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2c 页
法苑珠林卷第十九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 述意部
* 引證部
* 敬益部
* 违损部
** 述意部第一
夫论僧宝者。谓禁戒守真威仪出俗。图方外
以发心。弃世间而立法。官荣无以动其意。亲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3a 页 T53-0423.png

有。高越人天重逾金玉。称为僧也。是知僧宝
利益不可称纪。故经曰。纵有持戒破戒若长
若幼。皆须深敬不得轻慢。若违斯旨交获重
罪。若待太公为卿相。则千载无太公。要得罗
什为师训。则万代无罗什。何得见一僧行过
上累佛宗。见一人戒亏便轻上法。止可以道
废人。以人不弘道也。不可以人废道。以道
是人师也。故释迦佛等。是真佛宝。金口所说
理行教果。是真法宝。得果沙门。是真僧宝。致
令一瞻一礼万累冰消。一赞一称千灾雾卷。
自惟薄福不逢正化。赖蒙遗迹幸承馀荫。金
檀铜素漆纻丹青。图像圣容名为佛宝。纸绢
竹帛书写玄言。名为法宝。𩮜发染衣执持应
器。名为僧宝。此之三种体相虽假。用表真容。
敬之永绝长流。篾之常招苦报。如木非亲母。
礼则响逸千龄。凡非圣僧。敬则光逾万代。是
知斯风已扇遐迩共遵。冥资含识神功罔测。
傥有所亏获罪弥大。既许出家理宜革俗。如
宋朝无识初信邪惑骇动物情道俗惊怪。后
悟钟衅还申礼敬。宋室则荆蛮龌龊江汉崎
岖。讵得反比大国金轮圣御。且如礼云。介者
不拜。为失岂同。去俗之人身被忍铠。握节
白衣理所不可。三宝既同义须齐敬。不得偏
遵佛法顿弃僧尼。故法不自弘弘之在人。人
能弘道故须齐敬也。
** 引證部第二
如梵网经云。出家人法不合礼拜国王父母
六亲。亦不敬事鬼神。又涅槃经云。出家人不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3b 页 T53-0423.png

又四分律云。佛令诸比丘长幼相次礼拜。不
应礼拜一切白衣。
又佛本行经云。输头檀王与诸眷属百官。次
第礼佛已。佛言。王今可礼优波离比丘等诸
比丘。王闻佛教即从座起。顶礼五百比丘诸
出家者。次第而礼。
又萨遮尼乾经云。若谤声闻辟支佛法及大
乘法。毁呰留难者犯根本罪(令僧依大小乘经不拜君亲是奉佛教今
乃令礼反违佛教使拜跪俗人即不信佛语故犯根本罪也)。
又顺正理论云。诸天神众不敢希求受五戒
者礼。如国君主。亦不求比丘礼拜以惧损功
德及寿命故。
又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若有建立护持正法。
如是之人应从启请。当舍身命而供养之。如
我于是大乘经说。
「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犹如事火
婆罗门等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应供养
恭敬礼拜
亦如诸天
奉事帝释」
迦叶白佛言。若有长宿护持禁戒。从年少边
咨受未闻。云何是人当礼敬不。若当礼敬。是
则不名为持戒也。若是年少护持禁戒。从诸
宿旧破戒人边咨受未闻。复应礼不。若出家
人从在家人咨受未闻。复当礼不。然出家
人不应礼敬在家人也。然佛法中年少幻小。
应当恭敬耆旧长宿。以是长宿先受具戒成
就威仪。是故应当恭敬供养。
又中阿含经云。云何知人胜所谓比丘知有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3c 页 T53-0423.png

