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记言卷之三十一○内篇 (自动笺注)
記言卷之三十一○內篇
 [序]
  
經說
 老人平篤好古書
說讀五十年。
耄老多忘失。
百不記一。
載籍旣多。
臨事不能遍觀
經說一十一篇
不備
然於古人之旨。
大略可擧矣。
一言易。
易統,易義,卦義,圖書統論四篇
二言春秋
三言詩
四言書。
五言洪範
六言禮。
禮志二篇
七言樂。
樂義,樂術,樂變,原樂,樂通五篇
八言刑。
九言政。
政術政制二篇
十言時令
十一言鬼神
凡二十篇
易,春秋虞夏殿周之書。
小正月令齊魯之語。
具在此。
老人記誦末業而已也。
眉叟。
序。
進經說序
 敎寓於言。
道寓於事。
學。
此者也。
德。
此者也。
古群聖人書盡矣。
昏妄意。
古人自幼始學之年。
勤力聖人賢人之書。
今過八十年歲月
魯鈍不通
不成
耄荒忘失十九。
雖甚老悖
發憤寢食
追述經旨。
成說卜一。
衍說九。
二十篇
一萬二千九十六字。
出於虞,夏,殷,周古經
小正月令,齊魯語左國氏。
此特記誦末業
古人之旨。
大略畢擧
庶幾有補於治道之萬一云。
 
 上卽位之三年首春節。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政府右議政兼領經筵事監春秋館事許穆
拜手稽首以上
記言卷之三十一○內篇
 經說
  
易說
  易說一易統
易者。
隨時變易
以從道者也。
天理人事在焉。
其時用之大。
一卦一時六十四。
一爻一時三百八十四。
而至四千九十六。
時引而伸之
觸類而長之。
至微者。
體也。
其至顯者。
用也。
自其顯者而言之萬事萬物
變易無常
吉凶終始
其用也。
自其微者而言之。
無形無眹
萬化無始
萬化無終
不息不已
其體也。
太極之本也。
萬本太極
太極者。
無極之名。
分而爲六十四。
散而爲三百八十四。
極而至四千九十六。
百千萬變而時其時則一而已
先天下而開物
後天下而成務
極其數而定天下之象。
天下吉凶
六十四卦之體。
三百八十四爻之用。
大至廣至神。
其已形已見者。
可以言知。
未形未見者。
不可以名求。
其時
不索其義則不通。
索其義。
不明其用則無變。
卦有才。
爻有變。
以之行鬼神無窮者也。
古經二。
其一。
乾,坤。
天地之道。
陰陽之本。
氣化之始也。
坎,離。
陰陽之成質者也。
其二。
咸,恒。
夫婦之道。
育之本。
形化之始也。
未濟
坎,離之合。
旣濟
坎,離之交。
合而交。
生物成功者也。
矣哉
水火者。
天地大用也。
易之敎。
三聖人而成。
包犧氏始畫八卦
文王作彖。
孔子十翼
推言道德仁義之敎。
時世之變。
古今之異也。
此程傳所以作也。
八卦
卜筮大宗也。
上古八索
夏曰歸藏
殷曰連山
周曰易。
歸藏
首坤。
連山
首艮。
易。
首乾。
易。
變易之義也。
歸藏連山
後世無傳焉。
  易說二易
上古包羲氏受河圖
始畫八卦
河圖者。
聖人之瑞也。
河圖之文五十五。
五衍小衍之數也。
大衍之數五十。
數五十。
虛其一。
其用四十九。
八變而成八卦
十六變而成六十四卦
虛五與十。
太極也。
奇數二十。
偶數二十。
兩儀也。
一九老陽
二七少陽
四六老陰
三八少陰
二陽二陰
四象也。
一與六合
二與七合
三與八合。
四與九合
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
一生一成
五行迭用
相生相克
比和相從
八卦所以作也。
先天八卦
自然之位也。
後天八卦
流行之妙也。
四象相交
八卦
相盪
成卦六十四。
開物成務
天下之變者也。
八卦旣重。
六位時序
往而復來。
綿綿不已
消長之義也。
易。
變易之名也。
往者順。
知來者逆。
易。
逆數者也。
其策萬一千五百有二十。
卦有彖。
有辭
大象六十四。
小象三百八十四。
所以吉凶也。
禎祥妖孼
感於物怪
見於卦爻
卦爻者。
吉凶之兆。
鬼神之用也。
明者。
察於幾微
見於不見
滿而知戒。
安而知懼。
知戒則不傾。
知懼則不危。
傾者。
覆之轍。
危者。
亡之途。
卜筮者。
所以戒懼而守。
慮患作者也。
故曰。
易者。
衰世之意也。
  易說三卦義
天道無言而垂象
聖人設卦而示敎
象與敎。
一也。
易之道。
變易無常
神乎萬物而不遺。
妙乎萬事不失
大而冒天下之道而不窮
一而二。
二而四。
四而八。
八而十六。
十六而三十二。
三十二而六十四。
一倍而成易。
陰陽分。
四象均。
八卦成。
重而爲六。
位有卦。
序有卦。
德有卦。
才有卦。
時有卦。
吉凶消長之用。
寓於卦爻
著於彖象。
斯其至矣。
易之備矣
天地生物成物之義直。
義直則理正
正則言順。
順則可以與人言。
可以問鬼神
故曰。
人謀鬼謀
龜筮協從
不直則理不正
不順
龜筮共違。
而況於人乎。
而況鬼神乎。
易之義。
使爲善者勸。
爲惡者懼。
故曰。
君子修之
吉。
小人悖之。
凶。
  易說四圖統論
易曰。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卜。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
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
