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芝湖集卷之十一 (自动笺注)
芝湖集卷之十一
 行狀
  
公元1674年
龜峯先生公行狀(甲寅九月)
公元1534年
先生姓宋。
諱翼弼。
字雲長
山人
高麗烈公之後
高祖根。
曾祖小鐵
祖璘。
直長
娶順興安氏。
某官某之女。
僉樞君。
是爲先生之考。
延日鄭氏。
四子
長仁弼。
富弼
次卽先生
雲谷居士季鷹
其季也。
先生以 嘉靖甲午二月初十日卯時生。
年七八歲。
下筆
語輒驚人
及長。
與弟雲谷
發解高等
旣已樂於京都
遯居高陽龜峯山下。
甲申谷歿後。
黨禍益深。
壬人仇疾牛,兩賢者。
移怒於先生
禍遂作。
乃與兄弟藏踪避仇
重峯趙文烈公
上章訟其冤。
且言其賢。
請納其資級
以贖其身。
以爲鳴谷山長
丁亥戊子
重峯連疏論之。
戊子則又言。
宋某,徐起等。
俱有將帥之才。
己丑冬
 上有嚴命詣官自首
先生所云。
庚寅春
趙汝式上章救。
我自楚囚帶方者也。
賦詩千里狂章那困我。
聖心無滯衡平之句。
(自註曰。
時聞趙汲式之疏。
又甚張方平之救己云。
)辛卯春
將有士林之禍。
又適湖南
前此己丑夏
重峯已被謫。
至是松江遠竄
先生皆有詩以傷之。
是歲。
聞黨
公元1652年
禁。
自作楚囚鴻山
重峯上章
白衣椹斧
伏闕請死。
先生聞而筆記曰。
汝式不相見近十載。
以章中每稱鄙人
故有此按。
壬辰正月
到煕川謫所
松江時於江界圍置中。
與人書云
近又龜公來泊不遠處
未知將來
又作何等災怪也。
七月
避賊文山
卽煕川地也。
癸巳九月
蒙恩放還
郡有寒暄靜菴兩賢祠。
寒暄被謫時。
靜菴負笈於此也。
先生感慨昔賢遺跡
操文以祭而歸。
甲午秋冬
寓身於猪塞之山中
仲兄默菴公
其後又哭弟雲谷
(年月未詳)丙申
寓居沔川馬羊金僉樞庄舍
牛溪寄書曰。
備知寄居金家
主人仁賢
後生向風
來學者衆。
晩暮漂泊得此。
於人可謂幸矣。
先生自是
棲遲馬羊凡數年。
至己亥八月初八日
以病卒于寓舍
壽六十六。
葬于唐津北元堂洞。
與配昌寧成氏同原。
成氏以 嘉靖癸卯生。
前一年戊戌卒。
先生一子
曰就方。
側室有二子。
曰就大,就實。
一女適某。
先生所著。
太極一卷,禮問答一卷,與牛辨論書尺一卷藏于家。
詩藁一卷
門人西沈宗直刊行於世。
一時及門之士。
指不勝屈
沙溪金文元公愼獨齋金文敬公
道學名。
守夢鄭公曄,藥峯徐公渻,畸翁鄭太學
公元1649年
弘溟,姜觀察燦,許處士雨曁吾外王父參判金公諱槃。
或以文學
或以宦業
俱顯於世。
噫。
先生之世。
今已遠矣。
平生本末
無所尋逐
間嘗見外史氏備述於書。
其言曰。
己丑十二月
 宣祖大王傳于刑曹曰。
私奴宋某兄弟
蓄怨朝廷
期必生事
趙憲陳疏。
無非此人指嗾
況以奴叛主。
逃躱不現。
尤爲駭愕
捉囚窮推。
宋某。
祀連之子也。
祀連。
以安瑭孼屬。
安處謀變
成獄
得賞僉知。
其諸子。
皆有才藝
翼弼初有詩名。
李山海崔慶昌白光勳崔岦李純仁,尹卓然,河應臨等號八文章。
與弟翰弼。
發解高等
交遊甚盛。
史官李海壽等。
以爲祀連旣爲罪人
褫其賞職。
其子乃孼孫也。
不當冒法赴擧
與同僚議停擧以錮之。
山海等求釋不得
某復從李珥成渾
講論道學
識見通透
論議英發
開門徒從學者日盛
號稱龜峯
高自標置
名卿士大夫
抗禮序齒
不悅者亦多。
三司之攻李珥也。
成渾欲上疏伸
而恐激怒反傷
且以山野賤士
以退爲義。
極論時事
未知如何
書問于某。
某答曰。
尊兄受 聖君知遇
旣陟朝端
何不歷論時事
使前後殊命
不歸虛文耶。
欲以不出自處
令旣出矣。
宜有所施爲
見其不可
然後可以歸來
公元1624年
也。
從之。
自是重爲朝論所嫉。
安氏子孫
從而起訟。
決還賤籍。
方欲殺而報讎
某等皆逃。
李山海鄭澈等。
互相藏匿
得不死。
是有飛語
聞于 上。
故有是命。
某詣官自首
與翰弼俱竄極邊
由此鄭仁弘等。
交遊匪類
咎成,李矣。
於此可見其得禍源委也。
後 仁祖甲子
文元公與守夢及諸同門
陳疏請滌賤籍。
章下該曹。
該曹覆啓。
亦如疏旨。
而屬有适變
蒼黃去邠。
事竟寢。
後遂無再言者
謹按
先輩公評則曰。
天稟甚高。
文章高云者。
象村申文貞公之言也。
曰。
天資透悟
剖析精微
所不云者
澤堂李公之言也。
象村之又其論詩。
以爲材取盛唐
故其響淸。
義取擊壤
故其辭理
和平寬博之旨。
不失羈窮流竄之際。
優遊涵泳之樂。
自適風花雪月之間。
庶乎安時處順
哀樂不能入者矣。
又曰。
深煙欲滴。
池淨鷺忘飛之句。
度越諸人
非徒淸葩可貴
理亦自到。
至若當時名賢如李土亭。
其所贈詩篇曰。
曩遇雲長初。
實爲芸(土亭初名是之芸也)所幸。
有意汲古
從君借脩綆。
玄黃方寸間。
鄒魯亶非迥。
鑪鐋我須執。
沙石子須磨。
私情如或起。
在邇還在遠。
重峯則稱之曰。
到老劬書。
學邃經明。
行方言直。
牛,皆作畏友
常如諸葛之於
法正
且敎誨之際。
善發人意思。
感奮自立
徐孤靑則語其學者曰。
爾輩欲知諸葛之何狀。
須見宋龜峯也。
非但龜峯諸葛
諸葛龜峯也。
大爲諸老所重如此
蓋嘗聞之。
先生風儀峻整
言論灑落
人之一接其面而聽其言者
莫不心醉起敬
北渚金相
負氣不下於人。
先生山寺
爲撤業聽其言。
閱旬不去。
及其身都將
語人曰。
吾之得至今日者
當日親炙龜峯是賴也。
洪參議慶臣
初諫其兄寧原君可臣曰。
