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杞园先生年谱卷之二 (自动笺注)
杞園先生年譜卷之二
 年譜
  
杞園先生年譜[二]
甲辰
(先生五十三歲)八月
 景宗大王昇遐
(按是時。
先生似應望哭於郊次
而舊譜闕漏
不得錄。)
宗大王卽位
 先生居憂在外
每聞初政施措得宜
爲之歡忭喜幸
至於義理不明
忠逆混淆
懲討不嚴
憂歎耿耿
至於忘寢與食。
乙巳
(英宗大王元年
先生五十三歲。
)九月
服闋
(按是歲八月
朝廷有敦召儒賢之 命。
陶庵厚齋諸公造朝
多所建明
先生居憂
不得諸公同被㫌招。
一暴憂愛之忱於初元淸明之際。
嗚呼
可勝恨哉。)
丙午
(先生五十五歲)正月
往豊壤。
芝村李公。
公元1662年
 壬寅七月
李公赴謫。
先生往豊壤送別矣。
甲辰正月
公卒于謫中。
先生居憂
不能往哭。
至是。
始哭其筵几
公元1664年
四月
石室書院
 前年二月
 上命石室先生享禮
先生居憂
故送子錫胤往參矣。
至是。
始躬謁焉。
四忠祠。
公元1665年
乙巳
 上命伸雪金忠獻昌集李忠愍健命,李忠文頤命,趙忠翼泰采四臣寃誣
又 命建祠
公元1664年
于露梁江上
是年秋
祠始成。
先生卽往謁。
有詩志感
凡三首
其拜夢窩公像詩曰。
心肝瑩澈鬼應通。
某也今來拜夢翁。
獨立凄風無限淚。
一言要待九原中。
公元1667年
丁未
(先生五十六歲)七月
執義
再牌不進。
罷職
李伯溫
 李公於同門中。
交際最篤。
時三淵,稼齋卒後。
師門無主論之長德
後進諸公
忽有情外之疑怒。
其說盖謂先生於 國舅
兄也。
方夢窩諸公被禍之日。
豈不斡旋扶護
得一半。
而乃漠然無所爲力
所以盡分師門乎。
此盖無理不情
專昧事幾
且况在野儒賢
何干世事
先生則固隱默不辨
李公獨深知先生心事
若已當之。
爲之極力分䟽
至是。
李公亦沒。
先生之地。
益孤且畸矣。
輓詩六首
文集
(按李公名瑋
號斗川
文學德行
爲農門高弟。
遺集十卷
又是歲。
先生擬古薄命二篇
詞旨悱惻悽切。
是有爲而作。
後之讀者
其致詳焉。)
是歲。
女婿李輔天來受學
 先生同門公命華。
以其從祖兄之子
議婿媾於先生
而因使之執業門下
委禽以後
往來受學無虛月。
以至于末年
公元1668年
戊申
(先生五十七歲)正月
夫人憂。
三月
行權窆于望浦議政公墓傍。
 術家言。
議政公墓年運不利
不可合封故也。
公元1669年
己酉
(先生五十八歲)朱子大全箚疑問合編成。
公元1689年
 後序略曰。
尤庵宋先生
命世之賢。
世道之重。
其言曰。
朱子孔子一人也。
尊信服行
九死靡悔。
目見邪說肆行
世道壞敗
憤發憂歎
以爲朱子之道不明。
洪水猛獸之害。
將無底止
乃於蓬山栫棘之中。
取其書。
從頭註解
名曰朱子大全箚疑。
惟我 肅廟因大臣 筵白。
亟 命取進
儒臣看解。
時則農岩金先生玉堂
實任其責。
於是專精考校
爬梳剔抉
爲問目。
以取稟裁。
老先生從其說而刪改者。
幾十之八九。
如是者僅若干卷。
己巳之禍作矣。
臨命屬托
丁寧
先生作爲一生擔負
雖在禍故逋竄窮阨疾苦之中。
刻意覃思
未或須臾忘也。
乃與遂庵文純公商訂可否
積數十年告訖。
盖箚疑之作。
所以嘉惠百代
而非先生
亦莫能因其緖而盡其蘊也。
雖然
先生於此非有意於別爲一書
往復辨質。
以求箚疑之成而已
惜乎斯文不幸
其所折衷取舍
未盡出於老先生權度
問目之書。
不免未了公案
則安得不俱存幷行
以俟後之君子乎。
先生一生精力
盡在是矣。
精詣獨得之妙。
非若架疊註脚
則其不可泯沒無傳也明矣。
某窃不自揆。
更攷箚疑行本
對勘互訂。
去其煩剩。
一其條貫撰次
十二卷
要使讀者
兩書相須不可相無也。
嗟夫
六經四書
朱夫子大明
其書固萬世日星也。
微辭奧義
得兩先生闡發無餘。
豈非天意攸在歟。
(按洪洗馬直弼答命能書曰。
疑問目。
賴杞翁整頓
得盡庶幾無憾
而農翁眞見妙解不能該括見行箚疑。
斯文千古之恨。
今焉自成一書
可以嘉惠百世
吾黨之士所宜相守而勿失也。)
公元1670年
庚戌
(先生五十九歲)三月
服闋
五月
執義
上䟽辭果。
兼陳情勢
遞職。
 䟽畧曰。
在辛壬之際。
奸凶秉國
屠戮士流
臣師故判書文簡公金昌協
卽故相臣金昌集之弟也。
旣骨之賢。
何與世禍
羣孽耽耽
必欲甘心
有金弘錫者承受凶嗾。
投進一䟽
捃摭文集中數條語。
恣意醜辱
无所不至
臣以執業門下
受恩罔極之人。
安得不瀝血叫閽
所以明卞也哉
於是趙趾彬之啓出。
詬罵臣身
遺餘力。
拖及臣師。
益絶悖。
而沈埈投間迭發
終至撤享而後已。
噫嘻痛矣
尙忍言哉。
臣自遭此事。
慙憤抑塞
益無斯世之念。
杜門屛息
滅跡荒野
聲影昧昧
猶恐接於人也。
况敢抗顔仕宦計哉。
六月
 宣懿王后昇遐
因 特敎。
入臨小大斂。
入榟宮。
時成服。
不 啓而出。
 先生仍 特敎。
與弟有鵬再從弟有龍,有璜等入哭殯殿。
(魚藻堂)進 上前奉慰
退出私次。
小斂大斂入榟宮時。
幷入哭先出。
大斂禮畢
 上特命引見曰。
久欲一致
乃今見於哀遑之際。
不盡所欲言。
殊非平日企佇之意。
深望繼此入對
輔予不逮
仍 命製進 東朝行錄。
先生力辭曰。
臣何敢當此重任
而况入 闕以後
盛德懿範
不能詳知也。
頃當羣凶搆禍恣意斬伐之餘。
必欲毒害臣師。
指摘遺文
橫加誣衊
不勝痛惋
與諸門生抗䟽辨白
因此益致拳踢。
不宜加於臣身而已
至於黜臣師院享。
雖幸 聖明垂察
寃誣略伸。
而臣抱此幽欝
沒齒難釋。
惟期以畢命丘壑
入對之 恩命
尤何敢承當乎。
 上慰勉再三
成服後。
闕下
直出郊第。