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
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
地十成之。
天地之數。
始於一。
成於五。
極於十。
五衍母。
十衍子。
一得五六。
得五七。
得五八。
得五九。
得五十。
一三五七九。
陽也。
二四六八十。
陰也。
一陰一陽
迭生迭成。
一與九老陽。
四與六老陰。
二與七少陽。
三與八少陰
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老陰少陽
少陽老陽
老陽少陰
少陰老陰
九退於八。
八極於六。
六進於七
七極於九。
老陰六。
二四之積也。
老陽九。
一二五之積也。
六進於九。
九退於六。
消長之義也。
一六北。
三八東。
二七南。
四九西。
一次木次火次土次金。
相生之序也。
河圖圓。
圓者。
生成之合。
洛書方。
方者
奇偶之分。
奇者。
天之數。
偶者。
地之數。
一統六。
三統八。
二連七。
四連九。
奇正而偶偏。
尊卑之位也。
一三五無變。
七八九變者。
一生一成
陽極則變也。
北東
陽之始。
南西。
陽之極也。
極則變也。
一次火次金次木。
西南
東南
西北
東北
相克之序也。
河圖
一至九二十五。
二至十三十。
洛書
一至九。
亦二十五。
二至八二十。
河圖主常。
地數極於十。
天數不足
洛書主變。
天數極於九。
地數不足
洛書不言十。
一與九交。
二與八交
三與七交
四與六交。
而十在其中
圖書一正一變
迭爲經緯
縱橫十五。
一消一長
鬼神行焉。
天地之數五十五。
小衍之數也。
五則五十。
大衍之數也。
又虛其一。
其用四十九。
虛者。
實之源也。
虛五與十。
太極也。
天數二十。
地數二十。
兩儀也。
一六二七三八四九。
四象也。
九四三八一六二七。
八卦也。
先天後天
八卦相易。
立本致用也。
春秋
德衰
王道缺。
諸侯縱恣
天下大亂
於是孔子春秋
孔子曰。
春秋
天子之事也。
知我者。
其唯春秋乎。
罪我者。
其唯春秋乎。
孔子不得位傳。
堯舜武周公之道。
大經大法
載於春秋
春秋文成數萬。
指數千。
萬物散聚載焉。
其中弑君亡國
諸侯奔走
不得保社稷者。
皆失仁義道者也。
君人者失仁義之道。
而子弑其父者有之。
臣弑其君者有之。
春秋者。
修仁義明人道大倫
有德有罪
儀表天下
天子
退諸侯
大夫
王事達矣。
故君不君則犯。
不臣則誅。
孟子曰。
王者之跡息而詩亡。
詩亡然後春秋作。
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
大義尊君卑臣。
貴仁義賤詐力
中國
攘夷狄。
權度抑或揚。
或與或奪。
或進或退。
或微或顯。
上智
不能知。
其言考諸三王而不謬。
諸天地而不悖
質諸鬼神無疑
百世以俟聖人不惑
故曰。
春秋者。
公元前722年
聖人之用。
禮義大宗也。
游夏之徒。
不能贊一辭
孔子顏淵曰。
行夏之時。
乘殷之輅。
周之冕
樂則韶舞
放鄭聲。
佞人
四代禮樂之治
大略如此
之之術。
王道
辨人紀。
善善惡惡
存亡國。
繼絶世
補弊起廢
長於春秋之敎也。
仁義不修
人道不立。
天道不成
地道不平
於是寒暑失其序。
日月薄食
旱乾水溢
星孛星隕
地震山崩
此皆人爲感之也。
聖人悉書之。
百代之敎也。
君子懼焉。
春秋隱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及邾儀父盟于蔑。
至哀公十有四年春
西狩獲麟
其間二百四十二年。
嗚呼
春秋作於隱公
天下之無復有王也。
絶筆獲麟
觀於天道不違也。
聖人制作成文而麟至。
其際深矣。
詩說
詩。
言志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詩有六義
一曰風二曰賦。
三曰比。
四曰興。
五曰雅。
六曰頌。
風者。
風也。
風而動物
感人心而成敎化者也。
雅者。
正也。
上下
通懽好。
一天下者也。
雅有大小
燕享朝會,受釐之異焉
頌者
容也。
容德著功。
享上帝,先王郊禘樂歌也。
故曰。
得失
動天地。
鬼神
近於詩。
王道衰。
禮義亂。
變風變雅作。
太史公曰。
詩記山川谿谷鳥獸草木牝牡雌雄長於風。
周南,召南。
聖人之風。
王化之基也。
孔子曰。
關雎
樂而不淫
哀而不傷
無以加矣。
以爲麟趾關雎之應。
騶虞鵲巢之應。
見王道之成也。
孔子曰。
人而不爲南召南。
其猶正墻而立也歟
有以也夫
風。
出於里巷歌謠之作。
雅頌
朝廷郊廟之樂。
二雅之變。
亦出於賢人君子憂時慨世之作也。
忠厚惻怛
聖人取焉。
故論詩。
本之性情
達之聲音
先王有以人倫重禮義。
使讀之者
感發良心
懲創逸志
風雅正變一也。
王尊魯,宋之後
比之三恪
故其詩巡守不陳。
不列於太師之職。
故魯,宋無風
邶,鄘,衛之地。
之古地。
其人怠惰
其聲淫靡
使人慢弛邪僻
變風之首。
故樂記曰。
鄭衛之音
亂世之音也。
比之慢。
桑間濮上之音。
亡國之音也。
其政散。
誣上行私不可止也。
鄭聲淫
孔子爲邦曰。
放鄭聲。
王風
其地周之東都洛邑是也
平正徙居東都
王室遂卑。
諸侯同。
風里巷之音。
不列於二雅
太公望之所封也。
太公四嶽之後
