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九 (自动笺注)
潛谷先生遺稿卷之九
 書
  
公元1623年
與許經歷沃余書(癸亥三月)
再拜
忝在席末
地位懸隔
不命之坐。
則不進前
同僚之分。
雖有上下新舊之殊。
不宜如是太嚴也。
何其怪哉
有相議之事。
非但分嚴如此
且未得從容之暇。
茲敢以一書仰瀆。
吾兄察焉。
聞廳中有罰禮之事。
未知有何罪可罰也。
生。
遠墊峽中
不在京洛十年
下人不知所居
誤向驪州之路。
三日而後
始到弊廬。
適値賤身有疾
不能卽發。
留一調息
治行李。
翊曉乃登程
入城之日。
不得冠帶
以致參謁較遲。
此則事勢然也。
何罪之可罰。
雖然
各位所命。
所當甘受奉行
西一身旅宧。
今已迊旬
囊橐俱空。
馬瘦奴飢。
獨坐府中
誰與謀之。
語云
枯木生津
此之謂也。
且廳中出官免新之禮。
糜費不貲
積弊未袪。
久而愈甚
決非如生窮困者所能堪當。
而亦非廳中之美風也。
聞諸古吏。
則初出於和上下敬僚友好意
漸染成習
遂至濫觴
禮之設豈端使然哉。
由於廢朝之初。
歆艶爵祿者。
廉恥侈靡
至於末年
携妓動樂。
雖曰古風
至於廢朝而極矣。
此豈士君
子之所當遵守踵行者哉。
方今聖上臨御
矯革百弊。
裁省有廳。
禁斷有條。
吾輩者。
宜當奉承新化
惟恐失墜
奔走率職
以盡臣子之道而已
豈可廢朝積習
區區崇飮之餘風哉。
生之此言。
似嫌於欲免徵罰。
愚妄之見。
實出中情
何敢避小嫌
而失此新化之大幾會也。
今而不革
則更無可革之時矣。
生。
眇末後進
發難行之論。
固知觸忤僉兄。
無所逃罪
且必以爲渠欲不行爲此言也。
然生之所見如此
力綿又如此
若欲仍存前例
無所變通
則百爾思之。
無可行之路矣。
生之托交之最切者。
無過於兄與崔丈。
而成,丁兩兄
相親近日作僚之後
所不知者
上經歷之意也。
幸須通議以定
以成淸朝美事
如何如何
條約之定。
在於僉兄之善處
生之意則免新一燕
酒肴隨備。
同僚和樂
善莫善焉。
出官齊進罰禮等事
雖廢之可也。
下盡職。
關於酒饌多寡哉。
百司庶府
竝無此弊。
而唯本府宣傳
監察之廳有之。
宣傳武夫之所會。
無足道者。
殿中金吾
蔭職之淸選
而猶存此習。
常切怪之。
倘賴僉兄之議定
痛革此弊。
則彼二廳者。
亦將聞風而知改。
豈無小補百僚師師之聖化哉。
鏧竭所蘊。
不敢小隱
益見其愚且妄矣。
吾兄恕之。
上都督陳洪範
天運不幸
逆胡猖獗
踰關犯圻。
四郊多壘
遠來陪臣
憤切入骨
況我老爺分閫之寄。
鎖鑰之責。
其於主憂臣辱之義。
何可一刻而忘于懷乎。
老爺灑泣登舟。
擊楫誓海。
提師赴難
忠義凜然
雖以倍臣之陋。
亦且感奮增氣
苟有一得之見
何敢以遠人自外
不盡其所懷乎。
竊念此賊。
可以計破。
難以力鬪。
今能出捐千斤金。
多募細作之人。
投棄檄文
布散流言曰。
關內之賊。
已就殱滅
陳太傅部分諸將。
收復沿海諸衛
沈都督領椵島之兵。
自遼東來
黃監軍帥登,萊之師。
由金,復而入。
太傅親統十萬大軍
直擣虜宂(虜穴)。
爾諸遼,鮮之民。
必多豪傑之士。
每欲歸正。
日望官軍之至者久矣。
此誠轉禍爲福立功報國之秋也。
苟能臨機善圖。
隨力效忠
則雖佟,李,孔,耿之徒。
亦當轉奏朝廷
以不死。
其他建功立事之人。
封候疏爵之寵。
豈可勝言哉。
其與屈身犬羊
終身羞辱
畢竟不免赤族者。
不可同年而語
爾其勖哉云云
則虜中精兵勁卒
盡抽西犯。
餘存者。
不過若干老弱
若聞大衆西沒
官軍東向
諸路之兵。
一時雲集
從之人。
亦且生變
則彼必驚擾自疑。
勢分力弱。
老爺於此際。
寧遠軍門相議。
分舟師步兵
替守本城。
揀選精兵猛將
以馬,步數萬人
直渡三義
倍道兼行
出其不意
則雖有智者
不及爲計矣。
關內之兵。
如無根之木。
源之水。
自致消亡中道
誠直走魏都之策。
收復全遼。
在此一擧
天下竹帛
不足以書老爺奇勳
干黷尊嚴
死罪死罪
潛谷先生遺稿卷之九
 序
  
贈懸燈山一老師序
嗚呼
天地之心。
不可得而知也。
人之抱大才德而生兩間者。
是固天地之所鍾精也。
其始生之也。
若將以有用於斯世。
自古聖賢君子困阨湮沒者。
是誠何故哉。
孔孟大聖棲遑周季
程朱碩德而見斥於宋世。
其間奇才異能抱負泯絶者。
又何可勝道哉。
非獨吾儒然也。
釋氏亦有之。
釋迦如來者。
西方異人也。
阿難迦葉達摩觀音之徒。
固皆一世人豪也。
彼旣能見性識心
則必知人性之本善
此心之不昧也。
使之擴仁義之端。
行禮樂之敎。
則亦可以用夏變夷
西方一域得爲冠帶文明之俗矣。
奈何
旣畀如是聖智
而使之滅人倫天常
徒爲
萬古惑世誣民之資哉。
然則孔孟不得王道
釋迦之創得爲異敎者。
莫非天地之心也。
何其始生之有意
而終不得其用也。
大聖大智猶且若此
則下此而餘者。
不足多論。
而亦不能無憾天地之心也。
余自數年以來
卜居于加平淸德之洞。
聞郡之西縣
雲岳山。
奇絶
蠟屐而登焉。
遂造於所謂文殊寺者。
則有八九雲衲
趺坐而誦經。
其中主法者。
老師得一也。
觀其貌。
秀而奇。
聽其言。
淸而簡。
與之坐而叩其所有。
則於其學已博洽無蘊。
胸中豁然無少滯礙
善於詩。
鏘然金石之響。
蓋亦方外韻士也。
惜乎。
淪沒釋氏之學。
而其才不見用於世也。
韓退之抗表佛骨
而謫潮州
太顚往來
至於衣服爲別
當時
有以佞佛求福之者
而後世。
不能無疑
退之豪傑之士也。
豈因一催折。
毀其而從之者耶。
蓋愛太顚之才。
惜其不見用而淪於空寂也。
退之之心。
其亦有憾於天地乎。
余之足迹
未遍於四海之廣。
而所見不過東方一隅
千山萬水之間。
若師之以而虛生浪死者。
又不知有幾許人哉。
其亦可惜之甚也。
余之感此久矣。
每欲問天地之心。
天地不言
故姑從師而問焉。
淸風氏族譜序
人誰無族。
族必有譜
族而無譜。
則人莫知親親之義。
敦睦之心。
無自而生。
此吾譜之所以作也。
金氏
出於新羅
新羅之時。
散處羅地
慶州安東尙州江陵之金。
同是一姓
而恨上世無譜。
不能詳其分派耳。
吾家不幸
屢經禍患
又値兵火之亂。
譜牒散失
強近之親。
不識名字
余常以爲恨。
同姓則必問其支派
徵其家譜
積數十年而僅能成帙。
有朝天之行。
遂持草藁而來
留館數月。
淨寫一仵。
不能詳記而備錄
亦可知此後宗族矣。
或曰
同姓固可譜。
至於異姓
又何記之詳也。
余曰。
是何言也。
人之初生
