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二 (自动笺注)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二
 記
  
憃愚堂記
宗人殿中宋國藎。
某年月日
所居之室于白達村。
伯仲氏之家在其南。
叔氏之家在其北。
從子群族環列左右
君嘗仕于朝。
憃愚之目被參而歸曰。
名我足矣
遂以扁其正堂之楣曰。
吾將守此以老而死也。
與其兄弟族黨
夕遊從。
詡詡然不老之將至也。
所謂之而樂之者也。
余惟愚者智之反。
誠非美名
自聖人稱以淵,羔之後
後之人多自稱而不厭也
至於憃則騃昏之名。
非人所願也。
然人以是歸之。
而君受而不辭
又將以自詑焉。
此古滑稽之流所爲歟。
然記數民之蔽者。
憃其一也。
而釋之者以爲情不澆詭也。
是則是未嘗不美
而宜在所讓也。
周禮三赦之科。
憃實與焉。
朝廷曾又敍復其官。
此實恕憃之道也。
然則是名也。
於君。
爲得乎爲失乎。
茲有一事
好與族黨抵掌談噱者。
與同春公比隣相愛
而與草廬少相善。
昨者草廬抵書于同春
君物故而相弔焉。
東坡亦嘗遭此而曰。
平生所得毀譽皆此類也。
憃愚之稱。
亦將
公元1670年
以此而推之可也。
惟是世故變嬗。
伯仲先後謝世
而叔氏亦從宦遠去。
孤孑踽涼
令人惻愴矣。
君今又棄家遷徙
而其堂巋然空荒
可惜也。
君嘗要余題其扁。
余意其戲而亦戲而副之。
君終不棄而揭之。
豈以余筆正合於此堂也耶
知所擇而得其人焉。
君眞不憃愚也。
崇禎庚戌孟春日。
宗人宋時烈記。
高敞縣平近堂記
牟陽。
湖南之最小邑也。
宋侯一卿始至。
卽誇其蒼松
又因辛白麓應時詩。
知有萬竹小池之趣。
余與侯自少同里講睦。
熟知抱負矣。
意其以爲不足爲。
而只痛掃漑。
日哦其間
如崔博陵之爲者。
顧乃削衣貶食
以其贏餘。
占地徵龜。
以新衙舍。
治一堂於其傍。
而取周公所魯公語。
扁以平近。
夫以匹夫之勢。
閭巷之間。
親愛同胞之心。
猶且隨其分而有所施矣。
今此邑雖小。
爲官者日見飢寒癃疲之狀。
不以爲意
則一膜之外。
便成胡越
而食焉怠事之責。
烏得免乎。
陵令之爲吏隱
不如是矣。
今將以此二字
常寓於目。
使其無衣者來告其寒。
無食者來告其飢。
癢疴疾痛者。
得以告其病。
然後得以施其撫摩之仁矣。
彼崔博陵者。
初亦豈欲負丞。
而丞乃負之。
不得已如斯矣。
平易近民
爲政之本。
然德愈全則責愈備。
聖人必曰臨民以莊。
又曰不莊以涖之。
動之不以禮則未善也。
必須先之以平近。
使各得輸其情。
而亦持己莊敬
使民不慢。
然後可以敎民以禮。
爲政之道始備矣
而況周公之訓
實以魯公之政不如太公而有是說。
朱子以爲太公初封。
得不大段好。
便有些雜伯氣象。
豈但平易近民
盡善盡美也哉
雖然平易近民
亦非橫目自營者之所可能
爲政者亦不可不察切己之實病。
而蘄望於向上之事。
此又不可不知也。
侯自其先大夫
出入於溪門函丈
而得有所聞
則侯必有得晨昏之際者。
終始言之。
侯名國士
友愛稱於宗黨
故亦將推其心於吏民云。
時崇禎庚戌餘分之下澣
宗人宋時烈記。
山郡壎箎(一作篪)堂記
今上甲辰
仲氏視篆金馬
見其官廨
老屋支拄
殆不可居
又見其所不可無者皆無也。
遂先治別堂於衙舍之前
將次修建矣。
已而意有所不樂。
卽解歸。
家弟一年代之。
相去七月矣。
卽欲爲仲氏之所欲爲者。
連歲不登
賑飢是事
兼且營將設鎭
公元1668年
於邑中。
策應支供
無弊不有
吏民重困
則尤不暇營繕矣。
一年縮衣貶食
帑儲稍羨。
起功戊申春
飢民仍以哺之。
古人兼賑之策。
明年又以公事
引見
咨以郡瘼。
遂以營將設鎭爲對。
上命有司還移礪山。
吏民稱便
力役益饒矣。
遂以庚戌春
諸工告訖。
蓋自倉舍廳事客舍西軒郞位廳,伺侯(一作候)廳,公須廳,大門及新移衙舍之祠堂廳事東西室,廚庫行廊內外摠一百三十間。
凡所當建而未建者。
擧皆一新
而惟客舍廳事東軒
仍舊葺理而已
又以衙舍旣移。
則其別堂不宜仍在故處
故並移於新衙之傍。
而以仲氏之所成也。
故其規制一無增損焉。
仲氏鑿池種蓮於其前。
故亦引水爲沼。
並移其蓮而名其堂曰塤箎(一作篪)。
蓋取小雅何人篇之義也。
沼曰澄碧
晦翁芙蓉澄碧之句也。
蓋惟本朝邑宰之俸。
未有定制
自行大同之法。
則逐朔皆有常支。
雖其多寡不同
要之甚優於京官矣。
只緣爲吏者雖不必橫目自營
例多侵欺滲漏之未塞。
故常不足
不得其所當爲者矣。
今以家弟觀之。
則財不難而用之爲難
用之不難而用之當者尤難也。
家弟治行
多可記。
古人云其父譽之。
不若非其父譽
之。
兄弟父子
所爭幾何哉。
故只書其屋宇作止年月及所作之間架焉。
若其名堂之義則以一家之私而揭之公館
似若有招議者。
兄弟之倫。
通天地之公理
天下豈有倫外之人歟。
後之繼而來者
無以爲一人之私。
因此一端
推廣而敎於民。
則不閉閤
不必下淚。
而自無高陵淸河之民矣。
其於爲政之本。
殆庶焉爾
家弟名時燾字誠甫
其先津人也。
泉亭
公元1670年
溪子嘗將金帛
往使燕。
柵門至其都城
歷觀皇朝控御城池
文物制作
遺跡尙皆可考。
不勝殷墟箕子之泣。
旣歸屢以密告於上者。
天下事也。
遂於其居之後
冽泉之亭。
蓋取曹風下泉之義也。
其詩曰冽彼下泉
浸彼苞稂
愾我寤歎
念彼周京
噫。
雖生在丙丁之後者。
不無陰陽夷之辨。
況吾沐浴皇朝風化
游泳帝德浸潤者乎。
又況壬丁倭變。
靡皇上至東顧
則其無國久矣。
況復有此身乎。
及至今日
追思反顧
至於血泣不已者。
蓋天理民彝之不期然而然者矣。
試於雲收日朗之時。
登斯亭也。
北望中朝想像三百年昇平遺韻
公元1713年
今日腥羶荒穢爻象
則其有不膽裂而心腐者耶。
不然者。
無人心者也。
雖然不能終無。
而亂必有可治之理。
故此詩居變風之末。
豳雅之盛繼其後
程子又取碩果不食之象以論之。
聖賢之意。
斷可識矣。
然則登斯亭者。
豈徒伯仁之淚。
而終無茂弘之志乎。
於此
因有所大感於心者。
下泉卒章曰。
芃芃黍苗
陰雨膏之。
碩果之爻曰。
君子得輿
嗚呼
其惟我聖考可以當之乎。
繼述志事者。
不在聖子之世乎。
草野願忠之微臣
聊復平日壯心也。
崇禎紀元後四十三年
東郊病旅記。
安縣華祝館記
公元1670年
今上殿下乙巳以後
連有溫泉之幸。
亦時奉東朝以臨焉。
沿路列邑。
各修館御
其中天安正館。
建於萬曆壬寅盧守大河之時。
則故尤甚焉。
昌寧曹侯敬彬以歲丙午除是邑。
先時邑有犯常之變。
降而爲縣矣。
六月上官
語其人曰。
屋宇之修。
守宰之職。
而況大駕連年臨御
聖上慈儉之德。
安於土階茅茨之陋。
臣民享上之道。
則不可不盡心也。
當職當盡出月俸。
父老豈亦無子來之心乎。
父老齊應曰不翅然矣。
慈聖所御。
不幸有故
公元1610年
不可仍舊者。
而其事體又有不敢專輒者。
監司任公義伯令侯白于大臣