通工商。
魚鹽之利。
人物歸之。
地富強近利。
孔子曰。
一變而至
舜禹之所都。
俗好儉約
聖賢遺風
晉獻公滅而幷之。
故魏風。
多晉詩。
堯之故都
其俗儉而有禮
有堯之遺風
子燮
號爲晉國
三晉稱多人傑之士。
伯益之後
賜姓嬴氏
西戎之地。
秦仲
始有車馬禮樂
襄公
犬戎
幷有岐豐之地。
俗尙強悍
故其風車隣,駟鐵小戎終南無衣
皆好誇金革之事。
伏羲氏之墟。
有虞氏之後
虞閼父者。
周武王以爲神明之後
封之陳。
黃帝帝堯之後
共爲三恪
武王以太姬。
妻其子滿
太姬好巫覡歌舞之事。
俗化之。
宛丘東門之枌是也
豳。
虞夏之際。
后稷封於邰。
後世失其官。
公劉
復修后稷之業。
大於豳。
周公述后稷公劉之化。
豳詩以戒成王
公元前555年
宵雅隷三不德私惠
文王孫子
本支百世
二雅之正也。
正月之憂。
桑柔悲悶
二雅之變也。
駉,有駜,泮水閟宮頌禱
亦三十五頌之變也。
吳公子札
觀於周樂
爲之歌周南,召南。
美哉
始基之矣。
猶未也。
然勤而不怨。
爲之歌王。
曰思而不懼。
東周乎。
爲之歌鄭。
曰其細已甚
民其不堪
其先亡乎。
爲之歌齊。
泱泱大風也。
東海者。
太公乎。
爲之歌魏。
曰大而約。
儉而易。
行以德輔
此則明主也。
爲之歌唐。
曰思深哉。
其有陶唐氏遺民乎。
爲之歌秦。
夏聲大之至也。
其周之舊乎。
爲之歌陳。
曰國無主
其能久乎。
爲之歌豳。
美哉
蕩乎樂而不淫
周公之東乎。
爲之歌小雅
曰思而不貳
怨而不言
周德之衰乎。
猶有先王遺民焉。
爲之歌大雅
曰廣哉。
煕煕乎其文王乎。
爲之歌頌
曰至矣哉
五聲和。
八風平。
有度
有序
盛德之所同也。
皆論聲參之時政者也。
孔子曰。
可以觀。
公子札
審音而已
亦可謂善於觀詩者也已矣。
 
詩。
上明三綱
下達五常
存亡
得失
小人歌之以貢其俗。
君子賦之以見其志。
聖人採之以觀其變。
 盾蒼所傳爲齊詩。
韓嬰所傳爲韓詩
 毛萇注詩。
鄭玄箋詩曰。
毛鄭詩。
轅固生治詩
人宗之。
魯申公治詩
人宗之。
謂之齊魯詩
書說
尙書者。
上古之書也。
太史公曰。
書記先王之事。
長於政。
虞夏之書。
堯舜禹之事也。
禹,皐陶益稷之謨。
君臣相戒之訓也。
四時
七政
所以民時也。
爲之巡守朝覲
五禮
同律度量衡
敎有五典
禮有三禮
樂有五聲八音
典刑
五流
五宅三居
五刑
五服三就
官刑敎刑贖刑三。
皐陶曰。
宥過無大。
刑故無小。
有德
五服五章
有罪
五刑五用
十二牧
九官
司空百揆稷播
垂,工,益若上下草木鳥獸
龍納言
帝曰。
朕墍讒說殄行。
堯有九年之水。
鯀不績。
禹乃嗣。
興修鯀之功。
益奏庶鮮食
九川,濬畎澮
稷播
奏庶艱食
懋遷有無
化居弼成。
五服至于五千。
州十有二師
外薄四海
禹繼舜。
其命禹之言曰。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文命
敷于四海曰。
德惟善政
政在養民
水火木土穀。
惟修
正德利用厚生
惟和
九功惟敍。
九敍惟歌。
所畏
巧言令色孔壬
所識
庶頑讒說
禹貢。
九州之志也。
土壤貢賦
苞篚金石齒革守龜皮服卉服
於此
洪範九疇
洛書之敍也。
禹治洪水洛書出。
武王克殷而箕子洪範
商誓,周誓。
桀紂之虐也。
仲虺之詰曰。
東征西夷怨。
南征北狄怨。
天下歸商也。
武成曰。
東征
綏厥士女
篚厥玄黃
昭我周王
克受殷命也。
太甲
密邇先王其訓。
阿衡其忠也。
大誥
不敢天降威用。
周公其勞也。
佑我烈祖
于皇天。
說訓王也。
肜有雉雊
武丁之修也。
大雷以風。
天道動威三叔也。
恭承民命
永地于新邑
盤庚之遷也。
敬天之休。
作周匹休
洛邑也。
天降威我民。
大亂喪德
亦莫非惟酒。
小大邦用喪。
亦莫非惟酒。
誥妹邦也。
殷之三宗
治民祗懼
不敢侮䚪寡。
享國長久
後王逸豫耽樂而不長。
無逸之戒也。
犬馬非其土性不畜。
珍禽奇獸。
不畜於國。
西旅貢獒。
太保之戒也。
太康不返。
五子咸怨作歌曰。
訓有之。
內作色荒
外作禽荒
甘酒嗜飮。
峻宇彫墻。
有一於此
未或不亡。
之亡。
微子謀於箕子比干
箕子曰。
商其淪喪
我罔爲臣僕。
王子不出。
我乃顚隮
又曰。
自靖人。
自獻于先王
孔子曰。
殷有三仁焉。
顧命
王之誥
正終正始者也。
夏殷無徵
立政周官。
成周之憲也。
五辟疑赦。
周道衰。
甫刑末失也。
秦誓。
繆公敗於晉。
悔過作誓
君子曰。
三代之末。
胤征,西伯戡黎,秦誓一也。
秦人旣敗於殽。
繼而有彭衙之役。
特徒悔耳。
春秋戎狄待秦。
西伯旣戡黎。
祖伊不悛
周德日盛也。
秦人不用王命
專師討伐
再伐三伐不止
卒亡於秦。
秦人作誓
天下亂矣。
聖人序書。
春秋
其意一也。
 繆公廣益國
遂霸西戎
至孝公。
商鞅之法。
國益強而天下卑秦。
昭襄王
亡於秦。
三世始皇
李斯謀幷天下
斯學荀卿之術。
不師古而專用法術持世
焚滅詩書
坑殺文學
始皇死而諸侯竝起而亡秦
洪範
昔。
夏后氏洪水
有神龜。
負文而出。
其文九。
夏后氏因之。
以敍九疇
箕子洪範以衍之。
天道陰騭下民
相協其居。
彝倫所以敍也。
天有金木水火土穀之運。
以行造化
人有貌言視聽思慮之則。
成德性。
食以養之
以資之。
祀以報本
司空治土。
司徒治敎
司寇治禁
有禮
師有威。
有以服遠人。
有以除殘暴。
歲月日星曆數之紀。
四時
民時
皇極蕩蕩平平
正直剛柔