吾兄何可與宋某友乎。
吾見宋某。
必辱之。
寧原笑曰。
爾能辱宋某乎。
不能也。
後慶臣遇先生於寧原宅。
不覺降階以迎。
將禮甚敬。
言論風儀之有足動人者。
如此云。
噫。
先生精博之學。
通透之識。
華國之文。
經濟之才
限於門地
厄於黨禍
流離竄謫
不能少行其志。
終於窮悴沒世
豈非斯文之厄而志士之所可慨耶。
當世立言君子
有以論撰著述
使其道學之實。
昭揭於今與後。
以爲不朽圖。
則亦庶幾焉。
公元1676年
簡易崔公行狀(丙辰四月)
公姓崔。
諱岦
字立之
通川人
自號東皐
晩又以簡易扁其堂。
高祖某。
護軍
曾祖有池。
贈某官。
祖世瀛。
公元1539年
左承旨
考自陽。
成均進士贈兵曹參判。
三世之贈。
公貴也。
護軍公工隷書
受知 光陵。
階至折衝判。
少從花潭遊。
文行
娶坡平尹芸弼女。
以 嘉靖己亥五月初三日
生公
公有異質
不慧於語。
十歲
讀書
文名大噪
一時才子
(李山海崔慶昌宋翼弼李純仁,河應臨,白光勳,尹卓然
)有八文章之稱。
甲寅
年十六。
監試
俱中兩場
辛酉
文科
擢拜典籍
時年二十三也。
明年
以南省郞
出拜長淵縣監。
後宰饔津。
以事罷。
通津別業
丁卯
載寧
秩滿而還
旋除林川。
不赴。
先是
國家宗系受誣。
遣使价。
陳辨請雪。
必抄選一代文章士。
 萬曆丁丑辛巳之行。
皆以質正官與焉。
而至甲午歲
國家多故
遼燕之道。
冠蓋相望
導達事情
解紛釋難
尤重在詞令
公以奏請副使
一歲再赴皇都
前後所製咨奏上書。
動被華人歎賞
非薰盥。
不敢讀。
於是乎公之文章
動天下矣。
壬午
拜成川府使。
癸未
北邊攻守議。
丁亥
掌隷院判決事
微事罷。
己丑
晉州
遞歸
軍職
宿衛
壬辰
見任長湍府使。
避兵江華行朝
遙授全州府尹
癸巳
西樞還行在。
掌撰咨奏。
丙申
提調
管事大文書。
明年
兼摠管上封事
四事
明年
奉使
公元1661年
州。
病稽。
復命置對
遞職。
自是
僑居松都
轉寓西京
凡數年。
辛丑
敍拜驪州牧使。
未久。
解歸。
京口之麻浦。
壬寅
又差提調
易校正廳堂上。
上疏守一郡。
畢所著書
用除杆城郡守
歲癸卯也。
歲餘
所著周易本義口訣成。
具疏投進。
丙午
接待朱,梁詔使
又自東郡召還。
朝廷之嘗所處公者。
不過州郡米鹽之間。
而及其以詞翰有需於公。
則雖無不召之。
不過西樞散秩
摠管而已
終不任以職事
 宣廟末。
以病乞暇。
箕城玄福峴下。
龍馭上賓
入臨
大臣畀以撰次 大行行狀之役。
公以衰病
不敢當
箕城
辛亥
東歸京師舊第居焉。
乃以翌年七月十三日
卒于高陽之鴨島先隴下。
享年七十四。
葬于某向原。
貞夫李嗣宗之女。
一男一女
男曰東望
己丑文科
官終工曹正郞
早歿。
無后
女適禁火署別坐李誠元。
有四女。
庶子東聞,東觀
念惟評公文章。
谿谷序文備矣
不敢贅。
平生著述甚多
手定詩文爲九冊。
後十四年
在朝諸公
得以印布
周易本義口訣附說二冊
閔尙書維重
頃又入梓
此外所抄史漢列傳昌黎口訣
並傳於世。
拜罷四冊
則藏於家。
蓋聞公不特爲文奇杰
雄視東方
天性亦極高簡
不可一世士。
其所與好者。
必世所謂賢人君子
其所與惡者。
必世所謂宵人鄙夫
故於李文成
童丱之好。
而最所敬慕
李山海
非不少年之父。
而並與其詩。
而不之取焉。
李亦以是
於公之詩。
嘗加疵纇云。
可見公之爲人也。
噫。
公旣抱絶藝持峻操。
又能妙年魁科。
而顧阨於時
官不大顯
困頓沒身
豈不惜哉。
然其英華發於外者
炳炳烺烺
生而動一世
歿而垂千古
雖所乏者位。
而所饒者名。
其視夫世之無其才而有其位。
身歿而名磨滅者。
得失何如也。
顧余非嫺於辭者。
特惜公身後寥落
未有爲公操筆行者
恐久益昧昧無徵
玆敢僭爲之論述如右
以備立言君子有所採取云爾
公元1684年
錦南君鄭公行狀(甲子五月)
公元1575年
公諱忠信
字可行
自號晩雲居士
鄭氏。
錦城
高麗名將三道節制體察使景烈公地。
九代祖云。
曾祖考荐。
贈工曹參議行臨陂縣令
祖考錫柱。
贈戶曹參判。
考倫。
贈純忠積德秉義補祚功臣崇政大夫,判中樞府事,錦川君。
妣贈貞敬夫人永川李氏
御侮將軍仁祚之女。
皆以公貴推恩也。
公以 皇朝萬曆乙亥十二月二十九日子時
生於光州故鄕校洞。
公元1652年
至公三世
正兵兵營鎭撫。
而公又於本州番通引。
番兵營。
有以營中宴物饋公。
公却不食曰。
大丈夫自爲藩鎭方丈之饌。
食人下物乎。
自在幼稚
志槩已如此
壬辰
公年十八。
倭寇大入。
八路瓦解
翠華西狩
權元帥慄。
光州
起兵討賊
公被權公愛幸
常在左右
一日自請偵探
權公呵止之。
公固請。
率數人馳往。
一賊斬首而還
權公大奇之。
又將以本道討倭事情
狀聞行朝
人皆畏避
莫有應者。
公獨慷慨請行
仗劍徒步
穿過賊壘。
行數千里
龍灣
足爲之繭。
白沙李相以本兵在行朝。
一見知其爲英材
留置幕下
仍授以左,國,史記諸書
聰明絶人
過目成誦
自是貫穿古文,子,史。
專門學究
不能加也。
 宣廟設科灣上。
以慰本道扈從諸臣。
公乃登武丙科
 宣廟賜對奬諭曰。
尙少
竢稍壯。
大用也。
丁酉
內外艱。
葬後。
客寓松京
以畢喪。
壬寅冬
奏請副使張公晩。
往返燕京
丁未秋
又從張公以褊裨。
咸鏡監營。
監築府城
戊申冬
除造山萬戶
(初乙巳春
北虜忽溫攻陷潼關鎭。
殺僉使全白玉
虜人畜而去。
國初遣鍾城出身崔敬守。
