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头陀草册十八 (自动笺注)
頭陀草冊十八
 [雜著]
  
南遊錄[二]
十三日。
往謁老峰祠。
屯村配食焉。
棟宇華整
庭戺交翠尤佳。
齋任金壽岡宣晉復置酒相欵。
還飯于金氏
遂行二十里。
一嶺
途中小雨
望山頂烟霧空濛。
石峰如霜戟。
或出或沒。
奇觀也。
山下
磴道盤回幾六七里。
長松挺立左右
翠色浮天
不知其幾萬枚。
吾行楓岳俗離諸名山甚衆。
未見植松如此之多也。
盡有飛閣跨溪。
閣中行十餘步。
老木數十
盤屈如龍
皆二三百年物也。
叢篠壽藤
蒙密交織
幽泉激激其下。
復百許步至寺。
殿閣雖不穹崇
庭除曠朗
中有小石塔。
東西僧房
隱映於脩篁間。
極有幽意
世傳南方多精籃。
寶林廣,澄光諸大刹
雖未之見。
此寺亦不負精籃之稱也。
香火僧玉惠來謁。
偕至香爐殿。
老僧三四人相繼至。
山中名勝
開戶見數羅列于前。
土山
冠以巨石。
殊之劍拔千尋之勢。
然石色微白。
海山童赭中亦未易得也
但載聦之言太過
周覽佛殿
靑雲寮。
房宇頗潔。
僧供夕飯
飯已登籃輿
從寺南支穿入深竹
綠色映人衣袂。
間有山茶樹長八九丈。
雖未開花
雪裡翠葉
儘奇樹也。
行四五里。
忽見夕陽在山。
紫翠明滅
海色微茫
千頃白雲
群山繚繞
水光互相映發
如點十數螺䯻於明鏡中
光景甚奇。
上一二里。
道漸巇。
僧輩疲谻欲仆。
籃輿往往欹側
絶壑怖甚。
或步或輿。
又行數里。
大樹少息其下。
仰視九精庵。
尙在雲際
徐行躡磴。
良久始至。
背負大石壁。
下臨濬谷
極類楓岳之普德窟。
泉冷冷出石間
味甘而冽。
已而月出
諸峰忽皆聳拔奇偉
儼如羣仙相向拱揖
雪光又助發其奇。
晶熒玲瓏
爛銀色。
諸僧相顧諦視
鬚眉衣巾
亦皆皓然
如在氷壺中。
境界幽森。
神氣淸冷
殆不似人間世也。
十四日。
日未出。
籃輿僧已集。
促飯行。
從庵下南行一里所。
山路陡峻
亂石橫縱
氷又滑。
不可足。
舍輿而步。
脚力少谻。
又騎輿。
如是行六七里。
始至山頂
石帆峯忽當前
狀若卓劍
號爲卓劍宜也
僧輩每以荒誕說誑人。
故曰彌勒住世時。
天風當爲佛說法道場。
世尊載八萬大藏經于石舡。
送之此山。
帆爲石帆峯。
指峯傍一橢石曰此乃船也。
恠妄可笑如此
復西數十步。
山忽陡起成峰。
有石冠之。
嶐然老龍昂頭。
稱爲九龍峰
上平廣可坐。
往往石陷如臼
僧又指以爲九龍蜿蜒之跡也。
通望四遠
眼界空闊
是日淸明
濟州了了可見
漢挐屹立天半崇墉
雪色皓然
南天水相接
空濛靑蒼
不見端倪
日下照。
海色變作萬頃汞銀。
島嶼點綴海面
如數鳧鴨出沒烟浪中。
眞天壯觀也。
胸次快活
便有御風破浪之志。
往歲三淵金丈欲汎海入濟州
余力止之。
至今思之。
恨不能偕金丈南下
一帆踔過八百里雲濤
登漢拏絶頂
飮鹿潭水
快覩南極老人光頭狀也。
又東百餘步。
至古塔山寺
廢已久。
但有叢篠敗礎而已
有石特立亭亭
高可數十丈。
所謂阿育王塔也。
東至坤維庵。
亦廢無僧。
前有危石
削立如臺
上生紫檀木。
不盈三尺
大可合抱
枝葉四出
陰數畒。
盖亦千餘年物也。
枕根而卧。
俯視南溟杯水
漢拏又橫作几案
可以秀色而吸灝氣
子瞻云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登仙者。
殆爲余今日而發也。
塔山寺在其東十步
樓極高爽
欄楯縹緲出樹杪。
觀覽之勝。
無讓於坤維臺。
以名庵稱者殆不虗也。
復循舊道而還
德玄,道澄二上人房。
皆在竹林深處極幽凈。
玄師通經能詩
是修緣大師門徒也。
中年患奇疾廢學
退居是寺云。
夜宿靑雲寮。
月色如晝
鄭生及房僧起步塔影中。
益齋先生樓臺重山
月上轆轤聲遠石泉深之語爲妙也。
明日冬至也。
身在天涯
回望故園
雲山杳然
懷思不覺悵悒也。
十五日。
德玄,道澄送至山門相別
登輿下山
騎馬約行十里一領
名骨峙
又北三十里。
爲康津縣治
山川淸麗
大抵長興
而九十湖在縣南五里所。
潮來展大明鏡。
湖上諸山
娟翠可愛
漁舍浦樹
依微點綴如畫中。
登聽潮樓
一覽可盡其勝。
尤爲佳。
主守陳翼漢來見。
略飮一杯
別陳君向南塘村
館于金善連家。
尹春卿澤奴也。
乘月步至湖岸
烟濤渺然
星月影皆倒垂
又一奇也。
船商賽神
鼓聲鼕鼕
終夜不絶。
公元1691年
十六日。
飯主人煑鰒供之。
味甘絶美
肅宗辛未
先君御史潛行至此
欲投宿村舍
主嫗怒其主侵虐
拒門不許曰見兩班如見讎人
先君笑而之他。
此說已曾聞之。
金善連又道之如此。
夕至海南白蓮洞。
過尹孝彦家。
孝彦歿已久矣。
子德敬伯延入相欵。
夜宿雨堂
敬伯出示其父畫卷
平生得意筆也。
孝彦擧世寶之
一紙出。
爲人持去。
家無存者。
敬伯以他畫易取人家所藏。
擇其佳者。
合成此卷。
以此無一凡筆云。
又示笙簧唐琴
制度極精巧。
但與東琴少異。
敬伯爲余設酒。
余素不善飮。
擧數杯。
主人家奴琵琶佐歡
十七日。
敬伯往遊大芚山。
去尹家二十里所。
遍山栢樹也。
每至深早春之際。
雪中花開爛然
尤爲奇觀
以此稱爲長春洞云。
未至大芚寺數里。
二老對立如門。
翠色照溪。
過溪少西。
西山大師休靜及諸名僧碑。
繚以垣。
下馬讀之。
東轉危橋
古木夾植左右
復行數百步
飛樓溪水寬敞
僧舍連絡
回廊曲房
迷莫知所之
僧可萬指
䧺富甲於南方
僧輩示西山筆蹟金線袈裟碧玉鉢盂法寶
又有示寂圓鑑圖。
盖一太極圈子
筆畫圓滿如月
可見定力也。
四溟之後
法嗣寥寥
至今藏弆寺中云。
午飯已登輿。
上北彌勒
磴道極險。
自寺至庵約十里
前楹可以望海
東有巨石。
彌勒像。
仍覆椽桷
加以丹彩
規制極似楓岳之女養庵。
䧺麗過之。
歸路蹔憇峻極上人房。
同庚僧也。
稍識文字
贈之二詩
又二十里至白浦
夜已一皷矣。
十八日
白浦
敬伯海庄也。
其弟德勳,德煦居之。
頗有池臺亭觀之勝。
環以橘柚竹樹
不無少致。
但僻在海陬。
荒寂殊甚
比之富春南塘湖。
在下風也。
飯後別敬伯行
午飯玉泉村。
石城嶺。
落日去海僅數
尺許。
雲物受其餘暉。
赩然如火。
潮水方退。
戰敗之卒。
拖甲曳兵而歸。
奇觀也。
上燈時至萬德寺宿西寮。
夜深月出
湖光澹白。
如橫匹練也。
十九日
寺樓扁以萬景
前臨九十湖。
風景極佳。
宋延淸樓觀滄海日門浙江潮之語。
爲此傳神矣。
先輩稱其勝槩
極似靈隱
果非虗也。
世傳金生題寺榜。
而結法與白月不類
恐非金生眞蹟
筆勢淸勁
羅麗名筆也。
僧指樓南石砌曰此亦羅時所刱也。
以雜石築之面如削。
至今千年
堅緻如故
盖寺中有三絶
生書西院山茶樹
與此合爲三耳
樹亦奇。
大數抱。
陰滿一庭
花方半開
已往洗心庵。
在寺後一里所。
古木脩竹
幽邃可愛
開牎見湖光渺漫
直與天接
寺樓尤奇。
袁中郞盛稱鞱光之勝。
遠過靈隱
余謂此庵亦然
歸路過明海房少憇
海師
嶺南人
爲人醇謹
略通經旨。
方爲香火僧云。
海師禪門外騎馬。
十里過康津北門。
逢宋楨。
班荊少話。
黃昏至營村。
聖章信甫自懷川昨夕至。
信甫名相允
先生宗弟也。
家信
二十日
夏龜喪人
與其兩兄來。
餽以柚子,鰒魚。
三亦來。
今日先生生日也。
只與吾輩數人。
蕭然
對於窮海之濱。
回想去歲此日。
人事變幻無常如此
爲之一嘆
二十一日
先生古今人詩曰文人喜用經傳文字作句。
牧隱山色起予是也
因言往歲麟坪大君赴燕
大宴安州百祥樓。
旁郡名妓數百人
綺羅絲管
一時之盛。
李台瑞時守安州
座上獻詩紅粧滿座何多楚。
玉貌傾城自擇齊。
息庵金公聞之曰佳句也。
