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德村先生集卷之九 (自动笺注)
村先生集卷之九
 [書]
  
公元1715年
答尹大源(東洙)書(乙未)
意外承問。
謹審日間啓處神相
感慰無以喩弟咳嗽
猶未快瘳。
昨又吐血數口。
神思索莫
今始似醒然耳。
示意謹悉
而第念無論門生儒林
誠欲擧事
必有倡而主之者
苟其倡而主之者
不鄙而見與之謀。
當爲輸誠獻愚而不辭矣。
儻又開示命意而使之措辭
則亦不敢以辭拙而終辭矣。
至於鄙見
元來以此事爲不可少緩。
决不敢靠連多人。
假辭他手爾。
而今者之事。
未知誰爲主張
而使弟爲誰人搆草耶。
鈍根固滯
終未知所以承敎之方。
遷延却顧
以至於今。
可歎可悶。
第未知吾兄以此等是非。
一時章疏之所可斷定者乎。
將來彼此層加。
更迭無已
則未知末稍何者爲勝而何者爲負耶。
今者大齡輩之所醜辱。
無復加矣。
言者出於口而無竆者也。
吾兄不見懷川碣文時往復及所謂同甫問答
愈出而愈險。
愈往而愈深耶。
若此中一疏。
正觸其忌諱
則彼將鼓翼而起。
掇拾餘論。
有限極。
張釋之所謂設有愚民長陵一抔土
何以加其罪者也。
當此之時。
果有能討其罪而判其是非
百世公論
定者耶。
當此之時。
世道之累者當如何
而果能一毫有補於公私耶。
幸爲長慮深思之如何。
盖世短而道長
非人爲所可促也。
柰何柰何
平日此意思。
在心曲。
亦嘗開口於一二朋友無人領可。
未敢索言。
今則實欲傾倒無餘。
而病倦便忙。
略擧梗槪
伏惟恕其戇率而察其衷曲
如何
擬答尹大源書(乙未)
縷縷誨諭
盡多義理
盡多少說話。
奉讀再三
不勝感荷
而亦不覺憮然自失
噫。
心之相知
固非容易
而言亦不相悉矣。
良可慨也。
亦可歎也。
旣蒙勤敎。
不敢自外
不得不條擧來敎之一二。
以明區區本心所存
龍溪發文
恰過兩月
彼中漠然一人更爲提起者。
吾兄忽有此敦迫之敎。
心所未曉。
疏事當否。
姑舍勿論
顧吾兩人語默之節。
實涉無謂
於是昨日之仰復。
而其下一段說義
乃弟之平日本來意見也。
此意前此非不提掇
而每如以水扱石。
因此發端
欲其深思
而來敎乃如是矣。
噫。
只此物情在目前者
不肯徐察。
尙何望其講其義理。
導其歸趣乎。
來敎曰。
今番疏議。
出於靑洪章甫
則此其爲倡而主之者云云
所謂靑。
靑陽也。
洪卽洪陽也。
靑陽
章甫爲誰。
洪陽章甫爲誰耶。
果孰倡而孰主之耶。
其事則昭夫始之。
(龍溪之會。
諸人摠不知李世庚大齡疏意之爲如何
只爲看審院基。
猝見昭夫之書而發文
)吾兄繼之。
(龍溪發文後。
一人更爲提起
吾兄勸吾搆疏。
)而名不參於通文
文則李丈爲頭
諸人參錄
而不復見其影響
果孰倡而孰主之耶。
誰爲主張
誰爲搆草之云。
其然歟。
其曰如有疏擧
疏草奉請
曰吾亦欲自當
不敢讓他云云
向在魯院之會。
諸人之言。
以爲近來疏事。
例必到京後借文於人。
於是謂之曰。
議若終不止。
疏果不可已。
則此文難以借人。
當出吾輩之手。
非但此日之言爲然
前後之言於兄與士正非一。
盖以吾師門心事
非人人之所可說出。
文雖好而意或差。
無及矣。
疏固不欲。
而疏而不善
尤可悶也。
弟之昨書所謂苟其倡而主之者
不鄙而見與之謀。
當爲輸誠獻愚而不辭矣。
儻又開示命意而使之措辭
則亦不敢以辭拙而終辭云者
意便可知也。
有何疑惑
莫知其由哉。
其曰蓋此辨章之擧。
乃是早晩必有之事。
而旣不可借文於他人云云
所謂必有之事。
未知有何義理
如是端的
而但旣曰必有之事云。
是必旣有主事之人矣。
而又曰不可借文於他人云。
則更何借文之有哉。
其曰豈執事意。
旣成疏本。
則弟乃不更通議
送與靑洪章甫
使之速成疏擧
咎責歸於執事
向日事耶云云
所謂向日咎責
弟之曾所未聞。
未知謂何
而但旣爲靑洪章甫搆疏。
靑洪章甫自當來與相議。
之而去。
寫而呈之。
非兄之所可送與
亦非兄之所當使之也。
且爲靑洪章甫
搆疏送之。
有何咎責之端乎。
旣使之爲靑洪章甫
速成其疏。
而又欲其不卽送與
逭咎責。
何道理耶。
纔已質言今番疏議出於靑洪章甫
則此其爲倡而主之者云。
而旋又多方諱避
前後蔽虧
未可曉也。
其曰所論疏云云以下
答弟昨書下一段意也。
其所程朱未有爲師伸辨。
以後
已成一箇道理云者
噫。
道理之在人心
天地古今而已
安有昔無其道而今有其道。
昔無其理而今有其理者哉。
無卞之義。
亦豈以函丈在世身後有間哉。
(文中子之答止謗之問。
先之以無卞。
繼之以自修
玩味辭意
自可見矣。
)至於不能終抑羅丈之卞章。
此愚之不能無憾盛德下者
函丈定齋書曰。
今玆之事。
不能堅定
以至於此。
不肖之心。
不堪其搆誣。
猶以一卞爲幸。
不覺初心轉移也。
事出之後
始復惕然無定見無定力。
可懼可愧云者
赤心惻怛
誠意藹然
此所
公元1687年
以爲函丈盛德也。
不可一時撝謙之言而看也。
丁卯一疏
百世公案云。
何至紛紛不已耶。
若夫士論不可沮則誠然矣。
而以弟之不製其疏。
謂之沮士論則大不然
旣謂之士論
則人誰爲之勸沮
亦豈被人勸沮
有所前却耶。
且焉有因人之不製其疏。
而遂以自沮士論也。
羅丈之於老先生
不可士論言。
當時羅丈勵志銳氣
製疏以待。
累被函丈譬曉
而終不回撓
函丈之挽之不力也。
以羅丈意見
不被沮於函丈之挽之也。
今日靑洪章甫苟有一人如羅丈之勵志銳氣
猶可勸沮言也。
今已數月。
汔未聞其誰爲主張
誰更提起
則尙何有可以可以沮者乎。
彼則漠然
吾兄每勸吾製疏。
弟亦曰苟其倡而主之者與之謀。
當爲輸誠
是則近於鼓之動之
謂之勸之。
亦太歇後
沮之一字
不可得矣。
無益於事。
有慊於義
兩人語默
實涉無謂矣。
所謂彼則無所不至
此則噤無一語
則氣豪意健。
此則畏首畏尾云云
是則惟以血戰求勝爲務。
正兵家所譬如兩鼠鬬於穴中
將勇者勝也。
此非迂儒所敢聞也。
况此方求勝。
彼亦求勝。
一向如此不已
畢竟何所底止耶。
弟之昨書所謂未知末梢何者
爲勝而何者爲負云。
將來看看漸到眞境矣。
所謂畏縮不暇
曰恐致紛紜
世道害。
曰姑爲含默。
後日公論云云
