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息庵先生遗稿卷之八 (自动笺注)
息庵先生遺稿卷之八
 書
  
公元1654年
擬與某官書(甲午)
頓首再拜某官執事
某自少時議論者皆云執事嘉遯之節。
有輕爵祿之志。
其位彌顯而其退彌固。
無愧乎古之君子
然某固已疑時俗之喜爲稱譽
而未知執事何如人也。
其後有以執事所著夢筮賦示余者。
其辭蓋明用行舍藏之道。
難進易退之義。
稱論切。
指喩遠。
者莫不服其操之高。
慕其行之潔。
於是亦疑執事眞君子也。
頃歲
執事以徵再至京師
入見縣官
無所猷告。
出而對人言。
獨喜爲慢汙之說。
某又疑之。
夫抱嘉遯之節。
有輕爵祿之志者。
於世必相忘
不宜屑屑風塵
用行舍藏之道難進易退之義者。
大道有見
不宜見人主而默默
其操高其行潔者。
樞機必愼。
不宜口出䙝陋之言。
如是可謂君子乎。
不得使余之不疑也。
今者執事忽又至
躐取榮官
雖爲辭避
久留不去。
乃於洪宇遠事。
正論而扶邪議
雖昔之所稱譽者。
亦莫不疑於執事
而某之疑執事者。
於是益決。
復爲執事恨且憐焉。
曩日宇遠求言之旨。
疏論二王子事。
言多觸犯忌諱
人主旣容之而不罪
乃有二三憸小之徒。
暗揣人主心怒而不能罪。
偵伺睢盱
倡爲邪議
或請下宇遠之疏。
以定國是
或請屛黜宇遠
以伸君上之誣。
請罪一二臺臣之右宇遠者。
以固其論。
其爲說不同
其所以罪斥宇遠則同。
其所嘗試人主之心。
以謀進取則同。
及其讒間得售
天怒遽震。
昔之謂宇遠不可罪者。
又皆攘臂而言其非。
今則至於擧國不稱其非。
心知無罪
而畏刑懾禍。
迫怵以爲非。
或惜官位利祿
不敢忤於權要以爲非。
貪冒苟得
附麗於柄人而以爲非。
凡欲罪宇遠者。
不藉執事爲重。
明言宇遠之非者。
執事爲之幟也。
噫。
執事其眞以爲可罪乎。
抑戲之以爲非乎。
以爲可罪。
喪心失性無識之人。
戲之以爲非。
阿時禍賊善之人。
決知君子所爲也。
且昔文帝淮南於蜀。
袁盎猶譏以殺弟。
今者澂,潚之惡。
不浮於淮南
宇遠之言。
無愧袁盎
漢之直臣也。
宇遠可罪。
亦可罪。
可罪則古之直臣善處兄弟間者
亦無不可罪矣。
周昌漢祖桀紂
漢祖英主也。
桀紂至暴無道也。
以是譏其君。
可謂誣矣。
未聞其時以此而罪
當時之人。
不賢於今之人。
而今之臣。
反有忠於古之臣耶。
由是推之。
宇遠之疏論二王子事者。
不可謂之非。
而雖有觸犯
亦未宜罪之。
此時俗之所以致疑於執事
而某之所以痛恨執事也。
然而始聞執事之論者皆曰。
斯人寧有是言。
執事改爲處置之後
人乃信執事之論果如此也。
當南重晦再發不可宇遠之論也。
縣官怒益震。
手批百言
斥退玉堂處置諸臣。
執事爲其長。
人人皆謂執事必以病不赴召矣。
不然赴召
必能委曲切諫
聖主之怒。
能開是非
明諸臣之無罪。
俄聞執事夜半詣闕
呼唱而入。
白面省事少年
而資其誘䝱。
處置兩司
請罪宇遠諸人而非重晦。
唯以求媚縣官爲務。
非特執事之可羞。
最所恨者。
國家玉堂三百年。
未嘗有改處置之事。
而自執事首創之。
朝廷羞耳。
玉堂能處兩司
以其有公是非也。
固有當於理而不當人主之心者矣。
若旣爲處置
以不當於人主之心而遂改之
烏有所謂是非者乎。
執事之志。
若再爲處置不合上旨則三爲之。
三爲處置不合上旨則四爲之。
至於五至於六。
亦無所憚而不爲矣。
噫。
此果君子爲此乎。
逢迎人主
小人之所利。
執事
爲此
何以爲君子。
趨合時論
鄙夫之所能。
執事爲此
何以爲君子。
執事嘗不仕於朝矣。
何故於今論議乖張是非顚錯時乎
執事閉口不言世事矣。
何故附於今日二三憸人傾軋迎合之議乎。
宇遠,重晦。
世之所謂流俗人。
而今爲君子。
執事世之所謂君子
而今宇遠,重晦之罪人
古人有言腐化神奇
神奇化爲臭腐者。
殆類於是
此某之所以執事憐焉者也。
且由今而觀之。
鯨海鰐浪之外。
蜒煙蠻瘴之鄕。
不若流水其車。
龍其馬。
出入金門玉署
攬權寵。
由後而觀之。
則昔之竊位冒勢
志氣揚揚
以爲得計者。
莫不唾鄙之。
至於觸忤人主
流離謫竄
坎廩不舒者。
莫不嗟嘆歆艶之。
此直可以一世
不可以欺萬代
執事又欲眩今人取快
而獨不悟後世不可欺耶。
而況今人未可以盡欺也。
有爲執事之說者。
或曰
執事非不宇遠不可罪。
天怒未可遽回。
邪說未可遽破。
寧受逢迎之譏。
暫爲鎭靜之計。
以冀天怒之自回邪說之自破。
或曰
執事恒恐欲退而彌進。
欲隱而彌彰。
寧爲自汚
爲世譏笑然後肥遯之志可固也。
噫。
此直兒童之見
執事之意耶。
孟子所謂今之君子
順之
又從而爲之辭者耶。
以此欺人。
人孰從而信之耶。
某於執事
未嘗一見其面。
執事長於某。
幾四十餘歲。
今歲初擧進士不利
執事之已取第。
又四十餘歲。
言齒則甚少。
言位則甚賤。
言交則又不獨而已
宜其不可有所論議
不敢相責。
朋友之道也。
然而執事之毀其節喪其名。
執事之終不悟而累其身。
不勝志士之憤。
不能泯默
春秋之法。
責賢者備。
執事始有君子之名而卒乃如此
不忍不以賢者責也。
輒布區區
伏惟幸察
再拜
與申瑞明書
抱痾閱旬
神思日昏昏。
昨夜忽夢。
與吾弟及揚卿
若鼎而坐。
出吾弟所爲三都賦者讀之。
鏗乎如金玉
燦乎若繡綵。
淸韻觸耳。
奇色溢目
吾與揚卿相擊節艶歎之不暇
蘧然而覺。
二人者皆已失。
而其文黯黯尙在眼焉。
因自念與吾弟不見者。
月已餘矣。
豈思之之極而想發於夢耶。
抑吾弟聞吾之病。
枉訪而問之。
而夢先爲之兆耶。
吾弟善爲文章。
豈果有所作。
如古之三都賦者耶。
若果有所作。
必能鏗乎燦乎悅乎人之耳目而夢亦猶然耶。
古之文人揚子雲江文通
皆每有所作。
必自有夢。
豈吾弟之才。
非特自夢。
而又能發於他人之夢耶。
爲之歆感于心。
復思吾弟。
不能自已
朝睡纔起。
揚卿適至。
又念昨夜非偶然而夢也。
愈欲一見吾弟以說病懷
吾弟倘肯惠然而來
以符吾所夢。
以成吾夢之奇耶。
倘有近所爲著者
亦幸毋靳袖示。
趙揚卿
昨蒙委臨。
但恨日昏卒卒
不得少有所展。
悵缺無已
於今冬。
畏寒蓄縮尤甚
伏堗擁爐
不能出戶外一步地。
時時於塵几間。
抽閱古書
以此自遣
人事漸疏
適足以長其迂闊之資。
可笑可笑
