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头陀草册十四 (自动笺注)
頭陀草冊十四
 [雜著]
  
東遊
 
東遊記。
蓋是未結撰者。
如龍淵叢石諸記。
未免草草
想是行時略述顚末
以備日錄
未及十分修潤
十分摸寫者。
不必傳後。
如以盡刪爲歉。
則百須彌萬瀑。
三記可取
百塔重在攀陟艱難之狀。
具些塔劇向月
終不如全刪之爲精耳。
公元1714年
甲午三月十九日
早飰發行
向楓岳李惟發及靈水庵僧三稔淸潭僧信淑從焉。
倒馬峙歷三升村。
李東所居
李常稱溪山之勝。
無减金溪
以余所見
不及龍亭遠矣。
午刻陰城
縣監李世機率其子默來見。
夕宿谷別將叔家。
二十日
發行三十里。
尹學甫于可興。
學甫適出不在
其子出待留飰
飰罷別去。
渡靑龍津
午飰板橋村
夕宿白雲山下。
二十一日
曉霧原州
行五十里日始出。
馬上見雉岳山
勢甚䧺偉
崇墉巨堞。
屹立天畔
雉之爲名。
或由此得之歟。
朝飰于營下申姓人家
州人尹起河卽二十年前舊知也。
邀與相見
道故歡然
盛稱上元庵之勝。
令人馳神
李聖德淳方來此。
聞余至。
亦來見穩話。
並轡出樓門。
至聖陶瓦所又少坐。
聖和行十餘里。
見路傍有村舍
依山臨溪
長林古木。
晻映如畫
不知何人居也。
夕宿城邑底。
主人姓名仁方
曾住農村云。
待之甚欵。
二十二日
後行十餘里。
少憇玉亭
又行二十餘里。
秣馬蒼峰驛。
山深谷阻
壤地肥沃
淸流古木。
在在
有之。
令人欣然有卜㞐之意。
夕到洪川。
留宿家奴海生家。
自立輩聞余至。
率其子顚倒來見。
至於握手墮淚
余去此已二十年。
中間人嬗變
自有無竆之感焉。
不覺潸然出涕
二十三日
平明迂路故居
喬木無存。
綠疇弥望
當時隣曲
亦皆散亡
滄桑互易
眞朝暮間事耳。
使人愴然
四十里至原昌驛秣馬
一嶺
名松星
是春川界
終日行深峽。
過領始見野色
曠然可喜
十里到府下。
舘于哨官黃有河家。
府使閔純聞而來見饋飰。
略助入山之資。
庶叔海棹亦來見。
二十四日
府伯邀飰于聞韶閣。
閣在州衙東垣外。
華整
下臨陽江
平遠可喜
別府行五里。
登昭陽亭
江山淸麗
烟樹微茫
眞如畫啚。
前輩以爲勝寒碧樓云。
足跡所未到處。
未知其果然也。
忽憶少時與載方兄步往淸平時事。
恍然如夢。
渡江普通水晶二遷。
俱極危險
盖東俗謂棧爲遷也。
一嚴秣馬
渡母津江踰馬嶺
十里取支徑西北行。
是入華陰路也。
得一陡峻名桀其。
到史吞倉下宿
二十五日
畏乕不得早發。
日高行向華陰
十里到笠遷。
此地盛稱其險。
遠遜水晶遷。
行數里水石
漸佳。
躑躅爛開
與溪終始
如行紅錦步障
五里白石陂陀
流注之。
下成小泓。
左右峰壁。
削立千仞
詢諸土人
稱爲小洑揷。
(谷雲九曲靑玉峽云)泝溪而行。
累得佳處
溪流往往長潭
淵淪滉漾
頗有江湖意。
稍前里許
到大洑揷。
石平鋪如大筵席
色若截肪
水由石中行。
激湍下墜
石承之如頦頷
拗怒噴薄
萬斛雪花
飛舞崩騰
甚奇壯。
旁有巨石數四離列
狀亦殊詭。
類龜龍俛飮于水。
距而俯之。
溪中魚可數。
但無松樹蔭翳可恨
前二里許
有亭翼然
谷雲金公水亭也。
正對華岳山。
下臨卧龍潭淸幽
亭前又有老松數十株。
蒼翠森蔚
尤爲可喜
有尤翁詩及公詩與記。
庭中小石碑。
上刻尤翁記朱夫子卧龍潭詩。
公以漢隷書之。
嘗見公所華陰洞志。
公宰平康時。
始得此地
栖息往來者殆四十秊餘。
晩後又築不知菴松風亭白雲溪
而其㙜榭樓觀之勝。
視此尤倍蓰
農岩亦嘗稱之曰粧點如仙家。
一玩
噫。
公之名位雖遜于其弟兩相公
而能超然塵垢之外。
得保淸凈之樂者。
又非兩相公所及
輕重取捨
世必有辨之者矣。
士人道昌來見。
此人是谷雲祠宇齋任也。
道山故事
淸寒子遺址
在於
倉云。
方君瞻謁畫像
還飰亭中
日已昳。
方君爲噵向不知庵。
行未數里。
忽見綠欞朱檻
縹緲林表
問之卽松風亭
大石爲址。
僅安三楹
一參石柱
製度奇巧
下有盤石如布白玉
泉聲潺湲可聽
楓栝
晻映左右
幽森淸絶
令人忘歸
上下絶無潭泓可欠。
水東又有人文石
太極啚,河洛圖,書先後卦象
舊聞三一亭,有知堂俱在其上。
前年山水暴至。
未免崩壓。
閒來往橋又以碎礫。
改築殊不雅
粧點如仙家者。
意亦減半矣。
不知庵在亭西數十步。
公常燕居于此云。
庄奴五十同延坐室中
淸夢樓
請觀藏書及畫廚。
其中諸葛武侯梅月堂畫像
是曾奉于有知堂者也。
睡庵僧勝天一性來謁。
庵在華岳北麓
由亭後取路
南行五里爲庵。
東有㙜。
正好華岳
此山雖乏秀峭之態。
穹林巨木。
上干雲霄
烟霏雲嵐
朝暮萬狀
一勝也。
夜與方君同宿于庵。
勝天自言曾住白雲山
出入農岩門下
農岩往槽溪時。
渠亦陪往。
又道君山少時事。
聞之愴然
二十六日
今日欲作七仙之游。
又請方君噵焉。
早飰離庵一里
所有水石頗佳。
下馬少坐。
歷路再登松風亭
天隨至此告別
出洞循溪而東。
數里田疇交錯
桑麻翳然
殊無深峽氣象
折而北二十里。
踰小嶺。
又折而東三里
有村負山帶溪曲
幽致
是爲孟男村。
昔有孟男者居此。
故因以名云。
溪水有二支。
一出鶴嶺南流
一出七仙洞東流
村西合流
行盤石上
下爲小潭。
石有紋蜿蜒如龍
爪角悉具。
名曰卧龍
跂石觀魚
臨流濯足
意甚適。
少頃方君村民使之噵。
方君一至而未能窮源
路徑不熟云。
前數百步
忽見靑林雪色皓然奪目
急趍視之
石色鮮潔
一川俱明。
令人魄動。
余卽箕距其上。
無意前行
方君强余曰此上八九里有三直
(峽人謂瀑爲直)是洞中勝處
盍先往觀。
下流諸勝。
來時細加搜訪
如此小小水石
便尒留連
日力足矣
余猶不應
累廹而後行。
右石磴甚危。
往往路絶
以獨木接之。
乍步乍騎。
二里許有村家
臨水新刱。
茅屋松籬
極幽寂。
村後北行三里
得癈寺址。
舍馬杖策
並溪而行。
古木壽籐蒙密交絡
迷不知所入。
下有溪水濺濺悲鳴
與人訴。
左右靑峰
見客迎送
劍立千尋
望之凜然
行五里。
始抵所謂三直
以全石爲底
流被之。
隨勢水簾者三。
各六七丈。
輒承以小泓。
綠凈可鑑鬚麋
旁有老松數四
大皆十圍
偃蹇蔚跂
布影委潭。
山風漻然。
與潭光搖漾。
一奇也。
俯仰賞玩
不覺山日已昳。
始尋歸路
回頭戀戀
如別意中人
溪中行亂石間。
遇會心處。
植杖凝睇不去。
同行往往窃笑
不恤
如是者屢。
到寺址始騎馬行。
日晩飢甚。
村家
主嫗供粟飰當敀菜。
味極佳。
行一里。
玉簾泉少坐。
一洞石皆瑩膩
如玉琢成。
又多潭瀨
綠色澄澈
巖壁奇峭
金碧交輝
壤地肥衍
可耕可屋。
農岩品題置諸華陰之右。
信然
洞舊號妙峰。
谷雲改以今名云。
方君北行十餘里。
鶴嶺
險危平生刱目。
登顚歇馬
下嶺行古木中十里
路旁村舍
奴輩已先到。
具食略啜。
東行十里
抵蚕谷村。
星已滿天矣。
二十七日
曉行四十里。
金化舘驛吏家
通于本倅李秉淵一源
一源來見曰始吾來時。
人皆曰迎接游客
是此邑之一弊也。
莅邑已五年
親舊此者
只是景明與吾君耳。
以此入山絶少
又言山中固多遺勝
如九歧潭亦其一也。
圓通庵西數十里。
勝無减於九龍淵。
山僧諱甚。
人鮮到之。
仍苦留要往七松亭觀魚。
飰已偕行
歷登二樂亭
銀溪驛舘也。
眼界通闊
察訪適赴京不在
庭宇閴然
梨花如飄
雪。
約行二里
溪邊柳林
一源下馬
余謂一源所謂七松亭者何在
一源曰此卽是耳。
余笑曰何濫冒至是。
此固一世風習
渠亦不免耶。
一源亦笑。
是日風日姸和
柳陰中新鸎淸嫰可聽
席地而坐
亟呼一觴
杜律韵各賦數詩。
官人得數百溪鮮。
斫膾佐酒
又設魚羹飯。
風味不惡
歡飮至夕而罷。
座客仁人姓李字士謙者及邑人尹進士謫客鄭姓人而皆忘其名。
士謙是月山大遠裔
方爲一源衙客云。
縣南一里所。
琳破虜處。
地名田。
行遽未及往。
近民堂在衙內
前有小池
中設五石峰。
周遭花木幽潔
園後有亭。
顔以學圃
亦佳。
二十八日
一源出示所藏畫卷
其中有鄭㪨山水
筆法唐人
骨氣
用墨枯燥
遠遜於尹孝彦矣。
飰罷別一源行。
風日甚惡
氣頗不平
四十里到直木驛秣馬
歷憇披襟亭。
淸川翠樾
亦自可意
又四十里宿昌道驛。
主人朱貴英者是驛吏
年將七十。
爲道楓岳之勝。
此心飄飄然已在香城萬瀑之間也。
是日微雨
入夜始止。
二十九日
自昌道行二十餘里。
阪。
兩山束起。
大川貫之。
沉黑
俯視戄然
上有浮橋濟人
土人
夏秋潦水漲則行旅淹滯
以是其險名於國中云。
至新安驛。
淮陽府使李公徵雪岳未還。
欲自此直趍山中
村人前噵。
十里蘆谷領。
山■谷深邃。
古木參天
又行十餘里踰馬齕占方二嶺
僧俗自山來者絡繹布路
表訓僧爲人可愛
仍偕至泥橋村同宿
問九歧潭之勝。
爲余道之頗詳。
一源亦聞於藏矣。
此地人雖帶索擔糞者。
亦能談山之勝。
可知去山邇也。
三十日
犂明作行。
十餘里到墨喜領。
土人云領上望楓岳諸峰。
了了
勝無媿於正陽寺云。
是日昏靄不能夬覩。
但見數三峯影。
隱隱雲氣中。
水墨畫烟煤所薰。
依微略卞耳。
牽牛而蔭樹下者。
意思甚閒。
余亦歇馬其旁。
少頃下領。
樹陰蔽日
泉聲夾路
