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记言卷之六十六 (自动笺注)
記言卷之六十六
 [自序]
  
自序
公元549年
甲寅八月
 顯廟登遐
今 上卽位
才十四。
其十二月
旣葬 先王
 上以 先王末命
首正邦禮
吉已死烈竄。
某以大司憲被 召。
一年五遷
右議政
時領相積。
專國政已三世
恩寵傾朝
尹鑴已薦名於 孝廟時。
至是乃出言北伐事致貴用
某曰國勢大壞
人心離散
妄意天下之功。
不顧國家大患
殺人亡國而有不計者。
國之大計
如是耶。
不悅。
某年已八十。
老不任職
乞退不已
乙卯夏
 仁宣太妃練祭
議定練事節目
曹啓大臣議。
金長生之說。
小祥上食有哭之議。
上議曰。
金長生之說。
不知何據。
而考之禮經則不然。
旣夕禮曰。
倚廬
不脫絰帶
晝夜無時
又曰。
返哭。
惟朝夕哭。
不奠。
喪服小記曰。
無事則不廟門
哭於其次
喪服傳曰。
旣虞。
疏食水飮
一哭
一哭
又曰。
旣練舍外寢
食菜果。
無時
疏曰。
旣練之後
無朝夕哭。
惟有廬中
十日五日
思憶則哭也。
家禮初喪章。
食時上食
註。
朝奠如儀
旣虞罷
公元551年
夕奠
唯朝夕哭。
小祥章。
止朝夕哭。
三年之喪。
止朝夕哭。
則無哭。
故令孝子之至痛。
有時而伸其哀。
加隆之義也。
禮。
有奠而無上食。
有始死奠。
小殮奠。
大殮奠。
有朝夕奠
朔月薦新
黍稷
喪大記補曰。
朔月月半殷奠
自始死以來
不言黍稷
至此乃言之。
於是始有黍稷
死者之於朔月月半
平常之朝夕。
人生有朝夕之常食
死則有朔月月半黍稷殷奠
大祥有四時之祭。
禮制有節
隆殺有漸。
廟門之禮。
止哭
上食猶哭。
則是常哭猶在。
而又哀至則哭。
初喪同。
非哀殺之節也。
貴實無貌非所疑也。
先儒李滉曰。
觀禮意。
卒哭漸用吉禮
朝夕之間。
哀至不哭。
惟存朝夕哭。
練而止朝夕哭。
朔望會哭。
哀漸殺。
服漸殺。
哭亦漸殺。
若有朝夕上食哭。
不應曰惟朔望會哭。
謹歷經傳
條列以上
以領相右金長生議。
不用言。
 太王太妃爲 孝廟當服斬
重尊君之義。
魏晉故事爲言
 上問于大臣
上議曰。
通解喪服斬衰章。
父爲長子
傳曰。
何以三年也。
正體於上。
又乃將所傳重也。
諸侯爲天
子。
傳曰。
天子至尊也。
周禮司服。
凡喪爲天王斬。
疏曰。
諸侯諸臣。
天王斬衰
君。
傳曰。
凡與諸侯兄弟服斬
疏曰。
諸侯死。
凡與諸侯五屬之親者。
服斬衰。
兄弟俱爲諸侯
則各依本服
齊衰章爲長子
傳曰。
何以三年也。
父之所不降。
母亦不敢降也。
疏曰。
以子爲母齊衰
母爲之不得過於子爲己也。
大功章。
君爲姑姊妹女子子嫁於國君者。
傳曰。
何以大功也。
尊同也。
尊同。
可得服其服。
齊衰不杖期
註。
天子諸侯
旁期
正統之期不降。
故兼云齊衰。
正統大功亦不降。
父母長子三年
祖先正體也。
蓋已極無以加矣。
諸侯姑姊妹女子子嫁於國君者。
兄弟俱爲諸侯者尊同。
尊同則服其服。
太后之於國君尊同。
母子本服
父爲子斬。
正體傳重也。
母爲子齊衰
不得過於子爲己也。
司服。
凡喪爲天王斬。
疏。
諸侯諸臣爲王斬。
言母后爲王斬。
五服圖。
族祖出於高祖
諸祖出於曾祖
諸父出於祖。
兄弟出於父。
子孫出於己。
正體之尊。
不係五屬
君臣之義。
雖嚴。
父子之倫。
何可廢之。
天子諸侯旁期
尊同則不絶。
不絶則
無斬。
喪服大義也。
,晉故事
皇太后三夫人以下
皆爲天王斬。
尹鑴言此禮。
臣有管見