三德之治
龜筮之考疑。
歲月日時休咎之徵。
壽,富,康寧,好德,正命
五福之常。
凶短折,疾,憂,貧,惡,弱。
六極之變。
九疇之序也。
皇極者。
王者
則。
至極之名也。
本之以五行
敬之以五事
厚之八政
協之以五紀
皇極所以建也。
人之以三德
明之以考疑。
驗之以庶徵
勸之以五福
威之以六極
皇極所以行也。
初一五行。
次二五事。
次三八政。
次四五紀。
所以立極之體也。
次六三德。
次七稽疑
次八庶徵
次九福極。
所以行極之用也。
皇極五處至尊
萬類立極之位者也。
建極五氣順。
五事修。
八政成。
五紀協。
撫世理物
威福不失
鬼神不違
歲月日時無易
福極類應。
皇極者。
九疇之樞也。
 
漢興
除秦法。
學士
稍求亡書
十不二三。
濟南伏生年九十餘。
口授經文
二十餘篇
孝景時。
孔子壁經諸書出。
孔氏藏虞,,殷,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
科斗文字
尙書增多
伏生二十五篇
所謂古文是也
錯亂摩滅
不可知者尙多。
藏之書府
 孔安國家藏蚪斗尙書
今文易之
 劉歆古文
謂之古文尙書
禮說
  禮說一禮統
禮者。
天理節文
人事儀則
道德仁義
敎民
正俗
君臣上下
父子兄弟
尊師親友及夫禋祀朝覲聘享征伐冠婚燕射
學校之敎。
凡民物則
非禮不立。
其行之於身。
視,聽,言,動,恭敬撙節升降拜揖
儀則之常。
以至凶喪哭踊之變。
所以修身制行
等威
定親疏。
同異
決嫌疑。
是非
皆主於禮。
經禮三百。
威儀三千。
鄙夫野人
莫不知敬。
三尺童子
莫不知畏。
蓋其出於性而非強也。
天秩天敍不可亂也如是
故曰。
家國天下
禮治則治。
禮亂則亂。
禮亡則亡。
其敎也。
小學洒掃應對之節。
以至聖人無聲無臭之極。
禮出於天。
而成於聖人者也。
禮貴隨時故。
三代不同禮。
古今之宜。
風氣之殊。
所以變也。
天尊地卑
上下之位。
聚類群居
五品之常。
三代所不變也。
  禮說二禮
古昔聖王制禮。
世有損益
至周大備
爲經禮三百。
威儀三千。
周衰。
典籍浸壞。
子時已不具。
至秦大壞
漢興
稍求亡書
高堂生士禮十七。
記百三十一。
明堂陰陽三十三。
王史氏二卜。
曲臺后倉九。
堂陰陽說五。
周官六。
周官傳五。
內則
古經弟子職。
出於管子
檀弓,學記,大學
孔氏之遺書
中庸成於子思
古經出於魯淹中及孔氏。
小儀曲禮
戴記之。
賈誼作保傅傳。
,禮大槩漢儒補之大者
邦國之禮十。
王朝之禮十七。
禮始於冠。
本於昏。
重於喪祭
尊於朝聘
和於燕射
此禮之大體也。
今因士禮十七。
四十九。
周官三百。
分類次序
冠,昏,喪,祭,燕聘,飮射養老,士相見之禮總十禮。
冠禮十一。
責成人之道也。
昏禮十三。
敬愼重正也。
喪禮八十。
送死重節也。
祭禮四十。
敎敬享不辱也。
燕禮七。
君臣和上下也。
聘禮十二。
相厲以禮也。
飮禮四。
貴禮賤貨也。
射禮
一。
習禮樂。
二。
觀德行也。
養老四。
周官外饔五帝三王乞言
敎孝也。
相見禮九。
所以重其身而愼其交也。
共百有八十。
名曰禮志
樂說五篇
  樂義
古者聖王
天產作陰德。
制之以中禮
地產陽德
節之和樂
禮樂之本。
合天地之化者也。
周禮大司樂
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
大合樂。
以致鬼神示。
邦國
以諧萬民
安賓客
悅遠人。
作動物。
黃鐘
大呂
雲門
以祀上帝
大蔟
應鐘
咸池
祭地示。
姑洗
南呂
大磬
以祀四望
蕤賓
林鐘
大夏
以祭山川
夷則
小呂
大濩
以享姜嫄
無射
夾鐘
大武
享先先公
六變川澤山林丘陵墳衍原隰羽毛鱗介蠕動百物
四靈之知。
天地之神畢致
於是魚鮪不淰。
鳥不矞而獸不狘。
人情不失
凡樂。
六變天神降。
八變而地示出。
九變人鬼格。
陽聲曰律。
陰聲曰同。
黃鐘大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
陽聲也。
大呂應鐘南呂林鐘小呂夾鐘
陰聲也。
五聲者。
曰宮曰商曰角曰徵曰羽。
合陰陽之聲。
文之以五聲
播之以八音
八音者。
土曰塤。
曰管。
皮曰鼓。
匏曰笙。
絲曰絃。
石曰磬。
金曰鐘。
木曰柷敔
易之八卦者也。
塤爲坎音
管爲艮音
震音
絃爲離音。
鐘爲兌音
柷敔乾音
柷敔者。
樂之始終者也。
(恐笙爲巽音。
磬爲坤音。
見漏。)
舞。
帗舞
羽舞
皇舞
旄舞
干舞
有人舞。
諸侯燕射
弓矢舞。
衆仲曰。
羽。
天子用八
諸侯用六
大夫四。
士二。
夫舞。
所以八音而行八風
故自以下
樂事
鐘鼓九夏
王夏
肆夏
納夏
章夏
曰齊
族夏
祴夏
驁夏
(恐昭夏見漏。
)王宮諸侯,卿,大夫,士。
有懸有軒有判
懸有特懸。
行趨環拜車射。
皆有節。
  
樂術
樂有六德六語六詩六舞六律
德。
中,和,祇,肅,孝友
語。
興,道,諷,誦,言,語。
詩。
風,賦,比,興,雅,頌。
德爲本而律爲音也。
德者。
性之端也。
樂者。
德之事也。
,石,絲,
樂之器也。
寺。
言其志也。
歌。
詠其事也。
舞。
動其容也。
一者
本於心。
和氣從之。
不可以爲僞。
君子獨樂其志而不厭
備擧不私其欲。
是故情見義立
樂終道尊
君子好善
小人以聽過。
生民
樂爲大。
樂之隆。
極音也。
淸廟之瑟。
朱絃疏越
一唱三嘆
