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明谷集卷之八 (自动笺注)
明谷集卷之八
 序引
  
儀禮補編序
錫鼎旣爲禮記類編
序引詳之。
儀禮則以有經傳通解
不加定矣
旣而惟之
通解一書
修身治國之法。
纖悉備具
經子史。
靡不剟取成書
此書一通
足當諸經之用。
規模大矣
節目該矣。
然今欲並列五經三禮
則體旣不倫
文多重出
當以儀禮本經爲主
故今取士冠。
有司十七篇經文
而仍以通解所補參定焉。
漢河間獻王獻儀禮五十六篇
當時莫有表章緖正者。
中間缺佚。
三之二。
殆與尙書簡之爛脫同歸
庸非斯文之至恨也。
竊嘗論之。
禮始於冠。
本於昏。
重於喪。
祭和於射。
鄕達朝覲聘享
十七篇之中。
綱條略備。
聖人制禮之意。
庶可因此而討攷。
後之學者
誠能刳心着力於斯
不以諸篇之缺佚爲恨。
究窮見存經文
因其儀節繁縟
識其意義精微
則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之旨中道躍如
不待夫子家奴自塚中出來。
麟經義例
自當昭晢足徵矣。
抑又聞橫渠先敎人學禮。
禮者理之節文
所以固人肌膚之會。
筋骸之束也。
人之患在於心麤
心麤察理未精。
處事應物
無以中節而易失其則矣。
治身不以禮。
心知百體
罔能循理成德
爲國不以禮。
君臣上下
罔能正位而侀治。
大哉
禮之爲用也。
是故國喪亡身
必先去其禮。
老莊之徒。
蔑棄禮樂
蕩無拘檢
未免異端之歸而卒得罪聖門也。
玆敢附論于此云。
新印禮記類編
是年冬十月癸亥
上御經筵
聖學輯要祀典章。
講訖。
臣錫鼎進白
聖學輯要
匪久當畢講。
前頭宜繼講春秋禮記等書。
春秋一經
程子嘗欲作傳。
未成書。
朱子未遑焉。
兩賢論說
雜出於平日著述及門人所錄。
正臣朴世采廣加搜輯
分隷經文
名曰春秋補傳。
禮記正文板本
罕見於世。
臣嘗手自繕寫
章句之亂脫者。
細加釐正。
名曰禮記類編
如令開板印行
可備講筵參考之資矣。
允之
校書館。
鑄字印出各累十件以進。
伏惟殿下天縱
聖學德業日新
經史諸書
講誦殆遍。
典學之誠。
終始罔倦。
二書印行
適在今日文表章。
其亦有待而歟。
戴記一編
雖出於賤臣之纂定。
規摹義例
悉倣朱子通解
一言一句
不敢妄有删削
篇次
公元前130年
段。
各以彙分。
旣正其錯簡
又辨其疑文。
十數年而書始成。
殫精竭思。
良已勤矣。
儻以淸燕之間。
時賜省覽
殘編之緖脈。
究聖言之指歸
則必有以識其會通
審其節文
而其於治身正國之道。
爲益不淺鮮矣。
是書初爲私便檢閱
卷首序。
奏御之體。
而其論纂次之意。
頗似詳盡
今輒仍存於新序之下云。
上之二十六年歲次庚辰十一月日南至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行判敦寧府事臣崔錫鼎拜手稽首謹序。
醒翁集序
天地之間。
有純剛至正之氣亘古今而不泯
其鍾於物也。
金錫
百鍊彌勁
四時而不改易
其鍾於人。
則爲英特正直
國家變故
能盡臣節而立人極
天之生是
豈徒然哉。
然是氣也。
不遇炎天焚鑠
雪霜凌虐
與夫疾威危禍之所震薄。
亦何表見於世而爲人所重也。
歷考史牒
間有其人。
余觀近世
若故大司憲醒翁金忠貞公。
殆庶乎。
光海君尸位
淫昏天彝
孼臣從而從臾
將廢母后
群僚獻議
刀鋸鼎鑊以胥之。
人皆氣懾口呿
公時處宂班。
奮然曰。
三綱絶矣。
人臣不言
何以爲人
遂草議將上。
旣而李鄭二公先獻
議。
辭理激切
公改草十數字以進曰。
臣一愛君之心。
李恒福鄭弘翼一也。
大觸威怒
處公荒徼絶塞
栫棘幽囚者殆十年
末後見天日
首膺後凋之褒。
要非當日逆覩
則公於此固已自判一死矣。
夫以一言片辭
不測之禍。
萬古綱常之重。
昭昭者揭日月
磊磊柱天地。
苟非稟得純剛至正之氣。
不爲威惕而利疚者。
其孰能與於此
嗚呼
天之生是
豈徒然哉。
公之獻議
辭約而義明。
百世之下。
凜然生氣
余嘗讀而敬之。
觀公遺稿
其詩尙奇峻而絶。
不蹈陳言
其文主勁切而類不涉曼辭
是皆出於眞正剛大之所稟而象之然也。
公所著述
累佚於兵燹
存者無幾
公之孫尙書公懼其久而愈亡。
裒輯不怠
尙書之胤觀察使演。
能繼先志
剞劂氏
以謀其傳。
而問序於不佞
噫。
公之所樹立
自足以芬竹帛而照後世
顧奚待文詞爲。
然凡公咳唾言說之遺。
皆原於所稟之正氣
寂寥斷編
在後人益可貴重。
譬如精鏐之出於火。
其零金瑣礦。
猶足爲十襲珍。
又何忍任其委擲。
不爲攈拾耶。
傳曰。
誦其詩讀其書。
不知其人可乎。
後之善觀者。
於斯集。
