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x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书(问答论事)
书(问答论事)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0H 页

区区妄汰。自宜受法于 清朝。而初头处置。大违物情。削迹之罚。似亦未究。第俟早晚行遣而已。时事展转。已登百尺竿上。历求古史。殊所罕见。昨闻一疏。未格 天心。况于疏远章甫之徒耶。使人愈切郁闷。然想閤下义关休戚。必能燕居深念。勉进令猷。要为从容纳约之计。不宜因此而遂沮其忠恳也。世采奉老穷乡。姑保病状。他无足仰慁。传闻彼中形势甚急。惟幸少须臾无死。复见日月之重朗。而艰忧事变。诚有未必如愚料者。不知天意终竟如何耳。千万非远书可既。
答林德涵(庚申五月晦日)
不意苍头至。谨奉公州路上所被书。具审其间指意曲折。无任忻释。似闻朝议以 经筵进讲。为今第一急务。格外则以吾辈数人充之。选中则将以德涵为最。故吾辈辞谢之难。已自十倍于前日。况望其并与左右而舍之乎。如欲彼善于此。则连辞谏垣玉堂之后。得一闲散除授。便可来谢。但或道中或入城。更得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0L 页

时事固是自昨年大狱以来 圣心开悟而致然矣。至其变局之日。机关曲折。与甲寅彼党规模不甚远。此路一开。莫有能善其后者。则天下之忧。宁有大于是者耶。领右二相虽以人望爰立。而其势与两勋戚主客。轻重自别。今虽姑务寅协。以做国事。然两家之分岐指目将行。所谓士夫者。能得不入于其中已鲜。况论其他乎。以此观之。虽曰变局。而除不窜黜善类。剥割生民二节外。至其最初根本纪纲之地。决无培养安固之势。以为国家久大之计。虽有善者。亦末如之何矣。奈何奈何。
答李养而(七月三日)
潦雨支离。疾病沈绵。殆无生世之趣。惟此一念憧憧。未尝不在于兄边也。不意巍牍忽坠此际。就谛向来毒热。德履动息神相。区区惊喜。乃于夏中遽膺 朝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1H 页

答崔学士汝和(七月六日)
不腆行止。又烦提谕。辞旨出常。计非汝和相怜之至。无以及此。顾其中有未俯悉者。玆用浼听。汝和以仆为何等人。而所叨职责为何等事耶。生平废病。坐不读书。处心行己。无一所得。而丧惨之会。耄遽及之。实状如是。而欲应吾 君侧席之求。上而冒入 讲筵。下而备数国子。揆之微分。绝无道理。时义之说。犹在此外。左右其以程朱大贤。有召辄至。行之坦然。近世退,牛诸老先生一遇 宠命。亡不沥血固辞。如就死地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1L 页

答宋尤斋(七月二十日)
似闻所被 恩宥。不无难安之意。前头必将不免一番吁暴之举。而或欲暂效芝川都堂之为者。其果然否。伏想高明历变履险。处义益精。诚非教生所可虑者。但其曲折缓急之际。正宜斟量。俾无遗憾。方协众望。窃愿于此加之意也。世采一病四朔。顿无苏歇之期。固非细闷。重以 朝命荐降。无时可已。拟以欺诬负犯两节。将上三疏。仍欲以辞状继之。倘蒙 恩俞则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2H 页

答林德涵(闰八月二十日)
闻又移宪司。适当舆论重发之际。势将不免一体周旋。风采立见。非如向来从容 经幄之比。不任奉虑示喻曲折。虽蒙属恳勤至。夫以采之丧病昏愦。且不详其间事情之轻重当否。安敢妄为之对乎。惟是蓄谋云云之说。当时已多流播于此边荐绅。岂以台阁论请之徒而全然不知耶。以此律之。似无所难决。而第以事理推之。此恐不过凶逆主管者之意如是。而先为待变之人所觉耳。诚难以此极罪。泛施于一时论请之徒。然则所谓诬陷神人者。正当渠辈罪目。而向上一层。只得斟酌措辞而已。如何如何。盖胁从罔治。自是古训。而建炎伪命。犹以六等定罪。况今表里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2L 页

