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隐峰全书卷二 (自动笺注)
隱峯全書卷二
 疏
  
公元1396年
牛兩先生被誣疏(丙子)
伏以臣蟣蝨之賤。
屛伏窮閻
自少至老。
朝報不經於目。
時論不出於口。
只有愛君憂國之心。
素所畜積
則一二時事
不無慨然於懷者。
而第分黨之後
互相傾軋
無益之疏。
紛然雜進。
 君父之所厭聞
有識之所竊歎。
臣雖欲一陳愚衷
而恐被笑罵
囁嚅不敢者久矣。
頃聞先正臣文成公李珥文簡公成渾二賢
蔡振後,權蹟等所構。
國是不定
儒林失色
其流之禍。
至於不測
則臣何敢終默不言
上負 聖明
下負師友乎。
臣請先陳宋時瑩等輕擧之失。
後及蔡振後等誣賢之狀。
伏願 殿下垂察焉。
東方道學之盛。
如本朝。
五賢倡之於前。
二賢繼之於後。
五賢旣得從祀
則繼五賢從祀者。
不在二賢乎。
我國西有奴賊。
東有倭寇
萬一不幸夷狄禽獸之域。
而不知尊賢之道則已。
如其不然
百世之後
恩怨俱忘。
公論自定
從祀文廟
二賢而誰也。
今者。
宋時瑩輩。
不量時勢
輕擧妄動
以致論議紛紜
貽辱旣骨之賢。
而至令我 殿下陷於過擧者。
臣竊痛焉。
公元1448年
然而二賢有功斯文
實有不可誣者。
從祀之請。
雖似太遽。
亦何可罪之有。
蔡振後,權蹟等。
年少乳臭之人。
不知二賢道德之如何。
徒懷偏黨媢嫉之心。
詆謗儒宗
無少顧忌
後則抽出李珥戊辰年辭職返道悔悟之語。
以爲自道盡矣。
謄書成渾壬寅年被誣時論罪之旨。
以爲 聖批嚴矣。
乃曰此非臣等臆見
眩惑 聖聰
極其狼籍
權蹟之疏。
政院雖不捧入。
萬口喧傳
驚駭瞻聆。
其言臧倉孟子之說一般凶巧。
臧倉之言曰。
禮義由賢者出。
權蹟之言曰。
道德不出乎忠孝二者之外。
隱然歸之於不孝不忠之域。
是可忍也。
不可忍也。
二賢學問道德
諸臣箚。
略陳之。
趙翼疏尤加詳悉
臣只以疵累之未盡分疏者。
一一辨之。
李珥年纔十九。
從事禪門
未及數歲。
飜然覺悟
終成大德
是乃之最高而人所難及處也。
下山未幾
卽往見李滉陶山
和詩公來披豁醒心神。
始知名下無虛士等句。
其後之往論學
不孝不忠。
如振後輩之言。
相許至於如此
其亦不孝不忠之徒耶。
及其登第
擧朝皆以爲挽回世道君子
白仁傑嘗薦以爲特立獨行之人。
乙亥年
 先王
公元1545年
左相盧守愼曰。
卿其薦賢。
守愼曰臣無知人之鑑
何敢輕薦。
但以臣所見言之。
李珥也。
仁傑守愼俱是四朝宿德
乙巳遺直
豈以不孝不忠之人。
薦之於君父
陷於欺罔之律乎。
戊寅年
以大司諫辭去
時諸名士多會
之䓿適在坐
謂諸名士曰。
當今時事人元氣已敗。
無下救藥之路。
只有一奇可救危亡之勢。
座中問其故。
之䓿曰。
今日叔獻留朝。
不能大有所爲
不至於危亡
一坐以爲的論
叔獻字也
以此觀之。
李滉諸賢。
不以初年誤入。
疵累也明矣。
癸未年
大爲群小所忌。
以爲王安石
以爲專擅國柄
以爲驕蹇慢上。
其他罪目
不一而足
必欲殺之而後已
甲申年沒後
以汝立之兇逆
於 榻前揚臂大言曰。
誤國小人
不敢不孝不忠。
加之於其身也。
今 殿下舍彼論議
但觀癸未以前推尊李珥者。
癸未以後攻擊李珥者。
孰賢孰否。
孰是孰非而已
臣何敢多費辭說。
仰煩 聖聽乎。
至於成渾
臣之師也。
一時門徒
零落殆盡
其存者在朝則惟吳允謙
而今亡逝
在野則惟賤臣而已
成渾黨奸遺君之誣。
允謙箚中備陳顚末
 聖明想已洞燭
而猶有所未盡者。
臣請反
詳陳之。
夫指成渾爲黨奸者。
鄭澈構殺崔永慶。
相親故也。
果構殺永慶而與之陰謀
則謂之黨奸可也。
有伸救之言。
有救解之迹。
則其謂之黨奸者。
臣未知其何所據也。
當初永慶之獄。
起於成渾還山已久之後
聞其被逮。
卽貽書鄭澈以孝淸修力救云。
於 榻前啓曰。
永慶獄事
了無端緖可尋。
臣之所聞
素尙氣節
以孝著名於世。
嶺南士論
極推服。
萬無逆謀同參之理。
臣與永慶。
素昧平生
不敢有私
特以所聞如是
故敢達云
 先王曰。
予見渠與其弟。
書於同生
則果似友愛者矣。
別無發落判下之 敎。
不敢更有所達而退。
及其鞫問
永慶招曰。
曾與逆賊相識
通書問。
自某年以後
不復相通
自 上下逆賊與永慶一札
乃某年以後書也。
仍 敎曰。
永慶篋中有此書。
欺罔也。
永慶供曰。
老病昏忘
不省有此書。
仍 啓曰。
老人容或忘之。
豈敢欺罔乎。
一日
 先王又下一詩曰。
永慶篋中有此詩。
何等語也。
問之以啓。
其詩末。
牛溪一夜風生虎。
李根搖有髮僧之句。
永慶供曰。
臣素不解作詩。
友人李魯者。
以人傳說詩書示。
偶置篋中耳。
仍 啓曰。
此詩臣亦曾聞。
昔年
鍾樓匿名詩也。
渠之不能詩
人皆知之。
 上意稍解。
未幾
永慶蒙放。
其日。
諫院卽進再鞫之 啓。
永慶還被拿囚。
大驚。
沈喜壽曰。
一拿永慶。
已甚無據
至請再鞫。
後世以此爲何如人也。
公等何不言於儕輩力止之乎。
是時。
爲永慶遑遑悶急之意。
溢於辭色
一朝刑推 命下。
未及救之。
問事郞廳李恒福相議草啓辭。
又與柳成龍爲聯名同救。
適永慶病死獄中。
終始伸救。
勤懇至此者。
移書請救之力也。
至於潑之與仇隙
國人所知
鞫問之際。
力爲救解
定配北道
潑與安敏學相遇於道。
敏學曰。
歸語季涵
吾之負季涵多矣。
季涵不負吾。
他日地下
面目相對
遂失痛哭
季涵字也
纔至配所
又出於逆賊宣弘福之招。
終被拿還。
不得免死。
流涕
爲之傷歎
仇隙之潑。
尙無乘時構殺之心。
而況不識面目。
無怨無德之永慶乎。
鄭彥賜死 命下之日。
廷中相顧失色
不敢一語
獨倡回 啓。
 祖宗朝叛逆外。
未嘗殺一大臣
仁厚之風。
無異趙宋
今宜遵之。
不敢有他議。
至於再 啓。
得以減死
是以之在謫所
彥信兄弟家。
問訊不絶。
其子協嘗見所製懸板詩曰。
非此
公元1591年
爺。
吾家之禍。
幾至不測
爲之傷歎
然則之伸救。
非獨永慶也。
當時大小在廷之臣。
與永慶相知不爲不多。
而未聞出一言以救之。
委官旣遞之後
至於潑八十之母。
十歲之兒。
亦斃杖下
其爲冤痛
道路皆言。
其時推官
不能引法而救之。
則旣非按獄之官
又非在朝之人。
移書委官。
請救解。
心事
亦可知矣。
逆變初上時。
飛語廷紳間有內應之謀。
與賊親厚者。
無不惴恐
卽上箚言朝臣交親逆賊
不過好而不知其惡而已
天下寧有兩汝立乎。
人心稍安。
受 命按獄
深憂獄事波漫
必爲搢紳之禍。
屢貽書成渾
要與協力伸救。
一書曰兄不可不來有三。
一二年少輩。
積憤之餘。
論議日激。
而吾力將不能止。
一也。
衍僧及鄭約等四人之口。
連累許多搢紳
頃日鄭緝者
若然則兩鄭以下
騈首就誅。
吾力甚單。
難以動天
二也。
鄙病大作
數日內將入。
