託。
固有所屬
而特未遑耳。
光海君聰明仁孝
好學不倦
年旣長成
可從民望
定爲儲嗣
諸臣咸頓首賀曰
 宗社臣民之福也。
二十八日
光海君爲 王世子
國事蒼黃
未及專 奏。
先令咨報遼東
轉 奏朝廷
三十日
賊報益急。
王乃出城西行。
分遣諸子
號召四方
世子從 王以行。
平壤失守
 王進義州
乃令世子 廟社主。
從以若干臣僚。
前往東南
通湖聲勢
觸冒危險
平壤黃海
東至江原道伊川縣
所過傳檄召募
諭以大義
奔竄之民。
聞聲坌集
思奮義。
爭起而殺賊。
八月
 王遣陪臣鄭崑壽等。
 奏賊情于 天朝
請師
討賊
九月
 皇帝遣行人薛藩。
 降勅慰諭曰。
爾國世守東藩
素效恭順
衣冠文物
號稱樂土
近聞倭奴猖獗
大肆侵凌
攻陷王城
掠占平壤
生民塗炭
遠近騷然
國王西避海濱
奔越草莽
念茲淪蕩
朕心惻然
傳告急聲息。
已勅邊臣發兵救援
今特差行人司行人薛藩齎勅
諭爾國王
當念爾祖宗世傳基業
何忍一朝輕棄。
宜雪恥除兇。
力圖匡復
更當轉諭該國。
文武臣民
各堅報主之心。
大奮復讐之義。
朕今專遣文武大臣二員
統率遼陽各鎭精兵十萬。
往助討賊
與該國兵馬前夾攻
務期勦滅凶殘
無遺類
朕受天命
君主華夷
方今萬國咸寧
四溟安靜
蠢茲小醜
輒敢橫行
復勅東南邊海諸鎭宣諭琉球暹羅等國。
集兵數十萬。
同征日本
直擣巢穴
務令鯨鯢授首
海波晏然
爵賞茂典
朕何愛焉。
恢復先世土宇
是爲大孝
急救君父患難
是爲至忠
國君臣。
素知禮義
必能仰體朕心。
光復故物
國王奏凱還都
仍保宗廟社稷
長守藩屛
庶慰朕恤遠字小之意。
欽哉
 王在義州
百官迎于江上
失聲慟哭
哀動左右
群臣皆哭。
 王謂 勅使曰。
倭奴將犯 上國
小邦抗義斥絶
罹此喪敗
朝廷若見倭奴書契
可知賊情狀矣。
十一月
 皇帝特賜白金二萬兩。
 王
拜受感泣
分賜扈從諸臣及陣上將士。
 王謂近臣曰。
避亂之人。
槁死山谷
極爲可哀
其令各道守臣救活
十二月
 皇帝提督李如松等。
領遼廣兵四萬出來
 王盡誠迎勞
涕泣而言曰。
蒙 皇上罔極之恩。
得見大人
小邦一縷之命。
惟託於大人
提督見 王忠懇。
爲之動色
二十一年癸巳正月
提督協率本國軍兵
大敗平壤之賊。
 王謂群臣曰。
 天兵今雖乘勝長驅
倭奴剽悍
吉兇狡。
若悉聚諸道之賊。
以爲抗拒之計。
勝負未可知。
今以一捷動色相慶。
不亦可憂乎。
是月
義州進向平壤
將行
登門樓。
曉諭州民。
盡減徭役
賜田租。
西向 皇都
行望闕禮。
而發到定州
世子奉 廟社主來迎。
 王敎曰。
今日急務
只在 天兵糧餉
欲以匹馬策應於 天兵之後
而續來 天將
亦當留待
其令世子前進安州
一以策應
一以督運
仍敎曰。
平壤舊都之民。
陷賊而死者
竝皆收瘞立標
無暴露之骨。
且命轉諭糧械
扈衛之人。
切宜減數。
務令簡約
供膳無過三四器。
四月
官軍收復京城
群臣請賀。
 王曰。
此可慰而不可賀也。
但當率臣民
行望闕禮。
