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陶庵先生集卷四十八 (自动笺注)
陶菴先生集卷四十八
 行狀[二]
  
縣監五恨公行
公元1472年
先生諱成乾字陽宗
五恨其號也。
咸陽之朴。
肇自高麗禮部尙書善。
奕世貴顯
高祖之彬。
朝淸大夫尉衛致仕
曾祖季元。
未冠文科官至郡守
 贈判書
祖思敬。
武科郡事。
考彥。
萬戶蚤世
先生資性修潔
卓犖不羣
家于靈巖之鳩林。
鳩林爲湖海勝處
水竹陂園之趣。
先生居而樂之
作閒竹亭
日哦其間
若將終身
晩升上庠
遂中 成化壬辰文科
錦城敎授
春秋記事官,昭格署令長水縣監。
歷官終始也。
居家行義篤至
動循榘度
鄕黨以爲則。
尤喜誘掖後進
及爲敎授
文風彬彬丕變
嘗作錦城六章
被之絃管
錦人至今傳之。
長水一以儒雅爲政
四境大治
先生雅志丘壑
不肯隨俗俯仰
幅巾南還
杖屨蕭然
左圖右書
嘯傲一室
其於富貴利達
視之浮雲
徜徉自娛
年七十以終。
蓋其生在 永樂中
卒於 成化末
而莫詳其年月也。
著詩文。
逸於兵燹
三絶句傳焉。
一曰東臥亭西泛舟
南溪濯足北園遊。
平生浩蕩不羇志。
南北東西去留
再思李公黿爲胤
公元1405年
子孤狂公作亭記。
盛稱先生此詩。
以爲豪邁絶俗之氣。
浴沂者同。
卽此猶可想見爲人矣。
孤狂公諱權。
剛直端方
見重一時
燕山時以正言上疏極諫
吉州
南遷
 中廟反正
還田里。
未及進用而卒。
 贈司諫院司諫
甲子名賢錄。
君子五恨淸操難及
而以孤狂爲爲尤難也。
先生沒後二百餘年辛酉。
鄕人立祠月出之西。
以祠先生父子
三載先生生員奎精至行
又躋配焉。
農巖金公昌協嘗著先生三世行錄。
而後孫淳愚以其中有一二脫漏
復屬縡爲狀。
竊惟湖南古稱多奇豪儁之士。
一朴氏之門而得先生已重矣。
子若孫又何其多賢也。
雖其言行標致
不可詳。
先輩記述
咸可考信
高風直節
足以聳動後人
鄕先生沒而可祭於社者。
其是之謂歟。
遂敢撰次如右
以俟立言君子財擇
若其雲仍之盛。
不悉錄云。
令尹公行
公元1564年
公諱趌字汝直
尹出坡平。
上祖高麗太師莘達。
其後世有聞人
至吏曹郞處亨謫綾城。
子孫仍爲湖南人
高祖直長
曾祖殷卿祖滌皆參奉
考時主簿
光州金氏進士亨珌之女。
公以 嘉靖甲子七月
一日生。
甫六七歲。
已能知事親之方。
得一美味
忘其口而進之。
聰穎絶人
過目成誦
三日少微一帙
手卷而行。
入深林。
有虎當前
耽玩自如
嗜書如此
己丑增廣及第院。
爲便省覲
參禮察訪
壬辰之難。
監司李洸擁衆逗留
鳥竄計。
公見按劒言曰國危如此
公爲一道元帥
欲以遺君耶。
色戰久之曰軍無食奈何
公曰吾請自當一馬馳去。
轉輸立辦。
不得已進兵
尋敗歸。
體察使完平李公元翼世子南下
奏署幕府
且言公才學宜玉堂
會有急報當牒聞。
公使書。
辭語繁委
一聽便領會
頃刻十紙
一字錯。
完平執手歎曰此奇才也。
甲午爲茂朱縣監。
權元帥進戰于幸州大捷
丁酉巡察使黃公愼又以檄召參軍事
公家在務安。
父母俱陷賊。
公亟歸葬
廬于墓側。
晝夜哀號
行路爲之出涕
壬寅爲兵曹正郞
翼年通判公州。
州新經兵燹
公私赤立
公至則以撫摩爲先。
流戶歸而荒野闢。
又刱大同法。
稅省十之七。
大蘇
事聞有褒錫
間拜江原都事
入爲司憲府掌令。
朝議以康津弊甚。
特選公授之。
孼臣承宗按道。
私事干公。
伉厲不苟循。
知承宗怒。
卽日棄歸。
遮道願留。
承宗
公元1735年
爲之摧謝不能得。
由是大銜之。
後由鏡城判官龜城
府有傍邑子在臺
挾舊憾劾之。
南土章甫交章伸枉。
光海撫軍時已聞公志節
反坐言者
朴燁爲北兵使。
恣行威虐
畏之如虎
公以評事面斥其僭汰。
拔劒擊坐榻折其足。
燁少挫。
北人至今傳道其事。
公素剛直
與世寡合
浮沉州縣間。
未嘗一日安於朝。
間除弘文館校理不就
時艱日棘。
悒悒不樂。
退臥洪州田舍
移寓坡山
自號夢坡
日以詩酒爲娛。
先是山人蘇鳴國憸險無行
見擯鄕里
走藏爾瞻承宗之門。
倚勢作威
南士多被陰中
及公再爲掌令。
儕友謂公善搏擊皆勸之起。
公亦慨然欲爲士類除害
遂於赴 召之日。
卽發吏捕鳴國。
得於爾瞻家。
數以十大惡將殺之。
聞者震栗
會公受暇南下
二凶嗾鳴國。
從獄中上變。
平陵君申景禧云塞門洞王氣而尹某與知之。
遂成大獄
承宗爲判金吾
極意鍛鍊
名流株連
綾昌公子謫死。
