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x 页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书
书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04H 页
答李仲舒
风尘俗吏。潦倒于世。已与经籍为仇。人亦不以如此事相期。何敢有制作也。第念礼自外作。乐由中出。夫子之教所以先诗而后礼也。国俗于礼学甚力。虽曲儒狭士。无不瞋目而为讼。独于乐也。其果有留意者乎。今于鄙录中。虽有一二人所举。亦周旋音律而已。顿无薰陶为心者。以故豪宕之徒。流连于淫乐。至有在公堂而歌击壶者。秋江记曰。右赞成善于打凉舞者。亦其一也。记曰。乐胜则流。礼胜则离。窃谓流而为放旷者。必淫乐之胜也。离而为党祸者。必曲礼之胜也。以是常切切有慨于心。心以为扶起沮溺人。以救世教者。岂晦庵得已之辞也。宁植流荡之俗。以矫争杀之弊者。不害为权时之道。且如乐府之名。非如道义之奥也。此不过词翰家技痒而已。则今之为此。亦或少罪。故乃敢唐突拚和。而本来芜笔。急就于四五日之间。病忧又从而扰心。词自此中出。那能佳也。今奉所教。恕太过而责太高。无乃等钟律看耶。第有不可不覆者。录在下面。
风尘俗吏。潦倒于世。已与经籍为仇。人亦不以如此事相期。何敢有制作也。第念礼自外作。乐由中出。夫子之教所以先诗而后礼也。国俗于礼学甚力。虽曲儒狭士。无不瞋目而为讼。独于乐也。其果有留意者乎。今于鄙录中。虽有一二人所举。亦周旋音律而已。顿无薰陶为心者。以故豪宕之徒。流连于淫乐。至有在公堂而歌击壶者。秋江记曰。右赞成善于打凉舞者。亦其一也。记曰。乐胜则流。礼胜则离。窃谓流而为放旷者。必淫乐之胜也。离而为党祸者。必曲礼之胜也。以是常切切有慨于心。心以为扶起沮溺人。以救世教者。岂晦庵得已之辞也。宁植流荡之俗。以矫争杀之弊者。不害为权时之道。且如乐府之名。非如道义之奥也。此不过词翰家技痒而已。则今之为此。亦或少罪。故乃敢唐突拚和。而本来芜笔。急就于四五日之间。病忧又从而扰心。词自此中出。那能佳也。今奉所教。恕太过而责太高。无乃等钟律看耶。第有不可不覆者。录在下面。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04L 页
飞龙词。虽是赝作。词意纯至。断非晋魏间伎俩。况此康衢击壤。亦岂离骚之悽怆而已乎。遵依古说。决以为歌行之祖。大抵三百亡而后有离骚。骚亡而乐府作。断自汉魏。无乃太简乎。
郊祀房中铙歌。其以为真有所感发惩创者乎。惟意所欲。不拘声律。不求题意之合。亦或有不押韵。槩不如是。虽李杜。亦无以肆其力矣。短序中眷眷言之。非不知也。朱子于补亡章。岂不能效其文体乎。所以答周必大者。厥有微旨。后儒之言曰。不求其文之类。使与章句一般者。岂不明信乎。此虽有异于圣学。以眇然尘土之身。敢效万古文章。有若依仿者然。义之所不敢出也。和其意而步其韵。不敢以毫忽相殊者。亦望其览者之恕愚。其无以乐府责也。
陌上桑日出行。同出于罗敷。皆艳歌也。君而作此。何等丑行乎。古今和者非一二。而辄以使君为辞者。讳尊也。鄙作于其题下。注罗敷词则专指使君。亦此意也。
独漉篇。不押双韵。果失照管。
歌行。本于疏畅。杜陵之不作乐府而独偏于此者。与乐府不同故也。既以豪放为主。则或古或绝。或长短
郊祀房中铙歌。其以为真有所感发惩创者乎。惟意所欲。不拘声律。不求题意之合。亦或有不押韵。槩不如是。虽李杜。亦无以肆其力矣。短序中眷眷言之。非不知也。朱子于补亡章。岂不能效其文体乎。所以答周必大者。厥有微旨。后儒之言曰。不求其文之类。使与章句一般者。岂不明信乎。此虽有异于圣学。以眇然尘土之身。敢效万古文章。有若依仿者然。义之所不敢出也。和其意而步其韵。不敢以毫忽相殊者。亦望其览者之恕愚。其无以乐府责也。
陌上桑日出行。同出于罗敷。皆艳歌也。君而作此。何等丑行乎。古今和者非一二。而辄以使君为辞者。讳尊也。鄙作于其题下。注罗敷词则专指使君。亦此意也。
独漉篇。不押双韵。果失照管。
歌行。本于疏畅。杜陵之不作乐府而独偏于此者。与乐府不同故也。既以豪放为主。则或古或绝。或长短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05H 页
或排律。本无定体。青莲集可考也。
东方雅乐三调。方音也。盛教所论。钟律也。虽自琴谱而创。音调微有不同。歌曲亦无定音。似不可执一也。
南风,鹿鸣,鱼丽。以字配律。古法而雅乐也。飞龙词等七歌及关雎,螽斯,麟之趾。分配于三调。臆见而俗乐也。玩其意而讽其辞。似有如此者存焉。槩三调既用于乐。则与古相窒。岂理乎。不必强配等教。或未深思耶。
清夜吟,阳关律,洞庭诗之分配三调。已载于诗法源流。虽未知必谐于所论。若其援比则颇详。故引之耳。圣代人物出处。只从榜目为次。所谓错杂。指何耶。示之。
行用歌曲。窃以为大纲如此而已。缓则平。楚则羽。太豪则为界面。此与五音之羽。亦异矣。一歌而可唱三调者何限乎。然此则强牵而从之。若使神瞽闻之。必有所分矣。如何如何。
密率权衡等喻。不敢当不敢当。何敢有一毫效尤之心乎。钟律一篇。曾有所释。而不过类旧说纂辑而已。断无自家所得。不敢出而示人者。此也。此则非如钟律之摅其性情也。虽善矣。词藻而止。本不足贵。况以
东方雅乐三调。方音也。盛教所论。钟律也。虽自琴谱而创。音调微有不同。歌曲亦无定音。似不可执一也。
南风,鹿鸣,鱼丽。以字配律。古法而雅乐也。飞龙词等七歌及关雎,螽斯,麟之趾。分配于三调。臆见而俗乐也。玩其意而讽其辞。似有如此者存焉。槩三调既用于乐。则与古相窒。岂理乎。不必强配等教。或未深思耶。
清夜吟,阳关律,洞庭诗之分配三调。已载于诗法源流。虽未知必谐于所论。若其援比则颇详。故引之耳。圣代人物出处。只从榜目为次。所谓错杂。指何耶。示之。
行用歌曲。窃以为大纲如此而已。缓则平。楚则羽。太豪则为界面。此与五音之羽。亦异矣。一歌而可唱三调者何限乎。然此则强牵而从之。若使神瞽闻之。必有所分矣。如何如何。
密率权衡等喻。不敢当不敢当。何敢有一毫效尤之心乎。钟律一篇。曾有所释。而不过类旧说纂辑而已。断无自家所得。不敢出而示人者。此也。此则非如钟律之摅其性情也。虽善矣。词藻而止。本不足贵。况以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05L 页
本意为词。且不计本韵之拘绊与否。其有自主之意乎。顾音律于我已矣。乐府未必皆出于识理之人。向所谓亦或少罪者。亦此也。更详之。
书此后。更观盛意。有若致疑于一字变音者。亦何敢既噪而更吞乎。大凡歌曲。皆以第一音为本宫。先观一书之意。其意和平则其声必和平。故定以为宫徵。其意哀怨。则其声必哀怨。故定以为商羽。如唐诗中庭(宫)皋(徵)木(角)叶(商)下。(宫)则五音和协。而若改木为树。则庭为徵。皋为羽。树为徵。叶为角。下为羽而五音散乱。且如云(宫)中(商)辨(角)烟(商)树。(宫)则五音和协。而若改树为木。则云为徵。中为商。辨为宫。烟为商。木为角。而五音散乱。一字变则。一句皆变。一句变。则一曲皆变。此无他。五音之属于四声者。韵书之所以有定法也。四声之散于字字者。歌声之所以无定音也。八卦之有定位。犹韵书也。六虚之无定位。犹歌声也。有定位者。可以目见。无定位者。在乎心悟。熟读玩味。必有所自得。如愚拙讷。只陈古法而已。亦乞领略而更诲焉。
答李仲舒浑元罩八图
朝书适到于迁礼杂物排置之际。挠未详覆。迨恨迨
