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x 页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书
书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9H 页
答成参议(瑍)问目
期服人。虽非宗子。以最长房。高祖以下三代。今方奉祀。当此妻丧。卒哭后班祔之礼。礼当奉行。丧礼备要祔祭条。称主人兄弟或称丧主者。以其父母丧。祔于曾祖考妣之谓也。凡妻丧。夫为主则瑍当告辞于祖考妣神位。仍行祔祭。而礼文无妻丧夫祭之语。何以为之耶。
既以最长房。今方移奉。则宗子破宗矣。果无曾玄孙而祧于最长耶。若然则最长。便是即今宗子。本无可疑。若或有故。而今姑移奉。则当使宗子主之。诲条曰礼无妻丧夫祭之语。此则有所不然。士虞礼。妇之丧。祔则舅主之。朱子答万正淳曰。凡丧。父在父为主。母或先亡。父自祔于祖母之室。岁时祭之东厢。父死。乃随之以入庙耳。退溪答人曰。子之妻丧。既祔主还几筵。及丧毕。别置他室或子室可也。或曰。别室藏主。先儒非之。何如。退溪又曰。先儒所非。固取礼文而言。某所云云。夫当主祭。如设酒果等时。夫拜跪庭下。而妻祔祖妣龛。有所未安。别室藏主。恐不为大失故耳。此
期服人。虽非宗子。以最长房。高祖以下三代。今方奉祀。当此妻丧。卒哭后班祔之礼。礼当奉行。丧礼备要祔祭条。称主人兄弟或称丧主者。以其父母丧。祔于曾祖考妣之谓也。凡妻丧。夫为主则瑍当告辞于祖考妣神位。仍行祔祭。而礼文无妻丧夫祭之语。何以为之耶。
既以最长房。今方移奉。则宗子破宗矣。果无曾玄孙而祧于最长耶。若然则最长。便是即今宗子。本无可疑。若或有故。而今姑移奉。则当使宗子主之。诲条曰礼无妻丧夫祭之语。此则有所不然。士虞礼。妇之丧。祔则舅主之。朱子答万正淳曰。凡丧。父在父为主。母或先亡。父自祔于祖母之室。岁时祭之东厢。父死。乃随之以入庙耳。退溪答人曰。子之妻丧。既祔主还几筵。及丧毕。别置他室或子室可也。或曰。别室藏主。先儒非之。何如。退溪又曰。先儒所非。固取礼文而言。某所云云。夫当主祭。如设酒果等时。夫拜跪庭下。而妻祔祖妣龛。有所未安。别室藏主。恐不为大失故耳。此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49L 页
虽俯询之外。似有参酌之端。故并及之。
丧礼备要祔祭条曰。设亡者祖考妣位于中。又曰。母丧则不设祖考位。其下又曰。祝奉所祔祖考之主。置于座内。执事者奉祖妣之主。置于座西。由前说而观之。则父母丧。各设祖考妣位。由后说而言之。勿论内外丧。并设祖考妣位。何者为是耶。
只设祖妣位者。盖当参看于忌祭矣。程子祭仪。祖妣忌日。则只祭祖妣。然其祭礼则俱祭考妣。朱书及丘仪。皆曰只设一位。金而精问合祭。退溪曰。古无此礼。但丧祭从先祖。吾家自前合祭。今不敢轻议。又答柳希范曰。某家自先世皆并行。从前家长之意。亦不欲改。故未敢改耳。又答金士信曰。只祭一位。愚意亦然。但中古亦有祭两位之说。此无甚碍。故家间从先礼。两祭。奉先杂仪曰。文公家礼。只设一位。程氏祭礼。并祭考妣。盖只设一位。礼之正也。配祭考妣。礼之本于情者。若以事死如事生。铺筵设同几之意推之。礼之本情者。亦有所不能已也。沙溪,牛溪,同春。亦皆并祭。芝山曰。父母之敬。未尝举一而废一。鲁人之祔也。合之。孔子以为善。忌祭何独不然。合观。则礼虽曰卑不
丧礼备要祔祭条曰。设亡者祖考妣位于中。又曰。母丧则不设祖考位。其下又曰。祝奉所祔祖考之主。置于座内。执事者奉祖妣之主。置于座西。由前说而观之。则父母丧。各设祖考妣位。由后说而言之。勿论内外丧。并设祖考妣位。何者为是耶。
只设祖妣位者。盖当参看于忌祭矣。程子祭仪。祖妣忌日。则只祭祖妣。然其祭礼则俱祭考妣。朱书及丘仪。皆曰只设一位。金而精问合祭。退溪曰。古无此礼。但丧祭从先祖。吾家自前合祭。今不敢轻议。又答柳希范曰。某家自先世皆并行。从前家长之意。亦不欲改。故未敢改耳。又答金士信曰。只祭一位。愚意亦然。但中古亦有祭两位之说。此无甚碍。故家间从先礼。两祭。奉先杂仪曰。文公家礼。只设一位。程氏祭礼。并祭考妣。盖只设一位。礼之正也。配祭考妣。礼之本于情者。若以事死如事生。铺筵设同几之意推之。礼之本情者。亦有所不能已也。沙溪,牛溪,同春。亦皆并祭。芝山曰。父母之敬。未尝举一而废一。鲁人之祔也。合之。孔子以为善。忌祭何独不然。合观。则礼虽曰卑不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0H 页
敢援尊。此出于人情。故程子以后诸先儒。皆并设。今世祔祭。亦并设。未知令家祭法何如。惟在参量遵行之如何耳。
祔祭条。又曰祖妣二人以上。则以亲者。即舅所生之母一位也。瑍先祖考。有前后室。后祖妣。即我先君所生之母。瑍之妻丧。似祔于是位。则前祖妣位。不为并设无疑。而祖考位并设与否。上段既问。考礼详示。
祔于亲者。本出于仪礼。而若以情理言之。前后妣。固有兄弟之义。三室合椟之家亦多。故今世通行之规。嫌于奉出各主。前妣忌祭。并奉后妣。后妣忌祭。亦奉前妣者。出于情势之不已。此亦在于先例。何敢妄议。
答成参议深衣问目
衣身及袂长。均是二尺二寸。则差一寸为服妖者。亦礼说也。决不可增损。而鄙制仍妇工之误。自衣身渐次圆杀。故似隘窄。然今若通袂不动。至袂口始杀如常服。则何狭之有。其内所着。只氅衣氅袖。何过于此乎。凡袭。皆以善者居内。至大敛。以善为外。深衣。善服也。依礼。先加其上。又加黑红团领。以备三称之数。带则礼曰只用一。盖以幅巾着头。则可免纱帽磊嵬之
祔祭条。又曰祖妣二人以上。则以亲者。即舅所生之母一位也。瑍先祖考。有前后室。后祖妣。即我先君所生之母。瑍之妻丧。似祔于是位。则前祖妣位。不为并设无疑。而祖考位并设与否。上段既问。考礼详示。
祔于亲者。本出于仪礼。而若以情理言之。前后妣。固有兄弟之义。三室合椟之家亦多。故今世通行之规。嫌于奉出各主。前妣忌祭。并奉后妣。后妣忌祭。亦奉前妣者。出于情势之不已。此亦在于先例。何敢妄议。
答成参议深衣问目
衣身及袂长。均是二尺二寸。则差一寸为服妖者。亦礼说也。决不可增损。而鄙制仍妇工之误。自衣身渐次圆杀。故似隘窄。然今若通袂不动。至袂口始杀如常服。则何狭之有。其内所着。只氅衣氅袖。何过于此乎。凡袭。皆以善者居内。至大敛。以善为外。深衣。善服也。依礼。先加其上。又加黑红团领。以备三称之数。带则礼曰只用一。盖以幅巾着头。则可免纱帽磊嵬之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0L 页
患。既不用帽。则不复用品带故耳。
大带。所谓五色条。初仍贾疏之误。温公虑其不相适。又以寸改分。录之于书仪。家礼仍之。然不可之意。甚悉于朱子与学者书。至以不可晓结之。若其自制。祛而不说。故今从之。
答徐宗之(至海)问目
先妣再期已届。而 国恤未葬前。不敢行祭。则当于 国葬后卜日以行耶。 国葬虽在十月之初。而十月之内。犹不敢行祭耶。既未行祭。则丧服亦不可脱。而深衣弊不堪着。虽未行祭。或可改制耶。再期日。虽未依礼行祭。亦未忍虚度。何以则合于情礼耶。凡忌祀。并未敢行耶。
礼记曾子问。大夫士有私丧。可以除之矣。而有君服焉。其除如之何。孔子曰。有君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于是乎有过时不除也。君服除而后殷祭。礼也。注。君服除。可得行二祥之祭。曾子又问父母之丧。不除可乎。孔子曰。先王制礼。过时不举。礼也。非不能勿除。患其过于制。故君子过时不祭。礼也。退溪答金而精曰。闻之。古者君服在身。不敢私服。今虽难行。既当改私服而值国恤。则虽不用家礼之黪。从古礼用白
大带。所谓五色条。初仍贾疏之误。温公虑其不相适。又以寸改分。录之于书仪。家礼仍之。然不可之意。甚悉于朱子与学者书。至以不可晓结之。若其自制。祛而不说。故今从之。
答徐宗之(至海)问目
先妣再期已届。而 国恤未葬前。不敢行祭。则当于 国葬后卜日以行耶。 国葬虽在十月之初。而十月之内。犹不敢行祭耶。既未行祭。则丧服亦不可脱。而深衣弊不堪着。虽未行祭。或可改制耶。再期日。虽未依礼行祭。亦未忍虚度。何以则合于情礼耶。凡忌祀。并未敢行耶。