尤有所不然者。
夫慮世道之害云者
非謂其道可明誣可卞。
而但恐其爲世道之害。
故不欲其紛紜也。
明其道卞其誣。
而世道正矣。
豈有道旣明誣旣卞。
而反有害於世道者哉。
後日公議云者
非謂今日有可卞之道而姑以待夫後日也。
今日無可卞之道。
故公議之定。
不得不歸於百世之後
斯乃理勢自然
非人力之所可促。
亦非人之所可待也。
弟之昨書所謂世短道長云者
意自躍如矣。
當此之時。
先正與爲君子。
雖欲有意厚薄淺深之而無以容其力也。
所謂若此不已
使上下何從而知眞是非云者。
實無於何不食肉糜者。
且旣有當時正論。
則復何待後世公議之有。
後世公議之據而底定
自有兩家實跡文字
自餘章疏百車
而皆爲剩語矣。
所謂兩家文案俱在。
具眼自當判之云者
此則是矣。
百世公議之定。
政謂是也
具眼正自難逢
所以直待百世
悶鬱而亦柰何哉。
書末又曰此弟之欲有一番卞明。
以曉一世之人云云
如是也。
何必自爲而勸別人
自不覺其爲不誠不實之歸耶。
義理如是直截
心懷如是怫鬱
何必他人而可。
子孫不可
自爲則不可。
使人則可乎。
所謂物情在目前者
不肯徐察也。
此義甚明。
本非難見。
而徒自心懷不平
每每向人咎責
可歎也。
可惜也。
公元1715年
尹長文(行敎)書(乙未)
昨者少文哀兄曁大源以書來曰。
今又權尙夏疏已上。
此中疏卞不可少緩。
姑停南行
留與搆疏。
芝廬意亦然云。
盖弟之今行。
爲及伯母再期
且爲看定先山。
固是私計之不輕者。
而亦不敢私事輕重其間而有一毫自緩之意也。
只以區區之意竊以爲事體重大
不可輕著。
當初聖上一番處分之後
此中如大源
京中如伯邵諸人
相與往復
隨事商確
隨時響應
相戒以不輕發之意。
以待彼中節拍之盡出。
物情畢露然後徐起而應之善矣。
而旣不能然。
無以禁湖儒爭先攙說
略綽提起
使詳略緊歇。
反失其當者。
伯邵諸人
不得不任其責矣。
然而此已遂事矣。
不可不謂一番卞白矣。
此後决不隨人對掌
每與相詰以自取瀆告之咎。
陷於鬬鬨之科。
只應任他囂囂
待其自定
且看聖上處分之終如何歸趣
正是察言觀色之意也。
人之言者曰到
今有何節拍更待
此言誠然
而但節拍則誠已盡出無餘。
而待踉蹡者自止。
吹噓者自息然後徐起而應之。
誠不害其爲于于也。
康節詩曰。
施爲欲似千鈞弩。
磨勵當如百鍊金
朱夫子繼之曰。
千鈞弩。
輕發也。
譬如子房在漢謾說一句
當時承當者。
便須百碎。
盖柔能勝强
靜能制動
理勢固然
應機而發者。
其力重也。
比者竹里書。
每以弟之南征
不免有後議。
今朝書乃有曰今番疏事。
不能盡誠。
則譏疑之來不輕。
當初後議之云。
固未曉其所謂。
而今則又加疑字。
竊爲大源
惜其失言也。
以爲前後遠近鄕儒之爭出頭角者。
其誠果有踰於吾輩耶。
吾兄亦勿爲此怱怱
頻頻移書京裏同志
使此後隨事相議。
毋致與彼輩同爲紛紜如何
弟之此言。
固知兄亦未以爲深然。
事過之後
庶或俯諒衷曲矣。
所欲言者不止此。
而旋恐傷煩而支。
掛一漏萬
發行前。
怱怱未暇相就
只增悵然
(所謂湖儒。
卽高敝奎也。)
 是秊至月。
相基刊印源流書。
投疏以進。
鄭澔跋文
亦在其中
醜悖與權序無異
自上特下備忘
職。
因命削去其跋。
此中疏卞之議。
方張之際。
高敝奎之疏先入
於是彼中光世,尹志述相
公元1716年
繼投疏。
至於權尙夏之疏而極矣。
少文大源
連以書勸吾停行搆疏。
幷稱芝廬之意如此云。
故以書與芝廬喩意
丙申正月
函丈大祥日相逢。
則長令以爲兄之書辭
人之來見者。
不以爲好矣。
公元1715年
答尹大源書(乙未)
昨示疏草
誠未完備
兄若更搆。
可得詳盡
其中數節。
儘有合商量者。
行期旣退。
實欲進與相議。
事故拘攣
無路抽身
如之何
此中疏議。
若是儒疏。
非吾輩所可與知
若是門疏。
遲速進退
不可十分商量
弟之意見
略具於昨呈芝廬書。
可以默諒。
第人之意見各異。
事之節拍層生。
惟在務爲崇深沉靜
以圖久遠
毋爲目下局促齷齪
千萬之望。
答尹大源
疏事今行之不當
如來諭。
其預論未徹之權疏。
尤是大段失體
只此道理事勢
便在目分明
隱奧而難知。
芝廬書則此外
有終先志之慮。
若是而猶復問於方伯者何也。
疏草則兄所搆及芝廬之本。
皆於鄙意
未甚穩當
姑未知其使我爲之。
如何區畫
大抵彼雖有無限節拍
此雖有前後諸疏。
只是源流一事
旣爲一事而卞明。
雖使前後累疏。
疏各異手
不可立定大意以爲主幹
而其枝葉之隨節拍而有詳略者。
不可前後照管
如出一手
元來此事。
自有正大道理白事證。
靑天白日
正是大意主幹
至於十疏而不可易者也。
至於兪之以爲小註始有兩祖之筆。
而後以爲假使呂東萊盡寫四書章句
不爲朱子書乎云云
及權之到今。
爲市南在林川。
編集解之說。
如此之類。
直是遁辭之知所竆。
小人之無忌憚也。
只令明示大義而責其誣罔
因喝其不能供證。
有常而已
决不自我憧憧
費力分疏
指定集解之爲某說也。
弟之頃搆疏草
乃是源流
進御之初。
諸疏未上之時。
最初發頭者。
故先擧道理事證之大致
以爲向後主幹大指者也。
芝廬以爲條卞未備者。
只爲坐目今節拍出後看故也。
歷觀諸人之見。
類多拖引枝葉上去
沈沒瑣細中。
入於大意主幹
漸以歇後
(窃見諸疏本。
則爲芝廬發明甚力。
幾乎不源流本來事實
)宜乎以弟之所作。
爲條卞未備也。
兄之呈芝廬大義儘好
其中說及弟處。
私議極未安。
弟之本意
實欲避臨事主張之嫌。
而及被李奎慶甫一言之後
不敢輕易開口
須千萬俯諒。
此後以此等說說及於他人也。
弟非小可事爾。
芝廬書還呈耳。
公元1716年
尹長文(丙申)
示意謹悉
而但未知上之俯索此文字者。
有何事端而然耶。
無事端而特命謄進。
只當恭依謄進。
以竢更有下問處分然後隨宜進說而已
若或某人進說而有是命。
則承是命而進是說。
必有其人。
此在義理事體
自有不得不然與不可不爾門路
惟當平心隨事而應之而已。
不須過慮而預爲之憧憧也。
所謂急伻。
誰人遣來。
欲兄進呈前後往復書者。
事體果有不得不爾之勢。
而不涉於無端否。
假使進呈往復然後方是恔於吾心。
此兩件文字謄進之後