紅粧二字改以纖腰則尤佳矣。
以此語台瑞。
瑞方蹶然而起曰兵判可謂知詩矣。
息庵方判兵曹云。
二十二日
▣▣今日欲往遊寶林寺
雨下終日不果
二十三日
早飰發行
寶林寺
夢說,趙萬瑀從焉。
大巖五里有恥村。
文德所居也。
德龜與其德麟
俱登文科
官至郡守
門臨淸溪
環以千挺
西有奇特立如覆鏞。
松蔭其頂。
名曰舍人巖。
峴。
沿流而東。
又過一小嶺。
折行數里。
籃輿已來候。
遂登輿徐行
洞壑窈窕
松栝幽森。
溪流往往成潭。
是汭陽江發源處也。
左右眺賞
不覺其已至寺矣。
制度䧺麗
四重門。
東西各有長廊
以爲飯僧之所。
新舊佛殿層閣
高數百尺
用鉄
千餘斤鑄毘盧像安于舊殿。
僧曰新羅時所造也。
棟宇之華靚。
遠過雙溪,大芚諸寺也。
憇于香火僧澈閒房。
兵營鎭撫有善歌春眠曲者適來此。
坐歌之。
此乃康津進士李喜徵所作也。
其聲哀甚。
聞者至於涕下。
南人又穪爲時調別曲
得三夜至
以四鶉餽之。
二十四日
步至東寮
讀書聲聞戶外
長興儒生人方棲云
又迤北至一院
牎壁新塗。
如雪凈無一塵
主僧肅客而入。
相對蒲團
意思蕭然
浮屠僧戒淳適至。
與語禪旨
頗有解處。
年八十餘。
貌亦不衰
還飯于南寮。
又步至龍子閣。
東復佛子天子二閣
繚以短垣。
竹樹掩映庭除
僧皆闔扉。
閴若無人
開戶視之
房宇明潔可愛
令人留連
殆不欲歸也。
騎輿出寺門至土墩上。
有古木數株。
前鑿方池
山泉注之。
問普照禪師碑。
八相殿南
復由南寮入。
又東折過一小門。
門內有碑長七尺許。
螭頭龜趺
制作精妙
碑云文林郞守寧邊府司賜緋衣袋金穎奉敎撰。
儒林郞武州昆湄縣令金薳奉敎書。
新羅人也。
羅之官制
李唐
故有緋魚袋之稱。
碑東數十步有
層塔。
下藏普照舍利
四面佛像天王
周以石欄
巧匠所造也。
寺記曰寺址舊爲潭九龍居之。
普照投以神符
龍女潭中出拜普照
請獻所居建寺。
至今寺僧龍女云。
觀其畫像
近日庸工所寫也。
浮屠庵。
師延入室
壁上有無字頌。
淳師自製也。
余反其意作頌。
留一偈曰去有去處
有來時。
無去無來
惟我與師。
淳師笑曰老僧住山六十年。
未遇一箇眞解人。
不意今日得見龐居士
盖目余以老龐也。
余又作詩解啁。
有細求無字還多事。
老我平生笑老玄之句。
投筆徑去。
淳師送至門。
余戱之曰師能燒却寶林寺
打破浮屠臺。
方可參透機關
答曰老僧眞欲燒却寶林寺
打破浮屠臺。
但恐寺僧阻搪不果耳。
相視大笑
爲人少帶風意
决非庸僧也。
路逢南錫龜
偕行數里。
水西石壁曰諺傳普照驅龍時。
白龍猛惡
以首觸壁成潭。
卽此地也。
壁果陷如鐵钁。
夢說,金得三先行䳺鶉
馬觀之。
至暮而歸。
二十五日
虞侯李舜佐來。
盛稱脩因寺之勝。
與同遊。
盖爲余設泡有是請。
爲人欵曲多情如此
信甫偕往。
宋德成夢說亦從。
山脚始騎輿。
路極險峻
盤回以上
行五里許
回顧九十湖。
已在脚底
矣。
石壁削立
周回若城。
上平可坐。
風勁不得登覽
至寺甚狹陋無可觀。
營妓數人來待。
使歌春眠曲。
已而雪作
飄瞥林木間。
景色極奇。
步至石門庵前。
危巖對峙如門。
下臨絶壑
氣象宏闊
天風萬德諸山。
出沒雲際
海色微明
之如一帶沙岸
營城團圓若月。
人家撲地鱗鱗
尤可奇也。
風力晩益勁。
幾欲倒人。
闔戶擁爐
信甫作詩。
老妓白梅善歌。
每詩畢輒奏一曲
有韵致。
未知歐公遊龍門時亦有此否。
二十六日
將以明朝北歸
▣▣▣▣▣同姓李成六七人來見。
餽以柚子民魚
李敏兄弟亦來。
同姓也。
午後虞侯來。
夜與聖章,信甫燒燭賦詩
二十七日
鄭之碩,金得三李敏郁來別。
飯已偕信甫發行
去留之際。
殊覺黯然
至鎭南樓少憇
■■■■馬上月出山。
奇秀巉絶
頗似樓院途上望道峰也。
行十五里至月南村
月出之南。
故曰月南。
舊有月南寺頗勝。
廢民人居之。
又西五里白雲洞
承文院正字李彦別業也。
洞壑幽邃
其木多
開花爛然
庭中山泉曲水
舊日流觴之所。
烈死亦廢久矣。
南有小岡嶐然
列植長松
爲壇
可以坐見九井諸峰尤奇。
安定洞在其西一里所。
李恩津碩亨甞居之。
聖章稱道其勝。
以爲遠過吾家雲亭
其言太過
岡麓不能環抱
殊乏窈窕之趣。
巖石澗溪
亦無可觀
但以竹樹粧點耳。
夕至無爲寺殊荒陋。
節度亟言佛殿壁畫吳道玄筆。
非是
用筆不俗
亦非近代人所作也。
靈巖士人潤身來。
朝與約會于此
盖欲同遊月出也。
寺西有元覺大師碑。
太半剝蝕
竟不知誰人撰也。
二十八日
崔致完相送至此告歸
一詩與別
由寺西行二里
有領極峻。
登巓可以望海
道岬寺僧持輿來迎。
又北六七里至寺。
棟宇壯麗
前爲鍾閣。
兩壁佛像
南建長廊三十餘楹。
外有四重門。
大抵寶林寺
䂓模齊整似勝之。
僧玄應年六十餘。
爲人智數能辨
示守眉大師袈裟水晶琥珀數珠香木麈尾柄。
又以水晶盒貯舍利
寶重之。
視之蚌珠也。
余駁其非舍利
應頗憮然
佛殿東有守眉碑。
聖聦所撰也。
文字未免有僧氣。
高僧一名旃檀林
佛殿西。
僧云道詵所刱也。
房制極詭異
四周以甎築之
二尺許。
廣如之。
下亦以甎築成。
上下只用一堗
燃火皆溫。
未知其何以如此也。
飯已騎輿出寺
東門
十許步有泉流石上
下墜爲潭。
云石有竅通于潭。
叢篁被其兩崖
水色交映
康樂綠篠淸漣之語。
始覺其工也。
過溪有白軒所作道詵碑。
下輿讀之。
沿流而東。
林杪望見
內山諸峰稍稍露其頂䯻
奇秀峭削
終不及自外觀之。
世稱月出近看不如遠看。
盖此山上石下土。
故自遠而望則只見端石矗矗耳。
以是爲奇。
及至內山
全體呈露
便覺氣象淺薄
坡翁詩云不識廬山眞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內外殊觀
廬山所不免也。
何足爲玆山之累耶。
領。
山路險甚。
往往舍輿而步。
龍巖寺
地勢孤絶
奇石四環
勝無讓於天風九精庵。
九井峰尙餘數里。
遂與信甫杖而行。
磴道詰曲
氷雪又滑。
十步一休
峰底仰視
巨石陡立百尺
上平廣。
四面削成不可上。
西有一穴口。
狹甚如衣縫綻
容人匍匐出入
一僧先入
信甫繼之。
崖凍失足幾墮。
瞪目却立
龍巖僧斗相忽來牽袖苦挽。
敗興不敢前。
吾輩迂路入山者。
盖欲登九井絶頂
快看海門落照耳。
終不能拚命直前
當面蹉失
王玄冲輩獨何人哉。
南有動石
僧持小木梃搖之。
石端裊裊自動
輿地勝覽所謂一人搖之則欲墜而不墜者。
信不
虗也。
天臺亦可觀。
日暮不暇往。
東有孤山寺
文谷所謂雲梯平躡孤山寺是也
今廢云。
龍巖宿。
庵主坦識解經旨。
性亦淳實
無南狡悍之習也。
二十九日
龍巖循舊路而下
栗嶺折行數里。
懸崖百仞
線路縈回危怖
叢篠蒙密
隨開隨合。
尤不可行
至上見性庵。
後有石峰如植圭。
庵西巨石削立爲臺。
有老木數株。
婆娑影布石上
信甫先至。
老僧三四人列坐樹根
望之殆不似世間人也。
房宇極明潔。
日照油牎。
四壁皎然如雪洞中
蒲團禪榻香爐經卷
種種幽澹
南來過名庵。
前後累十。
當爲第一
雖置之皆骨山中
决不靈源眞佛之下也。
僧慧靜爲人沈靜
類有操守
年八十餘。
容貌如六十許人
香山來。
方與數僧參禪
一詩
歸路大寂竹田二庵。
還道岬。
日已午矣。
東禪堂有文谷詩板
次韵贈應師遂行
應師送至門曰老僧五十年。
爲道岬寺守奴矣。
明年欲以一鉢一錫。
遍遊關東名山
歸死足矣
又笑曰古稱鳩林妓喫蝦醢。
道岬僧飮冷漿。
則不獨道岬殘敗如此
鳩林亦不足觀矣。
滑稽快談類此
北行二里
立石國長生三字。
東又立一石
刻曰皇長生
皆道詵所爲
終未知其何意也。
聖基洞在其南。
世傳道詵生于此
所謂崔氏園。
此地歟。
