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x 页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行状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33H 页
先府君行状
先府君讳徵明。字伯祥。李氏。为全义县人。有讳棹。佐丽祖。有开国功。官为太师。府君实后之。迄于我祖。赫世繁昌。孝靖公贞干。善养百岁母。清江公济臣。有文武全才。为世宗宣祖朝名臣。其事迹具载国乘及家谱。清江公生正字讳耆俊。正字生县令讳重基。县令生同知中枢府事讳行健。自清江公以下四世。皆赠大官。同知生讳万雄。以文学行谊。负一世望。官止黄海道观察使。寔生府君。妣曰达城徐氏。达城尉景霌之女。府君之生。以 仁庙戊子岁十一月二十四日。始生之夕。观察公有梦月之异。少字月徵。所以志也。府君年十四。而丁观察公忧。继居祖妣沈夫人丧。能自尽其哀戚。而礼无违焉。癸丑。登上庠第五名。出游贤关。言议英发。率常屈其座人。侪流翕翕推伏。每有大议论。必就正焉。馆官柳秀芳。拟策士为文。用亵语。侮弄经训而慢先圣。府君入泮庭。声其罪逐之。秀芳由是废。甲寅后当事者。志必杀宋尤庵时烈。士类多欲抗疏颂其冤。顾畏忌无肯。有先发者强起府君。府君时在野。骑一款段以入于城。远近闻之。争赴者七百馀人。事乃克举。府君以布衣。名论甚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33L 页
盛。先辈诸名公。皆深相期与。而清城金相公锡胄。每称以国士国士云。府君长身美须髯。神采殊烨然异众。性开爽。与人交。推诚不疑。输发府藏。无所欺隐。时亦间以谐笑。然素刚简。志节落落。其遇事直前。无所回避。未尝毁誉之恤。以此常为时辈所侧目。而许积当国用事。尤心惮府君。屡形于言。于时罗织之祸。遍及士流。府君亦不乐在京。奉徐夫人。归东峡。躬服力畎亩以为养。其所自奉。率人所不堪者。而徐夫人未尝不具甘毳焉。以其隙留意古人学。自病豪隽不受绳墨。则益读论语自警编等书。皆能成诵。庚申。当事诸公。交口荐进。家拜桃源道察访。辞不就。无何。居徐夫人忧。既阕。又用荐者言。不待次。连除义禁府都事,归厚署别提。迁户曹佐郎兼国恤都监郎。坐事罢。俄中甲子庭试文科。官居野处。相庆以得人。未唱名。除礼曹佐郎。改兵曹。判书赵公师锡才府君。府中事无大小。悉以委之。迁司谏院正言。旋以绣衣。廉问北关。既复命。复为正言。转司宪府持平。举奏尹世纪父子。居官不谨。诋辱台阁之失。选入玉堂。为修撰兼备边司郎。时 上新免丧。拜 陵日。观戎西郊。府君进曰。 殿下谅闇才毕。展谒 园陵。雨露之感。宜不胜怵惕。而礼毕升路。鼓吹发音。躬秉戎麾。介士交驰。臣谓此举非其时。必欲阅武。抑岂无他日乎。 上怒变色而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34H 页
罢。梁友澈之狱。选为问事郎。申公汝哲。又辟从事。为副修撰修撰者二。为副校理者四。又兼南西二学教授,知制 教。朝议期府君甚重。盖将浸浸向用矣。丙寅。京师诸道地震。 上因灾异。责躬求言。府君以校理。应 旨进疏。引前史陈戒累百言。而首论外戚曰。今之戚畹。虽名为士流。居养之所习移。人情易变。台弹之所激恼。素志难守。臣愿勉戒我坤圣。饬厉戚里。俾各谦抑畏慎。如明德马皇后之于外家。岂非公私之福。又论所幸张贵人曰。听言之阶不一。而来谗之路易启。致伤之道既广。而慎疾之意易弛。此宜圣明惕然加意。况张炫父子。曾所附丽于桢,楠者。处心行事。见疑于国人。 殿下今使其近族。昵侍左右。前头之忧。有不可胜言。自古国家之祸。多出于女谒。而又多由于此等人。臣亦愿 殿下放出。毋累清明之治。疏入。 上大怒。使政院。招诘事实。 天威震叠。旁观者色死。而府君对益剀切不少挠。金公昌协又言。府君言不可罪。 上益怒。命施以削黜之罚。于是大臣交章。三司伏閤力争。皆不能得。府君遂退居于西湖。不悦府君者。有谓臣事君犹子事父。子而谓父戒母。未之前闻。府君笑曰。此不伦之谈也。臣爱君敬君。当如子之爱亲敬亲。则事君如事父固也。其有过当谏。亦可取类乎。圣人于亲。则曰柔色婉容于君。则曰有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34L 页
犯无隐。至其为臣者。则圣君而戒以毋傲。中主而化于桀纣。今必證此。而戒父以傲。比父于桀纣则可乎。又况先事之戒。其何不可之有哉。久之诸臣。累以为言。 上不得已下。叙命铨曹。连举拟于内外凡数百馀官。而 上终不用。最后除忠原县监。县介于湖岭之间。地大而俗悍。喜斗讼。府君莅以刚明。发吏之舞奸者罪之。严立杀牛之禁。令行而民不怨。顷之。以擅开仓。赈贷饥民。就廷尉问。叙拜议政府检详文兼宣传官。以嫌遆。复拜副校理兼西学教授。张贵人母往来阙中。而辄乘有屋轿。谏官知之。焚其轿。榜其奴。 上震怒。杖杀法吏。府君请对。极言其非。且曰。 殿下使闾阎贱女子。数入禁中。接见王子。甚非所以导养之道也。后因冬雷之异。复陈修德用人之道。而府君因进曰。大学传之第九章曰。治国必先齐其家。必先之云。他章所不见。而此独言。夫格致诚正修齐。虽以工夫次第。序有先后。然不可以物有所未尽格。知有所未尽至而废诚正之工。又不可以身有所未尽脩而废齐家之工。至治国则自齐家而推之。故圣人于此。所以见家之不齐。则断不可以治其国也。愿 圣上之加之意。 上默不应。意府君有谓而发也。未几。时事遂大变。诸臣或死或窜。而府君亦就谪南海。初赵公师锡拜右相。人言噂𠴲。至谓由宫禁得之。府君为世道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35H 页
忧。私与妹婿沈公权有所言。而沈公亦已因水原府使赵亨期有所闻。至是。 上诘言根所从出。而赵公之子泰耇引沈公。沈公引亨期。亨期怒沈公不引府君而引己。乃举府君名。府君遂就囚。而置对明白。无复可问者。该府奏当请释。 上初可之。寻特命配海岛。盖 上久已怒府君矣。府君闻命即就道。既至。地湫恶。多瘴毒。府君处之无所不堪者。所居南。有望柱峰。府君易其名为望主。而筑室其下。扁以恍如。时赋诗以见志。居六年。未尝作入京书。甲戌。壸位复正。诸废置者次第召还。而府君用重臣言。叙拜吏曹佐郎。府君以为近世用人多不实选。况更化之初。尤不宜不明示好恶。欲力祛近世因循之习。务恢公道通塞人。识者韪之。而怨怒嚣然不止矣。移修撰。还吏曹。升正郎。复为校理。自是连拜弘文馆应教,司宪府执义,司仆正,司谏院司谏。又兼侍讲院司书,东学汉学教授,校书馆校理等职。其冬。以董役都监劳。进秩通政。为礼曹参议。入银台。为同副承旨。转至右副。移拜吏曹参议。其黜私秉公。率视郎署时。移疾辞遆。复佐贰春曹。改大司谏。俄除黄海监司。则观察公遗爱地也。时值岁大杀。饥死者相望。府君惫心罢精。以为政为他道之所不行也。罢五斗别收之规。猾吏之旁缘为病也。禁鱼场春夏之税。以其利与民。至其巡列邑则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35L 页
又禁饬厨传割俸之私。入以补赈。用绥集流逋。使各安业力农。有牛者相假借。无资粮者。官为助之。视其勤慢而赏罚之。治事之暇。留意军政。使画工。图五山城形便及设置方略以上。又以民弊之不可不变而通之者。前后陈请。而议多格不行。府君凡于为民易弊兴坏。必殚诚竭思。以为之。至是复上疏争之。其终曰。今臣思以先臣之所欲报于显庙者。报之于 殿下。臣若慢弃职事。则是负 殿下也。负先臣也。居周年民不以病告。及遆归。立石以追思者。遍数十邑。皆然。海西人称近古监司之善其治者。必以府君为首云。入为判决事,吏曹参议。先是。金干以学术。著名山林。甚为先辈所推重。而府君雅亦闻其名。遂拟除儒官。掌令柳重茂。目以乡生劾之。府君心不韪。戏谓人曰。柳台侮儒。吾将斥补远恶地。重茂微闻其语。恐府君。终不但已。遽自诉于 上。 上入其言。谓府君专恣不一参究。特命罢其官。久之。儒臣有为府君言于前席者。 上寻亦悟。即拜成均馆大司成。旋复移选部。府君皆上章力辞。因历言近世蔑儒之弊。既遆。又为大司谏兼管筹司有司,提调。筹司选也。而有司尤选也。府君益逡巡不自安。始 中宫废置也。发使陈请燕京。而闵黯撰奏文。语绝悖。为臣子无不痛惋欲死。书状官权持。不敢有所违覆。至其竣事。论赏升资。而持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36H 页
又择便利田园。求自占。前后除拜。一不逊辞。府君以为持宜愧恨内颂。而今乃如此为可丑。而朴公泰辅谏废妃疏。则其初与搢绅诸人。共立藁草。方朴公受刑。 上亲钩疏中数句文字以成罪。而率李墩所下语。其一又出于赵大寿者。朴公皆自当就死。而墩等终不敢首实。朴公之冤未伸。则宜自废其身而今不然。俱公议之所不与。乃并泥其清要之选。墩恨甚。至是得居铨地。首引持。处于喉官。佐郎李寅炳。难以政规。而墩不为动。府君乃上疏言状。而并劾墩。 上以持故右墩。批旨极严不忍闻。府君诣台自列而曰。殿下于喜怒之节。每不免失中。臣固尝为之慨然。今又为权持。并与墩而置之无过之地。不体在下公议。不谅当日政规。欲以雷威摧折。使不敢出一语。则是岂所望于 圣明者哉。于是。修撰李师尚独劄请遆府君。而尹伉者。素无赖。受人阴嗾。继上章力诋府君。 上察其倾险。斥而不受也。府君顾常有恒言曰。党论之不息。而国家终亦必亡。吾无他才学可裨补国事者。然唯不欲抱薪助爇。以益焰焰之势。以故。其立朝言论。未尝不在于和平。而虽平日素忌疾者。亦不敢以偏私目之。至是墩之党与自疑惧。怪论百出。至谓府君欲分门树党。属有秋官新除之命。府君因辞疏言。臣之为铨郎。适当甲戌初。凡于通塞人。虽其持议。常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36L 页
主平恕。而缘臣语锋太锐。招怨日深。一人见塞。十人怀疑。十人造谤。百人同嫉。遂使举一世几为仇敌。臣之踪迹。安得不危且孤哉。会关西伯以罪罢。而客使又压境。庙堂佥举府君。增秩嘉善兼两西管饷使以往。关西。素烦剧难理为八路最。府君视事未久。谙悉事宜。明赏罚以别淑慝。每簿讼盈庭。令数吏执笔。耳听口授。须臾而尽。无不各当于理。由是案无滞牍。吏服其明。初 国家设体府库。广居银货。为不虞备。既日久。浸为大商因利之资。储偫一罄。官拥虚簿。少欲整顿。辄走京师。扇谤言以倾任事之人。百计沮遏。必遂乃已。前后按道之臣。视其然以为是当然者。不复致诘。为弊滋甚。府君曰。吾不可以废吾职。设徵债厅。严督之。束豪猾辈不少挠。于是。库礼而财羡。有通事数人。缔交清人。凭藉气燄。以病官利己。人皆患之。而顾无以戢其势。及是惮府君锄治豪强。雉兔逃匿。吏不能得。府君悬赏购捕。杖而毙之。人皆快焉。府君在西堇数月。威声所及。一路肃然。或谓府君政。无或过于猛。非所以治海西者。府君曰。胡可同也。海西之人。饥馑于困。危亡于阽。吾唯是之拊摩。又安可䲡以威罚。至于关西。俗纷厖轻触法。而其赴利如骛。内而货财之源日伤。外则强邻之喜怒恒是之。由此而弛吾法。乌乎施吾法哉。其冬。朝臣建议请开市于鸭绿江。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37H 页
