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九 (自动笺注)
宋子大全卷一百四十九
 跋
  
仁興君墨蹟
公元1683年
王子仁興君墨蹟也。
而其胤朗原君侃所刻也。
余得觀於驪江寓舍
不爲法縛。
而猶不失列聖模格。
令人奉玩。
至於紙毛而不能捨也。
中間有奉和孝廟詩近體一首
此是孝廟赴瀋館時也。
辭語悽苦。
意象悲嘅
吟詠數四
不覺流血交頤也。
時崇禎昭陽大淵獻三之日
宋時烈敬書。
李氏聯珠集附錄跋
公元1687年
余嘗爲聯珠集作跋語
而太類諧體。
若使莊士見之。
必曰無禮不恭矣。
旣又思之。
誦其詩不知其人可乎。
其世不可不論也。
故自儀朝子羽
以至勝冠堯臣十許人。
來而爲言
遂節諸公狀文。
稡爲一書以副焉。
抑有一說
大將鎰來請曰。
吾祖子孫三世
畿輔司命
稀有事也。
盍爲記之。
余曰。
儘可記也。
然則靑湖李公之連三世主詞壇
趙公光甫祖子孫連長國子
當先也。
又有魯論之志據依游。
輕重有序
而今此錄終之以靜觀志道
則尤豈非可知而可論者歟。
後四年昭陽大淵獻四之日
宋時烈
書。
翠微遺址事蹟
公元1683年
太祖大王定漢陽
賜諸功臣第宅
龜亭南公諱在受之于明哲坊。
正寢面西。
公又構別堂于其南。
名以翠微
終南之間也。
可謂鍾鼎身而山林氣者也。
其所區域頗闊。
觀宇之制甚儉。
其聞公子荊之風者耶。
宜其善始令終
垂裕無窮也。
壬辰倭變。
盡入灰燼
破瓦殘礎。
埋沒荒涼
豈亦消息盈虛之數耶。
西有澤堂李公舊第
而今御營廳。
都肄之時。
公之遺址
恰爲砲丸矢鏃之的。
而又爲馳馬試劍之場矣。
此後又安知不仍爲御營所有耶。
故公十一世孫磐爲是之懼。
遂記其始末
而仍略譜其後承。
以爲徵後之地。
而請余識其末。
蓋以余忝在公彌甥也。
不敢辭而跋其尾如此
崇禎昭陽大淵獻季春日。
恩津宋時烈識。
龍灣二星帖跋
漫翁胤今畿伯擇之以此帖。
其所記詳矣。
噫。
今日則無是矣。
晦翁以南北再歡。
中外無事
不勝憤歎之事。
何其常人異情耶。
今日尊周之義。
漸就䵝昧。
昨宿西磵墓下。
終宵感慨
侵晨敬拜。
九原難作
之歎矣。
於此謹書之曰。
觀此有不敬慕而興懷者。
則眞所謂無人心者也。
漫翁後改號迂齋云。
昭陽大淵獻仲夏日。
恩津宋時烈跋。
龍灣二星帖跋[再跋]
余得此帖之日。
適與澤癯之季胤都憲季周同覽。
季周爲言嘗至龍灣
故老尙能指點其所云。
仍言當時十五公以年輩區分
自達以上
其所相接
稱以壽星村。
錦城以下
則稱以酒星
德水公居間無所屬。
西磵詩曰。
洛社舊聞涑水
許君添作座中人。
可見一時氣象矣。
余敢爲之說曰。
豈不可名以聚星乎。
陳寔獻身弔豎。
取譏先儒
晦翁猶以安衆全邦
不爲身謀美之曰。
炯然方寸
月寒江。
況今諸賢所安所全者何事耶。
荀淑特一博學高行
莅事明理之人而已
二公上動乾文
晦翁遷居竹林
乃相其亭役。
又畫著屛上而爲之贊。
如使此帖入於晦翁眼中
則當以爲如何也。
豈不曰陳荀當讓一頭地乎。
第於原贊有曰。
彧乃附曹。
群亦忘漢。
嗣守之難。
古今共歎。
此又十五公後承之所當知也。
山郡奉刻癸亥春宣諭聖敎
公元1682年
崇禎壬戌
八路大飢
八路按臣狀啓日至
皆曰民事罔極
賑政無策
人將擧塡溝壑
于斯時也。
聖上哀愍恫瘝
不翅在己。
日與廷臣講求救活之道。
蓋自庚戌以來
連歲不熟
公私赤立
享御供。
皆從減省
而其出於民者。
一切蠲放
此外則更無餘地可以容力。
至於翌年癸亥
則諸路之啓本愈急。
竊發之患。
隨處而起。
人皆曰。
民將盡劉而國隨之矣。
一日聖上手下哀痛之敎。
大意以爲天之降茲大侵
由於予之失德
而使爾無辜之民。
擧皆餓死。
傷痛慙負
何可言諭。
爾等毋或離散
以待朝家拮据賑恤
切勿竊盜
以殘形軀
如此千餘言。
又別敎于監兵使守令。
以至僉使萬戶
諭以保活之意。
丁寧反覆
託疾子于醫家
蓋此二敎
尙文華。
誠意藹然
纖微曲折
無不該悉
眞聖人之文也。
遂遣御史
宣諭八路
於是士夫以至下賤
無不嗚咽感泣相語曰。
吾王之愍我也如此
吾等雖死而何恨焉。
長民相語曰。
聖敎如此
如不盡心
我則非人
可以及民者。
不用其極。
以故上下相信
絶無棄家流移之民。
矧而爲盜乎。
一邊將。
奉書三日
遂取其家之
以濟其土卒。
利川武人
亦有輸粟于官而
辭賞不受者。
通計國內如是者必多矣。
嗚呼
聖人感人心也如此哉。
唐陸贄爲德宗代述罪己詔
驕將悍卒
無不流涕
況我聖上一字一句
出自宸衷
形諸紙上
片片赤心
如父哀子
宜乎含血之倫。
以至相感
以承上旨也。
李學士宣諭關東而歸也。
父老四百餘人
追送而泣謝曰。
吾王萬壽
以此一方之心。
可以八路之心矣。
易曰。
信及豚魚
況此秉彝好德之民哉。
後世之以羊豕待民者。
是誠何心哉。
二麥登場
民免捐瘠
則又相泣而言曰。
微我聖君之恩。
吾等相率爲道殣矣。
於是山郡李侯世基立初颺言于衆曰。
