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德村先生集卷之十 (自动笺注)
村先生集卷之十
 碑狀
  
公元1726年
壽岡廟碑(丙午)
謹按禮記祭法。
叙古聖王祭祀之法。
義類有五。
法施於民。
曰以死勤事
曰以勞定國
能御大菑。
能捍大患
凡此五者。
皆以有功烈於人。
祠祀以報之也。
此古聖王祭祀本意
而五者之中。
法施於民一條
其所該尤廣。
其所關尤重。
功烈之及人。
爲久遠而無竆
自農以下
聖人開物成務
以至於契之敷敎成民。
何莫非法施於民之事。
而其敷敎成民一事
有關民生日用
飮食飢渴之切於人之肌膚命脉不可一日闕也。
是故歷代秩祀之典。
於此尤致隆焉。
自夫聖王旣歿
司徒之敎廢而不講於斯時也。
汲汲遑遑
以斯道維持世敎
實惟在於師儒君子
於是吾夫子之祀遍天下
其後繼而述者。
咸在祀列。
其徒之能以德學行義
羽翼乎斯道者
則雖不在國家秩祀之典。
而爲士者各自崇奉俎豆之。
以爲講業藏修之地焉。
爲是以斯道維持世敎
爲有功烈於民而祀之。
由是而爲士者各自興勸。
各自講修
之而天命民彝三綱
常之大倫大法
賴而不墜於地。
斯其爲功烈之及人。
久遠無竆
聖王祭祀遺意
不在於斯乎。
恭惟聖朝右文之化。
有餘秊。
而至成廟中廟之世。
鴻儒碩士比肩南服
生而爲一世矜式
歿而爲後人之崇奉
廟貌前後相望
幾於比邑皆然。
猗歟盛哉
惟玆靈光之壽岡祠宇
知止宋先生竹谷李先生幷享妥侑之所也。
止堂先生
學術文章
擅步當時
已自早歲
大小科第
致身玉署銀臺
而値燕山昏朝
退處丘園
寒暄慕齋訥齋先生
追遊講磨
訓誨後進
以此自娛者七八秊。
中廟改玉
復召入。
方任論思
委以言責
或主宣贊
或掌喉司。
而以老母在堂
爲養乞外
每暫入旋出。
前後歷試十邑
五受表裏之賜。
承玉音之褒寵
末乃以淸節素著至老不變之目。
特選之命。
而通朝二人
居其一焉。
由是而特陞嘉善
因有湖南觀察使之命。
母夫人已迫期頤
先生亦年七十七矣。
懇辭得遞。
歸家侍側
皓髮斑衣
樂以養志
母夫人百有一歲而終。
守喪盡禮
躳執祀事。
又歷拜漢城府左尹,兵吏曹判書,議政府左參贊
終始懇辭
以老乞骸
上皆優批褒諭而許之。
所以賚與之者亦甚厚。
乞骸而出都門也。
三公以下
傾城餞于江頭
故事政府堂上
非得旨。
不得出城。
是日
三公舍人詣政院啓稟而上許之。
曠世異數也。
一時名勝畢會。
相與咨嗟詠歎
歸閑居。
臨流築室
扁曰觀水。
以爲遲之所。
自爲詩並序以寓意
平日交遊門下諸人
屬而和之
聯爲鉅編
至今以爲文苑盛事
旣又特陞崇政
拜判中樞府事。
宋圭按節湖南
先生別業一亭
名之曰耆英
十邑牧守
宴以賀之
此政韓文公所謂不知當時二疏之去。
是事否者也。
猗歟休哉
先生資稟旣高。
濟之學術
自見昭曠之原。
律己甚嚴。
處心有法
自任以黜邪說扶正道爲之本。
居家以明倫理恩愛爲之主。
鄕黨
敦尙禮讓砥礪名節爲之導率。
出門下爲名流者甚衆。
先祖學圃公其一也。
嗚呼
先生平生樹立
實惟在於忠孝
而終焉忠孝兩全
享有遐福
偉然一代全德
斯乃後人之所誦慕無竆者。
惟其經世之才
亨嘉之會。
每辭內就外。
專而不咸
不得見其道之大行於世。
此則人之不能無憾天地大者然也。
斯盖先生之學。
有得羲易
明於陰陽消長之幾。
故隨世汚隆
雍容進退
有餘裕。
公元1699年
不見其迹。
己卯禍後。
自號知止堂
其旨微矣。
是其純深之孝淸白之操。
人所共見而知之。
至於學術極功
精義入神之妙。
自有知者知之。
非人人之所可得而知也。
思齋金公以詩呈先生曰。
爲愛先生德器深。
前元易幾竆尋。
閒中探得無中象。
酬酢方知體道心。
可謂知音之言云。
竹谷先生幼而穎秀
已自成人
八歲而孤。
哀毁盡情
母夫人命。
諸兄出浴前川
還以叉魚進母。
夫人不悅曰。
魚非我所欲也。
却而撻之。
自是之後
先生斷不出遊
定省之外。
不離案頭
沉潛經義
至忘寢食
取友四方
學問有程
遂成大儒
一聞母訓而已自得於養志之孝也。
亦旣取司馬登高第。
院爲正字
掌誥西掖
評事北路
而以母老爲養
得守咸平
甘旨無不給。
妻孥堇免飢寒
翌秊內艱
廬墓三年
哀毁成疾。
執禮不懈
遠近志學之士。
坌集請業
先生嚴課以敎。
循循善誘
書學誡以諭之。
略曰。
大而三綱五常之道。
細而一事一物之微。
無不備吾方寸之中。
大學所謂明德
中庸所謂天命是也
又曰。
一或不謹隱微之中。
一毫之差。
終爲千里之謬。
斯蓋程夫子所謂天德王道其要只在謹獨之意。
玩味其辭。
可見其出
公元1700年
於深自得之餘。
蹈襲前人之語也。
性本亢介。
不肯與世俯仰
故仕不達才
學不展時。
時論惜之。
前後典郡邑。
冰蘗之操愈厲。
觀察使書其考。
曰淸如伯夷
秋毫不犯
一妾先生歿後貞信自守
後遇國恤
乃曰。
妾事大夫
亦忝食廩祿
素服素食以終三月
于以先生刑家一端云。
止堂先生諱欽
字欽之
竹谷先生諱長榮
字壽卿
於知止堂先生
秊輩差後。
嗚呼
先生旣以德學行義
先後倡導於此邦。
而此邦之人。
又以俎豆之享。
相繼崇奉
藏修於斯
息遊於斯
孔子曰。
魯無君子者。
斯焉取斯。
所謂功烈之及人。
久遠無竆者非耶。
嗚呼
其可歌也。
詩曰。
聖王祀典
爲民而設。
祀典有五。
敷敎最切。
周衰道衰。
司徒敎弛。
道扶敎。
師儒是倚。
爰自洙泗
曁乎閩洛
歷代秩祀
罔或不恪
亦有其徒。
爲翼爲羽。
學子所奉。
時君所許。
聖朝右文
百秊化成
中廟臨御
碩德盈庭
斯道大闡。
世敎以張。
矜式在人。
沒世不忘
多士永慕
爭薦俎豆
衆賢之興。
南土最茂。
惟玆壽岡。
兩賢同宮。
惟兩先生
同道同功
同道伊何
人倫之則。
孝悌于家。
忠敬于國。
孝則養志
忠則盡節
惟忠惟孝
誠以貫一
從容禮法
涵泳道腴
危遜汚隆
卷舒自由
懿範
規世。
淸操礪俗。
扶樹名敎
功施斯奕。
高山景行
秉彛好德
以妥以侑。
永世無斁
竹谷墓誌銘
昔在中廟之世。
湖南竹谷李先生兄弟
德行文章
一世儒林矜式
而每低回郞署州郡
終不能展布志業明時
沉晦沒世
爲當世之所慨惜
後人之所誦慕。
今距先生歿。
將百有餘秊。
兵燹之餘。
家藏文籍
散失幾盡。
乃者先生五世孫苪以幽堂之無誌。
深懼愈久而無徵
以龍庵處士公台耈之狀。
來徵銘於得中
得中不獲
竊惟先生兄弟
實與吾家先代
契誼甚厚。
故已習聞流風矣。
乃敢按其狀而次實焉。
謹按先生諱長榮
字壽卿
系出咸豐
高麗光宗朝。
上護軍諱彦
寔爲鼻祖
五世有諱光逢。
壁上三重佐命勳。
封咸豐君
孫因以爲貫。
世襲冠冕
六世而至諱煕林。
本朝淸州判官
先生五世祖也。
高祖諱瑈
景福提擧
曾祖諱岸。
參奉
祖諱亨。
副司直。
考諱碩。
生員
羅州羅氏
進士贇之女也。
先生兄弟七人
長曰大榮
文才早卒。
次曰百榮
參奉
次曰千榮。
生員
次曰萬榮
文科壯元。
歷職臺侍。
號竹陰
次曰億榮。
進士
次曰兆榮。
公元1521年
德郞。
其季卽先生也。
先生生於羅州竹谷
因號竹谷
於是世稱竹陰竹谷先生難兄難弟云。
先生生以正德辛巳十一月三十日
秊二十。
嘉靖庚子司馬
戊午
明經乙科
庚申
選入院爲正字
辛酉
拜北評事
母夫人秊老
辭官歸覲
壬戌
爲養乞郡。
咸平縣監。
癸亥
丁內艱
廬墓三秊。
丁卯。
黃海都事
戊辰
拜司諫院司諫
己巳
長興府使。
秩滿
光州使。
壬午
咸陽郡守
甲申
拜星州牧使。
乙酉
棄官歸家。
丙戌
擢重試壯元。
例加通政階。
承政右副承旨
丁亥
除司諫院司諫
戊子
襄陽府使。
己丑四月二十一日
病卒于官。
享年六十九。
立朝三十二年。
中外履歷
不止此。
而惟據敎旨遺存者。
得其梗槩如是而已
生員天分甚高。
旣登上庠
廢擧業。
專意藏修
講明禮學
訓誨諸子
一以義方
及其歿母夫人羅氏
列置三小齋于後園
分處諸子
課以經學
一日先生兄弟出浴前川
還以叉魚進之。
母夫人不悅曰。
魚非我所欲也。