敢不盡言
議旣上。
更議之 命。
上議曰。
儀禮喪服斬衰章。
父爲長子斬。
正體傳重也。
齊衰章母爲長子齊衰
不得過於子爲己也。
此言長子本服
官司服職曰。
凡喪爲天王斬。
疏曰。
諸侯諸臣。
天王斬。
母后與諸臣爲天王同斬。
經。
不言
儀禮君疏曰。
諸侯死。
諸侯五屬之親者。
服斬
兄弟俱爲諸侯
則各依本服
大功章君爲姑姊妹女子子嫁於國君者。
傳曰。
何以大功也。
也。
尊同則服其服。
太后之尊。
反下於姑姊妹女子子
不得本服乎。
父子大倫
不可國論也。
三從
本於高祖
再從
本於曾祖
昆弟
本於祖昆弟本於父。
子孫
本於己。
五屬
係於正統
正統
不係五屬
父母係於五屬
無此理。
然則本支之序亂矣。
天子諸侯旁期
尊同則不絶。
故服本服者。
無斬。
太后嗣君斬。
,晉故事
三代之禮也。
尹鑴此議。
以爲不必太后爲嗣君服斬。
然後君位益尊也。
領敦寧金佑明上箚言曾母,孟母之喩。
發內
讒說
於是中外大疑
某白 上曰。
 慈聖預臨國政。
 殿下不敢受 命。
帝王大孝也。
內庭讒言
必召與佑明辨釋
然後讒言不行
中外之疑釋然矣。
 上召之佑明。
不出乃止。
佑明又言。
二公私奸事。
下吏
 上命赦出二公子曰。
誤聽人言
使骨肉至此
追悔大慙
首相積上特拜體察使。
治兵事。
四方驍勇
召集京師
人心擾亂
上政弊。
仍言曰。
昔 宣廟世。
李元翼爲都體察使。
視師北邊
不能出。
 上令開府京師
元翼謝曰。
人臣持不御之權。
在朝專制又可。
力疾乃出。
古事也。
方今賴 殿下神聖
四方無虞
而置體相
開府王城
專制四方
何事也。
受 命大臣
不以無名大權自居也。
積遂辭謝乃罷。
而體府屯田
猶領之如舊未久。
白 上得復爲之。
時有告廟之議。
爲首相所沮。
今其首罪者旣免死。
放諸四裔
告廟加嚴
告廟不加寬。
禮曰。
事死如事生。
亡如事存。
孝之至也。
宗廟之禮。
聖王追孝大節
國有事則告。
常事
無不告。
大事立君封國治成制定頒朔巡守征伐朝覲會同蒐苗獮狩,郊
祀,籍田
皆有告。
曰因事之祭。
有事不告。
君子以爲慢於禮也。
禮慢則宗廟不尊。
孝悌不備
 先王覺悟奉 孝廟之禮。
貶降無義
釐正未終。
棄群臣
今 上克遵先王末命
旣正邦禮
大統
 先王典禮旣定
擧事必告。
禮莫大焉
沮遏之論日張。
無辭以爲過時
迎合竝起。
造言誹謗
百計沮抑
季孫徒衆脅君
所謂君臣失紀。
志士寒心
昔。
齊十二年祫。
至十五年乃祭。
孟春之禘。
至孟冬乃祭。
今因事之祭。
過時而遂廢。
何義也。
天子諸侯所尊。
莫大宗廟
敬之斯承之矣。
愛之盡之矣。
今 上能繼志述事
與禮旣正。
人心大定
國之大事
且莫於此
而終無因事之祭。
有事必告之義安在。
此有國之羞。
恭承宗廟意也。
事竟不行。
春秋義曰。
春秋之書。
首言大一統
以明仁義之道。
尊君卑臣。
王道
正人紀。
褒善糾邪。
使亂臣賊子
禁其奸而不得肆
春秋之敎也。
爲人臣不忠不嚴
朋儻比周
悖道蔑法。
以遂其私。
春秋之禁也。
弑君亡國
皆出於此
於是天討天誅
御世正治
善於春秋
春秋之義。
然後嚴君
仁親理得
天道人事各由順正
寒暑序。
風雨時。
妖孼不作
易之化。
禮之則。
樂之和。
詩之風。
書之政。
春秋之義。
聖人之用而
禮義大宗也。
在朝
常念國事日非
人心日離
上箚論事曰。
有志圖治
召用文學
與民休息
人心悅豫
遐邇歸心
謀國諸臣。
以爲千載一時
言計策。
於是中外多事
百姓騷然
紛更旣多。
其中言兵事者。
其事最大。
其害最深。