以謝 皇恩而已
仍令耆老人民
一時行禮
與知感激 皇恩之義。
六月
王發永柔向京城
居民上疏請留
 王手札答之曰。
公元1593年
今予之行。
非欲棄爾等而去也。
但聞京城之民。
飢餓失所
日望予至。
非予遄進不足以救之。
都民之望予。
何異爾等之欲留乎。
仍饋酒以送。
時京外飢荒
 王下曰。
都民聞予近住。
其望哺之心。
爲何如哉。
其發近邑之
船運京江
若不足則卽遣承旨
京倉以賑之。
 王見內人炙食牛肉。
曰。
非牛不能耕田
人而殺牛。
不仁甚矣。
目今蕩敗之餘。
嚴禁
猶懼不足孶息
屠殺無忌乎。
內人已爲重究
本邑守令。
不爲禁斷
其令勘罪。
嘗於行中
失落御弓子。
有人得之
本官囚繫以聞。
 王曰。
旣已失之。
有得之者
無怪
卽命放之。
聞者咸悅。
提督李如松
聞 王筆精妙
求之甚懇。
 王辭以疾曰。
予於提督
磨頂放踵。
所不辭。
形骸徒存。
神魂已脫。
揮筆成字。
所難能。
竟不許。
蓋其微意
欲以小技示於人也。
九月
 王還京城
近臣倉實賑飢民。
且減內廚日供之米。
分給之。
都民之死於賊者。
設壇致祭收瘞
亦遍下書
通諭八道
量減貢賦
盡廢貢獻
忠臣孝子烈女
訪問褒錄
仍敎禮曹曰。
喪亂之後
都民之死何限
意其遺民過半縞素
及入城之日。
見都民塡塞
未有服喪者。
此必亂後倫紀墮廢而然。
所關非輕。
其令各部糾檢
先於五月
 王遣陪臣
表獻方物
謝迄蒙 皇恩收復京城
十一月
 皇帝行人司行人司憲 降勅曰。
昨者王以大兵
驅倭出境
還歸舊國
上表方物來謝。
朕心深用嘉悅
念茲復國重事。
不可照常報問。
特遣使降諭。
兼賜大紅蟒衣二襲,綵段四表裏。
以示朕惓惓王遙慰之意。
 王卽遣陪臣
上表陳謝
 王還都之後
首命收聚書籍
藏于藝閣。
且欲親祭文廟
禮官以爲聖殿燒盡
亦無位板。
行祭無所
 王敎曰。
予見則異於是
夫神之在天下
如水在地中。
無所往而不在
鬼神無常享。
惟其致誠
則神在是矣。
古人或設壇而祭。
豈必木主哉。
予意築壇學宮之側。
設位於其上。
躬進以祀之。
以慰先聖之靈。
一以重倫紀干戈之中也。
大臣曰。
爲政在於得人
國人眇然
其所收用者。
只在科擧
科擧
投牒之場。
安能盡人之才而得豪傑之士哉。
四方之廣。
豈無瑰才異行之士。
老林下。
古人曰。
大臣人事君。
晏嬰薦其僕臣
謝安擧其兄子。
苟其人也。
不以微賤而嫌。
不以親戚而避。
可合擢用者。
其各薦擧
京畿之民。
以催糴爲苦。
呈訴於駕前。
 王敎曰。
有司獨不見畿甸田野耶。
蓬蒿滿目
何忍催租
時 王寓陵洞行宮
一日
該官曰。
不可長處閭閻
卽舊宮城內。
略構草家。
欲爲移寓
昔衛君茇
公元1595年
舍于漕。
古亦有爲草屋而居之者
此誠何時
欲居大廈乎。
 天將有以營建王宮爲言
 王曰。
深讎未復。
何以家爲。
 天將歎服
二十三年乙未
 王遣陪臣
 奏請冊封王世子
 皇帝降勅曰。
勅諭朝鮮國光海君諱先該經理官題稱倭衆遁歸。