如也。谓信人复有二种。有数往见比丘。有
不数往见比丘。若数往见比丘者胜。不数往
见比丘者为不如也。谓数往见比丘人复有
二种。有礼敬比丘。有不礼敬比丘。若礼敬比
丘者胜。不礼敬比丘者为不如也。谓礼敬比
丘人复有二种。有问经。有不问经。若问经
者胜。不问经者为不如也。又旧杂譬喻经云。
昔有国王出游。每见沙门辄下车礼。道人言。
大王止不得下车。王言。我上不下。所以言上
不下者。今我为道人作礼。寿终已后当生天
上。是故言上不下也。
又善见律云。输头檀那王礼佛已白佛言。我
今三度礼如来足。一佛初生时。阿夷相曰。若
在家者应作转轮圣王。若出家学道必得成
佛。是时地为震动。我见神力。即为作礼。第二
我出游戏有耕田人。菩萨在阎浮树下。日时
已晡。树影停住不移覆菩萨身。我见神力。即
为作礼。第三今迎佛至国。佛升虚作十八
变。如伏外道。神力无异。即为作礼。
又中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
时释提桓因欲入园观。时敕御者令严驾千
马之车。严驾以竟。唯王知时。天帝释即下
常胜殿。东向合掌礼佛。尔时御者见则心惊
毛竖马鞭落地。帝释见已即说偈言。
「 鬼汝何忧怖
马鞭落于地」
御者说偈白帝释言。
「 见王天帝释
为舍脂之夫
所以生恐怖
马鞭落地者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4a 页 T53-0424.png

一切诸大地
人天大小王
及四护世主
三十三天众
悉皆恭敬礼
何处更有尊
尊于帝释者
而今正东向
合掌修敬礼」
尔时帝释说偈答言。
「 我实于一切
世间大小王
及四护世王
三十三天众
最为其尊主
故悉来恭敬
而复有世间
随顺等正觉
名号满大师
故我稽首礼」
御者复白言。
「 是必世间胜
故使天王释
恭敬而合掌
东向稽首礼
我今亦当礼
天王所礼者」
佛告诸比丘彼天帝释为自在王。尚恭敬佛
法等。比丘出家学道。亦应如是恭敬于佛。
彼天帝释舍脂之夫敬礼法僧。亦复赞叹礼
法僧者。汝等已能正信出家学道。亦当复
赞叹礼法僧者。
尔时帝释从常胜殿来下。周向诸方合掌恭
敬。时御者见天帝释从殿来下住于中庭周
向诸方合掌恭敬。见已惊怖马鞭复落地。而
说偈言。
「 何故憍尸迦
故重于非家
为我说其义
饥渴愿欲闻」
时天帝释说偈答曰。
「 我正恭敬彼
能出非家者
自在游诸方
不计其行止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4b 页 T53-0424.png

不能累其心
不畜资生具
一往无欲定
往则无所求
唯无为为乐
言则定善言
不言则寂定
诸天阿脩罗
各各共相违
人间自共诤
相违亦如是
唯有出家者
于诸诤无诤
于一切众生
放舍于刀杖
于财离财色
不醉亦不荒
远离一切恶
是故敬礼彼」
是时御者复说偈言。
「 天王之所敬
是必世间胜
故我从今日
当礼出家人」
又普达王经云。时有夫延国王。号名普达。典
领诸国四方贡献。王身奉佛法未尝偏枉。常
有慈心悯伤愚民不知三尊。每当斋戒辄登
高观烧香。还头著地稽首为礼。国中臣民怪
王如此。自共议言。王处万民之尊远近敬伏。
发言人从。有何情欲毁辱威仪头面著地。群
臣数数共议欲谏不敢。王敕臣下使严驾。当
行王即与吏民数千人始出宫。未远忽见一
道人。王便下车却盖住其群从。头面著地为
道人作礼。寻从而还施设饮食。遂不成行。群
臣于是乃谏言。大王至尊。何宜于道路为此
乞丐道人头面著地。天下尊贵唯有头面。加
为国主不与他同。王便敕臣下令求死人头
及牛马猪羊头。臣下即遍行求索。历日乃得。
还白王言。前被教求死人头及六畜头。今悉
已得。王言。于市卖之。臣下即使人卖之。牛马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4c 页 T53-0424.png

