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记言别集卷之九 (自动笺注)
記言別集卷之九
 記
  
倉洞僑居記(丁巳)
公元1614年
老人卽位之年甲寅
大司憲召至京師
天官亞卿
一年三遷上卿
陞拜右相
入京三年
徙宅三。
李典設家。
徙明禮洞故宗室珍原君古宅。
一年
又移倉洞儒生李震獻空舍。
生我宣祖壻達城徐都尉外孫也。
後園林樹木。
對南山
北麓陰崖
石峯千層
滿壑深松
名家
中父老相傳。
此中古治平大司憲金希壽,直學士金魯,典翰金弘度三世舊居
重易主。
爲李氏宅。
二世云。
老人年八十餘。
衰多病。
尸位三公
退守閉門。
無人事。
每日夕。
悠然對南山
吟哦自暢。
借居不得久
將移去。
園中草木
不可回顧之戀識之。
前月
金典翰子孫來。
乞典翰公塚銘。
嗟乎
公能文章
好直諫。
外戚相兀衡。
竄甲山累千里
三十四歿。
作銘一十九言。
上之三年孟冬初吉朝
伊川學舍
自古稱多才德之士。
其俗喜文學尙節行。
載籍如此
兵革來。
國家更置鎭帥。
視同於邊疆
來莅率多武人
專務蓄積強兵
於是其人慕武功而歆爵賞
卑陋韋布士。
流風俗尙
從而移易矣。
及上之世。
帥臣多失民和
州牧判官
選用文學吏
以專治理
晉之人士靡然學藝
莫不張拱徐行
武勇而談禮義
幾乎復古彬彬者矣。
於是州之父老立黨學於伊川上。
敎子弟。
嘉靖間
州有兪上舍伯溫
有名太學
竟不達而捲歸。
以詩,禮敎授生徒
至今百年
鄕人莫不誦其名而敬之。
相傳指兪氏書堂
此其舊墟云。
今兪氏無子孫
舊業多在。
悉歸之學舍
以供諸生
以時設位祀兪氏於中堂
諸生齋戒潔誠
將事惟虔。
牲牢籩豆之數。
釋菜用成禮。
鄕先生歿而祭於社者。
殆其遺義也。
鄕人追報古德意亦善矣。
伊川之水。
從東北流灣洄過谷口
謂之伊川學舍
竊慕程氏之伊川
君子以爲嗜學
居昌白巖學舍
公元1639年
穆嘗讀己卯記事
金公湜。
竭忠事君。
顯其行於世。
卒爲小人所制。
冤結莫達。
亡命流離窮縮。
入居昌山谷中匿不出。
竟自縊死云。
穆哀其窮而悼其命。
讀其書。
未嘗掩抑流涕太息
其縣北三十里高梯院傍谷中
所謂白巖者。
公匿於此
依巖披草以居。
至今村老人相傳指之如此。
又安陰縣
耆老吳,鄭兩生
亦記其舊聞而頗詳知。
吳氏之先。
有賢而隱於世者。
公匿山中
從者乞食於吳氏者。
吳氏心知之。
悶其畏約無罪
具供給。
家人亦莫知也。
追捕日急
舍匿者皆抵罪
自知無所容。
徒汚良善
自縊
懷中有疏。
自陳煩冤云。
又於石下
有寫悲憤詩
旣舊遠。
剝落
四十年前。
見其墨跡僅有之云。
又居昌有古吏。
傳其事與己卯錄所載無差。
暴屍於路。
縣監李宗角。
以慢不捕告
幷得罪云。
嗚呼
君子顯用
小人見斥。
積怨深怒。
竢釁竊發
讒害罔極
善人之禍。
至今林學士
莫不痛心憤怨
可勝道哉。
或有惜之者云。
使公如李膺當禍而不去。
其禍一也。
不至窮迫而死。
可悲也。
今有鄕邑父老善士
相與刻石
立追哀碑。
仍作學舍於其側。
欲令後學少生。
講業朝夕於此
思其事。
激勵好善
嫉惡之心。
而知所戒飭云。
丹陽山水記
公元1577年
穆久爲四方客。
十一年春
洛水
竹嶺
丹陽
雲巖水石
北至江上
此蓋湖西山水奧處
挾江皆山。
水盤回屈直。
其淺而遇巖者爲瀨。
深而渟滀者爲潭。
淥波漫漫
浸湛巖壁間。
石梁沙渚
明麗可愛
沿流東北十許里。
有馬津。
至此
益高
水益淸且深。
巖壁嶄然
穆且行且止。
顧瞻樂之
泛舟遊於石壁下。
弄笛長吟
使從者數人。
齊謳竝戲。
相與娛樂
於是朝霞高捲
遠岫幽汀。
無不畢出。
層巖峭壁
躑躅蒼松
倒影淸波
而又澹灧之。
鳥或翔而廻。
魚或躍而游。
不知魚與鳥亦樂吾之樂歟。
抑吾樂魚與鳥之樂歟。
不然
吾與魚與鳥。
相忘各自樂其樂。
則其樂之者。
又誰也。
居昌三峯寺題名
林眞忍百甫。
津人
昌後慶餘
尙州人
許穆眉叟
陽川人
義甲宜伯。
羅州人
趙憲世章。
漢陽人
慶餘之子惟幾
字顯卿
鄭岐胤錫卿。
八溪人。
仍紀之曰。
南遊歸路
過白磊古迹
於是
公元1652年
老少諸君
期會相送。
三峯寺
滯雨一日
林百甫,卞慶餘,林宜伯,趙世章,卞顯卿鄭錫凡七人
與百甫,慶餘白首
而宜伯最老。
唯錫卿最少。
而爲吾家贅壻也。
壬辰夏六月七日
記。
公元1658年
高陽山水記(戊戌)
公元1652年
九年
承召至高陽
辭疾退留高峯竹院
五日西山
主人遊篤才洞溪水間。
上有小瀑。
下石絶水落處。
又有二松樹
間指某可居
某可耕。
某可濯。
某可遊。
明日
入重興洞。
有古城跨絶頂
石門水口
此麗之北漢城也。
石門盤石
水益淸。
石益白。
洞壑高巖峭壁
絶頂皆然。
下有閔漬巖。
閔漬者。
麗之宰臣
好浮屠。
名山澤。
吾嘗登懽喜石臺
有閔漬古跡
盤石上。
潭水
石梁
苔深石滑。
昨夜山中大雨
巖下積陰
山逕皆濕。
深入
巖壑間有暝色
乃出石門