公則死於桁楊之下。
時乙卯九月二日也。
塞門洞卽 章陵舊第
而公婦家於 仁獻后爲至親
羣凶耽耽禍心
而以公嚼舌無亂言遂已。
嗚呼
此天也。
論者謂公一死。
聖祖塞禍。
雖謂之功存 宗社
亦未爲過也。
癸亥
公元1681年
正。
首雪綾昌之寃。
亦復官。
卽 命贈爵。
錄用子孫而寢不行
 肅宗辛酉
其孫寭上章自陳
相臣閔公鼎重又爲之言。
始 贈承政院都承旨
公凡再娶。
文化柳氏同知麟趾女。
平山申氏節度使硈女。
四男三女
之聖,之商,之重,之殷。
婿曰參奉辛喜永,李伋,金世柱。
之聖柳氏出也。
生宰,寀,寶,寭。
之商生賓,寅,宏,寔,憲。
重生寬。
之殷生審,實,定。
爲人巍偉。
慷慨大節
一時名賢如浦渚趙公翼,八尹公煌。
莫逆交
長於爲文
月沙李公廷龜嘗讀公詩至去國三日懷君猶十年之句。
歎其忠愛
又尙義氣
散財急困不及
饑歲
路丐望門如歸。
全活甚多
羣盜甚義之。
相戒不敢公家云。
公葬本縣陽洞。
曾孫甲民旣樹碣。
又請余狀德之文。
謹就家乘所載。
序次如右
以俟後之立言君子
觀察使申公行狀
公元1735年
公諱翊亮君輔號象峰
申氏出平山
上祖節公崇謙
麗氏忠臣
西湖散人曉。
我 太宗朝以正言不仕。
後三世至瑛參贊諡夷𥳑
己卯名賢
是生承緖
開城都事
光緖 永崇殿參奉
公之考諱鑑。
都事之子
出後季父
官刑曹參判。
其伯曰欽。
是爲象村
公元1590年
文貞相公
尤菴嘗爲公銘曰公輔之望。
實與文貞公難兄難弟云。
判公娶平壤趙氏
承旨仁後女。
 萬曆庚寅生公
生而岐嶷
能言便識字
嘗夜從羣兒遊。
見鬼火明叢薄間。
已而逼人
羣兒驚走
公獨嬉戲自若
判公遊宦四方
九歲從焉。
兵戈搶攘
儼然危坐讀書
觀者異之。
二年判公以評事龜城病疽
涕泣迎醫。
以至飮食便旋之節。
皆默識之。
左右調護
疾遂已。
判公丁憂
弱冠幹蠱
供筵饋接賓客
內外家累幾數百。
而咸得其歡。
文貞公歎曰此兒之職。
吾亦難能
壬子進士
是後海日昏亂
廢擧業。
耕于原州江上
讀書十年
淹穿百家
仁祖反正
除義禁府都事不仕。
時文貞公秉匀。
淸議出其門。
公又夙負公輔望。
而能退然自守
不與交遊
翊衛侍直陞衛率。
丁卯亂。
扈 東宮全州
旣而爲居昌縣監。
政理訟平。
最于一道
表裏
辛未公卒
病時割股
居喪廬墓三年
由工曹佐郞監泰仁縣。
縣素號煩劇
談笑剖决
終日觀書
乙亥文科
年虜釁作。
淸陰文正先生薦公通達世務
超授晉州使。
丁丑特拜道觀察使
言者論驟陞遞。
又授湖西節。
兵禍未戢
朝議急賢
駸駸
公元1735年
用。
而公國家羞辱
無當世意。
固辭遞。
寓山陰深谷中
淸陰桐溪先生南漢大歸于南。
公每一馬過從
相與㧖腕流涕
淸州使。
尋解歸。
公弟隆。
之子曼亦高士
同居忠州之木溪。
又喜淸州晴川山水移居焉。
是後屢除承旨及戶禮曹參議
外則義驪海三州不起
惟一謝承旨
一赴全州府。
承旨時聞虜使至。
移疾亟歸。
全州僦居沃川。
懷仁江上
甲申聞 皇都三月陷。
弟姪相持慟哭
嘗自誦曰易云天地閉賢人隱。
此豈君子出而仕之時耶。
又拜承旨密陽府使。
不就
拜兵曹參議
一謝歸安城村舍
丁亥又除承旨南原府使不赴。
朝廷斥補德源府。
府在鐵嶺外。
公強赴官
未久陋俗幾變。
己丑投紱歸。
吏民號哭送之。
五月 仁祖上賓
入臨
淸陰諸賢方赴朝。
新化淸明
朝野傾翹。
諸公爭欲留公。
不肯久之
凶徒密通虜欲禍士林
北使六七壓境
諸賢奔逬
始服公見幾。
庚寅復除承旨不起
五月十一日
卒于川之三內村。
年六十一。
公器魁梧
沉深寡言笑。
平居毅然不可犯之色。
而在親側則柔若無骨。
服勤惟謹
失恃
語及必涕泣
骨肉疾病死生
各盡其情。
人或况之庾衮
冠昏喪祭
一從公家禮。
每日
謁廟
退坐正寢
小學嘉言善行
令子講論於其前。
令婦日誦女訓。
初來手寫小學國朝烈女事蹟以與之。
珍玩奢靡之物。
斥遠之。
子弟不敢褻服見。
入其門者嚴若治朝
自少不邇聲色
酒戶甚寬。
不及亂。
平生畏名若怯。
不欲爲崖岸斬絶之行。
而招之不來麾之不去。
確乎有難奪之操。
衣取蔽體
食取充腹
環堵蕭然
不蔽風雨
而處之逌然
凡世富貴貧賤榮辱利害
不足以動其心。
惟聞國勢危棘
政令乖錯
則憂惋幾廢寢食
論治道。
不泥於古不流於俗。
鑿鑿中理
而卒不能一施
見於數邑者則威惠幷行
先之文敎
人過其碑者。
往往流涕
與淸陰爲莫逆交
淸陰嘗論當世可爲相者三人
