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鹤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自动笺注)
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箚
  
玉堂擬上箚
公元1636年
臣等竊惟天之降割我邦。
吁亦慘矣。
十數年來
逆節橫生
外敵侵凌
至于丙子之變而極焉。
否極而泰理之常也。
是宜天心悔禍
邦命迓續。
而自上年迄今年。
天災時變
式月斯生。
旱乾爲災。
民命近止。
天怒未已
示警益切。
乃於本月初五日。
白虹貫日
又於本月十二日。
氛霧四塞
晝晦如夜。
嗚呼
變不虛生
必有其由。
臣等不敢聖德有何闕失
朝政有何過擧
無前之變。
必亡之象。
疊見層出一旬之內耶。
國家新經大變
百爲瓦裂
君臣上下
正宜誓心天地
沫血飮泣
民隱是恤。
文具是革。
協恭和衷
共濟艱難可也。
不幸因循玩愒
一如前日
言路杜塞忠讜氣沮
朝論携貳猜疑成釁。
內而有司掊克爲先。
外而守令以苛刻爲能。
凡百文具
一無所減。
以致民怨于下。
天怒于上。
氣像愁慘
危亡將迫。
聖明倘於宵旰之暇。
亦嘗念及于此耶。
噫。
體天理物
王者之事。
其所以能體天者。
不過曰心而已
殿下臨御以來
孜孜典學
有年紀
其於正心體天之道。
無間然。
而姑以其見於事爲者言之。
殿下喜怒愛惡之間。
未能打去一箇私字。
知賢
不能用。
知邪而不能遠。
知事之是而不能從。
知事之非而不能改。
以至賦役煩苛
賞罰顚倒
宮闈不嚴
戚畹用事
以此觀之。
殿下之於正心體天之道。
豈無一毫未盡者乎。
當今國勢
如病膏肓
心腹以至百體
無不受病
誠能先理其心。
心閒無事
然後守靜節食
養眞元。
猶可爲也。
苟或不然而逐症而用藥
按脈而施灸。
治寒則熱升
治熱則寒作。
變症百出
死亡無日矣。
伏願殿下惕然改圖
拘拘私智
汲汲作爲
典學以爲正心之要。
正心以爲體天之本。
推誠任賢
尙儉以愛民
視聽自我之天。
豈有感應者乎。
臣等俱以無似
待罪近密
因見時事不測
變異日滋
不勝杞人之憂
敢進蒭蕘之說。
聖明不以人廢言
國家幸甚
玉堂請鞫辛生箚
臣等伏以辛生之罪。
人心所共憤。
天理所不容。
王法必誅
臣等論之已盡。
聖明亦已洞燭
未免使妖腰亂領。
至今全生覆載之間。
臣等竊痛焉。
在易蠱之彖辭曰。
先甲三日
後甲三日
言治蠱之道。
當先事而救。
後事而備也。
今日宮中之變。
亦可謂蠱之甚者
而前乎辛生當遠而不遠。
已失先甲之義。
後乎辛生當刑而不刑。
又失後甲之道也。
由其不能救之於前。
是以今日之變。
若不備之
公元1637年
於後。
安知保無他日之虞乎。
臣等伏覩聖批。
減死照律爲敎。
減死定配云者
只可施之於可以可以無死者爾。
今辛生埋凶於闕庭至嚴之地。
前年勢窮而自首
今年旣發而始告。
又安知無匿奸隱情。
以爲明年免死之地也哉
是宜嚴刑而鞫。
按法而誅。
此豈減死之罪哉。
殿下又以累日相持
徒傷事體爲敎。
今日一國人心於辛生。
孰不欲食肉而寢皮哉。
因人心之憤。
討逆之義。
以必回天爲期者。
可謂得言官論事之體。
殿下逆耳於忠言。
愈久而愈邈者。
適足以傷事體之甚耳。
古人曰。
無禮於其君者誅之。
鷹鸇逐鳥雀也。
如是
討逆之典。
何所施。
凶邪之輩。
何所懲。
將來之禍。
何以杜哉。
請加三思
亟賜一兪。
代金四宰(壽賢)乞遞同知經筵
伏以臣。
今年八十五歲。
老而不死
遭此大割
因山禮畢
玄宮永閟。
泣血呼天
無所逮及
只自日夜搥胸叩心而已
伏惟殿下誠孝出天。
執喪踰制
自始至終
一於哀戚
至於頃者郊外哭送之日。
深墨之色。
哭擗之容。
一國之人。
愚夫愚婦
無不爲之瞻望嗚咽
心感心之理。
焉可誣哉。
孟子舜文之德。
以孝爲先。
以孝者。
百行之源而爲仁之本。
苟能推之一國
興仁之治
拭目可待
而如臣
日迫濛汜
暮入地。
不及德化之成。
此臣之所悲也。
竊伏念。
蒙被先朝殊遇
昵侍經幄
凡二十七年。
以至于今。
尙帶經筵職名
舊日恩銜。
臣誠不忍祈免。
而臣不幸大病之後
元氣都喪。
不能收拾
加以兩脚不仁
全不運步。