天生聖人
立而爲君。
所以民生也。
今我聖上恩恤至此
大禹泣辜
周文之如傷。
何以加此。
宜與二典三謨
並傳萬世也。
遂刻揭于公館之楣間。
其心亦仁矣哉
聖臣良。
於此乎亦可見矣。
傳曰。
主上明聖而德不布聞
有司之罪也。
愚願以立初此心警策于忠愛未至之人也。
是年仲夏日。
致仕宋時烈拜手稽首謹跋。
孝廟御筆
右我孝宗大王所寫樂天詩也。
下有感古懷今
公元1683年
令人墮淚八字
或謂此瀋館時所寫。
故有感於天涯淪落
杜鵑啼血等語也。
賤臣以爲聖人無入而不自得
豈以一時患難
而顧不素其位耶。
蓋嘗答白江李相疏曰。
至痛在心
日暮途遠
豈嘗有此心。
故於白詩所謂暮去朝來老大夢啼等說。
不能慷慨而然耶。
蓋志大則道遠。
道遠則自知年歲不足
自然之理也。
嗚呼
上天不仁
中途崩殂
嗚呼
今此所墮之淚。
安知不爲壯士相視之血耶。
李侍郞選爲示此帖。
年衰易感。
不覺涕泗交頤也。
時崇禎昭陽大淵獻
未死宋時烈稽首敬書。
西村詩帖
公元1684年
集仲示以所藏其外高祖西村一帖
噫。
西村之至冤。
至今令人氣塞
豈料甲子一周之後
復見此眞蹟耶。
其下方所義烏葉公二詩
珪璧爛然
不忍塵昏
噫。
皇華詩什
不渡鴨江來久矣。
不勝山栗泉蕭之思也。
所謂義烏
晦翁先生按劾唐仲友時所屢書者。
先生因此而身益不安
恨不見葉公一問弓手根脚
而追按仲友罪狀也。
時崇禎閼逢困敦孟陬日。
華陽老人書。
忠正堂扁額後
忠正首末
谿谷,文忠公序而銘之。
事該而義明矣。
或謂參判公遺敎
四德具矣。
而今只揭其半。
無乃偏歟。
胡不作兩扁。
如橫渠學堂耶。
余曰。
魯史氏悉書四時
而名其書者。
錯擧其二。
晦翁先生則又有自四而兩。
自兩而一之訓。
猶可以該四者。
二乎
今參判公曾孫正字集仲嘗請余寫其扁。
余慕仰參判公舊矣。
忘其拙而不辭
仍附斯語於其後云。
崇禎閼逢困敦三月日。
書曹美伯所藏名筆帖
金生千載
筆跡見今朝。
其餘皆氣力已。
久尙風飄
此鄭君平所題洪季和帖者也。
今曹君美伯。
季和甥姪也。
亦體古好奇
多得古人名筆
而亦金生爲首
何其絶代寶玩
專聚於一家耶。
豈歐公所謂物常聚於所好者耶。
況美伯之曾王考寧公。
早得松雪三昧
見稱一時
美伯之好此。
尤異於餘人也宜矣。
只恨君平可作
不得發揮於斯也。
崇禎閼逢困敦淸和日
華陽病叟書于懷川之橋谷。
君彥家訓
書契以來
載籍博矣。
修齊治平之道。
聖人言之。
已無闕遺
然而後之君子
猶有家訓童蒙壼範等書。
敎其子孫
觀法近則取則易。
先儒以爲周公成王
稱文王者
王之親也。
亶其然乎。
淸州韓氏居本州井里者甚衆。
以孝謹稱。
其最尊者士英
字君彥
著爲訓辭
以率其子姪諸孫
凡人家善之可以爲法
惡之可以爲戒者。
微細猥屑
無不備錄
意可謂勤矣。
不獨韓氏之龜鑑
凡有父母兄弟宗族者。
可以取考而受益焉。
君彥與余游好不淺。
甚嘉其意。
略識於其書之左方云。
崇禎閼逢困敦孟夏日。
恩津宋時烈書。
修撰季輝書帖
公元1678年
孔子春秋
以繼大禹周公之績。
然禹,周公之績。
只施於一世
孔子之功。
與天地而無窮矣。
其義數十
尊周攘夷
炳然者矣。
上下千年之間。
夷狄橫而中國衰。
人類入於禽獸矣。
然而天必生其人。
扶植春秋之義。
所謂天之愛人者也。
近世若吳修撰季輝。
所謂其人者非耶。
公十四歲。
新經戊午虜變。
嘗作沐浴之疏。
辭氣凜然
已無沙磧
公之素所蓄積者然也。
公竟以此
崇禎十年丁丑四月十九日
死于瀋陽
噫。
眞不負天爲生之意矣。
孔子之功。
莫大春秋者。
於是而益驗矣。
夫人平居大言劇談
眞若可
公元1684年
知義理者矣。
及其臨利遇事變。
頓忘前日之說者多矣。
孔子家奴獨以當時筆削之旨。
密付於公耶。
何其餘人不知而公獨知之耶。
嗣孫遂一以公遺帖見示
三復敬玩。
幾於紙毛而書其左方如此云。
時崇禎閼逢困敦乾之下澣
恩津宋時烈書。
金昌詩卷
晦翁先生不滿於受之。
屢形於知舊書牘中。
亦病其所作文字。
首尾一意曲折
蓋亦遠其子之意也。
逮其亡也。
則不勝其悲曰。
不如無生
又題其詩卷
以爲初不知其能道此語。
不忍復觀也。
嗚呼
父子天性也。
哭其死。
無間於才不才
況其才者耶。
觀於晦翁所爲
則其遠之其慟之。
無不各當其則矣。
所謂情之所鍾
正在吾輩者耶。
嗚呼
仁義之行。
父不哭子。
三古以後
一何戾耶。
周道衰。
天地運氣
已不堯舜之世。
先生嘗曰。
天旣培養孔子
顏子不壽。
況於一國一家之偏則又可知已。
文正公旣專得許多元氣
文谷兄弟之盛又如此
其間間有夭扎。
亦其理宜然矣。
余聞文谷相公季子昌立。
久而愈甚
以爲過矣。
及見所示其遺稿
然後益知其哭之宜慟也。
得年只十八。
則其稿所錄。
皆已前所作也。
使其卒有
所究。
則何可量也。
嗚呼
可惜也已
可惜也已
崇禎甲子五月日。
恩津宋時烈跋。
掌苑扁額
晦翁功德疏云。
西方之無量。
今願貴署進獻萬歲蟠桃