樂之
不覺險峻也。
十里踰鐵伊領。
洞壑寬敞
南有蒼壁削立
溪水滑滑流其下。
上有雜花斑駁可愛
一僧出林中。
見客如驚鹿。
問其名雙勳。
住表訓。
使之噵。
約行十餘里。
飛橋跨溪。
萬川橋。
可三百尺。
俯視怖懍。
長安寺在其西。
過橋登山暎樓。
有人樓上
見余起迎。
問其名姓
是保閒齋八世孫申軾敬夫也。
寺再燬於火。
今方改刱。
農岩所謂金碧
麗者。
無復舊觀
洞口挺立者。
寺僧剪伐殆盡
東北諸峰。
果聳扷(一作拔)秀峭。
亦非純骨。
其最尊者長慶峰。
餘爲觀音地藏
普賢
亦與記文少異矣。
夕後僧輩運入大木
邪許之聲。
震動山谷
一壯觀。
是夜與申君同宿
僧載會來謁。
卽金景明記中所稱住持載會也。
爲人淳謹
四月一日
約載會將游百塔洞。
洞在大藏峰靈源洞北。
長安相去僅四十里。
山僧藍輿勞諱甚。
無知者。
近時或有告朗善君侃。
侃嘗一至
自是稍稍有知者。
亦以其深險
往者絶罕。
僧徒余行
沮撓
不聽
早飰偕申君步過萬川橋。
登輿泝溪而上
溪中往往有可坐處。
色皆靑。
間有白暈
地藏庵。
東北行入百川洞
岩壁奇秀
溪流澄澈
已覺神思勃勃
行三四里。
大石嶐然
上平廣可容數十百人老樹蔭之
是爲明鏡臺。
去臺數十步。
有潭廣可數畒。
形正圓如展大鏡
澄綠見底
旁刻玉鏡潭三字
潭東一峰拔地卓立
狀若植劍。
奇偉
申君至此告別向表訓。
余坐玩良久
乃從潭右行
有癈城門甚庳。
僂而可入。
世傳新羅亡後。
王子恥之。
逃隱築城以居。
卽此城也。
折數里。
更迤而東。
磴路■險甚。
崎崟側塞
不可足。
垂蘿巨木。
干霄蔽日
奇花異卉
遍地羅生
境界幽邃
氣象森沉
逈與城外不侔
夾溪石峰
攢爲劍戟
橫爲屛障
飛舞生動
其端皓然雪白
或有脩纖獨秀
旁石附麗
亭亭如塔者。
會指而謂余曰此洞之所由名。
余笑造物小兒
何福田利益。
作此伎倆
以媚黃面老子耶。
瞠目不喩所謂
又數里有溪南來入之。
十王川。
自此路益巇。
舍輿杖策
驀澗躡石
拾級而進。
澗深石齾。
乃緣崕旁攀木側行猿狖
至崕陡絶。
復取澗道
如是十數里。
耳化爲水。
眼化爲石。
毛髮呼吸
俱欲化爲艸木雲嵐矣。
行已半洞。
得峰以百計
半之
簾泉半之
塔奇於峰。
泉奇於塔。
泉之最奇者。
石壁側立幾數十仞
瀑從其顚直瀉下。
有巨石仰而障之。
如人吐舌
若欲折其橫騖之氣。
瀑與之鬪。
而乃遜。
兩旁噴出如舞雪。
余始見駭甚。
徐而玩之
又未甚(甚字下有奇字)。
終乃叫呼跳躍不去。
從僧多窃笑
泉舊無號。
其亦不幸未遇名賢也。
肇錫以噴玉
由瀑左行
谷中一里所。
右轉崕腹數百步
踰一麓崕。
峻削無可爲徑者。
小木如彴半已朽。
下臨絶谷
深昧見底
目眩足心不敢度。
令載會它從者先之
上衣冠屨崕广中。
屬耳於壁。
寄足
木。
曲腰而寸進
石髮又在手心
搖搖然猶未定
忽念袁中郞在冷石語
膽始凝。
得度
詰曲古木中數里。
忽見大玉嵌空唅呀
瓊簾百尺
從中下垂
不覺驚叫
疾趍至前。
積氷中空
瀑流瀉出。
眞天下奇觀也。
洞口杜鵑花已落盡。
至是絶無開者。
可測山之高寒也。
循傍壁躋顚。
前行百餘步。
有朗善君題名處。
距石箕坐
南面而視。
有峰三四。
離立縹緲
玲瓏如玉浮屠
奇麗不可狀。
會曰洞之勝盡是
東南間尙有隱隱數峰。
巉秀可愛
意其下有佳處
會日晩憊甚未能窮。
少選循舊路至十王川。
又登輿南行
靈源洞。
五里沃焦臺。
十王羅列于前。
見客若將拱揖
又有牛頭馬面二峯
厥狀極肖。
東南迤下一里
有靈源庵極幽絶。
一僧守之。
名凈心
古心靜。
階下有草。
莖葉與蓮相類
僧謂之剛蓮。
極欲留宿
從人多。
且無糧。
未果遂行
又少坐玉鏡潭
至百川洞
長安持火來迎。
到寺已二皷矣。
夜宿靈光殿
枕席之下。
水聲激激不絶。
益覺嘉州夜宿水聲中之語。
高妙矣。
二日
夜睡美。
不知有雨。
起開視之
前峰濃綠欲滴。
宿雲助其姿媚
可愛
庭際潔凈如洗。
樹木蒼蒨。
流泉㶁㶁於古松之間。
境旣幽寂
和氣恬。
便覺
峯度壑之爲太勞也。
終日與僧輩。
焚香聞話。
僧祝坦宜寧人
解文字。
爲人淳實
其師覺元
楓潭義諶弟子
精於經律。
與自澄輩齊名
示寂云。
高城泰遠入山
人相問。
餽魚鰒。
三日
飰已離長安向表訓。
夾路蒼杉老檜
躑躅盛開
照爛山谷
雨後泉聲
琮琤可聽
彌陀庵。
居僧方闔戶晝寢
見客出迎
巾屨白凈
意象安閒
使人翛然遺世之想。
少憇從庵西取路。
折行一里
磴路艱險
卽農岩記所稱線路懸崕
過者掉慓者也。
百塔康莊
其下爲鳴韵潭。
內山諸洞之水。
至是合流
鍵以潭。
形橢如槽。
沉黑若有神獸閟焉。
時新雨雪雷吼
尤可壯也。
左有石壁削立壯偉
僧傳昔有金同者習外道禪。
普濟鬪法不勝
濟仍擠之潭中
自是水常幽咽
如人哀號
稱爲鳴韵潭。
又名金同淵
盖濟是如來現化
而同之前身爲波旬
如是受報云。
其言極荒誕
溪行數里。
過三佛岩。
岩有刻佛三𨈬頗精巧
前數百步白華庵。
庵據平地寬敞
有海萬株
森立環圍。
反覺幽趣媚人。
三淵金丈愛其勝。
冬來栖。
至春乃去云。
居僧致䧺是自澄弟子
儀象魁然
博通經典
能詩可與語。
出示十地
論。
天親所著。
遽甚未及閱。
使君玉鏡潭還表訓。
見少話而去。
子弼履,女婿李聖興木川人李道一從焉。
申君敬夫正陽長安
聞余在此。
亦來見。
午飰已。
步至庵後。
休靜名僧舍利塔及碑。
靜觀齋所撰義諶碑頗可觀
穿松林迤至表訓寺。
有樓跨溪。
■扁以山暎
岾寺亦有山暎樓。
未知山暎二字有何妙義
三寺共之。
僧輩之陋至此
且山之峰巒岩洞
俱以佛書佛號名亦可厭。
壁有先生五言長篇詩。
兒時讀是詩。
頗得山之勝槩
此非先生手筆
後人追書以揭者也。
此寺不經兵燹
制度精緻
碧爛然。
又有懶翁袈裟古銅鉢盂
但所供曇無竭西向立。
此與它寺有異。
與朴使君穩話。
夜分乃罷。
座客張震明者。
出入尼山門下
而方爲使君衙客云。
四日
微雨作。
晩而開霽
使君向外山。
余向松蘿白華東。
二里所。
山益深路益險。
怪石犬牙錯出
夾以巨圍之木。
蘿蒙頂。
陰厚如幄。
其下澗聲甚悲。
籃輿十步一遆。
膚汗如雨
間作拽鉅聲。
忽念彼亦人哉。
甚憐愍。
下輿挾策以進。
余則五步一休
泉聲輒止掬飮之。
洒然甘露
又上數里。
當途
老樹根逬出石罅
蟠屈若伏虬。
踞而四顧
遠近峯巒
如翔如舞。
如騰如躍。
如拱如揖。
雨後碧鮮尤媚人。
稍前有癈城。
新羅王子所築也。
城上折北而行。
徑忽絶。
木架空。
下俯幽壑
履之窸窣有聲
使人眩悸。
攀援旁壁。
側足得度
少北爲蘿庵
空無僧。
梨花滿庭。
筧泉淙淙
幽敻寥閴
殆不似人間矣。
自此去望高臺不遠。
新雨石滑不得往。
從舊路至癈城。
南行五里
一庵瀟洒
背負大石壁。
壁上又出一石峰。
聳立千丈
若俯壓人。
僧曰此爲三日庵。
昔有高僧居庵中。
三日訂道
故仍以名云。
又行未一里。
安養庵。
前對一峰
峭秀可愛
名曰天官庵。
以此有少致。
壁有先君子題名
辛未八月
崔孝伯來游。
其明年春又來游。
此則初游時所題也。
覽之愴然
東有佛殿
岩石佛像極精細。
仍覆瓦椽。
亦可觀。
登輿自庵前迤下。
忽聞水聲如雷。
飛沫輿中
驚顧視之
已抵鳴韵潭。
所見比潭右尤覺奇壯。
又坐玩揭而西趨一里
入神琳庵。
亦無僧。
荒落殊甚
庭中有小塔。
石色黑潤
藍浦硯石
塔面有刻記
是皇統二年僧懷正所撰。
文頗可觀
僧言塔中曾藏世尊舍利
行脚僧毁塔偸去。
寺亦因是癈云。
少憇還白華。
夜宿
䧺師房。
忽見新月娟娟表。
欣然起行
浮屠臺。
於栝翳然
碑塔相向
如人儼立。
一奇也。
羅州僧載聡前年從三淵來庵。
師䧺不去。
爲人開敏
盛稱船庵須彌臺之勝。
慫惥約以明日往訪。
公元1691年
五日
僧告日出
急就輿。
使載聡前噵。
至表訓㕠勳。
又從沿溪北行。
溪中巨石。
磊砢相依
水行其間
奔騰激射
爲輪曳爲練拂爲雪。
聲如轟雷
震撼山谷
心目爲之俱駭。
稍進數十步。
兩旁壁立積鐵可萬仞
沉昧杳窕
如行甬路
仰頭惟見天光
狹靑如一綿。
聡指壁下小泓曰此卽靑龍潭也。
余戱曰所謂萬瀑洞者。
止是邪。
聡答曰待明日碧霞潭上試看
郞君亦作此語否。
相視大噱
折而西入圓通洞。
洞口大石盤陀
可坐數百人
上刻楊士彦蓬萊楓岳元化洞天大字
幾欲化龍飛去。
左爲金剛臺
峭銳揷天
舊有靑鶴巢顚。
鶴去巢空
指點誇人。
溪流循其趾。
陡崖橫瀉爲瀑。
下有大石受之。
中陷爲潭如槽。
右有磴路頗艱。
此地坦夷
茂樹夾澗如簇。
籃輿徐行綠陰中。
花氣醉人
鶯聲砭耳。
子瞻空山無人水流花開語。
宛然實際
無何圓通庵。
曾經光陵御幸
朱甍畫檻
尙存舊制
東北二里
渡一略彴
舍輿緩步
石則坐。
逢泉則漱。
從僧戱摘山花。
散擲溪流
至泓處旋舞不去。
以爲笑樂
行三四里。
又繞山脇
曲折蛇行
愈上愈嶬。
回顧來路
只是一道蒼嵐
崕徑忽斷。
一木橫空
心慣險無怖。
賈勇而度。
崕广間有小屋如懸磬
諸僧
乃船庵也。
稍前有僧具袈裟出迎
䫉類有守
主僧神普。
噵至庵。
荼(一作茶)沃喉。
與之語。
語皆閒澹。
頓滌人浮想
前楹
下皆千丈
但見頭抄𧤏𧤏如稚笋始萌。
