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x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书(问答论事)
书(问答论事)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44H 页

今岁凶歉。八路同然。贵郡秋事。虽号稍胜。必无大异。况旧日萑符。亦将因此接迹而起。其在赈救贫穷。防遏奸宄之道。伏计已有规画也。昔朱夫子守诸州时。或遭水旱。其所致意于荒政者。率皆忠实恳恻。为之检放蠲减。亡有不至。窃以谓今日聘丈之所当法者。无出于此者。 上候平复之期。尚无指的。煎闷罔涯。但闻昨日召见赞善二宋。其中说话甚多。时未流布可菀。尤公顷尝一见。虽在造次。他不足有知。尽是持养得力人。极以敬服不住也。意戾洛不远。千万都俟此时。
答金修撰(万均○己亥五月十三日)
昊天不吊。夺我 圣后。攀号莫及。摧痛何言。示喻陈疏。采之初意。以谓此事既在服冕践祚之日。不比宋朝冬至瑞庆。自难为废。虽或者有以为不然。而尚且迟疑。及得金久庵就文上 仁宗疏读之。其言曰盖当 嗣位之际。释衰服冕。为 宗社生民之重。不可以私恩废也。百官班贺。虽臣子之所不得已。而非关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44L 页

答李幼能兄(丙午正月二十八日)
所示疏议。谨悉盛意。采亦入来。得闻此报。深以为忧矣。第采之愚。每谓身在局外。而与闻一世之是非去就。非大妄则大痴也。是谓不能守其身。其身不能守而能正人者。盖未之前闻。以此自庚寅以来已近二十年。其间从祀之请。辨诬之举。前后相属。而举不敢与闻。至于湖西儒生受辞于吉甫诸丈。恳属弥日。卒乃闷默而去矣。今日之事。固知关斯文盛衰系世道兴丧。兄此日为最初擘头处。尤当十分慎重。以绝一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45H 页

答李汝九(箕洪○十二月六日)
区区行止。乃烦提教。足见不鄙之盛意。大抵此事既有古今常变之异。而又在其人自处之轻重。如愚者岂不欲从君子之后。以窃附于古人事君之常道。而以自靖于吾心也。夫所以出此者。亦必于其间有所不得已者焉。若使持方而纳圆。推西而准东。泛然以求其归趣。则恐于鄙意。或有所未尽也。如何如何。所询巩仲至一段。胡孙即猕猴之别称。大耳三庄事。录在别纸。详其大意。所谓扰乱云者。似指当时伪学之祸而言。盖放翁亦必有预知其机。不免迟回前却之态者。故引大耳三庄以讥之也。鄙见如此。幸惟财察为妙。
答尹子仁(拯○丁未正月二十二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45L 页

答李养而(七月十五日)
朝奉覆示。如对慰极。第于此事。思之非不烂熟。初再作书。幼能兄使之感动领相。其答不言其所以。只言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46H 页

与李幼能(九月十四日)
两书悤悤。未究所怀。秋高霜重。仰想山中静履超茂。深用溯向。每谓少时失于经学之功。早晚看读。必当以此为靠也。惟是精思已耗。而遗忘特甚。卒未见一二得力处。又念晦庵全书所谓宗庙百官之富者。向来虽尝乱抽一读。而讫不得通看首末。故方且下手。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46L 页

答李幼能(九月二十三日)
书成不得去便之际。漂人事竟至䝱迫出送。其辞意诚有不忍闻者。惨惨何言。前承清阴年谱。久留案上。不蒙递示何居。无乃主人之意。不欲烦诸人故耶。采诚不佞。亦尝获及老先生门下。早知尊慕非浅浅者。比苟以此意及之。久台似或见许。幸兄图之。此非泛请也。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47H 页

昨岁蒙谕。过示假借。虽于私分。不无感戢。而诚以未奉镌诲。有所裁正为恨。至于鄙书所谓不屑之教。盖已曾所仰质。或有出入于传注者。采之愚意。或者先生仍此少稽答问。以垂戒狂妄焉尔。既有此意思。则不免形诸文字。略见自讼之端。非敢要责回报也。乃勤崇教。汔不任悚仄。漂人一事。所系非细。盖自甲申倾覆以来于今数十馀年。而尚不知 皇朝存亡者。本为臣民之至痛。幸而此事出于此间。观其举舡得保衣冠之制。已不啻汉官威仪。而况流闻益州疲弊。犹有兴复之望。则直是天上消息。此乃环东一域男妇老幼。赍咨涕泣欲贷其死者也。念此实为拨反之大机。而抑亦天理民彝不泯之一端。始谓先生必将上章以陈大义。及后听于下论。似以前春之事为惩。然则愚窃恐非其类也。记于往岁僭以庆元遇遁。仰效区区。而今反如此者。亦以今日行止。或与朱夫子所遭少间。而其义固有大于奸邪蔽主之祸故耳。然计左右者。于此必有随时处中之道。非浅料可及。伏乞开示一二。以幸昏滞如何。栗谷年谱。既未及览于剞劂之前。中因鲁西丈累书相晓。兹不获已有所校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47L 页