宿於西山主人之舍。
朝日
永叔鄭文翁,韓仲澄,李子膺,子仁兄弟。
聞吾來。
城中至。
主人魚。
白酒爲懽。
吾以病求醫
從數君向城西。
過重興洞坐伽葉後嶺谷口
憩溪
石上
仍述此行山水之遊。
途中紙筆
追記以爲諸君示。
眉叟
記。
樂亭
公元1659年
士秀
平生寥廓
樂山澤之遊。
卜居藍浦之熊溪。
名其亭曰二樂亭
以我善言山水
請爲之記。
余曰。
子之亭何如
亭西大海
海霞島霧。
變態異狀
或騰而爲雲
或聚而爲雨。
或散而爲晴霞霽氣。
極目燕齊之涯。
煙濤萬里
玉馬峨嵋
羊角星臺
連嶂比嶠。
環列其傍。
大川灣洄。
西流入海。
海峯西。
又有菁淵龍湫
石壁幾千尋。
此皆可遊而樂者也。
悵然曰。
自古魁梧奇偉之士。
或隱於海上
樂而忘世者此也。
好遊行於東南
觀日月之出。
南盡嶺海之外。
極於烏次耽津。
其遊可謂極矣。
不及泗沘之西。
今老矣。
雖欲一遊
何可得也
次其言。
作二樂亭記。
所謂二樂之義。
聖人已言之。
子歸而求之。
自得之耳。
己亥元月上弦夕
孔巖眉叟
記。
月嶽奉僊庵記
九井之西。
山石巉巖
天將雨則雲霧先集。
其間上下見性
又其下有山人雪綻。
嘗築精舍
居之。
曰奉僊庵。
後數十年
弟子應均。
易其棟宇而增其制。
蓋最在山之中。
從道岬沿溪水
石逕五里
滿谷多
多楓
南方地氣溫厚
十月楓葉不衰
南階下。
又有脩竹萬竿
俱可玩。
綻之初築。
天啓元年六月
均增作之歲。
崇禎十二年十月云。
其明年十月
入山九井
冒雪來憩于此
均請。
爲記如此
假山
公元1640年
崇禎十三年九月
穆遊南海上。
過浪(一作朗)州。
叔舅閑閑翁於西湖藏六窩。
庭中石峯數重。
高可仰
蒼然㟮屼。
磈礧相支
間植佳木異卉
其間常有積氣濃陰。
若霞霧駮鬱。
隱然深山之中。
神氣變化發生育。
穆甚奇之。
蓋翁好奇
嘗於山海間。
多得奇怪異石。
列之庭除層高累奇積之及仞而成之。
從下而上
峭壁層巖
石氣成潤。
其谷常陰
其植常茂
其亦得山之性也。
泰山崔崒
不過一拳石之多。
則特其所大小殊耳。
其體一也。
不必躡層崚慕幽夐。
而其樂在此。
東南行數千里
遍遊海上名山
至此竊發愧而嘆也。
吾聞仁者樂山
仁者靜。
靜者
壽。
潔身遁世
慈仁恬靜少爲。
年七十康強不衰云。
裴工曹旌門
考工卿裴公興立
至性高行
先大夫亡。
母金哀毀當喪
病。
蝨緣髮。
不可理。
公自油其髮。
首引蝨。
衣不解帶
苦心極行
以終母之身。
見者皆涕泣
兄弟二人
長於弟十七歲。
初。
父母一子甚愛。
公嘗立券
專給產業
及其弟生且長。
母悶其生產無依
公請分與其弟。
母以父亡故
不忍改之
母沒。
公取其券。
諸母壙。
財產中分之。
擇其饒。
與其弟。
其弟旣饒。
而公且貴。
雖一飮一食
兄弟共之。
終身不衰
至性孝友
君子賢之
公嘗爲將在邊。
臨亂不避死。
閑山之戰。
九戰九克。
功成不伐
忠也。
吾聞求忠臣
必於孝子之門。
不信矣乎
上之七年
旌表其閭。
海山古篆
考工郞金君家
在浪州之摩天臺下
自絶西麓
峛崺小山
西臨大海云。
君居之。
其室海山軒。
因求奇字古文爲額。
古文者。
始皇時
程邈隷書
自全之後
其法遂亡
漢時
甘泉
芝英書
唐時
飛白文字
皆效古文爲之。
古也
今金君以古文
問於吾。
樂古人之事者耶。
作古篆貽之。
愀然嘆息而言曰。
昔周之衰。
入海
當秦楚之際。
安期生者。
隱於海上
不知今之世。
亦有奇偉不遇
隱而忘世者耶。
樂天窩記。
鄭君
(昌基。)
公元1653年
何爲可樂也。
夭壽其可貳乎。
富貴可求乎。
厄窮其可諱乎。
吾聞小人戚戚
君子蕩蕩
夭壽窮達禍福
命也。
命。
乃天也。
故知命者。
不汲汲也。
有悅於心。
適於欲者。
得之不義
不取也。
拂於情。
窮於厄者。
遇之不義
不避也。
然後不慍不怍。
人知之。
囂囂
人不知之。
囂囂
此非樂天者乎。
士有修德強仁學者
企及勉之
旣以告於
書以識之。
癸巳十月上浣丙子
眉叟
書于台嶺寒巢
養眞軒記
昔。
公子寧堤君。
賢而好客
時之公子貴遊才子士大夫日集其門。
四方遊談之士。
亦莫不曰
公子公子云
公子捐館舍三十年。
賓客皆盡。
閭巷老人
相傳古事
今其第。
古木蒼臺養眞軒猶在。
使過者。
共指而咨嗟日久
而其嫡嗣安君逐於窮域
常泣恨。
上憐之。
特召還。
復其爵祿如舊
公子旣以恩返。
修治舊第
一如先公古事
囑余記之如此。
養眞軒。
正寢次舍
而楣間大額。
參知兵曹裴大維書也。
修齋
東宮左侍直崔漢卿
性好恬靜
無所事於外物者。
不肯名利自累
安居守道
築室園林之奧。
爲室。
取溫。
取涼
其室
無他事。
端坐日閱古人書。
有得則樂而忘寢食
書其楣曰靜修齊云
且謂余曰子知我矣。
盍爲一言敎我也。
余應之曰。
諾。
水至動而得靜則鑑。
心至用而得靜則虛。
則明
明則無不盡矣。
靜者
動之本也。
若子可謂善學者也。
然亦有說
偏靜無用
無用
不備
易曰。
尺蠖之屈。
求伸也。
龍蛇之蟄。