一室之內。
坐臥轉側
必須人扶
足不出門一步地者。
八朔于茲
雖欲一入脩門
瞻仰玉色
以伸臣子分義
其道無由
自分生爲負恩之人。
死爲飮恨之鬼。
此又臣之所大悲也。
頃於公除之後
瀝血哀鳴。
冀賜恩遞。
而反加溫諭。
不啻丁寧
臣且感且悲。
不敢更爲瀆籲於哀疚之聽矣。
到今卒哭已過。
經席將開。
決不一刻仍冒。
伏乞聖慈哀憐而亟遞之。
以安垂死之分。
不勝幸甚
玉堂請從權制
伏以臣之於君。
猶子之於父也。
父母有過
三諫不聽
號泣而隨之者
人子迫切至情
不能自已者也。
殿下宗社付托之重。
違禮從權之詞。
而欲效孝己一節之行。
雖謂之有過
可也。
而臣等之連章瀆籲。
不啻三諫
而終不能回天
號泣之隨。
其又可已乎
有疾食肉
疾止復初者。
萬古人子通行典禮也。
至於人主
不待有疾
而例不免俯就權制
誠以一生膏粱
公元1636年
之味。
一朝疏糲之食。
脾弱而不能受。
胃弱而不能化。
難醫之疾。
發作無節
必至之理也。
況今殿下種種諸症。
往復未已
不可謂無疾者乎。
人貴自知之。
殿下思平日之所以自養何如
今日所以自奉何如
而又自度氣力可以支撑勝喪而保無他虞乎。
殿下於此
必將惕然而悟。
蹙然而悔。
不待等之言而思所以變通之道矣。
臣等不能爭之於玉體稍安之日。
而今喋喋於玉候積敗之後
此臣等之罪也。
噫。
父母惟疾之憂。
何所不至哉。
豈有間於幽明哉。
臣等竊念丙子殿之喪。
大行王必有爲殿下權處之道。
執今忖前。
宜無異同
先儒曰子能以父母之心爲心。
可謂孝矣。
殿下安可不以大行大王平日之心爲心乎。
目今大行上賓
世子幼沖
乾象示警
人心危疑
宗廟社稷之托。
天命人心之屬。
在於殿下一身
萬分一不虞馴致未寧之候。
則置國家何地。
此臣等之所以搥胸叩心泣血呼天不能自已者也。
伏願殿下特加三思
從權制。
以終純孝
不勝幸甚
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啓
  
司諫赴召辭職
天之警動聖上
亦至矣。
數年以來
人妖物怪
天災
公元1637年
變。
疊見層出
近者慶尙左東堂赴擧儒生等來言安東禮安之境。
雪色漫山
五月節氣已入之後也。
三月雪
漢史謹書之。
五月雪乎。
在草野。
不敢聖德有何闕遺
朝政有何疵失而然歟。
姑以臣沿路所見言之。
上年凶歉太甚
民間飢餓遑遑之狀。
不忍賦役雲興
愁歎載路
而京各司收布點退之弊。
日甚一日
數年前。
猶得以三十五六尺上納者。
今以四十餘尺而猶難於上納
今日膏肓之弊。
豈有於此者乎。
至於三分耗作木之令一出。
小民號呼怨毒
罔有紀極
以此穀會付之說。
始出於臣。
識字者則稱之曰應祖木。
常漢稱之曰義祖木。
蓋常漢誤認應字爲義。
此實疾苦之言。
悲痛之辭也。
一邑如此
一國可知
謗臣如此
謗國可知
竊聞該廳分遣別將外方
抑勒定價
民間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昏朝時調別將復來矣。
曾謂聖明在上而有此哉。
豈不足以感傷和氣而召災沴乎。
大槩收布尺數
載在令甲
犯法殃民
一至於此
其他各樣上納之物乎。
非聖惕然赫然怒。
更張之。
則此弊終無可祛之日。
而國之亡。
可立而待也。
三分耗。
元非國家所用
而列邑守令所行用者。
今雖不得已移之以補民役
當令列邑守令。
漢時增價。
利民之義。
從便善處可也。
何必使市井無賴
橫行列邑。
定價
分給八夫。
重民怨哉。
竊又聞間又將遣別將
貿遷土產云。
貿遷土產
責守令。
何待別將
此事旣爲利民而設。
厲民利民
得失何如也。
臣曾以此兩款事。
冒昧陳疏。
而誠薄。
未蒙聖明採納
今又瀆籲於哀疚之中。
臣罪大矣
況臣本有盲廢之疾。
同朝所共知。
不幸去年哭子。
今年哭姊。
哀傷增劇
不免作一矇瞍
決難貪榮仍冒。
玷辱淸班
請命斥臣職。
從權請啓
帝王之孝。
繼志述事爲大。
至於三年之喪疏水之節則末也。
我朝列聖遭大慼。
無論疾病有無
未免俯循群情
從權制。
或在一兩之後
誠以人主平居奉養
凡庶絶異
如是
無以護聖躬而安宗社故也。
此之謂大孝
何嘗膠守小節以爲孝哉。
殿下稟性過於淸粹
春秋鼎盛
血氣未完。
自罹(一作荼)毒。
已至四朔。