府君甚忧之曰。非我之利。唯敌是资。又启日后无已之弊。既力不能禁。则遂有解归之意。而又病甚。累疏辞遆。以故其所规画者。率未及设施焉。入为刑礼曹参判。移拜行大司成。府君凡于除拜。未尝为饰让。其所辞。必于不受。至是引徐公必远事。力辞不就。屡拟都宪,玉堂之长。恩命辄皆不及。俄出为京畿巡察使。兼管两府事。翌年己卯二月。旧疾重发。有所亲医请进其方。府君不许曰。吾先子有纯懿茂德。而位不称焉。又不永厥年。吾才与德皆不逮前人。而寿与位独过之。若此不足。于何而足。命之在天久矣。治疾何为。自是病益加。再封章乞遆见任。而大臣又为言于 上。 上始许焉。俄而闻 王世子患痘疮弥留。府君将担舁诣阙下。子弟谏。不听曰。吾一息尚存。其敢自宁处乎。既返。遂至危谻。口占寄弟诗。家人进药则却之。神识不乱如平日。启手之夕。不肖孤号泣请所欲言者。府君曰。吾胸中正自无滞碍。其何言之有。先人见背而吾兄弟藐眇。岂自意成立。至今日。亦既抱孙。亦既从大夫人之后矣。死奚所憾焉。风水之说。吾性所不喜。糜财厚葬。古人所讥。吾死之后。敛以时服。棺用薄板。返而葬于先兆之侧。柒足以蔽棺。祭不得礼。如斯而已。其可矣。有京兆之除。不能拜命。以是月十三日。终于正寝。春秋五十二。其年四月。窆于杨根古同山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37L 页
丑坐之原。去清江公墓不数武而近焉。府君有二男一女。男长德寿。次德海。女适沈凤仪。府君气峻而言厉。性明决果断。敏于辨事。务持大体。而略其细者。至其自信而守之确也。则凛然有不可挠夺者。信命顺理。善能开遣滞累。家人未尝见其有忧恼之色。设于容面。每论事 上前。截直方正。无所屈挠。不肯俯仰人主意。于朋友喜尽言。见有不可。面告直斥。至或有面颈发赤者。盖前后立朝堇十年。虽以此积忤上下。屡遭挫揠。而不之悔也。其居家待子弟。严而有教法。事寡妹。甚有恩意。通共有无。不使匮乏。教其二子。勤劳勿惮。俾厥终有所成就。其长贤而早死。府君哭之过时而悲。其敛葬具。皆己之自出。与季判官公。友爱甚笃。分基连屋。朝夕与处。得一味之新。必与共之。从兄没而其家无所依。则瞻恤益勤。为经理其家事。男娶妇。女有所归。皆不失其时焉。自以早失二亲。生日不设馔。不听丝竹。朝服之外。终身不衣纯采。祭则致其诚。或在外不亲。则晨起具冠带俯伏。未尝不涕沾衣襟也。不肖孤既罪重恶极。遘玆酷罚。叫号上下。无所逮及。则大惧平日言行浸远而浸微。荒迷顿绝。不能文字。敢直书耳目之所及记者。以为状。至于发扬幽潜。则敢以祈于当世立言之君子云。
京畿观察使李公行状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38H 页
公讳世载。字持叔。龙仁之李。皆祖丽朝太师吉卷。太师之后。圭组相望。世有名德。国乘家谱载之备矣。至讳士庆。文科大司谏。光海政乱。独扶正论。是为公曾大父。大父后地。进士早没。 赠承政院左承旨。父河岳。罗州牧使 赠户曹参判。娶海平尹氏。县监悦之女。生二男。继娶青兴君 赠谥忠庄李公重老女。生三男。公李出而序居第四。生以 仁祖戊子岁八月九日。幼颖特。稍长。气度伟然。遇事辄果决。晚庵李公尚真。敀以子甚器重之。甫冠。连发大小科解。又中丁巳增广。旋罢榜。丁参判公忧。壬戌。升上庠。癸亥。又丁母夫人忧。乙丑。服阕。授典设司别检。丙寅。中别试魁。以违格拔我民。越境杀清人。清差到滦行查。领相南公九万,判金吾南公龙翼。当赴滦听勘。以公有识虑。胆于文笔。启换义禁府都事以自随。戊辰。升掌苑署别提。以僚席匪人。不仕。俄除长兴库主簿。转司宪府监察,工曹佐郎。己巳。出为黄州判官。其夏。中宫逊于私第。公治事馀。唯闭户看书。一不听声伎。任阃者为其晬辰设宴。躬请邻邑宰。多与席而公竟独不赴。有新贵按西关。慕公政声。欲辟置营下邑。公故以言触其怒。竟又免其偪。黄为西路巨邑。公莅事未几。束吏拊民。节用祛弊。百度脩举。又捐月俸。得米六百斛。别贮一庾。以为客使雇马备。民力大纾。及解归。民立石追思。壬申。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38L 页
除南原县监。不赴。甲戌。中谒圣第二。即除成均馆直讲。移兵曹佐郎。升正郎。国家大小需用。皆取资军丁布。而法久弊生。猾胥作窠穴。库储一空。为郎官者。方且敛手受制。漫不省察。公塞奸窦。釐乱簿。使吏不敢复售其奸。冬。拜侍讲院司书。移司宪府持平。时希载罪犯不道。领相南公九万引周礼八议。欲贷其死。公曰。大臣存远虑职耳。台阁唯知断以大义。争之甚力。乙亥。拜司谏院正言。病遆。复拜兵曹正郎。三月。 王世子入学。极选陪从宫僚。复拜司书。礼成。又移病遆。夏。又正郎兵曹。因掌试岭南。以持平复 命。疏陈岭外民瘼。又论接慰官俞集一奉使不职之罪曰。交邻之道。诚信为贵。集一逞其欺诈。失远人心。其终怨敀朝廷。 上允其言。命削集一官。逆抗为谢恩正使。惮暑程。屡退行期。公又言。抗以近宗。只为身啚。不念国体。其骄纵无严之习。不可不惩。 上又命罢抗官。秋。连拜正言,司书,持平。尝论李义徵罪名于筵中曰。不但国人皆曰可杀。 殿下历观前史。岂有人臣负此罪名。免于刑僇者乎。 上命赐义徵死。遆拜京畿都事。冬。还拜正言。丙子。又除持平。自乡承召。道见明惠宫人设淫祠。公因辞疏言。目今民穷财匮。赒赈无策。 殿下捐累万生灵仰哺之资。尽敀妖巫囊橐。此已寒心。且托以光陵密迩。别设一卓。指拟不敢拟之地。其辱 先王在天之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39H 页
灵。累 殿下奉先之德大矣。 上优答之。 命杖配宫人巫女。病递。以军衔管赈政。夏。拜侍讲院文学兼带春秋馆记注官。移持平。时李弘渤埋凶事发觉。辞连希载奴业同。南公九万又不欲究竟。公以为关系甚重。不可不穷讯。或有止之者曰。前后所争。恐致大臣不悦。公以为台阁畏大臣。岂清朝美事。竟发启力争。柳相公尚运。以公刚方综核。可当一面。剡荐于朝。俄而东莱缺倅。庙堂佥举公。为府使。升通政阶。时经幄乏人。公荐入馆录。未勘堂圈。而遽超资。朝议甚惜之。公既赴任。揭榜布告。申明约条。商贾冒滥之习。幕裨受赂之径。并加禁绝。谨守馆门。以严倭人出入。操切任译。以防吾民外交。交市必令早罢。无得犯昏。接待则又务尽其恩信。奸猾屏息。殊俗畏慕。时倭差络绎。或请行新银。或强争郁岛。公以为虽寻常买卖。必有可否。岂宜以不可用之货。强行邻国。苟银矿不如前。唯当随采精鍊。而必使我国重鍊者何意。虽铢两之微。一出馆门。是示我开许之意。启彼徼倖之心。若有犯者。当即枭示。又论郁岛曰。郁岛是我国疆土。舆图所载。文迹昭然。若尔所称竹岛。非我所知。今于书契。舍国乘所载之名。遽改以所不知之竹岛可乎。疆埸自有定界。再来强聒。惹起边衅。咎将谁敀。我为边吏。岂敢烦禀朝廷。倭差理屈。反请书契中。注以竹岛一名郁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39L 页
岛。以明一岛之有二名。于是郁岛始敀我国。而争端息矣。公乃请改给书契。朝廷不许。有奸民诱引两女子。将行媒倭人。事觉而逸。公意其匿馆中。发军守馆门。大索终不得。乃以文字。责谕头倭。摘其可疑二倭。拘致马岛。俾即处法。有民庐八十馀区。密迩馆所。倭人犯禁。我民潜通。皆由于此。乃移其民远岛。而烧其庐。馆倭望见皆色沮。居十日。新银代官倭及栽(一作裁)判郁岛差倭等。从倭二百馀名。连日阑出。公已料商译辈为之怂恿。启请随现枭示。有一贾竖自知不免。呕血而死。于是。令任译责违约之失。仍撤两委日供之需。示不以使价相待。申请朝廷。切责马岛令先正阑出之罪。然后徐议其所要。两倭大穷。请以五件事输诚赎过。所谓五件事。即公作米布权减。一年九次使价权停。不送积年所逋。公米减价和卖等事也。公即驰启曰。彼虽虚喝抵赖。实欲乞哀𦇯缝。若使远人。罪无自赎之地。书无改撰之望。则罪倭之依朝令处法。固未可必。而适使输诚之意。反为含憾之归。无宁姑示宽典。使操纵在我。国体无损。不害为羁靡之一道。朝廷反以公为忼愒边情。至请拿问。戊寅二月。就理。置对明晢(一作晰)。得蒙宥。其后改给书契。许用新银。凡倭所欲无不曲从。而输诚之说竟无实。罪倭亦未能致法。公之所料凿凿符验。而朝廷处分。适中狡倭奸计。至今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0H 页
识者恨之。始公赴莱也。贫无以资装。贷训局军需银数十两。及其遆归。幕裨交谒。苟今不报。后恐无从办出。公终不许。继莅者闻而偿之。后有舌官入马岛。旧裁判平常成问曰。向时莱伯。今做何官。曰。方为关西伯。常成曰。廉威才望。莱府百年来一人。常成曾所不悦于公者。而其言如此。秋。叙拜兵曹参议。移承政院同副承旨。俄出为岭南观察使。岭南难治甲于诸路。且当饥疫馀。军额大缩。须良丁万馀方可。公以为有国急务。无大于此。先汰巡营匠军二千名以充之。亦令左右兵水使视巡营为准。皆狃于收布私用。初俱不欲。及闻公将论启致罪。始恐惧如今。孑遗之民。赖以免。括丁骚扰。田制尤疏漏。经界混而虚实不分。豪右占其利。小民重困。公乃取阅七十州田簿。尽得其隐漏。并与地部税案而釐正之。一岁贡赋。加至万有馀石。柒谷架山城据左右贼路。公移储旁邑米万馀石。多造守堞器械。加筑重城。以为阴雨备。庆州有数百土贼。朝议动于虚声。欲以辇下宿将出镇。公闻而笑曰。此不过鼠窃狗偷。何至烦官军。巡到庆州。以不善治盗启罢府尹及讨捕使。下令旁邑。能捕竹长贼者。有厚赏。永川民果袭贼射杀三十六名。生获百馀人。诛巨魁二人及党贼吏。流民投属及妇女被掠者。悉遣还本土。焚其徒籍。奸党散落。清道有一人不知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0L 页
自何来。言语诡异。自称漂海汉人。不但小民信之。列邑守宰。亦多为言。公即召至。赐以食与之言。徐曰。此必我国人。诳惑愚民。以讨食者。移牒译院。招汉译以试之。果得虚妄状诛之。忘忧堂郭公再祐庶孙女。在玄风。既许嫁于人而未行。密阳贾竖诈称曾与女有奸。讼于官。词證甚备。女邻家妪又證其行媒。女家无以明其不然。公甚疑之。四易推官。而前后如一。乃上之营。公命置老妪于别所。先问贾竖曰。汝奸郭女。有何赃證。曰以烟茶囊换其裹肚。为两相记信之物。公退贾竖。而进老妪问曰。郭女裹肚。何以偷传贾竖。妪色动曰。吾既为贾人行媒。其夕与女同寝。夜分后。女曰。北户不闭耶。何多寒气。翌朝。女又曰。裹肚不知在处。又见烟茶囊在女枕边。以是知贾人如约而来。公复厉声诘之曰。汝既行媒。其夜何必往宿。女果以裹肚相赠。翌朝之搜索。岂理也。欲施杖究。妪始款服。果受贾人金。偷给裹肚。以證其行媒。即杖配贾人及老妪。使约婚人。必娶是女。资以奁具。一道咸服神明。后郭女闻公没。为位而哭。心丧三年。至亲相讼者。必两治然后栽(一作裁)决。讼山者。必先罪占山地师。牛禁。付之讨捕。使不徵赎。而治以治盗之刑。莅任三载。终不尝牛肉。各邑无敢冒犯。以致牛马郊放经夜。而无偷窃患。安东民有讼非理者。判状斥退后一年。变其名。为再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1H 页