礼记曾子问。大夫士有私丧。可以除之矣。而有君服焉。其除如之何。孔子曰。有君服于身。不敢私服。又何除焉。于是乎有过时不除也。君服除而后殷祭。礼也。注。君服除。可得行二祥之祭。曾子又问父母之丧。不除可乎。孔子曰。先王制礼。过时不举。礼也。非不能勿除。患其过于制。故君子过时不祭。礼也。退溪答金而精曰。闻之。古者君服在身。不敢私服。今虽难行。既当改私服而值国恤。则虽不用家礼之黪。从古礼用白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1H 页
之礼。恐不至异常也。 国制卒哭后。许行大小祀。即今行会亦如此。故丧礼备要亦曰。卒哭后私丧二祥。未知其必不可行。问国恤内免丧服色。退溪曰。举国缟素之时。己独为亲丧黑笠。岂可为乎。愚意直以白笠白衣行之可也。合而观之。古礼既为难行。 国制及先儒所论如此。哀家大祥。似当于卒哭后行之。而不必卜日。卒哭后若值中下丁。则依先辈所论。行于其月。祥祭既退。则不必行禫祀者。亦有先儒之议似未免废禫。衰服。元无改制之礼。深衣虽弊。似不可易。若其祥日及忌祀。不忍虚度等教。亦孝子所不忍之至情。退溪答人曰。国恤卒哭前。时祭不可行。忌祭。素馔可行。西厓答人曰。卒哭前。私祭一切停止无疑。而亦有不得尽然者。鄙家今月先人讳日。不忍虚度。未免略设素馔而哭之。又曰。如丧家之奠。虽不可并废。亦当素馔望祭永废。似涉未安。亦为粗设。是果孝子之情乎。以此推之。哀家祥日略设素馔。无祝而哭之。到卒哭后行大祥。忌祭。亦依退溪说。素馔粗设。不至大害耶。鄙家朝夕上食。成服前废之。而亡人既膺正二品 诰命。自当斩衰期年。且于曾前四 国恤。皆为行素。此亦象生时。葬前上食素馔。朔望奠。亦以素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1L 页
设。卒哭后。用肉为计。未知其如何也。
答徐宗之问目
国葬卒哭。在于来月初三。鄙家大祥。将行于初丁。而似不可以礼经祝文过行。伏望下教。
国葬未毕。祥日虚过。退月终丧。深切罔极。
答李士行(敏中)问目
改葬缌服。愚伏以为丧中迁葬。则不别制服。外从大父葛庵公。亦以此为然。岭外士夫家。今多行之。敏中亦欲从此。且破墓后不欲改棺。欲为薄板外挟。又以布涂内棺。或曰不启棺可也。然则发靷之际。摇动可虑。出柩不启。亦情所不忍。未知何如。
曾不书送乎。服制一款。尤当审处。槩泛论则衰重。推本则反轻。改葬服缌。举下缅也。母衰在身。又改父葬。则古人亦以为父尸反重。据此则新旧虽殊。轻重自见。非可疑也。通典。有小功丧而改葬父母者。王肃以为服缌。卒事反故服。蔡谟答或问曰。改葬而先有丧在殡。应服缌。且曰。三年之丧既练。而遭缌麻丧。则服其服而往哭。凡丧相易。皆以重易轻。至于此事。以轻易重。所以然者。临其丧故也。卑者犹然。况至尊乎。今
答徐宗之问目
国葬卒哭。在于来月初三。鄙家大祥。将行于初丁。而似不可以礼经祝文过行。伏望下教。
国葬未毕。祥日虚过。退月终丧。深切罔极。
答李士行(敏中)问目
改葬缌服。愚伏以为丧中迁葬。则不别制服。外从大父葛庵公。亦以此为然。岭外士夫家。今多行之。敏中亦欲从此。且破墓后不欲改棺。欲为薄板外挟。又以布涂内棺。或曰不启棺可也。然则发靷之际。摇动可虑。出柩不启。亦情所不忍。未知何如。
曾不书送乎。服制一款。尤当审处。槩泛论则衰重。推本则反轻。改葬服缌。举下缅也。母衰在身。又改父葬。则古人亦以为父尸反重。据此则新旧虽殊。轻重自见。非可疑也。通典。有小功丧而改葬父母者。王肃以为服缌。卒事反故服。蔡谟答或问曰。改葬而先有丧在殡。应服缌。且曰。三年之丧既练。而遭缌麻丧。则服其服而往哭。凡丧相易。皆以重易轻。至于此事。以轻易重。所以然者。临其丧故也。卑者犹然。况至尊乎。今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2H 页
观其语势。必是母服中迁父者也。通典诸说。虽未必尽合于理。此则情礼曲当。故向日所云。盖集诸礼而有所妄陈。破坟,祭奠,祖奠,遣奠,下棺,赠玄纁,虞祭等节。皆以齐衰。则举下缅之制。反欲为母而屈。是重于新而轻于旧也。旧既不可轻之天丧而今无所服。则于何更伸为父之情乎。亲见尸柩。如当皋复。退溪且以为一如初丧。前书所谓新旧各殡者。非但吉凶不相袭。亦虑如此等节也。其曰旧葬诸节。缌服行之。新葬诸节。衰麻行之者。必欲情礼之无碍也。服中遭轻丧者。尚制其服。而独于父葬。不复制服。皆以母服行事。则是于父葬。终无所事也。勿论礼文有无。可恔于人心乎。愚伏之答东阳尉也。亦两下其说。使之决择。初非必令不服也。幸须更考其说。必以合于情理者。择而行之。如何。改棺与否。谅其年岁久近及地中平否。无事则不可轻改。棺朽而且不识其内。则或改棺或改敛。或褙棺或充棺。皆当详细奉审。委曲诚慎。亦非遥度之所可预定者也。
与郑台彦(相文)
阻馀得书。未坼先慰。况是奔抢中。平安消息。尤幸尤幸。 上候。阅三朔弥重。又闻有肿渐。臣民忧虑。何可
与郑台彦(相文)
阻馀得书。未坼先慰。况是奔抢中。平安消息。尤幸尤幸。 上候。阅三朔弥重。又闻有肿渐。臣民忧虑。何可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2L 页
言何可言。生过数日。又当为年益高志益卑之痴汉。以此悲叹。愈欲勉之于相爱。而如尊懒甚于吾。曷任慨惜。馀祝迓新蔓福。
答郑台彦问目
问。相文遭庶祖母之丧。而礼无庶祖母之服。相文又有庶母。庶母之于庶祖母。亦无服。若以有子无子论。则此无子女。又以同室异室论。则此乃同室。未知如何。
祖父之妾。三礼及诸先儒。俱无名称。岂非属非党故略之耶。独小记慈母条。称祖庶母。注。若父妾有子而子死。已命己之妾子后之。故云祖庶母。此则非所论于嫡孙也。若其服制。礼无明文。第以恩义推之。大传服术有六。其三曰名。其六曰从服。注。伯叔母及子妇弟妇云。则盖取母字妇字之名而服之也。又小记为庶母缌。传曰。何以缌也。以名服也。又曰大夫以上无服。庶人又无庶母。为庶母服。惟士而已。但自少乳养慈己者小功。故退溪答人曰。尊公侍人。虽无子。乃代干之人。宜服缌而稍加日数。沙溪亦曰庶母虽无子。若同居则以同㸑服缌。有养育之恩则小功。亦自礼意而推之也。此皆论庶母。而祖父之妾。元无所及。顷
答郑台彦问目
问。相文遭庶祖母之丧。而礼无庶祖母之服。相文又有庶母。庶母之于庶祖母。亦无服。若以有子无子论。则此无子女。又以同室异室论。则此乃同室。未知如何。
祖父之妾。三礼及诸先儒。俱无名称。岂非属非党故略之耶。独小记慈母条。称祖庶母。注。若父妾有子而子死。已命己之妾子后之。故云祖庶母。此则非所论于嫡孙也。若其服制。礼无明文。第以恩义推之。大传服术有六。其三曰名。其六曰从服。注。伯叔母及子妇弟妇云。则盖取母字妇字之名而服之也。又小记为庶母缌。传曰。何以缌也。以名服也。又曰大夫以上无服。庶人又无庶母。为庶母服。惟士而已。但自少乳养慈己者小功。故退溪答人曰。尊公侍人。虽无子。乃代干之人。宜服缌而稍加日数。沙溪亦曰庶母虽无子。若同居则以同㸑服缌。有养育之恩则小功。亦自礼意而推之也。此皆论庶母。而祖父之妾。元无所及。顷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3H 页
年。鄙生祖父之妾死而不敢服。其后又丧曾祖父之妾。此则三四岁时。有数年养育之恩。故以情而服缌。未知其合礼与否。今难援證。然多年同居。或有养育之恩。则同㸑服缌。不害为从厚之道耶。更问博于礼者处之。至若妾于君之庶母。亦无可据。礼曰。两妾子。相为庶母缌。而又无祖庶母为服之文。通典。晋徐邈曰。礼无两妾相为服之文。然有从服之制。士妾有子则服缌。又有同室之恩则有缌服。义也。所谓从服。亦有数段。大传注。子从母而服母之党。妻从夫而服夫之党。夫从妻而服妻之党。是属从也。臣服君之党。妻服夫之党。妾服君母之党。庶子服母之君母。是徒从也。以此推之。两妾子之相为庶母缌。已是义起。况于嫡子之妾。既无从服之义。且无同室之恩。吾未知其可服也。女君之党。虽曰从服。此非君之党。则从服恐推不得。且有一言可證者。嫡妇之于夫之庶母无服。况于妾妇宁有庶母之服乎。此皆无于礼者。尤难创说。大抵妾者。贱御也。非配体非属党。而特以巾箱之恩。稍间于婢御。摄女君则子女之待之也亦别。初非恩义之可论也。是故祠堂序立图。但曰婢妾在后。夫以仰望之诚。在于婢御之列。礼相助奠。则其贱可知。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3L 页