古之人有言曰。
強國在兵。
亡國在兵。
賴 殿下神靈
國家無事
黎民樂業
邊境無煙火之警。
一朝
戎卒
治器械。
要害
人心洶洶
若朝夕有變者。
上之所令。
下之所趨。
前時
畊者談農。
賈者談利。
工者談善巧
各專其業。
通衢大都
其俗儇利
山峽之人樸騃
出於性者然也。
王都
禮法之本。
衙門盛強。
養兵滿萬。
鬪士如林
短後
馳馬試劍者盈城。
又設萬人之科。
此科甚無義
農工商賈傭隷下賤
皆得科目
深山谿谷少人事之鄕。
莫不張弓瞋目語難
以爲此時晩矣。
爭慕爵位
或一不得意
則各出氣力。
爭鬪爲能。
此屬多萬
出身
衙門軍官牙兵卒伍凶悍無賴
無恥自恣
不屬兵籍
以此推之。
一國之內皆然。
朝廷之本。
以至四方
庶賤氓隷
名分紊亂
棄禮義。
捐廉恥。
忠善畏法之風亡矣。
亂國治也
臣竊憂之。
屯田
兵家之利也。
古音中國盛時
夷狄寇邊
至於兵連禍結
屯田塞上空地
寇退則耕稼
省轉輸之勞。
寇至則入戍
以待奴之衰弱
今之屯田
在內地膏墾田
屯卒日衆
四方避役逃賦者皆是。
田賦日縮
戶口日亡。
至於國不爲國
可爲寒心
前朝之亡。
家兵盛強。
國內屯田
布滿列邑。
其弊至於亡國
王城之內。
武衛太盛。
屯田漸廣。
邦賦日削
不屬兵食
本朝三百年。
無此事。
先王之制。
治平偃武之世。
安不忘危
治不忘亂。
有制軍糾邦之政人
衆仲曰。
兵猶火也。
不戢自焚
兵者。
凶器
聖人戒之。
方今國之所急
兵事
百姓怨苦
兵政
度支經費大空
兵食
方今之勢。
不剝民無財。
連歲飢荒
畊山不食之田。
土薄易之地。
皆有常稅。
前時昏亂之治
亦無此事。
有司之罪也。
然其弊皆出於兵。
物故掩髂者。
襁褓懷抱者。
皆有
役布此亦何故(一作政)也。
此其來已久。
然豈無哀矜變通之術也。
特擧太甚云耳
其外疾首愁痛無告
難以悉擧。
依於國。
依於民。
民散則國亡。
先王之治
保民爲大。
爲人上。
惠澤不下於民。
而望下之人親上死長之義。
難矣。
當今之弊。
大小潰裂
內則朝廷亂。
則百姓亂。
百姓亂。
其本在朝廷。
朝廷大壞
士異論。
人異交。
所忌者直道敢言
所趨者形勢利害
所蔑者讀書修行
文武用才
毋論其人之邪正善惡
多是私恩厚賂。
姻婭親屬
市井族屬
曩時昏朝之漸。
不過如此
不圖 殿下臨御朝廷至此也。
仕路汚濁
廉恥之士。
誰肯願立於朝也。
國何恃而不傾
人心何仰而不散。
災害何弭而不竝至哉。
雖有聖人
不能爲之謀也。
亡國之事也。
爲國者。
制治於未亂。
弭患未萌
今已晩矣。
然在 殿下
有國之綱紀政法
公正不立。
 殿下立德無私
不失公正
邦憲
選良善。
黜陟
無益
強盛
毋安於姑息
毋說於便佞
變古易俗
以承 先王大之遺。
姑息易安
便佞易悅。
姑息衰微之治
然其禍猶遲。
便佞難。
其言順耳
其色善柔
一念怠傲
有以媒孼禍殃
甚至於亡國覆宗
皐陶之謨。
所畏巧言令色孔壬
孔子爲邦曰。
佞人
佞人殆。
大可懼也。
自古明君誼辟
能祈天永命
無他術也。
又以災異上箚曰。
十年九潦
八年七旱
堯湯被之矣。
堯曰。
洚水儆余。
湯以六事自責
聖人反身修德之事也。
不得於天反身之外。
更無可爲者也。
天大旱。
名木多死。
凶旱之極災。
自古言之。
臣八十年來。
初見庚戌之旱。
復見於今年矣。
土山焦。
水泉涸。
百穀枯死
自 太廟血祭之禱。
牲幣之事。
名山海靈
無遠不及
無天道之應。
何也。
百姓怨咨
多於牲幣之祝耶。
避殿徙市
瞽巫禜。
責己求神
其道盡矣。
理冤獄。
蠲政弊。
節損寬下。
無以加矣。
