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x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杂著(图)
杂著(图)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93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朱子曰。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
(右精一)
侯氏曰。博我以文。致知格物也。约我以礼。克己复礼也。(朱子论克己复礼曰。非至明。不能察其几。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是犹精一之义也。但先儒无以克复分知行言者。故以博约代之。)
(右博约)
新安陈氏曰。格物为知之始。致知为知之极。诚意为行之始。正心脩身为行之极。
(右格致诚正修)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93L 页

(右学问思辨行)
朱子曰。尽心知性而知天。所以造其理也。存心养性以事天。所以履其事也。
(右尽知存养)
勉斋黄氏曰。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居敬者。所以成始成终也。
右穷反(反穷)
古今圣贤之学。大要有四。曰执中曰为仁曰思诚曰居敬而已。然其所以为此四者之功。则不出于知行二事。盖尧,舜,禹相授之道是为执中。而精一乃其功。孔,颜,曾相授之道是为为仁。而博文约礼格致诚正乃其功。(朱子以大学功夫为求仁)思,孟相授之道是为思诚。而博学笃行。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乃其功。惟居敬又为穷理反躬之主。自与上三者之义相通而最为切实。苟能由此下学而上达。则将见执中为仁思诚之道。皆在于其中矣。然此只举圣贤知行可据者而言。苟非此类则虽以成汤,文,武,周公之圣。周子,明道,伊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94H 页

圣贤出处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颜子之不出。以有孔子也。固当别论。如曾,思,孟之自守。即所谓高尚其事者。然子思仕于卫。孟子应聘而见梁王。则非专于处。可见孔子明,朱之历聘求仕。即所谓行君臣之义者。然孔子不仕定公之初。不赴公山佛盻之召。朱子亦于同安后二十年不仕。则非偏于出可知。盖其二义虽殊。若能得志而行乎当世。则将与舜及伊,傅之一处一出者。同道无疑矣。此圣贤出处之大致也。至如漆雕开只是学者规模。又非所与论于此者。(戊申)
道统前后相承之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尧舜以上本大易。禹皋陶以下本孟子。近思录中庸序晦庵行状。(益,稷,契,三仁,夷,惠,冉,闵以下及邵,马。皆无所见。故不敢录。)
中庸总图
삽화 새창열기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95H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95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程氏心学图。退,栗二先生之辨晰矣。然其病在于不择精粗。必合诸书许多心字。为之类属分排。夫岂无混同龃龉之患耶。此二家之论所由起。辨说虽勤。终亦不得而无所疵议。愚辄刊略其烦复。表著其正大者。以为朝夕存省之地。盖人道精一。固为舜禹相传之旨。而所谓克复操存。诚意正心。皆出于夫子。惟慎独戒惧云者。又子思所以更互演绎而成之。脉络分明。工夫端的。由此入于圣贤之门。将无所御。则宜非他说可得而参焉。观者幸识此意也。(丙寅三月晦)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96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今读诗书语孟。以求售乎明经制述之科者。俗士为人之学也。读诗书语孟。以求进乎存心饬躬之方者。儒士为己之学也。然则所读者未尝不同。而所习者不免顿殊。驯至于古今义利之辨判然如水火南北者。呜呼。此道之不明不行。而晦庵夫子所以发叹于象山白鹿之讲。可胜道哉。余定居坡山。已且数年矣。其相从质问者。槩多有志于存心饬躬之方。而非俗士之为。则宜其于此。专一刻苦。日淬月砺。有所树立者。庶几克尽于人伦日用之道。而顾亦罕见也。余窃慨然于斯。谨掇栗谷先生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96L 页

要诀图既成。客有谂余者曰。思无邪毋不敬。恐皆不宜在于居敬之下非礼勿视居处恭之间。而四勿又当属乎力行之科。而子乃分而隶之。换而置之何也。曰然。吾请陈之。朱夫子以后为学之方。必以居敬穷理力行为大。然则思无邪毋不敬。虽是诗礼之极功。而不得不居乎其次矣。况其不为之直下相承。已有其义。而所以分处于非礼居处之间者。又皆各合乎程子诚之于思真氏事君事亲。威仪容止其目之旨矣。至于四勿集注所谓非至明不能察其几者。固不专主于存养。而本文亦有礼与非礼。必须穷而明之之语矣。盖此图首以所述朱子为学大体主之。次以孔门论仁及思无邪毋不敬九思九容之说分之。中则又以敬以直内之语接之。实为此书引古表章之要义也。其下仍排以读书持身立志革习四章之目。与夫寂寂惶惶真实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97H 页