八月
洪仁遷葬湘水
 有祭文文集
十月
 國葬
因 特敎入臨於下 玄宮時。
 出卽就路
翌日反虞哭。
路次而敀。
因雷異。
 下別諭敦召。
上䟽辭。
因陳戒。
 䟽畧曰。
見前絲綸
其所反復眷眷於敬天勤民與正朝三事者。
修省之道。
不可不得其要矣。
而顧未見實效者。
何歟。
苟 殿下眞能天。
誠心對越
如上帝之臨其上。
民則惻怛如傷。
不啻父母之愛其子。
正朝廷則必本乎洪範所謂建極
建極之道。
又必深軆朱夫子皇極辨明訓爲第一義
則斯可謂應天以實。
而自底乎消灾爲祥。
轉危爲安矣。
何用虛加 恩禮
求助蒙騃一賤臣。
以致國軆而累 聖政也哉
(按是時。
時議以混忠逆是非調停保合之方。
號曰蕩平
其實洪範所謂蕩平
大相反者。
先生因辭䟽。
開陳如此。)
公元1671年
辛亥
(先生六十歲)四月
金剛之行。
 時判决公宰淮陽
奉請先生
筮之得晉卦。
遂發。
五月
執義
 下別諭敦召。
上䟽辭。
不 許。
 因辭䟽陳戒。
略曰。
我 聖上一念典學
勤臨法筵
六經三史
理會殆遍。
今又進講先正遺書
(時 上方聖學輯要)噫。
先正此書。
䂓模廣大
條理精密
博採經傳
間附己說。
明白昭晰
如日中天
以 聖學高明洞達
宜無待於區▣講說
自有默契神會者矣。
雖然
傅說之告殷宗曰。
非知之艱。
行之惟艱。
朱子語學者曰。
世俗學。
聖賢不同者。
聖賢眞要箇去做。
正心
直要心正
誠意
直要意誠。
修身齊家
皆非空言
今之學者
正心
但將正心
吟咏一餉
誠意
將誠意。
吟詠一餉
如此爲學
自家身上
有何交涉
夫以高宗賢聖
猶慮夫知之而行未至。
其所寧告如此
朱子之言。
明白痛切
 殿下於是書。
苟能深体而力行
一言一句
罔非造道要訣
治病良藥
由是而端本出治。
由是興衰撥亂
使朝著淸明
民生樂業
而 國勢安泰
先正之道未盡展於當日者。
庶可畢行於今日矣。
如或未然
訓釋雖詳。
誦說雖精。
只做得一好說話而已
何補治道哉。
優批嘉納
七月
上䟽
辭 長陵遷陵輓章製述及導 駕封閉玄宮之任
 許遞執義
因 命製進輓章
 時 仁祖大王長陵遷奉之禮。
輓章製述
而導 駕及封閉 玄宮
執義例任。
故並上䟽乞免
蒙 批。
只遞執義
遂製進 大王 仁烈王后遷陵輓詞
公元1672年
壬子
(先生六十一歲)
司僕寺正
限滿遞。
沙村精舍成。
 自村移處。
始爲奠居
公元1673年
癸丑
(先生六十二歲)五月
執義
六月
上䟽辭。
不 許。
陞除副承旨
兼 經筵參贊官
上䟽辭遞。
九月
再入金剛
公元1731年
 再從弟有璜從。
辛亥
病未窮搜。
至是盡觀內外山諸勝。
㱕路
三釜淵。
公元1661年
 在鐵原地
乃三淵金公最初棲遁地也。
辛丑四月壬申
先生將往抱川。
會三淵葬禮
猝發風眩症。
不得作行。
以爲恨。
至是迂轡。
歷入釜淵。
俯仰遺躅
爲之嗚咽
有詩曰。
巖瀑天開逸士居。
先生遯跡權輿
志高雲鳳千仞
盟確淵龍以九初。
薖軸終㱕麟峽遠。
畊桑久作鹿門墟。
客來倚石遺集
獨撫峩洋淚灑裾。
何年高躅仙源
樵牧猶穪居士尊。
並世以生吾不恨。
一心相感道斯存。
石郊忍說
滄桑歲。
抱峽空望宿草原。
萬事卽今白首
可能泉下復宣吞。
甲寅
(先生六十三歲)正月
除戶曹參議
三上䟽辭。
不 許。
 第二䟽。
四月
第三䟽。
六月
二月
 上幸 懿陵。
祗迎于路傍。
五月
改葬考妣于望浦先兆
 撰誌文
埋于墓道
七月
茅州金公(時保)訃。
爲位而哭。
 有祭文輓詩
祭文有曰。
顧余一身
百謗攸叢。
載鬼張弧
夫孰我容。
惟其知我愛我
指天日而相保者。
獨有公之至仁
而公然其一段苦心
亦何能解浮嘵之口。
而誘夫寃酷者之衷云云
九月
呈辭遞戶曹參議
乙卯
(先生六十四歲)閏四月
除同副承旨
上䟽辭。
不 許。
呈辭遞職。
五月
用霖行三加禮
 趙判書尙絅爲賓
其子暾爲贊
名曰用霖
字曰景澤
六月
建襄肅公廟高陽墓側。
奉祠板。
 襄肅公以功不祧
而祀孫貧窮
不能奉祀如禮。
援据古禮
營建新廟于墓側。
祭田祭器
合羣子孫
以行祀事。
先生躬詣告由移奉焉。
十一月
除 元子諭善。
別 諭敦召。
上䟽辭不 許。
 是年
 莊獻世子誕降
後 上定元子
位號仍初。
設是官而先生膺除 命。
䟽陳不敢當之意。
十二月
別 諭促召。
上䟽辭。
不 許。
丙辰
(先生六十五歲)十二月
訪黎湖朴尙甫
(弼周)
 朴公淸篤行
專精經術
先生少時
聲氣密邇
著述文字
每因人往復通情
首尾三十年。
公淸羸善病。
多住墳庵寺刹
專以箚識爲事
以此光落落
至是先生命駕
委訪於黎湖僑舍。
談討移日而返。
丁巳
(先生六十六歲)三月
尙甫來訪
 時適有憂故。
避寓隣舍
不得信宿而別。
八月
 上幸 健元陵
祗迎于路傍。
九月
差 經筵官
 下別諭敦召。
上䟽辭。
不 許。
 時 上方講周易。
因辭䟽附陳。
略曰。
易之古經
以伏義之卦
王周公之辭爲經。
孔子所作十翼爲傳。
各自爲編。
不相混倂
是則孔氏遺書也。
後至鄭玄王弼輩。
始取彖傳象傳
屬於逐卦逐爻之下。
要以取便一時考閱
而古易尊巖之体。
隱矣。
晁說之呂祖謙
相繼釐正。
區分經傳
以復孔氏之舊。
子深有取爲。
程子傳。
王弼
朱子本義
一從古易。
各爲一書
以行于世。
及 皇明儒臣
承 命纂定。
乃以程傳朱義。
以爲一。
卽今公私通行本
是也
不唯分章析句
有碍凡例
彼此牴牾
不便看讀。
朱子尊尙易之意。
晦而不章。
臣師故判書文簡公金昌協
甞細加考訂
古經次序
編成一本
愛玩其書。
耿耿緘藏
儻 命玉堂取入。
一經 睿覽
乃 命芸閣印進。
以備淸燕觀省。
庶有補於參互融貫之功矣。
且窃間擧子治易者。
