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德村先生年谱 (自动笺注)
村先生秊譜
 [秊譜]
  
村先生秊譜
公元1725年
宗大王六秊乙巳十一月二十七日亥時先生生于湖南靈巖𤃡溪里第。
(先生生而祖考何公見之曰氣象大哉
易理推之曰。
乙巳年戊子月己酉日乙亥時生。
戊己兩土相値居中
得其位之象也。
因以名之曰得中
盖以小名
仍而不改也。)
丙午(先生二歲)
丁未(三歲先生自始學語時。
坐臥起立飮食之時。
輒先誦其字而爲之。
見者奇之。
)四月
何公卒。
戊申(四歲)
己酉(五歲)
公元784年
庚戌(六歲老奴死而及葬
其子以紙獻于先生從兄讀書之所。
挽章
盖見士夫行喪時事而欲效之也。
長者欲見諸兒意見
使各書給。
先生之文。
起頭以人無長生不死意而結之曰。
天皇地皇
亦一萬八千歲而已矣。
盖是時先生讀史略。
長者不料意見之至是。
及見此文。
驚異之。)
辛亥(七歲鄕人先生兒時記月出山曰。
月出於東。
山在於西。
何以謂之月出山。
山西之人。
謂之月出山云
尋常記述
造理如此
鄕里傳誦
未詳年條。
姑附于此。)
壬子(八歲)
癸丑(九歲)
甲寅(十歲)侍學家庭
(先生祖考何公先考復堂公兄弟隱居潛修
學行
旣錫名以志喜
爲建小堂。
敎育諸子
有成就。
先生爲最。
學業夙詣。
實資於家庭之訓焉。)
公元835年
宗大王元年乙卯(十一歲)
公元1736年
丙辰(十二歲)
公元1737年
丁巳(十三歲。
)李龜川(世弼)貽書勉學。
(先是先生先生天道策。
倣而擬之。
本然氣質之性。
設難出題
極論陰陽賦與之義。
辭理俱到
一時耆儒莫不歎賞
時李公謫居靈光
得其文。
貽書相勉。
使加工小學
期望甚至
書見集中
○按性與陰陽策。
當時膾炙而文佚不傳
可恨。)
公元1738年
戊午(十四歲。
)龜川來訪
(時李公宥還游月出山。
因委訪先生於𤃡溪所居
勉戒諄諄
詳見集中
)答安進士(汝諧)書。
(安公
先生從姊壻也。
先生製策
驚異
書贈一文字。
又以書勉勵
內以振學圃家聲
外以彰牛山義烈云云
先生答書謝其引先祖期勉之意。
書見集中。)
公元1739年
己未(十五歲。
)著理氣論。
(先生成童
已曉陰陽理氣之奧。
旣著性策。
至是又著理氣論。
論人物理氣偏全之義。
又述撑船須用篙賦。
操心須用敬之義。
庚申
又著觀望月賦
極論日月承背之理。
以喩去欲復禮之功。
語極造理
三篇文尤傳誦一世
醒齋翼相按道。
得此文字
驚異
書眎朴玄石諸公
一時先輩不稱服願見焉。)
公元1740年
庚申(十六歲)
公元1741年
辛酉(十七歲。
)謁鵝川朴先生
(名泰初
學行
訓誨後進
先生出入承誨。
實有開導之功。
詳見先生所述鵝川行狀。)
公元1742年
壬戌(十八歲)九月
答申醒齋(翼相)書。
(申公湖南
先生名。
廵路枉訪
至是遞歸
又貽書奬勉言學問雖貴自得
講明多資師友
勉以就正明齋玄石先生之門。
先生答書申謝
書見集中
)月。
夫人潘南朴氏。
(士人世攀之女也)
公元1683年
癸亥(十九歲。
)著小心齋記。
(先生伯父公築一室敎子弟。
取弟子職小心翼翼
語。
榜之曰小心之齋。
至是先生爲之記。
夙興夜處不忝先訓之義以自觀省焉。)
公元1684年
甲子(二十歲)
公元1685年