作书后更详之。所答非其主意。病昏之实。于此可见矣。今虽猝举。盖 主德则体乾刚亲贤臣屏私昵。朝廷则务公正恢言路抑侥倖。民生则推仁爱广积储变军政。其要在于勉圣学。其归在于明大义。尝所略略思量者。第未知能合时宜否也。大抵如欲有为。不但论其义理。势当及于目今事情。则大者劘切宫府。小者违忤时俗。言未必用而谤祸立至矣。如此者。虽曰非君子所恤。而亦当预加商量。无贻后悔者也。如何。
答金相国久之(十月八日)
世采丧病交极。只为归死先垄之计。滚到此地。适值时运再泰。群贤汇征。 收召之命。亦及贱身。蚤夜循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3H 页

答金判枢起之(十月二十日)
尤丈今日之事。虽求诸史册。殆鲜其俦。况于东土之僻陋乎。诚为世道斯文不胜其贺。至于鄙人踪迹。假使此翁再得致力于中原。犹不无凫雁轻重之疑。未易为出脚计。则况闻其只为西监一月之行耶。然则唯古人所谓只守东冈之陂者。方是吃紧题目。此外恐无自靖底道理。如何如何。天下之不振久矣。两国交欢。一介之使未尝不在其间。而尚不得彼虚实本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3L 页

答林德涵(十月二十二日)
还喻云云。益荷不鄙。然如陋滞。何敢自比于大圣大贤哉。左右抑见丘琼山论许鲁斋之说乎。(似在玉堂▦鉴许衡章下)此与薛敬轩李退溪诸贤之论矛盾。(亦见读书录及退溪语录)然愚意则窃谓当以琼山之说为正。而史氏已称其是。(昭代典则丘浚章下)知此则大圣大贤之事。决非如陋滞者所可模范。以取其颠隮。可以意会。礼诸侯大夫称于天子曰陪臣。夫岂甚异于是耶。唯朱子初年出处。似未有定本。至于隆兴以后。南北为相敌之礼。则雠怨虽同。而服事之嫌甚轻。又恐与今日殊科也。凡诸义理。平日未尝讲论及此。安能卒然相合。如所谓冰释冻解者乎。前日为呈答李友一书。盖欲使明者略知此意。而恐其时或致泛视。故不免于前后云云。(前此有极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4H 页

答林德涵(十月二十七日)
臣民不天。 坤圣上升。攀号之痛。无间草泽。况左右身在迩列者乎。恸哭何言。或者传道前此自 上又为移御于本宫云。其果然否。远外忧虑。尤不知所极也。世采平生无一自伸之地。唯于前后 国恤。适在都中。辄与于士民哭班之后矣。今亦初欲往赴即归。而自念此身方上章辞 命。虽曰近圻。称号居住。自系外臣。又非如常仕之人可以入临而无妨。玆不获已方发程要赴维杨府朝。过成服而归。未知其于义无悖也。盖观退溪先生于 文定。牛溪先生于 仁顺 仁圣二丧。皆不赴临 阙下。是时退溪已官参判。牛溪已出谢正郎。而又乃如此。此似可法故耳。但朱子语类有士庶不可设位及出榜告示之文。须就州府。方成事体也。如何。恐时议不谅。多有以为异事者。略用通报。
答尹子仁别纸(十一月二十二曰)
去就一节。曾与诸兄不无商确者。又经戊申一番崖撕而无所变。故自谓早晚唯当以此从事耳。不意向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4L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5H 页

答金直卿(干○十二月六日)
垂示去就之义。使人感叹。苟微相爱如庐下者。安能及此耶。第今日时势之极难。与夫不肖之不足以当此责者。业已有所商定矣。惟其以世禄之人。来寓 辇毂不远之地。适当 收召之异礼。惶窘踧踖。进退路穷。或于往复答问之际。不免有恨不于微官时一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5L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6H 页

与尹子仁(辛酉二月二十八日)
朝命弥年。幸得国子中考。庶有宽閒之望。不料函丈复相撺掇。至其 谕辞。历引古语。率多人臣所不能闻者。惶窘之极。尤不自容。曾以和靖靖康出处。奉质于尤丈。而不蒙是当。唯于大义一著。得其可为而为之。方有所据云。适闻其时神进劄子。以明 孝祖之志。又请圃隐及先祖潘南事。颇 加肯纳。玆欲乘此事会。往赴 山陵。转到都下。以卒遂其申辞即归之计。亦以虽或横遭狼狈。犹愈于异日故耳。第于路中触冒添病。卒哭前例停臣僚辞章。毕竟只得呈疏高阳而来。未知向后何以结束一场也。前谕著述云云。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6L 页