繼遣穩城出身吳珀。
刷還枝虜人
至是公。
又以刷還入虜窟。
其酋何叱貴。
欲椅坐以見。
公責曰。
吾以國命至。
則當自出迎。
何可倨見
伺叱貴相良久
始以賓禮迎。
對坐款接
制得四十
公元1669年
餘人而歸。
將別胡。
贈以駿馬貂皮
公辭不受。
胡酋曰。
然則所求者何物
公曰。
得我國人口之外。
無所求。
胡酋更給四名
於是公名振虜中。
自此我國。
始與忽溫相通開市焉。
)己酉十一月
陞甫下鎭僉使。
壬子六月
瓜遞。
甲寅
見光海昏益甚
遯世意。
卜築光陽之蟾江上
乙卯
又除包伊萬戶
黽勉赴任
明年
楸灘吳相以通信使入日本
啓請帶去。
五月
京師
秋初
乘船。
仲冬
乃還。
明年
群小縱臾光海。
錮廢 大妃
筠,闓,大珩等。
謀因除夕儺。
大事
公與具綾川仁垕,李靑興重老。
謀乘夜鏦殺三賊
紓禍
適筠不在
不售
撫劍而歸。
俄而筠等謀發覺
伏誅
戊午正月
白沙李相以獻議諫廢母。
竄北靑。
從行
北遷日記
及卒。
又手自棺斂
還窆。
持心制三年。
庚申正月
軍官
從體使張公晩於西關
十一月
擢除昌洲僉使。
折衝
辛酉二月
移拜滿浦僉使。
先是
 皇朝提督杜松劉綎等。
率數萬衆入虜穴。
皆覆歿。
我國元帥姜弘立等大兵
亦不戰而投虜。
虜勢益熾張。
天下震懼
朝廷將極揀的當人。
往探虜情形
於是乃以公遣之。
而下贊臣曰。
毛將若知鄭某入往。
則或不無阻梗生事之患。
十分祕機
潛形而送。
公遂上疏曰。
今臣之行。
非刺奸人
理難匿跡
全遼地方
豈無一二思漢者。
走漏消息
卽今
公元1681年
毛文龍壓在吾境。
以不其所慾。
望我方深。
變幻辭說
轉誤於 中朝聽聞
以不專之心。
聽忌者之說。
必智其子而疑隣翁
參母之杼。
不待三至而投。
伏願聖上(光海)亟將送偵探之意。
一邊敷奏 天朝
一邊移揭毛將。
事須光明正大
一毫遺悔
以免他日 天朝頰舌焉。
若不言於毛將。
而必欲臣潛形而往
則臣雖被誅戮
終不敢奉命
朝廷不能難。
乃移揭毛將。
識者韙之。
公入建州
詳察賊情與諸酋論辨
諸酋皆悅服
且曰。
爾國每以我爲賊何也。
公曰。
爾等盜天下爲心。
非賊而何
諸酋大笑
而撫其背。
十月
由東八站。
還到鴨江。
歷見毛將。
陳虜情。
還朝
又悉陳其情形
語人曰。
此賊當爲天下患。
豈獨我國之憂也。
公使稱旨
益知其可大用
公在滿浦。
撫恤軍卒
至於防軍
亦皆曲有恩意
莫不頌德
壬戌
瓜遞。
三月
平安道虞候
癸亥三月
在灣上。
 仁祖反正
命公莅斬府尹鄭遵。
仍權領本府事。
時 皇朝易參將住境上。
虜使亦至。
朝廷委公接應
皆得其當。
俄拜安州使兼防御使
治理表裏之賜。
及遞。
邑民立石頌德
甲子正月
文晦李佑上變
言賊适,明璉及适子𠢚等謀逆狀。
公與适素相善。
在告
公元1684年
中。
 上命公與适。
皆勿問。
只拿,明璉。
同月二十二日
适在寧邊
布陣開門
王人擧兵叛。
(賊兵凡一萬二千餘名。
而降倭一百三十餘名也。
)公聞變。
卽棄城。
馳往平壤
張元帥晩陣下。
從事官金起宗曰。
安州重鎭也。
固守城。
使賊不東。
職耳。
擅棄城來。
有罪
元帥卽拿入。
將罪之。
公對曰。
此賊意在疾趨
不由安州
設由安州
兵孤力弱。
勢難抵當
與其膠守孤城而死。
不若來聽部下調用
元帥仍與坐問曰。
賊計安出
公曰。
此賊有上中三策
以銀蔘。
厚結毛將。
據有淸川以北。
號令一道上策也。
陰結奴酋。
倚仗聲勢
中策也。
間道疾趨
直向京城
下策也。
以汝料之當出何策。
公曰。
适銳而無謀
出下策也。
居數日。
果直向价川路
公報元帥曰。
安州已在賊後。
此時不可坐守空城
願屬幕府
元帥許之。
備局又褒啓。
公曁南公以興,丁公好恕。
決死背賊。
宜急施賞
以激他人
 上命成功後論賞。
二十五日
元帥平壤出兵
是日
直星犯七殺
兵家所忌爲難
公曰。
豈有父母之病。
擇日行者乎。
師直爲壯
何必拘於孤虛背向之說乎。
帥然之。
以公爲前部大將
南公興爲繼援大將
追賊至黃州之薪橋。
二月
公又趕賊到坡州陰嶺
元帥會諸將
進勦
時賊已入城。
 大駕南遷
公曰。
諸將不能戮力討賊
賊犯京城
 君父播越
合萬誅。
事已急矣。
不可翫寇
無論成敗
城下一戰
烏可已也。
況先據北山者勝。
官軍據鞍嶺而陣。
則其勢當俯壓都城
都民之觀望者。
若知元帥大兵
已臨鞍嶺。
勢必當同應。
且賊不可出戰
戰必仰攻
得其形便
陣脚甚固。
則破賊必矣。
南公曰。
今日之策。
鄭某之言爲最。
帥府速決
元帥是之。
公遂跨馬先出。
南公隨之。
諸將無異辭。
公到延曙。
使斥候金良彥。
帶二十騎到鞍嶺下
馬徒步潛上嶺頭。
生獲烽卒。
敎以擧例烽。
蓋欲使賊知無警報也。
大軍淨土路。
進陣鞍嶺。
日已昏黑
公率孝杰,李希建,慶雲趙時俊崔應一,申景瑗。
先到嶺上
巡審陣勢
布算待之
南公率朴瑺,成大勳李休復,金泰屹,李靖李澤李慶禎,安夢尹,安澈,黃瀷鱗次而至。
金完,邊潝。
繼至
別將朴瑺,李休復平壤別將大勳,左突擊將李希建,右突擊慶雲
嶺南爲頭局。
皆公之所屬也。
以邊潝兵一半
南公兵專數。
守嶺內。
以金完兵。
嶺西
以申景瑗,李靖兵。
嶺北
以黃瀷,安夢尹,崔應一,李慶禎,邊潝兵一半
中堅
使李廓
給精砲手二百名。
潛伏裳巖上谷
以防彰義門路。
諸軍夜到
人馬喧嘶。
東風大作
城中不知也。
時賊入據景福宮。
推戴逆瑅。
以忠吉爲大將衛護
十一日
朝賊始見嶺上官軍