此後無人任此事救此輩之死
三也。
此時一向退後
不一來謝可乎
安得以此謂非其情而不之信乎。
辛卯年
柳成龍李山海兩司玉堂李誠中李海壽等倡爲建儲之議。
成渾亦欲上章。
陳請奸人乘時做出不測之言。
誠中海壽
一時見黜。
罷相
得罪 先王
此其權輿也。
旣退。
奸人陰嗾安德仁,尹宖等五人
上疏
請治誤國之罪。
 先王引見
何事誤國
德仁等對曰。
大臣沈于酒色
自古未有鄭澈者。
誤國事必多矣。
 先王答曰。
酒色豈爲誤國
卽命出去
於是時。
萬一有可言之罪。
引見之日。
德仁何其隱諱不爲陳達
徒以酒色以爲誤國乎。
於是群小窺測 聖意
爭相傅會
構陷
發身之資。
其中尤甚者。
洪汝諄,李弘老,鄭仁弘,奇自獻四賊是也
臣請以其行事
條陳于左。
惟 殿下特加量察焉。
辛卯年
汝諄欲構士禍。
以爲崔永慶吉三峯之說。
不過鄭澈陰囑梁千頃兄弟及姜海等。
使之做出而殺之也。
拿囚千頃等。
嚴加酷刑
取其誣服
然後始以奸兇邪毒。
自後論者。
皆以千頃誣服
爲一大明證。
持論和平者。
以爲不然
千頃初被鞫。
推官不問言根出處
惟以輸情爲恨。
千頃自知死。
千頃從兄奇孝曾。
誘說千頃曰。
三峯之說。
必歸之鄭澈
然後可以得生
千頃不勝拷掠
誣服而死。
今若以供招爲必可信
一切按以從事
前後逆賊所引士大夫以爲同謀內應甚多
豈皆眞實
公元1592年
可據
以爲斷者耶。
壬辰變起。
 先王松京
特 命放
 敎李恒福曰。
素知寅城府院君鄭澈忠孝大節
其令與卿等同王子
然則 先王之於
不可謂不知。
之知
猶是也。
前後之 敎。
決非 先王本意
實是讒者之效也。
是歲十二月
體察使留公州。
臣以義兵幕下
方在嶺南
義將令臣往體府。
稟問軍中諸事
觀其語及 行朝
則酒不能吞。
不得下。
日夜涕泣
有時痛哭
茫然喪心之人。
臣怪問其左右
皆曰自變初至于今。
無日不然云。
私語於心曰。
此爺才疏。
雖於國事力量不足
愛君之誠。
所難及。
於是益信 先王忠孝之 敎。
非偶然之發。
成渾之所取者。
其有在也。
厥後每向人說不置
如使成渾免禍敗。
與時浮沈
遽絶其忠孝大節故舊
豈可謂之成渾也。
哉。
甲午年沒後
時輩踵汝諄之餘論。
又起崔永獄事
以爲諫院再鞫之。
鄭澈萬無不知之理。
追論削職
前後救解之迹。
不可掩。
故乃以陽爲救解
陰實擠陷爲言
然則時輩極力攻陷者。
不敢不以救解也。
所謂陰實擠陷云者
救解
非出於誠心
特以畏後禍
故潛囑諫院
使之論之也。
夫已
則畏禍伸救。
請釋於朝。
退而語人於私室曰。
所以救解之者
本心也。
君可爲我論殺云。
則人其肯從乎。
自占便利而推禍以與人
父子間。
不可以相令。
路人乎。
此萬萬不近情理。
不待明者而後之者也。
鄭彥信之罪犯欺罔也。
臺諫以按律論 啓。
時成欲上章伸救而未及陳達
延平府院君李貴爲儒生時
往見謂之曰。
先生雖欲陳疏。
臺諫時方論 啓。
明間若蒙 允。
則事未及矣。
不如貽書委官。
言于臺諫
使之停 啓可也。
卽爲書授李貴
直送于
曰。
吾意亦然
但主論臺諫崔滉。
與吾情好不密。
難以書通。
君可爲我傳說
卽往崔滉家。
因其子有濟。
告以鄭澈之意。
滉以動搖臺諫
與同僚具宬等。
將欲避嫌請罪
適遇具宬於金長生家。
責之曰。
吾與鄭協
少相切。
洞知其家無與逆謀
盡力周旋
未爲不可
君於鄭協
亦爲故舊
不能立異
以救其父。
反以我爲動搖臺諫
避嫌請罪
朋友之道。
如是云云
於此一事
亦可以知其時臺諫不必盡從鄭澈之言。
彥信減死
成渾之力。
不無小補其間
彥信子孫
聯名之疏。
似爲未安。
偏黨之禍。
終至忘厥祖再生之恩。
竊笑之。
公元1598年
削奪
時輩又乘此機會
始以黨。
欲加之罪。
主論者問於柳成龍
成龍曰。
成渾本以山野之人。
 聖上破格待之
屈己下之。
如使出爲世用
則未知爲君子耶小人耶。
朝廷未嘗試用
而遽以重罪加之。
則於成渾無虧損。
而其於傷國體累 聖德何。
其議遂寢。
後四年丁酉
仁弘欲構成渾
先使其黨朴惺
以上疏陳時弊
末端竝伸崔永慶之冤。
以爲嗾者成渾
構捏者鄭澈也。
後五年辛丑
仁弘又使其門客文景虎上疏
直以成渾爲構殺。
李恒福上箚極陳
以爲崔永慶之被逮也。
成渾坡山
移書力救之。
景虎之疏。
構也非實
狀箚未上。
奸人朴以儉承柄臣旨。
疏詆恒福黨。
恒福遂退。
壬寅年
奇自獻等乘時
以爲雖救。
永慶由而死。
將以構殺之律。
及於成渾
韓浚謙大言
當初鄭澈爲構殺永慶者。
已是艱難說話
今乃以成渾爲構殺。
古今天下
寧有是事云。
時輩初以鄭澈爲陽救陰嗾。
旣而變其說。
爲構殺。
指嗾
後又三變其說。
直以成渾爲構殺。
網打之計。
無所不用其巧。
成龍浚謙
洞知其狀。
故其言如此
以此觀之。
鄭澈非奸。
奸者。
眞奸也。
成渾非黨奸。
黨奸者。
眞黨奸也。
臣於仁弘
尤有
痛憎焉。
仁弘欲構成渾不得其說。
嘗著崔永行狀
滿紙張皇。
無非誣飾
其中如永慶臨死
謂同繫者尹光啓曰。
無罪犯。
只與成渾絶交
至於此極云一款。
仁弘張本也。
仁弘之計。
以爲巧而實則愚也。
光啓與臣爲故舊
居在海南一日程。
平生未嘗係獄之事。
仁弘前後之說。
皆此類也。
其後湖南往來仁弘者。
仁弘曰。
崔司畜行狀中。
尹光啓一事
專涉於無據
則其餘許多說話
竊恐人多不信也。
如何
仁弘當初有人來言。
尹以李潑至親
被囚死於杖下
其時崔司畜同在一間
語尹如此云。
厥後聞之。
人言誤也。
吾當刪去云云
景虎陳疏。
光啓姓名
而其言則全用之。
又以善山儒生金宗儒爲證曰。
其時宗儒自嶺南往見
密問曰。
汝知崔永慶之爲吉三峯乎。
宗儒愕然曰。
何爲此言耶。
久在南中
只知其人負高士重名
不知其他
默然不悅。
因謝宗儒。
之指永慶爲三峯
果不出於云云
宗儒之言。
若是眞實
則永慶行狀
何不以宗儒,光啓
竝擧爲證。
而乃見於景虎之疏也。
仁弘著行狀時。
宗儒尙在
景虎陳疏時。
宗儒已死。
無可驗問故也。
人之奸險
一至此哉。
此臣之尤所痛憎者也。
公元1592年
遺君之說。
以其壬辰變初。
不及迎謁
又趁未追往之故也。
二事
皆出於事勢不得已者。
而諸儒之疏。
相臣之箚。
曾已陳達
不必縷縷煩瀆
以前後被讒之由。
粗陳梗槩。
惟 殿下尤加詳察焉。
壬辰變初。
 大駕西幸
臨津成渾所居
弘老指南岸村舍曰此是也
及弘老在義州
成渾承光海之召。
入於成川。
進言曰。
成渾一時重名先入成川。
一國人心
將盡歸小朝
臣等死矣。
未知 殿下何歸焉。
成渾義州
弘老又曰。
成渾之來。
不過小朝內禪也。
鼓動邪說
播於中外
甚矣弘老之奸慝也。
蓋變初。
避賊於朔寧。
開城留守李廷馨,義兵將金漬等同事。
抗章 行朝
請其傳禪
其所措。
語。
極其狂妄
此非所知
方在其軍。
則弘老之讒。
可謂中之矣。