讼计。公记之。诘其变名状。其人果服。巡至昌原。有邑民为土豪所困。庭诉其枉。公为杖治土豪。踰年昌民复到营。公曰。彼昌原民。为何又来。幕裨讶而询之。果昌民之曾诉土豪者。少日家使僮指亡去。落发为僧。十数年后遇诸道。便能识之。凡文移列邑。过限不报者。辄一一督责无遗忘。以故吏不敢肆其欺。守宰虽远在数百里外。常如公在侧。惴惴奉职。不敢慢忽。盖公为政。必先振纪纲。威制豪强。举劾贪污。而其馀细节琐目。无不随而张举。尤长理剧。遇事立断。案无滞牍。由是号令风行。一路肃然。岭南人论公治绩曰。聪明无愧于具洛洲凤瑞。而严威过之。庚辰。秩满遆。拜刑曹参议。移礼曹。又移同副承旨。转至左副。遆拜兵曹参议。旋移右副承旨。以病违召罢。叙拜户曹参议。辛巳六月。擢授平安道观察使兼两西管饷等使。升秩嘉善。关外穑事大无。秋成之节。已见流民。公赴任之初。遍谕列邑。省民间浮费。发土豪巨商规利藏谷者。撤罢市店酒沽。而申禁海西关北之牛商。先籍道内谷物。次计四十二州人口。伐薪海岛。煮盐七千馀石。又以军丁绵布三百同。换湖南米一万石。而又以地远难输。换江都米。驾海运致。于浿江。作酱一千馀甔。自岁前计口分给。至春又俵盐列邑。以救民间菜食。量给谷种。劝民耕作。北民闻风就哺营下者。六千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1L 页
馀口。众以赈资不赡为言。公曰。北民亦朝家赤子。岂忍二视。乃计日颁粮。招营下居民。每户各授三四名。使备樵汲。既虑其有雾露之病。亦欲使主客俱便。麦熟后。放还故土。人人感泣。是岁灾荒西民。免于流离颠连。安坐治穑事。殆同乐岁者。繄公是赖。立石颂恩。比岭南为多。龟城路傍田。有公暂憩处。民相戒曰。此我公所憩。慎勿耕夷。至今耒耟不入云。北使接应大为西民弊。其中站䌷尤难支。一经敕行。道内所费可百馀同。公以为此乃我国舌官辈所幻弄。乃令之曰。有敢言站䌷者斩。移文海西。亦使一例勿许。庙堂诸宰。动于舌官之虚吓。多移书劝公。公终不为动。又清人所索。只凭口传。公令舌官。成手本着押以上。受手署然后验照施行。当该邑倅。又着署考还。一如地部之为。通事辈不敢居间用事。支敕之需。比前减半。后凡有敕行。其申禁操切。一如前。通官金士杰。果因站䌷事发怒。声色甚厉。公乃斩通事犯令者一人首。揭之龙滦馆前。一行胡人无不失色。士杰亦气沮不敢复争。通计三路所除站䌷。大约三百馀同。仍启闻为恒式。敕行还至宣川。公以鬓疖不得随。上价揆叙致药物数种及一小石曰。此石善消肿毒。传家之宝。今以献公。仍私语舌官曰。尔国关西伯。即他日伏节死义之人。安得不敬。士杰又以䌽段杂货来献。三献而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2H 页
公三却之。士杰愠曰。是胡人我也。公不得已受而散之。从胡之落后追行者。望见公路上。辄下马避匿林薮间。俟公过。乃敢骑。其畏慑如此。慈母山城。当西路要冲。而旧无粮饷器械。公取赈馀米万斛,银万两,绵布三百同。以为不虞储。又造鸟铳七千柄,火药四千斤,弓矢,鎗剑其数亦多。并库而贮之。升郡为府。移驻城内。永柔之德池筒。有稻田可下种千馀石。而岁收未满数千斛。公多备农器耕牛。使标下军卒。耕垦其中。仿古屯田之制。秋果获二万斛。建仓舍三百间于城东南。而积著之。就城内岩石。凿百馀臼。以作守城时舂粮具。聚秆菆煮焰硝三千馀斤。或言德筒所收逐岁增加。将无积置处。公曰。关西有十二山城。而饷道俱不赡。各借德筒二年。不数十年。皆将为得力之地。人服其远虑。公又以为江边贼路踰越岭隘。不趍宁边。则必出龟城。而今之议者。徒知设关宁边。不思致力龟城。不可谓智。乃闻于朝。使府使权洵。董筑州城二年而功讫。是役也公自往莅之。见城外有累累堆阜。试使人掘之。乃高丽名将朴犀所埋砖甓中。有一大砖刻朴犀二字。遂取筑女墙。以其事甚异。为犀立祠。俾春秋享献。箕城为西路第一关防。拘于丙子约条。不敢缮修。公每周览城池。为之叹惋。植木堑外。聚石城内曰。以待日后有志者。西北素称弓马之乡。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2L 页
而狃安日久。文教太胜。公每存戒苞桑。作阅武亭。选善射士三百人。逐月试才。分番以五十名。而厚其廪饩。于是武士竞劝。公西关之政。其大者如此。其馀若岁出江界耗谷。以资戍卒。刱给布絮无衣镇将。变通关市。以革积弊。放还徙边人子孙永编罪籍者。摘发虚减谷物。还录饷簿。举劾赃污吏。以除民害。若此类虽略而不详可也。成川有银店。前按使以李旭监采。旭剥民私入。冤苦载路。终至状诉秋曹。事下本营。旭于营底各库。又多窃簿书盗官物。公按查尽得其实。乃请枭示境上。以快人心。前使憾公入骨。密嗾台官。必欲甘心公。飞语构煽。又无所不至。计既不售。则又募平壤人郑明金。假称店人。击登闻鼓。构捏公甚力。及至查究。情状辄败露。末乃使旭子兴瑞。叫阍称枉。而诬辱公尤绝丑。公乃上章辨之曰。昔宋知台州唐仲友。多行不法。朱子按之。不挠私嘱。此不过先公后私。夫岂偏恶仲友为此已甚之举哉。臣之当此查事。固已不幸。而昨今年来。訾臣蜚语无所不有。搢绅之间。亦多噂𠴲。且令贾竖贱隶。为臣对只。独不念贻辱朝廷乎。仍列数旭可死十罪。时谏院方请诛旭如公状。疏入。 上优答之。即 允台请。自是公见忤巨室。官职多在通塞之间矣。癸未。秩满还朝。拜汉城府右尹。甲申。移拜户曹参判。三月。两拜司谏院大司谏。皆以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3H 页
既通而曾见枳。辞不就。复拜户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移承政院都承旨。遆拜兵曹参判。秋。以陈奏边民事。拜副价。赴燕。到凤城。守将问公军官曰。尔老爷非年前出镇西关者耶。尔时燕人不敢东渔。我闻威名惯矣。过东关。有吏部郎亦奉使山东。历过舍馆。愿识公面。馈生鹅山查煎。到蓟州。知州亦送鱼馔香茗。劳问行李。至燕。吏部侍郎揆叙。以书致意。使十二人。担送酒果糕饼鱼肉。逮复路。又遗琉璃笔筒,班竹扇,貂尾笔,白雁图障子。公病不服水土。通官金士杰朴得仁等。为汲半百里外玉井水。以备厨用。食味之稍可于口者。无不竞致。每日候问甚谨。此皆东出时见塞站䌷者。有宿憾于公。而今如此。太和殿朝参日。提督以公病禀于礼部。屡劝公还馆善摄。使大通官金彦会陪从。彦会率家丁。自居前呵路。通官辈曰。非副老爷。岂为此以自损体貌乎。旧例我使入中朝。自凤城至通州。皆有颁料。前后使俱未之知。一任胡人冒取。人马饥疲。冒犯清债。职是之由。公严饬护行通官。遵旧例受出。一行赖以有济使。公常禁喧哗步履声。胡人之过公户外者。必脱靴竦身。疾趍节使行后。公渡滦关。东驱车胡人皆言先去。副老爷严威。无减老虎。例受银缯鞍马。尽散从行。行橐萧然。东使自燕还。辄言张飞虎者。据海岛出没剽掠。将为东国患。此乃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3L 页
译辈诳谲。而朝廷信以为然。一飞虎而前后数十年间。告其死者十数人。告其不死者亦十数人。辄俱蒙恩赏而一纸题本。每费公货数百金。公居常笑之。是行。试令购飞虎事。译官持示数行书曰。此乃中书官秘誊海贼事。价约二百金。公密令军官。持纸束。海错换取之。于是。悉得其奸伪。归奏筵中曰。多费公货。购求伪书实无益。而徒为译舌欺卖。 上曰。卿言诚是。此后勿令购得。不数年俞得一。又以飞虎事请赏译官。而此路复开。乙酉春。复命。即拜刑曹参判。俄出为京畿观察使兼两都留守。道内诸驿。役烦弊痼。其走卒。皆雇都下无赖辈。升平时。虽或支吾。若值缓急。必致涣散。此由马位土田经界紊乱。诸驿奴婢漏落者多。公使察访。考较帐籍。踏审位田。得八百馀结。男女一千三百馀口。择年壮百馀人。除贡轮番。驿路颇苏。公又尝言畿辅为辇下重任。而无所统军兵。无以应仓卒变。且今耗财瘠国。病在诸军门。而总戎使尤为冗官。其牙兵散在圻邑。若革附巡营。团束操鍊。有事调发入扈。可以固根本。尝欲一陈筵席。而竟亦未果。丙戌。秩满。遆拜刑曹参判兼带同知义禁府事,筹司有司提调。舆论皆望公长本兵。虽大臣意亦然。而公竟以是年三月十九日。暴疾卒。讣闻。 上教领议政崔公锡鼎曰。李某宣力藩垣。素著忠勤。方当向用。遽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4H 页
尔丧逝。予甚悼惜。以五月十一日。窆于广州治东武甲山下。越十年乙未。移窆于退村面下牛山丙向之原。元妃 赠贞夫人李氏。祔焉。公长不踰中人。而广颡方面。阔眉疏髯。眼彩烱然。视远不眩。平居言笑温温。而临事严毅不可犯。天性孝慈。父母有疾。刺股进血。每以禄不逮养。为终身之戚。见人有父母者。辄怆然疚怀。一弟无依。友爱甚笃。虽微物薄味。必与分之。宗孙幼稚。挈置于家。衣食教养。俾不失所。祭祀亦自经纪。抚爱诸侄。无间己出。疾病躬视医药。远近宗族及亡友遗孤之贫窭无依者。常加存恤。曲有恩意。平生不事产业。百口不免饥寒。而振穷周急。恒若不及。见人有过失。不少假借。必引义规责。初若不相容。继以谆谆勉诲。事过曾不置怀。故人无不感悦。常教子弟曰。奢俭即祸福之兆。无才德而饱食煖衣。于汝过矣。慎勿喜侈靡。以祈福也。又曰。党论已成痼弊。色目虽分。俱是士类。何必齮龁倾陷而后快于心乎。世之好党者。专意进取。无体国诚。是岂士君子用心乎。取友择贤否。论事别是非。斯已可矣。又曰。尝见孜孜营利为子孙计者。未必久享其富厚。若子孙不学无识。财货适足为博奕酒食之资。如其贤也。虽无祖先之业。何忧贫贱。以故当举世侈汰之时。口绝财利之谈。处党议横溃之日。不事矫激之论。前后所莅。皆大州雄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4L 页