亦可以得之矣。
世講契帖
昔我祖考遲川公
與浦渚趙相國谿谷張相國,延陽李相國結髮定交
道義相磨切至
皓首不渝
世稱四友
由是四家子松谷趙尙書杜谷張尙書李侍郞昆仲及家大人兄弟
托契修睦
以續如之誼。
間者吾輩人謀曰。
四翁神交
世所罕也。
四家修好
人所艶也。
至於吾輩之身而遂輟不講。
幾何不至於相忘而胥遠耶。
於是四家諸孫
踵修契誼
冊子
列書諸人名氏
附以契憲。
俾於芳月令辰。
携酒相會
驩然款敍
以敦奕世通家之懿。
行之垂二十年矣。
噫。
人事不可常者。
存亡散聚也。
散者有河山之隔。
亡者有幽顯之殊。
卷中人
別時多而會時少。
甚者已作千古
而迂齋之良。
又爲秋柏之實。
能不爲之驚神隕涕乎。
吾未知從今以往
人事嬗變
又未知其幾。
則玆會之宜繼講而勤修也審矣。
抑余因是有感矣。
朋友五倫之一。
五行之土。
親義別序
無不待是而成。
其道顧不重歟。
然嘗觀世人之交。
翕翕相逐。
自謂膠漆如也。
一言不合
怒氣相加。
或臨小利害。
反眼如不相識
至於祿位功名之際。
鮮有克保其終者。
信乎友道之難也。
惟我四家先祖
生並一時
道合志同
或以文章學術
或以德望勳業
迭秉銓衡
公元1686年
升鼎軸。
允爲盛代名臣
進而論事也。
各執所見
不相苟合
而考其心事
淡然如一
譬如酸鹹殊味。
炎潤異材
而其調和成物之功。
未嘗不同歸於一致
所謂古人友道也。
後承之人。
世篤情好
相視骨肉
子至孫而不替。
豈非叔世奇事也。
凡人之情。
愼於始而忽於終。
勉於暫而怠於久。
凡我契中諸人
以是交相勉勖
不至於弛廢
盍又砥礪名行
嗣守法則
無墜先祖家聲
此余今日惓惓之意也。
始張麟卿屬序於余。
久而未就。
閱書簏。
見此帖。
略志于左方
仍述其感云。
時柔兆攝提格日南至
完山崔錫鼎汝和識。
松谷集序
人材盛衰
率由世運升降
仍世顯融
名德相承者。
曠數百年
殆無一二。
若宋氏之隆。
號爲多士
父子顯名
爲後艶稱者。
不過呂正獻范文正數家耳。
嗚呼
豈不難哉。
在我仁祖朝。
有若相國浦渚趙先生
德行經術
士林冠冕
是生冢宰松谷先生
生稟異質
襲訓家庭
早以文學進。
歷敭華膴
淸名雅望
一世
允爲克家令嗣
毗世之碩輔
不亦懿哉。
松谷公及事仁祖
顯重於孝顯兩朝
進而奏疏論。
懇懇匡君救時大體
退而思度設施
勤勤乎拯民活國大要
士論民望
出公右。
旣長天官
兼摠軍國要務
執牛耳主文盟。
使天假之年
不日而躋台鼎之位。
其以學行聞望蟬嫣
原明之於正獻
堯夫之於文正
不多讓焉。
文章華國又過之。
此固先先生之流委緖餘。
而殆亦聖朝休嘉之運。
鍾於公家者特厚歟。
公之胤子齋公持謙以詞翰鳴。
忠文雅。
世名臣。
奕世承藉之烈。
照映當時
論其游好
市南同朝承拂。
西之在野藏修
卽公知心莫逆之交
傳曰。
父作之。
子述之。
古語曰。
不知其人。
視其友。
此又前史之所罕覯
而公乃兼有。
可謂盛矣。
公所著疏章詩雜文若干卷。
迂齋平日手自裒鈔。
未及編整入梓
公之姪持恒,持正兄弟
日久而愈湮晦
錫鼎重加纂次
錫鼎受而讀之。
其文渾浩醇深
必以理勝辭達爲主
蔚有先先生氣脈
疏章又典雅條鬯
有以根極魯論朱箚之遺。
至於騈儷
國朝之所最崇用
場屋少作
邁迹楊劉
斐然自成一家
兩制詞命
得眞蘇之體。
程儒學士
皆宗之爲法
蓋公早探經學
尤邃於史傳
貫穿諸家
擷英華。
故其發於文者如此
韓子云仁義之人。
其言藹如也。
公其殆
庶乎
持正爲沃川。
剞劂役。
未竟而沒。
持恒爲綾州。
乃卒其事。
間又問序於不佞
噫。
公之文。
奚待余一言而重哉。
顧惟不佞先祖遲川公
與先先生爲道義交。
累世修好不衰
不佞少時
屢嘗納拜承誨於公。
今於弁卷之文。
義有不可辭者。
亦以托名於公集爲幸。
遂爲之序。
公之季道山公陽字長吉
弱冠庠士
聲譽藉甚
其詩有絶塵之響。
惜其無年大成
遺稿十數篇
是烏憖使無傳也。
今輒附刻。
于公集中
別有東溟鄭侍郞題序云。
叔母太夫人七十七壽序
太夫人者。
叔父廣文贈吏曹參判府君夫人也。
夫人李氏
浦郡守之女。
晉州使之姪女
仙源金相國外孫也。
廣文公。
卽吾親靜修公之季。
文行夙詣。
弱冠
國庠
聞望藹蔚。
旣而公車屢屈。
不永
無嗣
靜修公季子錫恒。
之子
錫鼎之弟也。
吾弟廿七。
文科
自是得祿以養。
翰苑玉堂鳳閣銀臺諸職。
爲時名流
間爲陽川高陽,沃川三邑
俱將太夫人往。
備官養。
一家宗䣊咸嗟慶。
旣而嶺南節。
所部七十有一州
一道之養者三載
進秩松都留守
分司之養。
五月
關西伯缺。
廟堂
公元1703年
吾弟擬薦。
擢授西藩
所部四十餘州。
癸未十月
魚軒以往
其明年四月某甲
