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厚斋先生年谱卷之二 (自动笺注)
厚齋先生年譜卷之二
 [年譜]
  
厚齋先生年譜[二]
乙巳。
 英宗大王元年
先生八十歲。
二月除工曹參議
 別諭宣召
上疏辭。
 遣史官宣批不許
 上於更始之初
收用舊臣
首拜先生是職。
別諭以斯速上來
出入 經筵
先生疏。
辭以學問空疏
老病已甚
得趨 命。
批曰予以涼德
所恃山林之士也。
予雖誠淺。
爾何固辭至此
國有元良
輔幼最緊。
爾其體 先朝簡拔盛意
念予思想至意
亟回桐江之心。
幡然上來
贊予不逮
輔予胄子
三月陞嘉善大夫
 以先生年八十 命陞資
拜 世子侍講贊善
上疏辭。
史官宣批敦召。
 時朝野顒望
以爲先生
不能成就 聖德
玉堂申昉竭誠招延
出入 經筵 胄筵。
啓沃納誨
以補新化
 上心虛佇
更遣史官宣批敦召。
拜司憲府大司憲
 仍兼贊善
四月上疏辭本兼職
五月 遣史官宣批。
許遞憲職
仍 命偕來
 批曰古之隱逸之士。
布衣而入庭。
或登陛而不拜
豈可高官美爵
致其巖穴之士乎。
此必卿引職名而尤辭也。
曲循卿願。
許遞風憲之職。
軍職召卿
一番上來
有何難便之端乎。
予雖誠淺。
致卿之心。
亶出心腹
仍 命遞付副司直。
右副承旨趙彥臣啓曰。
金某養德山林
學問崇深
林方山斗之望矣。
方今 聖上勤學好問
勵精圖治之時。
如此年高德邵之人。
必致之於朝廷
則其爲資益
豈云少哉。
金某本居廣州沙川
辛丑以後凶黨肆毒
所居近京爲嫌
流寓高山
其勢早晩必還故土
而第其固守東岡
已有年所
倘非 聖上積誠意。
必致乃已。
則難回其素心
 上曰予於昨日疏批。
罄竭誠意
而以予淺薄之誠。
詎望其感回乎。
然予留念
必致乃已耳。
上疏辭 召命
請召史官 不許
 疏略曰伏蒙 聖明
俯察微忱
特遞臣憲長職名
溫綸十行
辭旨隆重
引古布衣不拜等事
施之於不當施之人。
且 命史官與之偕來
異數稠沓
迥出常格
依然向來家禮賢士貌樣。
不覺惶汗浹背。
感涕交頤也。
宋處士萬適輿疾赴召
數日而死。
爲人笑囮。
使臣不量筋力
忍疾強行
則委死道傍。
決然無疑
其時萬適者。
豈不復見於今日也。
 批曰卿若以布衣不拜
爲一不可承之端。
則亦有一言
中前縣監。
乃是職名
予雖誠淺。
如是敦召。
豈不上來一見予面乎。
今予望卿
不啻大旱望雲霓
須體予意。
安心勿辭。
幡然上來
仍 命偕來史官傳諭
申明允書論出處
 略曰意外 異數
迥出常例
此豈庸陋衰病萬不近似者所可當哉。
齒滿八十。
病又膏肓
惟此一身
亦恐安頓不得
今乃責之以擔當世務
坐鎭流俗之事。
此卽程朱不得行於當時者。
且以尤玄兩先生立朝事業
望之於我。
何言之易耶。
以人則奚但霄壤
以時則其爲險巇
又加百倍
豈意平日知我者有此說耶。
時事雖曰一番洗滌
目今多可憂者
使知時識勢之君子當之。
未知何以處之耶。
士之出處
自有其道。
如或蹉跌
身名都喪。
量分度才。
自知甚審。
所以寧欲逃遁不可得也
六月上疏請召史官
兼陳所懷
 
疏略曰 殿下卽阼以來
政令施措
皆從仁心中流出。
仁聲所及
莫不欣聳。
竊惟念仁之未發而在中也。
渾然純善
及其感物發見也。
直出則爲惻隱
橫出則爲苟且姑息
周濂溪所謂善惡也。
若於分界處。
未克精察明辨
未嘗不以苟且姑息
惻隱慈愛
而當剛不剛。
事事委靡
至於賢邪不辨
賞罰不明
賢邪不辨則賢者未必用而邪者未必斥。
賞罰不明則冤者未必伸而罪者或倖免。
可不愼哉。
臣遠伏窮鄕
得聞 殿下近來所以處分者。
其出於惻隱慈愛者固多。
而出於苟且姑息者亦或有之。
以 殿下聰明睿智
無微不燭。
而猶未免有此者何也。
臣恐 殿下虛明應物之地。
或有一毫未盡。
以致臨事發用之時。
於是非。
迷於得失而然也。
苟能於格致上煞用工夫
使吾心之全體大用
無不明。
衆物表裏精粗無不到。
則其於邪正之別。
功罪之分。
如數一二辨黑白
惻隱惻隱
慈愛慈愛
剛決果斷
自無苟且姑息之弊矣。
 批曰疏末所陳。
身在巖壑
辭嚴義正
深用感歎
可不留意焉。
安心勿辭。
待涼上來
補我不逮
仍 命偕來史官傳諭
八月癸酉發赴 召行。
 先生連以疏啓力辭 召命
請召史官
 上旣命遞職。
以安其心。
近侍屢朔相守。
促召不已
前後諭批。
 聖眷益隆。
先生不得已發行
戊寅還到沙川舊居
因書 啓請召還史官
仍遞職名
 不許
更下 別諭促召。
 十三日藥房入診時。
 上問都承旨金取魯曰。
昨見贊善偕來史官狀啓。
有意承召。
前進爲言
何間作行。
而方到何地。
對曰觀其私書往復
欲以近間來到廣州先壟下云矣。
 上仍口呼別諭。
使都承旨書之曰。
昨見書啓
聞卿上來
心甚忻悅
又聞卿之來到近畿
欲爲登對之語。
不啻大旱之得雲霓也。
卿雖以老耄爲辭。
漢南距京不遠。
新涼漸生。
數日作行。
自可達京。
卿旣言此必可見予。
而予之倚毗之誠。
於此尤切矣。
體予至意
卽日上來
用副如渴之望。
壬午上疏申前請。
遂 召還史官
趣令入城。
 批曰日者史官書啓之批。
已諭予意。
指日待卿矣。
疏本又至。
巽讓冞篤。
愕然且慙
而但疏語職名固辭
庶有致卿之望。
唐之李泌
唐肅不能
職加之。
運籌帷幄
終成中興之業。
此亦唐朝之美事。
然終使辭其相而未能盡其所蘊。
是豈至誠求助之意乎。
嘗切慨歎
而此鑑古自勉處。
初以顯職使之應命
亦非禮遇之道。
故以中書職。
使其登對
如此職名有無
關於卿。
史官姑爲召還。
安卿進詣之心。
須體至意
卽日入城。
丙戌進到城西
 遣史官 別諭促對。
仍命偕入。
 先生以 聖恩隆摰。
不敢終孤。
 先王練祀又迫近
遂爲一瞻 天顏
兼參哭班之計。
進到城西門外
