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耐斋集附录 第 x 页
耐斋集附录
遗事
遗事
耐斋集附录 第 95H 页

公讳泰猷。字伯享。号耐斋。洪氏系出南阳。始祖讳殷悦。以高丽开国元勋。封太师。五世有讳灌。官尚书仆射。事睿宗。遭李资谦乱。以身卫主死之。谥忠平。又五世有讳奎。官御史中丞。诛叛臣林惟茂。迎立旧主。谥匡定。丽史并立传以记之。入 本朝。以文科代显。有讳敬孙。同知成均馆事。号友菊斋。生讳润德。献纳。生讳系贞。艺文待教 赠吏曹判书。生讳春卿。黄海道观察使 赠领议政。生讳圣民。当 宣庙朝。策光国平难两勋。崇政吏曹判书。封益城君。兼两馆大提学。谥文贞。世称拙翁先生。生讳瑞翼。值昏朝政乱。奉身自靖。官终分司参议 赠领议政。生讳命耇。平安道观察使。丙子虏乱。率兵勤 王。殉节于金化柏田。 赠领议政。谥忠烈。金化,平壤,慈山。俱立祠俎豆之。又配享于骊州,沂川书院。寔公高祖也。曾祖讳重普。事 孝显两庙。官右议政。袭封益兴君。贞忠厚德。为世名臣。祖讳得箕。尚淑安公主。封益平尉。考讳致祥。司仆寺主簿。
耐斋集附录 第 95L 页

公以壬子二月初一日。生于笠洞寓舍。生才八朔。已能学步。十朔。通言语。容貌嶷然。识慧颖悟。绝异凡儿。王父都尉公奇爱之。
三岁。遭先妣李令人丧。外王母柳夫人。取而鞠养。外王父李判书晚休公。慈爱特甚。教之以书。公文理日就。有闻一知三之效。晚休公抱在怀中。口授以滕王阁序。公闻辄成诵。久而不忘。晚休公大异之曰。此奇才也。其进未可量也。
四岁。能解樗蒲之戏。与人对局。往往使老手见屈。又通晓谚书。或代长者书札。人咸异之。
丙辰。 肃庙为 东朝进丰呈也。公随王母淑安公主入 阙。时年五岁也。 肃庙招闻姓名年岁。又问方读何书。公一一仰对如成人。且必称臣。 肃庙奇之。下教曰。此儿夙成如此。他日必将为国器也。
四五岁。已知失恃之痛。人有语及李令人事。从傍听之。色辄戚然泣下如雨。其出天之孝。自在幼少时已然。
六岁。归自外门。就鞠于继妣黄令人。其孝爱笃至。游
耐斋集附录 第 96H 页

庚申年。尤庵宋先生之赴 朝也。余先府君年才十四。公方九岁。以我王考观察公命。同往拜焉。时宾客满座。先生指先府君而字号王考曰。此某之子也。指公而语曰。此益平都尉之孙也。两儿骨相异凡。有益兴公之典刑。真某家之宝也。其自幼见赏于前辈大贤如此。
甫成童。气意豪放。不甚羁束。好施与。无论物贵贱。同辈有求者。辄斥而与之。毋少吝惜。然性不喜奢靡。虽生长于绮纨家。耳目之所睹接。无非豪侈之习。而公独视若无。见凡服饰之少华者。亦未尝御体。又能善承亲意。虽所尝玩好之物。先考主簿公一有警饬。则辄痛自刻责。后不敢复近。
丙寅。遭黄令人忧。时年十五。执丧如礼。虽当盛暑。衰绖未尝去身。
黄令人。即 赠持平琎之女也。公自幼出入黄公之家。一如外门。黄令人丧后。持平公夫人尚无恙。公事之无间于柳夫人。凡其拜候存问之节。一无差别。若往拜柳夫人。则归路必又进候于持平公夫人。虽得一味之馔。辄分送于两夫人。及其丧。公又加麻三月。
耐斋集附录 第 96L 页

