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x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书
与崔汝和(甲戌七月二十六日)
顷日 筵中。敢以经行选士之意仰白。自 上令庙堂禀处。领台方为议 启。未知何以酌定耳。人言题目太重。而自 国朝以来。有遗逸贤良卓行等题目。而此似稍稳。故谨仿顷年左右所处而为之。盖惩于癸亥门多人杂。难于收拾也。或欲别作题目。以避太重之嫌。未知其有善道否。想已颇费思量。故敢及之耳。幸须示破。
与柳悠久(甲戌七月二十六日)
政目中收叙诸公。皆即拟清望。无所裁量。似是畏烦言而不思旧制。恐非小失也。生方以急于收叙受谤。而铨部所处又如此。持公议者必不相恕奈何。弘录每每迟退。谨以晦初两日为都录之意。书报领揆则无明答。方以为菀矣。昨夕封来检详荐。岂亦为都录而然耶。抑或只为检荐而无都录意否。想台有所闻。详示是仰。今日欲往哭赵相丧。台虽往返政厅。将不得奉讨。兹用替告。
答李士亨(八月二日)
书
与崔汝和(甲戌七月二十六日)
顷日 筵中。敢以经行选士之意仰白。自 上令庙堂禀处。领台方为议 启。未知何以酌定耳。人言题目太重。而自 国朝以来。有遗逸贤良卓行等题目。而此似稍稳。故谨仿顷年左右所处而为之。盖惩于癸亥门多人杂。难于收拾也。或欲别作题目。以避太重之嫌。未知其有善道否。想已颇费思量。故敢及之耳。幸须示破。
与柳悠久(甲戌七月二十六日)
政目中收叙诸公。皆即拟清望。无所裁量。似是畏烦言而不思旧制。恐非小失也。生方以急于收叙受谤。而铨部所处又如此。持公议者必不相恕奈何。弘录每每迟退。谨以晦初两日为都录之意。书报领揆则无明答。方以为菀矣。昨夕封来检详荐。岂亦为都录而然耶。抑或只为检荐而无都录意否。想台有所闻。详示是仰。今日欲往哭赵相丧。台虽往返政厅。将不得奉讨。兹用替告。
答李士亨(八月二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35L 页

与李同甫(八月二日)
比者不嗣音。未委凉深侍下学履对胜否。生两月呻痛。堇得十许日起行。无益于公。有害于私者。难以数计。其归只管退归而已。奈何。顷陈经行议荐之举。而为庙堂所持难。不成初意。然大目固在。而无可相称者实难。方此求助于知旧。幸左右亦随闻列示其槩。
答李君辅(似是十月)
半年洛下。疾病扰攘。都不成人事。每欲书候而无隙可遂也。自天安侄许获承惠问。仍谛腊寒。学履动静珍胜。何慰如之。向来去就。中外皆以不出为正。而窃覵贤意盖尝仿此累书。大槩亦可见也。第鄙意初虽费十三疏苦辞。而 贺班不可不暂参。 天颜不可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36H 页

别纸
夏间伯祥通清之举太遽。适会其时讹言传腾。愚意恐或致损于盛名。姑止之为后啚矣。经明行修之请。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36L 页

答申子平(八月七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37H 页

答南相国(八月七日)
秋气日清。伏惟台燮候起居神相。不任瞻仰。小生自经 谒圣举动。气益惫劣。明将有奉审 恭陵之行。虽为暂时历觐老人之计。厥后能得再起。有不可必。奈何。昨日 筵中始下所谓癸亥万言疏于臣。对以此当下于庙堂。非臣所敢承受。遂 命移授承旨。想已到备局矣。其去取进退。唯在台量处之如何。谨拱而俟之耳。吴令疏中及荐才事。以为当添才堪吏事一段。有若此荐只为选拣守宰而设者。是则专不知鄙意虽以经行荐目或重。别加二目。而其实则在于守静读书之人。与其初所论择初入仕者自不相同。此令学识素明。不谓错认人意至此。伏想大监于回 启。幸以此荐三条偏全虽不同。大抵主意在于经行。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37L 页

