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自动笺注)
黎湖先生文集卷之十四
 書
  
公元1718年
李厚而(敏坤○戊戌)
絶人事。
雖被過江遠訪。
口語伻謝。
亦且忘廢。
第用感愧而已
不意日昨
又惠手書長牋
殫盡執禮之恭。
陳義之高。
俱非陋劣所敢承當
欲答之乎則惛然無以爲對。
欲不答乎則又不敢虛辱盛旨
盖聞聖路悠遠
工程許多等級
其始之生硬齟齬
理所必有。
除非大賢地位
則誰能免此乎。
不以是而遽爲退步
勉勉循循
向前做去。
譬如上瀨者之盡力撑篙
不放一步地。
然後得以歷險阻而安自在矣。
從古有志中輟者。
於此處打不過耳。
此喩雖俗。
略有意義
倘少致思焉。
所謂疑難愁殺云云
不能不退聽矣。
精力苦乏。
見詢諸條。
無以一一供答。
幸只領其大意焉。
小註兼看與否。
亦在夫量力之而已。
似非他人所能與也
萬萬力疾
不宣
公元1720年
李厚而(庚子)
嚮想雖切。
奉晤無因
數昨適得十四日惠札。
累幅鋪排
雖足仰見所存
而但執禮之恭。
殊非賤分所敢當者。
愧悚愧悚
卽日風惡
伏惟尊氣况萬勝
此學甚孤。
有志者雖多而第不能喫緊實工
以致無甚成就
竊瞷吾人則有異於是
門路旣正。
足目且到。
推此而往
何所不達
不須多般設問於人。
只就自家所知所能上。
着眼目。
的着工程
此外更有何術果能此道。
來諭諸所云云
不待愚言决擇取舍之矣。
如何如何
李厚
國哀久愈罔極
夫復何言。
入京汨汨悲撓
一心况。
惟以乍奉晤語爲幸耳。
再昨便中
拜惠札。
兼有別紙之投。
前旣未復。
此又繼來。
衮衮名理
動盈眼目
以此精神
何能上下其間耶。
哭班罷歸後。
數日大痛。
今纔起頭
闕復之久。
念終未安。
故玆略披見。
仍口呼倩書。
不起草直寫。
雖甚些略。
恐多失誤
是悚是悚。
論語說姑置之。
待得書後仰答
第以今答去者揣之。
似或有不深致思而遽先立論者。
如此往往做錯。
無足恠。
此累正知見不少
非所汲汲也。
如何如何
前書欲聞病痛
顧此不惟自捄不暇
有餘可以及人。
亦須有端由發說。
何得空中起來乎。
求聞固切而恐沒緊要
第益刊落向外
孶孶下工
所謂病痛
不期除而自除矣。
但有一事
右之
於周。
見處不敢當之稱者。
未知只如孟子之於宋硜耶。
抑以有一日之長而兼不無些少相長義故耶。
前則無妨
由後則不重難乎。
小事作始。
必慮其終。
以此禮事
人而可不十分致勤乎。
愚於好爲人師之訓。
每覺可畏
前後後生輩雖有相泛問業者。
每每任其散去。
不欲相成管攝
今此云云
只自平日意見中出來。
非敢有一毫疑左右之心而然也。
想或諒我之心矣。
適見玄石祖師友說。
有所感發
不能不奉聞相知左右者。
未知以爲如何
亭午熱極
困卧倩草。
謹狀
  
問目
 河西曰。
道器之分。
不能界限
一齋以爲謂之界分則可。
謂之界限未可
一齋之以道器一物
其失固大。
若如河西界限之說。
道器又判爲二物
高峰退溪之進河西而斥一齋
不免過當云云
雖有界限字。
道器何得判爲二物耶。
河西無疑矣。
 同春虛靈知覺爲心之躰。
厚丈非之。
以爲知覺是用
不可並謂心躰云云
思慮未萌知覺不昧之語參之。
知覺固不害爲
體。
而然在用上說
畢竟知覺正面
金丈之做用看。
由於此矣。
此處儘多說。
徐之後來
究極同異未晩
 或有以大學正心章四有所。
爲已發時病
不在爲未發時病云云
來諭不在要是在於彼。
不得於此之故者。
得之
所謂昧昧茫茫
亦是已發時候
若未發則只湛然本軆而已
顧安所着此昏濁乎。
且發與未發。
非彼卽此
非此卽彼
豈有所謂間者耶。
如許思量
害事
 恕己之說。
自屈以下諸儒多言之。
程子於此卦傳。
亦言誠意待物
恕己以及人。
不獨范忠宣爲然
朱子始言其非。
何也。
恕己二字
忠宣所始言。
而但其對責人則明爲言
恕己之下。
足以則昏二字
故語理終窒礙
所以朱先生於此特經勘過也歟
 一齋蘓齋書云云。
聖人一理渾然泛應曲當故。
一齋爲此堯舜無意幾之說。
堯舜所無者。
只是惡幾耳。
豈得並善幾而無之乎。
其未安固如來諭。
旣是善之幾。
亦須有形
何得爲無善之形乎。
是則來諭差矣。
且天且不能無
幾。
固有然。
而第似刱新。
如此語。
須訒之爲佳。