喉院以此意微稟。
 上遣史官別諭曰。
今聞卿進到城外
哀疚之中。
少慰予心。
卿雖以本職爲辭。
昔在丁酉
權判府事帶重任。
亦已承召於 行在
則於卿少無不安之端。
來在近地
若不相見
則予之缺然
尤此益切。
須體予如渴之意。
卽日入來
丁亥請召史官
仍遞職名
 回諭促對。
 諭曰職名存否。
若有妨於承召。
先正必不爲此
以前造朝
豈有一毫不安之端乎。
勿復過辭
幡然入來
則當有面諭之言。
戊子復申前請。
 勉副職名。
趣令入來
 
啓曰 溫諭荐降。
 敦召益切。
不敢復以賤疾爲辭。
而第伏聞權判府事之趨詣 溫宮也。
 肅廟許遞本兼諸任。
軍銜入對云。
如臣庸陋
不敢比擬前賢
而惟是講院華銜。
未蒙鐫遞。
徊徨趑趄
罔知所措
伏乞 聖明特賜矜諒
 召還史官
兼遞職名
則臣謹當舁進 闕下
祗候進退
 批曰今覽書啓
卿猶以職名固辭
而亦有 先朝已行之事。
豈不許施。
安卿心焉
本職今姑勉副。
待卿入來
欲爲面諭
史官卿若入城。
其可自還
卿其體此至意
卽爲偕入。
用副倚毗之誠。
請召史官 允之
 啓曰曲被 聖念。
解職名。
感祝惶隕。
宜卽趨承
史官未還之前
終難冒進云云
卽 命召史官
己丑入 對時敏堂。
進袖箚。
 以軍銜入對
 上曰屢次招延
久待上來
而或恐誠淺。
莫回遐心矣。
今不我棄。
幡然入來
予心慰喜
曷有其極。
先生對曰臣少時出入正臣朴世采門下
實無所聞
到今衰朽已甚
無一可取。
自 上過虛名
屢勤禮招。
自量不敢承當
而亦不敢
逋慢
今此之來。
只欲一瞻 天顏
退死丘壑
伏願許臣乞骸
以卒生成之澤焉。
 上曰如予涼德
承 祖宗大之業。
日夜戒懼
惟冀召致山林養德之士。
輔導左右
 先朝溫幸時。
賜對先正之擧。
今以軍銜見卿者。
亦體 先朝禮賢之意矣。
古亦有兩先正出而仕之事。
豈可守一
邁邁若是乎。
況新策元良
輔導是急。
今日勉留
非是文具
勿以一時接待之言泛聽。
必爲勉留
所望也。
先生曰 儲位新正
睿質夙成
此實吾東方無疆之休
得人輔導之。
則豈無所益。
而臣則年旣八十。
志業空疏
 聖敎如是勤切
決無堪當之望矣。
 上曰屢言而莫回。
是予誠淺。
愧恧之外。
更何言哉。
唐肅言于李泌曰旣着紫袍
不可無職名。
予亦旣使卿至此
豈可帶軍銜乎。
贊善之職還授。
須勿過辭
先生曰禮有七十致事
蓋以筋力之難強也。
況臣已過致事之年十載者乎。
 上曰七十致事
從仕者之界限
非謂山林高蹈之士也。
予則終不捨卿。
卿勿過辭
先生曰臣有區區所懷
語音不明
昏耗已甚
欲以數行文字仰陳矣。
仍進袖箚七條
一曰講明 聖學
古昔聖王之學。
不以誠正格致爲先。
誠正之工。
亦必以格致爲下用力之端。
今日一理
明日一理
窮而益窮。
至於豁然貫通之地。
則以之誠意
以之正心修身
至於家之齊國治天下之平。
皆擧而措之耳。
伏惟我 殿下
聰明睿智之性。
天縱不世之姿。
其於事物之理。
無所不窮
而日接儒臣
頻御經筵
相與講討
其觀物窮理之工。
亦云勤矣。
其所謂窮者。
或窮四五分而未窮五六分。
則其五六分未窮處。
吾之知不到也。
或窮六七分而未窮三四分。
則其三四分未窮處。
吾之知不到也。
臣未知 殿下於窮格之道。
果皆十分無欠。
而於政令之間。
果皆一一當理耶。
末引朱子封事第一奏以明之。
二曰輔導 春宮
賈誼保傅傳。
及 先王擇賢輔導之事。
朱子經筵進講之說。
以爲今日急務
無過於此
三曰昭揭大義
我國之於 皇朝
外定君臣之義。
內結父子之親。
壬辰之亂。
 神宗皇帝天下之兵以捄之。
此實東方萬世不可忘之恩也。
迺者燕都陷沒
 皇社爲屋。
匪風下泉
志士感泣
南漢以後
一向爲強暴所制。
含羞忍辱。
文恬武嬉
萬里梯航
玉帛相望
此豈爲我臣民
者。
得安於心哉。
惟我 孝宗大王
心懷至痛。
志切薪膽
文正公宋時烈
首揭大義
謀猷密勿
不幸昊天不弔
弓劍遽遺。
足成千古痛恨
逮我 肅宗王克紹前烈
一遵 先志
文純公朴世采
密講大義
將有所爲
以時勢尙艱。
邦內多事
有所未及
大報一壇
足以明 聖考之心也。
今我 殿下
丕承 兩聖之統。
此後繼述之責。
不在於我 殿下乎。
且胡無百年之運。
刷恥之策。
惟在自強之如何。
伏願 殿下以此第一義
盡修攘之道。
無忘一洒之心也。
四曰敍正彝倫
向來群兇犯上蔑君。
古今未有大變
正分嚴討之典。
不可不急講者也。
伏想 殿下明聖
其於彼輩之罪惡
豈有一毫未燭。
而尙不快賜 處分
正義理。
豈不有累於 聖上明德耶。
春秋之義。
君讎未討。
擧國臣民
陷於無君之罪。
況今討罪
非 殿下討之。
國人討之也。
然則 殿下於此
惟當一裁大義
無或私心紐斷。
一主王章
無或以己意低昂而已
苟爲不然則臣世道日壞
人心日晦
國是不明
民志靡定。
至於亂亡隨至而不可救正也。
五曰
繼述 先志
恭惟我 肅宗大王造端之化。
正家之德。
卓越千古
甲戌以後
倫紀復正
一國臣民
懽忭鼓舞
其時一種異議者。
以降號爲慼之語
倡而和之
人心靡然
太半陷溺
倘無文純公朴世采克明大義
力加排闢
世道之禍。
庸有極乎。
 廟庭配享
何等重大
而乃以此等得罪名義之人。
混然幷陞於腏食之列。
猥雜屑越
可謂極矣。
殿下方且視若尋常
不加釐正。
可見繼述之未盡其道也。
至若斯文事。
丙申 處分
極其嚴明
尊敬慕向之誠。
可見書額之時。
堅持勿撓之敎。
至及貽謨之際。
是非大定
百世不惑
頃者群奸當朝
忍以非 先王本意之說。
熒惑 天聽
一反成憲
可勝痛哉。
到今院享纔復。
誣捏少伸。
而曾所被罪先朝之人。
職秩自如
節惠依舊
義理糢糊
施措苟且
莫此爲甚
而 殿下不思所以一遵 肅廟之處分
乃反爲兩全俱存之計。
此又繼述之未盡其道者也。
六曰培養人才