屬國已復。
光海君靑年英發
臣民服從
宜令其選帶忠義陪臣
駐箚全慶地方
經理防御
部議覆。
請給專勑。
以便責成
特命總督全慶軍務
積儲錢糧
號召壯勇
一應設險置器。
兵守要。
俱許以便區處
督率陪臣權慄。
盡心協理爾宜奮身苦志
幹蠱圖存
內起瘡痍
外修戰備
博擧萬全之策
爲善後之圖。
固我藩籬
寧爾宗社
有成功。
另議優處。
毋或違越明命
廢失良時
誤事機。
噬臍何及
爾其欽承之故諭。
 王卽遣陪臣
奉表陳謝
臺官帥臣
手敎曰。
古者元帥之行也。
鑿門而出。
推轂而遣。
在軍稟命則曰。
此在軍中
寡人不敢從中制之。
則不然。
使庸人豎子
得以議其短。
終乃慢罵而強存之。
今之待元帥
其異乎古之元帥也。
論者遂寢。
二十五年丁酉
倭賊襲破山島
張兵再搶。
先鋒已逼京都
提督麻貴提孤兵在京城
軍情危懼
 王厲氣巡城
堅守不動。
經理楊鎬亦自平壤疾馳來援。
 王涕泣迎見
不與
俱生。
仍偕經理視師江上
至以單騎渡江
相度據守形勢
人心賴以鎭定
協助 天兵
大翦賊鋒忠淸之境以却之。
經理三路大軍
進箚於島山也。
 王欲以匹馬從戎
親冒矢石
手帖懇請
至于再三
經理終不見許而止。
本國兵制
略倣唐之府兵
分休立防。
兵農相依
便於守國
而常短於御敵
 王見戚繼光所撰紀效新書
甚嘉其制。
別設訓鍊都監
大臣一員以領之。
武弁重臣大將
抄擇丁壯勇銳。
屬部伍。
儲養訓鍊
頗有條理
南邊專倚舟師
 王以手札帥臣曰。
我方致力舟師
集師於釜山
於陸地據險
他路之要。
衝皆不暇及。
此蓋有見前日水戰之捷也。
兵無常勢出意外。
豈可前事而爲例乎。
當初兇賊入寇釜山
直擣北上
舟師橫海不憚
湖南議後而不顧
何前例。
我國形勢
沿海千餘里。
此眞所謂散地三面受敵之國也。
賊之兇狡特甚
諜知我師屯聚釜山
自五島因風掛帆
一瞬千里
直向湖南
繞出我師之後
則是我師爲賊所綴。
自湖南湖西以至海西關西
一帶沿海
無處不到
誰得以御之。
徒聚舟師釜山
不置重兵湖南
不守陸地險阨
非計也。
嘗語講官曰。
存心有要。
日用之間。
千緖萬端
交接於前。
廓然大公
公元1599年
而應之。
不以外物之來動其中
然後欲靜而靜
欲動而動矣。
不然邪思妄慮。
有如雲興
則欲爲消遣不可得。
心如止水
難矣。
時有物怪
 天將求見我國卜者占吉凶。
 王曰。
天之賦物
不得其常。
是謂之怪。
怪者失其常也。
常者理而已矣。
人事之失其理者。
足以之而受其凶。
象占昭昭
豈待占乎。
一箇瞽。
安能知之。
二十七年己亥
倭賊盡退。
 王遣陪臣
奉表陳謝
 皇帝降勅慰諭
仍賜綵幣表裏
是年
 中朝營造乾淸坤寧宮
 王遣陪臣
進獻助工方物
 皇帝降勅褒諭
仍賜白金蟒衣
試策士。
考官曰。
暫見試製
有用莊老語者。
三墳八索以來
可法之文。
不爲不多。
安用莊生詖淫之說。
今宜禁斷
二十八年庚子
 王妃朴氏薨。
兵火之時。
王之受封 誥命冕服
竝皆淪失不保。
 王遣陪臣