 一齋云。
本軆言之。
理先於氣。
作用言之。
氣先於理云云
理氣互做先後
先儒亦有如是之者
然不善觀則易生病敗。
未知一齋之意果何如也。
 以仁義禮智。
分配草木禽獸
不免太局於其原之一而忽畧散殊不同
愚意以爲在物均有。
爲是物之理。
只可統下一性字。
仁義名目
惟人當之。
禽獸草木
不預云云
此說大槩多差謬
不必如是汲汲論說以犯發之太早之訓。
 程朱及他文字
有如某事相似云者
又或有一似某事相似云者
如字已是似字意。
一似之似字。
相似之似字同意。
則不成文理。
如字無乃與字之意。
一似之似字。
亦與如字
無異乎。
如與似兩字之疊言者
朱先生語果多有之。
只是重言之。
以足其意而已。
無他意。
不成文理之斥。
恐過矣。
李厚
日前惠覆。
累紙衮衮
見發向道之實。
噫。
推此
以往
何所不達
惟願益充拓密切
終始軆當
以爲吾黨之光。
千萬是幸。
其間不無商量者。
而涉於支離
不能一一反覆
第書末送難鄙意
非有他也。
盖以先生之稱。
加之於人者。
或以年德
或以承學
有此二途。
前書所云。
只欲知吾人以此稱見加於愚。
果居於何者耳。
而蒙以玄石之責林丈爲喩。
何不倫之甚也。
盖若愚者。
不惟於尊無甚相長之義。
凡劣之人。
本不欲高自標置
前後雖有些少質業之徒。
而亦一向其所不以爲意
有如頃書之云。
何獨於尊有甚不足而形之於言耶。
此似無嫌無疑
不免略及之。
而來云云
不詳此間本意
幸更致察如何
吾人所以處愚者。
可謂極其恭而無可加矣。
以書中許多辭意觀之。
實心向我之意。
十分可掬
不知愚何修而能得此於吾人也。
反省悚惕
不知所云
第猶有一疑。
無論吾人所以稱於我者。
果出何意
旣以此稱稱之。
則自有合用禮節
何北山朋友恭甚。
於其門人
亦稱再拜
近世尤庵玄石
爲數十年長。
而亦必曰再拜
前輩之好禮而盡恭也如此
吾人未及講斯義耶。
不稱其稱則已。
旣稱其稱則禮節間之應用不用
恐甚不當
以我言此。
果嫌於自
尊。
道理旣所當言
明言顯責之示。
且甚起意
故又此畧白可呵可悚。
弟子之於師。
無論授讀多少
從遊之久近。
旣已屈首受書
則雖淺敎暫學。
豈可不以師弟相處耶。
但其恩情則容有淺深之可言耳。
見諭授讀數卷書。
僅發其端云云
似異乎愚之所聞
彼元無所學而但以托門要名爲事者。
不足言
夫旣授書數卷。
如此不名師資
豈有是理
說之害義非細
須量之。
名位不顯托門無嫌之敎。
亦非學問人口中語
苟道之所在
則雖卿相之尊而亦何所嫌乎
記得平日似有如此語。
故吾人亦出此語。
書札旣與對話有異。
較量輕重
彼有不暇顧者耶。
方困極炎。
不宣
李厚
前書方以未卽復爲未安。
此又惠札。
承慰萬萬。
第審侍奉旣有愆候
起居且未快健
區區殊用奉慮。
一味衰嬾
全然放倒
作客經年
無不痛時。
逢秋百感
又紛然不自禁
奈何奈何
辭事又未出塲
只益罔措
來示見念。
而第此絶無相識者。
念誰爲之致力
實是無奈何
不可言
以此間行素。
至勤俯慮。
殊感殊感。
方喪大義
不容自盡
而顧此孱疾不
如人。
未能必其久遠
得君臣道薄。
只以自魏而已
隔水相望
無從對晤。
近似稍凉。
欲向墓下。
聲光行當益遠。
悵然悵然
別紙所詢。
此亦未曉。
只略仰對。
此後繼繼爲之。
其爲彼此之益。
如何
想應以是加諸意也。
  別紙
七所謂無可說。
猶曰無所可說
其意盖謂無可說。
所以將這一般話說與於逐人也。
明道所答。
須將不得字。
倒置在不說二字下看
若曰汝旣無他可說
則是不可以遂已其說也云爾
以已替下不字看。
如此看。
略通曉。
不然則只看作無可說。
故便不得不各人面上
同說一個話之外。
不得別索他意
如何如何
須更考索
公元1722年
李厚而(壬寅)
月前惠書
久而承見。
滿紙情言。
皆有理趣
每一披讀
以替對晤。
正蒙律呂等書。
其果不住看玩否。
此亦年前曾一寓目茫然未得端緖
賢若窮賾到底誨。
發此蒙蔀
何幸何幸
正所拱竢。
卽今時義
來敎所謂草衣木食得之
如周者。
方來此無食。
難於久住
前頭止泊
實不知在於何所
奈何
月山寺
似若
專。
強半爲病所奪。
全無所事
無可相聞者。
愧劇而已
示誨極荷相愛
願將如此說話
每每見敎
則雖此禀賦之偏。
豈無萬一矯揉之望乎。
㤪憾之云。