书此后。更观盛意。有若致疑于一字变音者。亦何敢既噪而更吞乎。大凡歌曲。皆以第一音为本宫。先观一书之意。其意和平则其声必和平。故定以为宫徵。其意哀怨。则其声必哀怨。故定以为商羽。如唐诗中庭(宫)皋(徵)木(角)叶(商)下。(宫)则五音和协。而若改木为树。则庭为徵。皋为羽。树为徵。叶为角。下为羽而五音散乱。且如云(宫)中(商)辨(角)烟(商)树。(宫)则五音和协。而若改树为木。则云为徵。中为商。辨为宫。烟为商。木为角。而五音散乱。一字变则。一句皆变。一句变。则一曲皆变。此无他。五音之属于四声者。韵书之所以有定法也。四声之散于字字者。歌声之所以无定音也。八卦之有定位。犹韵书也。六虚之无定位。犹歌声也。有定位者。可以目见。无定位者。在乎心悟。熟读玩味。必有所自得。如愚拙讷。只陈古法而已。亦乞领略而更诲焉。
答李仲舒浑元罩八图
朝书适到于迁礼杂物排置之际。挠未详覆。迨恨迨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06H 页
恨。诲图禀在别纸。非欲违贰。只陈鄙见而已。其幸谅示。
卦气。始于京房。而张邵朱子各有异同之论。槩彼以演数。此以说理。惠图之直袭京房。似涉太恕。且是虞典以后事。无乃或杂乎。四仲中星。既有尧典。月令以下。不必更提也。第三图分野。朱子谓始于汉志。其实。周礼已有之。非始于汉也。然此亦虞典以后事。未知如何。日月会辰明魄朔望。谨闻命。但纬星行度。土星比天稍迟。平行二十八日移一度。二十八月移一宫。二十八年一周天。木星比土星尤迟。平行十二日移一度。十二月移一宫。十二岁一周天。火星比木星更迟。平行一日移一度。一月移一宫。一岁一周天。金星比木星更迟。不及天。辅日而行。或前或后。平行一日移一度。一月移一宫。一岁一周天。水星稍迟于金星。亦不及天。辅日而行。或前或后。平行一日移一度。一月移一宫。一岁一周天。亦如太白。此五条。不可不各加增损于贵图之末。且置闰图。以九百四十分为十九分。每分计四十九分四釐七毫三忽六丝八秒。而贵图以四釐一毫七丝五忽六秒为言。一岁闰率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分。而贵图以八百
卦气。始于京房。而张邵朱子各有异同之论。槩彼以演数。此以说理。惠图之直袭京房。似涉太恕。且是虞典以后事。无乃或杂乎。四仲中星。既有尧典。月令以下。不必更提也。第三图分野。朱子谓始于汉志。其实。周礼已有之。非始于汉也。然此亦虞典以后事。未知如何。日月会辰明魄朔望。谨闻命。但纬星行度。土星比天稍迟。平行二十八日移一度。二十八月移一宫。二十八年一周天。木星比土星尤迟。平行十二日移一度。十二月移一宫。十二岁一周天。火星比木星更迟。平行一日移一度。一月移一宫。一岁一周天。金星比木星更迟。不及天。辅日而行。或前或后。平行一日移一度。一月移一宫。一岁一周天。水星稍迟于金星。亦不及天。辅日而行。或前或后。平行一日移一度。一月移一宫。一岁一周天。亦如太白。此五条。不可不各加增损于贵图之末。且置闰图。以九百四十分为十九分。每分计四十九分四釐七毫三忽六丝八秒。而贵图以四釐一毫七丝五忽六秒为言。一岁闰率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分。而贵图以八百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06L 页
七十七分为言。三岁一闰。三十二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六百一分。而贵图以六百为言。此三条。与前辈说。少有不同。未知孰详孰疏。而鄙见只以握算计之。未及深考。此是紧要处。不可不明白考算。归一以书也。末端角奎所换。当如戒改书。至若月退行图。当以十九分度之七为算。而今以十分为率。似是全失。大抵吾侪所造。只从虞典。周礼以下。所不必追入。况京房卦气乎。且想八图适书八面。则果好矣。不然则或六或七。都不可拘。何必苟简充数。必如美观之为乎。虽欲为八。不患无矣。妄意如此。不得不更烦。若夫浑天仪。京行还后可造。今姑略之。
第一卦气图
起子半起卯半起午半起酉半
冬至复春分临夏至姤秋分遁
颐损大过咸
小寒屯清明节小暑鼎寒露旅
益中孚恒小过
震归妹巽渐
大寒噬嗑谷雨睽大暑井霜降蹇
随兑蛊艮
无妄履升谦
第一卦气图
起子半起卯半起午半起酉半
冬至复春分临夏至姤秋分遁
颐损大过咸
小寒屯清明节小暑鼎寒露旅
益中孚恒小过
震归妹巽渐
大寒噬嗑谷雨睽大暑井霜降蹇
随兑蛊艮
无妄履升谦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07H 页
立春明夷立夏泰立秋讼立冬否
大畜困萃
贲
雨水既济小满需处暑未济小雪晋
家人小畜解豫
丰大壮涣观
惊蛰离芒种大有白露坎大雪比
革夬蒙剥
同人乾师坤
至卯半至午半至酉半至子半
第二四仲中星图
寅析木箕申实沈参
尾觜
卯大火心房酉大梁毕昴
氐胃
辰寿星亢戌降娄娄
角奎
巳鹑尾轸亥娵訾壁
翼室
午鹑火张子玄枵危
星虚
未鹑首柳丑星纪女
鬼牛
井斗
夏。东转南。南转西。西转北。北转东。 秋。东转西。西转东。南转北。北转南。 冬。东转北。南转东。西转南。北转西。春分。日在昴初昏。夏至。日在星初昏。秋分。日在房初昏。冬至。日在虚初昏。
按此以尧典言也。参考月令及历家说。岁差多寡之数不同。而中星亦变。尧典。冬至。日在虚昏中昴。月令
大畜困萃
贲
雨水既济小满需处暑未济小雪晋
家人小畜解豫
丰大壮涣观
惊蛰离芒种大有白露坎大雪比
革夬蒙剥
同人乾师坤
至卯半至午半至酉半至子半
第二四仲中星图
寅析木箕申实沈参
尾觜
卯大火心房酉大梁毕昴
氐胃
辰寿星亢戌降娄娄
角奎
巳鹑尾轸亥娵訾壁
翼室
午鹑火张子玄枵危
星虚
未鹑首柳丑星纪女
鬼牛
井斗
夏。东转南。南转西。西转北。北转东。 秋。东转西。西转东。南转北。北转南。 冬。东转北。南转东。西转南。北转西。春分。日在昴初昏。夏至。日在星初昏。秋分。日在房初昏。冬至。日在虚初昏。
按此以尧典言也。参考月令及历家说。岁差多寡之数不同。而中星亦变。尧典。冬至。日在虚昏中昴。月令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07L 页
日在斗昏中壁。月令季月中星。合尧典仲月之中星。汉唐。冬至。仍在斗而至元则入于箕。非惟度移宿。亦辰移次矣。此当相较而多不可录。惟子午为阴阳之始。卯酉为阴阳之处。而子半冬至。午半夏至。则终不可易。知乎此。则其间差异。可以变通矣。
第三经星分野图
辰轸角亢氐。郑分兖州。寿星之次。起轸十二。至氐四。
卯氐房心尾。宋分豫州。大火之次。起氐五至尾九。
寅尾箕斗。燕分幽州。析木之次。起尾十。至斗十一。
丑斗牛女。吴越分杨州。星纪之次。起斗十二。至女七。
子女虚危。齐分青州。玄枵之次。起女八。至危十五。
亥危室壁奎。卫分并州。娵訾之次。起危十六。至奎四。
戌奎娄胃。鲁分徐州。降娄之次。起奎五。至胃六。
酉胃昴毕。赵分冀州。大梁之次。起胃七。至毕十一。
申毕觜参井。晋分益州。实沈之次。起毕十二。至井十五。
未井鬼柳。秦分雍州。鹑首之次。起井十六。至柳八。
第三经星分野图
辰轸角亢氐。郑分兖州。寿星之次。起轸十二。至氐四。
卯氐房心尾。宋分豫州。大火之次。起氐五至尾九。
寅尾箕斗。燕分幽州。析木之次。起尾十。至斗十一。
丑斗牛女。吴越分杨州。星纪之次。起斗十二。至女七。
子女虚危。齐分青州。玄枵之次。起女八。至危十五。
亥危室壁奎。卫分并州。娵訾之次。起危十六。至奎四。
戌奎娄胃。鲁分徐州。降娄之次。起奎五。至胃六。
酉胃昴毕。赵分冀州。大梁之次。起胃七。至毕十一。
申毕觜参井。晋分益州。实沈之次。起毕十二。至井十五。
未井鬼柳。秦分雍州。鹑首之次。起井十六。至柳八。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08H 页
午柳星张。周分三河。鹑火之次。起柳九。至张十六。
巳张翼轸。楚分荆州。鹑尾之次。起张十七。至轸十一。
第四纬星行度图