而其妇乃列于子妇之末。此以属从。故反尊于其姑也。细谅则可推其界分。而栗谷欲序庶母于尊行之列。牛溪,龟峰之大加非斥。至再至三者。此也。今于有服无服之问。可以参观。故并及之。
答郑台彦别纸
人于殇丧。多不造主。盖虑其难处也。今又魂家魄山。情节多拘。正所谓无于礼之礼。尤难臆说。然姑呈浅见。以备裁择。幸加博询。毋矇慈天。
退溪答或问曰。朱子答友人书。论葬后几筵不可撤。但据仪礼。则当不复馈食于下室云云。所谓几筵不可撤者。尚有朔望祭故也。若不复馈食于下室。则祔祭后。似不复上食矣。但今人皆从三年上食。礼宜从厚。又答人曰。朱子答陆子静。反覆言其不可罢。子静不以为然。惟子寿悟前说之非。有肉袒负荆之语云云。向日朴台世堂。遗命葬后不复上食者。此也。而朝论大起。至窜其门徒。诚难开喙于此际。但今殇丧。异于成人。曾以撤灵座为问。而吾不复非之者。有此故耳。又有可疑者。其日上山后灵座上食。得不相妨乎。势实难便。晓行上食后。到殡所又设破殡祭。或不大害乎。魂帛之过虞即埋。既有所据。殇丧之只行单虞。
答郑台彦别纸
人于殇丧。多不造主。盖虑其难处也。今又魂家魄山。情节多拘。正所谓无于礼之礼。尤难臆说。然姑呈浅见。以备裁择。幸加博询。毋矇慈天。
退溪答或问曰。朱子答友人书。论葬后几筵不可撤。但据仪礼。则当不复馈食于下室云云。所谓几筵不可撤者。尚有朔望祭故也。若不复馈食于下室。则祔祭后。似不复上食矣。但今人皆从三年上食。礼宜从厚。又答人曰。朱子答陆子静。反覆言其不可罢。子静不以为然。惟子寿悟前说之非。有肉袒负荆之语云云。向日朴台世堂。遗命葬后不复上食者。此也。而朝论大起。至窜其门徒。诚难开喙于此际。但今殇丧。异于成人。曾以撤灵座为问。而吾不复非之者。有此故耳。又有可疑者。其日上山后灵座上食。得不相妨乎。势实难便。晓行上食后。到殡所又设破殡祭。或不大害乎。魂帛之过虞即埋。既有所据。殇丧之只行单虞。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4H 页
亦有先辈所论。非可疑也。而但魂帛之埋于墓所不当。当埋于屏处云者。意亦深矣。然此则造主返魂所论也。尊家则既不造主。埋于墓山无妨。而别埋于先墓近处。一以存贤训。一以尽精微。亦可耶。
朱子志其女以名。先辈之题子主及祭子祝。亦皆书名。非不宜矣。第以浅虑度之。今虽曰以父祭女。待神之道。既异生人。国俗又无女名行世之例。鄙家殇姊之祭。敢以亡姊全州李殇。题于祠版者。无可合之称故也。贤若不以此为非。则铭曰处女迎日郑殇之柩。祝曰亡女迎日郑殇。似或无害于义耶。若夫遣祖二奠。虽不可废。亦有曲折。温公曰。柩自他所而归。则只设朝奠。至葬始行。其意可想。今之事势。俱涉妨碍。前一日晡时。设奠于灵座。祝曰。即远有期。灵辰不留。聊奠菲薄。以遵祖道。当日破殡时。又设一奠于殡所。祝曰。今当上山。殡涂将开。惟尔有灵。勿震勿惊。载舆后遣奠祝曰。荒帷既饰。往即幽宅。载陈遣礼。五情糜溃。虞祭祝曰。年月日。父母忍情缄哀。致祭于亡女迎日郑殇之灵。形归窀穸。礼毕单虞。悲念相续。心焉如燬。玆以清酌庶羞。陈此虞事。魂其飨之云尔。则未知何如。遣奠之永诀终天。初非朱子所定。故妻丧以下。先
朱子志其女以名。先辈之题子主及祭子祝。亦皆书名。非不宜矣。第以浅虑度之。今虽曰以父祭女。待神之道。既异生人。国俗又无女名行世之例。鄙家殇姊之祭。敢以亡姊全州李殇。题于祠版者。无可合之称故也。贤若不以此为非。则铭曰处女迎日郑殇之柩。祝曰亡女迎日郑殇。似或无害于义耶。若夫遣祖二奠。虽不可废。亦有曲折。温公曰。柩自他所而归。则只设朝奠。至葬始行。其意可想。今之事势。俱涉妨碍。前一日晡时。设奠于灵座。祝曰。即远有期。灵辰不留。聊奠菲薄。以遵祖道。当日破殡时。又设一奠于殡所。祝曰。今当上山。殡涂将开。惟尔有灵。勿震勿惊。载舆后遣奠祝曰。荒帷既饰。往即幽宅。载陈遣礼。五情糜溃。虞祭祝曰。年月日。父母忍情缄哀。致祭于亡女迎日郑殇之灵。形归窀穸。礼毕单虞。悲念相续。心焉如燬。玆以清酌庶羞。陈此虞事。魂其飨之云尔。则未知何如。遣奠之永诀终天。初非朱子所定。故妻丧以下。先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4L 页
儒皆已改用。虞事则丧礼备要。父告子某云。而书名之不稳。如上所陈。告之一字。又不合于卑幼。祭殇之礼。既异成人。父母情境。到此尤酷。故并称父母。此之所改。亦或寡罪耶。悲念相续以下。专用沙溪。尊试想之。礼非天降而地出。合于义而协于情者。皆可行也。虽甚汰哉之诮。亦察求教之意。
答郑台彦问目
此有一中人出妻。更娶妻生子。所谓前妻者。虽不行夫妇之道。时或往来。其夫亦不拒绝。其姑丧时。奔丧蒙服而归。葬练祥禫。亦依前往来。其夫死。亦如之。今无所依。来托于后妻所生第二子。顷日身死后。妻子二人。未知其服。或称当服出母。或云当服三年。未知何如。来往于其夫在世之日。且服其姑及夫。今又来托。则是可谓出母乎。若非出母。则当服三年。若以出母待之。则为父后者。据礼无服。然则长子不服耶。此是居近之人。遭此伦纪变礼。必欲其得正。敢此烦禀。
谬询。即古所谓前母。通典。已有所议。非可疑问也。槩世有继母而无前母。此则又非前母也。明是嫡母。而蠢氓不知。敢称以二妻。虽天子诸侯。不敢蓄二妻。况
答郑台彦问目
此有一中人出妻。更娶妻生子。所谓前妻者。虽不行夫妇之道。时或往来。其夫亦不拒绝。其姑丧时。奔丧蒙服而归。葬练祥禫。亦依前往来。其夫死。亦如之。今无所依。来托于后妻所生第二子。顷日身死后。妻子二人。未知其服。或称当服出母。或云当服三年。未知何如。来往于其夫在世之日。且服其姑及夫。今又来托。则是可谓出母乎。若非出母。则当服三年。若以出母待之。则为父后者。据礼无服。然则长子不服耶。此是居近之人。遭此伦纪变礼。必欲其得正。敢此烦禀。
谬询。即古所谓前母。通典。已有所议。非可疑问也。槩世有继母而无前母。此则又非前母也。明是嫡母。而蠢氓不知。敢称以二妻。虽天子诸侯。不敢蓄二妻。况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5H 页
于庶人乎。义理礼律所无之事。忽然承问。系是化外恶习。其有可讲之礼乎。京城及各路。俱无此事。而独岭俗比比有之。何不以春秋赵姬之事。据理而明晓乎。其人生时。得免王法。已是大变。古今天下。安有如此之事乎。汉末长沙人王毖。上计至京。适值吴魏分隔。仍留中国。更娶他妻。生二子昌与式。其妻在吴。奉祭奠承家。至晋太康元年。吴平而死。其时。毖已死矣。昌以东平相。求去官服丧。东平王上台评议。议者十数人。虽各不同。总之为礼无二嫡。且晋成帝咸康中。零陵李繁姊适陈诜。生四子而没于贼。诜更娶严。生子晖等三人。后繁得其姊诜迎还。更育一女。其母张。以李为首。严次之。及李之亡。诜疑晖服。言于庾亮杂议。或曰。严为继室而非嫡也。若能下之。则赵姬之义。不然则官当有制。或曰。投身于贼。则名义已绝。虽有救母之功。不可以奉承宗庙。严子不宜服母。李子当服出母。或曰。汉时黄司农为蜀郡太守。得所失妇。便为正室。使后妇下之。此在风俗通。今可依行。或曰。协严迎李宜齐之以法。且魏征东长史吴纲。亡入吴。妻留于魏。更娶吴女。吴平后二妻并存。虞喜议之曰。礼无二嫡。赵姬以君女之尊。降身狄妇。著在春秋。纲之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5L 页
后妻。所宜轨则。又郑子群娶陈司空从妹。后隔吕布之乱。不知存亡。更娶蔡女。徐州平后。陈氏得还而亡。蔡子元叠。为服嫡母。乡里先达以为合宜。此皆通典所论也。出于事势之不已。所谓后妻。明是嫡娶。而诸议之严截如此。况此无知妄作。所据何礼耶。大抵绝妻有三道。一曰义绝。为犯七出也。二曰法绝。王法告官也。三曰域绝。道里碍阻也。义绝法绝。既以告官。故更娶宜矣。至于域绝。虽出于不幸。非可告官。故不许以嫡。此则初无七出与三绝之端。且无告官之事。则是乱伦也。特以爱憎。私自妄错者。固为可骇。当其服姑时。夫不挥斥。则犹为未出也。与共服斩。则又是父妻也。其子安敢擅出于父死之后乎。夫既不出。且又服丧。则母子之名义自若。今若不服。王法自有所施。且是追罪其父也。世安有如此之子乎。依礼服丧。则当为元叠之合宜。且有春秋可据。生当以嫡母事之。死当以嫡母服之。君若爱其人。曲曲晓喻。毋令入罪罟。
答郑达三(思兼)
俯询诸义。俱是圣门大旨。幺么俗吏。何敢容喙。若其四七之辨。经传所论。虽若异趣。细而分之。皆各有指。
答郑达三(思兼)
