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x 页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行状
行状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05H 页
赠吏曹参判芝山曹先生行状
我国名贤大儒。多出于岭南。高门右族。亦莫盛于此邦。而世有闻人。称以阀阅者。皆让于昌宁之曹。高丽太祖始建国。先生始祖讳谦。尚王女德兴公主。官至平章事。其后奕叶台鼎。时称八世平章。有讳致虞。以清白名。官止司饔院正。是先生之曾祖也。生讳孝渊。为礼曹正郎。正郎生讳允慎。以文行称。有五子。先生第在四。以先生参宣武从勋。 赠资宪大夫,议政府左参赞兼知义禁府事。参赞娶仁同张氏延福君末孙之孙。宣略将军仲羽之女。以嘉靖二十四年乙巳二十一日。生先生于昌原杙洞里。先生讳好益。字士友。芝山。其号也。生而岐嶷。不类凡儿。自在孩提。颖悟超群。八岁就学。能通文义。稍长。已知有为己之学。常独处一小房读书。未尝出户庭。家中人号为小房儿。十六岁。求见皇极经世书,朱子大全于表叔周校理博。周不许曰。年少业举者。不宜看此书。先生退而叹曰。是吾学力之未至也。愈自刻厉。发愤忘食。夜则悬髻警睡。昼则终篇乃饭。入则事父母尽其孝。爱兄弟
我国名贤大儒。多出于岭南。高门右族。亦莫盛于此邦。而世有闻人。称以阀阅者。皆让于昌宁之曹。高丽太祖始建国。先生始祖讳谦。尚王女德兴公主。官至平章事。其后奕叶台鼎。时称八世平章。有讳致虞。以清白名。官止司饔院正。是先生之曾祖也。生讳孝渊。为礼曹正郎。正郎生讳允慎。以文行称。有五子。先生第在四。以先生参宣武从勋。 赠资宪大夫,议政府左参赞兼知义禁府事。参赞娶仁同张氏延福君末孙之孙。宣略将军仲羽之女。以嘉靖二十四年乙巳二十一日。生先生于昌原杙洞里。先生讳好益。字士友。芝山。其号也。生而岐嶷。不类凡儿。自在孩提。颖悟超群。八岁就学。能通文义。稍长。已知有为己之学。常独处一小房读书。未尝出户庭。家中人号为小房儿。十六岁。求见皇极经世书,朱子大全于表叔周校理博。周不许曰。年少业举者。不宜看此书。先生退而叹曰。是吾学力之未至也。愈自刻厉。发愤忘食。夜则悬髻警睡。昼则终篇乃饭。入则事父母尽其孝。爱兄弟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05L 页
极其和。出则敬长者而亲其幼。于乡闾老少。各得其欢心。往来退溪李先生之门。益闻渊源之论。尝魁晋州课试。贯发解三场。虽为亲不废举业。亦未尝存心于得失。而名声日益著。辛未壬申。连丁外艰内忧。执丧尽礼。毁几危身。乙亥二月。服阕当禫。而以 仁顺王后之丧在殡。私家不可行吉祭。犹素冠而棘也。三月。本道都事崔滉。以籍军到府。以为检督之任。当用一乡名重之人。阅乡案指定于先生之名。先生服未除而病且重。不能趋走察任。滉大怒。以为违拒其令。督纳闲丁五十名。先生尽出家僮。无以充其数。府主以下争言不可以贱任责之于此人。滉益肆暴怒。至于加之刑杖。以土豪 启闻。丙子三月。遂有徙边之命。配于江东。江东距昌原二千馀里。先生怡然就道。少无怨尤之意。亲旧有来唁者则但曰。有命存焉耳。途中。作西征赋以纪行。及到江东。僦屋而居。居东五里许。有高芝山。谷邃林深。有石窦穹窿。泉水流出。湛然成渊。投之以石。其响琮琤。筑台于旁。名以鸣玉。又构数架之屋。斋曰遂志。堂曰风雷。深衣幅巾。端坐其中。左右图书。沈潜玩绎。箪瓢屡空。处之晏如。人有馈遗。非其义则不受。作幽居赋以见志。关西之地。近于北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06H 页
夷。 王化最远。自古以来。无先生长者居其间。人不知学。闻先生之风。远近坌集。赢粮负笈者户外屦常满矣。先生各因其材。提撕诱掖。立学规以示警省。行古礼以教揖让。蔚然有西河之风。仲兄光益。求佐幕关西。本为先生。而及见先生。还伤友于之怀。痛饮成病而卒。戊子。先生受由。归省先茔。路过京城。崔滉闻之。就访所寓。握手而言曰。闻君自居江东。无一言怨我云。真知命之君子。我恐以陷君之故。酷受天殃。其后入侍 启曰。曹好益诚一世贤士。以臣谬妄之启。久在谪中。请治臣之罪。亟召用之。儒生黄庆华等。亦上章伸理。未得蒙 宥。至于壬辰。先生居谪已十七年矣。是岁五月。 车驾西巡。至松都。柳西厓成龙更陈先生之冤。 上特命放释。仍拜义禁府都事。先生感激 恩命。趣装来迎于中和。 上命为召募官曰。闻尔久在关西。人多敬爱。尔其召募义旅。以付江滩守将。先生受 命而行。未及召募。 大驾已离平壤。江滩守将。亦皆溃散。先生还向行在。欲为 扈驾。遇西厓于林畔馆。语及王室。泣下如雨。西厓改容曰。食禄王臣。反不如草野之忠诚。且谓先生曰。勤王不如讨贼。子毋去。更归召募。以图兴复。先生即驰向成川。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06L 页
与门人尹瑾,朴大德等。尽诚号谕。应募者甚多。得五百馀人。每朔望。建牙布阵。西望行在。痛哭四拜。众无不感动。是时。贼将平行长据平壤。四出摽掠。官军环视。莫敢樱其锋。先生率兵往来于中和,祥原之间。抄击零贼。斩获甚多。军势最强。时中和人林仲良。亦起兵讨贼。贼为假像二。加刃于其上曰。尔为曹好益乎。尔为林仲良乎。其为所惮如此。关西之人。至今称道。其在军也。寝不脱衣。竹笠,布袜。下同卒隶。人或以冠靴进之。先生不受曰。雠贼未灭。何用此为。尝于夜半。急呼褊裨。使之移阵。皆言不可。先生曰。违令者斩。遂移。俄顷贼兵掩至。而军已远去。众莫不惊服。西厓闻之曰。曹好益儒生。不习弓马。唯以忠义。激励士心。故多所克捷。十一月。以功除掌隶院司评。寻迁刑曹正郎。十二月。升堂上为折冲将军,龙骧卫上护军。癸巳正月。 天将李提督如松等率大兵。攻破平壤贼。先生屯兵于浿江之南。追剿宵遁之贼。寻入咸镜道。尾击贼将清正之兵。至于杨州。三月。 上下谕曰。尔自中和尽诚讨贼。平壤既拔。旋赴北道。转斗南下。能致斩获。予甚嘉悦。兹遣宣传官。宣赐鹿皮一令。用表尔功。尔其体予至意。更加勠力。六月。除大丘府使。元帅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07H 页