答李养而(戊申五月五日)
蒙示别纸经权之义。浑浩流转。明白痛快。出入轻重。极有称停。其论时事。尤为切至。一杖一痕。于此可见高明所得之深所见之精。使人敬叹。实非浅浅也。第闻尤丈之意决不再起。如此议论。恐无相合之理。且以愚见揆之。泛论圣贤出处。斟酌常变。如兄所说义理固好。今不深究人物古今之衷。时势大小之异。槩以此义率之。仍归其责焉。则殆近于空中楼阁。未知其何如也。假令尤丈一用兄说。幡然赴朝如向时。其果大有为于斯世。无不得其所欲者耶。此愚所未晓然处。虽然兄既有如此见识。而适承长者之求助。合不合间为一言之。或不无警觉补益之道。惟在左右更详而处之耳。昨与子仁书。使于兄所论君臣之义。反复消详。以有定说。其书以为养而所论。岂不是孔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48H 页

答李养而
前书所谓人物时势之说。正是平日所尝面争而不合者。兄何作异常一件物事看乎。殊堪一笑。盛喻夫子之称管仲。易传之举王谢。晦庵之勉汪公。皆就已然之迹。当路之人而言之。要非第一义也。今尤丈以所学言之则正矣。然未知其才果能济此大事也。以遭遇言之则极矣。然未知其出果得 君相之契而有所为于当世也。高明不论其实迹。而必引古今圣贤说话以为口实。采亦效嚬。幸毋深过。昔曾西谓或人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得君如彼其专。功烈如彼其卑。兄为长者谋。而乃将不及于曾西。其与枉尺直寻者几希矣。后书所论复雠君民之说。今承示喻。已得其意。不敢复赘。盖以为虽当其初。亦非专主攻战。与晚年不言复雠而复雠在其中。一般无异云尔。若只论规模则兄说为是。然终似有时势前后之不同。观壬午戊申二书可知也。尤书末端出处。似涉实际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48L 页

答李幼能(七月二十三日)
自南洞传至十七日手书。此是夏秋间首信。披慰幸荷。实踰常品。顷闻吏参于 筵中。为陈吾辈数人不拘资格。特除宪官之请。已极惊怪。第不谓遽尔如此也。忽于廿一政。乃拜宫僚。闻 命之后。亦欲少出圻乡。以便辞谢。而此事曾已思量。殊涉未安。不免蹲坐。势将吃得无限苦恼。此果何人。此果何时耶。无论心事愧缩。当此新旧交惎之日。万目睽睽。讥笑溢世。生平狷介。不欲受人侵侮。而乃至于此。此亦命也。欲于五六日间。上章辞免。略具草藁。兹以呈浼。幸加删正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49H 页

答宋尤斋(九月十八日)
伏惟数日霜严。郊居气体神相。尤用瞻仰之至。世采比年以来。屡违 朝旨。固已凛惕内讼。而不意辗转有此 恩擢。自惟不肖诚无以为容。既以世禄之人。家居 辇下。义不敢闻 命逃遁。以只便其私计。乃谨杜门俟罪。陈章祈免。而适值温 幸储候之未宁见阻喉舌。认作成例。惶愧窘缩。罔知攸措。所恨不能早服当归之教。而伏想先生于此。亦必垂矜不泛也。鄙意当初妄欲自尽其心。以致今日。然若到十分地头。势穷理极。似当别有以处义者。伏乞台教端的以开迷涂。春初拜书。并蒙先碣之惠。迨切感荷。极拟以时奉效贱忱。而不惟中间疾病反复。窃念门下方且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49L 页

与宋相国(时烈○十月二十九日)
世采冒寒奔走。大病将作。而数日 召命遽降。使人惶骇。几于方寸颠倒矣。似闻先生索览世采前后疏本。若尔则区区所以自处者。不识于台意果无大悖否。当时屏废。虽源于 先朝严旨。而辄以年少妄作。怨艾甚重。仍被疾病。遂成今日。若如世人之指目专在于不开谕一事。则殊与本情相远矣。第于昨者辞免。既以次第疏举其实。故自称乃以罪废为言。到今虽亦略提此说为主。而至其所称终始无变。恐似太重。盖如清阴先生于难初。尝以负罪为称。而厥后无闻也。苟必易之。或如花潭拟辞之例。亦未知如何。幸乞商教。指示迷涂。欲将后疏并辞 召除。而末以呈状继之。第人有言。官虽得递。若夫 召命则不可因是以遂去。此亦未的其何谓耳。世事多端。月初追陪之约。竟成辜负。兹敢只以私悃冒禀。瞻望关门。尤不胜怅然。
答李学士择之(选)
世采两月待 批。竟未准请。屏伏穷山。蚤夜踧踖。殊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0H 页

答尹子仁(十一月二十五日)
采前月间。因老幼疾恙互剧。忧遑数旬。今适向歇。而辞事复作。见阻愈甚。惶窘闷缩。诚不知所以自措矣。当时亦知退伏先垄。可以得便褫改。颇似省事。第于愚虑本是世禄。家在毂下。而闻 命遽遁。有若朝绅带职而往。获褫而还者之为。事极未安。遂不免蹲坐。然其温 幸储候。实非所可预料。而到今一向退却。恐是因人而然也。若到十分地头。势当更作初计。盖守此涂辙。虽易时经年。必无其期故耳。此未知于兄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0L 页