趣使其售。如其不售便以丐人。如是历日
卖既不售。丐人又不取者。头皆膀胀臭处不
可近之。王便大怒语臣下言。卿曹前谏言。人
头最贵。不可毁辱头面著地礼道人。令使
卖六畜头皆售。人头何故丐人无取者。王即
敕臣下严驾。当出到城外旷野泽中。王有所
问群臣人民莫不振悚。王即告群臣言。卿宁
识吾先王时有小儿常执持盖者不。臣下对
曰。实识有之。王言。今此小儿何所在。对曰。
亡已久远乃历十七年。王言。此儿为人善恶
何如。对言。臣等常睹其承事先王。斋戒恭肃
诚信自守。非法不言。王告诸臣。今若见此儿
在时所著衣服。宁识之不。诸臣对曰。虽自久
远臣故识之。王顾使从。急还内藏取前亡儿
衣来。须臾衣至。曰此是不。对曰。实是其衣。
王曰。今傥见儿身为识之不。臣下皆默然良
久。臣自弊闇卒睹不别。王始欲说本。前见
道人来到王所。王大欢喜。起头面著地为道
人作礼。臣下莫不欢喜。道人就座。王叉手具
白前缘。今故严出欲示本末。愿为此国臣民
开导愚痴令知真法。道人即为臣下说王本
变。欲知王者。本是先王持盖小儿。常随先王
斋戒一日不犯。其后过世魂神还生为王作
子。今致尊贵皆由宿行。臣下大小莫不佥
然。曰吾等幸遇得睹道人。愿遂哀悯。乞为弟
子。道人告言。我师号曰佛。身具足相好。独步
三界教授不虚。佛今去此乃六千里。须臾语
顷。道人飞到舍卫国。具以启佛。彼国人民甚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5a 页 T53-0425.png

真道。佛便许可。明日到夫延国。佛为王及臣
民等说法云。欲知普达王及道人本末不。阿
难言。愿闻其事。佛言。乃昔摩诃文佛时。王为
大姓家子。其父供养三尊。父命子传香。时有
一侍使。意中轻之不与其香。罪福响应故获
其殃。虽暂为驱使奉法不妄。今得为王。道
人本是侍使。时不得香人。虽不得香其意无
恨。即立誓言。若我得道当度此人。福愿果合
今来度王并及人民。王闻佛说其本末。意解
即得须陀洹。国中人民闻经。皆受五戒十善
以为常法。
又阿育王经云。昔阿恕伽王。见一七岁沙弥
将至屏处而为作礼。语沙弥言。莫向人道我
礼汝。时沙弥前有一澡瓶。沙弥即入其中。从
澡瓶中复还来出而语言。王慎莫向人道沙
弥入澡瓶中复还来出。王即语沙弥言。我当
现向人说不复得隐。是以诸经皆云。沙弥虽
小亦不可轻。王子虽小亦不可轻。龙子虽小
亦不可轻。沙弥虽小能度人。王子虽小能杀
人。龙子虽小能兴云。由兴云故致雨雷电霹
雳。感其所小而不可轻也。
又付法藏经云。昔佛涅槃一百年后有阿育
王。信敬三宝常作般遮于瑟大会。王至会日
香汤洗浴著新净衣。上高楼上四方顶礼。遥
请众僧。圣众飞来凡二十万。王之信心深远
难量。见诸沙门若长若幼若凡若圣。皆迎问
讯恭敬礼拜。时有一臣。名曰夜奢。邪见炽
盛无信敬心。见王礼拜而作是言。王甚无智。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5b 页 T53-0425.png

遣推觅自死百兽。人仰一头。唯使夜奢独求
人首。得已各敕诣市卖之。馀头悉售。夜奢人
头见者恶贱。都无买者。数日欲臭。众人见
已咸共骂辱。而语之言。汝今非是旃陀罗人
夜叉罗刹。云何乃捉死人头卖。夜奢尔时被
骂辱已。来诣王所而白王言。臣卖人头反被
骂辱。尚无欲见。况有买者。王复语言。若无买
者但当虚与。夜奢奉教重赍入市唱告众人。
无钱买者今当虚与。市人闻已重加骂辱无
肯取者。夜奢惭愧。还至王所合掌白王。此头
难售。虚与不取反被骂辱。况有买者。王问夜
奢。何物最贵。夜奢答王。人最为贵。王言。若
贵何故不售。夜奢答王。人生虽贵死则卑贱。
王问夜奢。吾头若死同此贱不。夜奢惶惧怖
不敢对。王即语言。施汝无畏。汝当实答。夜
奢惶怖俛仰答王。王头若死亦同此贱。王语
夜奢。吾头若死同此贱者。汝何怪我礼敬众
僧。卿若是吾真善知识。宜应劝我以危脆头
易坚固头如何今日止吾礼拜。夜奢尔时闻
王此语方自悔责。改邪从正归敬三宝。以
是因缘众生闻者。若见三宝应当至心恭敬
礼拜。
又四分律云。宾头卢罗汉。本是优填王臣。由
精勤苦行。王放出家得阿罗汉果。王后每出
城参礼。寺去城二十里。诸佞臣见宾头不
起迎王。恶心谏王。王于后取佞臣谏危欲杀
之。宾头卢见王后来入门。便下床七步迎之。
王怒曰。大德由来难动。今避席迎何耶。答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5c 页 T53-0425.png