乙丑(二十一歲)
公元1686年
丙寅(二十二歲)
公元1687年
丁卯(二十三歲)
公元1688年
戊辰(二十四歲)
公元1689年
己巳(二十五歲)
公元1690年
庚午(二十六歲)
公元1691年
辛未(二十七歲)
公元1692年
壬申(二十八歲)二月
安進士(汝諧。
○安公歿。
先生極痛悼之。
爲挽祭文以哭之。
先是己巳。
送安公歸鄕。
有序。
戊辰。
爲安公記理病齋。
極道期愛之誠靜心之功。
文幷見集中。
)六月
舜兪生。
公元1693年
癸酉(二十九歲)
公元1694年
甲戌(三十歲。
)上玄石朴先生書。
(玄石名世采
學行名重當世
先生所述論賦文字
一見之願。
嘗因鵝川致意記存
先生以書爲贄。
申告慕望之誠掃門之願。
書見集中
)登薦剡。
(時有別薦經行之命。
玄石與領相南公九萬並薦先生學行
入直六品秩。
)四月
丁克復堂公憂。
公元1695年
乙亥(三十一歲。
)上鵝川書。
(書中論外祖奉祀禮節
又論大學本末章知本之義。
再度往復
發揮本末之義甚詳。
集中。)
公元1696年
丙子(三十二歲)七月
服闋
公元1697年
丁丑(三十三歲)正月
除孝參奉
同日超授司宰監主簿
○發肅恩之行。
路病還歸
○答申醒齋書。
(前冬。
申公貽書相問
至是先生答之。
略曰。
無實之名。
漸播人口
誤被恩命
不知措躬。
遂欲扶曳前進
以申分義
使人人知其爲庸虛無實
使此身得免於大悔尤矣。
行未百里
賤疾層加。
雖欲勉强自進
不可得云。
書見集中
)○八月。
除工曹佐郞
(以親病不得赴。
先生嘗曰。
近來由薦目而除官者。
以不仕爲高致
人之目之也。
有常調非常調之別。
於是不免有自欺之心。
外有違心之行。
乃余平日爲人代悶者。
故必欲爲隨分陳力之計。
而初旣以身病。
不免旣發而復還
今又以親病不獲赴命
區區本心
無以自見同歸近來例套。
可歎
此見先生平生出處之槩也。
)答明齋尹先生書。
(明齋名拯
淵源正學
望重儒林
久聞先生盛名
書寄致意
先生答之。
書佚不傳
戊寅
又有往復。)
公元1698年
戊寅(三十四歲)
公元1699年
己卯(三十五歲)
公元1700年
庚辰(三十六歲)
公元1701年
辛巳(三十七歲)
公元1702年
壬午(三十八歲)八月
夫人朴氏。
○十一月。
哭鵝川先生
(將葬有祭文
集中。)
公元1703年
癸未(三十九歲)十二月
再娶延安李氏
(士人廷龍之女。
)謁明齋先生
(先生後娶在公州。
故是行便道。
往謁酉峯。)
公元1704年
甲申(四十歲)復謁明齋先生
仍定師生之禮。
公元1705年
乙酉(四十一歲。
)質語類疑義明齋先生
(成稟目一冊。
仰質往
復。
集中
)○
移居公州之德村。
(先生依歸酉峯丈席
卜居婦家近材。
酉峯五里之地也。
自此親依師門
講貫益切。)
公元1706年
丙戌(四十二歲。
)上明齋先生書。
論理氣說。
(金敎官載海。
玄石門人也。
所爲理氣說。
質于函丈
函丈書示先生
使之辨論
先生爲書千餘言。
函丈答曰。
長幅其於理氣性情之說。
人心道心四端七情之辨。
見得洞達
說得無差。
不勝欽歎云云
集中
)○七月。
懷仁縣監。
八月上任
(先生時奉大夫人。
以奉檄之義往赴焉。)
公元1707年
丁亥(四十三歲。
)哭農隱尹公
(農隱名推。
明翁之弟也。
先生尊事之。
及歿。
自任所來哭。