却而撻之。
家法之正。
敎導之嚴如此
先生旣生於禮法之家。
薰陶濡染
習與性成
資稟粹然
聰悟絶倫
學語之初。
已自吐辭成章
人皆以王勃稱之。
且其因心之孝。
出於至性
公元1683年
歲遭外憂
哀毁盡情
蓋秊未成童。
文行並進
流輩推服
方伯聞其名。
廵到本邑。
委訪於其家。
見其擧止雍容
應對中節
儼然老成人
大加稱歎
目之以神童
自此聲譽益播
晨入母夫人
就書室。
終日端坐
仰思俯讀。
亹亹忘倦
盖早自得於養志之孝而實用力於進修之方也。
性本淡泊
於物無所好。
而惟耽嗜墳典
蒭豢悅口
平生非有疾病事故
未嘗頃刻放過
沉潛玩索
至或食不知味
居官莅民之時。
如有小暇。
則輒對案誦讀
精於易學。
其於象數之變。
消長之運。
莫不硏究貫通
超然獨見昭曠之原。
而餘事文章
典重溫雅
偉然一代通儒矣。
一時善類
莫不推重
曹南冥柳眉巖奇高峯,吳德溪,松川先生
相與追隨講劘
至老不懈
淵源麗澤之盛。
有如此者
性旣亢介。
與世抹摋
而與道爲鄰。
樂而忘憂
簞瓢屢空
處之泰然
前後所歷州邑。
無非雄府大邑
而家無䃫石。
篋無餘衣。
平生著迷。
堇有詩文各數十篇藏于家。
筆法遒勁逼古
而所傳尤無多
嗚呼
此皆僅僅掇拾於諸名賢家世代傳說及本郡善行錄。
言論事業
莫得其詳。
而其於立心制行
可見本末矣。
至如癸亥居廬之日。
遠近志學
之士。
坌集請業
先生嚴課以敎。
循循善誘
書學誡以喩之。
略曰。
大而三綱五常之道。
細而一事一物之微。
無不備吾方寸之中。
大學所謂明德
中庸所謂天命是也
又曰。
一或不謹隱微之中。
一毫之差。
終爲千里之謬。
斯蓋程夫子所謂天德王道其要只在謹獨之意。
玩味辭意
可見其出於深自得之餘。
蹈襲前人語也。
如其咸陽也。
方伯題其考。
曰淸如伯夷
其爲星州也。
秋毫不犯
此非循例褒揚等閑題目也。
又如霽峯高先生之挽其葬曰。
文字藏山後世
兒孫無地托餘財。
又曰。
薰德此生寧復日。
魯山眉宇難描
此亦可見其心悅誠服之意矣。
以此數端而論之。
則正所謂一臠可以知全鼎。
觀鳳一羽
五色之備者。
足以徵信於後無疑也。
夫人海州吳氏。
習讀弼之女。
兵曹知堡之孫也。
先生卒。
祔葬靈光開山▣向之原。
有四二女
男長琨。
次瑜,次璇,次瑨。
女長適縣監鄭雲龍
適生員金敬一
琨有二子。
長弘諶。
次弘謙。
瑜有三男二女
男長弘詢生員
次弘誼,次弘謜。
女長適李逈
適生員宋後玉。
璇有二子。
弘記,弘識。
瑨無子。
取弘謜爲後
雲龍一子二女
子曰聖一
女長郡守丁弘
祿。
次金克純。
敬一一子一女
子曰奇甲。
金鼎吉。
內外曾玄孫幾百餘人
先生有少妾。
先生歿後。
貞信自守
及遭國恤
乃曰。
妾早事大夫
忝食廩祿
素服素食以終三月
側室一人
又以節行㫌閭。
于以先生刑家一端云。
銘曰。
以爲本。
以爲
位不稱德
天乎柰何
高山景行
不朽旣多。
惟玆樂丘之眞宅
爲後人之所興嗟
公元1739年
處士公墓誌(己未)
公元1713年
自余來寓湖西之後
於吾明齋先生丈席之間。
有朴台叟者。
循循雅飭之士也。
識面癸巳歲
而後十餘年間。
累累相逢多士會集
論議紛爭之中。
每見其發言簡當
不苟異同
心竊敬之以爲介而有守之人也。
其後辛亥歲
函丈文集校讎之事。
與之同棲山寺十餘日。
日夕談義理論文字
因得其中所存
而又獲聞其家訓之梗槩矣。
于時台叟之弟元卿
又委訪於竆谷
元卿所居稍近。
故得與之源源相從
世方務外逐末
虛僞成風
而竊瞷元卿固窮守約
獨保幽貞
沉潛經籍
不復知有外物
於是心服家法有自來。
而益信其庭訓之懿也。
一日元卿奉其家狀來。
致其兄台叟之意曰。
先君子之歿。
公元1648年
十餘秊。
而尙闕幽堂之刻。
有以銘之也。
余以與元卿兄弟契誼
有難終辭。
受其家狀未及纂次
台叟遽已長逝
嗚呼痛哉。
謹按家狀
公諱尙彬。
字文甫
其先安人
遠祖進昇
高麗
封務安君
五世至文晤。
丞相封綿城君
入我朝。
有諱義龍。
太祖
至刑判書
是生參判諱綱。
參判生諱亨。
郡守
贈吏曹參議
參議生諱頤。
縣令
贈吏曹參判。
判生諱臨卿。
府使。
吏曹判書
判書梅竹軒成先生三問女。
生二子。
長增。
隱德不仕。
號巖川處士
龍西尹先生表其墓。
次壕。
官至參贊
諡貞簡
三世之贈。
以貞簡公貴也。
巖川公始居尼山之鶴塘。
寔公之五代祖也。
高祖諱大成
參奉
曾祖諱尹。
奉事
祖諱宗元
當适亂時。
有助餫扈上功
特授通川郡
陞秩樞府推恩三世
於是奉事公工曹判書
奉公曹參判。
巖川公刑曹參議
考諱謙。
妣恩津宋氏。
學諭贈吏曹參希遠之女。
郡守壽之孫也。
公以仁祖戊子五月十一日生。
成童
受業龍西先生
渰貫經史。
見解精詳
先生稱賞之。
天質仁慈溫良
事親愛敬純篤
常以避疫數離親庭。
平生至恨。
乙卯歲
痘疫大熾。
公阻晨昏七八朔。
甫歸庭
公元1735年
而慈夫人寢疾
遂至大故
越加崩隕
水漿不入於口者七八日。
幾至滅性
嚴君寬譬之敎。
强飮𩜾粥。
纔過三秊
又遭外艱
積漸澌毁。
無以自持
而盡其誠敬
執制不懈
不脫衰絰
不離苫次
三年如一日。
服闋之後
常若有終身痛焉。
治公車業。
不利場屋
雅性恬澹
不喜紛競名利
絶意世事
安居靜養
所以事其親者。
伯仲及姊氏。
一巷連牆
到老湛樂
又搆書室數間於之下。
日夕興寢之所。
而聚一家子姓。
敎以經史。
嚴定課讀
課讀之暇。
時廵而歸。
端坐終日
對方冊。
耽玩經訓
樂而忘倦
晩秊敎授經傳
如書之誥詩之雅。
値日昏黑
亦皆背誦逐句解說
亦嘗以奧旨疑義
質問明齋先生
又甚先生擊蒙要訣
恒自披玩
而又每令學者常常誦念
子姓十餘人
文學蔚然
司馬四五人
公每誨之曰。
人之讀書
欲明爲人之道也。
科擧之業。
不可廢。
讀與作。
要當經訓爲主
不得科。
不失明經飭行之士。
於是課讀之規。
無不經傳專業
蓋亦要訣之意也。
不甚留意辭章
理順而意明。
自有軌度
平而不煩
正而不詭。
可知得力經傳
至於筆翰
必以
公元1700年
楷正
雖在急遽倉卒
未嘗一毫放過
四書三經五十餘卷吐釋註解
皆書諸紙頭
而字字皆如貫珠
一點胡草。
亦可見其操心一端
待人接物
和厚款曲
未嘗言人之得失
耳不欲聞人疵累
常以與人涉世謹兩語。
申申戒飭子姓
淡於財利
稍涉苟且
掉臂不顧
庚辰春
公遘癘。
闔門染痛。
家用匱絶
奴輩求賣沃田富僧
僧之侄居間乘時操縱
竟輸以半直未及結券。
人皆寃之謂必還退
有人語及。
公曰。
當時若不市。
吾家必不全活
到今何論價之多少乎。
卽以文券與之。
尤於形勢之塗。
若將浼焉。
宋參贊奎濂
卽公之內兄
而方其父子要地
未嘗一造其門。
盖公一切世味
無所入於其心。
不事交遊
不求聞達
惟以耽經訓子姓
一身分內事。
優游閒放於丘園之中以自樂焉。
己丑四月十二日終焉。
享秊六十二。
其年秋
葬于新庄洞壬向之原。
通德府君兆右岡也。
鎭川宋氏。
宣敎郞聚奎之女。
曹佐郞耈之孫。
贈兵曹參議濟臣曾孫
宣務郞崔公鎭海外孫也。
丁亥生。
貞莊淑哲
夙著閨儀。
戊申
歸于公。
舅姑
盡其誠。
事夫子。
盡其敬。
兄弟
和而禮。
婢僕
慈而莊。
鄕黨宗族
咸稱女士
以壬
公元1728年
二月二十三日終。
享秊七十六。
祔葬公墓之下。
五男
長曰壽仁
生員
卽台叟也。
三男
來章,來陽,來昌。
次曰壽民
文才超拔
早夭
以來爲後
次曰壽麟。
一男三女
來復
女李墍,全克休妻
季幼。
次曰壽齊。
有四女。
長爲田一垕妻。
餘幼。
季曰壽春
元卿也。
二女皆幼。
來陽有三女
來昌有二子。
憲慶,最慶。
來章以憲爲嗣
李有子女
田有一女
內外曾孫數十人
銘曰。
君子之學。
內外之分。
自得於己。
無求於人。
自得故樂。
無求故安。
安吾之心。
樂吾之天。
心與天一
公法門。
好是法門
父子弟昆
垂統已然
可繼焉。
我銘引之。
百世之傳。
龍庵處士朴公墓誌銘
公元1724年
得中昔嘗從遊於鵝川朴丈丈席之間。