遺音者。
先王之樂。
將以敎民好惡
反人道之正也。
樂。
宗廟之中。
君臣上下敬。
鄕黨之中。
長幼順。
閨門之內。
父子兄弟親。
和合父子君臣
親附萬民
先王立樂之方也。
樂記曰。
天地順而四時當。
民有德而五穀昌
疾疹不作而無妖祥
聖人爲之父子君臣
以立紀綱
天下
六律
五聲
絃歌詩誦。
此之謂德音
德音之謂樂也。
先王之樂。
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
形見於樂。
樂觀其深矣。
  樂變
記曰。
雅頌之聲。
發於辭。
木於情。
故君臣以睦。
父子以親。
韶夏之樂也。
聲浸乎金石
潤乎草木
怨思之聲。
不淫則悲。
事不本乎道德
不可爲儀。
不合先王
不可爲道
不合雅頌
不可爲樂也。
鄭衛之音
亂世之音也。
比之慢。
桑間濮上之音。
亡國之音也。
其政散。
誣上行私不可止也。
土敝草木不長。
水煩魚鼈不大
氣衰則生
不遂
世亂則禮慝而樂淫。
是故
其聲哀而不莊
樂而不安
慢易犯節
流湎忘本
大則容姦
小則思欲。
姦聲感人者。
逆氣應之。
逆氣成象
淫樂興焉。
正聲感人者。
順氣應之。
順氣成象和樂興焉。
哀心感者。
其聲噍而殺。
樂心感者。
其聲嘽而緩。
喜心感者。
其聲發而散。
怒心感者。
其聲粗而厲。
心感者。
其聲直而廉。
愛心感者。
聲和而柔。
音之起。
由人心生。
人心之動。
物使之然。
感於物而動。
故形於聲。
成文
治世之音。
安而樂。
政和
亂世之音。
怨而怒。
其政乖。
亡國之音
哀而思。
民困
聲音與政通矣。
故曰。
審其聲而知其音。
審其音而知其樂。
審其樂而知其政。
先王之樂。
所以百事也。
聲有五節
遲速本末相及
樂得中聲
聲成五以降
五降之後
不容彈矣。
於是有煩手。
淫聲人心耳。
乃忘平和
鄭衛之聲也。
君子不聽也。
物亦如之。
百事無節
至於煩乃舍。
不舍生疾
君子之近琴瑟
儀節也。
非以慆心也。
鄭音
好濫淫志
宋音燕女溺志
衛音趨數煩志。
齊音敖辟驕志。
此四者。
皆淫於色而害於德。
祭祀不用也。
周景王鑄鍾而槬。
伶州鳩曰。
天子省風作樂
小者不窕
大者不槬。
則和於物。
物和嘉成
心億則樂。
則不感。
則不容。
是以感感
生疾
鐘槬矣。
王心不堪
其以心疾死。
季札勸於周樂曰。
鄭音細。
不堪
其先亡乎。
陳音淫。
無主
不久乎。
見舞韶濩曰。
聖人之弘也。
猶有慙德
適晉。
將宿於戚。
聞鐘聲曰。
異哉。
辯而不德
必加於戮。
夫子獲罪於君。
以在此。
燕子巢於幕上
遂去之。
孫文子懼。
終身不聽琴瑟
孔子學琴於師襄
旣得其數。
旣得其志。
睪然高望遠眺焉曰。
迨得其爲人矣。
然而黑。
頎然而長。
曠如望羊
奄有天下
文王
其孰能爲此。
師襄曰。
君子聖人也。
其傳曰文王操
師曠曰。
吾驟歌北風
又歌南風
南風不競
死聲
楚必無功
周禮太師
大師同律以聽軍聲
而詔吉屯。
  原樂
古者
朱襄氏之世。
多風而陽氣畜積
萬物解散
草木不成
五絃之琴。
以來陰氣
以定群生
葛天之樂。
三人牛尾投足以歌八闋載民玄鳥,遂草木,奮五穀,敬天常,達帝功依地德。
萬物之極。
軒轅氏立。
伶倫嶰谿之谷。
以爲黃鐘之宮。
適有鳳凰
鳴于阮隃。
以別十有二律
黃鐘之宮。
律呂之本。
鑄十有二鐘
五音旣和。
以中之月乙卯之日。
日在奎始奏。
咸池
顓頊氏立。
有音若煕煕凄凄鏘鏘,龍龍。
八風之音。
命曰。
承雲
帝嚳之世。
咸黑
九招六列六英
倕。
鼙鼓鐘磬壎箎
陶唐氏之始。
陰多滯伏湛積
水道壅塞
民氣鬱閼
作爲舞以宣道之。
作人章以祀上帝
擊石拊石
百獸率舞
舜命質。
九招六列六英
其典曰。
簫韶九成
鳳凰來儀
禹道九河
九澤
九州
皐陶作夏籥九。
成湯放桀。
代虐以寬。
伊尹作大濩。
武王克商。
弛政鍵櫜
周公作武
公元前671年
成王立
周公克殷之叛民。
犀象作大象。
所由來尙矣。
周禮曰。
六同之和。
天地四方陰陽之聲。
以爲樂器
凡聲。
高聲䃂。
正聲緩。
下聲肆。
陂聲散。
險聲斂。
達聲嬴。
微聲韽。
回聲衍。
侈聲筰。
弇聲鬱。
薄聲甄。
厚聲石。
聖人之政。
降人以心。
降心以樂。
所謂金石絲竹之謂也。
人樂其家。
人樂其族。
人樂其業。
人樂都邑
人樂政令
人樂道德
如此
君人者。
作樂節之
使不失和也
是故
淸明象天
廣大象地
終始象四時。
周旋風雨
五色成文
八風從律。
百度得數
大小相成
終始相生
樂行移風易俗
天下皆寧。
鞉鼓,控楬,(控楬柷敔)壎箎
德音之音也。
鐘磬竽瑟
舞以干戚旄狄
以之祭先王之廟。
以之獻酬酳酢。
之官貴賤
各得其宜
以之示後有尊卑長幼之序也。
君子
反情其志。
比類以成其行。
發之以聲音
文之以琴瑟
動之干戚
飾之以羽旄
從之以簫管
至德之光。
四氣
以著萬物之理也。
  
樂通
伶州鳩曰。
樂器
重者從細。
輕者從大
是以琴瑟尙宮
鐘尙羽。
石尙角。
匏,制利。
革,木一聲
政象樂。
樂從和。
和從平。
聲以和樂
律以平聲
金石動之
絲竹以行之。
詩以道之。
歌以詠之。
匏以宣之。
瓦以贊之。
革木節之
物得其常曰樂極
極之所集曰聲。
聲應相保
細大不踰曰平。
如是而鑄之金。
磨之石。
繫之絲。
木越之匏。
節之鼓。
而行之以遂八風
於是乎無滯陰。
亦無散陽
陰陽風雨時。
嘉生繁祉
人民和利
物備而樂成
上下不罷
故曰樂正
夫有和平之聲。