翌年祭文
集中。)
公元1708年
戊子(四十四歲)五月
辭遞。
(時大夫人不樂在官
先生呈狀乞解。
六度狀辭。
觸忤方伯
以此啓聞就理
大臣國家所以待之者。
不以法從事
放送。)
公元1709年
己丑(四十五歲。
)答崔伯謙(道鳴)人心道心說。
稟質函丈
(崔公襄陽人
關東大儒也。
嘗述理氣四七辨一篇
達于明翁
欲得折衷之誨。
明翁復示先生
先生逐條辨答。
稟于函丈
明翁深是之。
以其書示崔公
崔又條辨以來
先生又以長書條答之。
兩度論人道心理氣性命之源甚詳備
並見集中。)
公元1710年
庚寅(四十六歲)
公元1711年
辛卯(四十七歲)十月
母夫人安氏憂。
公元1712年
壬辰(四十八歲)
公元1713年
癸巳(四十九歲)
公元1714年
甲午(五十歲)正月
服闋
○哭明齋先生
(明翁寢疾
先生來侍。
疾革
先生與訣。
勉以與姪孫東洙相提撕
負期托之意。
及喪。
先生執禮
士禮治事
遺命也。
葬又執禮時。
門下有欲效孔門相嚮而哭之禮。
先生無義止之。
○有祭文集中。)
公元1715年
乙未(五十一歲)
公元1716年
丙申(五十二歲)四月
宋德翁(命賢)書。
(宋公明門人也。
斯文被誣。
公欲湖南章甫
作辨誣之擧。
以書議疏事。
先生答書止之曰。
黨比之禍。
固知將無所不至
近日事則尤非意所及
盖士之讀書講學
理具吾心而道在天下
不當去向朝廷之上。
爭較得失
又况世短道長
公論之定。
直待百世
一時紛紜
非惟不當較。
不必較也。
竊念吾師門兩世樹立
如日星之昭揭
一時云云所可顯晦也。
前後卞章之議。
終始以此爲主
敬菴尹公始猶參差
終乃信服
書見集中
)閏三月。
子舜欽生。
公元1717年
丁酉(五十三歲)五月
師門追奪之命。
有感一絶
(詩曰。
林下何曾爵名
偶然來去不須驚。
試看滿院梧桐月。
依舊淸輝一樣明。)
公元1718年
戊戌(五十四歲。
)答崔伯謙書。
(初因函丈崔公辨論。
而至是直與先生往復
書見集中
)四月
子舜采生
公元1719年
己亥(五十五歲。
)編明齋先生秊譜
公元1720年
庚子(五十六歲。
)肅宗大王昇遐
八縣朝哭
成服
宗大王元秊
公元1721年
辛丑(五十七歲。
)答申明仲(益愰)書。
(申公嶺南大儒也。
大學疑義往復。)
公元1722年
壬寅(五十八歲。
)正月
世弟翊衛司司御。
(限滿而遞。
)○七月。
世弟翊衛翊衛
○八月。
師門復爵之命。
有短律志喜
(師門兩世有復爵之恩。
同門諸人有志喜之詠。
先生次其韻曰。
未墜斯文一脉傳。
數窮陽九見戕賢。
世方短處容人勝。
道自長時有定天。
)○入京肅
呈狀歸。
過限遞。
公元1723年
癸卯(五十九歲)五月
世弟翊衛司衛率。
六月
肅恩而歸。
○八月。
子舜諧生。
○十月。
拜司憲府持平
(病未赴。
在外遞。)
公元1724年
甲辰(六十歲)二月
世弟翊衛翊贊
(初欲以恩命不敢昧然承當
呈於兵曹
旋思似此形迹
反涉自重之嫌。
而亦終歸文具而已
遂以三月肅恩。
出入書筵
承顧問。
)四月
金堤郡守
閏四月
辭陛赴任
○八月。
景宗大王昇遐
哭臨成服
公元1725年
宗大王元秊乙巳(六十一歲)四月
遭臺疏。
呈狀罷歸
(正言韓德全疏誣先生居官不廉
批曰。
梁得中於桂坊。
予嘗見之。
本質實。
其以受業於尹門。
忽被貪贓之科。