朴丈每稱說其與玄江,滄溪師友講習之樂。
而亦未嘗亹亹鰲山之龍庵處士朴公之爲人
以爲偉然長者
篤行君子
余固已銘於心。
而又獲聞其緖論之一二矣。
歲甲辰
余有南鄕之行。
而公胤子士深邀與相見逆旅
雖其造次之頃。
持身右檢。
出言以謹。
竊瞷其存心不苟者。
於是乎益信其家法有自來。
公元1659年
其後尺牘往復
討論經義
家學淵源
亦旣得其梗槩矣。
今者士深以其家狀一通
來托墓銘
惟懼不文
顧何敢辭。
公諱台耈。
字三老
謹按朴氏系出新羅
王子封君密陽
孫因以爲貫。
麗朝
府院君二世
平章事三世
本朝
有漢城府左尹贈禮判書諱叙。
於公爲七代祖也。
判書判官諱文星
官生參奉諱鯉。
參奉生僉正諱元哲
寔爲公之高祖也。
曾祖諱▣▣。
祖諱彧。
生員
考諱世𤦹。
處士
累捷鄕解而早歿無成
光山金氏
學生亮之女。
典翰紀之玄孫也。
崇禎紀元三十二年己亥八月十六日
生公於古阜金井里
生而魁偉
嶄然異羣
六歲字學
聰悟日新
九歲
命以雪作句。
卽對曰。
上帝崩耶。
山川素服
聞者皆驚。
十二歲。
處士公有氣塞
公斷指進血。
十三歲。
外艱
喪而冠。
執喪無違禮。
時家有好馬。
處士公所常騎者。
人有欲買者。
公輒悽感不忍賣之。
其後馬病斃。
親自看檢。
埋之屛處
十七歲。
移居長城龍里
受學金公汝錫
金公卽公之舅氏
而以文學爲世所重。
愛公質美志遠。
期待甚隆。
公早孤。
只奉母夫人
伶丁孤苦
相依爲命
晨昏之奉。
甘旨之供。
誠禮備至
二十三歲。
母夫
公元1705年
人遘癘危劇
公嚼指出血。
和藥以進。
又以血書祝天。
竟得回甦
親秊旣老。
長在膝下
未嘗出入
雖或出入
未嘗經宿。
嘗得鄕解。
作會行也。
至於退行期。
而臨發含淚曰。
情事如是切迫
而猶不能已。
不仁甚矣。
平居奉養定省之外。
每夜將半。
附耳潛聽寢門外。
知其安寢退臥
如有不安節則達夜不去。
而亦不使知之。
母夫人秊近八十而氣力康寧
至乙酉二月十七日
公與客宿於外舍
忽然驚心急聲而起。
驚怪問故。
未及對而入內
母夫人果猝昏塞
同房侍婢未及知之矣。
其後士深奉問
則公曰。
老親以手扶頭
呼痛而出來
不覺急聲云。
越二日
以是疾終焉。
哀毁踰制
每夜夕奠後。
輒入殯廳。
痛哭夜分
伏柩側。
經夜乃出。
及葬
闔境咸聚。
見其哭泣之哀。
顔色之慽。
莫不感悅
葬處去家三十里。
路邊村人
設帳幕於中路
爭持酒食來饋擔夫
蓋皆曾所不知者
人咸異之。
葬時賻物甚多
皆受別置
葬後分給時服勞之人。
或問何不補用於葬事。
公曰。
家雖貧。
足以葬親。
况此分給
同歸於葬事之用爾。
奉先之事。
一依家禮
參以擊蒙要訣
定其器品。
以爲常行之制。
家廟晨謁
大病不廢。
每當祭祀
必先沐浴
中上下。
皆令浴身濯衣。
庶羞供備
多自看檢。
父母忌祀。
前期一旬行素
及其諱日隔宵。
悲不自勝
至於淚溼祝板
能寫
先塋四位
未具石物。
積秊經紀
一時豎立
舊有齋舍
中間頹廢
更爲修理
入僧守護
曾外先代丘墓在泰仁地數百里外。
而無子孫守護
以致封土陵夷
公改其土。
移置家奴於其墓下。
使之守護
方其爲改土役也。
近處人。
無不感其追遠之誠。
多以財力相助
本邑鄕任之有權力者。
以其妹家曾有受惠於公。
挺身擔當
以助其役。
以此累代土役。
不日成之。
人謂一生散財
今乃食效云。
盖公初年家産稍饒。
故以恤竆周貧爲務。
或給田土
或資牛馬
前後濟活甚衆。
泰仁鄕任之妹家。
卽其一也。
公嘗曰。
吾家資産不廣
若稍加營爲
可以致富
一家親知竆乏者。
不可周恤
故傾財盡力
不計有無
以致家道大敗
人必以不量己力。
救人見譏矣。
然事所當爲者。
不足介懷也。
自在弱冠
志於學
凡看書史
必以探索義理爲主
字字玩味
句句硏究
循環往復
徹底融釋而後已。
二十歲時
讀書傳至璣衡三百章
累日究索
竟通其法。
毫分縷析
別爲辨解
其餘聖賢之書。
無不熟讀深究
亦多箚
記。
而尤致力於庸學。
讀之千遍
朝吟暮誦
三十歲。
嘗赴別試
策題出庸學。
問目煩且奧。
文藝之士。
相顧望洋
就公而問之。
公謄出所作救弊以上以示之。
滿場賴以成篇
旣坼牓。
高參
而其餘得參者。
無非依樣公文模範者。
中歲
摳衣滄溪林先生泳之門。
質問難。
其所未究。
其中訓戒之切於日用者。
抄錄作冊
以爲反覆體驗之地。
盖其工夫邃密
專用心於內而無慕乎外。
又必欲眞知實踐
終始不怠
故其自誓文。
略曰。
粧點外面
得名與爵。
而考其所行
名實各異者。
不有人誅。
必有天殃
又曰。
日間人心
飛揚飄蕩
紛紜嘈雜
思其不當思之事。
憂於不當憂之地者。
此豈眞心哉。
以其無居敬之功也。
誠能收拾照管
嚴肅整齊
常使眞心現前
則豈復有飛揚嘈雜顚倒做錯之患乎。
眞心現前而後
讀書可以玩味
接物可以當理
忿可以懲。
可以窒。
可不勉哉。
自今爲始。
硬著脊梁
盡心竭力
坐時必於是
臥時必於是
行步時必於是
其於應接言語之際。
亦必以眞心爲主
不爲邪思浮念所使
以至屬纊之前
誓不復退轉云云
於此可以立志堅固
用功篤實也。
旣得司馬之後
廢擧業。
專意藏修
孜孜矻矻
寢食殆忘。
見解
公元1710年
日益精。
造詣日益深。
而常自歉然
見人稱道
退縮不安曰。
以我爲志學則近之。
謂之有得則未也。
敎子甚嚴。
有所差失
責之撻之。
不少假借
以親書冊聲色
謹行愼言語。
恭遜祇慄。
儉約寡欲
勿言人過。
與人較等語。
書簡授之。
使之佩服
諄諄敎誨曰。
人當內植
壁立千仞
所以行世
則每以退一步一頭
第一義可也。
又曰。
讀書所以明理
理所躬行
躳行之實。
孝悌爲先。
汝須實心謹行
無替吾家傳來之風可也。
平生不衣絹紬。
不近雜戲
廉潔無汚。
尤致謹於交際之間。
方伯守令致禮相問
未嘗入官府以謝。
嘗以科事上京
崔相公錫鼎李相公光佐要與相見
不見而歸。
歸路歷入酉峯
明齋尹先生而歸。
其後先生語人曰。
斯人聞名久矣。
相對之際。
不覺令人起敬云。
前後登薦剡。
至庚寅六月
齋郞望。
不得蒙點。
公累經重病。
鬚髮早白。
自經草土
衰𧬄益甚
庚寅春
嘗語士深曰。
吾家累世夭促
而今衰病如此
何能久於世耶。
吾死後不須求山。
只可埋於父母墳側。
竟以是秊八月十九日
病卒于家。
享秊五十二。
是秊十月初六日
遺命
祔葬先塋之傍酉坐卯向之原。
士林不相弔。
軀幹壯大
凝重
骨秀髥長。
氣像甚嚴。
平居
村氓不敢仰視
執友親切者。
不敢放言肆體
性又亢直
苟其心不是底人。
竟日對坐。
未嘗開顔談笑
嘗曰。
未有嫉惡能爲善者也。
然吾之見人惡事
嫉之太甚
亦是性偏處。
平居言笑怡怡
若無甚異於人。
至於論人邪正
臨事是非
凜然不可奪者。
滄溪嘗語人曰。
朴某吾之畏友也。
大諫林公濩每稱之曰。
若使立朝
可以六尺之孤
其餘親知無不以當大事大節期之。
蓋其器局嚴整
氣像弘毅
德之符見於外者
自然如此
惟其深自韜晦
細行隱德
人鮮知之。
滄溪歿後。
遺稿在亂紙中。
未有統緖
反覆考覈
辛勤修整
終至刊行
倡率同志
封疏請建祠宇
不得蒙允。
慨然發歎曰。
欲及未死前建祠。
奉納若干田土
助祭享之需。
而此不成矣。
其後多年
祠宇得成。
而公下世矣。
士深以土納之。
遺志
平生著述
多不收錄
只有詩文二卷,雜著二卷,箚錄二卷藏于家。
隱谷居士李公錫鳳。
南州高士也。
題其卷首曰龍庵遺稿
仍以序文弁之。
公初娶錦城吳氏。
不育
再娶咸豐李氏
學生諱魯之女。
竹谷先生榮之玄孫也。
夫人天性和柔
平生鮮有疾言遽色
公以累代獨身
久無子女
爲得繼姓。
晩有側室
而夫人少無妬。
愛妾子。
無異己出。
見人飢寒
若己當之。
解衣推食
後公二十二秊而歿。
享年七十六。
葬與公同山異塋。
生一一女
男濬。
士深卽其字也。
適士人楊好寅。
又有側室一女二男
女適高可遜。
男長濂次灌。
濬娶慶州金氏
學生載剛之女。
生三二男
女長適朴逵遠。
次適申萬權。
餘幼。
楊生二男二女
夫妻俱歿。
一男二女