而歸以驛聞
大臣許以改爲
而令有司爲給米布。
亦有聞而相助者矣。
遂先治正館之東軒
次改慈聖御室。
而廊廳中大武庫諸宇。
無不重新矣。
申監司閔公維重謂侯曰。
今茲苟完矣。
若並治西軒
豈不盡美矣乎
侯亦以一簣之虧爲惜。
如其命焉。
今年庚戌春
工告訖事
大小凡三十九間。
前後見助者。
尙監司公泰淵。
制使李枝馨,金鏡
本道兵使李元老
全羅兵使閔震益也。
旣而侯問其所以名者。
且以記文爲請。
余曰諸人之越封而相助者。
所以私於侯者
然則諸公以財。
而余以文字之末。
寓其區區螻蟻之誠
亦其義然也。
帝堯觀于華。
華封人祝之以壽富多男子。
今日臣民聖上之者
豈外於此哉。
取此義名其館曰華祝則其庶矣乎
或曰壽與多男子。
所願大者
聖上以外內末爲戒
富亦可願者歟。
曰富豈府庫藏之謂歟。
時和歲豐
家給人足
禮樂可興者。
豈非聖上之富歟。
不幸數年以來
饑饉荐臻
人民多死。
聖上憂勞於上。
惻怛之敎屢下。
之者無不感泣矣。
天心悔禍
雨暘時若
公元1670年
然後雖非臨幸之日。
歲時慶節
侯與吏民傴僂祝釐於庭下。
如對咫尺之威顏。
豈不可乎。
欲以外本內末之戒。
獻於承弼之諸賢。
以此三者之祝。
爲封疆之臣道也。
因並記問答之語。
報于侯。
以爲如何也。
時崇禎上章閹茂仲秋日。
恩津宋時烈記。
煕川郡二賢重建
煕川二賢祠者。
故參判金公繼輝按節關西時所建。
以祀故寒暄靜庵先生者也。
其說備載李先生記文。
可考而知也。
國朝慶曆以來
文敎甚盛。
院祠之設。
殆遍國中
然其尊奉者。
或出於一時形勢誘訹
則不粹然一歸於正。
而反爲世俗訾笑之資者有之矣。
識者不能無憂慮也。
獨惟寒暄先生小學爲學根基
眞知實踐
然後以及於諸書。
可謂眞得程朱正法也。
至於靜庵先生親承其學於童稚之年。
發憤勵志
一以濂洛關閩爲師。
以達鄒魯淵源
則雖其道終不得大行當時
而其明正學後來之功。
可以被於百世矣。
夫二先生授受條貫
白特如此
而同享一室
並輝齊芳。
眞可謂雲之泰山
河之崑崙矣。
豈他邦之所擬哉。
不幸丙丁之變。
祠遭回祿之災。
本道創殘疲弊
諸路尤甚
前後按道之人。
未暇重建矣。
今上己酉驪興閔公維重觀察使
以爲西土箕子
而世遠澤斬。
文敎之美。
反有遜於諸路。
而自變故以來
又有所漸染浸漬
民俗不可言者。
則導率之方。
不可苟然矣。
於是首以學校先務
而復建此祠。
一復其舊。
要以新士民之耳目
而使之興起焉。
爲政可謂知所本矣。
第於祠名。
竊願有所奉質也。
衢州有祠焉。
名曰三賢
朱夫子以限其目。
不使後人復有勉慕企及之思也爲病焉。
則其知縣邵侯易之景行
是乃撤其限而示其有待來者之意。
朱夫子又美其待其人之遠也。
今以二賢爲祠名者。
無乃有違於是歟。
況公未嘗以遐偏而鄙夷其民。
將使之各自矜奮而入於道。
西人之得此於前後使者
未嘗有焉。
而顧不以朱夫子期衢人之意。
有期西人者。
公心之所安歟。
旣而復思之。
在乎其人而已
有於限不限哉。
孔子門人
有曰自生民以來
未有夫子也。
又曰如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爲限截也甚矣。
孟子猶曰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建寧府
俎豆趙淸獻胡文定
而名其祠曰二公
婺源縣祠周,程子而曰三先生祠
朱夫子
建之爲士者則曰。
君望容貌而起肅敬之心。
考其言行激貪懦之志。
然後精思熟講
反之於心。
以求至理所在折衷焉。
果能達於聖賢之事。
則是區區平日所望於諸君也。
又諭婺之學者則使觀周子書而曰。
大指不過講學致思
窮天萬物之理。
而勝其私以復焉。
是乃所謂伊尹之志顏子之學。
程氏傳之
以覺斯人者。
豈有以外乎。
諸君日用之間哉。
由是用力焉。
庶幾乎先生之志不墜於地矣。
然則朱夫子曷嘗以祠名之有所限。
不以其所祠之人之道德學問而期之於其人也。
西土之人。
夫子所以諭於建婺之士者。
自勉不已焉。
其所以撤其限於衢州
而待其人之深意
亦可以不負矣。
豈非閔公今日之心也歟
嗚呼
西土之人。
勿以地之荒僻時之危亂
甘於暴棄之歸也。
庚戌仲秋
後學恩津宋時烈記。
淸風重修
淸風爲郡。
最居湖西上游
地瘠民稀。
號爲一道之巖邑
江山之勝。
甲於東南
又俗朴事簡
官吏只課梅花月色
淸致可知也。
以故士大夫城市淸疏者。
不嫌於公誦而求之。
旣求而得之
則又自詑於
公元1659年
奔走鞅掌之徒。
前後來涖者。
率多名簪勝紳矣。
歲己亥
以我王妃殿下鄕貫
陞之爲府。
而嘗與忠州相媲。
領道之官
則其事面尤異前日
而爲官者又益尊重
凡恒調常選
不敢與焉。
耳目覩記姜柏年久之端潔溫醇
柳慶善伯恬靜淸刻
李端相幼能之儒雅標望
兼善達夫之慈詳澹泊
洪處亮子晦退讓貞靖
有後孝伯文藝恪謹
皆其表著者也。
使司不以屬官責期會。
吏民不以俗事簾閣
翛然處士閒人享淸福謝塵臼者。
則雖欲以宂吏煩絮嬰其心。
不可得也
星山李公尙逸汝休去年己酉
來莅是府。
公蓋通籍四十餘年。
侍從三朝
出入內外
製錦觀風
備嘗之矣。
旣乃卜築新安水石間。
若將終焉。
及聞有是除則曰。
休官而任淸曠者其常也。
若六一公治滁而兼有山水之樂者。
豈非曠世一人也。
吾其學六一公乎。
旣至則曰江山之致。
富且美矣
不暇應接
然食焉怠其事。
豈能安於心也。
心旣不安則雖有江山之致。
吾安得而能樂也哉
今雖連歲大侵
吾其縮衣貶食官廨廢墜者。
可以修建葺理
以不朝家使令之意。
然後山水之樂。
可入於吾心矣。
於是倉厫犴狴武庫廚室。
公元1670年
一不新。
其中斯館。
乃其正處
故最爲良構。
而制又魁傑
丹雘之施。
不甚陋。
民則不知也。
東有寒碧凝淸閣。
西有觀水堂月軒
北臨長江
南對羅山
可謂相宜矣。
余嘗以公命淸風三字
公不鄙而揭之楣間。
無乃近於佛頭鋪糞耶。
可愧也。
蓋昔六一公朝四時山水之樂。
若無意於官下一事
而猶作豐樂之亭。
以侈其謠俗山川
蓋以藝祖遺跡所在也。
況此府者。
實我朝蜀塗之鄕。
而遂有聖子之慶。
則此豈止藝祖之暫然遺跡之比哉。
然則凡其地之羽毛根荄
皆當張皇賁飾不暇
況使其官府任其頹圮荒殘。
而同於一廢而已
豈不有歉於六一公乎。
李公之始來也。
蓋慕六一公之趣。
故今記其興作之由。
亦藉六一公爲說焉。
覽者或有以諒其意也。
時崇禎上章閹茂仲秋日。
恩津宋時烈記。
平壤府乙支公祠宇
上之九年戊申。
韓山公泰淵爲平安監司
走書於余曰。
高句麗支公文德
楊廣來侵之日。
能以偏師抗御百萬之衆。
以存其國家
以保其民人
自是號稱強國
雖以金元好暴
每有所懾憚不敢
其虐。
功利所及者大且遠矣。
以故國史記之。
遺庶思之。
欲立祠以享之。
以酬其庸如何
發書愀然曰。
有是哉。
古今異勢也。
彼時東偏三分之一。
而其武略之競尙如此
其後乃有六千里。
讎人役之歎。
何也。
豈係得人之如也耶