答郑真卿(八月十二日)
两度书承慰何已。生昨经 恭 顺二陵奉审之行。归来增痛。前日拟疏。竟以时势𡰈卼不果上。遂代以 筵中启辞。亦未蒙 允矣。第闻以此将惹大祸。未知果何归宿也。量田大同事。已上劄陈列。方伯受 命而去。苟有恤民之意。必不惮行。惟是之俟耳。教士事亦已恳属。盖警民编乃思斋按海西时所撰。击蒙要诀乃栗谷在海乡时所述。士民固已饫见。今则只加申饬之功耳。切须朝夕启告。庶使养民教士之道。并得其宜。奚但一方之大幸耶。考讲一节。曾未讲究。公心处置之说。已得其要。第恐厥辈之谤。未必因此而遂止也。士温之逝再期已迫。吾不能一恸于其丧。兹述诔文以呈。幸左右为具薄奠代荐之。以寓平生之怀千万。李君许当及其亲事矣。
与南相国(八月十三日)
昨因本司郎厅。谨承台教矣。但三司无长官已久。宪府玉堂寻单有日。必无中辍复出之势。虽得新官。未必为行公之人。然则三司终当阙荐。或以亚官一节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38H 页

与郑真卿(八月十四日)
前日书中不及小学家礼者。以有宋台前模。不暇历举。未知方伯之意便能及此否耳。荐士事当用道内人沈德升笃实静造。似可首论。其次高益之可以继之。未知方伯亦何以为处耶。士温致诔。其能及行否。量田似当及冬前为之。但鄙意从前有一说。不必诸邑一时并举。择一二邑宰可合此任者。先行之。幸得均善。则便使其人持其法以行于诸邑。不善则易之而已。盖一时齐行。恐不能精整顿。既为而以不善罢而不行。诚亦可虑也。千万商议而善处之。
答尹子仁(八月二十四日)
令胤袖致七月十三日手书。承拜虽晚。而感慰实多。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38L 页

答林德涵(八月二十四日)
明暗不济之候。时亦发作云。此似病源尚未祛。真气尚未复而然。只当益加将摄。以俟天和之自至耳。似闻昨间又有水曹之 命。亦冀有以斟量去就。不负初计也。书中勉留之义甚勤。使人荷戢不浅。只是已于望间上乞归终养之章。计欲待 陵幸后申请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39H 页

答金象卿(梦臣○九月一日)
前书深以草率为恨。秋序已穷矣。远惟令巡履万福。生从 驾落后。寓在高邑。方上乞退之章。盖前此已有其请也。第未知出场何如耳。曾承欲访松。留以旧令尹之政。所谓警民击蒙家礼小学等。其能并皆遵用否耶。幸为略示之。荐士事每念朝中有混用科士之弊。幸而免焉。独黄敬之令公能知其意。抑令监已得其人耶。千万勉旃。量田一款。想亦待巡问后得定计。不为官吏惮行者所弄也。
答南相国(九月四日)
非意远赐手书。伏审秋晚气凉。台体履调摄益福。区区忻仰。第承涖狱再始。劳瘁必多。不任向虑之至。小生数日大痛。痛后转成气疟。方此反复。槩是近年宿症。因劳重发。恐致弥留。况此史医两官殊无收回之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39L 页

答申公献
似闻今日出榜诣 阙。其果然否。鄙劳痛之后。继以气疟。亦且未离枕席。而重被 圣谕敦勉。进退维谷。此间惶缩。如何如何。日者 社稷署官以呈贵曹文书来示。使之即行。且告户判。鄙虽在外。必须 启闻。速为修改矣。更思之。鄙既在京与知。不可无待罪。或请递一段。与 启闻相先后。则幸于 启闻时。使本署预为告知于此处为仰。朝者载宁院生以 赐额事上去。亦冀商量示及。
与南相国
伏惟秋冱。台燮候起居万福。且想金吾鞫事已讫。自此大监可以倍加燕息矣。遥贺遥贺。小生一旬调摄之馀。不免陈章归觐。兼行焚黄计。欲待毕趋 召。以偿前逋。而宿疾未完。外感鼎生。预用挠闷耳。似闻因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0H 页

答南相国(九月十五日)
归家增惫。未皇修记府之问。方切怅叹。兹伏承远赐委札。凭审比来秋穷。台燮理起居神相。区区感荷。不容言喻。小生中路狼狈。终不免陈章归省。殊为私幸。第将有再进之端。亡论尸素可愧。旅邸经冬。其能自保衰喘耶。入都之期。势过焚黄一节。而行似在晦间。但到家后感症再苦。未知其果趁遂耳。不任惶蹙。昨因传说闻大监以体统不严。白罢训将。想必有其道矣。然古语云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今日固无疆场之虞。亦不可谓平世。体统之行。岂无它道。而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0L 页