灌未娶而死。
內外子孫亦未甚繁。
而嗇躳燾後。
天理則然。
士深種學績文
世其家。
人皆謂朴氏之福。
未艾也。
銘曰。
惟仁與孝。
人道所先。
衆善之長。
百行之源。
允矣君子
有此全德
由內達外。
實心實學
無所慕。
中自獨樂
龍歸之洞。
考槃遺躅
先塋之側。
永歸眞宅
錫類不匱
於秊萬億
江處士墓誌銘
我自秊十四五歲時
隅侍先君子伯父
見有龍江大父書來。
則使余開緘而讀之。
竊觀其滿紙縷縷
無非持身制行訓子勸學之意。
而言之懇到
無異耳提面命
盖是時先君子伯父五間書室居室之東。
伯父手題其扁曰小心之齋。
不肖
羣從兄弟其中
聚經史子家數百卷而敎之。
晝夜講讀於是
大父聞而喜之。
因以書勖之也。
數年之間。
其書盈篋
意愈切而言愈懇。
先君子伯父嘗語不肖輩曰。
吾家由來文獻之家
而近自學圃先祖松川公兄弟以來
文學行誼
尤表著於南州
而今則各家無人
家聲到底零替
惟是博山一派世代趾美
至於龍江族叔
恒自慨然奮發
必欲纘承緖業
立志制行
一以古人標準
而又拳拳族親之同爲學圃先祖子孫者。
吾之於族叔
袒免親
而其訓誨諄勤
情意款曲
無間親子姪。
斯蓋以先祖之心爲之心也。
子思曰。
孝者。
善繼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者也。
不亦孝之大者乎。
鄕黨以孝薦聞。
朝廷以孝拜官
亦可謂得其實無愧矣。
因爲提擧公之平日處心律己梗槪
言論風旨大致
使不肖輩勉慕而興起
由是余於公之平生
耳熟心服矣。
乃者公之孫夢旭叙公遺事
屬以幽堂之誌。
不得以終辭也。
謹按梁氏本耽羅國人。
上古濟州漢拏山下
三神人從地湧出。
實與檀君同時
易曰。
天地氤氳
萬物化醇
蓋皆氣化所生也。
三人各自言其姓。
曰良高夫。
各自射矢卜地
三分定都
因作海外
公元1699年
別國
歷秊累千。
新羅中葉
高國先自來朝
新羅末。
夫良二國
相繼來朝
通鄰好。
高麗初。
皆來降。
於是以其地爲濟州
而改其姓良爲梁。
夫爲浮。
以其初來泊耽津而朝新羅也。
因號爲耽羅國云
三神湧出之地。
乃漢拏山北中岡盡頭平地石穴
通底皆石。
深不可測
苔紋縫合
不見其深。
爲其神人所生之地。
凡有疾厄
往禱焉。
則輒有靈應
因爲居民禱祠之社。
繞以牆覆以屋。
今則方爲章甫春秋享祀之齋。
神位之次。
爲首而高與浮相次
公諱世南
字永叔
上世有諱洵。
始渡海來朝新羅
封漢拏君
其後至諱淳。
高麗元宗朝。
秊十八。
登壯元科。
文翰署。
官至贊成事。
公之十二代祖也。
五世而諱悌。
判書雲觀事。
是生諱思渭。
本朝直長
四世而諱彭孫
卽公之高祖也。
受業知止宋先生
又遊於趙靜庵,金冲庵之門。
與崔新齋山斗,尹亭衢爲道義之交。
中廟文科
弘文館校理
己卯士禍。
靜庵同享於綾州竹樹書院
號學圃堂
曾祖應鼎
早秊生員壯元。
與兄諱應台聯榜及第
魁重試。
官至大司成
文章節行
世名儒。
號松川
有四子。
長曰山海早卒。
次曰山龍生員
次曰山璹佐郞
公元1712年
次曰山軸處士
壬辰倭寇之難。
佐郞公與兄生員公。
倡義傳檄
收集鄕兵
前府使金公千鎰爲將。
衝冒兇鋒
進次江都
時大西廵
賊兵充斥
外方聲息
不得通於行朝
廷節制。
不復行於營鎭。
於是佐郞公持蠟書
杖劍徒步
得達龍灣行在
痛哭於前。
於是宣廟始知南方倡義之擧。
之流涕。
卽授工曹佐郞
陞金公判决事
賜號倡義使
下罪己之敎。
公捧敎旨
還到江都
兵馬宣讀之。
將士莫不飮泣。
思效死。
時生公則出入兩湖
聚財穀。
轉漕江都
粮𥹝賴以不乏。
至癸巳倭寇退屯嶺南
佐郞公與金公協力追討
至於晉州
城陷殉節
後與金公同享㫌烈祠。
丁酉再亂。
生員公與弟處士公奉母夫人朴氏。
船避于州三鄕浦。
未及出洋
賊船猝至。
朴氏急呼二子曰。
吾爲大夫妻。
不可辱。
聳身入海。
家人遑遑之而出。
朴氏怒曰。
吾計决矣。
救之何爲
旋投于海。
生員兄弟隨而同溺。
抱母屍而同浮。
是日從而溺者。
生員公之妻柳氏及其妹爲金光運妻者也。
佐郞公之妻李氏婢僕藏身林藪
擬俟潮退
收屍之計。
賊勢猝迫
自刎而死。
生員公之側室女爲縣令林懽妾者亦遇賊。
呼其夫曰。
公元1627年
妾今潔身而死。
遂投于水。
死者凡八人
朝廷特㫌三綱之閭。
忠孝貞烈
煥炳一世
梁氏一門盡矣。
其亦慘矣。
先代文籍
都載一船
一時陷沒
學圃松川兩世經學文章
而其平生述作
並亦泯泯無傳
寧不慨然
處士公之妻高氏
霽峯先生孫女也。
時方有身
艱關生。
終有遺腹子
諱曼容
公之考也
受業姜睡隱沆之門。
早秊生進皆一等
文科第十。
弘文館應敎
號據梧
廣州李氏
大興縣監泰男之女也。
公以天啓丁卯▣▣二十二日。
生于錦城博山里。
容貌俊偉
器局弘遠
兒時動作
已有老成意度
六歲
家忽失火
家人知公所在
遑遑求索
公抱據梧要覽書笥
自冊房中出。
人皆異之。
七歲
據梧公俱登大小科。
爲悅高夫人
大開宴席
絲管甚盛。
李夫人方持大興公服
不參宴。
終日侍側以慰悅慈情。
筵上諸客。
不稱歎。
十七歲。
委禽素隱愼參判天翊之子通仕郞三之女。
因以受業於其門。
于時參判公方詞賦
一代詞翰家宗匠。
天稟甚高。
蟬蛻塵埃之外。
公又天質近道
素無物欲之累。
故自氣味相感
志同道合
相與周旋山林經籍之中。
亦旣遊刃翰墨之場。
而又自潛心
公元1711年
聖賢之訓。
默契性理之源。
其於動靜語默之間。
不煩繩墨而自有準則
實如韓文公之因文而悟道
此則自有知者知之。
非人人之所可得而知也。
惟其大方嚴。
高明峻潔
儼然人望而畏之。
而淸通和樂。
渾厚慈詳。
發見辭氣間者
自不覺其親愛之心油然而生也。
盖德之符見於外者
自然而然也。
因心之孝。
出於至性
愉色婉容
色養養志
自少至長。
終始如一日。
無間父母昆弟之言。
至於終身之慕。
直至啓手足之日。
益篤不懈
此則鄕黨婦孺之所共心悅誠服至于今誦慕無竆者也。
辛卯
據梧公卒官淸風。
客裏遭喪
獨當大事
送終之道。
式禮罔愆。
庚子
母夫人憂。
旣葬。
居廬墓下。
夕號拜墓
寒暑不脫絰帶
服闋之後
仍居其廬。
决意畢命
每朝拜墓
不避寒暑風雨
家廟祭享時則本第
行禮
卽還廬所。
時公秊踰五十。
筋力已衰。
省墓之禮。
終始不廢。
省墓後。
歸坐廬室
整飭衣冠
右書史
潛心玩繹
竆晝夜不知倦。
有時親朋會集
則輒一觴一詠
息焉遊焉。
間亦引接後學
隨其才分
循循善喩
閴然山齋
不與外物相接
永慕之情。
樂道之誠。
十年如一日。
充養之所積。
造詣之所極。
固非末學
公元1741年
淺識所可蠡測
孝悌通神
貫金石
和氣純誠
人心腑。
自其稟於天者。
不待勉强
若其愼言敏行
輕外而重內。
反躳守約不求人知。
亦自不失由來家法餘規矣。
由是望實漸隆。
人爵自至。
乃於辛酉八月
鄕黨之薦聞。
除孝參奉
公以年紀已晩
無意出世
遂不應命
翌秊壬戌正月遘疾。
自知不起
欲辭訣于墓。
左右扶起。
著衣纏縢而病已革矣。
不能自力
終于廬室
是月初八日也。
享秊堇五十有六。
伯氏早歿無嗣
只有一女
撫養成婚
慈念不替。
賑濟窮族。
不計家用有無
性嚴有法度。
𥳑而好禮。
閨門之內。
和氣藹然
倫序井井
臨事不苟
尤致謹於交際之間。
守宰有來訪者。
一不入官府以𧬄。
守宰不望其來見也。
嗚呼
若公之純行懿德
足以模範一世
優遊山林
沉晦歿世
公則無求於世。
志士之感。
庸有極乎。
此皆所聞家庭者。
而尙恐一言半辭之或涉於溢。
公平謙冲之德。
言亦不敢盡矣。
惟是居廬之日。
一小來巢廬側
每下廬庭。
公投之以飯。
則哺而不飛。
日久之後
其色漸變
終成純白
公嘗有詩曰。
石帶千秊色。
萬古情。
倚窓斜日晩。
白鵲寒庭
公歿之日。
白鵲不知去處
數日見之。
則其鵲自斃
掛罥於廬後竹枝
人皆相傳以爲異事
而莫有知其所以然之故。
此則容俟後世博物君子爾。
所居博山里。
松川公所居松川之上。
而川有登龍之異。