生平最服方正學先生
竊有太史公執鞭之願。
以爲先生
當求之於三代
使先生生於有宋之盛
則不爲濂。
將必爲洛。
不爲洛。
將必爲閩。
使先生與於七十子之列。
則不爲顏。
將必爲曾。
不爲曾。
將必爲冉閔
今其言行焯烈。
爛乎人之耳目者。
吾子亦嘗聞而覩之矣。
而僕之言。
豈有過哉。
豈有過哉。
惟其逢時不祥
不能使姬周日月再朗於旣蝕。
獨能千古綱常任之身。
遂使顏曾濂洛之統。
若絶若續。
日掩月翳。
至於不可尋。
當時之人。
旣䝱於淫威
後世又從而因循
一人奮然先生而明其道。
嘻嘻痛矣
可勝恨哉。
雖有鄭
氏所錄先生遺事
猶多闕漏
使人不能無不詳之恨。
是以僕竊不揆愚陋
輒於抽閱之暇。
采摭先生遺書
參之以通紀。
而檢次其歲月
以爲年譜一冊。
不足發揚先生之萬一。
庶幾少抒僕素所蓄積之志也。
昔者朱夫子濂溪事實
伊川年譜
近世退溪先生亦爲朱子撰通錄。
今僕末學淺識
不敢僭擬昔賢所爲
先生之道。
未始有愧於濂洛諸夫子
則僕之愚陋之志。
志士仁人所宜矜恕者也。
嗟乎
先生之道之大。
後之人猶且以爲迂。
況僕生於百世之下。
欲尋已絶之緖而明之。
世寧有不笑我以爲迂者乎。
雖然直當受之耳。
亦何足辭。
亦何足辭。
今者謹輒手寫年譜一通以呈。
吾子爲知僕之志。
幸賜閱覽
倘亦有以許我之非迂否乎。
想有脫誤
毋吝指敎
便早呵凍
不盡一。
李擇之借示董學士()泌園全集
僕嘗從申寅伯許。
求閱陸弘祚所編皇明十大家文選
董氏卽其一也。
每恨其選之至約而未得覩其全也。
今蒙借示原集一秩
實諧夙願
幸甚幸。
董之文。
大約蓄富意宏。
大者千言
小猶不下百言
極其所欲言而後止。
誠可大矣
然辭或傷於騈偶而
輒復剩複。
旨每失於弛蕩而大不收結
較之近代蒼霞京山
猶有所遜。
況可置諸陽明,荊川諸公間耶。
巨無霸雖甚長大
不能劉文叔一勁卒。
如何如何
詩律淸曠雅澹
頗有孟襄陽韋蘇州遺致。
不比嘉隆以後諸人務爲大聲壯語
可喜也。
探閱略遍。
謹此奉完。
朴和叔(世采)書
長夏淫雨所關。
入秋復困於兩次試院之役。
卒卒無暇隙。
一切候訊。
亦且闕然
徒有戀嫪之懷。
懸懸中耳
不審近者。
靜中啓居如何
處僻而地淸
且無俗累膠擾
進修益勝。
爲之傾羨傾羨
本來善病。
初寒不良將理
咳喘
上氣諸症。
種種作惡
今二十餘日。
無分寸差效。
良苦良苦
前者敎及明季遺聞
其時適爲它人所取去。
未卽奉副。
今始呈覽
第此書崇禎紀。
則不如谷氏(應▦)紀事之詳且核。
唯於南都不終
浙閩之旋亡。
兩廣播越處。
差有可考者矣。
因念當中板蕩之日。
不乏忠義之士。
如史(可法),瞿(式耜),劉(宗周),黃(道周)諸人
尤爲烈烈
某嘗以爲可法之忠。
不下於宗忠簡
式耜之才。
有過於文信國
至於宗周,道周二大夫生平終始
又卽蘇氏
所謂平居忘軀犯顏
臨亂而徇義守死者也。
時常以此言言所知
而人或有不以爲然者。
人情貴遠而賤近。
以是近日之事而不欲輕許之故耶。
未可知也。
精於權度者。
想必確然之見。
未知高明之鑑則以爲如何
抱病離索
雖欲一拚良誨。
未易得者。
偶此幷布。
希雅炤。
不一
公元1682年
與黃生貞道書(壬戌)
宣傳之還。
獲審僉雅履珍勝。
殊慰殊慰。
旱炎比酷。
卽惟動靜益佳。
生之先人葬地。
在於楊根牛川
近來曉解堪輿之人。
皆言水破生方。
不利嗣續云。
術家之言。
茫昧難信。
而生今年五十。
只有獨子
子又無子。
官秩顯隆。
一身榮名極矣。
每念累世宗祧之托。
懍懍憂傷
若無所容。
得一可用之地。
及時安厝
則雖盡褫我爵祿而予之。
我家私而報之。
所不辭。
以此經營近畿者久矣。
今者地師數人。
見元通亥坐之原。
以爲堂局安檼。
水川送迎
亦皆合法
可以用之云。
實生家之大幸也。
然又聞之。
左岡外人家。
尊兄所居之室。
而家後山上。
亦有墳墓云。
時俗所忌。
在於墓門相沖。
而此家舍墳墓
在於坐穴不見之處。
實無妨礙者。
而第念尊家兄
弟聚族於斯有年所。
則便與地主相同。
而我則新到之客也。
主客之禮。
不可不先相通名。
以道來此之意。
故昨使李宣傳委進。
略通鄙意歸矣
宣傳回來
俱傳尊兄弟所云云之語。
生俱已領悉之矣。
李言尊家有田自穴頭周匝左右
耕墾一谷內者
幾至十許日畊
此尊家之所種藝而爲食者。
今若盡廢而陳之則此一害云。
穴處至近數日耕之地。
不可使犂鋤相及
此則勢將請賣於尊。
雖至倍價
不得不買。
許多種粟之田。
豈有盡禁之理乎。
此則依舊畊治可矣。
李又言尊家後墳山
必至遷移云。
古今人葬地之連岡各用者何限
至若金浦象村申相國葬親之地。
則與今完昌君成祖地同是一岡
家祭於北。
家祭於南。
兩家墓奴。
未嘗鬪鬩之事。
況今家所用之兆。
與我新卜之地。
岡而不相見者乎。
此則勿爲遷動可矣。
兩事如是安排
則餘外小小防掣之端。
自可方便措處
唯以勿失和氣爲主
幸甚幸甚
僕卽欲親自往見決擇
百里之外。
旣未得私出。
今有禱旱之擧。
九重憂虞
百僚在事
不得請暇。
玆以一書先布鄙意
書辭之外。
可以言傳者。
亦在去人之口。
望須從容進問。
俾無沮
不盡之患如何
在日後面敍。
不宣
答首輔文金公書(壬戌冬赴燕時在義州)
瑞興途間。
修上候書之後
驅馳撼頓
絶無餘暇。
雖未得更尋竿尺。
邸報中就審二郞巍捷會圍。
旋魁殿對。
爲國家賀得人
不獨閤下門庭之慶也。
此伏承下覆書。
仍諦調攝體履神相
仰慰且賀。
倍常品。
今番罰金事。
小生之意。
未嘗不以專使爲恭。
順付太便。
而使行旁午
西路糜爛
決難又責別行夫馬。
多端思量
至於啓請
今則方物文書
俱已齊到。
再明定欲渡江耳。
昨日又以三事馳啓。
一卽中山諸鎭事也。
忙迫封聞。
未暇暢悉。
而皆所不可不依許者。
伏望左台可否
善爲覆奏如何
歷見大興後。
又見正方
又見慈母
大興雖曰難棄。
第欠實用
正方最近大路
固是莊兵遏敵之所。
而久守則必敗
慈母絶好
形局頗與南漢相似
以此思量
南漢之無可知
至於弘福則天結聚
又勝於南漢
卽今時議以此等爲非。
鄙意以爲決然難舍
近處無石。
爲一大欠。
今若專付一人
以百餘石工專意鑿石。
一人專意燒甓。
限三四歲不掇。
最後調用僧軍。
限年分築以十年爲期則必無不成之理。
廟算
爲難得耳。