木岁星。大岁在四仲。则岁行三宿。在四孟四季。则岁行二宿。孟季四四十六。四仲三四十二。而行二十八宿。十二岁一周天。积十二月。与天争差三十度。
火荧惑。常以十月。入太微垣受制。而出行列宿。同无道。其出入无常。积六十日。与天争差三十度。
土镇星。常以日辰元。始建斗之岁。镇行二十八月。不及天三十度。二十八岁一周天。
金太白。出以寅戌。入以丑未。晨出东方。二百四十日而一入。又出西方。二百四十日而一入。三十五日而后出。其行迟速相准。与荧惑同。
水辰星。春见奎娄。夏见东井。秋见角亢。冬见牵牛。出以辰戌。入以丑未。晨见候之东方。夕见候之西方。其行迟速相准。与太白同。
第五日月会辰图
正月。斗指寅。与亥合。日月会亥。辰娵訾。自危十七至奎四。
二月。斗指卯。与戌合。日月会戌。辰降娄。自奎五至胃
巳张翼轸。楚分荆州。鹑尾之次。起张十七。至轸十一。
第四纬星行度图
木岁星。大岁在四仲。则岁行三宿。在四孟四季。则岁行二宿。孟季四四十六。四仲三四十二。而行二十八宿。十二岁一周天。积十二月。与天争差三十度。
火荧惑。常以十月。入太微垣受制。而出行列宿。同无道。其出入无常。积六十日。与天争差三十度。
土镇星。常以日辰元。始建斗之岁。镇行二十八月。不及天三十度。二十八岁一周天。
金太白。出以寅戌。入以丑未。晨出东方。二百四十日而一入。又出西方。二百四十日而一入。三十五日而后出。其行迟速相准。与荧惑同。
水辰星。春见奎娄。夏见东井。秋见角亢。冬见牵牛。出以辰戌。入以丑未。晨见候之东方。夕见候之西方。其行迟速相准。与太白同。
第五日月会辰图
正月。斗指寅。与亥合。日月会亥。辰娵訾。自危十七至奎四。
二月。斗指卯。与戌合。日月会戌。辰降娄。自奎五至胃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08L 页
七。
三月。斗指辰。与酉合。日月会酉。辰大梁。自胃八至毕十二。
四月。斗指巳。与申合。日月会申。辰实沈。自毕十三至井十六。
五月。斗指午。与未合。日月会未。辰鹑首。自井十七至柳九。
六月。斗指未。与午合。日月会午。辰鹑火。自柳十至张十八。
七月。斗指申。与巳合。日月会巳。辰鹑尾。自翼一至轸十一。
八月。斗指酉。与辰合。日月会辰。辰寿星。自轸十二至氐四。
九月。斗指戌。与卯合。日月会卯。辰大火。自氐五至尾九。
十月。斗指亥。与寅合。日月会寅。辰析木。自尾十至斗十一。
十一月。斗指子。与丑合。日月会丑。辰星纪。自斗十二至女七。
十二月。斗指丑。与子合。日月会子。辰玄枵。自女八至
三月。斗指辰。与酉合。日月会酉。辰大梁。自胃八至毕十二。
四月。斗指巳。与申合。日月会申。辰实沈。自毕十三至井十六。
五月。斗指午。与未合。日月会未。辰鹑首。自井十七至柳九。
六月。斗指未。与午合。日月会午。辰鹑火。自柳十至张十八。
七月。斗指申。与巳合。日月会巳。辰鹑尾。自翼一至轸十一。
八月。斗指酉。与辰合。日月会辰。辰寿星。自轸十二至氐四。
九月。斗指戌。与卯合。日月会卯。辰大火。自氐五至尾九。
十月。斗指亥。与寅合。日月会寅。辰析木。自尾十至斗十一。
十一月。斗指子。与丑合。日月会丑。辰星纪。自斗十二至女七。
十二月。斗指丑。与子合。日月会子。辰玄枵。自女八至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09H 页
危十六。
第六明魄朔望图
用来示图。
第七月退行图
一日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二日。二十六度十四分。 三日。四十度二分。 四日。五十三度九分。 五日。六十六度十六分。 六日。八十度四分。 七日。九十三度十一分。 八日。百六度十八分。 九日。百二十度六分。 十日。百三十三度十三分。 十一日。百四十七度一分。 十二日。百六十度八分。 十三日。百七十三度十五分。 十四日。百八十七度三分。 十五日。二百度十分。 十六日。二百十三度十七分。 十七日。二百二十七度五分 十八日。二百四十度十二分。 十九日。二百五十四度。 二十日。二百六十七度七分。 二十一日。二百八十度十四分。 二十二日。二百九十四度二分。 二十三日。三百七度九分。 二十四日。三百二十度十六分。 二十五日。三百三十四度四分。 二十六日。三百四十七度十一分。 二十七日。三百六十度十八分。 二十八日。三百七十四度六分。 二十九日。复行二十二度
第六明魄朔望图
用来示图。
第七月退行图
一日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二日。二十六度十四分。 三日。四十度二分。 四日。五十三度九分。 五日。六十六度十六分。 六日。八十度四分。 七日。九十三度十一分。 八日。百六度十八分。 九日。百二十度六分。 十日。百三十三度十三分。 十一日。百四十七度一分。 十二日。百六十度八分。 十三日。百七十三度十五分。 十四日。百八十七度三分。 十五日。二百度十分。 十六日。二百十三度十七分。 十七日。二百二十七度五分 十八日。二百四十度十二分。 十九日。二百五十四度。 二十日。二百六十七度七分。 二十一日。二百八十度十四分。 二十二日。二百九十四度二分。 二十三日。三百七度九分。 二十四日。三百二十度十六分。 二十五日。三百三十四度四分。 二十六日。三百四十七度十一分。 二十七日。三百六十度十八分。 二十八日。三百七十四度六分。 二十九日。复行二十二度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09L 页
八分四之一。 三十日。半日二十九度一分四之一。
第八气朔置闰图
天围。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日行。不及天一度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而与天会。以九百四十分为四分。每分计二百三十五分。 月行。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以九百四十分。为十九分。每分计四十九分四釐七毫三忽六丝八秒。合七分。总为三百四十六分三釐一毫五忽七丝六秒。不及日十二度三百四十六分三釐一毫五忽七丝六秒。至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分。上与日会。 合十二个二十九日。计全日三百四十八。合十二个四百九十九。积五千九百八十八。以日法除得六日零三百四十八。通计三百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 日与天会。多五日二百三十五分。为气盈。 月与日会。少五日五百九十二分。为朔虚。合之而闰生焉。 一岁闰率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三岁一闰。三十二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六百一。五岁再闰。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七十五。十九岁七闰。则气朔分齐为一章。
第八气朔置闰图