答林德涵(九月十七日)
书中虽不言证状顿愈。会津兄书颇似明白。故通报铨部。使拟薇垣。未知行计已有指的否。盖今日人皆退坐。而独令欲一来谢。而坐病不遂。前后必除两司长官者。 朝廷上下之意可见。今若不能动。则亦难再举。更冀勉思登途。千万。一则为 国家冀有少补。一则为合公庶几得京里医药之力故也。示喻多小。敢不佩服。第令在千里外。徒闻 圣朝更化。政令无大差忒。以为可为之会。实不知新旧之交。危证万端。得路一边之中。议论不公不合。有难下手裁量者。正是无以为国底关捩。许多措置思索。殆近于谚所谓画饼。不知何时对讨此意。或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耶。生黾勉数月。乃于前月望间上归养之章。切计 陵幸回銮后。申辞还山矣。不意随 驾伤于撼顿驱驰。以致中路落后。弥留增苦。不得已遂作申辞之计。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1H 页

别纸
今日之事。总而论之。己巳之举。虽出于 圣上。而当时怂恿酿成之人及后贪纵病国之徒。义不得不明正其罪。但大臣不可连杀。持论不可过重。而已当初彼辈亦多知罪。人人自危。指其中数三人皆谓必死无疑。及首相入来。治狱一段。专委于徐宰。一向宽缓。以至伻问罪人之域。厥后讯法往往名出供辞而不为囚。语当卞语而不致问。与 仁 孝两朝治狱规模大异。物议鼎沸。金台疏上而徐宰始黜矣。然彼辈已自生气。渐与当初意思不同。俄而首相请白贳希载之死。至举动摇 国本以为言。右相上章请别加崇礼于禧嫔。然后朝廷士大夫言多顾后之虑。而彼乃侈然自安。一以无罪之人处身。抗言我是人非。而宫中气象因此大变。趋向未定。以至今日。此非 国家之小忧也。大抵首相平日虽似明亡。入朝之后。备局自吏判以下。金吾自徐宰以下诸公。皆拱手听受。方外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1L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2H 页

与李子三(畬○九月十八日)
鄙废蛰田野。自分没齿。不料 国有大庆。猥升三事。初亦不敢为应 命之计。只得参贺还山矣。中间被 圣旨勤恳。黾勉数月。又上归养之章。 屡加敦谕。终不得请。今将过焚黄后趋 召。皇蹙罔涯。盖癸亥万言疏。自 上须付庙堂。使之议启。此事若可略行。鄙不可退在故也。似闻台久承 召旨。一向厮挨。间或举先意以为言。虽金仲和一人。犹未知其义之当然。况台非此令比者耶。今日 圣上一朝开寤。乃行千古帝王所未行之事。岂非 盛德大义。而然在朝群僚无一助成其政化者。虽谓之有君无臣可也。盖以经祸之后。长老凋丧。人才藐然。以至于此。良可愧叹。近者林德涵方欲扶病入朝。赵子直还自江界。其它在方伯留后亦当次第 收召。然则台于此时尤不宜不思先王相国平日惓惓于 本朝者。以为忠孝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2L 页

答申公献(九月二十日)
社稷神室重建事。才因本署官得见草记。及闻奉审时事绪。兹者申以垂问节目如此。益觉晓然。盖天时人事。虽难预知。十月之内。似无微冻难成之理。户判之见恐太拘。惟当趁期始役而已。至于火乾一节。鄙亦闻 山陵宫阙 有前例。似亦无害。至于都监之称。以事体言之。义益明白。但户判之意欲收议于大臣。然则似难经行。商议处之亦仰。
本署官言若用 永宁殿修改例。都提调当为堂上云。然则鄙行虽不远。如以不及会同。坐起为碍。事役必益迟退。且鄙虽入城。凡百有难自保。节节可虑。须更加念。如用他例则不免狼狈矣。此纸丙之。
与崔汝和(十月七日)
此行狼狈转甚。初为落后待罪。而来今则欲陈上万言疏本原文字。以俟 朝廷之裁处。如果小成。或虽略采。而不成本意。则只当还归而已。厥疏曾欲取正。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3H 页