存神(一作身)也。
靜時求觀天地生物之本。
乃盡也。
書之。
以爲記。
鍾淵洗心齋記
吾落南時。
嘗過三山
觀鍾淵。
淵上祠。
遊水石之勝。
山中多層石奇巖。
水流山中
深者爲淵
淺者爲瀨。
兩岸皆石。
石多奇怪異狀
水盪石下
匯爲鍾淵。
石上
皆高不過五六丈。
枝幹皆赤。
屈曲蟠螭
其高者滿谷皆然。
蒼翠蔭鬱
盛夏不知燠暑
谷口巖壁嶄然
其間石逕高低
或見或不見
牧童騎牛穿夕煙之如畫。
平生少人事。
老於山水
至此以爲絶奇
今聞新搆溪上亭。
洗心齋。
淸溪
橫作石橋
刻石詠歸橋云。
令人起想。
爽然忘累。
賢人祠。
松下
登玆亭。
涉玆橋。
淸流
足以滌煩襟。
足以淸心神。
逍遙吟詠之樂。
於亭與橋盡矣。
是爲記。
己亥仲秋上浣
孔巖許穆
寄題齋壁上
公元前201年
於是齋記(庚子任侯名裕後)
公元1567年
元年冬
穆在陟州。
潭府都護任侯與書曰。
僕築小齋於廣津。
名之曰於是齋。
要得記若齋額以自省
吾子敎之也。
穆先作三大篆。
謝曰。
請問於是之義。
敢以卒業也。
侯卽復書曰。
非有江山之處。
植物之玩。
田園之樂也。
僕有先人丘墓在此。
丘墓之側。
居息之所。
爲屋二間
覆以
南出牖。
亦能容膝有餘
於是
於是
以饘以粥。
心安焉。
將於是而終年
噫。
世之是非非是
亂矣。
人之言莫不曰吾能於是
而不願於非。
然考之行事
於是者寡。
於非者蓋衆也。
僕乃大懼也。
穆仍嘆息曰。
善乎言也。
亦可以識之也。
遂書之。
以爲於是齋記。
仍銘曰。
戒之哉。
是非
非是
明者擇之
是非難。
於是爲難
剛者得之
戒之哉。
恭川精舍記(慶君名㝡)
國子直講慶君前年永川太守
卜居嶽北洞。
治田好樹藝。
漁釣自娛
其特室曰恭川精舍
前有川水曰恭川。
溪山閑暇之樂。
其可名者非一。
而君謙約不爭
得川之名。
從以名其室自勉
能不以外物爲心者也。
昔。
魯大夫正考父
一命而僂。
再命而俯。
三命滋益恭。
書之於冊。
自古賢之
聞恭者。
德之基。
樹德必昌
慶氏始大於高麗
世有聞人達者
旣族大而舊。
今君名且顯矣。
恪恭自守
一以滿溢爲戒
舊家餘敎可知
而亦君之賢能樹德不愆
不可以不識也。
書之。
以爲精舍記。
李楨山水圖記
公元1632年
崇禎末
東方大亂
吾經亂後。
因落南。
山陰
耆舊生金宗偉。
吾愛山水
山水圖八帖。
贈我曰。
李楨之畫。
殆絶畫。
中得之云。
古時能畫李上佐之孫。
吾嘗得李上佐佛畫
甚奇。
又其子孫能傳山水之妙如此
四時八景
湖山無限意思可見
遠勢平沙煙樹尤佳。
書之。
以爲李楨山水記。
上之五年甲辰秋八月旣望
孔巖眉叟
書于台嶺草廬
豹變堂記
公元1586年
南塘丈人嘗謂余曰。
吾旣不見知於世。
索居海皐。
無事
日閱書史
自娛終年
吾有兒五人
無他長。
足以父業爲儒
吾日敎所閱書
行事無愧古人
吾願也。
吾於書勤力
至老困不達
後世
必有發者。
書室
名曰豹變堂。
亦嘗有異於此
南塘之側。
玄豹變爲文虎
誌異也。
吾子敎之也。
余應之曰。
諾。
亦祥也。
累善不食其報。
其在子孫歟。
易曰。
君子豹變
亦祥也。
今已二十年
其後
諸子兄弟國子三人
一人繼以明經得仕
丈人沒已十餘年。
公元1567年
諸子早殀二人
一人學如古人
追思良爲於悒
二(一作元)年
余以事出東界。
少子東卨爲官大嶺之南。
寄書千餘里。
先人之託。
索爲記。
善乎。
若人能不忘其先人之敎如此
亦其志可知
勉之
勿墜先君子之敎。
亦毋使我他日不知言也。
眉叟
記。
權使君墨竹屛記
公元1569年
陽公子善畫
名於宣,仁間。
公子之畫。
畫色
能畫神。
雪竹寒。
雨竹濕。
風竹蕭蕭若鳴。
其筆妙侔造化
天機入神
不可幾也。
渭川金生
公子之外孫也。
能傳其法。
一時爭得之。
公子焉。
數年前。
余得有之。
東皐詩。
古文書之。
時以娛玩焉。
三年秋
余罷陟州歸。
江陵
永嘉權使君出公古畫
金生墨竹
求吾古文書。
其事與吾私藏詩與畫。
寓意相似
喜而識之。
安文成公遺像重摸記
興州白雲洞紹修書院
有舊安文成公遺像圖本三。
傳自延祐年中
至今三百有餘年。
安氏苗裔五衛應昌
厚貨求畫工。
更摹
二本
孔巖許穆識之。
煙江釣舟
公元前194年
無事漣上
熊淵主人邀我於江干
至則主人葉子相待
江岸茂林巖崖
江水綠淨如染。
舟上灘。
山深沙白
水急水聲礚礚渚涯無人
白鳥窺魚。
舟行漸近。
而不飛去也。
於是主客相樂。
投竿而戲。
鼓枻而謳。
擧觴相屬
渡口急雨
天地黲黤。
波浪爭回
蛟螭出沒
虹霓間發
俄而雨霽
落照銜山。
山影隱隱
煙渚迷茫
遠聞浦漵漁歌互答。
主人曰。
樂哉
爲我識之。
余曰。
諾。
遂書其事。
以爲煙江釣舟記勝。
強圉協洽孟秋
眉叟
記。
公元前193年
白雲山水記(戊申)
龍洲寄書漣上
爲山水之約。
無事得書。
喜甚
至蓀嶺。
從公遊觀白雲水石
自蓀嶺至社堂四十里。
社堂山下佳村。
郊原川石之勝。
谷口有臥龍巖