一人之身。
而分而至於千人
自其萬初視之
則皆同胞中出也。
是故
之子爲孫而同姓
之子亦爲孫而異姓
人之愛女之子愛子之子何殊哉。
雖有內外之分。
而其天屬之恩。
則固無異同於其間
祖先視之
則今之異姓之親。
祖先之所同愛也。
何獨愛吾之子孫。
而不愛祖先之所同愛者乎。
由親及疏。
由近及遠。
縱曰服盡而情盡。
其爲吾祖之子孫則一也。
何可視之如塗人
漠然不知其所自生乎。
善乎。
蘇明允之言曰。
觀吾之譜者。
孝悌之心。
可以
公元1637年
然而生矣。
余亦有感乎此。
而冀吾譜中之人。
見譜而生敦睦之心也。
時崇禎十年丁丑人日
後孫折衝將軍
龍驤衛副護軍製敎冬至聖節千秋使金堉
謹書皇城玉河館。
甲會契帖
契會之作。
古也
世道已降
人心日趨於薄。
相愛之情。
所不足。
於是乎託契求親
是猶膠多而不連
契可無作也。
雖然
人之相愛者。
竝世而生。
亦難矣。
而況同歲乎。
四海之廣。
同歲者固多。
同一國難矣。
同一國固難。
而同仕乎朝。
爲尤難矣。
夫以相愛之情。
有此三同之難。
而非契會無以團欒一席
殷勤之歡。
契亦不可無作也。
嗚呼
作契之初。
李監司汝復實主張是。
而完豐府院君李公贊成之。
二公今皆爲泉下之人。
權舍人公潤,金都憲士逸。
相繼而逝。
十餘年來。
零落已多。
生同而死不同
是固脩短不齊
相愛之旣切。
則相痛之亦深。
作會而少四人
未嘗泫然涕洟也。
吾庚皆已六十矣。
百年之壽槩之。
後死不過數十年之遲耳。
餘存而獨悲者與不悲之無窮期者。
果孰優哉。
吾契中得人最多。
相乎將乎。
功業赫然
而其明揚展布
登擢上列
公元1641年
者。
亦且不少
不佞濫廁其間
常竊自愧。
而亦自幸其附驥也。
茲敢作爲一帖
題其名姓
序以月日先後
不以爵者。
鄕黨尙齒之義也。
如有聞風而追入者。
將竝許之。
多則會亦頻。
數十年間
頻會而娛餘生。
以慰相痛獨悲之懷者。
不亦善乎。
諸公屬余爲序。
以記其事。
不敢以不文辭
崇禎紀元辛巳仲春
淸風金堉
序。
銀臺雜詠
龍蛇之歲。
諸公竝直政院。
日長夜永
無以消遣
且屬時艱危。
憂憤沈吟
有喜作。
叩寂寓興
諸公不以爲鄙。
續而和之
所謂先從隗始
而非陽春白雪之曲也。
留諸卷中。
以爲銀臺故事
如其增益
以竢後之君子云
類苑叢寶序
公元1640年
吾東素稱文獻之足徵
歷世通中國。
文章之盛。
方駕華夏
不幸數十年來兵火繼起
書不汗牛
才無倚馬
安得不爲之深嘅也。
博攷往蹟
無過於祝氏事文。
而學士大夫有此書者尙少
遐遠縫掖乎。
去年夏
余在閑局
始抄此書。
剗去繁宂
存其旨要
兼取藝文類聚,唐類函天中記,山堂肆考,韻府群玉等諸
書。
因其標題增損之。
補其闕漏潤色之。
一帙之中。
包括數百卷精粹
名之曰類苑叢寶。
凡四十六篇
迄今而書成。
湖南伯南公銑。
同志之士也。
爲余刊而行之。
嗚呼
豈樂爲此哉。
四庫之書。
燒盡秦灰
千金之易。
路絶燕市
所以忘其僭越
敢爲搜輯者。
其意有在。
其情誠可悲也。
取舍增減
必多謬戾
急於剞劂
未及精校
固知未免具眼老所嗤。
而余固不暇恤也。
不敢辭也。
此誠夫子所謂知我罪我之意也。
後來諸君子。
倘肯少恕乎我哉。
昭陽浹洽杪秋下浣
淸風金堉
序。
種德新編
余十餘歲。
小學書於過庭
至一命之士。
苟存心於愛物
於人必有所濟。
惕然有動於中。
因自思。
非必一命士爲然
人固當皆如此
但雖有愛物之心。
若夫濟人
一命以上者之所爲也。
友人李子正有養
嘗問於余曰。
子於聖賢之言。
所心悅者乎。
應之曰。
聖賢之言。
無非可悅。
然余於小時
偶感程子愛物濟人之語。
至今銘于心。
子正曰。
我則於論語見賢思齊之言。
誠悅之。
於是
始知人各有好於聖賢一言也。
李文靖之言曰。
敬事而信。
節用愛人
終身
公元1644年
誦之可也。
古人如此
每觀古書
愛物濟人底事
欣然記之。
竝記古人釋疑辨姦之事。
附於其下。
愛物於仁。
濟人於義
釋疑於智。
人性之所固有
藹然闖發者也。
誠能自牖而明之。
可以擴充而盡其性矣。
余雖不敏
欲效其爲。
鹵莽棲屑
一無所施。
然其好此之心。
終不懈也。
因積而成卷。
名之曰種德新編
欲觀而益勉。
且付子孫而爲勸。
子正思齊之心。
爲文正終身之誦。
若曰所爲而爲之。
譏以釋氏因果之說者。
知我者也。
歲甲申仲夏
潛谷老人
書。
家禮考證序
冠昏喪祭
禮之大節也。
君子居家
必有吉凶之用。
故子朱子集此四禮
著爲一書
名之曰家禮
使人熟講乎此。
臨事顚錯之失也。
顧其爲書
出於先聖遺經
微辭奧義
有難盡識。
學者病之。
先師芝山先生
聞道甚早。
學本爲己。
博極群書
硏窮義理
而於禮學
著功尤切。
就此書。
探索幽隱
文字難解者。
事物之難究者。
考其出處而明之。
多引經史而證之。
間亦附以己意。
使後之學者
開卷瞭然
有若親承提誨於函丈之間。
豈不爲後學之大幸
冠昏之禮。
先生所以考證者。
皆爲已成之書。
喪禮自成服以下至于祭禮
則皆未及編摩
余所藏家禮一冊。
先生親自批點者也。
考出諸書
或書諸冊端。
或記於別紙。
先生手筆
蓋欲收輯成書未及爲也。
同門諸友
取此冊中所錄。
續之於下。
略而未備。
誠可惜也。
夫禮者。
根於天理而人之所性者也。
隨遇而行。
各因其情而節文
一言一字之或有疑晦
無損益於其間
先生竭心耳目之力。
必欲使無一毫之未盡者。
爲後生計
可謂深切矣。
噫。
冠昏之義。
喪祭之文。
備載禮經
朱子集之家禮
朱子好禮之心。
先聖之心也。
四禮旣備。
兼有註疏
先生猶慮夫世益下而禮益壞。
著考證以明之。
先生好禮之心。
朱子之心也。
所謂其揆一也者
豈不信哉。
嗚呼
修齊治平之道。
自家而國。
先生道德文章
若使遭時羽儀
爲國以禮之效。
豈可勝言。
而蘊而未發。
天不假年
使考證一篇家禮
俱爲未成之書。
哲人其萎之痛。
與天無終極矣。
今當剞劂之役。
益切傷恫之懷。
錄其梗槩。
以寓追慕之誠。
其敢曰序引先生之文乎哉
漢陽趙氏族譜
寧海趙使君贇。
旣刊漢陽世譜于其府。
貽書於余曰。
子亦趙氏外孫也。
可無一言以弁其首乎。
余答之曰。
吾何敢。
前有文節公之敍。
後有太學士日章之文。
尙奚用續貂爲哉。
趙君又走人
請甚懇。
余讓不獲
仍自念我淸風之金舊無譜。
慨然傷之。
以爲不可不知其所自出
不可不知其所自分
一人之身。
分而至於塗人
理勢固然
漠然知者
飛走草木
奚擇哉。
詢問同宗
廣求氏族志