例皆主傳而廢義。
兩大發揮聖經
豈有彼此輕重之別。
本義之作。
有功易道
明經造士之道。
不可偏廢
宜 命儀曹國子師儒之長。
商確稟旨。
著爲令式
儒生輩。
各自誦習
從其願試講。
俾有通治之效。
無復偏廢之失焉。
閏九月
用賓生。
十月
朱子語類要略成。
 先生朱子語類一書
爲學一日不可缺之書。
而以其雜出於諸門人之所傳記
故有重復繁氄
者。
有差失本旨者。
不可不略加選正。
尤齋先生甞抄節爲小分書。
而其書佚不傳
居閑精究
反復參攷
爲之芟其煩蕪
擷其精粹
近思門目
分爲二十一編。
至是書成。
(按洪洗馬直弼所撰後序
略曰。
朱夫子語類
文集幷行
退溪李先生
文集節約其書。
來者無窮
輿衛斯道之誠。
尙烱烱於毫墨之間。
令人激仰感奮
朝聞而甘夕死
今玆要略之編。
是亦節要對待
詎容貳視哉。
承學三洲之門。
文理密察
辟毫析釐。
往往發其情微。
羽翼斯文
人謂農岩先生影子
大全箚問論語詳說等編。
亦因傳習梳洗成書者也。
當與斯編幷垂永世
吾道模準
孰孰七十子沒而大義已喪乎。)
風雅閨誦成。
 次女李氏婦將往。
在舅家願得受一書
終身受用
先生欲成就其志。
爲之編風雅閨誦。
其序略曰。
古人之敎。
莫切於詩三百。
無論庠塾閨門
以是先焉。
其所懲創感發
得夫性情之正者。
有深於禮訓防範焉耳
自世衰敎廢。
庠塾橫經之流
或不知六義何物
則沉於閨門之陋甚乎。
三百篇
其義廣博而難究。
其言微奧而難明。
尤非婦女懵闇所可通曉
謹就全經
有關人倫之要者。
別爲一篇
翻譯詳悉
以便觀習。
捴之七十三篇
世之閨秀梱哲。
誠能暇日諷誦
涵泳而有發焉。
其於正身理家
助成風化之道。
庶乎得之
矣。
十二月
增補五子粹言。
 農岩先生甞取荀卿董仲舒揚䧺王通韓愈之書。
揀其言之精粹合於道者
五子粹言。
又欲取朱子中論五子之言。
錄于卷末未及就。
先生爲之攷據採擇
遺旨補錄。
藏于家。
(按先生與洪公象漢書曰。
朱書目錄
考閱大全
更加添刪。
篇帙不下十許卷。
謄寫之役。
早晩方伯之力。
然後可成。
又曰所欲爲者。
亦非一二。
每患無可與共事者。
據此朱書抄錄
是當屬筆者。
今佚不傳
而所欲編輯
有志未就者。
盖亦多矣。
嗚呼可勝恨哉。)
戊午
(先生六十七歲)三月
遊道峰。
 
用霖甥姪金履漸,外孫洪樂性樂命從。
八月
除 世子贊善
上䟽辭。
不 許。
 第二䟽。
十月
己未
(先生六十八歲)正月
上䟽贊善
優 批不許
二月
上䟽贊善
不 許。
 時 書筵日開。
 上必欲召致先生
開導 睿學
先生屢䟽丐免。
至是。
因辭䟽附陳。
宣取判書李植所輯初學字訓。
以備 胄筵之講。
又採爾雅切近日用事物名目不可闕者。
正其音義
次第誦習
摹畫田疇溝洫播種耘草之狀。
於 淸燕之暇。
諄諄敎詔
俾知王政之本。
優 批嘉納
三月
以愼妃復位事。
獻議
 中宗大王王妃愼氏復位之議。
自 肅廟朝已有之。
每以可否不一而止。
至是。
禮官承 命來詢。
先生獻議
略曰。
我 肅廟曾於戊寅
廟議參差
雖未克斷然行之。
今以 聖旨嗟惜之敎觀之。
則伊時 聖意所在
可以仰想。
而揆諸天理人情。
無容更議
伏惟 上裁
是歲。
 端敬王克復位號
六月
尹得觀來謁問學。
 
尹得觀初受業於黎湖朴公。
是以朴公之命。
往來問學
(按尹公竹巖集。
沙村問答一卷
盖記先生語也。
尹公又與李公輔天。
爲道義交。
常語李公曰。
農岩沒後
文理密察四字
杞園可以當之。)
庚申
(先生六十九歲)正月
仲弟齋公
上䟽贊善
不 許。
三月
葬兢齋公于豊德鳳谷
四月
錫胤文科
十二月
 下別諭敦召。
上䟽辭。
不 許。
 因儒臣陳請而有是 命。
辛酉
(先生七十歲)正月
上䟽辭加資之 命。
 
侍從臣父年七十。
例加一資
又有 特敎陞嘉善
上䟽辭。
生年雖在壬子
實生癸丑立春後。
今年堇爲六十九歲。
七十 恩資。
不敢冒受爲辭。
 批曰。
特資。
攸在矣。
卿今所帶之職何職。
其不欲導我元良乎。
况卿非山野之人。
以此職導我元良
豈特我心之悅。
於 陟降之心何。
須体此意幡然上來
輔我不逮
導我元良
(按此。
 批旨忽以非山野人爲 敎。
先生自兢齋公聯戚以後
一倍畏約
謝絶世事
而自 上看待
每以 懿陵至親
庚戌 大喪時。
旣已 特命入臨
而 批旨筵敎。
又必以 陟降爲敎。
此實 英廟聖德
克軆 先王遺志
亦惟以先生雅操實學
孚 聽有素
視同邇親。
必欲使擔任 元良敎廸之責。
先生自處涉難安云。)
二月
除嘉善大夫城府右尹
上䟽辭本兼諸職。
 批曰。
卿非山野之人。
喬木之臣。
予諭如此
卿職輔導
其不幡然
不導元良
其將他日
以何辭奏 懿陵乎。
仍遣史官傳諭
此後 批答
皆遣史官傳諭
不更書。
四月
上䟽辭前 批召命
不 許。
七月
大臣陳達
遞漢城府右尹
十月
 下別諭敦召。
上䟽辭不 許。
 以明將行 世子入學禮。
 遣史官別諭敦召。
入學前。
輔我元良
入學時。
導其周旋之 敎。
先生上䟽力辭。
 賜批不許
以病不得自力之意。
史官附奏
壬戌
(先生七十一歲)三月
上䟽病狀
贊善不 許。
 時 上有入學必致之意。
上䟽疾病難强末由承 命之狀。
乞免贊善之職。
 賜批敦召。
又▣
辛巳
(二十二日)進詣東門外。
上䟽待罪
 時 上以世子入學日期漸近。
必欲敦致先生
前後 諭旨
漸益難安。
先生世臣之義。
不可一向循墻
黽勉進詣城外
上䟽請罪
(按時丁未戊申
以來國是猶未大定
朝著之上。
忠邪並容。
言議歧異
 上憂朋黨之病國也。
務相調停
善類守正之論。
終不肯阿隨苟同
以此 聖心激惱
頻有非常之擧。
往往不接臣僚
情志阻隔
先生平居憂念炳炳