答南观察云路(癸丑十一月十五日)
每谓斯世惟东溟文文章气趣。可以无愧古人。而今遽观化。痛伤之怀。想令兄同之也。闻其遗藁行将锓刻于大府。去就规例。不知何以为正。幸望务加精善。勿令有草刱疏漏之叹为宜。此乃吾辈之责。敢用冒告。
答李同甫(甲寅正月二十五日)
太后服。于经不别见。仪礼为君之父母妻长子祖父母条下。疏曰妻则小君云者。欲见臣于小君期是常。非从服之例。又曰于祖薨则群臣为之斩。何得从服期。故郑以新君受国于曾祖。若然则曾祖为君薨。自当服斩。今若以此下文观之。其臣为君斩者。似当为先后亦齐衰三年。第以上文小君推之。后之本服自是不杖期。(春秋葬先后处。必称小君。亦可与此同义。)与君之本服不同。恐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1H 页

答尹子仁(二月六日)
经年契阔。再获联枕于席藁之地。念非兄盛谊。何以及此。慰释感叹。迨不胜喻。便中申问。谨审向暄。返旆神相百吉。益用忻耸。贱事因再查。 启批不降。尚无结局之期。盖闻司寇近来公诵病者之实状。以此时论又变。方将全然归咎于当初之不闻官。至有非天子不议礼之说。肆行于荐绅间。听者亦不能辨矣。去岁自 上答尤劄之后。闻草庐笑谓人曰某甫其不读中庸生今反古之语乎。继而养而来曰不议礼之义甚严。而先儒多犯之者。恐当以中庸为正。及归又以长幅大张其说。以谓非至圣贤地位不可为此。则采姑以逊辞谢之。既而得圣时书。亦以此相戒。盖于妄主朱劄之外。又添一罪。尤非细事也。今以愚意推之。所谓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者。似指周公制礼乐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1L 页

答李养而(十一月二十五日)
获承惠帖。且谛兄驾返自坡院。动定有常。不任欣荷。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2H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2L 页

答具济伯(乙卯六月五日)
坐此穷山。莫知移配消息。送伻前路而又不遇。秪自向风驰想也。徵之侄至。谨承手问。委曲郑重。如获面诲。慰豁之极。难以言喻。叫閤之举。固已深念。三复来纸。不觉涕之盈襟。如我平日出入门墙者。诚不敢辞其责矣。惹谤增罪。非可顾虑。独念今日物议更激。传说汹汹。必将置之御魅之列。而致罪之目。或以前日代服。或以昔岁与人私议服制。或以尝为阿附。皆与尊先生所遭。实相表里。朝夕加谴。而乃为诸友草定章牍。指拟解释。有若他人之事者。则其于君臣之义。罪累之迹。诚切僭诬之惧。无以自逭也。苟非事理明白如此攒那不得者。何敢袖手旁观。见义无勇。厚招寒蝉之讥而莫之顾耶。况此在于同门诸公理穷情迫。不能自已而然。亦岂有以疏辞之善而或得回 天之力哉。言之气短。末由躬讨。愈增菀虑。
答金士直(楺○庚申五月十九日)
垂示所闻曲折。使人动喜。想春翁有知。亦必抱感于冥冥中矣。第念鄙迹狼狈。又适猥发于此际。心胆俱坠。诚不知所以措身耳。唯此必系更化之初。姑循旧例而然者。况在我有难濯之疵难强之疾。其于辞谢之便。不啻孟子所谓绰绰有裕。则只得缩伏俟罪而已。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3H 页

采得病委席。已满三月矣。使其自坐安閒之界。犹难支吾者。况此 朝命荐降。事重地逼。进退维谷。不止又生一病而已。已再上章辞免。未知前头指挥果更何如耳。示喻两条。见得诚是。但今日鄙人之忧。不在于时势根本不能以有为。在于自己力量才具无一可以应斯世之需。副 上下之望。其将何恃而为幡然计耶。惟是 恩遇一款。最难堪承。又似不宜终始牢坐。以伤其分义。然念 朝廷此举。于一时建请。自 上施舍。诚有不能知。则庶几非久再寻生路矣。如何如何。中庸讲目。何不贲示以豁病怀。千万切仰。闻方作时文之役。更冀春卿虽为举业。而不为举业所变。流于俗人卑污之习。是亦一道也。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3L 页

传闻已过 登对。有所论说。而不闻其详。方用翘菀也。人来奉问。就审动息如宜。慰释良至。况蒙垂示其时曲折。精密纡馀。首尾完具。真一讲义副本。何幸今日得因左右复闻 圣朝吁咈都俞之气象耶。诚切忻耸。无以为言。大抵所进。以立作圣之志为本。力行为重。致知为急者。已得其劝讲之体要。且如所谕进退之义于此可决及以格君者各责其身等语。又皆明白切实。抑可谓先获我心矣。敷奏之际。辞理贵于详尽。朱先生平日论疏劄之义。正亦如此。故其所自为者。诚与明道规模殊也。第若或过于支繁。则不惟所论宗旨难明。人主未必领会体认。要当加念。使得意备而言约为宜。至于欲访士友。以资警益。此意尤好。区区瞽见。何足轻重。盖如大叔,士仰。直谅则有之。若求其讲磨之力。李汝九,沈明仲及沙川三金似胜。但皆在乡曲。而二金方以时文在都。士直尤善论事。若与之商量。恐其益不细也。然此必自德涵先为致礼屈节。然后为合道理。情义既孚之后。虽如一蠹之于寒暄。彼亦不辞矣。 筵对之时。泛及招延一节。固无大妨。如与领台语及鄙人所处。失其本意。不得不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4H 页