或云其母食大瓜生道詵。
以爲不祥
棄之竹林中
鳩來翼之。
以此名其地曰鳩林。
然則崔氏園似當在鳩林也。
又西一里所。
有亭臨溪
頹敗
自此爲鳩林里。
南北二岡。
至湖而盡。
交抱內向
如人張拱
中有淸溪
發源月出
乍小乍大。
至會社亭左。
灣環渟蓄
村家分水居住
櫛比相望
古木脩竹之間。
樓閣掩映
眞似畫也。
會社亭。
開平湖。
月出諸峯羅其後
翠色滿簾。
老松十數
離立四面
枝榦夭矯
勢若虬龍
炎夏尤佳也。
壁有白軒,澤堂詩。
不可勝紀
潤身昨自道岬先歸
聞余至。
與其宗人,錫奎來見。
斯文一龜
卽從祖叔父妻弟也。
曾在都下相面
是日適迎婿。
伻問不來
少選過之。
延入于其弟天一齋。
歡然道故
餉以茶果
別曹君。
潤身同至西湖亭。
亭廢久矣。
但有遺址
暮潮初上。
湖光際天。
西南諸山。
縹緲娟秀
遠望可愛
此地形勝
大略明聖湖
月出靈鷲
九井峰擎天臺
仿彿南北兩高
聖基峰尤似棲霞嶺
若得香山雪堂輩作功德主
兩岸植桃
間以畫棟雕欄六橋
護養茅亭松林九里松
聞雙
醉亭下有大陂。
夏時荷花盛開
上築長堤。
垂楊萬株
下爲閘通南湖水。
居然又一湖心亭也。
其勝何遽武林下哉。
東人本不喜事
未免寒乞兒生活
雖有佳山美水。
修治粧點
不及中州人
及聞此等語。
輒目以爲迂。
可勝嘆哉。
夜宿潤身茅齋
二皷後曹偕其二弟又來。
話至鷄鳴
三十日
飯于曹氏。
日高始行。
至雙醉亭。
陂水盡凍。
野色亦極蕭條
但開牎正對月山蒼翠
此㝡勝也。
壁有石川詩。
文谷追書以揭。
詩格筆意
翩翩可觀
曹君輩至此相送。
陂上行數里。
回望諸人
徘徊不去。
殊覺依依
迂路鹿洞書院
烟村崔先生俎豆之所也。
先生諱德之
事獻陵英陵。
官至南原府使。
退居靈岩永保村。
一樓扁曰存養
高卧不起
顯陵以藝文館提學召之。
赴朝未一年卽歸。
士大夫莫不高其志。
朴醉琴,成學士作詩與文贐之。
其後辛未癸酉之際。
國家多故
先生超然物外
不罹世網
實有大雅明哲之智。
雖今百載之下。
淸風峻節
猶可想見矣。
配以其子山堂翁。
後又配以文谷農巖先生
兩家父子同堂腏享。
盛事也。
南廡奉眞容。
開戶視之
毛髮凜然如生
名手所作也。
所着冠制殊詭。
狹袖襖子鞓帶亦可異也。
又有文谷四十一歲像。
秀眉目貌甚姣好
一見可知爲善端士也。
世稱歸溪玲瓏洞澈如水晶。
文谷溫潤精粹良玉
此特以容貌言之。
兩公性行
盖亦如此矣。
夢說,趙萬瑀至是告別
客中分張
殊可悵也。
二里所至靈巖南門
閽者疑其干謁主守
拒門不納。
曉諭良久始許入。
穿過城內
出東門過德津橋
雪微下。
午飯扶蘓院。
向晩風雪益急。
靈山江。
日已昏黑
十里羅州
二皷矣。
館于軍官李厚栽家。
同姓人也。
本牧鄭覺先道甫丈遣其子錫相候
餽以夕飯
靈山浦菁根絶大。
味甘多津。
無减天賜
南方食物之佳者。
㝡稱全州鬚葅,靈巖石花炙,德津之鯔魚南塘之鰒魚。
靈山菁根亦其一也。
西瓜以此地産者爲佳。
潤身爲余設鯔魚石花炙。
果皆珍味也。
十二月一日
入謝鄭丈。
同飯于衙軒。
信甫往觀錦城館。
柳色樓。
東對瑞石山。
雪後尤佳。
出南門西折復十五里。
至會津。
地形略似麻浦江面甚狹居人岸高下置屋類粘蠔江南一帶
種柳萬餘株。
夏月綠陰
正好黃鸝也。
村中只有林朴兩氏居之。
滄溪在西村。
子董亦好學
能世其家。
患痘疾新歿云。
甫與林邁俱高氏婿。
過其城山書齋
適往隣家
獨有兩少年在
乃其子與侄也。
遂偕至永慕堂。
林氏之亭也。
高爽
月出縹緲天際依然三角諸峯也。
不覺分外眼明
林邁來少話。
歸路滄溪書院雲亭
日暮未果往。
西門入。
又飯于衙軒。
與鄭丈論文至夜。
此丈好讀書
老而不倦
極可欽也。
其孫年方十四
賦詩江水魚鱗縮。
曠野霜淸鴈翼高。
頗有才思。
亡友卿子也。
盛饌相待
數皷後還寓。
二日
本地同姓人李運植來。
鄭丈又遣其子相候
作家書先送禮建入
飯已遂行出東門。
李厚至此而別。
復東三十里至南平
縣監李左伯聞之來見。
餽以夕飯
少頃余亦往謝
團欒夜深
絲肉競奏。
肴核狼藉
客中勝事也。
上馬欲還。
忽聞水聲冷冷篁竹間。
大有幽致
盖引山泉繞除爲渠也。
三日
南平邑小。
三面皆野。
無可觀。
縣北有十里
翠色如雲
南有小阜覆盂
上生叢篁
四時長靑
引城灘水浚長陂
又饒菱芡魚鼈之利。
僧頭扇精巧無雙
旁郡極力效之。
終莫能及。
稱之名邑者盖以此也。
平朝左伯來別。
路由東門
客舘前有趙英叟泰耆去思碑。
鑄鉄爲之。
迤南十里
少憇松林
復東二十里
至綾州。
此乃靜庵趙先生藏碧之所也。
後人於其遺墟立碑識之。
尤翁撰其文。
同春書之也。
下馬讀之。
俯仰徘徊
不勝慨然
先生于州文厚從家。
以此其名至今不泯
榮亦大矣
彼衮貞輩抑何心哉。
牧使愼惟益汝謙聞余至。
伻問再三
後往謝之。
治酒相欵。
官妓四五人琴歌侑之。
少頃還寓。
汝謙又踵至
劇談而去。
是日小雨霡霂
入夜始霽。
四日
信甫有事晨往和順
約會同福縣下。
汝謙來別。
汝謙治郡有聲
入境居民削木爲碑
頌其政者滿道。
碧亭在州東一里所。
有溪自南來
至亭下爲潭。
縹碧可愛
東對連珠山
不甚高大
形如覆敦娟玅
遍山皆
自州封爲官田有守者。
此地㝡産鉅
其賤如蓬
過石彘領。
領頗峻。
酉刻至同福
信甫已來矣。
五日
主守李顯慶孝伯
雞林人也。
聞新遭臺評
過其寓唁之。
李斗慶應七亦在座
少時同里相善
中間不見者殆三十年
鬢鬚蒼然
不可辨。
及知爲應七。
然後各呼小字
握手道故
盖應七喪其婦。
家貧無所歸。
依於孝伯
可念也。
和順縣監沈元俊亦來。
孝伯出示咏懷一絶
卽於座上次之
遂別去。
甕城山在縣西五里所。
三峰互峙如覆鼎
望之極奇。
東北
十里一領
又西一里石峯特立
本豊末銳。
黃赤狀若刻鏤
極肖鰲山
從峰下涉溪。
又北半里許至降仙臺
仰視赤壁
氣勢壯偉
拔地卓立
上入霄漢
壁面如以大斧劈之。
色如浣淨。
少無沙土氣。
微帶黃意。
又如橫展大錦屛
溪流壁下長潭
深可方舟
未知黃州與此果何如也。
但以子瞻二賦觀之。
黃州大江
水面浩渺
風檣雲帆
出沒烟濤
又助其致。
乃復大勝
而又觀其履巉岩蒙茸數語。
則壁勢之戌削䧺奇
反有遜於此者。
造化不以全巧物如此哉。
信甫傾壺飮數杯。
相對哦詩。
俄而山風振林。
素雪飄灑
水鳥磔磔驚起
長鳴東去
醉興勃勃
殆欲起舞松下
吾輩不能乘舟汎月。
令客吹洞簫
扣舷和之
子瞻之爲。
雪中策蹇驢
不憚百里迂道
搜奇勝如飢渴
今世間亦幾人哉。
倘令山靈有知
决不吾輩風流諸子瞻之下也。
一笑
五里滄浪亭
亭廢久。
但有喬木數四而已
泝流而西。
奇岩往往挾溪立。
赤壁餘氣之結聚也。
又北折行至勿染亭。
羅氏物也。
主人居遠。
亭常空。
處勢幽敻
蒼壁四環
淸流映帶其下。
亭前列植長松
有古木大合抱十數
被崖。
中通小徑
抵于亭。
極有幽意
公元1703年
勝大吾家吹笛臺。
洞府寬敞過之。
溪流甚淺。
又乏白沙一帶
壁色枯燥不能潤如金碧
此着當輸笛臺一籌也。
壁有農巖先生詩。
兪岦以八分書之。
由亭下北行十許步。
巨石陡起爲臺。
雙松在焉。
下臨深潭
上若架一茅亭
月來納凉尤佳。
飯于羅氏之奴。
日已暮矣。
雪又作。
行至瑞峰寺
宿太極上人房。
六日
公示神宗皇帝御筆
髹管滲金爲花㨾製甚巧。
江相國得之燕都
歸施寺中。
至今藏弆
桑海換易之餘。
一管之微。
猶可以寓匪風下泉之思。
寧不慨哉。
又示趙泰萬濟博詩。
前年至寺。
盤桓數日而去云。
東西二峰
秀拔寺樓
淸溪橫貫其中
僧舍分水而居。
極幽絶。
信甫夏月一過
數里行綠陰中大佳。
今來非復舊觀也。
時花佳鳥。