答边美卿(炰)
奇斯文所示别纸。谨已承领。有以具见为国惇礼之意。甚盛甚盛。大抵三年通丧之外。唯为妻杖期为诸服之最重者。揆以历代所行。岂非失礼之甚乎。第我 朝五礼仪 世子斩衰注。既曰内丧在先则期。服十一月而练。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禫。而其下又有 殿下服尽前之文矣。至 懿仁王后丧。朝议莫知所谓服尽之说。因考大明会典而知之。盖以十三日为服尽。出于以日易月之制也。又考 本朝实录则 祖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7H 页

答尹子仁别纸
近因林,罗二友。闻尤丈有遗兄书一段。不任惊悚。世采之不能严事先生长者。固已自知其咎矣。中间议论矛盾之端。亦有所由。至于去冬妄以长幅力争 国恤不行诸祭之礼。未必尽是。自此或者遂为压倒立异之说。往往传说。不料函丈其时在朝。屡陈一新贵必可显用之意。实与举世舆论背驰。而或者又相测度传播。以为某意则不然。遂有前后辈之说。几乎人无不知矣。(其时李侄同甫欲为尽忠于长者。有所云云。不免与之酬酢矣。此乃致疑之一端。)适会鄙家族侄辈又与一贵戚家相加弹駮。因有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7L 页

答林德涵(十二月二十三日)
采叨冒 圣朝恩礼久矣。但念自古人臣。未有虚名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8H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8L 页

答林德涵(壬戌正月十七日)
前所自拟之说。固非出处之正例。而然于鄙人之服行。恐其犹为僭犯之归矣。乃被德涵不加深察。盖如和靖及东国诸贤。岂不知吾家自有正门大路。为孔孟,伊,传之所遵行。而乐就此退托低小底规模耶。此必有其故矣。惟其时势议论。实系今日所当斟酌之大致。尤难轻犯。以蹈古戒。故已掇入城陈辞之计。而直以试浴温汤之意。略及于疏内。此固实事。而今无潜行之嫌。后绝请罪之端矣。亦未知高意以为如何。盖伊川先生于元祐崇福之日。未拜命而先寻医。虽与采之所遭略有不同。而其为不安于常义。别图方便则无可异者也。 赐祭文字。闻有难改之意。未知竟何所处。至如平日行迹一段。恐不可不略添耳。
答林德涵(八月四日)
曹人来致两度手书。谨审秋凉。仕履珍胜。慰释之极。足当面款矣。区区行止。从初不能自隐于德涵。只有诣 阙陈请而退一着而已。今夏拜银台时。更与明斋商议。欲于归家时得遂此计。会值其递罢未果也。自昨再奉 召旨。适无他除。决意于旬后入城。以偿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9H 页

贱迹自来多掣。今又遭此。尝见前辈退,牛诸贤。一切以此为重。诚亦不敢出脚矣。但今番又遭邅屯。则向后 国事私故。有不可预料。是将不果平生之计。而缠裹以死矣。反复思量。莫知其的。幸德涵于閒暇时更加深思以示之。若只陈疏。数日旋退。则外间悠悠讥谤。自当随寝。固亦不足恤。第恐此身险衅。恐有意外节拍。虽悔而不得追者。以此为尤闷耳。如何。
答林德涵(八月晦日)
盛牍垂示。再三奉阅。其于因时警动之意。对证规画之旨。表里无不殚尽。真所谓直言极谏经世之策者。苟蒙 朝家有所体念而推行之。岂非当今一大几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19L 页

答俞参判伯圭(九月三日)
辱赐巍牍。指意勤厚。因谛霜辰。台閒体颐养康福。区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0H 页

与尹子仁(九月十四日)
采昨上辞状。竟未蒙 镌许。万不获已今始载病前途。欲于中路申疏乞递。若得 请则势须入城。悉暴危悃而归。但到彼之后。 圣命或有引接之举。而微臣当以不敢祗 恩。无进见之路为辞。 上下矛盾。益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0L 页

与林德涵(九月二十三日)
昨承追送路左之意。归事甚急。且恐有不相及者。竟乖申讨。别怀怅然奈何。夜到忘忧村。趁晓到家。史官已踵其后。此为惶恐尤当何如也。未知 朝野物议不至喧腾。以为大异否。闻左台谓无古事则不可以此言之。不受官而 登对者有伊川。登对翌日旋归者有南冥。古事岂不明白。而但愧此非其人耳。呵呵。幸须随闻示破。
答林德涵(九月二十五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1H 页