公處其一云
公嘗喜吟曺南溟萬古天王天鳴猶不鳴之句。
擊節歎賞
滄江涑嘗字公曰與某語。
山岳下壓
氣像可知
又明於鑑識
一見尤菴先生逆旅
歎曰此儒宗也。
他日士禍。
不免乎。
趙絅立節昏朝
有時望。
而公獨言晩節可憂。
如其言。
夫人李氏掌令軫賓之女。
三男暠,曇,㬊。
繼配高寧氏。
府使孝誠其考。
一女羅星緯。
側出二男勖,逷進士
一女爲生員尹斗晩妻
用華,觀華,鳴華縣監長
公元1728年
房出。
泰華日華出爲曼後。
濟華季房出。
逷子戴華,緯,遇
曾孫曰恕,愿,愨,憙,𨏥,志。
進士實尸公祀。
公墓在驪州斗屯里某向之原。
夫人祔。
李夫人墓在金浦
余竊迹公行事而論之。
公地崇量閎。
兼有文武才
卿相可立致。
而乃脫然自放荒寂之濱。
流離困頓
以終其年。
無所怨悔
欲以眇然一身
得天地間大經耶。
其心則淸陰桐溪之心。
而又泯其迹焉。
其迹愈奇而心愈苦矣。
堂長遠其婦姪而忘年者。
燕語歎曰吾則老矣。
世相違。
君必遠到
何以北虜乎。
朴公後爲儐使之龍灣
念公語爲之出涕云。
嗚呼
天下冠帶之國
惟我東一區
而今士大夫大率老死金珠皮幣之間。
不復知有含寃忍痛之義久矣。
使公坐見。
以爲何許人也。
臨死
以公從曾孫所爲狀。
屬余狀德文字
余悲其志。
遂敢撰次志業大者如此
有立言者出。
尙或考徵焉。
崇禎再戊申夏
三州李縡狀。
參奉德菴沈公行
公諱梯字德昇
其號曰德菴。
尤菴宋文正先生所命者也。
沈氏出靑松
高麗文林郞洪孚其始祖
而有靑城伯德符佐我 太祖開國
自是圭組燀爀
左參贊
諱光彥
於公爲五世
是生參奉諱鉉。
生監察諱宗範
生諱倬。
昏朝斥絶賊臣韓纘男婚議。
其所迫逐
江上
布衣早卒。
是生諱之漢。
文科承旨
安東權氏兵曹判書曾孫
擧四丈夫子
公序居其二。
自幼端重
不待程督
自課學。
未及弱冠
已成巨儒
其遭承旨公喪。
一遵公家禮。
別築書齋
與次弟楷恒處其中
饋奠之餘。
潛心經傳
講討不怠
旣而楷早沒。
公自以同氣間失一畏友爲痛。
自刻勵。
母夫人卽世
執禮一如前喪。
公素仕宦志。
以母命就公車
自是不復應擧
專心爲學
州里之間。
多聞風從遊者。
公初拜尤菴先生於萬義寺。
先生問君年幾何。
對曰生於丁丑也。
先生愀然曰亂後生也。
仍曰 大明時事知之乎。
對曰未能也。
歸後公上書請其時垂問之意。
先生答曰愚意以爲生在丁丑以前
霑被 皇朝雨露者。
尤不敢忘 皇上之恩也。
此則爲亂前人歎也。
生在丁丑以後者。
未及見 皇朝文物威儀
當日因尊丁丑字。
而於心戚戚
不覺發於言耳。
公之平生以尊周攘夷第一義者。
於是有所受矣。
讀書有疑。
輒以書質問先生
往復或至再三
先生歎其精確
先生之謫長鬐也。
往候之。
講論義理
臨別公作詩以呈。
先生纍人不敢和也
後追寄以示眷眷焉。
公於玄石朴公
亦許道義交。
屢有往復
承旨公以淸白傳家
子孫無以爲生。
分處遠近
公自竹山移寓海州高山
先生舊居甚邇。
時與學子拜院訖。
講堂擊蒙要訣一編
又或徜徉巖川之間。
命冠童歌先生九曲歌。
僾然如或見之。
公新寓築室陋甚。
人笑其拙則輒引外物好時身心不好一語自解
伯氏主簿公卒
痛念宗祀無主
奉先世廟主及邱嫂以歸。
蓋倣先生遺法也。
承旨公嘗取大學衍義崇敬畏及豳風七月周書無逸周禮荒政邪正數條。
爲四簇進箴於 孝廟。
特賜嘉奬
末年易月圖說
進御未及
公就加硏究
又積以歲月
著衍會一書
蒐輯詩書周禮諸書中冲人所當知者
欲獻于 肅宗朝。
以繼承旨遺志不果上。
隱居求志
不慕榮進
傷時憂國
不以草野有間
以爲賢邪進退
國家治亂所係。
聞朝廷進用人才。
必曰某也賢曰某也邪
賢則喜形于色
邪則憂歎終夜
無非至誠惻怛之所發。
時有老少分黨之目。
公爲之大戚曰西南色目
已爲亡國之基。
而又有此同室之鬪。
無限禍機
伏於冥冥
旣知其如此。
而吾敢恝然乎。
上書尤菴曰。
目今人心橫潰
士趨未定
時事紛亂
國勢無津
先生何不念及於此耶。
夫救燎猶可及於始燃。
防川尙可爲於始流。
老少之論。
方如始燃始流之勢。
先生及此時。
所以救防之術。
少輩雖有詆斥之論。
恒示涵容
老輩雖有過激之議。
益勉調協
惡惡不至於已甚
善善不至於太偏。
感伏人心
整頓士林
和平時事。
鞏固國勢
豈非先生今日之責。
一國所望先生者乎。
又與玄石書曰竊聞尊言語行事
必欲自異於尤丈。
分頭角。
愚始聞而不以爲疑。
今則此言轉輾傳播