此正觀理之處也。
不從
先生呈狀營門
圖罷而歸。)
公元1726年
丙午(六十二歲。
)答朴士深(濬)書。
(朴生居長城
有志講學
以疑禮來質。
先生條答之。
集中
)正月
子舜煕生。
公元1727年
丁未(六十三歲)
公元1728年
戊申(六十四歲)十一月
拜司憲府掌令。
十二月
上疏辭。
不許
遂發京行。
(疏見集中。)
公元1729年
己酉(六十五歲)正月
肅恩日。
遭臺疏而退。
(初六日
謝恩入闕。
司諫李世璡陳疏曰。
執義朴弻周,掌令梁得中東宮喪變。
除拜累月
一向退處
請遞其職。
示警云云
同日備忘記。
李世璡姑先遞差。
備忘記曰。
噫。
儒者不可仕䆠責之。
若是
何貴乎巖穴之士也。
掌令梁得中桂坊
爲人質實
予知久矣。
上來與否。
惟在其人。
非人主之威
所可督也。
臺閣之臣所可請罰者也。
若令㥘威令而進。
臺閣而趨。
朝家何以待之
山林何以重之。
儒者之風。
緣世璡而墜矣。
其辱士林儒者極矣。
可駭歎。
朝觀肅拜單子
憲臣上來
心甚喜焉。
近來南臺一承命者。
幡然上來
初觀辭疏。
直書臺名。
已嘉不自處儒臣
務乎質實
而末乃上來
超乎俗態者矣。
特命召對
方欲引見
觀世疏語
不覺愕然駭歎
欲避諫職
以極可駭之言。
迎擊上來儒臣
其在勵末習臺閣之道。
不可遞差而止。
司諫李世璡削奪官爵
)同月。
上疏而遞。
(先生引咎陳疏。
疏見集中
批曰。
因予誠淺。
致此迂闊之語。
愧忸曷諭。
再昨觀爾肅拜
而知爾入來
心甚欣慰
方欲召見
聞政院微稟。
愕然曷諭。
今玆處分李世璡者無他
予亦知其罰名之過重。
而以孔子之聖。
門弟子
慮其流弊也。
責之甚嚴。
聖人之意。
可見矣。
噫。
國家山林之道。
便成文具
而自夫黨以來
曰彼曰此。
氣象不佳
心竊痛之者
世璡此言。
雖近無識
流弊也。
而或山林之士亦臣子也。
豈敢若是
在上之心。
在上信聽其言。
生其輕視之意。
巖穴之士
誰肯赴朝。
是杜賢者之來門也。
流弊可勝言哉。
予之所以深治李世璡者。
非爲爾也。
後日小人賢人之弊矣。
處分之後
姑遞爾職。
安爾進身之路。
而欲見慰諭
今觀爾疏。
切愕然。
旣思而未及下敎。
使爾先往。
此亦予誠淺矣。
世璡疏語
非渠過也。
良因若是誠淺故也。
慨歎不已
良久無語
本職今姑許遞以安爾心。
爾須幡然回入。
副此至意
噫。
未見爾者
過半十年
予思久矣。
爾豈一不欲見予而歸焉。
)○同月。
廣興倉守。
𧬄恩參召對
(憲職遞後。
春宮葬日不遠留待
有此除命
謝恩日。
入侍召對
筵話見集中
)○二月。
移拜宗簿寺正春秋編修官
𧬄恩參晝講
(謝恩日。
入侍講筵
極言虛僞之弊。
因陳實事求是之語。
上曰。
實事求是之言甚好。
予當以此四字揭之殿壁
常目在之
承旨書入。
話見集中
)○同月。
移拜掌令。
上疏辭。
不許
(批曰。
今予望爾者
末世文具哉。
爾勿過辭
從速察職。
○疏見集中
)肅恩入
侍。
以連啓事
引嫌而退。
(承召牌出肅。
入臺廳。
獻納善行先已入來
纔行肅拜
方寫連啓草
先生謂李曰。
身在鄕中
獄囚情節
未了了。
今日連啓。
則不可爲矣。
李曰。
如此則便成停啓。
决不可也。
出示連啓文書
相對討論之際。
肅拜命下。
先生遂還其錄而起。
肅拜訖。
繼有晝講入侍之命。
未及更與商量而趨入。
講訖。
因爲連啓之事。
逐條陳達