似必自然拖到可以進呈往復書之境。
姑須安意待之如何
目下事。
有方任其責者矣。
卽當進去
 右丙申七月之初。
因權世恒疏。
自上使之謄進懷川所撰魯西墓碣文及函丈辛酉年擬與懷川書。
此時適以吳遂元,李獻章諸人科事。
上心激惱於少輩。
而權疏投間而入。
少輩之㥘方深。
尹拙朝廷諸人之意。
走人來報於長令。
使之進
前後往復書。
故長令以書來問。
而吾答之如此。
公元1717年
與尹大源書(丁酉二月
白丈奠誄事。
往復第一
從前積漸悶鬱
到此而正好開發
故試爲之提起。)
頃日書齋留宿時。
得蒙吾兄與士正,汝直聯䄃(一作袂)臨訪。
半夜會話
雖未得古人所謂晤語之適
亦可見諸賢相與之厚。
豈勝感激
噫。
吾輩數人。
相從寂寞之濱。
不可不謂相得
意見趨向
不免時有不相値者。
只緣平日講論之益故也。
且如頃者奉事丈葬時。
魯岡院儒奠誄之節。
坐中發論
有司竣焉。
有若官事之勒定者
有司又徧請於諸人。
諸人各言有故
有司便聲言曰。
每人稱托
如之何
坐中又謂若此有司當親往云。
而因請作文於傍人。
未知畢竟何人作文
何人往赴。
當日之事。
果誰爲主之。
文果爲誰道說情契耶。
若只泛言魯岡院儒之奠告云。
則魯岡院儒固非一人
其於白丈契義淺深
難以一槪
若曰爲書院奠告云。
則爲九原先輩奠告於後死者之靈。
於義無稽
他人勸送。
他人之文。
哭於几前而讀其文。
未知幽明相接之道何如也。
易曰。
修辭立其誠。
近於誠否耶。
當日作文之請。
亦及於無似
無似只得不敢當之意辭之。
自來意見
此。
不覺到處逢源
非有意而爲之也。
然而區區力量
本不出自家軀殼一分之外。
若非左右有司往。
承宣令兄
勸吾作文
則惟當目覩心知之而已。
何必吾兄開喙耶。
兄試思此一
淺慮所及
無端否。
於此
不至大相牴牾
平日枘鑿
庶將漸有同歸之望矣。
無似欲得講磨之資於諸賢久矣。
承宣令兄曩以一書之而不見其答。
士正,汝直則又全不相悉。
誠沒柰何
若蒙吾兄特諒愚衷
終遂敎之則幸矣。
 丁酉正月二十四日
函丈初忌也。
爲參祀事。
二十二日
留齋於書齋
大源與士正,汝直
黃昏後來訪。
明燈打話
夜分後歸。
(二十三日
函丈先妣忌祀。
故爲行祀事歸去
不得聯枕。
)此時有多少說話。
及至二十四日過祀事後
有白丈奠誄之論。
規模物色
甲午龍溪之會疏卞事。
恰如一板印出。
而疏卞事較大
此事甚小。
小者大之影。
大者難知。
小者易見。
故欲因此發端
引而申之
以爲講論之地。
書問之。
蓋欲明虛僞之風之所以然而已
  附尹敬庵
 書中縷縷
深認不鄙之意。
亦有合於前輩疑相
質之義。
三復欽歎
不能已已
執事臨事
必求義理之正。
不爲隨衆因仍
此盖深有所得讀書講理之際。
焯然實見處故也。
昔秊香芝葬事時。
執事相向而哭之無意義
弟初則疑之。
從而細思。
高見的當矣。
弟於其時
心甚歎服
其後點檢言行
無不從實見得發出
近日疏議。
邇來漸覺得兄言之極合道理。
如弟輩之不堪一時抑鬱
一伸卞者。
誠淺之爲知也。
有智無智
奚但較三十里而已
向日白丈葬時。
院儒奠誄一節
弟亦泛有酬酢矣。
今因兄敎。
正好講論求正也。
盖白丈。
卽斯文長老也。
又自建院時。
周旋往來以至今。
又爲掌議積秊
諸生共事亦久矣。
白丈旣有至誠深勞於院事。
院儒亦有深情厚契於白丈。
今於其入地
不可闕然相忘
此諸議之所以發也。
諸人之各自稱托則誠不足
而奠誄之事。
終不宜無此。
有司當往之論。
所由起也。
非爲九原奠告。
乃院儒之出於情義者也。
今觀先生長者之喪。
遠近校院。
多有操文而來奠者。
不必來人自作其文。
道說景慕悼痛之意。
展讀几前
未知有悖於幽明相接之道也。
况此院之於白丈。
實有淵源之與
同。
情契之交深。
有如右所陳者乎。
當初院儒已發奠告之議。
非其日之猝發也。
諸人之各言有故
以其窆期之進定。
自慮騎率有難猝備。
非不往也
則謂之爲他人勸送。
謂之若官事之勒定者
亦恐未悉其本情也。
鄙意此事似有合於情義矣。
來敎如此
迷識所見不到而然耶。
當更入思量
而亦反復弟言。
有以批誨也。
來敎所謂意見趨向
不免時有不相値者。
只緣平日講論之益云者
誠哉言乎。
若果隨事講磨
隨言磋切
則始或參差終歸爛熳
何嘗不相値之慮乎。
兩心相照。
兩情交孚
言議小異
不害於大體相同
都事唯諾
亦非朋友之義矣。
至於言議枘鑿
宜在斥絶之列云者
是何言也。
區區托契高明
實有師友希文之義。
所以誠信而深敬者。
實不尋常矣。
迷鈍之見。
不能異同
及聞高明之議。
未嘗不欲捨己而從之。
豈敢一毫自外之意哉。
士正諸人則所敬信執事者。
實與弟一般矣。
今此全不相悉之敎。
愚恐執事之反有不相悉者矣。
噫。
滿紙情敎藹然
有古朋友之義。
不佞之得此於高明
奚啻萬幸而已
願從以往
率是無改。
公元1714年
則不不肖如弟輩得免於大戾者。
爲至幸。
執事
亦爲不負甲午丁寧屬托遺意矣。
未知如何
公元1717年
答尹大源書(丁酉)
弟與執事同棲山寺
日聽高論以袪鄙吝
豈非平日所願欲者。
而弟復思之。
不佞賦性狷狹
見識固滯
與人開口
每多牴牾
近來方覺其病。
末世保身之道。
以是竊擬杜口屛跡
罕接人面
此時京鄕諸人
想應坌集近處
而此寺前大道
必多紛撓
不與拙者相宜
不得赴約
擬以明日靑林寺。
愧恨之餘。
繼之以悵然自已也。
月初惠復奉悉縷縷
仰認自牧之義好問之誠。
不任歎尙。
而其循循提諭。
深得夫君愛人以德之意。
區區感幸。
豈可勝言哉。
第魯院奠誄一義。
雖蒙勤敎。
未釋然。
不得不更以求敎
有司定可往之人。
(無論其他
只問其無故與否。
)而人各有故然有司不得不往。
又令院中備酒羞。
則此事歸重
專在書院
祭文當以書院爲主
而其稱道德業處。
不得不以此丈之有勞誠於院事爲重。
自叙情契處。
不得不以己方從事院中爲重。
而自餘說話
皆爲剩語矣。
若祭之者
實有淵源與同
情契
交深。
(淵源情契
不可以此丈曾爲此院掌議。
方從事院中而輕以語之也。
)則此事所係。
友朋師生
祭文當以契義爲主
而此丈之有勞誠於院事。
只可歷擧於德業稱道一端而已