己巳群凶之得志也。公家惨罹其祸。主簿公与尤庵宋先生。同日受后 命。公叩心搥胸。泣血号天。若不可以自存。而上悯贵主之无依。下念宗嗣之靡托。含冤忍痛。堇保性命。而处变之际。咸得其宜。慰安贵主之道。靡不用极。见者莫不嗟叹。我王考观察公尝曰。某以年少儿。猝当祸变。其所处之者。无不得中。使他日复见天日。则足以持守先业。光大门户也。李正寅赫。以厚德高识。有重望于世。于公为从祖姑夫。祸变之际。来吊公。归而语人曰。某以弱年。其哀戚之节。处置之道。无异于老成人之经历事变者。真可谓佳子弟也。
主簿公既被拿命。 天怒屡震。杭贼辈又从而内外交谗。无所不至。公亦自知其无可望矣。既击鼓鸣冤而不见施。则乃以破衣草履。奉贵主手札。奔走遍诉于时宰之门。其涕泣遑遑之状。有足以感动人者。睦来善。凶党中尤狡狠者。犹不忍见。善辞慰谕而遣之。退而语客曰。自 上若亲见此人。当有所感回。而吾辈何敢言也。
公自祸变以来。自处以天下之僇民。凡于世路人事。
耐斋集附录 第 97H 页

甲戌。 肃庙大悟。迸出凶党。召用旧臣。首下 备忘。特复主簿公官爵。后八年辛巳。逆狱大起。杭与诸贼伏法。公意以为 朝家所以罪主簿公者。其端有二。其一赵相师锡拜相时言根事也。其一即诬人以恶逆也。造言自有其人。杭今以逆诛。所谓诬人。亦可以白其枉也。遂痛陈前后事实。击鼓讼冤。赵相之子泰耇。时为户曹参议。上疏反攻。其为言憯毒。 肃庙入其说。下严旨。复夺主簿公官爵。公号泣愤痛。如不欲生。益无意于世。遂决下乡之计。
丁丑十二月。淑安公主捐馆舍。 肃庙亲临吊祭。因召公私。觌公以衰服入侍。 肃庙恻然。屡下哀悯之教。又指天而 谕之曰。汝视天君。即天也。盖 上教有在也。公流涕承 命而退。每语家人。未尝不呜咽也。
公主丧后。公出送宫女数十人。只留年老无归者数
耐斋集附录 第 97L 页

公容姿俊毅。气度沈远。平居正色端坐。凝重简严。人望而见之。莫不敬惮。然性宽厚与人。无贵贱一接以诚信。披露心肝。不设表襮。人之一识公者。又莫不心悦而诚慕。处心恢廓。制行高洁。居家莅事。正直光明。未尝有隐微可讳之失。司马公所谓平生无不可对人言者。公实有焉。
公诚孝。根于天性。常以早失怙恃为至痛。继妣赵令人年长。公堇数岁。公一以事黄令人者事之。怡愉顺适。左右无违。赵令人虽无己出子女。身世孑然。得以公依赖而爱重。常忘其忧哀穷独之怀。辛卯年。赵令人遭内艰。家贫无以备初终具。公身莅其丧。自衣衾棺椁之需。以至窀穸之事。无不办治。使赵令人无有遗憾。赵令人常流涕而语曰。使我设有亲子。何以过此。
公常勤于奉先之节。墓道之有所阙者。必竭诚而修建。祭仪之未尽备者。必考礼而增删。祭之日。必斋心
耐斋集附录 第 98H 页

公有二妹。长为沈氏妇。次为申氏妇。俱是黄令人出。而沈氏妇。即贵主之所钟爱者也。公以己巳以后。凡所自奉。一处以穷约。而其嫁妹时。衣衾妆奁。务从丰侈曰。此吾王母意。何可不为奉承也。既嫁。割屋而与之。极意周恤。不使有乏。及其长妹之寡。次妹之夭也。公伤悯痛怛。若不堪忍。取其男之无父者而训迪之。女之无母者而养育之。所以慈爱而教导之者。蔼然无间于己出。人之外而见者。不知谁儿之为公子。内而见者。不知谁儿之为公女。两家儿亦不自知其无母与无父也。
沈君曾贤。即公妹婿也。乙酉。得奇疾。屡朔沈淹。公闻即自乡而来。躬自扶护。其所以医治之者。靡不用极。实有人所难堪。而公则忧形于色。不自觉其疲劳。及其丧也。有两孤儿。长又病且殆。公痛甚。口祷于天曰。沈君死矣。只有二子。又何忍夺其一也。愿将吾子赎此孤儿之命。傍人听之者。莫不感涕。
我王考观察公。于公为从王父也。以公有至行俊才。
耐斋集附录 第 98L 页