豈或見有如此人耶。
左右以是屢敎。
應有實事
固當服膺不忘。
性品如是
不覺發出來。
惟在益友左右者隨見而捄拔之也。
鄕書堆積
今始略覆。
公元1724年
李厚而(甲辰)
歲除之感。
逐年有加。
衰人常情
固然矣。
此際謹承下狀
雖是尋常書辭
似皆從工夫出來
闤闠中味所示味輔漢卿
不得專美於前矣。
甚盛甚盛。
道德曰孤之歎。
似或爲發之太早。
幸姑徐之如何
所謂心性說。
謂之或有所見則可矣。
至於高明之所云云
則太近於諛。
盖必如南軒義者無所爲而爲之之說。
然後可謂其與性善養氣之論同功
何等說而輕易擬議之耶。
甚爲左右不取之也。
僭易及此
悚悚
周也近經數次暑感。
不食委頓
直無一分氣力
綴綴欲死也則置之耳。
公元1729年
李厚而(己酉)
板輿陪奉
歸依
吾人非爲失計
而第此離別之懷。
豈勝言喩
百事懶棄。
旣莫効贈處之義。
臨行
候。
亦未自辦。
雖恃知照
自顧少誠。
方此悵然遠望
拜惠狀。
伏審一行無撓安稅
賀喜萬萬。
梁鴻五噫之感。
掬於辭外。
此亦自然之人情
何以禁住得也
卽日漸凉。
伏惟侍率仍成頓住
靜窓對書。
已有無窮之味。
他日相對
長進不可量。
豈特所謂刮目而止也。
周閉門潛伏江風寥落
意緖頓沒。
奈何
紙末俯索。
豈不然。
而惟此濩落之物。
無所存。
凡事不成管攝
明允月前投以五言古詩七首
旋催和答
而汔不能開見。
今於高明所討。
茫然不知所對。
可呵可歎
惠來二種
甜滑異常
益思山中可樂
瓠繫不能奮飛
只爲瞻望喟然
多少非筆可旣。
公元1730年
李厚而(庚戌)
無不嬾。
尤嬾於筆札
耿耿吾人者。
闕焉聞問
歲時之際。
秪劇悵惘
近來流行之紅疹。
無處不及
未知貴兒輩姑能免之否。
區區尤用瞻慮。
服人倐過五十。
百事無一可言。
只此疾病歲增加。
無奈何矣。
前所獻䂓。
今蒙提敎
始省其有此。
其不自攻而攻人。
莫如之。
然而虛受至此
進善無旣
山石攻玉
豈不信然
甚盛甚盛。
此中所去札裒聚作帖之示。
不敢聞之。
鄙性苦於踈忽
書尺酬酢
無論緊慢。
率皆
急滚。
不加點檢
每於南軒所以王荊公者。
有愧焉。
盖欲改之而未也。
若與吾人往復者。
則特親厚知照
信筆胡寫。
决無足觀
而乃有此敎。
不亦可笑乎。
千萬去之。
此非外面說話
幸垂俯察
鬼神云云
蒙玆示及
且玩三君解說
可謂各發一義矣。
然而鄙見則有異焉
費隱固理也。
而理不得獨立
捨是氣則無可言。
是則鬼神雖氣也而費隱之理自在其上。
見得此與他處辨別理氣分界者。
不害其自殊
苟認是意。
章句總註。
以不見不聞體物如在
直做理之費隱
以爲雖就氣上說而理亦不外於是云爾
何必極地喚做理乎。
且以大旨言之。
十二章二十章
皆言費隱
十二章則以君子道話起。
二十章則以聖人爲政極致言之。
十六章則以鬼神在中間。
上下關紐
卽以天地造化功用爲軆於許多故也。
至於十三四諸章。
則承上章君子之道而申說道理倫彛
十七八九諸章。
則又實之以舜文武周之事。
起下十二章
若見逐章章下總註則其義自見
其章章所指陳
無非實事
十六章所謂鬼神
其實事也。
夫旣有所主言之實事
則就認費隱
只見意思而已
不必苦苦說道
其是理是氣也。
此偶是平日所思量。
故適因來敎
略此云云
未知得失果爲如何
惟乞劈破其迷謬
幸甚
公元1734年
李厚而(甲寅)
今年不甚熱。
此數日始極熱
江閣不甚湫陋而猶不堪其欝煩。
况尊所見寓之處耶。
所示長幅
極爲刮目
如許大義理。
未易際斷。
形容說得
亦殊有力
可謂文與識俱到
而抑又見工夫造詣
甚盛甚盛。
第專歸重於是心。
有未曉。
豈以向上先生謂皆外是心而言理氣乎。
盖雖皆以心爲主不甚勘覈於心與氣之分故耳。
若周所謂理氣所在
有身兩頃者。
卽以其在身者理爲氣之道。
爲理之器。
自在渾成
若夫在心者則理氣二件。
成分列。
不可如上說。
此爲有異。
其所肯綮
在於此。
今盛說未見其別白出此意。
而徒極力提出心字
拖作無限
此旣甚費於辭。
而况又專歸重於心。
恐又別生病敗。
不可不更致詳焉耳矣。
句疵語病
以此精力
未遽依敎禀證。
從來命辭之差。
不患文字之未工。
由於工力未到。
自立說之致此。
又爲古今通患
如何如何
公元1738年
李厚而(戊午)
覆照入否。
便來時忙擾。
未暇來書