太夫人設帨之朝。
供具設宴平壤營衙。
觀察與其配辛夫人
率其子昌億若婦侍
從弟錫弼時爲甑山
率其子昌會至。
夫人姪孫趙君正萬江西宰會。
群從錫蕃,錫瑞等十數人
夫人之姪李藎,李彥謙
家姪昌敏,族姪數人。
並自京來會
夫人年七十七。
康寧無恙
觀察視膳惟謹
旣獻羞。
衆樂轟喧。
諸伎列隊歌舞
鶴蹌獅戲。
蓮花臺拋毬撥棹之樂。
更作迭奏
酒行
觀察奉觴以進。
再拜爲壽
太夫人驩釂之。
侍者以次觴于親賓訖。
觀察奉觴爲壽
太夫人如初
列位步爵如初
酒數行。
諸親迭進獻壽
酒酣
親賓起舞
兩兩爲伍
樂節軒旋。
旣而侍者一人冠帔函。
一人袿徽箱。
靑錦紫綺裙洎他衣裳
幾事以次進。
刀尺絲麻布帛几席之屬。
罔不備具
太夫人視至以授女御
寘于側。
肴蒸替獻。
匏竹沸咽。
日向莫。
太夫人倦色
秉燭乃罷。
者莫不嘖噴艶歎。
以內宴殊外會。
太夫人性喜約。
命勿速外賓
凡事皆以簡節從事
諸邑無至者。
只亞使通判及幕裨六七員坐於外而已
錫鼎時在圻鄕。
兢危屛蟄。
路且脩。
不克同此
燕喜
謹以一言遙爲之賀。
仍諗吾弟曰。
古人有言
天下有眞珍。
世間有眞樂。
眞珍無如葆身。
眞樂無如壽親
吾弟奉望八壽母
二藩榮養
斯固天之所以碩人德美
而微吾弟誠孝篤至
又焉能臻玆哉。
嗚呼
人孰無父母。
不可必者親年也。
親年幸而躋于大耋
得官以爲養。
不可人人而可幾也。
夫旣有鮐齯之壽。
又享藩府滫瀡之奉。
豈非世間至樂也耶
然人之所以親事君。
以此身也。
宅心臨事愼。
以毋荒墜家訓
是葆身之要也。
所謂天下之眞珍。
而修夫此然後
可以致夫眞樂。
豈有二致也。
於戲
先代奕世
以孝謹廉直稱
至于先祖遲川柳下昆仲
忠孝淸愼之節。
顯于昭代
吾弟早揚于廷。
名行茂著。
居官
一心斤斤不少懈。
以故雖與世末殺
不能掩其才美。
雄藩登宰列。
夫豈無自而致之哉。
人心操舍靡常
修于暫者愆于久。
恪于初者怠于成。
吾弟爾其勉之
抑又論之。
詘而信者天道也。
夫以叔父之才之行。
宜顯而反窒。
壽亦不究耆艾
夫人惸惸無所依。
卒乃無子而有子。
高年而膺備養。
先咷後笑
若有陰相者。
所謂天道斯可徵矣。
余旣不得躬奉一盞
承歡顏。
思以四海之珍爲壽
乎。
昆侖桃核
瀛海龍髓
遐哉誕乎。
不可以致之。
故以眞珍爲吾弟贈。
以爲保有樂之原本云。
典錄通考
公元1701年
恭惟本朝
繼麗氏而立國。
太祖太宗創業垂統
規摹宏遠
世宗經濟六典
定爲一王之法。
世祖六典而增修。
經國大典
至睿宗初年而書始成。
刊布頒行
金科玉條
粲然大備
後來列聖恪遵謹守行之。
今三百有餘年矣。
第以法久而弊生。
俗移而政革。
禮制憲令
代有損益
成廟而續錄作焉。
中廟而後續錄出焉。
中間百餘年。
變亂相仍
未遑編述
殿下仁廟中興之烈。
兩朝累洽之治
臨御旣久。
政化維新
公卿諸宰。
取累以來增定敎條
修爲受敎輯錄
錫鼎與聞編摩之役。
辛巳秋
申命廟堂裒輯法典諸書
分類合。
俾有統屬
錫鼎時忝政府
左議政李世白右議政申琓相議陳啓
令備局郞廳臣李彥經等掌其事。
取經大典前後續錄受敎輯錄等書。
合爲一通
名曰典錄通考
大典爲主
三錄諸條。
分隷於各條之下。
官司中經廢革者。
疏爲補註
品式之列作橫看者。
改爲直行
其他條例
亦多隨宜
公元1706年
正。
要以取便考覽
文則不敢一字删削
以存謹嚴之意。
其編定指歸凡例詳之。
仍付校書館。
活字印行
俾令中外官守
有所參考遵行
詩曰。
不愆不忘。
率由舊章
傳曰。
先王之法而過者。
未之有也。
列聖創垂基本於斯可徵。
而我殿下丕顯丕承志業
亦寓於方策之間。
豈但一時官司考據之資而已
抑又惟念祖宗之治存乎法。
祖宗法本乎心。
苟能修實德而行王道
克體祖宗之心。
隨時因革
莫非此心之所推。
良法美制。
可以行之永久而無弊。
此臣所以殿下惓惓者也。
以是爲序。
丙戌秋八月哉生明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政府議政兼領經筵弘文館文館春秋觀象監事世子師臣崔錫鼎拜手稽首謹序。
送朴大叔之任榮川序
長民者。
其道非一。
煦濡者。
酷厲者。
綜核細微爲能者。
聰察奸蔽爲明者。
其食焉怠其事。
封己害民者。
無論
所謂善於治理者。
不過如斯
余竊以謂民力凋瘵
不得不摩之以惠。
俗尙獷頑
不得不鋤之以威。
簿書米鹽凌雜
不可疏而不理
猾胥奸民欺詐
不可忽而不防也。
能是數者。
亦善矣。
然若求其至。
又有進於是者焉。
當官而盡吾心。
誠以將之。
勤以行之。
夫是之謂盡善
昔者張問政
夫子告以行之無倦。
居之以忠。
兩言盡之矣。
此卽本領也。