牢不可破
此愚之所以大憂者也。
又曰昔年黨議之始萌也。
愚以難於保合爲憂。
而尊則謂少論當止矣。
以今觀之。
愈往愈甚
如火益熱如水益深。
人心陷溺
士氣摧沮
使時勢至此者。
是誰之過耶。
今此論之張甚。
未必不由於尊之助其勢也。
尊之親戚老輩是訾。
尊之朋游惟少輩是與。
尊必與聞矣。
尊雖欲自明
不可戶說也。
自此以後
勿令復有言老少黨事
以冀消釋
終臻和平幸甚
又以書戒尹拯老少黨議
盛遍一國
兄與玄石共當任咎
黨禍已萌。
轉輾否塞
忠正潛縮。
邪慝傍伺。
不知末梢何以出塲
兄與尤丈所相
失者。
只是墓文一欵。
在兄之道。
所當不出惡聲
自悔責。
以俟百世公議
而乃反起一鬧端。
先自角立
使素所不悅者。
藉兄而並起而攻之。
任其咎者非兄而誰。
兄家自八以來
孝友忠信
有聞於世。
及至今日
起師門。
挑作禍機
以至不可爲人不可爲國
當世之視者將如何
後世之論者亦復如何
願兄與子恕及羣從兄弟
相勉而回敎之。
子恕弟推之字也。
玄石又方主一番人擇才參用之論。
公深以爲不可
據理之而終不回。
公復書論辨。
反覆千言
略曰先生之世。
黨論始萌。
邪正未辨。
先生必欲調劑通融者。
至公至仁之意也。
今則時勢懸殊
谷者决是小人之徒。
谷者多有君子之類。
邪正已分。
善惡自別。
彼輩之迷君誤國無所不至
前以斥從祀爲時論。
今以告 宗廟爲時論。
前以廢 大妃奇貨
今以辱 慈聖爲奇貨
得時得志必至戕賢蠹邦。
失時失志則必欲廢 母易 君。
奸情慝態。
畢露無餘。
何必以此黨類
參錯西人之中。
以貽我東方無窮之禍乎。
執事嘗見水火同聚。
能保其勢乎。
薰蕕同淆。
能保其臭乎。
君子小人同用而能保其治乎。
善善而同其淸。
惡惡而同其濁者
理固如此
西人中退其劣者斯可矣。
南人之中進其優者。
則其優者又引其類。
充滿朝廷
嚮之許積事可以鑑矣。
嗚呼
谷以打破並用爲論。
而終有癸未之禍。
今時谷之時異
南人稔惡
東人別。
則其不可混而用之。
不待智者而可辨矣。
此愚所以淸陰癸亥之論者也。
玄石答書又張皇皇極之說。
以不仁誚公。
己巳禍後。
玄石始服公明見。
尤菴先生後 命之日。
公爲位而哭之。
甲戌更化
玄石復被徵拜左相
書問去就於公。
公答曰以愚見之。
執事戊辰膺 命。
恐是不量而入。
今則 聖上悔悟
國事扤隉。
廟堂空虛
爲時而出。
弘濟艱難
執事責也。
然而格心正名
第一義
玄石造朝
時 命擧經明行修
玄石十二人
以公爲首
庚辰始除 穆陵參奉不拜
甲申遂菴權公書曰仄聞 大明皇帝建廟之收議也。
尊有建于江都之論。
未知然否
愚則以爲 神宗皇帝廟宇立於通衢
不然則立於京城內外幽靜處可也。
何必奉安僻陋一島哉。
此等事須出於光明正大而後
可以聳動當代
有辭後世
北虜亦或感服欽歎之。
何所憚而預自疑慮哉。
先是公家賊奴強盜火突入。
欲害公父子。
公元1706年
公之配吳氏冒白刃
爲公翼蔽
重傷以卒。
公僅以身免。
卽去交河
旣已卜地坡州月籠山北
結屋未就。
感疾丙戌五月七日卒于寓舍
春秋七十。
公凡三娶
平之海州之吳豐壤之趙。
恭人也。
吳恭人之祖曰縣監允諴。
湫灘相公之弟也。
其同公處貧而無嗟怨色。
寔有鹿車遺風
恭人後七日
夢於松都醫人之在賊家者。
使持贓衣以告。
遂得賊而誅。
人皆異之。
海鄕章甫節烈聞于朝。
 命旌閭
尹氏年二十。
趙氏壽六十一卒。
吳氏一男二女
男益煕早卒。
女適觀察使徐命淵。
未笄而歿。
孫曰重,重殷進士
皆有文行
不幸早死。
周進士直長
重殷男一鎭爲人後
次洙鎭。
重周二男
長爲伯父後。
容貌嚴毅
操履敦確
視瞻不回
笑語不妄。
天姿固已近道
而其爲學不務新奇
必主乎平實
不務躐致。
必主乎積累
小學書爲受用之本。
朝夕觀省
視爲準則
平居晨起
終夕危坐
俯讀仰思
有得則輒記。
每誦曾子死而後已之訓。
至老而無倦
素貧窶。
不事産業
晩年並日而食
處之晏然
其於一切世味泊如也。
閨門之內。
斬斬有法
嘗曰姑息而待妻妾
妻妾不敬無禮
姑息愛子則子不學無行
姑息
使僮僕僮僕不事無知
爲家尙然
况於爲國乎。
其敎也。
行義而後文詞
經術而賤科業
自邇及遠。
循循有序
不喜流俗
每事古道爲準。
誠心接物
聞人善則若己有之。
不善若或浼焉。
節義忠孝之人。
窮閻匹庶
極意褒揚
或恐湮沒鄕黨之以財利相爭
酒色所溺。
而得公善諭。
涕泣改過往往有之。
公雖身不出草萊