送後更見則有不容不覆者。
盖今䟽擧
無論爲言如何
聞者多以爲不可
不料左右者猶以爲不足有此云云
信乎人見之不同過不及爲難齊也。
顧此處地。
非敢與論時政
第於忝㙜之日。
適見非常過擧
未及上之文字
故今因經筵召旨。
或疑於可進焉耳
然亦略論君德不可不論者。
以附於政不足間人不足適之而已
若如盛意
極口指斥
無所不及而後方爲快足。
則實非愚慮之所到也。
左右曷甞古今名賢在外有如是事否。
道方裏行在朝
而亦不極介甫之失。
朱子深戒呂寺承排閽之擧。
昔賢大致
豈不可見。
而今左右則必欲使未始一出之人。
爲此刺口盡言之事。
爲何見識何等義理耶。
非所望於左右者。
前後所敎。
可謂盛矣。
不旣過乎。
顧今方付縣道
都無可論。
而第凡事如是多言
近於不靜
雖只獨知不煩於人。
生心害事
必自觸發難掩
故略此奉告
幸更入思而少訒之也。
眼痛僅此。
 來敎以所被恩命不比尋常爲言
固然固然
而第此諸人通同
非有褊被。
恐亦未敢事實也。
公元1739年
李厚而(己未)
新年無限感慨
此際一札
慰倍他時
况審十起减憂。
僑寓安吉
眷集均安者耶。
喜賀之極。
不容言。
此間豈以復見今年自期耶。
倏忽滚到此境。
年歲至此
甞世亦久矣。
而直無一事可言。
餘年不知有幾。
但亦一向如此而已
置之不足歎也。
山家全寂
正好用力
除却一切煩冗
只以默坐澄心爲一。
業業有若高僧面壁之爲。
心地凝靜
間以切己文字
從容玩索
其所得力
豈與在京時同日道哉。
此固高明所自知。
無庸奉勉。
而顧此霜降水落之時。
不無感發
聊漫及之。
未知如何
公元1741年
李厚而(辛酉)
卽此盛札耑趾。
謹審新年起居
慰倍他時
此物老齒又添。
少日學道
不得自力
至今惟一虛殼。
回頭茫然
只自悲慚。
左右盛年宿業
無如此漢之慮。
而但循省戒惕。
如恐不及之意。
則不一日無此况。
發軔世路之初。
不得少弛
切須謹愼言行
不敢少有自多之習。
千萬是仰。
上蔡得見自己病痛在一矜字。
是雖昔賢有所不免。
左右於此罪過
果爲如何
所敎一二事。
已不無苦惱者。
未知爲何
殊菀殊菀。
公元1743年
李厚而(癸亥)
卽承惠札。
就審直况有相。
慰極慰極。
二字所惠筵敎。
分明有非今日傳禪云云之敎。
許多未安之敎。
無非爲二子(一作字)之意。
故不疑而書之矣。
今諸言如此
實是意外
至於妄率勘律云云
救人之體。
勿論其人是非之如何。
爲解天怒
例當如此
况發之以假曰可罪云云
非爲實然之事。
只爲假說而已
此只宛曲遣辭
豈可以是未足耶。
諸公云云
誠是意外
見前後惠札。
皆曰火色甚急
直言無罪
則必添禍云云
他言皆如是
天怒大震之時。
其如是爲辭然後爲是乎。
必爲納約之義然爲是乎。
此當有知之者矣。
坐遠無議處
只據所示筵說而爲之。
自如此。
奈何奈何
公元1745年
李厚而(乙丑)
近甚久阻。
不審調履何似
湖邑行止
果何出塲
僅得而有魔如此
窮人本分
無奈何
一呵一歎
此中一味奄奄
若不支活。
悶極悶極。
始伏頒賜常訓。
尊周之周字。
易以王字。
自初與聞
故方欲上請其故。
纔聞因趙令建白
未知果然否。
令一時不深思有此奏白
而亦自覺失言
人言之來。
不爲分䟽
只引其過。
合事宜。
趙令計必如此矣。
向來恩禮隆厚不敢更上辭本。
恐添恩數
方待事端
適有此事。
不容全無一言
而但言其不必改之意矣。
近來朝廷有何事否。
全然聾瞽
幸示破其大者如何
未知何間枉臨耶。
李厚而(乙丑)
再昨之覆。
計不浮沉
卽履何以去就
想已决之而未卽聞也。
筵說史草多差處。
昨使兒子奉呈
自此所出之本矣。
其果傳致否。
此無寸白
如有欲見者。
就其本謄之好矣。
與趙告絶
何以爲之耶。
到今有此。
似因儒罰而致然。
不已晩乎。
愚意則只靜俟之外。
無他道矣。
如何如何
且問肅謝之後
下直役耶。
然則應見右揆
幸勿形於辭色
善說之如何。
近聞此公忽以玄石墓表中師生分黨之云。
爲言端。
以爲自家則謂尤翁少失。
而今曰分黨則爲胥失之辭。
不免駈尤翁於黨魁
將來將有榻前白云云。
其爲無形可笑
如此不識其意之所存
豈或以此物近爲尊尤翁者所推。
以是爲言
交搆兩間
且自家則方甚老輩所斥。
故爲推尊尤翁之語。
以爲附托之計耶。
不如是則其言必不如是也