天围。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日行。不及天一度三百六十五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三十五。而与天会。以九百四十分为四分。每分计二百三十五分。 月行。不及天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以九百四十分。为十九分。每分计四十九分四釐七毫三忽六丝八秒。合七分。总为三百四十六分三釐一毫五忽七丝六秒。不及日十二度三百四十六分三釐一毫五忽七丝六秒。至二十九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四百九十九分。上与日会。 合十二个二十九日。计全日三百四十八。合十二个四百九十九。积五千九百八十八。以日法除得六日零三百四十八。通计三百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三百四十八。 日与天会。多五日二百三十五分。为气盈。 月与日会。少五日五百九十二分。为朔虚。合之而闰生焉。 一岁闰率十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八百二十七。三岁一闰。三十二日九百四十分日之六百一。五岁再闰。五十四日九百四十分日之二百七十五。十九岁七闰。则气朔分齐为一章。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0H 页
来图中日出入图。大略在黄赤道运转中。地平环所刻。即虞书日永日短之图也。其分刻。虽不能尽书。大略可寻。故拔去耳。逐节平均时宪历节候两图。亦欲取之。而急于此者多。罩面不足。不得推移也。黄赤道环。甚狭难书。故其躔宿之近赤道者书之。赤道近黄道者书之。黄道在两道间者。分书而已。似不免苟艰。而且更审此处所留之仪。则角。宜自两道东交处起。转而北而西。奎。当西交处。转而南而东矣。今此则东西相换。必是写手书填之时。误指所受之向背而然也。此则大误。欲得红黄更染而书之。犹未暇也。送于其处者亦然。则不可不改。更察如何。浑仪。别无他制。闻退溪先生揉竹为圆丸。外皆涂纸。画诸象于其上。以示门人云。近因此数日深思。思得一制。不背于古。而模象乾坤则无馀。方著图说。以俟后考。如欲造试。则非但物力过于古矣。必费数十日之功。然后似可为之耳。
答李仲舒
伻还。虽闻病奇。未详其轻重。承审稍可。何幸如之。京行。旬一当发。惠然之教。尤以多所商礭为企。所谓痘患。非直寓坊无有。举邑底已绝云。太怯之责。兄似不
答李仲舒
伻还。虽闻病奇。未详其轻重。承审稍可。何幸如之。京行。旬一当发。惠然之教。尤以多所商礭为企。所谓痘患。非直寓坊无有。举邑底已绝云。太怯之责。兄似不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0L 页
免。可呵。诲条。不揆愚陋。更有所禀。多见其太不自量。悚仄悚仄。
卦气起于中孚。康节一中分造化图。尤加详密。非不妙也。但此法。京房传于焦赣。即所谓焦易也。焦得于隐者。槩是方外卓见也。子云仿之。以作太玄。朱子所谓太玄都是学焦。延寿推卦气者。此也。又曰。太玄。模仿易。全用三数。易。却用四数。其说甚长。天原发微可考也。是以。程子不取。至曰太玄。本要明易。却又晦于易。无益也。龟山亦曰。太玄。只据他立名。便不是。朱子又曰。圣人说天一地二。甚简易。太玄。却说得支离。又曰。太玄之说。只是老庄。而康节深取之者。以其挨傍阴阳消长。来说道理。图书编曰。窃详朱子于子云。固有所取。然辨而非之者亦多。则子云之学。可知矣。然先儒之所许者。如蔡西山,朱子发之类。不可胜数。而韩子拟于亚圣。康节又奖其能知天地之心。然其诗曰。若无杨子天人学。安有庄生内外篇。亦可想其界分。而毕竟终未免为程朱所瑕。其非的洽可知。大槩此法。已见于易纬。易纬者。虽曰孔子所作。先儒已饶卞之矣。决无可信。设令果出于夫子。亦系虞典以后。如我蔑裂。虽不及洞析理数。以权其称量。既作古制。
卦气起于中孚。康节一中分造化图。尤加详密。非不妙也。但此法。京房传于焦赣。即所谓焦易也。焦得于隐者。槩是方外卓见也。子云仿之。以作太玄。朱子所谓太玄都是学焦。延寿推卦气者。此也。又曰。太玄。模仿易。全用三数。易。却用四数。其说甚长。天原发微可考也。是以。程子不取。至曰太玄。本要明易。却又晦于易。无益也。龟山亦曰。太玄。只据他立名。便不是。朱子又曰。圣人说天一地二。甚简易。太玄。却说得支离。又曰。太玄之说。只是老庄。而康节深取之者。以其挨傍阴阳消长。来说道理。图书编曰。窃详朱子于子云。固有所取。然辨而非之者亦多。则子云之学。可知矣。然先儒之所许者。如蔡西山,朱子发之类。不可胜数。而韩子拟于亚圣。康节又奖其能知天地之心。然其诗曰。若无杨子天人学。安有庄生内外篇。亦可想其界分。而毕竟终未免为程朱所瑕。其非的洽可知。大槩此法。已见于易纬。易纬者。虽曰孔子所作。先儒已饶卞之矣。决无可信。设令果出于夫子。亦系虞典以后。如我蔑裂。虽不及洞析理数。以权其称量。既作古制。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1H 页
则当以其时所占为图。不欲以后代谶纬书杂之。如何如何。
五星行度。亦出于六经图。而的的有据。增减于贵图之末。未知不可矣。
浑天仪。别无难造之端。而第其运机之激。有难臆造。莱邑有崔载轮者。手才极妙。昨昨年致之京城。合造玑衡漏局及自鸣钟。已设于差备门内。尤可奇者。钦敬阁。壬辰以后。无人影响。此人能复之。固请宜来。前书所及者此也。兄或未闻耶。所思颇异之教。必有觉得之妙。益切速奉之望。
与李仲舒
闻呼邪已举矣。想多应接之端。其果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乎。梁歌。重违勤索。忘拙强构。而所谓免灾之教。指诚也。吾老朽。敢当之哉。大凡言之精者为文。谈农话道。各有其体。必随遇善变。曲曲当理。然后乃可有警。此则非儒非词。窘态百出。反与平日所自作太异。必仍病气销而然也。曷任惭恧。第因此而有所唐突者存焉。兄之根基。已筑于心经诸书矣。今若大学为室。论孟为堂。诗经于清娱。易爻于风月。则华如芙蓉。澄如昭鉴。志盘水而意爱岩。厥或层矗于积石。
五星行度。亦出于六经图。而的的有据。增减于贵图之末。未知不可矣。
浑天仪。别无难造之端。而第其运机之激。有难臆造。莱邑有崔载轮者。手才极妙。昨昨年致之京城。合造玑衡漏局及自鸣钟。已设于差备门内。尤可奇者。钦敬阁。壬辰以后。无人影响。此人能复之。固请宜来。前书所及者此也。兄或未闻耶。所思颇异之教。必有觉得之妙。益切速奉之望。
与李仲舒
闻呼邪已举矣。想多应接之端。其果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乎。梁歌。重违勤索。忘拙强构。而所谓免灾之教。指诚也。吾老朽。敢当之哉。大凡言之精者为文。谈农话道。各有其体。必随遇善变。曲曲当理。然后乃可有警。此则非儒非词。窘态百出。反与平日所自作太异。必仍病气销而然也。曷任惭恧。第因此而有所唐突者存焉。兄之根基。已筑于心经诸书矣。今若大学为室。论孟为堂。诗经于清娱。易爻于风月。则华如芙蓉。澄如昭鉴。志盘水而意爱岩。厥或层矗于积石。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1L 页
活泼于伏泉。时时涉猎之观。或艮止或考槃。以发其咏归之趣。彼诸子之说。特屏山天柱等远朝而已。况朱书有同渊岳。风骚亦类凤台。结以为息山来脉。总而为石门帑藏。此理井井无可容躐。而近来所读。不出于盲史之浮誇者。何也。此犹以罗敷为衽席矣。无启发长进之效。有玩愒迫促之端者。窃以为无足怪也。心本活物。有拘必滞。常坦坦悦豫。无一毫臲卼。无一时匮乏者。岂其有他乎。皆所以处得其所。序不暂失。兄睹此境何如耶。嗟夫。当昭伏而天云者非也。当轩槛而楼观者亦非也。况以远远光影。欲为池塘所践。则岂可乎哉。自从移寓。窃尝致慨于兄所用力。霜钟遇撞始发。亦兄导之也。其幸恕其愚而加之意。门号。誇必近俗。浅亦涉杂。宜盛意之不秘疑难。有此问寡也。谨以石门坞三字。拱手而上之。须察其未尽之馀意。