以不即赴任。 启递。甲午三月。除星州牧使。十月。又忤于元帅。解印将归。军民遮道。不得出。暂留视事。遂归于永川。五月。入江东。 上问于筵中曰。曹好益今在何地。西川君郑昆寿对曰。臣昨于路上见之。闻其家累饥饿。还向关西矣。 上即命除安州牧使。丙申三月。因御史褒 启。又下谕曰。今观李覮状启则尔至诚供职。极为可嘉。宣赐表裹一袭。尔其领受。五月。以疾解官。八月。除成川府使。丁酉五月。又以疾归。寓居安州三阡村。己亥二月。病剧。属后事于门人。尽取平日杂稿焚之曰。留之。秪为覆瓿之资耳。月馀少苏。三月。除定州牧使。先生以 恩命稠叠。每以疾辞。于义未安。黾勉赴任。未几。又辞递。七月。扶病南还。先是。昌原先茔。见拔于贼。即为权厝。而子弟见先生病势方剧。不以告。至鸟岭。先生见侄以咸。始闻之。惊恸擗踊。绝而复苏。星夜驰往。时昌原旧庄。资产板荡。竭力经营。改葬如礼。九月。寓居永川陶村。庚子。体察使李相元翼。强要先生而属之曰。沿海郡县。荡然丘墟。欲募集军民。以实边地。非公莫可当此任。愿为 国一行。先生设屯于蔚山。募得流民。稍成头绪。已而辞归。癸卯二月。移居于永川芝山村。取其远于官路。而有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07L 页
水石林壑之趣也。结茅为斋。架木为亭。池有深潭。石有高台。莳花栽竹。种莲养鱼。其曰拙脩堂,玩馀斋,忘怀亭,知鱼台,桃花潭,峡口岩。皆先生所命之名也。每于春和景明。秋日清凉之时。与二三冠童。杖屦逍遥。或泛舟潭上。使善歌者。歌退溪陶山十二曲。悠然自得。乐而忘疲。自癸卯至丁未。五年之间。未尝一出洞门之外。甲辰。除善山府使。丙午。除南原府使。皆以病不赴。戊申二月。闻 宣祖大王升遐。即奔哭于郡舍。制衰绖成服。月朝十五日。设坛。北向四拜而哭尽哀。 山陵已迫。力疾登道。触热远赴。及于五月之期。 大舆东出。哭送兴仁门外。遂归家。自初丧至此。斋素蔬食。往还千里之道。沈绵床蓐。日渐澌败。而犹不废观书。越明年八月。疾革。倚几而坐。取朱子大全。把玩良久。顾谓侍者曰。此册将必以老夫不在。为歉然也。言讫而终。即是月十八日丙寅也。春秋六十五。冬十月二十五日。葬于郡南松青山坐震向兑之原。从先兆也。今 上初。门人朴暾等上疏请褒 赠。其后郑判书经世 启于经筵曰。曹好益宜加 赠职。以慰士子之望。重臣亦有言者。遂 命赠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永川儒士等尝就先生所居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08H 页
之旁。立书室。以为讲学之所。至是因立祠宇于其后。以奉俎豆之享。号曰芝峰书院。成川有鹤翎书院。自 祖宗朝赐额。以为士子藏修之地。壬辰乱后。废而不复。朴大德等重刱而新之。以享先生及寒冈。寒冈亦曾莅此州故也。大德上疏请额。政院不受。时堉适入侍 榻前。备陈先生教训西土。大德等请额之意。且请颁赐书籍。 上命仍旧额为号。 赐给四书,二经。故南北两院并举仲丁之精禋。至今犹如初。先生天分甚高。胸次无滞。好学之诚。乐道之心。终始如一。居谪十七年。以黄卷为师友。读而思。思而读。必待融会贯通。然后已。故其真知实践之效。自有倍于他人者。常曰。吾有经传癖。又曰。经传诸书。有朱子集注。又有或问及章图。义理之密。训释之详。无复馀蕴。不必赘为辞说。以贻架屋叠床之讥耳。先生之学。最邃于易。至如诸史子集,外家兵书天文地理阴阳之说。亦无不通。而未尝语及于人。故人亦罕有知其知之者。壬辰四月。先生与人游山寺。忽南望悲叹。人问其故。先生曰。故国松楸。已为贼窟。安得不悲乎。壬寅春。与乡人语及边事。先生曰。南方不须忧。自古有南变。则必有北患。此后如有北边之乱。则女真以射猎为事。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08L 页
驰峻坂如平地。避乱之难。甚于岛夷。须于险阻处。设砦以备。方可得全。至丁卯丙子而验焉。先生初娶金海许氏。县监磁之孙。贤而且哲。处困数十年。泰然与先生无异。癸巳。殁于江东。仍葬其地。朴大德等立石以表之。后娶居昌慎氏。处士复振之女。亦有贤行。前后夫人皆无子。以兄生员希益之子以需为后。生子輐。輐生三女无子而夭。又取再从弟䡢之子以为后。呜呼。以先生之道学文章。早得登庸。敷惠斯民。则功之及物者岂可量哉。不幸遭无妄之灾。投荒千里。几至二十年之久。拂其心志。饿其体肤。而乘云雷之屯。遇 明主之知。若将降大任于斯时。可以兼文武之用。展经纶之志。而远焉不亲。专而不咸。又有尼之者相先后。竟致卷怀于林泉。道之将废也命。民之无禄也大矣。奈何乎天。万历丙戌。王父出宰江东。先君趋庭县衙。遂从先生而讲学。敬先生如师。而先生待先君以友。相与论难启蒙蓍策之说。诸叔父亦受学于先生。堉年甫十岁。随诸父而同受业焉。壬辰之乱。避寓江东。又得拜于戎马之间。虽在童丱之时。觑先生之一动一静。固有悦之而学而未能之叹。先生于燕居之时。正襟危坐。终日不动如泥塑人。未尝见其惰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09H 页
容。圣贤之书。斯须不释于手。教训学徒。虽隆寒盛暑。非有疾病。则不辍函丈之讲。每日必鸡鸣而起。盥栉衣带。或观书彻晓。或静坐待朝。至于祭祀之礼。尤致谨焉。凡百器用。别所以藏。家众执事者。皆令前期沐浴。以布掩其口鼻。然后涤器具馔。果实有皮者。去其皮膜。然后以水净洗。南土所产。西方所无之物。取来藏贮。时至而用之。井泉之水。豫为淘净。不使他人混汲。醋酱亦置别器。不为常用。皆可以为后生法也。暇日则幅巾藜杖。逍遥于松石之间。以寓闲适之趣。常有和乐之色。不见戚戚之容。且未尝以疾言遽色。加之于人。所著诗文仅二卷。又有心经质疑考误,家礼考證,诸书质疑,周易释解,易象推说等书凡十馀卷。而不以立言传后为意。故多不脱稿。亦颇散失。皆不得为全书。岭南同门诸友。以我为自少亲炙于先生。不择其人与文。而强委之撰次。义不敢固辞。聊记见闻如斯而已。乌足谓之善观而形容其万一哉。门人金堉。谨状。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谥状
户曹判书 赠领议政闵公谥状
骊兴之闵。远有代序。自尚衣奉御讳称道。显于高丽。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谥状
户曹判书 赠领议政闵公谥状