然則雖越宇宙而其追慕而不忘也。
宜如朝暮遇者矣。
況其舊國遺黎也耶
且夫西土文獻
無徵久矣。
而公肇啓詞源
卓然衆作之首。
則不戎功之爲可記也。
未幾李公奄以柩歸。
故祠垂成中輟
西民追惜之不已矣
驪興閔公維重繼其職。
卽踵以成之。
七月乙亥位版
妥侑如禮。
而以書來請記。
竊惟聖王之制祀典也。
非徒先聖而已
凡有勳庸者。
皆得與焉。
故周官有司勳氏銘書祭烝之禮。
尙書亦有紀功元祀之文。
而記曰以死勤事則祀之。
以勞定國則祀之。
能御大菑能捍大患則祀之。
今乙支公可謂御大菑捍大患
而死勤事定國
則其記功作祀而載之於司勳者。
在所不已也。
豈可以事在前代。
而遂不崇報也。
李公之意可美矣
閔公之成其美者
尤見其公天下之善。
無間於人己也。
抑又論之。
當時蕞爾屬國
抗衡中夏
屠戮王師
困迫乘輿
大失侯度
焉。
其時隋史必書以繻之法矣。
然彼楊廣者弑父烝母。
不容覆載間者也。
苟有桓文之君。
則雖海外之邦。
猶當聲罪致討
顯戮秦雍之郊矣。
況廣自送其死於我境歟。
公能小邦羸卒
大衄兇鋒
終使浪死一曲
天下亂。
而廣之宗無遺類焉。
可謂大快人心
而公之功不徒御大菑捍大患一小而已也。
嗚呼
公雖逖焉。
而其精爽可畏者。
則必不隨死而亡矣。
公告成王紀功宗曰。
受命篤弼
安知公之不亡者。
不助我王家外侮而壯王猷
周公之訓也。
二公之意。
其亦不在是耶歟。
嗚呼可悲也爾。
庚戌仲秋
恩津宋時烈記。
山郡華亭
華亭者。
不知作於何時。
世傳世華使之來。
或由南海
北登旱路
此蓋止宿供億之所云爾
輿地勝覽亭在礪山郡北十一里。
輿地之作。
在於成化年間
而斯亭見載則其後廢壞
又不知在於何時爾。
豈或燬於壬辰倭亂之日乎。
今上十年冬
鄭侯采和來視郡事。
不暇及他。
而首復其亭。
古詩所謂未到亭中名已好者。
似爲今日準備者也。
亭凡三架。
背震面兌。
兩湖之交。
形勢俱焉。
今則只爲湖南按使交
事時所住也。
或曰比者民飢財竭。
事多曠廢
而侯獨汲汲於此者。
得無時屈擧贏之誚歟。
余曰魯論曰爾愛其羊。
我愛其禮。
鄭侯微意
安知其不出於此耶。
況侯之曾王考林塘相公盛際文章
周旋於皇華大雅之君子
臨別至於華使出涕
見我人。
必詢起居
使命之來。
書問不絶。
終始見慕如此
則侯之今日所感。
又有異於他人者矣。
且也皇華者。
古之人君使臣之詩也。
先儒演其義而爲之說曰。
君之使臣
固欲其宣上德而達下情
而臣之受命
亦恐其無以副君之意也。
又曰王者遣使
敎以咨諏善道
將以廣聰明也。
欲助其君。
求賢自助
故臣從善可以善君。
能聽諫則可以諫君矣。
凡今按使及諸使星之登斯亭者。
能顧名而思其實
求賢自助
從善聽諫。
以廣九重聰明
終有以宣上德而達下情
則雖不獲華使之臨賞。
而亦豈不有補於治道哉。
顧余不得一登而選其勝。
思古時之異今。
佳名之抛虛者久矣。
今因鄭侯之請。
而感其所感之意。
略書其槩如此云爾
亭之役。
始於庚戌
閱月而告訖焉。
鄭侯字後仙
東萊人
是年九月初吉
末屬恩津宋時烈記。
鎭川崔氏墓祭
公元1671年
祖先之於子孫
年代悠遠
木之自根而榦。
自榦而枝。
其實而已矣。
貴賤有等
享祀不同
士夫所祭世數
古今有異。
而子朱子旣定四代之禮。
士夫無不遵用之矣。
人壽無多
更代頻仍
所謂五世卽遷者。
不過來年間事矣。
孝子慈孫之心則不翅如朝暮之易過矣。
故子朱子以爲分雖有限。
而情則無窮也。
遂定中制
使於五世去廟之後
仍存墓祭
得以每歲一薦
百世不改。
其所通幽明之故。
人民之德者。
可謂至矣。
俗例正朝寒食端午秋夕
上墓行盛祭。
及至盡之後。
則更不展省者多矣。
以故失其墳墓所在者。
往往而有焉。
是不知朱子定制之意也。
鎭川有崔氏。
舊爲簪纓家。
近歲考證朱子書。
率其族人
以每歲孟冬
薦祀於遠祖監務公之墓。
監務公諱士興
以孝行旌閭。
其墓下外裔亦許參拜
驪興閔進士泰重士昂其外裔之一也。
嘗來謂余曰。
外氏奉先之儀。
可謂美矣
然竊恐子孫不能遵奉
則將未免廢墜久遠
盍爲一言以警之乎。
余謂墓祭古所未有
而起於鄕俗
南軒嘗欲罷之。
朱子人情不可已者。
往復論辨
公元1670年
南軒亦悟前見之非。
爛熳同歸
旣以尊卑有限
世數去廟。
而又廢一祭於其墓。
則子報本追遠之誠。
於何所寓焉。
其所謂根與榦枝之爲一者
斷截而不續矣。
吾未見截其根而枝榦獨存者矣。
能有其身難矣。
于何以(以恐而)更責其奉先之禮乎。
士昂只以朱子所制之禮。
講明其理於崔氏之後生。
則將不患不如今日美矣
士昂以爲如何
時崇禎庚戌九月日。
恩津宋時烈記。
大冶山記
余來住華陽六年矣。
飽聞大冶之勝。
大冶仙遊洞主山。
而亦華陽祖宗
華陽十五里而近也。
每歲一二番例賞仙遊
未嘗一登茲山。
所謂身在此山中
不識眞面目者也。
頃者族人大興宰李最晩。
與人華陽仙遊傍近有奇絶處
亦可以避世
因略道其形勢云。
乍聞直使飄然遺世之志。
亟諗于往來村人
無能知者
以爲此中可觀處。
余尋探殆遍。
未曾如此者。
居人亦未之知。
則未知山水奇絶處。
亦如幽人逸民晦跡藏蹤城市間。
而世無能知者耶。
然余於此間諸山。
大冶獨未尋到。
無乃大興所言只在此山之中耶。
大興京洛貴游
偶過而得見焉。
無乃天慳地祕者。
有意見發也耶
遂以書問大興
而余以闕食之故。
西歸期日迫。
而又數日來雪霽風和
忽有剡溪之興。
遂以書邀辛生得中。
蓋辛生莊舍大冶之前
而往來甚數。
欲使爲主人也。
今月初三日
生自淸安至。
遂令先往。
津遣僮馬。
初四日辛生遣三馬一牛來。
遂使殷,疇,淳,晦四孫先往。
而吾則翌日早發。
草堂前。
將渡溪水
李君望子久自武陵與其庶舅黃逵追至。
余所帶奴及從行古阜人金峻器布沙于岸氷而渡。
黃,李則石出跳過
至巴谷上下渡則岸氷僅數尺廣。
馬皆平渡。
至辛莊前。
招辛及四孫而與李先行。
李謂普德菴。
與僧輩謀登覽也。
遂向南沿溪而行。
十里許。
子久普德不如是之遠。
恐是失路
止轡徘徊之際。
忽有自後呼之者曰誤行矣。
遂笑而回轡
則辛生迎來。
旣至普德
則四孫至而出迎矣。
海州崔生愼自會寧
南陽洪生可相自安東
草溪卞東佐自淸州飛鴻
來在華陽書齋
昨日亦已與四孫來待矣。
少憩寺前泉石
乘馬毗盧峯而行。
毗盧峯者。
大冶上峯也。
過數百步許。
路險去馬理策
僧輩以籃輿隨行
山麓峻急
不可乘矣。
行數里
許。
得至峯下。
絶壁干雲
氷瀑垂崖。
奇觀也。
路窮處。
黃逵與一山氓先已緣壁度危。
半腰俯語曰。
難矣。
吾與少輩朋息仰望曰。
不可上矣。
不如從此廻歸矣。
或言到此而止則前功盡棄矣。
且勢甚峻截。
終能至顚則當快心目矣。
況黃亦非飛鳥而已上去耶。
黃遂以一條麻索垂下曰。
試可緣此而上也。
諸少之捷者。
躋攀不至甚難矣。
余亦從之。
上一層則又有一層而尤難。
遂復緣索而上
蓋二層之間。
一石圓滑
無著足處。
俯臨絶壑
心神𢥠然矣。
黃又先行數十步。
廻磴處曰。
舊有棧以度矣。
今已無之