於是乎道之以中德
詠之以中音
德音不愆
合神人。
太史公曰。
使人宮音則溫敍而廣大
商音方正好義
角音惻隱愛人
徵音樂善好施
聞羽音則整齊而好禮。
記曰。
宮爲君。
爲臣
角爲民。
爲事
羽爲物。
宮亂則其君驕。
其音荒。
商亂則其官壞
其音陂。
角亂則其民怨
其音憂。
徵亂則其事勤。
其音哀。
羽亂則其財匱。
其音危。
如此
國之滅亡無日矣。
太史公曰。
古之明王擧樂
非以娛心快意恣欲
以爲治也
正敎者。
皆始於樂。
樂正心正
爾雅曰。
宮謂之重。
商謂之敏。
角謂之絰。
徵謂之迭。
羽謂之抑。
大瑟謂之灑。
大琴謂之離。
大鼓謂之鼖。
小者謂之應。
大磬謂之毊。
大笙謂之巢。
小者謂之和。
大箎謂之沂。
大塤謂之
大鐘謂之鏞。
其中謂之剽。
小者謂之棧。
大簫謂之言。
小者謂之筊。
大管謂之簥。
其中謂之篞。
小者謂之篎。
大籥謂之產。
其中謂之仲。
小者謂之箹。
(鼖。
音賁。
毊。
音囂。
音叫。
篞乃結反。
篎。
音眇。
)徒鼓(鼓瑟)謂之步。
徒吹謂之和。
徒歌謂之謠。
徒擊鼓謂之咢。
鼓鐘謂之修。
鼓磬謂之寋。
所以鼓柷謂之止。
所以鼓敔謂之甄。
大鼗謂之麻。
小者謂之料。
和樂謂之節。
荀子曰。
聲樂之象。
鼓大麗。
鐘統實。
磬廉判(一作制)。
竽笙簫和。
管籥發猛
塤箎翁博
易良
婦好
歌淸盡。
舞天道兼。
鼓其樂之君耶。
故鼓似天。
鐘似地。
磬似水。
竽(竽笙)管籥星辰日月
鞉柷拊(拊鞷)控楬似萬物
刑說
禮以敎之。
政以齊之。
刑以一之
刑亦末也。
雖然
上古之治
非制刑。
無以止亂禁暴
黃帝蚩尤
顓頊九黎
舜流四凶
舜命皐陶曰。
蠻夷猾夏
寇賊姦宄
作士
五刑有服
五服三就
五流有宅。
五宅三居
明克允
其典曰。
象以典刑
流宥五刑
鞭作官刑
扑作敎刑
金作贖刑
又曰。
宥過無大。
刑故無小。
甫刑曰。
庶威奪貨。
亂法之極也。
故曰。
明淸于單辭。
毋或私家于獄之兩辭
獄貨非寶
惟府辜功
報以庶尤
然立五辟之贖。
贖金千鍰無死刑。
穆王遊行
財匱之末弊也。
公元前669年
周官司寇之治
五刑以糾萬民
圜土罷民
以嘉石平罷民
肺石達窮民。
明刑恥之。
其改者。
罪有上有中有下。
三年二年一年之不齒
不能改者。
殺之。
五聲
聽獄訟而求其情。
三刺三宥三赦庶民獄訟之中。
施之以上服下服
有邦沟,邦賊邦諜,犯邦令,矯邦令,爲邦盜,邦朋邦誣刑罰
刑罰
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
議賓之辟。
刑新國用輕典
刑平國用中典
刑亂國用重典
罰世輕世重。
世治則其罰輕。
世亂則其罰重。
唐虞之際。
四凶流。
春秋之末。
少正卯誅。
罰有經有權。
先王議事制刑。
作法不預
法預則爭民。
棄禮而徵於法。
夏后氏政衰。
禹刑
殷之衰。
湯刑
周末
九刑
衰國之治也。
故曰。
亡國多刑。
殘虐之治
而其亡也。
獄囚自出
王者之治
以不殺爲德。
陵夷無禁
亡國之道也。
宥過無大。
聖人之仁也。
至於刑故無小。
不可不嚴
湯代虐以寬。
然湯之誓曰。
不從誓言
孥戮汝。
有攸赦。
盤庚之誥曰。
顚越不恭
暫遇姦宄
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
無俾易種于茲新邑
周人作五刑之辟。
各五百。
斷死刑亦五百。
寇賊劫略攘奪矯虔
奇技奇器
僞行澤非。
假於鬼神
凡疑衆亂俗者。
論死
王者之洽。
戒無殘虐
而已
未有爲國不嚴而國不亂者也。
周室微弱陵夷
至於戰國
荀卿申不害韓非之徒。
主刑名。
深刻語。
公孫鞅始名爲法
太史公曰。
法家嚴而少恩
名家苛察繳繞
使人不得返意。
專決於名失人之情者也。
用法術。
富強兼天下。
卒以亡國絶世
子孫無噍類
天下莫哀也。
不可不察也。
政說一政術
虞典曰。
德惟善政
政在養民
水火木土惟修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九功惟敍。
九敍惟歌。
皐陶戒禹曰。
毋曠庶官
天工
人其代之。
古者
天子常伯常任準人虎賁綴衣,夷微,盧烝
諸侯司徒司馬亞旅
不以憸人
嚴師丕式。
庶言庶獄庶愼
以享天心
不以克俊有德而興。
亦莫不以羞刑庶習而亡。
陶唐氏
曆象日月星辰
敬授人時
有虞氏
七政
五禮
五刑
以弼五典
爲之巡守朝覲
敷奏以言。
明試以功。
車服以庸。
九官
十二牧
三載考績
三考黜陟幽明曰。
惇德允元
而難壬人
箕子九疇
三八政。
食,貨,祀,司空司徒司寇,賓,師。
周官六卿分職
太宰邦治
司徒邦敎
宗伯邦禮
司馬邦政
司寇邦禁
司空邦土
以唱九牧
阜成兆民
明王立政
不惟其官。
惟其人。
曰不惟反
以公滅私
語。
聖人論政事詳矣。
曰行之時。
乘殷之輅。
周之冕
樂則韶舞
放鄭聲。
佞人
鄭聲淫
佞人殆。
爲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仁者
人也。
親親爲大。
義者。
宜也
尊賢爲大。
親親之殺。
尊賢之等。
所生也。
凡爲天下國家
九經
曰修身也。
尊賢也。
親親也。
大臣也。
體群臣也。
庶民也。
百工也。
柔遠人也。
諸侯也。
臨民以莊則敬。
孝慈則忠。
擧善不能則勸。
故曰作新民
寬則得衆
信則民任焉。
敏則有功
公則悅。
故曰爲政以先
而民畏服
政刑使民遠罪