積十餘年而始成。
趙君之屢請於不佞者。
必知其有尊祖敬宗之心。
自家同也。
凡人稟賦者。
生母育。
同其恩而欲報之心一也。
其於父黨母黨
親愛之心。
亦何內外之殊哉。
趙氏之譜。
文節公之所纂也。
今已百餘年矣。
其後子孫
則未知其支派之所分。
余常以爲恨。
欲有所述而未遑
今趙君與日章諸公
同心協力
廣加聞見
錄而成譜。
以續文節公之所纂。
印出廣布。
其志可嘉
而其誠亦至矣。
趙君旣喜余之同志
求一言於余。
則何敢勿識其意。
而孤其厚望哉。
抑余於此
有所感焉。
人之有譜者。
欲其觀祖先所爲而繼其迹也。
觀其德行
則思所以學問之道。
觀其文章
則思所以國家之盛。
觀其功業
則思所以君父
之恩。
觀其淸白
則思所以遺子孫之安。
始祖以下
積德餘慶
流於後裔
功業文章
載於國乘
所謂夙興夜寐
無忝所生者。
非此之謂耶。
余所最悲者。
外曾伯祖靜菴先生文正公學問文章
名於中廟朝。
與我高祖成公
志同道合
麗澤之義。
俱以王佐之才。
一世推仰
不幸奸兇所構捏。
陷於不測之禍。
尙何忍言之哉。
雖然
陰曀旣消。
日月光明
聖主首出
君子彙征
奸諛於旣死。
發潛德之幽光
贈以大官
賜以美諡
從食乎孔庭。
俎豆書院
士趨旣正。
文風更振。
天道福善禍淫
昭昭不誣矣。
嗚呼
孔孟棲遑
程朱困厄
亦理之不可知者
道傳千載
名垂萬古
爲善者。
可以此而小沮也。
子孫之觀斯譜者。
其亦無怠而勖之哉。
湖西大同節目
君子之生斯世也。
幼而力學之。
學而欲行之。
修其天爵
以受人爵者。
豈獨爲利祿要名譽哉。
將欲行其志。
而施於民也。
無尊卑。
有志於行其志。
則固當以聖賢之言爲法
行乎一邑
一邑民安
行乎一國
一國民安
行乎天下
則天下之民安
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之道。
聖賢敎人之法。
而歸澤斯民
已。
世之言誠意正心學者
掇拾方冊之所載。
以爲誠心正。
則天下國家可幾而理。
只談之於口。
乃笑急務者之爲功利
甚者
至以商於,半山詆之。
此豈協心爲國之道哉。
不佞懵然膚淺
雖未知學問之如何。
而乃所願存心以正。
做事以實。
節用愛民
寬徭而薄賦。
不欲馳虛騖遠而尙浮文也。
遭遇聖明
祿位非分
適値多難
民生困悴
才疏年老
無以報國
只以所聞古人之言。
救生一分之弊。
先試一道
追行諸路。
異議蜂生
群謗蝟起
猾吏猶恐未充慾。
豪民皆怨發其姦。
一雄唱之。
百雌和之
不能有成
賴戶判李公時昉,禮判南公銑,參判許公積終始一心
平均百役
隨事變通
有譺輒決。
春秋貢賦之外。
更無不時徵斂
公私晏然
耕稼以時
湖山之民。
自得千里
嶺海之人。
皆恨其後我。
當初異議之人。
頗有覺悟回心者。
豈非聖主之惟斷乃成。
諸公變通得宜者乎。
遂取節目
鋟梓印出。
分送本道
縣置一件。
使吏民曉然知其指歸
遵奉行之。
堅如金石
後來邪說
不得行於其間
國家生民之福。
可勝言。
嗚呼
三代井地之法。
不可復矣。
可以其次者。
無踰乎此。
近代名公鉅鄕之盡心國事者。
孰不
以此先務乎。
江都
漢興不遠。
文,景之治
成周後一時。
三策之對。
尙曰。
更化不更化也。
先生萬言之疏。
以改貢案幸弊法
縷縷前後
今之假經傳是非者。
果有超古今見識乎。
始事初言
發於不佞
諸公變通得宜
則礙滯而不得行
諸公善變通。
實出於聖上獨斷堅定
終底乎成。
一道之民。
天地父母之恩。
而他道將囿於一視之仁。
東方億萬太平之樂。
庶幾於此乎。
同事諸公
請志顚末卷端
故略敍如右云。
三大家詩全集
吾人之生也。
天地秀氣
得五行之精華
發於心爲志。
言其志爲詩。
詩者。
與人俱生。
其來也遠矣。
三皇以前
不得以知也。
堯舜之世。
已有詩。
下有康衢耕鑿之歌。
上有南風賡載之歌。
自性中流出者也。
五子之歌。
商有麥秀採薇
周有雅頌國風
詩之作極盛三代
春秋作而詩亡。
蓋詩有四成者。
立我蒸民
四言之始。
南風之薰兮。
五言之始。
帝力何有於我哉。
七言之始。
五言出於蘇,李。
七言起於梁者。
流波瀰漫而別其派也。
逮至六朝
衆作啁啾
以興體制
傷於沿襲
大雅不作
日就凋耗
李,杜勃興
韓子大振。
此爲唐世詩家宗匠
以之於兵。
子美
孫武之兵。
堂堂之陣。
井井之旗。
奇正循環
不戰而屈人兵者也。
太白
飛將之兵。
勇如快鶻
貫金石
人莫能測。
飄然無與敵者也。
退之
淮陰之兵。
將將自遜。
多多益善
從風而靡
一勝而定天下者也。
古人論詩者。
或擬之於聖。
或稱之以仚
吾未知果得情境之眞。
小子之欲學夫詩者。
三家
無可與計者。
韓取其力量
杜取其規模
李取其氣魄
熟讀精思
融會貫通
可以窺闖其閫闕。
駸駸乎餘韻矣。
雖然
所貴乎詩者。
陶冶性靈
得其心聲之正。
賦之而舒其意。
之而知所賦者。
此詩也豈吟風詠月云乎
劌目鉥心云乎
孔子曰。
詩三百。
一言以蔽之
思無邪
三家詩者。
苟於其愛君憂國之誠。
脫俗遺世之志。
抑邪扶正之意。
一於心而無他思。
流出而爲歌詠太平樂章
則興於詩者固在此。
而其亦不失乎可與言詩之聖訓也。
惟我靑丘之詩。
實出於九疇八條遺化
皇極篇中之韻語
卽商頌之正音也。
三國以來
作者輩出
無異中華
不幸金革
書籍散失
囊螢映月之徒。
莫或盡其才。
余爲之愍然
往年經書
今又印此而布之。
洛下諸生詠詩者。
不棄老夫之心。
豈但
公元1658年
劘人壘而短其墻而已哉。
瞻仰數仞高而得其門。
不至正墻以立也。
諸生勉之哉。
著雍閹茂太簇上元
潛谷七十九歲老人。
敍。
瀋中
留別石室先生序。
(甲申)
悲莫悲兮生別
況在隔千里殊方
日復日兮新愁
又値秋七月旣望
心悽其而已折。
黯然而潛銷。
伏惟先生玉潔金剛
氷淸檗苦。
只欲生盡職而死盡節
國耳忘身
唯知入則孝而出則忠。
學本爲己。
適丁風塵之際。
坐甲月暈之城。
國破家亡
恨未西登東蹈
主辱臣死。
甘北扉南冠
初緣群小鼓簧
已經五年之投籥。
蘇屬國雪窖
北海乳羝
洪忠宣之冷山。
前砂斷馬。
身雖苦而志益厲。
年旣老而精未衰。
文章自娛
書史以爲友。
學問不懈
聖哲作師
猶懷嫉惡之心。
每灑憂時之淚。
華夷敬。
寰區聲名
天地皆知。
神明扶護
何憂所愼者疾。
庶幾盍歸乎來
鯫生夙慕風儀
常欽懿範
金村古里。
曾陪杖屨而遊。
玉陞仚班
又忝寮寀之末。
豈意絶域之外。
相逢離索
軟語穹廬
唱則斯和
嘉誨丈席
叩之必鳴。