度之甚危矣
或曰不如下二層之危矣
遂復以索掛於石罅小木
緣索懸空而度。
從此有叢林。
穿林而上幾數百步
轉折而南則忽見巨壁開坼作門。
勢甚奇壯。
而俗離諸山羅列眼前矣。
稍下數十步。
又稍轉而東。
毗盧故址
安穩奇絶
不可形言
可以日月凌風雨也。
黃言高僧義天築菴于此
休糧而居者數年矣。
旣去而菴亦燬云。
余忽自念人生一世
疾於轉眄矣。
奈何汩沒塵間
不得處此淸曠之界耶。
朱先生晦菴蘆山絶頂
上下之際。
七顚八倒之語。
則其絶險不止此矣。
絶險故人事罕
至。
可以靜坐觀書矣。
如以口腹爲難
蔡先生西山
只啖度日
只在人立之如何矣。
余欲於此結茅
悉取書冊藏之
仍送餘日。
不亦可乎。
精神已耗。
不可自力矣。
同志之士。
其有能相助而成之者否。
余自華陽
一壺來。
登陟旣多。
思引一杯
問之則僧曰置在山腰矣。
西步井泉
則水自巖竇而出者數處。
遂捧飮數口。
廻尋石門而下
廻磴及二層則其垂下之難。
甚於登時
頃刻之間。
已到乎迤邐處矣。
辛生始不從矣。
普德持柹一器松茸一椀和蜜者則如新採矣。
而余所佩一壺亦在矣。
諸少共之。
快美難狀也。
遂詠朱先生朗吟飛下祝融峯之句。
廻到普德則日已暮。
辛生已令寺僧具飯。
旣而華陽則幾人定矣
疇孫到巴谷濱。
馬驚驚湍而墮。
終夜呻吟
蓋事未易全勝者也。
夜臥回思怳然一夢瑤臺矣。
因念自人世言之。
則此華陽可謂仙境
而視毗盧則又是塵世趣象也。
豈獨地界爲然
人之地位愈高則其所見愈矣。
吾輩外面地界
不得處於窮極處。
則況其他又可論耶。
亦可爲少而不力者之戒也。
庚戌十一月初六日
華陽洞主人記。
淸州靑川社倉
歲在崇禎庚戌
國內大饑
民人死者十而六七。
嶺南按使李公䎘仲羽
竭誠賑恤
以活全嶺。
余時在淸州靑川縣華陽
實與嶺相接
每聞其勤恤
爲嶺人慶也。
公以余枵腹空山
一王民之可憐者。
以俸餘米在聞慶者十斛
本縣輸送
時顯宗大王已聖慮
別有周急之恩。
其於恩賜
亦當免死而已
況添以此米。
則義實有所難安矣。
以此請辭則公曰雖然勿外也。
余猶以自遂爲期
而公遞歸矣。
慶縣復輸送曰。
前政去時
有所申命
以爲請。
以爲公之誠則誠所難孤也。
而余之狷滯。
亦有難猝化者。
然但思自安之道。
而不思慶縣所處之難。
則又非平物我之心也。
大學士李公端夏請行朱子社倉於諸道。
備水旱。
上卽允之
而其事頒下。
余曰吾知所以處此矣。
朱先生魏艮齋之爲社倉也。
皆請米於府官使者以爲本。
而歲貸收息
所息侔本則還其本於官矣。
今者以此米爲本。
無復官米之請。
而且無責還之虞矣。
遂與金得泗,辛得中洪胄炳等相議。
募民之願入者。
尙州,聞慶,槐山犬牙靑川者。
有喜聞者焉。
遂各出若干穀。
以補於原米。
而其斂散之規。
一依朱先生所定。
則李公之惠
將漸廣。
而未知其所止矣。
旣而持憲秀彥美叔兄弟聞而爲之言曰。
潘叔度金華縣爲其墳墓所在
而出米爲社倉
以業傍近之人。
今吾先墓實在靑川
則吾於此可以後人乎。
乃與親舊若而人。
與同事。
規模愈大而事體愈重矣。
先是老峯閔公鼎重崇禎皇帝非禮不動四大字於燕山
歸刻於華陽懸崖
以圖不磨無窮
又募僧徒創菴以守之。
名以煥章
文谷金相公壽恒作詩以侈之矣。
於是亦令僧徒入於社中。
俾免無食散去之憂矣。
諸君相語曰。
潘叔度所爲
只爲其先墓。
朱先生猶且美之
況此煥章一菴之微。
其所係則有難以名言者乎。
自是諸君各致其心力
則其行於永久而不墜無疑矣。
余惟朱先生一生辛苦
明道著書
其所以爲天地立心
爲生立極
前聖繼絶學。
萬世太平者爲如何
不幸遭時不淑
以爲僞黨
以爲逆黨
至於皇朝世則又爲陸學之所掩晦。
吾儕生此偏邦
徒能誦其詩讀其書。
不能其所明之道。
已爲媿矣。
惟此社倉一事
是當日之所拳拳者。
而又不能體而行之。
則亦豈非爲罪之大者乎。
況今先生之道。
爲當路者之所詆。
則爲吾儕者尤
因此一事
明先生之道之可行
可以質諸鬼神無疑
百世俟聖而不惑
雖見其身之危。
莫之救以死。
而亦所不辭也。
延安府挹杭堂記
完山李侯敏章爲延安庚戌十月
一堂廳事之右。
時適大侵
殍殣相枕
聖上惻然傷怛。
上供之物。
一切蠲除
而公主第宅之役。
亦皆停罷
惟一意於賑恤
人謂侯以此時而爲此役者。
正犯屈贏之戒也。
侯亦不顧也。
旣成
以名與記請於余。
余名之以挹杭而記之曰。
范希文杭州
歲惡人死。
無策以賑之。
鼎興工作
日新厫舍。
旣被監司奏劾
則公條敍其所以曰。
工技服役之人。
皆得仰食於公。
荒政之施。
莫此爲大。
以故兩浙之饑。
惟杭人晏然終不流徙
李侯亦聞其事而效之歟。
夫名於有而實於無者。
今世滔滔也。
今侯之事。
疑於致謗。
民則陰受其賜。
朱子論仁術之義。
以爲法之巧者歟。
杭州風致
實爲吳越之最。
東方無足以當之。
而惟延爲海西名區
又有所謂南池之勝者冠絶無倫
其於杭庶幾焉。
則斯堂之名。
亦可以相宜
不可以他求也。
希文在杭
不令私第曰。
人苟有道義之樂。
形骸
公元1671年
亦可外焉。
又況居第乎哉
洛陽士大夫園林相望
主人者莫得常遊。
誰得障吾遊者。
豈必有諸己而後爲吾樂哉
今侯有先廬數架於白馬江上。
不曾修治
於斯堂而致意若是
所以希文杭州之志也歟
凡後之登斯堂者。
旣知希文恤民之仁。
而又知其不營己私之心。
可以遺外物欲
獨觀昭曠之原。
彼之朱欄曲檻
不足以嬰吾心。
而可進於先憂後樂之地矣。
故吾僭爲之說。
而以告後之觀者焉。
翌年重光大淵獻仲春日。
恩津宋時烈記。
淨友堂後
余嘗爲金延之記淨友堂事
而頗用濂翁愛蓮說矣。
後十餘年。
堂旣無有
而完山李侯晉子明稍移故址新之
規制亦非舊觀矣。
延之之愛。
不敢謂遽同於濂翁。
延之子明之愛則可謂同矣。
二君愛者
繼而來則斯亭庶幾不壞矣。
九四堂記
淸陰先生自少以小學律身
而其學專主於敬
眞得爲學之要。
故其操而存之日益固。
擴而充之日益遠。
其所成就
至於軒天曜日月而無窮也。
嗚呼盛哉
其所者。
非別爲一物
只在正容體順
公元1011年
令。
端莊齊肅之間也。
戴記所謂九容
論語所謂四勿者。
卽其事也。
先生一生之所受用者。
在於茲。
嘗於丁丑亂後。
遯于豐山
爲書其目。
以賜其第三孫今冢宰公壽恒
冢宰公罔失墜
構堂而揭以九四之名。
將朝夕寓目警省焉曰。
敢不夙興夜寐
毋或不虔
以忝先訓。
嗚呼
先生之爲祖。
冢宰之爲孫。
可謂授受要旨矣。
嗚呼
聖賢之書。
士誰有不讀者
然知要守約
深思力行者寡矣。
四勿者。
夫子以斯道之傳。
傳之顏子妙訣
無以尙之。
至於九容者則又晦翁夫子特擧之以答請讀何書之問。
而又戒其昧此者之爲大姦慝。
聖賢心法
亦無以易此也。
以此二者。
合而爲一
外以治身
內以治心
內外交養
少間斷。
則天日明
人欲日消
忽不自知其入於聖賢之域矣。
先生當其大亂之餘。
棲遑南裔
冢宰童羈東表之日。
而乃以此相勉。
豈非朝聞夕死之志。
炯然可見
而其付托之重。
眷眷冢宰者。
亦豈以門人知舊無可以受此者歟。
