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x 页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牒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515H 页
星州李士龙妻食物请给牒
为牒报事。崇奖节义。所不可一刻缓忽。本州义士李士龙。捐躯于万里外燕塞。扶植乎三百年纲常。当初五道监司护丧。既自 特命。其后立石致祭。又出朝议。激劝之道。在所不已。其妻李氏。年今九十五岁。其子李善。贫不能供养。自本官亦为随便救助为乎矣。事关风教。如是牒报为乎旀。同碑文。都付上使道。以各别参商。某㨾谷物中。优题食物。一以活垂死之命。一以警颓俗之地。何如。
星州文庙朔望焚香。守令有故。儒生代行牒。
为牒报事。文庙焚香。尊圣之大节。所不可一朔或废。而本州前规。牧使有故。则儒生不敢代行。以致每每阙礼。官家之事务孔多。守令之亲行甚稀。以其事体重大。儒生分叱以不可代行云尔。则有所不然者。春秋释奠告祭释菜乙良。官员有故。则使儒生填祝。代行焚香耳。亦无端阙礼。甚为未安是乎旀。虽以古礼言之。州县设祭。自曹魏创行。朔望瞻礼。至北齐始广。儒生代行与否。虽不见于经典。朱夫子亦尝私行于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515L 页
寒泉精舍。虽以国朝故事言之。始以脯醢稻黍设奠。今则只行焚香。必欲使官员亲行。则一年之内。行者无几。雨漏处奉审。亦何以及时乎。元来圣庙。自是儒宫。守令无故则亲行。有故则使斋任代行。未知事体何如为乎乙喻。若以近规言之。则西北江襄道,全罗道。则虽未知何。如京畿道,公洪道。或以斋任代行。或以儒生代行。至于本道。则儒生不敢开闭殿门乙仍于。不得行礼。虽寻常政令。八道固可通行。圣庙焚香。何等大礼。而或行或阙。一任其紊乱乎。此非一州之所敢擅改者。故敢此牒报道以。枚举 启闻。禀旨行下。以为八路一体举行之地为只为。前使道牒报回送内。各邑乡校焚香之际。守令有故则儒生代行。自是各道通行之规。本州从前谬规。诚极骇异。今后乙良。依他道例施行向事。回送为乎等乙用良。以此辞缘。下帖于校任。使之举行。则儒生等所告内本道七十一州规例段。儒生不敢开闭殿门。不敢行礼。本州耳亦径先创开。则不无列邑是非之端。何以为之亦。齐进禀请。儒生等所言。不无所执。依前陈请。 启闻定夺。八路一体举行。则事理稳当为乎旀。若以此为难。则道内列邑良中。别关分付。以为一体举行之地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516H 页
何如为乎乙喻。道以参商行下事。前使道时。更为牒报。回送内。为先询问于道内各邑后。分付事回送为乎等以。以待分付。尚无分付之事为有卧乎所。必须状 启变通为良沙。八路可以一体奉行乙仍于。更为牒报。道以参商。定夺行下事。
星州田政变通牒
为牒报事。田政一款。最为生民之休戚。不可不参酌均定。本道赋税比他道倍重。因循袭谬。今至难堪之域。本州以收租。都会七十一州田结。俱为磨勘是乎等以。目见重敛之怨。不为报禀。有愧职责。敢此烦陈。大槩大典及户曹详定内。田分六等是如为有卧乎所。从田品肥瘠。打量等第之谓也。年分九等是如为有卧乎所。视年岁丰歉上下赋税之谓也。假如方田百尺。一等为一结。二等为八十五负。三等为七十负。四等为五十五负。五等为四十负。六等为二十五负。等第高下。既系于土地肥瘠。而结数多寡。又系于等第高下。则恰为田分六等之法。所谓年分九等者。实十分为上上。年一结收二十斗。九分为上中。年收十八斗。八分为上下。年收十六斗。七分为中上。年收十四斗。六分为中中。年收十二斗。五分为中下。年收十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516L 页