答李仲舒
忽于箧笥中。得上年九月十六日出书。其中有宜复者而想因病忧丧葬。尚此稽谢矣。曷任悚叹。今始回禀求质。
诲条深衣衣系。曾所奉勘处。无可疑议。第玉藻
答李仲舒
忽于箧笥中。得上年九月十六日出书。其中有宜复者而想因病忧丧葬。尚此稽谢矣。曷任悚叹。今始回禀求质。
诲条深衣衣系。曾所奉勘处。无可疑议。第玉藻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2H 页
深衣篇及后儒先之说。皆无所举论。何也。盖既有两衿。又以相掩。则系在不言。而其系缀之法。则势将自如令教也。
非如来教所谓系在不言也。特因方氏说而乱焉。盖玉藻。天子素带朱里终辟。又曰而素带终辟。注。而下缺诸侯字。又曰。大夫素带辟垂。又曰。士练带率下辟。又曰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又其下曰。并纽约。用组三寸。长齐于带。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子游曰。绅鞸结三齐。疏曰。并。并也。谓天子至弟子。其所纽约之物。并用组为之云。则此非所谓衣系者乎。初无可疑者。而其下方氏曰。纽则带之交结也。合并其纽。用组以约。则带始束而不可解矣。三寸。其广也。长齐于带者。言组之垂。适与绅齐也。韠。蔽膝也。结即组也。绅鞸结三齐者。皆长三尺。故曰三齐。此专以大带为训。故书仪不审也。乃以五采绦。约其相结之处者。本此纽约用组之说。而拟之于士带二寸。则大小不侔。更以三寸为三分者。似乎破碎而牵合家礼。仍而不去。若无此说。则衣何以无系。采绦亦何为而作乎。是故历代诸儒。皆不疑贰补注曰。古者。深衣不缀小带。当腰中。惟束大带而已。此亦深信方说。不复致意故
非如来教所谓系在不言也。特因方氏说而乱焉。盖玉藻。天子素带朱里终辟。又曰而素带终辟。注。而下缺诸侯字。又曰。大夫素带辟垂。又曰。士练带率下辟。又曰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又其下曰。并纽约。用组三寸。长齐于带。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子游曰。绅鞸结三齐。疏曰。并。并也。谓天子至弟子。其所纽约之物。并用组为之云。则此非所谓衣系者乎。初无可疑者。而其下方氏曰。纽则带之交结也。合并其纽。用组以约。则带始束而不可解矣。三寸。其广也。长齐于带者。言组之垂。适与绅齐也。韠。蔽膝也。结即组也。绅鞸结三齐者。皆长三尺。故曰三齐。此专以大带为训。故书仪不审也。乃以五采绦。约其相结之处者。本此纽约用组之说。而拟之于士带二寸。则大小不侔。更以三寸为三分者。似乎破碎而牵合家礼。仍而不去。若无此说。则衣何以无系。采绦亦何为而作乎。是故历代诸儒。皆不疑贰补注曰。古者。深衣不缀小带。当腰中。惟束大带而已。此亦深信方说。不复致意故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2L 页
耳。然朱子答颜鲁子书曰。蒙谕深衣约纽。正所未晓。向借得者。亦阙此制。但既云绦似绅而加阔。即与今之匾绦相似。不知其制果如何。又今法服。背后垂绶。亦是古组绶之遗像。不记其以何物为之。观此则先生亦尝未便于此矣。况其采绦之制。全出温公。而朱子晚年野服之制也。上衣下裳。一遵古制。而直以两带结之。别以白绢为大带。而不用采绦之结。则从违之义。即此可验。而家礼。终是未成书也。是故白云朱氏论续衽钩边曰。说文注。交衽为襟。正义云。深衣外襟之边有缘。则深衣之有衽明矣。又曰。续衽钩边。边。谓边也缝也。衽边斜幅。既无旁属。则裁布约之。续之衽下。若今之贴边。丘氏曰。此说。槩欲于衣身上。加系于外两衿。如世常服之衣制。截直布钩而续之衽下。以为续衽钩边。如此则便于穿着。但以非家礼本制。不敢从云云。此虽为续衽钩边而说其所系系之法。琼山亦然之矣。便考曰。此不过谓两衽之边有所纽约之物。乃古所谓结也。以结衣之边而谓之钩边。理或似然矣。结与钩。字义相近。而续衽之下。复有钩边。则此非礼所谓结而何。韵会。结与袺通。所谓纽也。尔雅云。执衽谓之袺。徐氏云。举衣衿之一角。夫如是则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3H 页
结主执衽。而且是举衣衿之一角者也。又曰。纽约者。如今之两小带。结衣衽于腋下。使之合而不开者也。是以一名结一名束。而礼所谓肆束。尔雅所谓执衽。徐氏所谓举衣一角。子游所谓绅鞸结三齐者也。又曰。朱子于初年家礼。有三分采绦。世人援是而结之。又有绅之大带。更结于采绦。而深衣则反无纽约。不成衣制。又曰。余韪朱氏之说。又见中原人衣裳。则腋下之带组。与下裔几乎相齐。有若相分于三尺之垂者云云。合以观之。则诸说尽有伦脊。果以纽为五色之组。则大夫四寸。犹可容也。士带二寸。其可缀三寸之约乎。为此而改寸为分。亦不通义。且家礼本注曰。两襟相掩。衽在腋下。则两领之会自方。琼山又曰。领之两旁。各缀内外襟上。穿着之际。右襟之末。斜交于左胁。左襟之末。斜交于右胁。若无衣系。襟何以斜交于腋下乎。是故温公曰。方领。如今上领衣。但方裁之。须用结纽。芝山曰。领之两端。有纽结之。今若依玉藻。为三寸之纽组。去书仪所创三分之采绦。则似与晦翁晚年所定者不背。何如何如。
诲条再缭之说。补注。释以再缭腰一匝。然士冠礼疏曰。再缭四寸。屈垂三尺者。带之垂下者必
诲条再缭之说。补注。释以再缭腰一匝。然士冠礼疏曰。再缭四寸。屈垂三尺者。带之垂下者必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3L 页
反屈向上。又垂而下。此似指其两耳言之。无缭腰一匝之意。补注。必以再缭归于匝腰。未知何据。家礼本注。明言再缭之为两耳。与疏说岂不相发耶。况再匝腰。其势不顺。又无所取义。未见其必从之为是。
亦非如来教所谓无据也。玉藻。天子诸侯大夫。用素。士练带。注。素。熟绢也。练。缯也。又曰。大夫。大带四寸。士二寸。再缭四寸。注。四寸。广之度也。大夫以上。皆四寸。士惟二寸。而再缭腰一匝。则亦是四寸。家礼。乃士礼。故用缯而广四寸。夹缝则亦士之二寸也。是以芝山曰。再缭之义。与礼注不同。谓一缭为耳。再缭为两耳。槩亦交结之义也。以此度之。士带二寸必再缭。然后方准四寸之数。则大夫士之别也。缯虽四寸。夹缝为二寸。则不失士带之制。可免再缭之难。想其带束之际。翻转匝缭。与生人有异。故随宜顺变。或非家礼本意乎。缯与再缭。非大夫也。以夹缝再缭为八寸。则非士也。非士非大夫。则何所取象乎。故家礼曰。缭腰而结于前。其非再缭可知。又曰。再缭为两耳。慎独斋所谓特因两耳而借用者。亦不无所见。不然则既违玉藻。又失家礼。其可谓礼制乎。夹缝二字及缭腰结前
亦非如来教所谓无据也。玉藻。天子诸侯大夫。用素。士练带。注。素。熟绢也。练。缯也。又曰。大夫。大带四寸。士二寸。再缭四寸。注。四寸。广之度也。大夫以上。皆四寸。士惟二寸。而再缭腰一匝。则亦是四寸。家礼。乃士礼。故用缯而广四寸。夹缝则亦士之二寸也。是以芝山曰。再缭之义。与礼注不同。谓一缭为耳。再缭为两耳。槩亦交结之义也。以此度之。士带二寸必再缭。然后方准四寸之数。则大夫士之别也。缯虽四寸。夹缝为二寸。则不失士带之制。可免再缭之难。想其带束之际。翻转匝缭。与生人有异。故随宜顺变。或非家礼本意乎。缯与再缭。非大夫也。以夹缝再缭为八寸。则非士也。非士非大夫。则何所取象乎。故家礼曰。缭腰而结于前。其非再缭可知。又曰。再缭为两耳。慎独斋所谓特因两耳而借用者。亦不无所见。不然则既违玉藻。又失家礼。其可谓礼制乎。夹缝二字及缭腰结前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4H 页