故又謂之龍江
於是世稱龍江處士云
二男
克家大家
克家二男
夢旭,夢翼。
二女金時鉉,李邦彦
大家三男
夢賚,夢協夢臣
四女李世顯,尹東稷李基休,具德泰。
銘曰。
惟仁與孝。
人道所先。
衆善之長。
百行之源。
允矣君子
有此全德
由內達外。
實心實學
自得於己。
無求於人。
自得故樂。
無求故安。
安吾之心。
樂吾之天。
惟此法門
自我祖先
承先裕後。
可繼焉。
我銘引之。
百世之傳。
處士金公墓誌銘
公元1709年
歲己丑
石城縣蓬湖之上。
創建石湖尹先生祠宇
時爲其齋任數年。
得與處士公允相識
公卽石湖先生門人
祠宇之建。
公實倡之。
春秋享祀
朔望焚香
輒與之同庭行禮
同室而處。
聯枕而宿。
竊觀其步履安詳
動止和裕
重厚沉靜
言笑有時
之而知其爲有德之器也。
至於對人閒漫酬酢
亦皆恭謹詳審
不敢放過
而辭𥳑理當
一字剩語
若余則幸而氣味相感
得與深言晤語
而言所未盡。
自領
公元1712年
會。
私自幸其寂寞之濱。
有此相得之樂也。
後數秊。
公之胤子瑞寅委訪於竆谷
質問其所讀經傳疑義。
因與相從講說不懈
末乃以其所四書圖一冊來示之。
玩而復之。
規模廣大
節目精微
無非原頭處理會。
循序旁達
脉絡貫通
會極于一源
於是乎深服其庭訓之懿。
而信其家傳正學有自來也。
亦嘗一往候公。
所居不蔽風雨
而丌案書冊
左右齊整
瑞寅侍側
洞洞屬屬
愛敬之心。
自不能禁矣。
及公之歿往弔焉。
則瑞寅深墨欒欒之狀。
令人感動焉。
瑞寅旣免喪
乃述公志事家狀
來託墓誌
噫。
余觀公處世
足不出門外。
不與往還
今世之知有斯人者。
固鮮矣。
何况能知其有隱德乎。
幸余夤緣托契
知之熟而服之深。
則其何以文拙辭也。
遂按其狀而叙之。
係之以銘。
公字伯謙
其先安東人
新羅敬順王之十五世孫方慶
高麗元宗
封上洛公
諡忠烈
七世而入本朝
諱紐號雙溪
世祖文科重試。
又中登俊試。
官至吏曹參判。
公之七世祖也。
高祖諱士遇
敎官
曾祖執中
屢中解額而卒無成
壽階通政
壬辰兵燹
流寓扶餘地
孫因家焉。
祖諱汝徽。
考諱晟。
孺人平山申氏,永川李氏
李氏出也。
公元1648年
李氏學生遠之女。
南澗公釋之之孫也。
公以崇禎紀元後戊子八月十七日生。
天質峻整
聰悟夙成
兒時戲嬉
母夫人試以木實與之曰。
鄰家物也。
爲汝竊取之爾。
公取擲地曰。
何忍爲如此之事乎。
成童
受業石湖先生之門。
先生聞其質美。
引而致之也。
先生深加器重
常曰。
此子志不凡
他日必能遠到
於是感其知遇
自奮勵。
慥慥誠敬
老而不懈
因心之孝。
出於至性
兒時已能色養
左右無違
或有失誤
至於怒不悅。
二弟列伏於庭
受敎訓。
不以一辭自辨。
辛亥
丁內艱
丙寅
外艱
前後居喪
柴毁不支
奉奠誠謹
式禮罔愆。
兄弟之間。
友愛篤至
在後喪。
孤露之感。
二弟曰。
兄弟合産而息。
人間至樂
孰大於是
仲弟曰。
吾幹外事
嫂主中饋
兄則敎訓子侄
豈不樂乎
兄弟丁寧誓約
仲弟未終喪而歿。
悲悼過節
沈緜之疾。
而後得差。
仍又季弟喪其耦。
遂與之同居
出入必偕。
朝夕相對
飮食衣服
無不與共
夜則對坐。
嗒然無語
深更而後罷。
至老未嘗一日有異。
軫念旣嫁姊妹
不顧家用有無
一妹無以爲産。
亦携來同居積秊
嫁其女而育其子。
每以奉祭祀接賓客
爲人道之大端
稱家有無
公元1683年
盡誠致力
奉先一念
至老彌篤。
八旬以前
祭祀
非甚病不攝。
八旬以後
先代祭祀
或不能參
則必冠衣俯伏
以待祭畢。
治家
必嚴於男女之辨。
至於僮僕
亦謹內外之防。
常訓子姪曰。
祖考每自云平不曾擧頭見妻母之面。
汝曹以是爲則。
人和巽。
言辭條暢
酬應樂易
亹亹忘倦
而至於義利之判。
不覺擊節奮發
明辨痛斥
朋友不是處
必爲之忠告善導
慈詳惻怛
懃懇到。
不以其人之聽之泛然棄置之。
終始如一
久後人亦服其誠心
族親之間。
或有傷恩害義之事。
不能遵敎
莫之回悟。
中心爲病。
痛惜之聲。
數日不已
親近之人。
莫知其所由也。
平居優閒自在
不以一事經心
雅性恬澹
一切世味
泊如也。
惟以經籍自娛
中歲
喪威緜仍。
百度俱艱。
隨遇而安
未嘗皺眉
爲文
平易眞實
癸亥
司馬
失怙之後
不復就擧
少多病。
安心靜養
不服藥而病自除
氣漸充完。
晩秊筋力
比之少壯時有加。
常曰。
治病之道。
安心爲上。
不能安心
服藥何益。
八耋以後
瑞寅欲呈書以要例受品秩
則公止之曰。
若自朝家恩典授之。
則此乃天爵
受之何疑。
至於營求得之則不亦苟乎。
古人實職
猶且
公元1730年
避。
况此虛秩。
豈可區區圖得乎。
晩秊
訓誨後進
來學者衆。
爲搆小室於所居山麓
肄業之所。
公之季弟欲以晩翠揭號壁上
以爲浮誇而不以聽。
年衰之後
猶自澡潔。
日以爲常
庚戌
末疾
日沉淹。
氣息奄奄
而猶屢次靧面
是秊四月十九日終。
壽八十三。
葬于石城院北子向之原。
嗚呼
公之孝友之行。
恬澹皎潔之操。
安貧樂道之誠。
世豈無知者知之。
而惟是黨禍方熾。
風波滔天
潛深伏奧。
獨保幽貞
宛然桃源物色
太古日月
元不知人間有何消息
此則余之所心悅而誠服者也。
嗚呼
公眞所謂醇行懿德
隱君子者非耶。
孺人靈山申氏。
申氏亦孝友傳家
祖諱孝閔
以孝行贈濟源道察訪
考諱斌。
執喪歠粥三年
三年之內。
夫婦不相見面
孺人幼有至性
觀感亦深。
愛親之心。
異於凡兒
在室
父母喪於癘患。
一娚一弟俱歿。
癘氣方熾。
內外阻絶
殯殮不時
孺人獨與一長處於四喪之側。
晝夜哀號
至於吐血
因成痼疾
初終諸節。
盡其誠禮。
及歸。
溫順柔婉
不敢有其身。
娣姒之間。
有無共之。
不見物我有間
公之兄弟得遂同居之約。
終始如其志願無憾者。
孺人與有助焉。
性嚴有法度。
閨庭之內。
號令明肅
婢僕不敢恃其慈惠而肆其怠慢
不義峻責之。
不少假借
或於田野
妄取一物而來
則必加箠撻
以其物還置故所。
常曰。
使其夫陷於不義者。
由於無內政也。
聰明過人
入耳記得
經心通曉
當其爲室女也。
每於其嚴君敎授諸子書。
隔壁而聽之。
故自古歷帝王人物興亡出處
皆已領會大指矣。
及長。
使人書史
論其是非
而於貞烈忠節
所欽慕。
子姪曰。
男子登第之日。
許身之日也。
旣許其身。
則不遇事含默。
今日士君子出身之時也。
家多疾憂。
而一未嘗近巫曰。
神豈無之。
諂瀆則神必侵之。
不可敬而遠之也。
族人之訃。
疎遠
哭必流涕沾襟
婢僕信任者死之日。
必泣下曰。
上下有分
欲哭則不可。
而情不能自抑也。
凡接人。
卑賤者。
必致敬謹曰。
婦人伏於人者也。
豈可慢人哉。
雖不讀書
而所言所行。
合於道。
古女士之風。
不能育。
以公之仲弟允迪之子爲後
卽瑞寅也。
雖甚鍾愛
而敎之必以義方
常誨之曰。
夜氣之淸。
子時後生
人之聰明
專在淸晨
日間所讀之書。
雞鳴而後
暗誦數遍。
則未曉者自當通透
每日如此
則聰明日開。
學問日進矣。
瑞寅所生母。
孺人之內從弟也。
旣寡之後
公元1710年
有疾
孺人與之共處一室
臥起
飮食衣服
如一身然。
以至終身
孺人生於庚寅四月十八日
卒於己丑正月十三日
享秊六十。
葬與公同原異塋。
瑞寅有三子
行儉,行碩,行輔。
行儉循循雅飭
稱其家兒也。
學問不已
嗚呼
內外匹休
世襲傳芳
積之厚而樹之固。
吾聞源深者瀾盛。
知公有後於世也。
銘曰。
反身而誠。
樂莫大焉
錫類不匱
可繼也。
旣定其所性之分。
又以遺後無筭
公元1735年
聽軒公行狀(乙卯)
公元1555年
金氏新羅國之後
新羅之季。
有王子興光知國將亂。
遁隱湖南光山
孫因家焉。
高麗時。
十二代相繼爲平章事
故名其居曰平章洞。
自是人稱平章洞之金云
公諱胄萬。
字太初
聽軒晩秊自號也。
化平府院君諡忠肅諱深
東伯諱承石
寔公之九代八代祖。
自遼東伯入我朝。
世襲簪纓
多聞人。
曾祖諱珽。
嘉靖乙卯司馬
隱德不仕。
祖諱式南。
參奉
有德行文章。
世稱秋浦先生
考諱華俊。