 奏請照例補賜。
翌年正月
陪臣回自京師
 皇帝降勅賜誥冕服制曰
朕惟王者
持危擧廢。
莫厚于仁。
立國安仁(一作民)。
莫大乎禮。
禮者。
物恥足以振之
國恥足以興之。
文章物采
無敢廢也。
朝鮮爲國
敦禮
懋篤忠敬
稱我優嘉。
自頃以來
在草莽。
典章文物
幾于蕩然
爲爾洗滌凶妖
還土宇。
我師武臣力。
不可謂非爾秉禮之效。
否則軍旅安經。
政令安行
順物
公元1592年
不守。
事乃大逆
尙有今茲之捷乎。
爾以誥命冕服
奔逬莫守。
遣使來告。
祈得賜如初
事上莅下。
須此修容
漢威儀
朕所矜許
是用尙方製給。
仍錫之誥。
爾尙敬之哉。
不以假人
爾毋以菲廢禮。
藍縷啓楚。
大布興衛。
薪膽霸越。
皆 王今日事。
懋哉毋忝命。
 王卽遣陪臣
奉表陳謝
該官以 王之欽。
冕服
長短適體
改造
 王曰。
吾 皇上之賜。
當服之無斁
何敢改也。
予於壬辰蒼黃西遷之時。
宮中之物悉棄之。
惟 皇上賜蟒龍衣
手索提出
擬於死時必着此衣而終也。
其衣至今猶在。
時或披見。
不覺涕下也。
三月
 皇帝冊立皇太子
 欽差翰林院侍講天峻行人司行人崔廷降勅
幷賜 王及妃綵幣文錦
 王遣陪臣
進表陳賀
又遣陪臣
進表謝 恩。
禮曹曰。
前代諸王墳墓忠賢之墓。
竝令修治封植
敦崇象賢之義。
是年
 王冊領敦寧府事金悌男女金氏爲 繼妃。
陪臣 奏請 繼妃 誥命冕服
三十一年癸卯
陪臣回自京師
齎捧到 皇帝勅諭曰。
得奏王已陪臣金悌男女繼室
賜誥冠服
特允所請。
茲封爾金氏朝鮮國王繼妃。
幷賜誥命冠服綵幣等件。
就付差來陪臣齎回。
至可收領
王宜祗承恩賜
效忠貞。
以副朕寵賚之意。
公元1604年
欽哉
三十二年甲辰
陪臣押解漂海人民五十七名。
具 奏上聞。
 皇帝皆降奬勵
竝賜白金文錦
三十四年丙午二月
 皇孫誕生
 皇帝翰林院修撰朱之蕃禮科左給事中梁有年
降勅若詔。
竝賜王及妃綵幣文錦
 王卽遣陪臣
上表陳賀
又差陪臣
奉表稱謝
三十五年丁未某月。
陪臣押解漂海人民一十九名。
具 奏上聞。
 皇帝降勅褒諭
仍賜白金文錦綵段。
王自禍難以來
憂勞成疾。
賊退之後
亟欲傳位頤養
十餘年間。
非一。
雖以世子泣辭。
諸臣不釋之故。
黽勉聽政
內禪之計。
終不弛于懷。
丁未春
 王疾彌留
以至于冬。
證益危苦
世子晝夜侍寢
衣不解帶
沐浴焚香
虔誠祝天。
或達夜露立
終日不食
 王嘉誠孝
慮其生疾
累諭止之。
常令留宿寢側。
每以付托得人爲喜。
乃於戊申二月初一日
薨於貞陵洞行宮正寢
春秋五十七。
在位四十二年。
臨終手書遺敎
世子手而授之。
仍命權署國事
 王聰剛毅
恭儉慈仁
誠孝出天。
英智過人
崇儒重道。
好學嗜義
事大之誠。
出於至性
迎詔拜表之儀。
至聖望闕之禮。
率皆虔誠精白
肅敬將事
顚沛流離疾病困劇之際。
未嘗或廢。
而亦未嘗少懈。
每封進方物
盥濯齋潔
自點視。
丁寧戒飭
公元1606年
敬極愼。
或因物力未敷。