非特旱乾而已
冬雷夏雪,夜虹,雨雹地震,星妖,物怪
皆非治平之物。
天道深遠難知。
未知某人興某妖。
某事召某災。
臣恐切近之災。
伏於無聲無影之中。
禍亂已兆耶。
臣竊憂之。
天災妖孼
實由人事乖亂
有國治亂興亡之幾。
可見人心世變妖孼物怪者非一。
今日人心
今日世變
今日妖孼物怪
百出何故也。
抑安
知皇大仁愛 殿下
災異示警
責勉堯湯之治也此在。
 殿下聽德惟聰。
臨下克明
忠信
便佞
嚴愼萬幾
毋反毋側。
以恢中興之業。
人心悅豫
天道大順
反災爲祥。
捷於影響
德莫善於從善
善於明法
政莫善於齊俗
德衰逸欲
衰於讒佞
政衰於私昵
德衰則禮壞。
衰則國亂
政衰則民散。
摠覽權綱
聽言思道
勿以逆志順志好惡
以盡公正之道。
此皆 殿下敬天懼災愼脩要道也。
贊成鑴。
度支經費竭。
言戶布法
前者兪棨等所言者也。
可者半。
不可者半。
 上下其疏。
廟堂雜議
穆連上議曰。
臣竊觀當今極弊
軍伍物故者未除。
襁褓在籍
徵斂之弊。
侵及隣族。
號怨無窮
此事極無據
殊非 聖朝不忍人之政。
必代定然後變通。
搜括閑丁無役者。
不患無人
而皆屬衙門
變通無期
愁痛無已時。
此豈治安之術也。
亟罷之。
以慰人心
戶布之弊。
臣旣略陳於前箚。
而又有大不便者三。
其一。
卿大夫士與編戶齊民
各計戶出布
以代軍布。
納之兵曹
事體紊亂
先王忠信重祿體群臣之意也。
國維待而
不亂者。
禮義也。
禮義旣亡。
雖有鬪士如林
積貨如山
不足恃也。
其二。
前榜萬人出身
其本雖庶賤居半。
旣以出身爲名。
則其自處也。
朝廷待之也。
皆以士大夫之末。
一朝出布編戶齊民等。
必心怒而群怨一時
不從新法者。
可驅而罰之。
其心。
不可勝也。
其三。
館學諸生等。
亦皆兵曹主管
計口收布。
一如凡民無役。
其心恥之。
亦非細。
三代之制。
建學立師
敎以詩,書,禮,樂。
優待禮士之道。
不然也。
法一行。
國體大壞
人心大亂也。
國壞民亂。
能不亡者未之有也。
以爲決不可行也。
惟 殿下熟察之。
 上命停其議。
以待更議
某又作一箚未上。
被罪死。
事遂已。
戶布猶周官之夫布
四民不與焉。
凡民之無職業者。
罰之以勸民者也。
今其法。
朝廷百官
以及閭巷匹夫
文武出身未入仕者。
館學上下齋生
宗室功臣貴臣士族子孫
業儒業武校生。
武學學生徒等。
皆以編戶出布
聚斂無名
事理無據
國勢削弱
兵衆太盛。
又以朝廷之體。
下比編戶
奉給鬪士徒隷
上下無紀。
大貊小貊
事體大壞
孟子曰。
勞心者。
食於人。
勞力者。
食人
聖人爲法制。
尊賢親親
以敎天下者也。
法一行。
等威紊亂
傳曰。
禮亂則衆散
非細故。
四三年來。
政令煩苛
民不堪命
怨詈者皆曰。
新法之故也。
新法
不起於邦盛之世。
世衰則法亂。
叔向曰。
國將亡必多制。
此臣所大懼者也。
今聞關內外。
江南亂後。
兵食不給
編戶出金
無論貴賤大小
此我戶布之制也。
舊俗
貴壯賤老
上下無法
此固不可冠帶之國法度言也。
見小不顧大義
聖人戒之。
昔。
公孫鞅秦孝公
井田
阡陌
專務富國強兵
舊臣多爭之。
卒以亡秦
患生於先而後義。
先王之法也。
苟利於國。
衆怨不足恤。
先王之制。
不可變也。
一世各有一王之法。
百代不改。
改舊章。
三代之禁也。
自 殿下卽位來。
不信法。
四方騷然
何故也。
一二臣言功利。
大小靡然和附
富強之治可立致也。
臣恐朝廷無紀。
四方愁怨
亡國之禍迫矣。
首春
上君日新箴。
孟春之月。
昏參中斗柄懸在下
是月以立
歲事更始