答柳悠久(十一月九日)
昨拜领台。欲转向台许。而日寒中返。怅望如何。未委调履加减更何如。闻有 牌召之举云。亦何以为之。外议多以除目间全无儒士别荐之类为歉。久而愈甚。势至不及待新荐磨勘矣。顷与领台更议之。皆以为然。独因台引入。不能详议。未知无大参差耶。幸示之。盖必先为调迁。然后或通清或除守宰故云然耳。
与南相国(十一月六日)
采昨日强疾往访先祖平度公旧基。归寓增痛。私闷如何。得见举行条件。前蒙陈白高王父事。首尾精当。无增减处。惟相埒二字似太重。欲姑删。以为定论四字亦似过。欲改以议论可见。使柳侄凤瑞有所通议而未及遂。盖高王父既为静庵所许。则谓之推重可也。相埒恐未安。慕斋之说虽亦明白。谓之定论则或涉主张。恐中外观者有咈然之意。岭南士论尤可怕。倘蒙閤下早晚请改则幸矣。不然者。窃欲于明日 筵中略白其故。不可不仰禀于台座。幸台详示。俾无难安之患。
与申子平(十一月)
春川士人等来言壮节公祠宇事。传令意自以后孙有不敢担当者。此则不然。盖先德卓绝。国内所共知。而身为道主。适闻此举。其于材木资粮之属。特为救助。岂有所未安耶。书院之称则近日 朝家申明叠设之禁。似难生意。亦已详语于士人。直传同便。闻令判置民间蜂桶。其何以得此耶。族谱事俟少从容仰呈计耳。鄙方有迟待疏议出场之事。过此则可以乞归也。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3L 页

今日欲议选廉等事。跂待颇久。而亦不谐尤叹。此则明日或可于合坐相议。而别荐至今迁就。必成癸亥遗套。今虽催促。未必及时。未知何为而可也。此外多有议事。而明座早晚亦难知。瞻怅如何。廉谨诸人。首相所录甚详。而鄙亦略记数公。未知此外亦有可录否。幸为示破之。
与南相国(十月九日)
昨教廉选事。抄录诸公。皆协众望。殊切仰幸。鄙亦追思一二可以添补者。录在别幅。并加圈抄。非欲务主已见。盖不如此。无以奉备采择焉尔。不审台意以为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4H 页

昨白选廉时。吏礼曹同议事。竟无前例耶。欲录老峰。乃鳌城必选西崖之意也。
答金叔涵(十月九日)
生以中路落后之故。物议甚多。不得已为待罪之计。且以前上万言疏。有未易领会本原者。顷日 筵中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4L 页

答尹子仁(十月十日)
坡乡之日。因士威便谨承惠帖。及到城外。灵光儒生手致后书。披玩忻释。奚啻躬奉謦欬耶。所喻解职事。岂敢少忽。日夕思量。殊无善策。盖既不能陈荐于前。只得请递于后。则必有中外妨贤之谤。倍于目今泯默之时。若以久于铨部。请移拜闲局如祭酒赞善之类。以为早晚必致之地。则不但于兄无益。或恐有意外争端。复成旧套。以害于 国事。莫知所衷。虽欲谋忠而不可得。事不如意。至于如此。徒令人忧叹而已。灵光新祠。曾闻士论近无分异之习矣。因兄一书。复有合享之议云。盛喻曲折。揆以人情事理。岂不较觉平顺。而其于先庭函丈不宜配在睡隐之祠何哉。教意虽以配于祖父为言。以先后主客之体论之。决知不然矣。兹不获已于两边章甫同会时。以不敢有变于前见为答。中间一儒生言及童土事。鄙谨复以此老先八松而为睡隐配。自是旧祠规模。亦不入于鲁冈祠宇。则恐不必并为移安。事理固然。第以潜汰为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5H 页

答南相国(十月十七日)
松留事承此垂喻多少委曲。殊非浅虑之可及。至如林令一段。鄙诚昏挠不及奉禀。今日之义。恐无踰于此矣。盖朝得其书。极欲力疾上来。而适患眼症。姑为疏辞。以待其少差云。此正其时惟在台监别加量处耳。严令有九十之亲。鄙所未闻。金令则自可早晚乞郡以得之矣。惟申将之罢已将两朔。物情想久不安。何可迟待岁抄乎。鄙意切欲于近日议禀而陈白之。亦不必即除将任。只以旧秩首判敦府。恐为得宜。若如台教以大兴山城之故。出补松都。恐其益致人言。千万更加深思是仰。
答崔说书(启翁○十月十七日)
前示圣殿蝙蝠事。此非陈白于 上前而可为者。遂招馆中守仆问之。则此物四月以后八月以前。果如所及者。冬春则无之云。乃言于厥汉曰此非暂行官员之所可得力。汝辈数人长在斋中。切须用大片纸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5L 页

答金象卿(十月十八日)
前在坡乡日。获奉令书满纸勤厚。区区慰豁。第承已出巡列邑。未果趁谢也。鄙行初为落后。只欲近城待罪。今因旧上投匦一事方在拟议去就中。俟其出场。可以赋归。其间忧虞万端。令人搔首而已。曾示量田事。知欲先试路下诸邑。此必详思而审处者。第闻它境之民多有并请一时行之。则其何以为处耶。抑未知能得可善此法者否。虽当各使诸邑守宰主之。而其中成否。次第自见。又必转相商量慕效。俾尽其方。然后庶无后弊耳。教士则令意终始持难。此犹非 朝命。姑难委责。至于警民。似无所难者。其亦何以为处耶。承知出入山海。已得民瘼之肯綮。仁心所发。必有若恫在己之念。不可中已。千万更加勉厉。以惠海民也。
与南相国(十月二十日)
各坐病苦。末由承讨。第用瞻仰。宵寒猝剧。伏惟匀候调摄益膺毖福。小生所患初亦不至大段。每被客挠。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6H 页

