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记言卷之十六○中篇 (自动笺注)
記言卷之十六○中篇
 祠(說文曰。
祠者。
報福也。)
  
道山祠記
公元1625年
達城都護判官權侯大載。
莅官辨治
正其戒令糾禁
召父老問鄕邑舊俗
高麗節公古事
耆耇相傳
麗俗爲壯節公死。
以每歲春良日
燃燈齊祀於智妙佛寺
指言古戰場
童子皆誦之。
慨然嘆之曰。
禮。
以死勤事則祀之。
能捍大患則祀之。
列其德善功烈
以報食百代者。
固不限當世異世
祀者。
禮之厚而敎之至也。
於是父老大悅
立祠道山
古之所謂桐藪者。
而其側廢墟
麗人燃燈古寺云。
嶺南節度使申公汝哲。
以其苗裔子孫也。
出財力。
以助功役
旣廟成。
釁用刉耳。
乃以吉辰修祀事。
父老咸會
籩豆有序
禮數不愆
神敎人。
爲善俗之本。
而亦禮之大節也。
君子勉焉。
侯以老人猶能言前古事。
追述禮祀
俱著忠臣之烈以識之。
不亦善乎。
古事千年
祀享有時
鬼神有食。
敎行於人。
事重禮大。
穆雖甚耄老
其敢以辭讓爲事乎。
稽之麗史
太祖十年
新羅
遂殺王。
盡取
子女寶玉百工兵仗以歸。
時王康州
新羅急。
親率精騎五千。
至公山下
遇。
戰於桐藪不利
圍王急。
將軍崇謙金樂
力戰死之。
王以輕騎遁去。
乘勝
連克鷄子,碧珍。
王書以誇矜戰勝
言左相暴骸原野云。
二人
裵,洪,申,卜之倫。
功烈事業
固爲名臣首。
將軍樂。
亦與元甫在忠
擊破大良
虜其貴將三十人
王因下百濟諸城
二人者卒能死而成志。
所謂危身奉上
原野不辭者也。
忠臣義也。
立名成仁
可謂百代之表。
享有常。
所謂大患以死勤事之報也。
其傳曰。
方圍王急。
將軍崇謙貌類王。
王車將軍樂。
力戰死之。
王以二人爲王死於節。
二人子。
爲元尹。
崇謙諡曰壯節
後加太師云。
三賢祠
衿川縣寒泉
三賢祠
三賢祠者。
高麗姜太師,徐掌令及我宣祖功臣完平李相國祠也。
太師文宗顯宗
攷典禮。
國社
方丘坎壇之制。
百官儀。
契丹南侵
君臣大恐。
束手爲臣僕。
太師正色守禮
以義自固
義明而人悅
公元1623年
服。
悅服而國益強。
克破契丹
王嘆之曰。
守禮義。
不擧國爲左袵
忠臣之烈也。
擢至內史侍郞平章事
累加太師
封開國侯
致仕卒。
諡仁憲
事在麗史本傳
徐掌令。
當麗之末世
見危不去。
益陽死。
廢爲庶人
國亡。
居衿川。
義不忘故國
坐不北向
終其身。
不對漢陽城郭。
託物吟哦自傷
或論甄謳歌思亂。
當抵罪。
太宗曰。
夷齊之倫。
不可罪也。
宣祖世。
宰相尹根壽白上。
忠臣塚。
李相國宣祖
邦國大亂
盡瘁驅馳
以存社稷
按節關西
西民生祭以報之。
開府南方
南人之如神明
光海無道
壞滅人紀
相國曰。
國亡當受其敗。
諫而不去。
光海以爲謗己。
疏而逐之。
然賴其言。
人心益明
此天也。
仁祖元年
復爲中興相。
以身佩國家安危
四十年
八十八卒。
諡曰文忠
相國三朝
治體
儒術
節儉
進退之義。
四方歸心
稱宣,仁世恢復名臣首。
此數賢者。
其賢宜報食百代
祀典曰。
法施民則祀。
以死勤事則祀。
以勞定國則祀者乎。
奉天謂之姜太師鄕。
其生。
祥星降。
信耶。
邑居十里燔塘。
有徐掌
公元1688年
令墓。
蓮城梧里洞。
李相國世葬。
初。
相國鄕黨父老
二賢祠。
未成而相國卒。
後二十五年
鄕人幷祠相國
號爲三賢祠
立祠之年。
今上卽位之九年戊戌也。
其九月上浣
孔巖許穆記。
三峯祠記
誌曰。
洪州三峯
有崔瑩祠。
禑十四年。
太上回軍
禑廢瑩死之後
其神最靈。
能作禍福殃慶。
有慢不敬者立死。
鄕之人驚恐
嚴祀之。
又立迎神望神之祠。
麗史本傳曰。
崔瑩者司空惟淸五世孫也。
狀貌魁偉
膂力
少隷楊廣軍爲列士
恭愍元年
趙日新作亂
瑩與安祐崔源
擊斬之。
護軍
三年
從元丞相脫脫
高郵
二十七戰皆勝之。
又御賊于淮安,和,泗之間大戰
斬首虜甚衆。
還擊倭。
大破於西海
八年
紅頭西京
瑩爲西北邊兵馬使
伐賊有功
西京尹。
十一年。
合諸將兵二十萬人
伐沙劉關先生斬之。
賊衆死者十餘萬人
遂復京城
十二年。
金鏞擧兵
興王行宮
急擊賊。
盡殺之。
拜門贊成
辛旽嫉之譖王。
貶爲鷄林尹。
尋削官放流之。
二十
公元1664年
年。
倭寇急。
召拜六道巡察
黜陟諸將。
不用命者皆令自斷。
明年
楊廣全羅,慶尙諸道都統使。
三道兵二萬五千。
濟州叛者胡石迭里必思,古肖(肖古)禿不花觀音等平之。
二年
擊倭於鴻山破之。
大戰海豐
大破之。
倭中相戒曰。
畏避白首崔萬戶云。
十年
侍中
謝病
上都印綬
解兵柄。
不許
太上回軍
以瑩決策
巡軍鞫之。
忠州
竟斬之。
節儉好直諫。
御軍三十年。
城陷陣。
身先士卒
百戰百克
未嘗敗北
臨刑嘆息曰。
我生不作惡業
無過而死。
我死草不生塚。
都民爲之罷市
聞者皆流涕
棄屍於道。
行者下馬而過之。
其塚在高陽
謂之赤塚。
四年。
高麗亡。
諡武愍
龜山祠碑
公元前519年
龜山祠者。
龜巖李先生祠也。
先生修道自見
事我恭憲王。
尊用
爲大司諫副提學東都尹。
初以甲科進。
父母已老。
補外終養
凡十九年。
爲政必以敎化爲先。
所至皆有賢人之化。
東都西岳精舍
順天府作景賢堂。
諫院
治道累數百言
我昭敬王立
屢召皆不起
公元1512年
上書勸戒
至論
萬竹山中
敎授生徒
囂囂樂義
先生受業於圭庵。
卒聞大道陶山
於是玉溪,德溪二君子。
推賢之。
後有隱者鄭斗先生
論次言行出處
終始甚詳。
以爲靜而寬。
嚴而有容
直而不較。
好古樂善
喪祭恩義
其學克勤人事之易知易能。
而推至於性命之奧。
爲醇然云。
嘗輯性理遺編景賢錄。
又有遺稿傳於世。
先生姓李氏。
諱楨。
字剛而
別號曰龜巖
泗川人。
先生生於正德七年
卒於隆慶五年
爲六十。
萬曆三十五年
鄕人立祠故里
命曰龜山祠。
刻石其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