自社堂至白雲寺三十里。
川上白礫深松
往往嵁巖脩瀨。
行川上十五里。
至石場。
盤石甚廣。
蒼松五六株。
離立石上
川流石下
深者爲潭。
淺者爲灣。
從石場東行
又十五
公元1575年
里。
山益深水益淸。
間有高壁奇巖。
洞門
潭水綠淨
最佳白雲
山中古寺
前樓巖壁甚奇。
東州李學士山樓記。
沿溪少上。
水流石上甚遠。
其上曹溪白雲
東北五里
上禪最在山中高處
石峯環立
山深谷遠。
列岫
浮嵐爲山中絶景。
其下。
古見跡寺。
今墟爲墾田
田畔有道浮屠
刻鏤物像
奇詭萬狀
千年古蹟
石頹泐不可見
白雲西南五里
普門亦佳寺。
公手持魯春秋正義,易六十四卦爻象卦序。
吾道大宗
公行年八十有三。
博覽強識
精力不老。
僕少於公九年
倦怠甚矣。
得聞微言至論
皆警人敎人者也。
識之。
上之九年中秋十五日
眉叟
書。
公元前193年
白雲山水記(戊申)
公元前194年
白雲
壽春之史吞。
壽春古貊國。
山深多石。
其民樸騃
或有逃世士居之。
史吞。
春初境。
多川。
石鋤,五芝南華瀑。
山水佳處
景泰末
金時習逃世絶跡
於此
謂之五歲童子洞云
斯人者生五歲
大學中庸
號曰五歲童子
旣早得大名
世故
一朝逃去。
自絶於世。
憾慨怨恨
公元1606年
其身不悔。
讀其詩使人流涕
太史公伯夷
孔子曰。
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
然睹逸詩可異焉。
蓋論之。
三百篇
多周衰。
大夫君子感憤之作。
非自怨感於時者然耳。
史吞東南三十里牟津。
津上有李文純公祠堂
其南又三十里淸平山中
傳言隱者之莊。
高麗大樂丞李資玄遯自隱
入山四十年
王以禮召見
寡欲之戒。
稱之曰。
道德老者也。
僕近無事
淸士傳。
石鏡塚銘四十四言。
古之士逃世潔身
其心可明。
淸平息庵李樂丞所築云。
壽春山水古事
幷識之。
公元前194年
此遊本爲淸平之約。
而聞上有溫泉之幸。
白雲而返。
入山四日
山中大雨
雨晴下山
戊寅癸未六日
列其從遊諸君
 老相公胤子正言威鳳公。
外孫李后平,李蕡兄弟
正言之子九輅,趙氏門屬子承達。
公元1672年
雪中名山記(壬子)
公元前194年
十三年大蜡上旬
䎘與盧生
觀天摩氷瀑
旣還問其所遊歷曰。
華藏
高麗恭愍王古畫
佩水,蒼衣,㡤頭,大赤帶,儀狀
不闇天竺梵文貝葉經
亦環詭異
靈鷲南讀莓苔玄化碑。
圓通石甕
雲居朝日,天摩。
氷瀑積氷十丈
蛟螭蜿蜒蚴虯
若騰若挐。
變化神怪
奇詭百狀
觀音窟觀石觀音
過淨慈登寂照。
雪山嵯峨
俯瞰萬壑
通望燕齊之海
極目無津
雪深不臨萬頃臺。
下摩阿岬。
沿巖川十餘里花潭
出谷西行二十里雪城
次其言。
以爲雪中名山記事百七十六言。
 老人少時與行僧法琳
遊天摩。
今六十年。
依然隔日事。
感而識之。
下旬乙卯
石戶老人
書。
眉江泛舟
公元1363年
十三年九月乙酉
老人與客泛舟遊於眉江。
江壁上下
深松江楓蘆荻
水波渺漫
洲渚甚遠。
陽鳥翔集
於是擧觴相屬飮醉而樂。
日暮煙汀
暝色尤佳。
夜宿阿彌佛宇
江上佳寺。
高岸皆奇巖層石。
會客
太守羅襻,陵署鄭昌基,前任國子直講李台瑞,儒生南宮億,鄭泰岳李鼎紀,許䎘,鄭佾。
其後日。
上舍生鄭東岳
白鷺洲
至江上。
賦詩
下弦庚寅
八十老人
識。
觀音寺
老人遊朔寧之觀音寺
輿誌。
朔寧郡。
新羅朔邑
治南十五里靈源山
觀音寺
寺舊遠。
不知創於何世。
相傳谷口懶翁
懶翁所植。
寺傍
有釋靈觀
浮圖觀。
慈悲苦身修行
不受人恩澤
信惠澹然
以無欲爲宗。
群山二友圖記
西湖趙成父袖持其先詩畫來示余。
題其面曰。
群山二友圖云。
仍索余一言記之。
余見之。
喜謂曰。
不亦善乎。
吾爲君敢不勉。
子之先君子
潔行高趣
樂飮自娛
善於詩畫
萬曆間。
避亂湖南
與金湊(一作輳)公遇於客途
一見心相許。
結爲友。
因與寄客靜州群山
漂泊經年
日相樂。
忘其窮困客。
今此詩與畫。
摸寫其樂。
而又金湊公序之。
皆在一帖
讀之足以想見相與之深也。
嗟乎
子之先君子
不幸三十五早殀
余嘗銘其葬。
金湊公後以甲科
官止春官正郞。
年老謝去。
七十三歿。
嶺南人故自號南翁
兩家子弟相驩如骨肉焉。
四月上浣
孔巖眉叟
書。
李員外耽羅日記
公元1356年
吾所善騎省李君
御史濟州
前任官吏不法覈實
仍令祭神嶽
贓汚
民隱
文武才藝。
引年孝子節婦善行
審列鎭防戍要害
又以土民流竄人犯作姦覈聞等事凡十三條。
上之六年冬十月
受命拜辭
百濟千餘里。
至康津海上
候風三十八日。
順風二日至州之禾北。
涉海九百七十里。
古昔東方之夷九。
其一乇羅。
高麗滅之。
初置濟州
元置畜牧三世
而有前後據州反者二盜
遣金方慶,崔瑩皆討平之。
太宗二年
負固數叛。
分置山南二縣
外夷記。
乇羅好畜牧儉嗇
禮讓
多壽考。
在國之極南海中。
恒陰少暘。
厲風淫雨
蟄蟲
州縣之居。
島濱山麓
釜岳最高大
而四方四百里。
竣事
至明歲四月