公平生睦于宗族有气意。喜急人之难。凡一家亲旧之有死丧而贫不能敛者。公辄出力赙助。疾病之众所忌避者。公又身亲救济不以为难。若此者非一二数。而以余所知者。我仲姑母暨公姨母曹氏妇。尝患染阽危。人皆敛避。莫有顾者。公独躬往看护。无少拘忌。宗人洪益普遭母丧。丧出疑疾。亲戚皆不通。公大加悯伤。备给衣椁。使得及时而敛焉。姜进士远溥。公素昧也。遭其内丧。来见公。泣告以贫不能葬。公即捐屡十金而与之。柳时模少时遭弟丧。久不能掩土。赴愬于公。公闻而恻然。厚助其葬具。使得过窆。
公轻财好施。无论亲疏。其穷不能自存者。辄皆尽心
耐斋集附录 第 99H 页

公筑室于骊江之梨湖。江山明秀。有林园之胜。且密迩先墓。公甚乐之。遂于丁亥年。奉祠庙尽室下乡。舟中作书怀三诗。其辞多慷慨哀楚。有不缘踪迹危。何好居乡村之句。见者莫不悲其志也。
公平生喜为文章。尝谓人不能无死。唯有道德事业文章者。犹不死也。非疾病行役。手未尝释古书。尤乐为著述。忧愁感愤之有不平于心者。一发之于文。晚年所得。益骎骎然臻其妙矣。癸巳以后。公有眼患。妨于看书。每使傍人读而听之。仍以成诵。其癖于文如此。公于诗。天才甚高。且有专门之工。其始也。见宋人诗。喜而效之。旋觉其意浅而格卑。力治杜少陵诗。务
耐斋集附录 第 99L 页

三渊金公最喜公文曰。非近世文也。诗则尝见初年所作。劝读粗枝大叶之文。及公文稿之出也。大加称赏而手自钞删。李参判德寿,申校理靖夏,李三陟秉渊,李洗马夏坤。皆以能诗文著名当世。而其称公所作。辄叹以难及。李参判作公文集序。盛有称道。
我伯氏爱懒公。少从公学为古文词。公尝许以真文章。戏谓之曰。使我退在十馀年。犹可以有为。而余发种种已无及矣。君天下之奇才。为而不已。古人不难到。而惜无进就之意。有志者如吾而年不逮。有才者如君而志不高。此天所以悭至宝也。其同堂之间。相许与而相劝勉者如此。爱懒公之祭公文曰。公文似崔简易。而风韵有馀。诗如挹翠轩。而高致则过。此可谓知言也。
公乡居以后。益不留意于家事。惟以文史自娱。里中有亲戚士友之家。日常不期而会者十数人。公谓士之居乡。非业文则必以博奕消日。此真自弃者。殊非
耐斋集附录 第 100H 页

黄骊。以形胜甲于上流。梨湖之胜。又为黄骊之最。公之卜宅。实占其隩。且有妙莲之庵。韩氏二老之亭。每良辰美节。风晴日和。公辄与洞中知旧。沽酒击鲜。观渔于二老亭下。赏花于妙莲庵中。兴尽而返。兴发而复然。彷佛有契于浴沂之趣。
公酷好佳山水。闻一丘一水之以胜名者。辄理装而往。啸咏徜徉。如东之金刚雪岳。南之太白清凉湖。西之四郡。靡不遍踏。当其游览之时。神会意适。不觉其疲。虽穷崖绝顶。足迹无所不到。最后见清风老隐之胜。爱其山深水清。人境益远。遂买田结屋。为末年毕命之计矣。旋以疾患之沈淹。终不克一往栖息。公每以为叹惜。
公常有博施之意。而里中亲戚。率多贫寒。患其力不能遍及。乃仿朱夫子遗规。刱为社稧。与宗戚之在一里及奴仆之居近者。各出谷若干。择其中勤干者。俾之敛散而殖之。四年而谷满百四十包。遂止其殖。营
耐斋集附录 第 100L 页

