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记言卷之六十五 (自动笺注)
記言卷之六十五
 [自敍]
  
自序
 叟頃年海上歸。
作師心老德銘,李洪州三世碑。
三年
作雪翁先生銘。
今夏。
又作龍洲碑。
叟拙人事
不及中人恬泊
少爲專心古人之書。
年至老死
又魯下。
不得古人之奧。
篤好不已
說讀粗粕而已
篤行不如師心
見事不如雪翁。
剛果不如挺而。
廉介不如龍洲
歷擧迷途枉跡。
以爲後人戒。
自序
公元1595年
許氏出自駕洛。
分爲孔巖之族。
見於譜牒者。
始於麗興。
至今八百年。
三世贊成公事 中宗仁宗明宗
以爲乙巳之獄坐死者多冤。
不快
爲 上言之。
用事者論以黨逆
付處北邊以歿。
先祖別提公心痛恨之。
終身不出。
先子仕宣,仁間。
終抱川縣監。
外祖白湖公。
落落不適於世。
不顯
止儀曹正郞
白沙李相國白湖詩卷序。
具言之。
明 顯皇帝萬曆二十三年十二月己酉
穆生
生而有文在手曰文。
自字曰文父
眉長過眼
別號曰眉叟
幼稚
樂聞前言往行
比長
從從兄雪公。
爲學之方。
平生無他耆好。
公元1602年
讀書
肆力於諸百氏三十年
無所得。
反而求之六經
五十。
成文章。
不見知於世。
始仕 孝宗元年
時五十六。
八年考工正郞
司憲持平
明年
陞掌令。
宋時烈宋浚吉兩人者。
用事於朝。
首言伐胡策。
勸 上開左之役。
玉几銘。
用兵事也。
其銘曰。
戒之哉。
君惟元首
作民父母
小民無親
懷于有仁。
保民者昌勝民者亡警戒不愆于德于義逸豫于位治。
道不墜。
尙有典章
祗哉日強
不可窮。
不可從。
偏喜佞之階。
獨怒讒之媒。
不可去。
貨聚則民散。
兵不可忘。
兵勝則乃亂。
莫謂無傷
其禍將長。
莫謂無害
其禍將大。
事不思懼。
亂之挑也。
忿不思難。
禍之招也。
天命靡常
常與有德
德惟善政
政治民服
政亂者民散。
一言而善。
千里外應之。
一言不善
居室之內違之。
戒之哉。
上疏言事
 上特用二事
一曰
古者屯田
邊邑空地
其法用戍卒。
寇至則戰。
寇退則耕
積儲塞上
轉漕之費省。
兵食自饒。
有以夷狄隣國
屯田之利也。
漢之金城
晉之襄陽荊州是也
麗時置陰竹屯田
又於沿海
防戍
皆置屯田
及其末世
所任非人
耕種無實
收納倍之。
戍卒號怨而自備
不足稱貸而益之。
不堪亡逃相繼
不但兵食不給
兵額且耗。
我 太祖初定四方
首罷沿海屯田
聖祖深知軍務之重。
而利小而害大。
則罷之不吝
今之屯田
與亡麗之末弊相反
爲害則均也。
鄕人爲之諺曰。
四分
收納一。
賂遺一。
田官私食一(一作二)。
屯田雖廣。
屯民雖衆。
皆非國家之利也。
其置屯皆內地無兵處。
所謂屯民。
騎兵步兵水軍保人工匠官屬公私奴隷逃亡
逃亡一族
作姦犯罪匿作相聚
不係編戶
行止自恣
不得呵。
村落強盛
處處皆然。
比之良民見戶
殘盛倍之。
其所墾田
太半田籍載租稅之田。
空地實少。
其所得一
所失百。
亦猶以爲利乎。
國家累經禍難
加之以畏壓日急
民困國弊。
衙門規利
廣置屯田
許民免租免役
令安飽無禁
爲法所不行。
驅民淵藪也。
坐令田賦日縮
民數日耗
邦業日削
衙門之弊也。
軍務大事
旣治之以積久
調兵食。
則有掌軍需積儲之職者焉。
欲治器械
則有掌造兵器之
職者焉。
更設餘外之利。
不顧國家之大害。
殊非將相大臣社稷長慮遠計也。
其二曰。
市肆者。
上應列宿
以通百貨