然非辛卯年建儲一事
汝諄,弘老,仁弘,自獻之徒。
雖曰兇巧。
其何能窺測傅會
以逞其構陷之計乎。
成渾前後被讒之大略也。
大抵人臣愛君之誠。
在位不在其位者。
固無間隙
如以亂離之際。
不能從君者。
按法論罪
則宜有分別。
旣非大臣
又非近侍
方坐以待罪田里者也。
其時大臣近侍奔逬逃生
不能從君者有之。
追入 行朝者亦有
公元1586年
之。
 先王寧邊
與群臣議內附
群臣皆有離散之心。
 先王遂親問
欲得自募人。
群臣莫有應者。
李恒福請從
 先王曰。
卿若有難事
不必強行
嗟歎良久
於是恒福 啓請扈從臣姓名。
受點以行。
先王猶以強使帶行爲未安。
再請乃許。
落點
群臣不得不行。
相謂曰。
不幸渡遼。
則勢難從行云。
進次博川。
平壤陷報至。
促 駕夜行
扈臣多逃亡
鄭澈馬上
李恒福李德馨曰。
吾君在此。
何忍棄去。
相與痛哭
至今數十年後
想像其時氣像
衰懦如臣者。
不覺失聲長痛
而況有志之士乎。
若以遺君之罪。
律之於成渾
則彼在位從者
親問不應者。
渡遼則勢難從行云者
中路逃還者。
宜先服罪
而 先王置而不問
爵位如故
獨於成渾
用律大嚴。
至今奸人藉口之資。
臣嘗仰天搥心。
涕泣不已
不意權蹟輩更加一層
以不忠目之。
臣未知此後繼蹟者又何說。
之不忠。
果如蹟輩之言。
一時忠烈之士。
何其多出於其門也。
故先正臣趙憲丙戌疏。
有曰臣於今世。
所師者三人
李之䓿,李珥成渾也。
臣常以此三人之敎臣者。
延誘良士云。
臣未知之敎何事
而精忠壯
若是磊落也。
判書黃愼
天將接伴官。
公元1592年
留賊中三年
賊畏重之。
稱以正人
黃學士及其奉使
越海移書
成渾不敢貪生辱 命。
負師友之語。
至於不屈虜庭
大爲華夷所服。
愼之所謂不負師友者。
何事也。
故參判臣金權之被竄也。
謂其友人曰。
七十之年。
僵死絶域
豈是樂事
所以爲此者。
將以見亡師於地下
及至配所
語及 先王
涕泣不已
嘗以二月初一日
邑宰壺酒
往慰獨居
權方白衣冠
席藁而坐。
邑宰曰。
今日乃 先王國忌也。
淚下如雨
邑宰不敢開口而退。
後人誤傳 大妃遇害
呃吭自盡
縣人嘉其
立祠俎豆之。
權之所謂見亡師於地下者。
何事也。
之不忠。
有功於 國家大矣
大抵之冤。
必備鄭澈治獄首末成渾被誣曲折
然後之冤。
不勞而辨矣。
壬寅以後數十年間
內之館學諸儒,外之州郡多士,及在廷臣僚
相繼陳疏。
名爲訟冤
片言隻字
暫涉於事。
則身禍立至。
故無一人盡言不諱
臣所痛心者。
今何敢畏沒身之誅。
不以心迹一一暴白
以辨我亡師之至痛極冤乎。
噫。
自古以來
未嘗有無毀之君子
孔,孟,程朱
不得免。
我 朝五賢
完全者惟李滉一人
而其終亦未免仁弘之謗。
則是知無毀者。
不過小廉
公元1542年
曲謹
同流合汚之徒。
此輩日侍經幄
無補於 聖治之萬一。
束之高閣
以待太平之日可也。
 殿下於此
庶幾覺悟
而反以一時之謗。
致疑於二賢
 答宋時瑩疏曰。
道德未高
疵累有謗。
 答蔡振後疏曰。
從祀之請。
殊極僭猥。
使奸人之勢。
百倍於前。
多士之氣。
日就銷鑠
臣未知 聖意所在也。
光海朝。
鄭仁弘李彥迪李滉不合從祀
上疏詆斥
以致館學騷擾
有識以爲亡國之擧。
 殿下其未之思乎
臣非不知言發禍隨。
孤憤激中。
言不知裁
伏願 殿下公聽竝觀
以求事理所在
下臣疏。
詢問大臣
如有一毫欺罔之罪。
顯加誅戮
以勵其餘。
甘心就誅。
無所怨悔
上年
已具此疏。
不幸國有 大戚。
封章之日。
聞 訃而止。
卒哭後卽擬投進。
春夏間。
適得重病。
沈綿累月
一年幾盡。
留時後事
固宜中寢
而第念臣今年六十四歲。
一朝奄然命盡。
使亡師之冤。
不得一伸而死。
則目將不瞑
不得已縣道轉達如常例。
逋慢之罪。
自知難逃
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附浦渚趙公(翼)跋文
 翼有賢友
安君士彥
嘗以其所著爲兩先生辨誣疏見寄。
翼受而讀之。
未嘗不廢書而歎。
且感且
敬。
不能已也。
夫兩先生受誣有輕重
傾軋之謀。
發於 先王德方隆之日。
 聖怒赫然
許篈等以構陷遠竄
其後汝立以詆毀退斥
以是姦人不得大肆其說。
而 聖意眷注
終始隆重
牛溪
群姦相繼
經營旣久。
爲計甚密
浸潤膚受
無所不至
當年不容而退。
身後削奪其職。
以是其毀肆。
誣罔
枝蔓
所以辨於牛溪被誣之由。
詳悉
觀此則姦人肝肺
昭然畢現
百世之下。
人皆見之。
然則此實一直史也。
蓋君之志。
必欲使善惡明於世。
豈非所謂好惡者。
而兩先生被誣。
在數十年前。
當時之人。
存者甚少。
又皆耄老
誰復能歷歷記憶
無所如此者。
然則博聞精敏
亦人所不可及也。
姦人謀害賢人
人情之所共憤疾者。
乃至時世之久。
尙傳襲不已
可痛哉。
謀害最甚者。
乃鄭汝立,仁弘李弘老,奇自獻也。
而此人等皆不保首領
爲世大戮
謀害賢人
凶人不然也。
如此者。
必至惡積罪盈。
爲戮於世也。
由今觀之。
人等豈是可慕可願者哉。
蔡振後,權蹟輩乃紹其意而述其說。
銳然當之。
如恐不及
嗚呼其亦以不當慕者爲慕也。
其亦可謂失其
常性者也。
且夫善惡所由分。
何事耶。
聖賢書。
聖賢爲法者。
非賢人乎。
惟一意於科業富貴者。
庸人乎。
聖賢書。
聖賢爲法
先生是也
此則雖後,蹟不敢謂其不然也。
一意科業富貴者。
後,蹟輩是也
此則雖後,蹟不敢自謂不然也。
一生盡力而爲之者
科業之技也。
一生所願欲者。
惟在美仕也。
有知然後乃能知賢人高下
公心然後是非得其正。
只爲科業者。
豈有知識
惟志美仕者。
豈有公心
夫以無知無公心之庸人
陷害學古修德君子
豈非天下可痛者乎。
然此誠所謂人雖欲自絶
何傷日月者。
只自陷於兇邪而已
於兩先生有何小損焉。
其云自古未有無毀之君子
無毀者。
不過小廉曲謹
同流合汚之人。
此又古今定理也。
君子立朝
惟以國之治亂爲急。
不顧其私。
小人只爲其私。
其所爲。
無非病國者。
故君子用則小人不得逞其欲。
君子見惡小人
理勢之所必然者也。
然則見惡者。
豈非國之寶而人主所當求之如不及者乎。
自古小人所惡。
人主亦惡之。
是唯務快小人之心。
而棄其國於壞敗
小人則利矣。
人主何利焉。
其亦可歎也已
見此所論。
當爲百代傳信
故敢一言而贊之。
而又附以常所歎者書于後。
公元1580年
言事疏(庚辰五月)
公元1618年
伏以臣本布衣
屛迹遐荒
曾於廢朝時。
目覩危亡之勢。
潛悲隱痛
欲發郇謨之哭者久矣。
幸値 聖上反正
一國臣民
歡呼鼓舞
佇見至治
而 殿下臨御之後
殊無善政可以聳動瞻聽
民愁兵怨。
如水益深。
此實朝紳無識之輩。
布列顯要
患得患失
國家安危
生民休戚
置諸度外
惟務偏黨
日事攻擊
而逆獄屢起。
冤枉頗多