微意亦可以默識矣。
嗚呼
冢宰可不沒身服膺之哉。
時崇禎辛亥六月日。
恩津宋時烈
谷雲精舍
公元1671年
安東延之平康縣
一日起孫公赤城之興。
徒隷
或涉或登。
行數百里
竟至川之史吞。
幽深夐阻之勢。
淸曠靜寂之趣。
不可名狀者。
其中奇絶之處。
名號樸陋
皆有以換之。
遂有傍花雪二溪
水雲悅雲二臺
神女峽水亭臥龍潭雲洞
有如西子之蒙不潔
一朝洗濯淸泠之淵也。
溪山磵谷
不可不遇矣。
自見遇者言之。
數十里之間。
經略布置
大綱小維。
盡爲吾物外之藏矣。
村居滴歷。
吠煙不相連屬
而有官倉積粟
所以糶糴於村民者也。
村民指一頹址曰。
相傳以爲五歲童子之基。
月金生纔數月。
自能知書。
五歲則於經傳子史。
無不通貫
當時目以五歲
而至其長大
以是稱之。
事俱載野史諸書
世祖託迹緇流
放情丘壑
穢貊之墟。
甁錫殆遍。
此其嘗爲棲息之地也歟
公作詩甚多
喜使字。
故今又改其谷曰採薇
而將作一精舍
名以谷雲
置公像其間
村老樵夫
飛泉以侑之而未暇也。
然已結數椽茅舍。
以爲早晩歸休之所。
則是將爲次第事矣。
蓋公蹤跡
人或不欲深言者矣。
至我宣廟朝。
先生承命立傳以進之。
自後人公誦之。
至於湖西鴻山
是公畢
命之所。
章甫之徒立祠以祀之。
蓋曰泰伯斷髮文身
而其崇報之祠在吳中
唐狄梁公焚滅千餘祠。
而此巋然
則其義一揆也。
於是延之喟然歎曰。
東山水。
蓬萊之萬瀑爲第一
若其水石平曠
洞府寬廣
可以遊泳盤旋棲止耕鑿者。
則彼將有所遜焉。
而況梅月遺迹
則吾之占之依歸之所。
烏可已乎
馳書問記於余。
余曰顯晦者理也。
遲速者時也。
今此史吞者。
自其峙流以來
歷幾千萬年。
而始爲梅月公之所遊賞
又並梅月埋沒者復幾年。
而再發於延之
從今以往
吾將期其有顯。
長永無晦也。
蓋其發之遲者。
傳之常久也。
余仍有所告於延之者。
延之旣以臥龍名潭。
晦翁廬山之擧。
將不倣而爲之乎。
吾欲爲延之西原子虛
而老矣不可得矣。
遂書晦翁詩以貽之。
如後萬一有成則願以此揭之壁間也。
延之名壽增
淸陰先生嗣孫也。
時崇禎辛亥六月日。
恩津宋時烈記。
沃川郡去思堂
沃之爲郡。
地曠民貧。
長民者或失其人。
則輒有捐瘠之憂。
歲在崇禎紀元戊申
沈侯攸輟從班來莅焉。
侯以名家良子弟。
風度已著於未至之時。
旣周
一載。
爲政之善。
不可勝記
不甚綜理
而惟以淸省自喜
其所施爲
簡節疏目。
談笑簿領
吏民無不自得焉。
故人無不稱善。
而或其所爲之善
則亦無以切切之者矣。
蓋旣去而民益思之。
先是朝廷以爲爲吏者類多違道干譽
而民之頌之者
誠僞相半
遂頒新令。
以嚴立碑之禁。
沃民無以寓其懷。
相與揭刻於治西斷麓之石崖
行路觀之。
無不聳目
今年辛亥
南原尹侯衡聖亦自邇列。
一手來奠其民。
見沈侯所搆小屋在客舍西偏十許步。
而功猶未畢。
侯遂訖其塗墍
默察一郡情願
名曰去思
蓋亦崖刻之意也。
惟善者。
天下公理也。
然人惟有私意也。
故人有善之者常少
而其不好之者常多。
守宰前人則其不指瑕疵者亦鮮矣。
可望稱道之耶。
聞人之譽之者則剛者未嘗不怒於言。
懦者未嘗不怒於色。
而有毀之者則亦隨其剛懦而言色之悅必見焉。
今侯之所爲如此
則沈侯之
卽侯之也。
故其革舊弊寬民隱。
律己束吏。
杜私奉公
已使隣並承楷。
其政雖不盡同於沈侯。
而其心之
未嘗不同也。
然侯以年老
鬢毛而已賦歸之意。
郡人之憂思深矣。
則其旣去之後
亦可知爾。
然則
斯堂也。
畢竟何侯之堂也。
噫。
天下
而破藩籬之障者。
古道也。
朱夫子稱之以大方
古道旣復。
而人無物我之私。
則不兩侯爲此堂之主。
繼而來而善於政者。
皆可爲主人
而此堂爲一大公物矣。
其所大方者。
眞在是矣。
雖然至愚而神者民也。
所爲
而苟有意於民之我。
則其淺小屈曲之態。
隨事彰露
而民反不思之矣。
南軒張子曰有所爲爲之者利也。
此雖與貨財有異。
而其爲利心則一也。
蓋公私之岐於心者甚微。
向背之應於民者至著。
可不懼哉。
此又爲政者之所當知也。
時崇禎辛亥十一月日。
郡人宋時烈記。
天安明節亭記
古者執藝。
莫先於射。
不惟以御亂。
有以觀德
故自天子以下
皆有樂以爲節。
其義深矣。
大夫采蘋爲節者。
循法也。
士以采蘩爲節者。
不失職也。
故記禮者曰明乎其節之志。
以不失其事則功成德行立。
德行立則無暴亂之禍矣。
後世此道不講。
無惑乎不循法失其職。
而反度背規。
喜惰好縱。
使其國日趨危亡也。
昌寧曹侯爲天安七年
治其邑之射亭新之
問名於余。
余取記禮者之言。
名以明節
而告之曰。
夫射者。
男子之事。
君子之所重。
故自其始生而懸弧門左
始負而以桑弧蓬矢
爲之射天地四方。
旣長而不能則辭以疾。
不敢言未習。
則其不可不習也明矣。
其習之之時。
大夫必明循法之節。
則法立而能守。
事可久而業可大矣
爲士而必明不失職之節。
則職思其居。
好樂無荒
而皆得爲良士矣。
如是國事庶幾乎
召公康王初服
以爲守成之世。
多溺於宴安矣。
苟不詰其戎兵
奮揚武烈
則陵遲之漸見矣。
故必以張皇六師
爲無壞其高祖寡命之本。
朱夫子嘗備賊于同安也。
自當賊衝
一面射圃城隅
屬其徒。
日射其間而曰。
必習於無事之時。
然後緩急可賴也。
康王之時
天下極治
召公之戒如此
同安之日。
賊勢甚急
朱子之事如此
然則安固不可謂事無足爲。
而危亦不可謂事無所及也。
嗚呼
本朝今日之勢。
可謂安耶危耶。
宜乎曹侯賑飢掩殣
不可暇給。
於此拳拳也。
繼而來者
能以曹侯之心爲心。
不至於墜廢。
則邑中之士夫必將興起
自明其節。
推而至於父子兄弟夫婦長幼
無不各職其職而以明其節。
則張子所謂朝廷有所益者。
其在是矣。
而亦無明其大
公元1672年
節。
擔當道者
將出於此邑也。
余將拱手而俟之矣。
嗚呼
旣以朱子事。
略及於前矣。
復以畢其說可乎。
朱子於初到漳州之時。
敎習弓射
皆無一人之者
遂作三番
月輪入敎場。
彎弓及等賞之
不及者留之。
只管彎射。
終不及則罷之。
兩月之間。
翕然都及上等
豈非講武明法乎。
今之爲士者。
恥言武事
何異歟。
至於明節之義。
朱子與人言。
所必稱者。
不須云矣。
曹侯名敬彬字華叔
昌寧人
壬子四月日。
恩津宋時烈記。
任實縣媿俸樓記
申侯聖時縣之數月。
賑恤之暇。
治其貯財之厫。
因闢其傍數架。
以爲登臨治事之所。
而間以書問名於余。
余名以媿俸而告之曰。
朱夫子之爲吏也。
每誦韋蘇州道(道恐邑)有流亡媿俸錢之句。
夫子爲政
無所不至
而猶以此自誦。
則後之爲政者。
豈可以不盡其心。
而徒以哺啜爲哉。
以晨夕登斯樓也。
遠望街路
見其有保抱婦子
顚倒困頓之民。
而吾乃列鼎排案。
食有魚肉。
則其不能安於心而媿於顏也自不能已矣
不如是而但爲所居之移。
則一膜之外便爲胡越
而凡彼之癢疴疾痛
不能屬己矣。
仁人
心。
烏可如是耶。
第以徒有媿之之意。
而不思所以無媿之道。
無益於民之捐瘠