生利所出也。
周禮曰。
以次敍。
分地而經市。
次者。
吏所治舍也。
敍者。
肆之行列也。
經者。
界也。
官自府之治
以至市廛之敍。
自我 太祖開國定都
分界已別。
多亂以來
庶事大壞
列肆尤甚
城府市廛政令
而恬於不拘不如法者。
使賈豎
紛然爭利
物價無制
當今執法之治
列肆辨物
經市爲先。
古人論治法。
亦曰一正朝廷
均田賦。
次經列肆
然後修學校。
軍旅
緩急先後之序也。
頃者
首出此議。
古事
列肆各從其敍。
一如國初舊制
拘之以律令
賈豎不樂。
以爲市肆易次。
物貨不行
夫易粟米絲麻布帛者。
入市門。
不得其廛。
蹰躇而歸者無此理。
物貨不行
賈人之急也。
揣摩時勢
慢不畏法
不和賣。
造言亂法
以濟其欲。
情狀可惡
豈爲爭利者之不樂。
而亦慢法不擧也。
有司之治
行其法而民從之而已也。
律有把持行市專利者計贓。
重者以盜論。
貪利亡法。
不從令者乎。
臣竊聞之。
以爲
公元1657年
無益而多怨。
請除其禁。
列肆無敍。
鬪囂虣亂
而官不辨物均市。
任其無制
王法紊亂也。
紊亂紊亂
正今日之朝廷也。
臣不知其所謂也。
疏入。
 上知屯田之弊。
立罷之。
列肆皆從國初定制
未幾
洪重普白 上以爲
列肆改易
市民不樂而罷之。
屯田 上旣罷之。
而後月 上薨。
衙門乘喪。
不罷
 上薨。
而凡喪禮大小
皆出於二宋
五日而不成殮
逾月不成殯。
上疏曰。
殮殯大節
所以誠必信。
勿之有悔焉者也。
今有 梓宮改作變禮
而上一節
出於旣殯之後
喪大記曰。
君殯。
用輴欑。
至于上畢塗屋。
貴賤皆帷。
帷者尙幽暗也。
所以幽之義也。
寶器不陳。
羽葆不擧
無聲三啓三之節而啓殯無節
每間日一漆
殯禮未成三十餘日。
臣恐所以奉 先王之道。
誠必信者。
不得盡於禮也。
古者
漆棺無常數。
檀弓曰。
卽位而爲椑。
一漆藏焉
椑者。
杝棺也。
然則在位十三年。
杝棺十三漆。
武王在位七年
杝棺七漆。
梓宮上漆。
不准長生古制
比之湯武之椑。
則已厚矣。
況今數十五。
古禮言之。
亦不可謂
之不厚也。
然於 聖上致之至意。
欲以違制而遽己也。
臣愚以爲梓宮上漆。
不限以常式
如今梓宮之漆。
因山之前月日尙多。
得積漆堅厚則甓。
甓者。
實內無異也。
禮無未安之憾。
而於帷殯幽之義。
亦得矣。
又以 太王太妃三年之制。
上疏爭禮
其疏曰。
儀禮註疏
喪服斬衰章。
父爲長子
傳曰。
何以三年也。
正體於上。
又乃將所傳重也。
鄭玄曰。
不言嫡子
上下也。
亦言立嫡以長。
釋曰。
長子則通上下之號。
惟據大夫士。
不通天子諸侯
言太子
不通上下
亦言立嫡長者
欲見適妻所生
皆名嫡子
第一子死也。
則取嫡妻所生第二長者立之。
亦名長子
若言嫡子
惟據第一者。
若言長子
立嫡以長故也。
齊衰章母爲長子
註曰。
子爲母齊衰
母爲之不得過於子爲己。
故亦齊衰也。
傳曰。
何以三年也。
父之所不降。
母亦不敢降也。
鄭玄曰。
不敢以己之尊。
祖禰正體也。
適適相承
謂之正體
乃得爲三年
衆子承統者同。
庶子爲後
謂之體而不正
不得三年
妾子故也。
期服章註曰。
天子諸侯正統之親。
后夫人與長
長子之妻等不降。
所謂長子庶子爲後是也
長子一也。
立嫡以長。
三年
庶子爲後
期年
重嫡相承之義也。
昭顯早世
 孝考以仁祖第二長子
旣已宗廟
 太王太妃爲 孝考齊衰三年
無可疑者也。
今降爲期年。
三年之喪。
爲父。
至尊也。
爲君。
至尊也。
長子