由庵西行一里所。
危壁當面
孤搴直上
攀援路絶
同行皆作退轉
心勳僅緣壁罅先躋。
懸絙垂下挽以登。
從者亦皆魚貫而上
至顚始咋指相戒。
右轉一里
須彌庵。
茅屋新搆。
草草可愛
翠壁四環
間有幽花點綴
面前一峯
形如覆鍾。
亭亭峭秀
奇勝足可眉宇一山
居僧適出不在
庭戶蕭然
更覺有趣
泚筆題名姓。
又書曰天下第一名山
山中一庵子
題畢聡供湯飰
食已須彌臺。
正對永郞岾。
萬石叢立。
霜鋩雪鍔。
不减景延廣十萬橫磨劍
其下又有天然石塔四五。
皆揷地而生。
如以銀環累成。
晶熒璀璨
光氣四燭
百塔者堪拜下風
石之奇幻如此
天公亦太狡獪
目飽乃下。
小疲卧室中。
有人洞下呼僧。
聲與谷應
反繞出庵後。
若從峰頂來。
啓牗視之
李君道一也。
余笑曰此中乏流水
何得漁郞來。
答曰摩訶老僧
迷津慈航
爲此兩隻眼孔
折殺老脚耳。
李君年六十。
南海匹馬入山
不憚深險
皆步往。
其老勇可尙也。
李君塔所在于聡。
聡戱指前峰曰此卽是也。
李君不信色。
指示路徑
李君偕聡往。
少選還。
偕行
自庵迤邐而下
行垂古木中。
渡溪而西。
眞佛庵。
腐瓦斷椽。
縱橫草間
殊敗人意
庭際三石
峙立如人竪指。
差可破顔
又南折行
得一一石
輒坐玩。
暮還圓通庵。
(此以下缺)此以下文脫藁
從亂草中謄出。
文多脫略
주-D004六日
飰後與僧輩步行
行五里。
天德庵舊基。
一里普賢岾。
圓通至此
行老古杉
不見天日
氣候淸凉
無異深秋
右折得支徑二里許。
安心少憇
開心臺。
衆香城。
掩暎嵐氣
如隔靑羅帳見玉博山
一奇也。
開心凈心二庵。
三里正陽寺。
直抵所謂八角殿。
制作極工巧。
壁上佛畫
世傳吳道子非是
要之亦非新羅以後筆也。
秊前僧輩憫其剝落
邀庸工改加丹彩
無復舊觀
無識至此
可痛也。
佛殿天板上藏大藏經
令僧輩取來。
皆曾所未聞者。
文宗時設局鏤板
各印一本
藏諸名山
此其一也。
此等經文
皆是六朝間文士名僧輩
僞托佛名。
造作異說
以亂吾道
惑衆心。
人君世主迷而不悟
寶之拱璧大貝
至於糜費財用
剞劂
以啚不朽
豈不慨哉。
午飰已步出歇惺樓。
遂至天逸臺。
昏嵐始褰。
夕陽照映
香城一帶
銀城玉壁
熀耀奪目
令人不覺心醉
季札觀樂
雖有復進於此者。
亦不欲觀矣。
開益上人略說禪理致。
自白華來。
是夜同宿
七日
早行三日庵。
(卽益師所居也)入表訓海藏殿觀經板
入萬瀑洞。
靑龍黑龍兩潭行數里。
眞珠潭。
潭在普德窟下。
盤石橫亘層級
溪水被之。
逬落
如珠璣故名。
溪左取徑
普德窟。
石磴縈紆幾數百步
磴盡復有石級
循級下又數十步。
始得窟。
中安大士像。
上覆以二層屋。
燕巢
前楹下臨虗空
承以數十銅柱
復用鐵鎖維絡之。
僧慧觀去廳板。
引余俯瞰
眩慄不能久視
西北迤下。
復到潭上
坐玩久之
又前百餘步。
碧霞潭。
比諸潭益偉麗
石平鋪。
張筵席。
其前爲斷厓
水自上墜下飛瀑
長可七八丈。
如玉倒掛
山風時來吹之
飛沫四濺
烟雪滿壑
(缺)又前數十步龜潭
潭有石類龜故名。
又有船
潭火龍潭
船取其形似
火龍水色沉黑
似閟神物
故亦以是得名
盖此洞爲一山之最勝處
所見不如所聞
潭形皆偏側
不能圓滿如鏡。
石色不甚明潔
大遜龍游仙游諸處
碧霞一曲
㝡爲奇麗
不能遠超巴串而過之也。
摩訶衍游客塡滿
無可着足。
欲往登白雲臺
一幽庵子留宿
遂輿行歷摩訶萬灰二庵。
始舍輿。
踰小領。
右折行一里。
有路陡峻
編木爲梯。
兩旁各繫蘿蔓下垂
扳蘿側足而上
下白雲後麓也。
左右石壁
削立千仞
其中線路劍脊
視之懍慄不果登。
折行中白少憇
從庵後一里到上白雲。
庵在衆香城下
奇峰秀巒。
錯羅互峙。
如入羣玉之府。
璀璨晶熒
不可名狀
比之正陽所見尤奇。
遠眺與襯觀。
色態不同故也。
此山之奇勝
以此庵爲第一
明日欲上毗盧
不能留宿可恨
夕還宿中白雲。
八日
早飰至萬灰庵。
籃輿已來待。
遂行摩訶衍少憇
李君道一自此向外山。
作別
毘盧
由萬瀑上流二里
有岩矗立
刻佛𨈬極壯偉。
並溪而行。
樹陰翳然
躑躅爛開如錦。
山鳥鳴聲
怳可入耳
如行山陰道上
令人實有應接不暇之意矣。
北折得支徑。
入深谷中幾(缺)里。
累涉一溪
圓寂舊址
踰一麓。
自此地勢漸高
遠近峰巒
了了可見
數里到峰趾。
俯視望諸峰。
如撫嬰兒
臨溪而飰。
行百餘步。
路漸峻急
捫蘿而上
至下石磴
亂石堆積
層疊梯級然。
十步九息
艱難扳拊二里許磴始盡。
南折蛇行百餘步。
爲中石磴
視下其險少遜。
又一里許磴盡。
側栢中數十步
至上石磴
峻急十倍於下。
一步一息
直若登天
如是者幾二里
峰北稍低處南行
始至峰頂
峰形如雉堞。
行其上如從城上行。
草木拳曲着地而生。
亦可見其風氣之高凜也。
僧云可以望海
是日昏霾
天海相接
極目微茫
但見西南諸山。
纍纍撲地
波濤起伏
亦不知爲某某山也。
晩後始下。
行數里飢甚。
臨溪又飰。
肩輿行十五里。
摩訶衍留宿
夕後淮陽有書相問
略助行資
九日
終日困憊
閉門昏睡
夕後與聡也步至碧霞潭。
坐玩久之
風甚還至船潭。
䧺師追到。
遂偕至摩訶
奴輩九龍歸。
甚言艱險狀。
心㥘欲徑趨岾。
䧺師內山已盡搜討
所餘者獨此耳。
豈可憚險。
未了一段淸債耶。
余意遂决。
約以明日往觀。
表訓僧三彦者來謁。
先人入山時陪行者
爲人淳謹可喜
伯有贈詩
十日
早飰九龍淵。
行二十里到永郞岾。
舍輿而徒。
五里始下岾趾。
五里獅子項。
懸厓萬仞
往往路絶
編木爲梯。
拚命得度
循溪而行。
奇峰迭出
白石平鋪
水行其上。
或散爲縠文。
或垂爲瓊簾。
令人可喜
忘其危險也。
五里始到初淵。
大石陡爲斷厓
瀑泉懸焉下而注。
潭形正圓如钁。
水色深綠。
旁壁皆峭削不可着足。
獨潭左稍可扳援而上
令僧輩(以下缺)行數百步
有樹盤屈
據而俯視
如剖大甕。
水自上汩汩入之。
黝黑不見其底者。
第二淵也。
形類初淵而稍殺
色類二淵而稍澹者。
第三淵也。
自此至諸淵。
路尤危絶不果往。
僧言上東獅子峰
俯觀九淵
遂還自初淵行登其巓。
巓有大石冠焉。
石下瞰。
雲氣蓬葧(一作勃)。
不能了了
但見數百丈素練橫空下垂
壯觀也。
晩後乃還。
登永郞岾。
白雲浩瀰如大海
遠近峰巒
只呈半軆
或露數尖島嶼然。
十一日
早起岾。
李許少憇
二十里到內水岾。
岾僧已來待矣。
自岾以東。
山皆舒緩紆餘
少無峭削秀聳之態。
內外山之別也。
行數里抵七寶臺
飰于臺下
又數里到隱仙臺
磴路頗峻。
僧輩以大索
公元1701年
輿曳之。
遂到顚。
北對十二瀑。
狀若垂紳
東望大海
如在履底
偉觀也。
下臺十里大寂庵。
庵極華整
無僧久矣。
折數百步
有雙彦,義諶,懶白諸名僧碑。
倚杖一讀
遂行岾。
登山暎樓。
樓舊跨大溪極宏麗
僧輩惑地家言。
移建。
只有涓流出其下。
樓亦傾圮
無復舊觀矣。
辛巳年間。
寺被燬。
佛殿新刱。
碧爛然。
香木爲假山。
靈鷲
安五十三佛。
佛像大小長短不同
形䫉儼若生動
製作極巧
海東來之說固妄矣。
似是新羅良工所鑄也。
寺僧出示觀音親筆貝葉經,指空所書佛經
又有銀字彌陀經。
是仁穆王在西宮時。
親寫此經。
追薦父母
卷端有小跋。
辭旨悲惋
十二日。
今日欲往觀九淵洞中內院
以脚疲未果
晩後杆城倅李叔謙卛其子入山
客中相見
殊可驚喜
十三日。
叔謙內山
余向船潭。
彦從焉。
(卽本寺僧也)行三里。
南折入深谷。
已覺水石淸佳
此是船潭下流也。
前數百步
大石窿然中陷
(缺)泉注焉成潭。
色頗澄。
比萬瀑之船潭。
縱幾倍之。
其狀之酷肖
不及焉。
農巖記中謂水與船之四隅然後下墜云者
不然矣。
自潭以上爲潭爲瀑者甚多
亦有佳處
彦云
與萬瀑相伯仲
余曰洞壑開張不及
峰巒映帶不及
只堪作奴儓耳。
彦也頗以爲不然
以脚疲不能窮探
少頃卽還。
有智眼者自俗離來。
雪霽高足
博通經典
爲南方大宗匠。
招與之語。
言論辨博
少有夸誕之病矣。
十四日。
風雨大作
獨坐無聊
招智眼談禪
夕後稍霽。
步過彦上人房。
十五日。
雨未夬霽。
冒雨作行。
由寺北踰一嶺
行十五里。
登佛頂臺。
危岩斗起作㙜。
西望十二瀑。
東望大海
可與隱仙相伯仲矣。
少頃下㙜一里許。
圓通僧持輿來待。
遂行數里到博達串。
石磴峻險
無减於永郞岾。
舍輿而徒。
七八里得一溪。
問之乃聲聞洞也。
雖無盤石澄潭之勝。
石色皓白珂雪
亦自可意
溪南一里
松林窟。
窟中五百羅漢
東有松林庵。
瀟洒可愛
外山唯此庵爲㝡勝云。
有參禪僧七八人
居住香山
密機摩訶時始謁余。
同往白雲臺
余到岾。
機待余留數日。
今日又與余偕到松林
盖欲結夏于此也。
其情有可嘉者。
留詩以別。
午時圓通庵。
後舍輿而騎。
一里許路右有澄潭頗佳。
下馬少憇
日晩不能久留也。
行十餘里到七松亭。
直趨
雙碧川上
此是南江上流
水色澄綠
上有石磯
可坐數十人
長松被之。
瀟洒幽敻
沿江一帶
白沙如雪。
海棠爛開
一勝也。
主人權絿出見
自少出入尼山門下
佳士也。
少話作別而行十里
高城東門抵海山亭
主倅女婿李聖興仲麟方與妓輩作樂於亭上
余戱謂曰君處甥館
乃敢作此風流事耶。
