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x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题跋
题跋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74H 页

自小大学之教废。人之不远于禽兽。以至汩灭其性者无甚异矣。是以世无姚姒之治。士乏孔颜之学。滔滔贸贸。率由于斯。盖大学之教虽亡。而其书犹见于戴记。人固可以传诵。然历数千馀年而后。程子乃加表章。为学者准程。然亦未有所谓小学之书。譬如升高而无梯也。于是朱子出而始病之。遂蒐集经史。以成此书。则虽古者小学之书。不可得而见。想亦无以远过之者已。又因程子之表章而为大学章句。以究其致。其为有功于后学。岂可胜道哉。繇此言之。自朱子以前。人之不远于禽兽。尚有所诿。无书而可教。无教而可习也。今小大学之教。复明于天下久矣。然而物欲之纷挐。人材之芜绝。即无异于秦隋之际。噫。斯人也其亦有甚于禽兽也欤。夫马牛试之以驰骤之技。耕摆之役。犹且雅驯。亡不有以尽其职者。而况吾人以先王之大法。圣贤之遗言为之教。而乃不能循习有成。终至于汩灭其性而不恤。岂非尤可哀者欤。偶读小学题辞。有感于末端。书以志戒。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74L 页

立睿志以脩圣学 革久弊以定王政
总群务以责实效 得贤才以图共理
振纪纲以尊国体 除害瘼以致民化
兴庠序以厉儒风 选将帅以重军事
纳谏诤以恢公论 慎守宰以宣圣泽
善早教以道世子 奋大义以复凶雠
今更定见下
立睿志以脩正学 慎宫闱以严内治
善早教以道世子 得贤才以图共理
纳谏诤以恢公论 振纪纲以尊国体
革久弊以定王政 总群务以责实效
择守宰以安民业 兴庠序以厉士风
选将帅以重军事 奋大义以复凶雠
往在己丑秋间。 主上新即位。盖自东宫时。夙著仁闻。及遭 大故。诚孝内至。情礼无少阙。既而浚发 德音。优容元老。旁招四方贤儒。听纳谏诤。屏黜顽凶。遂使朝著之间。士气稍厉。以至州县之官。亦有所惮压。人人自以为至治可睹。余时年始十九。慨然谓士苟无意当世则已。如少有意则当此之时。宁不为一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75H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75L 页

题邵康节观物诗后
余或于夜中步于西园。仰视星河。辄有爽然澄清之趋。或于春时草木向荣。生气蔼融。则亦未尝不有欣然自得之意。而余诚不自知缘何而有此乐也。今十二月二十三日夜。适于性理大全见康节诗。有曰心爽星辰夜。情欣草木春。余于是始知古人亦有此等意思。不觉跃然而喜也。因试论之。惟其所同者理。故邵翁观物之乐。我亦自知其可乐。而非我独乐之。将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76H 页

跋先王父寄斋杂记(戊戌四月十九日)
右先王父梧窗公所录旧闻时事凡若干篇。今釐为十卷。目之曰寄斋杂记。盖所谓壬辰日录杂事外。历朝旧闻。辛卯史草。初无所名。皆分离杂出焉。世采窃闻曾王父拙轩公最识 国朝故事。是则固宜得之家庭。而逮王父释褐。以史职历银台翰苑。倭人之难。终始执羁靮。目击时事。已多闷时毖后之意。且与诸公周旋于艰虞之际。得以上下其论。此数书之权舆也。然其以杂记称者。所以合众帙著实迹。有不获已。而寄斋者又王父晚岁所自号云。盖其钞录既鲜。体例各异。无复统纪。是虽不可谓一家之成书。然世采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76L 页

书明史脩明历法卷后(壬寅七月十九日)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由天下万物之情。亡不率是者。而况于历象之精微易差者乎。余尝怪唐虞之世。一切以此为重。尧命义(一作羲)和则曰钦曰敬。舜置璿玑则曰在曰齐。盖人君继天立极。顺时治民。于此有所舛戾而万事隳则其道然也。夏商之际。不可知已。虽以兴周之时。其授受之谨。测验之密。固多不逮于古。论者曰在唐虞。圣神首出。立法创智。在后世官守相传。器定理明。其难易之势异。故有国所轻重。亦因是而分焉。余以为不然。夫天地之所运。日月之所经。星辰之所次。岁时以此而定。昼夜以此而分。气候以此而齐。自上世以讫于今。随时异法。其疾徐进退。明闇隐见。苟不得其平。即寒暑易于上。农桑失于下。夫岂小故而可慢之哉。今姑以岁差一法言之。秦汉以来。所论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77H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77L 页