不如德禮之民日遷善而不
自知
故曰。
能以禮讓
爲國何有
不能禮讓爲國
如禮何。
爲政以先
不令而行。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
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如是四方之民。
襁負其子而至矣。
所重。
民食喪祭
故周書曰。
重民五敎
惟食喪祭
敬事而信。
節用愛人
使民以時
無欲速。
見少利。
欲速則不達
見少利則大事不成
不敎而殺。
謂之虐。
不戒視成
謂之賊。
慢令致期。
謂之暴。
猶之與人也。
出納之吝
謂之有司
洪範曰。
凡厥庶民
無有淫朋
無有比德
惟皇作極。
無偏無儻。
王道蕩蕩
無儻無偏
王道平平
無反無側。
王道正直。
無虐煢獨
而畏高明
天之與人一也。
天之降災祥在德
人道亂而謫見於上。
聖人懼焉。
齊景公問政
孔子對曰。
君臣臣父父子子。
故曰。
名不正則不順
不順則事不成
不成禮樂不興
禮樂不興刑罰不中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太僕之命曰。
愼簡乃僚。
無以巧言令色便僻
媚。
故語曰。
惡紫之奪朱也。
鄭聲之亂雅樂也。
利口覆邦家者。
政者。
正也。
正人不正者也。
天道福善禍淫
罪人黜伏
易曰。
無號咷。
終有凶。
小人窮極
無用號咷而終有凶也。
軒轅氏蚩尤
顓頊氏伐九黎
虞舜氏誅四凶
天下服。
周道衰。
王政息。
亂臣賊子接跡於世。
聖人憂之。
魯史春秋
其書褒有德
有罪
闢邪說。
正人心。
春秋者。
撥亂反正之書也。
孟子曰。
王者之跡息而詩亡。
詩亡然後春秋作。
春秋作而亂臣賊子懼。
二政
周官司馬邦政
以佐王平邦國
是曰官制軍。
萬有二千五百人爲軍
六軍
大國三軍
次國二軍
小國一軍
二千五百人爲師。
師有帥。
五百人爲旅。
旅有帥。
百人爲卒
卒有長。
二十五人爲兩。
兩有司馬
五人爲伍
伍有長。
(周官。
軍將命卿
師帥中大夫
旅帥下大夫
卒長上士
兩司馬中士。)
制畿封國
設儀辨位
進賢興功
立監。
制軍詰禁
施貢分職
簡稽鄕民
均守平則
小事大。
邦國之賦。
上地食者三之二。
用民三人
中地食者半。
用民二家五人
下地食者三之一。
用民二人
(食者三之二。
息田一。
食者三之一。
息田二。
薄田所息者多。)
邦(一作方)千里國畿
其外侯,甸,男,采,衛,蠻,夷,鎭,番爲九畿
各五百里。
(一方五千里。
方萬里
禹貢。
甸侯要荒各五百里。
四方五十里。
禹貢。
聲敎所及盡海內。
其彊理止五服
,漢盡海內之地。
而彊畫之也。)
中春振旅
遂以蒐。
田以祭社
中夏
茇舍
遂以苗。
田以享礿。
中秋
敎治兵。
遂以獮。
田以祀祊。
中冬
大閱
遂以狩。
田以享蒸。
九伐
馮弱犯寡者眚之。
賊賢害民者伐之。
暴內外者壇之。
野荒民散者削之。
負固不服者侵之。
賊殺其親者正之。
放弑其君者殘之。
犯令陵政者杜之。
內外禽獸行者滅之。
(馮。
凌也。
眚。
瘦也。
四面削其地也。
讀如墠。
置之空壇。
出其君。
其次賢者。
杜之。
杜塞之。
使不得隣國交通也。)
大合軍。
禁令
以救無辜
有罪
師司馬掌其戒令
涖卜涖釁。
軍器
及戰。
巡陳眡事賞罰
(遷廟之主反社主
在軍者。
殺牲以血塗。
軍器。)
有功
左執右執鉞。
以先愷樂
獻功于社。
不功
以厭奉主車
相王弔勞士庶兮。
(厭。
喪冠也。
奉。
送也。
軍敗則以喪禮送主。
歸之於廟與社也。
厭於葉反。)
大役
待攷誅賞
會同
掌其政令
大射
諸侯六耦
大祭
魚牲
大喪
士大夫
一其服。
喪祭馬牲
(六耦
三侯
諸侯六耦
馬牲
王喪之。
馬祭者。
遣奠也。
送之至墓。
告而藏之也。)
王制
山川神祗不擧者。
不敬
不敬者。
君削以地。
宗廟不順者。
不孝
不孝者。
君絀以爵。
變禮易樂
不從
不從者君流。
革制衣服者爲畔。
畔者君討。
軍志曰。
有虞氏戒於國體
命也。
夏后氏誓於軍正
德也。
殷人出軍而誓。
義也。
周人將戰而誓。
力也。
時令
上古風氣未開。
人文未著
黃帝氏。
始占斗建
察於天時
神而化之。
使民不倦
帝嚳氏。
能序星辰以著衆。
陶唐氏
曆象日月星辰
驗之以四方
日永日短。
星辰運行
民人鳥獸變易
四時之敍。
虞夏氏。
撫于五辰
以成庶功
虞夏之際。
遠矣。
殷人以歲月日星曆數
以紀天時
以授民時
人正歲年
序事
辨十有二歲
十有二月
十有二辰
十日二十八星之位。
天位
四時氣至。
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
以方玉實
迎氣四郊
返而聽時令
布德和令
發爵行慶
選士厲兵
死事
恤孤寡。
順天之行也。
礿陽義也。
禘陽之盛也。
陰義也。
嘗陰之盛也。
饗禘有樂。
食嘗無樂
饗孤子。
秋食耆老
陰陽之義也。
元辰
天子爲籍千畝
諸侯百畝
古者
藏種后宮
以其有傳類。
蕃孶之祥也。
生而獻之
以佐王共郊禘也。
春分朝日
秋分夕月
是日夜中。
度量
平權衡。
鈞石
獺獻魚。
虞人澤梁
豺祭獸。
田獵
鳩化爲鷹。
羽物
罻羅
啓蟄而郊。
龍見而雩。
玄鳥至社。
玄鳥至。
立郊媒。
男女
日在北陸藏氷
日在西陸
朝覿而出氷。
以節陰陽盛衰
四時災孼不作
民無夭札之殃。
春盛
德在木。
萌芽
養孤幼。