山水本不相關
山水神情氣韵
必資時花佳鳥而後靈活
古人冬山如睡。
如睡二字可謂妙解也。
瑞石山寺不過八九里。
信甫曰山有奇觀三。
瑞石圭峰指空礫是也
三淵嘗評南方山水
獨於赤壁華嚴窟加圈點
華嚴窟亦在山中
憚於雪深不果往。
若使王冕有靈。
能不笑矣乎
飯罷別極公。
至躡
淸閣少坐。
半里許。
橫偃如門。
路由其下。
僧輩指曰松門
又北十里梁氏之園。
主人梁翁與河西金先生同時
其子又先生女婿也。
翁篤於行義
文詞亦高。
作孝賦行于世。
隱居不仕。
脩治園亭自娛
卽此園也。
園廣幾數畒。
東南二面
繚以短垣。
下通隱竇。
山泉行于岩石之上爲卧瀑。
上有老松覆地
甃石澗道
承瀑之餘流。
形如槽。
名之曰槽泉。
又自竇南刳通流
西行數十步下。
方池受之。
環以鉅千餘
翠影落池。
幽雅可愛
墻陰鐕着十數方。
石色如漆。
河西先生絶句四十八。
粉字書之。
不磨滅可讀。
先輩風流好事如此
自號蕭灑翁
南人以是稱園曰蕭灑園云。
屬于之後孫翼龍。
居憂不出。
使其族弟延入相見
梁敬之進士采之進士亦來。
龍出示孝賦。
文谷所書河西先生四十八咏三淵詩二紙。
又有蕭灑題詠卷。
列書來遊者名姓詩文
余亦作一詩書其下。
人始知其爲余。
相顧驚歎曰曾因三淵聞名久矣。
極致欵。
餉以霜柿
少頃告行
采之從至池上
溪齋往歲三淵書來。
有過園中之語。
爲三淵營建
旬日成之。
如是朴陋云。
湖士之愛慕三淵者。
於此可見矣。
行未二里
有石
臨溪
可坐五六。
老木蔭之
皆數百年物也。
西有竹塢
環碧堂在焉。
自下望之。
深密不知有堂。
極有幽致
但以碎石壘爲層砌植雜卉。
正如古名畫村學究拙筆跋尾
可厭也。
此亦河西先生杖屨之所也。
想像遺躅
不勝太息
過溪又東。
至于息影亭。
其勝出蕭灑環碧下遠甚。
處勢頗高。
前對瑞石山。
雪色皓然
二亭所不能有也。
又西五里昌平縣
復東北行十里
玉泉寺
休于釋來上人房。
潭陽金八華進士來見。
道以門人也。
初時不識爲誰某。
通名
華大驚曰童時在道家累見面
又曰吾子甞答吾師書云朝事日乖。
歲飢民貧。
足下獨何畏四月雹乎。
當時愛此一句語。
至今能不忘云。
一絶示之。
信甫和之
七日
金八華又來。
飯已自寺後過一領
十里玉果縣。
河西先生乞養爲是縣。
孝陵上賓
遂棄歸。
終身不起
令人懷仰其高風也。
有溪北流
入于鶉子江。
洲渚縈紆
沙白如雪。
沿流而東數里。
兩山如門。
爲山所束。
奔騰慓疾
色益縹碧
江中石錯峙。
可坐可釣。
連峯矗天。
雪蒙頂皓然
殊有深峽氣象
十里有石。
平廣張大筵席
水行其上。
可與巴串相伯仲
石理粗濁
色如灰黑
殊敗人意
不欲久坐也。
午飯鶉子院。
自此爲南原界。
往▣村家山帶溪。
松籬竹扉
幽澹如畫
前輩亟稱南原風土佳麗
唐人至謂之小江南
言信不虗也。
昬黑南原府。
烏鵲橋南門外
甃石虹蜺狀。
不甚縹緲
過橋少東爲廣寒樓。
暮樹遠烟
景色亦佳。
主守李齊渭叟新罷
內眷未及北還
其子世祿來余寓少話。
復與世祿同出南城
廣寒樓。
夜將二皷
陰雲褰盡。
月色皎然
憑闌四望
神思淸爽
怳如冷風身遊玉京也。
已而柳生星晉偕一黃姓人至。
世祿客也。
官妓六七人亦來。
蓬頭歷齒
狀若鳩槃茶
余戱曰此樓勝槩
無减天上
而但恐汝輩不堪嫦娥竈下婢
此着似當大輸也。
一座大笑
世祿爲具酒肴
歌舞極歡
夜深而罷。
八日
世祿今日欲發向漢都
出宿城南民舍
飯已過其寓少坐。
又至廣寒樓。
制度䧺麗
頭流秀色
盡在欄楯間。
蓼川屈曲大野中。
如鋪練帶
引其支流至樓下。
瀦爲大池。
夏月菡萏盛開
作一雲錦海。
奇觀
有小閣直據池心
丹雘玲瓏
顔以瀛洲閣。
西小島竹林欝然
松江所植云。
風至璆然有聲
佳致也。
又有乘槎橋在其東。
烏鵲橋相對
下有支機石
守身樓記云舊有小樓。
名曰廣通
府使閔恭改建
鄭相國麟趾易以今名。
後人又以烏鵲乘槎支機等號賁餙之。
象天廣寒殿也。
或曰樓卽黃翼成遺址也。
樓記及輿地勝覽俱無是言。
翼成公家尙州
子孫至今尙居于尙州黃澗之間。
遺址之說恐誤也。
有古詩文甚多
崔立之不恠便登天上樓。
牛人亦河之頭一律
當壓上頭
余笑信甫黃鶴廣寒
俱爲二崔占取
太白,載大不敢更措一語
此亦千載異事也。
信甫亦笑。
本府有李姓盲人善唱春眠曲。
邀至樓上
倚欄而歌之。
聲甚哀絶。
使人不樂也。
萬福寺在西門外二里所。
銅佛高三十五尺甚可觀
行色怱怱
不暇往復
南門入。
迤東一里關帝廟
朴乃貞直卿爲府使時所建也。
舊廟年久頹廢
直卿甞感異夢。
遂爲之重創
殿宇華整
但庸工塑像不肖
全乏神威可恨
又西數百步忠烈祠祀。
判書期遠,李兵使福男以下七人
想像風烈
低佪久之
府城周遭闊大堅緻
俗說唐將因劉仁軌基築之。
甞見曾大父碧梧日記
雲峰尙志駐箚此地者㝡久。
其後楊捴兵元又來守。
未知其誰所築也。
土人舊時城中人家櫛比
無隙地。
近因荐飢
又困於隣族侵徵。
流亡過半
頹垣敗礎。
滿目蕭條
無復昇平氣象云。
則不南原一處也。
所過郡邑前後十數
大抵如此
此皆隣族侵徵之害也。
朝廷亦知其弊。
議行戶布口錢等法。
終格不行
民困日甚
可勝嘆哉。
西門五里
有蛟龍山城
望之極峻險
丁酉之亂。
任兵使鉉方爲府使。
素稱有文武才
而不據山城。
府城
至軍敗。
身殉之。
殊可慨然
北東三十餘里。
至獒樹驛。
溪山明麗
頗似吾鄕。
不覺心目俱開也。
世傳寧人金盖仁蓄一狗愛之
盖仁甞從人家飮。
醉卧田間
野火延燒將及。
狗以尾濡水
奔走撲滅
氣盡乃斃。
盖仁旣醒
見狗死在旁。
大感慟。
瘞于山坡
植杖之。
後忽成林。
自此人稱其地曰獒樹云。
爲作一詩千秋說義獒名。
微物猶存愛主誠。
借問世間卿相輩。
幾人爲國捐生
九日
雨聲終夜不斷
今年冬異常
前月旬後更不下點雪。
又聞淸皇新殂。
中外繹騷
往往荷擔而立者。
天時人事如此
可爲於邑
晩後冒雨作行。
又北二十里至任實縣。
日已昏矣。
碧雲樓。
正對高德山。
峭秀可愛
館于軍官嚴姓人家
夜李世祿來。
十日
雨下濛濛
冒雨行至梧院朝飯
復北十里許。
風益急。
雨雪交作
始覺凜然意也。
萬馬谷。
兩山對聳。
中通一路
陿隘甚如由壺中行。
雖古所稱井陘倒廻之險。
不能過也。
朝廷旣以雲峯討捕使。
使守八良嶺。
余意又以任實縣監兼討捕使。
使守此谷。
南原設重鎭。
文武威望者守之。
互爲聲援
控御得宜矣。
又四十里至全州
寒碧堂。
自下望之。
勢甚縹緲
其勝尤佳。
子龍寓所
羅浚來卽別去。
此人少學于三淵。
自稱奇士
爲人詭恠好大談。
人皆笑之。
子龍言。
學行艸。
至以聽松自况
可笑也。
府判官李普赫聲遠亦來。
話至鷄鳴而罷。
十一日
早往西門外別李世祿
同閔志洙來姜必遇家。
卽去時主人也。
李岱來。
叔世觀國賓偕康津李彦謙進士來。
彦謙是彦烈從弟也。
自言所居白雲洞不過十里
余之游洞之日不知。
不得同遊
以爲恨云。
午刻信甫亦來。
國賓爲余設肴果。
與座中人共之。
明早慶基殿。
太祖眞容
國賓方以本殿參奉入直也。
監司人相問。
入謝
谷城人曹夏來
此人妙風鑑術。
十不一云
十二日
信甫芝秀慶基殿。
閔志洙亦來。
賓具紗帽紅團領。
典僕四人亦着紫巾朱衣
國賓由西角門入。
吾輩從之。
至西閤外。
典僕啓鑰
又導國賓入殿內。
吾輩閤門外少須。
殿中南向爲御室一間
雕梁丹楹
下方石甃之。
塗以白灰
奉眞容于其中
前垂朱簾
左右紅絨索。
系以金鉤
國賓鞠躬立御室之西。
典僕洞開南閤。
二人引鉤捲簾。
始招吾輩入。
日表龍顔
神彩赫赫
不敢仰視
左眉角微覺浮起
盖糊褙歲久
綃紙不相貼。
自然如此
不是變異
民間以此訛言