答李士亨(十月十九日)
垂示鄙事。每蒙轸念。如非诚意之至。何以有此。今日因前疏附录文字未成。自致迁延则其势然矣。初非为久计也。盖疏事首相则决不欲行。 上意则可行者行之不可行者不行为 教。所谓附录文字。即疏中议论所本也。曾以收拾录上为 启。庶几 上下用舍之间。详知而后决也。再进后只三入 筵中。例讲之外。无甚说话。惟求言一节。自生发之。厥后亦以因灾警惧之意陈白颇切。第非举行条件。故外人不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6L 页

与宋玉汝(相琦)
前日 筵中奉留之意。只曰既已在 朝。时月之间不宜使之径去。非阻毕竟乞外之举也。自谓公私两尽矣。兹见通报。似有请告事。岂为一时不安迹耶。抑欲遂作省行否。恐因鄙言惹起归思。不胜愧叹。兹用奉告。幸明示之。玉堂劄本。顷得乍阅。可敌麻姑一搔。使人玩复不能释手也。
与任大年(元耇○十月二十二日)
近与直卿辈。裒写万言疏附录。久而不成。以致此行稽滞。尤闷奈何。前白禁制修整之意。又言当添教令一节矣。连以病故。尚未绪次。其中禁制则略成草本。而教令则未始。幸左右将小学及朱子乡约,栗谷乡约等书。抄其可作教民者。别为一篇文字以示之。盖教民与教士不同。必择其简约切实者。与汉高约法三章之意。可无它弊矣。如何。生回自武试。当上附录。此教令亦将次第仰彻。更望其间考成之为妙。
答朴乔伯(泰汉○十月二十九日)
方喜 圣朝之得人。末由扶病相贺。为恨不浅也。兹承惠书。可谓慰与愧并矣。所喻侵虐之习。岂可胜言。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7H 页

凡仕于朝者。无持服之专赐花。与前头红袍无别。持花前行。恐或骇俗。幸勿生意也。
答泰初侄(十月晦日)
便中连奉惠书。至于重九日所出。意极精备。使人慰喜感叹之馀。如获十朋也。生之今日以白屋而取卿相。史册所罕。梦寐所未到。初谓不递职不出。及 贺期将迫。不得已为进次近郊。请移西班之计。竟亦不免焉。然亦欲行 世子相见礼后旋即乞归。而不幸旧疾大作。未久两相因人言奔迸。其间屡被 圣上敦谕。又不得已为黾勉数月之计。至八月望间。始上章乞归救母病。然以 谒陵之举在前。不敢径遂。以待 回銮。而猝膺陪驾之 命。适于返路疾更大作。退调高阳。遂申前请。 批旨隆重。物情亦以落后为非。又不得已只乞省亲焚黄而还 朝。乃今日再进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7L 页

与柳凤瑞(十一月十一日)
前日领相所陈先祖谥事中相埒二字及以为定论四字过重。故厥后贻书请改则快诺。昨 筵果为更陈。而不举当删语句。而泛称过重。恐无以解观者惑。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8H 页

与李子三(十一月十二日)
有言台于昨 筵进说鄙疏略为 采用之意云。然耶。此尤使人狼狈处。欲知辞语梗槩。幸须示破。昨夕赵生尚迪来言儒生疏事。已发之论不可停止。第不欲为侵及 朝廷。以惹事端。当就正草本于台许云。已果然否。亦须开示之。
与尹子仁(十一月十二日)
一哥科庆。令人倍贺。虽近俗情。亦在累世之后。自尔如此也。第闻此友最号力农善养。而若复从仕。谁当代之乎。亦足奉虑。向来每以不克解职为闷。枉费许多曲折。竟蒙 圣许。可谓一时休歇。而未知其果长远否也。鄙只待疏事议处之举。今几出场。可以乞归。而亦不欲为悻悻之行。要不出此月耳。前惠别幅。必有可以深规狼狈之迹。所补不细。而竟至于墑埴冥行之境。岂胜愧恨。虽还巢之后。可以追闻发药。幸乞留意投示也。
答闵彦晖(以升○十二月二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8L 页