崇禎癸酉司馬
同年文科
選入院。
丙子
以注書扈駕南漢
媾成。
還鄕土。
慷慨無意於世。
家食海南之海村。
自號棠溪居士
杜門養親
詩酒自娛
晩年
以騎郞
公元1632年
出監石城縣
時宰知其有老母故也。
未幾
解歸遭艱
廬墓過哀
不勝喪而歿。
令人山金氏。
同知樞府景壽之女。
參判應井之孫。
淑行懿德
崇禎壬申九月初五日生公
儀容端秀
孝性天出
秊十三。
丁外艱
執喪以禮。
儼若成人
哭泣之哀。
顔色之慽。
遠近莫不歎服
事母至孝
無故未嘗不在側。
凡有出入
得一美味
一新物。
先入口。
朝夕之供。
親嘗調和
寢房之火。
躬爇適中
雞鳴
盥洗家廟後。
適寢所。
省問安否寒暖
退而進晨羞
之而後安。
飢飽寒溫
咸適其宜。
承顔養志
終始無違
人見其色容愉婉
卽知其有深愛也。
家貧無以滋味
朝暮釣魚以供。
一日無膳。
以爲憂。
有狗啣鶉置之前而去。
親癠則衣不解帶
憂形於色。
疾篤嘗糞甘苦
晨夜祝天。
願以身代。
病中思食之物。
雖非其時
心誠求進
庚申夏
內艱
啓考墓於海南之花原。
合葬于長城北三會龍洞
廬墓歠粥。
晨昏號哭
寒暑雨雪
益虔不懈
三秊如一日。
鄰里嗟嘆
有感涕者。
練後遷奉几筵本第
朔望來參殷奠
卽日回還
未嘗留宿
每當冬雪
奉帚上塚
掃墳域。
雖夜亦然
一夜大雪
塋域之雪自消。
人謂孝感
受學季父生員公諱華伯
工課有程
公元1740年
夙成
而早𧬄場屋
專意向裏
養親讀書之外。
一切世事
恬然無所營爲
一室經籍
兀然靜處
服膺聖言。
玩心高明
充養溫粹
志氣淸夷
無惡言。
行去崖角
守己端確
處事精審
非其義也。
一毫無所苟焉。
人和易。
言語慈諒。
所不欲。
不以施於人。
賢愚皆得其歡心
口不語財利
不到公府
朝廷得失
官長是非
鄕鄰過惡
未嘗發之於酬酢之間。
蓋公雖不自爲標揭
士友有識者。
以爲雖曰未學。
吾必謂之學矣。
少時從兄姑妹同居一室
有無共之。
不見物我有間
兄弟四人
至老怡怡
次弟早歿。
只有九歲嗣息
撫養如己子。
冠而娶之。
厚於宗族
盡其雍睦
至於奴隷之賤。
待之亦有恩義
平生不事生業
家貧至於屢空
而處之裕如
不喜華靡
不以帛。
食不重味
而惟盡力祭祀之節。
預求果實脯鱐之類。
藏諸囊笥
臨時苟辦之擧。
報本追遠之意。
製文造屛。
別備祭時之用。
親忌在臘月
時當嚴寒
秊且九耋。
而猶不廢沐浴
齋戒具饌
子弟婢僕
亦令澡沐更衣
極其誠敬
明燭達曉。
愾然如見其所祭。
每於晬辰。
使不得設饌。
唯其九月
故用朱子祭禰之義。
是日
享祀家廟
其初讀書講習
在棠岳
公元1711年
眉巖
眉巖柳眉巖舊居
公曾外家也。
後又僑居長城
遨遊泉石之間。
人稱以林溪先生
以孝學之實。
轉聞于朝。
有除職之命。
而世無貴德者。
遂寢不果
古阜,富安
素有海山之勝。
年移徜徉
境內章甫
以公孝友實蹟
編入輿地勝覽新增。
上書方伯
㬥其志行
方伯啓達。
至蒙賜米之典。
公自以疏節細行
何敢當濫典。
甚自悶惕。
厥後廵相饋遺食物
終謙讓不受。
辛卯
肅宗大王尊號
覃恩例加通政階。
平日不喜吟哦
著述
僅成一帙
作訓頂針冊子
垂戒子孫
季子澍搆一書室。
命名思軒曰。
非但學原於思
世間何事
不思有成
聞人喪。
各視情分行素有差
朋友哭寢門服緦。
自少至老。
未嘗與仕宦者交游
有一宰臣竹馬友。
而其人位漸高
不復以書札通。
及其歿也。
文以誄之。
不改舊要之義。
黨議橫流
擧世奔波
無論彼此
苟其人則交之不替。
人皆知公秉心公正
服其情義
凡於國家慶變。
憂喜之心。
出於至誠
每當上候違豫之日。
戒勑子姪輩。
不得朋酒之會。
病在床褥
有朝報。
必先問上候之如何。
乙未至月。
猝患風症。
左部手足不仁
轉側須人者。
三載之久。
精神淸明
心氣
公元1717年
泰。
屬疾以後
惟以廢拜廟之禮爲至恨。
丁酉六月二十日
泄瀉
翌日乃瘳。
恬然靜臥
二十八日
考終東湖精舍
享年八十六。
襲斂從遺命
深衣大帶
是年十月
葬于古阜巨馬里夫人墓左庚向之原。
當宁甲寅
以孝行贈左承旨
夫人義城金氏
處士良器之女。
承旨苔川公地粹之孫。
生於辛未二月初八日
歿於戊子二月二十五日
享秊七十八。
夫人幼有至行
歸奉姑相夫。
左右無違
勤儉治內
肅敬承祀
淑德懿範
內外咸服。
其待下。
嚴而有惠。
婢僕人人以爲有賴撫養
夫黨諸弟資裝婚娶
盡其雍睦
人無間言
敎子亦有法。
季子八歲
與同學遊於廟庭
猰犬過去
同學打殺
卽招其子嚴責曰。
家廟尊敬之地。
何有不美之事乎。
敎導方類此。
處士公𥳑嚴有法度。
歎賞敬重之。
五男二女
男曰潛,曰漟,曰泓,曰澣,曰澍。
女長適士李道一
早寡
至孝烈行。
適士李震興。
早歿。
潛娶通德端之女。
生一男達雄。
一女婿李璟
漟娶通德郞趙必後之女。
二男
哲雄,始雄。
二女婿趙始烱,李命垕。
泓娶及第濟之女。
二男
憲雄,汝雄。
二女婿李端徽,白尙奎。
澣娶瀛海高斗煌之女。
無子。
以汝爲後
澍娶忠
李顒之女。
生三男。
顯雄,彦雄,起雄。
李道一一女婿楊欽
有繼子宗興。
李震無後
內外孫曾摠若干人。
得中先君子伯父隱居自修
交友無所苟。
而與公情深至
公在棠岳。
每委訪於小心齋。
輒留數日。
得中時尙少而侍。
隅見相對甚敬。
談經論史之外。
不雜閑話
不及時事。
公之歸。
先君子伯父未嘗悵然想望曰。
交遊謹厚高潔
誰與爲比
及公之移居長城
以不源源爲恨。
尺牘往復
謹嚴簡當
時有規勉
不失平日切偲之樂。
及今公之歿。
凡幾秊。
鄕人之誦慕彌切。
方有祭社之議。
公之諸胤承公平日謙德
挽之甚力。
而議愈不沮。
可見公德入人心深也。
得中
於公之德行
自少心服
而又與公之胤子
仍講世好
凡公之居處動靜處心行事
素所詳悉
家人焉。
故乃敢不拙。
叙列梗槪如右
以俟當世立言之君子云
公元1742年
鵝川朴先生行狀(壬戌)
先生諱泰初
字吉夫
姓朴氏
系出羅州之潘南縣
十一代祖諱尙衷
麗末。
節義著。
官至右文館直提學
是生諱訔。
本朝
政府左議政錦川府院君
諡平度公
五代祖諱紹。
諫院司諫
贈領議政
公元1696年
學有淵源
號冶川
高祖諱應福
憲府大司憲
贈領議政潘川府院君
曾祖諱東說。
黃海道觀察使
贈吏曹參判。
號南郭
文章德望
爲世所重。
祖諱淳。
南陽都護府使。
丙子變後。
遂棄擧業
徘徊外郡而卒。
位業未竟
名譽甚著於士林
考諱世彙。
成均生員
南原尹氏
晉州使諱衡聖之女。
先生以崇禎紀元之七十九年丙戌三月二十七日
生于外王全州寓舍
聰睿絶倫
志氣不凡
沈重簡默
不喜遊戲
九歲
王考遺命
受業市南兪先生之門。
公素有識鑑。
一日受業諸兒。
賦詩句。
以觀其志。
先生天高衆星列。
地廣人多載之句。
公大稱賞
期以遠大之器。
及其學論語
試問務本章之意。
先生程子註說
以明孝悌爲仁之本之意。
纖悉無遺
兪公不勝驚歎曰。
不意小兒之見。
乃能如是
他日成就
其可量乎。
自是尤加愛重焉。
年十二。
姑母行渡新倉津。
失足墜水。
幾危獲免
以此風聞過傳。
兪公之子尹淑人
先生從母也。
聞則驚號發哀
兪公止之曰。
此兒當遠到
必無是事
平日期待之意。
於此可見
九歲
至秊十三凡五秊之間。
日聞循循之誨。
見識日益進。
十三。
丁外艱
歸葬靈巖之纛峴。
僑居守喪於扶安之柳川
客地孤寄
徑情哀毁
漸疎文字之工。
無親朋友勸導
仍以失學者將數年矣。
十六。
自奮曰。
今日至痛。
在於早失先訓。
今日職業
不在追念先訓乎。
若能勤心攻學。
不墜家聲
庶可以慰先靈而效子職之萬一矣。
靜室閉戶
讀書傳。
不煩師受。
深思力究。
晝夜不懈
如朞三百璣衡等章。
老師宿儒所望洋。
而亦辨析精微
毫釐不差
秊十七。
委禽羅州林氏
移居靈巖之鳩林。
是時先生蓋已有志於古人爲己之學。
而以母夫人命。
兼治擧子業
十七十九。
連得鄕解。
再中大科初試
會試則或赴或廢。
末因增廣會試
往拜從叔父玄江先生於京第。