而尙未復常膳。
臣等瀝血之請。
已晩矣。
殿下哀毀太過
積傷已多。
玉體瘦削
面色深墨
馴致未寧之候。
彌留浹旬
猶且拘於小節
不計宗社大計
不遵列聖已行之權制
其於善繼善述之道。
何如也。
臣等竊聞慈聖積年違豫之餘。
過於哀傷寬譬保護之責。
豈不在於殿下乎。
殿下誠能先從權制而泣請於慈聖。
慈聖豈不感動
殿下誠孝乎。
先儒曰權只是經也。
伏願殿下知權不違於經。
斷然從列聖已行之權制
以慰先王在天之靈
寬慈聖惟疾之憂。
宗社幸甚
臣民幸甚
請停陵所陪從
今此山陵陪從之命。
出於萬萬群情之外。
臣等竊惑焉。
古帝王之遭大慽。
不能自盡常制
豈皆誠孝不足而然歟。
誠以人主平居護養之方。
凡庶絶異
一有觸犯
易得生疾
豈不可畏歟。
臣等不暇遠引歷代事。
殿下自料稟賦之厚。
孰如先王道路行役之勞。
逆旅風霜之苦。
備嘗艱險
又孰如先王
先王猶且俯循群情
屈意權制
卒以保聖躬安國家。
聖人之孝。
孰大於此
殿下生長深宮
未嘗一出宮門之外。
一朝自寬抑。
欲行先王所不能行之事。
竊恐聖明或未深思而然也。
又況長陵因山之日。
日氣未寒。
卽今沍威漸緊。
先王不能行之於庶幾無疾之日。
殿下乃欲行之於積月違豫之後
萬有不虞其於宗社何。
其於慈聖何。
古聖有言曰。
子能以父母之心爲心。
可謂孝矣。
伏願殿下以先繼述之心爲心。
又以慈聖惟疾之憂爲心。
而亟停山陵陪幸之命。
宗社幸甚
沙先生文集卷之四
 書
  
上旅先生問目
家禮正至朔望註。
主人諸父諸兄
則特位於主人之右少前。
諸母姑嫂姊。
則特位於主婦之左少前云云
然則主人主婦之位。
正當堂中
祠堂圖則諸父諸兄位於主人之左少前。
諸母姑嫂位於主婦之右少前云。
不但註疏之說相反
如應祖家
諸父諸兄甚衆。
位於主人之上。
主人之位。
當在末端
非禮文本意。
將依註說爲敍否。
 先生答曰。
恐註中序次爲正。
主人位於堂中
諸父諸兄之少前者
宜矣。
諸弟之於主人
諸妹之於主婦
當爲一行
其所退者
何歟。
 
先生答曰。
諸弟諸妹之少退者
所以主人主婦也。
主人晨謁大門之內云。
寒岡先生長兄無子而死。
先生攝主
問當攝此禮否。
退溪先生答以旣爲攝主
當攝此禮云云
然則支子不得行此禮否。
中門外展謁之禮。
支子
豈不可爲乎。
 先生答曰。
主人晨謁
支子當從之。
若無主人支子
不得開門也。
祠堂章。
旁親之無後者
以其班祔註。
成人無後者。
祭止於兄弟之孫之身。
金沙溪喪禮備要
祔位之主。
本位出廟然後埋于墓所云云
然則所謂成人者祭止於兄弟之孫
之身。
而今本位出廟而後埋于墓所
則是其祭。
當止於兄弟玄孫之身。
何所據而云然也。
 先生答曰。
所謂本位
則所祔祖考位也。
所祔祖考旣出。
則祔位亦從而出。
此非祭止於兄弟之孫之身耶。
深衣曲裾註續衽鉤邊之制。
似未明了
小註蔡氏淵楊氏復主非有別布一幅之說。
甚力。
朱先生年所深衣
家禮曲裾之制而不用云。
深衣之無衽明矣。
但依家禮尺數裁制
則裳纔相掩
而坐則撥開
不得掩膝。
故此中一士人
自以意加設一幅於前。
如今上衣邊幅
以此稟質寒岡先生
寒岡先生以爲當然
出自深衣而示之。
則其制亦然云。
或欲每幅各加一寸
與其不用古制而加設一幅
不若每幅各加一寸之爲愈。
如何如何
 先生答曰。
深衣之制。
未嘗手驗。
不敢以某說爲定式
黑緣
註。
袂口布外。
別此緣之廣云云
文意難曉。
若不貼之於布而續之於布邊。
則似非所謂緣者而有易弊之患。
如何
 先生答曰。
上同
醮子。
註。
設壻席於其西北南向
而醮女禮婦之席。
竝同南向矣。
丘氏儀節醮子之席則南向
而醮女之席。
則皆北向
常情言之。
北向亦無妨。
而旣失家禮本意
不可從否。
 
先生答曰。
家禮排位。
得也
司諫傳問目引儀禮中方寸之說。
以爲削約握之中央以安手也。
喪禮備要
亦甚詳載
家禮無之矣。
非但古禮然也。
其制便於掌。
依此爲之如何。
 先生答曰。
牢中之制。
出於古禮
不可家禮無文不用也。
易服不食
註。
妻子婦妾。
皆去冠。
有服者。
皆去華飾云云
袒括髮免髽于別室
註。
司馬溫公以爲古禮
五服皆當露髮云。
何所折衷耶。
小功之親。
亦當去冠而加免乎。
 先生答曰。
古禮然矣。
何可廢也。
左衽不紐之說。
詳載退溪文集中。