歷引 列聖委任師儒之長。
作成人材
奬勸多士之事。
又曰 殿下卽位以來
不惟作成之道。
不及 先朝
其於直節敢言之士。
罪罰之。
屈辱之。
三百年培養
氣。
摧折無餘。
此豈所望於 聖世者耶。
人材眇然
未有甚於此時
培養之道。
尤所當急。
望乞精選才學備之人。
畀以成均掌敎之官
久任其職。
責其成效
 殿下亦宜仰體 中廟朝古規。
諸生至殿。
橫經問難
其中或有通明文義
透悟性理者。
特爲收用
以爲激勸之地。
至於巖穴之士
亦皆廣搜。
盡誠招致
咨以治道
則將見士習丕變
人材蔚興
必有大振作之效矣。
七曰接下以誠
伏聞 殿下更始之初
禮貌大臣
信而勿疑。
優容臺閣
之如流。
皆出誠心
少無虛僞
此實帝王盛節
古今之所罕。
第持之於始者。
未必誠之於終。
行之於外者
未必誠之於內。
聰明太過有自聖之病。
英氣太露而有獨御之心。
辭令不免文具而終欠切實
事爲多涉於私意而不循公理
禮貌大臣
或不如初
優容臺閣
時或少怠。
至於利祿驅使之。
威令鉗制之。
群心漸弛。
國事日非
則 殿下用人
或有所未盡耶。
旱澇相仍
災咎類應。
則 殿下應天
或有所未至耶。
蓋無少間斷者也。
眞實無妄也。
伏乞 殿下誠意做工
一言之出。
一政之行。
皆以誠實爲主
則一
所在
萬事丕應
將見君臣無阻。
官府一體之效矣。
 上曰此必格言
倉卒泛看之文字
從容省覽焉。
又曰微奧之學。
一時可論。
而必有喫緊底工夫。
須以開陳
先生曰臣所見淺短
 明問之下。
不知所以仰對。
而第以聖賢說觀之。
誠意正心
最爲緊切
朱子亦以平生所學。
惟此四字
眷眷陳戒於孝宗
今臣所達。
不外於此也。
 上曰卽今國勢岌嶪
生民困悴
予以否德
莫知攸爲。
丙枕不安
何以國事可措。
民生可濟乎。
先生曰臣聞先儒之言曰。
人心和合於下。
然後天意和合於上。
君臣上下
相與和合
天意感應
民生可蘇。
國事可措矣。
 上曰其言甚好。
各別服膺矣。
握手勉留
縷縷下敎。
又曰過練事後。
卽當開筵
出入筵中。
開釋文義
講論治務宜矣。
先生以 聖恩隆重
衰朽如此
恐難久留之意。
仰達而退。
先生出入時。
 上使兩小扶掖左右迎送之。
左相閔公鎭遠來訪
取讀袖箚副本
歎曰所言皆藥石 上躬。
針砭時病
苟見聽用
何患不治
請其勉承 聖敎
以副同朝望云
命開政。
復授贊善
 賜食物及柴炭
 
上曰贊善之職。
旣已還授。
則待儒賢之道。
異於常例
今日齋戒
政官牌招開政。
以授贊善
而守令差出。
雖已稟啓。
練事後爲之可也。
初 命承旨使擇公廨幽僻處以居之。
旋聞有所主家。
 敎以公廨則似不無齟齬之患。
仍留其家。
備給柴炭可也。
庚寅 景宗王練祀。
赴 闕外散班。
 遣史官諭旨
令入參內班
 先生爲參 國
罷對後直宣仁門外
將參散班
夜深 上問先生于何處。
承旨對以散班
 上遣史官
口傳宣諭
使之入參內班
先生復授職名
萬萬難安。
不可冒入 闕庭之意附奏
 上又遣史官傳諭敦迫
不得已入參內班
癸巳留疏告歸
出宿黑石里。
 久於朝。
旣非先生志。
其間一開 經筵
而亦無召參之 命。
遂陳疏告歸
渡露梁江。
宿黎胡朴公弼周家。
夜 遣史官
傳疏批。
仍命偕來
 批曰筵席暫對卿面。
耿耿之心。
何嘗少弛
留京幾日。
尋章欲還。
愕然之極。
無以爲諭。
日昨面諭
卿豈
不念
如是邁邁
後日入侍
丁寧言之。
則今不更見。
遽尋鄕路
情志之不相孚
一至此哉。
玆諭惓惓之意。
而亦面諭之事。
須體至意
與之偕入。
甲午沙川
九月上疏待罪
申乞致仕
請召史官
 不許
 批曰。
日昨面諭
悉陳心腹
只緣誠淺。
莫回遐心
缺然之懷。
何以爲喩。
袖箚陳戒之言。
句句切實
可不服膺
其中數件事。
卿若再登筵席。
則欲諭予心而未果
尤增悵然
卿其體予至意
安心勿辭。
亦勿俟罪
幡然上來
用副倚毗之望。
仍 命偕來史官傳諭
京畿儒生李顯祚等上疏
盡禮召還。
上疏辭講職。
申請召還史官
 優批不許
 未幾史官有病。
政院啓以他史官替送。
 上曰以向來疏意觀之。
史官相守。
不安于心。
殊非誠禮待遇之道。
後當更遣史官
以爲別諭之地。
偕來史官則姑先入來可也。
十月獻 太廟修改時 神位移安。
或兩室一神輿。
或稍退時刻
二次當否議。
獻故評事李穆合享陳東歐陽澈可否及此外可
合人議。
雷變 遣史官別諭求言
十二月應 旨上封事。
繳進玄石先生經筵故事
 疏陳一綱五目
一綱人主一心是已。
蓋心者一身之主而萬事之綱也。
故人主之心一正
則天下之事無有不正
人主之心不正
則天下之事無一得正。
 殿下春秋鼎盛
聖學益篤
緝煕之功。
少間斷。
其所以端本出治者。
庶幾洞澈
俱得其正。
而第執表以觀裏。
由著以察微
聰睿太過
或欠沈毅之量。
英氣所發。
時有務勝之病。
抉摘細故
以爲明。
優容大罪以爲寬。
臣恐 殿下正大之心。
尙有所未至於精一執中之域也。
伏願 殿下勿以所已能者爲自足
而益自勉力於其所未能之地。
窮理以致其知。
居敬以立其本。
躬行以踐其實
大中之本而表準四方
應物之源而酬酢萬變
正心之效。
不但 殿下自得
所以正人之心者亦在是矣。
五目
一曰己私
自 殿下先正其心。
去其私意
如一刀斷。
不使一毫苗脈存諸胸中
然後必有上行下效
端影直之效。
苟或不然
所令反其所好。
則下無法守。
人必不從
此必
然之理也。
人心渙散
朝議橫決
 殿下異焉
或者以爲今日之事。
只當不分彼此
不問是非
惟以均一和平道行之。
庶有定之望。
其言似公而其實亦私也。
干犯倫紀之罪。
王法之所必討。
國人之所共憤。
非 殿下所得以私者也。
臣伏殿下近日諸臣懲討之請。
輒以意有所在爲敎。
臣未知 殿下此意。
公耶私耶。
苟公也則昭揭十行
明諭厥由。
使一國臣民