自上酬酢如響矣。
忠州拿來罪人洪命源事。
元不知事之如何。
不得已以未諳事實。
不敢强白之意陳達
承旨曰。
如此則是爲停啓矣。
宰臣曰。
諳事實。
則初何以啓辭自當入來乎。
全不知事體矣。
承旨曰。
引嫌而退矣。
引嫌而出。
於是諫院處置啓辭。
梁某不識事體
臨事做錯。
請罷
上下敎曰。
鄕曲之人。
不閑朝家體例
固然矣。
勿罷。
)○同月。
上疏遞。
(批曰。
予之取爾者乃質也。
當此文勝之日。
質雖過。
何傷乎。
特命出仕
乃待儒臣之道。
因而敦迫
亦非禮待之道。
本職今姑許遞。
申爾廉隅
須體此意。
出入講席
畢㬥所蘊。
)○三月。
上告歸疏。
因附登對時未盡餘意而歸。
(批佚不錄
)○同月。
承別諭召命
上疏辭。
因附登對時所達三說之意。
(批曰。
前批已諭矣。
今見爾疏。
深嘉眷眷之誠。
予之取於爾者
此等處也。
頃於晝講
特命入侍
而爾旣下往云。
每於便殿
常目爾所陳四字
若見爾焉。
爾須體此意。
宜卽上來焉。
)○五月。
又上辭疏。
前說
(以前疏之批。
申召旨也。
○批曰。
今觀爾疏。
嘉爾眷眷陳深世道之意矣。
頃者未及召見
遽然下鄕之事。
尙今思之。
惟有愧焉。
爾其體此意。
宜卽上來
出入講筵
)○六月。
又上辭疏。
復申前說
(以前疏之批。
申召旨也。
○批曰。
之前後疏意詳燭。
歎爾之質實之誠矣。
爾勿過辭
從速上來
以副此意。
)○七月。
司僕寺正
(病未赴。
限滿遞。
)○閏七月
移拜掌令。
上疏辭。
不許
(批曰。
前後章奏中語
常歎質實矣。
始知爾師之意也。
尤用感歎
爾勿過辭
從速上來
以副慇懃之意。
盖疏中陳師門
務實之語故也。
○八月。
有親鞫事。
變通得遞。
)○九月。
又拜掌令。
上疏辭。
(批曰。
爾之本心
業已知矣。
所辭本職
今已遞焉。
爾其前日之旨。
情理
俾卽上來焉。
○上七疏
幷見集中
○同月。
處置事。
變通遞。
)○十一月。
司僕寺正
(時先生靈巖
不得赴。
限滿而遞。)
公元1730年
庚戌(六十六歲)十月
雷變求言
別諭召。
○十一月。
上疏召命兼應旨。
(批曰。
應旨條陳
誠甚切實
深用嘉之
可不留意焉。
爾須體予意。
卽日上來
補我不逮
○疏見集中。)
公元1731年
辛亥(六十七歲)六月
別諭召。
○七月。
上疏辭。
復申前說
因附秋後赴召之意。
(以諭旨一向邁邁尋常慨歎之敎也。
疏末始露乞骸之請。
○批曰。
今雖不復陳
予知爾意久矣。
今觀爾疏。
痛切時弊
至於秋凉上來之旬。
心竊欣焉。
待爾上來
其當見爾有下敎之事矣。
○疏見集中
)○十月。
引咎疏。
(以大妃殿因山時。
在外諸臣不赴哭班者。
罷職之命。
先生則以無軍銜
獨不參於現告之列。
疏中以此引咎
○批曰。
頃者下敎。
乃有實職軍職者。
爾無軍銜
則元無可引之嫌。
爾其勿辭。
依前疏從上來焉。
疏佚)○同月。
城上請見
(以無軍銜故。
無可上達之路也。
○批曰。
今見爾疏。
知爾上來而深欣焉。
令政院召之。
宜入來。
因傳曰。
前掌令梁得中
明朝使之入來
○疏見集中
)翌日登對
(筵說見集中
)○十一月。
召對同爲入侍
(筵說見集中
復申乞骸之請。
)○同月。
有夜對入侍之命。
未入
上告歸疏。
更申乞骸之請。
(初欲更留。
數次登對而歸。
玉堂任珽所達。
實職除授之命。
嫌於留待
南歸
○疏見集中。)