与李判书彝仲(九月二十六日)
米既经 登对之后。似无可以迟待者。又贱疾因劳大剧。不免径归。致负甲诲一遭。怅叹奈何。且念屏踪末由相助于统均铨衡之地。唯伊川所谓只为曾有不求者不与。来求者与之。遂致如此之语。可作今日顶门一针。不识台意以为如何也。感台计穷力竭之教。略用仰浼。
答金士直(九月晦日)
诲谕辞意甚勤。又切忻幸。区区去就之义。陈情之疏槩可见矣。惟其所谓不肃谢。权着冠带二节。殊似骇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1L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2H 页

与宋观察道深(光渊○十一月二十二日)
稚阳始复。伏惟令体履神相对福。第未知辞 陛之期当在何时耶。世采往还海甸已近二十年。又今先人丘墓寄在金川界上。其于士风之颓废。民俗之鄙陋。赋役之烦重。且已稔闻矣。盖自栗谷先生去世以后。至今无一名人贤士可以矜式薰灸。又自 朝廷视之益轻。所使出按者才地声绩。率出南北诸方下。其治从可知已。玆故大小嗷嗷。无所告诉。今幸而得吾节下。其可不为之一番整顿。以副 圣上委以专阃之意哉。且念期岁在任。实无以周旋成绪。若非到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2L 页

答林德涵(癸亥正月四日)
采奉亲粗保。寔为私幸。西迁之计。竟因力绵中撤。又欲单上金垄。仍过寒节而归矣。忽值 新命。尤无转身之路。使人日夕闷蹙耳。示喻缕缕。虽此胶守。岂不知有 宗国之忧。非可恝然哉。只是比来时事转激一层。诸台所为。盖亦迫于国论。有不能自己者。况窃覵 圣上优容言路之意。有异他日。此际若得当轴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3H 页

答金相国(正月十九日)
区区行止之义。又烦提喻。三复感叹。有以仰见不遗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3L 页

答宋尤斋(正月二十八日)
示喻云云。谨悉崇旨。第于去冬江郊之会。采敢奉禀曰今日去就之道。固当以春秋大义为主。若到 宗国危亡时节。亦可姑舍此义而出脚耶。先生曰可矣。愚固言下领悟。第不无所疑。盖其出脚之人。才具学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4H 页

答宋尤斋(正月二十八日)
同甫之归。谨承辱复。辞意郑重。不任感仰。似闻方以 上命入直讲院。伏想门下益切怆古思今之怀。图所以报效者矣。前书冒禀。且欲明知大义 宗国之分。以卒前日之说。以定目前去就之计。而其实亦本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4L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5H 页

与尹子仁(二月四日)
似闻史官状启。昨始来到。计必以不起为主然也。第其回谕。又极勤恳。未知兄能终始坚卧耶。大叔言高意欲以一节自处。所谓一节者。如古洁身乱伦之徒。则所知在此。所安在此。是或一道矣。今如吾辈者。虽乏幼学壮行之实。既已读书慕贤。知君臣之道。怀世禄之义。则诚有不同于彼矣。况蒙 圣上加以不世之礼。四岁一辙。又有偕来之举。愈往愈甚。且窃伏见近日一二举措。足以感动四方。卓绝千古。假令踰垣闭衾之士当之。其不能自保明矣。及见兄与显道书。差强人意。若能因此挽回则幸矣。今夜与尤斋同宿。吃吃说兄边事。函丈为言吾于子仁。别无一毫疑障。采劝为书喻以必来之意。函丈快诺。今日兄之一行。上可以酬 圣主之遇。下可以全师友之义。盖书札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5L 页

答李判书季周(二月十一日)
弟入城几满一旬。因 上候未豫。尚不得再对。其他忧虞之状。不一而足。非但鄙弟踪迹孤危。无可诚心相依之地。益念函丈门下宾客虽众。而实鲜朝夕忠谋导告开益之人。此时恐非如台兄至诚忧国乐善者。无以得力。当此赈事未终。散御尚在之日。未可黾勉为再起计。庶几有大益于公私耶。言出肝膈。想台有以谅此。更冀加念千万。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6H 页