藩。而室堇容膝。衣止掩身。峡庄石田。不增一亩。为文不事彫饰。凡有所作。使人操笔。口占纚纚不穷。笔规松雪。遒逸有法。公既不以此自多。而世之知者亦寡矣。德寿尝问公之为治。无或太过于猛。公笑曰。诸葛公尝治蜀尚严。况今末世人心狡诈。纪纲解弛。欲化以呴呴之仁。岂可得哉。然吾屡镇外藩。其用棍刑未尝过十。故无一经殒其命者。如是而谓之猛。孰不为猛。此见公宽以济猛。深达治体也。德寿又尝问世言公坐宣化堂。能尽知列邑守宰所为。人或疑其有术。诚有是事否。公复笑曰。言者过也。凡守宰近接以言语。远接以文报。较覈之久。自能推此知彼。吾何术之有。此又见公精神之绝异。而吏事之精密也。公与吾先君子交最厚。年甲又同。而先君子名位居公先。当公释褐之初。先君子喜见于色曰。西北方面之任。度支司马之长。朝廷自此不患无人矣。及先君子既没。德寿与稚弟累焉在疚。平日交好于先君子者。皆棹臂不一顾。独公存恤悯念有踰于先君子在世之日。凡医药之需冠婚之具。无不毕致。悲夫。今世宁复见此义耶。今因状公之文。感念畴昔。自不知涕之流落也。公又善尹公趾仁,李公寅烨。而若李公喜茂。则实世所谓莫逆交也。先君子先公没。而馀数公者。皆后公后先没。先辈风流日远。而世道亦日以艰矣。岂不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5H 页
益可悲哉。谨据公实迹。叙次如右。以俟立言君子之采择。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5L 页
兵曹判书李公行状
公讳森。字远伯。姓李氏。其先咸平人。远祖彦。仕丽朝。官至上将军。入我朝。有讳从生。 光陵朝。策敌忾勋。封咸城君。谥庄襄。事载名臣录。四传而为咸礼君 赠右赞成应星。于公为曾大父。大父讳瀤。府使 赠判书。光海时以太学斋任。抗疏斥李伟乡等凶论。父讳师吉。少游尹美村宣举之门。己巳。继朴定斋泰辅陈疏谏废妃。见遏喉司。前后凡三娶。清州杨氏。同知中枢府事汝弼女。骊兴闵氏。广兴守汝镇女。并 赠贞敬夫人南阳田氏。副提学稼生五世孙。学生一成女。封贞敬夫人。公田氏出也。以丁巳正月六日。举于尼山酒谷。三岁患痘。几殊。田夫人梦老人。教以药。依其方试之。果奇效。五岁。随仲父壶山任所。府有池。方议取鱼。公即曰。此是引泉之池。苟决下而堤上。鱼可得也。左右皆惊异。赵相公师锡。尝行过尼山。见公奇之。归语子(一作于)相国兄弟曰。尼山某家儿。他日若辈当与同升游尹明斋拯门。明斋盛期许。尝与学徒会山寺。命即景赋诗。公有二句曰。大风起天中。落叶满空山。月如将卒星。星如兵卫月。明斋称赏久之曰。首句有卷舒肃杀之象。下句带将相气。遂取唐人诗兵卫森之义。命名森。时公十二岁矣。弱冠。随季父南原公廨。多鬼魅能迷人。及公至。一切屏息。又尝随至新宁官。运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6H 页
纸砧。用丁百馀人。不能致。公夜独出。移置官门外。翌日。人吏迭进以灾告。季父心知公所为。不之怪也。盘松旧第。近慕华馆。多大石。夜或移置。人多疑公所为。金相公构在本兵。称公胆略过人。陈达劝武。特于宣传官。加出荫窠。以公为之。癸未。亲临试射。公居首。特命直赴殿试。仍命公射驺。公五发皆中。 上大喜。勉以勤艺尽职。面赐豹皮。他日又试艺。公辄走上奔马。发矢奇中。一时称为飞宣传。丁外艰。乙酉。始唱名。由宣传官。历训鍊主簿,判官,副正,都总都事,经历兼备局郎,司仆内乘。丁亥。出为昌原府使。为治廉明。期而遆。绣衣启其治绩。而昌原民又立祠尸祝焉。除训鍊正。升拜内禁将。尝因试艺。谕以不忘赐第时所教。予用嘉尚。锡赉便蕃。除长湍府使。适当北使之来。通官有宿嫌于公。故欲生事。急索活秀鱼及牛潼数碗。公取麻子汁。盛以瓦盆。将举进。佯跌而覆之。旋命捽致严杖。实以重囚。替入。通官就地而嗅潼也。见受刑者血流殷庭。恻然为救解。活鱼亦因此不复索。府舍颓圮年久。官至无所寓。公多方鸠材。一新之。而民不知其役。治理屡登闻。己丑。升嘉善。移拜全罗左水使。辛卯。又除庆尚左兵使。周年告病。 上轸其伤于水土。特许遆。癸巳。由副总管。出为通津府使。数月而遆。旋除定州牧使。定为西关要冲。而旧无城池。公殚心惫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6L 页
精。措备物力。躬操板锸。与役夫均其劳。未三朔而讫功。东西者改观焉。乙卯。升拜本道兵使。定民竖碑以思。肃川有内奴持马出商。马归而人不归。家其状告本府及巡营。而皆不得其踪迹。又诉于公。公心知本府结怨者所为。故以捕贼之名。传播使闻。过数月。命营校往本府场市。初为伺察状。仍呼于众曰。杀人贼果在是矣。有一人从人后避走。捕得具服。以白毡裹尸投泽中。翌朝钓尸不得。而囚反前辞。公使于近泽五里内严搜得之。人问其故。公曰。杀人者恒有自㥘心。闻虚喝而走。固其宜也。移藏死尸乃同。倘所为欲使初招归虚。然一夜间。势难远致也。瓜遆。拜杨州牧使。丁酉。移拜南兵使。己亥。为禁军别将。当庚子 肃庙国恤。盛暑具甲冑。昼夜坐阵门。部伍严整危疑之际。群情恃以无恐。除水原府使。掌令任泂。以资历尚浅论启。 景庙教以此人不当论。辛丑。内迁捕盗大将。摘发如神。盗为屏息。尝招捕校语之曰。今日湖南咸安等邑大同数十馀驮。当到板桥。而强盗谋劫。黑夜掩捕。必不无生得失。若等由迂路埋伏以待。期于尽执拘以归。捕校等口虽应。而心不信。翌日。果缚致三十馀贼。皆京城游食豪悍之类。不杖而服。皆称神明。除训鍊都正兼都监中军任泂。又论启以随弹随迁。 上批曰。李某素有胆略。所莅皆有治绩。费辞诋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7H 页
毁。未知其当。出为忠清兵使。内移总戎使。又拜汉城左尹。移刑曹参判兼捕盗大将。时有三手逆谋。而所谓剑货。不得其端绪。公多般钓得。俾诸贼望风吐款。于是崔右相锡恒。白于筵中。欲以公录勋。且曰。李某为凶党所惮。隐然为国长城。只此可为首功。 上遂命录公元勋。促公膺命。公陈疏力辞。违牌者至十有三。得请乃已。除左尹。疏乞解职。就沐有佩符往来之命。仍宣酝。甲辰。拜御营大将刑曹参判。告病三度。加由异数也。其冬。李凤翼陈疏持公甚急。 上以其挟杂。严批斥之。公即纳命召。胥命金吾。继有崔补踵凤翼而起。公遂迸出城外。 上既命勿待命。而又命来待政院。再三催促。随以重推。公不得已入侍。 上谕公曰。予观历代谗人。每不出将相。此无他。将相权重。为人上者易疑故耳。仍引周亚夫马援事。反覆数千言。且曰。此等疏。虽沓至。予岂挠动。卿以名武。历事两朝。予之待卿虽浅。卿为国之忠。岂待予言。亲给命召。使佩以出。林柱国等。又连疏构公。公复胥命金吾。陈疏愿与凤翼等对辨。 批旨优渥。三遣太医视病。掖隶连持珍剂御膳。来问安否。俾勿控辞。归家调理。乙巳正月。大司谏俞命弘首发绝岛栫棘之启。 上斥不受。至三月始许遆诸职。五月。因筵臣陈达。遂有远窜命。旋以廷玉诬招。就囚。时旱甚。 上祈雨社坛。归路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7L 页
亲临金吾阅囚。而首问公。公辨对甚悉。即命移西间。大臣禁堂及政院三司同声争执。 上并严斥。至有三百年宗社将危之教。配岭南之昆阳。前一日。旋风起自虎头阁。从板门隙而入。净扫尘秽。迤逦而出。又于公第。彩虹亘庭际。初不过数丈。渐高渐明。明灭三次。家人怪之。翌日。公得释。又二日而雨。公整衣出庭中。冒雨危坐。行遣后。台启汔三年不停。批旨或曰刻薄已甚。或曰不公台谏。若此者不一。不可尽记。丁未七月。自昆阳特拜训鍊大将。 上临筵教曰。某以名武著称。故尤见忌嫉。向时人必欲构杀。予知其冤。所以亲临放释。方当励新之日。岂可沉滞不用。公承召入京。陈疏辞职曰。乙巳以前。父母生之。乙巳以后。 殿下生之。父母之恩。人皆有之。 殿下之恩臣独有之。 上赐优批。仍命引见。公既入对。 上谕公曰。向来使卿陷于缧绁。自顾初心。予常愧恧。王府疏释时。非特闵旱。保卿之道。不尔则难。予心卿几知之矣。既释之后。则当复授将任。仍令随驾可也。而若尔则重触时议。反有害于保卿之道。故移送西间矣。若使卿数年风霜。终至不还。则今日虽欲召。岂可得哉。终始未能尽对卿。实愧予颜。公拜谢因进曰。向来之人构臣罪者十馀事。而其中剑货一款。尤罔极。乙巳秋。有令捕厅更查之令。而尚未入启。此尤臣难冒之端。 上顾问承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8H 页
旨。赵锡命对曰。捕将吴重周费力究覈。而终无丝发近似。大臣谓其老病而遆之。代以他将。亦不得白地锻鍊。其破绽可知。 上遂谕公曰。其事于卿。苟有一毫近似。百计构捏。必欲杀卿。而何不即覆启。尚今置之。卿之白脱者一也。捕厅虽有故。不即入启。出入台阁者。宜无不知之理。若有可罪之端。岂不论启而终不更提。卿之白脱者二也。既知其白脱。有何难安之端。自是恩眷日隆。尝于次对。因关西伯状闻及左相所达。有兵营军停番之教。公独陈其不可。仍请令帅臣。每抽栍一二邑巡检。 上即纳公言。改前命。历左尹,刑曹参判兼知训鍊院事,军器寺提调。戊申三月。清州逆变猝起。中外沸动。公首捕世龙。以挫贼势。又多条陈方略。仍请身自出征三日弥恳。 上曰。卿若出去。将奈宗庙社稷何。予又何依。公遂不敢更请。一日。 上召公御座前。密书平火二字。而示之。公即取记注之笔。书对曰。晟贼常时畏臣。不必过用圣虑。且臣已送亲信将校于清州。俾火军器。未知此计能行与否。 上甚喜机谋之暗合。时贼报甚急。都城一日屡惊。廷议将列兵守堞。兵不足则用坊民参错其间。 上召公问便否。公对以为见今诸贼。多伏城中。若使坊民排列城上。必侧耳惬心。混在其中。乘机闯发。为祸不少。且要害处。臣已排布伏兵。如是亦足矣。 上大以为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8L 页
然。即寝其议。庙议又虑临急徵兵。有所未及。将使黄海兵使领兵上来。方发遣标信。公闻之。挽宣传官于路。即入告 上曰。量此贼不过为怨国之类。一时乌合。其势必将瓦解。在京官军。自足扑灭。何必纷纷召外兵。见今三南人心波荡。独两西稍安。今又示以朝夕不保之形。使西土人心。随复惊动。恐非得计。 上教以非卿。几误事。遂寝成命。公昼夜不脱戎服。拊循士卒。有一人病而号寒。解所着衣衣之。军中为感泣。敦化,崇礼受䤋之日。 上见军容整肃。谓侍臣曰。观此军容。虽外寇不难底平。况小丑乎。仍目公曰。此吾良将也。 上又以动驾时。无观光士女。玉色不怡者久曰。经乱后闾里离散。致此萧索。公即对曰。今此受䤋。异于常时。臣故严禁纵观。以肃军行。非流散所致也。 上曰。卿使然乎。色稍解。凡有大小军务。必咨公以决。公应对警敏。算无遗策。吴相公命恒出征而还言。贼徒畏某忠勇。不敢直犯王城。自相流言曰。某已为刺客所杀。今无所惮云。未久凶竖。果有欲害公者。诬以罔测之言。旋即自服。而公因此不安。胥命阙下。 上特送标信。使公偕入。执手慰谕。恩数旷绝。母夫人有疾。 上命间日归省。公陈疏言。母有戒不敢归。 批曰。嘉卿母训子有方。四月。录勋二等。升资宪。封咸恩君。公疏辞。 上又批以竭力扈卫。使宫城晏然。实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9H 页