若又因院事而有相講磨之益。
則亦可備情契來歷一端而已
决不當係之書院而自院中備酒羞也。
由後之說。
(朋友師生契義爲主
)則自是人生日用通行常事
無可言者
前之說。
(院中備酒羞。
有司往。
借文於人。
書院爲主
)則亦似粗成別一事體。
而但院儒固非一人
情契儘有深淺
未定可往之人。
懸空作文於人。
不論情契淺深
一以院儒槪之。
取酒羞於庫直。
祭文於何人。
書院遣之也。
非己之自往也
此吾所謂此事歸重
專在書院也。
前書所謂有若官事之勒定者然也。
吾未知當日之携其奠操其文而往哭者。
心果以爲申己之情否耶。
其人苟有一分情契之別於衆人
則勢當了此一奠之後
自備奠羞
自作祭文而哭之。
然後方是恔於其心。
(設以身處之。
不得不然。
)然則前之一奠。
非爲書院奠告而何所當耶。
前書所謂九原先輩
奠告於後死者之靈。
於義無稽者此也。
然而其文必不曰書院謹遣某云。
而曰院儒某敢告云。
則揆以情文
不幾半上落下耶。
先生長者之喪。
遠近校院。
有操文來奠者。
如來諭。
此固平日所深疑而未敢以告人者。
今亦未遽竭論及此。
姑申前說以聽栽敎。
而語欠委曲
不任悚仄
儻蒙明以示之。
俾開蔽惑
則其何幸如之。
前後俯問不肖眠食
多用道况字。
道之一字
何可容易加諸人。
吾輩不加進而私相標榜
豈不識者所笑乎。
非但私心之愧忸不自安而已
在道理。
實爲未愜
千萬細思之如何。
與尹大源書(丁酉)
向者白丈奠誄事往復
因事求敎之誠。
自是平素之積。
而徒示撝謙之意。
未蒙開釋之敎。
區區於此缺望深矣。
竊欲更輸愚見
以卒承敎
頃者士正來訪
見責以爲書辭有自是之癖。
而無商確之意。
聞之令人竦然
以此姑未敢輒復妄發。
殊非奉承善誘美意
私心愧恨
不能自已
然而方其各執所見
可否相爭之時。
只見其是。
不見其非者。
恒人大情也。
遣辭之際。
不能委曲回護者。
鄕曲質俚之態。
宜亦在所矜恕
如何如何
在靑林時
偶有吟咏
輒以錄呈。
弟之不能韵語
兄之所知也。
只祈其區區意向所存
儻或有槪於盛心
未必無補日後承敎之資而已爾。
  
附尹敬庵
 示意謹悉
此事已三辱勤質。
講敎不已
於此可以不恥下問盛意
不以人之昏愚無解見而終棄之。
不勝欽歎
迷昧之見。
實不知此事之戾於人情悖於事理矣。
自承盛問。
始則駭然而惑。
高明過於思量也。
終則怳然而疑。
以爲明見臨事不苟
豈其無義
縷縷若是
必吾之識。
所見不到處也。
至今思之。
不能得此。
所以前書欲待進見明之語者也。
近觀石潭日記
退翁之喪。
館學操文以奠。
此事之有。
蓋已久矣。
函丈亦有代撰院儒祭長老文矣。
此可爲今番事之依據
若曰退翁故有館學之奠。
退翁而奠之不可云爾
則可成義理。
函丈撰之文。
則非退翁之倫矣。
盖酌其輕重
致其情義
無不可故也。
不然前輩何以行之耶。
若又曰凡事自度己見
前輩不可依據云爾
則恐自信己見之病。
大於依樣前輩之失矣。
後生之學未明見未透者。
不以前輩爲法
於何據依耶。
果自謂吾學已明。
吾見已透。
不必法前輩
則恐其易於狓猖自恣歸矣
此則非謂高明之如是也
或慮其流弊至於此耳。
蓋此一事
旣有前例可據
又此丈有誠勤院中
院儒有情於此丈。
死生之際。
奠誄以問。
不覺其爲不可
而兄書中所謂先輩後學之疑。
儒人異情之說。
演說過深。
偏於執著也。
前後誨諭
不啻勤縷。
昏滯之見。
終不釋然
幸諒恕而終敎之如何。
士正云云
未知說話之果如何
而弟則不覺來有如辭氣也。
來敎所謂可否相爭之時。
只見其是。
不見其非者。
誠然矣。
淸詩諷詠之久。
意味俱到
誰謂吾兄不能韵語耶。
不但篇句圓全
說義理。
亦甚正當
深服見理之明也。
傍人之是非
自當任之
而第義理逢源處。
殊未易觀。
兄則謂之洞觀無疑耶。
汝直之言如何
而乃不能慨然耶。
浴沂云云
未知所取於狂簡翁者何意
當俟奉面承敎耳。
諸韵幷效嚬步和。
而意淺語俗。
於此可觀一節矣。
一粲覆瓿如何
答尹大源
六月十六日
惠書承領以來
不啻三復矣。
有以仰感牖昏之勤意。
顧自固滯之難回。
來書所以命誨。
不過以古有是事證之。
不肯義理的確處以示之。
至於不佞設疑奉質者。
直以演說過深偏
執著斷之。
而亦不肯明言其所以過深所以執著
所以承書累月
三復以思。
而終未能解惑也。
不敢更將前說
瀆溷崇聽。
而第於自信己見之病。
大於依樣前輩之失。
與夫所謂易於狓猖自恣歸云者。
不能終默。
聊復一言
人皆有良知
朱夫子大學格致之說曰。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竆之。
蓋言其不待學問
本有良知也。
記曰。
當行吾所明。
無行吾所疑。
盖言其學未至見未透者。
且從吾良知明白無疑處。
做將去也。
今者白丈之喪。
五服之親。
以至宗戚姻婭朋友鄕黨
以親以疎。
各致其情。
情厚薄。
禮有輕重者。
自古及今
人生日用之常。
先王典禮
由來如此
此則所謂明白無疑者。
凡人良知所共知之。
不必學之至見之透而後知也。
若夫處魯西之書院者。
於魯西之門人
淵源同情契深云者
其義非不直截矣。
但今之從事書院者。
豈必盡皆淵源
盡皆有情契。
而直將此義。
一以槩之。
庫直備奠羞
傍人作祭文
責其稱托
勸以送之。
令人從傍而見之。
不能安。
不能平者。
此亦吾人良知不能自已者也。
子思曰。
誠者物之終始
不誠無物
尋思日氣象。
送與往。
與人
儀與物。
各自散落
不相接續
不幾
無物歟。
院中定有某與某欲以其情往哭。
從人借文。
何遽起人之疑至此哉。
前輩之已行。
亦應煞有意義
不至如今悠悠無著落矣
然而旣有淵源同情契之深。
自是師友之倫。
人事之常。
何必係之書院而責酒羞於庫直也。
迷見之滯於一隅
不能自解者。
不過因良心之所安。
循良知之所及
就其明白無疑處。
行人生日用之常事而已
所謂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不猶逾於不著不察依樣前輩之爲於昧昧之中耶。
正是十分謹嚴
不敢一毫走作大防之外一步之地。