可歎也。
又東十許步至別殿
御輦御繖御刀
由東角門後苑
其木多柿漆
典僕云夏月草長如人。
絶無虫蛇之屬。
潦雨新霽
不聞蛙鳴
極異事也。
又北數十步。
脩竹造天。
陰森淸冷
如造別境。
前者自外望之卽去
竟不知此中乃有如佳趣也。
又觀御井。
還飯于齋室
彦謙告歸
復同國賓信甫出南門。
會慶樓觀市。
萬人簇立。
略似鍾樓午市
雜貨山積
平凉子薄散半之
薄散油炒糯米飯和飴糖
爲之。
壓以木板
匀薄如紙
切作方片稍橢。
四五片疊爲一餠
公私宴祭。
用以飣盤
全州人能之。
婦人高䯻
有以靑布帕首者。
南俗大抵帕首
嶺下尤甚
孝彦畫卷
帕首村女挑菜狀極肖。
余詩亦有斑巾帕頭前村女之語。
盖以見南之如此。
放翁入蜀記曰夷陵女子皆以靑斑帕首
然則川蜀間亦有此風也。
兒童姣好可愛
甞聞南人有三不如之說。
謂女不如男。
不如菁。
不如鷄。
驗之果然
歸路過閔志洙。
又過金用謙謫居
還至子龍之廬。
曹觀夏來
相余曰眉端白氣如線。
必有兄弟之憂。
上燈時因朴龍秀書
始聞載中以是月三日寒疾不起
氷湖一別
奄作千古
令人不覺腸摧。
十三日
別子龍,國賓
早行午飯參禮驛。
東北四十里宿礪山。
十四日
飯已行二十餘里。
狐谷秣馬
又東二十五里至連山
金姊詳道載中死時狀。
尤覺慟絶
康煕四日
秘不發喪
遺詔立第四子皇帝
十四王極英勇
方統十五萬兵在西邊。
人心疑惧
內亂久將作云。
李𤦮自高山來。
與之同宿
十五日
早行成服
飯已別金丈。
將發君赫來。
偕往縣西。
開泰寺。
舊鬵純鉄鑄之。
形正圓。
大可四十圍。
漸下而殺。
趺視口圍半之
歲旱略爲移動
輒致雷雨云
少東十里
午飯于豆歧酒店
邀金萬坦針腦癤。
金萬
程亦來。
卽棐弟槼之孫也。
南二十里。
路逢微雪
東北二十里至懷川。
呼燈與宋妹談先生居謫狀。
相對嗟惋
宋必煕文與其兩弟來。
信甫同至梧井
先向宋村。
二皷後始來同話。
十六日
宋必恒元久與其弟必觀來。
夏時僉知亦來。
飯已別宋妹。
過文卿。
仲達甫俱在。
出酒相待
東北行三十里。
渼湖霽月書院
前樓江水
江西諸山。
亦皆秀峭。
雲庵絶頂
望之縹緲
楨持來餽。
荊江
次文義縣午飯
信甫至此又別去。
客懷作惡也。
黃昏淸州
又館于壽弘家。
顯甫來。
營將亦來。
至數皷而去。
是日微雪
十七日
所乘騾病足。
淸州
永昇兄弟來。
崔泰齊亦來。
兵營審藥。
又針腦癤。
飯後營將來。
爲作大篆數紙。
午刻李君茂來。
夕入近民軒。
顯甫同宿
營將又來。
夜分而去。
十八日
顯甫借騎。
行至北門樓少坐。
永昇來別。
鎭重亦來。
泉谷先生後孫也。
又北五十里。
溪上家信
策問○[稗官小說]
問。
稗官小說
雖曰駁雜
而亦多記正史遺文闕事
不可盡廢者也。
穆王傳記盛姬本末
山海經貳負名字
可謂補史之闕事歟。
虞初所記。
史編藝文
傳奇所述。
人稱文詞
亦或有備史遺文歟。
班孟堅西京雜記而著漢書
房玄齡取世說新語而作晉史。
則能免雜取稗說之譏歟。
羅貫中裵松之註而演三國志。
施耐庵東都事略而作水滸傳。
則其無混淆正史之患歟。
朱晦庵伊洛淵源名臣言行兩錄
私自著述
則其可謂稗史歟。
宋眞宗太平御覽太平廣記等書。
開局編成。
則亦不可謂之小說歟。
國史能補劉煦,宋祈之闕遺而遠勝於成式雜俎歟。
中興能有左丘,馬遷之筆法而軼過於李燾長編歟。
至若野史亭之所纂。
絳雲樓之所著。
未及成書
而其述作之意。
詳言歟。
陶九成之說郛。
陳繼儒之秘笈。
可謂稗說府庫
而其有補於正史者。
歷指而言歟。
大抵文人才子
搜獵異聞
綱(一作網)羅遺事
作爲稗說
或論時政得失
或記歷代沿革
或錄人才盛衰
或述習俗異同
或傳忠臣烈婦高節懿行
或擧老成名德嘉言至論
以至山川草木土地物産方技雜術鬼神幽恠之事。
靡不
詳說備錄之。
可謂文園之査
史家羽翼也。
逮夫後世
僞書日滋
虗實相反
是非不公
如癸辛雜識之毁朱。
碧雲騢之誣韓富者。
滔滔皆是。
世之作史者。
將無考信焉。
甚至架空杜撰
專務滛褻
未免諷一而勸百。
使人日壞
風俗日敗。
稗說之害。
可謂極矣。
此果由於著書徒尙奇衺
悅人目而然歟。
由於觀書者溺於滛僻
專昧勸懲而然歟。
今欲使作摭實直書
虗實不錯
是非不謬。
可以史氏闕文
而亦令觀者能感發善心
懲創邪思
一如聖人讀詩之法。
則其道何由歟。
徐平甫(命均)赴燕
余甞讀元裕之中州集。
明昌南渡後。
諸人之詩。
聲調促數
氣格衰弱
苶然季世亡國之音
未幾蘭軒之禍作而金遂以亡。
近又得魏憲所編淸百家詩讀之。
聲調促數
氣格衰弱
駸駸明昌南渡以後之音也。
窃恠康煕在位六十年。
民生樂業
天下晏然
可與大定之治比隆
而其發於詠歌
形於聲音者乃如此也。
前年康煕死。
太子不得立。
天下危疑
其亂兆矣。
記曰聲音之道與政通。
文詞聲之精者也。
詩又文詞之精者也。
故觀其詩則夫其氣機升降
政化汙隆
風俗淳漓
可以見矣。
淸人之詩。
淸國之政。
天下可知
安知數年之間。
不有紹之變朮乕高㙋之亂歟。
嗚呼
自古國家敗亡也。
其局雖不一
然政同道者其亂也必與之同形
同倫者其亡也必與之同趣
夫淸。
金之裔也。
風氣之與一。
習尙與同
故其發於詠歌
形於聲音者。
若出一轍
是以知淸亦不久必有幽蘭軒之禍也。
噫。
淸雖亡。
使我高枕無事
腥膻之汙神州
亦且百年
其亡也豈不厚幸哉。
今乃有不然者。
今日亡。
明日其害必中於我何也。
假令淸亡。
蒙古方强。
勢必入主中國
得志
侵暴凌辱奴隷我。
一如勝國中葉以後
則我何以堪之哉。
害一也。
中州人以錦州之役。
怨我入骨髓。
錢受之高驪今作下高驪之語。
亦可知也。
果有眞主出。
應天順人
平定區宇
不諒我之苦心赤誠
而以我爲反復不信
命一偏將
提數萬衆
臨鴨水而陣。
罪我以背神宗
咎我以臣淸人
嚴辭而責之。
陳義而伐之。
唐文皇故事
則雖有知者
不能我謀矣。
害二也。
天下大亂
遼瀋當中斷爲二。
悍夫勁卒
奮襼而起。
不得爭衡關內則退將跳梁於鳳城以東矣。
如秦末之衛滿
三國公孫度
金之金山太子
元季之沙先生者。
已然之驗也。
害三也。
今之說者。
或曰世運漸降。
陽爲陰奪。
夷虜氣旺。
淸曆方亨。
自今數十年可無虞矣。
或曰淸亡而眞人起。
掃淸醜穢
脩明禮樂
復三漢唐之舊。
豈非千載一時乎。
夫其策淸之必亡而三害之必中我者。
獨余之妄慮如此耳。
平日相與癙憂永歎者。
平甫一二人
以余之妄慮不以爲妄者。
亦惟平甫一二人
然余之策淸之必亡者。
特以其詩之同於金而已
治法征謀之同不同者。
有未能盡知也。
平甫赴燕
略渤碣踐幽薊
風謠歌詩
可以觀也。
治法征謀。
可以察也。
未知治法征謀之同於金者。
與其詩同歟。
其所同者詩。
治法征謀。
不盡同者歟。
獨其詩同而治法征謀有不盡同焉。
則又豈如亡金之忽焉也哉
平甫幸爲我善覘之。
他日東歸
平甫誚余曰子之策。
果妄矣。
淸之所同於金者。
獨其詩耳。
治法征謀。
未甞同也。
淸無亡形
而子以爲亡何哉。
吾以子爲不妄人
子其妄人乎。
子其結舌談天下事
夫使余爲平甫妄人者。
亦吾東方大幸也。
然則惟恐不爲平甫妄人也。
題金君(光遂)所藏鄭元伯輞川
元伯輞川圖二。
一爲一源作。
一爲金君光遂作。
非得意筆
一源所藏。
失之太精細
此又失之太爛熟
然不蹈襲李餘意。
專取摩詰詩語
自家胸中成法
寫作小景
布置設色
筆意淋漓
一展卷。
村邊杏花
寒山遠火。
令人恍然便若置身於欹湖南垞之間也。
余甞愛摩詰藍溪白石出。
玉山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
空翠濕人衣一絶