重其當祖稱之正體
而又以其將代己爲宗廟主也。
今 孝考於 太王太妃
旣爲嫡子
而又 踐阼卽位
正體之尊。
而其服則與體而不正不得三年者等。
臣不知其何所據也。
設令第一子死也。
旣爲之三年
則爲第二長子承重者。
服期年。
不見經文
長子何以三年
註曰。
承重
不得三年有四
適子廢疾他故
若死而無子。
不受重者。
正體不得傳重
庶孫爲後
傳重正體
庶子爲後
曰體而不正
立適(一作嫡)孫爲後
曰正而不體
若經所謂立嫡以長。
亦云體而不正耶。
不然
何以謂爲長子三年也。
國之大喪
事重禮嚴。
儀則之末。
不可紊亂行禮
三年之重乎。
請令禮官儒臣雜議
追正喪服之失於禮者。
又進喪服圖。
仍復上疏
曰。
參贊宋浚吉進箚論喪服之節。
與臣所論節節相左
臣所言者
立嫡以長之義也。
所以長子三年者。
正體於上。
又以其所傳重也。
第一子死也。
立嫡所生第二長者
亦名長子
而其服在斬衰三年條。
所謂旣爲第一子斬。
則爲第二長者不服三年之文。
經傳不見
第一至於五六而皆服三年之喩。
臣不知其所謂也。
所重者爲繼祖禰正體也。
非爲第一子斬也。
喪服傳註曰。
嫡妻所生皆名嫡子
又曰。
嫡妻所生第二長者衆子
又曰。
庶子
妾子之號。
擧衆子而言者
五服圖。
長子斬衰三年
衆子不杖期是也
擧衆子則庶子在焉。
衆子
長子弟及妾子。
女子子在室
亦如之。
謂之衆子
未能遠別也。
有擧庶子言者
庶子不得長子三年是也
庶子衆子在焉。
遠別於長子。
故與妾子同號也。
非此類。
嫡子庶子未嘗同號
蓋以喪服傳言之。
大夫之嫡子服大夫之服。
大夫庶子大夫
則爲其父母大夫之服。
大夫降其庶子
嫡子庶子
其分不亂如此
至於承重不得三年註。
嫡子庶孫庶子適(一作嫡)孫之別。
一嫡一庶。
且甚明白
嫡妻所生
不曰皆名嫡子乎。
庶子之稱。
不曰妾子之號乎。
毋論嫡子庶子
第一子。
不得三年云爾
禮經所謂長子斬衰三年者。
第一子乎。
正體傳重乎。
 孝考以 仁祖繼體嫡子
旣已承 宗廟而君一國矣。
不用三年之制。
降而爲期
則是體而不正之期歟。
正而不體之期歟。
傳重正體之期歟。
臣不知其故也。
臣謹以喪服長子斬衰三年期年之制及嫡子庶子之別。
條列爲圖以獻。
本以經傳
參以註疏
輕重之分。
上下之等。
了然易曉也。
又作三上疏曰。
贊成宋時烈上議
老悖反復思量
終不通曉
朝廷定之論。
強言不已
以畢前說
合萬死。
第一子殤而死。
其禮固不含不贈不立主不爲之服。
立嫡所生第二長者爲後
所謂立嫡以長。
死則當服三年
第一子成人且有子。
死而旣服長子之喪。
嫡孫他故或殤而死。
第二長者爲後
則此非立嫡以長耶。
旣曰嫡妻所生
皆名嫡子
毋論殤與不殤第一第二
苟爲正體傳重
其服在三年條下。
今以 孝考之喪。
強而引之曰。
庶子爲後不服長子之服可乎。
所謂不貳斬之證。
臣尤不知其所謂也。
禮。
適人之女爲舅斬。
不爲父斬。
出繼之子所後父斬。
不爲本生父斬。
此之謂不貳斬也。
長子斬。
所重在正體傳重
旣立嫡以長。
三年所以適適相承
尊祖禰之正體
推之一本
實無貳斬之嫌也。
 孝考以 先王嫡子
旣已承守宗祊
君臨臣庶
而其服反輕。
何也。
明宗之喪。
 恭懿殿於 明宗爲嫂叔。
嫂叔無服
奇大升曰。
兄弟相繼
旣以繼體之重。
父子之服。
則兄后之爲之也。
亦如母之視子也。
於是禮曹定行三年之制。
其事具在李滉奇大升遺書
嫂叔且然
況 太王太妃於 孝考。
親母親子者乎。
經常大禮