師生父子
父子分黨。
則其子之悖惡
不問可知
師生分黨。
弟子之惡。
亦何以異是耶。
碑誌之軆。
於簡嚴。
不必設辭說。
非不知文者而其言如是
是必機關在也。
相見時或有言及。
幸善對之如何。
聞幾逢人則說云。
左右時安知不然乎。
果以赴任爲定。
行期計在不遠。
極痛悵黯。
何間當枉見耶。
示及
而數日凡耗。
不惜示破也。
圖便僅此。
公元1746年
李厚而(丙寅)
近日汨沒擾擾
恰似魍魎行止
有詩瞻悵而已。
此間一入都門
備甞危機
顧以一生局外之人。
忽與世之君子
有若鳴鼔對壘
此豈孱病垂死人所能抵當耶。
狼貝逬出。
已過一旬
雖其公議固待百世
而但無誠積。
不能感格他人
豈可但咎人耶。
良以自愧而已
湖中士議
果爲如何
洛中則似聞猶有異論。
過於無過中。
信乎世人之見有多少不齊也。
不足多歎。
合啓。
亦有云云
而因上候差復。
姑未陳賀
賀禮當卽爲之云而姑未必其能成否也。
千萬書何能盡。
公元1729年
答羅人伯(己酉)
卽日雪沍。
不審啓居如何
山房捿息
想甚靜專
馳慰
馳慰。
數昨惠幅。
辭義粲然
旣足新人眼目
而又其縱論及於禮經
精切透覈。
有直窮到底之意。
儘非大言濶步踈易凌躐法門
衰嬾得此。
警發甚矣。
宗法見於記者
豈不大綱見得
而其詳則終不可知
且其多少窒礙行不得處。
亦有如來敎所云云
以此蒙陋
何可容說。
盖據別子爲祖繼別爲宗之文。
所謂別子
無論其有三㨾。
皆於其身死後方與其子孫始祖
如此者。
諸侯適子之弟別於正適外。
餘二者皆於身始貴故也。
然則別子生時
無所爲宗。
而廟亦不立者可見
旣不立廟
則所示四五兩條
卿大夫已立三廟
卿大夫之子又立此卿大夫爲別子。
成二始祖
升黜增减不勝其煩疑似
可不辨而自明
但以王制歷叙自天子至於降殺而兩之廟制
大夫之始爵者。
雖其生時似已立廟而祀其先
如是向上二條之疑。
依然成說
不破於此
誠莫知所以爲說也。
若夫數世後。
皆化爲不遷宗。
百里之國難立許多毁廟之碍。
固亦爲事勢之所宜有者。
古今異宜
不可考。
此類直當之而已。
不必深泥
如何如何
且於所謂五世而遷之宗而每有疑焉。
未知尋常如何看耶。
夫有是廟然後有是宗。
而惟諸侯
五廟
所謂五世而遷者。
是爲諸侯之所獨。
大夫則有不得與焉者耶。
程子雖有高祖有服當祭。
五廟三廟
至于祭於寢必祭高祖之說。
(程子言大槩如此
不能詳記本語
)而然而無其廟而有其祭者。
事理終似差異
幸君更須思索以示焉。
若始諸侯不得立廟
則其義有在。
不須疑其反輕於繼別之宗也。
至若不在數中之說。
朱子有取於劉歆祭法註旨。
由於此。
恐爲得之
本文月祭之止於五廟者。
果爲不合
祖考無廟之云。
亦與王制不同
來敎之疑之也固是矣。
然此兩說
從來幷存
不可執一而廢一矣。
棄固舜臣
不可言於夏之衰也。
而但神農之子孫。
世世農官而棄繼其官。
故謂之然耶。
夏世與否。
不必過求也。
宮室▦制見於儀禮者。
卽爲廟制
尙可考也。
眼暗且痛。
只此謹覆。
公元1735年
答羅人伯大學或問問目(乙卯)
 第五章小註未有外面整齊嚴肅而內不惺惺者。
按此似與上四章謝氏惶惶下註所謂整齊嚴肅
固是敬。
心若昏昧不明
雖強把捉
豈得爲敬者之語相礙。
不若西山眞氏所謂合三先生之言而用力焉。
然後內外交相養者始得完備
未知如
何。
西山說。
視他固完備
然所引朱子二說
則不害爲互相發明
要當各隨其意而觀之耳。
不得連累如來說。
 第八章小註北溪云云
虛靈洞徹
理與氣合而有此妙用
又曰。
心恙底人。
亦有氣存。
何故昏迷顚錯
無此虛靈洞徹耶。
按此似非朱子本旨
上文專主氣言。
故得其氣之正且通。
其性爲最貴。
又曰。
方寸之間。
虛靈洞徹
故萬理咸備。
皆由氣做出來
不干理事
若其性理人物聖愚同耳。
安得有差別。
今陳氏說則似謂人理好。
故其心亦得虛靈洞徹
如此說則人與物占得理時已有多少差別
便不成說
心恙人之昏迷顚錯者。
亦其氣使理昏耳。
安有理去故有此錯了耶。
未知如何
北溪說。
近來先生已言其可疑
朱子從氣說下
以爲人心之致此虛靈洞徹
萬理咸備。
正由其得氣之正且通者以生之故。
北溪於此反容先占理之田池
明非朱子旨矣。
來說未甚勘得此意。
心恙人之顚錯
來喩所謂氣使理昏者是矣。