復命
去來水陸千里。
南行日記
海外山川言語嗜欲物產珍怪謠俗方貢雉堞軍旅器械積儲古事古跡眺望道里技藝聲樂學校,群祠,耕作,工商,百隷
一一具著無遺
古者御史
巡行天下
賢良
民瘼
德惠
州縣不法,善績,山川土田農桑民業風謠物貨
以糾民正俗。
公元1364年
使者職也。
善乎。
可謂善於使事者也。
今此之書。
當列之四方圖籍
以爲邦政者。
邊制治者之要法也。
重光作咢中秋寒露節
眉叟
書。
寒山六友堂記(宋進士錫祜)
寒山老翁壽考無疾。
樂山澤之遊。
八十登陟不老。
僕竊覵其居。
好潔無事引年
嘗擧進士
多亂後。
絶意干祿
從人老於寒山
寓物自娛
名其堂曰六友堂。
六友者何也。
列植堂前
又有琴一張
一隻
草堂閒暇。
撫琴而歌。
鶴舞堂下
天晴景明
鶴聞過鶴則鳴。
鳴則集。
人與相忘
不去云。
橫山
橫山
漣川北江上佳村。
松林沙渚
上下瀰漫
南岸皆層石高巖
列岫茂林
有古渡。
江中多石。
挐舟江石而過之。
水急失勢
舟橫石上
不可渡。
西望長景石壁
東南石渚峽口
巖壁上有僧舍
倒影庵。
佛壁臨江
袈裟緇巾數珠誦佛者。
持斧而樵者。
抱瓮而汲者析者。
洴䌟者。
倒影重淵
之如鑑。
下望諸灘
又其下將軍灘。
將軍灘下熊淵。
石崖觀石文異書。
干出石鱗石墨
多壽考。
前有九十孝子希說
居喪
三年食粥哭。
年九十。
哀慕不衰
私屬今月早孀。
再嫁
年八十餘。
敎子以不不爭
里中至今成俗百年
村父老傳言古事如此云。
子之亂。
節婦二人
秀才權述妻鄭氏。
江上有節婦門。
一人
亡名
眉叟
記。
熊淵石文記
熊淵。
在長景下十五里漣西之地。
吾自亂後南歸
石文已出數年。
往觀之。
石靑字黑。
怪怪奇奇
不可名狀
永叔曰。
石文與石俱生。
可知
或氣化成之。
其言得矣。
從而筮之曰。
順從而上下應也。
正凶其家。
暗而自蔀。
無人不覿
觀音寺霧雪記(癸卯)
公元1354年
四年十二月甲寅
過長石壁
雪中觀音寺
明日山中大霧
深松
雪後煙霧裏。
黛色依迷。
隱然深趣如畫
俄而
日高雪消霧霽
不知山林霧雪活畫耶。
幼畫耶。
妖孼耶。
鬼神戲劇耶。
鄭生草堂題名
四年春上元前日大雨
溪水始漲。
尹希仲偕宋
長老
訪余於鹿峯寒棲
余與希仲相別數年。
喜甚
留話一日歸。
余送之中路
眞洞李景久酌話。
日暮相携松嶺鄭生新搆草堂
賞梅
題名其壁。
常山宋錫祜(一作祐)季愼月城李彥茂景久,帶方尹鑴希仲鷄林華岳久子泰陽,吾家少壻完山李絿也。
明日
將遊仰岩
觀氷江石壁。
陽川許穆
題名
宋君別業
有宋作別業於浦。
浦者。
烏江壺口峽裏
最稱江上之勝。
前臨大堤平蕪
其外長江
江上石壁
君居其間
樂其閒自云。
日與魚鳥爲徒。
陶然忘世
慕者有八景云。
一曰石壁春輝
二曰摩嵯黛色
三曰浦口朝霞
四曰漁村暮煙
五曰峽門過雨。
六曰遠浦風帆
七曰蘋潭月影。
八曰江郊霽雪
樂之
識其言。
以列別業之娛。
令君當世之名能詩歌詠
辛卯暮春下浣
台嶺老人
記。
偕諸丈老泛舟遊記(丁未)
公元1358年
八年秋
寒山宋丈老偕尹希仲訪余於石鹿
相與大江之上。
從江上主人。
觀熊淵石文
書。
泛舟遡流過望諸上橫山
遊長景臺。
時日已暮。
白水遠。
煙景無窮
宋丈老今年八十四。
茂卿希仲皆已耆艾
余且白首
諸君後。
此遊可謂老人勝事
識之。
孟秋下浣
七十三歲老眉叟
識。
熊淵泛舟
八月十四夜
泛舟熊淵賞月
江月正中
明水遠。
入夜江村
人語漸稀
浦口漁火明滅
於是乘流娛樂
仍與語漁樵閒暇。
題名船上亦識樂也。
完山李晉茂茂卿,東萊鄭有隣德甫茂卿二子鼎紀,玄紀,德甫從子觀周。
五六人
僕老於二君
三子者。
皆最少年也。
孔巖許穆文父。
書。
避暑深源寺記
公元1669年
己酉夏
老人避暑深源寺。
鄭君仲鎭仲魯兄弟及吾從子䎙。
從我學子
李玄紀先我入山中。
待我數日。
明日雨新晴。
前溪水石
仍登聖住
四十年前浮屠學淨。
住此寺。
淨與物相忘
八十餘死。
守寂無爲
無弟子。
死而無浮圖
明日淵上
李茂卿與其子鼎紀,楠溪李大來,潼梁金瑞來。
鼎紀,紀最少年
而皆茂卿二子也。
易圖先天八卦
陰陽爻象卦體爲序。
自然之理也。
下弦後二日。
眉叟
識。
長春窩記
金君玄瑞嗜古書。
篤好彖象十翼之文。
頗得古人之旨。
寓居東州西境
樂峽俗少人事。
無求於世。
耕田而食。
無事則樂植甘木
花芳草。
花開葉茂。
四時不改。
居常閒暇自適
其室長春之窩。
者。
天道爲元
人性爲仁。
易曰。
者。
善之長也。
其意善矣。
所樂不但草木之玩而已
於心喜之。
書其事以寓意
老人嘗作石鹿草木誌。
仍示之。
詠歸亭記(庚子)
元年三月
余以暇日出西湖
雨新晴。
潮水正滿。
平蕪始綠。
沙上有持網者數人。
相呼語。
於是日已入。
夕煙未斂。
煙外多高
此時
風帆入浦者五六。
高岸
名園百花
臺榭相望
一公子湖安君詠歸亭云。
忻然樂之
登臨詠而歸
招亭下人
語之曰。
他日公子來遊。
以吾白公子。
公子之樂。