周官正月之吉。
和布令于邦國都鄙
懸之象魏
使萬民
觀治政刑之象。
浹日而斂之。
新民
之治也。
萬邦惟新君德
臨之以莊則敬。
孝慈則忠。
擧善不能則勸。
故曰。
新民
人君中心無爲
以守至正
天理物。
惟以日新新民之本。
豐年之慶。
壽耇無疆
此其基也。
仲虺之誥曰。
日新
萬邦惟新
湯之盤銘曰。
苟日新
日日
日新
伊尹曰。
惟新厥德。
終始惟一
時乃日新
德必日進
日新不日進則日退
日退怠惰放肆
敗德之事非一。
溫恭克讓
堯舜盛德
自滿以招損。
自廣以狹人。
不順于德者。
謫見妖孼
妖孼者。
亂亡之戒也。
可不懼哉。
天道變易
歲序更新
君治亦然
布德和令
與物更始
故其箴曰。
德莫善於親仁
治莫善於保民
立治成。
其本在身
孜孜益勤。
敬日新
遠佞去慝。
王道正直。
四方嚮服
天降百福
國以和寧
黎民富樂
億兆輿頌
咸曰。
莫非爾極
老死病且八十四年。
朝暮且死。
事 殿下無日
謹以君德日新之訓。
箴戒于 上。
上亦以此自勉
臣雖在九泉之下。
此 殿下用臣也。
親耕議。
上箚曰。
正月元日
黃鐘
大呂
雲門
天子祈穀上帝
配以后稷
乃擇元辰
天子躬載耒耟。
公元1675年
三公九卿諸侯大夫
躬耕帝籍
天子三推
三公五推
諸侯大夫九推
反執爵于太寢
三公九卿諸侯大夫皆御。
命曰勞酒
士賤不與於耕
不及勞酒
九推之後
農夫終畝
古者
穜稑之種于后宮
以其有傳類蕃孶之祥也。
生而獻之
以佐王共郊禘也。
帝王盛節也。
三代行之。
西漢時
景帝耕籍
詔曰。
親耕
示爲天下先也。
晉四年正月丁亥
武帝親籍于東郊
戊子
大赦
司空潘岳籍田賦。
稱頌盛儀
,晉古事
我 中宗八年
親祀先農
親耕籍田
先農者。
神農氏爲耒耟始敎耕。
後世
以爲先嗇者也。
明宗八年
復修親耕之禮。
農民之望莫如豐年王者之瑞。
莫如豐年
詩人歌頌
亦皆以壽考豐年
先王躬籍千畝
所以百姓祈穀
而亦以身先之也。
臣嘗侍 殿下親耕之說。
乃退考禮經載籍
更歷前古大禮盛儀
欲加勉 聖德者也。
親蠶議曰。
親蠶之禮。
月令曰。
季春之月。
天子乃薦鞠衣于先
註曰。
黃桑之服。
色如鞠塵
象葉始生者。
先帝先代木德之君。
鞠衣祈蠶
事。
后妃齊戒
東鄕躬桑
註曰。
躬桑
親自采桑也。
蠶事旣登。
分繭。
稱絲效功
以供郊廟之服。
毋有敢惰。
王制曰。
中春
后帥內外命婦
始蠶北郊
以爲祭服
古者
天子諸侯
必有公桑蠶室
大昕之朝。
君以皮弁素積
三宮夫人世婦之吉者。
使入蠶于蠶室
旣卒蠶。
奉繭。
以示于君。
遂獻于夫人
夫人副禕而受之。
小牢而禮之。
良日
夫人三盆水。
遂布于三宮夫人世婦之吉者。
朱綠之。
玄黃之。
以爲黼黻文章
服成。
君服以祀先公
敬之至也。
神農之法曰。
丈夫丁壯而不耕。
天下有受其飢者。
婦人當年而不織。
天下有受其寒者
身自耕。
妻親織。
以爲天下先也。
親蠶之禮。
蓋莫大焉
實與親耕之禮一體
本朝亦有公桑蠶室주-D002之禮。
不傳
亦不載於五禮儀。
不敢率爾
講定
更 詢于大臣
召致中外博學知禮之士。
廣詢施行
臣意如此
伏惟 上裁
親耕序曰。
禮。
上春農祥
正中日月
天廟
春土
脈發
太史立春九日
告于稷曰。
立春陽氣
蒸土膏動。
雷將發聲
不震不渝
土脈滿則眚。
百穀不殖
吉王
王祗袚監農不易
於是司空除壇于籍。
王命司徒
咸戒公卿百吏庶民
田畯農用
瞽告曰。
協風至。
王卽齋宮
百吏御史(一作事)。
皆齋三日
淳濯饗醴
及期
鬱人薦鬯。
犧人薦醴。
王裸鬯饗醴
乃行親載耒耜