答俞大叔(集一○腊日)
某自度无以经冬于京邸。疏议几已出场。而客使垂至。不得不为申请归养之计者。事非不审。而承宣踵至。犹在前套。惶蹙罔涯。并无转身之路。只自早晚俟罪而已。奈何奈何。念从氏中书归日不远。庶可略摅区区。而亦有未易从容者。使人翘跂也。惟冀执事自立一个公心。毋为世累所推迁是所望耳。
答许夏昌(十一月十四日)
鄙疏事几尽出场。可以言归。而犹有未尽了处。此亦不在甚远。虽微盛谕。每欲一得挑灯。吐露两怀。而苦无其隙。使人惄然。北郊筑城事。亦拟早晚躬讨。略见端绪而后有所云云。今者冻雪封山。无计遂此。岂有魔戏于其间耶。韩武未知在于何洞。第望使之一来相访如何。
日者使儿子略送米豆。此岂为小补之地。愧叹而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9H 页

与李大成(畬○十一月十四日)
昨闻出肃新 除。而又有陈辞之举云。岂以遗训之故。并欲辞此职耶。事贵得中。若三司长官及铨地则抑因训辞而辞焉。至如太学银台之属。必欲一向准请。无乃为国为君者太轻。而为家庭一边太重耶。倘蒙 圣上以为已甚。则恐尤未安。幸望详思而处之。久有此意。兹用奉告。疏议更无来问若耶。
与宋玉汝(十一月十四日)
日者惠书。荷意甚盛。顾以翌日诣 阙。未及奉谢。迨以为叹。雪寒方严。不审雅履动息珍福否。鄙遇寒以来。一倍冻缩。恐不能自持也。奈何。前日 筵中谨陈所进经筵故事及心学至诀两款。想已详闻矣。至诀则曾因崔副学锡鼎请 降。今在玉堂。其中不无误字故事则前已请降。若自贵馆申请并加校正。誊留一本。而更为还上。似乎得体。未知高意如何。盖故事专取程朱议论以成之。多有儒臣所当知者故耳。惟在量处。万万非此纸可既。姑不宣。
与李大成(十一月十七日)
两日稍解。不审台履万胜否。生澌痛方甚。竟亦不赴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49L 页

作此拟以晓送矣。即见小报。 圣批可谓深得其情。于此而犹欲遂非。几乎无公论矣。叹叹奈何。
与南相国(十一月十八日)
小生病势至此。再昨 筵讲。亦不得进参。惶蹙一倍。每以儒生疏议。不无所虑矣。此则昨才明知其无可患者。不意宪启猝发。极令人忧恨。幸赖 圣批先烛其情。避辞亦无所据。想必不售矣。即闻大监以司录监剂事使闻于小生。此事不打紧。故已令依台教行之。第今所遭。只观结末。或上一劄而已。恐不必作大事看。以歉于镇物之度也。如何如何。海伯驰启。更执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50H 页

闻武人朴炫,安恕曾以捕贼蒙赏。能知其窟穴云。若加招问。必有所告矣。鄙录文字数日当毕写。随劄以进。未知前疏册子何间当还 御耶。敢禀。
答李士亨(十一月十八日)
鄙疏首相归重于 圣躬。请自断可否。还入册子等书。未知毕竟 发落更何如也。然内需及政府故制两款。首相微达难行之意。则自 上亦以为然。大抵不行之势已八九成耳。今方继进稽古录。此则以备平日 圣学之大体。献此之后当告归。盖北使来期不远。尤不可留也。
与南相国(十一月二十一日)
夕间府人来言大监自明日为请急之计。是何事也。以愚计之。宪启之后既已上劄陈情。 圣批晓然。恐无再辞之义。至于儒生之疏。闻其辞意。不过寂寥数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50L 页

答李大成(十一月二十六日)
生冒风撼顿。堇得归侍。殊为私幸。祗是 圣朝勉留之下。竟不免逃遁之行。虽出于万万不得已之势。揆以人臣常分。岂敢自安。加以时事溃裂之象已著。其孰能旧柁运船于依岸之地耶。想台亦无久志。然既已入 朝。与闻经席备局两议。可以调和维持。庶无大段乖戾者。非台而谁。千万勉之。未涯承诲。临纸增怅。
答泰尚侄(十一月二十六日)
归意虽决。而顾以进书事枝上生枝。未易抽身矣。会其粗成。而鼎席殆空。无可推让。且闻客使声息不远。兹以不免留劄启程。有若逃遁之为。诚亦不得已也。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51H 页