公平日守静罕出。而亲友过公之门。则必欣然笑迎。和气蔼如。每于团圞之夕。辄有酒食之供。未尝以窘乏而废之。一日会诸友。入告于内。请设馔而待之。赵令人笑答曰。何不识家中有无朝炊。尚贷于人矣。公亦发笑而退。不敢复请。俄而供客之馔。一如前时。此盖赵令人之贤。有陶母之风。而亦公诚意素感于家庭之内而然也。孝慈之化。有可以像想者矣。
公家服用饮食。本非闾巷私家之比。而公自祸变以来。旧时所需。一皆屏去。身不著䌷苧之衣。而只取完洁。食不设珍馔邪味。而非士铏不使登盘。居处常令洁净。而茅茨草坐。务从朴素。惟于享先之具。致其丰美而已。
公天姿甚高。识解明透。其论古今事成败。若烛照数计。至于是非利害之人所难决者。公辄一言剖析。无所差失。以此一家亲旧之凡有事大小。必就质于公。公言议主于和平。绝不以私好恶有所扶抑。与人酬
耐斋集附录 第 101H 页

公治家有法度。教子弟甚严。虽微过细夫。辄至动声色而呵叱。人或言其太过。公叹曰。祸家子弟。不踰人千百层。不足以立于世。盖其悯家业之将坠。有兴衰振废之志而然也。又尝出示小哥所做诗文于邻友曰。须加考评。邻友曰。长进如此。今宜少缓督责之严。几何不作应举文乎。公愀然曰。祸家子弟。决科何好。吾冀渠小成而已。盖公此言。出于至痛之心。而亦可为年少科儒躐等之戒也。
人有以学问劝公者。公瑟缩曰。学问非吾辈事。公意盖在于含光。不欲以标致自高也。然公躬孝悌之行。有介特之操。考其平生。无愧古人。其视规规外面而无所实得者。不啻远矣。若公虽无学问之名。而有学问实功者也。
公晚年喜读论语。邻友过之曰。何为久读此。公答曰。此非如他书。虽终身读之。而不自觉其生厌。盖公读书。非但为文章而已。将以此为体认工夫也。
壬午。赵泰耇疏后。公痛其言之妆撰搆捏。乃于乙酉元朝。斋沐而作一文字。悉㬥其被诬事。状末又曰。上
耐斋集附录 第 101L 页

庚寅年。国内骚屑。言海浪贼。朝暮且至。 朝家又分遣文武宰臣。巡抚八路。点视海防城池。人心益扰。或有辍家入峡者。公里中父老十馀人。来拜公曰。即今里闾波荡。人无固志。将有四散之形矣。一村居人及傍近十里之内。皆愿得我公为义旅帅。我公诚若肯许。则当纠率屡百村民。以死保守。誓无他适也。公笑而慰遣之。盖公实行诚心。素孚于上下。故其为人之所属望也如此。
公于后进。惠训不倦。其学于公而随才成就者甚多。余与伯氏爱懒公。自幼师事公。余固不才。无足言。伯氏则卒以文名世。任判官适,曹硕士命寅。以公姨弟。少从公负笈。俱为闻士。朴参判文秀。幼年失学。晚而受书于公。未几登第。其他京乡士友家年少之往来问字者。亦十数人。
耐斋集附录 第 102H 页