其與所謂狓猖自恣相去豈不萬萬耶。
繼此儘有合商量義理
前說旣未蒙領悉。
故未敢更將新語以添支離
就書末砭誨一語
因而略輸微衷之一二。
亦唯少垂察焉。
惠和新詩
木瓜之投。
忽得瓊琚之報。
珍玩無斁
感且愧焉。
駑拙安能與之上下其辭。
其中警策之語者若干首。
謹以奉和
以見區區之意。
公元1718年
答尹大源書(戊戌)
縷縷滿紙。
撫念存恤
溢言外。
令人感戢
難以言喩
第念朋友之義。
非徒喣喣相愛相念而已
必須切偲琢磨
講明義理
相與知其見識之所到。
趨向之所
公元1716年
歸。
然後可以相知矣。
相知旣深。
其義自重
常思古語
士爲知己用。
直須與女爲悅己作對
蓋言其理勢自然
不假貌爲也。
竊見諸賢之於言議之際。
不先講明義理之所安。
使之各盡其意見之所極。
徑自較計同異之際。
以爲從違之斷。
是以義理未明而疑阻先生
弟誠不佞
深所未曉。
區區於諸賢。
以不相悉奉告者。
非敢有間同異之際也。
只爲言議之不苟同
正是吾輩之事。
義理講明
正在其中
而諸賢之於不佞
不問義理意見之如何。
每將同異之說。
繾綣不置
或謂之宜同而不宜異。
或謂之少異無害大同
亦嘗見自古朋友講論
有如物色乎。
悠悠流俗
無可言。
吾輩規模
誠亦可羞。
向者白丈奠誄事往復
非故立異而務勝也。
但以因此一事
盡意討論
彼此意見
可以相悉。
義理之實。
因亦可明。
區區本意
非偶然。
去秊一書
幾於傾倒愚衷
而此歲將盡。
未蒙俯答。
私心泄泄
不可勝言
無乃辭意鶻突
近於自是
有如曩者士正所見責者。
故姑爲此不屑之敎耶。
然而質俚之態。
向已伏其辜矣。
幸須特賜寬恕
終遂敎之。
不勝千萬之幸。
淨寺之會。
雖未能久留承誨。
或可乘隙一進來會之後
卽爲
示知如何
公元1719年
與尹大源書(己亥)
公元1717年
向日奉復
開端而未盡。
復此布之。
願卒承敎
不佞於諸賢。
非敢以友道自處
責善自任也。
以不佞。
猥以無似
廁在朋友之列。
而諸賢之所以不佞者。
區區之心。
不相悉。
故欲因事講義
表見心曲
庶祈諸賢俯諒微衷
免使此身臨事臲卼而已
前此非無此心。
而到今始有講質者。
抑亦有說。
竊嘗見此中章甫別有一種之義。
已作大同之俗。
流來已久。
自成規模
衆所趨赴
無敢異同
意見小有出人形跡
便成疑貳
不佞創見而心怪之。
亦嘗累示微意
開講論之端。
非徒邈不采聽
乃反勒以情外。
似此風習
關係不輕。
出氣救正
則非力量所及
黽勉隨衆。
則非本心所安。
寧欲泯泯沒沒
不見數於章甫間言議之中。
而此不可得矣。
是以於其小且歇處
不免隨衆因仍
於其大且緊處。
不得不守己所見
如此如此
荀然以度。
外循內顧
無非可吝。
中夜以思。
仰屋竊歎而已
然而因此漸見疎外
令諸賢知其爲無用之物而遂棄之。
則亦可以自在食息
自在讀書
浩然自得矣。
隱然一念
不無祈望於此
而諸賢猶不肯全舍
則亦無如之何矣。
於是乎慨然以爲道若大路
本自平易
何爲拘攣
自取窘步
遂欲隨事稟疑。
不復如前日因仍苟且
庶幾明心白。
有所底至。
適此白丈奠誄一事
在於鄙心
頗未相契
故乃敢因此發端
有所往復
原其本心
不過爲之地而已
非有一毫曉人意思也。
然而旣以所疑奉質。
係是朋友講說
亦當叩其兩端
剖其條理
使其惑開而疑釋。
不宜直以前輩已行而令人不敢致疑於其間也。
義理精微無竆
又安知夫同行異情
不在毫釐之間耶。
淵源情契
師友則無著處。
師友死生之問。
自有先王典禮
民俗通行
淵源情契
淺深
死生之問。
其禮亦自有輕重淺深輕重
各自稱情
是之謂節文
是之謂儀則
非可一毫容私。
亦非人所可勸沮
院儒非一人
未有主往。
懸空作文
是無輕重之分矣。
輕重之間。
惟一有司奔走
有司爲人所勸
淵源情契
如是乎。
文儀則。
何所當乎。
鄙心所疑。
在此一著
於此一著
一言開示
豈不快哉
來書謂此院之於白丈。
實有淵源與同
情契之交深云云
不曰某人而直曰此院。
蓋謂從事此院者。
皆有淵源
皆有情契云爾
如是懸空作文
未爲不可
而但許多
源。
許多情契
何無一人爲主
獨任一有半日奔走
終未得適主乎。
百秊興學之地。
淵源之盛如此
而何一人寫出情契者。
獨任一有從人乞文。
若此拘拘乎。
酒羞責庫直。
作文他人
而主往尙未有定。
淵源情契
果在何處
愚者之惑。
果爲無端否。
幸惟諒之。
抑有一說
此事果爲不當疑而疑。
不必問而問。
則在明者俯視
豈不可哀。
豈不可悶。
正宜將此往復
傳示同志
相與講得好箇一轉語快然劈破。
以開其惑。
不當諉以前輩已行而姑使之依樣而已也。
苟於明見
如有一毫快活處。
則是於理。
亦有一毫未盡。
尤當與朋友共討。
以求至當之地。
不當以爲未决之案而姑置之以竢後也。
且夫講說未决
豈其所欲。
只是意見各有所主
說理各自曲成
說理愈深。
意見愈遠。
徒煩往復
終未相一
只得各尊所聞
行所知。
以觀其終之所至
(如朱,陸太極之論。
高,退四七之卞是已。
)是則彼此各已盡其說而無餘。
其勢不得不終於如此而已
則不然。
前後賜書
不下百言
而無一句據理指的
其所憤悱處。
(淵源情契
送往儀物
或不誠等語。
)又全不啓發
若之何據爲未决之案而置之。
胷中之蘊。
積漸旣久。
執筆臨之。
頭緖猥多
言出無序
致傷煩。
瞿然却顧
不敢旁及
惟願將此一議。
更加深思
以不前後所奉質者。
歷示諸同志
相與共討。
明以示之。
必有執兩端折中者。
不至以閑爭競而致疑於偲切之地。
不佞亦願因此得以見諸賢見識之所到。
趨向所歸也。
噫。
豈得已而不已哉。
義合之地。
終不可苟焉而已
千萬俯諒。
幸甚
疏事之悟昨非
前後示諭
不啻諄複
深仰不吝改之高義
而未蒙開示其所以。
亦未知其說果與鄙見同否也。
公元1719年
尹長文書(己亥)
不審日間
調候神相否。
日昨寵臨。
荷實多。
因承款悉之誨。
仰認素履之貞。
日用處心處身
無非至誠惻怛
令人欽歎
不能已已
至於所謂斯文是非
可取正於朝廷一語
實是不惑正義
深服見理之明。
不勝歎仰之私。
噫。
苟使此一義明於一世
士習可以自正。
民俗可以自淳。
黨比傾軋
可以自然妥帖矣。