時事紛擾
見諸朝報者。
亦多駭異
生雖遠赴疆外
憂念倍切
唯望閤下爲國長慮
使此辛甘得調。
震撼得定
毋令旁視者長其奸心
此爲區區之祝。
餘萬不盡
燕京畫史焦秉貞書(在玉河館)
昨日所畫。
旣已得其髣髴處。
寫眞時。
以下所錄者。
加減之如何。
此像本是方面
作長圓。
蓋於眼下口上。
本面稍長一分
頤端著鬚處。
亦長一分
加減改爲宜。
額本凸闊。
眉本濃䜿。
口本廣厚
眸子不至細小
視眄頗有燁如狀。
此尤精神所注。
手法俱似欠到。
幸須一一著意。
不至爲非其人也。
昨坐房子
窓戶盡閉。
不至幽暗
而亦與外廳不同
自然少陽明之光。
摹寫之際。
未免帶著晦色
人生未嘗皺眉憂愁之態。
怒時亦罕。
傍人所謂滿面和云者。
實指此而言也。
此亦神氣所注。
並加著意如何
昨因屢次動筆
兩臉黑氣添多。
此面本帶土色
不可黯黲之色。
此亦改之爲宜。
髭鬚白莖
亦似過多矣。
此數條外。
亦須默運心匠
想記本面加減如何
犀帶一品則本不粧邊矣。
公元1683年
松磵李尙書(端夏)書(癸亥秋牛川時)
自弟北返。
台已東歸
踪跡參商
轉成契闊
書尺往還
亦復不繼。
則不疏節之失也。
得出牛川
此去台寓僅百餘里云。
便郵無因
益切瞻嚮而已
卽者趙監役袖傳台札。
披閱再三
不任感歎之至。
頃日台疏實是爲國家憂甚慮遠
罄竭悃愊之語。
設令有一二參差
豈不知台意之一出包荒朋亡之遺誡耶。
弟則所處睽孤
所遭曳掣
徒有張弧之疑。
遘遇雨之吉。
狼狽奔逬之外。
無他策矣。
幸賴聖心曲賜矜察
俾得罷退
就閒田里
得請之日。
歡喜如狂。
仍念曩日之如黃生輩爲弟促歸者。
眞是功德主大恩人。
讚歎足矣
天時漸寒。
正爾龜縮
若待明春和暖時節
作上游之行。
或可握手於淸心神勒之間。
而亦何可預期耶。
別紙所敎。
至當至當
先兆營遷曲折
略爲攄及於趙君。
而來示所云。
亦卽弟所嘗置念胸中者。
當十消詳而處之耳。
餘萬不宣
息庵先生遺稿卷之八
 序
  
贈均上人
昔吾先外王父東淮公文雅望
一代最。
貴重
而顧拘於時制。
不能需于世。
無所抒其奇偉秀傑之氣。
博觀域內名山大川靈境異區。
往往方外
奇逸之士。
相與遊嬉
愛之不忍釋去。
以故公之在世
所謂詩僧韻釋欲藉公一言以自顯者。
且日踵於室。
公皆樂與之接。
不少厭。
時有浮屠戒淨喜氣善談笑。
嘗遍走公卿貴人之門而謁之。
者莫親愛
故又嘗從公遵海以東。
金剛諸山。
及公築室於雲吉山下
有終老之計。
淨又來侍。
公每嘉其款誠
愛之彌篤。
噫。
世之結友披情素。
握手歡然
比義管鮑者。
及其久也
不能無衰。
夫淨以一浮屠。
能知慕公之德。
侍公數十年。
未嘗一日或懈。
旣偕公。
不憚遐險
搜奇剔幽。
盡嶽海之勝。
歸又以從公寂寞之濱。
則非有氣義
烏能若是乎。
其時余年方七八。
嘗侍公左右。
與淨一二見。
尙記公每把筆寫詩
或爲墨戲
在公案前
摘紙磨硏以供也。
後數年。
淨也死。
公叉下世
嗟夫
哀樂相嬗
勝事靡常
自公之沒。
至今十餘年間。
門闌日以衰替
無復曩時之盛
雖欲尋公遺蹟
幾乎湮滅無傳
夫爲子孫之心。
其烏得而無悲。
或時時於山人詩軸間。
覽公遺篇
仍復追惟舊日
未嘗澘然而悲也。
今年冬。
負笈奉恩寺
日與衲子居。
其中有名尙均者。
自言乃淨之門徒
亦嘗從其師謁公。
能徵公遺事
爲余道之。
余聞而始悲。
終又慨
然而感矣。
夫覽公嬉戲翰墨之餘。
猶有所悲
況其公所愛者門徒
如見公之所愛。
且其故家所不能徵。
均或徵焉。
其感于余之心。
尙復有旣哉。
然則余於均。
不可以無言。
因書其所感于心者以贈。
均亦善談笑。
頗類其師。
送徐兄道潤(文重)東遊楓嶽序
余少喜詞賦
於心最所契。
孫興公夢遊天台蘇子瞻赤壁兩賦而已
因且私自謂斯區也固以奇擅天下
然奚至若是絶哉。
是殆文人者之夸詡以自張大其遊。
未足信。
及觀古人之論。
以爲司馬遷善於爲文乎。
苟非生平壯遊周覽域內名山大川
以抒其奇偉疏蕩之氣。
其文亦不能至是。
於是乃知彼二公之於文亦然
奇山異水
各有以盪其心胸
而當其下筆爲賦。
崢嶸汍瀾
若波之涌而嶽之立。
雖彼二公
亦有所不自知者。
奚暇以夸詡爲意
尙奚信不信之足論哉。
余故嘗以爲山川與文。
未始相待
文非遇山川
不能奇。
山川雖奇。
非文無以見其奇。
余內姑兄徐君道潤。
將爲覲向關東
關東故多佳山水
且有慕司馬之志。
臨行過余
爲問其遊與否。
蓋期於省謁之暇。
一月裝。
直趨楓嶽。
毗盧渤澥九龍
公元1652年
濯足萬瀑。
檥棹三日浦。
尋永郞述郞舊跡歸云
噫。
吾子之遊。
其殆壯乎。
雖然余於子之遊。
復有所慨然而感者矣。
夫曏所謂天台赤壁
其瓌瑰絶特之觀。
豈嘗以古今異。
其所遊賞而暮娛玩
豈特孫,蘇二而已哉。
然而二公之遊獨傳。
其他沒沒無所記。
豈匪以停辭廢藻。
無足以寄千古
縱有之。
而又不能與彼兩賦者並。
固與無無異也乎。
楓嶽之奇。
不遜天台赤壁
人之遊娛者。
殆亦朝而暮。
顧乃二公未嘗遇。
無以侈其瓌瑰絶特之觀。
又曷從以信其景物勝否乎。
則玆山之蓄不遇之感而思一效其奇者。
蓋已久矣。
吾子之筇行。
且指于玆。
玆山之靈。
亦必新其物色
以待子之至。
吾子胸中文辭稍稍臻於奇。
又嘗與余同學詞賦
至於佳境異區騷人逸士所宜賞者
輒爲之逍遙俛仰
一揮賦之
以弔昔之不遇今遇之晩。
則余所謂山川與文未始不相待者。
其將驗於此矣。
如余閉門事病。
從而未從
縱嘗假蝴蝶
一登玆山。
亦未效古人之夢而賦。
徒爲吾子行而勖。
(壬辰冬
夢遊楓嶽故云)
送申晉夫(暹)寧親松都
昔麗氏之初興
膊裔腬
納羅包濟。
三韓之籍而
總之一。
時唯太師申公
功以武第一
及乎愍,讓之際。
背夷卽華。
衣裳鱗介
先聖之學以詔昧。
時惟侍中鄭公。
功以文第一
其後申公太祖
授命於桐藪。
績與漢紀信並。
鄭公柱乎危邦
一身較于天。
幾僵而復立者數。
不支以殉焉之
二公者實麗之所始終
而稱麗之節義
二公第一
二公以功以節。
竹帛俎豆
其高遺烈
百世如一日。
而其子孫蟬嫣縈組而襲冕者。
彌遠而彌昌。
太師之後二十代。
有字晉夫甫者。
余之外從叔也。
爲人豈弟遜讓
志於學
侍中公。
其外裔云。
則以二公之後
而能昌大其宗者。
其又不在斯人耶。
歲之季冬