萬古不易
今 太王太妃爲 孝考不行三年之制。
而服立庶子爲後者之期年可乎。
以立庶子爲後庶子
嫡出衆子
以爲庶者。
衆也。
以 孝考爲 仁祖庶子
執爲證據。
臣尤以爲不然
嫡子庶子之別。
已盡於前後疏及喪服圖矣。
以爲衆與庶一也。
衆庶黎庶臣庶之庶。
固然也。
不有遠別之嫌。
無擇嫡庶庶可乎。
晉愍懷太子庶子太子
及薨。
司隷從事王接議曰。
愍懷太子雖已建立
所謂傳重正體者也。
喪服及鄭氏說。
制服不得與嫡同。
當從庶例。
之者曰。
君父立之與后所生同矣。
焉有旣爲太子而復非嫡乎。
曰。
嫡庶定名
建立所易
然則承重
不得三年庶子
爲妾出之庶子
非臣所創爲之說也。
古之人有言之者
證據甚明。
而誤天下大禮
不顧百代非議
以成 殿下過擧
此臣冒萬死
終始力言者也。
於是二宋怒穆。
斥爲三陟
尹善道上疏宗統嫡統
極言兩人用事太專。
政院不納。
反目之以凶疏
感怒 上心
焚其疏於闕下
善道北邊三江
三江
古悒婁之墟。
窮北宂處之地。
善道年八十。
人人以言禮相戒。
以爲無益
不上
正體傳重說。
其說曰。
儀禮喪服斬衰章。
父爲長子
傳曰。
何以三年也。
正體於上。
又乃將所傳重也。
註。
嫡妻所生
皆名嫡子
第一子死也。
則取嫡妻所生第二長者立之。
亦名長子
正體於上者。
疏以其祖父嫡嫡相承已。
又是嫡承之於後也。
又乃將所傳
重者。
疏。
又乃將代己爲 宗廟主也。
有正傳重二事
然後乃行三年
庶子疏。
爲父後者之弟也。
言庶者。
遠別之也。
釋。
庶子
妾子之號。
嫡妻所生第二長者是。
衆子同名庶子
遠別於長子。
故與妾子同號也。
不得長子三年
不繼祖也。
註。
承重
不得三年有四
一則正體不得傳重
嫡子廢疾他故
若死而無子。
不受重者。
二則傳重正體
庶孫爲後是也
三則體而不正
庶子爲後是也
四則正而不體
立嫡爲後是也
四者。
嫡子嫡孫庶子庶孫
互對而分言之。
嫡子庶子之別如此
擧衆子而言者
五服圖。
長子斬衰三年
衆子不杖期是也
擧衆子而庶子在焉。
謂之衆子
未能遠別也。
有擧庶子言者
庶子不得長子三年是也
庶子衆子在焉。
遠別於長子。
故與妾子同號也。
非此類。
嫡子庶子未嘗同號
嫡子庶子其分如此
齊衰章母爲長子
註曰。
子爲母齊衰
母爲之不得過於子爲己也。
故亦齊衰
傳曰。
何以三年也。
父之所不降。
母亦不敢降也。
鄭玄曰。
嫡嫡相承
謂之正體傳重
乃得爲三年也。
衆子承重者同。
經爲長子三年
非爲第一子也。
正體傳重
正體傳重
從而重。
第一子不受重
則不三年
第二受重三年
此人係於禮禮重
以爲旣爲第一子不受重者三年第二受重者不三年
則禮係於人。
傳重反輕。
不知此何禮也。
彼假不貳斬之。
以爲旣爲第一子斬。
更爲第二不斬
此大不然
設言之。
有父亡而爲人後者。
旣爲本生父斬。
所後不斬乎。
子爲父斬。
至尊也。
臣爲君斬。
至尊也。
父爲子斬。
祖禰正體
其義一也。
昭顯早世
 孝廟以次適。
 先王擇賢而立之。
檀弓之免。
子游之衰。
比之於此
亦有大不可者
昔。
周文王伯邑考而立武王
宗周之重。
伯邑考不在武王耶。
經常大義
萬古不易
易則人之紀亂矣。
亂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倫斁矣。
君子懼焉。
公元307年
受 命三日
辭朝
行獩貊深山阻阨七百里。
江陵
江陵獩墟。
漢之滄海郡也。
其南三陟
古悉直。
新羅附庸之國