题六书总目
先儒云精神少者约取之。愚之所以为总目。此盖其渊源也。抑恐记诵之际。又不能审察其义。驯至于口习心昧之患。玆故识诸篇端。少备警省焉尔。
跋神诀(甲辰三月二十一日)
圣人之学。循理而遏欲。持志而帅气。如斯而已。其于节宣保养之道。固无所屑屑。说者谓乡党一篇。或有兼养其气体。而疾本吾夫子所自慎。则斯亦不可阙者也。家有一书。号曰神诀。自吾幼时。先君子尝置诸左右。及稍长而审视其篆。即先君子外王父牛川闵公籍也。其书首录四时昼夜所宜。盖出自养生家言。间益以道佛脩戒之方。故时似汎滥流于怪异。大抵以清心寡欲谨言省事为宗。其于世采积病昏瞀。尤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78H 页

跋活塘公所读大学(乙巳二月十九日)
世称东方理学之倡。盖自丽季牧老诸公。而圃隐为之首。我先祖潘南先生并生一时。其学相埒。遂同掌教泮宫。至乙卯树立。且与郑公长弟罹祸。则其所以丽泽交辅者。必有端绪。而今不可得闻矣。逮我 朝成中之际。圣化休明。学问之士。蔚然辈出。而寒暄为之冠。根深末茂。源远而流益盛。及门私淑之徒。号多巨儒。若静庵,慕斋,松堂即其人也。我高祖冶川先生少志于学。师友松,慕。大为静庵诸公所推。后复与晦斋李文元公昵侍胄筵。启沃 仁庙。俾圣德日跻。未几被壬人安老所挤。而沦没岭南。道之难行也如是。呜呼悕矣。自是厥后。余家以率礼好善。表为搢绅楷范。洎其子南逸公与其适孙活塘公。举能继述先志。益以勉学笃行尊贤取友自厉。孳孳讲诵不已。及乎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78L 页

跋一发千钧
余尝读大学或问。得所论持敬之旨。以主一无适为主。盖亦以此用力。而至今犹若存若亡也。逮于其后。因与咸平李养而。商论敬学工夫。殊未有契。间阅为学之方。复得朱子所遗何叔京等书。而窃有味乎其言之。始知养而所引整齐严肃一段为尤有力于下手亲切之地。又闻退溪先生推明此义。以为初学之准的。徐而考之。益信其言之可徵也。余悼夫前时为学。专守一说。未暇致详于此。使夫子吃紧为人之法。几乎沈湮不明。而虽所谓主一无适者。亦无所资以至于涵养积久。天理自明之域。遂抄两先生所论。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79H 页

书教法要旨后(戊申正月七日)
右朱子教法要旨一卷。自白鹿洞揭示已下十四篇散在群书。(学则字训及孟子讲义序,白鹿洞讲义。虽出陆,程,董三氏。而夫子既尝是正。故同谓之教法。)世采间尝读而喜之。辄加抄录。次第缮写如此。窃惟夫子明道立教。所以为后学虑者具见诸经。而其于小大学。可谓发挥益详矣。今乃复为之训则劝讲。丁宁恳到。不能自已者何哉。盖自先王教人之法不明于世。学者幼而蒙养。不端。长而为俗习所拘。夤缘怠惰。展转迷惑。以至于慢人纪而灭天命。则训则者。所以立规矩资蒙养学。(蒙须知至训之类。)而劝讲者。所以明趋向开俗习。(同安县论学者至白鹿洞讲义之类。)亦各自有本末。此乃夫子所以复加发挥。以为小大学之辅翼龟鉴。而学者尤当惕然警省。如更受命于函丈之间。孜孜服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79L 页