曉然知 大聖至公之意。
靑天白日
而彼前後爭論者。
亦宜自服偏私之罪可也。
今也不然
引而不發
似說不說。
有若遮掩護。
未免於䵝昧不明
群下所以抑鬱泄杳。
不能無疑於 殿下之意非公伊私也。
 私親誕育之恩。
在 殿下欲報之誠。
無所不用其極
第臣側聞祠宇營建也。
功役浩大
崇奉過度
何其與牢拒大字之意。
姑停石役之 敎不同也。
聖人制禮。
貴於得中
禮或失中
則雖竭一國之力而爲之。
反有乖於崇奉之道也。
古人豐昵之戒。
可不念哉
宮家折受之事。
民間弊久矣。
臣聞近來此事之新出者。
漸至增加
其數過多
加以宮奴到處橫挐。
遐方無告之民。
怨咨日甚
守令方伯者。
或恐 聖上之惡聞。
不敢違覆
間有一二仰聞者。
率皆見格。
 殿下深居宮中
何以盡燭其狀耶。
今 殿下貴爲一國之君。
何憂於子女飢餓
爲此民怨之事也。
至於頃日掖庭下人犯夜
 殿下處分
亦未知其得當也。
夜行有禁。
其法甚嚴。
李廣舊時將軍
猶爲藍田所辱。
況此掖隷之微細耶。
禁營捕治
乃其職耳。
 殿下視爲私人
過爲容護
決棍重刑
再及邏校。
臣恐自今以後
雖有奸人惡少乘夜橫行
畏約之餘。
莫敢誰何
至於國法廢而夜禁不行
臣竊爲 殿下惜此擧措也。
二曰嚴宮禁。
齊家之道。
莫先於嚴宮禁。
宦寺賄賂之門。
權奸通幽陰之逕。
內言出於外。
外言入於內者
宮禁不嚴也。
膚受之讒。
行於左右
巧憯之計。
售於隱密
蠱惑君心。
沮敗國事者。
宮禁不嚴也。
自古中智以下之君。
一爲所餌。
莫之能悟。
危亡之禍。
而立至。
李林甫之陰伺上意
王德用之潛獻殊色
至今言之。
足爲寒心
大抵宦妾之輩。
只備宮中使之任而已
以爲暬御情意稔熟
其中奸黠者。
揣知君心。
百計經營
以中其欲。
爲人君者。
喜其容悅
樂其順志
日相親狎
言皆從。
然後乃敢內恃君寵
外結權奸
權奸者倚以爲勢。
務悅其心。
金帛走於其門。
珠玉輸於其人。
相交通。
授指嗾。
致使其人之好惡
爲君之好惡
其人之喜怒
爲君之喜怒
於是吾之所嘗好惡者。
使君好惡之。
吾之所嘗喜怒者。
使君喜怒之。
惟意所欲。
無所不至
考據往史。
滔滔皆是。
伏惟 殿下遵守 家法
宮闈甚嚴。
始初處分
動合機宜
惡奸閹之附麗凶人出付王獄。
權奸締結貂璫則誅一二巨魁
一號令之間。
內外肅然
雖然宮闈之間。
例致情常勝威。
恩常掩義。
謹之於始者。
未必謹之於終。
行之於暫者。
未必行之於久。
可不戒哉。
伏願 聖明先修其身。
以正其家。
使人祗畏
家道整肅
則夫豈有一人恩私以亂典常
納賄賂以紊朝廷者乎。
三曰開言路。
 殿下卽阼之初。
政化維新
優納相臣之袖箚。
克從臺閣公論
冤者必伸。
放者皆還。
未幾何。
䆮不如初
大小所言。
多不聽納
群情疑阻
莫知 上意所在
以致首相先已遯荒
右相繼又出郊。
纔聞左相辭單亦已上矣。
其他如權𢜫,李縡趙觀彬又皆次第歸去
 殿下朝廷
不幾空虛乎。
臣聞近有一
公元412年
臺臣疏。
大忤 聖旨
前後銓擬
一皆靳點。
噫 殿下示人不廣也。
使其言設有狂戇者。
在 殿下聽諫之道。
當可用則用之。
不可用則棄之而已。
今若顯示疏外之色。
厭薄之意。
則誰復有犯雷威批龍鱗
而爲 殿下獻言者哉。
如是則雖今日下求言之敎。
明日下求言之敎。
臣恐無補實用
而徒歸於文具也。
我國之有朋黨久矣。
百餘年來。
相傾相軋
一出一入
其禍至於年前殺戮之慘而極矣。
四年設鞫。
專事誅戮
之下。
流血成川。
刀鋸之餘。
得脫無幾
其禍可謂烈矣。
肆惟我 殿下深以黨禍爲懲。
和平之道。
蕩平之政。
今番題。
亦可見 聖意所在也。
雖然用舍之際。
得中爲難
如或賢愚不分
薰蕕雜用
惟以相均爲平。
相參爲意
則其弊鮮不以君子小人
小人爲君子也。
噫苟君子也。
不患其黨之爲多。
小人也。
一小人亦可以亂人朝廷
況於黨乎。
苟其言是也則取之惟恐不及
不當憂其爲黨。
其言之非也則斥之惟恐不嚴
不當憂其有偏
若不然而先將黨字。
橫在胸中
聞一言見一事
輒疑其爲黨。
則是將上下相阻。
宮府異體。
如此可以
國乎。
四曰擇守令。
臣伏聞 成廟朝守令有不治者。
 上親御敦化門。
撻之大路
以愧其心。
仍使還任
以後效。
其時爲守令者。
無不畏威感恩
多有循良之稱。
且聞自 祖宗朝抄選廉吏
賜宴 闕庭褒嘉之。
一與其選則後世子孫
亦皆錄用
其法盛於  宣兩朝
 仁廟一番行之。
更無聞焉。
近來爲守令者。
出宰之後
專事掊克
剝民膚髓。
民膏血。
廣占田宅
諂事權貴
哀我窮民
何以爲生
以至監司不得其人則一道受害
閫帥不得其人則三軍離心
怨聲通天
傷和氣。
今日災異
安知不由於此乎。
五曰崇節儉。
聞道路所傳之言。
自內 命納軍門銀貨
地部細布
其數猥多
不識有諸。
信有之則臣未知 殿下用之於何處耶。
我 朝內需司之設。
有乖於君無私財之道。
然 殿下內間所需
取辦於此
因循舊例
不至大異。
乃公收軍門之儲。
地部之藏。
而終不免於濫費侈用之歸。
無怪乎中外之滋惑也。
昔在 宣廟朝。
命納義盈庫黃蠟五百斤。
正臣李珥時在言地
屢次爭執
雖承未安之 敎而不少沮撓
終得還下于該司。
臣未知今日言責者。
有如先正爭執
而 殿下亦能體 宣廟還下否耶。
臣嘗伏見 肅廟朝若遇儉歲
出內帑銀錢。
助賑資。
於禁苑親拾橡栗
下于賑廳。
實惠之孚民。
淪肥浹髓。
至今遺民
追思哽泣。
今 殿下不能出帑積以賑飢民。
亦何可取公物以爲私用耶。
當此大侵之時。
撙節財用
一意賑救減。
浮費竭誠賙哺。
猶患不能救近止之民命
可以有司之財。
反爲無名之費而莫之恤乎。
近來閭巷之間。
侈風大盛
象胥之家。
衣錦繡。
倡優之賤。
服綾緞。
一宴之需。
多至百金
一婚之費。