公以主簿公葬山之不吉。常为至痛。经营迁奉。前后二十年。乃于乙未之冬。约人湖中。将为求山之行。俶装临发。而忽有关塞之證。公病中忧郁。或虑其屡日弥留。行期渐退。杂试丸剂。转展添㞃。以其十月初二日卒。享年四十四。
公以英明恺悌之资。磊落俊伟之标。行谊本于孝友。敦睦信义。著于乡党州里。才可以弥纶世务。文足以黼黻皇猷。天之赋公。若将不偶。而遭时不幸。奄罹家难。抱穷天极地之痛。而终不得伸其冤。有爱人济物之德。而又不能享其寿。平生所蕴阏而莫施。枯槁穷约。以卒其身。此士友之所共惜。亲党之所深痛者也。公之殁也。无论中外亲疏贵贱。莫不惊愕流涕。或有素不相识及异趣之人。亦为之赍咨叹伤。远近人士之操文来吊者。哭必失声。涕必沾衣。至旁数百里之閒。耕夫樵老。妇孺行路。亦无不嗟惜曰。贤士大夫亡矣。呜呼。非公平日厚德之积于中而孚于外者。何以
耐斋集附录 第 102L 页

公丧后未几。有一戚人。自京下来。偶逢过客于店舍。与之酬酢曰。君何适。客曰。吾闻骊湖有某公。积德行仁。诚今世所无之君子。我将一登门馆。望见颜色而归。其戚人曰。噫。某公前数日已病逝矣。客闻即心惊。几至下泪曰。此何理耶。天不报施耶。遂回辔而去。公之平日声望。为一世所向慕如此。
初葬公于梨湖屋后之负艮山。以宅厝不利。甲辰十一月。移窆于砥平花谷先茔内壬坐丙向之地。
丁酉以后。公之子益宗。以主簿公事。屡次鸣冤。前后筵臣。亦多陈白。而自 上虽有举世称冤。予亦知之教。特以事系 先朝。辄靳伸白之典矣。逮至戊午五月二十一日。悯旱疏决。时金吾堂上。又以益宗上言。禀 启于筵中曰。洪某事。勿论彼此。举皆称冤。入侍大小诸臣。亦皆一辞请伸。而仍陈公诚孝卓异之状。其言有曰。某实稀世之善人也。自遭家祸。自处以天地间罪人。家资甚巨。视若粪土。不处华屋。不服美衣。草庐苫席。以终其生。恒日悲哀痛苦。不遑宁处。傍观亦不觉伤怜。且事继母极孝。近自宗党。远至朋知。莫
耐斋集附录 第 103H 页

公娶知敦宁府事 赠左赞成李公徵夏之女。清江先生讳济臣之后。观察使讳万雄之孙也。举四男二女。男长益宗。县监。娶士人韩载箕女。次益大。参奉娶郡守金养谦女。生一女。幼。次益三。正言娶进士李益寿女。生二男二女。男长相殷。娶郡守金令行女。出继长房。女长金文柱。馀并幼。次益谦有俊才。未冠而夭。女长适士人金时筦。生二男四女。男长哲行。娶郡守权养性女。女长李惟秀。次安宗仁。馀并幼。次适参奉赵明箕。生二女。女长李𪣜。馀幼。
耐斋集附录 第 103L 页

先府君弃背之四十年甲戌。不肖 除月城尹二品之职。例有推 恩。赠先府君嘉善大夫吏曹参判兼同知义禁府事五卫都总府副总管唐恩君。 恩荣所及。益不禁靡逮之痛。不肖孤益三。追记。
耐斋集附录
行状
行状[大提学尹凤朝撰]
公讳泰猷。字伯亨。号耐斋。洪氏籍南阳。鼻祖殷悦。丽朝太师。后世簪组燀赫。 本朝有春卿。观察使。出拙翁公讳圣民。判书大提学策光国平难勋。封益城君。为 穆陵名臣。高祖讳命耇。以关西伯。丁丑殉节。金化士林俎豆之。曾祖讳重普。以忠勤厚德。佐 孝 显两朝。官右议政。祖益平尉讳得箕。尚 孝宗女淑安公主。考讳致祥。司仆寺主簿。聘判书全州李公正英女。壬子二月一日生公。夙慧异凡儿。三岁。丧母李令人。已知其悲。语及辄流涕。五岁。随公主赴阙。 肃宗召使前。有问应对如响。更端必称臣。 上奇之曰。异日国器也。丁丑。公主丧。 上临吊。时公代执衰。 上命召见。又亟称其孝曰。洪某有子矣。其至行亦 上所知也。当己巳祸作。主簿公既被逮。 上怒甚震。逆杭又从中煽谮。事已无可为。公犹抱持公主书。奔
耐斋集附录 第 104H 页