措之于參保介之御間。
百吏庶民畢從。
及籍。
稷監之膳夫農正
籍禮祀之。
以爲農祥
太史贊王
王敬從之。
一墢
公卿大夫各三其上。
庶民終于千畝
省功
史監之。
司徒省民
太師之。
畢。
宰夫陳饗膳。
之。
膳夫贊王
王歆太牢班嘗之。
庶民終食。
是日也。
樂師以同(一作音)律。
省風土。
司寇命其旅田(一作曰)循。
農師一之
農正再之
三之
司空四之
司徒五之
太保六之
太師七之。
太史八之
宗伯九之。
王乃大循。
王事曰(衍文)。
內宰
詔后帥六宮夫人
穜稑之種而獻之于王。
以其有傳類蕃孶之祥也。
天子爲籍千畝
冕而朱紘
諸侯爲籍百畝
冕而靑紘
秉耒
事天地山社稷
身自耕。
以爲天下先。
民之大事在農。
郊禘粢盛
民之蕃庶
事之
供給
財之蕃殖
協和輯睦
敦厖純固
皆本於農。
聖人重之。
古者鐘師掌鞞。
宮正掌蹕干將玉戚
乘輿乃出。
封人壝宮
四塗廣阼。
登降之儀。
獻種御耦之節。
所以致誠盡敬逆釐。
三神者。
儀式百辟
老百姓
莫不懽忻嘆息以爲王者盛節也。
 上齋三日
百官咸戒。
大雷雨暴風
 崇陵有災。
親籍之禮。
遂罷不擧
五行志。
先王墓崩。
山崩
皆謂之大災。
晉穆帝永和七年
峻平,崇陽二陵崩。
素服太極殿三日
三年天大旱。
 上責己求諫。
召對進言曰。
旱旣太甚
田禾大無。
 殿下禱祀天地山川百神
牲幣禮畢擧。
哀愍冤枉
決囚徒。
詢問群臣。
令各言其所言者
 聖德至矣。
當下詢。
盡言無隱
以答 上意
世龍之妻。
罪雖犯逆
 孝廟寬之。
以不死。
不通私親
三十年。
今失其性。
不知人理云。
許令任便居住
得終其天年
 聖德事也。
楨,㮒其犯。
罪固不可言
臣嘗讀周官經。
司寇職麗邦法八辟一曰議親之辟。
鄭玄曰。
親者若今時宗室也。
有罪先請是也
王之親族
不可衆人同例
有罪則議
公元348年
之。
所以天下愛親族也。
慮囚大惠也。
寬赦及於衆庶
宗室之親不與焉。
恩澤溥博
疏遠畢達。
仁愛不逮親近
何也。
恐爲聖德之累也。
臣職在大臣後。
不敢不啓。
 上曰。
大旱慮囚
凡囚皆宥。
世龍妻。
 孝廟旣待以不死。
 先王亦欲釋之而未果
楨,㮒等。
骨肉至親
久竄遐方
 慈聖亦惻然哀憐
皆赦之。
四年夏
有李事。
王府無法
上箚言曰。
臣見判義禁金錫胄上疏
按獄可謂明愼無私
而何人之言至此也。
古人有言曰。
防民之口。
甚於防川
川可防。
人之口不可防。
古之君子
過則改之。
今之君子過則遂之。
又從而爲之辭。
惛耄
古人事。
責望今之人。
不亦迂且疏乎。
臣非以有罪者爲無罪
周官詰囚。
有三聽三訊
謹之至也。
今令囚。
不得盡其辭而罪先之
臣未知其故也。
按法之吏。
不敬不嚴
專以形勢拘持
他日太史書之曰。
某朝某時
某與某各以怨隙
某旨某事。
某發某言。
下吏按法無法
朝廷羞。
前古未聞
臣恐朝廷之禍。
自此無窮也。
未上。
錫胄謝病不出。
始壽代之。
繼而有堅事。
前年某辭右相
居西
湖。
至是。
謝病歸。
咸興。
有本宮祠者。
祀 五王
以時大祀
內司掌之。
祀部不知。
謂之我 太祖舊邸云。
上疏曰。
享先王之禮。
國之大事
事莫重焉。
祭主敬享不辱
祭法曰。
嚳序星辰
堯均刑法
舜勤衆事野死
契爲司徒而敎成。
稷殖百穀
湯以寬代虐。
文王文治
武王武功
有嚳廟。
堯祠
契之商。
所封之邑也。
舜之南疑
巡守之國也。
稷之廟左階金人是也
羽山
禹修鯀之功也。
亳。
湯德之所自也。
岐。
太王之荒。
文王之康也。
皆列於祀典
四代之所禋祀
不係郊禘
有時而止。
無窮