聖上分賜諸臣。
諸臣懷而遺於其親。
共登龜蓮壽域
豈不休哉。
時崇禎閼逢困敦姤之下澣
擊壤老夫書此。
以塞掌苑別檢李重卿之懇云。
永山氏族系後
永山乖崖所不知人
多在報恩縣。
適聞大雅諸公經綸之暇。
梳洗國內譜牒
相與語曰。
吾儕後生
記得祭祀所及
而遠者不能詳也。
盍就而扣質焉。
諸公嘉其意。
錄示其源委
余曰。
諸公使人知來處立忠義
尊固朝廷之勢。
此蓋出於程張二夫子之言矣。
衰世之意。
所感者深矣。
雖然
竊有所疑焉。
先之得姓
果俑于神武王
神武之後
尙有王。
高麗有三十四王統百年
其間先之系只七世
壽命雖云不齊
不應國系如是之促。
私家如是之疏。
是必中間有漏失者。
爾等須更進而諗焉。
余亦故贊成宗敬彌甥
不敢拳拳也。
應曰諾。
余退而私識之以竢焉。
時崇禎閼逢困敦觀之上澣
恩津宋時
烈書。
璿源譜略跋
昔有靈無本
醴泉無源之說。
程,朱二夫以爲非是
自古名家大族
不有譜牒
以明其所自來
又因以統治族屬
故張子亦曰。
朝廷有所益
士大夫猶然
況於帝王之家乎。
以故雅頌所稱。
皆明著其本源
其意深遠矣。
本朝典章
視舊備矣
祕府所藏。
非人人所可取考。
故其公用文書
或用潛邸舊諱。
潛邸舊諱。
程子臨文勿諱者。
至於後聖承用
則有所未安矣。
曩者朝廷或有所不於斯
雖非大段
而未得爲盡善矣。
宣廟孫朗原君侃奉考璿源寶系。
並取公私文字
參伍錯綜
訛者正之。
羨者删之。
牴牾通變之。
梳洗整頓
井井不亂。
然後編爲一冊。
繕寫進御
上嘉之。
命加其資。
於是朝家典故
亦因以有所更定
有功國家大矣
噫。
魯是周公所封。
孔聖所生之國
而又周禮所在
文獻可徵。
而其史尙有所疑。
聖人筆削之際。
乃有傳疑之例。
況茲海隅雖稱東魯
其間載籍
豈足爲不刊之書乎。
或文與事異。
年與迹乖。
失其本眞者多矣。
小事則猶沒緊要
至如干係宗祊
而或不免疑惑
其所
豈小也哉
今此譜略發凡起例
極致謹嚴
兼以周詳
遂蒙睿奬
俾廣其傳。
又命詞垣陳述其事。
而又使策士科場
聖人範圍可見矣。
豈不曰堯之平章
於親九族乎。
噫。
我朝列聖源派之遠。
實比商周之玄王聖稷。
而我殿下深仁厚澤
允協天心
兼且任姒
元良之慶。
久未副臣民之望。
豈將愈遲而愈昌耶。
拜誦文王本支百世之頌。
而竊不勝華封之祝云。
崇禎紀元後甲子
致仕臣恩津宋時烈謹跋。
書金士明畫帖
松隱士明書畫妙一世。
惜乎。
天靳遐齡
不克充其分量也。
今其棄斯世五十年餘。
散落殆盡矣。
胤子益燧,益烜收拾士友間。
藏之巾衍有若干。
將以傳諸後承。
意可謂善矣。
有謂士明有詩禮之聞。
而乃精於曲藝何也。
余謂伊川不好畫。
晦翁則好之。
觀於張茂則鞏仲至
可見矣。
余嘗侍老先生
適工畫李澄自外至。
老先生手出一幅紙。
使之揮灑愛玩之。
余謂老先生於此
亦效晦翁之言也。
況其寫字晦翁嘗有銘焉。
士明從事於斯二者。
何病焉。
余嘗謂士明
賤子幸至眉壽
盍爲余寫照
士明
曰。
公將以我爲郭叔瞻耶。
噫。
若爲之。
麋鹿之姿。
林野之性。
不相見者。
亦知其爲余也。
亦將並浼於後世評品者而未果也。
只今士明墓木已拱
而更見數幅於塵昏蠹蝕之餘。
爲之出涕而書其後
時崇禎閼逢困敦剝之上澣書。
洪士式所藏先賢遺墨
先賢遺墨
散落窮閻
塵昏蠹蝕
或爲婢妾覆瓿之用。
可惜也。
今士收拾粧繕。
以爲寶玩
意可謂善矣。
本朝筆名家者。
指不勝屈
而士式獨於此拳拳
豈不以要見其心畫乎。
然則晦翁何以老瞞書乎。
晦翁特以其近古而好之。
而及聞劉共父一言
則自言默無以應。
舍己從人
難於自屈
堯舜孔門心法也。
如是
卒以優入聖域。
後之游藝之士。
於此不徒求其心畫
而必求其心法斯可矣。
士式其勉之哉。
時崇禎閼逢困敦坤之下澣
恩津宋時烈書于橋谷之齋舍
正字宋公遺稿
右正字宋公之作。
而其玄孫來示懷德之橋谷。
愚謂先儒中庸器之陳曰。
示能守也。
祖先所遺
守而勿失
何有大小貴賤之間哉。
正字可謂
公元1685年
後矣。
中有河西先生挽詩
足以使之不朽矣。
崇禎旃蒙赤奮若仲春日。
感興詩後贈金延之
石室齋舍
伏聽老先生喜誦晦翁感興詩。
延之偏愛晦翁詩。
要我寫數篇。
感而副之。
崇禎旃蒙赤奮若大壯小過
巴谷。
申氏家乘
公元1636年
 李墍雜說
高靈夫人尹氏
子雲之妹也。
公在英廟朝
與於八學士之流
而尤與成三問最善
至光廟丙子之難。
三問獄事發覺
其日之夕公還家
中門洞開而夫不在
公歷探房廡。
夫人獨上抹樓。
手持數尺之布。
坐於樑下
公問其故。
答曰。
君於平日三問相厚
不啻如兄弟。
今聞三問獄事已發。
意君必與之同死。
將俟君之凶問之及而自決
不圖君之獨爲生還也。
愧屈悵然
若無所容。
按公之夫人之卒。
在於丙子正月
六臣之獄。
起於其年之
安得有云云之說也。
小家雜說
出於傳聞
失實有如此者
不得不辨。
夫人此擧。
蓋聞在於乙亥夏魯山遜位之日。
廟受禪之夕云。