而其爲媿也終不去矣。
必須朱夫子忠厚惻怛之心爲心。
其時措之宜條理之密。
又必如夫子紹興荒政
然後庶幾矣。
雖然夫子雖誦此句。
而又必以故吏胥
畏憚權豪
爲今仕宦者之病。
而自不免追究人吏
監禁斷遣之嚴。
忠厚惻怛
固是爲政之本。
而縱吏胥權豪
必反害於忠惻怛之政矣。
古人有言曰養稂莠者害嘉穀
然則爲政之道。
又須內外兼盡。
剛柔相濟
然後可以眞無媿於俸錢矣。
然後斯樓而四望
昔日保抱顚頓者。
擧變爲安堵樂業之民矣。
如是俸錢之厚。
至於妻子僮僕
不爲過矣。
雖復旣去而徵吉貝
夫子之爲亦可也。
聖時讀書爲儒
最好朱夫子書。
終始夫子說相告。
聖時想樂聞而不逆於意矣。
旣以此相告。
而於俸錢之說。
復有所感焉。
夫子生乎南渡之後
感慨諸葛丞相
故雖自言其誦韋詩。
而因又言自用俸錢臥龍菴廬山深谷而曰。
神交冥漠
今之爲政者。
雖使飽食興事
而苟無此意思
亦何足觀哉。
是則終爲媿俸之人矣。
此尤不可不知也。
聖時名啓澄。
靈人
崇禎橫艾困敦夏日
恩津宋時烈記。
思休廬記
正平之先大夫公嘗謂余曰。
將歸湖山
以沒吾世。
故以艮止名吾齋。
子盍爲我記之。
吾嘗見子所記吾姊夫迂相漸休堂。
其文甚好。
故敢以要。
余笑答曰文者小技也。
故雖以聖賢謙德而亦不辭
敢不爲公諾乎。
未幾吾母死。
未沒喪。
而公其諸孤。
噫。
知已喪矣。
痛傷之心。
雖久而何一日已也。
正平來謂余曰。
棲息海山之先廬。
而以思休揭其名。
長者之賜以一言也。
不覺淚零而曰。
此眞繼述者也。
可謂能子矣。
先大夫公實有知止之意。
當仁廟之末年
低徊郡邑
盤桓田野之間。
及夫孝考之世。
而有大有爲之志。
則公之所有劉子羽之志者。
於是乎得伸矣。
盡心所事
而卒未能遽遂其初心矣。
然其遂初之心則未嘗少忘也。
今焉而時事無復可望
正平思休也。
不惟時度力之得其宜而已
所以繼其志述其事也。
不可能子也乎。
抑余追念公當日之託甚勤。
不過移晷之役。
因循遷就
以永負吾友於泉裏
今又不能副急。
而此溘先朝露
則吾友卽將曰子何負吾而又負吾兒也。
故急起呼燭而書之如此。
蓋艮爲止
而休亦止之之意也。
然則今余雖記思休。
其實所以艮止也。
然則余雖負於前。
尙可以贖於後矣。
因亦思漸休公而重爲掩涕也。
雖然思者。
將然未然之辭也。
正平以爲吾以喬木世臣
儒臣後承。
當此王室存亡
何忍遽決其去就也云。
故猶有商量遲疑耶。
然則其心亦可謂戚矣。
未知正平之意其果然乎。
崇禎橫艾困敦季夏十二日
華陽老叟書。
洪州魯恩洞遷奉先生神主
今上壬子四月日。
京中儒士南宅,張始顯,呂必寬三人以書來曰。
月日
曹書吏嚴義龍來告成神主仁王山崩崖間。
生等驚且異。
往視之。
崩崖亂石間有瓷器
其中三箇栗主
其一果成先生也。
拂拭埃蘚而審之。
外面直書姓名三字及年戊戌四字
陷中如之。
而只少生之一字
內外十三字矣。
生等心神悚然
展拜以致禮焉。
其二卽先生孫參贊朴壕夫婦也。
其所題則一如家禮之式矣。
生等不知如何處之。
還以安置于舊處。
未知將何以之而得其宜也
不覺愴嘆曰。
今去世祖丙子
蓋數百年矣。
雖其顯揚當時者。
無不聲沈響滅。
其鬼
不靈矣。
先生淫刑慘禍之餘。
誰作是主。
奉祭祀。
又誰埋安。
而今出現耶。
禮則親已盡而當祧久矣。
然以先生壯節高義
當百世祀之。
而其餒幾年于茲矣。
今茲之事。
蓋亦天誘嚴吏之衷。
而有此奇幸矣。
夫天旣啓之。
而人又埋之。
豈其所忍。
曾因閔監司維重先生舊宅尙在洪州魯恩洞。
當時庭木亦且無恙云。
今姑奉安乎此。
則禮所謂神返室堂者。
雖缺於始而得行於今矣。
旣以相報
而又以告於鄕里士友
則亦有來見南,呂書辭感涕者矣。
旣而南,呂諸人
幸不以愚言爲悖。
卽以通于先生族屬之在洪者。
而姑奉以神輿
安置先生彌甥嚴纘家。
於是搢紳章甫爭就展拜
而前掌令趙世煥亦外出也。
幼學金瑾。
先生其外族也。
自洪相與至嚴氏家。
謀奉以南歸。
兵曹判書閔公鼎重將率館學諸生
拜送江頭
適有公事不果焉。
五月癸亥就道
趙與隨行焉。
先是京畿監司金宇亨行下沿路各邑使之護送
惟振威縣李集有疾外。
無不致其誠敬
水原府使成後卨則至於豐潔羞酌。
妥侑東軒
又盛設供于野外。
迎送皆遠出矣。
未至舊宅五里許。
先生皇考摠管公墓在路傍。
與先生相殉者也。
遂停神輿
其前。
以順先生孝心焉。
是日出迎于路者。
傾州咽街。
遂入安于廳事
而面南于北壁下。
閔監司欲立石于其前。
而先加修葺。
故樑棟不改而塗墍聿新。
似亦有待焉。
乃以其日丁卯大祭
而本州牧李侯初獻
沔川守閔侯白(白從日)亦以外亞獻
終獻則趙掌令也。
其餘守宰諸生俯伏聽位。
各致愴愨。
嗚呼
是孰使之然哉。
不過不期然而然矣。
於是別有所感焉。
當魯陵之遇變寧越也。
暴露於路傍。
而人莫敢收視
郡吏興道獨往臨哭。
取棺而斂葬焉。
至今所謂君王冢而列聖修祀卽此也。
故陰李先生記之曰。
自古忠烈之士。
不必出於世胄華族
當時販君規利
必置其君於淫禍
然後快於心者。
其視嚴君如何哉。
村婦里童。
至今怏鬱不平
不知其言之出於口。
知人性之難誣也。
余嘗於筵席褒錄興道矣。
先生神主又見得於嚴義龍。
而又以權奉於嚴氏之堂。
是皆寧越籍也。
是亦可異焉
是不知是魯陵君臣之幸歟。
抑亦諸嚴之幸歟。
比因朴參贊從玄之在尼山者聞。
丙子禍作日。
先生夫人金氏自寫其神主
抱負孥屬處而祭之。
及其沒而其主歸於參贊家。
參贊亦嗣絶而並埋云。
其言
皆可徵矣。
夫人墓今在魯恩洞。
香火廢絶
嗚呼
其亦悲矣。
京外諸生又將作廟于宅傍。
並享當時同志朴河李兪五先生
以爲世祖大王有成某等萬世忠臣之敎。
故河先生之祠建于善山。
先生之碑立于懷德
朝廷無禁焉矣。
閔監司所伐之石。
已致于宅前。
未及磨刻。
今祠與石二役
州牧李侯沔川閔守將終始經紀云。
是歲七月日。
恩津宋時烈記。
不知村記
表姪生得卜築三山之治五里而近。
一日吾友月城重擧過其村。
因其舊名之俚而名以不知。
淸陰金先生改賊室爲石室
溪山草木
亦皆光榮
今是村亦不可不遇矣。
金生請問重擧名之之意。
余曰厚哉
重擧之意也。
是以天謂文王意而望汝也。
其意若曰顏淵曰舜何人也余何人也。
亦將以文何人余何人。
期勉焉爾
所謂知者
不作自己聰明
一循乎天理之謂(謂一作正)也。
聖賢學問之道。
豈有以加於此哉。
然此是聖人事。
難遽湊泊矣。
若然則將負重擧之意乎。
登高行遠者。
自卑近。
愚將以卑近告汝乎。
汝雖賤微
而不知人爵位之可貴
汝雖貧
寒。
而不知人富饒之可慕。
鄕人是非而汝若不知焉。
守宰有得失而汝又不知焉。
以此觸類(一本下有而)長之。
凡世間不欲知不必知者
一切不知。
以至於心地安帖
工夫純熟
文王之不知。
或庶(庶一作可)幾矣。
人心之靈。
旣莫不有知。
則其可一於不知而已乎。
是將不可得也
惟其有不知也。
然後可以所知也。
凡世所謂不仁不義之事。
邈然不以與於吾心之知。
則其炯然昭明者。