不起迎恐当见杀。王叹曰。善哉。弟子愚戆
妄受佞言。不识凡圣。王请悔过虽免地狱。然
宾头卢记王。由僧起迎故却后七日必失王
位。恰如依记。被他邻国兴兵来捉。经十二年
锁脚囚禁(自外云云)。
述曰。以是义故特须敬慎。不得自高恐损来
报。比见俗人微受官位不生信心。妄起高慢
呵骂僧尼。种种毁辱。或立厅前身处高床遣
人拖牵非理耻挞。败善增恶无过此等。虽犯
王法亦须以理。外法虽行内须省愧。道俗同
凡居住三界。未得入圣已来谁之无过。然出
家之人。虽内无实行。交现𩮜发身被法服。
睹相生善见者生恭敬。破戒僧尼亦能升座
种种说法利益群生。前人闻见修持六度。展
转相化。因修善行。未来生处。近得人天。远成
圣果。得此圣已复更展转利益无穷。譬如一
灯然百千灯明终不尽。量此无尽之法。皆由
前破戒僧尼说法化功得斯大利。既有此益
各须自慎。纵欺得百千万出家之人。未能现
获一毫之益。唯加恶名流布四海。未来生处
历劫受殃。故经曰。一念之恶能开五不善门。
如后述之。
又杂宝藏经云。月氏国王。名旃檀罽尼吒。闻
罽宾国尊者阿罗汉。字祇夜多。有大名称。思
欲相见。即与诸臣往造彼国。于其中路心窃
生念言。我今为王。王于天下一切人民靡不
敬伏。自非有德何能任我供养。作是念已遂
便前进。彼国有人告尊者言。月氏王与诸群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6a 页 T53-0426.png

尊者答言。我闻佛语。出家之人道尊俗表。
唯德是务。岂以服饰出迎接乎。遂便静默端
坐不出。于是月氏王至其住处。见尊者祇夜
多。睹其威德倍生敬信。即前稽首却住一面。
时尊者欲睡。月氏国王不觉前进授唾器。时
尊者即语王言。贫道今者未堪为王作福田
也。胡为躬自枉屈神驾。时月氏王深生惭愧。
我向者窃生微念已知我心。自非神德何
能尔也。即便为王略说教法。王来时道好。
去如来时。王闻教已即便还国。至其中路群
臣怨言。我等远从大王往至彼国。竟无所闻
然空还国。时王报言。向尊者为我说法。来
时道好。去如来时。卿等不解此耶。以我往
昔持戒布施修造功德以殖王种。今享斯位。
复修积善。当来之世必重受福。故诫我言。王
来时道好去如来时。群臣闻已稽首谢言。臣
等下愚窃生妄解。大王神德妙契玄旨。积德
所种故享斯位。群臣欢喜言已而退。
又十诵律云。尔时世尊说本生因缘语诸比
丘。过去世时。近雪山下有三禽兽共住。一鵽
鸟。二猕猴。三象。是三禽兽初互相轻慢无恭
敬行。同作是念。我等何为不相恭敬。若前
生者应供养尊重教化我等。尔时鵽鸟猕猴
问象言。汝念过去何事。时是处有大荜茇
树。象言。我小时行此树在我腹下过。象鵽
问猕猴言。汝忆何事。答言。我忆小时。坐地捉
此树头按令到地。象语猕猴。汝年大我。我
当敬汝为我说法。象猕猴问鵽鸟言。汝忆何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6b 页 T53-0426.png