言論關係道者甚大。
蓋公尤菴先生
尊之以師。
尙矣無可論。
至如玄石尹拯
待之以友。
嘗字之。
於是非好惡之際。
截然無所假貸
嘗曰和叔則與論西南用捨之道。
而其學術可知也。
子仁父子見前後擬書。
心術可疑也。
又曰尤菴遇事
惟義所在勇往直前
壁立千仞之意。
和叔涉世情。
却於利害關頭分曉
又曰尤菴
谷後一人
論其學問則眞和叔師表
和叔反與之背馳
馴致亂階
可謂有見識乎。
和叔要與少年共濟國事
而不知與老成諸人乖隔無能爲也
可勝歎哉。
又曰尹拯裁書和叔也。
和叔若直據義理痛責之。
未必肆詆斥。
和叔之書但使摧謝而已
使也終至背師。
和叔之責也。
謂其子孫師弟子之道至重。
東方千載
師道之尊。
尹拯而遂廢。
痛哉。
士林乖爭
各尊其師。
互相詆毁
朴和叔居中而無一定議論
眞正見識
今之求師者。
宜愼所擇哉。
公與有連姻之好。
交誼頗密。
及公屢書戒責而終不悛。
尤菴遘禍
見擬憲長
自是絶不書問
至公老年
見公宗人誦傳公詩。
乃次其韻。
寄書叙舊情。
公笑曰吾絶交久矣。
豈有今日論交之理哉。
宗人固要其答而終不肯。
其處義之嚴如此
嗚呼
自夫世道乖裂
歲月浸久。
義理愈晦。
後生初學
各溺於聞見
雖自謂略曉是非
而何能究極其源委也。
至於後之尙論之士。
未易得其情實
而若公者身處師友之間。
閱歷變故
終始公聽幷觀
信心發言
見識之明透。
議論之峻正。
可以徵信百世之下。
故愚於其狀德之文。
特書而不一書
雖煩而不敢殺。
斯亦衰世之意也歟
左承旨公行
公元1642年
公姓朴氏諱致道字學季。
其先平陽人
後居光州
提學文肅公錫命顯於國初
公其八世孫。
曾祖貞壽。
祖彥瑊。
考忠挺。
成均進士
高靈申氏。
父曰別提滭。
歸來亭末舟之後
公以 崇禎壬午生。
幼而穎秀
間有驚人語。
就學
過眼成誦
十六而孤。
持制若成人
公元1706年
事母婉愉
與兄居怡怡
進士公以經學名。
嘗敎公以朱子書節要,心經近思錄。
且戒之曰讀書必反諸身心
有益
公服不失
潛心玩繹
不專爲公車業。
聲聞大振。
二十一成進士
二十七擢文科
丁內憂
服闋院。
著作金泉察訪
郵人誦其淸白
成均典籍
轉司憲府監察
出爲濟州判官
濟産駿駒
南土以貨。
公獨禁光人不得近。
蓋用范文正戒兄子語。
又爲羅州提督
時世道大否。
公久抹摋于外。
庚申始除江原道都事
遷司憲府持平,司諫院正言
三字銜。
 昭顯孫焜非辜海島
公請疏釋。
以全親親之恩。
又言賊䥴當施逆律。
出監沃溝縣。
遘痘。
民祝曰我矦愛我誠。
願神之保佑之。
疾已又相與忭祝云。
咸鏡北道評事
有不悅者尼之。
歷兵曹佐郞正郞
弘文館副修副校理
復入兩司爲掌令,執義獻納司諫
間爲司僕寺正
承政院同副承旨
廟堂薦授東萊府使。
律身一如金泉時。
還爲禮曹參議
復出洪州使。
又還承旨
序陞右副。
己巳禍作。
公謫渭原。
杜門讀書
尤喜看杜甫詩。
有欲爲公乞哀當路者。
公斥之曰士君子持身當如鐵壁萬仞
雖斧鉅鼎鑊羅列左右
猶不可變
嶺海之外。
豈能死人哉。
又與一門生書
極論尹拯背師之罪。
辭義明切
甲戌更化宥還。
爲刑曹參議
左承旨
朝象潰裂
公意不樂。
引疾南下
得綾州。
以賑民勞錫表裏
投紱舊居
書籍自娛
生理蕭然
不以經心
丁丑六月甲子卒。
孫諮議一嘗往候公。
公曰爲我幅巾深衣
我且死矣。
一年如其言。
蓋公數學精邃云。
葬于瑞石山申向之原。
夫人星山李氏某官某之女。
後公九年卒而祔。
子尙喆。
適士人李元佐
光淵,光參,光思,光澤尙喆出。
李壻男泰祥縣監。
女權洗馬
公氣淸色溫。
志行雅潔
孤寒玉堂
以爲榮。
謙謙若無能。
農巖金公昌協嘗論一時僚友
公才敏不可及
居家好行四禮
孝友信於鄕。
淸愼著於朝。
顚沛流離而所守確然
年進退尤可觀
若公可謂不負家學矣。
公嘗言異時良史己巳黨禍
大書文谷老峰諸公
此漢亦見收於下方
雖死亦華矣。
後之求公者。
於此可也。
光參辱與余遊。
諮議所撰家狀見屬久矣。
余非能重公者。
略爲採摭如右
以俟立言君子
郡守尹公行狀
公諱挺卿字秀夫
尹氏出坡平。
始祖莘達。
太師
公元1643年
中文肅公瓘有大名
我朝昭靖公坤錄佐命功。
六傳至參判諱仁涵號竹齋
  宣間名臣
是生諱弘裕
隱德不仕。
尤菴先生書其碣曰處士
於公爲王考
考諱惟益。
丙丁後廢擧。
優遊沒世
延安李氏
中樞時耼之女。
延平府院君貴其祖也。
公以 崇禎癸未生。