玄江謂之曰。
以君之高才美質
大有爲
而乃有此行耶。
先生自此因廢擧業。
專意藏修
而必期準的於古聖賢人。
欲以一善成名
亦不欲自安小成
一以考亭法門爲之指南
所謂爲學之道。
莫先於竆理
竆理之要。
在於讀書
讀書之法。
莫貴於循序致精
致精
在於居敬而持志云者
法門指南也。
於是早夜孜孜
循環誦讀
而尤致精四書
從容玩味
反復體驗
優游涵泳
常久不厭
自然漸漬浹洽
心與理會
公元1708年
至於讀書之餘。
暗室獨處之時。
則必合眼正容
潛心靜慮
以驗夫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氣像如何
而求所謂中者。
特書體認大本未發前氣像九字
揭諸座隅
以資警省
若是有秊
涵養旣熟。
操存益固。
敬義夾持
純一
有見天下大本
在我方寸
渾然成德矣。
尤致謹於奉先
作爲祭說以遺子孫。
又以小冊子
書其器品之數。
薦獻之節。
定爲一家之式。
而俾無豐嗇不敬之失。
每當祭時。
內外之齊。
一皆如儀
平日性嗜烟
是日未嘗接口
至於烹餁洗滌之節。
亦必親監
致齊三日
僾然肅然愾然之容。
感動傍人。
㦖念外家貧甚。
每於外祖父忌日
必備祭需。
送人半千里之程。
以爲常。
孫弼益家亦不贍
每於祭時多相助
事繼王母洪氏,繼母尹氏
愛之心。
達於面目
年老衰病
服勤之誠。
未嘗少替。
凡係爲先之事。
不計家力有無
盡心乃已。
至於山所石物等事
自是私家財力所難營爲
祖考兩世碑碣床石。
不及時辦備
又爲外王山所未有祭田
直孫家貧。
不能經理
發議
與姨從數人。
出財力。
圖買田土
使香火不絶
敎子弟也。
不加嚴威
諄諄警誨。
喩之以理。
故其言易入而敎亦易行。
僮僕亦然
閨門內外
夷愉肅穆
若無人聲
衆事自理
應接賓客
謙恭溫和
誠意藹然
而人自敬畏
不敢慢褻
鄕人言。
無論賢愚貴賤
各隨其人。
酬酢如響。
細瑣俚俗之事。
未嘗一發話頭
鄕黨是非
州政得失
亦絶不出諸口矣。
其待宗戚親知
忠厚款曲
輕重同得。
不爲表襮
以此俱得其歡心
常言老來益覺親舊誼重。
聞其有疾阸竆乏。
則爲之軫念
若己當之。
嘗因論用財之道而曰。
使我苟有其財。
庶可能散也。
一富奴僕
積秊逃匿
後乃發覺
自知其罪。
願以一良馬
代納曾前逋負貢物
先生以爲旣往不必追徵
卻而不受。
少時嘗齎去銀貨
欲僦京第。
而事有緯繣
仍爲留置於姨從家。
其家適稱貸。
後欲償還
先生止之曰。
吾旣不僦京屋。
家亦不至貧乏
至親之間。
何必相報
王考南陽公曾於扶安地
營置別業
知舊金姓人借居矣。
先生南來推尋
則其人曰。
當初南陽公白給者。
而旣無文券可徵。
何敢有一言
盖其言出於假托
先生以語涉祖先
置而不問
每患近世黨比成習
公理而陷人心
常曰。
今之士大夫才行雖高。
未能超脫於黨習之外。
無足觀矣。
門人有請中庸者。
先生曰。
經傳文字
俱有註釋
只在
公元1683年
仔細看。
無難解者。
聖賢之言。
義理無竆
無非收心養性之要。
若吾收養之功漸熟。
所見日益親切意味自別矣。
屢以經傳奧旨箚記
問質于玄江先生
玄江多從其說。
其後玄江爰立之日。
貽書先生
以時務。
先生條陳以答。
玄江嘉納曰。
於此見賢所得經訓者。
有非漢諸友比也。
况其首次兩條
辭理精深
尤可服膺
謹當置之座右
以當銘戒也。
又與滄溪林公爲道義交。
互有麗澤之益。
林公嘗稱之曰。
吾兄造詣
可謂有諸己者也。
晩秊
卜築于鵝川之上。
閒居養志
終焉計
嘗於病中有詩曰。
憂時憂道計渾空。
一味昏昏百病䕺。
却怪吾衰猶未甚。
前宵夢見退陶翁
平日憂時憂道。
時度力之微意
可見矣。
大臣薦。
癸亥
拜健元陵參奉
乙亥
宗簿主簿
辛巳
拜工曹佐郞
皆不赴。
壬午
病臥於家。
沉痛將及數月。
講論切磨之功。
猶不廢焉。
先是嘗因橫渠六有之訓。
釐爲六箴
貼諸壁上
以爲觀省之地矣。
病革
六箴小序
又於翌日
格物辨。
皆口呼倩書。
而其曉。
竟至屬纊
十一月二十日也。
享年堇五十有七。
得中
自年十八九時。
出入承誨於門下
將二十秊矣。
進見
輒先問近日讀何書。
有疑
義可與論卞者乎。
因爲提起其所讀經章句肯綮處。
反復開示
亦或因門人質問而答之。
亦或因士友來訪
苟其從事文學者。
亦莫不因其所從事者而提說講論
孜孜矻矻
樂而忘倦
盖嘗陪話於鵝川江亭
留連三四日者
一非再。
而往明燈而話。
不覺夜已分而雞亦鳴矣。
自傍人觀之。
有若成癖然。
一日謂余曰。
攝心莫如書。
凡聖賢之言。
皆吾心中所具之理。
著眼。
便自意會。
意會
便自有味。
意愈深而味愈長。
天下至味
無以易此。
日與聖賢相對方冊
日講吾心中所具之理。
自然心專於此意味灌洽。
浮思妄念
無所容於其間
惰慢邪僻之氣。
亦自冰消而凍解。
所謂主一無適
所謂其心收斂
不容一物
所謂常惺惺法者。
不外是。
心竅日開。
義理日明
天下大本
儼然方寸
而常爲一身主宰矣。
是知讀書循序致精
居敬而持志。
本自相須而共成。
不是兩件事也。
亦嘗謂余曰。
知行並進
邇來漸覺得知之爲大也
君其知之乎。
謹對曰。
知行並進
而知先於行。
昔嘗聞命矣。
知爲大之說。
所未敢曉也。
先生曰然。
只是知先於行之意。
大字意味差別耳。
知行幷進
而進之得力
在於知。
所謂知而不能行者
知非眞知也。
善之當爲
惡之當去。
人孰不知。
爲善者少。
爲惡者多。
知非眞知也。
苟能如好好惡惡臭之實然
則人誰爲之勸沮
故曰知至而後意誠。
意誠便是進步處也。
所謂知至者。
洞見大本之謂也。
又曰。
孔子曰吾不與祭。
不祭
我則旣與祭矣。
亦旣盡其誠矣。
而常慊然有如不祭之心。
可見神之不可射而誠之不可揜也。
蓋人稟天地生物之心。
喘息呼吸元氣
陰陽消長往來
鬼神合散屈伸
天地間。
非實理。
而實與吾身一氣
流通一元
只緣吾之精氣不足
見處無力
不能洞見體物不可遺之情狀聖人
無以洋洋如在昭格聖人
衆人不及聖人
專在此處。
而亦可見知爲大之驗矣。
嗚呼
此皆深造自得
默會妙契之言。
自有知者知之。
非人人之所可得以知也。
先生嘗有詩曰。
古人不見
今人我不知。
宇宙生何晩。
山林老亦宜。
花開風欲妬。
酒熟月如期
閒適非眞樂。
天機妙契時。
此實晩秊詠懷之作也。
至若容衆而恕物。
嘉善而矜不能
介而不矯。
寬而有制
先生晩秊成德
先生少時
稟氣太剛。
耿介絶俗
不無偏勝之病矣。
及其積累純熟之功。
卒能變
化氣如此
蓋識漸高而量自大
學問之力然也。
先生胤子弼誼正甫得中承學之久。
宜知先生之蘊。
使具其事。
將以請銘於作者而勒諸幽堂
以告于後世知德者。
有以考焉。
得中
不肖
蒙被誘掖
不爲不久
聽其言觀其行服膺焉。
不爲不詳
然未能有以識其遠者大者
謹次其見聞所及之一二。
而亦一辭之或涉於溢。
有傷於平日謙沖之德。
言亦不敢盡矣。
祖考尋何翁狀草
公諱道南
字壽吾
其先世居綾州。
祖考建溪公諱山逈
河東鄭公遇之女。
贅居靈巖郡之玉泉大山里。
鄭公卽參判公運之從父昆弟也。
建溪公文才捷敏。
人稱之以世家子
屢擧輒屈。
未顯而早卒。
四男
公之考其長子也。
諱範容
業文
繼世業。
臨江公諱禮容贅居于同郡八馬里。
於公爲從叔父
於是自大山移居于龍井里。
八馬五里
以其相從之便也。
娶善山林氏。
石川先生億齡從父昆弟之子挺海之女。
生三男。
公乃第二子也。
二歲而孤。
季弟生纔數月。
伯兄五歲矣。
至秊十二。
母夫人又卒。
零丁苦孤。
無所依歸
臨江收恤敎養焉。
外家林氏無後絶嗣
伯兄奉祀外家
寄養於外叔母
公及季弟終無所歸
二十二歲。
光山金氏進士諱應海之女。
贅居光州者數歲。
兄弟久曠湛樂
遂歸故里
性重質直
剛正嚴毅
言語寡默
奉身儉素
孝友甚篤。
流離蕩敗之餘。
家資散落
半畞之田。
應門之童。
公妻家帶來奴婢數口。
而與弟分使焉。
其他日用瑣細之事。
亦無物我之間。
親愛之情。
老而尤篤。
以早失怙恃。
不得奉養