跋宗英忠肃公遗稿(二月二十日)
孟子论贵戚之卿。其义固与异姓殊矣。然自王子比干刳心于殷。而我箕子亦以佯狂为奴。受辱而不辞。盖以当时权力。有所不及于行权。故卒乃隐忍而就此。此诚圣贤随时之义也。至于屈平之于楚。刘向之于汉。俱际昏乱。怀忠力谏。其所以恻怛缱绻。爱主存国。不能自已者。亦可谓善发其义矣。龟川忠肃公少有令质。长而好学。推为宗英会。光海时贼臣尔瞻窃弄 国柄。纵臾主恶。将谋废 太妃。公遂与宗室诸公上疏。极论尔瞻奸回擅恣之状。仍请屏黜。以安 宗庙。盖其疏辞虽不敢遽及金墉之端。而其意实在于遏折祸萌。扶植人纪。公遂以此重被窜配。困于炎陬。而夷然未尝有怨悔色也。呜呼。殷衰圣贤之事尚矣。观公所树立。其悖乱沦丧。奚啻楚汉之世。而忠诚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0H 页

跋四书读法(四月二日)
朱夫子既表章四书。以为万世道学渊源。已复自序庸学。以发其趣。而其于语孟并著序说及读书法。以遗后学。其功大矣哉。逮至 皇明永乐年间。 命辑经书性理大全。而遂采倪氏辑释所录夫子尝论庸学之旨者。重加整顿。目为读法。以配语孟。盖亦遵师意也。我东僻陋。乡本语孟只存序说。而无所谓读书法及夫庸学则乃以移附或问。使后之读是书者。殆不得其所以读之之法。譬如瞽者行道而无相。可胜惜哉。余窃不自揆。乃敢更取四书读法。釐为一编。以便观省。缮写甫讫。有问者曰子之传述此法似矣。然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0L 页

跋闵龙岩传(庚戌二月十七日)
昌宁成至善汝中甫尝以苔泉闵公遗事及其子龙岩死义传一通示余曰。今湖西亚使赵公世焕将刻此传广行于世。冀吾子以一言相斯役。实赵公之意也。余辞以非其人。久之而汝中之书屡至。度不可终辞。遂为之说。盖龙岩死义始末。其传详矣。独其所以处死者。卓然必引世禄义兵以为据。而皆素定于内。有非一朝临危捐躯之比。则诚匹士之至节。古今之鲜觏也。其言曰吾家世受国恩食 君禄。义当与之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1H 页

跋朱子大全拾遗
晦庵大全并续别二集。俱行于世。然今所拾遗。几至数百馀条。釐为六卷。岂当时诸公或者未暇于收录否。夫以海隅管窥。犹能有所追得如此。矧乎向来中国文献之盛。其所家藏而人宝之者。必相倍蓰也耶。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1L 页

书心经后论后
采少喜读此书。每至卒篇。亦未尝不亹亹三复于此论也。窃念先生所以取经之义。论人之术。严明中正。固并行而无惑。然于所谓道一编及程氏平生学业之梗槩。姑不能详。则犹有未易言者矣。适玆西来。幸得篁墩文集而谨阅之。以及其编题跋辞旨具在集中。无微不彰。于是又不觉废卷而叹也。请试论之。原象山之与我朱子。始虽双驾其说于当世。及朱子深知其害道。隐忧显诋。辞而辟之廓如。然后讫于元 明两世。陆学一路几不获复振。而惟吴草庐思崇邦贤王阳明。要證己见。前后尸祝。直班于孔孟周程之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2H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2L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3H 页

跋书院事迹(癸丑八月十八日)
东方书院之作。实自我退陶先生始。本因周守白云之举。仍思有以倡明培植于儒教。卒乃并著十咏以志之。其意可见也。厥后中外士子。争相慕效。黉序俎豆之所。殆遍于一邦。而乃或再三置焉。独其儒教之不振。视旧益甚。盖肄举之风存。而反害于正学。籍士之规成。而自贰于 圣庙。募人之路广。而流弊于列邑。其他分朋造谤之习。犹不在此类。而至使 朝廷遂且设法而防制。其为士子之羞。又益甚矣。况可与论于所谓倡明培植之道耶。余至海甸。亦多往往置院而养士。顾其俗少文。未闻有藏书慕学之人。虽如朱子以来创院设教之本意。昧然几无以识之者。余惟此土常服栗谷先生之教。而间未百年。芜废已甚。辄为是惧。谨就诸家文集。采其论及院事若干篇。名曰书院事迹。俾为之模范。其稍泛滥者。又皆所以推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3L 页