天姿端粹
見重士友間。
嘗與仲兄典簿公憲卿。
上章尤菴先生之寃。
典簿公遠配。
公亦杜門深居
家徒四壁
不堪其苦。
而處之恬然曰。
我道蓋如是也。
以菊齋自號。
嘗喜讀論語曰。
聖賢之學。
盡在是矣。
丙寅筮仕
繕工監監役。
童蒙敎官
因材導迪。
有方有序
大抵以孝親敬長爲先。
聞風學者多至百餘人
有成就之效。
己巳調典牲主簿
遷義禁府都事
居數日。
凶黨得志
善類逬逐
卽日棄官
窮居深巷
足不出戶庭殆五六年。
甲戌更化
前之棄官次第牽復
而世無知公者。
隣有一銓官赴政。
同僚曰尹某吾不識其面。
而聞其制行甚高。
君子人也。
遂除永平縣
未曾經守令講而歲久無知者。
首實引遞。
人多賢之
丙子軍資監主簿
出監山陰縣
公素好古道。
首行先生鄕約
面置正。
置都鄕正
善惡二科
月朝報聞
春秋季月
大會換鵝亭。
公元1697年
牌各書善惡字。
善者盛饌以侈之。
行誼出人者。
又厚其禮幣
惡者終日俯伏於惡牌下。
隨其罪而輕重之。
勸懲甚嚴。
有恥且格
數年而風俗大變
隣境歆慕
或愬於營門及本倅。
願行其法。
而卒無有之者
癸未長興主簿
漢城府判官
爲林川郡守
約之治。
一如嶺邑
大侵
捐廩賑饑
民受實惠
捧糴時不忍剝割之政。
許令代納。
坐此繡衣所罷。
士民咸惜其去。
老年瞻依桑梓
出寓楊州靑松宗姪明彥家。
辛卯十二月二十一日卒。
享年六十九。
翼年二月葬金村里子坐之原。
靑松五里
慈良端重
外柔內剛
平居恂恂
於事若無甚可否
而其斷以義理截然有賁,育不能奪者。
事親無違志。
及喪哀毁逾制
每祭蠲潔致虔。
思平昔所嗜之味。
極力以致之。
居官廉白自持
常曰家累一時安養
莫非 國恩
彼虐民肥己子孫業者。
獨何心哉。
是以典郡縣。
田園不增一畝
箱篋衣無一襲
東有數間弊廬。
歲久頹堵。
不肯繕治
東西僦寓
靡有定居
公事無出入。
隱几淸坐
凝塵滿席。
簞瓢屢空
未嘗一言有無
平生不以一毫干人
人亦不能干以私。
惰慢之容。
不設於體。
鄙倍之言。
不出於口。
動靜語默
若有成法
蓋公不以學問自居
天分甚高。
固窮守義
鮮有其比焉。
少業公車不利
爲文辭𥳑而理暢。
有興往往作詩。
不作雕刻態。
初配楊州崔氏。
府使錫祐之女。
一男明相。
至行早死。
朝廷旌其閭。
繼配淸州韓氏。
從仕郞汝琦之女。
一男一女
男明
女適成禮錫。
明相無后
以明鳳文爲嗣
族兄明應子鳳周子之
公與吾祖議政府君爲內外兄弟
縡自幼拜公。
熟知公爲愷悌君子人
雖爲貧從仕
身心皎潔
如玉無疵
今世豈可復見耶。
今撮其言行大略以爲狀。
庶幾立言者之財擇焉。
右議政二憂公行
公元1711年
公諱泰采字幼亮號二憂堂。
趙氏楊州
高麗判院事岑。
上祖也。
國朝文剛公末生最著。
曾祖諱存性。
知敦寧府事。
祖諱啓遠。
刑曹判書
考諱禧錫。
郡守贈議政府議政
水原白氏
僉樞一之女。
休庵文肅公仁傑之後也。
生三歲而孤。
自知力學
 肅廟丙寅登第
授承文院正字
著作博士奉常直長
每出入朝班。
風儀秀邁可觀
諸公長者皆許以國器
尋遷成均典籍,司憲府監察,兵曹郞
嘗於行幸時。
 上問龍旗少年郞官爲誰。
於是凶黨
國。
恐其向用
出補沃溝縣監。
歲饑
出儲置米以貸民。
有司將以違法論
民聞公當罷。
一時充償。
恐其或後。
甲戌改紀。
拜司憲府持平
旋以御史行視嶺右。
南九萬首相
營救國賊希載
公羣從兄弟皆附之。
公獨亢然守正
由是見嫉。
玄石朴公世采言於朝。
遂拜弘文館修撰校理
累拜司諫院正言侍講文學,知製 敎。
因虹變以修德崇儉
開言路恢公道
陳戒于 上。
退又上疏六條
言甚切至
當是時。
九萬陰扶己巳凶黨
有欲寬釋之。
將與三司會議朝堂
公不赴而自列
移書兩司
使各引避
議竟不行。
 上怒責三司甚嚴。
抗疏力辨
語益伉直
持平申公論劾三大臣。
斥補海外邑。
公又力諫曰恐 殿下有殺諫臣之名。
 上爲改授他縣。
又於講筵
論 先朝御容奉安佛寺之失。
且以宮人掖隷盛張佛事近郊
究治之。
 上皆嘉納焉。
請召權公尙夏及諸儒臣
輔導 東宮
其餘僚屬亦極擇久任
至於宦寺之在左右者。
亦宜去其便佞
易以謹厚
因勸 上進李文成公聖學輯要
隨事盡言
忠慮深遠如此
於是知遇日深
自吏曹佐郞擢授承政院同副承旨
改掌隷院判决事
出爲忠淸監司
以親老免。
除工
公元1712年
曹參議
進大司諫曹參判。
薦授平安監司
一年入爲吏曹參判,大司憲,漢城府右尹同知經筵事。