搢紳至今相傳美談
窩此錄。
傳聞不詳耳。
公元1685年
壽樂亭主人申永植伯固此家乘。
來示華陽書室
大綱槩擧而衆目可尋矣。
余申氏之彌甥也。
有序引。
以塞伯固之請。
而余旣作山氓
廢棄筆硏
不得揄揚一二。
可恨也。
抑有所感焉。
竊瞯文忠夫人尹氏
貞懿見識
昭如日星
前此不得聞知
看書不多。
不足以爲士信矣。
文忠內有尹夫人
下有歸來亭。
吁其盛矣。
旃蒙赤奮若夬之上澣
恩津宋時烈跋。
申氏家乘跋[再跋]
公元1635年
夫人事。
未知的在何年。
若是乙亥則尤可貴也。
書林石川秋天詩後
公元1685年
翁遊楓岳五言古詩凡三千言。
歷敍其所經歷行止始終
其詩中有曰。
門前平地闊。
莎草春綠
據此則是春初也。
又曰。
遂作半歲留。
所聞虛說
入山
正在甲寅歲
石川之拜東伯
亦在是歲。
而其詠秋天詩曰。
與李生云云。
春初金剛
而其
石川共賦秋天
其間時月
恰成半歲
而正符詩中半歲留之語矣。
未知何暇削髮
何暇長髮出山乎。
以此證之其不變形
萬萬無疑
而今言者
必欲證成其削髮之事。
抑獨何心。
可痛惋。
年月日。
恩津宋時烈書。
松崖遺疏遺戒帖跋
公元1636年
丙子以後
天地飜覆
士大夫狃於目前利害
全忘大義所在
松崖金公
侍從袖手來歸
若將終身
逮孝廟御世
首聘金文正公
收拾賢俊
以爲治內攘外之圖。
則公以諫長應命
退斥權兇
朝著淸明
庶幾可以仰酬聖志
權兇媒孼
虜兵壓境
擧國駭蕩。
群心大沮矣。
公又低徊引退
淨掃舊廬
自號松崖晩隱
以沒其世。
將沒。
自知病不可爲。
而其耿耿一心
不敢自昧。
亟招同春胤子宋光栻希張。
執筆而草遺疏百言
大意拳拳初服大志矣。
當是時。
聖志卓然
不少挫抑
而公猶懼倦勤耄期之後
進戒以終始一意
忠慮可謂至矣。
又以一書遺戒嗣子震粹。
使宋奎禎伯興書之。
其言皆從篤孝中出來。
而其義方之敎亦深矣。
公沒三十年。
而其孫昌錫與二弟重錫,明錫。
合二稿粧繕爲一帖
來示余。
嗚呼
公期聖壽重華
弓劍遽遺。
公應飮泣地中矣。
大夫卽世
震粹卜吉遷舊而合祔
公墓連陰
此則公必自慰耳。
然而嗣子隨亦早世
而希張,伯興不可見矣。
未幾
余幾死荒裔
蒙恩北歸
則世
公元1685年
道又一變矣。
踽踽斯世
只與昌錫等道前事
今見此帖。
不勝撫玩而愴涕也。
抑公畢義願忠之意。
照映紙上
炳如日星
讀之聊復平日壯心也。
崇禎旃蒙赤奮若遯之上澣
友人恩津宋時烈跋。
松崖遺疏遺戒帖跋[再跋]
公沒時神氣安閒
侍者得俊正席堂上
從容就盡。
同春幷記諸事
通訃于愼齋金先生
先生報曰。
君子正終之道。
如是也。
慮此事人或不知。
故並錄于此云。
時烈再書。
注書成運所藏退翁手藁帖後
注書集仲承命而來
袖示此帖於橋谷之齋舍
今去退翁之沒。
一百十有餘年矣。
翰墨散落於世者。
不如前。
今集仲之葆藏。
如此之多。
豈歐公所謂物常聚於所好者非耶。
朱夫子言德性相關者。
幸集仲之審之也。
時崇禎旃蒙赤奮若否之上澣
後學恩津宋時烈書。
仙源淸陰先生書帖
此帖因注書集仲。
奉玩十回
不忍去手
蓋二先生筆蹟
見之不爲不舊。
不爲不多。
而愈見而愈令人起敬
雖使唐陵眞永和玉椀出來
不與易也。
然化
多猜
至寶難專。
未知集仲將何以葆守耶。
愼勿近神龍窟宅
豈止山谷澗邊之儔耶。
崇禎旃蒙赤奮若否之下澣
恩津宋時烈跋。
畸菴續稿所載習靜公遺事
 宋邦祚字永叔
峻潔
疾惡如讎
昏朝時。
鬼魅滿朝。
人皆憂栗
不得保其首領
嘗與吾輩若干一處敍話
座中談及時事。
無不愍然危懼
永叔奮然曰。
天定亦能勝人
人理泯絶如許
此豈無天道之極乎。
諸君但當靜以待之
吾言自有驗矣。
余嘗與聞其言。
到此時。
深伏先見之智也。
永叔書狀官赴京時。
束縛譯官
使不得逞其手足
譯官甚苦之。
道中暴卒
或疑其所毒云。
書狀官赴京云云失實
金將軍應河戰死於深河。
弘立景瑞投降
有朝夕東搶之勢。
朝廷屯兵西塞
賊臣纘男等惡公持正
以公爲平安評事
蓋置死地也。
兼爲搜銀御史
束縛譯官
暴卒良策館。
李澤堂植直書曰。
服毒而死云。
崇禎乙丑八月日。
從子時烈改正
(鄭涖將刊此稿。
要我删定
欲以此註于所毒云下。)
硯匣
同春嘗以泥金揮灑硯匣
黑漆光潤輝煌
非紙面
可比也。
其諸孫炳等恐其久而漫漶
刻鏤以傳於後。
蓋亦孝思一端也。
然可傳者畫。
不可傳者神也。
此則必有能辨之者矣。
崇禎紀元旃蒙赤奮若剝之下澣
宗人宋時烈跋。
石叢
六一公網羅石文字。
以爲集古錄千卷
此實天下全勝
後世莫能及焉。
谷雲居士延之所得一百八十餘。
視六一公殆十之二焉。
不可謂不多矣。
惜乎。
不使延之生乎中國
博觀而盡取之也。
何渠不若六一公哉。
邵先生卜居嵩洛自多有以也。
延之方將搜摭未已
然檀箕文字。
終不可得。
不獨生此偏邦
生天地間。
尤可慨也。
石叢跋[再跋]
余旣爲此跋。
適聞尊尙道學
扶植節義之士。
重被謫罰
斯文之禍俑矣。
若使此事生于嵩洛間。