至其答仲弓之問。
有司
小過
賢才
則斯爲爲政要務歟。
榮卽嶺南一名郡也
山川淸淑
邑居閒敞。
其民樸忠儉勤
猶有羅代之遺風
且是儒賢範之所漸被。
今雖澤斬風微
不猶愈於他道貿貿之鄕乎。
苟能早夜以思。
隨事精察
本乎答師之兩言
濟以詔雍之三事
必以安民正綱爲意
則於爲政何有
大叔襲訓家庭
求道甚早。
平居
兄弟以誠
交朋友以信。
行業焯然
間嘗得峽邑當歉歲
一心撫摩
蔚有佳績。
其於治郡也。
吾知其優爲矣。
然邑風隨地而別。
志力有時而怠。
大叔乎哉
大叔學術名行
羽儀明廷
郡符是紆。
衆皆齎咨顧惜
然堯夫屈跡於縣廚。
子靜斂翼於庫官。
用舍懸乎時。
其如不在我何。
錫鼎大人曾莅玆邑。
殆三十年于玆。
而實有惠愛在人。
大叔行且訪之父老
其能道遺事否。
間余爲申侯應澄。
爲記字民樓。
刻而揭諸壁。
大叔試取而觀焉。
亦當有犁然會心者。
進宴圖屛序
今上卽阼之三十一年乙酉
朝廷大臣卿宰稱慶上尊號。
王世子亦三疏以請。
謙讓不居
只許陳賀進宴
其三月
百官陳賀如儀
將以四月進宴
天災寢停
改以明年丙戌秋八月廿七日
行進宴禮
殿下法服
親御仁政殿。
軒懸佾舞于庭
世子位于殿內之東。
西面
承旨史官楹外近西。
北面
宗親文武楹外階上。
東西設席
司饔院官立承旨之西。
北面
侍衛將士侍立御座之右軒架。
樂作進饌案。
王世子百官四拜訖。
王世子趨詣尊所。
奉觴上壽御前
上受盞置于前卓上
王世子降階四拜
樂作。
上擧盞飮。
司饔官受虛盞。
反于坫。
議政錫鼎趨詣尊所。
奉觴上壽御前
上受如初
錫鼎降階
百官四拜
樂作。
房承旨出就階上東偏
西面聖敎曰。
敬擧等之觴。
議政以下百官四拜
舞蹈山呼千歲者三。
四拜
於是相禮世子就位
引儀引百官就位
進爵官延礽,延齡兩王子。
原任大臣李濡,臨昌君焜,東平鄭載崙,府院君金柱臣戶曹判書趙泰采以次獻爵爲壽
進湯進爵如儀
凡行九爵而禮成
末後進大膳。
上樂則歌者琴瑟方響
鼓笛觱篥
去鍾
磬。
舞童更迭獻舞。
繼呈處容舞。
群臣拜跪獻酬。
循禮式。
無有愆差。
宴臣僚。
王子二人
大臣五人
宗親三品以上四十七人
卿宰三品以上六十人
儀賓三人
國舅府院君一人
承旨六人
史官九人
侍從三司二十六人
坊官八人
侍衛將士及司饔官諸差備官
不在與宴之數。
班行肅穆
百僚醉飽
旣而徹饌
日向擧燭
錫鼎趨而進詣御榻前奏曰。
今日
風日淸和
樂備具。
大小臣僚
濟濟咸造。
王世子進爵後。
兩王以次進爵
上下同樂
和氣藹然
玆乃百餘年來所未有休慶也。
國家不見兵革
已七十年。
殿下臨御大寶
又過三十年。
雖間値災荒
可謂崇極之會。
聖上務在節約
旣命外宴勿用女樂
內宴勿召外命婦
謹嚴酌損之意。
孰不欽仰
然今此進宴
旣係豐亨之擧。
不可不因事而存戒。
盈滿之時。
沖挹
安樂之地。
不忘危厲
斯爲持盈保大之術。
益有光於聖德矣。
在昔帝堯允恭克讓之德。
以致壽富多男之慶。
此臣之所以殿下顒望惓惓者也。
第念臣等侍宴終夕
俯伏致敬
上下不交一言
禮貌嚴肅至矣。
至於情志歡洽
則竊恐其未也。
且臣飮酒而醉。
不勝歡忭祈祝之心。
玆敢入奏矣。
 上曰。
今玆進宴
豈樂爲哉。
諸臣及世子再三敦請
故許之矣。
大禮順成
良用欣幸
大臣前席勉戒之言。
儘出憂愛之至誠
另加體念焉。
禮畢
上還大內
諸臣以次罷出
仍命廟堂講行優老澤民恤囚之典。
耆老大臣堂上官年七十以上衣資食物有差
又賜庶老于景宮前街。
所以推恩施惠者。
次第擧行
猗歟休哉
臣等幸際昌辰。
覩無前之盛事
身參湛露之宴。
飫沃恩波
雖古之旣醉太平
魚藻同歡
何以過玆。
從今以往
天錫純嘏
聖壽無疆
君臣相悅之樂。
繼作而流詠於無窮
百官庶民
咸有少須臾毋死之願矣。
與宴諸臣。
各辦物力
作爲契屛。
以志盛美永久
是爲序。
天東象緯考序
太一肇判
輕淸凝而爲天。
重濁結而爲地
游氣行乎其間
紛綸轇輵
是生萬物
血氣之屬有知
人爲最靈。
人民之類至衆。
而君爲司牧
于以代天。
人而理物
其職顧不重歟。
粤自唐虞以來
咸以欽天授時先務
旣有曆象占驗之法。
又必裒聚歷代星緯徵應美惡
于簡冊。
後來有所考信修省焉。
惟我東國僻處左海
檀箕以來
至于三國
凡厥規度
類皆樸
略。
年代旣久。
文獻亦且無徵
前朝王氏建國五百年。
革命之後
至于世宗莊憲大王
命相鄭麟趾等。
高麗史。
前代紀傳
天文五行志等篇。
頗似詳悉
然觀其所編述
只錄其災祥變異之載史牒而已
至於事應之類見
並無存錄
後之人。
何以推類博考而盡夫人事修爲之實用也哉
錫鼎方忝書雲
有意編著未易就。
天文學敎授天璧素精象緯之學。
遂予之麗史一帙
俾令綜彙成書
凡事應之隨象謫見者。