自能尋向上去。
所知無非仁義之道矣。
若於彼此
都務其不知而已
則是異端所謂窈窈冥冥昏昏默默者。
其爲正道之害。
又將有不可勝言者矣。
然則不知其不仁不義
而終必知其仁與義
然後乃爲不知之善者也。
未知重擧之意。
果在於是乎
幸以愚言就而問之。
淸州去入亭記
尹節度天賚以節鎭淸州之二年庚戌。
新其射亭而請其名。
愚曰觀德之名舊矣。
然名者。
所以別之也。
而今以是爲名者。
不翅多矣。
則將混雜無別矣。
以去入而扁之也。
尹節度遂以揭之楣間矣。
柳節度斐然一手持節重來
一日訪余而言曰。
射亭新扁之義。
出自家語禮記
今之讀此二書者蓋鮮矣。
故來
者必人人致問焉。
嘗以逐面解說爲苦矣。
請書其說。
並刻於其下。
則來見者皆自知之。
而庶將無事於問答矣。
愚曰諾。
夫人之昧此二書者誠陋矣。
子貢問一可以終身之者
程子亦曰其中得一兩句好者。
今夫是言也。
聖人大訓
只此一語
亦可以明義警俗。
而爲大夫將帥者。
不可以不知也。
孔子嘗射於矍相之圃。
觀者如堵焉。
孔子使子路執弓出迎曰。
僨軍之將。
亡國大夫
及與爲人後者不入。
蓋去者半入者半矣。
其所謂與爲人後者。
忘親貪利而求爲人後之謂。
故其罪與僨軍亡國同科也。
旣而又以幼壯孝悌
不從流俗等事出語曰。
否則不在此位也。
蓋去者又半。
入者又半矣。
此其去入之說也。
噫。
孔子之時。
猶尙如此
況於叔季之世乎。
愚未知柳節度亦嘗以是試之於衆乎。
其去者幾人而入者幾人耶。
雖然仁人不以無道
一世而棄之。
愚願柳節度打造兵甲之鐵(鐵一作餘)。
多作金篦
人眼而示之以此說。
則雖不讀二書者。
必將聳動興起
而入者將多。
去者將少矣。
然則其有補於世敎大矣
緩急之際。
亦將有得力之地矣。
時崇禎紀元玄黓困敦孟秋日。
恩津宋時烈記。
懷德縣興龍壯節亭記
鄕之父老章甫旣鐫朴先生碑。
將豎于所謂丘者。
旣又相謂曰。
先生之亭址。
在丘下田中者。
階砌尙在
以此豎於其地。
仍復其亭。
先生之靈。
可來遊。
而過而指點者。
亦不復咨嗟涕洟也。
議已克合。
田方爲李氏之所有
或云舊實先生之所遊。
當時沒於官。
以償功勳家。
輾轉歸於李氏
其言似不誣矣。
李氏貧者。
難捨之意。
則事且徘徊矣。
先生之耳孫郡守崇古聞之。
亟以其家財貨焉。
而亭遂成於今年之四月日。
相謂曰亭旣成矣。
丘陵磵谷
不變當日顏面矣。
於是淸泉蘋藻
以薦先生神乎
先生其有不享者乎。
於是議又克合。
遂得九月丁亥
遠近齊會。
將事時縣監尹侯徵章甫
初獻曰。
今茲俎豆牲幣
寔我之自官供奉者。
此雖不列於祀典
而後來者
苟有慕先生之心者。
孰肯以無文而不繼其供奉哉。
咸應曰然。
於是相與名其亭曰壯節
蓋取世祖大王萬世忠臣之義矣。
其東百步許有一區
稍有泉石之勝。
故老以爲先生所嘗遊賞者。
又立堂三架。
名以直節
以爲薦享齋潔之所。
又其上數十步。
所謂興龍
堂者。
是則中後生曾所建立
以爲藏修之所者也。
尹侯又定閒丁幾人。
以爲典守碑亭之役云。
祥雲和風館記
祥雲驛舊在襄陽府治之南二里許
諺傳以爲嘗有五彩雲凝聚其地。
以爲名。
而其丞所居之館。
以是名焉。
旣而風氣之惡。
甚病焉。
更於府內卜地置館。
而仍揭以祥雲之名矣。
今上十二年。
兒子基泰爲丞茲驛。
嫌其名之爽實
歸省而告曰。
有以改之
余曰祥雲之名甚佳。
捨之可惜
朱夫子嘗以和風云者
媲之祥雲
以贊程明道之德。
今若以此而易彼。
則是猶鳳去而麟至矣。
況嶺東之地。
大抵多風。
而襄爲最甚
今此館之所處
獨免其拔飄瓦
則今所改新名。
眞得其實矣。
驛隷所以爲患者。
實在於爲丞者之饕虐
而風之爲患次之
苟使爲丞者。
橫目自營
而無仁恕之心以加焉。
雖使和風日吹。
草木冬榮
亦何以解其慍哉。
凡爲丞於此地者。
顧名而思義則其庶矣乎
嗚呼
明道之有此祥和之氣者。
豈徒然哉。
蓋嘗曰一命之士。
苟存心於愛物
於人必有所濟。
曰常視民如傷四字
仁愛之心如此
故其符見於外者
不期然而然矣。
凡爲丞於此者。
徒慕其名而思效其實之萬一。
雖使惡風飜海而至。
還如庇之以大廈
被之以溫纊矣。
兒子莅任已經年歲矣。
未知丞負汝乎。
汝負丞乎。
不以明道之心爲心。
則其不但負丞。
而負此新揭之名也大矣
可不懼哉。
遂書此以畀之。
並以諗于後人云。
崇禎壬子月日
恩津宋時烈記。
東郭新居後記
余竊見金起之所記東郭新居
不能無所疑於心者。
其曰幼學壯行。
致君堯舜者。
士君子至願
而乃七尺之軀
汩沒於宦海瀾飜之中。
不能自拔鍾鳴漏盡之後者多矣。
此豈公以壯行之年。
將欲告老之意也歟
公位卿月
聖上倚任
其所以行其所學。
有何不可
而猶不願於士君子所願者。
豈猶有所不樂於心者哉。
未可知也。
及讀其篇末也。
釋然於心而怳然而歎也。
其曰吾先祖難進易退之節。
終始不苟
歸臥石室過半
所謂石室者。
非有江湖泉石之樂。
則必有其可樂之實。
而非他人可知也。
嗚呼
文正先生之樂。
果非他人之所敢知。
而公則知之。
故將其所爲樂
有繼述之志也。
君子所謂樂。
豈易言哉。
陋巷簞瓢之樂。
濂溪不以
告於二程
程先生引而不發
邵先生亦自言其眞樂攻心
而終不言其所樂者何事
夫君子之樂。
得之於心。
胸次自不覺其悠然
天下萬物無以易焉。
則誠外人之所可知
而惟公則自爲子時
提挈左右
而又有所聞趨庭之日。
耳擩目染
無非樂之實。
無惑他人不知而公獨知之也。
嗚呼
文正先生之所樂。
顏邵之所樂。
眞可謂大且深矣。
朱夫子所言。
於今日事。
尤有至切而至要者。
今請爲公而誦之也。
夫子之言曰。
幼而學強而仕老而歸歸而樂。
士君子之所同也。
而或怵迫勢利
眷眷軒冕不能歸。
歸矣酣豢之餘。
厭苦淡泊
顧慕疇昔
咨嗟戚促
知歸爲樂哉。
或知之矣。
而顧其前日從宦所爲
不能無愧悔于心者。
則其於所樂。
雖欲暫而安之。
不能也。
然則仕而能歸。
歸而能樂。
豈不難哉。
至哉言乎。
今公之志如此
則其能歸也必矣。
而其未歸之前
將無愧悔
是度。
則其歸而能樂也。
可保無疑矣。
文正先生之所樂。
亦無乃由此而得之耶。
以爲問而因以勉焉。
時崇禎壬子長至後日
恩津宋時烈記。
懷德縣新洞社倉
公元1673年
上之十一年庚戌。
歲適大侵
人民之死塡街溢巷。
至於翌年尤甚
上下憂遑。
莫知所以如何也。
曹參議李公端夏
上疏請頒朱子社倉法於邦內。
俾民漸有儲積
其意蓋謂三年之艾。
已晩七年之病。
尙有愈於終不蓄者。
以爲然。
事旣下。
縣監尹侯徵特命來莅是邑。
適數月矣。
卽以詢於邑中曰。
願行者聽。
其不願者不必強也。
縣之南儒生朴世振,世輝等。
以問於余。
余曰朱子嘗論社倉而歎曰。
有生之類。
莫非同體
君子無有我之私。
故其愛利之心無窮
而特窮而在下
則有非其分之所得爲者。
而又言社倉之法。
公私陰受其賜。
又嘗請於朝。
頒行其法於天下
凡有社倉處。
無不記其事以美之
吾儕朱子書。
終不知一言可用
已犯侮聖言之罪者多矣。