亦當嚇走邵先生矣。
延之携此而還入谷雲。
藏之巖穴間。
俾免秦火
使後世知有體奇好古君子可也。
退溪李先生眞蹟
太守李侯碩寬來訪山中
退溪先生遺墨一紙示之。
見謂嘗宰禮安時
得之惶惶琴氏
孫。
歸時幸免觀江之厄。
訖茲九年
愛玩如一日。
遂粧以爲簇。
常揭諸座右矣。
因說所聞琴氏子孫者。
先生嘗至堂前
打墨于溪石上。
取崖漬墨
揮洒數紙矣。
先生微醺
主人曰。
適來遇興也。
今明府將棄我去矣。
以此奉送矣。
因指溪石相語云。
余謂琴氏世世襲藏不失
慕賢尙德之心。
可謂至矣。
以此所不忍捨者。
奉之於侯。
則侯之見愛於其人。
可知也。
且侯之玉雪之操炯然
歸橐如洗。
猶恐一芥之相膩。
而獨於此珍愛如此
則其亦爲傳家之寶而不壞也無疑也。
余撫覽數日。
不勝高山景行之思。
亦模取一通
留之巖齋。
而因誦晦菴夫子語歎之曰。
筆札細事
而於人德性相如此
今人不及古人
豈獨一事云者
眞可以自警而自勉也。
又因奉問于侯曰。
不以王公貴人
而獨以誇於畸人
不可曉者。
此又夫子語也。
未知某將有一言解疑愚陋者否。
淑人洪氏行狀
夏山君美伯偉叔。
谷雲居士延之所爲母夫人狀。
請余作幽堂之誌。
余方以口語
杜門省愆
知舊所託
一例辭謝
不可輒爾破戒
遂以實拜辭
公元1686年
又念延之之狀。
事行該實而文又簡當
以此爲銘。
足以取信於人而不朽於後矣。
其所生長尊貴家。
絶無驕矜之色。
夫子出世路。
躬執女紅
不服綺紈
此皆福履綏之之實。
故爲夫子敬重
夫黨稱譽
子女繁昌
餘慶未艾
足以徵於天與人。
大易地山之亨。
從可驗矣。
何待不佞之文乎。
若其不得壽年
只是氣淸數局而然也。
人又何悲乎。
余以美伯內外世誼
終不可無一言
謹書此。
以付于行狀下方而歸之。
崇禎柔兆攝提格暮春日。
恩津宋時烈書。
書巴谷酬唱詩後
丙寅暮春
余與權致道會于華陽
過朱子書
李甥子邵閔士昂,李同甫洎疇孫先後來至
以相斯役
同甫言此去俗離。
不甚遠。
相與往遊乎。
其中或有難之者
余謂朱先生東萊往遊天台雁宕而不果行
後恨之者
屢形於言。
安知今行不成
則亦不無後悔也。
余遂以藍輿先導
士昂門人十許人。
亦隨以行。
煥章菴。
歷巴谷至仙游洞。
宿于空林
其間蓋廿許里也。
其始發也。
有謂今日之行甚樂。
相與賦詩紀行
皆曰然。
余自以諺云弱者先手
今日無余
弱也。
輒先寫拙句求和
諸賢不鄙而應之者頗有焉。
余忽思朱先生南嶽之遊。
酬唱甚富。
旋卽自警曰。
是亦足以爲荒矣。
遂與南軒相約而止。
吾輩浸淫不已
無乃先生之戒乎。
且當酬唱
依於理致
朱先生乾坤太極大學絜矩之詠。
南軒有強矯體用臨深履薄之句。
不徒江山景物之勝。
至於朱先生梅館之作。
嚴正痛切
直使人心竦然
不翅臨壑谷千萬丈。
吾輩無亦警省之心少而放浪之意多耶。
郭景純有言
如其無。
惡乎有。
今旣有矣
同甫請余書于紙。
不辭而副之。
是月廿六日也。
尤翁書。
書澤堂政院日記
日記一冊。
澤堂李公在政院時所錄也。
此於卯申之暇。
酬酢之餘。
乘忙役筆者
出於立談指顧之間。
提要剗煩。
時附議論
甚是非。
雌黃自有焉。
所謂一羽文章而全鳳可知矣。
自爲秀才時。
喜看性理書。
見於著述者。
自有淵源
今此所載。
不爲空言之比也。
此等文字
顯宗朝祕同眞史。
著爲絜令
十襲而歸其子孫
俾藏巾衍
以謹蟲魚之護焉。
於此別有所感也。
本朝事大之誠。
迥出
公元1644年
古。
況自宣廟以後
則益有以異焉
肌肉髮膚
有何所惜。
第自魏閹用事之後
奉使東來者。
一以黷貨爲務。
一經其行。
則必興中山宮獨留之歎。
以故仁祖大王難於詔冊之請。
擧此一端
天下之勢可知
而卒有甲申三月之變。
於此記載
詔使事獨詳焉。
豈亦先幾觸類
以垂監戒之意也歟
此非識微君子
何以與此。
又有一事
甚謹陰陽之際。
築室山中也。
正値大北斁彝之時。
故堅塞北壁。
以示其志。
於此深以朝家淘用其餘孼爲非
其在羸豕之時。
孰知其慮之深且遠也。
及今陽消之際。
蹢躅之勢。
不可遏焉。
非惟公之識慮獨詣
蓋於大易深明理致而然也。
後之覽此書者。
有以三致思焉可也。
時崇禎丙寅月日
恩津後人宋時烈謹跋。
書安水使行狀
公元1636年
崇禎丙子
上幸南漢
城圍危急
當夜肉薄
雉堞紛碎。
安公鏡時以將官東城
大杖奮擊之。
賊尸成堆
賊又舞梯衝爭登。
公又大呼逆奪之。
賊又墮落死傷
終夜相角
賊終不得上而退。
旣而諸校露刃環行宮。
請執斥和臣以與虜乞哀
公獨毅然曰。
公元1649年
乘危迫脅君上
不敢也。
吾則死不敢動。
從亂者皆喘汗焉。
人曰。
安某前夜却賊。
以保孤城
然此功反小。
聖人有言曰。
三軍可奪帥也。
匹夫不可奪志
其信矣。
夫然公絶口不言
故人亦罕知之。
官至水使而卒。
判書弘淵,李參判選,李監司秀彥
皆以挽詩鋪張其事。
後十三年
余在華陽洞裏。
杜門養病
側室子處恒不遠數百里
公行一通
來示而乞銘。