俯询诸义。俱是圣门大旨。幺么俗吏。何敢容喙。若其四七之辨。经传所论。虽若异趣。细而分之。皆各有指。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6H 页
今不揣其本。强以意逆志。则把气论性。认理为情。其害有不可胜言。此诸子所以吃紧开发。而在后生末学。尤不可等闲说与也。四固情也。七亦情也。前辈所论甚多。未有理气分属之说。郑静而图说。始曰四发于理。七发于气。退溪先生。初恐其分别太过。改下纯善兼气等说。数年思索。体验身心。乃知其言之无病。及见辅汉卿所记朱子语类中四是理发。七是气发之训。然后益信其见之不袭于古。至曰朱子。吾师也。奇高峰初诋其不然。往复六七次。始克承款。乃曰。前说。考之未详。察之未精云。而犹未能豁然悟之。夫以老先生的见道体之明。奇高峰发越超诣之识。犹不免迟疑。矧以笼罩之见。又犯面墙之戒。宁可易而言之哉。然此既性理大头颅。不可不讲。故敢以是为题矣。今观盛制。博考经传。团作科体。非不斐然章也。祗缘所考欠精。以致所作多病。间又有违圣言创臆见。极有害于吾门者。凡今之文。非熟于义理。深于界分者。设有依俙影里之望。终归于破碎牵合。正紫阳所谓孔颖达非不解揲法。但其为之不熟。故言之易差者也。况如病根之教。固非庸医所能诊知。又安可责之下药乎。然获私于左右。既不凡。若自画其蒙陋。不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6L 页
一言求正。则既绝丽泽之义。又孤虚己之询。玆以仰陈鄙见。倘不以僭而罪之则幸矣。夫理之与气。相须为体。相待为用。此则理气之不可相离也。就人而言之。理与气合而有心之名。此则理气之不可偏主也。但二者。互相发用。而其发又相须。互发之云。则各有所主。可知也。相须之云。则互在其中。可见也。互在其中者。浑沦言之可也。各有所主。则分别言之亦可也。就理气赋与之中而指此理之源头。则子思所谓天命之性。孟子所谓性善之性。是也。此非所指者。在理不在气乎。诚以杂气而言。则无以见性之本然。故独以理言性。而不害为理气之不相离也。程张诸子于气质之性。所指而言者。在乎禀生之后。故又不得纯以理称之。而亦不害为性也。情之有四端七情之分。犹性之有本然气质之异性。以理气分言。则独于情。不以理气论之乎。恻隐辞让羞恶是非。发于仁义礼智之性。故孟子谓之心者。所指主于理也。喜怒哀惧爱恶欲。触形动中。缘境而出。故程子谓之动于中。朱子谓之各有攸当。此亦兼理气为言。而所指者在于气也。浑然之理。粹然在中。而四者其端绪也。外物之感。由于形气。而七者其苗脉也。以此推之。则二者虽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7H 页
曰皆不外乎理气。溯其所从来而各指所发。则宁不谓之四理七气乎。羲易继善成性之论。周子无极大(一作太)极之说。皆就相须之中剔发而独言理。夫子性近习远之训。孟子耳目口鼻之喻。即就相成之中。兼指而主言气。子思之言中和也。言喜怒哀乐而不及于四端。程子之论好学也。言喜怒哀惧爱恶欲。而亦不及于四端。是则就理气而浑沦言之。噫。理气之不相离。七情之兼理气。曷尝有异议。今观退集统论性情则曰。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论四端则曰。心固理气之合。论七情则曰。非无理也。独于分别之际。一笔断之曰。性为理情为气。此高峰所以卒烂熳同归也。一则理为主。故就理言之。一则气为主。故就气言之。来示所谓理发而气随。气发而理乘之说。固圣门衣钵。虽极的洽。全篇主意。大失本要。不然。先儒何以曰理发而气随。则可主于理。四端是也。气发而理乘。则可主于气。七情是也云耶。若夫道心人心之分属性情。本出于罗整庵困知记。其言曰道心性也。人心情也。退溪答友人书曰。其为说颇近似。然其为害则为尤甚。此则丙寅年也。其后答李宏仲曰。人心。七情是也。道心。四端是也。至己巳答李平叔曰。人心道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7L 页
心。不可谓之七情四端。又其后再答书曰。人心为七情。道心为四端。以中庸序及许东阳说观之。固无不可。前日答李宏仲者。此也。但各就其名实而细论。则人心之名。已与道心相对而立。乃属自家体段上私有底。既曰私有。则已落在一边。但可听命于道心而为一。不得与道心浑沦为一而称之。至于七情。则虽云发于气。然实是公然平立之名。非落在一边底。若夫道心之与四端。虽与人心七情之说不同。然道心。以心言。贯终始而通有无。四端。以端言。就发见而指端绪。亦不能无少异。所以答平叔如此。然善观之。则亦不害其同归。性理微眇。本来如此。今不辨其所差。不言其所发之处。泛以踵谬袭误四字称之。士论固不当如是模糊也。盖言之精者为文。文之华者为科文。科文虽以媚悦为态。士子所论。既不当随俗鄙陋。亦不可歇后酬复。又况试官。既以此为题。必有主意处。而世皆曰试官安知理学。此非忠厚之谈也。圣门蹊径。文章轨范。虽不可人人而许之。亦不当诬以为尽无也。不为应举则已。既已应举而不思自己之违拂圣训。只从浮俗而压之曰。场屋无具眼。乌可谓之正论也。仆之不文。口耳亦疏。而妄论临场之文。虽其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8H 页
言鹘突。乃其心则忠告而求教也。幸吾子恕之。
答安君重(泰静)问目
泰静仲父未冠下世。且未造主。礼当祔于祖庙。而泰静方主其祀。故凡于祭时。以纸榜权行。仍以纸榜设床。奉安于泰静私庙。纸榜亦有制度耶。床卓设之于正间之右隅。揆以先亲行列。则似涉未妥。焚香献酌。欲先于仲父。则亦无主祀归重之义。何以则可合于情礼耶。
谬询。皆先儒义起处。且欲沿情而遵礼。尤难臆说。然要不过殇祭位牌位次及献礼先后而已。家礼。引程子之言曰。无服之殇。不祭。下殇之祭。终父母之身。中殇。终兄弟之身。长殇。终兄弟之子之身。成人而无后。其祭终兄弟之孙之身。此皆义起也。仪礼五宗传曰。庶子不祭殇与无后。殇与无后。从祖祔食。注曰。不祭殇者。父之庶也。不祭无后者。祖之庶也。此二者。当从祖祔食而已。此则殇祭也。今以庶子而欲祭祖之庶。则已与礼意不合。种种差忒。势必然矣。位牌亦曰祠版。韵会。牌榜也。曹芝山曰。神主乃伊川所制。自宋以前。只用牌子。温公用大版子。朱子曰。江都集礼晋荀勖祠。制祭版。皆正侧长一尺二寸。博四寸五分。厚五
答安君重(泰静)问目
泰静仲父未冠下世。且未造主。礼当祔于祖庙。而泰静方主其祀。故凡于祭时。以纸榜权行。仍以纸榜设床。奉安于泰静私庙。纸榜亦有制度耶。床卓设之于正间之右隅。揆以先亲行列。则似涉未妥。焚香献酌。欲先于仲父。则亦无主祀归重之义。何以则可合于情礼耶。
谬询。皆先儒义起处。且欲沿情而遵礼。尤难臆说。然要不过殇祭位牌位次及献礼先后而已。家礼。引程子之言曰。无服之殇。不祭。下殇之祭。终父母之身。中殇。终兄弟之身。长殇。终兄弟之子之身。成人而无后。其祭终兄弟之孙之身。此皆义起也。仪礼五宗传曰。庶子不祭殇与无后。殇与无后。从祖祔食。注曰。不祭殇者。父之庶也。不祭无后者。祖之庶也。此二者。当从祖祔食而已。此则殇祭也。今以庶子而欲祭祖之庶。则已与礼意不合。种种差忒。势必然矣。位牌亦曰祠版。韵会。牌榜也。曹芝山曰。神主乃伊川所制。自宋以前。只用牌子。温公用大版子。朱子曰。江都集礼晋荀勖祠。制祭版。皆正侧长一尺二寸。博四寸五分。厚五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8L 页
分。以八分。大书某人神座。不然。只楷书亦得。且曰勿陷其中。又曰。晋人(荀勖)制太大。不如只依程主外式。然其题则不能如陷中之多。又曰。不须二片相合及窍其傍以通中。此则位牌制度也。今既不用此制。乃为纸榜。纸榜之奉安庙中。元无此礼。岂有所考而然乎。士虞礼。旁亲之无后者。以其班祔。注曰。班。次也。疏曰。以孙祔祖。家礼引之。且曰。伯叔父母。祔于曾祖。或问家庙只一间。则四龛狭窄难容。欲奉一位于东西壁。则父母位东之乎。高祖位西之乎。寒冈答曰。曾见中朝礼文。高祖居中南面。曾祖及祢。坐东西向。祖位。坐西东向。退溪曰。与其取东壁添一位。不如取西。非但有居尊之义。仍不失递迁而西之次。若考妣居东西向。古无可据处。此则正位班次之权置也。今若祢位在正间南向。则所谓右隅。面南耶。面东耶。于斯二者。俱未知其得当也。家礼附注。刘氏曰。伯叔父。祔于曾祖之傍一边。在位牌西边安。伯叔母。祔于曾祖母东边安。或问祔位。右丈夫左妇女。然则祔位夫妇。当分左右耶。沙溪曰。所谓丈夫妇女。似指兄弟与姊妹及子与女之谓也。若兄弟之妻。当与兄弟合椟。何可分而贰之。又曰此说似与刘说不同。又答曰。伯叔父母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9H 页