答林德涵(十月十九日)
此月五日惠书。递至自医洞。披玩再三。有以备审 圣上因灾警惧之道。诸公随事敷奏之致。虽在田野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4L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5H 页

答林德涵
采只为 山陵期日已至。扶曳登程。触冒眩挠。又难支吾。私闷曷量。盖以到城陈辞。自是宿计。而大老入朝。首陈大义。继请褒奖二臣。颇蒙 采纳。故此意遂决。拟于归路备陈平日自守之说。观势进退矣。昨幸与尤丈会宿东城。闻其浩然之志大定。又知哭班臣僚虽有辞章。不得直彻云。兹不获已欲于 国葬后直从西山路还向故山第。未到家时。当以一疏略暴此意。其为惶惑。尤不知所极也。昨蒙申询。虽曰过虑。如以 宗社之至忧言之。有难轻议处。奈何。
答泰逊侄(九月九日)
霜气渐清。未委行李对重否。似闻其后复縻史局之任。想今姑止青萝。未遂湖南之计也。今日事惟保合可以救时。敛退可以自安。二者之间。切宜烂熟思量。择其志业可及者而行之。无为低一头退一步。徒取呼尔之食而有愧于中也。如何如何。未知橐里见赍何书。无论出处远近。进识厉行。此最不可阙者。亦惟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5L 页

答尹子仁别纸(十二月二十四日)
夏间垂谕鄙人行止。以量而 入。不合而后退者。岂不明白可准而行耶。惟此一事。最难了当。所以终始不免与高明自处。同归于屏缩。而今反擸掇如是。不谓德人胸中。犹有物我分数大段较著也。盖自今年以来。凡有 特谕。只得对上一疏后。辄不敢继陈。揆以理义。正所谓知其不可而然且为之者。夫岂少安于心哉。曾于因灾 询问之日。既以不在位不谋政为辞矣。第窃自顾其心。终有所不忍泯默者。欲将晦翁遇灾进言两段。略掇章末。而适值朝议不协。恐致意外之患。竟未自遂。及见高疏所论。然后盖恨其胶守已甚也。以至向来 谕旨。又出寻常。本末殚尽。不啻耳提而面喻。是虽掌丝纶者曲引古义。务加晓譬。而然不可不谓吾 君之命。则惶汗浃背。无术可解。乃不获已遂以前说及之。诚以身不进言不出。又不敢全然无事故也。由是之故。因致 圣批优异。盖其虽不显加督迫。而严峻之意。自见于言表。则转益狼狈。诚不知所以措躬者。反覆思之。似当更上一章。以答 恩眷。而理极辞穷。无可仰暴。复不获已谨于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6H 页

与林德涵李君辅(世弼○壬戌正月十二日)
鄙人之不能出世有为。自知已久矣。唯以世禄屡 召之难安。欲效尹和靖靖康之义。每拟早晚入城陈辞。一以偿 累朝辜恩之罪。一以宽后日违 命之诛。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6L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7H 页

答李君辅
迷儿归兼奉手复。备悉指诲之大致。不啻郑重。使人倾荷无已也。盖鄙昨所自拟者。非无可据。而所不知者。时势议论之浅深轻重果更何如耳。今既如此则揆以随宜斟酌之道。有难必遂。以失故步。只当就所谓寻医之义。少便私情之一半而已。第旋辞旋行。终始不安于心。欲于辞章。略及其虽以分限所在。不得祗 召。而疾病之极。终不免求治之意。此却明白可行。亦未知如何也。且念左右之仕为董学。虽出于为贫之计。固未快人。今忽升迁虚阶。殊非小歉。而闻此亦有禄俸云。若更冒受则义益不安。无以自明其素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7L 页

答金判枢(寿兴○八月十三日)
副封垂示。尤荷不鄙。适于昨间。偶因京递而获读之。真所谓今日项门上一针者。不觉敛衽而驰义也。第所谓私意者。必有其实事可言。而无一提掇。以为 上下警策之端。则其于秤尺之星寸。恐或有所未明矣。僭易及此。悚仄悚仄。鄙弟行止。到此地头。唯欲以入城陈辞而归。为一伸义之地。而观此病势。决非自力往返者。尤不知所措也。
答宋尤斋(九月十四日)
向承辱复。未几石室院人来致荐问。当时适闻有归便。亟欲拜谢崇春。而不惟病思尚在迷罔之域。实为连见所赐书辞。多有过重难安处。使人悚惕靡安。不敢遽遂也。夫所谓尊兄老兄者。朱先生果用于一时门弟答问之徒。要非年纪老大德义可敬者。亦鲜及焉。至如再拜云云。尤无旧据。虽以比世三贤简牍平敌事体观之。犹不如此。此又何为哉。窃恐门下所处。关系非细。远近传闻。益增骇顾。其势必使鄙人得罪于当世士友而后已。幸乞留念。俾得自安于长幼尊卑之常分。千万。谕及异端之说。盖因鄙书略及族侄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8H 页