而是歲一出
由於敦廹黽勉
且或因事磯激
有非納牖之義。
奏對諸說。
專主微婉親切
感動 聖心
有孚開發之效。
 天顔溫粹
酬酢如響。
有以先生積誠之實。
自與取辦一時不同
若其興邦喪邦之論。
誤認中字之說。
明白切切
中時事之病。
先生平日之所蓄積
未甞不暴於是也。)
史官宣 批命偕入。
附奏以 啓。
 批曰。
知卿到城外
心有欣矣。
其勿過辭
幡然入城。
輔我元良齒學
以姑觀病勢
忍死趨詣。
附奏以 啓。
賜批趣入。
 
批曰。
元良齒學
在於翌日
追惟往日
豈可固執
乙酉
史官詣 闕。
贊善之啣。
 上遣待敎
 諭令入學後來待於暎花堂
先生以病不能承 命之意。
附奏
泮宮
參 王世子齒學禮。
出就私次。
 先生德宇
凝定和粹
進立位次
行禮如儀
參班儒生屬目
相語以爲有覿德之喜。
禮畢
以病徑出私次。
 上御花堂
復 敎承旨先生入侍
 聞以病徑出。
 特遣史官
 諭以俟病間當召見
 送御醫藥物看病
先生上附奏。
以陳惶恐俟譴之意。
丁亥
入 侍于煕政堂
 是日
 上詢筵臣。
先生病少愈。
復遣史官
 諭令入侍
先生進伏。
 上曰。
見卿今十三年矣。
欲見卿。
幾年敦召而不來
今爲元良而來
元良可謂勝予矣。
特使元良侍傍。
卿其起坐而見之。
 上又詢先生年紀曰。
鬢髮雖白。
顔貌不衰
殆勝於前見矣。
先生俯伏
仰瞻 天顔
 上許之曰。
予之衰白如此
先賢所謂覺非昔時者是矣。
對曰。
 玉色不甚减損
正當春秋晼晩之時。
伏願保嗇
精神
養志氣。
以臻 聖壽之無疆焉。
 上曰。
所達是矣。
而今保嗇
亦何益哉。
先生因進伏曰。
臣自少時論語
讀以其中切要者仰陳焉。
魯定公一言興邦
孔子對曰。
爲君難爲不易
爲君之道。
所抱甚廣。
而最難者。
有一從諫是也
堯舜三王所以爲聖。
以其舍己從人
從諫不咈也。
之惡何所不有
而語其大。
拒諫餙非也。
君德昬明
國家存亡
只係於從諫與否。
可不戒哉。
伏覩 殿下臺諫所爭。
勿論多少緊歇。
多不聽納
不徒不從
又多摧折之。
詬罵之。
甚則廹之以危禍
何以來諫乎。
是故讜言不聞而言路絶塞
言路者。
國家元氣
豈有元氣壅閼而人不死者乎。
 上曰。
聞卿所達。
是予頂門一針
不勝欽服矣。
又奏曰。
定公又問一言喪邦
孔子又對曰。
無樂乎爲君。
惟其言而莫予違。
爲人上而樂人不違己。
豈非喪邦之源乎。
孟子曰。
訑訑聲音顔色
距人於千里之外。
訑訑
自足其智。
不嗜善言之貌也。
訑訑猶且距人。
况 殿下聲音顔色
不獨訑訑者乎。
如是則雖有忠言至計
孰肯陳於 殿下之前哉。
此正 殿下所當反省處也。
 上曰。
所達益
切矣。
方書六條壁上
以自警省
此言可以添入矣。
近來公道絶少
私意橫流
人皆曰彼枉我直。
今如欲擧直措枉
其道何由
對曰。
謝良佐有言
不明則以枉爲直。
以直爲枉者多矣。
故君子大居敬而貴窮理
在上者苟能講學明理
使此心如明鏡止水
枉直莫逃於淵鑑。
擧措自得其當矣。
 上曰。
鑑止水之喩。
似偏於靜。
何也。
對曰。
靜則爲明鑑止水之軆。
動則爲明鏡止水之用。
不可謂偏於靜矣。
喜怒哀樂之未發。
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
謂之和。
聖學工夫
在於七情中節
七情易發雖制者。
惟怒爲甚
伏覩 殿下平日威怒太過
或因一事激惱
輒至移怒處甚多
如臺進言
不槪 聖心
譴責只於其人猶可也。
而政院還收則罪政院。
玉堂爭執則罪玉堂
豈非移怒乎。
程子曰。
當怒之時。
遽忘其怒而觀理之是非
此是治怒之要法。
伏願 殿下軆念焉。
 上曰。
予有不耐住之病。
時或如此
今聞贊善之言。
可見自得之工矣。
語未畢。
原任大臣
承 命追入。
 上曰。
俄者贊善所言。
皆予頂門一針
前日講學
每有書自書我自我之歎。
贊善若少留。
則欲講學矣。
贊善
山野之人。
實工夫。
故其人感動人。
予之固執
贊善之言而太半感回矣。
元良沖年
輔道實急。
寬予之心。
亦在贊善
卿等亦共勸留可也。
先生辭巽畢。
俯伏曰。
衛武公年九十。
作抑戒。
使群臣箴警
我 殿下春秋晼晩
而視武公則不少壯
平日典學之誠。
逈出百王
日三開筵
無所懈怠
近忽無端停講。
已至許久
豈不可惜。
當此天氣和之節。
請速開講 筵。
以盡緝煕光明之工焉。
雖然
今日言之。
講學猶爲第二件事矣。
 上曰。
以否隔爲悶矣。
對曰。
臣請以一事爲喩。
今夫邑宰一日坐衙
民不見面
則邑事多滯。
其弊有不可言
况以千乘之尊。
萬幾之繁。
上不許引接
無所稟命
一日二日
國事度外
豈非危亡之機乎。
人情或有懊惱不平之事。
不能强制
忽見大歡慶事
頓覺心氣融釋
氣象和平
此是天機自然之妙也。
日今 元良入學
萬姓歡忭
 殿下嘉悅之心。
庸有其極。
因此機會
洞釋疑欝。
區區之望也。
 上曰。
予心。
贊善猶未能盡知矣。
十餘年勞悴
形殼徒存。
若木石然矣。
昔漢高慢儒生
而猶感四皓之言。
贊善勸予受善。
故予意亦解。
自古人君
亦有受學山野之人者。
贊善若少留。
則予將親臨太學
視學後行三老五更之禮。
使儒生聳動矣。
仍 敎領議政金在魯曰。
 享前當開講
 享視後視學
以此分付擧行
又論先生曰。
卿等出入良書筵。
必大有益矣。
予之固執之心。
因卿言感解。
誠意豈曰不相孚乎。
先生力辭縷縷
請退出。
 上命書指路。
仍下備忘記曰。
今予之心。
豈特固執
意盖深矣。
山野儒臣
引經勸勉
我執心。
一邊勸留。
不聽其達。
可謂召其人而閉其門也。
備局日次視事取稟。
例擧 享禮過後
儒臣在京之前先聖
視學講磨
表崇尊年之意。
又 敎領曰。