皆死。则当合椟而祔于左。若伯叔母先死。则姑祔于右矣。朱子之意。恐当如此。又问祔位之祭。不但刘说如此。家礼时祭设位。则祔位皆于东序或西序相向。尊者居西云。此则不分男女。只以尊者居西也。两说不同。今当何从。又答曰。果有二说。而居右。亦西上之意也。然夫妇相分未稳。鄙家从下说。此则位次。而今不祔于祖庙。则或东或西。亦未知其一可。附注。郑氏曰。旁亲无后及卑幼先亡者。祭高祖毕。(退溪曰非谓毕其祭也。犹言只于高祖才毕初献也。)即使人酌献于祔高祖者。曾祖祖考亦然。或问杨说如此。家礼时祭。亦曰逐位读祝毕。即分诣本位所祔之位。酌献云云。祔高祖者。乃曾祖之子行。而反先于曾祖。无乃未安耶。沙溪答曰。仪节则先献正位。毕而次祔位。朱子亦曰。祔食之礼。古人祭于东西厢。某只设于堂之两边。正位三献毕。使人分献一酌。如文庙从祀。然此则酌献先后也。今若先兄后弟。则有乖主祀之情。先于所重。则乃失天伦之序。此又难处矣。张子曰。伯祖。自当与祖为列。从父。亦当与父为列。苟不如此。死者必不安矣。礼于亲疏远近。则自有烦简。或月祭之。或享尝乃止。故拜朔之礼。始于三世。伯祖之祭。止可施于享尝。平日藏其位版于椟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59L 页
中。至祭时取而祫之。其位则自如尊卑。只欲尊祖。岂有逆祀之礼。若使伯祖没于他所。则似不得祫祭。皆人情不安也。又曰。庶子不祭无后者。祖之庶也。虽无后。以其成人备世数。当称祖以祭之。而己不祭祖。故不得以祭。惟当从祖祔食。如祖庙在小宗之家。祭之如在大宗。以此推之。此非难处之祭也。礼当班祔于祖庙。而既不造主。且以贤为主祀。故径情直行。欲求礼制之合。其亦难矣。且贤家只是祭祢。则不成庙矣。舍其应祔之位。欲祔祢庙之上。情安得不妨。礼安得无差耶。且于一室之内。兄以纸榜为旁亲。弟以神主居下位。尤不知其或可也。既不能据礼祔祖。则横渠所论。亦极微妙。只于忌祀。以纸榜行祭。且依朱子说。祭毕焚之。则无乃或可乎。杨氏曰。先生云。人家族众。或主祭者。不可以祭及伯叔父之类。则令其嗣子别得祭之。今且说同居同出于曾祖。便有从兄弟及再从兄弟。祭时。主于主祭者。其他或子不得祭其父母。若恁地滚做一处。祭不得要好。则主祭之嫡孙。当一日祭其曾祖及祖及父。馀子孙。与祭。次日。却令次位子孙。自祭其祖及父。此各有古宗法。今又必欲行时祭。则凭依此说。祭祢毕。又设纸榜而祀之。则不害为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0H 页
礼变耶。然终不如祔祖之为合礼。更详之。
答安君重问目
舍姊在世之日。欲以五寸侄为后。而未及呈礼曹。今年仲春。姊丧出于料外。今方呈出立案。而追服一节。礼无可据。计其立案下来之日。以为三年之制。则伊日蒙服之时。节次如何。且有告由于祠宇及殡筵耶。日后小大祥。只行祀事。而除丧一节。因蒙服日而次次退行耶。
丧礼极变。矇识何知。然 君命到家之日。天伦始定。此丧虽久。彼情方新。追服之节。与初丧何异。以摄主名。先告祠堂。继告灵筵。然后诸节可正。但念继子时不留家。练期又在未远。立案偶到于其日。则自练日散头。至四日成服。大祥而练衰。初忌而除服。间一月为三年之禫。则不至大戾否。通典及沙溪说。已有所论。录在下面。
改题当在何时。亦无祭告否。
既不可迟待祥禫。又不当无端改题。因朔奠告行。或可乎。
答安君重问目
再从兄尚静。今春。无子而死。门议不一。今朝始
答安君重问目
舍姊在世之日。欲以五寸侄为后。而未及呈礼曹。今年仲春。姊丧出于料外。今方呈出立案。而追服一节。礼无可据。计其立案下来之日。以为三年之制。则伊日蒙服之时。节次如何。且有告由于祠宇及殡筵耶。日后小大祥。只行祀事。而除丧一节。因蒙服日而次次退行耶。
丧礼极变。矇识何知。然 君命到家之日。天伦始定。此丧虽久。彼情方新。追服之节。与初丧何异。以摄主名。先告祠堂。继告灵筵。然后诸节可正。但念继子时不留家。练期又在未远。立案偶到于其日。则自练日散头。至四日成服。大祥而练衰。初忌而除服。间一月为三年之禫。则不至大戾否。通典及沙溪说。已有所论。录在下面。
改题当在何时。亦无祭告否。
既不可迟待祥禫。又不当无端改题。因朔奠告行。或可乎。
答安君重问目
再从兄尚静。今春。无子而死。门议不一。今朝始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0L 页
为完定。以其弟之子年二十者立后。而葬日在于再明。成服诸节。将如何。
父子定伦。必待君命始定者。义极严重。然遐乡事势急迫。必欲立丧主。则虽非外人可强。成服不可泛忽。今日告几筵散发。明日袒括发。再明动柩前。因丧而冠则成服也。
丧出已久。今始散发。情礼何如。脱服诸节。亦如何为当。
通典。答练后立后之问曰。彼丧虽杀。此重方始云者。盖为承重至大。丧纪且严故也。引葬已迫。虽不待四日之限。服丧一节。不可阙一。若其变除之礼。尤宜慎重。练祥禫。当从始服日。别祭以行。
答曹进士子相(翼汉)
缕意。何相见晚也。用舍无与于己。行藏安于所遇。漆雕开大意。果见于此乎。疏中所谓酬报感涕等语。决非强饰之情。而走圹之兽。亦自度势。百年朋诬。其可除乎。举世寒睁。其可煖乎。明知其必不济。而犹欲凭河。人谓斯何。巧非此物本性。义为人类秉烛。合污同流则乡愿也。任情守分则狼狈也。为富而仁者。古亦有闻乎。况当谢事之年。又复促促。则本心已失。其将
父子定伦。必待君命始定者。义极严重。然遐乡事势急迫。必欲立丧主。则虽非外人可强。成服不可泛忽。今日告几筵散发。明日袒括发。再明动柩前。因丧而冠则成服也。
丧出已久。今始散发。情礼何如。脱服诸节。亦如何为当。
通典。答练后立后之问曰。彼丧虽杀。此重方始云者。盖为承重至大。丧纪且严故也。引葬已迫。虽不待四日之限。服丧一节。不可阙一。若其变除之礼。尤宜慎重。练祥禫。当从始服日。别祭以行。
答曹进士子相(翼汉)
缕意。何相见晚也。用舍无与于己。行藏安于所遇。漆雕开大意。果见于此乎。疏中所谓酬报感涕等语。决非强饰之情。而走圹之兽。亦自度势。百年朋诬。其可除乎。举世寒睁。其可煖乎。明知其必不济。而犹欲凭河。人谓斯何。巧非此物本性。义为人类秉烛。合污同流则乡愿也。任情守分则狼狈也。为富而仁者。古亦有闻乎。况当谢事之年。又复促促。则本心已失。其将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1H 页
为温饱乎。簪履之再收。虽感。枘凿之异形当审。诸益之诮责虽多。不敢为蚊负之计者。只缘自量已熟。抚躬长叹。不觉怅悼。
答曹子相问目
或云题主后用肉。
丧中死者。象生时素祭。至虞始以神道用肉者。情礼即然。寒冈,愚伏,沙溪所论。亦如此。或者说。所据何书。题主无奠。只炷香斟酒而已。虞前更有何祭可肉。然彼必有闻见。更问之。
答曹子相问目
朔望。依上食只奠一酌欤。程子曰。家中寻常用三奠。祭法中却用九奠。以礼有九献。乐有九章者也。退溪曰。连奠三酌。恐或为宜。朔望既非祭礼。则三奠何如。若奠三酌。一人连奠欤。抑如虞卒哭亚终献之礼欤。
五礼仪。袭敛奠。皆连奠三盏。退溪答金就砺者以此。然其后答郑惟一曰。在礼亦无三献依祭之文。恐当从礼。是故愚伏答或人曰。连奠三酌。恐或因金问而有此答。非礼之正也。看恐或字。可见。只得从答郑之说。为合于礼。旅轩答或人曰。闻近世之人。有连奠三
答曹子相问目
或云题主后用肉。
丧中死者。象生时素祭。至虞始以神道用肉者。情礼即然。寒冈,愚伏,沙溪所论。亦如此。或者说。所据何书。题主无奠。只炷香斟酒而已。虞前更有何祭可肉。然彼必有闻见。更问之。
答曹子相问目
朔望。依上食只奠一酌欤。程子曰。家中寻常用三奠。祭法中却用九奠。以礼有九献。乐有九章者也。退溪曰。连奠三酌。恐或为宜。朔望既非祭礼。则三奠何如。若奠三酌。一人连奠欤。抑如虞卒哭亚终献之礼欤。
五礼仪。袭敛奠。皆连奠三盏。退溪答金就砺者以此。然其后答郑惟一曰。在礼亦无三献依祭之文。恐当从礼。是故愚伏答或人曰。连奠三酌。恐或因金问而有此答。非礼之正也。看恐或字。可见。只得从答郑之说。为合于礼。旅轩答或人曰。闻近世之人。有连奠三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1L 页