答林德涵(九月二十四日)
不意朝者史官又到。计无所出。只将观病申疏为对。以此推之。昨行所拟赎前罪缓后 召之意。恐成虚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8L 页

答林德涵(九月二十六日)
昨朝鄙书。想亦关照矣。盖今日之事。宫府大体。人心世道。固已知之。唯是大老及同志诸贤。早晚戮力。救得一半。而似闻比来溃裂愈甚。虽使坐在平地。足为士林之耻。况可望其推诚祛私。共济 国家大事乎。以此反覆思量。益见屏蛰初计。不至大段狼狈。疏中亦当更加晓析。第未知果何出场耳。因人知领台前后所陈鄙事甚勤。非他日泛然之比。岂亦目前理会得过。不容不如此故耶。
答宋尤斋(九月二十八日)
前书想已关听矣。四郎至。谨奉教帖。伏审其间崇旆已启。入都有日。庶慰 上下颙若之望。不任忻仰。世采今行。只为诣 阙陈情之计。不意 赐对仓卒。惶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9H 页

答尹子仁(十一月十六日)
采入都之行。虽得旋归。既已重取 恩数。匪久而又蒙 新命。前日所以抵死自力者。全无所效。益用窘蹙。第其不安之心。视旧少降耳。尤丈初发时贻书相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59L 页

与宋尤斋(癸亥正月十九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0H 页

答金士肯(构)士直(正月二十日)
采自前腊末。再惹感痛。汔今委席呻楚。私闷可言。况此前者所被 恩数。实出寻常万万。虽幸更蒙曲察下情。 召还史官。而馀悸未定。心神若痴也。即奉示喻 筵中辞意。尤是梦寐思虑之所未到。此果何为而然耶。使人震蹙不知所措而已。第不须多言。今日 圣上误为诸臣陈白所牵。乃拟贱臣以不敢当之目不敢当之礼。则为贱臣者自揣己分。披心沥血。终始苦辞。两全公私之义为是乎。抑将衔 恩易节。进当 圣命。以蹈失身偾事之戒为是乎。去岁入城。专以量能度分四字。为吁天之主意者。盖虑有今日事也。到今安有所大异者耶。以此鄙计虽当十分难安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0L 页

与尹子仁(正月二十二日)
春寒尚苦。远惟兄德履起居万福。采感证复剧。踰岁阅月。而犹未向可。因以西行中滞为闷矣。忽自望后数日之内。再蒙史官来传 圣旨。因有偕来之教。初既不赴。再则计无所出。不得已扶病登道。今宿 崇陵村。明至忘忧里止留。仍执前说以为屡疏力辞之计。第未知果何出场也。盖近日 圣上因灾荒交作。大加警惧。悉举 祖宗朝美典而行之。 又下哀痛教。诚意恻怛。足以感动臣庶。大老已寝休致之请。仍与诸大臣口日请对。共图国事。领相今明亦当出仕。皆遣子弟责书。相勉以救焚拯溺之意。诚不忍负。第揆以平日自处。尤难遽变。不知所决。盖此太半为迹近京城之故。虽叹何及耶。似闻今日事。固为扶持 宗国计。亦当并及于大义云。若非别样破坏奔迸。则兄亦恐不可终守东冈。幸加详思以处之。适因礼官行略候。
与宋尤斋(二月十九日)
数日借骑出入。遂致劳惫倍剧。有难支撑者。且念前头若当职事。动必牵掣。非如先生昔年规模可以自保其义。故方欲上章陈辞。又其前日 筵说有未尽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1H 页

答李参判弼卿(二月二十一日)
春阴挟冷。不审台体万福否。弟病未供职。亦不欲遽渝初计。申辞不许。罔知所措。尝有不释于私心者。为台略布之。打愚李丈侍讲 孝 显两庙。卒乃与春堂力论权奸。以至窜配。更化之后。所宜表章登庸。而乃必泛置于吾辈之列。固亦异甚矣。今两月造朝。铨曹终不一拟以参佐之望。虽曰判相之所不为。台兄恐不能免其责也。弟之出此言。非敢自与于职事。谨将公议。一诵于台前耳。
答李君辅(三月六日)
书来慰甚。示意谨悉。晓者鄙人白大老曰。休致事物议以为必当更请还收。盖文潞公休致后入辅元祐之治。文文山早年休致。晚为宗国危亡。出身宣力。今日还请。有何不可乎。大老笑曰此邦虽小。岂容如是厖杂乎。盖更思之。大臣所白。 圣上所许。专在慰安病怀。若果病得大瘳。引古事更请。诚亦有据。已作书仲和。略道此意矣。今承来示。正与相符。要在观势审处之也。心经释义诸本。自玉堂来到。幸于明日蚤临。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1L 页