斗。四分为下上。年收八斗。三分为下中。年收六斗。二分为下下。年收四斗。一分免税是如。昭载法典为乎等以。前后量田时。皆用田分六等之法。至今通行于八路。至于年分之规。穑事之丰歉难的。田政之虚实相蒙。每年变通。每田踏验。亦难得正乙仍于。丙子以前。连行此法。丁丑以后。废阁不用。虽以即今各道税法言之。每一结米四斗式。恒定捧上为去乙。本道则不然。田分六等之法乙良。诸道一体酌定于量案为有矣。年分九等之法。变为田分九等之规。本道元帐付田畓三十万一千八百十九结七十一负五束内。杂颐八万三千九百六十九结九十一负四束。计除则实田畓二十一万七千八百四十九结八十负一束之中。上之下畓。四结五十六负七束。每一结出税十六斗。中之中畓。八十八结四十一负五束。每一结出税十二斗。中之下畓。六十五结三十七负七束。每一结出税十斗。下之上田畓。一千七百五十二结三负八束。每一结出税八斗。下之中田畓。四万二千四百八十八结三十八负二束。每一结。出税六斗。下之下田畓。十七万三千四百五十一结二负二束。每一结。出税四斗为卧乎所。田畓打量。若不用六等之法。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517H 页
只以长广。定为结卜。则九等之税。不害为禹贡之法是乎矣。既以土地肥瘠。定为等第。肥者为一等。瘠者为六等是去乙。膏腴田畓是如。算为一等。其结比六等为四倍。又以为上之下田畓是如。每一结。出税十六斗。则比他田为八倍之税也。询问于七十一州磨勘书员。则皆不知其曲折是去乙。本州上久远文书。退伊相考。则丙子九月。到付户曹关。据巡察使关内节启下教曹 启目之下内。本年内五月初四日。本曹 启辞。去四月二十五日昼讲时。同副承旨闵应亨所 启。近闻量田三南中。岭南最为怨苦。而尤所难堪者。曩时郑造为监司。姜繗为敬差官。欲倍得田税。自以为功。勒定下之中者过三分之一。今番量田时。从其土品饶瘠。以定其等次高下。则姜繗等勒定下之中者。当为减去。而乙亥年田税。亦仍旧磨鍊。故田税倍于前日。大槩下之下。则出税四斗。下之中。则加二斗。出税六斗。臣意以为一邑田税。皆以下之下收之。前日勒定下之中。则尽为减去。则岭外之民。庶可安接矣。 上曰。令户曹议处事传教矣。三道改量之后。独岭南最为嗷嗷者。以其曩时结卜最歇于诸道故也。至于姜繗勒定。虽为向来本道田政之一大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517L 页
弊。而上年改量之时。荡扫旧帐。一从新量。审察厥田之品。算出结卜之数。作为新案。则姜繗之勒定。不攻而自破。欲留而不得矣。若其下之中。则乃是年分九等之一也。随其年岁丰歉。穑事高下而逐年等第焉。假如今年上之上之田。或于明年失农。则还为下之下。宁有一定之理乎。若尽废等第之法。而一道田税。皆作下之下。则有同于巨屦小屦之同价。恐未得其当。臣等之意。新量之后。前日勒定下之中。则如前所陈。不复仍存。每岁年分。覆审多寡之数。不可预料。大槩筵臣 启辞。正欲宽赋省弊。以慰一道民情。待今年秋成。或遣敬差官。等第覆审之际。毋务多得。以为损上益下之政。恐或得当。敢 启。传曰依启。同副承旨臣韩兴一次知 启依允教事。 教旨内是如。奉审施行。向事关文。留在本州为有旀。各官收租。各年州上。并为相考。则所谓上之下。中之中。中之下。下之上。下之中者。元非每邑尽有之田畓。且非视年上下之事也。上之下畓。星州,大丘两邑叱分。四结五十六负七束。恒定为乎旀。中之中畓。星州,大丘,咸安三邑叱分。八十八结四十一负五束。恒定为乎旀。中之下畓。星州,善山,大丘,咸安,草溪五邑叱分。六十五结三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518H 页
十七负七束。恒定为乎旀。至于下之上。下之中田畓。恒定散在于列邑为乎矣。以其田总。较其结数。则亦非观列邑肥瘠而上下者也。虽非量案所载。既有恒定之邑。故勿论丰凶。依此出税为乎旀。又不知某田之为上之下等库。故一邑田税总计之后。惠伊分定于当年。行用民夫。每结出税之数。逐年加减。列邑捧上之规。个个不同。一结良中。或有六斗二三升捧上之时。或有六斗五六升捧上之时。至于给灾之年。则田结总数。虽减于丰年。每结出税。反过于常岁。此由于下之中以上田畓。元无给灾之时。下之下田畓叱分。时或给灾故也。勒定于不见形体之田畓。每年收税。恒定出税。民怨有无。虽不暇论。莫重田政。殊涉怪骇。沿江之给倭公木。五斗作米。上郡之上纳作木。四斗作木。市直高下。虽系于年之丰凶。或有一石相换之时。或有十馀斗买卖之时。若以今年言之。则一疋之价。多至于十七八斗之多。以十七八斗之米。买得一疋之木。代纳于四五斗之税。则其为民怨。有不可言。三手粮。每结所捧一斗二升之米。又是四斗外别税也。所谓三手粮者。壬辰倭乱时。天兵炮射杀手。粮资无以办出。两西两南叱分。每一结。收捧一斗二升。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518L 页