軍中早辦行廚曰。
翦此朝食
開門出兵
分兩路。
漫山蔽谷。
蟻附而上
官軍處於絶頂
歸路已絶。
人皆有死志
不磨勵以待。
明璉帶降倭數十人
射精銃手前鋒
在中督戰
且乘順風
直攻頭局。
矢丸如雨
我軍皆殊死戰。
俄而
風勢忽轉。
在下風。
官軍氣倍。
自卯至巳。
酣戰不已
賊將李壤。
逢丸墮死。
明璉中箭退却
其他賊兵之委屍陣前。
墮崖落磵者。
不可勝記
官軍踴躍追擊
勢若建瓴
無不以一當十
救死不暇
分路散走
都民閉敦義西小兩門。
不得入。
直向崇禮門。
或有走向麻浦西江者。
公欲督兵追入。
南公止之曰。
今日之事。
幸賴天佑
至於此。
不出一日
兩賊之頭可致。
不必窮追
公曰。
疾雷不及掩耳
此正急擊勿失之機。
若韓,李遞魄之鬼。
奚暇轉敗爲勝。
一力追及。
則不廣通橋而就捕耳。
南公力止之。
賊有動兵形勢
公使申景瑗,朴震英。
盡帶其兵。
進伏東郊
以備賊路。
其夜二鼓
賊潛從水口門遁。
十二日
三田浦。
直向利川路。
公率孝杰趙時俊一將
追及於
橋。
兵僅數十騎。
而賊望見官軍
疑有大兵在後
一時潰散
翌曉。
廣州墨防里。
則賊軍官奇益獻,李守白等。
已斬适,明璉等九賊首
獻于行在
逆瑅走到廣州牛川
爲人所擒。
獻于體府。
公與元帥
起兵至是。
凡十七日。
遂得討平
事詳西征錄。
 仁祖回鑾
元帥以下諸將。
皆留京城
迎駕
公獨卽歸本州。
人問其故。
公曰。
俺以西路將兵之臣。
不能誅叛賊。
終使 君父播越
而賊入都城
其罪大矣
何敢自居有功
迎駕江上乎。
惟當退歸本鎭。
以竢朝廷處分爾。
 仁祖還朝
下聖旨。
馹騎召之。
公始入朝
 上卽引見公曁南公以興。
面加奬諭
白金饋酒。
策勳一等第二
南公居第三。
竭誠奮威出氣效力武功臣之號。
封錦南君
月沙李公爲述擊賊美之
七月
進秩正憲大夫
在任已久。
不服水土有疾
道臣狀聞
 上特遣內醫
挾藥以視。
八月
平安道馬節度使兼寧邊大都護府使。
公上苦辭
 上答曰。
卿有才有智。
老酋雖來。
猶可談笑當之。
宜勿辭。
乙丑正月
以疾遞。
歸寓城西第。
公家甚貧。
只以祿俸繼朝夕。
往往不免稱貸
四月
 上行會盟祭。
公以病未參。
只頒𨋀。
丙寅
以勳封養病京師
前後恩賜便蕃
至不
公元1687年
可數。
丁卯
建虜入寇
義州安州地
平壤黃州兩鎭
次第潰散
中外大震
 仁祖出狩江都
張公晩以體使。
方調將士軍校
公力疾起赴軍前。
備局啓言目今諸將中才略過人。
已試有效
無如鄭某。
宜爲副元帥
張晩商確進退
 仁祖允之
於是軍中副元帥
承命
只率手下若干兵。
移住西峽邑兔山新溪瑞興等地
且以江原兵一千二百名。
分守臨津以上六灘。
以遏賊勢。
海西兵曁咸鏡南北兵畢會。
不滿五千。
(公所領兵僅帶五百餘名)虜兵到中和請成
及至平山
講和撤回
以故終無交鋒之事。
仍尾賊進駐安州
虜兵猶行搶掠。
公貽書姜弘立
諭令虜將禁其殺掠
負信誓。
時我人被虜逃還者相屬道路
公分給軍糧。
以救其死。
收得失乳嬰兒幾累十百。
並許民間鞠養
且令掩埋死亡人。
本道監司
爲壇中營
率諸將設祭
以慰忠魂
戊辰四月
以病上疏
上京調治
 上許之。
五月
入朝
 上卽引見勞問
且詢以毛營動靜
虜情盛衰西路賢否
安州城險夷
防軍多少
仍饋酒而罷。
自此時。
內醫問病
七月
 上引見備局諸臣。
安州冬防南軍便否。
公以元帥
入侍
陳宜參用主客兵之策。
公元1688年
而爲他議所格。
俄差備局堂上
再疏乞遞元帥及備局堂上
 上終不許。
己巳二月
邊臣馳報毛鎭有動名構亂之計。
都下甚洶。
 上引見大臣及備局諸臣詢問
以爲其情雖不可測。
至於動兵侵我。
則似爲過慮
大臣及一二諸公之言。
亦有同公者。
俄而毛鎭竟不動。
庚午夏
虜兵大隊來屯灣上。
龍胡帶數百騎馳到安州
其情叵測
西關震動
公啓言虜大兵必入關中
本巢虛甚。
疑我與島兵合勢搗虛
有此牽掣之擧。
今日之事。
無他虞。
虜兵旋退。
先在丁卯虜變。
公亦謂張谿谷曰。
虜之來此。
要得和乃去。
不足深念
講和退去
前後所言。
一無差爽
四月
拜五衛都摠都摠管
六月
又疏乞遞元帥
 上又不許
劉興與其興治
自虜中亡歸毛鎭。
興祚寧遠戰歿
興治島中
陳繼不協
至是率降胡作亂
攻殺繼盛等。
據有島衆拘囚伴臣。
(李碩達)於是 上將興師問罪
引見備局諸宰問曰。
誰可將者。
昇平相曰。
急送鄭某。
從水兩路
以挾擊。
公進曰。
 聖上如或以臣爲可遣。
臣請無辭
爲王前驅
 上大悅。
庚午四月
摠戎使李公曙。
上將
旱路進軍
公則副元帥
水路
專管舟師
公辟前修撰辛啓榮刑曹
公元1690年
佐郞姜晉昕。
從事
嚴愰差中軍
黃珀差別將
琳差防御使
文學官李榮後。
書記
 上又命兩元帥西行
內醫一員齎藥隨去。
五月
辭朝出師
 上賜奬諭曰。
卿有重病瘴霧中。
泛海之行。
不無復發之患。
可從陸路
固辭不敢
出次麻浦。
 上特下書更諭從陸。
公到延安
公淸水使宋英望。
代領中軍
使率水師前進
陸路股栗廣巖。
更乘戰艦
海西語將。
進泊三和廣梁
六月
朝命進泊順肅間。
陸軍大將相機進退
公與三部大將
會於望漢臺
軍事
接伴使德憲
馳報興治旅順口茅摠兵陣下還島中
稱受皇勑領島。
啓送款孫閣部
又移啓許以寬宥
八月
 上下書命罷兵
公亦承朝命
咨告興治出師還止之由。
乃擧矴回船
長淵
 上又命從旱路以還
公回到月串。
放舟師。
移乘小舶。
揚帆來泊京口麻浦。