儀禮說。
以爲畢結之義。
夫旣左衽
則奈左邊無小帶可結何。
且此條。
不見於襲。
而始見於小斂
襲衣右衽矣。
至於小斂
則以衣掩之而已。
非著之於尸身
則雖有小帶。
安得而結之乎。
金沙溪備要
以爲不得結之義。
此似得之
如何
 先生答曰。
左衽之節。
世俗所用之禮不一
當問於知禮諳熟之人如何
賤家則自襲至斂。
皆用左衽之式。
然何可謂之必是乎。
襲衣
註。
只稱深衣
深衣
雖曰萬古通行上服
有官者自有公服
所謂公服
豈今之黑團領乎。
家禮
公服
盛服
無官通用衫帶
不能具。
則或深衣云云
劉氏璋註。
自士以上
深衣爲之次。
然則公服不稱於襲者。
抑何義歟。
頃者持平之襲。
倉卒不得團領
只用紅團於深衣之上矣。
今考喪禮備要
乃曰無深衣
直領衣。
以上
團領紅團云云
然則紅團領。
其或可乎。
大槩襲衣
當以深衣上服乎。
公服上服乎。
 先生答曰。
以下
皆以深衣上服
衣上
又加上服
恐非古禮也。
古人殯于堂中南首
主人以下
坐于殯東。
故其位以南爲上而順便矣。
今人殯于房中
主人以下
位于外廳。
而或欲依古禮
以南爲上之位。
主人位于廳南而去靈座遠。
卑幼位于廳北而去靈座近。
顚倒舛錯
莫此爲甚矣。
金沙溪喪禮
多從變通
而獨不變以南爲上之禮。
何故歟。
 先生答曰。
成殯後則喪主之位。
不得不變。
北上宜也
袒括髮。
註。
齊衰以下五世祖者。
袒免別室云。
五世祖者。
十寸親也。
九寸而服盡。
安有十寸之親袒免之理乎。
 先生答曰。
服雖已盡。
猶用袒免
豈無意哉。
按設冒。
出於楊氏復引儀禮之說。
家禮本文也。
小斂
掩首結絞者。
時見其面。
則襲之去質殺者。
豈非爲此而然也。
丘氏禮及喪禮備要
古禮入質殺一款。
小斂則猶遵家禮不掩首結絞之文。
何歟。
雖設冒而未結其繫否。
王氏有暑月畢斂之說。
小斂卽結絞掩首。
而今人皆於小斂畢斂。
此則何如
 先生答曰。
此等節目
不可不用古禮
亦當隨時加減
恐爲宜也
大斂衣衾
註。
衾用有緜者。
楊氏復引儀禮
不在算之文。
而註云紟。
單被也。
妄意衾與紟字異。
衾則當用有緜者。
而紟則單被
故曰不在算耳。
今人或依楊氏說。
只用單被
似爲未安。
 先生答曰。
來示果爾
禮父爲嫡子服斬衰云云
朱子以爲宗法雖廢。
服制自當從古云云
而今人。
他服則一從古禮
子服從時制服期年
何歟。
 先生答曰。
嫡子斬衰者。
所以宗子也。
支子不斬者。
以其無先廟也。
奉先之子爲期年。
則是豈古禮哉。
三月
註。
楊氏以爲所後者之祖父母若子也。
所後者之祖父母
卽己之曾祖父母也。
當爲五月
而乃見於三月條。
何歟。
 先生答曰。
蓋以五月之制。
後世所加也。
古禮曾祖高祖之服。
皆以三月
楊氏之語。
在於三月之下歟。
家禮大功以下
無衰負版辟領
喪禮備要云。
儀禮
五服皆有衰負版辟領
而今人皆牽於楊氏之說。
祖父母妻服
不用之。
須失古禮
當以朱子爲正云云
而今五服
皆用衰負版辟領
當從家禮
大功以下
則除之邪否。
 先生答曰。
朱子晩年
不用負版辟領旁親
豈非後人所當法也。
從父兄弟妻。
無服
而爲夫之從父兄弟之妻。
則服緦麻
何歟。
 先生答曰。
其夫無服而其婦有服
聖人制禮。
豈無意哉。
始聞親喪無被髮之文。
闕文也。
到家始有再變服之儀。
則其意似有在。
金沙溪以爲始聞當被髮
奔喪時還斂。
到家被髮而無現出之文。
未知如何云云
此說如何
 先生答曰。
被髮
本非古禮
循俗爲爲之。
戾於人子之情乎。
作灰隔。
註。
亦以薄板隔之。
築之旣平。
則旋抽其板近上云云
內薄則塗瀝靑而存之。
外薄板則旋抽近上而去之。
然則其抽處灰炭之間。
必有罅隙
奈何
 
先生答曰。
罅隙之疑。
不能無矣。
古人慮事。
不爲不密。
何敢異議哉。
喪禮備要
三虞祥禫等祭侑食條。
添入扱匙正筯之文。
而以家禮及丘氏禮。
竝無此一款爲疑。
司諫性傳以爲虞祥。
雖曰漸用吉禮
而與四時吉祭有異。
故小變其禮。
然則扱匙正筯。
當在進饌之時。
退溪先生以其言爲是
當依禹說行之否。
 先生答曰。
退溪先生
是禹司諫之言。
當依此爲宜也
止朝夕哭。
註。
朔望除服者會哭云云
尋常未曉其義也。
期後自無未除服者。
所謂服。
豈指斬齊而言乎。