骊兴之闵。远有代序。自尚衣奉御讳称道。显于高丽。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09L 页
簪组奕世。至文仁公渍。为时名相。生讳祥正。以赞成兼大提学。是生讳璿。为版图判书。葬于平山。公于版图。代惟九也。公讳圣徵。字士尚。后改以圣徽。考讳有孚。魁文科。官至户曹正郎。 赠左赞成。祖讳涖。务功郎。 赠兵曹参判。曾祖讳起文。弘文馆副提学。公以万历壬午正月生。十二岁而丁先妣贞敬夫人郑氏忧。翌年。又遭赞成公丧。公煢煢孑立无所依。归托于从父都正有庆家。都正养育如己出。公既免丧。发愤勤学。乙巳。成进士。己酉。登文科。选入槐院。时当光海之初。群凶得志。公之内兄弟多在权要。公不乐在朝。出为北评事。辛亥。递归。历礼,工,刑三曹佐郎。壬子。又为江原都事。癸丑。还入水部。甲寅。除宁边判官。丁巳。弃归。监司见其修军器革民弊。 启而褒之。特升通政。是年冬。拜锦山郡守。三年而归。又拜骊州牧使。癸亥正月。入为同副承旨。三月。 圣上反正。公扈跸往庆运宫。进御宝于 大妃殿。周旋得体。五月。特升嘉善。出按岭南。疏陈民瘼。请从俭约。 上优答之。甲子春。适贼起兵宁边。长驱向京。 大驾南巡。中外汹汹。时尔瞻馀党。多欲内应。而权缙配于梁山。公先除之而后 闻。盖出于思患豫防。而贼平之后。以擅杀见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0H 页
罢。是年十月。留守松京。乙丑。移授全罗监司。治绩大著。秩满仍任。丁卯之乱。 昭显世子驻驾完山。公为南道主人。供亿策应。咸得其宜。分朝之臣。莫不称叹。七月。入为判决事。冬。授秋官少卿。戊辰。崇祯 皇帝登极。公差进贺副使。航海朝天。遇逆风于皇城岛。退还铁山觜。夜风雨大作。波浪接天。舟中人皆眩倒魄丧。公恬然不动。谓从者曰。死生在天。吾受 命之日。身已许国。虽或不幸。亦所甘心。闻者叹服。八阅月而还。拜安东府使。府素称难治。土豪武断。逋欠甚多。公按簿促徵。一年之内。仓库盈溢。有妖巫居山谷中。诳诱愚民。道内有识之士。亦皆奔波。公命縳以致之。杖杀之。籍其财以补民役。人皆快之。庚午。递归。拜右尹。十月。除平安监司。时关西新刳于兵。清川以北。为荒弃之地。副元帅郑忠信欲捐清北。为退守计。 朝廷将从其议。公上疏陈 祖宗疆土不忍割弃之意。请修义州城。为西边巨镇。 朝廷虽不即从。而蹙疆之议。赖此以寝。公又请刷流民之入内地者。别筑白马,剑山,慈母山城。为室屋。具田器。以给还集之氓。严禁屠牛。杀牛者如杀人之罪。数年之内。牛以茁壮。人免挽犁之苦。辛未。因 庙堂之令。入椵岛见刘将兴治。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0L 页
刘请粮千斛。胁使 启闻。拘执不送。公曰。此在 朝廷。藩臣何敢擅为。译官等白公。岛中变将作。不可久留。姑许之。公不应。留数日。强胁不已。公曰。方伯不得出疆。古也。以此 启闻。则朝廷必出代我者。请米于新伯之来。刘将知不可屈。慰谢以送。壬申夏。公巡入剑山城。金人谋袭椵岛。潜师夜入。结阵于城下。时筑城才完。储峙守御之具未备。城中之人。震惊号哭。公略不动色曰。此必为椵岛来。何惧焉。单骑入营。见其将曰。国有疆域。今尔何来。曰。欲借船而屠岛众。公曰。我国。于尔国兄弟也。于天朝父子也。其轻重何如哉。据理搪塞。其将不敢强。遂退去。往在深河之役。我人郑命守被掳入北。龙骨大往来时。必与之俱。传语之际。辞有回谲。公正色叱之曰。两国和好。务在诚信。而前后难便之事。由汝而生。必斩汝头。可无患。命守大怒。拔剑欲自刎。以此大衔公。西边兵火之后。学校灰烬。公命各邑建乡校。自中和至义州。贳马传 命。不用民力。西民感戴。更借一年。立生祠于平壤,定州两处以祀公。入为兵曹参判。甲戌。出按岭北。前后道臣惮其险远。久废巡历。列镇边将。惟事侵虐。抛弃军政。公慨然深虑。春秋点检。虽山僻小堡。无远不到。考课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1H 页
勤慢。明示赏罚。又刊四书,二经。以劝道内儒士。文武政成。人皆鼓舞。丙子。领兵勤 王到元帅阵中。讲和之后。入京待罪。还向本道。时蒙兵三万。由北路归冗。沿道纵掠。南兵使徐佑申等战败于安边。数日后公追至。乃入敌阵。见蒙将。责以背约。辞气凛然。蒙将相顾叹服。即戒饬其众。使不得侵暴。一道赖以得全。丁丑夏。西伯李袨卒于龙湾。 朝廷轸念西路。以公大得民。遂使再任。时 昭显在沈。逐朔送膳。宫僚质子之行。相望于道。清使往来者。亦不绝。公拮据酬应。未尝窘乏。行不乘轿。暑不张盖。积劳成病。屡辞得罢。壬午夏。特除户参。又移刑曹。秋。再任岭伯。皆以病免。时奸细之徒流言沈中曰。有数三名宰。心在南朝。沈人大怒。清阴以下被执北去。公亦在其中。舆疾就途。对辨北庭。辞气直切。 昭显见之。谓人曰。此老刚猛犹昔。拘絷十日而还。公之北去也。 朝廷令户曹人给白金五百两。为彼中厚遗费。子弟请卖田宅以益之。公曰。死生命也。何以赂为。既还纳白金于户曹。公前在平壤时。修文武井。立碑其傍。书崇祯年号以识之。被逮之时。清人诇知之。将欲验视。府人全长福闻之曰。若以用崇祯执言。则我公危矣。夜使家僮。拔碑投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1L 页
水中。清人数骑果来审视。不见其碑。相与抚掌大笑而去。盖以为诬诉也。长福以府中老民。能为公出死力以救之。其义可尚。而亦可见公德之入人深也。癸未冬。拜户曹判书兼都总管。清人以为前日得罪之人。不可收用。使之削职。公罢归林川。其后。清又并解前所锢者。乙酉。入为刑曹判书。六月。郑译以敕使出来。公为远接。入京之日。憩于 昌陵道傍。从行小译驰马掠过。公使追获。即路上杖杀之。郑大怒曰。前日欲斩我头。今又杀我从人。我将入告皇帝。回到安州。谓人我国刚猛。惟此一人。盖惮而敬之也。丙戌。还拜户判。移刑判。时屠牛之禁甚严。而大君宫人。恃势蔑法。为屠家主。吏不敢禁。公 启陈横恣之状。摘发犯禁者三十六人。尽迁之边。以此被谤。呈告即递。丁亥。差北京之行。辞朝前数日。遭女子丧。略无眷恋悲哀之色。十二月。到永平府。触冒风寒。病不能行。少间曰。节日已迫。 王命不可掩滞。左右曰。上使书状先行。虽未及节日。何伤。公不听。力疾而行。到三河县。疾益甚。左右又请少留。公曰。吾受 国厚恩。报蔑涓埃。得此重病。命也如何。倘由我生梗。则是亦辱命也。遂行。二十七日。入玉河馆。是夜未半而逝。享年六十六。清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2H 页