將西有寧親之行。
以從祖侍郞公時留守開京故。
而開卽麗之故都
王氏五百年之遺墟也。
噫。
麗之亡。
蓋已久矣。
其始也。
賢臣有如太師公爲殫其烈。
以樹其業。
其衰也。
有如侍中公爲罄其節。
以亢其隤。
及公旣歿
而其故家世室
無復遺存
國隨以踣。
至今百年之間。
但見其山高水麗。
景物無改。
而其興亡盛衰之跡。
皆已剗削消滅
臺殿第宅之壯。
繁華遊冶之所。
皆已化爲敗礫隳礎。
埋沒荒煙野草之丘。
公卿侯伯震耀輝赫當時者。
已不可復見。
而一二遺
蹤舊躅。
往往樵人牧豎指點
覽者於此不爲徘徊愴恨
喟然而感者乎。
余嘗聞麗主嘉太師功烈
每於滿月之臺。
八關會。
特設公像。
以狀嗚喑戰鬪之貌以饗云。
今毀臺尙存。
猶可髣髴英靈之所肹蠁者。
遵城而稍東。
有鄭公舊宅
今易以爲祠。
以祀公。
自祠又迤而東數里。
有橋名善
卽鄭公捐命所。
夫以尋常行路之人。
匪必弔古而興想。
苟歷玆地。
未嘗慨然聳然敬。
繼之以咨嗟涕洟
其後追遠之感。
自有所油然不能已耶。
吾固知晉夫於玆行。
其所爲感。
必當有倍於人者矣。
嗟呼
丈夫之行乎世。
得如二公之所樹立
庸詎不謂卓哉。
今晉夫不必徒感其往迹於蔓露棘之間而已
不幸而著其節者。
不論其功與學。
庸詎非晉夫之所宜惕然興起
思與祖先配者乎。
晉夫勉乎哉
奉送春沼先生佐幕關北
公元1651年
辛卯之歲。
春沼先生翰林罷。
明年壬辰
始敍出知狼川縣。
未幾又罷。
二載敍。
敍而不調者又二載
而乃咸鏡道都事
時丙申七月旣望也。
先生將行
內外親故知數十人
出國東門以餞。
相與語曰。
先生文章經術一國
當世莫能二之
人皆謂先生
公元1591年
將朝夕從容館閣
左右人主之側。
今乃棲遑下縣
屈首佐幕千里外。
伈伈向人。
顏色低聲氣。
豈不勞且苦哉。
欲以是慰先生
於是先生之姪淸風金錫胄獨執爵顧四座而言曰。
諸君蓋未之知耳。
先生之此行。
當賀。
非當慰也。
先生之此行。
非屈者。
乃將大伸也。
不然
何先生之蹟。
與先外王大父文貞公之蹟。
其同之若玆乎。
嘗攷文貞公年譜
萬曆辛卯
文貞公內翰騎省
其年罷。
至明年壬辰敍。
文貞公沈下不振
丙申
巡按北路竣事
旋入玉堂
卽結知于宣祖
先生文貞公孫也。
其罷敍官爵同。
而其歲之辛壬同。
奉使北路同。
而其歲之丙申又同。
豈不可異也乎。
噫。
此又無足以異者也。
夫以微且賤之人。
苟其賢亦能以自奮
況以文貞公之孫。
其賢又能無所忝文貞公
其有不與文貞公同其貴者乎。
其始也旣同
其終也亦將同焉。
斯又可以左契而責者。
於時遂進爵而賀。
衆咸曰然。
文貞公北還不十餘年。
日益顯。
晉文衡三公
羽儀明朝
先生亦將自此而益顯矣。
未久。
如有天書先生還者。
吾儕其又將馳馬東門
先生于玆。
於是衆遂復再進爵賀先生以爲別。
中興唱酬錄序
余旣與申寅伯趙揚卿諸友
共遊中興
歸來浹旬
復出西湖之舍。
朋徒日遠
每想陟古城尋石洞
寒葉被逕
霜楓蘸水。
千巖萬壑
應接不暇
黃昏招提
對酌佛殿階上。
明月東嶺而上
白色如晝
涼露襲人
可謂千古絶景
惓惓不能忘也。
蘇子瞻嘗與王定國
乘月置酒黃樓
子瞻定國曰。
李太白死。
世無此樂。
三百年矣。
夫子瞻死。
去今又不知幾百載
不見子瞻之樂。
亦已久矣。
豈意吾輩於今日得復續二仙之奇興而以跌宕於玆也耶
揚卿貽書遠致西湖謂余曰。
吾方與同諸子
裒所唱酬詩若賦。
竊慕南嶽之錄。
以識不忘。
子其爲序。
余謝不敢
且復曰。
斯遊固不可忘。
錄之固善也。
吾輩之所賦。
有若廬山之吟赤壁之篇而語足以敵斯景者耶。
南嶽之錄。
何可儗也。
余嘗觀其錄。
二賢之所玩賞
皆如目擊身歷
怳然相與追陪層巒疊嶂奔流淳潭之間。
令人景慕欣聳之不暇
噫。
此豈以其淸詞逸韻
炳琅耳目
能服于人而然耶。
抑非必有待篇章句字之末。
而別有所使後人觀感不能肄者乎。
未可知也。
揚卿再書曰。
子之言良是。
此殆所以
自勖
且以勖吾輩也。
吾輩南嶽之遊。
顧慕云爾
非敢儗也。
請遂以斯語。
爲斯錄序
贈某序
太史公曰。
天下煕煕
爲利來。
天下穰穰
爲利往。
世之詿乎利久矣。
溺人心志
塗人耳目
仁義遂以亡矣。
金子曰。
上世之人。
樂道仁義而羞言利。
中世之人。
仁義不能勝利
下世之人。
仁義惟利是求
習俗之隤。
若陵之夷。
若水之走下。
雖家曉而戶說
終不可以復也。
是故志士賢人忼慷節之倫。
往往知所恥。
不苟當世合。
而世亦反以爲譏。
鵬之飛也。
扶搖靑天
而鳩與鷽笑之。
蛟龍嘲於獱獺
鵷雛爲鼠鴟之所嚇。
固必至之勢。
不可諱而避者也。
昔者仲尼辱於向魋
子輿侮於淳于
季次窮居
子淵陋巷
仲由縕袍
原憲環堵
結駟連騎
騁騖諸侯者之徒。
咸乃刺口而恣其嗤。
嗟乎
旣後矣。
俗益偸。
習益不可變
而況處身隱約
孤潔之行。
不求顯於世者乎。
其受菑又何可勝道哉。
此放利之行。
所以日肆
何知仁義之論所以作。
而鄒聖之所以喟然梁王之問者也。
坐賈營市廛。
賈役道路
脩容袨服
游士釣聲譽也。
黛綠臙紅
冶女之蠱美少也。
至如弄文之吏,好技之人。
巧於心者。
不顯其戕身。
巧於手者。
不惜殊指
斯特閭里之賤。
爲利心之所使
自昔猶然
無足異也。
及乎俗之偸夫。
所謂士大夫
持名而尙節者。
終亦莫不墜於利。
當彼之拖玉
錯繡轂而行也。
非不洋洋盛乎。
至趨人主之前
顏色喜怒
務飾爲媚悅阿容
曾無所恥。
不過朱紫耳。
巖居壑棲之士。
賢聖之訓。
以文其言。
設爲名高
以矜其行者
亦或招權勢。
以要尊官美仕
是與閭里之賤奚異。
其實爲利也。
噫。
其所由來者漸矣。
苟有嗜仁慕義
有以之者
則不戛戛難爲力哉。
遯居絶俗
無悶之志。
頗與世相齟齬
顧於余甚有合也。
豈古所謂同氣相求
同明相照者。
非耶。
夫不合乎人。
必將合乎天。
不合乎今。
必將合乎後。
子旣躬耕白雲之谷矣。
亦且洗耳牛渚之波。
相與恣傲跌宕一水之間。
不以察察而受其汶汶焉。
則吾兩人之利。
抑亦將無窮已乎。
某今有還棲之行。
聊書其所嘗感者以爲贐。
且與之約。
柳氏子序
忠原柳氏子某。
今歲擧武不第
其歸也。
子瑞明贈之以鞭。
且爲文以勖之。
其言多感慨奇菀之思。
謂貴
富必可致而其致之有時
故雖古俊傑非常之士。