答金士肯(构○十一月二十七日)
第观书中有赤舄遄归之语。何其相外至此耶。切冀令公亟以今行无再起之理。晓诸荐绅间。俾无意外掣肘之患千万。赵令来宣 批旨。又有偕来 别教。而此固预虑。第已不验于右揆。伏想 圣明亦必不以此独罪于贱臣。用以自宽也。
答金士直(十一月二十七日)
日者耑书。垂意甚厚。第以初到眩挠。未果回敬。怅然奈何。生不意遽遭酷寒。方此拥衾呼痛闷闷。疏(一字缺)姑未有措画。第当更说北使一款。然后继以垂示等节是计。盖主此为说则只成密匣。人不得见故耳。第须加閟。
与南相国(十一月二十八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51L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52H 页

答宋道深(十二月一日)
某落后之罪。既蒙 恩宥。疏议庙堂诸宰皆以为难行。似无可留之势。而客行不远。事有难处者。不得不申归养之请矣。第 圣旨邈然。承宣随来。又不知所以自济者。倘蒙令监念及旧谊。有指教则幸矣。切须留意也。新尹想旬前可到。未知中路遇寒。何以自处耳。
答宋玉汝(腊日)
西归之日。唯有一念系在左右。税驾甫讫。损翰贲然。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52L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53H 页

答柳悠久(十二月三日)
便中承问。因审腊后寒淹。台履珍福。极慰鄙思。无以为谢也。生腰脚两痛猝剧。几不能与客对坐。若成废病则诚一幸也。晦翁先生尝称范文正公以为振作士大夫之功多。盖谓厉廉耻知义理也。天下义理固难深知其蕴。至于廉耻名节。为士大夫者不可不自厉。而任一时权衡如台者。尤当振作而阐明。俾不至同归于污浊也。台必谦不敢当。然居其位者不为而谁为乎。幸博一笑。
答南相国(十二月三日)
月前奉一书并赍稽古册子矣。闻迷子縻于官。故未及仰彻。方以为叹。府吏至谨承惠问。凭审腊寒正严。匀候起居万福。不任感荷。某宿病增苦。固不足道。腰脚两痛。今忽遽剧。几不能与人对坐。虽蒙 圣旨申以偕来承宣。恐无起居运动之日也。留院之疏。夫知谁某轻重。想是前日一套。顾何为今出之阻碍耶。第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53L 页

答尹相国(趾完○十二月三日)
今行拟以一进郊扉。略摅鄙怀矣。三次发痛。竟未遂诚。归来怅结。亦欲拜候而未及也。府吏之来。谨承委讯。从审腊寒方严。台调候尚未臻快。忻感之馀。继以驰虑。某宿病值寒转剧。自念古人生行死归之语。不免留疏径还。诚不获已也。第以承宣踵至。结局未易。益用惶蹙而已。闻有造朝之期。不任倾喜。承值他疏之阻。使人增郁。
答黄周卿(世桢○十二月四日)
不意耑复及此归来之日。不任忻感。况审冬严。尊履起居神相百福。益用倾释。鄙离亲情事。既难经寒于旅邸。又闻客使声息不远。势益难安。留疏归寓。而承宣随至。未知果何终竟也。示喻勤恳。不敢承当。且有不相悉者。兹敢略布。以俟高明之进退也。尤丈视鄙岂是担当世道致君尧舜底手段耶。当初拜职。十上辞章。苦言危辞。无所不至而不得递。贺班倏迫。不免一出。既上四劄。继添宿疾。半月淹痛之际。两相去 国。自 上亲加敦谕。又不获已为黾勉时月之计矣。到八月间。乃以归养老母上请。忽值陪 驾之举。路中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54H 页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54L 页

答李季通(潗○十二月五日)
行事甚忙。未果拚讨。不任怅然。兹承佥侍问帖。因谛近寒。雅履对胜。慰不可量。生念间进书。昨已申归养之请矣。厥后首揆引入。事有多少缓急。难以一向挥却。又闻旧例北使或先我使而至。故不得不留疏径归。殊欠古贤出昼底意。亦可叹也。归后连值酷寒。姑免感痛。而腰脚两证方剧。户庭之间。亦不能自力。代言虽至。似亦无可奈何也。示曹家疑文。初因孙儿只问旧筵入庙事。而曰新筵大祥亦不远。故以姑待其入庙同行为答。其后尹惠甫始言后筵祥期尚远。故又以然则今礼凡丧人多以孝巾布带入庙。似当以此服告庙。姑安新主于东壁为答。此何以前后有异也。第承祥期已迫。岂或差过否。不任悚叹。
与李伯祥(徵明○十二月五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55H 页