未幾由都承旨戶曹判書
虜使沓至
曹務久曠
應辦無遺
不敢弄以事。
兼守御使
修繕山城
幕屬出賣倉米八百石以取其羨。
代公者取以補軍需
羣小素惡公。
因此流謗
又以公在西時任事者有奸濫事。
欲以此累公。
臺官鄭栻,李世最等相繼構誣。
 上皆不納焉。
公遂退居衿川之牛坡。
掌令呂必重襲餘論。
且以廣占田園爲言
 上以擠陷斥之。
李相國諸公爲之力辨
旋拜工曹判書
 優批召之。
感激趣朝。
兵曹判書
調叙疎通
士皆悅服
俄由戶曹陞正憲
尋擢判義禁府事。
林溥上疏謀害 東宮之說。
欲以構陷善類
公請設鞫究問之。
飾虛以誣公。
除去之。
其黨崔錫鼎以委官請遞公職
旣而吏曹判書兼守御使
累判戶禮兵曹
因遷漢城府判尹,議政府左參贊
母憂
服除崇祿大夫知中樞府事,判尹,參贊
壬辰科獄。
公以判義禁按事。
於是試官李墪以罪斥配。
擧人遂元,李獻英,李眞伋等皆削其科。
公之大禍。
實祟於此
復拜兵曹
與管北漢築城事。
癸巳進 尊號
以勞輔國
公元1711年
崇祿大夫
行人使燕京還。
拜吏工曹判書
賊臣眞儒尹拯事。
上疏詬辱公。
其黨又欲飜壬辰獄。
賊臣弼夢構誣公罔極。
 上卽斥黜之。
所以慰安公者甚摯。
移拜工曹。
屢辭不允
又 下別諭。
有曰思卿未已
發於夢寐
感激承 命。
丁酉春以賑廳堂上管賑事。
陪 幸溫泉
承 命監賑湖民。
因掌別科。
十月右議政
二品以上會議賓廳。
伸姜嬪寃。
朝廷尹宣擧文集有誣及 孝廟語。
旣毁其板。
又將毁其書院
公白 上請只撤其賜額
正言成震齡,掌令朴致遠上疏論之。
公遜於郊。
遂引免。
改判樞府事。
 上遣近侍偕入。
黽勉造朝
非公會不出。
嘗赴廷班。
王子不爲起。
公召其府吏責其失。
王子遜謝
大臣以爲得宰相體
庚子六月
 肅宗大王上賓
 中宮令今 上傳語
親自飯含
引禮爭之。
 中宮曰我婦人
不知禮也。
旣而日暮
內侍只秉一炷燭。
公招首宦責其怠慢
自是宦寺公出入。
瑟縮畏憚之。
公退語人曰國事可知矣。
 因山訖。
奉使北京
及還以一藤自隨
銘之曰一節險夷以之。
自矢之辭也。
時 景廟有疾無嗣
大臣深憂之。
欲早定儲位
而公江郊
不得與聞
辛丑秋
臺臣李廷
公元1721年
熽陳疏建請。
促駕入城。
大臣請對
公承 召詣閤外。
金公昌集迎謂之曰何以處之。
公曰國有長君
國之福也。
入對
公引宋仁宗時范鎭文彥博建儲申請之。
 上許之。
諸臣請 上入稟 慈聖。
而退俟于閤外。
罷漏後 上御樂善堂
召諸臣手指案上封書。
其一卽 御筆延礽君三字
其一 慈聖手書也。
書曰 孝廟血脉
 先王骨肉
惟 主上與延礽君而已
有何他意
大臣奉讀訖。
泣涕如雨
因令承旨書 傳旨
就示 上前出付史官
今 上旣定東宮
於是凶黨不悅。
陰蓄異志
賊臣鳳輝投疏顯斥之。
以爲人心疑惑
又曰無人臣禮
疏入 上使廷議其罪。
於是大臣三司合辭鞫問許之。
俄而 命參酌遠竄
諸臣入對力請則又許之。
旣而凶黨伸救。
依前只 命遠竄
大臣屢請入對而終不得。
時 儲位不安
人心益懼。
十月執義趙聖復上疏請依 先朝丁丑大臣議。
令 東宮侍 上側。
參聞朝政
習事務。
 上下敎遽命世弟裁斷庶務
於是錫恒遽請入對
還寢成 命。
翌日又命二品以上來會賓廳。
仍降代理之 命。
大臣未敢遽然奉行
庭請還收者凡四日而 上不許
大臣乃上箚曰。
昌集,臣頤命,臣泰采,臣健命言。
竊念當初 聖旨大小國事並令 世弟裁斷之敎。
丁酉事。
自是先朝裁定
且有節目區別
其視並令裁斷之 命。
不啻有間
而 聖敎出於至誠惻怛
臣等亦安敢一倂違拒
以傷 殿下之心哉。
乞令有司只依丁酉節目擧行之。
箚纔上。
泰耈忽自宣仁門徑請對
時泰耈以右議政
疏救鳳輝
兩司啓請黜之。
政院以臺方張
不許入對
泰耈遂因近習冒入。
召見進修堂。
大臣聞之。
相率入侍
欲與公偕。
而公不肯焉。
及至 上前
 上默然一言
蓋此處分之際。
彼此互爭。
擧國震蕩
而 上顧以疾不能省也。
於是鳳輝,錫恒,泰耈等。
一鏡眞儒,弼夢及宦者宮人
內外締結
必欲動搖 國本
戕伐士類而後已。
十二月
一鏡眞儒七人上疏
首誣 慈聖。
又令宦妾設妖言
張機罟禁中
使上下大小
無敢相通
疏旣入。
屢下矯旨
盡斥善類
引用其黨。
其明日諸大臣謫配海島
公亦栫棘於珍島
時禍滔天
而公諧笑自若
子弟夤緣泰耈。
有以紓其禍。
不許禍福在天。
安可苟免
旣而泰耈來見。