諸侯亦有臨雍之禮乎。
若有過禮
贊善必益不安
卿等議。
參酌節目以入可也。
賜食柴炭
上䟽辭。
不 許。
 傳曰。
昔人授舘授粲之䂓。
儒臣旣勸留京。
食物柴炭
其令該曹救助
先生䟽陳辭受之義。
且曰。
方今東北大饑
餓莩載路
粒米束薪
足以濟及殘氓
不敢濫受 恩典
 批曰。
尊年尊儒之意。
卿須安心勿辭。
四月
辛卯
(初二日)入參 書筵德成閣。
 
童蒙先習。
太極肇判繼天立極
先生次第解釋
因達曰。
所謂聖人
非別般人
耳目口鼻。
與人同。
但其德性至善
一毫私欲惡念
 邸下若以古聖人爲法
治心修德
一毫私欲惡念
則亦當爲東方聖人矣。
又曰。
聖人有言
有餘力。
則以學文
文王之爲世子
三朝王李
問寢視膳惟謹
 邸下雖在沖年
必於晨夕。
問 安三殿
省視寢膳
罔或少懈。
然後退而讀書
則亦可以開發志思
成就溫文
傳曰。
堯舜之道。
孝悌而已
又曰。
聖人
人倫之至。
聖人之爲聖。
只在於此
惟 邸下勉焉。
臣今疾病將退。
難望再入
竊願仰覩 邸下翰墨之戱焉。
 世子左右取來紙硯
孝悌忠信正平六大字以賜之。
先生離席拜受曰。
筆翰帝王急務
而但古人謂之心畫
故曰心正則筆正
先儒亦曰寫字時甚敬。
卽此是學。
 邸下於燕閑習字 時。
一畫一點
必務端方
無或欹斜草率
則是亦治心一端也。
臣旣得此至寶
退敀鄕廬之後
當朝瞻玩
以慰區區延頸之忱矣。
請退出。
(按是日
 上聞先生當入書筵
 敎曰。
父之所敬。
不敬乎。
以師傅禮爲之。
中官不卽傳 命。
侍講院引 顯廟在東宮時同宋先生贊善入 書筵之例。
賓客同列
先生官從二品故也。
其後
 上命不卽傳命中官
令該府處之。)
甲午
上䟽乞㱕
 手批不許
 先生治䟽將上。
領相金在魯因登對陳達
 上遣史官諭曰。
予過齋後欲開講
贊善見我而去。
先生上附奏。
翌日
上䟽乞㱕
兼陳養老禮不敢當之意。
 上手批答曰。
十三年之後
日者見卿。
尙今欣慰
儒臣曠職
遅回講筵
卿欲尋鄕。
凉德之誠淺。
雖然
于今耆儒之意。
專由此衷。
以卿喬木之臣。
豈忍邁邁
過齋後有面諭者。
卿須軆此慇懃之志。
留待聽諭。
 上以慰 懿陵之心。
下以副多士之倚。
上附奏。
不敢當之意。
乙未
祗受臯比之 賜。
 入學 恩典也。
戊戌
入侍晝講于煕政堂
 上讀心經五章附註敬字諸說。
先生解釋整齊嚴肅
嚴威儼恪兩段文義訖。
總論大旨曰。
操心必於有形象處着工。
則易得力。
朱子曰。
嚴肅無下手處者。
亦此意也。
 上曰。
克己復禮
朱子何以作理字看。
對曰。
理則全軆
禮則理中一事
不如理字之爲大。
初甞不快於禮字。
而必訓
作理字說後。
覺得禮則正容貌。
正衣冠。
瞻視節目
皆在其中
故曰知。
精微縝密
非常所及耳。
 上曰。
朱子不快於禮者。
豈慮其不復本然天理
只從文儀則上做去故耶。
對曰。
文儀則。
豈非理乎。
但禮卽是有形可據底物事。
理則无形可見
惟復於禮。
則天自全
故曰克去己私
皆敀於禮。
日用之間。
莫非天理之流行。
且復云者
又似徑先說得向上去。
故未穩矣。
何叔京以此存在爲敬。
不肯用力容貌辭氣之間。
朱子非之。
人心出入无常
若不先着力於容貌辭氣
何以存得此心乎。
大抵存心二字
始出於孟子
論語則只曰居處執事敬。
如是用工
自然心得其存矣。
世則以爲自外操執
不足存心
所以存心
有與釋老無異者。
可見先聖復禮之訓。
最切於表裡交養之工矣。
大抵敬是學者第一用工處。
朱子有言堯是初頭第一聖人
堯典說堯之德。
欽又是第一個字。
臣窃以爲黃帝丹書
實出於堯之前
而亦言敬勝怠者吉。
勝敬者滅。
千聖相傳心法
豈有於此者哉。
程子而乃帖出一敬字以敎人
而始發主一无
整齊嚴肅之訓。
朱子言敬實本於此
而於大學或問
又兼取謝上蔡常惺惺法。
和靖其心收斂不容一物之說。
四條而言之。
敬之爲義。
完備无滲漏處。
盖只言惺惺
則恐流於禪佛。
專言整齊
則不无外面粧點之弊。
必合此四者。
然後爲眞個敬工夫矣。
 上曰。
無事時此心渾然自在
思慮應接時。
欲加把捉
轉覺紛擾
何以用工
對曰。
心之病有二。
與助長也。
忘固不是
助長之害尤大。
如操之太急。
生病痛者是也
朱子於此
亦令姑暫放下
而以略略收拾節度
在於勿忘勿助之間也。
 上命先生近前曰。
卿來後欲卽開講
儒臣不備
迄今遅滯
殊鬼誠淺。
先生辭謝又起。
伏奏曰。
今 國家第一急務
无出輔導 東宮一事
如臣无似
久留
豈有絲毫裨輔
而况難於久留乎。
以是知其必无益也。
大抵 書筵制度疎略
曠日一開
霎時旋罷。
難望有裨於 睿學
㱕於文備而已
敎誨之方。
必不失時
然後扞格難入之患。
賈誼所謂諭敎與選左右
此是大節目
必須頻開 書筵
時時召見宮僚
遊戱然。
言動酬接
務從簡易
不獨當日受讀之文
而已
優游上下
從容玩釋。
羣僚情志可通。
而 世子學力日進矣。
宋哲宗經筵
折柳事。
伊川以方長不折之意諫之。
沖年此等遊戱
不甚妨。
如或一意於謹嚴淵默。
有同藏拙示人之意。
臣僚豈有可諫之時乎
 上曰。
藏拙之言。
甚好。
山野之人。
樸實如此矣。
其畢說之
先生又奏曰。
臣見進講之時。
前受音誦訖。
以新受音。
一番讀。
一番釋義而卽罷。
如臣者。
不足言
雖使眞有道術者當之。
豈有一分補益之望乎。
臣意若於講官之前
頻頻誦讀
如有誤讀。
提醒文義
解釋字音
而誦時又隨其通略。
出栍高下
讀數自多
文理漸就矣。
古者養儲有擇士負之之語。
而此近世可行者。
程子所言擇士夫家童稚有才行者
與之居處者。
古今異宜
亦不可行
臣之愚見
以爲莫如 殿下身敎之。
朱子戊申封事
有曰陛下以時召之。
使侍燕閑。
從容啓廸