经传要目(丁巳十一月二日)
小学
李氏(珥)集注
尔雅(郭氏璞注○邢氏炳疏)
朱子童蒙须知
陈氏(淳)性理字义
右三书。尔雅固汉史艺文志小学之科。而童蒙须知则补小学之阙。性理字义则启大学之路。亦所不可废者。下皆仿此。其训释本书者。不在此类矣。
大学
朱子章句大全
或问(辑注)
真氏(德秀)衍义
丘氏(浚)衍义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97L 页

右三书。大学衍义及补。乃八条之所推阐。以至圣学辑要。尤有提挈之义焉。
论语
朱子集注大全
或问
孝经(邢氏炳正义○朱子刊误)
家语(王氏肃注)
右二书。孝经汉史别立一家。而今揆以国家所置闽洛所崇。似难一遵旧法。故玆并家语姑附论语之次
孟子
朱子集注大全
或问
指要
论孟精义
中庸
朱子章句大全
或问(辑注)
辑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98H 页

近思录
叶氏(采)集解
郑氏(晔)释疑
周张全书
张子正蒙(性理大全辑注)
二程全书
伊洛渊源录
右四书。周张全书,张子正蒙,二程全书。乃本录之所出。伊洛渊源录。又所以见其行迹源流焉。
续近思录
朱子大全
语类
李氏(侗)答问
▣氏▣考亭渊源录
李氏(滉)朱子书节要
宋季元明理学通录
真氏(德秀)心经(程氏敏政附注)
性理大全(类编以下)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98L 页

周易
程子传大全
朱子本义大全
易学启蒙(性理大全辑注)
胡氏(一桂)启蒙翼传
周子太极图说(朱子解○性理大全辑注)
通书(朱子解○性理大全辑注)
邵子皇极经世书(性理大全辑注)
书经
蔡氏(沈)集传大全
洪范皇极内篇(性理大全辑注)
金氏(履祥)通鉴前编
右二书。皇极内篇即出于洪范者。前编又纪唐虞至三代事迹。与书经相为始终者。
诗经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99H 页

屈氏(原)楚辞(朱子集注)
金氏(履祥)濂洛风雅
右二书楚辞为三百篇之变体。风雅亦是稡集宋儒训诵者。故附焉。
仪礼
郑氏(玄)注(贾氏公彦疏)
朱子经传通解
集传
黄氏(干)通解续
杨氏(复)图
朱子家礼(性理大全辑注)
周礼
郑氏(玄)注(贾氏公彦疏)
杜氏(佑)通典
右一书。即记历代制度者。固伤丛杂。而然皆本于周礼。故附焉。
礼记
郑氏(玄)注(孔氏颖达正义)
陈氏(浩)集注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99L 页

郑氏(逑)五先生礼说
右二书。大戴礼实礼记之类。五先生礼说。即纪伊洛以下诸儒论礼之旨。
乐经(缺)
蔡氏(元定)律吕新书(性理大全辑注)
右一书。虽非乐经古文。因此犹可以略见本末。故附焉。
春秋
左氏传(杜氏预集解)
公羊氏(高)传(何氏休诂解)
谷梁氏(赤)传(范氏宁解)
胡氏(安国)传(四传春秋诸家解)
司马氏(光)资治通鉴(胡氏三省注)
朱子通鉴纲目(思政殿训义)
商氏(辂)续纲目
陈氏(建)皇明通纪
右四书。通鉴即纪春秋以后事迹者。纲目就中整顿其法例。续纲目以下。虽未必尽正。要以备历代史记焉。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100H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100L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101H 页