要必待善駕馭鞭策之。
而時不至焉。
則亦蠖屈而已
其辭丁寧勤曲。
一篇之中。
三致意焉。
噫。
夫鞭而後行者凡馬也。
若駑也駘也。
鞭之不動。
騏驥驊騮
不待乎人之鞭之也。
吾嘗觀柳子
今雖屢躓於鹽車之下。
莽莽常有千里之色。
是特時未至耳。
豈必鞭之而後
始以盡其才乎。
然瑞明猶以是物爲贐行之資者。
柳子亦必有以識其意也。
嗟乎
使柳子持是物策款段
蹩蹩下澤
田野間。
灌漑淺深而已焉。
則斯乃柳子不得其時
而是物之失其職。
固甚矣。
使柳子而遇其時
得其善駕馭者
左右鞬箙。
五丈之旄。
躍馬叱咤
指麾熊視虎躍之士。
是物也於此足以效其用矣。
然則固有待於人。
而人亦不能無所資於物耶。
抑以物使馬
人使物。
而人又有使使物者。
亦復有使使使物者耶。
柳子識之。
古文選序
鄒孟有言曰。
寡固不可以敵衆。
弱固不可以敵強。
此語兵之常勢然也。
然而古之善用兵者。
往往能以小制大。
出奇取勝
謝玄淝水之捷。
虞公采石之勝者是已。
夫以偏安不振之晉。
而覆符氏投鞭斷江
之師。
則此誠可謂難矣。
然其兵尙號爲數萬
用習和忘戰之宋。
而破完顏鉦鼓千里之衆。
則此誠可尤烈矣。
然其兵猶至於累千。
至若東吳甘興霸所領。
麾下百騎耳。
夜俱襲魏武營。
出入跳盪
如履無人之地
其所殺傷甚衆。
魏武以此解兵去。
由是觀之。
兵愈少而其選愈精。
選愈精而其勝愈奇。
苟爲不然
雖有齊山之甲如林之徒。
亦何與於勝敗之數哉。
噫。
豈特爲然
惟文亦猶是焉。
夫自代繩以來
六籍紛然汗瀾。
耗毫。
溢宇充棟
天下之書衆矣。
誦習之家。
不勝其繁且難。
於是乎選之事作。
是亦用兵者之簡卒。
乘鍊鋒銳
以資出奇取勝
其爲用又曷可少哉。
近世選文者。
西山眞寶
謝氏有軌範
二書盛行于今
然或以其雜採賦辭。
章程未整。
偏取唐宋。
詞氣漸俚。
蓋亦不能無病之者
吾同宗子文兄弟頃自湖南俱來
從學京師間。
要余抄古今文。
以便服習
余遂盡取秦漢以下南宋諸家文。
掇其菁華
拔其腴雋。
滿百而止。
分爲三篇
書其目而歸之曰。
此猶貫寨之騎。
有善用乎此者
髣髴孫吳魏武者。
足以褫其魄。
而況於此者乎。
雖弱必強。
一戰而霸。
吾且刮目而俟之。
顧榮張翰江東序(月課代人作)
公元1656年
蓋聞張平子賦歸田
卞榮辱之境。
仲張統之著樂志
不羨帝王之門。
是以吳江鴟夷之舟。
鹿門龎公之藥。
潛山隱藪。
有道焉。
辟世辭名。
亦其情也。
吾郡張君高韻邁俗
達識洞微
皎皎雲霞之思。
棲棲風塵之際。
薄遊梁國
鄒生長裾
顧覽帝京
伯鸞之哀操。
天時人事
四宇而增懷。
海月江風
千里而引興。
于斯時也。
蓐收乍戒。
少昊初臨。
涼風動而城闕寒。
白露下而蒹葭冷。
松江之鱸且美。
何須武昌之魚。
笠澤之菰新肥。
不數西山
時物正佳於吳會
遯思已決於江湖
洛北秋生
海燕而共別。
湘南水闊
冥鴻同歸
惟其鞭之先。
不無分袂之恨。
嗟乎
人生貴在適意
物外可以忘機
畫棟雕梁
非久戀之所。
煙汀霧渚
得爰集之鄕。
今朝遠離
登山而臨水。
他日偕逝。
飮江採薇
百家詩删序
善乎。
胡生之論也。
自唐以後
選詩者多矣。
英靈國秀。
間氣極玄
但輯一時篇什
荊公百家
缺略初盛。
章泉唐紀。
取中晩。
周㢸三體
牽合之譏。
好問鼓吹
錯雜之失。
百年來。
未有得其要領者。
獨楊伯
唐音
頗具隻眼
然遺杜李詳晩唐
尙未盡善
高廷禮
品彙而始備。
正聲而始精。
斯言不其然歟。
余觀近世
玄超之類苑。
務極廣大而旣傷於繁蕪
于鱗之詩選
一主高簡而反失於阨僻
譚藝之家。
蓋又不能無病之者
去歲
余以肺火
杜門養痾
無所事事
偶聚唐人詩集數十以資閱玩。
仍遂不揆寡陋
輒有甄錄
且復裁酌諸家之選。
以成一家之書。
得詩滿千。
編者九。
名之曰唐百家詩删。
是删也。
師其備於品彙而刋削以歸約。
法其精於正聲蒐羅以就博。
其於體格聲調
不敢不致其謹且嚴焉。
庶幾高氏權度
不大相盭。
而使胡生有知
抑或有以當其意也否乎。
凡其去取編撰之由。
諸凡例。
不暇悉。
海東辭賦
世共知離騷爲楚人之音。
殊不知佯狂麥秀之什。
懷沙之所濫觴
至於慶卿易水一曲
又是朱夫子所稱之爲悲壯激烈
非楚而楚者也。
夫以浸沐仁賢遺化之鄕。
而且金臺長壤界相接
自昔東士之習爲文藻。
尤多辭賦擅名於世者。
無亦有得麥秀易水之流風餘韻而然者耶。
余於前
解職居閑
仍爲諸從輩所要。
遂遍閱東人古今諸家辭賦
就揀其聲調諧雅
能不詭於作者之旨者。
一帙
人自麗朝李文順。
至我春沼舅氏
爲二十有七。
祖江至夢喩。
爲五十有八。
夢喩者。
法七而爲者也。
唐李善七發
以爲楚辭七諫之類。
然則夢喩亦辭之流也。
總名之曰海東辭賦
以見夫左海明之區。
千里遠數百代之下。
尙亦有宗依屈,
踵躡班,揚。
非楚而楚。
足觀云爾
行軍須知
自古兵家言者
孫吳尙矣。
諸葛武侯之心書。
李衛公問對
後世孫吳
宋仁宗朝。
嘗命樞臣曾公亮等。
武經總要
皇明嘉隆間
少保戚繼光亦著紀效新書
備載戰陣方略卒伍敎鍊之制。
此又輓近言兵者之所取以爲宗師者也。
昔在壬丁。
我國再遘倭難。
天子爲之發兵東救。
其時總戎受脤
多是宿帥。
能識邊事
軍機者。
我之將士
得以質疑難於帷幢之暇。
仍取戚氏新書
撮其操鍊之要。
名之曰兵學指南
則今國家設廳講授
稱爲能麽兒者。
卽此法也。
指南一書
不過百餘。
則圖不過數十本。
武士初學者。
始雖若聲牙艱棘
而不
一兩月。
皆能擧而誦之。
余自忝本兵以來
每欲更求軍書之最切緊者。
指南而講之矣。
頃者始於總要中。
得行軍須一篇
雖不知爲何代何人所輯錄
論議明而計晝詳。
綜錯七書
檃括百家子史而成之者也。
嘗試論之以兵家而擬之於醫家
指南者。
湯液丸散炮炙之方。
須知
虞摶或問,李梴提綱之類也。
擬之於星曆家
指南者。
測算度分太少之術。
須知
司馬遷天官書,許衡曆議之類也。
擬之於禮家。
指南者。
儀節登降興俯之數。
須知
大戴小戴明堂禮運之類也。
必二者俱備而後
體立而用以行。
理得而數亦明。
質文相比
內外兼該
庶幾無虧闕之患矣。
故於私塾印書之餘。
鳩工印出數百本
將與指南並布諸中外。
俾我國中弁鞈之饒於武略者。
得資其講習焉。
春沼先生文集
歐陽文忠公嘗論蘇子美之文。