若然喪主衆子
常侍几筵
何以曰會哭耶。
期功以下之親。
或有在遠。
晩聞其訃而追服者矣。
然亦豈指此變禮而言之哉。
伏望詳敎。
 先生答曰。
期過之後
固無未除服之人。
所謂除服者。
豈非變禮追服者謂歟。
公元1646年
大祥章陳禫服註。
婦人鵝黃靑碧爲衣云云
女子之已嫁者。
服色自當如此
婦之於舅。
妻之於夫。
女子之未嫁者及已嫁而無夫與子應服三年者。
禫祀之前
鵝黃靑碧黑白爲衣飾。
豈可乎。
 先生答曰。
禮文曲節
如此
不須必具此服也。
喪禮備要
後因吉祭遞遷之際。
若有親盡之祖。
始爲功臣百世不遷者。
代數外。
別立一龕祭之。
若祭四代家。
則竝不遷之主。
五代也。
古禮人臣不可五代
不得已高祖當出云云
所謂不遷者。
有功之故。
代數之外。
得以祭之也。
今若遷不當遷之主。
以不遷之主。
充其代數
則其於情理
恐有所不安者也。
如何如何
 先生答曰。
不遷之主。
豈可竝數於四代之當祭乎。
四時祭。
前一日設位陳器
註。
朱子曰。
七廟五廟
亦止於高祖
旣曰七廟五廟
而又曰亦止於高祖云者
何意歟。
 先生答曰。
當更考王祭禮
同註末端兄弟家相去遠者。
兄家設主
弟不立主
只於祭時旋設位
以紙榜標記。
逐位祭畢焚之云云
以此觀之。
今人先世忌祭。
有故不得參於宗家
則各於所居之家。
設紙榜行祭。
似爲無害於義
如何如何
 先生答曰。
四時大薦。
則固非支子家所當行矣。
其於小祭用紙榜行之。
亦豈謬於禮乎。
上旅先生問目
家禮觀之。
喪家前廢於先無疑
故應祖家亦依此廢祭矣。
竊見近邑士友家。
亡人兄弟忌日
則以紙榜行祭於其家。
俗節則行祭於墓所
此俗之近厚者。
墓祭
亦非吉祭之比。
行之似無害於義
未知何如
 先生答曰。
喪家廢祭。
不得不已矣
亡人兄弟忌辰
則其兄弟妻子
値其夫其父之諱日
豈可全然無事哉。
設行之者
卽其情也。
然如在未殯前及旣啓後。
則不可行也。
墓省雖與忌哭不同
隨俗爲之。
似無大妨於義理。
此等無定規之事。
只合隨宜而已
 更詳錄所謂忌日
卽汎言先世忌日耶。
鄙報則視爲亡兄弟忌日
故其說如右
若是先世忌日
則紙榜行祭於同宗之家。
不可已也。
宗家雖有喪。
諸子孫之在宗中者。
須當追感歲時之禮也。
亡弟再期已過。
寡嫂孤姪俱遘癘。
未能參祭。
獨令孼叔一人
略行祥事几筵
到今病患差復。
寡嫂練服尙在
不可因禫事除之。
古有擇日祥事之文。
當依此。
擇日大祥祭而除服否。
 先生答曰。
喪主主婦不得參行祥事
則雖令門孼攝行再期之日。
喪主主婦依舊衰絰中人矣。
可謂祥事已過乎。
其勢在今不得不擇日行祥之古禮
然後始得有大祥一節
而禫事旋須又擇日行之。
無乃可乎。
孤姪練服
則孼叔擅自付火
只餘頭巾喪杖。
以爲改擇
日行大祥祭。
喪主不可練服
今當改製而行祭。
以爲三年已過。
改製練服
實爲未安。
只以頭巾喪杖麤布衣行入哭廳事之禮。
未爲不可
何說爲是
 先生答曰。
以禮言之。
大祥所除之服。
練服也。
祥祭所著之服。
卽黲色衣巾也。
今旣無練服
所除者何服也。
所謂改製練服
入哭盡哀後還出。
著黲復入行事
乃是祥祭前後節次
則此固不可欠過者也。
喪家未能卒辦舊服
則只用所餘頭巾喪杖及麤布行事
其亦勢所不免也。
惟在斟酌指揮
亦或可乎。
今旣擇日祥事
祝文仍用家禮中所載否。
抑以擇日退行之意。
措辭別告否。
 先生答曰。
古禮則行大小祥事者。
擇日行之也。
而後世。
小祥行於初期
大祥行於再期
爲例式也。
今以變禮擇日行之。
則似當措辭
先陳退行之意。
然後仍用家禮載之文
如何
與趙龍洲(絅)
伏惟夙夜起居萬福
曾因鶴峯先生孫金煃氏家奴
上一書。
伏想台關照否。
前在洛嘗一進門下
論及氷山書院廟享位次事。
適客至未畢其說而退。
今聞申判官弘望倡議於其鄕。
將配西厓鶴峯,旅軒三先生慕齋
曰此台敎也。
竊惟高明之見。
已到十分地頭
固非俗儒淺見所能窺測
區區不得終默者。
誠願台監之虛心也。
當初氷山立廟時。
遽壓晦齋慕齋之下。
已不衆心
爾時老先生西厓寒岡,旅軒。
曾無一言以正之。
豈不以竝配升降
莫重且大。
有難輕議。
先賢以後賢尊
後賢先賢屈。
或一道而然歟。
夫三先生之於慕齋
造詣高下淺深
不敢知。
而後學之景嚮我三先生