凡古先聖王正心修身平治天下之要。
陛下之所服行而已有效
勉慕而未能及。
媿悔而未能免者。
傾倒羅列
悉以告之云者
可謂深切矣。
 殿下淸燕時。
宜令 世子不得一時離側。
誦讀應對之外。
古人懷橘
等事
時言之。
使嘉言善行
盈耳充腹
无或一放過。
則此是眞實底工夫矣。
雖以閭巷家兒言之。
如或一時不在父兄之側。
外誘交亂
聡明精神
頓覺昬蔽
害深矣。
東宮歧嶷夙成
正當沖年
安保其必無此弊乎。
 上曰。
言甚切實
末梢語。
深切矣。
豈有可以身敎者乎。
觀渠氣質
本自善矣。
惟望贊善盡心輔導耳。
大臣言。
卿於視學
必欲力辭云。
何也。
對曰。
 殿下爲臣特擧視學之典。
養老
耆儒
隱然陳三老五更之儀。
幺麽小臣
豈敢當此盛典乎。
 上曰。
卿卽喬木之臣。
今番之出。
亦爲元良
故予亦不欲以文具待之
近來泮宮
作一闘閧之塲。
人皆不欲染身者。
可見今之世道矣。
欲與山林之人。
一次臨講。
以爲觀感之道。
太學亦卿先聖先師所在
卿亦與有榮焉。
何可過辭也。
卿輔元良
使得成就
則 陟降之靈。
豈不悅豫乎。
從今卿必入參於書筵
以俄者所達之意。
從容開導可也。
視學儀文中。
耆儒興壹節。
特令刪去
以從卿志。
與予同遊太學
豈非美事乎。
欲以此身敎元良也。
對曰。
同遊之 敎。
不敢聞。
入我 朝以來
先正
三達尊者幾人。
 列聖禮賢之誠。
亦何如。
而皆未有此禮。
臣有死而已
决不奉承
且今餓莩載路
癘疫日熾。
豈可彌文瑣節。
爲之於如此時乎
 上曰。
陸秀夫崖山事言之。
講學造次可離者。
豈有關於民之飢飽耶。
當盡去煩文
召卿與之一講
豈有妨耶。
對曰。
禮樂
積德而後可興。
太平之後
行此禮可也。
今時世。
太學便爲人人不欲投足之地。
而 殿下一興不似如臣者。
臨講一番
實無毫分利益
終敀於文具而已
至於輔導 元之 敎。
臣以積年延頸之忱。
獲瞻 歧嶷之容。
私心欣滿。
殆忘寢食
常自語于心曰。
若何而使世道淸平
人才蔚興
我 東宮邸下。
得以安享太平
區區意願
如此
苟有可以有輔於 睿學
糜粉何辭。
而顧今病勢日增
無望久留
則一二日留講。
亦何益乎。
伏願博選宮僚
以盡養正之道。
凡係敎導之方。
無失時日
以至於 睿學將就
則臣退伏田野
忻抃以死矣。
起伏曰。
臣一退之後。
更无登對之期。
請畢未盡之懷。
 聖學旣臻緝煕
何待加勉。
而衛武九十。
猶作抑戒。
學問之工。
豈可以 春秋晼晩而有所厭倦哉。
舜禹精一
中。
孔顔克復爲仁。
上下千百餘年。
其言答若合符契。
程子曰。
天德王道
其要只在勤獨。
盖不謹獨
則雖曰祛人慾
人慾有未盡。
雖曰存天理
天理有未純。
天德王道
終不可成。
聖賢心法
亦敀虛語矣。
豈非 聖學加勉處乎。
今夫閭巷學者
中年以後
志氣每有摧頹之患。
而况帝王之學。
又與韋布不同
君上一心
衰倦怠忽
朝政世道
日就紊亂
可不戒哉。
 上曰。
服膺矣。
先生復奏曰。
臣甞讀孟子
其論四端
最爲切要
其中惻隱是非二者。
仁智交際萬化機軸也。
盖自夫有陰陽
而其德爲淑慝
其類爲黑白
是非大分
判然矣。
聖人軆天行道也。
亦必扶陽而抑陰。
取正而去耶。
君子而退小人
天下古今不易定理也。
無是非之分。
便是長夜
而事之得失
人之賢邪。
顚倒貿亂
國必危亡矣。
是以古昔聖王於是非之際。
明辨洞察
而行之必以中
其所謂中。
明辨是非天理自肰之中。
而後世僞儒誤釋中字
便以含糊分明者爲中。
而其流必爲姑息苟具之㱕。
孟子曰。
所惡於智者
爲其鑿也。
智者
如禹之治水
其所无事也。
今夫東流
决之使東。
西流者决之使西。
豈不順且无事
而東者必挽之使西。
西者必挽之使東者。
用功難而事終不成矣。
平心觀理於是非之際而用其中
如禹之治水
則天下之事无難
而國其庶幾乎
 上不答。
良久曰。
今欲爲中。
必兼公字義肰後可也。
又曰。
俄言士子欲投太學云者
何也。
對曰。
太學
濟濟禮讓之地。
卽今人心陷溺
便作一鬪閧之塲。
自好之士。
豈不厭避。
而此亦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上曰。
如此之故。
欲得如卿者。
正士習耳。
對曰。
 聖上以臣爲儒賢而優禮之。
有若古人買死馬骨者然。
繼此而在野群賢
感激誠禮。
于于上來
豈不大有益於 東宮乎。
判書李縡
以 先朝近密之臣。
早年恬退
林下讀書三十年。
學識高明
爲後學所尊仰
宜與朴弼周一軆召致矣。
 上就執先生手曰。
今非文具
實予誠心
爲卿除去煩文
欲與元良同見。
何其持難乃爾
予言至此
而卿不回心乎。
安知 陟降不臨在於此耶。
先生起伏曰。
聖人不枉人志
何必如是廹隘
 上曰。
非爲廹隘
欲示慇懃之意耳。
對曰。
 聖上恩禮優異如此
而臣不敢奉承
罪當萬死
一退之後
瞻 天顔
不可復期。
只自嗚咽而已
請退出。
(按先生於是行也。
盖欲悉暴憂愛耿結之梱。
而 英廟聖旨
已主蕩平之治
及時事。
必顯有間然之意。
前後儒賢登此。
不以狼狽而㱕。
先生於是日奏對。
誠意所孚。
酬酢如響。
及論中字誤解之弊。
纔說水之譬。
則已示不槪之色。
欵欵視學一事敦廹之。
先生於此
雖偏被優異之 恩數
而其義有不可苟然而處之者
於是遂擧李朴二公
以應 上旨
而卽請退出。
翌日留䟽徑敀。
竟无一二大言闡明義理
嗚呼
此後无窮遺恨也。)
己亥
留䟽告㱕
乞禮被擅行之罪。
上書
六箴世子
 書略曰。
臣於曩日登筵
伏蒙 邸下書孝悌忠信正平六大字。
臣雙擎寶玩
如獲拱壁。
念此六字
雖出於一時翰墨之餘。
而實古帝王修齊治平要道
玆敢推演字義
各成二句短箴。