人殓殡尽其力。担送出境。讣闻。 上震悼。辍朝曰。闵圣徽不以老病为辞。远赴而殁。予甚惊惨。不觉潸然也。令三道护送。又令该曹给葬需。 赠领议政。哀荣备至。此可以观君臣矣。西民闻之。聚哭于生祠堂。如悲亲戚。以戊子闰三月初九日。葬于平山水月山向午之原。即版图公旧垄也。公才禀甚高。耿介刚果。孝友出天。笃志好学。立朝以来。惟以尽职报国为心。外而雄藩。内而剧部。剖决如流。案无留牍。威惠并行。吏畏民怀。所至有声。公之为西伯也。完平李相公闻而叹曰。闵公廊庙之器。数出于外。使不得展其底蕴。惜哉。完相可谓知人矣。公事都正如父母。视群从如兄弟。弟圣复先公而亡。哀戚踰礼。抚养诸孤。婚嫁如子。尝谓子弟曰。我考妣之丧。出于乱离之馀。吾兄弟皆幼。葬不得以礼。以此思之。华靡之服。尤不忍近体。汝等宜深识之。吾身后。送终务从薄略。且以衿川先茔山尽。墓地狭隘。决意迁厝。经营累年。而终不得善地。及其赴燕。展扫先墓。尽取平日所备衣衾。焚而瘗之。哭泣告诀。哀动旁人。公与人交。尽其诚信。不事表襮。终始如一。穷约之人。顾恤尤厚。余与公同年司马。相爱如弟兄。公先登科。历典州郡。余屏迹穷山。无人相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2L 页
问。而每岁时馈遗。必手自为书。殷勤致恳。每以为公独亲己也。及见诸友之困厄者。无不皆然。以是知公之于交友。有古人之义也。丙戌春。余将作燕行。公谓余曰。方今在卿列者。各不免一遭走。明年。吾必行。前途甚蹇。恨不得替君先行。及公之去。余甚念其言。不忍举。而见公之精神辞气。则少无所异于前者。以为前言戏之尔。岂料遽至于此哉。其焚衣墓前。盖亦以此也。呜呼痛矣。公之能先知如此。而一受命而毅然便行。略无几微见于颜面。此岂人人所可及者哉。公凡三娶。初夫人。国姓 赠户曹判书义贞之女。生一子。曰晋亮。乙亥进士。筮仕至恩山县监。阶通政。再室韩山李氏。掌令洽之女。无后。今夫人黄氏。桧山望族进士庭悦之女。生二女。吴斗寅,李柙。其婿也。皆生男女各一。两年之间。先公连逝。侧室男思亮。文科察访。女适尹时举。早死。晋亮初娶判书李溟之女。无后。再娶佥正俞大称女。生二男。曰周冕,周鼎。思亮赘于县监李坚峰家。生二男。皆幼。公既葬。恩山以公之行。请状于余。呜呼。余尚忍状吾友也夫。况以芜拙之辞。安能扬厉公之焯烈乎。虽然。公今已矣。恶乎用吾情。幽明之间。忍为饰让而负公耶。兹敢不辞而撰次之。以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3H 页
请易名之典。
赠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经筵弘文馆艺文馆春秋馆观象监事, 世子师,行嘉善大夫户曹参判金公谥状。
公姓金。讳权。字而中。清风人也。清风之金。多显于丽世。有讳仲源。位清虏将军。入我 朝。连世有人。而有讳湜。以道学文章。显名 中宗朝。魁荐举科。官至成均馆大司成。与静庵赵先生同心共济。期致唐虞之化。而不幸为奸人所陷。殒身于己卯之祸。其详在国乘与八贤传。是公之祖也。公生于嘉靖己酉。登 宣祖朝庚辰别科。既以名家子。早取高第。华闻大播。一时名人。皆慕与之交。选补承文院正字。辛巳。荐为艺文馆检阅。壬午。为成均馆典籍。历司宪府监察。为兵曹佐郎。俄拜司谏院正言弘文馆修撰。癸未。又拜正言。递为礼,户,兵三曹佐郎。乙酉。为司谏院献纳。时义州牧使徐益上疏。痛斥修撰郑汝立。盖郑贼师事栗谷李先生。先生既殁。首叛而诋讦之。 宣祖亦尝以邢恕目之。益之疏。盖出于忠愤。而时论方归重于郑贼。两司陈 启论益。以为设心阴险。公独 启曰。汝立诋斥李某。无所不至。若得其情。孰不以汝立为无
赠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经筵弘文馆艺文馆春秋馆观象监事, 世子师,行嘉善大夫户曹参判金公谥状。
公姓金。讳权。字而中。清风人也。清风之金。多显于丽世。有讳仲源。位清虏将军。入我 朝。连世有人。而有讳湜。以道学文章。显名 中宗朝。魁荐举科。官至成均馆大司成。与静庵赵先生同心共济。期致唐虞之化。而不幸为奸人所陷。殒身于己卯之祸。其详在国乘与八贤传。是公之祖也。公生于嘉靖己酉。登 宣祖朝庚辰别科。既以名家子。早取高第。华闻大播。一时名人。皆慕与之交。选补承文院正字。辛巳。荐为艺文馆检阅。壬午。为成均馆典籍。历司宪府监察。为兵曹佐郎。俄拜司谏院正言弘文馆修撰。癸未。又拜正言。递为礼,户,兵三曹佐郎。乙酉。为司谏院献纳。时义州牧使徐益上疏。痛斥修撰郑汝立。盖郑贼师事栗谷李先生。先生既殁。首叛而诋讦之。 宣祖亦尝以邢恕目之。益之疏。盖出于忠愤。而时论方归重于郑贼。两司陈 启论益。以为设心阴险。公独 启曰。汝立诋斥李某。无所不至。若得其情。孰不以汝立为无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3L 页
状也哉。益初在南中。汝立论议。无不知之。所以愤愤有此论说也。且言者不可深罪。遂见递。丙戌。为兵曹正郎。时领相朴公淳告病归乡。 宣祖命宣酝于郊外。问中使曰。饯行之人有几。中使对曰。只有兵曹正郎金某一人而已。 宣祖叹曰金权。刚直之士也。戊子。公丁母夫人忧。庐于墓下。己丑。郑贼果谋反伏诛。 宣祖思公言。乃曰。金权安在。庚寅冬。服阕。为修撰。辛卯。为持平。时宪府论劾柳拱辰等。将及于郑左相澈。公又立异见递。俄而。两司合启以郑相浊乱朝政。窜于江界。一时名流贬黜殆尽。公亦以此见罢。家居岁馀。壬辰之夏。倭寇阑入。 西狩之举。出于仓卒。公未及从行。由抱川山谷中。从间路赴 行在。十月。到成川。时光海在东宫。方驻驾于此。闻公至。即禀 命于大朝。以公为文学。俄拜吏曹佐郎。兼是职。癸巳。为弘文校理。为持平。为司谏。而每兼春坊官。随光海以行。至于全州而还。甲午九月。以御史巡按咸镜道。乙未。为议政府舍人。又改修撰直讲。八月。除三陟府使。庚子。递为司仆寺佥正。辛丑。升本寺正。是冬。除延安府使。壬寅。递为宗簿寺正。丙午。为尚衣院正。丁未。为通礼院左通礼。戊申。 宣祖升遐。公为 山陵都监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4H 页