而惜乎無一人講得此義。
非徒不之講焉。
乃反曲爲說以彌縫之。
乃若吾君不能謂之賊。
此等話頭
往往出於有識者之口。
所以擧世紛紛
靡有止屆。
可勝歎哉。
區區此言。
亦非爲追咎旣往
只爲將來自靖之地。
昨者盛誨。
一付之士林公議之云。
亦恐其
不免不能靜守此一義之堦梯
所以不得不冒昧貢其過慮
未知果以爲何如
言雖鶻突
意實有委
加深思。
不以爲罪。
書不盡意
幸惟默會
公元1717年
 右是月二十五日
文令來訪穩話移時
以爲遭禍變(削奪諡號
撤額毁板。
)以後
不敢恒人自處
答人之問慰人之喪之外。
不敢書辭與人往復
自餘世間人事
亦皆一倂停廢云。
如此說話
縷縷不已
最後又曰。
斯文是非
可取正於朝廷
兄言極是
只可付之士林公議而已
不可一毫動念也。
半日談話
誠意款曲
而但斯文非云云之說。
乃余之平日所嘗告語於諸人者。
平日未聞一言領許。
而今忽謂之極是
宜若可幸。
所謂一付之士林公議
猶未能快然擺脫於時科臼之中。
不勝慨惜之懷。
書問之。
發講論之端。
吾君不能謂之賊。
近日士友答吾之斯文是非可取正於朝廷之說也。
餘人無足言。
大源亦嘗屢言之。
故書中有
公元1719年
與尹士正(東源)書(己亥)
昨者團會。
雖其撓撓愴感之中。
而亦得以時聽諸賢高論開胸中蒙蔀。
不但慰此寂寥
實多所警發
大焉
第觀諸賢於臨事論議之際。
不先於義理上剖判
就時勢物情處消詳
區區私心
竊所奉歉。
以先寫眞一事言之。
子孫得之
則藏其祖廟
士林得之
藏之文廟斯可矣。
地名偶同而就以立祠
實亦無謂。
只得任彼之爲而無如之何矣。
然彼旣立祠妥享。
則爲士者之過其前而致敬
入其門而秪謁。
春秋釋菜後時
相率參拜
道理當然
不可已。
至於享祀則彼旣主之。
非吾所與
又况擬之文廟
非可擅私。
降而從事
亦無所當。
先聖分享咫尺之地。
時日儀節
必有窒礙而難通者矣。
吾所當爲
吾可盡心
行不得處。
任彼無與
求之道理
恐不外此
不必目前當行
預慮日後弊端
徑自憧憧
倒東牽西。
有所畔援也。
昨者朴台叟獨守己見
不撓於衆。
必其見處自有端的
而諸賢略而不講。
不能盡其說。
豈非可欠乎。
貴馬承許。
故爲送人林川往返後。
當卽會於書齋
可以奉展多少耳。
 右先是有孔思孝(湖南南平人
)自謂孔子世孫
尼山鎭山之名爲魯城故。
魯國尼丘山之號。
立祠於縣治之東鎭山之下。
奉安孔子畫像
鄕校對峙
相距百餘步。
盖孔生見建學立祠
莫盛於此
公元1717年
時。
而尼縣爲之主。
四方之所趨向
故意以爲今若妥享吾夫子影堂魯山之下。
則本邑章甫
必羣起而駿奔
遠邇多士
聞風響應
及其始事
不如所料。
孔生於是附托時人之計。
請得影堂歲一祭祭文鄭澔而來
聲言曰。
館學尼山章甫恝視夫子影堂之故。
欲施闔縣停擧之罰。
又將發八道通文
分定八道有司
來會本邑。
營立講堂東西齋。
又以朱夫子及懷川畫像配享
於是尼山章甫動心於闔縣停擧之說。
以爲八道有司來坐本邑。
主張其事。
而本邑章甫
在傍環視
道理事勢
涉難便。
且以懷川配享之後
日後弊端
亦必難堪
當日之會。
此議旁午
士正以爲奉先聖於影堂之後
則本邑章甫之全不顧見
道理未安。
當自校中分定有司。
主管朔望焚香之禮。
朴台叟曰。
吾意則不然。
初本事。
旣甚無謂
鄭澔祭文
又用冬至先祖之義。
則乃孔思孝先祖之祠堂也。
儒生干涉
恐無其義
諸人幷無採聽之者
諸人方汩沒於配懷川後流弊之說。
因而取正於士正之一言
打成一片
牢不可破
且曰。
旣主焚香一節
則勢當次第漸成。
學舍規模
在所不已云云
余時在坐
聞之悶然
歸後以書問之。
與尹士正書
令胤之冠也。
辱使之觀禮
仰感勤意。
不敢辭矣。
而第昨日之敎。
有任,權兩友家冠禮並行之意。
繼之副率丈見戲以僕僕爾亟拜。
有若三家之禮。
令一賓當之者然。
當時酬酢
不免泛泛
歸而思之。
事多碍掣。
不得不更以仰稟。
蓋任氏權氏之冠禮
行於尹氏之門。
毋亦未安於禮意乎。
而且其若欲一時幷行
三姓一庭
主一賓。
迎送陞降
何以爲節。
若欲逐旋各行。
則各家送迎
家行禮。
一賓之所可堪
一日之所可了也
未知意下何以爲定耶。
望須明以示之。
俾得奉以周旋如何
竊料盛意
取便人事
行事之際。
似有多般難便之端。
不妨預爲消詳
敢此縷縷
不避煩溷
千萬諒之。
公元1737年
與尹大源書(丁巳趙苞往復)
公元177年
近看綱目
有一義憤悱而未發者。
敢以仰質。
伏望明賜指諭。
以解其惑如何
漢靈帝熹平六秊
遼西太守趙苞到官
遣使迎母。
道經柳城
鮮卑萬餘人入塞
寇鈔刦質母。
載以擊郡。
出戰對陣
出母
悲號謂母曰。
爲子無狀
欲以微祿
奉養朝夕。
不圖
爲母作禍。
昔爲母子
今爲王臣
不得顧私恩毁忠節
惟當萬死
無以塞罪。
母遙謂曰。
人各有命。
何得相顧以虧忠義
爾其勉之
卽時進戰
賊悉摧敗
其母爲賊所害。
歸葬訖。
鄕人曰。
食祿避難
非忠也。
殺母以全義
非孝也。
歐血而死。
程子曰。
以君城降賊而求生其母。
不可也。
然亦當求所以生母之方。
何不顧而遽戰乎。
必不得已
身往降之可也。
徐庶於此
得之矣。
程子之論事。
殊欠痛快
私心不勝泄泄
之言曰。
殺母以全義
豈有殺母之忠義乎。
能忍於殺母而不忍於降賊。
是何心腸
是何義理
於此宜有一言卞破。
若是糢糊
未可曉也。
至於所謂以君城降賊而求生其母。
不可云云
亦恐不可如此質言也。
當時趙苞身往降之
想或可以生其母。
設使萬分有一鮮卑刦質
期於降其城。
不以城降
則不許生其母者。
亦將如之何耶。
此亦不可謂必無之事。
故曰不可如此質言也。
程子之意盖謂到此地頭
亦當守義不屈也云耶。
幸以一言開示如何
妄論大賢之言。
極知僭率。
而疑當思問。
所不得以已也。
如此疑義
不一而足
無與晤語
但寂坐無聊而已
爲候邇來動靜
兼付一段疑問
  
附尹敬庵
 趙苞事。
弟亦嘗疑之。
程子之論。
實爲明備精正。
來敎何以糢糊未可曉耶。
上云以君城降賊而求生其母爲不可者
言道如此也。
其下云云
言道理雖如此
然亦當求所以生母之方。
而乃不顧而遽戰。
不是云耳
末乃言旣無他生母之道。