不下萬錢
以致財用竭而物價踊。
貴之干請
守宰貪婪
由於此也。
此而不禁
其弊難防
爲人君者。
可不所以痛革之乎。
雖然此必自 上躬先儉約
以爲表率之地。
然後下方風行草偃之效矣。
漢文帝百金之費而不作露臺
 皇明太宗皇帝臨朝聽政
弊袖自龍衮中出見。
我 太祖大王在宮中
常御藜杖麻鞋
翁主賜第
不過數十餘間。
草蓋過半
 成宗大王茶褐紬衾。
弊而不改。
猗歟盛哉
在上之人。
儉德如此
當時敎化大行
民德歸厚
皆能措一世太平
綿國祚
無疆
爲後世法者也。
伏願 聖明遠漢文帝明太宗
近體我 太祖 成宗
心神嗜慾
有養性之效。
無傷財之患。
自然澤及於民而天感於上矣。
人主眇然之身。
九重之邃。
其心之公私邪正
宜若不可得以窺者。
而其符驗之著於外而不可掩者如此
可不懼哉。
聞天無私覆。
無私載。
日月無私
伏願 聖明奉此三無私。
行之以至公之道。
致之以中和之功。
則將見廓然大公
物來順應
正臣正而朝廷歸於正。
和氣和而天地和應
至化旁達
災異自消矣。
末又陳所懷曰臣師文純公朴世采曾在 肅廟朝
彙錄程朱告君之說有關於君德道者
又以己意。
逐條推衍
名曰經筵故事
因辭疏呈進
其時 肅廟大加稱賞
到今歲月已久。
其書之尙在宮中
未可知。
故更寫一本
謹此封進。
伏乞詳覽體行焉。
○時辛壬凶賊餘孼
潛結宮掖
市權寵之說。
狼藉中外
先生以爲傳聞未必可信
而萬一近似
則其爲君德之累。
無大於此者。
疏中並及之。
一家親舊皆危之。
交請删去
先生終不聽。
先生少嘗與族親兄弟
燕語論志。
或有高占功名之意。
或有與世浮沈之語。
先生獨曰使我有官守則秋毫無犯
使我有言責則當極言直諫
牽裾折檻
亦可爲之云。
中歲作宰。
堅氷蘖之操。
至是又不避忌諱
盡言無隱
前日之言。
無不實踐
史官宣批。
 批曰見卿之後
思想之心。
奚嘗少弛于中。
今見卿疏。
怳如見卿。
疏陳一綱五目中。
勉戒之言。
誠甚切實
可不服膺猛省
進冊子。
先賢故事
先正所撰。
當與卿疏。
置諸左右
以爲警之銘焉。
原疏留中不下
丙午。
先生八十一歲。
二月哭李士秀
四月上疏辭職
兼進孟子箚記滕文公以上
 遣史官宣批。
 疏略臣伏聞 殿下近講孟子書。
日與筵臣講討義理
好學之誠。
嗚呼盛矣。
然讀是書者。
必須先知七篇主意所在
然後方可次第開釋
有所受用
人慾天理六字是已。
人慾遏則私意不萌。
天理存則公道流行
伏願 殿下將此六字
用工夫
不徒誦其言。
而又能體之於身。
不徒體於身。
而又能推之於政令施爲之間。
則凡日用擧措
必皆流出於天理之公。
而自無一毫人慾之私矣。
臣向讀是書。
不自量
乃敢搜輯經史子集說發明是書者。
收錄於各條之下。
或以淺見有所論辨則下按字以別之。
名曰孟子箚記
今聞 聖明方講是書。
草草私錄。
不合仰瀆 睿鑑
不勝芹之誠。
敢此冒昧投進。
鄕家紙筆未易
先書滕文公以上三冊。
自此以下
從當隨書隨進。
難免煩瀆之懼矣。
 批曰雖處山林
眷眷匡輔之意。
深用感歎
豈不思古聞善則拜之事。
服膺勿替焉。
六月大司憲
史官 別諭宣召
仍命偕來
 曰昨年一見之後
思想之心。
益切于前。
只緣誠淺。
未能置諸左右
長往之後
又未能感回桐江之心。
中夜思之。
只自愧恧
噫予雖涼德
今日思卿則實由腔子也。
在昔 聖祖 聖考臨御之時。
山林巖穴之士
彬彬於朝。
予雖誠淺。
所守者我 祖宗傳授之邦。
今卿所學。
先輩相傳之道。
則邦猶古道猶古。
卿若念此必。
幡然出世矣。
玆遣史官
攄予心腹
須體至意
幡然登道。
上疏辭新舊職及 召命
兼進孟子箚記離婁以下
 略曰臣治疏將上之際。
伏蒙特 遣史官
遠宣別諭。
至曰予所守者 祖宗傳授之邦。
卿所學者先輩相傳之道。
勸勉之意。
可感神鬼
奉讀未竟
不覺惶汗浹背也。
噫 先王之時。
山林宿德之士。
遭遇 聖君
出而行道
布列朝廷
助成治化
彬彬之盛。
果如聖 敎矣。
今我 殿下尊賢樂道之誠。
可以追配於 先王
而顧臣衰朽滅裂之賤。
無能爲役前人
苟以敷求之念。
克盡招延之道。
巖穴之下。
豈無應 命而起者。
乃反以不敢當之敎。
被之於篤老將死之一庸夫
於是感愕眙。
莫知所以致此之由也。
其實而濫叨 聖諭
匪其人而謬 殊恩
四方駭笑。
將謂斯何。
中心愧忸。
若隕淵谷
臣之情勢
可謂悶蹙矣。
兼陳繼進孟子箚記之意。
復 下別諭趣召。
 辭疏付縣道未及上。
又 下別諭曰。
日昨別諭。
悉心腹。
而待卿登道。
及見狀啓。
非予所料。
愕然之極。
不知所諭。
卿年雖篤。
筋力尙強。
距京不日之程。
登道何難。
此非卿之疾篤
實予之誠淺。
且慙且愧。
深歎誠淺而未能感回也。
予雖涼德
今日所望於卿者。
由於心腹
昨年見卿儀容之後
思卿之心。
一倍于中矣。
勿復過辭
幡然就道
○前疏 批旨追後下來。
略曰日昨進冊子。
常置座右
參互本傳矣。
今又畢工以進。
可見身雖在外
心猶眷眷
深用感歎
七月重患頰腫。
御醫藥物
不離看病
 是日 召還偕來史官
八月上疏陳謝
辭職
 遣史官宣批不許
景宗大王祥日
舁到果川縣庭望哭。
以病未赴 闕。
上疏待罪
 遣史官宣批。
十月 景宗大王禫祀。
病未赴。
上疏待罪
 遣史官宣批。
十二月上疏辭職
仍謝 帳殿下諭。
兼進小學箚記
 時孫致厚魁謁聖科。
 上聞其爲先生之孫。
引見帳殿
以汝前歲入對後。
卽爲歸去
思想甚切。
而每以疾病爲辭。
近則病勢如何
爾其諭予企望之意。
勸其入來
先生聞而感涕吾祖孫不知死所矣。
上疏辭謝
又以 王世子將講小學
投進小
箚記
乞授之 春宮
以資講讀焉。
史官宣批。
掖庭賜柑
 自是賜節扇。
賜橘黃曆
復以酪粥及饌物。
歲時勞問不絶。
丁未
先生八十二歲。
正月上疏辭職
 遣史官宣批不許