卿等之力。何辞乎勋命。既出谢。命宣酝赐䌽段。己酉。拜判尹。夏。以加望拜兵曹判书。正言沈星镇以骤擢论启。 上谕以除拜之意。公屡违牌。至胥命金吾。 上开释备至。公不得已膺命。仍行大政。舆论洽然服其公。公自以为国朝以来。武臣之掌本兵绝少其人。遂力辞。 上引前例。反覆开谕曰。今若许遆。初何授焉。公复称病笃。 上遣医来视。优批不许所辞。后因左相李公台佐所陈。 上曰。卿虽不言。予欲保兵判。岂可使之不安。正言赵尚命又疏言。李某忠勇才略。非不合于将兵之任。而第自京兆直授本兵。致有物议。大臣既有所陈。谓宜姑赐变通。以重事体。 上斥以无义意。公求去益力。告病至三度。 上不得已特下备忘。许遆其职。以示保全之意。拜工曹判书兼都总管。又因特教遆赵公文命训将之职。而以公代之。时又有逆狱。宫婢伏法。而端绪遂绝。公设机。捕道昌。捕之洛。捕玉贞。次第取服正法。五月。昌庆宫内失火。公急遣幕校授以扑灭之。方身诣昌德宫奏状。 上始虑奸细之徒。有所闯发。闻公意言颇安。公因奏曰。变乱后巡检。不宜如前宫城外三军门。分更巡察。而此不过当更一次而已。况明炬高喝。虽有奸细。易以隐避。今宜自三军门。加定外营将校一人及军卒五人。暗行窥察。 上即允之。因相臣闵镇远疏。胥命金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49L 页
吾。纳命召者三。而还给者亦三。催促来待者四。而公亦四不进。 上对三司痛析前后事实。缕缕数百言。仍教曰。闵相疏。殆同急书。大臣如此。奈国事何。苟能追忆明陵。必不忍如此。嘘唏者良久。更命促召公。继送标信。公不得已入侍。 上谕以不当以大臣过举。引嫌至此。又曰。今闻玉贞招。埋凶亦及卿家。以此观之。前后被诬。亦可以洞辨。又曰。乙巳亲临金吾。特放卿者。知卿心事故也。御手亲授命召。公涕泣跪受。退而陈疏。复待命于金吾。批曰。知卿久矣。开释至矣。何若是其不安。久之。特下备忘命罢公职。而又命勿出公代。尝临筵教曰。手握重兵。身参大勋。而当戊申之变。贼招中。有受国再生之恩。决难挠动。至欲害之。其人岂非忠臣。虽疑嫉之人。见此可以释疑。而疑之转甚。至有以朝夕待变为言者。其亦无伦之甚矣。夏。拜汉城判尹陈疏辞。 批曰。苟一毫疑卿。前后眷顾于卿者岂若此。予志既定。决不舍卿。景纯王妃升遐。未成服。 上特令承旨书备忘。复授公训将。公恳辞屡违召。屡承严教。而抵死不出。因赵右相文命所达。又罢职。叙拜判尹总戎使。又因特教兼备局堂上。亦终不肯出。右相为上言。臣于辛壬间。犹未知某之为人矣。自戊申乱后。深知其人之一心向国。舍之诚可惜。然思其保全之道。许遆似得宜。 上曰。卿与同盟情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0H 页
谊必厚。犹谓戊申后始知。不如予之知咸恩。遂引宋太祖保全功臣事。许遆将任。未几。手书赐公曰。曲循卿愿。许解将任。使卿无事作云台闲勋。脱有用于国。为于为城。卿须体予保卿恃卿之意。成琢者。京城无赖受人阴嗾。诬在朝公卿。以及于公。既廷鞫杖毙。而赵观彬继疏构公甚酷。公疏陈前后事实。凿凿有据。 上批有曰。疑之勿任。任之勿疑。此古人所戒。予知卿心。此等谗说。岂敢售于今日。除工曹判书。壬子夏。遭内艰。 上教曰。咸恩屡经事。故色养无多。今遭巨创。予甚伤恻。该曹宜从厚顾助。翌年。 上使掖隶。赐御馔。仍问安否。翌年。又如之。服阕。诣阙谢恩。命留待而会。公自以特进官入侍。 上以衰年草土。不瑕有伤。眷眷顾问。公泪随言发。呜咽不能已。秋。宴勋臣于映花堂。赐以银杯及御制诗。询以军法车制。公援举古法以对。乙卯正月初十日。暴疾卒于家。享年五十九。临没之际。无一语及家事。唯连呼国恩未报。 上闻讣。惊悼教曰。咸恩经历艰险。尚有筋力。暂休其身。欲为复用。阕服。入侍衰容。顿觉心颇为悯。岂意调理之批才下。而长逝之单遽上。失吾良将。弥切痛衋。却疑非真。欲谕无语。丧葬诸需。依旧例举行。待服阕。收用其后。以表予意。又因筵臣所达。赐左赞成咸恩府院君。遣祀官致祭。以其年三月十四日。葬于公州佳佐洞癸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0L 页
坐之原。柳夫人祔焉。公禀性英迈。处身廉俭。人见之癯然一书生耳。然鹰肩豹腰。双眸炯炯射人。其弓马拳勇。时无能及者。历事三朝。恩遇冠绝。以是。人之忌疾亦深。前后屡遭罔极之谗。而夷然不以动心。久秉戎政。幕校吏胥。皆仍旧用之。未尝换置私人。至于施赏。尤加慎重曰。平时狃于厚赏。临乱何以激劝。至戊申乱后人。始服公识虑之远。捕厅刑杖甚酷。就讯者多诬服。公每令各置罪人。使不得相通。往复盘诘。钩得其情伪。不待刑杖。辄能取服。以故冤伸罪明。而无一滥刑者。 上潜邸时。以总府首堂。与公伴直。得内赐馔物。要公共餐。公辞以外朝之臣。不敢与贵介同席而食。诸堂皆以王子坐府。出入不敢由正门。而由夹门。公独由正门如平日。 上怪而使人问其意。公对曰。既忝堂上。当由堂上所由之门。奚可由郎厅所行夹门。压尊而改旧例。非吾所知。昆阳守金泓。以公名在罪籍。蹈籍无所忌。公不以介意。后遂检置幕僚。其他所尝陷公以危言者。一皆待之如初。前后莅邑。婚丧之过时未举者。必捐俸助成。在西阃。价川地有士族女。父母俱丧。过期未醮。公致其门长。俾定期来告。畀以诸需嫁遣之。其女感公恩。手纺绩屡致衣资。闻公丧。劝其夫千里吊赙。常感亲临放释之恩。遇其日。必设酌如晬辰。事母夫人。诚孝备至。尝作婴儿戏。以娱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1H 页
其意。所得官廪及外邑所馈。必先禀母夫人及姊氏。待其取用而后及于妻子。内外宗族之穷乏者。无不收恤而喣濡之。盖缌功之亲。待公以举火者十有馀家。宗家忌祀及节祀之需。必自家办送。凡公所行多笃行。儒生所不能及。其早游儒门。从事义训之力。亦不可诬也。尝有感君恩慨时廿二阕。其词曰。报了报了。 圣主鸿恩报了。此身虽死。何以尽报了。玆生未报恩。后生当报了。又曰。慨然者人兮。一片丹心谁复知。为国一死庶几乎知。知而不之知。是以悲之。所著有关西节要若干卷。藏于家。前夫人晋州柳氏。学生祐女。慈良淑哲。事舅姑以诚。公未显时贫甚。夫人拮据供给。无有匮乏。而不以贫窭形于色。公少不胜气。时或激发。夫人必和颜解之。公每言吾因亡夫人内助。多致矫楺(一作揉)气质。悼念不衰。卒于癸未五月二十二日。寿三十五。有一子希逸。唐津县监。继夫人顺天张氏。兵使汉相女。希逸娶清风金锡纪女。生一男一女。男埴。娶说书郑俊一女。女幼。德寿与公有世好。公尝从容语余。使吾而先子死者。子宜状吾。德寿口虽不言。而心固许之矣。今唐津以公纪德之文。见托。将以成公平日之志。余又何辞以辞。谨录公平日言行之大致。以备立言君子之采择云。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1L 页
议政府左议政赵公行状
公讳泰亿。字大年。号谦斋。赵氏。世为汉阳人。其初自高丽判中枢院使岑。入本朝。有讳末生。以文学才识。显于 太宗世宗之际。官领中枢院事兼兵曹判书,宝文阁大提学。谥文刚。历五世。有讳存性。知敦宁府事 赠领议政。谥昭敏。生讳启远。刑曹判书 赠领议政。谥忠靖。生讳嘉锡。吏曹参议 赠领议政。娶南阳洪氏。士人㦿女。再娶南原尹氏。县监以明女。忠简公棨之孙。公之自出也。公幼聪悟绝人。尝自言自语在胎。已以禄养。岂待仕而为世禄。仍自号胎禄堂。闻者奇之。早孤。能力学不怠。十岁有诗曰。月明人语在前村。金清城锡胄谓杨文公复生。遂以名公且字之。十五岁。作蜃楼赋。南壶谷龙翼为诵于人。由是名播一世。癸酉。中司马。丁丑。魁柑制。旋遭母夫人丧。服阕。赴壬午殿试。荐拜艺文馆检阅。转待教奉教。甲申。升典籍。移兵曹佐郎,侍讲院文学,司宪府持平兼知制教。论前持平李东彦,韩永徽,承旨金德基等悖伦贪婪之罪。 上并命拿覈。乙酉。除司谏院正言。复论三人罪不可赦。而狱官道臣。专事掩护。于是西铨出公为北评事。实挤之也。始东彦父在官遘疠死。东彦不躬视。官隶替含焉。公虽骇而论之。然初未尝索言也。至是爱东彦者。迫公缄问。公始悉陈事状。 上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2H 页
复命严覈。将致之辟。会东彦庾死。事遂已。 上知时议必欲逐公。命特递评事。异数也。连除司书文学兼天文学教授。与院僚上书 东宫。勉以敦孝悌。勤学问。远宦妾。亲贤士。戒声色。 东宫特赐褒答。荐拜弘文馆副校理。因冬雷。劄陈遇灾修省之意。 上嘉纳焉。丁亥。掌令李裕民。请上尊号。公陈疏力斥。略曰。尊号非古也。刱行于唐之高宗。而史氏书诸策以讥之。文宗时群臣请上尊号。因中使薛季棱之言而不许。夫人主喜闻赞扬之言。则易流于骄怠。人臣乐为崇美之举。则必趋于谄谀。先儒曰。有所为而为善。则善必不诚。无所为而为之者。是真义也。 殿下尽诚于无可报效之地。筑坛而岁祀者。非以求知于天下也。非以徼名于后来也。此真所谓无所为而为之者。乃欲以此请尊名号。殆非 殿下之本旨也。一种邪枉之徒。假托尊君之名。实有希觊之迹。清朝台阁之臣。反有愧于衰唐之阉竖。不早斥退。臣恐百怪层出。国不为国。 上以忠爱之诚。深用嘉尚为批。裕民复诋公盛言。尊号之不可已。公复陈疏言。裕民谓媚者。无实德之可言。而强请揄扬之谓。益见其无识之甚。虞书曰。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文乃武。笺注家释为颂舜之辞。朱子曰。此赞尧也。恐唐虞之际。未有此谀佞之风。朱子之意。岂以大舜之实德。谓未足当圣神文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2L 页
武之名而然哉。人臣事君。惟贵勉戒。虽以舜为君。亦不当专事颂美云尔。献纳尹世绥右裕民。疏斥公。 上亦以公疏中假托希觊等语。谓未得当。公遂违召罢。叙拜修撰。春。中文臣庭试。继擢重试。秋。拜校理兼文学中学校授。又除司谏院献纳,吏曹佐郎兼校书馆校理。移修撰时。以二千金为王子买宅。公言其太侈。非露台惜费之意。 上命减其数。历副校理,吏曹正郎。又差别兼春秋汉学校授。己丑。因朝参言天灾可惧。民困宜恤。仍及进退之际。偏任有弊。拜掌乐院正兼侍讲院弼善。又除司宪府执义,弘文馆副应教。入侍讲筵。为上言党祸必亡国。灾异宜存警。推是类具言之。 上曰。儒臣言勤勤恳恳。具见忧国至诚。移司谏院司谏。复还应教。公尝致罪科场阑入举子。至是崔有泰,金道淳通文馆学。诟公甚酷。公屡疏乞退。 上曰。世道艰险。予已洞知。世禄之臣。宁有可退之义。由执义。升拜承政院同副承旨。转右副求外。除铁原府使。其冬。以大司谏召。还递拜吏曹参议。又递拜户曹参议。旋罢。宪臣谓李东彦冤死。由于公。请削黜。公屡启竟不从。朝廷将通信日本。大臣以公叙差正使。除大司成。辞递。辛卯。复拜吏曹参议。递拜户曹参议。其五月。遂出疆。 上御便殿赐对。宣酝。亲制诗以赐。后闻渡海。辄再有诗。冬。至江户传国书。关白复书。有犯中庙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3H 页