公語之曰 慈聖國母也。
 儲君國本也。
如有一毫未盡則將奈史冊何。
去國
公元1722年
日。
風雪晝晦
不辨咫尺
未幾宦者尙儉等逆謀發。
初 慈聖敎世弟
以汝見 宗社將亡。
何不入告 大殿
 世弟乃以宦妾逆狀
泣告於 上前
尙儉等牢閉淸暉門。
使 世弟不得進見於 大朝
逆謀滋甚
 世弟夜召宮僚
將出避位
 慈殿亦下敎朝堂
列示宦妾交構謀逆狀。
泰耈畏惡之。
封還而祕之。
仍取尙儉等亟誅之以滅口
又請三大臣按律。
移配公濟州
爭執不已
及 世弟冊使自燕廻。
凶謀益急。
翌日使虎龍誣告三大臣子弟門客。
以上及 東宮
又請公按律。
三大臣已受 命而死。
惟公獨存。
海島風陰瘴毒
所不堪。
而公處之怡然
作歌詩。
以寓憂國之意。
益爲凶黨所嫉。
未久以依啓書於 批旨。
壬寅十一月五日
受後 命以終。
享年六十三。
臨命
神氣陽陽
顧語諸子曰。
吾死無所憾。
惟 先朝厚恩無以報。
可恨也。
或言凶黨中亦有請寢後命之疏。
未及 批下。
議欲少遲以俟之。
公正色曰一死無難
吾何可藉此輩之力。
以延須臾之命乎。
時大風雷晦冥
長虹起於屋後
都下人有欲上章請贖公命
殆近百人
返柩之日。
沿路人士知與不知。
皆迎哭流涕云。
甲辰今 上嗣位。
首誅一鏡,虎龍等。
明年
公元1723年
正月
倂黜逆黨
於是右議政鄭公澔上疏
首伸四大臣之寃曰。
諸臣之禍。
由於定策代理
夫 先王不幸有疾無嗣
定策代理
豈有他意
凶黨之貳於 殿下者。
乃敢以此歸之於廢立簒逆之目。
非特誣諸臣。
所以誣 殿下也。
 上命大臣入侍
羣臣皆會。
 上泫然久之曰。
今予若有一毫自嫌之心。
不思所以伸雪諸臣。
則非重 宗社之意也。
特 命復官賜諡
諡公曰忠翼
正言成震齡上疏言。
頃年疏斥趙某
及至辛丑
三大臣。
知有社稷而不知有一身
贊定大策
竟死海島
孤忠大節
可以有辭後世
臣之前日妄論。
所謂小人之腹。
君子之心也。
上亦優奬之。
凶黨之前構禍者。
或誅或竄。
播告八方
 命賜 宗廟餘材。
建祠江上
賜額四忠
公事至孝
備極榮養
每歲設宴稱壽
又以生於議政生日
終身進酒食。
嘗遷埋先廟祧主。
流涕被面
事其兄都正公嚴父
外先休菴公墓無碑表
公捐俸伐石以樹之。
除庄穀四時助祭外氏廟。
宗族貴賤
咸盡恩義
待以擧火者甚衆。
庶兄賤子
死於其異父之家。
公以大司馬
從子弟往留。
躬視殮襲。
敎子弟慈而有威。
侍妾數人。
不敢介於諸婦女之列。
公元1726年
至親言議歧貳。
而公皆待以誠意
絶無介滯。
或有非理之干。
坦然受之。
待人欵曲
尤篤於貧賤之交
見人之善。
喜溢於面。
言語之際。
不設畦畛
雜以諧笑
門內微細之事。
未嘗諱之於人。
凡有饋遺
不甚苛於辭受之節。
有窮急則輒周恤無難也。
宰相數十年。
賓客滿室。
文書堆案
不暇寢食
而終無厭苦之色。
風流歡洽
神采溢發
氣象之好如此
承肅不世之遇。
致位崇高
常以感激圖報爲心。
 肅廟積年違豫
公日不廢起居之禮。
 上嘗曰誠心視疾
惟見趙某耳。
及遭 大喪
語及必流涕
每以 嗣君有疾
國事多虞
爲之憂歎不能寐。
每讀 上敎依爲之三字曰。
萬一小人用事
其如何。
及禍發。
金公昌集語人曰趙公先見。
不可及也。
公始權葬木川
丙午三月
移窆長湍東坡之原。
官庀其葬。
夫人靑松沈氏先卒。
合祔焉。
夫人府使益善之女。
議政源之孫。
忠正公翼漢外孫
 贈貞敬夫人
男長鼎彬進士判官
次觀彬文科參判。
次謙進士敎官
女適李廷煐進士,朴舒漢,洪啓百。
側出男復彬。
女爲武科洪輔人妻。
鼎彬無子。
以公遺命
取謙彬子榮克爲子。
四女適李廷煌,宋堯協,尹得敏。
季未行。
有繼子榮晳。
謙彬有二男二女
男長卽榮克。
未名
女皆未行。
嗚呼
死生之變大矣
苟非見義深而守之確。
安能談笑之而不失其正哉。
公與三大臣。
小人之禍。
死生榮辱
勢無獨殊
當時公之至親用事於中。
使公雖不出一言
若有幾微求生之意則可免於禍。
而乃守正不撓
視死如歸
豈不卓卓難及者哉。
公平不喜矯激峻厲之行。
與世浮沉者。
畢竟樹立斬然
萬仞鐵壁
世之自謂知公者。
不免淺之爲知也。
斯豈易與俗人言哉。
傳曰臨大節不可奪。
豈非其人耶。
其大如斯
其細可略也。
玆敢就其家狀
最其大要
以俟立言者之採擇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