酌。而但无三献节次云。未知何据。然用单爵。无乃可乎。又曰。朝夕上食。只用单爵。沙溪亦曰。五礼仪。连奠三盏。未知何据。
翣是入椁障柩之物。而向日妻葬时。椁内狭窄不能入。不得已置之椁外。恐或无理耶。
翣者。饰棺也。在道从舆。在圹障柩。礼经所论。大抵如此。而家礼无入圹之文。寻常疑之。其后见辑览。则有曰或是阙文。抑故略之欤。古人亦有讶惑者矣。京外迁葬。吾见甚多。而翣之所倚处。水露结滞棺腰。个个腐烂。有如凿破者然。心甚恶之。鄙家先代迁葬时。皆去其筐。只取糊纸所画。两两相合而纳圹。未知其合礼与否。今此贤閤窆礼。无可更改。讲亦何益。
妻丧题主。书以故室。曾奉先生教谕。而乃者题主时。未及发说之前。写者已书亡字。故未果改书。深恨深恨。亡故二字。必有先儒所论。见于何书。
朱子称亡室。故沙溪备要。亦从之。寒冈,旅轩。亦然。丘氏称亡妻。周元阳祭录。称嫔。少时尝见一儒所论。亡字改以故字云云。而今不能记。但西厓答黄混元曰。近世多称亡室。难其号而不得焉耳。愚伏答洪叔京
翣是入椁障柩之物。而向日妻葬时。椁内狭窄不能入。不得已置之椁外。恐或无理耶。
翣者。饰棺也。在道从舆。在圹障柩。礼经所论。大抵如此。而家礼无入圹之文。寻常疑之。其后见辑览。则有曰或是阙文。抑故略之欤。古人亦有讶惑者矣。京外迁葬。吾见甚多。而翣之所倚处。水露结滞棺腰。个个腐烂。有如凿破者然。心甚恶之。鄙家先代迁葬时。皆去其筐。只取糊纸所画。两两相合而纳圹。未知其合礼与否。今此贤閤窆礼。无可更改。讲亦何益。
妻丧题主。书以故室。曾奉先生教谕。而乃者题主时。未及发说之前。写者已书亡字。故未果改书。深恨深恨。亡故二字。必有先儒所论。见于何书。
朱子称亡室。故沙溪备要。亦从之。寒冈,旅轩。亦然。丘氏称亡妻。周元阳祭录。称嫔。少时尝见一儒所论。亡字改以故字云云。而今不能记。但西厓答黄混元曰。近世多称亡室。难其号而不得焉耳。愚伏答洪叔京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2H 页
曰。贤季之主。必书亡弟。今当书故弟妻某郡郑氏耶。只书故孺人云云。又如何。以此观之。先辈亦以故字为胜。且以义理推之。家礼所称。虽以旧字为训。近于亡没之辞。不若以故字之稳顺矣。○向所谓不能记者。芝山曰。故犹旧也。古人于存亡通称。韩子河东府同官记。故相国今太子宾客郑公。朱子考异曰。故相犹今言前宰相。非亡没之谓。以故字加于相国之上。亦犹曰前人故人云耳。或者以为如汉书物故之故。谓亡没。呜呼。孝子方致如在之诚。岂忍以亡没为称哉。又按家礼旧本。于高曾考妣上。俱称皇字。今本改作故字。故字近俗。不如用显。
礼。童子不免不杖。又云当室则杖。所谓当室。何谓也。
杂记。童子哭不偯不踊不杖不菲不庐。丧服疏。直有衰裳绖带而已。丧大记。何以不杖。不能病也。疏。未成人。不能备礼也。通典。礼不为未成人制服者。为用心不能一也。其能服者。亦不禁问丧。童子当室。兑(一作免)而杖。注。童子未冠。则虽有丧。亦不免。以其未冠。故不嫌于不冠。若为孤子而当室。则虽童子亦免。以其为丧主而当成人之礼也。开元礼。若嫡子。虽童子亦杖。幼不
礼。童子不免不杖。又云当室则杖。所谓当室。何谓也。
杂记。童子哭不偯不踊不杖不菲不庐。丧服疏。直有衰裳绖带而已。丧大记。何以不杖。不能病也。疏。未成人。不能备礼也。通典。礼不为未成人制服者。为用心不能一也。其能服者。亦不禁问丧。童子当室。兑(一作免)而杖。注。童子未冠。则虽有丧。亦不免。以其未冠。故不嫌于不冠。若为孤子而当室。则虽童子亦免。以其为丧主而当成人之礼也。开元礼。若嫡子。虽童子亦杖。幼不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2L 页
能自杖。人代执之。且问丧。童子当室缌。疏。童子无缌服。只自小功而服之。当室则服缌。
丧中死者素馔之礼。既承下谕。方依此举行。而或曰。轻丧出于重丧之前。则不当设素。此说何据。
并有丧废上食与否。父母丧素祭与否。礼无明文。然退溪有所答问。愚伏亦曰。礼。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藏诸祖庙。卒哭而各返其所。释之曰。象生者为凶事而聚集也。以此推之。父母丧未殡前子丧。朝夕上食。不得已当废。此非轻丧出于重丧之前者乎。又曰。葬前。专用事生之道。用素馔。初虞后。渐神事之。不妨用肉。又曰。子女先父母死。未葬前。忌祭墓祭皆废。葬后祭用肉。似当。寒冈亦以此义。累答于或问。又问妻母大祥。来月初四日。亡妻葬期。定于今月十九日。朝夕祭奠。既不用肉。则遣奠不可以用脯醢。笣罂将何物以盛乎。答曰。祥事未毕。而服则已除矣。朝夕上食。虽不用肉。祖奠遣奠。大礼也。恐不得不用。既用肉。则笣当盛脯。罂当盛醢。或者说。未可知也。
答曹子相问目
申以泳自义城移寓过十年。今当母丧。引归故
丧中死者素馔之礼。既承下谕。方依此举行。而或曰。轻丧出于重丧之前。则不当设素。此说何据。
并有丧废上食与否。父母丧素祭与否。礼无明文。然退溪有所答问。愚伏亦曰。礼。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藏诸祖庙。卒哭而各返其所。释之曰。象生者为凶事而聚集也。以此推之。父母丧未殡前子丧。朝夕上食。不得已当废。此非轻丧出于重丧之前者乎。又曰。葬前。专用事生之道。用素馔。初虞后。渐神事之。不妨用肉。又曰。子女先父母死。未葬前。忌祭墓祭皆废。葬后祭用肉。似当。寒冈亦以此义。累答于或问。又问妻母大祥。来月初四日。亡妻葬期。定于今月十九日。朝夕祭奠。既不用肉。则遣奠不可以用脯醢。笣罂将何物以盛乎。答曰。祥事未毕。而服则已除矣。朝夕上食。虽不用肉。祖奠遣奠。大礼也。恐不得不用。既用肉。则笣当盛脯。罂当盛醢。或者说。未可知也。
答曹子相问目
申以泳自义城移寓过十年。今当母丧。引归故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3H 页
山。留十馀日乃葬。祖遣两奠。何以为之。
自他归葬者。书仪虽有到家祖遣之说。此则十年来居。家室在此。两奠固当依礼行之。留山虽过十日。有何别奠之礼。
答成邦彦问目
妾子之丧其母者。厌屈而不得终丧。诸说然矣。但陈注。既曰请于王则王固在矣。王在则自当降缌。不必问嫡母在否而厌也。此将如何看欤。
朱子亦尝致疑于此。据仪礼而结之曰。疑当时此礼已废。或既葬而未忍即除。故请之也。设令如此。厌于嫡母四字。终涉可疑。或是问于孟子。又或请于兄王耶。不然则父王在时。尤不当举论嫡母。恨未及质正也。
答李云缙问目
上年遭叔祖进士公丧。祔祭有故未行。今欲于大祥后行之。而宗家在远。宗孙又在草土。行于何处。祝辞亦将如何。且家礼祔祭祝。内丧则称某封某氏。外丧则称某官云。而不书名讳。此固可疑。而大父丧先出。伯祖进士公丧继出。今将次第行祔。而祝辞只曰进士。则混而无别。或曰
自他归葬者。书仪虽有到家祖遣之说。此则十年来居。家室在此。两奠固当依礼行之。留山虽过十日。有何别奠之礼。
答成邦彦问目
妾子之丧其母者。厌屈而不得终丧。诸说然矣。但陈注。既曰请于王则王固在矣。王在则自当降缌。不必问嫡母在否而厌也。此将如何看欤。
朱子亦尝致疑于此。据仪礼而结之曰。疑当时此礼已废。或既葬而未忍即除。故请之也。设令如此。厌于嫡母四字。终涉可疑。或是问于孟子。又或请于兄王耶。不然则父王在时。尤不当举论嫡母。恨未及质正也。
答李云缙问目
上年遭叔祖进士公丧。祔祭有故未行。今欲于大祥后行之。而宗家在远。宗孙又在草土。行于何处。祝辞亦将如何。且家礼祔祭祝。内丧则称某封某氏。外丧则称某官云。而不书名讳。此固可疑。而大父丧先出。伯祖进士公丧继出。今将次第行祔。而祝辞只曰进士。则混而无别。或曰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3L 页
虽书亡者之名。以有所重也。义亦无妨。此说何如。或曰家礼既不书名。今难违礼。若曰隮祔第几孙云。则似免混称之嫌。此亦如何。家礼第几通十寸所称。我国无此例。只依俗例。兄弟次第而言。则亦不害义欤。祖母先已祔庙。今于祝辞中。亦当书之耶。