以爲斯文金玉也。
棄擲埋沒
見遺一時
後必有收而寶之者。
世之哀憐子美而惜其才者。
其可無恨。
余每讀至此
未嘗慨然感而澘然出涕也。
嗟乎
固有貴且重者。
而人或不知其爲希世奇珍
則揜之以糞土
汨之以
沙泥
沈藏䵝昧。
宜若無因自表見。
然其精英所聚。
時出光怪
以之輝映日月
衝犯星斗
而有不可得以掩焉者。
歐陽公之所以深感子美遺文
反覆三嘆爲言者也。
然以余觀之。
古今文人志士懷抱才美。
擯斥早歿。
不見用於世者。
不特子美而已
惟我舅氏春沼申先生
相國玄軒公之孫。
駙馬樂全公之季子
連世文章光顯
而至我先生
宏才邃學
潛心用力詩書六藝遺旨
其所折衷鼓鑄
以爲文辭者。
類皆奧衍敏妙
自中乎軌度
尤工於楚人語。
幾乎之者
本朝自明以來
士大夫始相學習
爲秦漢古文
簡易崔公實倡之於前。
谿谷張公復繼以張大其業。
先生者又出於二公之後
眞可以接其統緖而得其眼藏
雖其體態所擅。
纖腴淡濃各自不同
譬如方者輝山
圓者媚淵。
大者爲圭爲璧。
小者爲珩爲璜。
其所以爲希世之寶則一也。
先生旣早負重望。
旋擢高第
簪筆橫經
侍人出入
其於彌綸黼黻之業。
亦莫有舍先生而先之者
世故嬗變
家難遽作。
始則自屛田間
終又徊徨於嶺峽。
偃蹇擯落
齎志而歿焉。
噫嘻悲夫
方先生始卒
先生之胤正字收集先生
詩文它所著。
爲幾卷。
及其病將死。
擧而付余曰。
使我先人遺文不至於泯然無傳者。
子之責也。
余謹垂涕而受之。
藏之又二十餘歲矣。
今於印行樂全遺集之餘。
繼以先生著號春沼集者附之。
噫。
先生之文。
其將遂行於世。
不至於棄擲埋沒
假令歐陽公者更生於今
觀先生之所著。
以識先生志業所存
其所哀憐戚嗟
反復流涕者。
豈但爲一子美而已耶。
先生不甚留意詩律
退居廣陵時。
牢騷佗傺之境。
吟詠自遣
而猶不能多。
得之於狌山北幕者。
亦不滿秩
故今集中所錄。
較之他文。
不能三之一。
而第其氣格雄渾
頓挫沈鬱
自然長公海外之遺韻
噫。
捲握之物。
猶富數世者。
此卽古人之語也。
苟其至寶
何必多也。
玆敢以宿昔之所感于心者。
謹書卷首
且以質之世之具眼者。
再書春沼先生
春沼集旣刊行有日矣。
有過余而問者曰。
子從春沼公問學固久。
今若欲論公文所至
其將置之於國朝何公間耶。
余應之曰。
余識蔑。
何足以知之。
然嘗聞之。
公年二十四。
始著原十一篇
往質于鄭畸翁弘溟。
畸翁每讀一篇
輒稱善謂公曰。
子文何遽不及
持國
豐腴少遜而辭采過之。
且子年少
才且盛。
不可量也。
樂全公見公所白雲樓記。
亟稱之以爲東京之文。
公於文辭
蓋有天得
方二十六七歲時
已臻古作者閫奧
俄遭樂全公喪。
喪畢。
登第翰苑
未踰年而家難作。
自玆以後
不復數數鈆槧
集中所錄者。
大抵皆三十以前論著也。
客曰。
若果畸翁之言。
相國其將讓公。
公讓相國耶。
余曰。
讓則吾固未之能知也。
抑余嘗讀公之文。
而竊有所衡於心者。
其評弇園鹿門兩家之文也。
其曰長江巨河淪漣澎湃者。
相國之謂乎。
其曰奇峯幽壑雲興霞蔚者。
亦公之所自道者乎。
凡物廣大高深
惟各正其性命而已
亦奚相讓之爲乎。
客旣去。
仍書其語。
復識諸公集之後。
以俟知者
白谷集序
始師年十七八。
自離岳走至京師
蹐諸名卿學士之門。
詩文以爲贄。
一時先輩鉅公
多愛師之聰頴夙悟
奬而進之以爲靈皎,默休之不是過也。
時我外王樂全申公不樂在朝
屛處淮上
師輒持經卷攝緇而從之。
與公之季子春沼公朝夕左右
筆硯之役。
閱四寒暑
不怠
仍敎以經史語孟諸
公元1680年
儒家言。
旁及韓蘇等書。
師遂日夜誦讀
而後
乃發之其文。
滂沛浩漾
若峽之決而河之潰也。
東溟鄭公斗卿歎賞以爲奇才
顧師以已事未明。
遠訪碧巖性師於頭流之雙溪
參依老宿
提唱眞乘
居然曹洞之世適。
中年棲止近畿
鄭東溟以詩贈之曰。
往哭東陽
今逢白谷師。
鳳凰終不返。
龍象含悲
其爲世所引重如此
其後春沼公下世
外氏群從相繼凋落
余每與師相遇。
師輒爲之敍說往故。
繼之以慨然悱惻
歐翁捐館
而惠勤流涕
曼卿已死。
祕演亦老。
蓋亦有漠然不知所向之歎焉。
盛衰相嬗
自古已然
浮世存沒之感。
又烏可旣耶。
師嘗爲南漢僧統之任
久辭去。
獨往來於峨眉聖住之間。
至庚申初秋
竟以微疾示寂
噫嘻悲矣。
其徒懷善收拾後事
無遺憾。
而復裒其平生所爲詩文數百首
千里訪余。
請余序之。
余乃發其篋而讀之。
則其詩格古氣健。
類非沾丐於靈皎,默休之餘䞉。
少時之作。
又皆就質於諸先輩鉅公
得其印可者。
晩益宏肆
能爲古今雜體
爲書碑記之文者。
亦多疏宕可觀
不待余文自可以傳於世者。
然余於此尤有所憯然感於中者。
不特廬陵之於祕演眉山
公元1682年
之於惠勤而已
又安可終然泯默
以重孤懷善爲師勤勤之志耶。
故將師生終始兩世相識之誼。
並書諸卷首
以志余感。
以爲白谷
師名處能。
白谷其號也。
壬戌重陽
息庵居士書。
錦帆
公元1687年
袁小修中郞詩曰。
錦帆解脫諸集。
意在破人執縳。
有率遊戲之語。
快爽之極浮而不沈。
情景太眞近而不遠。
要亦出自靈竅
吐于慧舌。
寫于銛頴
足以蕩滌塵坌
消除熱惱
中郞徐文長
則謂其胸中一段不可磨滅之氣。
英雄失路
托足無門之悲。
故其詩如嗔如笑。
如水鳴峽。
如種出土
寡婦夜哭
羈人之寒起。
當其放意
平疇千里
偶爾孤峭
鬼語幽墳。
噫。
小修中郞兄弟
固自相爲知己
田水沈淪銷落
苟非袁生之能具隻眼
其孰能拔之於醋婦酒媼之手。
表章至於此耶。
二公之外。
又有吳門王百穀尤擅詩譽
淸新俊逸
往往造奇語。
蓋亦玉溪丁卯之倫。
而非他雕香刻翠。
輕盈流蕩之徒。
所能髣髴也。
今於三家集中。
摘取長律百餘首
彙爲一集。
而以其人或生長姑蘇
喜遊吳會
其所流連興會詠歌之跡。
多在於靈巖虎丘之間。
遂仍名其書
錦帆云。
黃鐘集序
近日偶取國朝名家詩。
自挹翠以下東溟九人
集抄若干首爲二冊
題之曰黃鐘集。
有過余而問者曰。
集詩而名以黃鐘者何耶。
黃鐘陽律也。
陽之數極於九。
黃鐘之管。
長則九寸
圍則九分
諸家之集。
其數亦至於九耶。
有名以應者。
有名以林者。
有名以夾者。
黃鐘長於五律
九家之詩。
皆選以長律耶。
鐘律詩律
雖若各異。
鏗鏘鞺鞈