以致人心疑懼
日離月叛。
使 殿下孤立於上。
匹婦匹夫
與爲仇敵
臣竊痛焉。
戊午以來
西北可虞
生聚敎訓
急先務。
癸亥以前
不足道也。
癸亥以後
亦無一人慮及於此
燕雀群臣。
不知竈突炎上
棟宇將焚。
而上下相慶。
有若太平調度
臣竊憂之。
臣與相臣金瑬
有識面之分。
反正之初。
卽以裁抑黨論
選用人材
收合人心
訓鍊軍兵等數款。
書以勉之
又於丁卯亂後。
責以備邊之事。
皆以不敢當答之。
是 殿下元勳重臣
國事固當盡心
而其言如此
則尙何所望乎。
上年北使之來也。
訛言傳播
公元1652年
內外洶洶
深慮夫擧朝婦人
徒知以順爲正。
輒貽書兵曺判書李時白。
諷以豫備之意。
其答書有嘉猷藥石
就議領台之語。
側耳經年
未聞措置某事。
設或不忍言之擧。
何以應之。
此乃臣子遑遑罔極
而越視秦瘠
付之於尋常之域。
愛君父之道。
如是乎。
我國壤地褊小
兵力單弱
隨彼屈強
事以皮幣
三國至于麗季。
不得免焉。
無惑今日處變也。
至於讎敵犯 上國
則此吾東方開闢後所未有之擧也。
而況壬辰之亂。
 先王播越龍灣
將朝夕渡遼。
民間以爲國已亡矣。
守令之聚兵者。
彎弓罵詈
士夫避亂者。
結縛而與賊。
又有李夢鶴,宋惟眞李弘範,鞠慶仁等諸賊。
前後接踵
國家之危。
不啻一髮
若非 中朝拯濟之力。
 先王萬無復邦之理。
而 宗社不血食矣。
是以 先王感戴 皇恩
無地報謝
嘗親寫再造藩邦四大字。
揭示 中朝諸將。
當時筆跡
宛然尙存
而 殿下之棄義忘恩
至於此極。
何以副 先王有後之望。
何以見 先王地下
何以臣民親上死長之義乎。
言之至此
衰懦如臣者。
不覺失聲長號
 殿下以 先王之親孫。
其無惻然一念之動乎。
每月三十
日。
每日十二時
想像 先王畏敬奉承
洋洋乎如在其上。
如在左右
則 聖心其必有悔悟之萌矣。
不然終始助逆
甘爲天下後世罪人
則臣恐光海雀躍棘圍之中。
仁弘爾瞻耶揄九泉之下矣。
今之謀者皆曰。
至誠事彼。
則 王子可還。
 宗社可保。
而 殿下偏信其言。
謂之善策
是大不然
臣嘗歷算歲貢獻之數。
使介接應之需。
必括盡民間產業
然後纔可支數年。
而數年之後
財力蕩竭。
不可以繼。
則出帝徽欽之辱。
不獨在於,宋也。
然則 王子何時可還。
 宗社何時可保乎。
 殿下之臣所恃腹心
人所共知者。
臣可歷歷枚數
南漢之圍。
爲 殿下推鋒爭死凡幾人。
出城之日。
抱 殿下痛罵賊者凡幾人。
還宮之後
與 殿下謀議復讎者亦幾人哉。
到此地頭
 殿下庶幾小悟。
而迄未聞有一擧措。
使數百年大之業。
束手而就亡。
臣每念及此
心崩瞻割。
怒髮衝冠
不得不雪涕而言之也。
方今御敵之策。
只在於明賞罰紀綱
當國誤事之臣。
徘徊觀望之將。
尙保首領
意氣自若
其被誅者。
小校若干人。
明白死節金尙容者。
未得蒙褒恤之典。
 殿下賞罰如此
紀綱何由而立乎。
無非偏黨
公元1698年
爲痼。
是非不公所致也。
噫。
姦臣誤國
何代無之
未有如今日之甚者也。
襁褓幼稚之 元孫
賭 世子斯須之覲者。
俱爲異域囚虜
遠近聞者。
無不慘怛失色
則是何擧國大慶
用事之臣。
以爲幸。
欣欣然如有所得
若此之類。
狗猪不食
未知 殿下將焉用之。
 殿下之臣。
金尙憲鄭蘊,兪伯曾等數人。
扶植綱常之志。
慷慨直截之言。
非諸臣碌碌庸庸者之可比
國家扶持至今
皆是此人之力。
而論者反以尙憲目之爲忘君負國
恣意攻擊
無所忌憚
是可忍也。
不可忍也。
一線之國脈。
終壞於此輩之手。
將來緩急君親大義
人莫有倡之者
 殿下家事
嗚呼殆哉。
頃日西船之去也。
格卒相與嗟歎曰。
吾輩助 中朝瀋陽
則雖死無悔。
至有垂泣者。
人心可知矣。
及其發船之後
無日不風。
無日不雨。
雷雹又從而屢作。
洋中致敗者幾至三十餘艘。
則天意亦可知矣。
上拂天意
失民心。
而能保其國者。
自古及今
臣未之有聞也。
抑臣之所憂。
尤有大者焉。
略陳之。
倭國莫強於天下
元世祖混一之威。
常欲致討。
而終不得志
華夷之所共知也。
邇來治兵
視古愈勤。
器械之精。
劍戟之利。
糧餉之足。
倍蓰於前。
戊寅春
公元1756年
間。
四郞之衆三十餘萬。
方命未幾
就殲滅。
此我國之所共聞也。
且其爲俗。
素稟好戰之性。
常懷賈勇之志。
丙子之後
國家多事
專意西方
未遑恤他。
歲給之物。
每減前數
失其歡心
致有忿焉。
終始隣好
不可保矣。
六道人民
被兵甚酷。
父母妻孥
殺掠殆盡
仇視淸人
怨入骨髓
加之以悴於供億
困於貢獻
孑遺之民。
息肩無日
倘或倭兵以救 中朝恤隣國爲名而出。
則安知六道之民。
不爲嚮道以復其讎也。
倭與兩南。
相距密邇
帆得風便
一瞥輒至。
 殿下乞兵淸國之際。
倭已踰嶺。
漢水以南
其所有。
都下震驚
莫有御者
則 殿下不得不去邠而西入瀋陽也。
設令淸國欲盡力相援
精兵健馬
大敗山東
累挫於蒙古
而祖摠兵大衆
方駐廣寧
陳都督舟師
在海島。
猗角之勢已成。
腹背之敵可畏
來救之師。
不過數枝。
借重淸國
不可必也。
此實憂之大者
而 殿下諸臣。
晏然度日
不以爲慮。
可謂國有人乎。
 殿下誠能察臣之忠。
聽臣之言。
賞罰紀綱
以爲振作士氣
恢復邦基之本。
擧國人民
兒童走卒
瘖聾跛躄者。
莫不踴躍思奮
咸有死敵之心。
數十精兵糧餉
不患其難辦。
雖未得直擣遼瀋
覆巢
公元257年
穴。
丁丑羞辱
庶可昭洗
而明大義天下
有辭後世矣。
至於備御諸策。
則臣愚劣
不無平日素所規畫而今不敢陳列者。
必須 殿下赫然改圖
堅定大計
不爲邪議搖奪
然後可以用臣之策矣。
不然而徑以軍機重事
宣洩中外
遽爲敵人之所探知
徒有虛名而反被實禍矣。
臣之所以杜口結舌
姑待後日者。
以此也。
伏願 殿下下臣疏于政院。
 詢問大臣
以爲不可
 殿下命致臣於階前盈尺之地。
廟堂大小文武臣僚等。
面陳利害得失
若臣言無益
國家之勢。
至於不可復振
則請斬臣頭。
以快姦人之心。
焦鼎鑊。
臣實甘蹈。
出位謀政
聖賢所戒。
非不知此理。
生三事一。
亦有古訓
則當此危急之日。
豈可一言以負君父哉。
況臣自祖父以上
世襲簪纓
至臣父子
而以白身編氓
特蒙 殿下之恩。
超授六品之官
雖病不供職
而隕結思報。
顧臣今年六十八歲。
死亡無日
 殿下悔悟之心。
發於微臣未死之前
而臣之氣力
不至於澌盡難步
強扶衰疾。
寸寸前進
追及于 殿下駐駕之所。
不能馳驅行陣
却敵鋒。
亦可爲嵇紹之以身衛帝矣。
不然
便當被髮入山
永與麋鹿爲群。
終餘年。
此臣之志願也。
筆路荒拙。
辭不達意
老病昏瞀
言未激切
不足感動 聖意
伏惟 殿下特加恕察焉。
不勝感憤血泣之至。
公元266年
言事疏(丙戌十二月)
公元1263年
伏以反正之後
內外變亂
相繼而作。
君臣上下
視爲尋常