二月上疏辭職
 遣史官宣批不許
三月 王世子入學
以病未參班。
上疏辭職
 遣史官宣批不許
四月上疏辭職
兼陳所懷
 遣史官宣批。
 時國家爲 仁祖辨誣彼中
新印史冊
追後將到。
先生因辭疏陳所懷
略曰臣聞頃有一人
全昧 列聖拱北之心。
登諸疏章。
請伸 聖祖之誣。
多齎厚幣
卑辭乞哀於 聖祖之讎庭。
及其得請而歸。
則擧朝動色相賀
不以爲恥
臣未知 聖祖在天之靈
其肯受而安之乎。
況聞此事出於 皇朝野乘小說
則到今伸白。
尤涉苟且
天道循環
無往不復
靜而俟之。
豈無其時
臣記昔一宗戚之使燕也。
始得此事而歸。
其時亦有伸辨之論。
而終不
得行者。
以時不可也。
今則事已遂矣。
不必追說。
而第臣妄意
以爲此後事。
不甚張大
少存羞恥
如頒慶八路
設行科擧等事
並皆寢而不行
使一脈大義
不至全晦焉。
五月上疏辭職
兼進中庸箚記
 遣史官宣批。
 聞 上繼中庸
因辭疏附箚記
 批略曰所進箚記
可見眷眷之誠。
深用感歎
可不服膺焉。
卿若上來
所辭本職
自可以解。
須體勤懇之誠。
勿以篤老爲辭。
幡然登道。
用副至望
六月 遣坊官傳諭
令諺翻大學衍義齊家篇以進。
 東宮將行嘉禮
文學李挺檏疏請令儒臣翻譯大學衍義齊家篇。
待 世子入宮
小學一體傳授
 上命坊官
往諭贊善
使之翻譯以進。
先生回啓。
以病甚神昏
不省人事
且於平日
未習諺書。
此等大事
雖欲勉強而有不可得。
 傳曰玆事豈可過讓。
翻譯進事
更爲往諭。
上疏辭職
 遣史官宣批。
副本職。
 先是左相洪公致中筵白曰。
日昨伏見大司憲疏批。
以上來許遞爲敎。
儒賢之道。
職名召之。
非禮待之道。
若以本職爲難進之端。
則勉副而使之上來宜矣。
而見後許遞之敎。
雖用於大臣
尙或不可
況於禮待儒者乎。
以外面觀之。
恐有欠於禮待矣。
 上曰憲長不可爵祿縻之之義。
豈不知乎。
今番之久不上來
非因本職而然。
故久不許遞矣。
此後如有辭疏上來
留意處之矣。
至是始許副。
七月以曾論南九萬等庭享事
上疏自劾
兼陳翻譯冊子不敢進之意。
 遣史官宣批不許
仍 命付進冊子。
 
時事大變
凶黨充斥
向日討復之論。
一切翻案
竄逐相繼
首發南九萬尹趾完崔錫鼎 廟庭請黜之人。
亦被削黜
先生陳疏自列
以爲討復黜享二事
名義所關。
故臣頃年袖箚。
敢有所及
廷臣獲罪而臣獨倖免。
揆以邦憲
決無此理。
所謂黜享首啓者繼臣而發。
則論其所犯。
臣實爲首
臣方席藁私次。
恭俟斧鉞之誅。
臣伏大學衍義齊家翻譯以進之 命。
忍死起草
正書纔訖。
而負此重罪
不敢晏然投進。
三臣黜享之論。
先生於 榻前袖箚。
首建是請。
三司之啓。
發於
後。
故疏如此
 批曰朝家處分。
不關山林之士。
卿何過讓。
所修冊子
不可辭。
安心勿辭。
亦勿引咎
而付進於今傳諭史官
先生回 啓。
略曰同罪之人。
旣被重律。
臣以首罪
獨爲幸免
非但臣心恥之。
實有乖於邦憲
不避煩猥
復此仰陳。
臣罪當死。
衍義翻譯
卽承 聖命。
冒昧奉進俟罪之中。
益增惶悚
戊申
先生八十三歲。
三月湖嶺逆變
舁疾奔問住西江
 自辛壬以來
凶黨久蓄無君之心。
維賢,有翼,弼夢等。
南人廢族。
締交同謀
做出不道之言。
掛榜京外。
人心洶撓。
及是麟佐,希亮等稱兵作亂
先陷淸州
殺兵使李鳳祥營將南延年
犯闕
 上徵兵宿衛
中外大震
先生重患傷寒
聞此報。
促令孫致厚卽先勤 王。
致厚以先生病重。
不忍離舍欲留觀。
一日先生怒責曰汝受厚恩
 主危如此
何敢言若是
致厚乃卽入城。
在外諸臣。
一入來者矣。
居數日。
先生遂曳疾作行。
寓於西湖
四月逆亂略平。
陳疏告歸
 遣史官宣批。
 先生嘗於丁憂時。
爲求宅兆
冒雪忍飢。
登陟岡巒
遂得疝症。
又喪執義公時。
過哀得眩症。
終身沈痼
觸寒輒重。
是行久留旅次
寢處失宜
疝眩宿症
一倍加谻。
神氣大脫。
人皆勸還。
先生不應
及聞嶺南賊稍平。
疏陳病未久留意而歸。
 批曰未知卿之來到城外
不卽召見
只自愧歎
國家如此之時。
今雖事定。
旣來城外
不見予而徑歸乎。
須體至意
安心入來
先生回 啓。
略曰臣雖昏頑
猶有一段秉彝
不至木石之全無所覺。
艱虞之日。
豈不欲舁進 闕下
一瞻 天顏
而顧臣望九之年。
作一未冷之尸。
兼且聞變以來
憂憤添疾。
客寓失攝。
疝眩交極。
顴頰浮痛。
此乃王人之所目覩也。
以此病狀
雖欲冒進
其勢末由
 聖恩隆重
孤負至此
不知所達。
八月 特命嘉義大夫
 過會盟祭後。
 特命陞資
九月疝症危重
 先生自奔問歸後。
神氣大脫。
病頓谻。
至秋危重
屢日遑遑
得少間。
自是以後
少欲動作。
疝氣輒衝上。
故常倚物而臥。
不得起居
十月 遣史官問疾
御醫藥物
不離看病
掖庭問疾
兼 賜食物。
上疏陳謝
 遣史官宣批。
十一月聞 東宮患候危重
以病未參候班。
上疏待罪
章世子薨逝
望哭成服
上疏陳慰待罪
 先生聞 世子患候之重。
驚憂焦遑。
日伻于京。
承聞消息
及承訃失聲號慟曰。
 國其奈何。
 國其奈何。
未起動。
不得奔哭。
初喪朔望
擧哀於病次。
以此尤切悲恨
陳章請譴。
史官宣批。
己酉
先生八十四歲。
正月服制私議
 初 世子喪。
 王大妃服從子服朞。
 大王大妃服孫服大功矣。
鄭參贊齊斗筵奏。
改從子服爲孫服。
改孫服爲曾孫服。
先生聞甚駭之。
私議以辨其謬。
略曰今 上是 景廟之弟也。
自在貳極。
稱以 王世弟
未嘗稱以 王世子也。
 踐阼宗廟祝辭
以 景廟爲皇兄
以 肅廟爲皇考
則其不以繼體之故。
而變其天屬之稱者可知也。
 世子是 大王大妃之孫。
不可謂之曾孫也。
是 
王大妃之姪。
不可謂之孫也。
繼體雖重。
稱屬自別。
稱屬旣定
服制亦隨以自定矣。