讳者。书封亦违旧式。公往复责谕。十日夜。倭执我国国书中光字。谓犯其所讳。公曰。尔国有日光山。尔国不曾用讳法。倭无以应。乃曰。自今宜用讳法。朝鲜先改我所讳。我亦当讳朝鲜所讳。书式两俱从新例其可。公曰。既传之国书。宁可追改。争之愈力。倭性狠毒。终以改书为耻。公与副使从事议曰。此不可以义理晓。辱国生衅。不可不念。若我先改倭所欲改。彼亦当改其所宜改。彼我相当。庶可以无损国体。遂状禀于朝。 上以在我无损。许如其请。当路以不能力争。交章请罪。持平金有庆至请拿问。壬辰春。公遂就理。削黜。翌年而廷臣竟上尊号。公自此蹇连十年矣。其冬。特放。未几。叙付军衔。乙未冬。始拜工曹参议。疏陈前后被诬状曰。臣固奉使无状。亦缘遭值不幸。唯是削黜之罚。未足以快时人之意。于是鼓煽诪张。直驱臣于贪饕货贿之科。礼单例赠。皆有定数。使臣区处。悉凭前规。虽使盗蹠当之。无以施其贪。伯夷遇之。无以表其廉。虽欲黩货。于何染指。 上赐优批。昭濯诬蔑。丙申。公不乐在朝。求外得杨州牧使。旋拜吏曹参议。崔公锡恒筵白公论人见嫉。海役回。虽花卉之微。亦不载来。知旧所共知。领相徐公宗泰。亦言公平生绰有清名。向来人言。全出虚捏。 上教以媢嫉之言。万不近理。仍促公行公。再除终不肯应命。坐是罢。叙拜礼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3L 页
曹参议。时有申球者。抉摘尹鲁西集中语。谓之诬辱圣祖。上命毁其板。仍禁明斋先正之称。公上章论之曰。尼怀两家之不得保其情好。此特两家之不幸。本不关涉于朝廷。唯当戢燎止澜。以务镇静。而扶抑太偏。至于如球妖恶之疏出。则举朝尽言多士忘生而窜逐联翩。此岂和平镇安之道。发人文字。其计必售。一事才了。又惹一事。讦而复讦。嫁祸无已。此路一开。后弊无穷。先正之称。非如朝家爵命可以予夺。道之所存。名自随焉。 殿下于儒臣之始殁也。不待臣僚之言。而先称二字。乃于今日。谓之僭称而设禁焉。则臣未敢知举措何如也。 上严教。俄命递职。丁酉七月。 上引见药院臣。以唐太宗故事。微示意旨。旋御便殿。召相臣李颐命独对。承旨史官。亦不得入。少顷又召诸大臣。有所询问。俄有 春宫代理之命。中外汹汹。忧疑多端。公倡率散班诸臣。联名陈疏曰。举一国之政。委之主鬯之人。此国家大事。其所处分。所宜光明正大。而独与一大臣屏人私语。毕竟听政之命。出于筵教未安之馀。舆情疑惑。国言喧沸。唯愿 殿下远览前代治乱之原。细究圣人几微之戒。凡政令间。或有未尽当于圣心者。随事提诲。善加开导。使宫庭之间。气象泰和。宗社无彊之休。孰有大于此者。 批旨颇严。出为骊州牧使。翌年。弃归。己亥。除判决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4H 页
事。因 文庙震木之变。上书 东宫。申论鲁西明斋被诬之冤。玉堂赵尚健又肆诋斥公。再以疏辨。 景庙批以诬罔之言。不必为嫌。庚子。除伊川府使。病不赴。夏六月。 景庙即阼。差 肃庙行状纂集堂上。复拜判决事。移左副承旨兼司饔院副提调。因在外递。除庆尚道观察使。岁恶。赈救有方。民免捐瘠。岭南素繁剧。牒诉云委。公目览耳受。口询手判。纵横胶轕。咸适其宜。穷荒绝徼。辙迹皆遍。所至延访人才。问民疾苦。立乐育斋于营下。充以道内儒士。亲与讲论文义。课其所业而赏罚之。多士立石斋傍。以颂儒化。疏请崇德象矣。甄叙淹滞。抚绥颠连。无失岭南人心。前后论列设施。唯眷眷于此。朝家以良役弊滋。以户布口钱结布游布。孰为便利。询及诸道方伯。公既条陈四法。皆敀厉民。皆不可行。请仍旧贯而稍加整理曰。一道之内。不紧名色。其数不亿。一并刷括。随阙代定。侵徵之患。可立除也。鲁哀公以年饥问有若。对曰。盍彻乎。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夫子之论为国。不过曰节用而爱民。君子谋国。当省费而裕财。未闻加赋而救弊也。辛丑。辞递。除右副承旨。递拜刑曹参议兼 肃庙实录春秋馆修撰官。八月。今 上升储位。差公奏请副使。进嘉善阶。拜户曹参判兼副总管,承文院提调。冬。因贼臣赵圣复疏。猝有王世弟听政之命。崔公锡恒既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4L 页
筵请还收。而公谓圣复不讨。大分坏矣。诣閤求对。力请明加典刑。又言大臣三司无一人争论。是无人臣礼也。对才罢。而台官已论公罪矣。然犹畏正议。亦论窜圣复。居数日。又下听政之命。时相与原任。外迫公议。庭请三日。旋即联名陈劄。将寻旧典而举行焉。公忼慨悲愤。而顾方有台参。乃援古人在囚上书之义。请寝成命。疏扼不得入。相臣启递使价。十二月。特除公同知义禁府事兼实录同春秋备局提调。阉竖有谋危东宫者。 东宫夜引接宫僚。至欲辞位。公会直总府。夜叩閤求对。因走报大臣诸宰。天明始获对。涕泣请讨。且请慰安 春宫。拜大司成兼右副宾客,司圃署掌乐院提调。移副提学。递兼弘文馆提学,同知成均馆事。疏请懋学勤政曰。先 大王克懋圣学。日御经筵。此殿下所宜法。而玉堂之官。终年养闲。或请开筵不见采施。群下寒心。四方失望。今馀寒乍解。春煦渐长。愿及此时。频开讲幄。研究义理。论确治体。以无替 先王日讲之故事。先大王克勤庶政。酬应如响。此 殿下所宜法。而接对臣僚。专事渊默。裁决庶务。多至稽滞。关系民隐。动皆后时。一味暇豫。唯事委靡。如是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壬寅。出为京畿观察使。夏。进资宪阶。伴送北使。仍拜刑曹判书兼知经筵,实录,知春秋,社稷署,司译院,校书馆提调。因撰进惠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5H 页
顺大妣玉册文。加正宪阶兼都总管。秋。兼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成均馆事。 王世弟入学。行博士事。以病递。除工曹判书。先是。贼臣金一镜。以中批入铨。颛擅浊乱。骎骎为世道忧。公贻书镌责。一镜恚甚。至是规占文衡。以公与李公光佐迭典也。猜忮恨望益甚。至投书蜚语。传播远近。人莫不骇愤。而无敢谁何。公乃腾章。备陈一镜造言状。竟自引免。癸卯。差远接使。夏。又差伴送使。既复命。除礼曹判书兼备局有司提调,良役厅堂上。递拜刑曹判书兼司仆寺提调。又递拜汉城府判尹,议政府右参赞兼弘文馆提学,济用监提调。甲辰。除户曹判书兼左宾客,知春秋馆事。夏。又兼两馆大提学。八月。 景庙升遐。今 上即祚。公登对陈戒。以敬天勤民。敦孝悌。崇俭约。节财用。收人材。恢言路为目。而以勤圣学为本。终又泣涕曰。治亦今日。乱亦今日。为王为伯。亦唯今日。 上亟加叹赏。移拜兵曹判书。三日。特除判义禁府事。又八日。进拜议政府右议政。仍管文衡兼训局社稷都提调,扈卫大将。公陈劄辞文衡曰。臣师文贞公崔锡鼎,臣师之师文忠公南九万。并以文衡入相。终皆辞避。 批曰。卿师卿师之师。并兼是任。则今卿仍带。岂非美事。无赖人李义渊投进凶疏。公请对曰。义渊敢以辛丑以后事。谓非 先王之意。其诬逼 先王。莫大于此。 先大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5L 页
王不幸无嗣。 殿下 肃庙之子。 先王之弟。自当依 明庙故事。绍承大统。群下虽不建请。天意人心。不敀 殿下而于何归乎。升储。实 先王所以奉东朝命而命之者。授受之节。光明正大。今义渊敢曰。 先王有倦勤疾。 先朝顾命诸臣。策命 殿下。此正如唐时阉竖辈自称以定策国老门生。天子者之为人君。天与人敀。人臣岂敢贪天功为己力乎。不敬无伦甚矣。此而不罪。伦纲颓矣。 上命鞫义渊正其罪。于是换面迭起者。前后相继。构诬公百端。而其言大率俱无所据。公为相堇两月。而胥命金吾者六。迸出城外者四。谗言之交乱如此。 上屡加慰谕曰。萧何之系狱。魏徵之踣碑。予尝慨然于前史。卿世笃忠贞。以国士遇之。宜以国士报之。贼臣方万规。以壬寅逆狱后。讨金姓宫婢之论。谓之诬逼东朝。公在江外。闻之曰。此关纲常。吾虽屏退。安可不言。上章请讨万规伏乞。乙巳朝象一变。两司首论公罢职。 上严批不许。序升左议政。三月。始许递相职曰。卿其闲游西枢。体予保卿之意。寻又解文衡及扈卫大将。时反壬寅逆狱。削黜前后请讨卿宰。 上特命两大臣勿论。公及李公光佐也。三司继请栫棘绝岛。 批曰。是何言欤。予犹削黜之靳。而况栫棘乎。连赐豹皮椒箑。皆异恩也。相臣闵镇远率三司。力请不已。 上不得已止命罢职。夏。郑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6H 页
楺者陈疏。以公撰登极教文中。那知半夜之间。遽承凭几之命一句语。指谓叵测之凶言。 上震怒招楺。立殿庭诘责。仍命岛配。壬寅。李观命入相。祸燄益炽。既伏閤争屡日。又请会卿宰议罪名。 上亦不从。乃驱百僚设庭请。首尾十四日。 上又不得已止命削黜。而犹争之不已。 上连下严教。至曰。宁欲溘然。又曰。南面御百工。不亦惭乎。庭请始罢。公遂往寓原州。时相率卿宰三司。日请对。将不遂不止。 上责谕严厉。未几。连递镇远,观命相职。于是。称以京外儒疏者。又纷纷继起。而台官李倚天等。亦疏请加律。 上引汉昭察霍光无罪事以折之。既计无所施。则又搜剔公所历诸司文簿。妆撰疑似。藏名混说。先罪郎吏。欲阴螫之。 上辄皆辨烛。谗不得行。丁未七月。 上尽斥党人。特拜公左议政兼禁卫营军器寺司饔院都提调。连遣史官,承旨。洞直前诬。公复疏辨。而敦召不置。公就城外。陈不递相职。则不敢冒进。 上始勉副曰。伸卿廉义。即入谢西枢之命。 上引见。慰谕曰。无妄阁奏对之言。一边人以为极罪。而顷见名臣奏议。亦有此语。深知卿心与古人符。盖指门生国老说也。孝章世子行冠礼。公膺筮宾。又差嘉礼正使。秋。复拜左议政兼世子傅。公再疏辞。 上连遣承旨趣召。公既膺命。首陈端本出治。收拾人材。拯济生民之道。 上为之嘉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6L 页
纳。尝率诸臣奏事。法筵整肃。 上叹曰。今日复睹 先朝威仪。戊申。兼扈卫大将。又差实录总裁官。三月。贼起湖岭。杀帅臣。陷列邑。进逼畿甸。废族骁弁。多为内应者。王师三出。鞫狱大起。时升平日久。变出不虞。警报交驰。中外震荡。上命环卫宫城。亲临幄殿。命领相李公光佐及公。别直禁中。以戎务属李公。而鞫事则属于公。逮系满狱。端绪纷错。而公能挈其要领。辨其情伪。讯囚奏谳。详而平。敏而慎。叶赞戎筹。动中机宜。应接如流。神明意用。溢发周匝。众皆悦服。 上亦倚而为安。四月。王师献䤋。始命罢别直。而鞫事犹未了。公晓衙夜罢。积瘁成疾。舁敀于家。 上辙侍卫。御医持药物救护。日三以起居闻。公连章丐免。遂递付领敦宁府事。十月三日。告终于正寝。春秋五十四。讣闻。 上震悼。命给棺材。给禄三年。彻视朝三日。遣官。致吊致祭。有司庀丧具。又因校理郑羽良疏。特命太常。不待状 赠谥。哀荣之典备矣。以其年十二月。葬于杨州北七峰黄麻洞子坐之原。明年九月。移窆于局内丑坐之原。公为人坦直英达。风标俊朗。每玉立朝班。符彩照映。左右人皆目属之。乐善好士。济人爱物。出于诚心。自幼孝友笃至。未弱冠而侍大夫人疾。发有为之白者。及其濒危。号泣先庙。蕲垂阴庇。刺指血以进。遭忧。哀毁踰礼。尝阅孝经。泪簌簌下曰。吾不得尽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7H 页