方阅兄十一日报书。显道又致此月十六日书。备领前后。多少指喻。益仰高明行止之义。前定不跲。非区区可及也。窃覵兄意盛推鄙人。以为有才有具。而自画以决知不能有为。此于人已之间。不能推诚并观。其去世俗涂辙者几希。何论其他耶。但兄今日之说。即采前日之说。虽甚愚昧。岂不知牢守初志之可以自安。而为无后弊也。且是君臣之义。儒者之道。终不能打得过向上。圣贤出处。固难为如我者道。虽以宋朝之尹和靖。我 朝之牛溪先生言之。非不极力固辞。而未尝坚卧不起。都为此故耳。而况今日 圣上之待吾辈。夐绝前代。苟使古人当之。亦未知果皆诿以虚礼。晏然而已乎。而况 圣上日益明习敬天恤民之意。勤学图治之诚。未尝少弛。而无他嗜好病痛见于政令。只是群臣不能有所奉承者耳。略发于言语。以为了得大事之说。及后书所论。尤觉详备。使人不任警惕。第天下万事。安有不发诸言语。以有君臣志义之相契。治政规模之先定。而必期以施诸功业之理哉。且吾兄不先加意于君臣大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与夫大者为孔孟。其次为程朱。又其次为和靖,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6L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7H 页

圣上自去秋以来。至诚图治。早夜孜孜。忧灾恤民。惟恐其不及。减 御供发内帑。绝无所靳。不止哀痛一教也。其他政令。亦未见大段差误。至于所以礼遇大老及诸儒者。起出古今。凡系大臣所白。无不 允从。台阁一路。亦多发舒言事者。爻象大槩如此。为今士者如果无意于斯世则已。苟欲有为。恐无舍此几会而能之者。盖与前日松都隐忧时。迥然不同也。并乞详照。
尤丈绝粒数十日。再昨病猝剧。几不可为。今似少回。而馀虑尚多也。顷尝谓采曰子仁自有私义。可使治兵。及见前书。犹曰子仁虽如此。必当一来。长者诚意如此。又何可不承耶。
与闵骊阳(维重○同日)
世采自数日来。劳极成痛。昨又添剧。惫卧旅室。进退维谷。想台或能俯矜之也。诸路饥荒。虽甚惨切。既已委之道臣邑宰。非可遥制而得力者。惟念都民经冬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7L 页

答申大宪叔弼(二月二十四日)
采病状尚苦。又值 圣候未宁之日。堇得再对。自外他事。尤无着手处。祗恐 梢。成就一个狼狈人耳。但 朝家举措。姑无过误处。末。圣心如此。此正大小臣僚所当推诚尽忠者。而平日食禄行仕之人位高望重。宜莫踰于台兄。犹且暮到晓归。有若隐遁长往之士。则其将何望于明斋诸公耶。今日必祛此习。然后可以有为。切乞左右细加思量。勿为久守东冈之计千万。再昨因尤相上章。已定议追享 孝庙于世室。臣民怆幸。如何可言。先表文字。依添以呈。
与宋尤斋别纸(二月二十八日)
世室告庙之义。固不可已。至于颁示八方一款。非如汉家郡国立庙之比。且与后日入 庙之时颁告之事。不免重叠。又其辞意。尽言则恐生事于异国。不尽则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8H 页

答金判枢(二月晦日)
示喻难了之叹。鄙亦甚切。但前日镇定之计。既已横格不遂。在鄙有难更提矣。今日惟领台可以略陈不得不了当之意于大老。断而行之为胜。俾无狼狈之教。敢不奉以周旋。但此事本涉苟且。前既通议而不遂。今又再举归虚。则鄙之得罪于物议甚矣。以此不无戒心。若非的然明知其必遂者。亦难轻为也。李侄想留宇下。幸与略访之如何。
与闵相国大受(三月六日)
伏惟辰晚。台体履万福。大老致仕。虽或粗慰病怀。实乖于 朝野之望。未知台监于前日所白讲定节目。将何以处之。午者遇领台于大老座上。不敢究言。幸乞详议后更为陈达。俾得引入于 教书中如何。今若失此一着。殊无维持挽留之势。故敢及之耳。闻先来消息。西事可谓急矣。御将欲自担当方伯之任。而领台难之。尤丈谓当白送申大宪。第恐物情未快。或言户判有不安迹。若果使之出镇。可得公私两便。未知台意如何。此系庙谟。非愚所敢间者。特以西事甚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8L 页