都厅。董封陵之役。升通政。己酉。 穆陵莎石绽裂。都监之官并下禁府。公亦以此系狱削资。拜司导寺正。迁正奉常寺。庚戌三月。拜骊州牧使。遂升通政。辛亥。罢归。公曾为宗簿正时。监修璿源录。是冬。论久劳之赏。升嘉善大夫同知中枢府事。壬子。拜户曹参判。是年。廷臣以光海在东宫时。监抚军民。佐成中兴之功。请上尊号。光海即允之。仍命录自成川至于全州 扈从臣僚。为卫圣功臣。公亦参于二等。封清风君。超阶资宪大夫同知春秋馆事兼五卫都总府都总管。乙卯。以谢恩使 朝京师。丙辰二月。还朝。公年已衰老。而当时时事日益惨。使还之后。无意世事。称以足病。杜门不出。先是癸丑年间。有朴应犀者。上变告。庶孽沈友英,徐羊甲等潜谋不轨。欲推戴永昌大君。永昌。即 宣祖之少子。而 大妃金氏出也。于是诛友英等。废永昌为庶人。安置于江华。令府使郑沆毒杀之。又杀延兴府院君金悌男。至于追刑。又起诅咒之狱。 大妃侍姬。几尽于杖下。光海移居于昌德宫。幽闭 大妃于庆运宫。锁门叠扄。不通内外。贼臣李尔瞻嗾台谏郑造,尹讱等。倡凶议。以为 大妃自绝于 宗社。不可以母后待之。至丁巳冬。造,讱等发其论。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4L 页
贼臣许筠,金开等又聚无赖。假称儒生。更迭投疏者日六七。又胁五部坊民。联名上疏。请废 大妃。光海命议于大臣。是时。奇自献为首相。劄陈不可。且会百官于政府。令各献议。有病不进。则令在家献议。公初闻有是论。慨然涕出曰。忍从此乎。吾意决矣。至是遂献议曰。纳君无过。微臣爱君之至诚。终始全恩。圣上处变之大德。千载之后。与舜并称。区区之望也。议入。台谏交章请罪。遂窜于江界。十月。移配于务安。盖江界。极北也。务安。极南也。一年之中。往返数千馀里。而精神气力。少无衰减。公居务安凡五年。至壬戌岁。都人传言西宫傩礼之时。白大珩等已行弑逆之事。流言四布。朝野疑惑。西宫者。即庆运宫也。自戊午以后。不称 大妃殿而称西宫。是时。有自京来者到公所。以流言告之。公闻之惊倒。恸哭终日。自此得疾。鲜食不寝。唯日饮数杯酒而已。务安县监辛弘立待公甚厚。闻公之病。候问交道。一日欲以酒慰公。适值 宣庙忌辰。公谢之曰。今日忍把杯乎。因涕泣不已。弘立惨然而退。公疾益甚。谓子弟曰。此病吾得之晚矣。速治丧具。又曰。吾无所恨。但恨不见老姊而死耳。公得疾凡一月馀。以二月十三日。卒于谪所。享年七十有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5H 页
四。方伯状闻。光海即命复官爵。下谕三道护丧。官庇葬事。以是年五月二十四日。归祔于杨州金村先茔之侧坐艮向坤之原。光海复命赠领议政。为文以吊祭。呜呼。其亦所谓恶而知其美者乎。公天资粹美。色夷气和。长身秀骨。望之俨然。外似宽裕。而内实强毅。孝友之行。根于天性。忠义之心。发于至诚。家训有法。早传诗礼。而受业于牛溪门下。益闻义理之奥。平居虽不用功于文学。而圣贤之书。未尝释手。公生十八岁而孤。奉母夫人。荣养备至。母夫人以天年终。公与二弟。庐于墓侧。哭泣终三年。祭奠朝夕。躬执馔具。后二弟皆先卒。幼稚满室。公抚养婚嫁。如己出。至于宗族子弟之孤露无依者。并皆收恤。公之姊家在西小门内。公供职之暇。必日往省之。有故而不得往。则伻来曰。得无相待乎。有某事不得往矣。得新物则必送之。有异味则必分之。周穷之资。不计有无。时或迎致于家。宿留而返之。盖公与姊差一年生。生长食息。不离造次。五六岁时。与姊拾栗园中。各持一小筐。姊筐既盈。然后乃置诸其筐。天伦之笃。自幼异常。盖其所性然也。公又与内外亲党作契。每四时佳节。辄一燕会。少长咸集。列坐以序。歌舞献酬。极欢而罢。岁以为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5L 页
常。名之曰脩睦契。公之孝于亲。友于兄弟。睦于宗族者如此。公之高祖太常公。素以廉谨闻。为安东府使时。公之曾祖以子弟卒于府。太常公以先垄在海西千里之外。不可以下丧。烦民而远致之。依吴季子嬴博故事。葬于善山柏田里。岭外道远。子孙不得往祭者动数十年。公欲一往省扫。而国法扫坟给暇。止于父母之墓。公念拘于国法而不能往省。则恐为终身之恨。遂陈疏上请。光海特许之。给马。备奠物往祭。公之笃于奉先又如此。公与汉阴李相公德馨,鳌城李相公恒福最相善。鳌城常曰。金某。不失赤子之心者也。又曰。他日立大节者。必此人也。至是汉阴先数年。以忧痛饮而卒。鳌城亦以献议立异。窜于北青以卒。一世名臣相继沦没。而公亦未久而终。信所谓死亦何恨。而亦可见其志同矣。公待人接物。一以温柔。而嫉恶之心。老而弥笃。虽所尝亲切者。其所为有至于大不善。则必深恶而痛绝之。虽或相值一席。而不与之言。其不恶而严如此。人以此惮之。居官唯以慈祥简易为治。虽无赫赫之声。而去后常见思。守延安时。有杀夫之囚。经三守而不为当。盖狱既决。例降其邑而罢其官。前守之不问者以此。公曰。岂可利吾之在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6H 页
官。而使极恶大罪。久容于覆载间。将阅实以上闻。囚闻之。与狱吏谋夜而逃。公以失囚罢归。人莫不叹惜焉。骊州时。水上漕船。败于州境。版曹依法 启罢。公趣装将归。吏民环拥官衙。使不得出者数日。公径由后门。步而上船。仅而得发。吏民皆垂泣以送之。此可以观公政矣。其奉使岭北也。尽心存抚。咨询民瘼。北土天鹅,狼尾之贡。其弊最甚。人不堪苦。公奏请蠲减。北人至今蒙其惠。公早践清要。声誉蔼蔚。而辛丑以后。十年潦倒。沈于下僚。起而复踬。人皆悯其次壈。而公怡然安分。不以介意。晚岁。录勋封君。超升卿列。而又无喜色。愀然谓子弟曰。我何功也。盖未尝以得丧荣辱动其心。平生简素恬穆。不喜交游。帘阁据几。门庭冷落。致位宰相。而清贫如寒士。被服不用纨绮。饮食甘于疏粝。立朝四十馀年。始终如一。公尝罢仕而归。逢舅氏老妾于市街之上。衣裳蓝缕。徒步而来。公下于轺轩。揖与之语。一市人无不耸观叹服。此虽公之细行。而可见其无所不致敬也。公遭台评之日。为文告诀于祠堂。待命于西城外。定配之命既下。即日就道。时戊午二月十七日也。是日风雪大作。日气愁惨。夹道之人。见公白首去国。无不悲叹。故旧亲戚。追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6L 页