便。乃生斯树。长大如是。是我所忆。猕猴语
鵽。汝年大我。我当供养汝。汝当为我说法。尔
时象恭敬猕猴。从听受法。为馀象说。猕猴
恭敬鵽鸟。从听受法。为馀猕猴说法。鵽鸟
为馀鵽鸟说法(依四分律鸟骑猴上猴乘象上处处游行化说法)此三禽
兽先喜杀盗淫妄语。后相诫止。即舍此过命
终皆生天上。尔时世人见兽广行善法不侵
人谷。各自相诫云。畜生尚能恭敬。何况我
等。尔时世人皆相恭敬奉行五戒。命终之后
皆得生天。佛语比丘。尔时鵽者则我身是。猕
猴者舍利弗是。象者目连是。佛言。畜生无
知。尚相恭敬自利利他。何况汝等。以信出家
不相尊敬。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 若人不敬佛
及佛弟子众
现世人诃骂
后世堕恶道
若人知敬佛
及佛弟子众
现世人赞叹
后世生天上」
佛种种因缘赞叹恭敬法已。语诸比丘。从今
先受大戒。乃至大须臾时。是人应先坐先受
水先受饮食。
** 敬益部第三
如宝性论云。三宝有六义。故须敬也。一者希
有义。如世宝物贫穷之人所不能得。三宝如
是。薄福众生百千万世不能值遇。故名为宝。
二者离垢义。如世真宝体无瑕秽。三宝如是。
绝离诸漏。故名为宝。三者势力义。如世珍
宝除贫去毒有大势力。三宝如是。具不思议
六神通力。故说为宝。四者庄严义。如世珍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6c 页 T53-0426.png

清净身故。故说为宝。五者最胜义。如世珍
宝譬诸物中胜。三宝如是。一切世中最为殊
胜。故名为宝。六者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
练不能变改。三宝如是。不为世间八法所
改。故名为宝。又具六意。故须敬也。一佛能诲
示。法是良药。能传通。皆利益于我。报恩故
敬。二末代恶时传法不易。请威加护。故须致
敬。三为物生信禀承故敬。四示僧尼敬事仪
式。五令乐供养法得久住故敬。六为表胜相
故敬。故成论云。三宝最吉祥。故我经初置。
** 违损部第四
如像法决疑经云。乃至一切俗人不问贵贱。
不得挝打三宝奴婢畜生及受三宝奴婢礼
拜。皆得殃咎。故萨遮尼揵经云。若破塔寺。或
取佛物。若教作助喜。若有沙门身著染衣。或
有持戒破戒。若系闭打缚。或令还俗。或断
其命。若犯如是根本重罪。决堕地狱受无间
苦。以王国内行此不善。诸仙圣人出国而去。
大力诸神不护其国。大臣诤竞四方咸起。水
旱不调风雨失时。人民饥饿劫贼纵横。疫励
疾病死亡无数。不知自作而怨诸天。
又仁王经云。国王大臣自恃高贵。灭破吾法。
以作制法。制我弟子。不听出家。不听造作
佛像。立统官制等。安籍记录僧。比丘地立
白衣高座。又国王太子横作法制。不依佛教
因缘。破僧因缘。统官摄僧。典主僧籍。苦相摄
持。佛法不久。
又大集经云。佛言。所有众生于现在世及未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7a 页 T53-0427.png

中常得受于胜妙果报。不久当得入无畏城。
如是乃至供养一人为我出家。及有依我𩮜
除须发著袈裟片不受戒者。供养是人亦得
功德。乃至入无畏城。以是缘故我如是说。若
复有人为我出家不持禁戒𩮜除须发著袈
裟片。有非法恼害此者。乃至破坏三世诸佛
法身报身。乃至盈满三恶道。故佛言。若有
众生为我出家。𩮜除须发被服袈裟。设不
持戒。彼等悉已为涅槃印之所印也。若复出
家不持戒者。有以非法而作恼乱。骂辱毁呰
以手刀杖打缚斫截。若夺衣钵及夺种种资
生具者。是人则坏三世诸佛真实报身。则挑
一切天人眼目。是人为欲隐没诸佛所有正
法三宝种故。令诸天人不得利益堕地狱故。
为三恶道增长盈满故。
尔时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而白佛言。若
有为佛𩮜除须发被服袈裟不受禁戒受已
毁犯。其刹利王与作恼乱骂辱打缚者。得几
许罪。佛言。大梵。我今为汝且略说之。若有人
于万亿佛所出其身血。于意云何。是人得罪
宁为多不。大梵王言。若人但出一佛身血得
无间罪。尚多无量不可算数。堕于阿鼻大地
狱中。何况具出万亿诸佛身血也。终无有能
广说彼人罪业果报。唯除如来。佛言。大梵。若
有恼乱骂辱打缚为我𩮜发著袈裟片不受
禁戒受而犯者。得罪多彼。何以故。是人犹能
为诸天人示涅槃道。是人便已于三宝中心
得敬信。胜于一切九十五道。其人必速能入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7b 页 T53-0427.png