等语。非出于礼注。又在两耳之上。据此则朱夫子斟酌之意。的然可知。愚欲信之不疑。
诲条屦则士冠礼注云。屦色同冠。书仪。亦云黑屦白缘。丘仪。始云黑履当作白履。顺裳色。以此见之。用黑用白。俱有据。恐不须深拘。
仪礼注屦顺裳色。玄端黑屦。以玄裳为定也。家礼裁用白布。注。用黑履。图下注曰。深衣用白屦。状如今之履。或用黑屦白纯。礼亦宜然。丘仪曰。深衣用白而履用黑。考仪礼则素积用白。当顺裳色。今依卷首图注。作白。退溪曰。仪礼注履顺裳色。家礼本文裁用白布。而注用黑履。疑不顺也。然图下用白。虽与本注不同。其色似顺。诸说之不同如此。但以尔雅注推之。舄以木置履下者。履乃屦之不带者。盖祭服谓之舄。朝服谓之履。燕服谓之屦。此又名体之各异。而书仪黑履白缘。自注曰。复下曰舄。禅(一作襌)下曰履。周礼履有五色。近世有赤黑二舄。赤贵而黑贱。今用黑履白缘。亦从。其下又曰。夏用缯冬用皮。自注云。古者。夏葛屦。冬皮屦。今无以葛为屦者。故从众。此其本意如此。而家礼从之。仪礼旁通图。可以旁照。
答李仲舒
诲条屦则士冠礼注云。屦色同冠。书仪。亦云黑屦白缘。丘仪。始云黑履当作白履。顺裳色。以此见之。用黑用白。俱有据。恐不须深拘。
仪礼注屦顺裳色。玄端黑屦。以玄裳为定也。家礼裁用白布。注。用黑履。图下注曰。深衣用白屦。状如今之履。或用黑屦白纯。礼亦宜然。丘仪曰。深衣用白而履用黑。考仪礼则素积用白。当顺裳色。今依卷首图注。作白。退溪曰。仪礼注履顺裳色。家礼本文裁用白布。而注用黑履。疑不顺也。然图下用白。虽与本注不同。其色似顺。诸说之不同如此。但以尔雅注推之。舄以木置履下者。履乃屦之不带者。盖祭服谓之舄。朝服谓之履。燕服谓之屦。此又名体之各异。而书仪黑履白缘。自注曰。复下曰舄。禅(一作襌)下曰履。周礼履有五色。近世有赤黑二舄。赤贵而黑贱。今用黑履白缘。亦从。其下又曰。夏用缯冬用皮。自注云。古者。夏葛屦。冬皮屦。今无以葛为屦者。故从众。此其本意如此。而家礼从之。仪礼旁通图。可以旁照。
答李仲舒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4L 页
覆札甚慰。况其辨辟之雄。砭石之良。有非俗学所可𨀣及。曷任钦叹。第闻殇惨荐酷。理遣失中。此可与任情者卞。不敢向兄边解也。哀乐。亦七苗也。果如所示。尼父必不保于戊午。若夫商督。亦贫者之例。处必然之势。恼无益之思。达者不为。饮瓢啖荠之时。独不有此等悲挠耶。前后丧。兄既外除矣。事到无可奈何。惟有排之一字。戚戚辞意。非所期于兄者也。怀如不堪。势如不支。何不不贰于此。不改于此。增益其所不能乎。弟亦二日内。连哭两孙。一未一期。一廑四十二月。为祖孙矣。叙伦太遽。资禀亦惜。虽中心如捣。然亦奈何。仙经曰。爱欲最难祛。槩谓其性发也。偏者克之。已者忘之。观晦翁之哭受之。可见矣。离索之叹。诚如盛喻。人皆曰不如已而已之。如我老丑。更何敢望益。生为孤露之客。死分伥踽之鬼矣。高明亦以矜字为忧。他尚何说。篝灯密席。两心相照。刚柔迭箴。辛甘互剂者。何等至乐。而吾薄相敢希之哉。堂上下所喻。随俗例下耶。外非所望。谦又过恭。贤者于是乎失言矣。此物平生。人所稔知。其以工夫事业。萌诸心里乎。出为俗吏。处不免腐儒。君臣大义。非不晓然知矣。自量无益于世。退娱太平烟月者。亦非古人所许乎。昔在壬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5H 页
戌年间。将释装归田。先大监策款段携尺童。屈辱而勖之曰。何遽为此行耶。及其下怀之达也。矜怜而诲之曰。此亦一道。嗟乎命矣夫。至今思之。感涕如泻。兄所谓声绩。不审所据何理。既无十朔居官。且蔑分寸之试。中人以下。例不识己量矣。兄何见能许供世耶。今若闻人誉而长我。后必得人谤而短我。所不敢承也。况今分已揣矣。志已决矣。但未知事势之如何。向以事有不可知结之。以为盖棺始定之馀蕴。兄反询之以可脱之义。有若初无是说然者。何也。陶说所禀。知我之过虑矣。堪贺堪贺。兄既以中正判之。城市亦山林矣。犹复以工夫叩愚。宜世人之疑兄以隐也。第其父老锱铢等说。元本不在。虽未想其仍何下语。及今承闻之后。始觉语意过豪。有若凌驾夷皓诸人。兄之不责而反佩者。抑有微意使反耶。至于音韵。于治心亦末耳。心诚解之。流出亦正。凡于吟咏之发。自然谐协而已。曷尝以螀唧蛬啾。责之以旋相为宫乎。乃若许假之示兄。以我为可以谀人乎。密则易便。高则易特。兄于别人。已觑其心曲矣。吾于兄。适见其可。未见其不可。但不无所虑于纯实。敢以固疏。为献忠之贽。然此既自家痼疾。知药而不知所以裁制。况安可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5L 页
责之以医人乎。居敬集义。虽为攻我而发。何其言之似贤也。末端两长句。是吾影帧。不觉膝之前而手之上也。第欲迹市而心山者。亦不免为驳杂之归。正所谓阿奴火攻。亦出下策。幸乞哀其意而恕其愚。毋以拘检绳之也。诲条。尽有见得。微兄几不免为千古躗言。不料吾党乃有此礭论也。仍又改呈。更加镌驳。以卒其惠焉。
与李仲舒别纸(长孙若松冠礼时)
既承辱莅之教。礼节不可不讲。故曾已书禀闻命矣。仪礼。近古亦多难行。朱夫子或增减或先后。以著于家礼者。有同金石之典。难容私智于其间。而第多有窒碍处。不得不逐条仰议。其幸斟酌而赐之教。
主人。槩指冠者之父或祖父。方为家长者。而自为继高祖之宗子也。故曰若非宗子。则必继高祖之宗子主之。有故则命其次宗子若其父自主之。若宗子已孤而自冠。则亦自为主人。以此观之。尤不可不严矣。鄙家宗子。适在不远之地。来为主人。极可幸也。但于宾赞迎送之际。礼有其父随出之文。鄙生则似无可参之地耶。他礼则宗子尊属。固有序立少进之图。而冠礼则尊卑有序。事情随变。故不称他尊属耶。况寓
与李仲舒别纸(长孙若松冠礼时)
既承辱莅之教。礼节不可不讲。故曾已书禀闻命矣。仪礼。近古亦多难行。朱夫子或增减或先后。以著于家礼者。有同金石之典。难容私智于其间。而第多有窒碍处。不得不逐条仰议。其幸斟酌而赐之教。
主人。槩指冠者之父或祖父。方为家长者。而自为继高祖之宗子也。故曰若非宗子。则必继高祖之宗子主之。有故则命其次宗子若其父自主之。若宗子已孤而自冠。则亦自为主人。以此观之。尤不可不严矣。鄙家宗子。适在不远之地。来为主人。极可幸也。但于宾赞迎送之际。礼有其父随出之文。鄙生则似无可参之地耶。他礼则宗子尊属。固有序立少进之图。而冠礼则尊卑有序。事情随变。故不称他尊属耶。况寓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6H 页
中堂室甚窄。鄙生之不敢入参。或于别处观礼者。似无所妨耶。
宿宾。非为虚文也。先告早晏之期。继敕警肃之义。礼经本意。大抵不泛。家礼之宿宾不宿赞者。赞固宾之所择也。或子弟或亲属。则略之不妨。而今既邀赵生。则情礼已别。不戒不宿。亦涉埋没。一从仪礼宿赞。何如。
冠服。非但诸儒所训至明。若制古服冠了不着。则程子斥之以伪。只依时服。初加缁冠幅巾深衣纳履。再加程冠道服行縢。三加儒巾团领纳靴。此则曾已议定矣。亦不悖于琼山。不泥程说之言耶。
初加。宾盥洗。主人无随往之文。又曰。宾加冠笄。而赞无簪之纮之之文。似是从简而省也。此两条。依仪礼添入。且念宾于三加皆盥者。敬其事也。赞者之当醮酌酒。何等大节。而家礼略之者。凡于敬事。自有应行。不必更详于房中礼节而然耶。仪礼曰。赞者。洗于房中。通解注曰。洗盥而洗爵者。昏礼曰。房中之洗。在北堂直室东隅。篚在洗西北面盥云者。既是醴冠之文。则洗手洗爵。俱不可已。且仪礼宾北面洗。赞东面洗者。亦似有差别。此三条。亦依仪礼添入。何如。
宿宾。非为虚文也。先告早晏之期。继敕警肃之义。礼经本意。大抵不泛。家礼之宿宾不宿赞者。赞固宾之所择也。或子弟或亲属。则略之不妨。而今既邀赵生。则情礼已别。不戒不宿。亦涉埋没。一从仪礼宿赞。何如。