 殿下忘德晏起
委靡日甚
宮妾用事
請託寢盛。
好惡偏私
賞罰乖當。
紀綱板蕩
號令顚倒
是以癸亥初政
擧國歡呼鼓舞
以爲有君無臣。
至作錦衣布裳之謠。
人爭傳誦
未及數歲。
群情怨叛
思亂者多。
今則望絶
無可奈何
遐方愚下之民。
相與咨嗟歎息曰。
國爲誰國。
或有垂泣者。
人心如此
國安得不亡乎。
光海以 先王之子
君臨一國
幾十六年。
居國內者
孰非光海之臣民乎。
其廢也。
人人推戴 殿下
視光海如仇敵
此皆 殿下所親見。
而 殿下卽位數十年。
惟廢 母后一事外。
其餘皆蹈襲光海之所爲
咀呪之變。
則光海之所未嘗有也。
燕山失之。
 中廟得之
光海失之。
 殿下得之
 殿下失之。
有如 殿下得之者。
則均是我 先王之後
得失不足論也。
萬一爲他人之有。
百年 宗社
殄享而丘墟
十餘代子孫
絶滅無遺
則 殿下
爲光海。
不可得也
方今不近罔測之說。
騰播內外
無遠不屆
道路之傳。
未必一一皆實。
苟究其故。
不無滄浪自取
此 殿下之所當深戒者也。
 殿下以爲予無是也
予無是也
人心至於此乎。
不知恐懼修省
而惟意所欲。
至於不可救之地。
則 列聖在天之靈
想必降監 殿下
相與悶泣於冥冥之中矣。
 殿下其未之思乎
臣竊痛焉。
至於朝臣
西南三邊
皆是鄙夫患失之輩。
惟務偏論
各私其黨。
千岐萬轍。
互相擠陷而盡湯。
嗅足之徒。
又從而附會之。
晝暮夜。
類類聚謀。
鼓動浮言
莫知端倪
魑魅魍魎
怳惚難狀。
朝廷之上。
宛然一戰場。
何暇念及於國事乎。
肆意貪婪
聚斂無忌
關節絡繹
載物塞路
朝鮮三百六十州。
生民膏血
爲此輩所浚。
至使家僮僕隷
漿酒藿肉
不足以充其欲。
到底噓唏
何暇念及於國事乎臣耳聞目覩
不勝慨歎
與知士大夫
及時事。
輒爲過激之論。
以爲此輩徒知偏黨貪婪而己。
不以國事爲念者。
無他
我 聖祖康獻大王之所釀成也。
何者
 聖祖創業之初。
爭相攀附者。
莫非麗朝五百年食祿之臣。
登極之日。
卽下 敎曰。
其餘百官如故
今之此輩
以此爲甘。
平居私語於心
曰。
國雖不幸
若如麗臣之事我 聖祖
富貴可保。
國之存亡
於我何關。
皆自以爲得計
其時
 聖祖盡取失節之類。
輕重論罪
又使其子孫世世禁錮
不得齒列士夫之行。
此輩雖無忠君愛國之心。
猶恐其富貴之失庶或盡職者矣。
以 聖祖深遠之慮。
曾不及此
此吾之所嘗慨歎不能自己云云
聞者無不感涕
臣言雖似過激
實則然也。
此輩忘君負國
無所不至
出入 經幄
靦然無恥
偏黨貪婪
何足責乎。
 世宗朝。
朴彭年買田於廣州地
其友責之曰。
祿足以代耕
田何用。
彭年卽還賣之。
河緯地天順皇帝北征
慨然發憤曰。
 天子蒙塵
我輩海外陪臣
可不預其憂。
不入寢室
恒處外廊。
未知 殿下左右亦有如二人志行者乎。
臣竊憤焉。
噫。
古帝王
明良相遇
然後可以爲國
今則 殿下委靡如此
朝臣患失如此
委靡之君。
患失之臣。
謂之明良相遇乎。
孔子曰。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雖令不行
 殿下一朝幡然覺悟
斥遠宮妾
宮妾遠而請托止。
請托止而好惡公。
好惡公而賞罰賞罰明而紀綱立。
紀綱立而號令行。
號令行則此輩雖爲黨。
不得偏。
爲貪
必不得肆
如是
大小臣僚
公元1292年
無不觀感興起
其中亦必有忘身殉國者矣。
不他求。
在於 殿下一心轉移之機。
易如反掌
憚而莫之爲。
必欲爲亡國之君乎。
東方歷年
中國同。
帝堯作而檀君始。
周武立而箕子封。
漢高滅秦而衛滿來。
宋祖繼五季
而麗王起
大明螻蟻
而我朝興。
考之歷數
以時勢。
君臣上下
不遑他事。
相與協力
夙寤夜寐
所以扶持之如烈火燒心
衆鏑叢體。
尙或不逮
況 殿下不之察。
三公六卿聾。
兩司玉堂啞。
臣豈以位卑爲嫌
又計一身利害
括囊齚舌
不爲一言乎。
宋徽宗時
祕書正字曺輔上書言事
余深曰。
小官
安敢論大事
曰。
大官不言
小官言之。
官有大小
愛君則一也。
 先王朝。
趙憲知有壬辰之變。
以公州提督
五疏極言
擧朝皆以爲怪鬼。
至於按治居停主人
使不得接迹都下
猶不知止。
以頭叩石。
血流滿面而退。
以此觀之。
危亡之世。
小官
不得不言也。
 殿下若謂臣疏中一一字
不出於忠君愛國
而稍涉於謗訕朝廷
則拿致 闕庭
使臣面盡平生鬱積
然後
斬臣頭傳示八方
以勵其餘。
倘用寬典
以不死。
則臣死之日。
卽抉臣目。
懸之 闕門
不出數十年。
禾黍秀於殷墟
公元1344年
鹿遊於姑蘇矣。
臣旣陳危亡之勢。
又以崇節一事
繼之於後。
節義
國家元氣
人無元氣則死。
無節義則亡。
是以古之創業中興之君。
不以褒崇節義急先之務者。
以此也。
惟 殿下垂察焉。
承宗
光海之臣也。
光海雖無道。
爲其君死於義
未爲不可
十餘年扶護 大妃
罪惡
而反與弘,瞻諸賊。
同歸籍沒
金尙容明白死節
國人所知
而 殿下以爲浪死
至於宰臣論列
子孫訟冤
 殿下未釋然。
不得已勉從之。
洪翼漢吳達濟,尹集之老母妻子
流離他境。
丐食資生
 殿下一言不及
尙容四人
皆是 殿下忠臣
扶植東方萬古綱常
則於 殿下一毫所負。
而 殿下恝視
至於此極。
 殿下失人心。
此尤大者
今日危亡
無足怪也。
臣請朴承宗則還其籍沒
官其子孫
金尙容立祠江都
春秋俎豆
洪,,尹三家
則令其道監司守令。
訪問賑恤
以爲常。
以施褒崇之盛典
豈非當時急先務乎。
甲申年春
已具此疏。
草野蹤跡
無路叫闔。
江湖謾憂。
雙涕汎瀾而已
上年秋末
適有 除命
治任懷章。
汲汲登程
過信宿。
舊疾遽作。
千里扶舁
勢難前進
不得已十月初。
縣道轉達如常例。
監司不受。
公元257年
再三往復
以此遲延
時移歲換
中心所激。
不能自抑。
正月晦間。
北望拜送
日夜兢惶
祇俟 嚴命之下。
適値 宮闈變起。
 聖怒大震
朝野洶洶
人人失色
奉疏(疏下者漏)皆以年少無識
不知輕重緩急
徒爲禍福所動。
趑趄累月
竟爾空還。
此乃臣平日敎誨之無狀。
而亦由臣愛 君之誠有所未盡也。
反覆思惟
固宜中寢
第臣之所言。
實係 宗社大計
諸水火。
所不忍也。
藏之篋笥
所不忍也。
七十四歲之人。
一朝溘然
將來貢忠
更無其日。
不計稽慢
令又投進。
知臣者。
以臣爲愚。
不知臣者。
以臣爲妖妄
若非愚與妖妄
臣何敢爲 殿下如是眷眷不忘乎。
伏願 殿下特加恕量而留神省念
無使九齡之言。
或悔於不用也。
臣仰觀乾象
俯察人事
欲立死井中。
而非疏遠賤微之所當敢爲也。
不勝感憤痛泣之至。
謹刳瀝以聞。
公元1350年
持平疏(庚寅正月)
公元257年
臣伏以年前五月我 仁祖大王昇遐之日。
大小臣僚屛伏窮閻者。
無不擗踊匍匐
奔哭于 闕門之外。
臣本以老敗癃廢之身。
其時添得重疾。