安有云云以下未詳
豈或有誤字耶。
 第十三章所止則其必得所止
已不相遠
其間四節
盖亦推言所以然云云
又曰。
非有等級相懸云云
按此階級
不盡志學從心所欲
善神而至聖神。
而亦其中有可分些高下
如定而后靜。
而后安。
果若一時合下了。
別無差等
至如知止后有定。
所謂知及之仁能守之者
亦似甚有等級。
且到安而后慮。
亦固是次第事。
而或安者亦不能慮。
慮者硏幾極深之謂也。
邵康節
亦可謂安且成。
有些麤了
或有慮不中處
伯夷柳下惠
不能箭中紅心
禪家定者
未必發而中慮。
此階似有差等
至慮而后能得。
則又在其中
非有階級
未知如何
固有不能慮者。
未有不安而能慮者。
此卽大學之旨也。
大抵知止靜定得五者。
自然相引而見就。
此只可領得意淺深而已
非有等級懸絶宲如朱子說。
不得別討他意
 第十五章知則心之神明衆理而宰萬物
如此說則知與心有何分別
恐心是大捴處。
知是其零碎處。
如心譬則日也。
譬則其分照處。
照囱照戶。
莫非日也。
而指此而謂之日則不可。
故人心躰未充之時。
光明之端則觸處發見
如性未擴充
時。
四端處處發見
然而紛紛瑣瑣
但未能湊合爲其眞實心軆
不免以是爲非
以假爲眞
是以其所觸。
物物皆有以辨其眞僞是非極致
以爲誠意正心之本耳。
然則指知爲心之光輝則可。
而若謂心之神明衆理而宰萬物則似下得太重。
且旣妙衆理而宰萬物
何必曰心之神明
無以異於心之本軆矣。
大學致知之致。
旣曰致其知則似與盡其心者不同
今曰一朝豁然貫通焉。
則吾心之全軆大用
無不明矣。
此與一貫之地盡心知性者。
無以異。
工夫已到極處
未知誠意正心之工更於何看。
疑晦未可曉也。
雖只就大學言之。
致知之知。
誠意之意。
無非心也。
心有多般
不可以一知字蔽之
然其神明伎倆
則不害其全在於知。
不須疑其下得太重。
大抵知爲心之用。
本是妙衆理萬物底物事。
只爲其不能致。
故雖有此妙用
看得少了。
必其旣致然後方得其本色耳。
認得之前後有異。
來諭諸疑。
似或不辨自明
如何如何
致知
若不可遽以盡心當之。
所謂一旦豁然貫通
則只就此一工而據其效驗極至處言之耳。
來諭所疑。
恐過矣。
致知雖已造極
何害於其後之有誠正諸工耶。
公元1736年
答羅人伯問目(丙辰)
 盖中庸
專是發明誠道理
夫誠者。
無微無顯。
無外無內
而顯底外底。
所易見。
微底隱底。
所難愼。
故自首章已發愼獨未發之旨中問所謂微之誠之不可掩。
至於末章之潛雖伏矣不顯之德。
無非發明隱微之理。
故曰費隱之隱。
亦與莫顯乎隱之隱相應。
愚夫愚婦之可與共知共行。
所謂隱也。
所謂小莫能破也。
至於聖人所不能知不能行。
天地之猶有所憾。
所謂費也。
所謂大莫也。
鳶飛魚躍
極言道之費且大也
終乃結之曰造端夫婦
所謂隱也。
察乎天地
所謂費也。
如是然後上下文似是條暢無餘矣。
竊詳朱子註意
則以夫婦天地之道。
皆屬之費。
而以其理之所以然者屬之隱。
所謂隱者。
無着下工夫處。
眇茫無根底。
深所疑晦
中庸隱微之道。
儘有次第
首言未發。
本諸心也。
此言夫婦
近狎也。
次言忠恕四未能。
又推以廣之也。
至於鬼神祭祀之義則推之極矣。
末篇知風之自知微之顯。
該括上文而言也。
先儒之以聖人所不能知屬
之隱者。
無謂
朱子不以造端屬諸隱者。
似是推理太深。
妄見如此
不敢不質耳。
中庸專是發明誠道理者。
理則固然
而語有未盡。
盖言性情有性情之地頭
言心意則有心意之地頭
言仁則有仁之地頭
言誠則有誠之地頭
本一理而不害其各有般㨾。
中庸言之。
則到二十章始詳。
而其前則十六章畧及之而未有焉。
卽以非言誠之地頭故也。
然則只取其大旨
以誠爲此篇之樞紐
無所不可
而若謂其專是發明誠道理
如來諭所云。
恐欠商量
盖此書諸章。
皆互發焉。
首末二章尤然。
首章則自天命本源說來。
以及發用
章則自下立心之始。
漸漸入深處。
以至於無聲無臭之至。
其一先一後
大煞相足。
是則首章之先未發而後已發。
卽其道理本色次第然也。
非只爲微底隱底。
所難愼而發之者
槩可識矣。
費隱之隱。
固亦爲隱微之義。
莫見隱相應。
而但莫見之隱則只指其處地隱奧。
費隱之隱則專言此理之微妙
此類未知其果一一別白之乎。
費而隱。
過腰一而字意。
無極太極而字。