此道。遇先忌。辄诵欧阳公祭而礼。不如养之薄之语。呜咽不能已。在岭藩。路遇负母行乞者。与之俱敀。赠以衣襦。且饮食之曰。我欲效汝负母行乞。何可得也。遂为文而送之。其语甚悲。与仲氏同巷而居。非有大故。日必往省。在峡。闻其丧。设位号恸。连日不释衰绖。逮葬而甚雨。公往董其役。膝没泥土。子侄请少休。公泣曰。吾事吾兄。唯此日而已。子弟有过。自挝其股曰。汝曹之过。由余不教。收恤诸族。轸其饥寒而衣食之。嫁娶丧葬。靡不有助。唯视力之所及。遐方疏属。敀之如家。人有片善一艺。乐闻而称扬之。唯恐不有闻于世。唯其风裁峻整。疾恶如雠。遇事尽言。言无苟同。或见干犯伦义者。刺举纠劾。犯众怒而不避。故世多侧目。多方敲撼。在朝未有数岁之安。而不之恤焉。受知 肃庙。眷遇之隆。冠绝群僚。谗构之加。辄加昭释。 景庙登极。特被进擢。逮今 上嗣服。畀以股肱承弼之任。公益自感激。竭诚图酬。尝泣曰。忠陛下而报先帝。即先获语也。每劝 上以勤学而修德。尚俭而节用。用人以公。而必辨其贤否。泽民以仁。而先察其缓急。事为无尚文具。政化唯懋实绩。反复谆切。从容开陈。 上未尝不倾听也。丁未后。时论主调停。 上以问公。公对曰。于义理所重处。毋或挠改。负犯至重者。初不轻议。然后物情平允。识者以为知言。朝有阙政。弥日色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7L 页
忧。乃至慨然流涕。或 上所为当理。则喜甚誇语于人。亹亹不知止。当其复入相。独当改纪之政。眷遇弥隆。而升荐除拜。一循公议曰。不敢专也。注措猷为。严守典章曰。安敢改也。痼疾在身。而孜孜不自懈。或劝之止则曰。吾病殆矣。但国家不幸。屡遭变故。唯思自便。岂匪躬之义哉。逆乱之初。家人问起居于禁直则曰。国存则存。国亡则亡。安问我也。公没后九年。 上临朝伤悼曰。故相臣某。当戊申积悴而逝。古人所谓鞠躬尽瘁者也。内外历职。随其所居。必尽其分。于铁于骊。民皆竖碑颂德。其在岭营。赈活数千人。民皆曰。匪我巡相。我其为路傍之尸。长秋曹。关节不行。听断公明。案牍为之如洗。罢曹中拘系之例。疏释数十年滞狱。至今称善其职者。必先数公。及掌度支。屡经客使。国有大丧。储偫告磬。而经费浩烦。公尽心周旋。策应无阙。又蠲十二廛积逋数万斛。都民又大欢悦。当公逊荒。相率来谒于郊外。丁未。还朝。长男自岭南敀。岭民遮道曰。致吾相公。闻公复相。吾属庶几活乎。崇儒尚节。吉注书以下九人及高霁峰等六人。收用其子孙。李晦斋立后。皆自公发之。竖碑双岭。以纪战亡之迹。新罗始祖殿。设官司享。丽太祖陵。特加封植。亦公所建请也。平居不事边幅。而谨于礼法。早起晏寝。冠服必整。男女之别。少长之等。尤斩斩焉。自以早贵。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8H 页
恒存挹损。虽卑幼。不以亵见。行路。必避中逵。居家。不问有无。乃至所使臧获。或不知其名。一切外物。泊然无所好。燕处。唯书卷数床而已。衣不华彩。厩无粟马。喜施与人。有求者。无轻重举而与之。无悭色曰。凡财物。有则散。散则复至。理有固然者。士苟不达于斯。馀无足观。自日本还。举所看镜。投诸海曰。虽微物也。不宜自随。日本人以诗颂之曰。清如冰檗忠照日。追送绘像。以致其景慕之意。 肃庙尝命东平尉郑载崙。求见其像。公曰。不由喉司。不敢承命。竟不进。尝谓人生有天定。以祸福乱其心。非达识也。随所遇而安之若命。虽屡遭危厉。处之夷然。海行遇风。舟几覆。舟中之人皆号哭曰。死在顷刻。公何独安坐不动。公曰。命也。动奚为。为文投海。风涛即止。疾革。诵陶渊明乘化乐天之句曰。渊明达识。旷绝千古。至属纩。子孙环泣。公乍开睫。责之曰。宜静以俟之。且大臣。家众所瞻式。何无礼若是。喜观书。终身不废。前没一日。犹阅尽一卷。稗官杂书。不曾披见曰。见既无益。徒费光阴。为文唯取理达。信笔沛然。若不经意。明白赡鬯。自中程度。章劄尤剀切。每谓近世为诗者。专尚尖巧。足以观衰末气象。能免是。斯亦可矣。崔副学昌大评公诗以为才思敏畅。词致圆妙。千篇滔滔。无一罅缝。昔溪谷称石洲。情境妥适。律吕谐协。吾于某亦云。凡于典章官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8L 页
制。氏族派流。山川道里。无不淹该贯通。尤详于国朝故事。朝有引例證据者。必咨于公。所著诗文二十卷。文衡故事二卷。藏于家。夫人青松沈氏。注书讳龟瑞女。慈惠庄正。治家井井有法。诸子不冠带不敢见。居公丧。寒暑不易服。不去衰绖。三年如一日。后公九年而卒。寿六十二。葬祔公墓。生五男一女。男长趾彬。成均馆大司成。次仪彬。早夭。次甲彬。童蒙教官。次震彬。出后仲氏。次炳彬。女适进士李邦镇。德寿识公自布衣。其登朝后于公。尝辱公一言之推奖。讫今未之敢忘也。今公逝已十年。而余亦老矣。教官兄弟。以公状文见属。抚念今昔。居然有九原难作之恸。谨据家乘而撰次如右。世之君子。庶有所考信焉。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9H 页
先妣行录
  始先妣之丧。亡儿手录遗事甚悉。余亦自制志文。而其实余文疏略。不及儿作远矣。今阅此文。追远伤今。俛仰血涕。遂录置余稿中。庶子孙之欲知先妣德行者。有所考焉。题曰。先妣行录者。以载余集也。文曰先祖妣者。从儿本文也。
先祖妣生而清弱善病。母李夫人忧爱深。不离怀抱。稍长。与内弟赵夫人,姨兄郑夫人。同嬉游。赵,郑两夫人。或从事针绩之工。先祖妣亦欲与之同学。则李夫人辄止之曰。儿甚弱。宜自保护。无至生病。若壮而完实。则本性明慧。虽吾不教汝。汝当自解。吾则忧汝病弱。不忧汝不学女工耳。(赵夫人。李大谏世勉夫人。郑夫人。闵判书镇周夫人。)
李夫人聪明颖睿。通书史。达于义理。虽甚爱先祖妣。而亦随事训诲。取少微通鉴小学等书。排日课读。夜则令诵其所读书。又指乾象。使知星辰躔次。以及古来哲妇贤媛。是非得失。靡不勤勤指导。先祖妣能一闻即记。终身不忘。所以明见博识。为一家之所敬服。
李夫人早寡当家。膝下只有应教公及先祖妣。应教公所学。先祖妣亦皆旁学。或一家妇女聚会堂上。相与谑浪笑言。先祖妣惟穆然孤坐。不喜与人争长短。一日。应教公自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59L 页
外入。取三片纸。各署一字曰明。曰贤。曰安。使赵,郑两夫人及先祖妣。自择而取之。先祖妣取安字。笑曰。我则不贤不明。只欲为安逸无忧人而已。盖其内性之温谦如此。
年十六。归于李氏。时姑徐夫人及王姑沈夫人。皆寡居。家业旁落。朝夕之供。亦时屡阙。独以先祖妣为新妇之故。特设朝夕饭。先祖妣以为不食则不可。独食则辄不安于心。即请韩,郑二祖姑。分其饭而与之。始自亲执女工。每夜必焚膏独坐。至晓少寝。不敢以本家之豪富。有骄怠自便之意。先王考赴学堂。或泮试。先祖妣鸡鸣而起。以簪钗之属。贸米以供晨炊。不以忧苦之态。见于姑堂。亦不以舅家之贫乏。有干于本家。有时归宁。则内舅通川公。使一家年少妇女。各陈其舅家所闻。诸妇人竞有所陈说。或有愁戚之容。或有娇贵之态。先祖妣最后。但曰。我则舅家清贫而已。此外无他所言。
先王考早孤。与知事公同居。当先祖妣入门也。知事公年尚幼。衣食盥梳。皆仰于先祖妣。先祖妣抚恤亲爱。无异亲弟。亦不以年稚而有所慢。知事公晚年。常曰。世岂无贤淑妇人。夫孰有如吾嫂之静定安和。令人自然心服而起敬者乎。吾与吾嫂六十年同居。终未闻怒詈诟呵之声。亦未见懈怠放逸之色。忧戚喜乐。虽迭变于前。而处之安如。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60H 页
终未见哀悦之踰度。如吾嫂者。岂世俗妇人所能跂及哉。
乙卯。先王考奉徐夫人。往砥平之釜渊村庄。家用艰乏。时家大人生甫三年。姑母亦年才十岁。先祖妣率两乳儿。一日。只得麦饭一器。蒸酱数匙。而心甚安之。若将终身。外则先王考亲执耒锄。内则先祖妣达夜治丝麻。居峡屡年。使徐夫人不知贫寒之苦。甘旨之供。无阙于朝夕。而每当徐夫人晬日。则必盛备酒馔。请京中族党及乡居父老。宴饮数日而罢。知事公。亦挈眷同住。先祖妣待诸侄如己出。虽一器之馔。必分以与之。由是。一家之内。雍然和穆。世之妇女。类喜论人长短。或怨或谤。而至先祖妣。则辄一口皆颂其德。至于连姻之家邻里之人。皆曰。某夫人实有贤圣之德云。盖先祖妣禀姿温仁。自然能感化人心。非若他人款曲致外面人事而得其感悦也。
己巳。先王考与祖姑夫沈观察同就理。祸将不测。祖姑执先祖妣手。叩胸欲哭。先祖妣和颜温辞而止之。及王考窜配于万顷群山岛。先祖妣从之。六年居谪。烟瘴海飓。殆令人难堪。先祖妣怡然安分。眉间终不设忧戚色。取小学及唐诗绝句一卷。潜自玩阅。以消遣。京居妇女。有时书问。则亦不以忧愁怨怼之意。见于简牍。至今一家间。称道不已焉。(沈观察讳权。)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60L 页
甲戌以后。先王考历践清华。名位甚盛。而先祖妣一遵节俭。居处器用。皆近朴陋。针绩之筐。不离于前。除食睡之外。未尝见垂手闲坐。其于奉祭祀之节。尤竭其心力。每当先世忌祀。必未明起盥梳。令婢辈扫洒内外。烹炙剥割。亲自监视。限内外四代先忌。必行三日素。不以衰病而有所或废。朝夕只进三合食。而亦且不尽。非时馔膳。绝不近口。以是一家妇女。皆不敢私自设馔。先王考性既好施。凡于一家间贫穷孤独者。必欲悉心救济。故先祖妣一意承奉。无敢怠忽。先王考有从兄早逝。有子女四五人。先祖妣取而养之。抚爱笃至。无异亲子女。亲备衣衾。婚嫁以时。及高氏妇新婚也。先祖妣令盛饰珠翠。欣喜之色。溢于颜面。人谓今日始见某夫人喜色之可掬。
先王考为海西伯。有所眄妓。及王考递归。妓能以节自守。丙子秋。因家大人参司马。妓辄自备仆马。艰关上来。时适一家男女聚会堂上。祖姑沈观察夫人。闻海妓来现。命仆逐出。即招先王考切责。先祖妣徐进以告曰。彼以好意远来。自当回去。何必匆匆若此。祖姑怒犹不止。仍离席径还。先祖妣令婢辈。设饭善待。及遭己卯大丧后。待遇之道。尤加于前。妓虽敀居本乡。而先祖妣书问不绝。或时以海土所无者寄送。一家服其德。而妓亦铭心感恩。及先祖妣弃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61H 页
世。妓即闻讣上来。哀号摧裂。与余慈堂无异。盖先祖妣仁德之入人深。有如此者。