者。是故天人应当供养。何况具能受持禁戒
三业相应。其有一切国王及以群臣诸断事
者。如其见有于我法中而出家者作大罪业
大杀生大偷盗大污梵行大妄语及馀不善。
但摈出国。不听在寺同僧事业。亦不得鞭打。
亦不应口业骂辱加其身罪。若故违法而谪
罚者。是人便于解脱退落受于下类。远离一
切人天善道。必定归趣阿鼻地狱。何况鞭打
为佛家具持戒者。
又十轮经云。佛言。族姓子。有四种僧。何等为
四。一第一义僧。二净僧。三哑羊僧。四无惭愧
僧。云何名第一义僧。诸佛菩萨辟支及四沙
门果。是七种人名为第一义僧。在家得圣果
者。亦名第一义僧。云何名为净僧。诸有能持
具足戒者。是名净僧。云何名为哑羊僧。不知
犯不犯轻重微细罪可忏悔。愚痴无智不近
善知识。不能咨问深义是善非善。如是等相
名为哑羊僧。云何名无惭愧僧。若有为自活
命来入佛法。悉皆毁犯。破和合僧不畏后世。
放纵六情。贪著五欲。如是人等名为无惭愧
僧(如是四僧并须恭敬)。
又大悲经云。佛告阿难。于我法中但使性是
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当有被
著袈裟衣者。于此贤劫弥勒为首。乃至最后
卢遮如来。彼诸沙门如是千佛。于无馀涅槃
界。次第当得入般涅槃无有遗馀。何以故。如
是一切诸沙门中乃至一称佛名一生信者。
所作功德终不虚设。阿难。我以佛智测知法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7c 页 T53-0427.png

黑报。若有净心诸众生等。作是称言南无佛
者。彼人以是善根必定得近涅槃。何况值佛
亲承供养。
又十轮经云。佛言。若诸比丘依佛法出家。一
切天人阿脩罗皆应供养。若护持戒不应谪
罚闭系刖其手足乃至夺命。悉无是法。若
有破戒比丘如败脓坏。非梵行而言梵行。退
失堕落圣道果證。为诸烦恼结使所坏。犹能
开示一切我龙人非人等无量功德珍宝伏藏。
是以依我出家。若持戒若破戒。我悉不听轮
王大臣宰相不得谪罚系闭加诸鞭杖截其手
足乃至断命。况复馀轻犯小威仪。破戒比丘
虽是死人。是戒馀力犹如牛黄。是牛虽死人
故取之。亦如石香死后有用。能大利益一切
众生。恶行比丘虽犯禁戒。其戒势力犹能利
益无量天人。譬如烧香。香体虽坏熏他令香。
破戒比丘亦复如是。自堕恶道能令众生增
长善根。以是因缘一切白衣不应侵毁轻蔑
破戒比丘。皆当守护尊重供养。不听谪罚系
闭其身乃至夺命。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 瞻卜华虽萎
胜于诸馀华
破戒诸比丘
犹胜诸外道」
又大集经。世尊说偈云。
「 𩮜头著袈裟
持戒及毁戒
天人可供养
常令无有乏
如是供养彼
则为供养我
若能为敬法
归依而𩮜头
身著袈裟服
说彼是我子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8a 页 T53-0428.png

犹住不退地
若有挝打彼
则为打我身
若有骂辱彼
则为骂辱我
是人心欲灭
正法大明灯
为财共斗诤
刹利同生瞋」
又十轮经云。譬如过去有王。名曰福德。若
人有犯罪过乃至系缚。王不欲夺命将付狂
象。尔时狂象捉其二足欲扑其地。而见此人
著染色衣。故狂象即便安徐置地不敢损伤。
共对蹲坐。以鼻舐足而生慈心。族姓子。象
是畜生。见染衣人尚不加恶生于害心。乃至
未来世有旃陀罗王。见我法中有人出家堪
任法器及不成法器。故作逼恼。或夺其命。命
终之后必堕阿鼻地狱。
颂曰。
「 经行林树下
求道志能坚
既有神通力
振锡达乘烟
一灯四弘誓
至道莫能先
不贪旷劫寿
何论延促年」
*** 感应缘(略引十验)
* 魏沙门释昙始
* 晋沙门释道开
* 晋司空何弱
* 晋庐山七领圣僧
* 晋沙门释僧朗
* 晋沙门释法相
* 晋沙门释法安
* 宋沙门释慧全
* 齐沙门释慧明
* 神州诸山圣僧
前魏太武时。沙门昙始甚有神异。常坐不卧
五十馀年。足不蹑履。跣行泥秽中奋足便净。
色白如面。俗号曰白足阿练也。至赫连昌破
长安。不信佛法刑害僧尼。始被白刃不伤。由
是僧尼免死者众。太武敬重。死十馀年形色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8b 页 T53-0428.png