李笑而不答。
(以下缺)
十六日。
朝自帶湖放舟
赤壁海口
七星岩
群玉㙜。
游海金剛
晡時還。
日晩不能三日浦之游。
十七日。
自夜風雨大作
晩後始有開霽之意。
欲往觀鉢淵。
西門
江水大漲不得渡。
沿江而上十餘里。
花田
溪水亦漲。
厲而僅渡。
又十餘里到鉢淵。
瀑布之勝。
無减船潭。
水深不能歷觀諸處
瀑布庵。
與自澄少話。
午飰于鉢淵寺。
寺甚朴陋不堪處。
寺後有短碣。
歲久漫漶
不可讀。
行十餘里。
到新溪寺
在外九龍下流
地極寬敞
面前峰壁。
蒼潤可愛
頗與正陽相類
但癈久。
今方新刱。
房寮皆盖矣。
十八日。
今日往觀外九龍
雨後石滑未果
欲先觀叢石。
發向通川
行二十餘里。
歷甕遷。
危厓削立
幾百
餘丈。
上有線路
通人馬。
下則風濤舂撞澎湃
如數百雷轟震
令人甚覺怖懍。
過遷三十里。
午炊于雲岩驛。
李君道一通川高城
路中相逢
殊覺驚喜
夕宿通川邑內。
十九日。
主倅李送人先訊。
遂卽來見。
其子李寬齊亦踵至
一見如舊
言語無表襮。
可喜人也。
約往叢石。
飰後偕行
登喚仙亭少坐。
步至叢石亭
風甚不能久留
下觀埋香碑。
岡頭稍穩處。
對話良久
還坐于浦邊岩石上。
午飰遂還。
今日欲往游金爛窟穿島。
風濤大作
不能放舟可恨
二十日。
微雨
飰後發行
還到雲岩午飰
夕抵新溪寺
李道一又來待。
盖欲偕我訪龍湫也。
二十一日。
雨色尙未夬霽。
欲發向龍湫
僧輩皆苦口阻搪。
不應
李君及僧輩十餘人遂行
歷船潭踰一領
椉肩輿十餘里。
未至玉溜洞。
以路險始舍輿。
杖策而行。
少憇路旁石屋
盤石平廣瑩潔
十倍碧霞潭。
但水從簾泉
不能直瀉如霞潭矣。
坐玩良久
取道澗中
西折行危厓上數里。
路急陡斷。
懸絙而下
如是者三。
龍湫
䧺偉奇壯。
比自獅子峰觀時
不翅百倍
眞天下之壯觀
未知香爐鴈宕之瀑。
與此果
何如也。
余則以上白雲峰巒
九龍水石
爲此山第一奇勝。
非但東所無。
中國難爲儷。
(以下缺)
二十二日。
高城邑內。
宿海山亭
(以下缺)
李一源所藏鄭㪨元伯輞川渚啚後
此卷是元伯得意筆。
大有衡山華亭意思
海岳諸啚。
更覺秀雅
近日詩畫
果如三淵正甫所云有勝似前輩處。
雕鏤太甚
反乏前輩眞樸氣味
此意正甫元伯不可不知也。
公元1715年
正甫跋中。
一源不知畫不合有此卷。
一語極妙
吾與正甫能知而不知有。
正類仁者不富也。
一源見此。
想更絶倒
乙未仲夏雨中
澹軒書于遠志堂。
 一源之宰花江。
兩箇因緣
見金面目一也。
鄭君此帖二也。
一源之爲吏而能事不俗如此
 金三淵謂近日工詩者多。
遠過曩時一番前輩
余謂繪素亦然
鄭君此帖。
懶翁虗舟輩所夢見耶。
 余自幼病於嗜畫。
人家所藏。
必自蓄之後已。
近頗不然
意謂嗜好已退。
今見是帖。
使人欲之。
始知
前所不然者。
乃以世無佳畫。
余病之瘳也。
 余觀此帖。
用筆不俗
當爲寶藏
一源之不知畫不合有此帖。
特以其詩之妙。
堪配此畫耳。
     
(正甫)
非謂正甫伯眞雕鏤之病。
近日習氣大抵如此
兩君於此着眼也。
余家宛委閣。
只有數十幀古縑。
近日諸人絶無存者。
可知余蓄無多
且廉於取畫也。
正甫今以富而益貪啁我。
又冀一源愛弛
全收漁人
一源三尺童子
焉能墮其雲霧中。
正甫宿恙果發矣。
一笑
載大又書。
 載大所謂前輩眞樸氣者固善矣。
非直雕鏤之失也。
正以其眼太精格太備。
反累眞氣耳。
余於載大仁者不富之語。
不覺捧腹
余於書畫
貧儉者。
如載大所藏弆
何嘗富哉
當其撤還常山也。
牛馬之輦載書畫者
相續不絶於路。
以爲貨也。
而欲取之。
至相守連夜得寐
家人恚罵曰此何物無益而怖我如此
欲投爨火
大苦爭僅得免。
此事盛爲洛下所傳。
而今於斯闖然欲得之意。
此眞富而益貪者。
不類所自道矣。
它日於此卷愛衷。
固宜施與如我貧儉者。
不當許載大以繼其富。
如此方是仁者事。
未知一源以爲如何
正甫又書。
一源所藏海岳傳神
楓岳如馺娑建章諸大宮觀
披襟卽其金馬公車尒。
元伯最初下手
宜其在是矣。
  金城披襟
烟雨空濛
葉舟橫江
雖非訪岳行色
此亦堪畫。
前年過昌道驛。
景色相彷彿。
但乏一源之詩元伯之畫以識之也。
  
通溝暮雨
人言墨喜領。
了了見楓岳。
楓岳非楓岳。
領是山面目。
何必入山中。
然後快意
我初聞此言。
此言頗有理
譬如飮水者。
滿腹便卽止
游山見眞面。
此外復安希。
子猷眞吾師。
興盡當返敀。
及我登玆領。
眼如合琉璃
四顧了無見。
卞山容姿
得非言者妄。
令我怳驚疑
余墨喜領詩也。
向使老子快覩此卷中所描。
半白半黑數千百箇髮根
恐芟凈都盡。
一笑
  斷髮
山映樓前
只有二三峰巉秀可愛
此幅微似攢叠。
伯興到時
信手揮洒
只求其趣。
不求其形似歟。
此乃畫家相馬法。
驪黃牝牡
略之何害。
  長安寺
山河大地
本一空界耳。
元伯此筆
李嵩髑髏啚。
深悟本來面目
或嫌其當面不着萬二千峰。
癡人前說夢難矣。
  正陽
霞潭之淸壯
鑪峰峭秀
欲以筆力爭䧺
元伯固不凡
使雲林石田輩作此。
另具一種澹逸風致
不至太密塞也。
  
萬瀑洞
平生元伯不交一面
因此卷。
不獨得其畫法
兼得其爲人
寫景設色之工固可喜
操縱殺活
正自難及
正陽前若排却萬二千峰。
不過一幅盆景啚。
故作烟雲晻藹狀。
還它空界本面目。
於此段。
匠心布置
幻出無限玉芙蓉
以逞其䧺秀之筆。
此正元伯操縱殺活處。
知者知之也。
余㝡愛任文仲錦步障語。
但少此光景
元伯更爲下筆否。
  內山捴啚
余登佛頂臺。
有詩曰只將側面看西瀑。
此着應須
隱仙。
仙長處正正面看瀑。
佛頂固讓一籌
隱仙只一山麓。
不成臺形。
危側不使人樂
佛頂不然
奇岩轟立作臺。
獨木橋有韵致。
此則隱仙更輸一着也。
不以全巧與物。
自是化翁戱劇奈何
  佛頂臺
上白雲之峰巒
九龍瀑布
非特眉宇一山而已
自是天下瑰瑋絶特之觀也。
不得元伯好手貌出。
缺陷事耳。
有好事者。
元伯再東寫得。
此時若此不妨茶毗
  出山
海山妙在觀海
帶湖在望岳。
海山闊大
氣象勝。
帶湖秀麗
風神勝。
大較二亭
未易軒輊也。
世多輻湊海山
帶湖冷眼看過。
噫。
名區勝地
有幸不幸歟。
元伯筆意
微見抑揚
恐亦爲名壓倒也。
  海山亭
三日湖如絶色美人
意態種種具足
所欠者白沙一帶
太眞微肌處。
若得香山雪堂輩以樓㙜花木粧點西子湖
亦足補缺也。
  三日
二十年前烈山途中日出
大海忽作紅錦世界
火山湧出其中
眞天下奇觀。
未知門巖所見。
與此何如
秋晴後登毘盧頂觀之。
想更快也。
  門巖觀日出(門巖在三日湖東)
瓮迁。
畫亦可不畫亦可。
第其縈雲石棧。
拍天銀濤
開卷便是
始覺良工苦心
正在阿睹中也。
  瓮迁
門岩在內山。
固爲奇物。
忽於海濱平沙中得之尤奇。
吾詩曰叢石未到果何似
門岩亦足豁吾眸。
吾之待此丈。
亦自不薄也。
  通川門巖
余游叢石日。
風濤大作
不能泊舟其下。
仰視奇偉之勢。
可恨
然傅岸一着
終爲叢石短處
安得巨靈擲置海中
七星石耶。
  叢石
山水如觀美人
所閱雖多。
而或聞名未覿其面。
柔膓所牽。
正復在是。
此實人情可笑處。
去歲東游
毘盧龍淵
艤舟三日之湖。
披襟叢石之亭。
可謂極天壯觀也。
歸後戀戀
只是侍中一曲
老子於此
不免情癡
眞堪一噱
且斫巨螯佐酒
主人公好詩
快活事。
一倂失之。
此亦可恨耳。
  
侍中湖(侍中湖蟹
東國第一
主人卽趙毅仲
能詩聲。)
余嘗愛摩詰不知香積寺
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逕。
深山何處鍾。
元伯此幅。
宛然此詩也。
自古工詩者多善畫
詩情畫意相通
品格自然淸高
意者元伯工於詩者耶。
  龍貢寺(在通川)
畫傳神則難。
能得七八分形似。
斯亦高手也。
伯海岳諸啚。
妙處幾乎傳神
平處又皆得其形似
所見者已如是
則所未見者自可反隅
他日挾此卷以東。
庶免禾淵生客也。
  
禾積淵(在鉄原)
三釜淵奇甚。
一源此詩更奇於三釜淵矣。
詩曰上釜落中釜。
波濤下釜懸。
仰看全一壁。
誰得竅三淵。
太始思龍攫。
千年驗溜穿。
無由造化
倚杖茫然
反復諷詠絶壁天懸
飛流噴薄之狀。
凜然在目
便覺丹靑絹素
又一贅疣也。
  三釜淵(在鉄原)
白雲紅樹
秋色方佳。
正好騎驢入山
而况彩服嵐翠交映
塤箎泉聲迭鳴。
一源此行。
何减楊州鶴耶。
  入山圖(寫於卷末)
一宿近民堂。
池古
極有幽致
恨不得數日留連
未知一源何福力。
能享得六載閒卧耶。
池中拳石一切椎碎
毋汙元伯筆端可可
  近民堂(在金化)
不過一頑阜。
果如毅仲語也。
昔■龍門生記(魏東)門爲一老抱關而已
顧此萬森翠中。
尙有忠魂毅魄倘佯不去。
則其可畫耶不畫耶。
  田(在金化
洪廵察命耈戰死處。)
李一源宰金化時
挾鄭㪨元伯東游。
海山奇處。
輒拈筆模寫
得三十餘幅。
旣要金丈子益,趙使君毅仲逐段作跋語
又俾余武着。
不獲辭。
遂書此塞白
大書
  [後識]
胸中須有一副金剛山。
槎牙肺腑者。
爲雲木石
然後可謂善觀金剛山矣。