佥使沈若淳。即祖妣王考佥枢公之庶出。幼而失依。饥穷无所于敀。先祖妣收而养之曰。此亦吾祖骨肉。岂忍见其颠仆道路乎。及先王考按察关西。若淳从之。即差成川别将。先祖妣招而晓之曰。汝以吾家私亲。先得饶任。须自谨畏。毋致外间浮谤。苟或有过。难以相恕。吾岂以私情之故。而有累外政乎。若淳自是能自知检身。仍能成立。及先祖妣弃世。若淳哽咽不成语曰。生我者虽父母。使我能成人者。莫非先夫人大德。吾虽粉身磨骨。何以报此德之万一哉。
己卯。先王考下世。先祖妣三年哭泣。一遵礼制。作一小册。外邑赙助及亲知慰问者。手自记录。以为后考。盘盂碗楪。别为措备。以藏于壁后小龛。每当朝夕祭奠。必亲自洗净。三年之内。未尝开口剧笑。亦未尝见号咷叩踊。而人之见之者。自然有哀伤敬服之心。至于今。称道不已。
家大人辛卯魁菊制。至癸巳。始唱榜。叔父是年亦魁司马。人皆谓某夫人仁德所种。庆事丛萃。沈观察夫人执先祖妣手曰。以夫人之贤。上奉祭祀。使家道不替。下率两儿。终见此莫大之庆。非夫人之贤。能如是乎。以夫人平日心德。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61L 页
受今日之福。宜矣哉。先祖妣逊辞以谢。终不以侈忲之容欣悦之色。形诸颜面。但时有怀旧怆悼之心而已。
乙未。叔父弃世。叔母有孕已数月矣。先祖妣务使保护。终不以哀伤之言。恻戚之容。以动其心。辄和颜温语。亲劝糜粥。叔母以贵家女。径遭巨创。哀号过节。不能自制。每当劝粥之际。多致激怒之事。先祖妣必开容强笑。若已无悲惨之心者。至今一家相谓某夫人心中。本无怒之一字。三年内朝夕哭奠。先祖妣必亲自行之。不以疾病而有所废。堂叔修撰公尝曰。吾叔母心事。闻哭声而益知其敬服矣。哀号之声。类多急遽促数。及其久也。必皆徐缓支离。若叔母则自初丧至于三年。终始如一。欲令人堕泪。
山培幼时。受学于先祖妣。游浪踰度。全无程课。先祖妣终不以箠楚见加。只当夜间招以至前。历数古来贤不肖曰。某则儿时勤于读书。使芳名流于后。某则儿时不读书。终成亡赖之人。汝其欲学读书垂名之人乎。欲学不读书亡赖之人乎。且以目前所见晓之曰。某则年少登科。孝于亲荣于乡党。此读书之效也。某则乞食驰走。庇身无地。此不读书之效也。反覆开谕。每日如是。故山培因此惕然警悟。得不至为放宕误入之人。
山培庚子。与堂叔修撰公同参司马发解。及翌年会围。修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62H 页
撰公高参。山培独见屈。心甚怏然。先祖妣责之曰。汝叔年近五十。始得小科。假使汝当得而反失。汝叔不当得而得之。犹当为幸。况汝之一鸣。既出侥倖。而汝叔之先于汝。在理为当。须勿为狷狭之态。与一家同乐焉。
先祖妣好生之德。异于凡人。尝曰。我幼时。得二草虫。系颈而嬉。因悬于户枢。先妣梦二青衣人来跪而告曰。死在顷刻。敢乞残命。及觉而见草虫悬户。即解而放诸林薄中。夫以草虫之微。犹有求生之心。况人命之至重者乎。以是虽婢侍有过。绝不以鞭笞过加。丙申春。家大人出宰文义县。一吏抱病被重杖。先祖妣闻之。以米肉继给。使之救护。及死恻然不怡。每对家大人。以慎刑杖之意谆谆戒敕。
家大人疏于家政。自田园所收。以至凡百出入。一切不省。先祖妣一皆总执升斗尺寸之微。身自检察。每当先世忌祀。虽有祭需之艰乏者。先祖妣经营料理。必皆准备。不以烦诸子孙。动于声色。所以一室安静。家大人得闲居无营。专心经籍者也。
先祖妣天性淡然。一生无艳羡嗜欲之累。至于饼果鱼肉之味。亦无偏嗜之物。尝曰。珠玉之属。寒不可裁以为衣。饥不可煮以为食。而徒费重价。以为一时之盛饰。天生之质。岂以是而益丽乎。由是箱盒之内。无奇巧之宝。但平居喜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62L 页
净扫室堂。晨起而坐。终日执女工。以自消遣而已。
先祖妣天性恬澹徐缓。虽忧病丧戚绝。无惊惶仓卒之容。虽内怀忧闷。而亦无颦蹙愁悒之状。虽寻常所思恋之人。一见但问其寒暄而已。别无倾倒喜悦之色。婢仆若諠哗相閧。则辄严禁而止之。内外穆然。一遵礼法。容止温和。少无难犯之色。而一家妇女。自然敬畏。不敢以诙调谑浪。相加于前。肌肤瘦瘁。实多脆弱之虑。而一生无病。虽时时有些少欠安之节。亦未尝拥衾而卧。旁人亦不觉其有病。盖内德纯粹发于外。而人自然心服。未尝以喜怒助元气。而自致寿耇也。
先祖妣喜澡浴其身。间数日必洗胫足。每清晨盥漱。虽疾病沈笃之中。未尝暂废。一家年少妇女。或因忧戚蓬发垢面。则先祖妣再三教谕。必使靧颜栉发。整齐衣裳。从祖母尹夫人尝曰。我常抱病。专废盥梳。每对吾兄。自然心愧面赧。
先祖妣有兄应教公。早逝。其胤三陟公亦下世。十数年之间。家事荒坠。先祖妣常叹曰。我家陵替。一至于此。正由妇女辈偏爱小女。浮文太过。而内政益疏故也。人家兴覆。恒系于妇女。人之得贤内助。其亦难乎。
癸卯。家大人出宰杆城。鱼鲜甚饶。积于官库。每遇京便。家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63H 页
大人告于先祖妣曰。库中乾鱼甚多。苟欲馈问一家。宜令取来。先祖妣曰。此是官物。岂可滥用。只聚朝夕供奉之。馀曝乾而分之。邑妓与婢辈情熟。潜自出入。则先祖妣严加禁制曰。此是官人。岂可使内婢交结。以伤体貌乎。由是内言不出于外。外言不入乎内。居任一年。内外肃然。
甲辰秋。山培读书于邑后小庵。庵僧跪问曰。小释闻邑底人所传。王大夫人有神明之德。门外百里之事。无不洞知。果是女中菩蕯(一作萨)。盖先祖妣平生。别无前知之异术。性度静肃。亦未尝有干系外事者。而惟其天然之德。至使远外之人。自然化服之深。
乙巳时象一变。家大人不安于朝。屏居于杨根先墓下。先祖妣从之。峡里萧条。事多艰窘。每当朝夕饭时。只有数器熟菜。山培或时皱眉不肯下箸。则先祖妣让之曰。汝甚年少。不知吾在砥平时。苟得一器蒸酱。则举舍欣欣以为珍馔。今则朝夕之饭无失其时。况有数器菜。足以佐饭。不亦过滥乎。
先祖妣之于山培。慈爱笃至。山培有时出外。而先祖妣苟得脯果之属。则必裹置箱盒。待其敀而与之食。由是山培每当朝夕饭时。不敢独食于他处。必侍侧而后。方始进盘。及自先祖妣弃世之后。每当食。则山培必先欲下泪。不能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63L 页
吞食下咽。
山培口气甚锐。每呼卿相姓名。且或轻呼一家间长老名氏。先祖妣必责之曰。今之宰相虽多阘茸。爵位年齿既皆崇高。年少儿何敢轻呼名姓。无异仆隶乎。至于一家长老。则尤不宜妄呼名氏。汝岂不读小学乎。杨氏一门。虽疏远之族。必称某叔某大父。不敢以名字相呼。朱子称为知礼。儿辈须念之。
先祖妣尝语山培曰。吾先妣平生酷爱文学。常曰。吾子孙中苟有能文者。吾虽已死之后。当慰悦于地下矣。今汝父以文学著名。三陟虽不得一第。亦是名下士。吾每追念先妣当日之言。而心自悲喜矣。汝亦吾先妣子孙。须自勉励焉。(三陟公。讳齐贤。)
先祖妣常曰。世俗妇女遭其夫丧者。必哀号绝食。以从亡为贤。此非贞孝之道也。当其哀号欲绝之时。父母之怜我。舅姑之忧我。宗祀子女之所望于我者。何如也。而惟以一时之哀。不顾父母与舅姑。不顾宗祀与子女。烈则烈矣。而独不念孝之一字乎。百年之期。中途而乖。人孰有欲生之心。而上有父母。下有子女。不宜徒循情志。以决一朝之命。今妇女辈虽乳下儿小之戚。必号恸摧绝。有若自尽者然。此实不思之甚者。我则不取也。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64H 页
世之年老者。类皆眼视耳闻。不及于年少时。而先祖妣则年虽耋老。而聪明无异少时。灯下能阅稗说之属。或时亲执针线。以补衣裳之罅绽处。当乙巳秋夕。家大人与山培有事上京。时值潦雨。川渠涨溢。京乡路阻。先祖妣亲乘蓝舆。冒雨登山。遍行诸位节祀。日暮始敀。亦不见疲薾困惫之色。及潦霁路通。乡人来传其事。京中亲知之闻之者。莫不惊叹以为异事。
先祖妣抚御婢仆。肃而有惠。箠挞呵责。未尝过加。而威行仁覆。自然畏服。其在杆城。一老奴自邑上京。中路为盗所杀。先祖妣恻然。三日不进肉。乙巳冬。杨山奴一人贫甚。其妻新产。饥不得食。先祖妣以米藿继给。作一小儿衣以与之。至今京乡奴仆。感恩称颂。
先祖妣性端方。寡言笑。文史诗赋。多所通晓。而韬能静嘿。外若不知。聪明绝人。少时所经眼。皆能暗诵而对人酬酢。如甚迟钝。故虽一家妇女。只服其恬和安静之德而已。亦不知其聪明颖达。而每当夜深人静时。山培或时与诸妹诵唐诗三大作及滕王阁赤壁赋之属。有时碍滞。则先祖妣必提其碍处。使之记悟而已。亦不肯尽诵其全篇。
丁未五月。先祖妣猝得痢患。首尾两朔。症情沉笃。终日瞑目而卧。不理人事。京中书札。皆不肯披览。虽姑母手书。亦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64L 页
不亲阅。及知事公闻先祖妣疾笃。修书以候。先祖妣即起而坐。披见再三。仍又强就笔砚。作答以谢之。
先祖妣好种树。每女工之暇。步临东苑。爱玩林树。虽丁未病笃之日。时时开囱。令儿婢扶植阶前丛菊。至六月晦。病势少差。先祖妣亲至阶下。手摘菊间杂草。其精神气力。虽在大病之馀。犹能如此。
六月。病少差时。顾谓山培曰。吾已年迫八十。死固何惜。但以浑舍来住穷峡之故。祠庙时祀。一未亲参。于吾心。寻常不安。今年毒痢苟得苏完。则当俟明春。以木道上京。聚会族党。一行时祭。归死杨峡。则吾当无恨。
七月初。痢患添加。比初尤涉危重。自知其已无可为。却药绝不近口。频取温水。使之净洗手足。时朝象猝变。祖妣之侄判书公。自安城乘召上京。先祖妣虽在奄奄之中。而顾语家大人曰。判书上来。何其速也。医人言真元枯脱。宜用参茶。而先祖妣终以为无益。不肯服。判书公以数两参送来。山培煎而告曰。此判书叔之所送。幸一吸也。先祖妣曰。吾病已无可为。药复何益。而此既判书所送。则何难一饮。即举首强进而卧。(判书公。名寿贤。后大拜。)
先祖妣病既革。顾季妹尹氏妇曰。吾有小箱在壁龛中。宜谨藏而毋失。及先祖妣弃世。慈堂与诸妹取而阅之。中有
西堂私载卷之十二 第 565H 页
二小纸。其一则区处家事者。其一则乃手录李夫人遗事数三条也。
先祖妣年前。尝语慈堂曰。吾夜梦汝之先舅谓余曰。七月当与君相见。幸姑保重。吾若病死。则其必在七月乎。果七月十三日别世。
过成服。慈堂哭语诸人曰。吾侍先姑三十年。恩爱之笃。实非世俗姑妇之比。盖先姑虽不以过分之宠非望之恩。加于吾辈。而若其爱重之深。礼待之笃。则偏厚于吾身。吾年来病痼。不离床箦。则先姑必朝夕亲临。言语温谆。情意洞无间阻。吾眼病既深。视物不明。则先姑必哀悯嗟惜。抚恤尤加。虽寻常书札之微。必亲自开读。使吾闻知。先姑恤爱之恩。与吾感戴之忱。承侍数十年。终始如一。世孰无姑妇。而又孰有如吾姑妇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