如吾樂耶。
因以記之時穀雨三日
孔碞眉叟
書。
逍遙山
逍遙山
楊州治北四十里。
不及大灘津二十里。
王方西麓別山。
谷口內外山下人相傳。
王宮遺墟二處
荒草中有石砌數重而已
永樂間太上行宮云。
京城百里
豐壤宮又百里
谷口有廢井石欄。
入山中。
山皆石。
石巒
石洞
爲石燈。
石梁
山木多多楓躑躅
宮墟南山
石極高峭
最上有白雲臺
少下中白雲。
少下東北下白雲
在中臺上
宮墟上有瀑布
高八九仞。
下從陰崖
中臺
大刹
今皆墟矣。
瀑布傍當石絶十餘仞。
橫木爲梯。
上元臺。
過元曉臺有逍遙寺
逍遙壁記云。
新羅僧元曉住此山。
後三百年甲戌
麗僧覺圭奉太上旨。
精舍
二百年癸酉
精舍燬。
明年甲戌
關東僧覺玲重作佛殿僧寮
牧庵記云。
元曉當新羅太宗文武之世。
曆年自新羅太宗
至我康獻大王甲戌
七百六十七年。
又至萬曆甲戌百八十年。
記曰。
三百年何也。
東隅觀瀑布。
其上有大石
起立臨壁五六丈。
碞壁間石竇
石泉涓涓
曉井也。
李奎報詩曰。
循山渡危橋
疊足行線路
上有
百仞巓。
曉聖曾結宇
靈蹤何處
遺影鵝素
茶泉寒玉
酌飮味如乳。
此地舊無水。
釋子棲住
曉公一來寄。
甘液湧碞竇。
登臨碞壁。
絶壑石上
九峯山石奇處。
從中石竇
出懸庵東南
登義相臺
最高爲絶頂
其北獅子庵
谷口瀑布
緣崖上義相臺九千丈。
十月山深谷陰。
雨後溪石綠苔
楓葉不枯。
四年癸卯十月己亥
孔巖眉叟
記。
四年癸卯孟冬戊戌
穆與完山李晉茂,上黨韓均,吾外甥李絿,李茂卿三子遠紀,鼎紀,玄紀。
宿逍遙寺
明日
同遊相臺下。
題名
孔巖許穆
書。
元曉臺下瀑布石竇
題名夕宿茂卿靑草別業
明日
渡大灘津十里
九折灘。
李甥溪莊花巖舊業
山水最佳
眉叟
識。
柳莊
國子進士韓君天授
別業高陽竹院
其地有茂林郊原
前望二陵
下大川平沙。
治園林植花卉
門外有淸池翠荷
池上高柳七株
謂之七柳莊
草堂無事
架上有百家書。
君獨
自娛其中
吾愛之。
爲之一至再至三至焉。
因識所樂。
以爲柳莊記。
靖孝公子丘墓圖記
公元1611年
辛亥春
公子朗善君訪老人於石鹿山居。
先公丘墓圖。
仍謂之曰。
先人衣冠之藏。
永平梁文
雖有麗牲之石
先人備矣
歲久之後
人事絶遠
子孫或不知墳墓者有之。
吾惟是之懼焉。
爲之作此圖
能言一言
遺後世子孫。
死不恨矣。
吾子識之。
老人爲之歎息之。
重爲之起敬而言曰。
善乎言也。
亦孝子之心也。
樂道人之善。
君子勉焉。
某雖甚耄。
敢不諾。
謹識之曰。
柱北十里
風穴山
山有石竇
風氣所出
名風穴
西五里梁文驛。
北小山曰文山
千有九百五十有九步
山在廣野中。
西北原野
南館驛小北和德之原。
豐碑大葬
公子墓也。
孝宗二年
公子卒。
當時國家被兵之餘。
封君貴臣葬禮殺節
上尊王室貴戚
特賜成禮以葬者也。
今已二十年。
墓木大拱
蒼蒼萬樹
原頭三十四步。
石塔五層。
古遠不知年代
石塔南。
井泉
深數丈。
淸冽
環山之內。
皆馬田數百頃
原西六十五步。
作墓宇曰永慕之堂。
北百十步越小岡。
永安僧舍
南三百四十步出洞
有廣路通關西二里
有小丘奇巖。
地誌所謂永平七里
風流碞者也。
其外大川合流
其一。
官道萬歲下流
其一。
白雲溪魯淵之水。
於此
涉川永平縣九里
京城百四十里。
書之曰公子靖孝公丘墓記。
良醞古蹟
輿誌開京古蹟
姜太師邯贊,安中贊裕,李侍中穡,韓上黨脩古宅。
皆在良醞洞。
太平館西古國子監下云。
(勝覽只云。
良醞洞。
而諺傳。
太平館西。
良醞洞。
)余嘗按古事
從父傳說
略記其事。
韋布士韓德亮
牧隱柳巷詩(牧隱
李侍中號。
柳巷
上黨號。
)來示余。
幸得此。
攷其事頗詳於牧隱柳巷宴集詩。
可見
李侍中東山西北
故朴萬戶園中小丘。
勝地
從小直南小下。
權吉昌園林
其西。
柳宰相古宅。
又其南。
陽坡博古宅。
權吉昌林亭傍。
上黨樓居
牧隱柳巷樓上與廉東亭小酌詩。
其東李侍中宅。
柳巷詩。
有牧老買宅比隣
公元1649年
語。
二公酬唱詩。
各稱東里西隣云。
今三百年古事
歷歷如在目前
獨恨姜太師,安中贊遺墟所在可知
史權氏傳。
貴盛權準父子
封吉昌君
王命官出六百金。
(史。
作銀五十斤云。
五十斤。
恰爲六百兩也。
)買安裕第。
以賜準。
時安氏舊宅
權吉昌賜第
二世云。
櫟翁,氷翁二公之居。
亦如牧隱遺卷所云。
皆在此而無從可知
氏譜牒。
上黨公
權吉昌外甥
(譜云。
權準
韓脩
牧隱集。
吉昌上黨
俱曰西隣
柳巷
氏之甥。
仍就吉昌第而居。
)而上黨後益貴。
改封淸城
韓生淸城九世孫也。
元年五月上浣
孔碞許穆
書。
雲溪
十月
寒山宋丈老與希仲
相會雲溪
希仲爲書邀我。
我與景久約往會之。
久有不果往。
吾與希仲酌話。
留寒一日
其明日。
雲溪路逢重城宰宋汝受
大司馬召列邑兵。
大閱南漢云。
夕至雲溪
雪後巖崖石逕
瀑布多奇
吾四月觀三釜瀑布
九月入深源。
山水記。
二山不如雲溪水石
其石洞曰靑鶴洞。