亦曰南沃沮
深山之地。
早寒。
五谷不生。
生之。
其人樸騃多壽考。
古事
立春
祭先穡。
五谷
擊鼓徇于道路
春氣
其祝曰。
攝提司辰
盛德在木。
虔用粢盛
祈爾百穀
東界風氣絶殊
冬日多溫。
夏日多寒。
或白日昏霧。
或一日之內。
風陰異候
禾穀
東風則實。
西風則枯。
海上子規
鵂鶹
五月
三寸椹。
三陟鄕約文曰。
禮敎保息六。
慈幼養老賑窮恤貧寬疾安富
施敎十二。
以敬則不苟。
以讓則不爭。
以親則不怨。
以和則不乖。
辨等則不越。
土俗則不偸。
刑中則不虣。
以恤則不怠。
以節則知足
以能則樂事
以賢愼德
以庸則興功
篤之以孝友睦任恤之行。
糾之以不不友不睦不姻不任不恤
造言亂民之刑。
正歲
懸象讀法
徇以木鐸
以率其不服者。
謠俗之美。
三代之盛。
呂氏鄕約
朱子增損凡四十七事。
殆古之遺敎
朝廷憂悶百姓
播告中外
頒行鄕約之法。
以補成治敎
盛擧也。
府使欽奉 明旨
恐其怠惰廢弛
條列鄕約要領
出國禁典
共百有三事
又添入陶山約條。
申告父老約正
父老約正等。
思勉飭。
以率鄕黨子弟
謠俗不亂。
父老約正之責也。
三陟
國之極東海上窮處。
古悉氏之墟。
京都七百里。
海氣常暗。
盲風海惡。
幽怪萬變
乃作東海頌。
刻石海上
凡一百九十餘言。
其頌曰。
瀛海漭瀁
百川朝宗
其大無窮
東北沙海
無潮無汐。
號爲大澤
積水稽天
浡潏汪濊
海動有曀。
明明晹谷。
太陽之門。
羲伯司賓
析木之次。
牝牛之宮。
日本無東。
鮫人之珍。
涵海百產。
汗汗漫漫
奇物譎詭
宛宛之祥。
興德而章。
蚌之胎珠。
與月盛衰
旁氣昇霏。
天吳九首
怪夔一股
飆回且雨。
出日朝暾
轇軋炫煌
紫赤滄滄
三五月盈。
水鏡圓靈
列宿韜光
扶桑沙華。
黑齒麻羅。
撮髻莆家。
蜒蠻之蠔。
爪蛙之猴。
佛齊之牛。
海外雜種
絶黨殊俗
同囿咸育。
古聖遠德
百蠻重譯
無遠不服
皇哉煕哉。
大治廣博
遺風邈哉。
三年罷官
漣上
時議立啓聖祠。
叔梁廟也。
非禮之祠也。
天子諸侯法學制。
作祠說凡六百餘言。
其說曰。
古昔聖王之制祭祀也。
禋祀實柴槱燎血祭貍沈疈辜肆獻祼之序。
有宗廟社四郊四望四類百神之兆。
事主嚴。
約而大備
具擧而不煩
蓋自禘嘗宗廟之享。
遷祧壇墠之禱。
以及
下祭五等
天地神示
以及四方四時日月星辰四海五嶽四瀆原隰墳衍淵澤井泉
凡出雲氣
風雨見怪物者。
風師雨師司民(一作命),中霤國門國行泰厲竈戶之神。
又如先火,先卜,馬祖
皆有祭。
啓蟄而郊。
龍見而雩。
玄鳥而立
郊媒妾子始蠶
鞠衣先帝
師則禡。
巡守則祀方明
射則祭侯
蜡則先嗇司嗇
百種農郵。
表畷禽獸
索饗之。
四方百物之靈。
無不畢饗。
而爲仁至而義盡者也。
周禮(禮記)始立學者
釋奠先聖先師
春官釋奠其先師。
秋冬亦如之。
疏曰。
此明諸侯之國
天子命之使立學者。
王制天子命之敎。
然後爲學是也
祭法又有法施於民則祀之。
以死勤事則祀之。
以勞定國則祀之。
能御大災則祀之。
能捍大患則祀之。
厲山氏之子農。
能殖百穀
之衰。
周棄繼之。
故祀以爲稷。
共工氏之子句龍
能平九州
故祀以爲社。
帝嚳星辰
以著衆。
堯均刑法義終
衆事野死
鯀鄣洪水而殛死。
禹修鯀之功。
黃帝正名百物
以明民共財
顓頊修之
契爲司徒而民成。
其官而水死
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
文王
文治
武王武功