至於玄堂之銘。
光乎先世之德。
賚其多矣。
感已極於幽明
何以報之。
恩可忘於生死
呼。
樂而憂。
憂而樂。
悲懽寧有常乎。
離必合。
合必離。
聚散本無期也。
今雖少別
後豈難逢
惟城隅此日之分。
河梁昔人之愴。
涼風乍起
蕭瑟秋光
積雨初收。
泬寥暮色
四馬而不發。
三歸而爲歌。
歸者所以祝先生遄歸也。
公元1648年
松京養老詩序(戊子十月二十八日)
五百年王者地。
民乏生生之資。
七十歲古來稀。
先老老之政。
四美具矣。
一朝饗之。
爾諸老人。
共躋春臺
同居壽域
須臾無死
扶杖聽於山東
懋遷爲生
擊壤歌洛北
頃値丙丁之亂。
難堪庚癸之呼
天下皆兵。
子孫陣亡之已盡。
日中爲市
交易化居何論
車牛服賈之莫爲。
戎馬生郊未已
縱曰羈縻不絶。
亦云供給之難。
黃金有無
使者星散
靑錢雇直
憂帖下之風生
遠近亦齊。
不知何鄕之樂土
關山難越。
尙戀宿鳥本枝
幸逢年穀少登
亦喜行李暫息
今年作社。
烏可已乎
斗酒自勞
其時也。
況此高年致禮
實是惇史之所垂。
夏序周膠。
國老庶老有養
唐宗,漢帝
三日五日之賜酺
非但國中乞言
抑亦縣道之授杖。
念茲都人士女。
皆沐聖朝恩波。
需雲盛儀
初筵秩秩
流霞仚液
良士
番。
及爾燕于胥樂兮。
式歌且舞。
迨我暇飮此醑矣。
不醉無歸
閭里聳觀
少長之咸集。
傞傞有節
雖羨壽考且康。
孑孑無依
可憐鰥寡及獨。
燕毛序齒
天應老人之星。
白髮蒼顏
吾亦爲太守之醉。
欲盡千鍾之量。
侑以五篇之詩。
公元1658年
一曰
嗟嗟父老
維孟之
百穀用成
休我農工
朋酒斯饗。
有來雝雝
式敬爾儀。
無失其容。
其二曰。
爾殽旣嘉。
酒亦和旨
飮酒孔偕
亦旣醉止。
其湛曰樂。
百禮旣至
威儀反反
愼終于始
其三曰。
楊柳依依
淸池在內
百十其麗。
黃耇鮐背
樂旣和奏
歌童舞隊。
風和天朗
冬日可愛
其四曰。
何以予之。
惟巾及杖。
用以扶老
在爾之掌。
涕唾可拭。
行步可仗。
出此二物
佐老之養。
其五曰。
瞻望北闕
在彼東方
明明聖主
視爾如傷。
惟曝。
尙欲獻王
各獻爾壽。
萬歲其長。
公元1652年
壽議政府左參贊金相國壽賢序(壬辰十月)
公元1658年
人生百年之間。
難見眞仚上壽
是歲十月之望。
又値佳節下元
華筵最高。
勝友咸集。
惟三相公
三朝大老
九袠遐齡
弱冠紅蓮
妙譽典午
壯元丹桂
英名乘龍
金華而上玉堂
薇垣而長柏府
尙書踐斗。
雖陟九棘之班。
大夫同升
登三之位。
蹇蹇匪躬之節。
謙謙知足之心。
投紱南城
懸情北闕
故人稚子
皆已白髮蒼顏
同榜諸孫
亦旣穹宮隆秩。
感舊義而加敬。
淸讌以致誠。
領府白江之尊。
位極一德
大將綾川之貴。
威摠三軍
申參判之文辭
不墜世業
李承旨之才望。
能繼家聲
從子弟之列。
若在父兄之前
綺饌開霞
晴光捲霧。
蒼松粧石。
仰蠶嶺以長言
金菊盈盆。
鶯杯以善頌。
爭歌難老之什。
競進維祺之章。
碧海三千。
尙聞桑田之變。
靑襟二百。
獨有喬嶽之存。
樂已極而悲來。
言未終而淚逬。
某餘生孤露
庭樹悲風
者非莪。
何忍三篇之誦。
皇皇然不及。
抱一生之哀。
官雖貴而何榮。
身已老而更戚。
先人之友無在
吾誰與歸
達尊之稱有三。
願安承敎
潛谷先生遺稿卷之九
 記
  
拱極堂記
宅於南山之下。
坐南而向北。
名之以拱極者。
潛谷老人草廬也。
極者。
北辰之居也。
拱者。
衆星之環也。
居而不動。
斡旋乾綱者。
人君爲政之象也。
環而布列
各守躔次者。
臣子拱衛之儀也。
君以一德爲政
行健
不息之道。
臣以一心向上
盡竭奉職之誠。
則位天地
萬物
夫豈外此而他求哉。
老人幼而志學
白首紛如。
雖無以齒於恒人
天愛君之心。
不敢頃刻而少懈也。
夜則仰紫微對越
晝則瞻象魏怵惕
常若上帝臨汝
天威咫尺
其於恐懼戒愼工夫
庶幾不愧屋漏也。
惟願天降瑞應
國無災孼
日月貞明
風雷順軌
雨暘時若
歲有豐之祥。
姦回屛黜
朝稱寧靖之治
百工相和
萬民皆樂。
以至世躋春臺
俗以封屋。
拱極堂之所祝也。
入此堂者。
誠能見名思義
無負我老人之意。
則於自家身心上。
大有補益
吾黨小子
尙亦勉之哉。
傴僂亭記
人之爲樓臺亭榭者。
皆厭寂寞而樂喧繁
隆棟宇而侈觀瞻
遠而處江湖津步之上。
外而居郊野田牧之間。
卯酉趨衙
無暇一觀
不如隣人過客偃仰逍遙於其上。
其實爲人非爲己也。
或有閉鎖不許入者。
豈非可矧者乎。
余於寓居家後。
小阜隙地可以三楹之舍。
結茅以廬之。
其內拱極
其外傴僂
以其矮低打頭
傴僂而後行也。
其爲亭也雖小。
所處則高而奇。
所眺則廣而遠。
矗矗之石。
蒼之
如雕如揷。
屹立窓外者。
木覓之蠶頭也。
蜿蜒而龍。
蹲踞而虎。
或走或立。
相對顧視者。
白嶽與駱山也。
鸞停鵠峙
將飛未翔者。
弼雲也。
簪筆拄笏
似欲進而却立者。
道峯也。
水落
在蘆原之後
送佛谷之山。
母岳。
居鞍峴之上。
若追負兒之峯。
奇形異狀
間見層出
白雲仁壽諸峯。
縹緲雲天之表。
聳處獨尊
可敬可愛
朝朝暮暮
煙雲幻態。
或隱或露。
如合如離
孰謂城市之中。
有此仚家境界乎。
江湖之景。
郊野之興。
樂則樂矣
不得常居而恒處。
一往再往。
歲旣單矣。
豈若寢處於斯
食息於此
千奇萬變
悅可心目
四時八節
常對軒窓者乎。
周遊八省。
未見賞心之處。
七十餘年之後
始獲名區而作亭。
澗水可濯。
巖井可漱。
剖竹走泉
池可蓮也。
觀魚養鶴
物可友也。
終日寂寥
市聲不入於耳。
此誠平生夢想之所未到也。
雖然
試望九衢
閭閻撲地
越瞻雙闕
觚稜接天。
都人士女。
往來如雲
觀覽之富。
不覺懍然而嫌其高
所以低其簷楹
短其墻垣
爲籬於後。
而昭其儉也。
居高
不可不念其危也。
入室
不可不思其瞰也。
何敢快意自得
倚窓寄傲處士哉。
古鼎之銘曰。
一命而僂。
再命而傴。
三命而俯。
於此
言。
深有所感。
俯而名吾亭。
太極亭記
亭。
吾作也。
太極
吾名之也。
亭者。
亭亭然立也。
太極者。
本於無而有有者也。
濂溪周子之言曰。
無極太極者。
吾取而爲名焉。
亭在終南之下澗谷之間。
渠細石沼
淸泉而爲半月池
種以所愛之蓮。
池上丹丘之下。
出奇巖。
架以竹木
覆以氷簟
遠而望之。
白雲一片
行於松上而遏也。
其爲形也上圓下方
象兩儀也。
柱立下者四。
象四象也。
椽掛於上者八。
八卦也。
一倍以加之者八。
象十六卦也。
橫而結之者五。
五緯也。
半月池者。
陽也。