竊觀繼體之君。
雖以叔繼姪。
以兄繼弟。
傳受之際。
皆有子道焉。
所謂有子道者
是謂有子之道。
非眞以爲親子也。
繼體之君。
前王以其有子之道。
只服其繼體之服而已
豈可因此而上之。
以考爲祖。
以祖爲曾祖
豈可因此而下之。
以姪爲孫。
以孫爲曾孫乎。
此於古今禮書所不見者也。
今之服制
遵用國制
而自 上服爲子不杖朞
則 大王大妃當服爲孫大功
 王大妃當服爲姪不杖朞也。
今則 王大妃變姪服而爲孫服。
 大王大妃降孫服而爲曾孫服。
是姪與孫皆變。
名與服俱舛矣。
章世子發引時。
以病未赴。
上疏待罪
 遣史官宣批。
二月 孝章世子葬後。
上疏待罪
 遣史官宣批。
三月答尹瑞膺書。
論人物之性。
 略曰以理之一原言之則人與物。
未嘗有異也。
以墮在氣質者言之則人與物之性。
有萬不同
隨其氣質
各自爲性
就此人與物性分上
參贊位育之功。
而使之各循其性。
則此便是盡其性。
所謂
親親敬長之說。
於此不得
蓋人稟氣之正且通者。
故於親親敬長之道。
能知而能行焉。
物則稟氣之偏且塞者。
故於親親敬長之道。
有所昏蔽而不知焉。
人物之分。
在於此。
今乃曰豈可以涉於有異者。
而輒歸之氣質之性哉。
此愚之所未曉也。
至於所謂仁而在金則能爲義。
義而在木則能爲仁者
尤似未安。
五行木火金水
卽四性之仁義也。
屬於木。
不可爲金。
屬於金。
不可爲木。
此實有不可毫髮移易者。
曰仁而在金則能爲義。
義而在木則能爲仁。
果爾則是木可使爲金。
金可使爲木。
仁義亦隨而變也。
此豈理也哉
四月 別諭宣召
上疏辭兼辭講職。
 遣史官宣批不許
六月申明允書。
羅整菴困知記人道心說。
 略曰整菴之說曰道心寂然不動者也。
人心感而遂通者也。
又曰道心性也人心情也。
劈初頭大段謬誤如此
其下諸說。
皆緣此推演說去。
則實非如吾蒙學所敢知也。
十一月解講職。
 
章世子小祥後。
坊官員。
盡爲減下。
先生遞付副司直。
庚戌
先生八十五歲。
四月聞有逆宦妖婢之變。
以病未奔問。
上疏待罪
 遣史官宣批。
公元1668年
 時戊申餘醜。
復煽凶圖
逆閹挾匕之變。
妖婢埋凶之獄。
相繼而發。
連月設鞫。
思孝,道隆,逆宗垓,圻等就戮
六月 宣懿王后昇遐
望哭成服
以病未奔哭。
上疏待罪
 遣史官宣批。
十月雷電 遣史官別諭宣召
求言
宣懿王后發引及下 玄宮時。
以病未赴哭班。
上疏待罪
兼陳所懷
 遣史官宣批。
 疏略曰臣曩 承別諭。
非時雷電之變。
至有求言之擧。
臣初欲俟神識之稍爽。
以將死之言。
爲畢忠之計矣。
邇來累日
眩瞀轉甚。
雖欲悉貢淺見
以裨 聖化。
其勢末如之何
但願 聖上於窮格誠正之學。
用工夫
而必以克已二字
終始第一務。
凡念云爲之稍涉於智謀權數者。
猛省痛斷之。
使方寸之地。
光明灑落
粹然一出正大
涵養省察
內外交修
辭令以重威儀
儆懼以戒宴安
自廣以狹人。
矜己傲物
崇儉去奢
節用愛民
發號施令則戒委靡偸惰之習。
聽言用人則辨逆遜從違之際。
一是不懈
擴充將去。
則庶不歸以文之應。
旻天疾威之怒。
或可底豫矣。
十二月擬疏谷,玄石先生被誣未果
 時宰趙文命假托蕩平
汲引私黨
參用諸色
稱爲盛德事。
且引谷,玄石先生事。
以爲借重之說。
先生懷憤慨。
擬以一疏辨誣。
略曰臣尸居㱡㱡。
精神消亡
不能一一條辨
而以大綱言之。
亦知兩先正之道與今所謂蕩平不同也。
 宣廟時士類皆乙巳斬伐之餘也。
遭遇 聖明
庶幾平治
不幸東西分黨之漸。
先正憂之深慮之遠。
必欲調和而保合之。
然至其言議漸激。
是非漸形。
其所佑護倚重
常在朴淳鄭澈
畢竟被應漑,謹元之慘誣。
身幾不保。
今若以先正所經筵日記觀之可知也。
如使先正及見己丑之逆。
則其不以汝立,潑洁,惟讓之徒。
使列於高官顯秩而謂之蕩平也明矣。
至於臣師本末
臣實詳焉。
臣師之道卽文成公之道也。
甲乙之間。
臣師之調劑
彼此
果如文成公之於東西
及至己巳
正臣文正公宋時烈臨命遺書
托以世道之責。
逮于甲戌
臣師受 先朝不世之遇。
出當大任
尤嚴於討復。
務以名義勵世
當時大臣庇護黯與希載之論。
而臣師箚論筵奏。
明大而後已。
李后定,李萬元能自立於廢 母之論。
則雖異色而必請收用
覆逆承旨敦府會議之諸宰。
所坐不至重大
而特以不奉承 聖母復位之命。
請勘罪。
嚴懲討植人紀之功。
可謂如日星。
質聖無疑矣。
此豈與今日混淪忠逆而謂之蕩平者。
可比並而論哉。
蓋此兩先正論議岐異之初。
至誠彌縫
冀其復合
邪正已判之後一裁義理
扶陽抑陰。
至於世道變而逆亂作。
義理之衷。
與時權衡
忠國家者引之。
君親者罪之。
能辨逆順者與之。
干犯名義者斥之。
使人心自正。
天理克明
先正之道如斯而已
 殿下試觀近歲凶逆
己巳如何也。
自有稱兵挾匕之變。
人心日漸陷溺
義理日漸晦盲
國勢轉孤。
災怪層生。
舟中敵國之憂。
轂下羌胡之患。
不可斷無是慮。
譬如潰癰之後
惟恐惡肉之不祛。
肌之不生。
而今乃包
凶孼之餘黨。
欲與尊君父衛宗社之人。
倂列同朝
苟冀無事
而曰此乃皇極之義。
先正之道。
豈不亦大誤乎。
固有名同而實異者。
執中豈非堯舜極功
然以胡廣中庸而曰此堯舜之道也。
適足爲道之賊也。
繼述豈非武王達孝
然以章惇紹述而曰此武王之道也。
只見其亂之滋也。
況兩先正之所論所行。
不啻天淵於今云爲
而乃鉤引曲證。
傅會文致
有若祖述傳授之統者然。
豈不爲誣前賢而疑後世也。
旣成
適有目下情勢未果上。
先生以爲懊恨焉。
辛亥
先生八十六歲。
正月陞資大夫
拜知中樞府事。
上疏辭。
 領相洪公致中以先生年八十六。
陞資
遂有是命。
二月拜工曹判書
上疏辭。
 遣史官宣批不許
四月再疏辭。
 遣史官宣批。