送苍黄。子弟僮仆。号泣失声而随之。公一一告别。颜色不变。坦然而去。有友人。握手垂泪而语之曰。今君以垂死之年。远谪岭外千有馀里。生还不可期也。左右之人。涕泣而莫敢仰视。君独无几微见颜面。平生与君交。不知君志操如是之坚也。惟其能忍人所不忍之情。是以能为人所不能之事也。公殁之后。南中人士。亦多哭泣相吊。为文以祭之。作诗以挽之者。至乃刱立书院。春秋以祀尽其诚。朝士或有闻公临殁之事者。不觉叹服曰。我辈非臣子也。公谦恭自牧而讷于言。平日未尝一露其圭角。人皆以忠信重厚目之而已。孰知夫立大节有定力。毅然卓立。如是之烈烈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孔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君子人欤。君子人也。公庶几类之哉。夫以一介之臣。当百僚风靡之际。冒万死出一言。直欲以只手。扶持人纪。挽回世道。凛然有不可犯之色。古有社稷臣。若公可谓社稷臣者非耶。 仁祖大王自在绫邸。熟知公所为而敬服。尝以祈雨祭官。同向朴渊五冠山等处。公之行在前。而行色草草。烈日之中。不为张盖。 仁祖追到将近。知其为公也。遂自撤伞盖。按辔随后而徐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7H 页
行。及闻公丧。悲悼特深。谓公之孙坰曰。我欲往哭灵筵。而踪迹似烦。不能为也。 仁祖礼敬之盛德。已著于龙潜之日者。出于寻常万万。而公之见重。抑何其深哉。若使皇天憖遗。加以一年。则公可以快睹天日之明。复见 两宫之欢。其所以辅翼新化者。亦何可量也而夺之斯速。天何心哉。呜呼痛哉。 反正之初。尽削废朝伪勋。公之君号职名。以此镌改。而 特赠公议政府左赞成。遣礼官 赐祭。其后。又 下教曰。闻光海已赠金权以议政云。及今褒录之日。只赠赞成。似为未安。其更赠领议政。又曰。恨不令金权。相予以讲治道。九原有知。公必感慰于斯举矣。考讳德懋。 显陵参奉。赠吏曹判书。大成公之第四子也。上有三兄。皆以文行。业其家而名于世。经祸之后。并不事科业。晚年。判书为大夫人。就辛酉司马试。文为第一。而有司降置之第三。是后。更不赴举筮仕而终。月汀尹相国根寿受业于其门。而铭其墓。祖即大成公 赠吏曹参判。曾祖讳叔弼。成均生员。 赠礼宾寺正。妃 赠贞夫人尹氏。坡平望族也。高丽侍中瓘之后。忠义卫麟之女也。夫人韩山李氏。将仕郎汉墙之女。牧隐先生穑之后也。生一男。曰兴祥。官至佥正。夫人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7L 页
先公三十二年而殁。公之葬。同其茔。佥正娶典涓司别坐李磼之女。生二男二女。腆,坰。子也。赵澄源,金周。婿也。腆。早死。坰。前新溪县令。腆娶申尚廉之女。生二男一女。坰娶李谊之女。生二男二女。呜呼。公之大节。播在于国人之口。则不必更有所云云。而又非荒词拙文。所能髣髴其万一也。顾其家居平日。人所不及知者。则不可泯泯无传。而此又非小子后生之所能详悉也。第录其一二闻见者及世系,历官,子孙年月。以请铭于当世立言之君子。公既殁。余即为此文。以状公行。今已三十六年矣。以公实资未及正二品故。尚阙赠谥之举。方今 圣明临御。崇德象贤。彰施褒录。 异恩覃及于前后。盖亦有爵秩未准而得谥者焉。公之孙坰。遂陈疏上吁。而蒙 特命。余于是因旧状而润色之。以告于太常诸君子。俾请节惠之典。
资宪大夫工曹判书, 赠左议政李公谥状。
公讳尚吉。字士祐。系出星州。远祖悤言。仕新罗。为碧珍太守。丽祖统合。与有功。拜本邑将军。其后。有金紫光禄大夫讳实。银青光禄大夫讳壅。皆显于丽。入我 朝有讳约东。有文武才。历扬中外。以治行名。官至知中枢。谥平靖。是公之五代祖也。高祖讳绍元。文科
资宪大夫工曹判书, 赠左议政李公谥状。
公讳尚吉。字士祐。系出星州。远祖悤言。仕新罗。为碧珍太守。丽祖统合。与有功。拜本邑将军。其后。有金紫光禄大夫讳实。银青光禄大夫讳壅。皆显于丽。入我 朝有讳约东。有文武才。历扬中外。以治行名。官至知中枢。谥平靖。是公之五代祖也。高祖讳绍元。文科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8H 页
刑曹佐郎。曾祖讳有蕃。典狱署参奉。 赠左承旨。祖讳硕明。德川郡守。 赠兵曹参判。考讳喜善。童蒙教官。 赠左赞成。三世之 赠。皆以公贵也。妣贞敬夫人昌原丁氏。庆尚道都事焕之女也。以嘉靖丙辰十二月初二日生公。幼而颖秀。长而好学。中万历己卯进士。乙酉。登文科第二甲。初授丰储仓直长。戊子。以监察拜户曹佐郎。庚寅。移兵曹。拜正言知制 教。时崔永庆再鞫之论。发于僚席。公亦参焉。辛卯。时事大变。名卿大夫斥逐殆尽。公由户曹佐郎。出为高山察访。壬辰之乱。以礼曹正郎 扈驾。到平壤。朝廷以公为江原监司从事官。公到伊川。闻赞成公没于金化贼锋。舍 命赴丧。则母夫人率诸孤。已南下矣。公在殡侧。昼夜号哭。癸巳春。始达于南原外家别业。甲午。服阕。以兵曹正郎。除益山郡守。治绩茂著。丙申。 命升叙兼礼宾副正。丁酉之变。领兵赴南原。手下之卒。无一人逃者。兵使李福男,天将刘綎皆叹服。戊戌。体察使李公德馨请以公为全州府尹。以资未准。移授光州。己亥。以治郡第一。升通政。壬寅。郑仁弘嗾门徒投疏。追论崔永庆事。前后台官同被罪罚。公亦自任所编配丰川。在累六载。恒切陟岵之望。甲辰春。在谪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8L 页
中。欲行祀事。家有狗衔活雉。置于前。公感叹曰。昔我外从祖丁游轩熿谪巨济。有此事。岂料今日亲见乎。闻者咸以为孝感所致。丁未。蒙 恩。戊申。除淮阳府使。己酉。丁母夫人忧。年踰知命。哀毁过节。辛亥。服阕。除安州牧使。乙卯。拜户曹参议。掌令朴梓。承仁弘风旨。又举崔永庆事。罢公职。公退居于芦原村舍。罕入城市。时值昏朝政乱。贼臣尔瞻气势方张。有当路人来试公意。诱以利害。公曰。世道至此。子不思所以救正。乃反劝我而合污耶。且人之荣悴。自有定分。吾宁枯死。誓不忍为此态也。公之守志不挠如此。戊午。毛都司文龙率辽民入椵岛。移咨讨粮。以公为督运使调给海西粮饷。未几辞递。是年冬。为分承旨。直宿庆运宫。不胜隐痛。有时掩面出涕。直宿之外。恒处郊居。辛酉夏。为龙川府使。赴任才月馀。金兵大至。意在毛将。公新到逢变。战守无备。又当黑夜。事机苍黄。子坰控马请出。公曰。吾平生每以临乱苟免为耻。今将安往。与其死于城外。曷若死于城内。乃步入乡社堂。遣亲信人。密 启于 朝。与管下将士。募得五百馀人。令别将李希建设伏麟山。拟绝归路。金兵从黄土岭去。公追蹑其后。得弃去马牛甚多。毛将送帖称贺。敌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9H 页