音響節奏
亦無有不同耶。
余笑曰。
子豈工於方朔術者耶。
何其射覆如此
抑吾之選此集者。
秪以近代詩人儇薄莝陋。
無足以導宣和平而得中正之音。
故聊以九家格力溫厚
才氣㷭涌者。
表以出之。
以爲作律之軌程而已
噫。
中聲一振
雅響舂容
宮商得所
噍殺盡變。
則斯豈不足以詩律黃鐘耶。
客曰唯唯
旣退。
次其言書于卷首
九家者。
挹翠東溟之外。
訥齋石川,蘇,湖,竹陰,澤堂七家
黃秋浦先生集序
昔我外曾王父象村申文貞公嘗論白沙秋浦先生
以爲沙翁是人傑。
風流太似晉時人。
謝安石其倫
也。
忠介政事
無出秋浦
吾儕朋游間。
唯此兩公風致
人自不可及
入相之後
又每言秋浦若在。
相當在吾前。
其所施爲
必有可觀
宣廟作興之日。
才彥並湊
及至仁祖改玉之初。
山杯耆碩
白首魁壘之士。
無不造於朝者。
文貞歷數當世
慨然叔度之思者。
乃獨在於先生一人而已
噫。
文貞之於先生
其所推忠慕義
咨嗟永懷
有出於爲交游朋儕一時喜好外者
小子之誦其言久矣。
顧生也太晩。
先生之歿三十餘年之後
始得先生事行終始家牒野乘之間。
則又每歎夫先生專對日域也。
正當皇使跳出
秀酋未死之日。
當路再三易使。
必歸之於先生者。
盧杞之必遣魯公希烈故智
而迨乎金墉始錮。
賊臣構禍
謀誘死囚
以之鋤除一時名流
而又必先先生
拘幽竄斥
沒身而後已。
自夫先生之沒。
時事日變
綱壞倫圮。
妖蠥並興。
梟鴟翔舞
虺蝮食人
龍亡虎逝。
昔人所嗟。
則卽我文貞知公而重公。
彌久不能忘者。
此豈牽於交游朋儕一時喜好之私而然耶。
先生早孤。
稍長。
受業牛溪成先生之門。
專心爲己之學。
文詞夙成
明暢粹麗。
長於騈儷
擢第未久。
旋遘倭亂。
奔馳於戎
公元1678年
馬之間。
而嘗於宋經略應昌軍中
與李月沙柳於于諸人迭相唱酬
方駕並鑣。
莫有能上下之者
先生所得於餘事者可知也。
顧先生不喜著述
有所作。
輒棄去不留。
其後胤子所公之所裒聚者。
又熸於丙丁兵禍
以故無藏稿。
先生孫參議公
與今少宰公選共相收輯
得五七言詩及疏箚書牘之文。
彙爲二卷
公所著詩序記若干屬于其下。
亟付之先生之外曾孫湖南李方伯師命以刻之。
旣成
參議公又屬余爲斯集序。
且以散佚居多
編簡太少爲恨。
余惟後生晩學
幸託於世好之末。
其知敬愛先生則深矣。
因此役。
得以掛名文字之中。
此正蘇氏獲序范文正遺稿宿願也。
文雖拙。
誠有不敢以辭者。
抑余聞之。
自古文章之傳於後者
不在篇什多寡
不以富。
亦秪以異。
詩人之言。
豈不然哉。
沙相公遺文數十百篇
先生文集行者
已五十餘年矣。
余每讀其文。
嘆其篇篇有奇氣
一語前人轍跡
然而沙翁之精忠大節
在於戊午收議一篇
其他所謂數十百篇者。
不傳可也。
今觀先生斯集。
亦有丁酉海文一篇
先生義烈精神
所質之以鬼神
證之以天地者。
可以傳之
千古
無所磨滅
篇簡雖少。
不足爲斯集恨也。
金生澤齋遺唾序
公元1682年
甲子
京師大疫
金生昌立以疹瘡不起
時病臥。
稍間
往弔大人首揆文谷公
爲言生少淸明遜悌
讀書嗜古
又言生之爲詩。
三百篇以下
唯以漢魏樂府盛唐諸家師法
駸駸日進也。
而遽短折
年十七死矣。
余聞而爲之怛然傷心
其後相公又以詩稿一卷題曰澤齋遺唾者示余。
卽生諸昆之所攟取生奚囊遺草而錄之者也。
所錄不過古體詩四五七言及長短句律詩十首
其間體態已備。
詞旨甚高。
有爲兩漢魏晉者。
有爲盛唐者。
有爲李白者。
有爲長吉者。
譬如蚌貽初剖。
已覺爛然照夜之色。
又如驥子墮地
便能絶塵
權奇滅沒
千里在眼。
希世奇才也。
曩昔公有湘澤之吟。
而生以髫年往從。
旣已與公之賦騷近。
生之外舅太宰公出江都
生又從而誦碣石之章。
海月之詠。
而及歸京邸
輒構山齋白岳之下。
日與諸兄共相揚扢
志眇千古
其所磨礱鼓鑄
爲之擬議者。
雖或未臻純熟之境。
而其取路之正。
稱物之潔。
才情見識奇邁卓絶
要非近代詞人之徒知排比聲律
神韻
全乖。
組織綺繪
生色已泯者。
所可並日而論者也。
噫生之生也。
晩於相公
諸子爲最少。
其死太早。
比之古人之有文而無年者。
又最少。
不特相公長抱西河之慼。
而抑行路之所共惜之者也。
雖然昔者韓愈常慟姪孫滂之早死。
而至銘其墓。
則曰莫不歸於死。
壽何少多
自寬抑之詞也。
屈原年歲雖少。
師長兮。
又稱才之美拙
本無係於年歲老少也。
方今風雅道廢。
正聲日亡。
淫哇浮艶
劣魔之誤人久矣。
操觚之士。
苟或有志於古作者遺旨
滕國雖小。
必來取法
斯集也亦足以迷路之一導師
可以塞生者之悲。
而且以慰生於九原也耶
噫。
息庵先生遺稿卷之八
 記
  
宅南小丘茅亭
地或有遇不遇
有所蔽則宜不遇
遠於人則宜不遇
匪斯二者而猶不遇何哉。
宅之南。
一小宜於亭。
去吾宅幾數百步而近。
匪遠也。
周其丘亦幾數百步而曠。
匪蔽也。
然不遇於人而亭猶闕。
宜玆丘之日焉而棘。
日墆焉而兀也。
余偶行而得之
幸其不期而遇
乃命童僕取斧鍤。
剷夷其阯。
剔翦其
兀者易而棘者豁。
削木而棟焉埴土而墍焉。
而茨焉。
於是玆丘始遇余而亭。
余亦日遊乎其亭。
亭麓於終南山朝嵐暮煙
蒼翠變態者。
日與吾目會。
之前流以石澗
之後被以
其聲之琮琤而叶環珮
淅瀝而諧琴瑟者。
日與吾耳會。
亭之中置百家者書。
伊姚之記。
孔羲之經。
列莊之瑰麗
左馬之遒雄者。
日與吾心會
余甚樂之
益幸玆丘之爲余得也
噫。
地有遊覽之勝。
宴息之適
過於玆丘者。
或遠焉而在絶域
則非吾所能得也
或蔽焉而淪荒區
則非吾所能得也
今玆丘非遠而非蔽。
宜其終遇於余也。
昔者柳子厚雖羈於永州乎。
岣嶁一渠澗。
尙皆有記。
況余得玆丘於園籬。
又烏可而不記。
扈衛褊裨廳壁記
終南之麓以爲宅者非一。
而其最高而奇者。
曰吾王父相國公第
從第而南。
委蛇數十步。
其高益高
奇者益奇。
有亭翼然於其上。
扈衛褊裨之廳。
其爲丘僅數畝。
其爲亭僅五楹半之
終南之勝。
於是乎萃焉。
巖盤陁若屛。
迤于其西。
有壑窈然若坎。
當于其南。
有澗出於南而稍西。
有泉爲井。
亦南而稍東。
然澗或絶或續。
視雨爲度。
之流常㶁㶁。
不以澇旱爲溢縮。
遂滙其壑以爲池。
而泉與澗爭注焉。
其曰
半月,曰南澗,曰玉泉竇者。
爲池與澗與泉之名。