其中有石與土者。
陽中之陰也。
丹丘朝日之巖。
宛而曲者。
陰也。
下有南澗者。
陰中之陽也。
其形圓而相合
複而相抱。
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
周子之所爲太極圖者。
亦異矣哉
天地
太極也。
天以一元之氣。
不息回轉
故盡十二會而坏渾焉。
人亦一太極也。
稟二五之眞精。
參三才而中立
能盡其性而盡物之性。
明敎一時
道行萬世者。
聖人也。
棄其天性而汩於人欲
昧乎仁義中正之道。
不知寂然感通之理。
甘與草木同腐者。
衆人也。
同是一太極
修之吉。
悖之凶。
不翅天壤相懸者。
豈不可
也哉
登斯亭也。
靜而觀一氣之流行。
動而察萬物變化
大而知天地古今之無異。
廣而度四海九州之皆同。
所以聖人易之大意
欲免衆人虛生浪死之歸也。
豈獨樂夫洞壑深䆳
泉池潔淨
奇峯峻岳之森列
九衢八達錯綜
以快一時心目而已乎。
樂哉斯亭。
吾將與爾而長終
知吾意者。
其唯無極翁乎。
山樓
大凡天下之事。
而已矣。
名生於實。
實本乎名。
其實而有其名者。
吾不知其可也。
岳陽樓
洞庭而壯。
其實縣之城門也。
黃鶴樓
仚人而奇。
其實槌碎之舊館也。
得其名而有其實者。
其惟在山樓乎。
樓在終南山太極亭下。
層巖突起
澗水中流
俯瞰長安
平挹華山
地高而勢雄。
顯敞寡仇
乃褊禆會射之所也。
長松蒼翠
擁護左右
如十萬丈夫凝立不動。
帟幕磊砢
旌旆飛揚者。
風中光景也。
閭閻櫛以。
兼匝中區
千重銀甲魚鱗雜襲
槍刀森列
介馬奔馳者。
雪後奇觀也。
衆泉合流
趨於一壑
勇士赴敵
石走山驚者。
瀑流喧豗也。
柳營蓮幕
百鳥和鳴
營平振旅
笳鼓相競者。
春物駘蕩也。
四時變態
萃於一樓
景致殊絶
名實相副
豈可以論於岳陽黃鶴之乖名爽實者哉。
今我在樓諸君
皆有志四方之士也。
穿楊之才
折桂之列。
六韜三略
誦習於此中。
千匀兩石
較藝其間
揖讓而升。
文武兼資
入則爲心爲膂。
夙夜周廬
出則如熊如罷。
超騰漢塞
虎豹在山之勢。
爲國干城之衛者。
實出於此樓。
不負於人。
人寧負於樓哉。
南樓之興。
老夫亦不淺矣。
白月當空
涼風乍起
百尺之上。
倚柱淸嘯
千古不平之氣。
一生未展之懷。
自然橫墮之不禁者。
此實中情感發也。
諸君倘或有知我者乎。
柔兆東臘。
七七老人
記。
潛谷先生遺稿卷之九
 跋
  
楓巖集跋
楓巖先生
姓金氏。
諱終弼。
字諧中
六代太常公第三子也。
少年進士
能詩名於世。
海州巖溪上。
以爲號。
少時
見楓巖詩於東文選。
恨未見全集
後求得於先生庶孫德仁處。
抄寫而歸。
月汀尹相國(諱根壽)求見之。
愛玩不還。
相國沒後
求於其家則已失之矣。
是時。
德仁已死。
問於其子。
亦燼於回祿矣。
頃者裒集世稿之時。
不得竝載
以爲恨也。
公元1635年
一本叔父所。
遂取而刻之。
嗚呼
先生懷抱奇才
只得小科。
齎志而沒。
所謂詩能窮人
瓊篇瑤什。
落在人間
其亦不幸中之幸者歟。
今去先生已百有數十年
而是集也屢失而終見得。
將壽于梓而傳於後。
則此豈非天之所以愛惜奇寶
而其傳也其不傳也。
抑亦有數存於其間者耶。
同時流輩見於集中者如硡之,浩叔。
未知何許人
而皆得明揚當世
先生負才受屈
陸沈田園
榮枯窮達
可謂懸絶
諸人無可傳之事。
僅得附驥集中
先生咳唾明珠
則將自此永久流芳
韓子所謂富貴無能
磨滅誰紀。
后山所謂詩能達人
未見其窮也者
豈不信哉。
余初恨是集之失。
後旣得之而又得剞劂於斯
於是乎更無餘恨。
默思天意之若有助也。
遂感而書之。
崇禎乙亥上浣
同宗後人金堉
敬跋。
公元1658年
己卯薦科榜目跋
吾東設科以來
科目之美。
未有若此之異者也。
依倣古制
不專取於文藻
人才之出。
於斯爲盛。
而一罷一復
何其變故之多也。
蘇齋相公慨然追想
爲此錄。
先以薦目。
繼以歷官
又敍子孫於下。
傳示永久
慕賢尊德之義。
吁亦盛矣。
余家有印本一件。
幸保
公元1636年
壬癸兵亂之後
他處未見有也。
崇禎九年丙子
奉命朝天
十襲珍藏
置之家而去。
是年冬
兵禍卒起。
見失於江都
尋常往來于懷。
無計更得也
戊寅秋
出按湖西
行到淸州
州人朴君安時
江叟先生曾孫也。
手寫一本
余得而甚喜。
卽令傳書而鏤于梓。
思與一榜諸子孫共之。
明年正月
訖功
嗚呼
一科之罷復。
一錄之得失
何與於天。
而天之默護於此者
何其異。
己卯之科。
還至己卯而錄成。
今又己卯而再錄。
不至於泯沒
茲非天意也歟
蘇齋謂甲子周而錄成。
一異也。
何其異之多也。
余之悲而喜。
喜而感。
豈特盧相公之爲灘叟而已哉。
茲敢涕泣而題于後。
時己卯上元
忠淸道觀察使金堉
謹跋。
新印神應經跋
醫家救人之方。
針與藥均也。
然藥或有難得之物。
而針則數寸鐵而已
能盡其法。
則有起死回生之效。
針之功用大矣哉。
神應一經
最得針法之要妙
兵燹之後
此書甚罕。
世之技於此者。
皆手自抄寫
臣忝在藥房
以爲內局
必有此書。
使掌故取來則無也。
內局而無此書。
此書將絶其傳矣。
遂議於諸提調
聚字以印之。
因附擇日法於下。
噫。
求之於書者。
固其糟粕
而竝
公元1643年
與其書而亡之。
梓桑君之妙指
何所據而尋之哉。
方今聖明臨御
仁洽生民
痒痾疾痛
父母以望救者。
擧將賴此而全活
此書之有補於春臺壽域之化者。
夫豈淺鮮哉。
時癸未冬
金堉
謹跋。
松都志跋
山經地志
蓋本諸禹貢。
禹貢一篇
包括九州博大
而後世之書若區宇志,風土記,西京雜記東都事略之類。
一何簡編之多也。
豈世益下而事益繁。
博雅之士。
欲盡所聞見。
而自不覺歸於也。
松都
固五百年王業之地。
不可以無志也。
而屢經兵火
文獻無徵
尋問古蹟
有知者。
余甚慨然
曹長淵臣俊。
年近八衮。
一鄕遺老也。
松都雜記
參攷古史。
間以謠俗
余取觀之。
且摭勝覽所載。
作爲此書。
記家國之興喪。
敎化得失
人才盛衰
古今風俗
至若吟風詠月之作。
駁雜無用之言。
棄而不錄
筆削詳略
不得其中
而後之志於古者
或有取焉。
則其於觀感勸戒之道。
不無小助云爾
體素集跋
少時
體素子以文章名世
及長。
受詞賦於公。
瞯公之作。
始知非近代諸人所及也。
旣歿
文益
公元1638年
可貴重。
常恐不朽之托未有所也。
崇禎戊寅
出按湖西
抄選爲一冊。
歸謂公三子曰。
文章之傳。
不必在多。
余老矣。
時事多艱。
未及見此集之行於世。