靡不採摭
以附於災祥各段。
名之曰天東象緯考。
天道玄遠
推驗多端
必曰某象爲某事之徵。
某災爲某政之失云。
近於鑿矣。
然象以類應。
不中不遠。
因此而謹天象監戒
則其有裨於聖朝側身對越之方。
淺淺哉。
抑又聞經曰。
人者天地之心。
傳曰。
人事失於下而天變應於上。
志壹之動氣也。
天象動於前而人事應於後。
氣壹之動志也。
志氣天人交相通貫
而機緘之妙。
間不容髮者也。
語曰。
鑑止水者。
知人面之姸醜
前代者。
知方來之休咎
爲人上者。
可不乾乾惕厲
所以克享天心乎哉
臣竊爲聖主惓惓焉。
歲次己丑春三月初吉
大匡輔國崇祿大夫政府議政兼領經筵弘文館
文館春秋觀象監事世子師臣崔錫鼎謹序。
黃朽淺集序
昔在仁廟改玉
才賢輩出
公卿薦紳大夫
率多經術士。
其於謀王體斷國論。
引古義以折衷之。
朝廷彬彬之風焉。
巖居尙志之士。
亦多顯名于時
爲後模楷者。
磊落相望
時則徵士朽淺黃公諱宗海
少遊寒岡之門。
得聞其緖言
嘗紏(一作糾)合章甫千餘
疏論鄭仁弘誣賢之罪。
聲名輩流甚。
未幾母后幽辱
喟然曰。
人道滅矣。
廢擧業。
隱居湖西木川
專精內修
囂囂然以道義自樂。
爲學
謹於名實內外之辨。
以惇倫力行爲本。
讀書講禮爲事
淹貫經訓
以及洛閩之書。
而於禮家尤精深
討究吉凶變節之難斷者。
博訪審問
而所極乎吾心。
以求其犁然有當然後乃已。
故其家居事親
執喪奉祭之節。
情文悉稱。
儀式曲當
皆可爲後世法。
而又爲之疏其異同備錄之。
所謂喪制答問,疑禮答問,門規祭儀等書是已。
於是廷紳鄕隣有禮節之疑晦
必質叩於公。
相躡於門。
簡相屬於塗。
一時儒林視公四禮繩準焉。
昔橫渠在關中
先敎人學禮。
夫子善之曰。
禮學使人據守
然則公之於學。
豈務
公元1709年
高論
出口入耳者比哉。
公旣勑躬彊學。
行誼著聞
自當長德沙溪,愚伏諸賢。
不傾推重
不佞先祖遲川公谿谷張相公
深知公。
亟相薦達于朝。
屢有除命
而顧公意不屑就。
固守丘樊
終不肯一出世路
易曰幽人貞吉
若公庶幾履道幽人乎。
公雅不喜論著求名於世。
草稿存者不多。
子孫無科宦。
未克梓行
公之族孫燦宰固城。
慨然謀捐俸剞劂
以壽其傳。
公之孫應河季遇文行士也。
訪余渼沙屛居
屬以弁卷之文。
余旣諾而未及成。
昨年
季遇遽沒。
訃書來索輓。
余爲涕而悲之。
旣而固城君以書申請
余方衰疾蟄伏
不可以文。
而亦何忍弁髦逝者托。
終無一言以副。
噫。
近世中卿士。
以至四方逢掖
鮮有談經好禮之人。
士風邦俗。
日趨貿貿而莫之捄。
豈其世運升降
移人習俗而然歟。
雖然
鄕閭窮居
以儒自命者。
好學執禮而不自表見。
於是集之行。
必有聞風而趨勸者。
然則斯文刊布雖晩。
其於裨補世道
亦豈淺尠也哉
東溟集序
文章與時代漸降。
談藝家以復古爲難
夫文之於西漢
詩之於盛唐
至矣盡矣
蔑以復加矣。
後世操觚
之士爲西漢盛唐者。
亦多有之。
窮年沒世
竭力模擬而卒未有幾及者。
有能得其聲音色澤
肖其形似髣髴
斯亦謂之難矣。
況生乎百歲之下。
處於偏荒之俗。
能不於時代。
不累於耳目
奮然自拔
獨追古人而爲之。
不其尤難乎。
國朝文章
大略三變
國初諸家
平實渾厚
理順辭達而止。
及至穆陵之世。
文苑諸公
擬議修辭
學嘉隆諸子
一反正始
篤論者猶未翕然
仁廟中興
谿,澤諸公
折衷前古
步驟韓蘇。
質有其文。
所謂彬彬君子矣乎
引繩西漢盛唐
則或有所未遑焉。
東溟鄭公晩起振之
公有高才逸氣
早負盛名
旣取魁科登顯仕。
不汲汲於世路名利
獨喜爲文章。
遍讀先秦兩漢之文。
而尤酷嗜馬遷。
終身肆力
誦數至累百千。
從橫貫穿
之如探囊
然於詩則獨取李杜盛唐名家
爲之標準
不道黃陳以下語。
故其爲文
洪鬯雄偉
長河巨浸浩蕩彌漫
讀者茫然有望洋之歎。
雖有千里一曲
不害其爲大也
其爲詩。
雋拔揚厲
天驥名駒奔軼絶塵
往往有踶齧不馴。
而毋失其爲上乘也。
東文體。
大約三病
其氣衰薾不振也。
其辭卑陋不雅也。
爲理纖瑣而不渾全也。
則不然。
旣以雋拔
爲主
反古作者之風。
文若寡要而毋或拙。
詩若少味毋或凡。
求一言之涉於衰陋纖瑣無得焉。
要之叔世偏邦之語。
若公眞可傑然命世間出者矣。
談者或以精詣深造
責備於公。
謂非經世適用之文。
騷壇主盟
公望久鬱而卒不見處
此則公固己捐而與之矣。
類非知言者也。
後公而爲文詞者。
設有雄視高步
掩跡前人
若夫前茅先驅
則當屬之公。
然則倡導正宗之功。
於是乎大矣
至於詩諷數卷。
公所矢謨陳忠於上者。
而孝廟亟嘉奬之。
至被皐比之錫。
毋論辭意古雅
明於治亂成敗之理。
辨於需世應物之方。
讀之。
令人感發興起