其最上層石上曰舞鶴臺
上讀雲溪碑。
宿雲溪寺
明日
仲將向迷源。
靑城石門
仍話及山下風俗善行
宋丈老曰。
新山百姓李貴男妻。
子之亂。
匿於山中
爲賊所逼。
過其廬。
罵賊立不動。
賊拔劍。
斫其膚刳其腹而殺之。
有畜狗守之。
三日三夜
烏鳶不敢食。
鄕里稱之曰異哉。
節婦也。
其畜狗。
亦知以義相報云。
私屬趙男爲兒時
其父死於壬辰之亂。
旣長爲之追喪三年
鄕人善行之者
六十餘年。
男死。
謂其子曰。
我死。
無埋我。
棄我於道。
安我也。
其子不忍也。
衣之以薪。
不穿不封
嗟乎
亦孝子之心也。
山上流傳
薛仁貴祠。
或曰
王神謂燕山云。
希仲曰。
厲。
水旱疾疫
祀於厲。
吾歎之曰。
古人曰。
用物也。
洪其閱物也多。
精神強。
死而能以禍福食於人。
蓋妖也。
卦巖題名
公元1657年
上之九年夏
鄭君道泂與我言。
卦巖題名
古跡其舊遠。
如今三百年上下。
牧隱陶隱,林西河舊業
江上老人相傳
可觀
余聞之喜甚
鄭君往而觀之。
又與金夏圭,高應文兩生相從江上
金丈老輩聞吾來。
相待者。
老少十餘人
公元1650年
相與乘舟棹下。
至卦巖。
其下衆巖,長江白沙
往往高壁浸江。
卦巖最奇絶
石立如削。
漁父釣魚者。
指言童稚時。
石上
莓苔間。
僅見字畫
不見
已六十年。
余從其下。
大書卦巖二字
又書曰。
眉叟刻石
以表卦巖題名古跡
其上沿江數里曰浦。
北岸銅浦
高麗林椿江上居云
下流
觀魚臺
牧隱詩藁。
觀魚臺作。
浦。
陶隱公江亭云。
其來相待者。
金誡緘丈最白首
少於我二年
尹坡挺,安廷燧廷烠兄弟,權銖,崔世▣,禹有夏,金丈老子金怮,金𢜟,卦巖主人處厚,處江兄弟
又有白首生金踵至
與我同學少年友者也。
諸君載酒
釣魚
相與樂甚
眉叟
識。
鄭君山水指路
烏江壺口峽。
其上石壁深松
有古城。
絶景
又其上大灘。
靑松谷口
谷中山水可遊。
大灘東二十里。
玉屛
有朴政丞祠堂
水中石峯
石刻大字
又東數里餘。
水亭牛頭淵上
淵上又刻蓬萊詩。
字體奇玩
其上二十里曰白鷺洲
七里灘下。
西流
白雲溪
公元1649年
水合
漫廻過永平西。
牛頭淵花江之水。
不及永平三十里。
爲禾積淵。
淵中石峯
高不可攀
淵上皆奇碞峭壁
多衳多楓躑躅
又其北上流十餘里。
石亭
水中有層石。
蒼然特起
水深苔滑
不可梯而登。
上流
又有七潭八萬碞。
上黃別業
禾積淵十餘里龍華山
山有三大瀑。
瀑下三石潭三釜
貊俗方言謂瀑爲落。
三釜落者此也。
其上龍華寺
白雲山
永平東北六十里。
水益遠。
山益深。
京城北山水之奧。
白雲水石最奇云。
其外壽春之史吞。
山水佳處
歷記之贈鄭君
以爲遊行山水指路云。
丙午下旬
眉叟
書。
鐘潭水石
鐘潭
漳州川下楊州北境窮處
川水發源於陸昌安
流六七十里。
過熊淵爲漳州川。
川上石壁嵁巖
水中多石爲石瀨
鐘潭
石潭
潭水綠淨
上有魚梁
怪石當流。
若宇若封。
水至此爲上下脩潭。
水中又有大石
上平可坐。
西岸峭絶三石莑皆奇。
其最南者最高。
下流水口
茂林高壁
日夕暝色深陰。
東岸白沙
沙上
白礫
又其上斷阜。
半井環流
下有長松五六株。
盛夏蒼然可蔭。
從斷阜東小上。
松林
其外廣野續田。
直東。
花碞石灘五里
東北
深源谷口
巑(一作攢)翠碞一十五里。
靑松大灘十里
上流永平白雲溪三十里。
五年仲夏月半
孔碞眉叟
記。
公元1653年
熊淵泛舟圖記(壬子)
公元1611年
十三年四月
公山權著作措大兩人
老人石鹿碞居。
中得良晤數日。
敍心開暢
相從觀於熊淵。
克家踵至
金玄瑞亦與之相期
前夕已至矣。
雨新晴。
洲渚霽色
可喜
主人公爲之設酒食爲禮。
甚懽。
明日
出淵上觀石文神書。
怪怪奇奇
或豎或衡或合或散。
變動可駭
蓋氣化成鬼神之跡也。
泛舟前江
挾江皆茂林峭岸
往往芳草
長洲遡流
上將軍灘。
南岸晴峯最秀。
芙蓉峯
(權公山命名
)其上望諸山深水遠。
渡口無人
水鳥翔集
廻船下流
鸕鶿碞。
客各散歸。
相與摻手爲別
公山忠州
追作熊淵泛舟圖。
老人記之。
公元1653年
 前十月
玄瑞客死臨湍
今其名在紙。
其人已
公元1611年
亡。
惜其疏散好遊
良爲於悒
十五年仲春上浣
許穆眉叟
記。
公元1653年
熊淵泛舟題名(癸丑)
孟夏之月。
辰在實沈鳴札。
有見
穆從諸君泛舟熊淵。
題名序齒
今年七十九。
年最老。
淵上主人李晉茂,茂卿
少於我十三年。
爲六十六。
國子上舍鄭昌克家
茂卿三年
爲六十三。
公山載仲車。
又少克家九年
爲五十四。
耆艾之年。
夏圭玄瑞四十七。
權著作仲章三十八。
守經季正三十三。
許穆文父。
題。
石文
石文
龍蛇草木形。
變化怪詭
不可名狀
石靑字黑。
苔蘇不沒
前有一邑宰剝斲之。
得數字而去。
石剝深二寸
石文二寸
鬼神之文也。
最古可知
古渡林樾岸。
文在石。
人之居且百年
然後文始出。
文本與石俱生耶。
氣化之感。
鬼神成之耶。
石鹿老人
記。