許副。
五月玄石先生行狀成。
申明允書。
玄石先生文集行狀事。
 先生撰玄翁行狀。
至懷尼公案
專以晩年定論爲主
是非抑之際。
闡明遺旨
無復餘憾。
至是送示
本家
則弼傅輩大惡之。
棄而不用
玄石集刊行之議。
値辛壬停止矣。
其後弼傅輩附托少流。
其所啗誘。
文集全帙。
納于李眞望趙文命輩。
筵請刊行蒙 允。
是歲趙顯命爲嶺伯。
始爲入梓
而擅以己意去取文字
全沒晩來定論
申公有書致慨。
先生答曰先師遺集刊出後。
左右必先得見。
覓示一件也。
如有私意去取
亂用手勢
有違於先師晩年之旨者。
未死之前
不可不一言也。
行狀卽今病已十分地頭
實無修之道。
脫稿送示矣。
先師甲戌冬間
整頓平日所著諸書曰。
已遞之官
不修重記而何
鄙意如許矣。
本家以爲不可用則置之奈何
獻 長陵遷奉當否議。
 以 長陵蛇變
 遣禮官遷奉當否。
先生贊其決。
六月 遣史官別諭宣召
公元1677年
 回啓附陳四載尸居
末由赴 召之意。
又曰聖學輯要
綱領備具
最關治道
苟講而行之。
治天下此一部足矣
伏願 聖上勿以句讀爲功。
體驗力行焉。
七月 宣懿王后練祀。
以病未赴。
上疏待罪
 遣史官宣批。
八月 長陵遷奉時。
以未赴哭班。
上疏請譴。
遷陵後復上疏待罪
 遣史官宣批。
壬子
先生八十七歲。
三月 特賜食物
上疏辭。
 遣史官宣批。
 疏辭以大荒之餘。
殿屎盈路
惠鮮之政。
不先鰥寡
而如臣孤恩無狀
反被大賚云云
 批以意在尊賢敬老
卿何過讓。
四月因戶曹啓目。
 加賜食物。
上疏辭。
 遣史官宣批。
閏五月拜議政府右參贊
六月上疏辭職
 遣史官宣批不許
十一日疾勢添谻。
 自是乍減乍谻。
孫致厚時爲富平宰。
聞卽歸侍。
先生悶其久留
或命入城。
預圖賑資。
或命還官
恤民事。
且曰吾受 三朝厚恩
至於 當宁
尤蒙 特達之遇。
而今病將死。
無所報效
前頭報國之道。
汝其勉之
○屢歲床第
重壓身。
轉動甚艱。
孫致厚造紬衾以進。
先生曰此吾平生所不服者。
亟命
撤之。
七月(乙酉)庚戌酉時
考終正寢
 先一日家中婦女。
問疾在座側。
先生不令背北壁曰。
 君父京闕在北。
不當背坐。
是日昧爽
鎖內間出入之門曰。
此後令婦出來也。
飯時欲草遺疏
紙筆
書臣受恩 三朝
絲毫無報。
今將死矣。
伏願 聖明十七字。
其下又有所書。
手戰墨淡
不可識。
仍謂傍人曰扶余正臥。
瞑目
呼吸平人
熟寐脈度不散。
肌膚不熱不寒
侍側之人皆以爲就寢
久而未寤。
呼而覺之。
終無應答
初昏翛然而終。
手中所握之筆。
不舍焉。
訃聞 上震悼
特下備忘右參贊抱道學。
蘊養山林
爲世矜式
頃年登對
猶若昨日
而遽聞此報。
傷悼曷喩。
喪需祭需。
各別題給。
擔持軍亦令本道量宜題給。
以表予意。
柩材亦令該司卽爲擇送。
禮官弔祭
九月(乙酉)甲午
葬禮白雲山先兆內負離之原。
 門人知舊持服七十餘人
四方赴葬者三百餘人
湖西儒生大受上疏請建書院禮山
丁巳二月
遷窆南麓栗圃抱辛之原。
 朴夫人祔左。
公元1680年
庚申五月
因筵臣陳白
 命推恩先代
 同知 經筵權䙗啓。
贊善金某。
以 聖朝禮遇之臣。
致位正卿
而以未嘗膺命之故。
不得推恩先代云。
昔先正臣權尙夏不請推恩
而因筵臣陳達
 特許追贈
今亦依此例許其推恩
恐宜矣。
允之
○贈考吏曹判書
祖考曹參判。
妣皆 贈貞夫人。
曾祖考前已有 贈職。
不更 贈。
己巳
京畿湖西湖南三道儒生李顯臣等。
上疏請建書院沙川
公元1690年
庚午春
 特命致祭
 時相臣請招致林下儒臣
 上敎曰欲正風俗。
尊儒爲先。
在世之人。
其欲擢用
況已故之儒臣乎。
追惟往年
愴懷一倍
仍 命遣禮官致祭
 上幸溫泉
禮官致祭墓所
 以 輦路所經。
 特命致祭
公元1698年
戊寅七月
 特命不待諡狀議諡
湖南刊進文集
 曾孫鍾正初弘文館校理
夜對入侍
 上問先生贈諡遺集刊行與否。
對以未及諡狀
故姑
不得請諡。
遺稿卷帙頗多
未能入梓矣。
 上曰道德表著者
不待諡狀定諡
已多前例
文集多則私力果難刊出矣。
仍 傳曰今見儒臣
追思乃祖
問其文集
尙未刊行云。
噫其師先文純公文集
旣命嶺營刊印
旣問之後
豈可默焉。
其令湖南嶺營例刊進。
因此乃覺故朴贊成旣命不待諡狀議諡
金贊善以同是禮遇儒賢
尙不贈諡
可謂欠典。
其令弘文館不待諡狀
特爲議諡
諡文敬公
 道德博聞曰文。
夙夜儆戒曰敬。
特贈議政府議政
 親製祭文
命宣諡日
遣官致祭
 祭文曰。
嗚呼惟卿。
淸風大族
簪纓世閥
昔選遺逸
經歷 兩朝
職至卿列。
儒林所重。
巖穴養德
學問造詣
其知已熟。
秉心忠愨
小子亦識。
齋名以厚。
同春暗合。
若問師受。
先正玄石
予之欽歎
以公傳鉢。
卿師賜祭
享兩正日
見卿便殿
今惟若昨。
伊時袖箚。
義理洞析。
 孝章嘉禮
乃進一冊。
范氏格言
其目有六。
卿孫登科
乃在嗣服
用莫究才。
猶有嗟惜
子鍾正。
今登經幄
文義通透
可見家學
因此
問。
知名不易
是乃欠典。
何拘常節
不待其狀。
諡斯亟
亦援舊例
特贈相職。
追惟往時
一倍悼衋。
其雖欲致。
九原難作
今倣文純
特刊卿集。
亦豈偶然
予心冞切
爰命禮官
替奠泂酌
卿靈有知
庶幾欽格。
九月行延諡禮
丙戌
文集成。
 自湖南刊進。
凡二十五卷
庚戌
 正宗大王十四年。
 遣禮官致祭墓所
 上旣遷奉 顯隆園。
將行展拜
以 輦路所經。
 特命致祭
祭文 親撰曰。
 明陵之世。
儒者輩出
卿遊其間
眞諦妙訣
刊去浮華
踏來樸實
沙川魚鳥
永矢薖軸。
入境奠斝。
以代戔帛
辛未
 當宁十一年年譜成。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