答南判书云路(三月十四日)
节目乃蒙曲赐剖析。其为幸荷。有不胜言。签示中一二两条。敢不商量改定。以奉盛意耶。武才一款。所教诚然。但今边忧又耸。尚不得可任将领之人。无论真伪及后日有弊与否。似难放过不行矣。惟书艺式例。望自贵曹从高第磨鍊行会。其决当在庙堂。而闻大老之意尤切云耳。末梢精选之难。最为大忧。其不径先延聚京师者。实出于此。要当徐思善理以处之计也。
答宋尤斋(三月十七日)
伏承令孙赍到手札。拜慰无量。下示辞意邪正之分。亦岂敢忽。第恐有不可一例论断者。此区区宿昔之愚见也。今难云云。以眩 圣听。然其却顾深虑。思以庶绝祸乱之萌。则亦不得不有以仰体崇教也。如何如何。
答宋尤斋(三月十八日)
蚤承宠教。不任忻感。采今日又以违牌之故。上章不赴 筵讲。益切忧郁也。昨书所谓恐眩 天听者。盖指前日既以袖劄第二之说上 彻。而今乃更白彼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9H 页

答宋尤齐(三月二十四日)
上负 圣明。下负门下之罪。夫岂不自知哉。所以冒讥笑驽钝黾勉留 朝者。冀其或为 国家有所猷为于万一之中也。今既遭此难安之势。台评虽停。而必将 牌召。牌召不进。必将推考。推考未毕。必将陈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29L 页

与闵骊阳(四月二日)
伏惟宵还。台监体履起居万福。区区驰仰。在乡时传闻都民因日变。连作。人情大动。遂以裁省之举。为绝其生道不可复晓。昨于 引见。适值从容。谨白贡法源委。且言为国之道。莫如顺人心。请本厅磨勘文书。姑谨藏置。以待年岁稍丰。先正贡案。次将今番文书。参互归宿。而其前所给米布。一依旧例处之。庶几可以收拾人心。而事亦毕竟完正矣。自 上答以当与大臣及主事人议行。未知台意如何。既已妄发。谨此通告。
与闵骊阳(四月九日)
裁省厅事。顷蒙回教。指谕谆悉。且有随事变通之意。极用忻幸。唯此区区之见。在于正贡源镇民情之大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30H 页

与申观察叔弼(四月十三日)
顷日 筵中。敢以请令庙堂商定西路事宜。付授新伯。俾有施措之意仰白。窃计台兄亦必于此。深加思量。条列区画。以陈于 陛辞之日矣。揆以愚见。明王法正人心。要为一路急务。如修池城缮器械峙粮饷。犹在其次也。最宜甄拔人才。讲究征谋边防得失。师律利病。无不晓然指掌。然后缓急可以得力。千万勉旃。兄既力辞内职。不任献替匡救之责。而当此西忧方大之日。又不十分致力究心。无异平常之时者。殆为进退无所当矣。病未趋诲。略用替告。
答李士亨(泰寿○同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30L 页

与李养而(四月二十三日)
采既退复进。情势转艰。未知毕竟果作如何出场也。大抵私意大行。议论横溃。已无可为之端。其于 主德国计。未见有深留意者。而大官以上 追谥为大。小官以讨诬告为重。采则独处其间。意欲可否相济。将不免得罪于两家矣。但 主上好贤之诚更笃。以子仁之退缩。今已首路。恐老兄亦将不得久滞县绂。盖闻 朝议有所云云也。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31H 页

示喻云云。苟非孝侍相爱之至。何能及此。三复感叹。第今日言路。非徒与宰相相激。实不为大老所是。若不务加调剂。而先欲主张一边指目。必行且将不为 君相所信。国事随败。况后进所处。亦未必十分公正。有以远愈于庙堂诸公者乎。以此愚意言路后进。固当扶护培植。而此意不可不知。要相勉励。一趋于大中至公之域也。如何如何。昔程朱二先生之入朝。岂不以朱,王,范,黄之徒为重。而乃其所主在于马,赵诸相。盖以欲图国家大事者。自当与庙堂相关。理势有不得不然也。多少非寸管所既。亦乞勿烦他眼。
答尹子仁(四月二十六日)
金玉尔音。将过两月矣。日夕憧憧。不知自何许人来投十九日手书。忻慰之极。真如得天上消息也。况审安车非久就途。又闻当以渡汉为期。盖见吾 君礼敬致士之效。非汉唐以下人主可比也。前书云云。固知不概于崇旨。但念伯夷既谓之圣。则计必不以太公为依附风云之徒矣。然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之意推之。下此一等见识。唯见其所主之为是。岂能深加恕察于他人肚里事耶。玆蒙提喻。不任愧谢。大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二十二 第 431L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