跋寒冈先生甲申手帖
窃伏穷僻。末由得通时月之问。玆忽伏奉手书之辱。问喻缱绻。仰悉都俞有相。钧候万福。玩复以还。感慰无量。逑自昔南归之后。百痾群集。痿瘁日剧。今又左臂渐苦。运用不得。闭户而不能出者已多月矣。针药救死。正唯不暇。他尚有何说耶。去年闻尊兄西行。时论大纷。既又被 召还 朝。而与牛溪兄共理天官。鱼水之欢。协恭之美。实为千载一时。平生所讲。今且不为空言。而陶一世于太和之中矣。其所以慰贺而跂望者。夫岂在他人之后哉。然区区相爱之心。犹不容已焉。则窃复有一说焉。愿吾兄体 圣明知遇之隆。念吾身负荷之重。深恢颜子不较之量。务存孟氏反求之义。付是非于公论。忘彼此于东西。廓虚明之见而无所蔽。审权度之用而极其当。非古之王佐之道。不以存于心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4H 页

呜呼。此乃寒冈郑先生所答栗谷李先生书也。李先生易箦实为甲申正月既望。而此书以十九日成。则固不逮传于在世之日。而其家宝而藏之。盖我 国朝休明之化。至于 宣庙而极矣。两先生并生一时。丽泽道合。未尝以远近疏密而有间。及李先生受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4L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5H 页

跋理学通录补集
尝闻牛溪成先生与人论切要可读之书。自经传以下讫于退溪先生理学通录。世采亟求而观之。信乎斯文不刊之大典也。然窃不自揆以为其中犹有不得不添补者。盖如张,吕诸先生虽曰已见言行,渊源二录。其撰次规模。本非尽善。又必待检于彼。然后方备。此一难也。如 皇明理学名臣元本。虽亦存其目。而诠次多未得详。又其后诸书并出。所当追入者。不特为是录之人则此一难也。岁癸丑。适以礼事待 命秋曹。迨周一期。其间因幸借览文献通考,吾学编,皇明通纪,一统志等书。最后得牛溪先生所为是书。手自批点标注。略仿退溪先生朱书节要之例者。遂使子侄辈私为一一抄写。及归扬江而仍辄去取。釐成是编焉。呜呼。自考亭之殁日远。而黄,何,金,许之遗绪不传。往往固不无尊其道读其书者矣。然求其专心致隆。玩诵而服习之。以得夫海外道学之别传者。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5L 页

书外王父手书经世编年晋事后
朱夫子尝谓邵氏经世是推步之书。盖出于易而非易之旧也。然而历代治忽消长。殆无所逃于此者。自蔡氏纂要以来。如祝氏泌车氏若水各有所论。而我国惟徐花潭先生能造其突奥。外王父申文贞公蚤好是书。晚岁编配寿春。为购善本于燕市。其所䌷绎而自得者。具见先天窥管中。非可以一二赘论也。及至伯舅乐斋公衍为东史补编。遗疏进于 仁祖。其第四子春沼公甫十三岁能通其崖略。又为童观一篇以羽翼之。盖其三世三书。皆即是本而成之者也。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6H 页

跋伊洛渊源续录
伊洛渊源续录者。 皇朝谢学士之所编也。程门以下只取罗,李二先生。朱门所录诸子。又多卤莽而疏漏。似皆不成全书。而退溪辄跋其后以发明之。岂其所辑通录。足称朱门诸子之渊薮。故不暇是正。聊为谢氏解嘲如此也欤。采窃不自揆。乃就其书。据名而摭实。遂取周,程门下诸子未及登于前录者。以讫于屏山,延平之门。凡得一百八人。汇类成编。次第缮写。谨以置于前录之后理学通录之上。迤逦以及于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6L 页