先辈已有所论。录在下面。可旁照而行之。然以浅见推之。宗子先告于祠堂。当日设虚位。行之于几筵所在之家。则依寒冈所论而行之。宗子在丧。则摄行一款。亦有先儒所论而忘不记。祝称孝玄孙某。使曾孙某。敢昭告于显高祖考云云。则似当耶。然宗子是侄行。摄主是叔行。则先辈以使字为未安。今曰孝玄孙某有故。曾孙某敢昭告云云。或可耶。杂记云云。通典云云。以此言之。则未冠之兄弟。尚不敢名。造字而称之。况于亲丧。其可以名乎。但兄弟并丧于一年之内。次第行祔。而同是进士。则果有混称之嫌。如来喻依俗例。称之曰隮祔第二孙成均进士云云。则不至大戾否。
答曹子宾(翼夏)问目
问族弟景益。丧中身死。尚未葬焉。其父小祥。在
先辈已有所论。录在下面。可旁照而行之。然以浅见推之。宗子先告于祠堂。当日设虚位。行之于几筵所在之家。则依寒冈所论而行之。宗子在丧。则摄行一款。亦有先儒所论而忘不记。祝称孝玄孙某。使曾孙某。敢昭告于显高祖考云云。则似当耶。然宗子是侄行。摄主是叔行。则先辈以使字为未安。今曰孝玄孙某有故。曾孙某敢昭告云云。或可耶。杂记云云。通典云云。以此言之。则未冠之兄弟。尚不敢名。造字而称之。况于亲丧。其可以名乎。但兄弟并丧于一年之内。次第行祔。而同是进士。则果有混称之嫌。如来喻依俗例。称之曰隮祔第二孙成均进士云云。则不至大戾否。
答曹子宾(翼夏)问目
问族弟景益。丧中身死。尚未葬焉。其父小祥。在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4H 页
于再明。今将行祭否。
杂记。父母之丧。将祭。而昆弟死。既殡而祭。如同宫则虽臣妾。葬而后祭。注。将祭将行。小祥大祥之祭也。适有兄弟之丧。则待殡讫乃祭。然此死者。乃是异宫之兄弟耳。若是同宫。则虽臣妾之卑贱。亦必待葬后乃祭。以吉凶不相干也。问妹归夫家有年。以丧来此。死于是而殡于是。则是同宫也。先妣禫事。当为之三月不举乎。退溪曰。右礼。益所难处。从古礼。则葬前不可举行审矣。但此等事。人家比比有之。练祥等祭。必依古礼。葬而后行。以此合观。则可知矣。
若待葬后。时月何从。
小记。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其祭之间不同时而除丧。注。葬毕必举练祥两祭。故云必再祭也。但此二祭。仍作两次举行。不可同在一时。如此月练祭。男子除首绖。妇人除腰绖。次月祥祭。乃除衰服。开元礼。父母之丧。周而葬者。以葬之后月小祥。其大祥则依再周之礼。禫亦如之。若再周而葬者。以葬之后月练。又后月为大祥。祥而即吉无禫。其未再周葬者。以二十五月练。二十六月祥。二十七月禫。由两说而旁照。则时月可推。
杂记。父母之丧。将祭。而昆弟死。既殡而祭。如同宫则虽臣妾。葬而后祭。注。将祭将行。小祥大祥之祭也。适有兄弟之丧。则待殡讫乃祭。然此死者。乃是异宫之兄弟耳。若是同宫。则虽臣妾之卑贱。亦必待葬后乃祭。以吉凶不相干也。问妹归夫家有年。以丧来此。死于是而殡于是。则是同宫也。先妣禫事。当为之三月不举乎。退溪曰。右礼。益所难处。从古礼。则葬前不可举行审矣。但此等事。人家比比有之。练祥等祭。必依古礼。葬而后行。以此合观。则可知矣。
若待葬后。时月何从。
小记。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其祭之间不同时而除丧。注。葬毕必举练祥两祭。故云必再祭也。但此二祭。仍作两次举行。不可同在一时。如此月练祭。男子除首绖。妇人除腰绖。次月祥祭。乃除衰服。开元礼。父母之丧。周而葬者。以葬之后月小祥。其大祥则依再周之礼。禫亦如之。若再周而葬者。以葬之后月练。又后月为大祥。祥而即吉无禫。其未再周葬者。以二十五月练。二十六月祥。二十七月禫。由两说而旁照。则时月可推。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4L 页
答曹子宾问目
开元礼三殇之丧浴及大小敛。与成人同。灵筵祭奠进食葬送哭泣之位。亦与成人同。丧服小记注。殇无虞卒哭及练之变服。开元礼。又曰。不复魂无含事办。而葬不立神主。既虞而除灵座。又曰。虞祭祝云。维年月朔。兄告弟某。日月易往。奄及返虞。悲恸无已。至情如割。谨以洁牲。嘉荐普淖。明齐溲酒。荐虞事于某弟。魂其飨之。慎独斋答同春曰。小儿立主。不无后来难处之患。贵儿之殇。既在八岁。则恐不设之为当。墓所一虞后。仍于其处埋置魂帛。似可。曾子问。成人葬于墓下。殇葬于园囿之中。舆机而往。道迩故也。今墓远则如之何。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远。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下殇用棺衣。棺自史佚始。注。既不用舆机。则当用人举棺以往乎。用车载棺而往乎。然此为大夫之下殇及士庶人之中下殇。若大夫之适长殇。有遣车者。亦不舆机而葬也。史佚。周初良史也。召公述周公之言告佚。佚于是用棺衣而棺敛于宫中。此礼之变。始于史佚。小注。吴氏曰。周人葬下殇。不用棺。但以衣敛
开元礼三殇之丧浴及大小敛。与成人同。灵筵祭奠进食葬送哭泣之位。亦与成人同。丧服小记注。殇无虞卒哭及练之变服。开元礼。又曰。不复魂无含事办。而葬不立神主。既虞而除灵座。又曰。虞祭祝云。维年月朔。兄告弟某。日月易往。奄及返虞。悲恸无已。至情如割。谨以洁牲。嘉荐普淖。明齐溲酒。荐虞事于某弟。魂其飨之。慎独斋答同春曰。小儿立主。不无后来难处之患。贵儿之殇。既在八岁。则恐不设之为当。墓所一虞后。仍于其处埋置魂帛。似可。曾子问。成人葬于墓下。殇葬于园囿之中。舆机而往。道迩故也。今墓远则如之何。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远。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下殇用棺衣。棺自史佚始。注。既不用舆机。则当用人举棺以往乎。用车载棺而往乎。然此为大夫之下殇及士庶人之中下殇。若大夫之适长殇。有遣车者。亦不舆机而葬也。史佚。周初良史也。召公述周公之言告佚。佚于是用棺衣而棺敛于宫中。此礼之变。始于史佚。小注。吴氏曰。周人葬下殇。不用棺。但以衣敛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5H 页
尸而置之尸床。不用车载。众手舁往。而曾子问之。孔子引老子所言史佚之事以答。以今观之。此是长殇。若依程子所训。则当立主。而后日难处之患。诚如慎独斋所虑。京中士夫家。亦多不主。此则惟在参商情与礼与理与义而处之。似可。大抵丧成人者。其文缛。丧未成人者。其文不缛。此又仪礼传文也。无复无含不主不赠。既用开元礼。则一虞除灵。亦有前辈所论。以此权衡。则自当有酌处之道。旬葬。又出于事办。而葬之义则其间不远。何以为之山殡乎。魂家魄山。情理俱碍。山下虽有奴家。所不敢为贤谋也。若其除灵后上食。在所不论。且开元礼祝辞。与家礼不同。今曰维年月日兄致祭于弟某。形归窀穸。礼毕终虞。(开元礼所谓返虞。是立主礼故改。)悲恸无已。至情如割。玆以清酌庶羞。陈此虞事。魂其飨之云。则无乃或可乎。每当谬问。辄有所陈。汰哉可愧。
答曹子宾问目
翼夏从兄。以继祖宗子。长子善复。无后早夭。仲子善衡。方成人干家。从兄向日先死。伯母今又弃世。立丧主一节。极为难处。若使善衡不得已而为主人。则长孙虽死。长妇犹存。其间有大嫌。
答曹子宾问目
翼夏从兄。以继祖宗子。长子善复。无后早夭。仲子善衡。方成人干家。从兄向日先死。伯母今又弃世。立丧主一节。极为难处。若使善衡不得已而为主人。则长孙虽死。长妇犹存。其间有大嫌。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5L 页
若不变通以经初丧。则终无主人。世岂有无主之丧耶。从兄之丧。则从嫂当为主妇。于葬前葬后则似可以退溪李先生答郑寒冈书支子摄行之说为仿。故以此遵行定议矣。今此伯母丧则在善衡为不杖期。期为主人。于礼无据。若以两先生问答为證。当蒙衰服。蒙衰之后。则将不为承重之孙耶。此一款。于情理人事。实为嫌逼。有不敢径情直行。而即今所难处者。善复之妻。姑无养子可继。来头题主旁题及虞卒哭祝辞。终无奉祀主孙。此则大段礼节。而前无所讲。当此袒括。苍黄罔措。伏乞指教。
丧主有二。一则丧人。二则主丧者。故曰同居之亲且尊者为之。又曰。丧有无后。无无主。此则既无丧人。若欲兄亡弟及。则无可言矣。不然而将有立后之计。则次孙虽主其丧。不可以一时主丧。敢为三年之制。此则礼制至严。所不敢生议。虽不服三年。既主其丧。则不可以无主论之。若夫题主及祝辞。必有门中所讲。或依礼制。姑以长妇承当。或从先儒。暂以摄主告行。设令长孙尚在。当以殡之前后。为承重服与否者。礼意至明。况以次孙。敢当之哉。且于成殡前。前丧朝夕