今因民生困急
聖上德意
得行其法。
猶可愈於全不用一言者矣。
朴生以告於宋殿中國藎前參奉李相吉,前參奉李德諸人
是皆一邑之望也。
諸人旣許之則閭氓無不願從
遂令各出五斗租。
爲之本。
不能出者甚多
以不克濟爲憂矣。
觀察使南公二星聞之。
亟出營米二十石屯田租六十餘石以助之曰。
聖上愛民之心。
下社倉之
命。
無有之者
今懷之民獨行焉。
可嘉尙。
於是同社之人無不喜躍曰。
不惟吾身而已
將及吾之子孫。
世受其賜矣。
遂築倉於縣南之新洞里
使數人者蠲其役典守之。
余惟是法本起於周官。
而昉於隋唐。
而備見於朱子之書矣。
聖主賢臣以不忍人之心。
而頒下此命矣。
寒士貧民
雖欲應募而亦不能自遂矣。
南公之惠乃如此
必將聞風而興起者矣。
是則公之惠將不止一方而已
然公豈無所受而爲哉。
朱子社倉崇安也。
知府徐公嚞舡六百斛。
溯流而助之。
魏艮齋爲之長灘也。
常平使者侯復一亦以米助之。
今公以財力罄竭之餘。
乃及徐公之十一。
是難也。
而又令營米之外。
其所屯租者則永給勿還其本。
是則又優於徐公之惠矣。
又念宋時朱子所請。
朝命旣下。
而吏惰不共
不以布於下。
江浙近郡
至三十年。
而民猶有不知者
朱子之所甚歎者。
倘靡尹侯卽以募於民間
聖上德意
將只作一故紙而止矣。
今日同社諸人
幸毋忘忽
而俾有終始。
非惟不負所學於朱子
亦上不負聖上
下不負南公與尹侯。
而公私果能陰受其賜矣。
可不勉哉。
又惟此事必須土田
然後可爲久
公元1672年
遠之圖。
故宋之光澤縣
民田僧田之入官者。
與之社倉
朱子亦記之。
今亦以此而告於觀察公及縣侯
似亦一事
未知如何
幸社中諸人相與議之。
崇禎壬子月日
易安室記
趙復亨結數椽於西郊之外先壟之下。
以爲棲息之所。
問名於余。
余曰余方愍世不揆其頂蹠。
於七尺之強弱
而務爲高廣之屋。
自侈大也
今茲數椽旣成不日
而又易安
古人有言鶴鷯易安一枝
晉陶靖節亦以容膝衡宇爲易安。
今子之安於斯室也。
亦甚易易矣。
以是名之。
復亨曰然。
余又曰凡人有室
動作事爲
而入處則安。
行役道路
而泊定則安。
此皆無待於外。
不求於人。
造次得之者矣。
不亦易易乎。
然而仕宦之人。
怵迫利害
眷顧冕紱
則不歸安於所安之處矣。
其或歸安
而廈氈之餘。
厭苦卑隘
追慕疇昔
不能忘情
方且嗟呼悴鬱。
以爲不得其所
豈能知其爲安耶。
又其從前遊宦之日。
其所云爲
不能無悔怍于心者。
則其羞愧熬于中。
貶議交乎外矣。
然則欲強而安之。
其心固不能安也
不安而身安者未之有也。
然則雖曰易安
而能安者實難矣。
復亨嘗讀朱子書。
通籍入仕矣。
若其論議行事
一用朱子之書。
將無所不安。
所難者實易矣。
若或傴仰床席
抛棄經史。
早眠晏起
無所猷爲而曰。
得所易安者。
則非吾之所望也。
淸州使南公遺愛閣記
上之十一年庚戌。
以前司諫南公九萬爲本州牧使。
上意懷保小民爲急也。
歲適大侵
道殣狼籍(一作藉)。
不暇寢食
夙宵焦勞
所以救活溝壑
無所不用其極
而人死則曰是我罪也。
死而不掩則又曰是我罪也。
蓋人皆罪歲
而公罪己
仁愛惻怛之誠。
遍布旁達
浹於人之心肝
故其不幸死者則曰。
是我之無福。
非公之不我盡也。
於是流丐四集
塡滿街衢
公又一視同仁
恐有一毫彼此之間。
故隣邑之民。
亦仰之若父母焉。
公又瀝血陳疏。
請蠲諸般逋負
又請截留田稅之當輸于京者。
以爲賑救之資。
上下其事。
蓋欲悉從其言。
俾無靡孑之患。
廟堂乃以國計哀痛
不能盡副所請。
然其及民者亦不貲
而他邑因亦均被聖上德意
令旣下。
濱死之民皆歡欣鼓舞
深山窮谷
無不削木頌德
至曰生我父母
活我者我公。
或祝而書之曰。
南公大夫享壽
疆。
公謙不敢當
一皆踣之。
至於旁邑之民莫不皆然。
則公亦不能禁也。
當是時也。
諸邑(邑一作道)之民。
或欲上章于朝。
以爲監司者。
或曰此唐藩鎭逐帥自置之漸。
不可爲也。
其事遂止。
朝廷竟移公使咸鏡道
北人喜氣
塞關嶺。
而州民如失慈母
齎咨涕洟
扳轅不忍捨。
朝命催迫
公遂去矣。
欲立碑道逵。
以不忘於永世
而顧以禁令之嚴而不敢焉。
則遂立屋揭刻于楣間。
以圖不朽
或者曰公之德固深矣。
然使公不遇大侵而施其喣濡
民亦感公如此之深乎。
曰公之仁心
特因荒政而見其一端耳。
旣有是心則其隨處感發者。
何往而非仁哉。
漢之宣光之世。
未聞有饑歉
而猶乃有之謠者是何也。
夫公惻怛慈愛之心。
未嘗蔽於物欲
故其不忍人之政。
如是深切
而人顧乃遇人艱難
爲公之幸。
是以褰裳濡足而救孺子入井者。
謂無是心於平常無事之時也。
其可乎哉
東萊先生雲霓之望。
非湯之幸。
乃湯之不幸
仁人之心。
豈幸於民窮。
悅我之惠乎。
其心苟或一毫如是
則雖日活萬人
其至愚而神者。
必如蒙袂輯屨者之不食而寧死矣。
誠僞之分也。
然魯君不掣子賤之肘。
然後能成單父之治
公元1717年
不得蒭牧之求。
則立視牛之死
今公之心。
至仁
而苟非聖上特準其所請。
惠澤何以及於民哉。
故民之歸德於公者。
公不自有而歸之聖上
亦可見爲臣之恭矣。
公旣去而歲仍不登
民甚困厄
則論者益恨公疏之所請。
不盡行於當日
而幸今本道觀察公復上章申公之說。
聖上多採施焉。
觀察公卽公之叔父也。
公之家法之善固如此
而竊恐蒙公之惠者。
雖知其然未必知其所以然
朱夫子所云。
故並記之。
崇禎紀元四十五年橫艾困敦冬日
州民恩津宋時烈記。
集義齋記
程子稱孟有功聖門者。
是便說許多養氣出來
養氣之本。
又在集義
聖學之要。
豈有以易此哉。
只是孟子始言其爲氣也配義與道。
而又須說是集義所生者何也。
蓋以天地言之則須先有理而後有氣
所謂陰陽者。
始則生於太極
而及其造化發育之時。
則又其所陰陽者。
經緯錯綜而後
太極之理亦得而分俵萬物
萬物正性命。
是則陰陽雖曰形於下者
未嘗運用太極也。
以其在人者言之。
道義天地之理也。
氣是天地陰陽也。
故此
浩然之氣
始雖生於道義
而旣生之後則還以扶助道義也。
孟子千有餘年。
被人看不破說不行
朱子發明其義。
極其仔細
殆至萬餘言而曰。
若有一字不是孟子則天厭之。
然則孟子有功聖門
朱子功實不在孟子之下矣。
陽川許生瑗來處華陽山中。
與余共讀朱子書。
一日謂余曰。
所居之室。
嘗因其地名名以集義
願有說以明其義也。
余旣略擧朱子語論說其梗槩。
而因又告之曰。
不可以徒集。
必先有以知之。
而又當以敬爲主
然後乃可言集之之功。
朱子嘗以格物致知
明義之端。
又嘗曰不敬便是不義
然則集義而不先此二者。
何異於適越而北轅哉。
然此不待朱子說。
孟子備言之。
纔說集義
而其下卽承以必有事勿正勿忘勿助長
此雖集義節度
而敬便在其中矣。
卽又說知言之道。
知言便是格致之效(一本下有也字歸以恐歸而)。
願生歸以靜處
以三夫子之說。
對同勘合
則實千載一符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