去其災。
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
及夫日月星辰
民所瞻仰也。
山林川谷丘陵
民所財用也。
非此族也。
不在祀典
今啓聖之祀。
上古可知
推其可擧者言之。
少典生軒轅
帝嚳生堯。
瞽瞍生舜。
鯀生禹。
主癸生湯。
周時禮樂大備
四代之所郊禘也。
少典,瞽瞍,鯀,主癸
未聞以生聖人而報食者。
旣於禮無所據。
不當祭明矣。
苟禮之當祭者。
山澤怪物
百種農郵。
表畷禽獸
皆索祭。
曷嘗遺生聖人者也。
禮之不當祭者。
不在祀典
黷祭之。
非禮也。
其所祭而祭之。
孔子以爲諂也。
尤非事鬼神之道也。
傅說曰。
天聰明。
聖時憲。
又曰。
黷于祭祀
時謂不歆。
禮煩則亂。
事神則難。
惟祀無私
聰明聖智
盡之矣。
得之
不得增一祀。
不得
不得減一祀。
矧曰議禮制祭。
天子之職也。
梁氏啓聖之號。
蓋始於元。
古典也。
禮。
廟饗不出國
實沈遷于大夏冥之世。
封於太原
晉人皆祀之。
舜崩於蒼梧南疑
舜廟
鯀殛于羽山
羽山有鯀廟。
稷周人享之。
周有稷廟
太公封於齊。
爽鳩氏,李萴,逢伯,陵蒲,姑氏。
吳有泰伯廟
魯有孔子
廟。
梁氏設有祠。
雖非禮之祠。
祠於魯則猶可言。
祀於學則不可
祀於學。
亦元人失禮也。
釋奠先師
又推其所自出以祀之。
非禮也。
始立學者
釋奠先聖先師
常祭不及先聖
學敎之本。
在先聖。
不在其所出也。
祭非其類。
鬼神不歆。
鬼神感應昭著
祖考之於子孫固一氣
造化無窮之氣。
一氣
天子
天地
諸侯
主山川。
百神依焉。
郊天祭地
四時四郊
凡百神之報。
各有氣類
孔子於學。
氣類之饗也。
唐虞以來
,秦之際。
王道缺。
六經之治亡矣。
詖說邪行竝作。
人心大義
亡國隨之。
作釋亂曰。
詩。
三綱五常
存亡
得失
書。
先王之事。
禮。
決嫌疑。
等威
正人紀。
樂。
神人
和上下。
萬邦
春秋
大一統
民志
褒善糾邪。
易。
萬化之變。
詩之風。
書之記。
禮之節。
樂之和。
易之化。
春秋之義。
聖人大經也。
伏羲純厚
堯舜大公
禹之成九功。
湯武大權
聖人大義也。
敎莫正於詩,書,禮,樂。
政莫善於春秋
神化莫大於易。
虞夏殷周之隆。
六經之治也。
旣一。
天下大順
正則禮立。
禮立則民順。
順則樂興。
幽厲亡周。
平桓不振
聖人之敎廢。
六經之治亡矣。
於是諸侯力爭
異端竝起。
各自爲宗。
爭言治道
聖人
均也。
楊氏爲我
墨氏之兼愛
法家少恩
名家繳繞
使人亂德而不返。
管氏言七法
桓公五伯首。
其後商君以墾令二十。
井田
阡陌
耕戰
濟之刻深
又有智謀術數之說。
潰裂不可御。
老聃言道無名
虛無爲宗。
其後莊周列御寇王詡者稱鬼谷子
老聃
捭闔抵戲
天下亂首
申不害刑名
荀卿性惡
荀卿之後
韓非李斯
始皇
不師古而專以法術持世
詩書學士
天下大亂
一朝一夕之故。
所由來漸矣。
人異論。
異道
廢聖言。
先王
至此極矣。
嗟乎
衰。
孔子得位
百家亂敎。
爭爲譎詭辨詐。
慘刻悖亂
變古易俗
秦漢以來
天下善治
職此之由也。
古者聖人爲之防。
亂名改作
左道以疑衆。
而博。
順非而澤
皆決於大辟
至於德衰
天下莫能止也。
  自
公元1595年
 萬曆二十三年
公元1673年
  至淸康煕十二年
  凡八十年。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