丧主有二。一则丧人。二则主丧者。故曰同居之亲且尊者为之。又曰。丧有无后。无无主。此则既无丧人。若欲兄亡弟及。则无可言矣。不然而将有立后之计。则次孙虽主其丧。不可以一时主丧。敢为三年之制。此则礼制至严。所不敢生议。虽不服三年。既主其丧。则不可以无主论之。若夫题主及祝辞。必有门中所讲。或依礼制。姑以长妇承当。或从先儒。暂以摄主告行。设令长孙尚在。当以殡之前后。为承重服与否者。礼意至明。况以次孙。敢当之哉。且于成殡前。前丧朝夕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6H 页
祭奠。准礼当废。亦当有讣告一节。其已举行耶。更问博于礼者。处之。
答卢(会唐)别纸
谬询。远及于数百里。矇识何言。第以义理推之。仍痘废祭。见于何书。谓之犯染。则说话不成。诿于拘忌。则事情无据。况三年祥禫。何等大节耶。人子所自尽者。只在于此。而缘系俗例。又有所阙略。则未死之前。当何以为心乎。无已则有一焉。移奉几筵于无疫之村。过后还入。则犹或可也。行于墓所则无理。退日改设则无义。此两条。已有先儒所斥。愚之所闻。惟此而已。其幸十分体量。更问博于礼者。处之。
与李(汉弼)
旱馀得雨。静颐缅益冲骘。区区慰傃交至。即见从弟书。不觉毛骨俱竦。世之秉巨笔能令人监戒者。尚不敢以微言瑕大德。况以无端俗吏。敢与人相疵乎。骤闻则虽涉可疑。细究则本情自露。固宜诸君子所可体念处。而又有一言可断者。此物。亦外孙也。以孙诬祖。是又何㨾人理也。自闻此说。俯仰俱愧。敢以别纸专人仰禀。其幸特加鉴念。逐条赐覆。亦以此广示宗中。以破其疑惑。何如。
答卢(会唐)别纸
谬询。远及于数百里。矇识何言。第以义理推之。仍痘废祭。见于何书。谓之犯染。则说话不成。诿于拘忌。则事情无据。况三年祥禫。何等大节耶。人子所自尽者。只在于此。而缘系俗例。又有所阙略。则未死之前。当何以为心乎。无已则有一焉。移奉几筵于无疫之村。过后还入。则犹或可也。行于墓所则无理。退日改设则无义。此两条。已有先儒所斥。愚之所闻。惟此而已。其幸十分体量。更问博于礼者。处之。
与李(汉弼)
旱馀得雨。静颐缅益冲骘。区区慰傃交至。即见从弟书。不觉毛骨俱竦。世之秉巨笔能令人监戒者。尚不敢以微言瑕大德。况以无端俗吏。敢与人相疵乎。骤闻则虽涉可疑。细究则本情自露。固宜诸君子所可体念处。而又有一言可断者。此物。亦外孙也。以孙诬祖。是又何㨾人理也。自闻此说。俯仰俱愧。敢以别纸专人仰禀。其幸特加鉴念。逐条赐覆。亦以此广示宗中。以破其疑惑。何如。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6L 页
别纸
世或有友道之密者。其子孙互相敬服。毋敢有异议。况于两大君。初既有同气相讲之事。又各有泰伯,虞仲之德。 国史书之。野史记之。已作二百年口碑。虽至愚至险者。不敢生一瑕疵。而让宁于某。为外先也。世安有毁先之人乎。让宁心知 世宗之有圣德也。欲逊之。夜叩孝宁(时孝宁在阙内)而问焉曰。而亦知吾之疾乎。孝宁曰。已喻矣。然则而将奈何。孝宁不言。但合掌向壁而坐。让宁颔之。此非两家子孙所当世守之信笔乎。某又采入于志文中。俱是我祖一为泰伯。一为虞仲。此而毁之。其将为人类乎。顷年。李友天开来访于永川曰。衿有让宁坟墓。果有孝宁坟墓。今欲陈达于 榻前。合设书院于两邑之间。此朝议也。君既姓孙。故使我来议。某作而曰。既是两祖事。不亦荣幸乎。然近来书院甚多。亦或有无其疵而遭谤者。让宁自废。虽有所定于大义者。而世有所传之文。(野言别集)孝宁放浪。虽有所讲于让宁者。而亦有佞佛之诮。(秋江冷话)此则非但孝子慈孙之所不可改也。抑亦暴扬本意之所不必掩也。世之私喜怒。好诋人祖先者亦多。万一浇俗。隐其意而藉其口。则又将何痛而洗之乎。吾之
世或有友道之密者。其子孙互相敬服。毋敢有异议。况于两大君。初既有同气相讲之事。又各有泰伯,虞仲之德。 国史书之。野史记之。已作二百年口碑。虽至愚至险者。不敢生一瑕疵。而让宁于某。为外先也。世安有毁先之人乎。让宁心知 世宗之有圣德也。欲逊之。夜叩孝宁(时孝宁在阙内)而问焉曰。而亦知吾之疾乎。孝宁曰。已喻矣。然则而将奈何。孝宁不言。但合掌向壁而坐。让宁颔之。此非两家子孙所当世守之信笔乎。某又采入于志文中。俱是我祖一为泰伯。一为虞仲。此而毁之。其将为人类乎。顷年。李友天开来访于永川曰。衿有让宁坟墓。果有孝宁坟墓。今欲陈达于 榻前。合设书院于两邑之间。此朝议也。君既姓孙。故使我来议。某作而曰。既是两祖事。不亦荣幸乎。然近来书院甚多。亦或有无其疵而遭谤者。让宁自废。虽有所定于大义者。而世有所传之文。(野言别集)孝宁放浪。虽有所讲于让宁者。而亦有佞佛之诮。(秋江冷话)此则非但孝子慈孙之所不可改也。抑亦暴扬本意之所不必掩也。世之私喜怒。好诋人祖先者亦多。万一浇俗。隐其意而藉其口。则又将何痛而洗之乎。吾之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7H 页
孝宁志文末端曰。夫子之评虞仲。以其能权也。朱子亦以虽变而不失其正。论泰伯(槩指逃荆)且曰。断发亦何害。(槩欲为自废佞佛之證也。)岂不以义之所存。道亦有时而屈。天理人心。至此而益无所憾也欤。且其遗事中。备录秋江冷话。其跋尾有曰。世常说大君佞佛。殆论其迹。未喻其心也。夫以周公之圣。尚不免流言。况于泰伯文身之后。次嫡犹存。则季历何传于昌也。天伦父命。俱不可以违。而夷齐亦逊让而逃。其将执常道而訾之乎。是故。夫子以身中清废中权。许虞仲。朱子论此事。亦曰逃父非正事。须如此权然后得中。此其意可想也。始让宁之逊也。 圣德已有所彰。天命已有所属。当一国之大事。行天下之至难。而既不可逃。又不可留。则弊褐瘦骖。放浪山寺。有若出家然者。何妨于时中之义乎。权而合经。乃所以为道。则秦汉以后。亦有识此者否。迹虽晦而心无所慊。民亦无得而称焉。非三让之至德。其孰能之。二百年来。举称以虞仲之德者。槩有所心迹矣。今于遗事中。特拈秋江冷话。以暴其处变之无他云者。虽暴我祖之心迹。泰伯一款。每涉于让宁墓道文字。则必引圣贤所论。并许于两祖。别出疵议。甘心于诬先者。亦近于理乎。让宁子孙。亦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7L 页
以野言别集。录之于遗事。且有跋语。如吾秋江冷话之为。则无乃或可乎。伊时酬酢。大略如斯。李君请见其文。果以幼时所誊一册。出而示之。李君曰。吾未之前见矣。某又曰。两祖之当日心迹。未及尽露而。世传文字之不审者。又各如此。即今世人之深知本意者。又几个耶。勿论虚实。在我详慎之道。又当别出于常情之外。今若陈达而设立书院。则一国士论。又安保其人人必服乎。两家各出财力。合立祠宇。则自然事实上闻。终必有 恩额之颁。岂非情礼之十分恰当处乎。吴越之合立至德祠者。此也。李君曰。君言亦好。当归与同宗相议。从长善处。问答如是而罢。大抵自废然后逃荆之权始见。佞佛然后文身之义可推。不然。何以为合经之道也。其所以如此者。乃所以为德。而前辈之不审如此。至有野言别集秋江冷话云云之文。此两书。既非今日始出。亦已流传京外百馀年。岂不为吾两家痛心处乎。两家互相讲议。各各采入于家藏遗事中。仍以跋语卞破。则后必有恕之者矣。欲以寂寥数语。求全于百代者。其亦戚矣。所料虽如此。不过愚陋之不及处。尊须细想之。其可有毁心乎。凡人诋排。必以不好之性。且仍不好之端。发出恚心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九 第 368H 页
者。邪也。设令此物本有邪暗之性。既无不好之端。且是我祖。顾何心肠。诟诬于分疏之本孙乎。人情事理。节节可验。世安有至冤极痛之至此者乎。以此推之。俱是为先之事。设有语势之差谬处。其在同宗相恤之道。岂忍轻而绝之乎。参以情实。千不近万不似。只切痛泣而已。若夫李咨议。非但同宗也。粤自吏部公。已有墓道文字相议之事。今当墓志之修。彼亦有行状撰出之举。故果有往复之书。全数录奉。以备参恕。曲曲体念。则亦与对李君者一般。而只论孝宁行状文体矣。想已面李君良悉。其时说话有不如此者乎。抑有侵犯之端耶。一问可知。今不烦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