詣闕復命
 上引見勞慰
內廏一匹
於是行。
未及克擧征討
然其義聲彰聞中華
興治死。
兵部以咨褒諭曰。
興治叛據椵島。
向非貴國當事之臣忠勇蔓。
齊魯之境。
幾不乾淨云。
九月
興治懷怨
上箚乞遞元帥
 上慰諭不許
十一月
更綰備局堂上
辛未三月
 上迎勑西郊
公元1691年
以別雲劍陪從
四月
都摠管
六月
元帥急赴西關
蓋是時。
劉興治劫島衆。
將投虜。
島衆不從
治大殺。
將官及南將官沈世魁,張燾等。
勒約島衆。
興治兄弟
盡殲降胡八百餘人
至是虜憤興治被殺。
領二萬騎渡江北。
聲言借船攻島。
而初未測其所以。
中外人心震懼
故以金公時讓
都元帥
公以副元帥
備御
有此行。
 上問以賊情
公對曰。
淸川以西。
時無見存船隻
賊雖搜得。
豈能以此而攻島也。
 上曰。
然則虜計將安出
而猝入我境。
公對曰。
賊若出兵西犯。
又侵于東。
則其計似是掣後。
不足深慮
若不西犯而專意于東。
則計必留陣灣上。
不許島兵上岸也。
 上曰。
賊若屯宣鐵間。
欲攻椵島。
而借船於我。
則將柰何
對曰。
存亡雖判。
不可許也。
又曰。
臣今雖出去手下
無所帶軍兵。
賊若深入
西門可守之地。
只有安州一城
兵使雖領本道兵入守。
其勢甚孤危
臣亦當入守安州
以決一戰矣。
 上曰。
卿是大將
豈有坐守一城之理。
在外應援可也。
公對曰。
安州萬一不幸
國事去矣。
今計莫若臣入保。
期以死守
 上申言其不可入。
公又對曰。
古人事姑置勿論
雖以 天朝近事言之。
楊鎬熊廷弼袁應泰
皆以經略
入守遼
東。
大將
何獨不可城守
承旨李楘進曰。
兵戈危急之際。
人皆避死。
而鄭某能慷慨死守孤城
其志甚善。
何必牢禁。
 上曰。
雖然
不可入也。
公又曰。
臣今出塞
廟謨不敢與論。
而然我國保障
無逾於江都
萬一不幸
播遷之擧。
則必以此地爲歸。
公到黃州
賊兵充斥
民人
逃散
安州孤危
人情洶懼
公使別將張▦。
都監步軍
追及只帶員役若干騎。
馳入安州
點閱五營兵。
父子兄弟俱在軍中者。
有年老父母獨子從軍者。
皆許歸。
激勵將士
諭以死守之意。
一軍齊聲以應。
又使龍,義兩邑將士之有民望者。
分遣山郡諸路。
檄文招諭散民
期以領來。
又往見虜。
諭以無端領兵渡江
違盟誓之義。
黃都督奉 天子明命
出鎭椵島。
豈有兄弟而背父母
借船助攻乎。
虜亦無以應。
卽捲還。
於是邊城解嚴
七月
罷遣營兵
時兵使琳。
以事被逮。
新兵使到任間。
又命公代察。
及兵使李浣到任
 上又下書曰。
久留安州
則前患土疾。
復發
邊報稍緩。
退駐順,肅間。
觀勢策應
 上念公之或致傷水土如此
人皆感動
八月
巡審西各邑山城
還到肅川。
條陳山城修築事宜
九月
子砯登武科
 上命內司
備給赴
行資甚優。
十一月
椵島兵作亂
拿綁都督黃龍
副摠兵沈世魁。
救解黃龍
以其印傳于魁。
魁遂自稱權署揚言
出陸易米過冬
西人
荷擔而立
於是公自安州
領入防砲手
進駐鐵山蛇浦
以備御使防御使林慶業。
劍山南軍
守於沙浦
兵使李浣
率所帶兵守安等地
使漢人許登岸。
且馳啓請傳檄數罪島中
朝廷從之。
而又命黃海兵使申景禋。
巡飭沿海要害地。
方聚召該地軍兵
應變
唐差之來。
在各邑者。
並令開諭入送島中
公且移書黃,沈兩將張遊擊慰諭
島兵竟不出陸。
公乃還安州
前此庚午秋
公在廣梁罷兵日。
上箚論西路關防形勢
是年六月
又在安州
上箚請淸野守城。
廣設屯田
且請入送差官於虜中。
以息狼怒。
八月
又箚申論龍灣難守之狀。
下廟堂。
築城屯田等事
多蒙施行
龍骨,熊骨,劍山凌漢等城。
次第修築
屯田大有所收。
糧餉贍足
席設鎭。
則旣始役。
而旋爲他議所沮。
後漢人來據者益熾
大爲國患
然後廟堂追悔不能設鎭焉。
其庚午
箚曰。
臣猥以無狀待罪專鉞。
四年于玆。
前後辱命
蔑效涓埃
臣罪萬殞。
何敢言事。
然而顧名思分。
荷負不淺。
一念之。
公元1687年
然忘生。
竊念丁卯之變。
不敢深入
受盟而退者
非吾兵力有以能制其命。
只緣狂奴意在射天
政如逐麋之狗不狼顧
乘我羈縻
反以我牽掣耳。
彼旣肆然驕蹇
震驚 皇城
未聞有赫然斯怒。
干戈戚揚
忽然棄關捲甲而遁。
凶謀所在
不可測。
盜賊群居
無終日之計。
若不收拾餘騎。
再肆于關。
必不寂寥
遼左廿送殘年
此政失馬之家。
修廏之
一自變生以來
宵旰之憂。
盡減內膳
絶意芬華
苦心修省
上天默感
下眷于東。
年大稔。
西民已蘇。
理宜不憚征繕
以戒不虞
不可一向媕婀
徒事撫摩爲也。
粤自泛海
朝廷於格軍之難辦。
且謂以毛將開鎭東江
海防無虞
如宣沙,老江,廣梁諸鎭
並皆撤罷。
一帶海門
出入無禁
席兩鎭
久作漢人之所據。
馬圉已空。
船材且盡。
向使海鎭仍存。
至於恣意作害
至此之甚也。
廣梁一鎭
西衝外海
東接浿水
一形勝之地。
鎭水軍。
移屬爲監營所
使者不下數百餘名云。
城郭公廳宛然依舊
及此時復設。
功役或能一分省費。
海陽無虞
不獨今日爲然
早晩椵島撤回
遺丁逃卒
散處諸島
異時沿海之憂。
有甚於向海浪之患矣。
,席兩島。
介於大海之中。
白翎形勢遙連。
席島則
泉甘土沃
政堪人居。
許沙一堡
在內岸。
無甚控扼
若移城於席島。
陞號擇人
許令廣募流民
免稅墾耕
一如當初白翎之爲。
則海傍居人
視此島爲第一避兵地。
人必樂趨矣。
兩西遺民
一經兵火
驚魂未定
搖若懸旌
皆願各築山城。
以爲父母妻子所。
情戚矣。