兵之初入也。问公去处甚急。至于拔剑迫胁。而终无一人言者。非公之恩德入人深者。岂能至此哉。壬戌。递还。龙川之民。立碑追思。公见时事日非。匹马归南原。为终老之计。癸亥 反正。除同副承旨。俄拜兵曹参议。朝议以公与毛将有素。即差接伴使。 特加嘉善阶以送。公即日就道。至于岛中。岛人自闻我 国反正。疑信未定。见公始冰释矣。有 旨假衔工曹判书。仍 赐䌽段貂皮以褒嘉之。冬。拜本道观察使。甲子。李适叛。公在铁山。闻变。率手下将卒。驰到安州。草檄送入贼中。谕以逆顺。其夜渍散者数千馀人。到平壤。张元帅劝公留在本道。以镇人心。公不听。策马先驱。进屯黄州。会有 旨。令还本道。接待天将。抚慰民情。公不得已以所领军兵。尽属帅府。退还平壤。遣人杀贼适家众十三口于安州。行到顺安。始闻鞍岭捷音。以讨贼功。进阶嘉义。乙丑。秩满还朝。未几。 上与备局诸臣议。复以公授前任。公上章辞以老病。拜户曹参判兼副总管。丙寅。时有讹言。毛将将动兵。朝野汹惧。朝议欲遣公以观形势。公闻命即行。丁卯之变。上幸江都。降将姜弘立专管和事。金使之来也。有歃血之举。公以别云剑 入侍。罢出谓子弟曰。 主辱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19L 页
极矣。人臣遭此不幸。生不如死。涕泣如雨。戊辰春。承 命。又往毛营。竣事还。 上下教曰。某尽心周旋。事皆得请。其 赐内厩马一匹。以示嘉悦之意。俄拜礼曹参判。秋。全州缺尹。公力求其代。既至有治绩。御史褒 启。会州人有以逆伏辜者。以此罢归。壬申。拜兵曹参判。又拜大司谏大司宪者再。务以振肃颓纲为己任。纠正官邪。称惬众志。乙亥。公年八十。因筵臣之 启。特加资宪。拜工曹判书。参耆社。丙子之变。先奉 庙社。入于江都。丁丑正月。天堑失险。其子坰泣告曰。南汉尚存。此非人臣效节之时。先避于摩尼,镇江等处。势迫然后自靖。未晚也。公曰。 庙社亡矣。何忍苟活。吾当往赴城中。与诸宰同死。即处置家事。驰入府内。竟至捐躯。即正月二十六日也。公早违严颜。大夫人亦未享寿。思以未及乎事亲者。施于同气。与弟参知尚伋。十年同居。未尝分异。饮食衣服及吉凶之需。皆竭力相助。其馀宗党及外亲。一以诚待之。其才且贤者。则必欲汲引成就。贫乏穷困者。则必欲救助资活焉。以此在官在家。亲戚满座。莫不得其欢心。居家无疾言遽色。立朝有清白之操。性且淡素。不喜浮华。又不喜饮酒。若遇酒场喧哗处。则必逡巡避去。教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20H 页
子弟循循有法。以廉洁敕躬为诫。历典州郡前后五六。而宽恕遇民。至诚奉公。吏民归心焉。公孝于事亲。友于兄弟。狗雉之异。著于诚感。立朝事 君。夷险不贰。为国周旋。尽心竭力。临敌讨贼。勇往不顾。居官莅职。清白俭约。吏畏民怀。思在去后。立乎台阁。遇事敢言。不饶权贵。不私亲旧。平居无事之时。不见崖异之行。待人接物。只是简易安和之气象。而当其处事。有贲,育不敢当之勇。其特立君子哉。当江都之陷。金相国仙源先生以下六七人外。无亡身徇 国之人。而公远在城外。身无职掌。而八十之年。驱马疾驰。嗔目叱雠。视死如归。闻者莫不感泣悲号。公之大节。壁立千仞。可与日月争光。岂不诚烈烈大丈夫哉。堉于朝行间。每加敬于公。而又与公弟及子游。知公终始甚悉。故因其家状而称述之。以请易名之典于 朝。
嘉善大夫行骊州牧使, 赠左议政,原昌府院君元公谥状。
公讳豪。字仲英。原州人。高丽侍中弘弼之九代孙。 本朝都官正郎。 赠吏曹判书,原山君滉之五代孙也。自侍中至公。轩冕相承。世为望族。祖彭祖。始以武进。秉钺三镇。阶至二品。考松寿。登武科。官终佥知中
嘉善大夫行骊州牧使, 赠左议政,原昌府院君元公谥状。
公讳豪。字仲英。原州人。高丽侍中弘弼之九代孙。 本朝都官正郎。 赠吏曹判书,原山君滉之五代孙也。自侍中至公。轩冕相承。世为望族。祖彭祖。始以武进。秉钺三镇。阶至二品。考松寿。登武科。官终佥知中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20L 页
枢。妣顺兴安氏。成均生员珣之。女工曹参议尧卿之孙。公生于嘉靖癸巳。未十岁而孤。稍长。受学于我曾祖颐真子。遂通经史诸子。仍事举子业。公以少失所怙。若不自力。无以树门户传先绪。笃志不懈。与尹相国梧阴兄弟李药圃海寿相友善。尹,李诸公。皆早登高第。历扬清路。公独不偶落拓焉。忽自奋曰。吾所从游者。惟有此三友。而皆先我有立。岂可复从少年辈治笔砚哉。况吾先多以武显。扬名于世。奚独于文。遂决投笔之志。尹相国兄弟来访止之曰。以君之才。岂终不利而乃为此耶。且吾侪在。亦岂无推挽之力乎。公叹曰。士生斯世。所树立当自我致之耳。不勉于躬。仰赖于人。非我志也。且事君各以其材。献忠效力。何论文武。仍习武艺。独步一世。登丁卯武科。初授宣传官。兼备局郎。盖武选也。例升六品。通判庆州。罢归。复叙历内外官。今不可记。可记者。为郡守二。云山,端川也。为府使二。庆与庆源也。以庆源故。升通政阶。公之在端川。有侍妾。以私俸买银指环。公见之惊曰。此何从出耶。此邑乃产银之地也。吾宰此。宁可使家人有此物耶。遂杖其买纳之奴。夺而与邻妓之随亲旧者。在庆源。有尼汤介之乱。公领所部追贼。深入其地。时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21H 页
当盛寒。终日弯弓。矢不虚发。杀获甚众。手指冻堕。军中皆惊服。是时。尼胡数为边患。 朝廷忧之。以癸未春秋两榜六百人。分防北塞。公之子原溪公。亦以新榜至。公择其出群可成就者。置之幕下。命原溪公。为之主饮食服用。视原溪公不少异。日使驰马习射。以至成材。申硈,尹悦等八九人。皆有闻于世。无何。李洸奉使本道。驮妓巡历。惟妓言是从。列邑争遗赂物。及至公邑。公只馈之酒。终不令干以私。洸怒。遂以法中之。用此罢归乡里。后数岁。倭奴数侵南徼。 朝廷选阃帅。以一时武望。议荐三人。其一即公也。 宣庙下问曰。此三人孰优。各疏其长。 庙堂注其长短。以公为最。遂起公为全罗右道水军节度使。公闻 命感激。益励敌忾之志。日讲备御之策。适倭奴寇左道。公住劄远。未及奔救。坐逮狱。流配康津。寻放还。历满浦佥使,平安虞候。解官家居。万历壬辰。倭奴大举入寇。诸路瓦解。贼锋日急。公闻变入城。遂起公为江原道助防将。以备东路。公受 命而东行。收兵至平海。军声稍振。时李洸为全罗道巡察使。领兵至公州。畏贼不敢进。移檄诸路曰。疑兵踰岭。国事已矣。沮诸勤 王兵。于是诸镇皆溃。公军亦奔散不可遏。公乃脱身还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21L 页