今咸興 本宮之祭。
舊遠。
不知何自始也。
 太祖建國立制。
功烈施於百代
不可言也。
四王
王跡起之祖。
猶西周太王肇基王跡
王季歷之。
勤王家。
祭於其國。
禮之不可闕者。
所謂祀享
出國
百代不毀者也。
祀式不立。
內司供祀事。
內司小吏奠獻
祀事不嚴
非所以享 先王之道也。
不足爲法百王
爲後世之譏也。
鬼神之理甚微。
享之則格。
禱焉則應。
則不散。
謂之非禮之祀而毀之則不可。
則當立肆獻裸。
光王之禮也。
不當祀而祀。
諂也。
當祀而不祀
怠也。
祀而不以禮。
無祀也。
古者
告祝之辭曰。
來格來享
降福無彊(一作疆)。
報享之禮。
顧不重歟。
惟 殿下禮官
博考古先王之禮。
祀禮
立祀名。
置祀官。
大祀光大 先王之孝。
帝王盛節也。
公元359年
尹鑴言魯陵復位事。
以爲大義所重在此專致書。
亦欲上箚言之。
復書曰。
來示
愚意則不然。
頃年
成三問廟於湖西
僕聞之私。
自語以爲當時六臣事。
是非所不到。
而立則不可。
況此事何事也。
此言何言也。
直欲掩耳而不願聞也。
陳司敗昭公知禮。
孔子曰。
知禮。
聖人之言也。
言君之過與諫君之過。
不同
以此推之。
此義可明。
更思之。
甚善甚善。
復 貞陵事。
與此事體一也。
 先王之敎。
置 太宗於何地者此也。
雖善爲辭說
有過之言。
無過之君。
未知其善也。
穆。
頓首
(己未正月旣望。)
臣爲君隱。
子爲父隱。
尊君仁親
萬古通義也。
春秋
孔子諱魯先君之過。
而今直欲正 先王之事。
以爲孔子之敎也。
不聽而去。
箕子
以爲彰其君之過。
況此事何事也。
此言何言也。
臣而不爲君隱。
子而不爲父隱。
尊者不爲尊。
親者不爲親。
人之理亂矣。
歸田一年
訛言聞。
京城戒嚴
遂有江都之變。
某召至京師
江都之變。
不得辭歸
定然後乃歸。
臨行
上疏曰。
 上初登至尊
首正邦禮
罪人旣黜。
人心悅服
四方想望
年來
治道壞亡。
百姓失望
怨咨隨起。
此何也。
亡政亂。
朝廷大壞
無法無紀。
捐廉恥。
棄禮義。
貪欲無厭
人之理蓋極亂矣。
庶事潰裂
人各異心
立黨相攻。
白黑混淆
造言相謗
誣上行私不可止也。
此皆亡國之治
國無蓄。
以爲國不爲國
無法無紀而能爲國乎。
臣聞國之治亂。
在人。
賢良則善績興而治道成。
小人用則庶政亂而災害生。
考之歷代興國亡國
一一皆然。
自古亡國之君。
誰不欲任用忠良
長久治安
子孫萬世計也。
所謂忠者非忠。
所謂計者非計也。
巧言似信。
讒言似忠。
姦邪日進
良善日疏。
國事日非
至於身亡國敗而不自覺也。
忠言逆耳
便佞易悅。
雖有聖哲之君。
不得免焉。
聖人所以
巧言令色孔壬者也。
 上自以沖年嗣服
卑謙克讓
凡國之大事細事
必先舊臣
聽用不疑。
此固善矣。
今領議政積。
 先王之所顧托
 上之所親信。
如齊桓之於管仲
一則仲父
二則仲父
旣任大責重。
權位旣盛。
締交戚里
以爲形勢
宦寺貴近
結爲密客。
伺 上動靜。
以爲迎合
有相內官之譏。
興作深山險阻
城壘萬杵
百姓苦之。
而以勤事
感 上意
專權力。
庶孼子堅
所爲無狀
人所共知
邦法者莫之禁。
南九萬之疏。
事始發覺
而專掩匿覆蓋
九萬竄。
堅卒無事
人心不快
仄目畏惡
嗜利趨勢之徒。
布列內外
門庭如市
賂遺相屬道路
其所深者。
戚宦寺
所親者。
讒諂面諛
 上得此人行此術。
欲與之謀國望治。
難矣。
入相於時烈時。
與之相善
每論事無一違貳
其所指者。
當時耳目不可誣。
及時烈敗後。
付合公議
若初無苟同者然。