有未盡情。
則比使臣之回。
一刻不能忘。
宮中得一珍味
則必置之案上
西望拜祝曰。
欲獻吾皇。
何可得也
瞻戴之誠。
不啻孝子之慕父母
平居及對群臣語。
一則曰 皇恩罔極
二則曰 皇恩罔極
一念對越
如在左右
興兵之後
 天朝武將官之前後出來者
蓋不知其幾。
上自元戎
下至軍下。
無不致敬盡誠。
各盡其接待之禮。
窮閻僻巷
出入不憚
風雨寒暑
罔或停廢
一日接遇
或至三四處。
侍從之臣。
若不耐。
而未見有一毫怠忽之色。
今年正月
陪臣之齎 詔而回也。
 王疾已亟。
以不郊迎爲痛。
 勅書宮中
強起盥手
人拜跪。
躬自奉安
西向涕泣
病遂加劇
蓋出至情
強爲也。
事 榮靖王妃朴氏及 恭憲王妃沈氏。
事親母。
承顏養志
曲盡誠意
朝夕問安之禮。
十餘年如一日。
若有疾病
則躬視藥餌。
誠祈禱。
及其喪也。
哀毀過常。
一遵禮制
友愛天至
敬待二兄一姊。
終身不少衰。
撫恤諸孤如己出。
素簡約。
不喜紛華
聲色游畋之娛。
逸豫侈靡之樂。
一掛于心。
食不重味
衣常澣濯
妃嬪宮人
不敢侈靡
以見勤恤民隱
寒暑雨。
每軫其咨之念。
節用惜費。
務本重農
宮中粒食
不令遺地曰。
此皆農夫粒粒辛苦之物。
安坐而食。
亦已足矣
公元1573年
況敢暴殄乎。
風化重節義。
廉恥而愼賞罰
愛惜民命
未嘗妄殺一人
昆蟲微物
亦戒其殺傷
聞人之有病。
則雖閭閻下賤
必欲全活
賜以藥物
如恐不及
每當決獄
哀矜惻怛
求生道。
謹守成憲
苟非大謬
則不紛更
禮遇臺諫
雖有過激
而常示優容。
卽位以來
朝臣雖或有黜罰
輒許自新
嚴而克寬
明不至察
難處疑。
果斷英發
則爲曠世豪傑之主。
燕居雍容
沈潛刻厲
則似治經篤實之儒。
至於籌邊料敵
決敗算成。
出人意表
效於屈指
雅尙儒術
孜孜不倦
日接筵臣。
講論經傳
揚確古今
出入淵微
所論高出先儒箋註之外。
群臣莫敢一辭
一室焚香
左右圖書
雖於幽獨得肆之地。
不設惰慢之容。
凝神端坐
手不釋卷
以至諸子百家醫藥雜流之書。
無不貫穿融洽
斥絶異端
排擯詭論
嚴諭諸生
禁用莊老佛語。
蓋於異敎之書。
燭破其源頭
知其彌近理大亂眞故也。
晩而好易
雖在搶攘
不掇講讀
常語筵臣曰。
讀繫辭傳。
不覺手舞足蹈也。
發號施敎
細書成文
不經意
而輒成典訓。
觀書十行俱下
一覽皆記。
一日萬機
庶事叢宂
裁決無留
刃迎縷解
至於刑獄法律之煩。
錢穀文簿之瑣。
一言判剖。
不爽毫忽
群下震懾
率職惟謹
嗚呼
 王以不世出之資。
抱大
有爲之志。
高視千古
銳意至治
期欲挽回世道
以臻隆古之盛。
不幸遇賊。
守義罹禍
 王自以齎志莫伸。
終身慷慨
惟其格天至誠
可以質之於神明
有辭天下
用能蒙 皇上不世之恩。
先系之積誣而垂光國之烈。
滔天強寇而成再造之績。
功在宗祊
業煥中興
嗚呼韙哉。
嗚呼痛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