耐斋集附录 第 104L 页

耐斋集附录 第 105H 页

耐斋集附录
墓碣铭
墓碣铭[大提学李 縡撰]
有以文章行义重于当世。而自处以天地间穷人阨蹙以终其身者。曰洪公泰猷。字伯亨。唐城人。洪自丽代。已为名家。入 本朝。石壁春卿,拙翁圣民。连世以文大鸣。至平安道观察使命耇。殉忠于丙子虏难。其子重普右议政。 宁陵名臣。是生得箕。尚淑安公主。
耐斋集附录 第 105L 页

耐斋集附录 第 106H 页

耐斋集附录 第 106L 页

有美一人兮。梨湖之滨。草衣木食以终身兮。玉佩琼琚中自珍兮。曰天降割兮。匪天不仁。吾实不子兮。天地之穷民。死目难暝(一作瞑)兮。鬼神悲辛。至諴上格兮。天理必伸。 褒赠有赫兮。哀荣绝伦。我生并世兮。偶失相亲。其心炯炯兮。尚如隔晨。铭以表之兮。昭揭千春。
追记[尹心衡]
恭人李氏。高丽大师棹之后。清江先生济臣之六世孙。考讳徵夏。知敦宁 赠赞成。祖讳万雄。监司。曾祖讳行健。同知。俱 赠判书。外祖。处士 赠参议延日郑公普衍。恭人仁顺恬和。孝友勤俭。媲公三十年。顺承无违则。奉事舅姑。敬爱笃挚。待宗族以和婉。御婢使以宽简。至于贫富荣悴。一切不置欣戚。推分任真。绝无世俗簪珥龌龊纤琐态。六亲欣服。无异辞焉。生于壬子九月十六日。殁于丁卯九月二十七日。寿七十六。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祔公墓左。恭人。心衡从母也。淑德懿行可传者非一二。而既详于家状及圹志。故只录其槩如右。副提学尹心衡。追记。
耐斋集附录
墓志铭
耐斋集附录 第 107H 页

君子所以异于凡民者。行义内修而文学外著也。若夫有而能散。积而能施。古人之所尝行。而今人之所不能为。今人而有能是者。是亦古人而已矣。德寿生于世久矣。其阅人亦多矣。唯阿擎跪于长者之恻。则谓之行义之士。媲青俪白于行墨之间。则谓之文学之儒。升斗之赢。毫楮之微。持以畀人。则归之以能舍之名。呜呼。古所谓行义文学与善施者。果皆如是而已乎。惟耐斋洪公。乃吾所以异于凡民者也。今人而古人行者也。公幼失母李令人。鞠于继妣黄令人。慈孝两无间。令人母夫人老无恙。公省觐不怠。得异味必荐。及其丧。为加麻三月。人之见者。谓其自出也。既遭己巳之祸。含恸茹冤。自处以僇民。屈亢厉之气而反之于枯悴。变绮纨之习而守之以穷约。放宫女数十人而留其老无归者。廪之终身。撤 赐第不居。移搆之外。分与一家亲知。布衣羸马。人不知为贵家子也。辛巳。公尝击鼓讼冤。冤未㬥而罪反增。赵家疏搆而得入也。公涕泣遑遑。益无意于世。遂举家归骊江。竭诚于奉先追远之节。晨必谒庙。寒暑不废。妹婿有
耐斋集附录 第 107L 页

耐斋集附录 第 108H 页

耐斋集附录 第 108L 页

耐斋集附录 第 109H 页

窈尔花谷。有封若堂。晴虹昼起。烂其扬光。郁郁奇意。地不能藏。可埋者魄。不化其精。返乎芒芴。一气澄清。不为星辰。定作明灵。欸彼浊世。沸若蜩螗。尔荣几时。公名弥芳。呜呼嘻嘻。谁其若此。曷云可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