然則此等素文字。
幷屬蛇足
一源欲作善觀人。
以此卷與我。
一笑
澹軒居士又戱題。
項仲昭畫卷
中州難及處。
正在似嫰而實蒼。
似淡而實濃。
仲昭畫亦多此意。
不似東人一味綑縛。
筆墨之外。
不見有餘趣也。
申正甫佐北幙序
申君正甫由前校理
出爲北評事
士大夫相顧語曰如正甫者。
馬玉署之間。
何可一日去其人。
而今乃撤之邇列。
遠去爲北兵使幙佐
能無介然於中者乎。
又曰正甫平日
未嘗有數千里遠役
猝然一朝
妻子離親愛。
勞頓馳駈關塞風霜之域。
能無介然於中者乎。
於是同口一辭
所以嗟惜行者如此
余謂斯言可施之常人。
不可施於正甫也。
其施於正甫者。
其知正甫也淺矣。
正甫平日嗜好
文章山水耳。
故其平居
讀書賦詩之外。
不以一事自累
或興至則騎一驢出其石湖精舍
倘佯嘯詠山顚水涯
旬月不返。
其與人接也。
面䫉冷淡
言語簡靜
漠然若不相關者。
及至論文章山水。
輒乃眉宇軒擧
談說纚纚
幾欲忘寢食
富貴祿利
無以奪其樂也。
前年奉使領南湖西
皆於公務之暇。
出游名山水。
所至又爲歌詩以記之。
歸而與人言。
每詑其游覽之壯。
至於行路覊旅辛苦之狀。
一言道及。
正甫所以正甫者也。
然而正甫常恨足跡未遍於關東北。
而凡其言語文字
無非東北山水也。
正甫之慕想東北山水如此
亦安知東北山水之不
企待正甫者耶。
而今而後正甫始乃與東北山水相遭遇。
可以償其未償之債。
又以其文章
角勝爭長於泓崢之間。
而如子美子厚夔永以後詩文
則吾知正甫於是行也。
脫籠之鳥。
縱壑之魚。
方且以鏡城會寧房闥
天磨雲爲限閾
饕風虐雪茶飯
有何介然於中者哉。
若使正甫如今世俗稱名士者。
縛冒束帶
揚揚出入館閣間。
以爲能事已畢。
不知文章山水爲何物。
有數百里行役
惘惘可憐色。
退之云者焉尒
則人之視正甫者。
不過今之名士而已
孰肯以正甫正甫也哉
由是言之。
向之爲正甫嗟惜者。
未可謂之深知正甫也。
嗟乎
正甫行矣。
正甫曩與余會子雨第。
余談楓岳諸勝。
樂之
贈詩曰多覺今朝爲賜厚。
合將山舌與君名。
其羨於我者若此
今則龍淵毘盧
已爲正甫杖履下物矣。
至如鶴浦七寶名勝
亦先我着鞭
則余於是正甫者。
又當何如哉。
它日正甫歸。
過其槐軒
焚枯酌醴
正甫山水之談。
余復以山舌歸之正甫可乎。
正甫別紙
百塔洞在長安寺東四十里。
自百川洞南折入癈城門
又東折行
左右峰壁。
戌削巉秀塔形
簾泉
多奇處。
僧輩以路險諱甚。
至朗善君題名處輒止。
使不得窮源
上盖七寶塔尤奇云。
或曰靈源東麓行。
極是捷徑
圓通北行十里
有菴名眞佛
前對須彌峰。
庭中三石離立
長各數丈許。
俯仰位置人爲奇巧
但荒癈無僧。
不可久留
又自眞佛東折渡一溪
直抵須彌峰下。
須彌菴在焉。
奇岩四圍若屛。
前有一峰
亭亭如塔。
望之奇甚。
菴亦新創
覆以白茅
楚楚可愛
須彌在菴北數百武。
東直永郞岾。
群峰矗立
若植霜戟
下有天成石塔四五。
狀極殊詭。
但自上臨觀。
不能盡其縹緲之勢。
聞自眞佛北行
可達塔下
溪谷深昧
又多穹林巨木。
不可入云
衆香城下上白雲中白雲二菴。
中白無可觀。
上白雲亦癈久矣。
近有游方僧建茅屋以居。
奇石四面環峙
嵌空玲瓏
狀類太湖
瑰麗當爲一山之最。
山僧牢諱。
至者甚鮮。
內水西去五里
七寶㙜
此亦一石林也。
奇峰拱列。
蓮花之敷萼。
㙜則如花心
上有菴今癈。
其勝足爲白雲亞匹
九歧潭在熊乕峰。
西去眞佛三十里。
傳者或曰奇勝九龍淵遠甚。
僧三彦者嘗一至
謂余曰此言非是
大石中陷爲潭。
幾數𤱈。
沉黑
前有一石障之。
若竪幢潭。
畔刻皇甫二字
餘皆漫漶不可辨云。
楓岳諸峰。
毗盧高峻
九鼎居其西北
悍然爭長之意。
峭秀則過之。
峰頂各有泉眼
形圓如钁。
世傳九龍岾爲五十佛所駈。
移住於此
後又移於毗盧峰下。
卽今九龍是也
內院在太藏峰下。
外山諸菴中最深僻
游者罕至。
僧云俯臨大海
可以日出
明谷崔先生哀辭
明谷崔先生旣卒之一月
其孤孝伯走書頭陀山中
以告坤曰。
先子之葬。
卜吉矣。
子可無一言以相執紼者乎。
不敢以不文辭
自私念曰。
小子之言。
何足輕重先生也哉
先生以淸德雅量。
高文邃學
柱石邦家
冠冕士林者。
殆四十有餘年。
施諸政事
見於言語者。
如日星。
窮徼遐陬之人。
莫不趍其風慕其名。
仰之泰山北斗
小子之言。
何足輕重先生也哉
然而先生大事大變
而能炳幾燭微
回斡乾坤
使宗社陰受靈長之福。
而其
公元1701年
苦心危衷。
可以貫金石神明者。
世或未能盡知。
不幸有一二奰慝不正之徒。
孼芽其間
䧺唱雌和
欲以藉手甘心先生焉。
則是不可無辨也。
嗚呼
辛巳巫蠱之獄。
天威震薄。
人心疑惧
難言之憂。
罔極之禍。
廹在眉睫
在廷臣僚
相顧媕婀
莫敢一言
先生身爲首輔
血心殉國
刀鋸鼎鑊當前而不懾不沮。
於是三上箚請毋窮根株
欲以折禍萌於冥冥之中。
其事有難於壺關上書
而其誠尤切於伏蒲之泣諫矣。
當是時不知先生者。
固疑其輕發傷勇
小人所以詆誣何所不至
特以先生倉黃去國
未暇下石焉耳
後主張毁經背聖之論者。
卽詆三箚之人也。
捏成侍藥不謹之罪者。
亦詆三箚之人也。
三箚之前
先生無得於此輩。
而三箚之後此輩之必欲加罪先生如此
誠未曉其何故也。
雖然卒之措國勢磐石之安。
至于今無事者。
非三箚而又誰之力歟。
嗚呼
先生苦心危衷。
於此庶可見矣。
盖其志以爲與其啚之蔓延之後也。
曷若遏之於將萌之初。
與其救之潰決之餘也。
曷若防之於未形之先。
汲汲然唯以匡君父便國家己任
至於私身利害榮辱
不暇顧焉。
曾子可以百里
之命。
可以六尺之孤
大節不可奪也。
君子人歟。
君子人也。
孟子曰人不足與適也。
不足間也。
大人能格君心之非。
豈非先生之謂歟。
余故曰小人之慍先生者在此。
君子之知先生者亦在此也。
彼之勢焰
可以先生一身
未可以敓公議於千百世之下也。
然則其必有諒先生苦心危衷。
而亦知斯言之非妄者矣。
復何足多辨乎。
抑余又有感於中者。
先生之再枋國也。
其所同心戮力
贊王室者。
唯吾先大夫一人而已
是故羣壬之欲歊撼先生者。
未嘗推鋒吾家
齮齕吾家者。
未嘗不張網於先生
使不得一日安於朝廷
展布志意
有所猷爲其間
嗚呼
自古小人之敗人國者。
急於擊逐君子
不念國家之先中其害。
小人者抑何心哉。
先生今年七十。
國朝故事
又入耆老所。
孝伯累徵余祝嘏之詞。
顧余抱病窮山
無意筆硯
久而未果
不料人事之至斯也。
孝伯之勤托又如是
余何忍重孤乎。
遂推其欲壽先生者。
作此文以復焉。
不亦悲夫
辭曰
昆侖之氣順以祥。
鍾出異人佐我王。
麟瑞鳳燦文章
精鏐渾璞溫且剛。
吞林吐朴絶輩行
配古神童
晏與揚。
彖系幽眇雜服詳。
春秋微婉發皇
爲文詞抉三光
瓊琚玉佩鏗鏘
致身靑雲翺翔
歷踏金門上玉堂
正言硡議挾風霜
卽之溫然春陽
執牛耳主詞塲。
調鹽梅居巖廊
陳厥嘉猷贊襄
欲以隻手頹綱
狂瀾稽天渺茫
公則屹然巨防
彼讒之口巧如簧
道直不容庸何傷。
歸歟林臯相羊
蒼顔白髮康强
公視濁世粃糠
駕風鞭霆歸帝旁。
穹林大澤龍乕亡。
百怪睢盱跳梁
如水在地洋洋
西届流沙扶桑
睠然下顧懷舊邦。
乘彼箕尾煌煌
嗚呼我公不可忘。
頭陀山高玉溪長。
明谷崔先生
嗚呼
公之夫人
我呼曰姑。
我知慕公。
自其勝趨。
西郭之陰。
李攸止。
公來省我。
王母尹氏
長幼倒屣
延公于右。
衆目不瞬
咸屬公口。
公出一言
孰不解頤
我弁于顚。
拜公爲師。
閔我顓蒙
無所曉知
推其餘波
沾潤之。
譬彼萌甲
時雨滋
秋游南山
來獻以詩。
公曰可敎。
喜溢鬚麋
得此于公。
千金可易。
余則仰公。
嶞山鉅岳。
公我覆幬
有如廈屋
辛巳
公謫常山
時吾先子
亦乞屛閒。
玉溪金潭
一水間。
朗月之夕。
素雪之天。
輕舠蹇衛
來往翩然
蒼顔白髮
望之若仙。
縱有
舌。
詎奪林泉
謂言此樂。
庶可百年
離合悲歡
萬事如雲
殘生㷀然。
秋髮已紛。
公又大歸
我其焉託。
人世滄桑
在手反覆
亭臺蕭瑟
溪山寂寞
有隕如泉。
灑此陳跡
公平生。
巍巍赫赫
通天之學。
貫古之識。
爲文章。
玉潔日光
亦有偉烈
福我宗祊
人生如是
在公奚憾。
然後死者
抱有萬感
巨廈將頹。
又去其棟。
而不悲公。
其誰之慟。
我辭雖短。
我懷則長。
公靈不遠。
毋棄我觴。
嗚呼尙饗
明谷崔先生文(代載中作)
嗚呼先生
有德有言
前後苦心
眞文忠孫。
百世之下。
可俟定論
卓然者名。
孰閟九原
陀山矗矗
玉溪沄沄
想像風儀
終古與存
明谷崔先生文(代朴伯亨作)
立德立言
兼有者鮮。
豈惟叔世
自古然。
公於二者。
無愧焉。
六經之道。
其大如天。
箋註紛挐
千鑿百穿
公入其中
鉤微抉玄。
旣耕而耨。
又泝而沿。
以爲辭。
混混淵淵
羽翼斯文
百世可傳
出其緖餘。
育材賢。
有來如雲
咸被陶甄
在公者。
爲其一偏
卓有偉烈
轉坤回乾。
挽此綴旒
磐石之全。
漢良唐泌。
庶可比肩
囂囂者。
寧爲我瘨。
畀以優閒。
十載林泉
浩然乘化
其歸翩翩
日馭星騎
在帝後先
唾涕塵濁
歕欱雲烟
公之於世。
奚足戀牽。
棟梁之折。
大廈其顚。
匪哭我私
有涕則漣。
九原如作。