不下於慕齋而或甚焉。
則今之壓而降之於配享之列。
豈不大未安乎。
或者台敎曰。
慕齋則不可配。
晦齋故。
不可不配云。
愚意則不能無惑焉。
前旣尊慕齋於晦齋之上。
爾時老先生不以不可
今雖尊三先生晦齋之下。
至於大未安乎。
其尊於上尊於下。
彼其截然
此必有能辨之者矣。
或者以爲晦齋旣壓降於慕齋之下。
則三先生不可壓降於慕齋乎。
則大不然
晦齋之壓於慕齋者。
自是世代不可亂。
不得已而竝享之。
非有意於高下道德而然也。
今者三先生竝列慕齋之下。
有何所礙。
而必壓之於配位
則是顯然品題道德高下之也。
此豈後生末學之所敢容易之者哉。
頃見鄭斯文好仁
以爲竝配之間。
若果難便。
則不如初不合享之爲愈云。
此友見識確然
誠可敬服也。
如何
大槩廟享位次
先輩
所難言。
誠以尊賢之道。
與其不及也。
寧過也。
今台監則不然。
造次立談之間。
片言壓降三先生
少無持疑難愼底氣像。
此愚之所以反復再三而未得其由也。
伏惟台監必有灼見的論
可令愚者與聞其一二乎。
狂言妄發。
一覽丙丁之。
又幸矣。
與趙龍洲
伏惟老炎
台候起居萬福
千里雖遠。
寸心長懸
何異周旋承誨於几席之間耶。
應祖罪重恩深。
尙此偃息田廬
地下千萬年。
將爲負罪辜恩之鬼。
寧不悲哉。
頃者茂長廈梴。
傳送台下覆書
迨切感慰
第未承一言鐫責
汎然虛加奬許之辭。
區區所望大君子赤心待人之道耶。
在應祖。
不得不從實自首
以聽處分
豈敢始終喑默而已
當初得見尹疏。
論禮之外。
措辭斷事
往往不可知處。
妄料士君子處身之道。
不當在外纓冠而同入於不測也。
退溪先生不敢晦齋忠定公
寒岡,旅軒兩先生
不敢鄭桐溪
三賢精忠大節
炳如日星
而三先生所爲
猶如此者
誠以出位進言無益於事而徒惹駭機故也。
今台監旣爲彼中所錮廢。
天錫淸福
而其出處語默之間。
與三先生事。
何如也。
夫以三先生事。
責望於人者。
所以薄其人乎。
所以敬重其人乎。
餘人雖或云云
固難家到
戶說
台監之前
未免一言分疏
其亦淺之爲丈夫矣。
不審台意以爲如何
公元1637年
答金參奉萬說(任)
積阻承遠札。
鄭重可掬
第審常有不安節
爲之縣慮。
愚拙無才能。
本宜休退
恩命荐下。
進退維谷
罪死罪死
示諭家事
當初果詢於鄙生
答之以當行於廿九。
且曰家姪時翼。
以其母忌。
稟問于禮安金溪巖。
答云無論月之大小
當以晦日爲忌云。
以此觀之。
當行晦日
趙問之家姪。
果如所聞
欲以晦爲忌。
而廿九當行之論。
不勝藉藉
適趙之先世忌。
有自前行晦日者。
取考百重經。
則果小月也。
趙家諸孤以爲喪祭從先祖。
遂以晦爲忌。
首尾曲折
如斯而已
至於兪沈竄配命下之日。
憲府先爭之。
弟獨在諫院繼爭之。
天威震疊
特下憲府多官全數削職之命。
弟以罪同
乞同被罪名而不得
移玉堂。
窘甚狼狽
不得已抗疏自劾論及兩臣事。
以爲二臣所爲雖過。
先輩自有定論
言者不可罪之。
蓋以欲救其人者。
必先咎責其人。
庶或開悟天意故耳。
辛慶忌之救朱雲也。
乃曰此臣素著狂直
其他狂妄愚妄字。
救解之辭者何限
東岡先生伸救西厓先生而曰。
大臣風力
東岡豈貶薄西厓者耶。
且弟之疏中歷擧伸救二臣而被
罪者右相引入矣。
五字
亦在其中
夫伸救二臣得罪
此上之過擧云耳
奚暇論其人之賢愚哉。
其時憲府多官。
皆是時輩望輕者。
勿論彼此
力救之。
豈盡賢於右相者乎。
然弟本無見識
臨事多做錯。
豈獨此數款事而已
之者何怪焉。
書中縷縷垂誨。
出於血心
談舌久不掉。
相爲言之。
謹白
張司諫經叔(應一)
玉胤扣柴扉
仍披辱札。
感慰何極
兄之一言
聳動瞻聆。
不免鬼揶揄
名高一世
享淸福
其視冥行妄作衆笑群詆者。
不啻黃鵠之與壤蟲
乃反歉然若有悔吝意思
此豈相愛悃愊語耶。
顧此老病
無由承一晤襲正氣
以爲革面自新之地。
來敎所謂愧憤羞辱等語。
豈指老物也歟
幸爲我謝諸益。
而月斯征。
我日斯邁。
先師地下
足矣
答申懶齋(悅道)
惠書感慰
後天時漸熱。
遠惟靜中德履珍相。
中有宜復者。
敢略布之。
十數年前。
玉山諸友
論及山合享事
有貶薄冶隱說話
愚嘗掩耳而不欲聞。
頃年宋燦玉之來。
盛意以移安老先生位版於巖院爲當
已知高見之有在。
自分愚蒙
不敢名言爭之矣。
夫以老先生一生
冶隱之誠。