用替瞽御之誦。
其孝箴曰。
問寢視膳
夙夜匪懈
化合兆庶
永錫不匱
悌箴曰。
屈己徒善
謙順自牧
尊德尙。
興讓一國
忠箴曰。
反己自盡
祛僞敦素
充拓以去
萬物得所
信箴曰。
物各有則。
一循无違
興國人交。
至善在茲。
正箴曰。
一心卓立
百邪退聽
端影直。
四方敀正。
平箴曰。
如水之止。
衡之公
揆事裁物。
平在其中
史官
傳諭䟽 批于中路
 
批略曰。
日者
執手面諭
有 陟降在臨之敎。
心不動
是予誠淺。
所進元良書箴。
可知眷眷之心
元良幼沖
予批替答。
卿須少諒。
雖於道上
幡然悟之。
卿卽回入。
輔我元良
以不敢承 命之意。
附奏
十一月
上䟽引罪
削職秩。
不 許。
 前此
 上以先生徑還。
不得養老之禮。
只行視學
至是。
上䟽引罪
遣掖隷 賜饌
上䟽謝。
辭職名。
且因南至陳戒。
 時灾癘熾行。
因辭䟽略陳克体天地之心。
安養生民之意。
 賜批嘉納
癸亥
(先生七十二歲)正月
 世子疹候平復
上䟽引不參候班之罪。
乞蒙勘削。
 優批宣召
以病不得趍承之意。
附奏
三月
 下手書敦召。
上䟽辭。
 時 世子將行冠禮
 上特下手書
略曰。
已來參於元良齒學之時。
于今元服之日。
豈忍邁邁
卿須思 懿陵。
少諒。
誠淺眩暈
其猶手書
少諒少諒。
仍 命遣翰林傳諭偕來
先生以病附奏
上䟽附奏力辭之。
且請 召還史官
幷不 許。
世子賜饌
祗受
世子冠禮上䟽
請違 召之罪。
附陳戒于 東宮
上賜批敦召。
 陳戒略曰。
謹按後朝謁儀。
有宣 敎之辭曰。
事親以孝
接下以仁。
使人以義。
養人以惠。
我 殿下又別爲訓諭
反復百言
明白深切
足以昭垂萬世
孟子滕世子
性善
言必穪堯舜
宋儒陳瓘學者曰。
我爲孩童
豈敢學顔孟。
誠願我 元良
繼自今勿以幼沖自居
奮發大志
卓然堯舜三王爲法
常責之於己曰。
被何人也。
我何人也。
有爲者亦若是
于以學問極工
聖人能事
則德與堯舜同其大。
治與三王幷其隆。
臣雖溘肰塡溝壑
亦无恨矣。
(按䟽中。
有 殿下於 元良燕侍之際。
敎告如許道理之語。
盖欲自 大朝宣亦此䟽於 東宮也。)
四月上䟽病狀
請 召還史官
上䟽請譴。
且請 召還史官
公元1660年
 前 批有曰。
儒臣豈爲文具
頃者法講。
已悉大槩。
卿何一毫介意云云
去年登對時。
先生泮宮染身之 敎。
有臨講文具之語。
而自 上不槪於明辨是非之奏。
特有投足太學之問。
故或慮先
以此爲難進之義。
後因法講。
語及於儒臣
而又於䟽 批。
開釋如此也。
䟽略曰。
臣於 筵席奏對之際。
愚僭疎妄之失。
不可一二數。
至若事係賢關者。
臣亦豈不嚴重
而 垂問之下。
率口而對。
所謂駟不及舌
不待 聖敎
而臣亦自悔之不暇
肰其從容廈氊。
酬答如響。
在臣疎逖
亦足爲幸。
何敢一毫留滯心曲
作爲經年後難進之節拍乎。
公元1661年
閏四月
上䟽病狀
申請 召還史官
 備言畿邑廚傳弊民間之狀。
 批曰。
一向强廹
有欠尊賢之道。
從容致卿
禮卿之道。
偕來之臣。
其令入城。
以便卿心。
八月
 上幸 貞陵。
祗迎于路傍。
甲子
(先生七十三歲)正月
上䟽賀 東宮嘉禮
辭職陳戒。
 䟽畧曰。
伏聞曩者 聖心有所激惱
閉閤視朝許多日。
大小臣僚
鎭日求對而不獲 命。
遑遑罔措
至於相率排闥
 殿下此擧。
凡幾遭矣。
臣於再昨年入對時。
敢陳一二狂瞽之說。
則 聖上不以爲罪。
而猥許以頂門一針
積月停 筵之餘。
下視事之命。
有以聖人之心。
眞如天地之復也。
未幾月。
又有近日之擧。
所謂頻復之厲。
而上
下不交。
天下無邦者。
不幸近之矣。
此殆 殿下春秋晼晩
志氣漸弛。
涵養之功未充
克治之力未固而肰也。
誠願 聖上繼自今。
必以朱夫子平心和氣四字
爲學大根本。
又以程夫子廓肰大公
物來順應二語。
定性第一法。
凡於喜怒之發。
物各付物而己不與焉。
方寸之間。
虛靈洞澈
政令之施。
正大嚴肅
與天地上下同流矣。
仍念臣曾於前席
陳元良敎導之方。
以爲 殿下一動一靜一語一默
无非 元良觀感儀刑之地。
 殿下其毋以年紀衰耄而有所退沮。
亦毋以時弊習而有所懊惱淬勵精神
奮發大有爲之志。
孜孜典學
勉勉勤政
則 元良肖德作聖之本。
亶在是矣。
 賜批嘉納
仍令勿辭上來
二月
小學訓義事獻議。
 上以小學注疎略。
 命館閣攷輯稟裁。
思政殿故事
 遣應敎尙廸
草本就質于先生
先生逐條付籤於卷端
又補列其未備者數條於獻議之下以進。
並蒙 採納
刊入於新本訓義。
食物周給之 命。
上䟽辭不 許。
三月
以 私廟祝式事獻議。
 
上將親祭 淑嬪廟。
翰林問祝式于先生
先生獻議略曰。
帝王家。
承統爲重。
則 御諱之書。
不可輕議。
至於私親二字
無嫌碍。
而但此只出於家私主恩之例穪。
未有古例之明據
以此穪道有欠謹嚴
臣愚見。
不如直穪 封號矣。
五月
上䟽請罪
 時 上候違豫
藥院移直。
先生不敢私第
進詣東門外。
朝夕探 候。
及承 翌瘳之慶。
上䟽請徑還之罪。
附陳戒。
仍還沙村
䟽略曰。
 殿下春秋漸晩。
榮衛何衰。
其於聖人所愼。
不可不加之意也。
朱夫子有言
聖人血氣
有時而衰。
聖人志氣
無時而衰。
益加戒懼
以志率氣。
凡諸飮食起居節宣之方。
兢兢自持
無忽少愈之戒。
豈非我 國家億萬無彊之福哉。
末又請 王世子視膳之暇。
御書筵。
 批曰。
靜攝淸心
其本學問
章中勉陳。
其用感歎
雖然
百章豈若一登。
卿須軆慇懃之意。
幡然上來
用副靜攝求助之意。
仍 命遣史官
傳諭偕來
按時生(一作先)生外孫洪▣▣樂性。
以假注書承命來。
先生上附奏辭。
 批曰。
此時欲見卿。
若今瞻雲漢也。
先生上附奏。