愆失分義
北望號痛。
只俟誅譴
而 聖恩包涵
反加超擢
去十
一月
除工曹佐郞
臣無路肅謝
日夜惶憫而已
十二月
 特授憲府持平
今月初一日
伏受 敎旨與召旨。
其月十七日八日所下也。
數月之內。
蒙恩命。
驚惶隕越
罔知攸措。
不惟賤臣自慙叨濫
物論駭異
笑罵溢世。
若不自首實。
冒昧承 恩。
自欺欺人
不暇言。
而罔 上之罪。
臣實難逭。
不得不瀆冒 宸嚴
具陳實狀
伏惟 聖明垂察焉。
臣少而羸病
不如人。
又得眩暈之疾。
不能隨衆就傅
課隷經子
尋常句讀
尙多未通。
惟粗習科詩。
應試數場。
而亦以荒拙落榜
自知無可覬幸而止。
家世仕族。
衣食纔給。
而性且迂疏
不能治產業以潤屋
病懶相仍
深居窮谷
不與交遊
以此蹤跡疑似
傳說謬訛。
京鄕隔遠
名實難覈。
自 先朝反正以來
蒙被爵命
前後稠疊
疾病爲祟。
一未供職
跡涉逋慢
罪死不赦。
千萬意外。
又有是 命。
豈非 新化綜核之一大疵乎。
祖父以上
世襲簪纓
至臣父子而以白身編氓
志穀一念
實切私情
階梯路絶
分甘食力
循例備數
於臣寔幸。
至如風憲重任
則萬萬不近。
臣何敢隱默不言
得罪於 聖明之世乎。
第念臣年旣衰老疾。
病沈痼。
精神氣力
日就澌盡。
罔極 隆
恩。
無計報效
未入之前
扶曳詣 闕。
仰瞻 天顏
平生襞積之懷。
近日艱虞之事。
欲進一言而退。
千里寒程。
數月旅邸
不免萬適譏笑
生行死歸。
實爲狼狽
以不敢離穴。
任意取便
臣之罪狀
萬死猶輕。
伏願 聖明垂憐察。
亟收臣除授職名
使糞土微喘。
得安蓬蓽之下。
則天父母之恩。
蔑以加矣。
不勝感激涕泣兢惶戰慄之至。
公元1350年
持平疏[二疏](庚寅二月)
公元257年
伏以臣去十二月
連被 召命
衰老病癈。
未敢肅謝
濫陳疏章。
懇乞辭免
罪當萬死
 不加誅譴
正月二十八日
下調上來之 批。
本道監司處。
繼有傳諭上送之 旨。
臣雖無狀。
非木非石。
感激罔極
惶悸轉深。
抑臣之所患
和扁可醫之症。
只是臨年
例加之疾。
調理無期
不得已以不敢進三事
再瀆 天聽
伏惟 聖慈特加哀憐財幸焉。
憲府爲名。
責在振肅綱維
必須風力強勁
義氣峻厲者。
宜在其職。
而如臣愚劣。
決難承當
臣之不敢進者。
此其一也。
人生七十。
精神昏耗
思慮顚錯
居官守職
有損無益
故許令致仕
載在禮經
今臣年已七十有八。
臣之不敢進者。
此其二也。
臣自 先朝前後除官
非止一再
供職
足跡未嘗都下者。
二十六年矣。
微官則退。
貴仕則進。
心安乎。
臣之不敢進者。
此其三也。
臣有此三事
而不知自量
冒昧隨行
眞是患失之徒。
如此鄙夫
 殿下將焉用之。
況臣帶此職名
已經累月
言論重地
不可一日闕員
請亟收臣職。
授之可堪之人。
無曠職之弊。
千萬幸甚
第念臣旣蒙 聖恩
擢拜臺官
臣雖莫進。
情不自抑。
百計千思。
無路報答
春夏之交。
日氣和煖。
扶曳登程
寸寸前進
幸而不死。
至于 闕下
胸中鬱抑
痛陳無餘。
則雖旅櫬還鄕
萬萬無恨矣。
數月延喘
未可必。
玆將瞽說
仰塵 聖鑑
非敢以所言爲足以有補也。
只致臣寸誠而已
惟 殿下裁察焉。
臣竊見 殿下卽位
群情悅服
莫不歡呼鼓舞
歌誦 聖德
願少須臾母死。
思見至治
未幾
訛言騰播
內外洶洶
人心潰亂
決壅水。
滿朝諸臣。
一言不及
 殿下孤。
立誰與爲國
誠欲治平
在得人。
今之搢紳
豈無其人。
伏願 殿下持公平正大之心。
無偏反側之私。
勿論西南北。
其中忠實而有才識者
才雖不足忠實有守者。
之無貳。
懷私觀望
隨勢變易者。
去之勿疑。
攻擊之禍。
不至如今日之甚。
而旣叛之人心
庶可收拾矣。
惟 殿下
勿以臣爲老妄而留心省察焉。
不勝感激兢惶之至。
公元1351年
辭掌令疏(辛卯十一月)
伏以我 先王昇遐因山之日。
臣旣不能詣 闕郊外之哭。
厥後累蒙 恩命
召旨再下。
臣亦未伸肅謝之拜。
揆之分義
臣罪萬死猶輕。
雖 聖量天涵
含垢棄瑕
而臣則跼蹐不安
日俟誅譴
不意今者擢拜掌令。
分外不可堪之職。
又加於當罪之臣。
感激罔極
惶悸轉深。
將無以仰塞 至眷。
必須扶曳前進
致身 明庭
一望 天顏
還歸故巢
以畢餘喘。
是臣志願
日寒如此
道路脩阻。
旬月之內。
難得達。
玆以寢不安席
食不知味
連日連夜
不得自定
遙瞻 北極
有時隕涕而已
抑臣庸陋可棄之狀。
已盡於前日辭疏。
不必再瀆 天聽矣。
第念臣少而狂妄
老而惛愚
無可用。
無可取。
非但傳笑一時
亦且貽譏後世
所謂盜名之士。
得免魑魅之御。
幸矣。
臣恐矯情飾行之習。
自臣而益張。
爵賞猥濫之弊。
自臣而愈甚也。
孔子曰。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
程子曰。
不借異代
當今 聖明在上
群賢滿朝。
可用之才。
可取之行。
不患不得
豈可以如臣衰朽斗筲之器
置之風憲
地。
徒取譏笑哉。
漢高祖下詔遺賢而令癃疾勿遣。
今臣非徒癃疾
年又七十九歲。
惟 聖明深加矜恤
循情願。
亟遞臣職。
永刊仕籍
公朝擧措之道。
匹夫辭受之義。
得兩全而小無遺憾。
則於臣固切。
於 國無與
伏願 殿下更加省察垂仁採納焉。
無任兢懍懇迫之至。
公元1352年
辭掌令疏[二疏](壬辰正月)
公元257年
伏以叛臣賊子
何代無之
陰謀祕計
內外相應
宮闈罔測之變。
古今天下
未有如此賊之甚者
幸賴 廟社威令
天地默佑
兇魁黨與
一時就戮
豈非 國家大慶歟。
凡在閒退之人。
莫不奔赴 闕下
以求死所
而況臣適於此時。
除拜憲官
則臣雖無識。
豈不奮身前進
以從諸大夫之後乎。
土梗朽査。
筋力已盡。
平居坐臥
不得任意
門庭寸步
倩人出入
千里遠程
何以得達。
晝夜煎迫
寢不安席
去月二十士日。
伏受 聖批。
不以爲罪。
反有和上來之 敎。
臣之於殿下
一毫裨益
而 殿下之於臣。
天恩若此
感激惶悚
無地自容
固宜杜口
待時日。
而當此逆變多事之時。
言論重地
不可累月曠闕
臣之本職
倘已鐫改
則臣不必再瀆 天聽矣。
心中所欲言。
非疏難
公元1409年
陳達
伏願 殿下留神焉。
方今賊已討矣。
無復可憂。
鎭定人心
實是急務
臣請以 先朝之事。
爲 殿下反覆焉。
昔在 宣祖己丑逆變
湖南儒生丁巖壽等上疏討逆
言多失中
 上震怒
疏頭以下十人
竝 命拿鞫。
加重罪。
臺諫累請伸救。
 上皆不聽
至於館學多士抗章伸救。
後巖壽等僅得免罪
獄事蔓延
濫及無辜
軍資正臣金千鎰上疏曰。
此輩私蔽昏暗。
終墮其術。
互相推奬
至使逆賊席勢張威
以煽叛逆之亂。
則固不得辭其罪矣。
至以同參逆謀
置之極典
則恐非原情之科也。
上嘉納。
此則 殿下之所嘗聞之者也。
 仁祖甲子适賊之亂。
 上自公州將還宮。
先遣相臣尹昉。