合祠竝享。
積歲年。
一朝分而二之
其於天理人情
俱有所未安。
又況貶薄前賢之意。
隱然在於其中者乎。
當其舍舊就新
始設俎豆之際。
竊恐先生在天之靈
必將眷顧遲疑不安顧享
權辭以慰安之。
實與高明本意
自相謬戾
宜其削去而不疑也。
誠宜一言曉諭而今不然
何歟。
前日高明鄙人之爲賁趾作文爲非
其貶薄賁趾之意。
灼然可見
而終不肯明言所以然
只以戲言爲諉。
至於上年
高明又以鄙文中一兩爲非
其貶薄冶隱之意。
灼然可見
而又不肯明言所以然
只以未妥爲言
愚恐高明於此二款。
不幸而或近於侯師聖議論也。
何以明至正之論而破愚者之惑哉。
從古以來
廟享位次
何嘗一從道德高下
而未聞後生嘵嘵多言任意低昂
如今所爲也。
況始合享而終分異
千古未有擧措也。
圃隱靜菴先生之始合而終異。
則抑有說焉。
疑其當初靜菴配享圃隱
而及其幷入從祀之列。
則陞幷旣未安。
仍配亦未妥。
故有不得已之事。
自與今日不同
而拙文中引其意爲說。
兄若以此攻斥。
則弟何敢辭其責哉。
大槩竊觀高明近日所爲
毅然斯文之重自任
斷定先賢高下
略無持難愼重意思
誠愚者之所宜恭聽指揮從事者。
自今何敢復有爭論
高明之矜而
恕之也。
羅槐山宅于(以俊)
書辱感慰
旣望夜
任卿鶴沙沙頭玩月
談間。
任卿擧其壬戌七月旣望詩要和。
和之
任卿和之
愛其淸絶
拙句錄呈。
幸辱和否
大槩翟公之言。
千載憤世口實
蘇東坡薄少待客病之。
眞確論也。
翟公固嘗見用於世。
雖暫被譴。
必將復用
人情翻覆如此
公之罪客也亦宜。
如僕初無見用。
後又無復用之日。
而客亦初無往者
安有往者乎。
拙詩云云
汎言仙凡不同而已
翟公未嘗置酒仙境邀客之事。
客亦無有約食言之失。
以此言之。
諸契之與翟客。
豈無優劣高下其間
然公以淸羸神觀
爲狂耄所敦迫動者多矣。
詩意專指君海耳。
仁卿別紙
公元1622年
伏見別紙所錄。
考據精博
自顧懵陋。
何敢容喙其間
第以瞽見言之。
大祥明日祔祭
虛位用紙榜。
祫祭前日告遷。
此三款。
已有先儒定論
淸陰抄記。
必大祥後卽行遞遷
故其勢不得不告遷於祔祭前日也。
哀家
大祥之後
新主姑留几筵
直俟其明日祔祭後。
合安於先春府神主權安之室。
似與朱夫子說暗合。
而別設一位
當然矣。
然則祔祭前日
明日新主合安之意。
于先春府祠宇
不可已也。
如何
至於鄭氏計閏之論。
張氏算閏之訓。
明白如彼。
而哀意猶疑於禫事。
未知如何
妄意旣已告朔朝廟忌事之禮於常月
故閏不再行
非以閏爲不可祭也。
若果如哀示。
則遇新物有慶禮或遭喪者。
皆可諉以閏廢奠獻乎。
然素之禮學
加之耄
何足俯採耶。
焚香侑食之或拜或不拜
斟酒之或詣卓前或詣神位前。
意義未有所考。
何敢爲之說乎。
與琴和叔(聖徽)
冒寒遠訪。
非偶然。
凡人
不敢當
耄老垂死人歟。
別後累日不敢盛意也。
卽日雪寒
靜中德履珍勝。
奉慮倍品。
先生文集
目盲不能窺其一斑
神道碑文。
略一披閱
中主誤國一款。
愚嘗掩目而不忍看。
及考草記中所錄。
然後乃知出於此
寧越丈。
文筆固優。
一生人皆以迂闊目之。
記事之誤。
何足怪乎。
當日南賊羈縻之請。
出於天將惟敬
我國諸賢力爭不得
至於皇上許和
出送通信兩天使。
事至無可奈何
一時浮薄之輩。
或疑西厓先生不能爭執皇命
亦惑矣。
先生山林中。
未詳其事之顚末而有此書。
遂爲一邊邪黨口實
有識者竊惜之久矣。
今草記中。
全沒皇朝勒許羈縻一疑。
而以我國羈縻爲言
此固不足論。
碑文中仍存其說。
於西
先生
豈有一毫加損
先生在天之靈有知
以爲可乎。
不可乎。
范忠宣歐陽碑語。
溪巖諸賢之傍觀不爲證正。
何故歟。
料草記固可去碑文中。
國有大事以下數行文字
必須去之然後
可以序文龍洲如何
至於刊刻顚末
或可以識文略記。
前後致力方伯
終始任事之諸賢。
皆不可知
詳錄轉囑于能文之手。
似當。
出血心。
勿以示人也。
答金參奉以承(是榲)
月初
因禮安壻家便。
謹承三月八日發書
豁如對晤。
不審信後靜中德履起居何如
縣傃旋切。
應祖門衰祚薄
家姪時敏
意外喪逝
哀其稟質美而賦命薄。
無所成就
壽又不遐。
奈何天耶。
示敎曲折
深賀開發
退溪西厓先生所論。
不啻丁寧
示諭寒岡旅軒兩先生所論如彼。
誠難取舍折衷其間也。