囹圄
桎梏
覆巢
毋殺胎。
夭牲孕不食
掩髂埋胔。
養老
養陽氣也。
用之春夏
食養陰氣也。
用之秋冬
春夏
樂舞國子
秋冬
頒學合樂
殷人。
春夏干戈
秋冬羽籥
春月不可稱兵
稱兵者。
天殃
興戎
不可從我始也。
二月
萬物皆動。
九月
玄鳥蟄。
熊,羆,貊,貉,鼬,鼪穴。
三月
出火
九月
納火
行火令也。
四時易火。
救時疾也。
春秋變其水。
火化土也。
三月
鞠衣
祈蠶事。
四月
世婦獻繭布于三宮夫人
世婦之吉者。
使繅以爲黼黻文章
四月
天子始絺。
八月
黼裘
九月
獻功裘。
秋省而蜡。
蜡而羅襦
五月
天子
庶人
七月
農乃登穀
薦寢廟。
九月
五穀不時
果實未熟
人不得食
不得鬻。
夏日至日南。
影短而極。
極則氣至。
於是致日
四時之敍。
致地示。
物鬽(一作禬)。
凶荒喪札。
冬日至。
陰陽爭。
后不省方
商旅不行
閉關息民掩。
齋戒
以待其所定。
四月
小罪
輕繫
七月
修法制。
嚴斷刑。
田祭百神
報成萬物也。
儺。
除過時之陽也。
天子之禮也。
申嚴號令
塞阱杜獲。
蓋藏
積聚
無不務內。
天地閉藏也。
蟄蟲坏戶
促民收斂
勸種無失時。
昆蟲未蟄。
不以火田
草木黃落
然後入山林。
四月
致役乎神。
不可以興土功
不可以合諸侯
不可起兵動衆
以搖養氣
以妨神農之事。
八月
可以土功
可以諸侯
可以起兵動象。
擧大事
毋逆大數
必順其時
愼因其類。
然後可以關市
可以納貨賄。
百事乃遂
凡有不修
謫見妖孼
大報天而主日
禮行於郊而百神受職
風雨節。
寒暑時。
社祭土而主陰氣
禮行於社而百貨可極焉。
春朝夏宗
秋覲冬遇
治道民功
天子五年巡守
考時正日
同律禮樂法制
觀民風察好惡
治德除慝。
無有僭差
上下通而敎化達矣。
君臣之際。
天地之義焉。
郊祀,朝諸侯
其義
一也。
公元前667年
季冬之日經虛危。
大儺旁磔
禳災癘。
斗柄在丑。
出土牛以送寒氣
令告民出五種
田器
合族人。
大飮太寢
樂師
大合吹而罷。
凡在天下九州之民。
咸獻其力。
以共郊廟百神之祀。
公元前666年
是月也日窮于次。
月窮于紀。
星回于天。
數將幾終。
歲且更始
天子周典
時令
以待來歲之宜。
頒朔邦國
大哉
聖人之用也。
天地無爲化行
聖人無貳化成
聖人與天地參
天地之跡在物。
聖人之跡在事
考其事而求其心。
可以盡物
可以事天
鬼神
記言鬼神之德。
視之不見
之而不聞。
體物不可遺。
齊朋盛服
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
如在左右
天地變化其至著至速者。
謂之鬼神
禱之則應。
祈之則獲。
無聲無形
而其昭昭者。
不可欺也。
天曰神。
日月星辰
皆是也。
地曰示。
山河草木
是也
人曰鬼。
一氣也。
人者。
鬼神之會也。
生則死。
歸于土。
其氣發揚于上。
昭明焄蒿悽愴
此神之著也。
精氣交感
有以百家
有以萬民
焫蕭灌鬯
合鬼與神。
敎之至也。
泰壇
祭天也。
泰圻(一作折)。
祭地也。
泰昭
祭時也。
祖迎。
寒暑也。
王宮
祭日也。
夜明。
祭月也。
幽宗
祭星辰也。
雩宗
水旱也。
山林川澤丘陵
能出雲氣
風雨見怪物。
皆神也。
凡有神皆有祭。
八蜡之報。
四方百神之靈。
先嗇水庸皆有享。
立廟壇墠
天子七廟一壇一墠
諸侯五廟一壇一墠
大夫三廟二壇
適士二廟一壇
官師一廟
天子祭五殤。
諸侯三殤
大夫祭二殤。
士與庶人
祭其子而止。
郊禘
天子之禮也。
天下者祭百神
諸侯在其地則祭。
亡其地則不祭
天子泰社
諸侯侯社
大夫置社
凡生出入起居飮食
皆有祀。
天子七祀
司命中霤國門國行泰厲,戶,竈。
諸侯五祠(一作祀)。
司命中霤國門國行公厲
大夫三祀
族,厲門,行。
適士二祀
門,行。
士與庶人
祭竈則不祭戶。
有法施於世則祀。
有功德於民則祀。
能御大災
則祀。
以死勤事則祀。
以勞定國則祀。
死而無所歸曰厲。
能以禍福
食於人者。
妖也。
公元前667年
寒夏春發秋收
鬼神之正也。
山之怪曰夔。
魍魎
水之怪曰龍。
罔象
土之怪曰羵羊
皆氣之乖戾所生者也。
人有不得其死者。
其氣不散。
爲妖爲怪。
有冤而死者
其氣亦不散。
內史過曰。
鬼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
依人而行。
世治人心正而禍福不亂。
爲善得福
爲惡者得禍。
詩曰。
愷悌君子
神明所勞。
世亂則禍福反施。
而民不知所從
於是相率而聽於神。
鬼神不歆非類
淫祀無福。
反召妖孼
妖孼不在鬼神
在人。
人心正則鬼神亦正。
昔。
少皥氏衰。
九黎亂德。
殺伐積冤。
家爲巫史
民瀆詛盟
以至民神雜糅
災害荐臻
顓頊氏受之。
以南正重司天
北正司地
司天屬神
司地屬民
無相侵瀆也。
堯有洚水
人,禽,鬼神之居相混
重黎氏率修舊典
正神之治
導川決水
九山刊旅
象物鑄鼎
姦怪畢見
神人之居。
虢之亡。
有神降于辛。
虢人享神。
請命史嚚曰。
國將興。
聽於民。
將亡。
聽於神。
虢其亡矣。
秦之亡。
巨狄
鬼神之妖。
涼德成災
聖人之治
莫先於明祀典
正人心。
善惡昭明
民知所從
從民而治無告無。
鬼神大順
寒暑時。
風雨調。
五穀穰熟。
黎民壽考
富樂焄蒿
妖誕不得亂於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