會通字眼
謂其卽費而隱在不可認爲兩箇物也。
盖理有所當然所以然
以費
隱言之。
則費是所當然也。
隱是所以然也。
雖有体用之分而俱爲形而上者。
不犯形器
旣是當然
則小而夫婦㞐室之間。
大而天地聖人
所不能盡。
皆爲費而所謂隱者。
初非別占田地
只是爲費之所以然
與之爲軆而逐處無不在也。
不詳此而但以愚夫愚婦之共知共行與造端夫婦而謂之隱。
則旣看隱字不破。
且全失過腰而字之神情也。
且非只大處雖至小至微。
而以其爲所當然之用。
故皆謂之費。
而乃天地聖人爲費。
夫婦㞐室爲隱。
則是將費隱而但認做大小說成各物。
無恠不得朱子之意也。
會得隱之與費。
非爲判然各物。
則其下工於費者。
所以下工於隱也。
何得以隱之無着手下工夫處。
渺茫無根底。
爲深所疑晦乎。
 聖人無專言心法處。
必因鬼神之理而發明之。
所謂不見無聞
軆物不可遺及微之顯。
誠之不可掩。
似是因以發明心軆
如祭義樂記之安則久久則神之類。
必置之於言鬼神之後
似是一意
程朱無言之者
可疑
聖人無專言心法處。
說得差。
他姑置之。
首章戒懼謹獨性情言者
非心而何
不見以下
云云
謂爲心軆無不可。
而但此主意
則只著鬼神情狀
不必以人之心軆轉脉也。
盖子思之意。
直自前面中庸說來。
不過爲無過不及平常之理。
自是而推而極之。
則雖造化鬼神功用
不外云爾
如是言之則爲無不可耳。
公元1738年
李德游(聖海戊午)
賢胤過訪
袖傳惠札。
其時悵愕。
何可盡言
卽因胤君送書
得聞移配茂朱之奇。
此固所料。
而亦不意其幸能若是之速也。
重切賀賀。
第想或已過海則涉險
往來計尤艱難
是固仰慮。
因此掛帆
窮溟渤之觀。
亦爲一快
何足爲嗟勞語也。
况所移之處。
素以埉中福地
名成一棲遯之所。
以爲全家盡隱之計。
豈不爲好耶。
笑笑
惟祝隨遇自重
惟以讀書爲業。
他日北歸
得爲大段刮目之資。
千萬是仰是仰。
餘適有撓。
不宣
公元1740年
李德游(庚申)
日昨枉別。
依依猶不忘。
不審果以昨日辭朝而卽啓行李耶。
瞻想尤馳情
此物僅支。
所索贐語。
不欲爲虛文
未能應之矣。
更思之。
遠別之際。
例有叙情
謂爲警省之資者。
意思甚好。
故玆用數語。
送行
以上
不惟忙率不盡意
意中雖若懇切
而及其寫出紙上則全沒緊要氣力
只爲平泛之歸。
此是學力不能充足之致。
愧歎愧歎
然其言也卽出於老婆心切之餘。
此與不經歷而爲亂語者有異。
若蒙留意而行之。
則安知其不有益哉。
可笑而已
萬只行道珍衛
公元1724年
答韓師伯(師朝)講目(甲辰)
人心易流於要則可。
直謂其兼惡則不可。
中庸序。
分明謂之雖上智不能無人心。
苟會此旨則盛諭得失可見
(若惡者。
人欲非人心矣。)
言心者。
皆指其已發。
果爲程子說。
而然又有指軆言指用言之說。
後學從違
當在此而不在彼矣。
朱先生初年
亦甞以心全做已發看。
後來覺其非而改之矣。
赤子云云
來示所謂因其發而後云者
得之
程子云物之過者不見不聞。
而又有一說
以爲耳須聞目須見。
此段已經朱先生之勘過。
考索可知矣。
旅軒本語欠考。
第以盛諭見之。
其所分開
果似太甚
第旣有思憶念慮之各項名目
須是各有地頭
各有伎倆
何得謂其無許多條件耶。
聖學輯要中論此似仔細而未能記得
更乞考檢
答韓師伯
夏間所上覆書
因便傳致。
其間不沉作洪喬否。
卽日新凉
伏惟學履神相
前後惠書
辭旨深重
其所委詢。
極度越。
流輩所及
雖甚衰慵
亦能小醒心神。
不啻如聞未聞。
未論其他
卽此受賜於高明
爲不淺淺矣。
第此奇釁之生。
纔葬一甥。
又哭一甥。
情境慘毒
不可言
而所餘一甥。
又方病重
凜凜莫保。
晝夜憂煎
以是書札酬應
都行倚閣
不獨於尊爲然
雖使然。
其爲惶悚則切矣。
人心兼惡之非四端不可着氣質字。
尊旣自知
今無更論。
惟是勉齋五行三說
果似有異同
所謂天一地二云者
五行之爲天地所生之次而言之。
木火土金水則五行各自相生而言之。
不干所謂天一地二
此其有不同者。
而然於對待上自含得流行
故又以爲只是一㨾。
盛諭雖多說。
就此領會
自可得之矣。
與地之別。
來諭似是
盖土爲天五所生
地則與天相對之物。
非天所生
以是見之。
似亦無疑。
如何如何
畧此倩白幸反復之。
 
書成後見之。