付諸剞劂
諸君若少之。
則畢刻於異日
是余之本意也。
十年
公之仲子時楷爲湖南伯。
盡取遺稿而刻之。
分爲上中三卷
期年而其季時又按此路。
正其訛謬而成之。
於是乎全書
欠缺焉。
嗚呼
以公雄詞健筆
不能施於館閣
奏之淸廟
而爲世所齮齕
困於竄謫
沈於下僚
齎志而沒。
所謂文章憎命達。
信非虛語
豈不可也哉
玄軒石室之序,跋。
已盡之矣。
公有三子
能繼其業。
鳴玉淸朝
常棣皇華
公文萬世
豈非天之愛惜於公而厚報之者耶。
公諱春英
字實之
系出璿源。
爲我伯姑夫。
姑早歿。
觀察兄弟
繼室出。
親愛外兄弟
今從余求一言。
以前後再刻之意。
書以歸之。
新刊孝忠全經
詩曰。
孝子不匱
永錫爾類。
書曰。
惟孝
友于兄弟
孟子曰。
堯舜之道。
孝悌而已矣。
孝者。
百行之源也。
能盡其孝。
則忠可移於君。
悌可移於長
用之一身有餘
推之天下無窮
學之道。
夫孰有加於此哉。
是以古者
敎兒。
不以孝經,論語爲之始。
此古之所以忠臣孝子
炳炳靑史
後世可及也。
擾擾季葉
高閣此經。
閭巷之間。
不聞有學而之者
義理不明
節行無著。
終不免爲伊川百年之嘆。
可勝痛哉。
余忝留西洛
首先刊此。
又得忠經於中國
合之於後。
噫。
孝旣盡矣。
則忠可移矣。
顧念幼稚之兒。
知有父子
而不知有君臣
怡怡愛養之能識。
謇謇匪躬之或昧。
必須竝讀此書。
詳察恩義
然後庶幾知事之如一之道。
故遂彙爲一冊。
續刊論語正文
勸講舊都蒙士焉。
客有諗者曰。
有恒言曰忠孝
忠固先於孝也。
何以忠經。
係之孝經之下乎。
余作而曰。
子言則然矣。
有父而后君臣
人必盡孝於親。
移忠於君。
余以學之次序先後爾。
以爲不及於孝歟。
且孝經。
孔子所傳於曾子之書。
朱子刊誤以正之。
忠經。
依倣孝經古文
而後人述之。
豈可以後人之所述。
加之於先聖之所傳乎。
唯唯而退。
因記其問答之辭。
而幷題之。
疆圉大淵獻無射之月
淸風後學金堉
謹跋。
宋進士弊帚傳家卷尾
善乎。
宋生詩畫也。
古之所謂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者。
未聞其工於書。
宋生於此一等矣。
三絶之稱。
豈獨在於鄭虔哉。
之才
當世騷人墨客
莫能或之先也。
居然濩落
老江湖者。
亦獨何哉。
噫嘻悲哉。
我知之矣。
古人之以詩窮者。
杜甫也。
以畫窮者。
曹霸也。
以書窮者。
張旭也。
有一於此
足以窮人
況兼三者而竝有之乎。
鄭虔之窮。
其亦三絶崇之歟。
雖然
窮於一時
而達於萬世者。
不謂之窮。
太上立德
其次立言
其次立事
其次立名
其品雖殊。
不爲湮滅不稱則一也。
杜甫之詩。
曹霸之畫。
張旭之書。
其窮也甚矣。
而身死名存。
至今不泯者。
不可不達
詩能達人
未見其窮也者
豈不信哉。
子有過人之才
艶稱一時
流美千古
弊帚傳家
自謙之辭也。
宋生乎哉
抑吾於此
有所慨焉。
以子之才
用力實地
依仁據德。
繪事後素
則雖未及立德立言
而際乎風雲之會。
舒翹揚英。
其所蘊。
必將事功顯。
其所動盪一時
垂耀後世者。
豈與夫名一藝者。
同條而共貫哉。
宋生乎哉
余旣奇宋生之才
而又惜其身之不遇
於是乎言。
潛谷先生遺稿卷之九
 雜著
  
寶劍
寶劍者。
非古之所謂龍泉太阿射斗牛江津者。
亦非人人之所可以爲寶者。
獨吾之所自以爲寶者也。
公元1620年
是劍也長不過一尺
而鞘環精妙
拔之則鋩刃炯炯然可愛。
先君庚申年
使族人鍊造於海州
我生之歲也。
先君常置几案間。
以爲截紙之用。
壬辰之難。
我年十三。
佩之以行。
奔竄關東西數千里之道。
幸而不失
先君旣沒。
手澤所存
惟有此劍。
余每撫玩悲感
遠出則置之巾箱中以行。
丁卯九月
余從體幕。
受點兵之命。
往巡湖左嶺南
翌年春
還朝
歸閱行裝則劍已失矣。
惘然傷痛
無以爲懷。
只以藏之不密。
自罪腐心也。
數月之後
偶因兒輩
從者竊而藏之
使親信人曉之曰。
此劍在他人
只是尋常一刀耳。
在我則有不忍捨之意。
千金不易
汝卽還之。
我只喜見劍而已
不汝罪也。
從者服罪曰。
果愛其奇妙竊取
已送賣於椵島矣。
是時。
毛將軍大兵在島。
我人往來互市故也。
余曰。
若未賣則速爲持還。
已賣則我當陪價贖之。
使更問之。
未及賣。
遂取以來
摩挲而且喜且悲。
再生人之相遇也。
丙子
余以冬至使朝天
萬里越海。
難保無事
遂付長子佐明而行。
是年
兵火猝起。
明佩江都
幸而不失
壬辰之亂。
凡幾兵火
靑氈舊物
蕩盡無餘。
而獨此劍猶存。
茲非所謂寶歟。
前則我佩而存之。
則子佩而全
之。
與我共六十年而爲三世之寶。
豈非有數存於其間
非人力之所可爲者乎。
此後之傳之悠久
不可期。
而天之護於前者如是
則其或護於後者
吾亦恃之乎天。
惟當盡吾之誠敬而已
書以識。
玉龜
龜之爲靈。
列於四而昭昭
在鳳之下。
居龍之上。
又能獨得其壽。
吞氣有養性之道
卜筮先知之明。
亦靈中之靈者歟。
是以古之人造物象形。
多取於龜。
以之紐印百世
負碑千載
亦異矣哉
余在終南之麓。
孫兒卜築
役者應立除地。
得玉龜於庭中
靑黃其色。
溫潤可愛
蓋用之滴硯。
玉蟾蜍者。
古文人之寶用也。
用之幾百年而藏於斯
藏之百年而出於斯
今乃爲此所得
貴壽之徵。
吾不知此後之用又將幾百年也。
夫求而得之
則其得爲不貴。
而或有終不得之者
不求而自得者。
方爲可貴也。
物無大小貴賤而天之與之者
必有其徵。
惟當順受之耳。
嗚呼
在璞之玉。
輝光自耀。
而況成象者乎。
藏六之龜。
隱見有時
而況無情者乎。
無情者馮
此乃天之所爲也。
所貴乎玉而龜者。
非玉也。
非龜也。
爲天之所示之徵也。
龜久也。
玉剛也。
以玉之剛。
爲龜之久。
則吾知其
旁達特達之德。
天下莫不貴之而能保其久也
吾喜此兒之得此寶。
玉龜說。
潛谷先生遺稿卷之九
 上樑文
  
晦靜堂上樑文
仁者樂山
智者樂水
敢言君子眞知
用之則行。
舍之則藏。
願從尼父明訓
庇身之有所。
容膝易安
至人天賦一愚。
人間百拙
幼而嗜學
期不後於恒人
老矣無能
還見笑於俗士
落落與時而難合。
飄飄離世遠遊
風雨鷄鳴
北門而憂醉。
雲霄鵠擧
東皐悲歌
眷彼斤平之西。
有淸德之洞。
地廣宜稼宜穡。
泉淸而可濯可沿。
靑山壁立萬尋
凜若高人偃蹇
碧潭澄凝千尺
定有神物潛蟠
寬閑之野。
寂寞之濱。
所謂曠也奧也。
麋鹿爲群。
靑松爲友。
可以優哉游哉