余方以時論之峻。
縮首省愆
辭謝知舊之請者已多。
故今不敢作。
而亦不可終無一言矣。
嗚呼
當時之事。
尙忍言哉。
其不踰城投虜以求生者難矣。
如公奮隻手白刃
使虜指可掬者固壯矣。
然此則一時膽大奮慨者能之。
至於亂卒波盪以逼行朝之際。
能知君父不可犯。
正士之不可殺
秉志貞確
終不少移。
豈非不可誘威不可奪之大節歟。
此實讀書知義理者之所難也。
若其旣出平地
不言前事
甘於沈沒而無悔。
此尤奇矣。
大樹不得專美於前矣。
孝廟末年
奮發大志
寤寐豪英
迂齋李相公諱厚源
獨以公爲言
未及薦達
弓劍遽遺矣。
白首孤臣
至今未死
常有褥蟻之願。
今見公狀
聊復平日壯心
遂收涕而書之如此。
以附于行狀之下云。
時崇禎柔
攝提格暮春日。
李文景公戒子孫詩後
公元1686年
余因金姪得洙兄弟
見星李氏所藏先戒一通
所謂言近而旨遠
守約而施博者歟。
李氏世守而不失
景眞可謂子孫矣。
余早從師門。
得聞爲己之訓。
性質浮且駁。
常騖於虛遠不察切己之實病。
又有忽略細微之習。
每有孤負此翁之歎。
今閱此帖。
益爲之汗發沾衣也。
金姪要余手寫空白
余辭累年
而其請益勤。
牽率而勉副焉。
衰病腕弱。
胡草不端
亦犯張思叔之戒矣。
須勿以示人可也。
時崇禎柔兆攝提格孟夏日。
華陽病夫書。
淸寧韓公碑帖
淸寧適孫聖輔汝碩。
粧寄此帖於懷德之橋谷。
噫。
不惟淸寧
同春石湖皆亡。
不可復見矣。
不覺愴然涕滋也。
石湖孫周敎在傍。
其外翁也。
道語三四家舊誼而畀之。
使之葆藏而勿失也。
崇禎柔兆攝提格孟秋日書
書申氏先世事實
卷中所記至性卓節。
足以警俗而傳世
其後文筆
亦出尋常
其筆之所記。
又多嘉言至論
可以
公元1086年
不泯矣。
東坡健筆
而猶欲借重於歸去辭以傳世
今茲康節晦翁遺訓
歸去辭比哉。
惜乎。
十不七八而所傳者只此耳。
竹君十代孫應泰要余序其卷首
佛頭鋪糞。
所不敢。
故略識于卷末如此云。
柔兆攝提格九月日。
淸陰先生四詩
 聖賢旣已沒。
遺訓簡策
潛心誦其言。
豁然迷惑
孰云古今異。
千載不隔
良時虛度
遲暮自力
君看衛武公
九十猶抑抑
勵志志未效。
修辭不達
收身返初服
萬事一箇拙。
翛然林泉內。
俯仰無愧怍。
白首歸田不早
田園皆荒草。
獨憐門外石頭泉。
依舊淸涵月影倒。
○晩尋歸田賦。
歸田亦何好。
門無車馬塵。
草沒羊道
四詩
石室先生文正公之所作也。
孫壽延之修復陶山舊第
將以揭此於壁上
要余書之。
竊惟念首一詩
所以自警而警于人者深矣。
朱子嘗謂衛武公聖人近。
氣象自不
程子云老而好學
可愛
先生有得於斯乎。
其第三詩
其亦朱子所詠恭惟千載心。
月照寒水之意乎。
其餘二詩
亦可以諷夫乾沒祿利老死而止者矣。
凡後之登斯堂而覽斯
公元1686年
詩者。
庶可以見先生百世之下矣。
崇禎柔兆攝提格剝之十五分。
德殷宋時烈敬識。
乙丑甲稧跋
公元1687年
古今天下稧事。
無如宋之耆英會
今觀上黨諸人座目。
首末二君
年齡不應限。
而強使與焉。
正如溫公年未七十而與會相似
其事甚奇。
故書于紙末云。
崇禎強圉單閼大壯日。
德殷宋時烈書。
公元1686年
乙丑甲稧跋[再跋]
公元1625年
余以天啓乙丑春
委禽于舜彥叔祖怡愉公弟金吾公家。
觀其風儀
眞有古家遺俗也。
其後滄洲金公繼入于其門。
稱道甚盛矣。
今則少遜於當時
懸弧乙丑之人。
亦皆皤皤老人矣。
懷舊感今。
嘗題一詩于巴谷懸崖矣。
今觀諸公此擧。
亦敦風反淳一助矣。
洛社之約。
不過五行
食止五味
而名以眞率
亦見醇儉之德矣。
諸公視效而勿墜也。
書李同甫遊山錄後
公元1685年
愚每讀晦翁匡廬詩。
有豈知朱墨暇乃適山水願之句。
常恨世人爲吏山水間
鞅掌米鹽間。
孤負淸遊也。
去年余入華陽洞
同甫來自常山縣
共校朱子書箚疑。
仍與閔士昂權致道洎余孫疇錫忽起探勝之興。
公元1687年
飄然理杖而去。
不量老脚之不健。
相隨而往
空林
以病徑歸。
諸友與疇遂往俗離。
臨流濯塵。
登高聘目而歸。
以爲余與同甫諸人
生乎朱子後。
不能一斑陳編
獨此探勝一事
乃能彷彿當時
匡廬謝此旟隼建之詠。
尤符於同甫脫俗
此益可奇也。
今觀同甫所爲序。
倏焉轉頭之頃。
歲月飄忽
一期將周矣。
撫玩遺迹
感嘅繼之矣。
獨惜乎當日常山諸子十許人。
類皆英妙溫雅
蔚有武城之餘風矣。
奈何變起黌舍
章甫慘怛
可勝痛哉。
雖然
諸子秉義忘利。
投棄紙筆
皆不赴場屋洒然不悔。
足見同甫儒化也。
崇禎強圉單閼仲春
南澗老夫書。
書李同甫所記晦錫夢遊說後
同甫所記夢遊說。
此心飄然已在雪嶽懸瀑之間也。
丁卯仲春日。
南澗老夫書。
朱子感興詩後。
贈李同甫
右爲同甫
書于羲農南澗
願書感興詩。
同甫意也。
文忠公先生
遠宗朱氏說。
以御陸學之華使
同甫其後孫而淵源也。
崇禎丁卯月日
德殷宋時烈
書鄭氏家藏書札帖後
晏叔始自號孚翼
晩於心經得一句甚愛之
改號敬
畏。