則寧往降以全母。
此乃竆極到底外。
無他道。
故引徐庶以斷之。
如是看之。
程子之訓。
豈不明白乎。
鄙見如此
未知如何
與尹大源
昨稟疑義
得蒙開示
良幸良幸。
而第有一段未了然。
須至再稟。
當時趙苞身往降之
亦可以生其母。
而不此之爲。
至於不能全其母。
程子之責之誠是矣。
昨日弟之所稟者。
蓋謂事或出於意慮之外。
身往降之
不可以生其母。
而必以城降然後可以生其母。
則到此地頭
何以爲之也云爾。
人世間事變形勢
人情物態
無所不有
則此亦不可謂必無之事也。
荀子曰。
無用之辨。
不急之察。
棄而不治
若夫君臣之義。
父子之親。
夫婦之別。
切磋不舍也。
此乃三綱之首。
人倫之極。
講之惟恐不精
故看到程子
言。
據固不可三字而念及於無所不有世變
乃敢有所仰稟矣。
盛誨云云
亦復隱暎發落
所以未了然也。
幸以一言開示
以明程子不可三字之義如何
  附尹敬庵
 俯示疑義
再蒙諭及。
仰見看文精深
不得不措之意。
極用欽歎
程子所論。
鄙見則似極明備。
不知其糢糊
而兄敎如此
豈弟泛看鹵莽
不能生疑而然耶。
不可三字
盖言大綱道理矣。
旣守君城而不復他求其生母之方。
直爲擧城而迎降
爲固不可
趙苞則事到竆極而遽戰。
不及徐庶云耳
如是看之。
夫子之論義者。
豈不曲盡明白耶。
守城者旣降。
則其城之已爲鮮卑物。
無可疑矣。
身果降。
則城在其中
以城不以城。
初非可疑
未知如何
與尹大源
昨稟疑義
再蒙勤諭。
不任感荷
昏滯之見。
猶未分解。
敢此略布。
更以求敎
來敎曰。
苞身果降。
則城在其中
以城不以城。
初非可論。
言以城降與身往降。
無異同之可論也。
然而試將程子之言。
平看文勢
旣曰固不可
又曰必不得已
分明作二層說。
欲强而同之。
終是語亦不成
因而驗諸物情
亦復逈然不侔
盖佩其印符
領其軍兵
相率歸附者。
城降之也。
解其印符
遞與僚佐
脫身投跡者。
身往降之也。
旣解其印符
只是亡命一卒爾。
安有亡命一卒而城爲之動者哉。
城在其中之敎。
不敢聞命矣。
程子之言。
於以城降
以固不可三字斷之。
於以身往降。
不得已許之。
當日趙苞生母之方。
不能以身降一節
遽然了當
則勢將及於城降一節
城降一節
不可三字之外。
未有可據明文
所以必欲究竟極處也。
鮮卑刦質攻城。
不在趙苞一身
淺慮所及
不爲無理妄想矣。
如何如何
來示解固不可三字之意曰。
旣守君城而不復他求其生母之方。
直爲擧城而迎降
爲固不可
竊以程子之言。
反復紬繹。
終不見其有乍意思
此則彼此之看文字
大相不同也。
如是看之。
如來示固不可之下。
當承之曰然亦當求所以生母之方云爾
果成文理承接乎。
於此處。
試加省察如何
與尹大源
答疑問。
開陳無餘。
區區不任感幸。
而第開牖迷惑
究理精深之諭。
不勝愧悚之私。
大抵議論歸一之前
彼此持兩端
各是其是。
專務發明己意之所主
必須先明彼說之不然
然後可以明吾說之不得不然。
惟當各盡其以要其歸而已
不宜遽存形跡其間也。
抑弟之言語拙訥
文辭質俚
無復委曲回護之意。
宜亦在所矜察
如何如何
噫。
朱子曰。
物必格而後明。
倫必察而後盡。
此乃倫綱之一本處。
義理築底處。
講之不厭其精。
未及解惑之前
不容蓄疑而含默。
復陳而明者擇焉。
夫旣於以城降
以固不可三字斷之。
至於必不得已然後許身降之
則其在語勢事理
不得不以落二層觀之矣。
如來所謂變而他求之云。
有若如此或如彼。
無甚層分者。
而亦必曰不得已云。
則是至於竆極到底不得
故變而他求也。
亦非落二層而何耶。
城降與以身降。
果若無別
一降足矣
何必更藉城身二箇剩字耶。
亦何必分城字於固不可之前
身字於必不得已之後
浪費無用辭說耶。
且凡可不可之判。
必挨到不得已之盡頭
然後方可决其無憾於心。
今者他求其生母之方而不得
然後許其以城降
卽是以君城降賊而求生其母爲可矣。
如之何
公元213年
別有不可大綱道理耶。
大抵來敎之意。
不過謂以君城降賊而求生其母。
泛論大綱則固不可
而他求其生母之方而不得
則不可不謂之可也云爾。
其意旣如是
則不迂曲其辭。
直曰以君城降賊固不可
求生其母而爲之則可也。
豈不白直而易曉耶。
何必將城與身而分之。
何必不可必不得已無味剩語
汩亂其意耶。
至於身降則城隨者。
求之古今
莫不皆然。
如來諭。
然不能守城而身不降者。
守節死義者也。
降之者。
投降於賊。
爲賊用者也。
惟恐城之不大
兵之不衆。
安有棄其城而身獨降之理哉。
此卽所謂以其城降者也。
非棄其城而城自隨之也。
棄其城而城自隨之。
無是理也。
至於必欲棄其城而身獨降之者。
趙苞當日情勢
則寧有是事也。
然而如欲棄其城而身獨降之
解印遞付。
只在一投手之間耳。
安有從容授受之節乎。
假使不遞付而直棄之而去。
爲其僚佐者。
亦自有印符
不患其無印符不能守也。
漢獻帝建安十八秊
馬超凉州
其刺史太守開門迎降
史太守反爲所殺。
參軍楊阜獨能拒戰而却之。
開門迎降之刺史太守
豈肯解印遞付於楊阜耶。
若夫印符之解不解
而已
非人所與
而旣解其印符
則城自落空。
不言可知
昨書所引耳餘之事。
欲明此意而已
來書所明解印遞付而降
城非云者
非指此也耶
來書鮮卑刦質
無如之何云云以下
亦誠如所諭。
鮮卑之攻遼西
非爲捕得趙苞
若使當初對陣出母之時。
謂之曰。
吾之刦汝母。
非爲一身
汝今不以城降而以身來者
不活汝母云。
則將若之何耶。
昨書所謂萬分一云云。
卽此意也。
程子之言。
極於身降一節
淺慮所及
尙有此不盡餘地。
故必欲究竟極處也。
然而到今則煩瀆甚矣。
心甚不安
憤悱之極。
不能自已
特垂恕諒而終有以誨之。
幸甚
寂居無聊
無可晤語
心有所懷
試爲叩之。
意固切於稟疑。
而跡實涉於務勝。
過此當置之耳。
不宣
公元1738年
與尹大源書(戊午)
云云
綱目司馬溫公嵇紹之事晉武帝曰。
苟無蕩陰之忠。
不免君子之譏乎。
嵇紹之於司馬氏。
不共天之讎也。
效死不共天之讎家
何以爲君子之所許乎。
蒙竊未曉。
幸爲示破如何
  附尹敬庵
 云云
溫公之論嵇紹事。
弟亦疑之。