百身可捐。
在于天。
參贊化權
福我東民。
於千萬年。
沙潭神文
公元1715年
某秊月日
鷄林李某
謹告沙潭之神曰。
坤謀置屋于茲地者。
二十年于斯矣。
尙無一把可以蔭庇游者。
使潭之勝。
不能益闡於世。
非獨坤之羞也。
亦神之羞也。
而潭之上巨石錯列。
雖欲安礎竪柱。
而有不可得焉。
則是神之懸疣結瘤也。
神亦豈無意於所以去之之術耶。
今茲錐鑿之役。
實亦爲神而去其疣决其瘤也。
神之德我而毋咎我者較然矣。
然而神則主也。
坤賓也。
賓將有事
而不告于主。
近於慢。
所以具文相聞者也。
神其鑑玆。
祭儉丹山
維年月日
鷄林李某
敬告于儉丹山之神曰。
茲山之靈異奇秀
實與俗離相伯仲
而又有儉丹師崔孤雲遺跡
是爲幽人逸士之所栖息者宜矣。
自孤雲沒後。
至今千載
未聞有一人來往棲息者。
斯固靈區勝境
天慳地秘
不以輕與俗子
而亦由於高蹈長往
之士。
世無其人而然也。
坤雖不敢當幽人逸士之名。
嘗愛茲山之勝。
又慕丹師孤雲之風。
謀築一畒之宮。
以爲偃仰之所者。
二十有餘秊矣。
世故推遷
久而未果
未甞不瞻岳色懷慙
澗聲而發嘅。
幸賴神之靈。
身閒無事
鳩材伐石。
經始
坤自此庶將無負於神矣。
唯神亦且垂佑冥冥
克相斯役
使坤獲遂山居之樂。
優閒畢老焉。
則是神終始之惠也。
息影上梁文
蠖屈龍蟄
君子全身之良啚。
岩居川觀
幽人出塵高致
是以商嶺高歌茹芝之客。
鹿門盡室採藥之人。
唯恐入山之不深。
可謂遯世無悶
千載而仰挹餘韵。
九原而願與同歸。
澹軒居士
疾痼烟霞
夢斷軒冕
性情甚拙。
人笑杜甫迂疎
骨軆可憎
誰憐虞翻骯髒
乘下澤欵段
少游平生之言。
絲膾鱸魚
季鷹通達之識。
求田問舍
拂衣紅塵紫陌之中。
漱石枕流
將息靑山綠水之外。
睠茲沙潭一曲
實是左湖奧區
水自三派淵源
山連九峰之秀峭。
碧川松影潭則映帶左右
小金山飛來峰縹緲東南
八九家鷄犬桑麻
依然
源之景致
三十里水竹林木。
宛是蘭亭風光
皓若雪霜
林之奇岩詭石。
潤家金碧
木皮絶壁峭崕。
長槽通泉
腴田百畮
孤磯揷瀨。
危臺三成
旣邃阻而曠夷
瀟洒爽塏
勝會萃。
衆美兼幷
而况孤雲儉丹之遺躅
未湮。
華陽仙游靈境相接
自絶俗士軌跡
允合隱者之盤旋
傳衛公平泉之庄。
已過三世
晦菴蘆峰之築。
殆近廿年。
運心中之經綸
遂見眼前突兀
宿夢果驗
息影漆園之書。
永矢不諼
考槃風人之旨。
揭爲亭上新號
庸備山中異聞
臨澗而開幽軒
盟鷗狎鷺。
鑿翠而抗危榭
納月招風
苟合苟完
居處甚適。
不侈不儉。
體制得中
果園後而場圃前。
仲長之所論者靡不畢備
嘉木列而奇石顯
子厚之所記者於焉具存
筦簟取便宴坐隱几水月樓。
杖屨乘興縱步於抱琴臺松風石
幽泉
送風佩之泠泠
遙峰入簾
嵐翠滴滴
無愧弘景濁界淸都之稱。
遠過樂天廬阜草堂之勝。
欲復恢拓洞壑
芟除
擬議唐亭峿臺標題
倣像竹裏文杏規制
泠然之亭金山之閣。
固已位置經營
梨花之館芙蓉之庄。
將次第而修擧
然則輞川豈獨專美
浯溪堪置下風
雪月
風花之娛賞無窮
晦明凉燠居止有所。
木石友麋鹿
己分終老雲邊
栽花養禽魚。
永期自適林下
人間駭機遠矣。
吾生樂事畢焉。
宜輟郢斤
試聽巴唱。
兒郞偉抛梁東。
幽蘿窈窕溪通
花細沙邊路。
無限春光杖屨中。
兒郞偉抛梁南。
危臺百尺倚松
忽看黑雲生一縷。
老龍行雨起前潭。
兒郞偉抛梁西。
望中秋稼黃雲迷。
陽溪鋤去。
隔水村鷄時一啼。
兒郞偉抛梁北。
古木蒼蒼雲雪色。
不見空林在處
時聞鍾磬風中落。
兒郞偉抛梁上。
一天星月光昭朗。
更向樓頭捲簾坐。
此間誰敢塵想
兒郞偉抛梁下。
卧聽琮琤石間瀉。
始識希音元在此。
紛紛絲竹何爲者。
伏願上梁之後
靑山無恙
白雲自親
釣水採山
永享丘壑之趣。
餌松服朮。
且養草木之年。
麛犢而幽閒。
並隣曲而歡讌
象外乾坤不老。
壺中日月長新。
上聘丈書
再拜
日者洪世泰事。
有所仰告
而頗有落落之意。
不敢畢其說而退。
窃自思念曰。
執事愛才之心。
方操用人之柄。
小子深知其人之可惜
而其人又在乎窮餓垂死之中。
而以干瀆崇聽爲嫌
不爲一開喙。
贊其愛才之心恢公之政。
則是小子自外執事
而亦執事之所求於小子者也。
不避煩猥
復此開陳焉。
世泰今年六十餘。
又無子。
只有二女
前年喪其一。
白首俜仃。
固已可念
而且平生性拙
不治家人産業
未嘗向人言貧。
以是人實不知其家之窮窶
而或累日不擧火也。
日前過其北麓
所居破屋數間。
蓬蒿塞庭。
賓主兩人
蕭然相對
抽架上書
時一諷詠
日稍晩。
小婢兩椀菜粥各置前。
此外盤中無它物。
小子擧椀近口。
苦惡不忍下咽
世泰則噉之如飴。
小子試問曰道長平奉養
止是而已耶。
世泰笑曰此亦爲客設別味耳。
常時不敢午飯矣。
聞之不覺愍惻
自古詩人
例多窮阨
孟郊賈島梅聖兪陳無己何限
孟郊作尉溧陽
賈島長沙監。
至於陳輩。
官亦不卑。
世泰則不然。
半生窮苦畏約
累濱危死
而老而幸得一郵。
諸公又力尼之。
使世泰終不得一快活
諸公者。
果何心
哉。
諸公者本無愛才下士之心。
無足論。
執事素非諸公者之爲。
而今不爲拯濟溝壑之中。
終始其惠。
而使之齎恨而死焉。
異時或有讀世泰執事書者。
寧不忼慨悲吒千載之下。
窃議執事愛才之道也哉
且今之通仕籍者。
不下數千人
文辭得與世泰比者
能有幾人。
其中亦多遐方遠裔之人。
門地卑微
而至典郡邑者。
無它
以其居在僻遠
易爲掩覆
而幸至此耳。
世泰特以生長京輦
有時名。
故人訾毁百端
而又必欲擠之坑穽而後已。
噫嘻寧不寃甚乎。
曾聞其任部官也。
處事詳明平恕
所部至今稱之。
此又非徒工詩。
不曉事者也。
其所望非有一毫過分
不過欲添斗祿
以活其妻孥而已
所謂儀可也。
主簿亦可也。
今政則此等闕窠。
不至太窄。
似有容手之地云云
伏乞加意陶甄
世泰毋至餓斃。
則此非獨世泰之幸也。
亦有光於執事愛才之德恢公之政也。
韓文公侯喜
蘓子瞻董傳
至今以爲美談
小子不及兩公萬萬。
其言固無足采者。
然其視受人之囑託游說者。
亦有間矣。
幸恕其狂愚採納焉。
岳母
公元1714年
維年月日
貞夫人漆原尹氏靈輀
引自漢師
次于天安
女婿鷄林李夏坤
鎭川迎哭。
辦酒果。
艸艸爲文以告之曰。
嗚呼
去秋南歸
往辭夫人
夫人告我
語多悲辛
曰違我女。
艸木
孟冬之月。
天未甚寒。
君其盡室
迨此北還
俾我母女。
獲遂團欒
余拜而諾。
有感其言。
此見慈母
至情之存。
余獨何人。
不識斯恩。
歸則病作。
未北其轅。
孰謂一旦
遽以疾聞。
同我婦子
晨夜馳奔
承訃于途。
驚嘷墜鞍。
入門不見
夫人笑顔
素帷丹㫌。
陳設儼然
念昔夫人
兒女滿前。
歡笑
溢于門闌
獨念吾妻。
淪落窮山
生離之恨。
寤寐爲歎。
以母之思。
推而反觀
亦知其女。
情則一般
執手之別。
歸而撫棺。
吾妻此慟。
貫乎九原
人事至此
我實有愆。
俯仰悔怍。
尙復何云。
迎哭于次。
告哀
但有涕淚
沾落斝樽。
嗚呼尙饗
媚狐說
狐。
媚獸也。
恒媚於乕。
虎悅其媚。
以其啗之餘啗之。
狐利其啗。
益媚虎。
一日進言于乕曰稱吾君者。
皆曰山中王。
王固尊也。
王之上又有帝焉者。
其尊莫尙焉。
吾君盍稱帝
以示尊乎百獸也。
虎曰辭。
麒麟仁於我。
未聞其帝也。
狻猊勇於我。
亦未聞其帝也。
王於我足矣
而帝以何德堪之。
狐又進言麒麟曰仁
不及吾君。
狻猊雖曰勇。
不及吾君。
夫仁與勇。
吾君兼之矣。
然則夫二者。
烏足以望吾君也哉
以吾君之德之全。
不以帝。
而孰帝焉。
於是乎悅。
稱爲山帝。
百獸聞之。
率往賀焉。
於是乎益以狐爲愛我而尊我也。
又稱狐曰山相
遇物不食
盡以啗狐。
夫狐之媚乕。
由乎利虎之啗而已
使乕乃曰愛我也尊我也。
可謂善媚也耳矣。
見山軒記
載靑弟新搆茅屋數楹于生谷里。
以爲讀書燕息之所。
請余以名。
余名之曰見山軒。
載靑問余曰吾軒雖處乎群闠之中。
而淸川繞其後
長林擁其前。
西有鸞岩之絶壁
東有廣坪之平疇
可名者衆。
吾子獨以見山之者何也。
余應曰頭陀爲吾邑之望。
舍人峰又其㝡秀者也。
余嘗登軒以望焉。
衆屋鱗鱗撲人眉睫間。
不見其所謂淸川長林與絶壁平疇
而獨其南有一麓。
稍出於籬落林木之上。
之如帶。
峰又自其上崒然直臨窺軒中
如頎人長者岸幘踞床。
將延客而相揖者。
又其煙雲興滅卷舒峰頂者。
朝暮縷縷然若生于茅簷之下。
噫。
使茲軒而勝者誰歟
公元1715年
也。
使名之者
不因其實而名之。
豈非其所以勝者耶。
載靑幸爲我治軒前方丈地。
遍植陶家花。
木落
天氣澄淸
桑落之酒。
露英泛觴
相與酌乎茲軒之上。
擊壺嗚嗚而歌淵明見南山之詩。
不爲玆軒之一佳致歟。
載靑欣然而笑。
請記之。
余遂次其言以見山軒記。
澹軒
王考華谷先生事孝庙顯庙。
官至左議政
立朝三十餘秊。
持身廉潔淸約
所至規規於事。
而事無不治。
不爲矯激之行。
以沽時名
守素任眞
表裡粹然如一
以此士大夫莫不重之以爲表式
或有擧南公九萬之語者曰唯精可以成天下之務。
先生聞而笑曰非精可以成天下之務也。
唯澹可以成天下之務也。
夏坤自幼獲聞斯言于家庭間。
心愛之。