改订小学总论(丙寅二月十一日)
주-D001朱子曰。三代之隆。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问今子方将语人以大学之道。而又欲考乎小学之书何也。曰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及其长也。不进之于大学。则无以察夫义理。措诸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是则学之大小。所以不同。特以少长所习之异宜。而有高下浅深先后缓急之殊。非若古今之辨。义利之分。判然如薰莸冰炭之相反。而不可以相入也。今使幼学之士。必先有以自尽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习。俟其既长。而后进乎明德新民。以至于止善。乃次第之当然。又何为而不可哉。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101L 页

주-D002程子曰。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择其才可教者聚之。不肖者复之农亩。盖士农不易业。既入学则不治农。然后士农判在学之养。若士大夫之子则不虑无养。虽庶人之子。既入学则亦必有养。古之士者自十五入学。至四十方仕。中间自有二十五年。学又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102H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102L 页

주-D003程子曰。古之人。自能食能言而教之。是故小学之法。以豫为先。盖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则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使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者。后虽有谗说摇惑。不能入也。若为之不豫。及乎稍长。意虑偏好生于内。众口辨言铄于外。欲其纯全。不可得也。○勿谓小儿无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故善养子者。当其婴孩鞠之。使得所养。全某和气。乃至长而性美教之。示以好恶有常。至如养犬者。不欲其升堂。则时其升堂而扑之。若既扑其升堂。又复食之于堂。则使孰从。虽日挞而求其不升。不可得也。养异类且尔。况人乎。故养正者。圣人也。○张子曰。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103H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103L 页

주-D004朱子曰。后生初学。且看小学书。那个是做人底样子。○脩身大法。小学书备矣。义理精微。近思录详之。(陈氏淳曰。朱子小学书。纲领甚好。最切于日用。虽至大学之成。亦不外是。○李氏方子曰。先生年五十八。编次小学。书成以训蒙士。使培其根以达其支。内篇四。曰立教曰明伦曰敬身曰稽古。外篇二。取古今嘉言以广之。善行以实之。虽已进乎大学者。亦得以兼补之于后。脩身大法。此略备焉。○许氏衡曰。衍内篇之言以合外篇。则知外篇者小学之枝流。约外篇之言以合内篇。则知内篇者小学之本源。合内外而两观之。则小学之规模节目。无所不备矣。○小学之书。吾信之如神明。敬之如父母。)
주-D005朱子曰。古人于小学。自能言便有教。一岁有一岁工夫。到二十来岁。圣贤资质已自有三分了。而今都蹉过了。不能更转去做。只据而今地头。便劄住立定脚跟做去。如三十岁觉悟。便从三十岁立定脚跟做去。便年八九十岁觉悟。亦当据现在劄任做去。○问某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104H 页

주-D006问幼学之士以子之言而得循序渐进。以免于躐等陵节之病则诚幸矣。若其年之既长而不及乎此者。欲反从事于小学。则恐其不免于捍格。不胜勤苦难成之患。欲直从事于大学则又恐其失序无本。而不能以自达也则如之何。朱子曰。是其岁月之已逝者。则固不可得而复追矣。若其工夫之次第条目。则岂遂不可得而复补耶。盖吾闻之。敬之一字。圣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小学者。不由乎此。固无以涵养本源。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夫六艺之教。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聪明。进德脩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是以程子发明格物之道。而必以是为说焉。不幸过时而后学者。诚能用力于此。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104L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五十三 第 105H 页

尝观四书读法。论孟则即朱子取程子语以成之。学庸则乃 皇朝纂修经书大全时。诸臣因新安倪氏所辑朱子说以整之。但论,孟之例。一条为一义。学,庸之例。各以义同者相附。今此小学书。亦有绝论。本出集说。似亦沿袭于集成诸书。然其所录者重复猥杂。义趣不明。殊与论,孟,学,庸见成之规不同。玆敢只取程,张,朱诸子语以修之。其以义相附。与以诸家说分注于逐条者。用学,庸读法之例。惟其总论之名则仍旧。盖所录非特为读法故也。庶几读此书者。因是先晓本原紧要底大义。以至于深知而力行之。谨记其意于后如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