衡山碑記(戊午)
公元1652年
四年夏
公子朗善君奉使如燕。
衡山神禹碑七十七文。
其文類龍蛇鳥獸草木形。
炳耀神怪
公元1528年
不可名狀
夏后氏平水土
象物制書
神姦物怪莫得逃其形。
人得遠害宅土者也。
其碑至今四千年。
沒於世久矣。
大明嘉靖時
其碑始出。
嗚呼
聖人之文顯晦
天也。
公子得之
傳於東方
人力所不期者。
公子千古古事
遐遠異觀
穿塞四千里。
歷沸流玄菟扶仙。
至墨胎氏墟。
夷齊廟
碣石幽燕之都。
古國遺風
石鼓古文
朔方
聖祖王迹所起。
七年
遊摩阿岬。
八年
從上於湯井
東遊九龍淵。
毗盧絶頂
出海上。
遊叢石國島,三日浦。
丹書異迹
九年
南遊登臨九峯
仍遊四郡
十三年秋
三韓之外。
三神洞。
天王絶頂二萬四千丈。
仍登支提塔山
公子文學
不喜弋獵馳騁
被服儒士
嘗摸刻列聖書。
旣入天府
藏之名山數十本。
公子宣祖王子仁興君之長男
仁興君以文學篤行
諡曰靖孝
穆嘗作和德碑,靖孝公遺事梁文丘墓記。
今見衡山碑。
公子事。
具記之。
孝宗二年
公子十五。
初授三品爵。
其年靖孝公卒。
三年
進承憲。
襲封君。
禁兵
卽位
管尙食親府事。
公元1649年
命使使燕者再。
嘉德
卽位之年
葬仁宣太后
公子守陵三年
旣練。
昭德
祥而返。
復命
寵待之特厚。
加興祿。
正一品。
海西之田。
請告浴達忽溫泉
三入怾怛。
仍遊東海
至望洋亭千餘里。
還至頭陀寧越郡
謁魯陵。
公子之遊遠矣。
碣石幽燕
周行九千餘里。
公子諱俁。
字碩卿
作古篆曰爲善最樂云。
上之四年孟夏初吉日
孔巖許穆眉叟
記。
賜几杖記
公元1534年
穆從東海歸居漣上
十三年矣。
上新卽位
召拜大司憲
一年五遷
吏曹判書
擢拜右相
穆行年八十一。
以老乞休
不許
賜之几杖
承旨李同揆,注書沈橃。
承命來宣。
禮儀南宮垕,考工郞趙嗣迪。
各以掌事至。
禮節官儀注曰。
匠作監設卓於正堂北壁南向
注書以敎書龍亭
考工郞以几杖載架子至
執事主人祗迎於中門外道左。
執事奉敎書置北壁卓上
几杖敎書東。
執事承旨及注書。
立於卓東西向。
執事主人詣卓前近南北向立。
執事四拜
主人四拜
注書奉
公元1651年
敎書
執事對展。
執事唱跽。
主人跽。
注書宣讀畢。
執事敎書還置卓上
執事主人進詣卓前北向跽。
承旨几杖授之。
几先而杖次之
主人以次受之。
以授執事
俯伏興退復位
執事四拜
主人四拜
執事承旨及注書。
出就次。
主人承旨及注書以賓禮禮之。
主人執幣以贈。
於是卿大夫士多來觀之者
昔。
仁祖中興明年
梧里李文忠公七十八。
上疏乞骸骨
仁祖賜几杖以留之。
仍錫宴加賜舞樂以樂之
至今稱盛事。
國有大喪
無錫宴之事。
老臣年老後死
寵命
曠世盛儀
士大夫來觀者。
議政許積,度支卿吳挺緯,耆老大司成洪字遠,司寇卿睦來善,司寇亞卿尹深,天官左侍郞李袤,右尹金壽弘,二經右侍郞李夏鎭春官右侍郞趙嗣基,地官右侍郞李沃,政府舍人吳始復上之元年冬十二月立春後一日乙亥。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政府右議政兼領經筵事,監春秋館事許穆
記。
東里古事(丙辰)
漢陽東里
自古稱多聞人達者
高麗末世
公元1624年
君偦。
本朝指名後世者。
南怡,金時習成三問儒林趙光祖金絿奇遵
入相二十三人
睿成以上可知
耆老傳說
國初
趙涓李原魚世謙
世祖韓明澮
元功貴。
後爲王后父。
家益大。
中明以後
宋軼洪彥弼黃憲,尹漑,李
宣祖世。
洪暹金貴榮李元翼
中興名臣
諡文忠柳永慶,奇自獻。
不幸被禍死。
光海相。
有閔夢龍。
仁,孝,顯以來
吳允謙洪瑞鳳李廷龜姜碩期崔鳴吉李弘胄,趙翼,洪重普。
穆。
今上元年起廢
擢拜右相
壽考賜几杖者二人
仁祖二年
李文忠公七十八乞致仕
以爲國之元老不可去也。
賜几杖留之。
今上元年
穆行年八十有一無能。
有几杖寵命
皆稱曠世盛儀
列書之。
以附東里古事
上之二年上元戊戌
東序老人許穆眉叟
三月山水小記
永嘉權相國前年
奉使如燕。
今使還。
行至近郊
余與洪參贊閔學士李中丞
出相見於弘濟院。
於歸路。
山逕石觀音
愛水淸石白。
徐行溪石上。
登臨春臺
日當午。
無限暖草遊絲
少憩白雲洞口。
訪金夏甫
同登四宜亭
四宜者。
宜於花。
宜於瀑。
宜於楓。
宜於雪。
俱爲佳景
仍遊淸風溪
臨溪嘯傲堂。
溪上三石池。
池上古亭
亭西石臺
臺下山中石田數頃。
田畔巖壁臨溪
金相國仙源別業
相國歿已四十年。
一木一石
古跡
子之亂。
相國受命江都
主兵敗事
城中擾亂
相國知事不濟
自燒殺。
守義死節
忠烈祠
夏甫相國之親孫。
而亦博於禮者也。
孝廟之喪。
夏甫與書當國者。
極言議禮之失。
以爲誹謗言。
禁廢十五六年。
親戚皆絶之。
上知其賢。
擢拜司農亞卿
二年鳴鳩六日戊子
眉叟
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