与李君辅(十一月)
前惠仲秋日书。适检乱札。得以更阅。其说彼此曲折。可谓详且明矣。令人倾服不自已。第今臣子分义则已伸矣。忧时救世之意则绝无可施之地矣。 恩礼之不可恃。人心之不可平。亦非不料之也。催还之 命。无计可免。则所进封事。乃从癸亥时为学为治上说去。大体虽似遍包。而非今日对病审证刺骨之论。故人以为不切。势亦然也。今若更上一疏。说尽多少时弊。上自 圣明之阙失。下至朝绅之分党。无不历陈。亦似一快矣。然 主意国势不可回。而怨敌已极。谗媢并至。一身利害不足言。 国将随而不振。此晦翁所以遇遁焚章之意。而恐今事势终不能自免。幸君辅审加商量。亟示于来便。俾无缓不及事之患也。但虽如此。近侍偕来之举。未必遽止。兹者赵子直承旨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55L 页

答李汝晦(德明○十二月九日)
二书先后至。因谛腊寒。侍学安胜。慰不可量。示意谨领。凡事在于平日相信则虽千百谤毁不能入。不能相信则虽少言皆可成病。兹用奉告。湍儒之疏。固称为 坤圣辨诬。而其意专攻首相。且为韩重赫伸冤云。故吾因人言首相若又再去。则 国事败矣。况前已屡遭此言。今日尤当斟酌下语。为韩伸冤。恐非儒疏之举。幸加善处而已。其于线脉好恶。初无所妨也。且湍儒有言此疏吾已面议于左相云云者。专是白地虚说。故亦言其无据矣。且闻湍儒因此或有自退者。而其中数辈竟乃持疏入京。馆学诸议皆以力攻首相为难。故其议不得伸。且得随参后则终至泯寖者。尤非其实状。坡籴一段。却不然。此州两年因 陵幸。贻弊不一而足。贤所稔知也。今年 朝家并减大同身布及荡涤戊辰以上籴谷。乃振古所无之至惠。然其中八路诸邑。有元无戊辰以上籴谷者多。皆呈诉于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56H 页

答赵子直(相愚○十二月九日)
鄙腰脚之患。比益添苦。昨上辞章。仍请解所兼诸职。殊觉与今日 圣朝恩数厮挨者然。愈切惶惧。示意谨领。区区昏陋。亦岂不念 国家大义。而徒为一身退缩之计耶。盖如疾病难强。才力不逮。固是鄙所自有不得不量力去就矣。然向者入都。通计前后几半年。除数三 筵对。上无进见陈说之路。非一二儒生。下无接应议论之人。只成惫卧都中。踽踽凉凉而归。虽曰向来崇儒重道之风已息。而如或自家才具声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56L 页

答南相国(十二月九日)
才接邸报。伏见大监又上辞章。意者其间或有未易承 命者。为此节拍。不任仰虑。崇札倏至。谨审比寒。台愆侯殊苦。区区向念尤不知裁也。小生腰脚之证。数日增剧。昨已申辞。惶陨靡容。静思此尾必当得罪而后已。未知竟何归宿耳。稽古录平日亦或有考时。岂敢仰靳旬望之借览耶。幸于览后旋赐还投也。
稽录既已进 御矣。不宜翻誊旁出。此意留念亦昂。
别纸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57H 页

答李同甫(十二月十一日)
向者虽得联枕。适值神惫。未遂款讨。迨怅何言。仍徐令便获奉惠书。审其间寒冱。还侍慈闱。一慰一叹。生之径归。固出于客行或急。最是首台引入。大小诸务。皆将委之于生。既是当归之人。何可迟留以受此患乎。承旨续至。忧惶罔措。莫知所极。昨承 批旨。似有召还之意。客使中间庶得屏蛰。而厥后事茫然。惟此灭死之外。他无善策。奈何奈何。闻洛下爻象似无可为之端。其忧不但在洛南而已。
答林德涵(十二月十一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57L 页

与柳悠久(十二月十二日)
南溪先生朴文纯公文续集卷第九 第 258H 页

答沈善长(元浚○十二月十五日)
生前月念后以申乞归养。留疏到家。姑得粗保。秪为职名未递。 收召之旨一向勤恳。未知厥终何如耳。盖万言疏已经首相率备局诸宰。启于 榻前。大抵以难行为言。而归重 圣上。请于其疏更加详察而去取之。时无发落。然 圣朝岂肯违众论。而用贱臣言耶。此是 国家兴丧世道升降之一大几。似无可成之理。命也奈何。所谓邪议之徒。都从利害得失中作契活。虽或有识者。莫不靡然从之。乃其常态。但或有深浅之分耳。承近欲访。可得数日从客。唯是之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