至今仍存不罢为乎旀。给倭米布段置。料米太并三千五百馀石。公木一千一百馀同。入给倭人为如可。辛巳年为始。公木一千一百馀同中四百同。换作米为有矣。初以五斗作米为有如可。还作时乙良。十二斗卜定。输给为卧乎所。五斗之代。作木一疋。一疋之代。还作十二斗。其中七斗。系是无名所徵是如。京大同设立之后。己未为始。以大同馀米。划给二斗。癸亥年间。又减二斗为乎良置。五斗作木之代八斗徵纳者。尚为东莱所属二十官之痼弊也。岭南田畓。比诸道稍为肥沃是如。量田时。俱以一二等打量。多其结卜为去乙。因循姜繗勒定。又以年分九等之法。变为田分九等。一结十六斗或十四斗或十二斗式。次次减等。收税者颇多。比之于他道每结四斗之税。则不啻倍蓰是在如中。三手粮一斗二升。又在于此外。又以四五斗作木。输纳于户曹及东莱。又以五斗之米。还作八斗之米。则赋税之偏苦于诸道。不言可想。丙子年到付户曹关文及道内田。总合而观之。则初仍勒定。今为常规。而自不觉其无义厚敛之归。若以道内田畓。皆以四斗出税。则减捧之数。六千二百馀石也。当此国用荡渴之时。三手粮虽难猝减。公木作木。亦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519H 页
难变通是乎乙喻良置。年分九等之法。既不可猝行。则他道一体。每一结四斗式恒定收捧。断不可已也。上项事状。枚举 启闻。以为从长变通之地何如。道以参商。行下事牒报。
东莱他官饥民一体赈恤牒
为牒报事。本府赈政形止。连续牒报为有在果。流丐中名不知一儿。自蔚山来到。左脚阴肿大胀。已至回骨之境。即为接置于赈恤库直上直之房。一边医治。一边救疗。饥病已痼。疮疾又极。来到三日。终至不救。此虽人力所不及处。身为赈济之官。终不能救活。惶愧之馀。中心恻然。不胜待罪。仍此而有所浅见。敢此烦报为在果。元来饥民。安接本土。或可生活。流离丐乞者。介介必死。此其势固然。前后使关内。给粮还送亦为有卧乎所。虽出于不使迁动之意。到今流丐散而之四。既无刷还之望。以有别关之故。各官皆不赈救。颠连丘壑。涂殣相望。捐其子女者有之。结项自毙者有之。凡有人心者。尚欲箪食相分。况旀视为彼我之民。不有济活之政。天理人情。到此扫如。哀我无告之类。均是天民。亦何忍分而二之。立视其死乎。彼既迁离乡贯。随处望哺。在在斥黜。则揆以即今闻见。决
瓶窝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第 519L 页
无一人可活。毋论流丐与否。随处赈活之意。列邑良中。别关分付。何如为乎乙喻。既有浅见。越樽妄禀。道以参商。行下为只为。
庆州淫祀请禁牒
为牒报事。末俗尚鬼。南土尤甚。家家崇奉。处处祈祷。耗蠹财谷。法不胜禁。风习至此。诚极骇痛。教化不明。以至于此。若不渐磨成俗。决难猝变之意。曾已面禀。听分付为有如乎。本州士民。适行乡约。讲信于邑内。又行面约。讲信于各面是如为去乙。下帖于各面约所及风宪约正。询问物情。则皆以为此固南土恶习。常汉中亦多有慨惜者。若有官令一边晓谕。一边禁断是如。齐进告诉为去乙。更为下帖于各面。神祠望堂。一切严禁。若有惑信巫觋。不奉官令者。凡于民人聚会时。勿许齿坐。以愧其心之意。分付各面为乎旀。本府境内兄山堂,天柱祠,利见台,大王岩,南山产祀堂等处。俱是淫祀辐辏之处也。岭南左右道。忠清右道。亦皆来会。男女酒肉。无日无之。一并严禁计料为乎矣。府尹号令。仅及于境内。他官人民。势难擅便。如有淫祀之人。各别治罪之意。论理行下。以为分付举行之地何如为乎乙喻。参商行下为只为。
庆州井田基址犯割请立禁牒
为牒报事。井田遗制。孟子尚云未详。平壤故址。不过一区。惟独本州。基址尚存。邑内近处西南五里之内。不失故道为有去乙。亲为尺量。则虽有犯割盈缩之处。大较言之。尚保百步。井馀廿亩之迹。其中尤甚犯割者。或为毁家。或为坏墙。以寻沟洫旧桥为有矣。奸民犯割。难保必无。此是三代遗制。且是天下万古所未有之古迹。或 启闻定夺教是去乃。或别为严题教是去乃。参商行下。以为立法之地。何如为乎乙喻。缘由牒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