可與韓嬰劉向之倫。
頡頏異代
嗚呼盛哉
公沒未幾
泉南先生北藩
刊行詩集
文稿久藏家簏。
公之孫壽崙請于藥泉
取全稿通修而鈔訂。
及其伯壽崑宰宜寧。
乃付剞劂
公之仲季玉壺南岳二公詩篇存者不多。
仍附刻於公集。
可比王竇之疊珠聯芳。
其亦奇矣。
旣又屬序於錫鼎
嘗受知於先祖文忠
先親靜修公少時問業於公。
不佞自在髫丱
顏色而承謦咳者屢矣。
見公胸懷曠朗
神骨淸邵
超然馭風凌雲之想。
視世之矜飾握齪者。
若將浼焉。
得喪毀譽
公元1712年
嗜欲忻戚
一無入於其心。
噫。
公之文章
夫豈無所本原哉。
不佞場屋少作
猥蒙一言之奬。
至今在心胕。
遺集鈔訂之事。
得以與聞
遂敢以平昔衡度於中者。
書諸卷端
以質於世之具眼者。
歲壬辰夏六月上浣
完山崔錫鼎汝和父謹序。
南岳集序
鄒孟有言曰。
譬則巧。
聖比則力。
其至爾力也。
其中非爾力也。
此以造道言。
夫文豈異乎是。
古稱文章不朽盛事
然是藝之精者。
必有獨得之才邁往之氣然後
方可與論於家數淺深
不者。
榮華其言。
藻繪其色。
秪爲弊帚自珍
黃屋僭擬而已
曷足貴哉。
南岳趙先生
其先休川公以文章鳴。
緖脈有從來
生稟穎異之資。
未齔古文
過眼成誦
勝冠
已有盛名
顧早嬰痼病
涔淹床第者踰十年
未克肆力鉛槧
以充其分量
然論其所就。
足以追步作者
一時操觚士。
莫或之先。
旣以詞賦擢解對策
屢入高等
數奇
晩成一第
而又齟齬窮局於掌制登瀛
不與文苑諸公狎主夏盟
豈不惜哉。
竊嘗論之。
先生之文。
粹然出自經史。
取材於韓蘇。
柝(一作析)理於閩洛
平淡之中。
自有波瀾藻采
所謂經世之文也。
其功
應擧
稍變爲鉤棘
其所自喜
不可以此爲累。
詩不主一格。
少作尙奇韻。
入神解。
超然色相之表。
是豈區區繩尺影響所可髣像者歟。
世之譚者論前輩文章
以爲谿谷得法品。
澤堂得妙品
吾祖遲川得神品。
近世金相公斯百亦嘗言李彝仲當法品。
趙褧叔神品
金公自居妙品
前後標題
未知軒輊如何
息庵並世齊驅
瞠焉讓與一頭
先生之於文。
奔軼絶塵
可知已。
由此觀之。
楊子所謂巧者不過習者之門。
偏辭耳。
先生著述
多棄稿不收。
存者若干卷。
長胤承旨君屬余抄定。
未及梓行
承旨君沒。
季進士儀祥與其姪鎭禧謀以活字先印詩文數卷。
而徵序引錫鼎
先生父友也。
又嘗辱承指畫。
今已荒落矣。
其於剞劂氏
無能爲役
而亦何可無一言
錫鼎曾銘墓誌
先生之文詳矣。
才猷識見
實在艮齋新笥。
後之人觀全稿及附錄
庶幾有以其所存。
西河重刊
古稱三不朽
立言居其一。
又曰。
言之不文
行而不遠。
君子爲文藝。
豈不期於傳之久遠而無廢乎。
然自漢唐來。
操觚費紙札。
雕鎪藻繪
自詭永世不刊
之業者。
指不勝屈
其時移代夐。
率皆蕪絶蕩滅
譬如雲煙變現
蟲鳥啁噍
不過一瞬之頃。
求其影響不可得。
間有將晦而復顯
旣久而始彰。
載之簡策未沫
騰諸口頰而愈芳。
必其雄視高蹈
倬乎出類拔萃者耳。
我東詞章
始盛於麗代。
藝文之錄者何限
遺集之行于世。
廑廑十數家。
噫。
文之傳遠。
不其難哉。
西河耆之先生
生負絶藝
大鳴一世
文苑之評。
謂得蘇長公風格
觀於眉叟誄文所謂名將泰華不滅。
才與星斗相軋
可見當時推許之盛也。
其章之流傳。
寂寥數篇。
眞箇泰山毫芒
一臠不足以識全鼎。
譚者以爲恨。
乃者野僧掘地江岸
得銅尊一枚
中有西河印本詩文六卷
合爲一冊。
後爲淸道士所有
西河之後孫再茂訪求得之
及爲洪陽營將
將謀重刻
以廣其傳。
間嘗袖以示余。
求爲之釐定。
余爲摩挲屢歎之。
兒子昌大勘正訛缺
東平公載崙樂聞而相其役。
繕寫訖。
又徵弁卷之文。
余已荒落矣。
其言不足輕重
況公之文。
顧奚待於余言哉。
以是辭。
請之勤。
不獲終辭。
謹以一言申之曰。
今夫明珠美玉
棄擲埋沒泥土
精英光怪
自不可銷鑠
歷世滋久
有時而發。
則天
地之寶藏也。
西河公高才雋氣
不名一第
平生困阨流離
卒以夭死
其視楊子雲祿位容貌不能動人
有甚焉。
然其文章
終不容䵝昧鬱沒
是卷也寘之大江之濱深壤之中。
濤波之所侵齧
土膏之所蒸溽
不知其幾百年所。
而曾無所漬汚損壞
一朝而發之。
宛然前日
此亦天地寶藏
富媼鬼物呵護而慳祕者。
斯已奇矣。
今又重加剞劂
日傳萬紙
上爲御府群玉之林。
下爲騷人巾篋之珍。
光價照乘而軼連城
向所稱雄高蹈出類拔萃者。
非公之謂歟。
布衣窮居之士有志千古事者。
觀乎此。
亦可以無倦矣。
余旣歎斯文顯晦有數
又嘉營將君以武人能知先懿之可重。
捐薄俸而成之。
遂爲之言。
若其製作造詣品題
世之具眼者。
自當定論也。
從政圖序
從政圖。
不知昉於何時。
意者本朝中葉以前