因扁所居之室曰澹軒
竊嘗推其義而論之曰嗚呼旨矣。
先生之言也。
可謂默契道妙也。
夫循其自然而無思無爲之謂之澹。
天下事物
莫不各有自然之理。
之者可以因其自然之理而治之。
不可一毫私智穿鑿其間
苟以私智穿鑿其間
而不循其自然之理。
則天下之事物
顚倒錯亂
其害有不可勝言
者。
堯舜治天下。
大禹之理洪水
后夔作樂
周公之制禮。
皆一循其自然之理。
未嘗用其私智焉。
天地所以行四時育萬物者。
不過若是而已矣。
然則欲成天下之務者。
舍是何以哉。
雖然所謂精者。
綜事核物之本。
不足成天下之務歟。
然而先生以爲唯澹能之。
而精則未能者何也。
嗚呼
先生所以默契道妙
而非他人可及者也。
盖精則有意事爲之間。
欲以聡明智慧
察察事事而治之。
物物而裁之。
不能任其自然之理而已無與焉。
是故吾之神思
固已苶然爲事物所役。
殽然交錯前者
無以汎應曲當
各盡其理。
而澹者不然
惟其無思無爲
故常超然事物之外。
不爲事物所囿。
雖其事物來者
至煩至夥。
紛紜萬變
而吾所以待之者。
至簡至易。
不過順其自然之理。
以事處事
以物應物而已
吾則泊然無所與於其間
而事莫不得其理。
物莫不得其所焉。
此澹之所以成天下之務。
而非精所可爲者也。
無意有意之間。
相去若是其遠歟。
故如孟子所謂其所無事則智亦大矣
大傳所謂無思也無爲也。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云者
澹足以當之。
由是觀之。
先生之言。
又與孟子大傳
之旨相符
先生高情遠識
亦可因此想見矣。
夏坤不肖
無以繼述先生志業
而且天下不能澹者。
亦無過於夏坤者。
欲以作爲一字符
終身佩服
以警其謬妄
它日臨事之際。
不至昏惑失措
而庶無媿先生言者
夏坤之志也。
夏坤文辭淺拙
不能發揮先生言外之旨。
姑記其名室之意。
朝夕觀覽
自省云尒
雲亭
公元1702年
鎭川縣而東十五里。
有山嵬然
特秀衆山之上者曰頭陀
金溪之水。
出于山之東北
南流入于磻灘。
經緯于長林古木之中。
山趾曲折
往往爲澄灣爲淺渚。
居民數百。
皆臨水家焉。
之如畫。
往在壬午
先君請暇南歸
周覽溪山之美。
於是喟然嘆曰此固吾先祖衣冠之所藏也。
又吾童子時遨遊也。
吾今老矣。
將歸于斯矣。
乃作亭于溪水之上。
望頭陀諸峰。
其勝遂爲一縣之㝡云。
亭始名雙梧
其後先君自沁都歸。
有會于陶隱居詩語
乃改以今名。
卽悅雲是也。
嗚呼
以名亭者觀之。
先君之有慕乎隱居可知矣。
以慕乎隱居者觀之。
先君雅志
可知矣。
隱居厭世紛。
栖心物外
朝服神虎
門。
浩然長往
栖止盤旋華陽句曲之間。
其所朝夕怡悅者。
唯是嶺上白雲而已
其視人世軒冕珪組之榮。
不翅太虗中一浮塵耳。
先君之所慕於隱㞐者。
以此也。
雖然山間四時景言之。
風花雪月之色。
猿鳥叫嘷之音。
無非可以悅目而娛耳者焉。
而隱㞐獨深悅乎嶺上白雲
至曰不敢贈君者。
抑何哉。
噫彼風花雪月
與夫猿鳥叫嘷者。
富貴有勢者亦得以取之。
以爲娛玩之資。
此非山林之士可得以獨專也。
至於雲。
悠然起乎東峰之上。
入于西山之中。
來去無跡
卷舒無心
儵忽變化
朝暮萬狀
而雲亦不自知何爲而來卷舒也。
不亦有類於君子無意進退出處之際。
自適其適者歟。
此唯高擧遐蹈
超然萬物之表者。
可以深解其閒遠幽澹之趣而以爲己樂。
又非酣豢富貴者可得以有也。
故隱㞐能眞知雲之可悅而以爲悅者。
先君又能深知隱居意而其所悅也
託興之遠。
先君隱居
未始不同也。
先君特以主恩隆厚
國事多艱。
睠顧遲回
不忍便訣。
終莫能歸卧茲亭之上。
嶺雲自怡
若隱㞐之爲也。
又其隱見之跡。
先君隱居
不能無少異焉者耳。
嗟乎
此豈
先君之志也哉
見于言辭
發於吟詠者。
甚於歐公之思穎。
不幸皇天不吊
奄至大故
嗚呼欷矣。
不肖所以盡室而南者。
亦唯當日遺志是追焉耳
時復曳杖于古松之間。
見前山雲起。
未嘗泫然出涕
先君高情遠韵
無媿隱居
而其壽考閒逸。
反出隱居下遠甚。
豈不悲哉。
於是略記其名亭之意。
揭諸壁間。
以寓不肖罔極之思。
且使來者
有以識夫先君雅志
如此云尒
不肖夏坤
抆血而書之。
申韓出於老子
於乎
夫人其所也則尊之。
悅也則推之。
旣已尊之推之也則不敢輕加訾毁者。
人情莫不然也。
然而尊其道悅其術。
終身慕之。
而又敢游辭飾說
示譏斥者。
是果不悖人情邪。
如是者。
其心必有所惡忌
將欲諱其情隱其跡。
不得已游辭飾說
示譏斥之意。
外掩天下耳目
而使天下之人。
莫之疑而已矣。
莫見乎隱。
莫顯乎微。
使吾無是心則可。
■有是心則人莫不知之。
使吾無是事則可。
是事則人莫不見之。
所諱者愈彰。
所隱者彌著。
匹夫匹婦
得以窺吾之淺深矣。
是以君子論人
尊者尊之。
可斥者斥之。
如畫工之寫眞
姸媸老少長短
肥瘦
各隨其人之定形
不可私意有所增减變易也。
若以私意增减變易
非徒失人而已
亦將失吾論人之道也。
申韓之於老子
三尺童子
亦知其非倫也。
司馬遷史記
旣爲之同傳。
末又斷之曰其慘礉少恩
皆原於道德之意。
使馬無所知識則愚不敢知已。
使馬少有知識則夫三尺童子所易知者
豈有不知之理也哉
然而乃敢爲此說。
以斥老氏者。
亦出於心所惡忌
欲以諱其情隱其跡。
游辭飾說示譏斥之意而已矣
何以其然也。
馬迁之父談。
嘗習道論於黃生。
專以老氏爲宗。
六家要旨
欲盡黜百家之說。
使天下之人。
一趨老氏之學。
其所以尊之者
可謂至矣。
家庭師承淵源
盖嘗如此
故馬迁於自序中。
備述其父之言。
縷縷反復者。
亦無非右老左儒之意也。
非所謂尊其道悅其術終身之者邪。
是故班固以先黃老儒學
爲馬迁之失。
由是觀之。
老氏者。
豈馬迁之本意哉。
盖亦有不得已焉。
武帝猜忍好名之主。
專尙儒術
以此進退天下之士。
於是天下靡然從之。
上自卿大夫
下至閭巷之人。
莫不誦法孔子
講習六藝
以求中人主之心。
張湯奸吏也。
卜式牧竪也。
奏獄進言之際。
亦必文之以經術
彼豈盡知儒術可貴也哉
盖上有好之者
下必甚焉。
一世風俗習尙如此
當是時馬守己見。
將無見容君上
自立天下
其勢不得不諱其情隱其跡。
游辭飾說
示譏斥之意也。
然馬迁之失。
正在灼知申韓之非出於老氏
强爲之同傳。
以爲譏斥之資耳。
傳曰擬人必於其倫。
不可以非倫擬諸人也。
申韓者。
言其人則非老氏之倫也。
言其學則老氏之道也。
乃引而擬之。
可謂擬人於其倫。
不失君子論人之道也歟
嗚呼
老氏雖以淸凈虗無爲宗。
因循自然爲用。
而其道玄深妙
卓然諸子可及
夫子適周嘗問禮
曾子問稱老聃云者非一二。
孟子闢異廓如也。
老子未嘗一言之斥。
且夫莊周列御寇學其道者也。
皆以沖虗恬漠
汪洋自恣
不數數事物以爲高。
至於文帝曺參
又得其糟粕者也。
玄默無爲
淸凈自定
天下刑措
齊國大治
觀此數者。
老氏之學。
可見矣。
此與申韓之覈事情法制
繳繞刑名
奔趨功利者。
寧有一毫近似者哉。
今乃不以莊周列御寇曺參輩比絜而論之。
特引慘礉申韓
以爲老氏嫡傳者。
馬迁之意以爲老氏
非吾之本意
於此不能深斥焉。
或恐天下之疑其非情也。
欲以是以見其深斥老氏之意也。
其所以深斥老氏者。
乃其所以諱其右老左儒之跡也。
所以諱其右老左儒之跡者。
所以求中於武帝也。
夫斥老氏者。
雖出於不得已
而斥之以申韓之倫者。
亦豈所不得已者歟。
故馬其所得已者。
欲施於所不得已者焉。
愚故曰馬迁於是乎擬人於非倫。
失君論人之道也。
噫。
假令眞知申韓老氏之倫。
道德流而爲刑名也。
其父之尊信若彼。
則雖置而不論
不害於義理。
而馬急於求中武帝之心。
今乃陰慕陽斥。
自欺欺人
而其眞情實跡
至此彰著無餘。
雖欲掩覆
不可得者。
所謂欲巧而反拙者非歟。
惜乎。
果欲斥老氏
則豈患無說哉。
彼崇道德而卑仁義者。
終詭於聖人中正之道。
執此而斥之。
夫誰曰不可
何必創爲新巧億逆之說。
擬之以非所可擬。
譏之以非所可譏。
以招天下之疑乎。
或曰韓非有解老喩老等篇。
祖述老氏之意。
於斯可見矣。
是則不然
斯學荀卿
荀卿學於馯臂子弓
馯臂子弓又學於夫子
然則李斯可謂祖述吾夫子者耶。
墨翟兼愛則曰原於仁。
楊朱爲我則曰
於義
然則楊墨亦可謂之學仁義者耶。
又曰程子東坡亦甞以馬迁之論爲是
而何子之深咎也。
東坡云莊周以猖狂浮游之說。
天下
輕父蔑君之習。
馴致慘礉少恩之術。
蹈襲馬迁之餘論。
無可言者
程子以若欲取之。
必姑與之一言
以爲蘓,張捭闔之祖。
此則或如程子之說。
戰國策士不無得窺一端
以爲藉口之資也耳。
不知引此以老氏
而乃引彼於此
又見馬踈謬之失也。
孔明不死禮樂可興論
於乎
禮樂未甞亡於天下
天下之亡禮樂久矣。
何也。
其實亡也。
曷爲之實。
名正言順是也
孔子曰名不正則不順
不順禮樂不興
然則名正言順而後禮樂可興也。
名不正言不順則雖欲興禮樂
其勢有不可得者。
是故三代之前禮樂常興者。
名正而言順也
三代之後禮樂常壞者。
不正而言不順也
王通獨稱諸葛亮孔明不死。
禮樂其興乎。
孔明雖曰人傑
制作禮樂
自是聖人之事也。
非聖人則莫可。
以是稱之。