使之譏察城中
得适賊與吏民交通文書一封悉焚之。
 上謂昉曰。
予之遣卿。
知卿有如擧措也。
大加稱賞
甲申遠逆之變。
疑似者悉置而不問
以此人心鎭定
國內大安
此則 殿下之所嘗見之者也。
殲厥巨魁
脅從罔治。
仲康至仁也。
大赦天下
以安反側
陸贄獻忠也。
討逆誅亂
必以招安爲先。
於此亦可知矣。
臣與賊點。
布衣時有識面之分。
癸亥以後
臣絶不相問
及賊點定配光陽。
賊諉以故舊。
累度致款。
臣亦往復書尺
公元1327年
幾至再三
臣之疾惡不如斗杓
先見不如洪茂績。
願治臣之罪。
以肅朝綱
先儒有言曰。
堯舜爲君。
皐陶爲臣
賞罰不明
則國非其國。
 殿下不以臣爲有罪。
而尙加之職名
則 殿下賞罰
不可謂之明矣。
臣之妄言
旣陳於前。
又以一說繼之於後。
丁卯亂後。
西畿甸。
蕩盡無餘。
 國家所恃
在於三南。
近年以來
饑饉荐臻
盜賊遍滿
危亡之禍。
在朝夕。
滿朝諸臣。
邈如胡視越病。
一人 天聽
萬一不幸
內而遠點諸賊。
相繼而起。
外而赤眉黃巾
處處蜂屯
國家之勢。
至於危亂
而莫之救以亡。
則未知 殿下到此地頭
何以處之。
自古叛亂之作。
一起旋滅而邦域永固者。
有始倡雖誅而因爲禍階者。
臣之所憂。
不在討逆在於善後之圖也。
臣欲一依 聖敎
春夏之間。
日氣和暖
扶曳詣 闕。
望見天顏
平生所抱。
一一陳說
痛哭辭退
歸死丘壑
豈非臣之至願
八十衰年
死生難期
臨疏涕零
不知所裁。
伏願 殿下
特加哀憐垂仁採納焉。
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公元1353年
辭工曹參議疏(癸巳)
伏以臣聞。
爲官擇人
才不濫授。
苟不難愼其初。
賢愚
公元1327年
混淆
加之於不當加。
不加於當加之人。
冒進之弊。
僥倖之習。
日甚月盛。
國事至於不可爲之地矣。
嗚呼
可不謹哉。
臣未知 殿下以臣爲何如人也。
一行可取
無一才可用。
只緣起自草野
終始辭官
盜得近似之名。
以至於此。
工,刑下郞。
老職僉知。
於臣過矣。
殿下卽位之初。
 擢除持平
持平供職而 除掌令。
掌令未供職而 特命加資。
今又拜官實職。
白首腐儒
安坐得之
其爲叨濫
可勝誅耶。
竊念癸亥在野之臣。
受 國恩未有如臣之深者。
受 國恩不報
無有如臣者。
年雖八十一。
適丁春夏之文。
日氣和暖
趨詣 闕下
望見 天顏
平生所抱。
近日時事
不計身禍。
一一陳 達。
永辭 殿陛
歸死丘壑
罔極 天恩
庶幾小報
疾作起。
妄擬登程
反覆思之。
衰朽癃廢
筋力已盡。
騎則脚膝軟而如折。
擔則腰背屈而莫伸。
痛楚酸苦
有不堪忍
時月之間。
勢難前進
不得已任意取便
臣之罪狀
萬死猶輕。
遙瞻 北極
感淚自零。
古之人。
愛君如愛其父。
今臣愛君不如愛父
如臣不忠。
 殿下將焉用之。
伏願殿下刊去臣名於仕籍
以戒後之如臣不忠者。
幸甚幸甚
無任兢惶戰慄之至。
辭工曹參議疏[二疏]
公元1383年
伏以臣分外 恩命
決難承當
懇乞遞免。
未蒙 允許
臣是何人。
隆眷至此
兢惶感激
無所措躬。
不獲已
再瀆 天聽
臣之不敢情事
曾欲一番陳達
語多非便。
前後辭疏。
囁嚅未發者久矣。
第念臣年八十。
夕入地。
若不言。
 殿下何由得聞。
平生積憤
車載馳運。
難以悉記。
只以痛憎一款。
爲 殿下略陳之。
當初東西之分。
已爲 國家不幸
厥後東分南北
分爲大中三北
臣常痛憎
癸亥反正後。
尤有所痛憎焉。
乙丑秋
臣適 除職上京
金瑬李貴元勳重臣
當國已數年。
非徒不能鎭定
兩家嫌隙已成。
勢似難容。
臣謂吏判臣吳允謙曰。
當今國事
在於二人
不相得若此
吾輩未可極力開諭
使爲廉,藺之交歟。
允謙曰。
君試爲之。
如我者何可能也。
頃見完平。
平之言。
如君言矣。
相與嗟歎不已也。
臣旣目覩
卽還于鄕。
自此無意於世。
數十年間
足跡未嘗一至都下
未幾
分爲洛原三黨
此臣之所謂尤有所痛憎而又有所痛憎焉。
古之 王子
不知偏黨
今之 王子
猶好偏黨
古之 王子
不接朝士
今之 王子
交結朝士
是以 王子偏黨
說。
傳播內外
人多聽信
以爲一朝廷七八黨。
猶爲不足
 王子又從而爲之乎。
國事無復可爲。
或有流涕者。
此臣之所謂又有所痛憎者也。
惟 殿下勿以臣言爲尋常留心裁抑焉。
 殿下非不知臣庸陋無用
而必欲致之。
何也。
如臣者。
年少強康之時。
其於 國家
無異田雀倉鼠。
置之丘壑
不足惜
況今癃廢
精神消耗
積憤痛憎
合而爲一
狂言妄談
小無顧忌
上而得罪於 君父
下而取怨朝臣
生行死歸。
徒取譏笑而已
臣之終始不敢進者。
以此也。
伏願 殿下諒臣情事
鐫臣職名
使糞土餘喘。
得安軀命蓬蓽之下。
則天父母之恩。
蔑以加矣。
不勝瞻 天望 聖感激涕泣之至。
請罷大同疏(留中不下)
伏以當今之事。
言者多矣。
公卿在上
百執事在下
疏遠賤微之所敢言也。
第念臣始於自欺
欺人欺世。
至於上欺 君父
不敢當之職。
累加臣身
罔極 天恩
無計圖報
徒懷杞憂
賈涕長流
目覩危亡之禍。
在朝夕。
心中所抱。
不得不仰瀆 天聽
伏願 聖明留神省察焉。
所謂危亡朝夕者。
大同一事是已。
未知 殿下當初與諸大臣廣問博採
定其可否
而諸大臣皆曰可乎。
 殿下之心必以爲法一設。
則民徭可輕而 國用可富。
此實良法美意也。
殊不知輕徭而徭益重。
富國而國愈貧。
徒爲失人心亡 國家根本也。
誰爲 殿下畫此計者。
側聞左議政金堉倡之。
彼此諸臣無一人力爭者云。
是忠而誤事者。
諸臣是不忠而誤事者也。
然則殿下左右
無非不忠。
 殿下誰與爲國
 殿下家事
嗚呼殆哉。
臣請略陳之。
爲人
自少雖從事經術
才智力量
則有所不及。
只以愛君憂國之誠。
致有此今日擧措也。
臣之以爲忠而誤事者。
以此也。
至於彼此諸臣。
則非無所見
而各以黨同伐異爲嫌
國事度外
不敢開口論議
其或有論 啓者
不過一二番塞而已
臣之以諸臣爲不忠而誤事者。
以此也。
然則忠而誤事者。
其心公。
不忠而誤事者。
其心私。
忠與不忠。
雖有公私
其爲誤事則一也。
方今國勢
如百萬億蒼生
都在漏船中
中流遇風
失其柁碇。
四顧茫然
無津涯。
如有副手梢工
則雖其胡越
要與協力
共濟洪濤
固其宜也
檣傾楫摧。
恬不同心
罔上迷下。
坐致胥溺
何等事也。
今有閭閻匹夫
以數間屋十畝田。
傳於子孫
子孫尙欲善守
以無
公元1589年
所生
況今 殿下受 祖宗千里封疆
二百年社稷
不思禍亂之將至。
何也。
古人有言曰。
明智不畏方張敵國
而深畏夫未見其隙之民心
 殿下其未之聞耶。
昔在太平無事之日。
彼賊如張永起,林巨正之徒。
相繼而起。
起爲李克均所敗。
走死湖南
巨正至遣防御使南致勤。
一道之兵。
四出追捕