曲曲苔磯
皆宜子陵之釣。
畇畇原隰
儘堪沮溺之耕。
謀于婦子僉諧
卜之龜筮協吉
乃作三楹茅舍
欲爲百年菟裘
苟有苟完
猶勝申屠之樹屋。
爰居爰處。
不減諸葛草廬
扁以晦靜之名。
用寓棲遁之意。
含章時義
焉用文之。
居貞爻辭
自樂此耳。
聊以偃息
於焉逍遙
數仞高堂
不爲得志
千間廣廈
有心於庇寒。
屬茲雙梁
之抛。
少贊六偉之動。
抛梁東。
懸瀑飛來大谷中。
谷口松林巖石上。
寒聲翠色四時同。
抛梁西。
迢迢驛路回溪
危橋行旅底須急。
去去來來殘日西。
抛梁南。
馬山高聳深潭
千章古木鬱蔥裹。
一縷輕煙昏曉參。
抛梁北。
茫茫迥野連山肋。
田疇極目草如茵。
時聽農歌與牧遂。
抛梁上。
白雲片片乘風颺。
無心舒卷靑天
岸幘溪邊終日望。
抛梁下。
一塵不到幽人舍。
前庭敞豁谿流
籬落欹疏更瀟灑
伏願上樑之後
雲林改色
山水增光
浮嵐曖翠。
常對乎軒窓
景物愈勝。
虎豹蛇蛟
遠迹林藪
患害全除
室家安寧
隣里輯睦
村村自花柳
何妨無禮指揮
處處樂耕耘。
不見有司徵發
保山至樂
罔聞世外煩言
公元1628年
開城府成均館東西廡改造上樑文(丁亥)
明斯道者祭以報。
旣用春秋二丁
舍其舊而新是謀。
爰改東西兩廡
非得已。
事不宜遲
竊念學校之興。
蓋自唐虞以降
國老尙齒
以敬爲先。
尊前聖以盡心
致誠恐後。
何國蔑有
無時不然
況我東士之賢乎。
能先北方學者
宋微子洪緖
人仰孔聖生知
殷太師遺風
地卽箕封之舊域。
仁義性所同得。
問學習之皆成。
聖朝右文之時。
舊都
士之地。
成均名館。
乃同漢京泮宮
上下有齋。
不比列邑之鄕校
兵戈十年之後
文物一朝而空。
黌堂寂寥
夏絃春誦之益懈。
殿廡傾圮
上雨旁風之可憂。
是用多士興歎
乃集衆工齊力
七十二子列侍
所當必恭
漢唐宋儒之在斯
何敢少忽。
加以五賢之祀。
繼於四儒而歆。
先賢妥靈
仍舊則陋。
後日釋菜
新孔嘉
輪焉奐焉
豈欲堂數仞之侈。
高矣美矣
蓋以道一貫而尊。
三梁欲抛。
六偉斯動。
抛梁東。
筆峯高揷靈通
諸生共勉思而學。
花谷遺蹤眼中
抛梁西。
滿月臺邊日欲低。
堪笑前朝五百載。
胡爲偏向釋家迷。
抛梁南。
竹橋前一
取義成仁孔孟
東方萬古有奇男。
抛梁北。
天聖群峯高峻極。
治國安民在內修。
山谿何以防胡得。
抛梁上。
莫謂天高及爾往。
對越何忘帝下臨
收汝身心無少放。
抛梁下。
天光雲影看相射。
諸君從善高登
惡濕而居誠可怕。
伏願上樑之後
儒風大振。
士習一新
誦其詩讀其書。
人盡程朱之學
入則孝出則悌。
士皆冉閔之賢。
百世爲師。
圃隱節義
一鄕斯友。
花潭淵源
爲國柱石之臣。
以扶宇宙棟梁之氣。
公元1651年
花谷書院祀宇重創上樑文(辛卯四月晦日)
居是邦敬其賢者。
旣尊百世之師。
因故廟易而新之
何難一朝之改。
非爲觀美
寔出欽崇
先生達識洞微
英姿蓋世
天根月窟
探足躡之堯夫。
魚躍鳶飛
格物致知朱子
常尋孔顏樂處
妙合周程之緖言
歸而求之有餘
三百六旬之自悟。
小者學而及大。
二十五年而皆通。
爲眞儒。
鳴於東國
天降大任
奈民澤之難蒙。
登薦書。
不屑就於科目
辭寵擢。
堅所守乎初心
忠君孝親
禮尤謹於喪服
達理知命
意猶安於死生
門弟景仰高山
杖屨陪遊舊地
靈臺二樂仁者智者
花谷一區水哉山哉。
立祠以妥靈。
肅焉如在
開講堂而肄業
盛矣若初。
不幸兵燹之餘。
乃致崩頹之甚。
赤白漫漶
難逃事神之未誠。
梁棟欹傾
詎免尊師之欠敬。
其誰曰何必改作
所惜者不承權輿
日吉辰良。
已協龜筮之卜。
時和歲稔
亦云人役惟閑。
士子之獨趨。
民庶而咸集。
大木則喜。
方審面勢高堅
巨室而成。
佇見眼前突兀
茲當隆棟之擧。
用贊兒郞之抛。
抛梁東。
遙瞻三角天東
高山仰止千祀
易已東焉吾道東
抛梁西。
簇立奇峯岳西
君子惜陰努力
長繩難繫夕陽西。
抛梁南。
百花潭在院之南。
天光雲影水鏡
裏。
巖作奇屛還繞南。
抛梁北。
先生眞宅豐碑北。
依然函丈不違顏。
嗟爾諸生拱北
抛梁上。
明明玉帝臨乎上。
嚴恭莫貳其心。
不甚高頭以上
抛梁下。
淸溪流出靑山下。
斯須入海濁如涇。
君子由來惡居下。
伏願上樑之後
禮義益明
道學愈盛。
春秋俎豆
勿替享祀之儀。
冬夏詩書
更勉絃誦之習。
緇帷絳帳
組帶飄飄
北海西河
靑衿濟濟
升堂入室
無非德行之賢。
甲第高門
總是廊廟之器。
來佐聖朝新化
以成煕代文治
公元1628年
滄洲趙重峯書院上樑文(丁酉)
殺身成仁謂之忠。
古聞其語。
伏節死義出於直。
今見斯人
一時之瞻聆。
四方景仰
伏惟先生
稟純剛至正之氣。
志烈秋霜
尊賢嫉惡之誠。
心貞崑玉
早得依歸之地。
常加存省之功。
耕田負薪
旣共爲於子職
文種學。
又見重於師門
自其斥佛於小官
已有格君之大志
驛路千里
執鞭之士亦爲。
君門九重
持斧之疏何壯。
沐浴以請。
孔聖之討陳恒
火焚其書。
思仲淹之折元昊
人皆無先見之智。
公獨爲後日之憂。
天鼓忽鳴。
卉服飛渡滄海
地險已失。
玉輦憣越於岷峨
列郡誰是男兒
諸營賊遺君父。
手而起。
非相乎將乎。
瞋目以呼。
乃忘死也生也。
徒激烏合之衆
州爲之淸。
欲擣鴟張之兵。
山高於錦。
已傳檄於薩水之外。
擊楫荊江之中。
膽大於身
千萬人而吾往。
心置于腹。
七百士之我同。
曲直有分
衆寡不敵
天不助順。
人之云亡
同日義軍
慘極陳陶血水
一塚毅魄
悲甚田橫劍鋩
尙忍言哉。
嗚呼痛矣
萬金寵贈
國有表忠之立祠
三遷棟樑
士皆象賢而建院。
千秋萬世
可見蛾述鄕村
一年兩丁
庶奉牲幣俎豆
抛梁匠石
少助偉於兒郞。
抛梁東。
蓬萊岳立於東。
芙蓉削出五千仞。
見公節義與同
抛梁西。
太白檀木在於西。
龍盤虎踞入望眼。
山外風檣路不迷。
抛梁南。
頭流磅礴環其南。
戎狄是膺荊舒懲。
涅齒雕題海涵
抛梁北。
長白蜿蟺擁其北。
仰看天色妖氛
和風一掃祁連廓。
抛梁上。
天光雲影鳶飛上。
不期驕宜自卑
君子於人不多上。
抛梁下。
上達之功皆自下
男子天生偶然
齊家治國平天下。
伏願上樑之後
里閭生輝
湖山動色
士趣得正
濟濟庠塾之興。
民產
藹藹桑麻之盛。
君臣父子之倫以敍。
可比堯封
粟米布縷之征必均。
人自樂於禹貢。
永保鄕風淳古
絶無異言
喧豗
潛谷先生遺稿卷之九
 祭文
  
公元1636年
石多山開祭文(丙子七月十六日)
公元1628年
萬方拱北
臣事君之至誠
百川朝東。
海爲物而最鉅。
苟順於理。
何慮其危。
伏念愚蒙