文士閒居者所刱。
骰子凡三介立方形
四面分書文武勳。
上下二面
書貪軟。
畫紙爲局。
列書官職名品從政式例。
右手骰子而擲於板。
視其輪面高下
依圖行。
發身從仕薦駁陞貶。
並遵朝廷官制
分曹對擲。
退者勝。
蓋▦漏夜行。
古人所戒。
功名之下。
不宜久處
公元1702年
也。
古之敎者。
養人有道
師友簡編
日有進修
而又爲之投射舞弦。
居業於息游。
無適無所用心焉。
稱文一張一弛
孔聖有博奕猶賢之訓。
意可知已。
若乃官職名品
聖人所嘗講問
王制建官班爵
見於禮經
君子一物不格
則是圖也。
宜在小道可觀之列。
可以事近戲具
遂廢不講也哉
昔者白江李相國嘗修從政圖。
盛行于世。
稱爲白江板。
先祖遲川公在燕獄。
亦嘗修正
以示同館諸子弟。
前輩爲此
非直爲消寂遣閒之具。
要爲朝廷官制
因此可識。
差賢於蒱博雜戲故耳。
屛居鎭川芝山
鄕村學子相從者。
昧然不識方政之如何。
遂於觀書之暇。
見行圖板加修潤爲冊子
學子時觀
因以寓夫無所用心之戒云。
玄黓敦牂之歲日南至
明谷病夫序。
鳴皐集序
詩者文之精華也。
太上格調
其次聲韻
其次體裁
其次思致
格調聲韻
得之於天。
體裁思致
可以人巧造極
自古詩名家者多矣。
得其體裁思致者。
十之六七。
若晩李趙宋名家是已。
得其聲韻者。
堇二三。
中唐諸家是已。
至如得其格調者。
盛唐數家之外。
蓋寥
無聞
豈可易言乎哉
詩道莫盛於李唐
譚詩者以太白詩仙
子美詩聖
豈不宗廟百官
制作具備
故謂之聖。
水月空花
色相超絶
故謂之仙耶。
高氏廷禮深於知詩。
其編品彙也。
子美大家
太白王孟正宗
其意蓋曰得之天者爲上。
禮樂從先進之義也。
本朝之詩。
中葉以前
皆效宋人
槩不出蘇陳範圍
穆陵之世。
文士鬱興
稍稍步驟三唐
操觚講藝者。
擧能羞道宋元。
而猶未能盡洗習氣
蓀谷石洲號爲近唐
實有倡道正始之功。
余觀鳴皐任公之詩。
可與權李鼎時參盟。
於格調聲韻。
殆庶幾焉。
公之爲詩。
探風騷之源。
務求本來面目
不涉理路
不落言筌
不爲元和以後口氣
沖雅孤高
自有天然之色。
高者往往出入王孟
下者不失錢劉門逕
其於世之粗豪以爲大。
叫譟以爲雄。
拗險以爲奇者。
非唯不屑爲。
抑亦深病而力絀。
故其詩嘗曰。
楊墨仁義
蘇黃亂風雅。
其所自標置者然也。
蓋公人品高脫俗。
規規繩尺
絶類金粟後身
雖勉就祿仕。
棲棲薄宦
而不染世之滋垢
飄然遺世羽化之意。
其所啽哢
不作喧卑煙火人語
淸文絶藝
夫豈無本而然耶。
同時權李諸公
固皆交驩
間。
誦稱之不厭
後輩若谿谷澤堂及吾先祖遲川
亦皆長事之。
屢形於詠歌
雖其年位不稱其才。
文苑聲價
未始不在盧前
斯文豈可終於堙沒無傳哉。
顧後旁落不振
遺稿久未刊行
君衡聖爲按使嶺南
慨然捐俸。
遂付剞劂
有才而無命者。
自此而庶可勸矣。
孫進士兄弟請余爲序引
噫。
公之詩。
奚待余一言不朽
其先有素
且得與聞定之役。
略志于卷端
無菴稿引
姜丈性恬無外慕。
嗜詩不輟
其所著詩卷曰無菴稿。
蓋自號也。
人或以近於禪旨疑之。
余謂不然
翁無田於野
無宅於都
無僕也。
出無驢也。
日用奉身之物都乏。
無爲號。
記實耳。
非取禪旨也。
古人有體無完衣。
而親極滋味者。
無菴之行乎。
其詩有古音。
不作黃陳以下語。
具眼者當知之。
耆英故事
養老敬長之禮尙矣。
自虞商周以來
不以是爲重。
見於王制禮經
猶可考信
降及後代
漢明之敬老尊師
魏孝文尊禮耆德
不如上古之隆。
遺風餘韻。
猶有足徵者。
唐宋以來
此道漸替。
香山洛社
之會。
非不盛美宣著矣。
臣下私自燕喜
故或會于鄕居
或會于禪房
飮酒賦詩以爲樂。
未聞朝廷崇賢尙齒
古昔盛時也。
洪惟太祖受命開國
春秋六十。
遂入耆社。
賜宴卿宰大臣年七十以上十人
錫賚之豐。
眷遇之渥。
非復勝國以前規摹
後繼之人。
題名錄及式例行之。
今三百二十餘載
錫鼎曾經議政
年滿七十忝入焉。
屛居郊村。
無外事。
裒輯前修所錄。
首揭耆老次列耆英會賜几致仕優老古今壽耇婦人長年
又以回婚回榜等事附記
名曰耆英故事
以備太史掌故之採。
春秋傳訓義序
孔子曰。
吾志在春秋
又曰。
知我罪我
其惟春秋乎。
孟子曰。
詩亡然後春秋作。
又曰。
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
聖人魯史而作春秋
義兼述作
實爲五經斷案
故曰我欲載之空言
不如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古之傳春秋者有三家
左氏詳於事辭而略於書法
公穀於義例而疏於紀實
後來得胡氏。