倘非徐霖投降嚮導
一年之內。
賊酋未易得也
況今時則南連歲飢荒。
鼠竊狗偸
處處遍滿
又自亂後。
列邑流民
投竄山谷
持銳逐獸。
以資生理者。
其麗不億
萬一如起,巨正者。
民心怨叛
一呼而起。
則彼輩響應影從
如恐不及矣。
此國之大患
而滿朝諸臣。
醉生夢死
不知爲憂。
徒以京大同失人心。
爲今之第一策。
臣竊痛焉。
自古人臣獻忠者。
先事而言。
則必不見信。
事至而言。
則救之莫及
臣之此言。
先事而言也。
請以 宣廟朝事證之。
 宣廟朝。
當國大臣
深謀遠慮
以鹿屯屯田。
徒民推刷。
大失人心
其時諸臣。
如今之諸臣。
率皆觀望傳令
趙憲疏陳不可
 廟堂不聽
終致己丑逆變
其後日本入寇之勢。
金千鎰上疏
極陳防御之策。
柳成龍國主論。
金千鎰又貽書成龍力言之。
及倭使求和
趙憲再疏
公元1592年
請勿許。
遣信使。
謫所
上疏以爲不可遣。
信使與倭使偕來
上疏斬使奏聞
使當時大臣能用趙憲之言。
壬辰大亂
何由起乎。
臣未知於今
如古之趙憲者誰也。
上年 除職之時。
人之來見者。
惟閒說話而已
今則咸咨嗟太息曰。
聞京大同先試湖西
次及兩南。
願須速詣 闕陳說
活我民命
或有垂泣者。
人心怨叛
於此亦可知矣。
 國家近年以來
紀綱板蕩
凡發一號出一令
雖無識賤隷
相與語曰。
朝鮮公事三日
臣愚以爲此法不久
亦當停罷
與其取譏愚氓
不若不爲之爲愈也。
臣曾於冬間
已具此疏。
適患重疾。
沈綿屢月
時日奄過。
固宜中寢
旣發之疏。
不可諸水火。
不得已縣道
今始轉達
逋慢之罪。
萬死難續。
臣竊擬躬進 闕下
面陳利害
老病已甚
前進無期
遂瞻 北極
感淚自零。
惟願未死之前
凡有所聞
隨當刳瀝肝血
不避斧鉞
封疏輒上。
以補萬一。
未知 殿下以爲何如
小時狂妄
中年愚妄
今則老狂。
愚老三忘
以爲一。
言不知裁
惟 殿下以爲罪。
下臣疏。
問于公卿及諸大小臣僚
特(特字下遣字漏)御史
遍問于各道人民。
如有一人以臣言爲有害於國而無益於民。
則請斬臣頭。
傳示
方。
以懲後之妄言者。
甘心就誅。
小無怨悔
臣固知越職之言。
難免僭濫之罪。
犬馬之誠。
炎鬱於中。
不自勝其瞻天仰 聖懇祈切祝之至。
請罷流民推刷疏
公元1642年
伏以臣聞。
君臣猶父子也。
子之於父。
言無不盡
則臣之於君。
何獨不然
臣竊見流民推刷一事
國家危亡之所係。
爲臣子者。
不知則已。
知之則豈敢越視。
甘爲千萬古忘君負國罪人也。
不避斧鉞
濫陳一得
惟 殿下採擇焉。
臣未知主議者誰。
其心必以爲之流寓。
不過賦役軍籍也。
若逐戶推刷。
各使歸鄕
則賦何有逋欠
何有闕失
以爲得計矣。
臣大以爲不可也。
夫人至親
莫重於父子兄弟
人之至願
無大於安居樂業
扶老携幼
散而之四方者。
豈其心之所欲哉。
勢有所不得已也。
自推刷之令一下。
沿邊則流入海島。
內地則竄入深山。
此邑如此
他邑可知
此道如此
他道可知
思之至此
誠可寒心
不必遠引古昔
請以 宣廟朝事證之。
壬午癸未年間。
朴淳盧守愼諸相
未免伴食
國重事。
李珥獨當
以此鄭賊汝立。
陰懷異志
不敢下手
諂事李珥
至比於孔子
李珥卒後。
鄭賊始爲逆謀
時昇平已久。
公元1652年
難以動搖
於是假托實邊
指嗾柄權之臣。
一時竝刷徙民
非子孫。
侵虐百餘年。
許接疑似之人。
使國人歸怨於 上。
然後遣其黨周行列邑。
招諭之曰。
南方異人
得志
汝輩身無賦役
聞者嚮應
以此壬辰之變。
人心思亂不已
以爲三輦自嶺東已入都城
以爲鄭汝立爲王。
三峯日本請倭而來
訛言騰播
內外洶洶
徙民推刷。
國有何所利。
 殿下其未之聞歟。
戊寅四月
尙虞侯孫翊
使軍士修鍊軍器
督促過嚴。
軍士怨怒
半夜開門
結陳作亂
懼。
躬自謝過
然後乃解。
 宣廟太平無事之時。
些小督促
人心猶尙如此
則今推刷。
何等事。
人心怨叛
不可謂之必無也。
 殿下其未之思乎
昔 仁廟卽位
有訟於刑曹者。
訴冤 駕前。
 仁廟命入作文
判書任率堂上
詣 闕啓曰。
自古人君
未有作文之時。
 仁廟曰。
人君欲親見作文
以辨其冤。
而訟官有違命不入之時乎
任曰。
此人之訟。
來本曹無幾日。
其元作則全羅道某郡。
 仁廟命以三懸鈴取來。
纔到京。
 仁廟病篤
未及御覽
任是仁廟舅氏也。
訟是一人之私冤也。
 仁廟因駕訴。
欲細究顚末
不聽防啓。
至用懸鈴取之。
至今有餘
公元786年
年。
及此事。
人皆感泣嗚咽惟 殿下愛民之心。
紀律之嚴。
其以 仁廟取則焉。
如是
不待振肅
紀綱自立
不勞推刷而流民自還矣。
臣自少至老。
朝報不經於目。
時論不出於口。
丙寅後數十年
足跡未嘗一至都下
只有愛君之誠。
無異在朝之臣。
常懷漆室之憂。
欲發郇謨之哭者。
丁卯亂後。
西畿甸。
被兵火。
每經北使
三南困於歲幣
孑遺之民。
勢至流散
兼之水旱相仍
饑饉荐臻
嶺南湖南
自湖南至湖西
自湖西至畿甸
土賊遍滿諸處
時或就捕。
根祗盤據
非朝夕可禁。
赤眉黃巾
豈皆天性好逆者哉。
此皆齊民不堪塗炭者耳。
滿朝諸臣。
不遑他事。
相與講究救策。
如捧漏巵沃焦釜。
不可少緩也。
計不出此。
徒以流民推刷爲第一策。
使國勢至於岌岌
不勝痛憎焉。
方今自公卿。
下至百執事
其中豈無一二知識者乎。
同志之人。
同志相和
異己之人。
異己避嫌
此皆偏黨所致
臣之視偏黨仇敵者。
以此也。
此輩平生不讀一部論語乎。
論語
患失之。
無所不至
大文下註
朱子以爲吮癰舐痔
弑父與君。
皆生於患失
今之偏黨
皆是患失
有甚於古之患失
則讀是書者。
心安乎。
臣性本疏狂
今又老妄。
狂言
妄談
不知忌諱
以此前日大同請罷時。
說者謂臣八十衰年
老妄已甚
如此擧措
非其本意
今疏之進。
亦必有如云云者矣。
其言似是實則非也。
臣年雖八十一歲。
精神不至於甚耗。
平生所學。
不欺三字
至死域。
何忍喪失其所學。
聽人囑。
陳疏欺君父。
至於此極乎。
當今朝廷之上。
與臣相識者。
喪亡殆盡
生存者惟趙翼金堉李時纔數而已
使此三人者。
丁寧囑臣。
不敢聽也。
其他懷邪觀望
隨勢變易之輩。
何敢向臣開口有如擧措乎。
竊笑之。
天下之事。
武王伐紂
伯夷叩馬
無兩是。
春秋諸侯
擅兵相爭
無兩非。
推刷是則臣言非。
臣言是則推刷非矣。
 殿下以臣言爲是耶非耶。
勿爲如前留中。
下政院。
與諸大小臣僚
廣問博採
臣言而如以爲非。
則治臣之罪。
以爲妄言者之戒。
臣自此以後杜口結舌
枯死丘壑而已
臣死之日。
卽抉臣目。
懸之 闕門
以觀亂賊橫行內外矣。
未知 殿下到此地頭
何以爲之。
江致祭
嗚呼晚矣。
伏願 殿下留神省察焉。
無任感憤血泣之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