山公之勸
已不可知
旣食其祿而死其事。
故溫公之所取。
取其一節耶。
不敢强爲之說。
  旣取其一節
則初何有疑問之端乎。
食祿讎家
已爲失節
而推之前而曰旣食。
取其死事於後而曰一節
是果何樣義理
無味甚矣。
劈初頭處已如此
向後酬酢
只應如趙苞而已矣。
棄置復道可矣。
(自書往復後)
雙山宗叔(禹圭)書
公元1699年
意外宗弟歷訪寂寞之濱。
驚倒豁如
第其喪變大故
接其欒欒之儀。
然後始乃相對愴惻所居之遠。
人事相及
如是矣。
可勝歎慨
竊伏聞叔主體力輕倢。
神精猶旺。
良由閒居養眞
神明勞相。
區區欣幸
豈勝云喩
宗姪秊來累遭嬴博之痛。
孤露之懷。
轉益難堪
柰何柰何
就白學圃先祖墓道之刻。
豈惟吾子孫之所歉恨。
實亦爲世人之所誦歎
每欲仰請於酉峯先生
得不文字
而但先祖言行迹
略無傳述
曾王父己卯一書
堇有寂寥數語。
而亦是與一時諸賢同辭泛稱而已
至其兒時山寺遇僧一事
雖是世代相傳不誣者。
而只可以大人器度自少超凡一端
非道成德立。
循規蹈墨之典刑也。
則狀德之文。
何所憑依而說出數行語。
搆成首尾關鎖耶。
然而此則實無兵燹之餘。
文獻無徵
區區淺慮
以爲先祖之與靜庵先生
雖以官職高下
被禍輕重
而其講學同業
補袞同心
進退同道
至今婦孺無不傳誦
得長就此一款。
據實直書
自足不朽之實矣。
其他言行昧昧無傳之故。
則昔侍先人
細說先故
有聞以爲先祖時文籍。
並聚松川家。
松川家沒於兵難船避。
片言隻字
一得脫。
夫以當時東萊松川兄弟文章交友之盛。
亦必有請得狀草於當世大手
而此亦無由考徵
誠可痛恨云云
此吾先祖言行之所以無傳於後也。
淺慮以爲此一款。
據實直書
使後世明知其所無傳之故。
則猶勝於並與其所以無傳故而不傳也。
而傳其所以不傳。
所以傳也。
松川家船陷事迹
朴山旋門文字
必有可考。
宗姪尙未得見景兄弟
無由相逢叩問
伏想叔主家應有此等文字
伏望檢考此事首尾
侍人無遺謄書。
而須致謹於船陷地方秊月等處。
使少有差誤。
以之因便附送如何
南中科儒會行。
應有歷謁酉峯者。
因此附送
則可無浮沉
書中亦有說不到處。
細與宗弟講討
伏望俯詢。
甚。
先人嘗略述祖遺事
請行狀於鵝川朴丈。
旣得其許。
而書未脫藳
先人下世
朴丈因又抱病數秊而歿。
以致先志未伸。
草藳徒在。
撫之感泣
伏惟叔主猶能及見祖考平日
其於處心行事大略
亦必有目擊心會者矣。
欲以先人草藁仰呈。
得一文字庶有發明
而容俟後日進而面稟
姑未敢便附宗弟此行耳。
公元1723年
宗姪(益柱)書(癸卯)
久不聞問
積有馳情
忽此意外便中
謹審酷炎
服履安勝
慰豁無竆
第聞將營鴒原窀穸之事。
想惟竆天極地之痛。
至此而益難自抑。
翹首南天
無以爲心。
僕去月之望。
爲肅恩之行。
入城寄寓於此
而病不堪供職
行謀引歸耳。
聞葬地之卜。
逼近大宅之室。
至於幽宅陽居不相容云。
揆以物情
似是無之理。
而來抵言如是
人間固有出於意慮外者
未知果有是事否。
抑人之見。
有方於此未暇傍照於彼。
當局者之三思
不如傍觀者之容易覰破也。
夢寐之外。
猝遇逆境
慘毒震薄。
驚心迷。
不能周詳眼前平易之地。
有此錯料。
不可謂理之必無者也。
重爲之傷痛
自已也。
然今亦無論其他
左右試思。
此箇基宅。
爲何等重且大耶。
四世廟主之所安奉。
而尊季母夫人之所日夕興寢之地。
則求諸神道人情
豈容如是耶。
固知因一時商確之際。
偶爾言端之及。
豈容無傳聞之爽實
而旣有所聞
不能無過慮之憂。
不敢不以相悉。
幸惟諒之。
到今則左右身上
儘有一重擔負
曩時自別。
而此一門內事
吾亦不可恝然越視。
凡有所懷
不以布於左右而更於何地耶。
千萬諒之。
公元1706年
從兄(處中)書(丙戌)
公元1699年
徂秋
音信杳然
悠悠瞻慕
何日少弛
未審卽日
伯母氣候平安
僉兄主閤內諸况。
得安穩否。
弟於七月廿一日政。
得除懷仁
八月十六日肅𧬄。
已於去月十五。
板輿到邑。
親候平安
兒輩亦各好在
不可言
邑雖殘薄
奉親一節
比之在家
不啻相勝
此外何望。
靜夫陪行同來。
十數日。
爲其看檢家事
方又下去
欲及老親生辰時上來。
僉兄主及諸從弟中數與直聯轡而來
因與過歲於此
弟之省墓之行。
又與之同下則似好矣。
未知如何
非但弟之孤寂爲可悶。
老親生辰
從兄團聚獻觴
則其於慰悅老人之心。
如何哉。
須毋以路遠爲難
必爲來臨至幸。
從兄(守中)書
卽日霜寒
氣體萬安
連歲凶荒
諸弟家朝夕之慮。
未必不每煩軫念
區區想歎。
不能忘耳。
從弟親候平安
餘亦遣免。
而兒婚尙未有定處
只緣客寄形單之故。
可歎可悶。
士受,士精。
未及修書
惟望其不爲凶歲所惱。
專意學業
且願嚴課兒輩。
一如昔日小心齋之規。
使吾家家聲
終不墜地也。
來月先山祀事。
必有一人進參
爲傳弟書於雙山宗叔。
奉議先祖學圃墓道文字如何
其說具於呈宗叔書。
不復縷縷
祖父遺事
父主曾有起草
非但事實草草
子孫之狀祖先
非公案。
以此事請於宗叔。
知我祖考心事平生行己
宜莫詳於宗叔。
必須懇懇面請。
而後可矣。
行狀愈詳而愈不厭
務極該備
無或遺漏之意。
亦望諄諄告之。
公元1738年
從弟(克中)書(戊午)
靜夫之來。
接手書之問。
如對眞面目
可知也。
因以展拜辭筆
可想其時精神筋力强健不衰
又可賀也。
但諗之靜夫
一室湛樂之餘。
優哉游哉
聊以卒歲而已
無復談經史論文討義之滋味
可惜
公元1699年
也。
士生此世。
不能立身揚名
豈肯甘自枯落
泯泯沒沒
奄過百秊乎。
於此中。
有數文字講論經史。
左右森立
無非褰裳黨論
無可開喙。
唯與兒子時時相對說及而已
南下
準擬與君劇論
以續少日小心舊業
君須從今爲始痛改舊習。
日以經籍自娛
使吾相對
刮目如何
公元1740年
與尹廈卿(光廈)書(先生孫壻
庚申正月初四日。)
公元1699年
新元侍奉萬福
此中廑支如昨耳。
孫女解娩無事而得弄璋之喜耶。
兒子讀書書室
未可與同案以做數月之工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