幸逢明聖
傳家詩禮
不墜訓辭
許國驅馳
誓無改於夷險
今擎地產之幣。
遠入天子之庭。
木道通行
水神扶護
秋七月旣望
敢擬蘇子仚遊
三年不揚
只恃周王聖化。
謹具薄奠
恭伸賤誠。
惟我天妃
在帝左右
德著慈仁
萬舶爲母。
齋心潔慮。
薦之牲酒
垂矜憐。
終始靈祐
大海尊神。
鎭彼溟渤
宇量弘廣。
包涵庶物
虔誠薰沐
祈爾景福
感則必應。
茲惟降格
王居水府
德正中。
約束蛟鯨
收戢雷風
浩浩蕩蕩
一視同仁
敬共威靈
式陳明禋
我去我來。
寔賴風伯
不疾不徐。
無逆。
如鳥斯飛。
一瞬千里
惠以吹噓
歆茲享祀
嘒彼精光
臨之在上
昭回揚彩。
率土所仰。
參助造化
無與讓。
鑑微悃。
尙或來饗
伏願開洋之後
祥飆送帆。
瑞日明海。
宗愨之浪。
快豁心胸
張騫之槎。
早上星漢
逐令四船。
人衆均蒙。
五位神功
覺華島開洋祭文(丁丑閏四月)
受命西來
已經萬壽千秋之節。
竣事東去
又作三山雙島之行。
爲衆命以淸齋
群靈瀆告
伏惟天妃聖母
旣著慈愛之仁。
海若尊神。
又含寬容之德。
騰九萬以利見濟險
惟仰於龍王
擊三千而如飛助順。
實賴於風伯
矧茲小星之垂祐。
亦曰大功之能全。
何畏彼偃溟之鯨。
孰侮予橫海之鶻。
四月
方切東之心。
北風其涼。
願遂圖南之志。
伏願諸聖俯鑑微忱
指示可生之途。
俾免倉卒之患。
平生忠信
尙或無愧神明
此日艱危
庶幾不忘於報效
公元1637年
石多山下祭文(丁丑五月十二日)
貫月尋源
杳杳乘槎漢節
期年至國。
遲遲錫車之越裳
茲非人力之能周。
實是神功之所衛。
一行五千里。
幸免顚危艱苦之虞。
四船二百人
皆無零落散亡之歎。
干戈塞路
全性命於往來
玉帛盈庭
盡禮儀於終始
思冥祐而知感
盛德而何忘。
黍稷非馨。
微誠自致
牲幣不腆
愧行橐之俱空。
伏願靈神
俯垂明鑑
歆此小牢之享。
諒我衆人之忱。
誠則動。
感則通。
幽明有間
祭必福。
祈必遂。
報賽無疆
車牛島祭海文
安行到此。
莫非神惠
默感冥佑
致遠何泥。
因謝爲祈。
齋心設祭
借便風。
毋使留滯
祭船神文
依於船。
船賴於人。
人固愛船。
船宜愛人
船亦有神
有神如人。
神知人意
以濟斯人
龍王堂祭文(前三日。
在海中。
見龍昇天。)
風雲之中。
利見飛躍
今過珠宮
中心自肅。
禮宜致敬
敢奠一酌
神其享誠。
鑑斯祝。
汛口謝神祭文
日踔千里
敢不知賜。
前洋利涉
亦神是恃。
略陳牲幣
深愧未備。
物雖云薄。
其誠則至。
汛口祈風祭文
收帆浹旬
尙滯洋中
事神未誠。
切責躬。
神其垂恕。
以爲罪。
惠我便風
一日過海。
寧遠衛下陸祭文
千里一日
孰謂海闊
欲報之德。
感銘于骨。
今將登陸
禮宜告祭
歸路利涉
亦仰神惠
鐵山觜祈風祭文
橫帆過海。
豈容人力
還到汛口
惟神之德。
前有鐵山
古難其觜。
便風穩送
惠我終始
公元1628年
祭參大父文(壬戌)
壽踰七袠不爲稀。
官聯八座不爲巍。
惟其知必死或竄。
見義勇爲者。
是爲稀。
是爲巍。
犯雪冒瘴。
南北困頓
行路齎咨而公不違
綱常忠孝
于祖有光。
固有死。
死而輝。
天心亦悔。
贈官封墓
榮袝先壟
子全而歸。
一曲丹心之歌。
聆若在耳
哀哀彼蒼兮我淚揮。
蕙肴蘭藉兮奠桂酒
格我心香
降臨庶幾
淸陰先生
嗚呼哀哉
先生大節
驚震華夷
曠百猶感。
而況同時
在父爲執。
在子爲師。
愛敬存心
終始不移
南來之序。
北征之詩。
我心匪石
公許相知
如何末路
惎間尋疵。
憂心悄悄
具錦南箕
投杼則是。
此物奚宜。
昔我來斯。
捧袂歡怡。
今我來斯。
谷哀谿悲。
白雪滿山。
蒼松挺姿。
臨風一慟
怳拜淸儀。
單杯漬綿。
瓣香陳辭
九重泉路。
盡心期。
舍弟判官
公元1656年
歲次丙申三月庚辰朔初三日壬午
舍兄領敦寧府事。
以時羞之奠。
告弟判官之靈。
嗚呼哀哉
弟宜哭兄。
兄何哭弟。
後生先逝
兄獨在世
弟死兄奠。
兄死誰祭。
死者不知。
其情已閉。
生者有情
此哀何際。
哀樂
間。
其又幾歲。
酌以告哀
哀哀反袂
嗚呼哀哉
尙饗
公元1058年
先塋土地神文(戊戌)
公元1628年
維此佳城
在漢之邊。
玉帶金龜
山朝水纏。
緬惟先世
肇卜新阡
賴神之休。
百四十年。
安其體魄
慶流蟬聯
雨露蘋蘩
香火綿延
蔭鬱
剔以宣焉。
階級頹夷。
補而甎焉。
時當熟食
日又精涓。
許許丁丁
響由聲傳
驚神聽。
心實悚然
願靈恕宥
冥祐垂千。
沃川鄕賢祠重峯位版移安祭文
節旣出天。
居何下人
涓吉移安。
敬告明神。
表忠祠奉安祭文
表忠有祠。
朝恩額。
克享精禋。
永安斯宅。
平山書院奉安祭文
統三爲一。
元功大節
百代瞻仰
爭光日月
式陳殂豆。
薦以牲血。
(右壯節申公)
節義文章
根於道德
萬古綱常
賴以扶植
庶幾妥靈
以享廟食
(右牧隱先生)
休菴書院祭文
貫日之忠。
凌霜之節。
旣蒙聖褒。
何愧師說
一鄕
賢。
同祠異室
春秋蘋藻
永世咸秩
公元1650年
祭閔判書(聖徽)文(庚寅六月)
嗚呼哀哉
惟公於我。
匪友伊兄。
莫逆於心。
耐久之情。
四十年間。
終始共貞。
公先我後。
玉佩同鳴。
我在松都
公赴燕京
萬里雖遠。
半歲之行。
謂言再遇。
相視盱衡
誰知公返。
前有丹旌
仰號蒼旻
日無光晶
我今三往。
遵公舊程。
處處傷感
中心若驚。
灤河古廟
想留英精
望海高樓
應戲脩鯨。
將歸復命
過於平。
一片孤山
乃公佳城
抒情見辭。
宛若班荊
宿草新阡
淚落襟盈。
羈禽響谷。
凄切嚶嚶
相彼鳥矣。
求友聲。
呼公不應
公已上征
藉茅漬綿。
豈識吾誠。
嗚呼哀哉
伏惟尙饗
潛谷先生遺稿卷之九
 哀辭
  
麟平大君哀辭
哲匠蕭晨
舒波流素
愴悢不自聊
茹痛恨兮未吐。
王孫兮歸不歸
何處山兮緱之路。
昔余之始通籍兮。
仚凡兮難相遇
天飜地覆
絶域兮遠赴。
驚主辱兮楊鑣。
追陪杖屨
憂愁困苦貴賤同。
馬生角兮消肺腑
東還兮共鵷班
終不棄兮眷顧
小山濫廁
漢中郡兮何數。
壺觴頻勸
軒蓋兮屢駐。
自分老甚兮辭芳茵
何此期兮大誤。
百年尙遠
奄一夕兮承訃。
奔命不辭難。
十渡灤兮涉潞。
憂與憤其相接兮。
病日臻兮沈痼
曲未終兮鳳簫
歌忽先兮薤露
宸情篤兮友于
玉音天飛雨。
親臨兮瀉哀。
奚恤乎羽衛不具
依然眉宇眼中人
寂寥花萼秋天暮。
靈輀遠兮泝漢。
傍古城兮溫祚。
賓從追兮竟何及。
一灑涕兮一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