西晋沙门单道开。燉煌人。出家山居。服练
松柏三十年。后唯吞小石子。行步如飞。不
耐人乐幽静。在抱腹山多年。石虎时来自西
平。日行七百。至邺周行邑野救诸患苦。得
财即散。徒行而已。石氏将末。与弟子来建
邺。又南罗浮遂卒山舍。袁彦伯。兴宁中登
山礼其枯骸云。
东晋司空何充弱而信法。于斋立坐数年。以
待神圣设会于家。道俗甚盛。坐中一僧容
服垢污神色低陋。自众升坐拱默而已。一
堂怪之。谓在谬僻。充亦不平形于颜色。及行
中食僧饭于坐。事毕提钵而出堂。顾充曰。何
侯劳精进耶。即掷钵空中凌虚而逝。充乃
道俗目送天际。追共惋恨稽悔累旬(右三验出
梁高僧传)。
晋庐山七岭。同会于东共成峰崿。其崖穷绝
莫有升者。晋太元中。豫章太守范宁。将起
学馆。遣人伐材。其山见人著沙门服。凌虚
直上。既至则回。身踞其峰。良久乃与云气俱
灭。时有采药数人。皆共瞻睹。当时能文之士
咸为之兴。沙门释昙谛庐山赋曰。应真凌云
以踞峰。杪翳景而入冥者也。
晋沙门竺僧朗者。戒行明严华戎敬异。尝与
数人俱受法请。行至中途忽告同辈曰。君等
留寺衣物似有窃者。同侣即反。果乃盗
焉。
晋太元中。于奉高县金舆山谷。起立塔寺造
制形像。苻坚之末降斥道人。唯敬朗一众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8c 页 T53-0428.png

少未至一日辄已送知。使弟子为具。必如言
果到。其谷旧多虎。常为暴害。立寺之后皆如
家畜。鲜卑慕容德以二县粗调充其朝中。
至今号其谷为朗公谷云。
晋沙门梁法相。河东人也。常独山居精苦为
业。鸟兽集其左右。驯若家兽。太山祠大石
函以盛财宝。相时山行宿于其庙。见一人玄
衣武冠令相开函。言终不见。其函石盖重过
千钧。相试提之飘然而开。于是取其财宝
以施贫民。后渡江南住越城寺。忽遨游放荡
俳优滑稽。或时裸袒干冒朝贵。镇北将军
司马恬。恶其不节招而鸩之。频倾三钟。神
气清怡恬然自若。年八十九。元兴末卒。
晋沙门释法安者。庐山之僧远法师弟子也。
义熙末阳新县虎暴甚盛。县有大社树下有
筑神庙。左右民居以百数。遭虎死者夕必一
两。法安尝游其县暮投此村。民以惧虎早闭
门闾。且不识法安不肯受之。法安径之树下
坐禅通夜。向晓有虎负人而至。投树之北。见
安如喜如跳。伏安前。安为说法授戒。虎踞地
不动。有顷而去。至旦村人追死者至树下见
安大惊。谓其神人故虎不害。自兹以后而虎
患遂息。众益敬异。一县士庶略皆奉法。后
欲画像山壁。不能得空青。欲用铜青而又无
铜。夜梦人迂其床前云。此中有两铜钟。便
可取之。安明即掘得。遂以成像。后远法师铸
像。安送一劝助。馀一武昌太守熊无患借观
之。遂留不改。宋孝明。江陵长沙寺沙门慧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9a 页 T53-0429.png