公元1732年
壬子(六十八歲)
公元1733年
癸丑(六十九歲)十二月
拜司憲府執義
公元1734年
甲寅(七十歲)正月
上疏辭。
(批曰。
見爾久矣。
思爾深矣。
量爾筋力
其何辭乎。
爾勿過辭
從速上來
實事求是
方當飭勵心尤味焉。
况陳其言之人乎宜悉此意○疏佚有變通事傳敎梁得中云云之語。
不得遞。
)○二月。
上疏辭。
復申前日虛僞之風之說。
(批曰。
今者所陳。
爲今藥石
孟子之言勉戒。
尤爲切實
可不加意焉。
見爾久矣。
思爾切矣。
須勿過辭
宜速上來
補我不逮
○疏見集中
)○三月。
陞拜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經筵參贊官
上疏辭。
四月遞。
(時有稟啓變通之事。
遞付忠佐衛副司直。
○辭疏到院。
本職旣遞。
故還下送。
集中。)
公元1735年
乙卯(七十一歲)
公元1736年
丙辰(七十二歲)四月
復讎議。
(文見集中)
公元1737年
丁巳(七十三歲)九月
別諭召。
上疏辭。
不許
(時上講周易。
憲臣請召林下窮經之臣輔講。
上下別諭召諸儒臣
先生亦與焉。
上疏辭○。
批曰。
今者特召。
豈特都憲所陳。
當此之時。
捨爾誰先。
其勿過辭
宜卽上來
○疏見集中
)○十一月。
上疏召命
附陳所懷
(批曰。
其所勉陳。
可不留意
于今之時。
其所樸實
捨爾誰先。
其體此意。
勿辭上來
補我不逮
○疏見集中。)
公元1738年
戊午(七十四歲)
公元1739年
己未(七十五歲)三月
敬庵尹公
(敬庵名東洙
明翁姪孫也。
先生師門之托。
與公提撕勉勵
道義相期
至是聞其歿。
驚悼
將葬。
爲文哭之。
集中。)
公元1740年
庚申(七十六歲)十二月
上疏辭別召命
不許
(批曰。
下諭悉諭。
勿辭。
上來
補我講學
輔我元良
疏佚
)著明大義辨。
(文見集中。)
公元1741年
辛酉(七十七歲)正月
上疏辭別召命
附陳所懷
(批曰。
今者召命
意盖在矣。
於爾所取者以質實
此等之俗。
尤欲見爾。
爾之入侍
今幾年乎。
思爾深矣。
以爾恒日質實
宜先幡然
其勉切實
其當留意
爾其勿辭。
其卽上來
補我慇懃。
輔我元良
○疏見集中
)○二月。
上疏召命
兼附所懷
(疏中。
論語進講之非急。
且陳民事在於正經界。
因言柳氏隨錄之可行
乞取乙覽
○批曰。
前批旣諭所尙者爾之質實
爾惟求是之義。
其卽上來
以副慇懃之意。
其勉者當留意
而其冊子
道臣卽取以上焉。
)○九月。
一庵尹公
(一庵東源
明翁之孫也。
先生平日視以少友
相信甚篤。
至是聞其歿曰。
是吾之不幸也。
及葬爲文以哭之。
集中。)
公元1742年
壬戌(七十八歲)二月
述鵝川行狀及祖考何公遺事
(並見集中
)○四月初五日。
考終于德村精舍
(時上先生喪訃。
有隱卒之敎。
其後屢問先生子孫有無
而筵臣不能對。
本家零替
前後筵敎。
未得承聞記載
至乙酉
上著裕昆錄。
山林事曰。
梁得中實事求是四字獻于予。
可取質實
己酉所奏。
尙今不忘云云
四十年之後
聖念之記有如此。
)○六月日
葬于扶餘細洞▣向之原。
(後甲午二月日。
移葬于公州安永洞巳向之原。
壬戌
還窆于細洞巳坐之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