答金仲和(昌协○三月六日)
示及调用一款。固当奉以周旋。第恐荐目未到之前。必当再行颁谕。然后有所延登。事势迁就。或更难成矣。谨当通闻诸议。而有所申禀为计。色目云云。鄙意亦然。但意思虽好。而下语极难。要欲略示微意。俾有照会也如何。
大老休致还收事。姑难轻议。欲待患证大快之后。引文潞公,文文山故事。以为陈请。恐于名义无疑也。如何如何。
与宋尤斋(三月六日)
日昨陪枕。殊未从颂。归来倍切瞻仰也。冢宰回启。多有不安于小的者。窃欲以缁衣白驹之义。疏辨约剂二字而姑未果也。伏想因此博病中一粲耳。昨者玉堂金学士来。畀心经释疑一册。今方略考。曾闻李侄喜朝渠有所裒录。被门下俯索呈纳云。切欲参考。幸命侍者觅惠。
与尹判书泰升(阶○三月十七日)
弟此来两月。狼狈已多。未知前头果何出场也。闷叹奈何。就白泮鱼多人之互相争诉久矣。今闻 朝家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2H 页

答宋尤斋(三月十九日)
廷议事。昨以本源未正及唐宋故事。敢有所疑矣。兹考五先生礼说。尊号门大义可见。未知廷议将何以处之也。昨已以此意略告。而恐或未暇参考。兹以本书仰呈。幸乞视至。采因昨日参赞望忽遭台评。今将不得赴 阙矣。
与宋尤斋(三月二十二日)
伏惟时气清和。道体调息对臻康福。区区忻慰。曷任言喻。采离亲三朔。情理郁抑。已不可量。而身病渐痼。外惫内热。辛苦万状。固有思退之计。日切于中矣。不意遭此台评。虽知其别无相刻之意。而势当解职陈章祈吁之际。要非旬望可以得请。如此尤当不得进备对讲。苟且迟留。无益于公而有害于私。必益倍蓰。兹不得不留疏径归。此间心事。难以笔札既也。向来每虑函丈之先我着手。备尽许多陈说。而今乃不免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2L 页

答宋尤斋(三月二十六日)
世采昨于承宣之归。敢以台评收杀铨职递改之后。方有再进之路为对。第寒疾猝剧。委痛不赀。殊亦难卜其旋瘳。自闷奈何。盖此奔还大意。只为所遭非常。不可耐殚蹲坐。既已告归于 君父。则所谓二事。实皆目前误着。不可不自劾者。故其说如此。至于袖劄云云。疏中所陈。亦其本意所在。有非门下见教之旨也。似闻自 上有询弭灾之举。将呈一疏。辞意曲折。或不免略及时事云。若果展转。遂为攻去年少士类之口实。则其于时义极有所害。千万加意裁处是幸。
答申判书寅伯(三月二十七日)
忽承耑帖。就谛暮春和妍。体候对福。不任驰慰。弟之此行。本为离亲增病。百所不堪。窃有俟隙抽身之计久矣。适闻宪府推勘之论遽作。辞语颇峻。固非起自草菜者所宜遭。又其前日酌处之论。不为后来诸贤所信。此诚出于激发之公议。不可轻停。而在弟当初不能商量致此。悔吝则甚著。兹敢引以自劾。庶便其归计也。至于三事。所系不细。既又申请留念。则只俟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3H 页

与宋尤斋(四月十三日)
伏惟兹辰。寓中道体益臻康福。且想杖屦必已遍及于华岳之下武溪之滨。深恨适此病作。不克躬陪后尘。以偿贱诚也。前禀 庙议曲折。窃计于先生雅旨。有所不概者。然念人臣之义。固当各献其愚见。以致详慎大礼之道。而其在门下虚受之德。亦未必无少补也。如何如何。馀俟病势间歇。一趋教席。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3L 页

安车远启。归期颇阔。公私怅虑。有不胜既者。未知今日已到何界。行李动止。亦得万安否。且念门下此行。虽出于一时情理之甚切者。适值鄙陋略陈 庙议之际。外议哓然。无不以此为疑。伏乞先生深体 圣上勉谕之至意。并念 宗国扶救之初心。亟回崇旆。以安物情。千万甚幸。第打愚因荐人事有言。今将投疏径归。昨夕为往挽留。诚恳备至。而终不回头。公私缺恨。如何可量。进讲册子。其时仰复以初定心经纲目为重。而今亦陈章及之。但念 圣上既有读易之意。又闻有与先生讲究启蒙之 教未易更改。此岂非今日出入 筵席启沃之大端耶。更乞加意。垂示云云。前蒙面谕。兹烦申复。敢不早晚有以奉承而不坠者。第恐昏愚无以堪胜重托耳。
与尹子仁(五月九日)
追想仙轨诚有不可仰攀者。第切怅然而已。侧闻驾行未远。近侍接迹于道路。且覵回覆辞意。不无早晚一动之端。公私忧喜。尤难以纸墨形言也。天下事有经有变。且得一个随时之义则斯亦可矣。自量家计。是弟平生所以吃紧用心者。终无奈君臣大义打得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4H 页