跋栗谷先生续集
世采少读栗谷先生文集。每恨其铨次鲜法。又间多缺而不备也。及睹论辨书尺诗集逸编诸书。且考年谱月日而后。益信鄙见之不诬。思欲因此有所整顿。岁壬子适罹丧病。归寓于白川。与先生所居海阳相接也。海之人士往往来见。语及文集事。乃其从玄孙绅。为世采详言先生草藁方在石潭旧第者凡九卷。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7H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7L 页

跋履素斋心性情图
清风金君干。以履素斋李先生手写心性情图来示。世采乃作而敬玩之。其首图者。上言诚下言性。以人性源流。汇别而专言也。中图者。先言诚性与情之四端。而存养省察之功著。次言几与情之七情。而善恶圣狂之分明。以圣学模范该贯而兼言也。末图者。单言人道智愚。以卒上文之意。而其指趣曲折并著。诗说体用功夫粲然具列。可谓盛矣哉。然尝闻退溪先生论此以谓于道学精微处。未可轻拟。则必有所繇然也。愚僭不自量。遂谨亟取其所订心统性情及天命等图以参之。盖此不以金木水火土言五性。不以元亨利贞配四行。不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隶七情。不以心与敬主性情者。非惟与彼图参差而异序。其他位置之烦复。训释之创始。似多为退溪之见病也。然其建图立言之本意。偏全详略。固各有所主。而苟使先生天假之年。得以反复修润如秋峦旧图者。殆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8H 页

再跋寄斋杂记(丙辰九月)
丙子乱后。大学士泽堂李公受 宣庙朝修史之任。悉皆别取史外公私文字。参酌去就以成焉。伯父汾西公初只掇录辛卯史草一通以畀之。逮后甲申九月。先君子更搜壬辰日录。将手贻李公。以备其采辑之役。姑栖壁上。未几而先君子捐馆。李公旋亦临吊甚恤。顾世采时方稚昧。未克亟以日录仰纳。庶几追伸先君子之遗意也。抑尝闻之。西 幸之日。诸史官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8L 页

跋听松先生心经
听松成先生尝藏心经二卷。且著印章于其端。嗣子牛溪先生寔宝守之。壬癸兵燹时。更为置之深窖。卒无所损。至后丙子虏变。遂失下卷。有婿于先生后孙者。获之岭南金山佛寺以归。复成完帙。其亦异矣。世采谨按篁墩附注作于弘治壬子。距正德己卯间阅二纪。讫未闻为中国学者所重。而独我静庵先生一时诸贤亟读而好之。仍得表出锓梓。盛行于东方。不幸旋遭神武之祸。于是繇先生以及晦斋退溪南冥诸贤。辄各抱持是书。退隐于山海之间。诵习䌷绎。以成其学。称引传授。殆与近思录班。此盖当时所行一本也。然诸贤之学。俱止其身。惟先生之门。又得牛溪先生。缵述充扩。顾未始不资于是书者至今二百年。再经大乱。佚而复全。手泽如新。诚非人力所及也。先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9H 页

跋从大父凤村集(丁巳四月)
公没而家集久不行。世采不敏。尝请其故于伯子佥枢公。曰是宜有尔言也。往在己庚年间。余视荣川篆。清阴金公方遁居于安东。一日因陪语。从容谓余。如先公南郭诗藁。终不可使无传于世。余对以屡经散轶。存者至鲜。玆不敢也。公曰正不须多帙。闻季梧窗公遗文尚且在笥。苟取而合刊则恐尤有光矣。余讫不能举。尔宜勉旃。世采谨受命。退而窃惟公天才甚高。词艺蚤成。既魁庭试。旋选佐傧幕。一时诸公亡不推为高手。名声益彰。顾公志雅以器业行谊自饬。未尝数数于操觚。间或吟咏。即弃去不屑也。梧窗公聪明绝人。少习典训。后虽出入鞅掌。恒诵诗书四子。逮于沦谪。又读近思录心经诸书。殆与学究等。然其平生著述。亦轶于癸丑之祸。于是始辄搜辑两家拾遗旧录各若干首。釐成五卷。庶几以卒佥枢公之教云。公于光海时。退寓杨州之凤头山下。改号凤村。梧窗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正集卷第六十八 第 389L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