其願至矣。
龍岡多米
使三和合築。
咸從之鷹巖,甑山合築。
則亦一形勝地
如永柔之魚波。
使肅川合築。
慈山之慈母,順川,般山合守。
寧邊藥山,博川,煕川合守。
昌城靑山雲山朔州合守。
嘉山曉星龜城合守。
定城之慈聖,郭山合築。
宣川劍山鐵山合築。
義州白馬龍川合築以守。
則政當虜衝。
形勢俱爲奇絶
無事則出耕。
有事則入保。
千里淸野
四無所掠。
則不恣意深入
因願起役
順民心。
功必倍矣。
安州一城
西門都會
幸賴申景瑗竭心殫力
大加改築。
屹然難犯。
惟其東城之外。
燧峯壓臨。
最所可忌。
若於六十步之外。
因勢起築
作爲羅城
高建將臺
挾設武庫
大將其所號令
則政爲扼項拊背之勢耳。
且因瘡痍之餘。
艱於廚供。
兩辦便革。
判官節度大將
奔走於胡差接應
損威名。
揆之事體
不亦傷乎。
抑又不幸
前路有變。
節度領兵出戰
本州句管
人。
借使客將臨亂入守。
豈能倉卒鎭服民心
得其死力乎。
以此以彼。
判官尤宜復設。
寧邊爲二百年開府之地。
人民之衆。
城池之廣。
甲於一道
正與安州控對信。
唇齒之勢。
如使望稱節度使者。
擇授本任
一如北道會寧舊例
則臨急可有備矣
至於海道
則殷九月
載寧長壽
海州首陽
瑞興之古邑
平山東城
已成完壁。
無所事。
近與本道
兵使申景禋久處一陣
語及本城事。
輒復嚬蹙
意甚無賴
蓋其本城城郭
次第崩壞
東北二面
碎築低甚。
外無砲樓
難制蟻附之患也。
臣之妄想
幸而如無急警。
姑停安,黃兩城冬防
程功計物。
畚鍤預具。
稍待春開日長
五營之兵。
一時赴役。
則不兩箇月而畢。
至於安州
二分餘矣。
然後命一上將
開府中黃間。
畀以重權
使之悉心料理等棄兩西。
專事防胡。
六道晏然
民樂漁樵
豈不愈於邊烽一擧
八路俱騷。
荷擔而立者哉。
如許布置大計
非臣所敢定議。
然猶釐婦不恤其緯。
宗周是憂。
則臣豈無區區犬馬之誠。
是年初。
箚曰。
臣聞強國戰智。
國圖存。
國家不幸
一自虜據遼上。
意有所至
朝發夕到。
淸川之西。
浿水之南。
未有定也。
不啻秦魏之急。
日後西蕩
已極。
議欲大發兵屯守。
則邑無儲糧。
餉道不繼。
自來悠悠姑息
以至今日寂寥者。
出於無計也。
竊念此奴先試於東。
而後事於西者。
政出燕人慕容翰所謂欲向于西。
必須先事高麗
以斷議後者是也
彼旣肆然驕蹇
入犯 中朝
猶未大肆焉。
狼心未悔。
何嘗一日南牧
而窺易水耶。
及今有萬餘之兵。
潛渡鴨水。
聲言襲島。
借船於我。
一步不渡大定江。
此豈眞有意於攻島者也。
無乃兵欲于西。
而制吾東者耶。
但有黃都督龍。
適及於此際。
略有折馘執俘之獻。
其欲固意留東江者。
適售具謀。
恐自此西民且苦兵矣。
然而以時推之。
虜之渝盟
尙有一關嶺耳。
臣竊聞朝廷方且大調
南兵
陸續入來
以爲諸城外援
兵未至而虜將退矣。
及今兩西酷經兵火
邑無見糧
假使兵至。
餉道何以繼之耶。
且念此奴。
鐵騎憑凌
長於野戰
雖有累萬援兵
亦何野戰
而後求勝耶。
只宜嬰城固守
靜而待之耳。
新安程驥。
嘗於九邊議曰。
自火篩也先之後
益輕中國
往往深入
風雨飄忽
動輒數萬。
我能依險結營。
不爲衝突撓亂
卽爲萬全
此言深知御虜之長策也。
近來督帥崇煥。
一時英妙之才。
堅守寧遠
及其退歸也。
關上重兵
坐觀寧遠
圍。
不敢左足出關一步而救之。
豈非知彼知己
不強其所不能者耶。
天下萬精兵。
不能外援
況我以疲兵數千。
敢望解圍城之急耶。
置重堅守
精騎外援
雖是兵家常事
以吾形勢料之。
則只歸於虛聲假勢
無甚利益也。
臣之妄意以爲調發南兵
每年每道。
只調二千五百。
京畿江原並二千五百。
咸鏡南道巡營並二千五百。
作爲五番。
添以京營兵五百。
合計三千。
期以每年三月初一日
守安州。
至月初一日放還
勿論有警無警
以爲常。
五年一戍
亦非爲諸道之苦矣。
至於冬春四朔。
則專以本道兵七千。
添監營兵二千準九千之數。
則兵使手下
亦有若干
足以各防。
不患兵寡矣。
安,黃兩城
悉力堅守
兩道遺民
並許入保山城
千里淸野待之
則不幾乎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至者歟。
此去淸川大定兩江之間二十餘里地。
良田千頃
而素稱沃土
如用二千丁夫五六日之役。
足以大築堤堰
歲可得萬斛之數。
安州之兵。
有事則入守。
無事則出耕。
亦出於古人且守且耕之意也。
仍令臣勿出安州
責以專意酬應
則死無所辭也。
且接金差。
察言觀色
外雖陽順
內頗有憾恨之意。
其所望似在乎
公元1681年
官入送。
旣與彼修盟結和
犬羊何足責也。
亦令廟堂悉意講究
勿論文武
極擇能言之士。
火急入送。
開陳利害
以息狼怒。
亦出權宜緩兵之道也。
其再箚曰。
臣庸無知識。
妄論灣城入守之難。
大見斥於本道
缺臣之疏。
攘臂而起。
臣惟當噤口結舌
不敢復言事。
而然謬膺專鉞。
受命出疆
事體局外傍觀不同
亦何傷各言其志也。
卽今本道之必欲收復灣城。
實出於鞏固藩籬
以安堂奧至意
理之當然
孰有逾於此乎。
第惟料以事勢
苦苦難便者。
非但一二矣。
辛酉壬戌之間。
本道虞候
入守灣城。
忝預軍籌
臣病後神耗。
不能得其商略
而或有一二可記者
城周回二千二百六十餘步。
砲樓十三。
城門五。
倉穀九萬斛。
而實食米五萬。
千丈之城。
萬人守之。
言其戰卒
客兵七千。
本兵七千。
且有宣,鐵,龍三邑之疊入。