答宋尤斋(五月十三日)
前因北洞替呈一札。岂亦不免洪乔之患耶。伏惟比日旱热返寓道体起居。神相万福。区区驰慰。尤不自胜。第此鄙踪一自门下东辕以来。独滞旅邸。疾病相仍。不能数得 筵对。又无他猷为。日望函丈之还都。有所禀承而裁度矣。盖虽毕竟不克仰陪下风。以偿其少扶 宗社之初计。而亦可以量宜审势。奉追行尘。以窃自附于古人同进同退之义也。不意仙旆乃由杨江。一棹东归。是不惟于 圣上虚伫之心。朝野颙俟之望。大失所图。其在下情。惊愕缺叹。不知所以为言。虽然一日不能去朝。则当尽一日之责。兹故敢以必将前日 上下相告者。益加敦勉。期于 召还之意。请对仰达。即蒙肯纳。固知门下于此。为之嚬蹙而有不遑避也。无论他事。唯此旱魃之灾。足使孑遗之民。并底灭熄。国家之计。诚不知税驾于何所。则其为闷惧。尤当何如耶。然如世采黾勉迟留。决知其必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4L 页

答金相国(六月九日)
恭承损翰。凭审蒸热。台体中动止神相百福。稍慰下情。采虽为 圣朝严命所迫。不免一番出来。岂敢遽当斯世之责哉。只是 主上日就问学。并臻治理。而诸臣之所以䌤纶辅赞者。靡有不至。窃拟因此际会。区区亦得附骥大老。以效尺寸之用。而事有不然。展转诖误。遂至此境。则内自揣量。惟一退字之外。更无他策。兹以入对恳乞归田。且上一疏。并申未究之意也。第自谓夤缘得罪于閤下大矣。乃蒙旋赐手牍。开譬甚切。益见平生雅量之绝人。其于忻感之私。诚有不胜既者。望閤下益恢大度。更以假借鄙拙之意。扶护善类。因且入告于吾 君。庶几终臻和平之福。则采虽退伏穷山。与有其幸矣。
答崔汝和(锡鼎○六月十九日)
数月京邸。无一报效。而末后辞章又成谤丛。世间事诚亦难矣。第今日大小诸人。互有得失。而无甚可辨。如所谓阴阳南北者。调剂寅协之道。犹足及施。幸为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5H 页

答李同甫(闰六月十一日)
世事既无所闻。又不欲闻。殊自省简。愿君亦用拙法则恐非少补也。前见 圣批。大老进劄。固已有歉然之叹矣。今得劄本读之。极有勤恳诚实底意。其有补于 圣学甚大。而 批辞如此。每到著实当体念处。辄与平日礼数。虚实相反。不任慨恨。此正仲和诸君之责。而未知已得罄咳于吾 君否耳。
与吴知申元徵(斗寅○闰六月十九日)
伏惟残热。台夙夜供剧。体履万福。弟在朝半年。无少可为。不免乞身而东归。庶几无大段偾事之患也。唯是宪除尚加月廪之命不辍。其为皇窘有不可言者。窃闻月廪始于两宋。然而两宋之还乡。本无启禀输送之事。独尤老入阁后。因大臣事体不无启禀之时。然而尤老或接置寓舍而身避他地。或庄留山寺而终不食云。夫在鄙人之地位分限。其可冒受而晏然乎。盖户部则似是出于仓卒不察。而贵院终不别为申覆。使州邑及无前之弊。鄙亦为不能保此丘壑。揆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5L 页

答吴贯之(道一○闰六月二十一日)
采幸此遂初。粗安微分。而名系朝籍。出场未易。殊非细闷也。示及时事。例不敢容喙。第所调停者。本以合彼此。做国事为主。若被时势利害所掣。终不得行其公正和平之道。则只有敛退自靖而已。何必更于其间。苟且䌤缝。徒以调剂为说。而反失其正理耶。此外又当沥血隳肝。为吾 君极言阙失。而冀其感悟耳。虽或得罪而去。犹为不失君臣之义。如此两事。皆不能办。迟回供仕之际。往往遇事。不免于各立己见。各护亲交。展转厮挨。分朋乖隔。以成国家无穷之患。则其与近日朝议。虽所主不同。而要其流弊。无以自远。尤而效之。罪孰甚焉。然则恐犹不得不以公正和平之道。斟酌善处。庶几不至于大段坏裂。非欲更为苟且䌤缝之计。以乃尽丧所守而不能振也。如何如何。
答李同甫(闰六月二十八日)
时事闻来。不胜惊惧。盖近日所以假托钳制乎一世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6H 页

与泰维侄(闰六月二十八日)
固知早晚有此举矣。第恐后尾益长。重贻庭上之念耳。晦翁所谓譬如前年远行一番者。固所以宽西山父子之怀者。是亦有至理存焉。千万随处读书饬身。毋负祖先遗矩甚幸。前日一死之说。旋见于平度公疏中矣。
答李君辅(七月八日)
自闻光甫诸人被罪以来。初欲只呈病状矣。更思之。今日事多与前日在朝议论相关。不可昧然如此。兹乃不免陈疏。而昨承 圣批。指出数句语以为 教。益切惶陨。想必因此翻出一层说话。引惹无限节拍。未知果到何境也。似闻北人疏必将一售。而今得好几会。计亦早晚仰彻矣。末由承讨。临书怅然。
答宋尤斋(七月二十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6L 页

答具济伯(七月二十日)
忽奉委书。凭谛秋清。侍学佳胜。慰荷不容言。示喻殊幸。采固不惯世情矣。岂不知同流合污。闇然媚人之为顺且无事耶。只是在朝时适见台阁因大臣疏被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7H 页