原,骊之间。收召乡兵。击贼于神勒寺。歼之。仍状 闻献馘。时 乘舆西幸。诸城镇皆空虚。无一人御贼者。报至。 上大加嗟赏。特升公嘉善阶。拜骊州牧使兼京几,江原两道防御使。又以公麾下持状赴 行在者李春起。拜宣传官。以力战士元穑。拜阴竹县监。春起以闲良。穑以出身。皆异典也。公拜 命感泣。益尽死力。必欲保一隅。以酬 国恩之万一。时贼大阵在原州。自原连营。达于京城。其据龟毛浦者尤炽张。出没劫掠。相为声援。公乘夜袭击大败之。获数百级。他杀伤不可胜数。复以状 闻。路阻不果达。自神勒捷后。闻风赴集者甚众。至是军势益盛。公仍驻军上游。以遏贼冲。其往来之路遂绝。西至利,广。北至砥,杨之境。免于锋镝。得以全活者。皆公之力也。既而。江原道巡察使柳永吉在春川。檄趣公东还击北路之贼。公既去。而江上无复捍御者。于是东路贼入京城。公引兵由春川。行至金化。猝遇大敌。势不相当。即收兵上山。贼急攻之。军皆殊死战终日。所杀贼甚多。然公兵亦尽矣。只麾下李暾等六七人在公侧。公气益奋。手射贼数十人。贼少却。已而复大进。公矢尽力穷。知无可奈何。顾谓暾等曰。事已至此。吾则受 命讨贼。力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22H 页
尽而死。其义固也。尔等不必与吾同死。其各散去。遂自投千仞之壑以死。乃六月十九日也。其地在县治十里许。贼取公头。悬之县门。榜曰。朝鲜军民。皆已归顺。元某独为国抗我云。县人潜识其处。以标公尸。夜取公头而藏之。以待公孤而指告焉。遂收骨。归葬于原州治之西牛头山卯坐酉向之原。即先垄也。柳永吉素与公不协。且以主将无所宣力。忌公树功秉义。状 闻不以实。遂使公烈烈之节。不大扬于世。公议惜之。其后 本国被丁应泰之诬。 天朝遣使来曰。东方素称礼义之国。大贼抢攘。君臣播越。而未闻有仗节死义者。抑何耶。执此以诘之。 朝廷即举死节者若干人回奏。而公实与焉。 神宗皇帝嘉之。赐白金二十两以褒之。 朝廷特赠兵曹判书。且给公夫人月俸。 命录用公子孙。先是。原溪公见西厓柳相国。柳为言公击贼之功。伏节之义。且曰。 朝家若举纪功之典。先令公宜居人先。及录宣武功。柳永庆当路。即永吉之弟也。以其兄故竟沮公录勋之议。人皆愤之。原,骊人士目见公事者。累抗章 阙下。暴公功烈。仍请立祠。亦皆为永庆所沮。今 上五年。金化儒生朴时琎等十九人上疏。请并享公本县洪观察命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22L 页
耇之祠。礼官以为洪家祠宇。许享别人。于事不便。寝之。 上只命赠谥。公孝友天得。事母夫人至诚。幼养外家。事舅氏如事严父。尝僦屋于京。与兄水使公亮夹墙而近。昼则聚会一堂。湛乐终日。水使公产业颇饶。公用之如取己物。得一味。必先以进于水使公。而后乃敢食。祭先尤尽诚敬。馔品器皿。必使丰洁。四时祀。必宰牛。水使公虑后难继。欲为之节。公曰。吾兄弟在。祭不宰牛。后子孙。必不能杀鸡。益丰不杀。教子弟。必以义方。原溪公通判洪州。家人买红毛毡。公自京闻之。怒曰。吾家子弟。何至在官货物耶。遂贻书责之。原溪公尝被湖西节度之辟而未赴。会难作。公膺助防之命。将行请曰。东南皆 王事。而大人无从者。盍言于朝与俱。公不可曰。所属既异。而军法至严。难容父子私也。仍饮泣相决。有从侄受公指付而慢不即行者。公责其父曰。父兄有命。而子弟怠弃。非吾好家法。是汝平日教儿不谨之过也。汝可代之。其父即起趋事。不敢有厌惮之意。其子惶恐若无所容。其训诲之严如此。待宗族诚意蔼然。苟其亲也。不问尊卑。虽疏亦施以恩谊。诸族皆曰公能睦我。而至于犯分作过。未尝少恕。以此亦畏敬。惟恐以不义闻于公。尊师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23H 页
向学之诚。终身不少衰。每过师墓。必展拜。遇忌日。辄设素。常往来其家。存注不懈。虽当乱离颠沛之际。益致眷眷之意。家贫不能自存。京乡无第宅。品服亦无以自备。常资于水使公。其自湖右罢还也。行李萧然。橐中有数卷书册。无他物。邻里至今称之。当时武将如边协,申砬卓然可称。为世闻人。皆公之友。而其廉洁操持。犹让于公。天资仁恕。接人恐或伤之。而临事激昂。英气奋发。视权贵若无焉。平生不肯随人俯仰。以规进取。故所在多败。遂蹭蹬不大显。然知公者。亦以此许之。夫人金氏。承训郎光厚之女。尚州大姓也。性严有法度。子孙有过不少贷。原溪公既贵。而或有不满意者。夫人累日不假颜色。待仆御营家事。俱有条理可观。恸公非命。平生不御华美。祭祀必躬执匙刀。教孙儿甚勤。每受书师长而归。必携致座侧。以豆为筹。令贯熟而止。诸孙之有所就。皆夫人之功也。后公二十三年而殁。合葬于公墓。生一女一男。女适士人奉良臣。早寡无子。以其夫族人子壁为后。男裕男。登武科。策靖 社勋。官至知中枢。封原溪君。以原溪功。追赠公纯忠补 祚功臣,议政府左议政,原昌府院君。原溪有男二人女一人。男长斗杓。以靖 社功。
潜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一 第 223L 页
封原平府院君。今为议政府左议政。次女适县监尹堣。次男斗枢。今为忠州牧使。斗杓生男三人女一人。男长万石。今为承政院左副承旨。次男万里。生员。今为世子翊卫司洗马。次男万春。前平康县监。女适前持平李敏叙。尹堣生一男。世美。斗枢生三女。无子。以兄第二男万里为后。女长适进士朴世采。次适幼学申铨。季适幼学洪尔祐。呜呼。公之杀身。非出于一时之慷慨。其平生畜积。只在于殉 国忘身。故受 命之日。已定其一死。想其雄风壮节。至今凛凛有生气。虽古之烈士。何以加兹。千载之下。闻公之事者。犹不觉发冲冠而泪悬瞳也。况我自少亲见斯人。而饱闻其行谊者乎。今据家状。而略叙世系,历官及死事实迹。以请易名之典于 朝。而令邦人更终其请祠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