言其守將
府尹之外。
巡察使防御使焉。
又有臣焉。
至今追憶當時兵將器械之盛。
不覺痛惜氣塞焉。
如許兵械之盛。
猶患其城卑。
賊臣明璉。
每主西城一面築之意。
府尹鄭遵難於起役
苟度時月
防御使斐然
病其矮甚。
內實女牆
而補其高
此特一時之備。
而非遠計
丁卯之變。
賊潤果導賊逾
公元1687年
西而入。
深知城形勢故也。
今欲修築灣城。
大擧入守。
城門,城廊,砲樓曲城垜堞,體城。
夷毀頹之可改者外。
本城之上。
亦復當加築一二丈。
使賊有截然不可犯之勢。
然後始可與言守計。
功役須用五千丁夫五六箇月役矣。
今若只繕修舊時殘城敗堞。
而謂之完功云。
則不幾乎揠苗而助其長者乎。
隔江對壘
備無四時緩急
有恒防萬餘兵。
萬兵一年食。
須蓄五萬斛米
城入守。
昌城不可不守。
賊若知灣城之有備。
堵牆靉陽寬奠哵咧泊而灘渡於汀。
則昌又急於灣。
然則昌之卒。
不下三千。
三千兵。
一年食。
必須用一萬四千四百斛米矣。
此政兵家所謂無所不備
無所不寡者也。
是以臣每主安,黃兩城
悉力守之。
一路郡邑
保山砦之論。
是緣知吾兵衆
事力不能遍及而能全之故耳。
國家如必守昌義
則須令先治兵機。
不然而動於一時慷慨之論。
不自量而徒務城。
則其不近乎置薪而築蒲城曰。
寇讎之保。
又何愼焉云者乎。
況今奴酋大領兵甲
已向于西。
置伏鳳凰間。
以伺我動靜
此政實實虛虛。
靜而待之
而今乃以五六百疲兵困卒。
浪役於灣城。
引惹狼顧之疑。
以招移兵之患。
有何利焉。
公元1692年
願 聖明宵旰之餘。
揣摩事勢
不能設兵糧。
悉賦而守。
暫且停之以竢時焉。
論者以爲得御虜之策。
雖使古人籌之。
無以易也。
壬申正月
復拜平安兵使。
命姑遞元帥除。
朝辭赴任
公以單騎安州
臨行引情病。
上章乞免
乃見遞付勳封。
蓋公自論灣城之役。
關西之人。
公欲棄淸北。
頗有怨者。
時有一名武起復
宣川防御使
迫欲代公。
陰嗾士子
上疏斥公。
而至以已死之人混書於聯名中。
故公疏曰。
六月身死之朴仁儉
猶上九月之疏。
是鬼亦陰誅也。
 仁祖駭之。
命道査覈得實
聽勘其人罪。
臺府有以陳疏遞論公者。
 上峻卻之。
其論旋寢。
寒食
祭本城丁卯亡將士。
三月
還除元帥
六月
移駐博川。
十月
更還安州
癸酉二月
以論事被逮編管
先是
虜遣其大將道里
歲幣
八處宴享
 上召備局諸宰議之。
金公時讓曰。
自古與虜和。
無無歲幣之時。
臣嘗與崔鳴吉等每言之。
今果有此請矣。
 上曰。
勿輕爲如此言。
蓋 上意虜不知有歲幣
恐其聞之也。
不從其言。
只許三處宴享
道里怏怏而去。
時備局諸宰之議。
與時不同
而獨李完豐曙是其言。
朝廷回答使申得淵至瀋陽
虜不受禮單
不見使臣
公元1637年
而黜送。
更要歲幣
一如道里來講之數。
至是。
又遣金大乾持國書入瀋。
更申歲幣之難從。
以示絶和之意。
且定以徵兵八路
入保江都
金公以體使來到安州
得見備局關文
公共廟謨失宜
俄而
乾行安州
公與金公議曰。
此實國家存亡所係。
不可以無言。
姑止其行。
聯名上疏
以爲我國之於虜。
強弱不同
歲幣漢唐所不免。
不可先失其歡意
宜略改措語。
毋致邊釁
昔遼宋之勢。
宋重而遼輕。
猶有增幣之擧。
韓琦富弼等。
專主遣使報聘之議。
國賴以安。
後世不以爲非
況今日之事乎。
仍請擅留使价之罪。
又馳到平壤待命
 上覽疏下敎曰。
,鄭某等
恐其喪元
擅留使臣
指揮朝廷
前所未有之事也。
梟示當否。
急速議啓。
備局請姑先拿鞫。
 上從之。
仍命改撰國書
無敵人生怒。
大乾渡江
虜拒而不納。
不得傳國而還
 上懼
始許歲幣
蓋公元戎
前後出師也。
所領親兵不過一千屢百名
而其餘則常止五百餘名。
安州西關大鎭
而其守堞卒。
僅僅數千。
則我國兵力之單弱
於此可知
一時論議爭言
虜不足畏
 上意外示威武
至擬親征
進駐松京
欲使操縱自我
而終不能焉。
丁丑亂後。
公上疏論事。
 上答曰。
頃在山城思卿甚頻。
實思兩公今日之言也。
公自平壤金公一時就命置對
並命削奪官職中途付處。
金公寧越
公配唐津。
憲府啓曰。
鄭某爲戰將
與體使責任有間
厥罪輕重自別。
極邊充軍
 上曰。
鄭某身有大功
參酌施罰。
更勿煩論。
是日
還到金吾門外
待命
 上下備忘記曰。
鄭某久在獄中。
前症不無復發之理。
姑令放送
使之自其家出往配所
憲府又爭之而不得
三月
謫所
 上送掖庭慰諭以遣。
賜藥物。
四月
諫院配邊遠。
爭之不已
 上不得已命移配長淵。
到配。
一月
赦命
放歸田里
往寓瑞山
賜庄。
光州本家
離鄕十四年。
始得歸。
哭掃先隴
修治始祖墓。
轉尋蟾江舊棲。
統制具相仁厚
共遊頭流蟾江。
時以匹馬輕舠
遍訪諸名勝
人不知其舊時元戎也。
且讀莊老諸書
寓懷
有味檢書孤燭夜。
無心射虎㶚陵原。
只憐老驥逢秋動。
櫪下悲鳴塞門之句。
甲戌正月
特命敍用
二月
上京謝恩
 上卽命宣醞。
又踵賜酒米豆燒木。
三月
都摠管
六月
除捕盜大將
七月
拜內提調
十月
拜慶尙有道兵馬節度使
陛辭
賜弓丹木胡椒
宣醞于南關王廟
公賦
公元1653年
詩以記 聖恩
到營。
癸巳亡將士兵民。
訪張旅軒於仁同。
乙亥三月
再遊頭流。
四月
痰火症漸劇。
五月
言語倒錯
倩人製疏。
軍官詣政院。
以呈乞生還京師
得近醫藥
 上卽許遞。
御醫持藥。
馳驛以視。
輿疾踰嶺。
忠州
木道來泊漢江
還京第。