第以妄見言之。
寒旅兩先生
一生古禮自處
如此之而無憾矣。
今人不及先生學行之萬一。
而獨從兩先生廢祭一款。
已似未安。
又況舍溪,厓二先生定論不從
豈不尤未安乎。
先賢之論。
互相不同處非一二。
從甲固可。
從乙亦可。
與其從乙而廢祭。
無寧從甲而行祭之爲恔於人心乎。
至於喪祭
從先祖。
先世所已行。
雖無禮文可據
而固當不敢容易變通
今以退溪先生遺訓考之。
可驗矣。
先世之所未及行。
則據先儒定論而行之。
固不害於遵先世遺意
今以孟子滕文公之問考之。
亦可驗矣。
如何如何
非論禮之人也。
第八十年來所未聞之說。
盛行於今日。
遠近靡然
弊家諸姪等。
又從而效嚬。
肆然變亂先世家法
無所顧忌
人子報本追遠之誠。
只在奉祭祀。
忽略如許
心竊痛之。
親問柳鎭安
先生之於鄭藥圃
雖以素饌哭之爲答。
其實非全不用魚肉
以其略設。
故曰素饌
而上仲冬
依例已行時祀於宗家云。
始知先賢文字
不可淺看了。
退溪先生卒哭後行時祀之訓。
無疑於心矣。
且聞之。
前廢祭。
只以人子初罹大慼。
未遑先祀
先靈不安顧享而然。
今世諸君子之於國恤
果能皆持衰哭泣痛迫不忍行私祭者乎。
人子篤孝過於哀戚者。
猶能使支子子弟代行忌祭節祀等祭。
皆依諸老先生定論爲之也。
抑二先生位至崇品。
雖在退閒之中。
尙帶西銜
故國恤時。
持衰絰而未免權行私祭
況餘人乎。
高明博通禮學
如有的確可據之端。
勿惜示破。
使愚者得以遵行
不勝幸甚
金龜巖德承(慶長)
秋氣益涼。
想惟靜中德履增勝
嚮溯不已
祖喪敗而悲
傷。
道路困頓
今雖得息肩。
觸境無非慘怛
自料前途幾何
而苦無一日開懷處耶。
家奉祧主
傍題則先伯兄也。
常自疑於心。
近以問於金公益禧。
以爲當改題。
黃師宗海質問其先沙溪公之言爲證。
且言黃是寒岡門人云。
信否
咸平維碩。
亦言其外舅氏與李公堉相議而改題祧主云。
正與愚見相合
今欲決意改題。
未知如何
竊念世人不爲改題。
必以家禮祧主改題之文。
而然以愚料之。
家禮許遷于最長房
是許支孫以奉祀
旣奉其祀。
則何可不改題而仍存宗子之名耶。
況有曾孫之奉祧主者。
神主則曰高祖
祝文則曰曾祖
豈不大相戾乎。
想兄禮學精深
一言示破。
老而病且死。
此世盍簪
不可得。
臨書悽黯。
萬不一宣
 嘗考寒岡,旅軒二先生問答
傍題施於所尊。
故以姪而奉叔父之祀。
以外孫而奉外家之祀者。
皆許傍題。
何獨疑於祧主耶。
申泰仁文若(在)
日夕企待
承情問。
仍審秋涼靜味起居淸勝
爲賀爲賀。
弟臂患久而一樣
奈何命耶。
頃撤義山舊堂。
新建十間。
中六間爲堂。
集義堂。
東夾二間
由義齋。
西夾二間
精義齋。
又建別堂三間于堂之東南
主敬齋。
近又建
廚舍八間于其南。
皆覆以瓦。
儼然成一學宮矣。
歲前
弟邀不飮酒若干人。
作不飮酒會義山
三日而罷。
厥後
弟作絶句以識之。
山齋作會罍樽
始信人間此味眞。
三日座中無醉語
衆醒猶勝獨醒人
諸益多和之
羅都事以俊詩。
誰識一場山院會。
喚醒多少生人之句。
最爲精緻
兄須和寄。
當面晤。
如何
義山志。
入錄諸詩。
以爲古跡
後之覽者。
有感於此耳。
近日鑿池槐亭下。
廣可數三間
長可六七間。
淸瑩可愛
斲其北山麓。
爲臺以臨池
曠如奧如。
趣勝復增十分
池曰光影
臺曰遠觀
用天雲影遠觀褻玩等語也。
欲與遠近士友
作一會以賞之
兄須或記或詩。
因便寄送如何
鑿池之日。
弟自監董其役。
拙句云。
造物搏攫
藏修我曹
穿方沼瑩。
仍築小臺高
增翠螺鬟色。
添淸玉澗濤。
超然玩心地。
非爲遊遨
非但拙甚。
韻強恐妨僉和。
欲請各用別韻
兄亦以韻強爲病。
則用別韻如何
長孫輝道
服藥後。
其效何如
縣縣
之前書。
自咎不孝
於我心有戚戚焉。
子之於父母
養志爲大。
修身謹行
無貽父母辱。
節欲謹疾
無貽父母憂。
孝之大者
至於口體之養。
孝之小者也。
汝自兒時
不爲悖妄之言。
悖妄之行。
今又能謹疾
吾嘗
奇愛之矣。
何其自傷悔歟。
更須十分著力著功。
淸心省事看書明理
第一事業可也。
心經一卷先送。
早晩閒看。
可知男子抱負非常人所可企及耳。
不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