入定见。远是印之先师。虽应为苍头故度为
弟子。常寄江陵杨家行般舟。勤苦岁馀颇有
感变。一日十会通见远身。而般舟之处行道
如故。自剋终日。至期果卒。久之现形多宝寺
僧昙珣曰。明年二月二十三日。当与天人相
迎。言已不见。珣于是日设大法会。建舍身
斋。其日苦气。自知必尽。三更中闻空中乐
声香烟甚异。珣曰。远公之契至矣。寻尔神
逝。
宋沙门释慧全。凉州禅师也。开训教授门徒
五百。有一弟子。性颇粗暴。全常不齿。后忽自
云。得三道果。全以其无行永不信许。全后
有疾。此弟子夜来问讯。时户犹闭如故。全颇
惊异。欲复验之。乃语明夕更来。因密塞窗
户加以重关。弟子中宵而至。径到床前谓全
曰。阇梨可见信来。因曰。阇梨过世当生婆
罗门家。全曰。我坐禅积业。岂方生彼。弟子
云。阇梨信道不笃。兼外学未绝。虽有福业
不能超诣。若作一切会得饭一圣人。可成
道果耳。全于是设会。弟子又曰。可以僧伽
梨布施。若有须者勿择长幼。及会讫施衣。
有一沙弥就全求衣。全谓是其弟子。全云。吾
欲拟奉圣僧。那得与汝。回忆前言不得择人。
便以欢施。他日见此沙弥问云。先与汝衣著
不大耶。沙弥曰。非徒不得衣。亦有缘事。愧不
豫会。全方悟先沙弥者圣所化也。弟子久乃
过世。过世之时无复馀异。唯冢四边时有白
光。全元嘉二十年。犹存居在酒泉(右六验出冥祥记)。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9b 页 T53-0429.png

齐始丰赤城山有释慧明。姓康。康居人。祖世
避地于东吴。止赤城山石室。于是栖心禅诵
毕命枯槁。后于定中见一女神。自称老妪
云。常加护卫。或时有白猿白鹿白蛇白虎游
戏阶前。驯伏宛转。不令人畏。齐竟陵文宣
王闻风祗挹。频遣三使殷勤敦请。乃暂出
山至京师到第。文宣敬以师礼。少时辞还山。
苦留不止。于是资终发遣。以建武之末卒于
山中。春秋七十矣。
仰寻震旦海曲神州诸山伽蓝泉岩石室有修
道人所居圣寺。时有行者。咸见非一。且述
三五用为实录。馀之不尽不可备论。
昔晋太元初有燉煌沙门竺昙猷。乞食坐禅
强志勤业。游会稽剡县赤城山有群虎来前。
猷为说法。一虎独眠。乃以如意杖打头。有
十围蛇绕之都无怖色。又山神舍宅与之作
寺。又往赤城山宴坐。此山与天台瀑布四明
连属。父老云。天台山有圣寺。猷往寻之。石
桥跨谷青滑难度。衡石断路无由得达。旬
宿桥首闻彼行道唱布萨声。便洁斋自励。忽
见衡石涧开。猷便前度具睹精舍。神僧烧
香。中食毕谓曰。却后十年自当来此。
齐邺下大庄严寺沙门圆通者。感一神僧夏
中听讲。夏罢自恣。就辞云。在竹林寺邀通过
之。通具问道经来年寻至。在彼山东邺之
西北神僧迎接。具见门开房宇华敞林木森大。经宿周流。意言道合。便有终焉之思。神僧
为咨大和上。乃不许之。及还旧路三里之外。
反望莫睹。后之往者不知其处。
敬僧篇第八(此有四部)¶ 第 429c 页 T53-0429.png

近邓州有沙门名道勤者。于州北倚立山岩。
追访具见周循历览。实为住寺众具皆备。但
不见人却下重寻。便失归路。乃于道次筑室。
拟寻汾州东南介山抱腹岩者。山居之僧数
见沙门乘空来往。又凉州南洪崖窟沮渠蒙
逊所造碑寺见存。有塑圣僧。常自行道。人
来便止。人去寻行。故旁侧足迹纳纳示现然
徒众不可见之(述曰。如名僧传三十卷梁高僧传十五卷唐高僧传四十卷。及百家史
传。凡圣硕德数千馀僧积功殊异道俗所钦。或散配诸篇或文繁不录且列少多示知僧德)。
法苑珠林卷第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