冠服。非但诸儒所训至明。若制古服冠了不着。则程子斥之以伪。只依时服。初加缁冠幅巾深衣纳履。再加程冠道服行縢。三加儒巾团领纳靴。此则曾已议定矣。亦不悖于琼山。不泥程说之言耶。
初加。宾盥洗。主人无随往之文。又曰。宾加冠笄。而赞无簪之纮之之文。似是从简而省也。此两条。依仪礼添入。且念宾于三加皆盥者。敬其事也。赞者之当醮酌酒。何等大节。而家礼略之者。凡于敬事。自有应行。不必更详于房中礼节而然耶。仪礼曰。赞者。洗于房中。通解注曰。洗盥而洗爵者。昏礼曰。房中之洗。在北堂直室东隅。篚在洗西北面盥云者。既是醴冠之文。则洗手洗爵。俱不可已。且仪礼宾北面洗。赞东面洗者。亦似有差别。此三条。亦依仪礼添入。何如。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6L 页
陈设图。三加冠巾。并设于西阶下。执事之隔一等东面进之者。仪礼则宾之受似当审处。亦添于笏记何如。
再加。赞撤巾然后宾可加冠。而家礼略之。到三加始云撤帽。此亦添入。何如。
醮礼荐脯醢一节。家礼从书仪略去。而丘仪。以祝辞中嘉荐令芳。谓为虚设。不荐脯醢而谓荐令芳。则果涉不诚矣。亦依仪礼初醮之祝。以亶时改令芳。则既无虚设之嫌。且是周公本祝。未知何如。
家礼出就次后见于祠堂见于父母者。虽与仪礼不同。曲曲有意义。宜乎遵奉。而鄙家则与家礼大异。虽有其母祠堂。于鄙生则为手下也。其间情节。甚多径庭。若依家礼。则先见其母祠堂。后见其父者。决非朱夫子酌定先后之意也。若以仪礼言之。醮礼才毕。冠者取脯。降自西阶。适东壁北面。见于母。其后始行字之之节。疏曰。似字讫乃见母。其实未字先见母。既字乃见兄弟。急于母缓于兄弟也。又曰。不见父与宾者。槩冠毕则已见可知。故不言。合而观之。先后缓急。岂不节节循情乎。家礼之字后见祠堂。又其后见尊长者。虽出于从俗参酌之意。亦疏家所谓下有兄弟之
再加。赞撤巾然后宾可加冠。而家礼略之。到三加始云撤帽。此亦添入。何如。
醮礼荐脯醢一节。家礼从书仪略去。而丘仪。以祝辞中嘉荐令芳。谓为虚设。不荐脯醢而谓荐令芳。则果涉不诚矣。亦依仪礼初醮之祝。以亶时改令芳。则既无虚设之嫌。且是周公本祝。未知何如。
家礼出就次后见于祠堂见于父母者。虽与仪礼不同。曲曲有意义。宜乎遵奉。而鄙家则与家礼大异。虽有其母祠堂。于鄙生则为手下也。其间情节。甚多径庭。若依家礼。则先见其母祠堂。后见其父者。决非朱夫子酌定先后之意也。若以仪礼言之。醮礼才毕。冠者取脯。降自西阶。适东壁北面。见于母。其后始行字之之节。疏曰。似字讫乃见母。其实未字先见母。既字乃见兄弟。急于母缓于兄弟也。又曰。不见父与宾者。槩冠毕则已见可知。故不言。合而观之。先后缓急。岂不节节循情乎。家礼之字后见祠堂。又其后见尊长者。虽出于从俗参酌之意。亦疏家所谓下有兄弟之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7H 页
拜。故退见母于下者。使文近者也。鄙家则既无祢庙。又有生养父母。其所先后。岂不大异于家礼乎。今虽不敢见母于未字之前。其父既已随宗子在傍。凭依仪礼见母之节。醮礼毕后。随其地形。先拜宗子。又拜祖父及父。然后行字礼。则虽与家礼少异。本出仪礼。亦所以益尊家礼参酌之意也。其后见其母及祖母。与叔父季父。且见其母祠堂之后。又见宾赞及众宾。始行礼宾之节。先后礼节。其无大不可耶。
字祝。但曰爰字孔嘉。其下又曰。伯某甫云者。惟其所当之谓也。今以乃曰可栋四字。添入于昭告尔字爰字孔嘉之间。则此不过文势上下移易而已。别无礼义相错之端。亦不甚妨耶。并乞明示。
再与李仲舒别纸
昨覆皆当。但于序立一节。以鄙见为可疑。岂仓卒未深究耶。家礼曰。主人有诸父诸兄。特位于主人之右少前。至此但曰子弟童仆在其后。至见尊长。又曰。先见宗子及诸尊于父者于堂。乃就私室见父母。仪礼则为期于庙门。而亦但曰。兄弟在其南宰告后。但告兄弟有司及宾至即位。又曰。兄弟毕袗玄。礼极纤密。无有所漏。独于此礼。只称兄弟者。皆有意义。恐非省
字祝。但曰爰字孔嘉。其下又曰。伯某甫云者。惟其所当之谓也。今以乃曰可栋四字。添入于昭告尔字爰字孔嘉之间。则此不过文势上下移易而已。别无礼义相错之端。亦不甚妨耶。并乞明示。
再与李仲舒别纸
昨覆皆当。但于序立一节。以鄙见为可疑。岂仓卒未深究耶。家礼曰。主人有诸父诸兄。特位于主人之右少前。至此但曰子弟童仆在其后。至见尊长。又曰。先见宗子及诸尊于父者于堂。乃就私室见父母。仪礼则为期于庙门。而亦但曰。兄弟在其南宰告后。但告兄弟有司及宾至即位。又曰。兄弟毕袗玄。礼极纤密。无有所漏。独于此礼。只称兄弟者。皆有意义。恐非省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7L 页
文也。若以常情推之。冠虽大礼。不过责其成人而已。其父其祖。宜接宾赞为主。他尊属。不必尽参于幼少之事耶。且想祭以享先为主。尽参固也。冠以接宾为主。又安有特位于主人之前乎。观于其父随之之文。则可推矣。然宗子固执不来此一款。非所暇论。但于醮祝。极涉难处。改文与荐脯。俱违家礼。吾末学敢为乎。第不醴而醮。故书仪换用醮祝一句者为实事。故朱子从之。以今言之。不荐而用令芳字则伪也。丘仪之补。亦本仪礼。虽违家礼。荐脯似无不可。若以擅复为难。则改以侧酌惟康。亦或贤乎已耶。槩侧者。特也。康者。和也。不用玄酒而独设酒樽。周公之以特酌为辞者。亦甚衬切。今以本文。删其虚辞。则亦非唐突自作之比。于斯二者。指一回教。
答李仲舒问目(深衣制度)
古布。以二尺二寸为准。丘氏。以一尺八寸为则。其不同者。何也。丘氏。除两傍缝入。而以实用之数言之也。然以腰缝七尺二寸之文观之。俱不合。试以一尺八寸计之。衣前后四叶。四其一尺八寸。则通为七尺六寸。多四寸也。贵制负绳及裳。皆叠作挟缝。似为其恰成七尺二寸之数。固
答李仲舒问目(深衣制度)
古布。以二尺二寸为准。丘氏。以一尺八寸为则。其不同者。何也。丘氏。除两傍缝入。而以实用之数言之也。然以腰缝七尺二寸之文观之。俱不合。试以一尺八寸计之。衣前后四叶。四其一尺八寸。则通为七尺六寸。多四寸也。贵制负绳及裳。皆叠作挟缝。似为其恰成七尺二寸之数。固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8H 页
好矣。但以二尺二寸之布。全四幅。约之于七尺二寸。则馀一尺六寸。缝合处所入。何其太多乎。况两旁缝。各一寸云云。依此除八寸。则于七尺二寸之数。又多八寸。尤不合也。且负绳及裳。既各除寸许为缝。则衣与袂合缝处。亦当同矣。而贵制不然。是亦何也。
续衽钩边。为千古未定之疑。然多从杨氏附注说。而贵制亦遵矣。但杨氏说。亦欠详尽。其中又生疑晦。可叹可叹。既以合缝为续衽。覆缝为钩边。合缝者。谓合前后裳之际而缝之也。覆缝者。谓再覆前后裳之合缝处而钩衽之边也。以此言之。似既合缝后。以其所馀。覆其缝处而缀之。而贵制则既合缝分开。两边所馀。缝之于左右。似与覆缝之说不合。且如此则钩边云者。为钩其所馀之边。非钩其衽之边也。盖左右衽缝之别于他缝者。似是分别前后坚定边际之意。故必再缝之。丘氏所谓钩针。亦此意也。今若叠其幅边之馀。缝于左右。则与他缝有何别乎。是深所疑。如何如何。
袂。本制左右各用一幅。以二尺二寸之布言之。
续衽钩边。为千古未定之疑。然多从杨氏附注说。而贵制亦遵矣。但杨氏说。亦欠详尽。其中又生疑晦。可叹可叹。既以合缝为续衽。覆缝为钩边。合缝者。谓合前后裳之际而缝之也。覆缝者。谓再覆前后裳之合缝处而钩衽之边也。以此言之。似既合缝后。以其所馀。覆其缝处而缀之。而贵制则既合缝分开。两边所馀。缝之于左右。似与覆缝之说不合。且如此则钩边云者。为钩其所馀之边。非钩其衽之边也。盖左右衽缝之别于他缝者。似是分别前后坚定边际之意。故必再缝之。丘氏所谓钩针。亦此意也。今若叠其幅边之馀。缝于左右。则与他缝有何别乎。是深所疑。如何如何。