其曰蒼壁,曰丹丘,曰楓岸,曰崖,曰朝日者
爲巖之名。
皆鐫而朱焉。
環巖之前後。
錯之以植。
樹多松栝
其卉多嘉菊杜鵑躑躅菖蒲
每風自澗谷而來
噏呷廻蕩
林木競響。
大而爲宮。
細而爲商。
鼓琴擊瑟。
層崖之上。
花以四時遞葩。
鬪姸眩奢。
若嚬紅娥舞素姬婥妁於翡帷翠幬之間。
其爲勝大都如此
莫得而盡其狀焉。
王父公時以原任大臣
特領扈旅。
中外虎弁之屬以十百數。
靺鞈䩨箙劍而趨者。
日候門第
屛墻窄。
不能周武
王父公則闢園後隟地以容之。
而玆亭遂爲褊裨之所。
其所爲粧水石之勝者。
王父杖屨亦時焉而至故也。
有過于亭者訊於余曰。
吾始至於斯。
其高耽其奇悅其勝。
以爲非幽逸士莫得而宮也。
瞋目語難之夫。
咸群而萃。
與地宜乎
且彼之宜在於危徼絶塞
水若海鴨綠。
山若長白閭延。
亭障統軍洗兵
則玆地庸非舛歟。
余未之應。
有人對曰。
子徒知彼之宜。
而不知其復宜於斯也。
當時之危。
幽人逸士
固莫能以保其勝。
當時之安。
瞋目語難之夫。
得以嘯歌一丘一壑
斯係於時
不可以地論也。
且能使彼得嘯歌於斯者。
豈非吾君之聖而吾相之賢也耶
雖然不可以終有。
不可以終忘。
苟或有南警而北擾者。
彼皆將移其所嘯歌大之
喑啞叱咜。
可使千人廢而奪之氣。
其所葦于澗而觴于池者大之
駕峗艑鼓巨浪。
臠阜斟海。
可使國容壯而卉服殄。
其所環植而墻囿者大之
闢而爲楡林
迤而爲萬里
可使邊圉鞏乎若金湯
是以君子識乎時以通其變。
觀乎小以推其大。
豈若子之言陋而滯也。
余聞而奇其說。
因並錄玆亭之所爲勝者。
以爲記。
江亭
東方之水。
以瀆稱者七。
漢水其一也。
水自五臺而下
漱月厓盪斗峽。
衝放逆折
激而爲湍。
洄而爲漩。
軋焉如轂。
屈焉如僂。
蛟龍之所憑育。
幽怪之所眩惑
風雨晦冥
往往而作。
雷搏電儵。
千里一瞬
汨乎奔流
至乎漢都之西。
始漫而爲氷湖爲銅津。
蜿蜿蛇蛇
漪淪漣。
湍者潭漩者淵。
轂者砥僂者伸。
蛟龍幽怪之騁突者息。
而澄者如練
舒者如錦。
縈者如緬蹙者如縠。
賓主揖遜而不前。
王朝之會。
大僚翼趨。
小僚鞠跽。
於是乎水之變始極焉。
而苟非智與勇。
足以觀乎此哉。
吾友申君瑞爲人倜儻
有奇偉之志。
好讀
史。
能識古今治亂興亡之迹。
聽其言。
躍然而驚也。
有亭氷湖之上。
扁之曰觀江。
且因以自號。
當水之衝放逆折
物有所觸焉。
而非水之樂於險也。
及乎其漫而流。
勢有所靡焉。
而非水之有意安也
蓋亦任其遇焉而已
其險也不爲苟而免。
而萬折必朝于海。
似乎勇。
安也不爲幸而求。
周流不滯。
似乎智。
忠臣義士
忼慨激烈
遭險若夷。
竭其力扶其顚。
幸而濟也。
功尊而名彰。
不幸不濟
縻其身而不悔。
豈非其險也不苟而免者乎。
主聖而臣良。
上殫其用。
下盡其效。
其諧也若金石
其際也若雲龍
紳笏揖讓
不動聲色
四方隣敵服。
此固士之至安而榮。
而亦未可有所必也。
豈非安也不倖而求者乎。
噫。
天下之事莫難乎治與亂之際。
而唯智與勇可以焉耳
夫觀乎是江能險乎險而安乎安者。
庸詎天下眞智與眞勇者乎。
瑞明昔也有別業在月厓斗峽之間。
今乃舍彼就此
其亦有意於轉險而爲安者耶。
雖然
抑吾聞之。
君子之於世也。
未必期於勇。
而當勇而勇。
天下以爲無敵
未必期於智。
而當智而智。
天下服其神明
彼以捷捷爲勇。
絜絜爲智者
譬如蹄涔之水。
溝而引其流。
不能濡土之膚。
激而
揚之。
不見其躍而波者。
可哀也已
瑞明固善於觀水。
倘亦以吾言爲然乎。
蟹甲窩記
累石以爲山。
嵩華眇然小矣。
譬之摶沙聚塵。
爲至鉅。
中人衣食之家。
行乞者爲之流涎。
而卓,鄭,猗,陶之輩猶且憐之。
蟲之屬有無足者。
夔一足而禽之屬二足
獸之屬四足
則獸笑禽。
禽笑夔。
夔笑無足
無足可笑
然而又有笑四足者曰。
吾百其足。
至死而不僵。
四足奚其少哉。
則夫所謂衆寡小大之辨。
曷嘗有窮乎。
是特各因其所形。
而所視隨而變焉。
且古之帝王
或有茅茨不翦
土階三等以爲居者。
後之人小之。
故有前殿東西五百步。
南北五十丈。
可以萬人
可以五丈旗者。
後之人又小之。
故有周圍二十八里。
木蘭棼橑
文杏梁柱
鋪玉戶。
照爛煥爀者。
噫。
帝王一也。
而其居之不同
猶若此何哉。
茅茨雖朴。
士階雖陋。
曆象日月星辰
平水土
天下與人
皆政之大者
而猶足以於是
則是惟不知其小也已
彼或高大壯麗
至於二十八里。
而其於藏燕趙佳冶窈窕之女。
歌舞管絃之樂。
毛錯之珍。
錦之色。
蓄奇禽寶獸名卉異草
以快娛耳
目者。
不能盡其慾於是
則是亦不知其大也已。
不知其小。
以爲大矣
豈有旣以爲大而猶欲大之者乎。
不知其大。
以爲小矣。
豈有旣以爲小而能無大之者乎。
友人子彥明近築室湖曲
因其地之號。
扁之曰蟹甲窩。
鄙喭謂室之小者曰蟹甲
洪子蓋亦以志其室之小也。
間嘗求記於余。
余聞而訝曰。
洪子其不知其室之大。
而乃以爲也耶
吾聞古人嘗以𥺀米喩人之一身
夫以𥺀米之身。
而獲處於蟹甲之室。
豈不綽綽有餘裕哉。
且蝸之角。
有國二。
蟹甲尙爲一家
大小
不啻若獸之於禽禽之於夔蟲嵩華沙塵之間而已
由此言之。
其室果若蟹甲
然顧亦未爲小也。
洪子之窩。
吾雖未嘗一就扣焉。
吾知其必能覆之以數把之焉。
架之以數條之椽焉。
必有所謂門戶階級者焉。
古帝王之所堪居。
布衣樂極之。
不過圖書文史
慕古聖賢自娛而已
歌舞管絃之貯。
禽獸卉草之蓄焉。
則亦奚可以蟹甲而視其室哉。
噫。
固有必大者。
宮室之類是已。
不可以不大者
君子之學與業是已。
不大
不足任道
不大
不足以傳百世不朽
夫業乎士矣。
而以蟹甲自視
斯爲賢矣。
旣賢矣。
而以蟹
中而自視
聖亦可以幾矣。
旣聖矣。
而以蟹甲自視
天可與之合矣。
至於與天合。
可謂大矣
然士之能大其業者。
不以學爲先。
何以哉。
洪子勉之
抑吾聞之。
杜工部曰。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歡顏
使洪子苟勉學脩業
進用邦國
果能得乎庇寒之資。
以不工部之言。
則雖以蟹甲其室亦宜。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