或曰畏近而自警焉。
嗚呼
今其丘木已拱矣。
其孫洊持其平日知舊書札帖。
來示於懷川之南澗
帖中諸賢。
皆不在世
而惟余獨存。
俯仰今昔
爲之愴然涕零也。
其中不無狼狽末流者。
晦翁所謂士君子立身一敗
萬事瓦裂者。
洊也其戒之哉。
崇禎強圉單閼夬之將晦。
南澗老人書。
沙溪先生語錄
文元老先生遺稿編刊時。
光城欲於其附錄中。
並付時烈所編語錄矣。
以爲無妨而許之。
一段
當初衛輒事聯爲一條
俄見李擇之所論秋浦碑說。
以爲秋浦和倭時說
牛溪不同
不可載其說矣。
余於心極怪而因知時論如此
此語尤當起鬧。
删去而只存衛輒事。
因而竊歎以爲今人識見如此
誠可歎也。
義理天下之公也。
守經行權
並行不悖
然其輕重取舍之間。
不可以毫釐差者。
故曰權非聖不能用也。
孔子嘗以泰伯文王並稱至德
至論極致處。
朱子以爲伯高文王
豈不以有天下之二者。
猶處泰伯武王二者之間乎。
然未聞以此而罪朱子非議文王也。
孔子以爲至德者。
服事殷而言也。
非謂其有天下之二也。
朱子以爲不及
伯者
指有天下之二而言也。
非謂服事殷也。
孔朱之言。
各有所指。
要之所以天下大防也。
今人不讀朱子書而輕事立說
所謂矮人觀場也。
小學續編
是韓嶠稟定於牛溪者。
先生疏請刊行
以惠後學
黃宗海牛溪有所疑問
先生力加伸辨。
更無所餘。
愚未見坡門諸賢。
尊信牛溪如此者也。
蓋坡門則欲以遊說仁弘而緩牛溪之禍。
先生則直斥鄭寒岡,金肅夫而辨牛溪之誣。
是非得失如何也。
非獨坡門如此
今人大抵不知前後實狀而妄肆氣勢
豈知具眼者。
從旁冷看也。
欲以此質於玄石未果也。
書金得汶六恨文後
觀此六恨。
若使人人秉心如此
何憂乎世道不升也。
至於末端一語
可見來歷有自也。
時崇禎丁卯初秋
南澗書。
晦翁詩後。
贈金得汶。
 聞說淮南路
胡塵滿眼黃。
捐軀國士
嘗膽君王
却賊非干櫓
伸威在紀綱
丹心危欲折。
佇立彷徨
晦菴先生詩。
爲籌司郞金得汶。
書于懷德橋塋之
松下
宋臣有言曰。
文臣不愛錢
武臣愛死
天下事可爲。
至哉言乎。
以此意。
公誦于籌司階下也。
濠梁遺稿
君弼之孫日華舜夫
裒粹公詩文若干首。
幷取奠文墓誌爲一冊。
公之始末
擧之矣。
市南兪公最與爲知己
以余所見
所謂大道委蛇者公近之。
故於詩文
不切切也。
公嘗築室懷德宋村。
與同宋公日夕相對
又移卜於其南興農里
悠然見山
皆是溪潭之上而喜觀游魚
號爲濠梁
童土尹公大書其扁云。
時崇禎強圉單閼否之下澣
南澗老叟書。
同春寫具牖詩後
牖詩。
同春筆也。
噫。
二公今皆不可見矣。
語云愛其人。
愛其屋上烏
矧此出於肩聳指弄之餘乎。
牖之胤致兼樂全來示羲農之洞。
三復感歎而書之。
崇禎強圉單閼觀之初吉
南澗病叟
守口如甁防意如城書帖
具生㝢請此八字
是其王考牖公恒言
願爲書之。
謹爲副焉。
柳公東振狀文後
公元1688年
公之至行
不問中禮與否。
足以警乎朝死夕忘偸俗矣。
市南公有小簡發揮之。
此亦足以不朽矣。
其孤億托余以誌表
老病垂死
謝筆硏之役。
以此書于狀末而歸之。
戊辰正月日。
德殷宋時烈書。
隱詩屛後
詩什
散逸寇亂
今其玄孫世甲元卿見聞收拾
只得六首
其中二絶
其所牛溪者。
故因知與牛溪契誼深厚
此尤奇矣。
記曰。
不忍讀父之書。
手澤存焉。
況其寶唾之出於口者乎。
元卿不忍投諸蠹笥。
必欲揭之屛簇而瞻敬焉。
獨愧夫余拙筆
徒浼其瓊詞玉韻也。
著雍執徐
南澗老夫書。
書永柔縣武侯祠碑後
公元1628年
碑面所刻。
西河公文也。
公歿後。
縣令李侯秀儁墨本來示曰。
不可無陰記。
且吾新揭武侯像於廟中
使人瞻拜起敬
盍爲余略記其事乎。
余曰。
西河之作。
文健而義精。
無間然。
然不可無晦翁詩。
遂書以寄。
俾追刻焉。
崇禎著雍執徐淸明日
德殷宋時烈記。
 空山龍臥處。
蒼峭神所鑿。
下有寒潭幽。
上有明河
公元1181年
落。
我來愛佳名
小築幽壑
永念千載人。
丹心豈今昨。
英姿繪事
凜若九原作。
寒藻芳馨
飛泉明酌
公來識此意。
顧步慘不樂。
抱膝一長吟。
神交冥漠
(有宋淳煕八年辛丑閏三月二十九日
晦翁先生作。)
南漢記略跋
公元1628年
大亂將至。
倫常將絶。
不得不先生扶持之也。
先生哭裂某書。
有人曰。
扶而去之。
可見天理之在人心
不可泯也。
奈何今日
權,,洪,,尹與日月爭光者。
次第見非也。
陰陽不能相無。
天以純陽旣生先生
則陰亦有所生之者矣。
雖然
不可終無也。
先生所居石室山中。
所謂陽昭臺者。
晦父詩所謂寒威九野陽德窮泉者。
與之冥會矣。
此記藏在臺下。
將與蓋壤俱弊可也。
先生孫壽延之使其胤昌季達袖此記。
來示於懷川之南澗
敢濯手而書此於下方云。
時崇禎著雍執徐遯之初吉
門人德殷宋時烈跋。
平陽先生,昌寧成先生詩文
杜門溪上
養痾省愆
一日田上舍來自新邑
投示一幅文字
題曰金敎官詩卷序。
序末書曰平陽朴彭年仁叟
其下又有贈金敎官詩。
下書昌寧