袂。本制左右各用一幅。以二尺二寸之布言之。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8L 页
犹不足于反屈之及肘。今休甫(全游)所办。乃茧䌷而广以指尺。仅二尺许。若用一幅为袂。则似不足于掩手。况反屈之及肘乎。此则补之以反屈之及肘为限。似无害否。
指寸亦可疑。家礼及丘仪。皆以屈指取文为寸。曾以此取之。虽身短指长之人。深衣及齐衰二尺二寸之衣。不及于胁下。况身长指短者乎。针经有屈指伸指取寸两法。而谓二法长短相合云。然试之。伸指之寸。长于屈指。几二三釐。其所谓合者。未可知。若以伸寸裁之。则不至太狭。与祫之高可以运肘之文。似不相戾。今何以定寸耶。
昨书甚慰。适当书役。心未他及。阙然修覆。即闻儿辈所传。以未即奉报为恨。俯询何敢以孤陋为嫌。
所谓二尺二寸。未必有所象也。周制。凡卖于市者。虽鱼鳖。亦必有尺寸。古布之二尺二寸。自周前已然。故古人从而裁之。此正紫阳所谓仪礼不是古人预作如此也。初间。只以义起。渐渐相袭行得好。圣人见此意思好。故录成书者也。其时之二尺二寸。虽无深意。传著法服之后。不可违越。则后之制者。当依其布。而
指寸亦可疑。家礼及丘仪。皆以屈指取文为寸。曾以此取之。虽身短指长之人。深衣及齐衰二尺二寸之衣。不及于胁下。况身长指短者乎。针经有屈指伸指取寸两法。而谓二法长短相合云。然试之。伸指之寸。长于屈指。几二三釐。其所谓合者。未可知。若以伸寸裁之。则不至太狭。与祫之高可以运肘之文。似不相戾。今何以定寸耶。
昨书甚慰。适当书役。心未他及。阙然修覆。即闻儿辈所传。以未即奉报为恨。俯询何敢以孤陋为嫌。
所谓二尺二寸。未必有所象也。周制。凡卖于市者。虽鱼鳖。亦必有尺寸。古布之二尺二寸。自周前已然。故古人从而裁之。此正紫阳所谓仪礼不是古人预作如此也。初间。只以义起。渐渐相袭行得好。圣人见此意思好。故录成书者也。其时之二尺二寸。虽无深意。传著法服之后。不可违越。则后之制者。当依其布。而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9H 页
琼山之一尺八寸。太敢矣。此必因时用为度。非如来书所谓实用之数也。(今之纱罗绫段。比之于四十年前。已短一寸。以此益知其时用者然也。)况其言曰。布幅广狭。以一尺八寸为则云尔。则其非除缝可知也。大抵裁二尺二寸。广头一尺四寸有奇。狭头较八寸不足。两边各缝一寸。则广头一尺二寸。狭头六寸。岂非三分于一者乎。将六寸者。十二。上属于腰。则恰为七尺二寸。将一尺二寸者十二。下合于齐。则亦为十四尺四寸。(沙溪说亦然)适足无馀欠。玉藻所谓三祛缝齐倍腰。深衣所谓腰缝半下者。宁不的合乎。鄙制之以此为准。不敢有毫忽长短者。此也。独怪夫补注曰六幅广一丈三尺二寸。交解十二幅。则狭幅七尺三分有奇。合计八尺八寸。广幅一尺四寸六分有奇。合计一丈七尺六寸。又除十二合缝及前襟反屈各寸。腰得七尺五寸。下得一丈六尺三寸。则上多三寸。下多一尺九寸。即截去之。此说决不可知也。鄙制。一从玉藻深衣而无毫发所差。补注所裁。抑用何法欤。此沙溪所以斥之以穿凿。结之以何足说也。然裁割之际。既难致精。缝合之处。亦有长短。若依常法造成而每幅更量。则必有不齐之患。此则理势固然。而上古之制。亦必如是也。今以不习针工之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19L 页
见。毫釐而计较。有若算闰之法。则不几于胶柱鼓瑟乎。且也衣四叶八尺八寸。除却一缝。则当为八尺七寸。何得为七尺二寸之腰也。图虽后来添入。缀裳不在于衣袂相连处。此亦知其必不成而有此阔狭也。妄意三狭当衣一幅云者。举大数也。腰广七尺二寸云者。论成法也。今以三祛之数。缀之于八尺七寸之腰。则必无之理也。乃敢以图为證者。亦从理势而推之。槩欲一从大体。裁二尺二寸为三分广之一狭而不差于三祛倍腰之法。则可为深邃之服。岂有他道于其间乎。三千年来纷纷不已者。窃恐太细而反失也。理外无物。一尺八寸。何合于玉藻之二尺二寸。衣身之广。何适于七尺二寸乎。以必无之理。欲求两说之合。古人意义。亦不如是之巧也。连幅各半寸。互相覆叠。则当有所缩。而以元幅言之。则左右各一寸。以覆叠言之。则左右合一寸。裁之缝之。必如是活看。然后自合于古制。此又鄙人所自意。何敢训人为法乎。若夫幅缝一寸。既有定制。故但依古法行之。衣裳所合处。本无所拘。故一依常法合之。更不以各寸泥着者。此亦理势然也。未知如何。所谓负绳衣裳相连。自有如绳之象。初非异于连幅而别缝也。至于袂幅。亦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0H 页
缝一寸矣。今以不然疑之者。何也。更详之。
合缝为续衽。故如连幅之缝。覆缝为钩边。故更缝而连之。如世俗所谓代应针。则不悖于琼山所谓钩针。而反以不合覆缝见教。亦乞谅示。
袂虽曰左右各一幅二尺二寸。何能反屈及肘乎。此杨氏所以反屈及肘为准。不以一幅为拘者也。
家礼所谓中指中节为寸云者。总论也。医经所谓中指大指相屈如环。取内侧交两角为寸云者。侧法。而琼山从之。盖钟律以此而谐于音。针灸以此而疗于病。益觉人身长短。各在其寸。非可疑也。长人短寸。短人长寸。虽或有之。亦不甚殊。合而论之。祛三于腰。腰半于齐。合缝为续衽。覆缝为钩边。无龃龉之患。有深邃之意则足矣。寸寸度之。至尺必差。亦不可不审也。敢以不的之见。有若上下者然。亦兄导之也。愧悚。
与李仲舒别纸
衣制。昨忙未及尽质。承审裁制之教。尤欲往见盛制之如何。而急于碑碣之役。末由抽出。不觉神往。敢以鄙见禀焉。记曾十四五时。闻韩判官丈所传之言。曾经己亥 国恤敛袭。故说此制颇详。心甚好之。裁纸为衣而不合。其后求闻眉叟,白湖及两宋,明斋所制
合缝为续衽。故如连幅之缝。覆缝为钩边。故更缝而连之。如世俗所谓代应针。则不悖于琼山所谓钩针。而反以不合覆缝见教。亦乞谅示。
袂虽曰左右各一幅二尺二寸。何能反屈及肘乎。此杨氏所以反屈及肘为准。不以一幅为拘者也。
家礼所谓中指中节为寸云者。总论也。医经所谓中指大指相屈如环。取内侧交两角为寸云者。侧法。而琼山从之。盖钟律以此而谐于音。针灸以此而疗于病。益觉人身长短。各在其寸。非可疑也。长人短寸。短人长寸。虽或有之。亦不甚殊。合而论之。祛三于腰。腰半于齐。合缝为续衽。覆缝为钩边。无龃龉之患。有深邃之意则足矣。寸寸度之。至尺必差。亦不可不审也。敢以不的之见。有若上下者然。亦兄导之也。愧悚。
与李仲舒别纸
衣制。昨忙未及尽质。承审裁制之教。尤欲往见盛制之如何。而急于碑碣之役。末由抽出。不觉神往。敢以鄙见禀焉。记曾十四五时。闻韩判官丈所传之言。曾经己亥 国恤敛袭。故说此制颇详。心甚好之。裁纸为衣而不合。其后求闻眉叟,白湖及两宋,明斋所制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七 第 320L 页
而未洽。又聚宋,元,明及我东诸贤文集与深衣别集,深衣便考等书。参互并观。似有得其取舍者。而独于着领自方依闰添幅等说。茫然不知其为何。四十年料度。终未得其要领。壬午耽罗之役。见其岛民衣系。然后想得淳朴之俗。不以便捷为心。则法服亦可例推于是焉。豁然欣然。急速造作。则虽未知古法之必得与否。于吾心似不违误。其后又尝一造。此既平生所经纪者。每每点检。未见其不可。其或私胜而然乎。鄙衣如戒呈览。其幸详细究覈。以示其短处何如。大槩三千年纷纭之馀。诸说各出。道傍之舍。尚未有归宿。先以玉藻,深衣为主。参以注疏。又参以诸儒说。折衷于家礼。则我心亦有主客。取舍似不难矣。蔡氏所谓以理玩经文与身服之宜而得其说云者。可谓善观其心。制法头脑。何出于此乎。并谅示警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