坡翁亦曰味摩詰之詩。
詩中有畫
摩詰之畫。
畫中有詩
葢謂此也。
今卷中獨少此一段光景
抑何也。
老夫他日亦要元伯輞川啚。
以此意補作一筆。
豈不佳耶。
致祭慶安夫人文(代作不用)
昔我孝廟。
妙簡華胄
作配慶安
昭顯爲舅。
婉儀淑度。
諸宗首。
又以小心
歷事聖母
聖母庸嘉。
曰惟賢婦
中間禍變
無不有。
鯨濤萬里
子母南走
感頌天恩
視若戶牖
寧考敦親。
終霈大宥
團聚京邸
門楣如舊
侈以郡封。
聖意非偶
履滿之戒。
不溺于富。
肅肅梱範。
衆譽所輳。
天佑懿德
亦畀高壽
繩繩者孫。
或左而右。
朝夕憘愉。
有飴其口。
上褒臨昌。
汝郭之耦。
乃愍先嬪。
蒙翳垢。
湔濯丹筆
俾昭于後。
九原
庶可藉手
益戴洪私
心銘骨鏤。
逮我大喪
哀與誠副。
三載絶粒
日就凋朽
惟厥所祟。
爲我心疚
頒以珍劑
遣醫相守。
云胡一朝
竟莫之救。
臨絶琅琅
勉戒諸幼。
竭忠于國。
少酬仁覆。
予聞斯言。
有淚盈袖。
庀葬。
禮數從厚
肆遣中官
式陳觴豆
靈其來格
抒辭以侑。
李安叔謙(廷益)文(代加平兄作)
自識君面。
盖四十
握手蕭寺
論心雪晨。
不甘而淡。
情先貌親。
千秋管鮑
亦何人。
歲寒之托。
而又卜隣
步屧追從
卽忘朝昏
花臺月榭
淋漓酒樽
吉叔夢友。
輒復聯茵。
尹李之外。
不招他賓。
醉後興狂。
顚倒冠巾
白眼以睨。
紛拏叫喧。
杯到于手。
喜溢眉間
視彼拘士
螟蛉然。
欲築糟丘
度長年。
譬君於阮。
呼我伯倫
風流跌宕
何愧昔賢。
旣同硏。
攻苦業專。
泣玉之歎。
與我一般
潦倒悲吒
相憐
同時佩符
湖山之濱。
尋瀑玉溪
觀魚冷泉
皁盖蹁躚
互與往還
亦有琴酒
以佐淸懽
交股錯肘。
淹日留連
迨我及瓜
君北其轅。
歸來洛社
勝會再圓。
悲歡聚散
世事如雲
相視潘鬢
同叩莊盆。
訴以腹悲
老淚潸。
我落于穽。
衆下石焉。
凡昔同好
孰不我捐。
君以書慰。
舊誼彌敦。
相望落落
如矢離弦
每懷昔遊。
爲我心瘨。
我守于嘉
君卧郊園
馬首之東。
屢叩衡門
細雨簷。
飛觴燈前
欵欵情話
傾倒廩囷
屈指舊交
今幾人存。
黃爐雖在。
邈若河山
我已老朽
君亦沈綿
非復少日
壯氣橫天
勖以節飮
可哀其言。
君指籬菊
曰此花燃。
釀酒
我其子延
一笑而別。
月未三團。
方擬赴約
孰以訃傳。
驚嘷錯愕
如割半身
臨絶之朝。
惠我長牋
淚落沾紙。
豈忍再看。
今我來哭。
松翠滿軒。
像想疇昔
枕根甘眠
曾不轉眄
撫迹成陳。
冲襟頎䫉。
不見君。
萬感縈中。
吞莫能宣。
念此浮生
同歸灰塵
茫茫後會
期以九原
抒哀以侑。
君其有聞。
上明谷別紙(當在上)
家祭禮之踈略
執事所已悉者。
葢曾王考下世後。
無尊主喪
故申夫人專用家祭禮。
自後因循遵行
未之能改。
近聞堤川宗家
專倣家禮祭儀行之云。
似是再思堂兄弟所講定者
今當改從宗家
且侄家則又是支子立廟者。
雖變祭禮
一遵家禮
亦無不可
自虞祭定行家祭式
其中亦有一二商稟者。
故謹此奉告
喪禮備要虞祭陳饌圖。
果脯餠飯。
通爲四行
脯在孰
菜之左。
今俗祭儀則脯與食醢占一行
飯床又占一行
中有沈醢胙脯之屬。
而此家禮脯醢三品之說。
固不相妨
而未知家禮所謂脯醢者亦指此屬而言歟。
魚肉又在餠麵之內。
此則似指生魚生肉而又占一行
禮記明有鼎俎之實奇之文。
今俗所用魚湯肉湯。
俱係鼎俎之實又不可廢。
此亦占一行
以此言之。
通爲六行
沙溪此啚一倣家禮
則一卓四行之制。
終不可移易不動否。
以栗擊蒙要訣觀之。
又爲一卓五行
然則一卓四行
不爲定之式。
而兩先生行者不無微意
而今不可知也。
大抵古今異宜
家禮亦有薦以時食之說。
脯食魚湯肉湯之屬。
雖別占一行
有違圖式
不大害於禮節
而依此用之。
亦無不可否
蜜果本出於麗末僧饌。
中朝禮法家其不用明矣。
我東則不然。
已爲時俗所尙之珍饌
公私宴饗
不用之。
以薦以時食之義言之。
不可專廢。
侄意則勿用高排。
數十立平排用之如何。
祔祭是葬後殷祭之㝡重者。
侄家則不行久矣。
堤川宗家前行之云。
今段侄亦决意行之。
而但祔祭宗子主之。
宗侄錫祜適往義興衙中。
難及上來
掣肘者。
而禮註又云祔祭尊者主之。
梅山主方門長
又是㝡長房
方奉五代高祖兩世神主
依禮註之意請梅山主主祭。
未知如何
南行記序
宋乾道中
陸務觀夔州通判
自吳入
舟溯大江五千餘里。
其所經歷者。
太湖洞庭汗漫
三笁六橋佳麗
建業石頭形勝
匡廬九華奇秀
瞿塘三峽險恠
無非天下瑰偉特絶之觀也。
其間郡邑市朝琳宮道觀古今勝蹟
夫人民謠風土物産
無不畢書。
作入蜀記。
余甞愛其考據精博
文章高簡
不甚經思。
信手寫去。
而自有一段澹逸之氣。
超出筆墨蹊逕之外。
初無意於求工。
而其工自然如此
若使務觀有意求工。
稍涉矜持
則雖欲如此
其可得乎。
故作文之道。
常在有意無意之間。
不期工而自工。
然後方可爲天下眞文也。
少修曰歐公之歸田錄
東坡之志林。
放翁之入蜀記。
無意於工而工者。
所以天下眞文也。
其言豈不信哉。
去歲十月
南下康津。
往返不過二千里。
且其山川淺薄
邑里蕭條
無有瑰瑋特絶之觀。
雖有務觀之文。
無足發揮之也。
况余之拙文哉。
雪中嘗入天冠南海
望漢挐。
不可不謂壯觀也。
恨余又無務觀之文。
不能摹寫其勝。
務觀之入蜀記也。
雖然余之南行記。
亦直據沿途所見聞。
不復經思。
信手寫去。
自謂頗學務觀。
而或未免間有有意矜持者。
余文所以終不能工也。
嗚呼
使務觀者爲之。
其必有可觀也夫
淸人雜畫小卷
夏日一源
爲設午飯
以此卷。
紙尾無題欵。
未知爲何人筆也。
隨意竹花鳥山水人物。
渲染設色之工。
猶有盛明名家風韵
一源相對嗟賞
是日適小熱。
不覺凉意翛翛然從卷中出也。
洪君則(重聖)楓岳錄後
爲詩之道。
難於善變
杜子美號爲古今詩聖
晦翁評其夔州以後詩曰鄭重煩絮不可學。
晦翁此語觀之。
子美未可謂之善變也。
况下於子美者乎。
君則平日之詩。
溫雅和平
一點浮氣
一句拗語
可喜
今讀楓岳錄諸詩。
又欲脫却本來面目
一意䧺峭。
余未知君則文章
得一格價而然歟。
抑亦海岳崇深之氣。
有以助發其才思而然歟。
何以如此也。
雖然世或有具眼者評君則詩。
晦翁
子美焉。
君則可謂善變耶。
不善變耶。
任忠簡公(鉉)延諡宴詩帖後
公元1597年
萬曆丁酉
淸正大擧入寇
以南原最爲南路要阨。
先以大兵擣之。
捴兵楊元留鎭城中
見事急。
西門遁去。
府使任公接伴使判書期遠。
同時殉節
穆陵聞之。
大加悼惜
卽命贈職㫌閭。
遣官致祭
土人立祠祀之。
自朝賜號曰忠烈
其後肅宗朝。
子孫上言
贈諡
上許之。
諡以忠簡
後孫任君錫垕貧不能延諡。
先君聞而愍之。
以此風于在朝諸公
諸公咸曰此義擧也。
出力助之。
任君乃以戊子月日
行延諡禮
明谷崔公時以首揆
赴宴作詩以侈之。
續而和者亦六七人
任君又請先君和之
先君亦許未及作。
未幾先君下世
不佞屛居頭陀山中
任君不相聞者已十數年矣。
前歲不佞南原
瞻謁其所忠烈祠者。
想像風烈
徘徊太息久之
今者任君忽然見過
以此帖。
不佞先大夫之恩。
錫垕至今在心腑。
而此帖中獨無先大夫詩。
豈非缺陷事耶。
吾子不可一言
吾子不可辭也。
不佞竊念公之捐軀取義
非出於形迫勢急。
取辦倉卒之頃也。
其欲爲國
公元1723年
一死者。
盖已素定胸內。
讀其答禹公伏龍書。
忠義之氣。
欝勃行墨間。
百世之下。
可以想見心事也。
論者至以公之南原之功。
比之張睢陽保有江淮
此豈夸言哉。
然則公之風聲
可以聳動後世者。
豈待乎區區聲詩也哉
任君旣擧百年未遑盛事
或恐義烈之未彰。