平生之恨。
其在忌日
追痛慘切
悲不自勝
尊敬年高之人。
極盡其禮。
未曾相識
遇於道。
下馬以禮之。
至於閭閻老人
愛恤之無已。
行遠之時。
館主有秊高者。
出行資以與之。
槩見追思一端也。
祖考妣考兩世葬山卜宅不祥
體魄不獲其安。
遂皆卜定新山遷奉
葬時所需
親自辦給
不以一物分定於諸子孫
常患堂姓輩優游度日
志學之意。
爲之責勉懇到
皆留敎於家。
而食其貧不能糧者。
朋友之間。
切磨規箴
盡吾之誠意
性本慷慨
不能隨俗俯仰
間有不悅者加之以情外之誚。
則聞而卽忘。
較計分疏之意。
之者後乃愧服
凡其服用
極其儉素
食取充腹
衣取蔽體
中歲
卜宅萬代山中溪水上。
陳地閒曠
勤力開斥
善自調度
家資稍優。
而每切戒家人不得華靡事。
服用貧窘無異
其與衣服者居。
不知粲衣在人。
薄素在己。
晏然處之。
少無忮求之意。
接對賓客
誠意藹然
不以人之高下貴賤
有所厚薄
嘗謂家人曰。
飮食之法。
造者多備爲難
待賓之際。
若不遍及
涉於厚薄
甚不安也
惟當盡力於易辦而可繼者可也。
初公受學臨江公。
隨衆習擧子業
中歲自悟曰。
若不聖賢經傳
無以爲人。
經傳旣熟。
文理旣長。
擧業亦從以成。
遂自大學
循序講讀
標記疑晦處。
朋友講質。
期於貫通而後已。
末秊用工
致精於周易及朱子書。
非有事故
手不釋卷曰。
聖賢書。
做人底樣子。
又常曰。
性之偏。
多在忿懥上。
下功克去之道。
當用矯枉過直之法。
劉寬飜羹事。
揭諸座右
朝夕觀省焉。
持平趙公枰出入沙溪金先生之門。
重名
聞公之名。
請與相見
一見
卽許知己
紫陽一部授之曰。
公之資質
求之當世
未易得。
千萬用功
期於遠到
公之擧業
人稱其能。
亦旣得鄕解。
而屈於禮部
屛棄擧業
日以經書自娛
自號尋何翁
周濂溪於程夫子
每令尋仲尼顔子所樂何事之意也。
敎訓諸子
一言一動
繩之以法度。
不能
公元1702年
行則呵責嚴切
不少假借
常以自卑尊人滿招損謙受益之意。
申申提誨。
且曰。
愼言語。
養德性之一端
且係榮辱
尤所當愼。
處幽獨之中。
不可對人言者不可言
習之於口則不覺之中。
自爾出諸口矣。
敎人讀書
一依朱門讀書法。
小學循序誦讀
文理漸進之後
使製疑義
至於世俗駁雜之文。
使不得經於目。
家無博奕之具。
琴歌宴飮
不設於家。
未嘗參見人家
閨門內外
肅穆整齊
奴婢必使有一定之夫婦
不得改易
巫覡祈禱之事。
不入家庭
以至於禁止奴僕
使不得行。
伯兄早歿。
季弟亦未久而逝。
追念孔懷
中夜歎息
臥不安席曰。
吾與流離播遷
備嘗艱苦
也則亡。
柰何乎天。
不忘臨江公敎育之恩。
忌日
行素
或備送祭需。
嘗語諸子曰。
汝等世世臨江公子孫。
永作兄弟之情。
久而勿替也。
此公處心行事大槪也。
至其剛毅不可屈之氣。
卓絶弘遠之量。
士友之間。
有相知者稱之曰。
若使試用當世
則未知可以做得幾許功業不幸未試也。
嗚呼
公之創業垂統
可繼者。
正大光明如此
子孫不能遵行而世守之。
豈不痛哉。
公生於丁未六月二十六日
卒於丁未四月十五日
享秊六十一。
金氏
公元1693年
六秊而歿。
合葬於同郡達摩山東麓案對完島良化浦邊負酉之原。
癸酉▣月▣日。
不肖禹疇泣血謹誌
先君子末秊述祖考尋翁府君遺事
令舍瑩中執筆而口呼者也。
以爲草草
有意修潤
未及更爲看詳沒世矣。
嗚呼痛哉。
草本塗抹處多。
紙且故弊
不堪傳後。
故敢移錄他紙。
以爲正本
而謹依本文傳寫
一字不敢動。
別錄平日所聞祖考行跡數段於下方
以補元本之未備。
成行狀之體段云。
溪南朴山村人張籌
本郡校生也。
自少受學祖考
文能通情
長於筭計
爲人愿謹質實
祖考場屋出入
常常陪從
平居則看審田結等事
信任家人
以至先君子伯父時。
恒與吾輩同爲居住
宿食小心齋中。
家間農務大小事。
無不總察。
由是先君子伯父得與吾輩專意文學
於是人稱張生爲吾家家老
年踰八十而死。
每向吾輩稱說祖考平日行己處事
亹亹不厭
其言曰。
公之科行
行色樸陋無比
而每投宿村舍
主人出而納拜
見顔色則無一辭
其內房而迎入。
供奉惟謹
此時竊聞
四鄰科行爭屋喧譁之聲。
而越見則其行色豪侈
越加數倍。
此蓋到處皆然矣。
又曰。
平日不著革履
別造柳木履之小可合於鐙子者。
以爲行路之著。
遠行歸路
歷入閒閒亭。
主人林公白湖之孫南州高士也。
林公取公木履
手自椎碎
擲之於庭
字呼公而言曰。
此後勿爲如此詭異事。
因取所著革履彩色者與之曰。
著此而歸。
試看其與木履何如也。
公歸家則鄰人候問滿座
公曰。
誰能爲好木履與我。
換此革履乎。
或曰
欲以革履木履
實未知其故也。
公曰然。
革履木履取舍
我豈異於人乎哉
革履或恐爲犬所嚙。
又恐爲人所竊。
旣脫之後
恒自關心
木履則旣脫之後
都忘之矣。
著於足而行路
元無異同
安能以身外之物
一毫動吾心乎。
又曰。
公之遠行
點心必以白茅藉飯。
以甘醬甘苔。
油紙隔而裹之。
午投村舍秣馬也。
令奴析取木枝
刀剪作筯。
食訖投與筯於淨地而行。
嘗曰。
是日之飯。
午時療飢
而數合之飯。
鍮器之重。
三倍於飯。
已是虛僞
况又午後則負虛器而行。
是尤虛僞中之虛僞也。
遠行還。
晝站於扶蘇院。
適會兵使之廵行
津吏輩亦待候晝站於是院矣。
公纔到院。
而兵使之行亦到。
是兵使據正堂而坐。
公坐西邊小樓。
見兵使食床之來。
呼奴曰。
取吾飯而來
奴以白茅束進之。
呼奴曰。
折取木枝來。
奴折木取以進之。
公拔佩刀
削其木作筯。
兵使不食而坐。
熟視久之
起身而立
向公而來
公亦起立
相與成拜而坐。
兵使曰。
吾輩同與點心可乎。
公曰然。
兵使使下吏擧其所謂傍盤。
置之於公坐前。
盤有魚肉數器
公以束置之盤上。
以筯食之。
飯羹俱盡。
兵使爲問居住姓名
懃納款而去云。
兵使姓名
張生能言之。
而今忘之矣。
張生又曰。
公之贅居光州也。
公之婦翁旣歿
孀家無主
一日官人之來督還上者。
不辨內外
恣行無忌
公招官人
叱而退之
官人誣訴於官。
以爲受杖於某家兩班
太守大怒
發牌推捉。
不得已入官
將欲明己之非。
土民及受杖之爲誣訴入庭立移時
太守時時顧見不與之言。
望見廳上。
白髮老人太守對坐。
相與言語
旣而下吏傳語曰。
無可問之事。
可以出去
於是公出來。
則其老人亦卽委訪於所館曰。
久欲相見
而今邂逅矣。
因曰。
伊昔某時行過某地
午飯路邊泉上
一人乘馬而過者行到吾前。
下馬步行數丈地然後騎馬而去。
竊怪之。
隨行
擔奴落後
招而問之。
則其奴曰。
吾之上典見老下馬
本來然矣。
路逢白頭老人
則必下馬而禮之。
秋夏農時
田夫之農餉於路傍。
其中白頭老人
則必下馬行。
如今日之爲矣。
余聞其言而歎服
因細詢居住姓稱。
知其爲誰某矣
今日相逢
依然其時顔面
不覺喜倒。
太守稱說此事。
因言如此謹愼之人。
無如此妄擧矣。
太守於是解惑
溫言送出云矣。
老人姓名
張生能言之。
而此亦忘未記得矣。
張生又曰。
侍坐於公之與朋友談論之時。
竊聽之則以爲凡妓生歌舞之地。
决不一時參坐
非但令人心蕩
一妓生之歌舞
在坐父子兄弟一時注目
天下寧有如此物色乎。
公元1724年
甲辰夏
余以翊贊入番。
趙泰萬,濟博以侍直同番。
與之談話
濟博曰。
曾見江華鄭參判齊斗。
言及於兄邊。
鄭參判曰。
吾則聞其家久矣。
其家雖是外道
三世學問家也。
外道何道耶。
老道云云
鄭參判何以指兄家爲老道耶。
余曰。
鄭參判之言。
未知何謂
而鵝川朴丈嘗言先君子曰。
玄江族叔爲我老兄家學問。
以爲其家專務韜晦
天地萬物身外之物
而唯知獨善之爲貴。
其流之入於老道不難矣。
汝須
切偲之際。
以此意相與講確也云云
鄭參判之言。
想亦如玄江之意爾。
濟博頷頭曰然。
余旣與濟博酬酢之後深思之。
則如木履行路
白茅藉飯等事
使人疑於老道
亦無足怪。
人之爲言
不必深較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