上䟽
引未參賀班之罪。
附陳戒。
 䟽略曰。
 聖批中靜淸心
其本學問云者
誠可謂得其要矣。
鄒聖所謂養心善於寡欲
呂成公所謂心廣軆胖
百疾俱除。
正此之謂。
八字 謨訓
盖已默契之矣。
苟 殿下因此而益加存省
幽閑燕處之中。
不懈嚴恭寅畏之念。
義理潛玩之際。
自得優游涵泳之趣。
物來而順應
事過而不留。
意。
自除
懊惱无作
常使心境和泰
志氣淸明
豈徒有補於一時攝養之節而已
自可馴致乎古哲王所其無逸歷年無彊之福矣。
 賜批嘉納
九月
推 恩陞嘉義階。
 時 上入耆社。
推 恩耆老
各加一資
十月二十九日壬申
(卯時)考終沙村精舍正寢
 易簀前數日有詩曰。
淹病東岡歲月荒。
天高木落悲凉
池心老鯽愁方凍。
墻角寒花不耐霜。
竹几塵埃埋舊卷。
紙窓風雨對深觴。
天機滚滚无端始。
須識純坤兆一陽
是日
怡肰無怛化意。
外甥李輔天。
勉以志事而已
(按尹公得觀竹巖漫錄曰。
杞園易簀前數日有詩曰云云
語心悲凉
盖魚丈心事
不得不肰者矣。
先生晩年
困於疑謗
心事不白於卋。
雖其盛德深厚
不知不慍
隱默以自終。
自然有悽感之意。
發於逍遙之般。
至今反復玩味
槪然有餘悲焉。
公所
心事不得不云者
微意可見
而亦或有不欲顯言者歟。)
上聞卒逝之報。
下 敎隱卒有加禮
公元1664年
 傳曰。
贊善飽德山林
夙負士林之望。
頃年一瞻。
尙今思之。
此單遽上。
傷悼曷喩。
仍 命喪葬等事
禮葬外。
一品例擧行。
凡係隱卒之典。
不盡錄。
(按先生後前後 恩敎之發於筵席者亦多。
後三年丁卯
錫胤副修撰。
上䟽曰。
臣父平生自處非分
力辭經 筵召命
至於聖學進修之工。
一念耿耿
未甞食息暫忘。
臣每退自召筵。
講書之自止多寡及 上數之俯宣於講官者。
臣必一一㱕傳於臣父。
臣父聞之。
欽歎 聖學造詣精深
殆欲喜而忘寢。
其或久在 靜攝
有日
則亦不覺憂悶形於色也云云
尋蒙 召對 下敎曰。
贊善山林宿德 屢朝禮遇之人。
予之眷遇甚隆。
年前元良入學時。
贊善入參。
予尤不能忘矣。
後日 召對
 命東宮侍講 敎曰。
儒臣之父贊善
平日東宮講學事甚嚴。
今日東宮進益如此
不令贊善見之。
後十三年丁丑
錫胤特進入侍 講筵
敷陳文義畢。
 上稱善曰。
卿父故贊善
曾於入侍
桀紂之惡。
第一
餙非拒諫
悚然至▣于今不忘于心。
今卿所奏。
贊善此言相合矣。)
公元1661年
十二月
 遣禮官吊祭
 致祭文。
弘文舘校理兼知製 敎趙明鼎製進。
黎湖朴公操文來哭。
 朴公聞先生訃。
爲位而哭之甚慟。
至是。
操文臨哭。
其文曰。
余病伏隩。
有若瓠繫
幷世之賢。
率多未際
晩與公識
亦止一再
公平生。
道終始。
古井無波
良玉纔纇。
闇肰之章。
占外知內
有味隰桑
愛矣
不謂
謂言早晩
更卜一會
中半之約。
徒勞準擬
孰云不幸
訃車忽届。
心期都謬。
講劘永已。
交臂而失。
寧不傷愾。
力疾來哭。
若接聲氣
神交冥漠
欽此綿漬。
(按當時及門諸公操哭之文頗多
惟安李公輔天之文。
德最詳。
足以想見典型
附錄于此
其畧曰。
嗚呼
先生仁和中正之情。
有淸純粹之姿。
加之以沈潛自得之功。
養之悠久不已之力。
盖自洲門聞道之日。
汔于東岡易簀之歲。
五十有餘年矣。
其所養之厚。
所造之深。
人人之所能窺測涯量者哉。
嗚呼
小子供遽灑掃先生之門。
亦已久矣。
先生敎人應物居家處鄕之方。
一事之非誠也。
先生言語筆畫飮食起居之節。
無一時之非敬也。
藹乎其陽春和穆也。
湛乎其淵水凝深也。
之而不見其喜。
之而不見其怒。
忿懥者卽之而望其私。
狡僞者望之而獻其誠者。
知其爲先生氣像也。
足以義理精微
可以破異說之詖邪
正大敦厚
本之乎經傳
瞻蔚典則
取之於韓曾
施之今則變俗尙之浮靡
之後而爲取文之羽翼者。
知其爲先生文章也。
若夫知無不到
而猶欲致察於章句之細。
無不備。
而猶見戰兢日用之常。
以上達而行下學。
有餘若不足。
疾病困谻而无一息之或懈。
衰暮耆耋忘年數之不足
小子於此
窃窺先生日新不已之實也。
若夫栖遅寂寞之野。
偃仰環堵之室。
跡卷一世而道通千古
優游百年之內。
浩然天地之間。
世道屢改而變故百出
譬若浮雲之過空。
不足介意
小子於此
窃仰先生不知不慍之盛也。
嗚呼
古君子困於憂患者多矣。
未有先生不幸也。
先生邃學盛德
一時英材
未蒙陶鎔之惠。
來世學者
承統緖之傳。
微言已絶於生前
道永墜於身後
斯世不幸
而抑後學無恨之恨也。)
二十四日丁卯
襄禮于豊德望先兆乾坐之原。
 贊成公議政公及殤子墓。
並同岡異兆。
先生墓。
贊成公墓十步
盖遵先生平日遺志云。
乙丑(後一年)四月
夫人卒。
 夫人友德配美。
閫則克備
壬子九月八日生。
卒于是月三日
葬祔于先生墓右。
後七十四年戊寅
玄孫洪奭周家藏遺蹟參据
行狀
公元1795年
甲午
(後六十年○ 純宗大王四年)家狀成。
 外孫李在誠撰。
(按先生行狀
孫洪公樂命
晩年屬筆未就。
至是。
曾孫璜。
屬李公。
成家狀。)
公元1809年
戊寅
(後七十四年)行狀成。
 外玄孫洪奭周撰。
公元1824年
癸巳。
(後八十九年)文集成。
 先生所著文集
二十四卷
嗣子錫胤編。
李輔天與尹得觀。
往復選正未及成。
玄孫命能。
又屬洪奭周及外曾孫正履
續校而成。
公元1825年
甲午
(後九十年)墓誌銘成。
 洗馬洪直弼撰。
公元1829年
戊戌。
(後九十四年○今 上四年)年譜成。
 玄孫命能就家藏草本
博考增補
與外曾孫李正履正觀。
玄孫洪吉周。
往復校勘以成。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