汲汲諸公詩。
作爲此帖。
欲以傳示無窮
表揚先烈之意。
有足尙者。
不佞於是不揆拙。
遂次其詩。
又書其顚末如此
以諗夫任氏之來者
癸卯七月二十日朝
雞林李夏坤謹書
題趙錫汝(龜命)御賜孟子
惟我聖上嗣位之三年壬寅九月十八日庚子
王世弟入學禮也。
諸生中有文學操履者爲將命
僉曰非趙龜命錫汝莫可。
錫汝累讓不得
行禮
周旋應對之節。
容可觀。
是日橋門而立數千人
相顧嘖嘖曰趙家又有人哉。
葢錫汝王東岡相國
肅宗入學時爲將命
人稱之如此云
禮卒。
上命校書館給四書中一書以賞之
錫汝以東岡公前有論語之賜。
乃請得孟子
於是二書宛然爲合壁矣。
錫汝甚寶之
尹淳仲和卷首書兩世將二部賜書大字
又俾夏坤其後
夏坤竊念入學是希
世之盛事
將命儒林極選也。
夫以希世盛事
儒林極選
而人苟有與於此者。
可謂奇矣。
肅宗入學
至今五十餘年。
邦家之擧此禮者。
不過二三。
而錫汝能趾美東岡公。
値會盛事
躬與斯選。
士友莫不榮之
至被聖上寵賚
此尤不奇乎。
然則二書者。
固可爲趙氏寶玉大弓
而宜錫汝之珍愛鄭重若是也。
夏坤以爲錫汝之所當趾美者。
不特一事而已
又有進于是者。
夏坤甞從先輩長者
東岡公自少出入同春宋先生門下
淸名雅望
一時儕流推重
進位廊廟
垂紳正笏於百僚之上。
而望之嶷然泰山喬嶽
朝廷爲之震肅
世之稱賢宰相者。
必先東岡公。
然則錫汝之所當趾美者。
不在斯歟。
嗚呼
古人有以論語半部治天下者
七篇所載。
無非脩身治國大經大法
錫汝益復潛心二書
探究其旨。
日出而措諸事業。
卓然可觀
然後可謂東岡公之肖孫也。
能爲東岡公之肖孫
然後可謂盡其趾美之道也。
錫汝其可不乎哉
雖然錫汝甞抵書夏坤平生無他長。
顧視外物稍輕。
豈獨於此張皇
以取識者之譏乎。
其言謙恭和雅
觀乎此則錫汝爲人可知也。
然則
其所趾美者。
不但於此一事者。
可以知矣夫。
癸卯八月三日
雞林李夏坤謹書
一源所藏宋元名蹟
小雨新霽
南軒夕陽
山色極佳。
高柳蟬聲
又送一陣凉意
此時一源此卷。
吾未知孰爲畫中景
孰爲景中畫也。
恨不喚東坡仙相一證之。
癸卯八月三日
澹軒居士書。
今日偶閱元美文
見其宋人雜畫跋。
其中趙大年趙千里,李三城閻次平李嵩夏珪劉松年馬遠輩。
皆徽孝光寧間名手也。
布景設色之妙。
元美又以文字極力摹寫
高聲一讀
不覺烟雲草樹之氣。
拂拂然生行墨間也。
此在元美畫廚中
未足上乘
而如吾家三代寶繪帖。
視此亦不免寒乞兒生活
一源此卷乎。
一笑
澹軒書。
余見馬河中畫最多。
太半贋筆
此幅亦不免有此意。
吾家寶繪一宮紈。
用筆高妙
又具一種澹逸之致。
决是眞筆無疑
明人多以未脫院氣譏之。
然如河中亦何可少之耶。
(右題馬遠山水)
元美畫苑
陳仲醇畫畫(二畫無誤否)史。
不見李在名。
而獨於顧譜中見之。
今觀其筆法。
微帶傖父面目
然亦自蒼健
不俗
一源近又得此君山水障子
尤覺莽宕淋漓
大抵不免麤豪
論其品格
不堪文進下風也。
     
(右題李在人物)
縑雖坼裂
猶有古色可觀
割而爲二。
便覺神情索然
一源於此不免浙僧漆杖之譏也。
(右題趙子昂山水)
 李贊皇甞得方竹杖寶之
潤州甘露寺戒行高。
以杖贈之。
及再按浙西
問僧曰杖無恙否。
答曰已規圓而漆之矣。
一源子昂山水障子
嫌其上端坼裂
遂割作二片。
收入卷中。
此事頗類浙僧所爲耳。
此以譏之也。
吳興畫神彩已剝落
無甚可觀
獨儒炳卷首五大字。
結法蕭散淸媚
可喜
此君未甞以筆家名世
而其書如此
中州人故難及也。
儒炳姓黃氏。
似是明士。
而不知何朝人也。
(右題趙吳興驥啚)
子昂眞筆
不可得。
余向疑寶繪帖中子昂馬爲贋。
孝彦曰此乃寫意法也。
其筆畫精峭。
百鍊銀絲
飮水二馬
意態活動如生
尤爲神妙云。
孝彦亦得畫馬三昧
優入子昂之室矣。
自此余疑頗釋。
大抵子昂馬如右軍蘭亭
雖庸工摹之。
猶有韻態可觀
以此贋筆㝡多。
而㝡不易辨。
如此幅决非子昂手作
而馬皆騰驤磊落
有薾雲追風之意。
奚官相顧偶語
精神溢於鬚眉
可謂曲盡其妙矣。
其出於摹手者亦如此
子昂眞筆耶。
(右又題子昂馬)
秦德明未知何時人。
或曰宋人畫譜畫記俱不載。
出處不可詳。
筆法遒健可喜
足可與吳小仙鴈行
歲久漫漶不可辨。
可惜
雖然亦可見一源好古之篤也。
(右題秦德明人物)
世稱錢玉潭工於艸虫翎毛
而其作人物如都雅秀潤
種種意態
無不具備
始知古人無所不工也。
     
(右題錢選人物)
一源爛芳焦光帖(李景芳漫漶
孟永光畫間有燒火處。
名之以此。)
自古高人韵士
山水爲性命。
書畫茶飯
盖欲資其淸泠秀潤之氣。
以寄吾蕭散閑遠之趣耳。
故明囱凈几。
焚香瀹茗
意中人縱談山水
評品法書名畫
爲人第一至樂
爲此者必高人韵士
而非高人韵士
不能知此樂也。
一源胸中自有一段高情遠韵
平生山水嗜書畫。
其詩之妙。
又能互相映發
故與之相對
澹逸之氣。
已自浮出眉宇間。
不言山水書畫
神情趣味
無非山水書畫也。
如是
故得古人名蹟
雖片縑斷幅。
裝褫成卷。
珍重藏弆
親朋至。
出而相示。
賞玩竟日
又俾其人題識其後
余拙筆。
前後塗抹
盖亦累矣。
風流何减於趙明誠沈啓南王履吉輩耶。
世或有以此病一源者。
其亦不知一源甚矣。
景芳用筆
淋漓爛熟
品韵不高。
似帶院氣。
曹禮所有大幅障子
未免此矣。
或曰景芳明末人。
未知是不。
(右題李景芳人物)
此如蔡中郞焦尾琴
亦自有致
但僧前着二松子
不免俗氣
(右題孟永光憇寂啚焦畫)
樂痴生孟氏名永光
自號月心
會稽人也。
明末陷虜中。
後隨麟坪大君東來
出入士大夫間。
多留手蹟
故今好事家靡不有之。
筆法李伯時馬和之
極精細。
作人仙佛神鬼仕女
種種有態。
畫端又必手自題識
或用古人語。
或自作以寓其淪落異邦之感。
余每見之。
未甞不悲其意也。
甞作(作似誤爲)淸陰先生淵明採菊啚。
丹心
高先生之節。
以比之淵明
而又丹其花心
以表先生尊周之赤衷
其意尤不悲哉。
嗚呼
鄭所南不畫土。
自况也。
今樂痴生寫丹心
以尊他人之節。
自外而觀之。
其事雖不同
及其不忘故國
托意深遠
則葢未始不同也。
然則夫其徊徨
跼躅於腥膻裘馬間者
豈其本志也哉
百世之下。
可以想見心事也。
至其畫品高下
何必論也。
何足論也。
(右題孟永光山水人物)
祭聘丈玉吾先生
歲次癸卯六月戊申朔初一日戊申
玉吾宋先生易簀南康謫所
艸艸牛車
間關千里
北歸公州之故山
將以八月二十六日癸酉啔堩。
女壻鷄林李夏坤
漢師迎哭。
前三日庚午
同其婦辦治觴豆
敬奠于柩前。
遂告之以文曰。
嗚呼
去歲
夏坤馳謁先生南康
先生夏坤曰事之無可奈何者。
吾亦以無可奈何之而已。
苟有一毫計較規爲者。
便非君子用心也。
夏坤退而竊自私謂曰先生此言。
固已置死生度外
其視四十年富貴榮華
太虗中浮雲耳。
况其區區外至憂患窮阨哉。
子瞻王定國五年瘴烟窟中
如紅玉
定國亦無他法也。
不過先生此㳒也。
先生壽筭
其將自此無窮矣。
先生殆且北歸歟。
今年春
聖章以書來曰先生稍稍示憊矣。
夏坤又曰此特六氣之沴外鑠之耳。
其中則不遷。
何足慮也。
不意先生之遽至此也。
先生至此者何也。
嗚呼
孰使之然哉。
謂之獲罪乎天也。
先生平生忠孝自勉
廉潔自持
操心處躬。
皎然寒氷明玉。
一事苟焉。
無可獲罪者矣。
謂之見忤乎君上也。
先生超然朋比波蕩之際。
淡然進取榮利之塗。
聖上亦知其如此。
前後累畀之用人之柄而不疑。
末又責之以保護儲宮
其委任可隆厚
寄托可謂重大矣。
無可以見忤者矣。
然則先生至此者。
其孰使之然哉。
嗚呼
先生不獲罪乎天。
而猶未能折疑者之心。
不見忤於上。