其於尊周攘夷
誅亂討賊法嚴矣。
朱子曰。
公羊日月穿鑿
胡氏以義理穿鑿
又曰。
胡傳不滿人意
由是論之。
春秋亦有可言者
然永樂官印經書
以胡
公元1712年
爲主
蓋緣春秋獨無朱子註解故耳。
錫鼎少也讀春秋
參合四傳通攷之。
諸儒論說
有得失。
未有折衷之論。
反以求之。
有年所。
旣而朱夫子一言
春秋許多義例
於是喟然歎曰。
可以闡明麟經之旨矣。
遂乃抏精潭思
反覆硏究
撰集訓義若干卷。
主丘明而參取群史之良。
義宗紫陽稽合諸家之粹。
經文詁解之難明也。
爲之訓以釋之。
諸說異同相亂也。
爲之辨以折(一作析)之。
然後聖人宏綱奧旨
靡不粲然昭晳
非復前日爭門裂幅之歎矣。
不敢盡埽群言
自出新義
蓋亦竊取夫子述而不作之意。
其諸家並無解說。
或皆舛駁有所關。
則輒附管見
以通其理。
其亦僭妄之極。
曰。
通經爲主
經以必當爲理。
亦安可以淺昧自畫
不爲求通哉。
若其纂輯成書體要凡例
詳之訓義
諸家删削去取之當否。
亦以俟夫後世子正焉。
抑又論之。
朱夫子不作春秋
後人以爲未遑
愚獨以爲固有未遑者存。
然亦不無微意其間
於是胡傳大行於世。
一切掃去。
勢有不可故耳。
余觀齋居感興詩。
以溫公通鑑托始三晉僭侯。
病其迷先幾
及夫手編綱目
乃反因其托始
無所更張
春秋傳之不
作。
其意或者類是歟。
蓋自仁獸踣而聖筆絶。
荊舒橫而古經廢。
千五百年之後
得朱子而不作
今去朱子五百有餘歲。
後學欲因遺經
聖人之心難已。
然文公旣沒。
斯道未喪。
微言緖論
猶有足徵
可以百世不惑
今玆編述
蓋有不得已焉爾
知我無以不韙見罪
白軒集序
文章之運。
國家隆替
若有天命者存。
我朝文運之盛。
莫尙於穆陵之世。
中衰廢朝
而復盛於仁廟昌期
嗚呼
此豈人力也。
中興之始。
時則谿谷,澤堂諸公不佞先祖文忠公
世稱一代宗匠
秉文衡。
後人無能之者
而惟白軒李相公起而繼之。
無異議焉。
可以知公之文矣。
噫。
豈可易言乎哉
修辭則病於理拙。
主乎理則病於辭宂。
新奇者或失於尖巧
平順者或失於流易
古今之同患也。
國朝以來
鉅公大家
指不勝屈
而能免於數者之患者蓋尠。
豈可易言乎哉
與其理拙。
毋寧辭宂。
與其近於尖巧
毋寧近於流易
何者
理拙則無所本。
尖巧則累元氣也。
不曰辭達而已乎。
若公之身都公相
經濟辨章
謀謨顯於當世
名節著於危難
壽祿並
隆。
蔚然三朝元老
文章特其餘事。
然竊觀公之爲文
贍鬯典麗
其取於心而注於手也。
規規繩尺
紆餘委折
詞意該洽
絶無▦難辛苦之態。
其視無所本而累元氣者。
相去遠矣。
且其詩文
雜體制作具備
無偏短長之可論。
所謂威儀棣棣
而信乎經世華國之大手也。
抑論之。
先祖文忠公嘗進箚論薦人材
歷數搢紳中學術之士。
以公爲稱首
家大人少也。
從公近思錄。
每稱公深於性理
善於訓誨
不佞得以習聞家庭
然則公之文章
自有原委
不徒得之鉛槧伸呫之末者。
可見矣。
藻鑑絶人
後主科選小大十數
而所取士名臣大夫甚多
不徒文詞爲也。
以此士大夫誦公不已
語云善文非難
知文尤難。
然則公之於文。
長於人所尤難。
此蓋得之於天。
夫豈區區修勉所可能者哉。
沒後數十年。
公之孫羽成儀卿收輯遺稿
錫鼎編鈔。
未及刊行
儀卿遽沒。
其孤眞養眞望賣田僮爲資。
印以鑄字
問序於不佞
念公於先祖友也。
家大人師表也。
不佞旣又與聞編訂之事。
不敢淺拙辭。
養之成父志。
又可書也已
是爲序。
西洋乾象坤輿二屛總序
公元1661年
皇明崇禎初年
西洋湯若望
乾象坤輿圖各八帖爲屛子。
印本傳於東方
上之三十四年春
書雲觀進乾象圖屛子。
上命繼摸坤輿圖以進。
蓋本監舊有天象分野石本
而以北極中央
赤道以北躔度無差。
赤道以南躔度
宜漸窄而反加闊。
上玄本體不侔
西士爲二圓圈
平分天體
一則北極爲中。
一則以南極爲中。
天漢無數小星
列宿中觜參換置。
此與石本不同
而却得天象之眞面矣。
坤輿圖則古今圖子一揆
而皆以平面爲地方。
中國聲敎所及外界
西士之說。
地球爲主
其言曰。
天圓地亦圓。
所謂地方者。
坤道主靜
德方云爾
仍以一大圓圈爲體。
南北加細彎線。
東西橫直線。
就地上下四方
分布萬國名目
中國九州
在近北界亞細亞地面。
其說宏闊矯誕
涉於無稽不經
然其學術傳授有自
不可率爾卞破者。
姑當存之。
以廣異聞
噫。
乾象圖有崇禎戊辰字。
坤輿圖有大明一統字。
眷焉中朝
世運嬗變
禹封周曆
非復舊觀
志士忠臣匪風下泉之思。
庸有旣乎。
於是有感焉。
摸寫裝屛旣訖。
略識于左方空幅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