豈不可也哉
然而大儒程子者。
亦以通言爲是者何哉。
噫。
此通之所以深知孔明
程子所以亟許者也。
孔明平日行事
名正言順
三代一人耳。
未甞規規禮樂
禮樂之實。
孔明固已得之矣。
曺操漢賊也。
天子諸侯
天下矇然莫知其爲漢賊
荀彧陳羣華歆輩。
皆負當世重望
而亦甘心服事
爲操之心腹爪牙
孔明獨曰漢賊也。
不可不討也。
於是乎天下之名始正矣。
曺丕纂漢而立也。
天下環視
莫敢北向而發一矢也。
孔明獨曰不討則大義無以伸。
不滅則王室無以興。
與其而待亡。
孰若仗義而伐之。
於是乎天下之言始順矣
三代之後
豈有名正言順若是者乎。
由是論之。
湯武所以湯武者。
不過名正言順而已
孔明所以孔明者。
不過名正言順而已
孔明生乎湯武世則足可爲湯武
而湯武生孔明世則不過孔明也。
然則三代之後
可以興禮樂者。
孔明而又誰歟
然而孔明之世。
禮樂終不得興焉者。
是非孔明之過也。
特其年壽有以局之也。
豈不惜乎。
噫。
若使孔明假之年。
曺叡可戮也。
吳可吞也。
漢室可以重恢矣。
天下可以大定矣。
孔明必能偃武修文
講治論道
挽回三代大猷之治
至於區區綿蕞之儀。
房中安世繁哇之音。
固將一切掃除之矣。
如是不能
人文之盛。
噵迎天地之和。
復三代之舊乎。
於乎
湯武雖有禮樂之實。
而亦壽考康寧
深仁厚澤
洽于人心
然後禮樂之盛。
比肩唐虞也。
假令湯武不幸中途而死。
孔明焉則禮樂之興。
可必乎哉
然則使孔明中途死者
是天不欲使斯民復見三代禮樂也。
何待三代之厚。
而待後世之薄歟。
雖然天下之事。
旣得其實
則雖略於文。
無害也。
孔明平生事業
無非出於禮樂之實。
其所未復者。
特其儀文聲容之末而已耳。
雖曰禮樂未興於孔明也。
愚則必曰孔明興禮樂已久矣。
善乎朱夫子孔明自是禮樂中人
斯言也。
可謂深知孔明也夫
李子有(▣▣)文
公元1715年
朋友于人。
則猶一身
凡有痾癢
無不與均。
古道則然。
參乎五倫
世趨之下。
斯義日湮。
友而不面。
能有幾人。
惟我知君。
非舊卽新。
所存者。
意先貌親。
君之失官
不歸都闉。
挈孥來寓。
此地
萍水之歡。
慰我隱淪
肝肺不隔
倒其廩囷
交臂談笑
忘昏晨。
惟修及和。
共接床茵
尊酒跌宕
湖山之濱。
仰聆林鸎。
俯玩藻鱗。
淸詩互酬。
蕭然絶塵
分我金溪
與欲卜隣
期以皓首
無相淄磷
孰謂一旦
凶禍荐臻
夫妻繼殞。
未及旬。
聞者驚叫
莫不酸辛
况我朋儔
慟懷曷陳。
我往沙潭
君病而呻。
而後聞。
念之蹙嚬。
殫我瞽術。
往復紛繽。
死生之際。
豈敢逡廵
潢潦𣽋漫。
欲涉無津
違執手。
臯復之辰。
臨絶之託。
一何諄諄
君不我鄙。
則不仁。
逝者有知
寧不我嗔。
抱此慙悔
沒世難伸。
磻水沄沄
陀山嶙峋
舊游如夢。
有淚盈巾。
淸言臞貌。
欲接莫因。
雪松霜月
尙想精神
單斝告哀
鑑我情眞
嗚呼慟哉尙饗
李子有哀(哀衍字▣▣)哀辭
公元1710年
余於子有晩交也。
嘗從士友間。
子有名甚熟。
久而未識面。
歲庚寅
邂逅楊州旅舍
艸艸數語而別。
其後余遭先大夫憂。
子有平康任所
馳書相慰。
且致賻。
余固感其意。
南歸鎭川
屛居金溪舊廬
与子有不相聞者四五年。
乙未余患消中
就醫入𨜞。
子有聞余至。
過余所寓。
從容移日而去。
於是益感其厚。
始知子有篤於友誼如此
有由工部出守沃川。
一歲
非罪
爲言者所誣。
失官北還
時方天寒
妻又病未果
今年正月
遂來寓于鎭。
鎭守又尹君伯修也。
其弟仲和亦從留衙中。
皆與子有素
親密
於是四人者日聚首談笑
間則出游山水
所至飮酒賦詩以爲樂。
三日相見
折簡招呼。
非有疾病急故。
未嘗不相赴。
或至聯床剪燭
信宿留連而罷。
自余歸鄕以來
杜門蕭然
無與過從者。
盖至是極朋從文酒之樂。
而殆忘其窮寂焉。
余勸子有毋遽敀。
買田築室磻溪之間。
相依來往
以追淵明南邨故事焉。
則子不無意焉。
未幾遘癘。
其妻先歿。
三日子有不起
嗚呼
子有吾輩
追隨歡樂者。
不過閱月
而禍故之酷至此
可不悲哉。
子有爲人
高潔峭直
見人不善
若將凂己。
尤嚴於陰陽淑慝之辨。
酒後抵掌忼慨
論議風生
聽者凜然
朋友交有信義
有過失。
面斥不少假借
改則待之如初
以此人莫不畏愛之
孤家貧。
攻苦力學
早歲進士
補蔭仕。
前後二郡
皆以淸白稱。
及其死。
無衣以斂。
其廉可知也。
方子有病時。
余入落影山中
及歸聞之。
一詩相問
子有手書答曰吾病四日而汗。
今則已快矣。
余喜其病之亟已也。
後二日仲和書報子有之病復作矣。
卽馳往縣中
症候藥。
方以書往復
而竟不敢就視
留數宿以事歸家。
翌朝仲和又報曰子有作書告訣
病益不可爲矣。
急持人參來。
天大雨。
溪水暴至。
可行
乃募善泅者。
人參去。
忽忽靡定。
還報子有逝矣。
不覺失聲長嘷。
明日亟走伯修許。
索其書視之
子有手筆也。
作訣於三人者。
且屬其後事。
其言悽惻。
不忍讀者
嗚呼
交友之道。
不在早晩
顧其氣義相与之如焉耳
子有屬託死生之際者如此
其視我猶弟也。
所以子有則不能如子有之視我。
余之負子有者多矣。
使子有有知
不愧乎。
今其葬也。
不忍無言。
哀辭略叙余悲悔之意。
九原難作
果何益哉。
嗚呼悲夫
辭曰
竊悲世之骫骳媕婀兮。
一睹夫剛者。
孔聖已歎其難遌兮。
叔代汚下
夫子耿介兮。
塵垢瀟洒
良玉而離璞兮。
鍊精鏐而出冶。
天賦本然兮。
內荏而飾假。
夙聞名而傾慕兮。
託晩契而追遊
廩囷無隱兮。
針芥相投
操履端㓗兮。
表与襮其若一。
直道如絃兮。
襟期冰雪
雖刀鉅鼎鑊在前兮。
非義焉莫屈。
時俗白黑錯糅兮。
扼掔慨慷
涇渭而不淆兮。
言議之挾霜。
俾冠顚以豸角兮。
殿陛颺言
風采可觀兮。
詎負君而辜恩
卒沉困於下僚兮。
限之以中身
修姱節而莫售兮。
彼蒼不仁
闒茸靑紫兮。
黃馘頑嚚
自古而則然兮。
何恠乎吾君。
鳳悲嘷於鸞鎩兮。
悴色夫芝焚
物情同於惜類兮。
孰禁余涕之浪浪
栢山嶾嶙以造天兮。
牛川汩其流長。
胡爲乎來此兮。
埋骨異鄕
天命無奈何兮。
使我心不可以忘。
祭儉丹山神文
歲月日干支。
鷄林李夏坤
告于儉丹山之神曰。
夏坤旣以畚鍤之役。
虔告于神。
神亦有以俯聽之矣。
幸賴神之助佑。
榟人墁夫次第訖工
自此不獨夏坤庇廕之所也。
亭榭樓觀之美。
亦足令溪山增重
岩壑生色
山之名將益顯于世。
夏坤可謂無負於神矣。
夏坤今與神約。
使夏坤身無疾心無憂
居無虫蛇之畏。
無虎豹之惧。
看山聽泉。
詠歌詩書
保山居之樂焉。
則神之所以不負夏坤者亦在乎此。
神其惠之。
答崔君(守一)書
日者過訪
殊慰傾仰
立談之頃。
雖未能罄竭彼此底蘊
雅志所存
亦略可窺矣。
欽歎嘉悅
彌日不已
及獲所惠書
辭意勤懇
向學求道之誠。
溢於言表
至於條錄鄙人說話
纖悉不遺。
其所論卞。
又皆精篤
僕固
右之才志有以自拔庸衆人叢中。
而亦不意聡明見識
乃至於是也。
年來屛蟄窮山
所與往還者。
不過山叟野老
所與談說者。
不過桑麻耕稼之事。
是以耳目日益昏聵
志氣日益墮落
自悲歎於竆廬之中。
一旦得此藥石之言
時自觀覽
以警其懶惰
於僕可謂厚幸矣。
左右論之。
如是美質篤志
不求諸當世厚德君子
以爲日新富有大基本。
而反求之如僕之魯人
豈非明者之過歟。
此殆左右以名求我。
不以實求我也。
左右若知僕之實之枵然無所有。
則將唾鄙决絶不暇
豈復謙辭卑言求敎請益
後學小子之於先覺者哉。
有人有奇臭。
父母妻子厭惡之。
遠遷之海上。
獨其隣人某子甲深悅之
以爲腦麝不若
移家往從。
終身不少離。
左右今日之爲。
無乃類是邪。
然而自古聖賢君子
不取於人以爲進德修業之方。
大舜之好察邇言
顔淵之以多問寡。
以能問不能
皆是也。
僕固舂容之實。
可以待左右之所叩。
左右特以一飯之先。
鄙夷之。
諄諄俯問若是之勤。
於是默然一言以復左右
豈不有負於左右好問盛意哉。
唯是之惧。
不揆淺弊
略就別幅中論列其一
二。
以畢前日未畢之說。
左右去取之。
惟照詧。
與三淵金丈書
夏坤再拜
日昨臨過。
出於積阻傾嚮之餘。
叨陪杖屨山光水色間者
又是十數年來未有者。
欣幸感激
不知所喩。
况又寵之以華什。
託意鄭重
引而進之。
欲偕之大道
自顧頑鈍淺劣
何以得此於大君子也。
承誨以來
稍自感奮
專意向上一事
以爲收拾之計。
素性凡下弛緩
前此或於開卷時見聖賢格言
不無警惕之意。
及至應事接物之際。
旋復忘失。
因循悠泛。
以至今日
未知此心又能存得幾何時也。
自抱山頹之慟。
環顧斯世
可以執業請益者。
唯是門下一人而已
一南一北。
相望杳然
加以禍釁餘生。
神思銷落
疾病纏縛
不能以事明道者伊川
如楊尹諸先生
慙歎奈何
歸期的在何時
軒駕重臨
不敢望矣。
行次西原
使之相聞
當以一騎馳謁。
官府紛撓
終不若山間靜寂
華陽沙潭之間。
一幽僧庵
訂期相會
更邀重謙仁諸人
尤爲佳事也。
昨欲走伻仰候。
時祀纔罷。
家人適又分脕。
擾擾未果
不敏之罪。
何可逃也。
途間萬萬自愛
不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