而亦未能柱毁者之口。
先生一言脫口
而叢矢已集于躬。
旣使之不安朝廷
又使之不自適田畒
又使之顚頓流離炎荒漲海之間。
先生不以區區外至者。
以溷其靈府
六氣之沴。
不足以傷其生而奪其算耶。
虞仲翔所謂生無一人知者
死以靑蠅吊客者。
先生近之矣。
由此觀之。
先生至此者。
其果無使之者哉。
夫今之案先生者。
說有二。
矯誣也。
嫁禍也。
勒之以罔赦之罪。
擠之於不測之地。
先生不敢一辭以明其本心
怡然死地如赴樂土
豈非先生所謂事之無可奈何
而應之以無可奈何者歟。
嗚呼
矯誣不忠也。
嫁禍不仁也。
夫不忠不仁
自非奰慝狼戾之人。
猶且
知所羞惡不爲之。
而况先生方正白直慈良愷悌爲是歟。
黨人者雖急於排擊異己
搆誣先生也。
又何忍爲此說以加諸人乎。
夏坤竊觀自古君子之事君也。
其言雖不中
平日心事
光明磊落
靑天白日
則特不用其言而已
未甞以言而罪之也。
假使先生之言。
雖或不中
心事之如靑天白日者。
可以曉然見矣。
則不不用而已
以爲罪者。
抑何哉。
噫嘻不亦太甚矣乎
夫人事之至此者。
先生亦且奈何乎哉
然而夏坤愚慮
不無期待於天道者
或冀於衷赤之少白也
王明之少察也。
誣謗之少弭也。
罟擭之少寬也。
曾不天道與人事。
互相通照應。
無可奈何者。
又復如此也。
向謂先生壽算無窮
先生殆將北歸云者
乃亦妄想也。
乃亦錯料也。
嗚呼豈不痛哉。
嗚呼豈不痛哉。
雖然惟其先生心事
先生自知之矣。
夏坤亦知之矣。
上蒼又當知之矣。
鬼神又當知之矣。
然則安知百世之下。
不有之者乎。
有以知之則必有以辨之。
有以辨之則又未知使先生至此者。
爲何如人哉。
荀卿之言曰皓天不復。
無疆也。
千秋必反。
古之常也。
苟必反也。
何足先生憂也。
先生悲也。
嗚呼
其外貌而視之
先生先生也。
夏坤夏坤也。
自其肝膽視之
先生夏坤也。
夏坤先生也。
何待乎言矣乎哉。
然而生死之判也。
明之間也。
不能無待乎言者耳矣。
夏坤所以先生者乃如此也。
夏坤之所當告於先生者。
不過如此而已矣。
夏坤復何多言哉。
嗚呼痛矣
嗚呼痛矣
霹靂琴
 紺嶽山桐生絶壁上。
枯死
莫敢取之。
辛亥間。
爲雷所擊。
壁下
野人拾而藏之
歸于宗室南原守。
以爲琴。
其聲淸壯
崔翊漢請銘之。
遂作此。
紺岳之山。
危壁揷水。
上有孤桐
千歲枯死
霹靂摧擊。
中斷爲二。
斲而琴之。
絙以朱絲
皷之泠泠
其音則希。
衆籟之作。
孰非天機
聲於無聲
不繇指絃。
神融形釋。
思入太玄
山空夜靜
月照幽泉
誰爲我彈。
松風颯然
李頤墓誌
完山李君日躋
有弟曰躋字季養。
十八忽得奇疾。
三日而死。
君敬久而悲之。
與人語。
語及季養。
未甞汪然出涕也。
甞謂余曰吾弟年十一。
先人見背
撫養之。
吾弟視吾猶嚴師也。
吾所言者
無不曲意
公元1718年
受之
不甚敎督
然已自不懈書。
事吾母又孝。
吾母常曰兒善事我。
能使我忘未亡之痛者兒也。
吾弟之至性如此
使吾弟而無死者。
足可爲善士也。
不幸死矣。
豈不哀哉
子毋惜一言以慰吾弟也。
吾亦有以藉乎慰吾母之悲也。
語已又泣。
余甚悲君敬之志也。
嗚呼
敬之志。
不特悲季養之早死也。
重悲其賢而死也。
然則養之爲人可知也。
季養眉眼明秀
言語進止安詳
不爲少年輕薄態。
戊戌秋
君敬會余于崔稚行孤松軒。
同治擧業
每朝季養挾書來。
先自開卷朗讀
不錯一句
君敬略說大義
起去不再問。
余戱君敬曰季養决不作四十措大如君敬耳。
相與一笑
至今之如昨日事。
養之墓草已三宿矣。
可悲也。
君敬今以幽堂之誌見屬者
匪謂余之文眞有可以慰季養也。
葢以余平日視季養如弟也。
其意何可孤哉。
養之先。
出自英陵別子寧海君瑭。
其後有贈曹參判諱時苾,戶曹正郞諱聖麟
乃其曾祖祖父也。
考諱彦純
博學工文詞。
文科沃溝縣監。
前歲敬又謁聖科。
用原從勳追贈承政院都承旨
海平尹氏
監察垿之女。
月汀先生根壽玄孫也。
季養娶于沈。
才數月耳。
死時其婦尙未䯻也。
哭請于君敬
曰吾不知夫子顔狀何如也。
迨未毁也。
願一識之。
揭衾而孰視者久。
者莫不哀之。
季養以癸未月生
歿于庚子某月。
其歲某月日
於廣州治五龍洞負卯之原。
承旨公墓數十步云
告先墓文
兒在戊子
獲忝進士
大人素嚴。
動色以喜。
所悲者。
不逮母氏
來展于墓。
宿草承淚。
今玆季弟
又擢庠試。
門闌之慶。
後先奚異。
孰爲季喜。
如兒戊子
十六年間。
人事至此
仲及妹。
骨朽于地。
顧我同胞
四又去二。
較今於昔。
昔多樂事
昔猶爲悲。
今悲何似
坎坎之皷。
震于墓隧
九原茫茫
何以有慰。
榮不知榮。
哀哉兒志。
題鄭潤卿(來僑)所藏武陵詩卷
余往在都下
滄浪道長
同志十數人
春日武陵
賞花會。
飛觴賦詩
風流照映溪山
閭巷以爲盛事
後從玄德潤得見諸人之詩。
其中不無工拙高下之殊。
然亦足以一時文酒跌宕之樂也。
余仍竊歎今世士大夫
不講此事久矣。
盖其黨論科擧之習。
沈痼癥結藏識中。
不知風雅唱酬之爲韵事
山水遊遨之爲淸致
吾輩雖欲效道長作此
事。
未必致人如此之多。
致人如此之多。
未必其人皆有詩。
雖其人皆有詩。
其詩亦未必遠勝於此
豈非可羞之甚者乎。
嗚呼
道長詩老
誘掖後進
殘膏剩馥
靡不沾被
故卷中之詩雖㝡下者
不無一語一句可觀
作成之功。
豈少也哉
然而使道長坎壈平生
今將枯死蓬蓽之下。
是誰之責哉。
余每讀其詩。
未甞不悲其志焉。
今過懷川。
鄭潤卿出示此卷。
請題其後
余遂書其所慨然如此
潤卿他日持以北歸道長
未知道長余言爲何如也。
尹仲和(淳)書
西城執手之別。
忽忽復數月矣。
歲月眞不可把翫若此
吾儕俱是白髮
此其勢固將離多合少。
深夜無寐
燈火靑熒
風雪凄然
及此事。
心頭便覺邑邑自得
平日自謂善能驅除諸累。
到此不免爲情根所牽罣
無乃情鍾正在我輩而然歟。
年衰心弱。
未易排遣者而然歟。
沈隱侯所謂及此衰暮
非復別離時者。
玅解也。
窃想棲息粗定
文史有趣
卽日履用更如何
雖當寒節
舊恙能不發作否。
河山間之。
便信杳然
疾病休咎
亦無由相聞
此尤難堪處也。
頃接邸報
除命聯翩
廬阜丹爐
破壞者累矣。
當作數番皺眉也。
前月熊州
數十日。
月夜泛舟錦水
北望熊津
西望馬江
想像劉仁軌功烈
萬弩英勇
把酒臨風
爲之慨然
忽憶蘇定方數十萬樓舡。
萬里巨浪。
旌旗蔽空。
笳皷震海。
白馬餌龍事。
不覺起立船頭
僊僊欲舞。
足以洗却胸中無限崢嶸
湖山佳麗
尊酒歌舞
風流跌宕之樂。
但恨官妓面目可憎
琴聲析木不堪聽。
座中又無識趣人。
不能老夫俛仰感慨之意也。
以此令人轉憶吾仲和耳。
吾輩此後結局
只在窮經一段
而僕今年消盡光景鞍馬道途間。
不得靜坐尋理舊業
近日欲看春秋
歸人紛紜
應接多事
開卷時。
彼中能免此擾。
而已破得幾卷書耶。
魯論其已了當否。
此書如嚼牛心炙
愈嚼愈有滋味
不可草草究竟
更須拚得一二年工夫
以爲進德修業根本
如何如何
落影以雪深不果往。
淸暉下林蔚然可觀
山中景色
大勝於昔。
不知何時携得仲和
竹杖靑鞋
徜徉風蘿月之間如曩時也。
兒子頃往安城和甫
和甫兒子仲和甚厭長湍
移住此地之意。
已有八九分矣。
吾叔若以一紙勸成。
其計必堅定無疑矣。
仲和果有此意。
和甫有所云云耶。
安城凡事便好
勝似西原處。
但去鄙居爲二由旬
又踰一大嶺
可歎也。
雖然比之長湍
不翅比隣也。
色欲盡。
相望落落
前期未卜
臨紙尤覺耿耿
適得一詩寄去。
語雖拙。
亦可見傾嚮之意。
俯和如何
自餘不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