答李君辅(七月二十二日)
前日所以说及赵友者。不记其以何为主。第生之意。近日方外疏门生疏之说。不胜纷然。使人耳聒心愦。宁欲避而不闻也。不意此际。又有云云之举。是将不免于效嚬角胜之归。虽非他人。亦必不辨其乌之雌雄。切愿相知之间。绝不为此论。庶几不底于大段羞耻也。至于祸福利害之说。初不相关。何言之卑。失其本意如是耶。唯崔君事可怕。此亦有命存焉。彼安能与于其间哉。
答赵大宪公举(师锡○九月晦日)
窃闻 圣候一向安顺。已底平复之域。臣民庆幸。曷有其极。此承台札。凭谛冬严。出疆之期已迫。一慰一虑。生舁疾来住于东城。只是朝夕便闻侍药消息。以伸分义之万一而已。盖于向来狼狈之后。即以追还职名上请。今若因此 起居之会。冒入朝班。其为欺诬固已大矣。所以不敢自同于大老李台者。其要在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7L 页

答崔汉卿(十一月二日)
采初闻 圣体欠宁。舁载到此。第以情迹难安。竟阙起居之礼。皇愧何言。然今日鄙弟之事未易明也。知之者以为有不安。不知者以为无不安。恐令习闻于下一截说话以至如此也。欲会尤丈之心。鄙岂不切。但前日为 圣候而不敢至者。今日为尤丈而至。则其于事理何如耶。才得大老书。不无要约相会者。如果不遂。则切欲早晚扶病一拜于隋城归路也。
答李同甫(十一月九日)
昨日说话。函丈勉以世道。生对以已试偾败之意。且陈前日诸议异同曲折。而曰意见虽如此。亦何敢自以为是。且举明道更加商量。伊川直曰不是语。函丈亦曰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同而异。皆是古义。亦何伤乎。至于向来台论得失。不免略有反复。此则只是前日意思各无相从之意。李台不知原初问答。故以为大同。恐或害事也。函丈今日入城事。昨不言及。故生则全然不知矣。
答李士亨(泰寿○十二月五日)
栗谷道德虽高。自是科目中人也。庚辰病患时。欲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8H 页

与郑士仰(齐斗○十二月七日)
国哀罔极。不知所言。采再昨出王十滩。昨朝始克赴哭。病势复作。闷闷。示喻拜领。尤丈甲寅成服于城外也。采则请行于当初赴哭处而不从。固亦未知其得失孰优矣。盖尤丈得罪于 君父。采得罪于朝论。不无少间。故敢为少留成服之计。未知于高意果何如也。明日虽蒙历访。势难开口。或得联枕则稍幸。第不敢必耳。
与宋尤斋(十二月十六日)
臣民不天。 慈圣上升。哀恸之极。夫复何言。况当 玉候犹未快安之日。创钜痛深。必多伤损。下情焦虑。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8L 页

答柳悠久(十二月十七日)
便中谨承手帖。因谛岁尽寒剧。令体履万福。不任忻慰。生亲傍姑保。昨承回 批。辞旨恳恻。益令贱臣感泣。惟在有司从实勘治。庶几罪人斯得。而无损于 圣母之懿德。方合国体矣。垂喻李哀礼问。岂敢轻对。第 国恤卒哭前。大中小祀皆停。虽非为士夫家言。而义不敢直行三献盛祭。已成通同之礼。况李令乃有官之人。尤难行祭也。已过祥事者。当用不禫之文。恐亦到行吉祭然后方成恒人矣。
答宋尤斋(十二月二十一日)
岁尽更寒。伏惟旅次道体对膺万福。或传门下姑欲留住城里。又言如前还出圻郊。想今已有定计。而不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9H 页

与申叔弼(翼相○十二月二十六日)
采奉老粗保。寔荷远念。第闻物议因事转激。未知前头果何出场耳。似闻顷者台有患证。非久勿药云然耶。积劳之馀。易致伤损。幸乞以时加护。且念所涖事务甚殷。财谷之富。甲于诸道。武弁杂流横金顶玉者。皆从此出。若非接之以公。裁之以严。譬如膏腻。必有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69L 页

与宋质夫(徵殷)别纸(甲子正月十一日)
顷闻所谓香洞问答。人无不见。最多传播于一边云。不知何故。乃至于此也。逮承惠书。似欲有所略闻者。忙未趁报。今始奉浼。幸加察焉。当初往拜。才一二语后。长者首言御将台谏之辨。缕缕不辍。良久鄙乃请白前日 追谥等三事议论不同底曲折。因言此虽如此。到今何敢自以为必是。昔者明道论事。必曰更加商量。伊川则直曰不是。大贤气象。亦自不同。且及程,朱于易传。沙,慎于辨疑。往往不免异论之意。长者亦有伊川疑明道出处。秋浦疑牛溪奏本之说。主客归趣。皆以议论异同。自无所害为辞矣。盖于三事则既得导告本意之后。(鄙言皆不载此录。)虽有所答。别无辨析之端。其他台谏所处之得失。各随事义。略相酬酢。亦只是再理去春在朝时所尝面论者而已。以此鄙于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70H 页

答李同甫(正月二十三日)
前复奉荷久矣。此承惠书。忻慰何已。生一味呻痛。殆无苏快之期。长儿得病。弥留两朔。凡百殊难聊也。职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外集卷第二 第 270L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