及告 廟之議起。
見外貴家陰厚罪人者。
乃曰。
此禮若行。
則從有難處之事。
節節而起。
沮抑不行
大義所重。
在 宗廟乎。
在時烈乎。
事之難處者。
何事也。
江都賊書出。
公元348年
心危疑。
事變叵測
而又卽不上聞
何也。
方今上下無紀。
人心散亂
國事危疑
甚於前日
及變生禍至。
雖有聖人
不能爲之謀也。
得君不爲不專。
行國不爲不久
朝廷大潰。
義理晦塞
君臣之義亂矣。
捐廉棄恥。
貪欲無厭
欺誣成風
特其細故耳。
不敢知當誰任其咎。
屋大柱小
當受其敗。
易曰。
鼎折足覆公餗
其形渥。
凶。
此之謂也。
生民困窮
飢饉加之。
父子相保
天道示警
妖孼百出
天地失常
陰陽不和
見於災異者。
無非人事召之也。
日者
衆陽之長。
人君之表。
君不脩道
日失其度。
晻昧無光。
各有云爲
日初出其法牽於女謁
日出近臣亂政
日中大臣欺誣
又曰。
大臣用事
乘權籍勢。
羽翼陰附者。
使毀譽乖反
是非熒惑
厥咎日月無光。
雪霜隕。
列星失行
大臣之咎。
大臣之職。
百官
庶政
百姓
經邦國。
豈但貴其身。
富其家。
大其勢。
其所德。
其所怨。
以足其意欲而已也。
惟 殿下察之。
臣老矣。
 聖明優老盛德
返身鄕閭
今一年
復入脩門
世道之變。
人事之亂。
至此又極矣。
又自今過一年
一年則當更作何狀。
公元350年
變人心也。
人心一散則難合。
天命係焉。
臣竊憂之。
此在 殿下正心
以及家邦
嚴宮禁。
私門
辨賢邪。
正朝廷。
顯善威惡。
使良善勸而小人懼。
興廉勉恥。
以帥四方
君德幸甚
邦國幸甚
 上怒朝廷震動
復上箚請罪
 上以爲聽人指嗾令之首實
其上箚曰。
沮毀用事
古人所戒。
臣固知一言出口
禍必隨之。
目見朝廷潰裂
阽危亡。
今當辭訣
冒陳不隱。
 聖批嚴重
惶恐隕越
不知所出
臣之此言。
國人共言者。
雖當誅滅
推委他人以求自免
臣死不爲此
伏乞下臣司敗
治臣罪。
席藁請命
出國門。
未及郊外
右相煕白 上。
朝士四人權大載,權瑎,李鳳徵,李沃。
六年夏
上變事。
大獄起。
楨,,積,鑴皆死。
而烈赦還。
烈之諸客金壽恒閔鼎重
俱召入爲三公
左相知和謝病不出。
時有鼓妖湖西上地妖。
某年八十六。
以論事。
不容於朝。
私第一年
因以罪黜
私歎曰。
老人得於澤硏。
澤水困。
困。
亨貞
大人無咎
有言不信
其彖曰。
困。
剛掩也。
險而說。
困而不失其所亨。
其唯君子乎。
大人吉以剛中也。
有言不信
尙口乃窮也。
其象曰。
澤無水困
君子以。
致命遂志
修經禮類纂,冠婚喪祭朝聘燕射巡狩征伐學敎養老
邦國王朝之禮,士大夫禮附焉。
經說東事二書
經說
言易春秋,詩,書洪範九疇,禮,樂,刑,政,時令鬼神
追述虞夏殷周古文,齊魯語月令小正左國成說十一,衍說九共二十。
東事檀君箕子衛滿三韓四郡二府高句麗百濟新羅
政俗善惡治亂興亡之故。
皆足爲後世鑑
而諸國之治載籍所記。
檀君朝鮮,解夫婁爲北扶餘
金蛙爲東扶餘
箕子之後爲馬韓。
肅愼氏爲沃沮
高句麗別種靺鞨
靺鞨爲東契丹
漢時滄海郡。
數年得復國
歲時朝貢
三代之末。
已有貊。
貊之居深山阻阨
貊人不知立國於何世。
亦不知絶種於何世。
史記
不言外記黑齒
海東海中雜種
南蠻之夷通貨
淫巧奇技
通國輕死好擊刺共十二。
 自銘一百三十字。
 見續編
有自銘碣陰記。
公元1674年
  自淸主康煕十三年
  至十九年。
  
總八十六年。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