 上卽遣掖庭問疾
自此月。
必遣人問病
賜饌物。
丙子春
公疾益加。
內醫書啓擉蔘湯能起死回生
 上敎曰。
可以救此卿。
則雖竭一國之力。
所不惜。
況數斤人蔘乎。
連續用之。
期於必瘳。
都下訛言
倭寇將至。
多有驚動避亂者。
或問於公。
答曰。
南倭雖自我請之。
亦必不來
今日大憂
在於北虜乎。
廷議斥和。
將送使虜中告絶
公方委頓困篤
得見國書
起覽未半。
還臥太息曰。
國家存亡
於今年矣。
自此病勢轉增。
五月初四日竟卒於盤松坊第。
壽六十二。
 上聞訃。
卽命晝講
下敎曰。
錦南君鄭某。
非世祿之人。
盡忠王室
安宗社。
予念其功。
未嘗暫忘。
病生勞瘁
終至不救
予甚悼惜
如失股肱
其令該曹禮葬之外。
別爲致賻。
無不足。
且命中官護喪
凡襲斂衣衾。
悉出宮中
至脫所御衣
以賜禮官
弔祭如例。
延陽,白軒兩公
終始治喪
七月
葬于瑞山郡北摩詰
公元1580年
山下智谷庚向原。
公嘗所自卜之地也。
臨終
諸子曰。
余以非才
久受元戎之任
終無補效。
此余所自以爲罪者。
至於甲子
微功已載國乘
愼勿以文字揄揚虛美。
立碑諡等事
並已之。
且辭葬。
以故諸子終不敢乞文於人以立碑易名
而惟不敢辭焉。
貞夫河陽許氏。
 萬曆庚辰十月生。
後公三年戊寅五月卒。
祔葬公墓左。
無育。
側室三男二女
男長䃑。
次砯。
女適河弘業,具鉉砯。
公命承嫡。
武科竹山府使。
封錦平君
淸白世其家。
四子
友明,友聖,友三,犮益。
二女適鄭繼元,金元伯
三子
友賢,友正,友俊。
二女適朴其祥,金益㷍。
四女
適李世俊,李枝華,姜昌道。
一幼。
友明一子
昆石
女適林萬雄。
友賢一子
元石
承嫡方奉祀
亨石。
一女適李潤。
正一子。
弘石。
三女適尹重敎。
餘幼。
友俊三子
泰石,鎭石介石
天資潁悟。
容儀端美。
才猷敏達
智慮周詳
短小精悍
目如曙星
談論纚纚
聽者忘倦
篤於追先。
勤於奉公
操身以廉儉
處事謹愼
居喪血泣
幾至喪明
奉祭以誠
務盡精潔
新物不薦未敢先食。
久違上墓
或至痛哭
感激恩遇
有時之流涕。
 上駕西郊
而若在家則必下庭俯伏
竢 上過去乃
公元1575年
起。
 上每遣人問疾
則必加朝服拖帶而受之。
居官不以一物近身
章服之外。
不着錦段
公會
食不重肉
諸子不許華美之服。
出入必使步行
毋得騎馬
應對於前。
必使擎跪。
罔敢惰慢
隣家有好數枝過牆
風墮落。
輒還擲其家。
蒼頭嘗殺隣家狗。
後乃知之。
爲笞其奴。
而償其直。
振武功臣
於賊家庄獲。
皆有所受賜。
而公獨一無所占。
玉城張公爲入白於 上。
特賜賊适瑞山庄之屬勳府者。
賜第初在城內
而欲近玉城宅。
移買盤松坊。
湫隘不堪居。
而不增一椽
又戒諸子
俾勿增勿失
其事白沙相。
至身歿而益篤
歲元朝。
必拜廟。
忌日必參祭。
待其子弟亦甚誠款
有如狄靑之於韓魏公
刊行文稿
玉城亞於沙相。
左右使令
無異子弟
當時武將如綾,綾城,平城李兵使榏。
相善
許爲知己
而南宜春初有隙
後乃釋憾
與共討賊
接屋而居。
情好甚摯。
及歿。
陞堂拜母
凡得異味
送饋焉。
自少遍交沙相門名士
而張谿谷,李延陽曁完城,畸翁
尤與莫逆
勳名爛然
一時名公巨卿淸流雅士
無不慕悅
輩行屛人地。
以相造請唯諾
防範甚嚴。
原大君嘗慕公爲人
因綾城道意願一相見
竦然
曰。
交結王子
自有其律。
況今帶將任耶。
終不見之。
白沙嘗曰。
此人若投劍挾冊
則優於一世高士
金公時讓曰。
可行策士
雖在三國
亦當高驤
谿谷尤服其善度虜情。
爲筆之於書。
畸翁鄭公凡作詩。
多從公取正。
完城誄公文曰。
淸明之器。
合於太虛
端妙之姿。
留在畫圖
氷櫱之操。
衣不掩身
左馬之文。
獨追古人
延陽亦曰。
不佞平生慕公之德三十餘年。
情深契密
人言兄弟
心骨肉。
不獨記實之語。
其爲諸公推重如此
性好讀書
雖在兵間。
手不釋卷
其入建州也。
虜酋欲試之。
幽於一室
餓之。
達夜讀書
其聲琅然
乃左傳也。
平居左圖右書
雅歌投壺
恂恂書生
爲文恥作俗下語
詩亦淸新可詠。
未嘗置稿。
散失罕傳。
日間行事
輒形箚記
積有卷秩
失收不全。
兵家韜鈐固所專門者。
而凡廿石堪輿
占筮推命技術之書。
莫不涉獵傍通
輩流
亦必勉以看書進益
至或寄以小學書。
於人鮮許可
惟期鄭相太和
黑頭黃閣
浣以他日名將
後皆如其言。
粤自丱角
遇亂投袂
已有爲國宣力之志。
而旣仕從朝籍
西關北塞
山川道里
擧皆踏遍領略
又承朝命
北走沙漠
南入日城。
其於虜情倭態。
悉能刺探揣摩
數計燭照
及至甲子之變。
卒乃奮發忠義
激礪將士
決策先登
終收大功
七年元戎
盡瘁邊圉
完名令終
蔚爲虎臣
摠以論之。
奮身列校
同乎狄襄公
仗義討賊
類乎溫太眞
廉約小心
如祭征虜
好賢樂士
岳武穆
不伐其功。
馮異之風。
善於料敵
耿弇之智。
至於條上屯田
淸野守城。
則深得趙充國御虜之法。
博通今古
癖於左傳
縱遊山海
不言兵事
又與杜元凱韓蘄王
異世同符
蓋其本末奇偉
樹立卓犖
屈指國朝名將
罕有能居公之右者也。
可謂間世英俊
懿歟休哉。
今年振武周甲也我 聖上爰念公茂績
收錄子孫
且擧易名之典。
公之忠勞偉烈
於是乎益表著來今矣。
前此
未有狀公之行者
不佞竊不自揆。
乃敢摭拾事實
論著如右
以備立言君子裁擇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