三問謹甫
不覺心驚而眼明曰。
此二先生文字
何處得來
所謂金敎官
何許人
而獲此於二先生
若是鄭重耶。
田君曰。
金是結城人而名大來
所居與之密邇
得以論其世也。
今此序若詩者。
相國之胤鶴鳴所錄寄者也。
余曰。
觀二先生之所推許如此
不問可知爲人也。
今去二先生之世。
二百有餘年。
而況當時刑禍之餘。
其不煙沈響絶者幾希矣。
如非鬼慳神護
安保至今無恙哉。
當丙子禍後。
成公內子
寫神主而祭之。
後幾年。
宗大王之幾年。
書吏嚴義龍得其主於仁王山下巖石間。
字不䵝昧。
士人呂必寬等。
奉安其外裔某官嚴纘家。
因以藏於魯隱洞祠宇
余嘗記其事矣。
此豈人力哉。
以此亦知此詩文顯晦必有所以也。
金公之託此而不朽者。
亦非偶然也。
然微南,田二君嗜義尙賢
孰能揮發闡揚如此哉。
目今邪說肆行
殺身成仁之士。
反見非議
竊伏山間
不勝悲歎也。
此間諸生禋祀先生
而田君奉此而來
同執俎豆
其事亦奇矣。
遂書此于詩文下方云。
時崇禎著雍執徐八月六丁
德殷宋時烈跋。
書鄭畸翁李潛書後
此書出於光海。
初服上章訟冤之後
于斯時也。
仁弘之徒。
勢若熏天
無不利害禍福私附麗而赧赧焉。
而成氏亦其一也。
其所潝潝訾訾
謬戾二父云者
正指此也。
當是時。
窩李公不逐時好
守正見。
公作此書。
以敍其痛憤悲苦之意。
不惟畸翁
而亦可以潛翁矣。
此書所敍。
沙溪老先生說。
毫髮不爽
門下諸人
無不耳熟焉矣。
當公從子掌令瀁晏叔刊公文集也。
成氏甥尹宣擧吉甫緩頰於晏叔。
使去此書不刊焉。
老先生胤文敬公不能平。
面語晏叔曰。
叔父文集
當碎其板矣。
晏叔雖恐畏伏
業已行世
莫可追也。
頃歲甲子
公側出子涖。
文敬公中表弟也。
爲縣同福
重刊
且爲續錄。
將載此書。
馳書以問於余。
余隱之於心。
以爲晏叔去之。
而涖也載之。
無乃松江公家法有十起不起之嫌耶。
且使人知有異同
毋乃近於室中之言之聞於外耶。
禍福之所係。
故終不爲勸沮語。
只使量處焉。
反以思之。
一事也。
吉甫欲爲外家地者如此
而晏叔不爲叔父地者。
迫於強弱之勢。
要之未爲盡善也。
不能師門之意。
先事而規晏叔。
是余之罪也。
旣數日。
涖又以書來曰。
此書不載。
則私
無任痛迫
故將決意載之矣。
余答曰。
你意如此
誰敢止之。
然刊而藏之
朱子訓。
須勿印布可也。
涖又以書來曰。
聞命矣。
然實有是事
豈有不知者哉。
今人乃謂余勸涖載錄此書。
謗讟有加。
此則非知實狀者也。
仍竊思之。
老先生則自以此筆之於書。
無所顧藉
而吾乃於涖。
不能白指揮
顧爲媕娿婉轉語。
其失先師門法甚矣。
先師門法則實不失朱子易簀付託門人旨訣也。
李擇之所藏嘉靖皇帝畫帖
嘗伏睹嘉靖皇帝畫帖陪臣閔聖徽家矣。
今觀留守李選所藏。
一筆生出也。
噫。
兩家葆愛
豈但以其品妙而格高而已
從今以後
不可多見也。
兩家子孫
須永保勿失
以待我聖上神武淸中原。
復以藏於龍圖祕閣斯可矣。
嗚呼
安得長年而不死。
得以見此耶也(也下一有哉字)。
陪臣宋時烈稽首敬書。
自菴書帖
先生始終
帖之顯晦
月汀尹公序文該矣。
不可以復贅矣。
惟趙簿爲人
不知其何許
先生曾孫楗子閑以貨得之流丐一婦女。
婦女卽趙簿之內子也。
此又一顯晦也。
其事奇矣。
不惟自然無價之寶
兵燹不能燼滅者。
非子誠孝有以感神。
焉能復獲於久失之餘哉。
崇禎著雍執徐杪月。
後學德殷宋時烈先生六世孫世白。
見於舞鳳山中
之如此。
先生祠宇湖南臨陂縣。
愼齋金文敬公與之腏食云。
晦翁語後。
贈洪士式。
朱先生易簀
諸生爲學之要曰。
事事審求其是。
決去其非。
積集久之
心與理一。
自然所發。
無私曲。
聖人萬事
天地萬物
而已矣。
公元1629年
 先生此訓。
實原於孔聖人之生也直。
孟子以直養而無害之語。
其所發揮者。
丁寧深切
聖人復起
不可以易此矣。
豐山洪士式投一空白。
書聖格言
先師文元公以此提耳
故常不忘于心矣。
敢書此以歸之。
崇禎屠維大荒落孟陬日。
華陽老叟書于南澗精舍
書洪士式所藏書帖後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晦翁嘗論筆法曰。
今人不及古人
豈獨一事
吾與士式常誦此言可也。
書成均生員公家狀後
明谷吳公當仁廟反正之初。
群賢滿朝。
繼鄭畸翁內翰
人地才望可見矣。
其第四胤藏溪公以井明仲志于學
受業畸翁
存養省察爲要。
畸翁所聞文元先生者也。
滄江趙公嘗曰。
玉潤金精
淸修篤學之士。
見重先輩可知矣。
及公之歿。
公之胤子褀錫善徵不遠千里來。
行狀溪上
請爲墓碣
顧余方以幽憂疾病
不遑泚筆
三復其文。
而參以前所聞
蓋無溢辭浮實也。
世衰道微。
士習愈渝。
爲之太息而識其後
不孤善徵之意否耶。
崇禎屠維大荒落大壯日。
德殷宋時烈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