則所論一㨾之意太略。
故有此更白。
天一生水者。
陽生於子之義也。
地二生火者。
陰生於午之義也。
然則二者分明對峙而非承相之次者。
十分曉然
盖陰本自對立
占地分。
此邊旣生一件物事。
則彼邊又生一件物事。
逐旋如是生出
方成各各相對
天地造化
無不如此
如就一二三四之次見之。
儘亦易見。
三雖次於二。
而然却不生於二而生於一。
四雖次於三。
而然却不生於三而生於二。
詳玩此意。
所謂水火木金土者。
雖與木火金水所主若異。
然其有流行意思不爲別件者。
夫何疑乎。
答韓師伯
近來何幸左右者。
得成際晤。
書札頻繁
輒發新義
雖此無狀不足講問之末。
而然其有警於昏陋者。
不可以言盡。
玆又伏承去月與月初所出下書
數回玩復之餘。
就審侍餘學履長萬福
區益用昂慰。
見在安山墓下。
喪敗衰落
然如朽木相似
近且重得感冒
一望苦痛
僅保不死。
置之不必言矣。
前所疑禀。
因人發端
不敢自隱
而近復思之。
則旣未詳高明之於某丈果爲承學與否。
且雖承學
子於延平
亦甞稱字而呼之以丈。
則不必致疑於高明所處
方竊訟其率爾此蒙。
與之反復
見其有有受之義。
有如鄙所料。
不害其引而自居而猶不難於俯從
得非朱子雖有此例而其爲後學之律令格式
不如他處引用師說
則又輒曰愚聞之師耶。
足見高明與人爲善
甚盛。
湖中諸賢恨未識面。
蒙以所講論者錄示。
幸甚孤陋
第其以性與仁義禮智作異同看。
極涉差錯
未知旣捨此仁義禮智則更將甚麽箇性耶。
高明之辨。
大槩似得。
不欲更爲云云相望渺渺
奉討未易
惟祝努力崇德
以副所望
因便來。
繼惠至論
  講目
  第一
要訣終獻不祭者。
有意思
如所引或者之言。
有不可知
三獻皆當祭酒
楊氏已不明白
(楊說盛諭旣爲備述
茲不別事拖引。
)且侑食所以添酒者。
終獻亦有茅祭酒不滿故也。
若果不祭
則其滿固自在
何以斟酒皆滿也。
以此觀之。
三獻之皆有祭。
來諭得之矣。
至若虞祭之就酙酒處直祭上者。
盖以只祭一位
於時祭。
可無奠于故處故也。
此恐別無深意
  
第二
飯含時始袒。
可知易服時不袒。
尋常每意如此
不意偶合高明之見也。
家禮
固不逐處說袒。
而旣於小斂
表出袒括一節
則亦不可謂其皆畧之矣。
如何如何
  第三
忌祭所服黲布衫之外。
無他物。
宋先生之着深衣行事
前此未聞。
以時時服之而誤傳爲忌祭耶。
  第四條
定之經義治事齋。
彷彿有六芸之遺義
盖六芸之難於盡通。
是人不古若之致。
而亦有古異宜
不可行得者。
古人乘車故有御法矣。
後世不乘車則御無所用之類是已。
大抵古則尋常學子所皆通。
而後世則雖以老師宿儒而亦有知者。
可勝歎哉。
禮樂詩書春秋之爲六芸。
未之聞矣。
公元1726年
答韓師伯(丙午)
月前遠枉。
極感殊知。
尺寸之數。
來諭所謂尺一七分五厘。
布帛尺一寸者。
得之
自此推去。
適足無餘欠者。
如來諭所考出矣。
前日鄙說
可謂誤矣。
盖就所謂三寸四分認定
以之分排於各寸。
故有此做錯。
四分四字
又不知其緣何寫成五字
此正如盲人摸象
不知強言之致。
尤可自愧而已
深衣負繩之縫。
補註之意。
亦非謂於本入一寸之外。
更有一寸之縮。
如盛說所云。
盖其兩腋餘前後除去三寸者。
合而計之。
爲十二寸。
負繩兩邊縫及領兩旁之屈積各寸者而爲十六寸。
衣身八尺八寸之內。
除出此數十六寸。
則正爲七尺二寸之數。
故或意其如是而輯覽取之耳。
然其說別無意義。
但似其求合於七尺二寸之數。
姑當倚閣一邊
後得暇。
詳考禮記諸書更爲求敎耳。
先稿文字
周是何人而敢妄有述。
自初屢辭。
終未見諒。
又此書申。
如督逋債
不得已艱難草定小跋。
書呈別紙。
恭俟進退
而或斥棄
則幸乞指示不中理處
如何如何
萬萬。
 更按衣身通前後四幅
全廣八尺八寸
每幅各去四寸
則爲四箇尺八寸。
而正爲尺二寸之數。
兩幅則有領兩傍與兩腋。
兩幅則有負繩兩邊與兩腋。
無論前後負繩與腋。
俱除縫削一寸
則合爲八寸
而所餘又有八寸
此則正屬無用
所以於兩腋前後各去二寸不用者然也。
然則補註
所謂截去三寸不用
盖幷縫削一寸而言之。
實則只各去二寸也。
不如是則衣身恰成得八寸
無以爲尺二寸也。
如何如何
公元1732年
答韓師伯(壬子)
沙川山上拜相對。
愴怳有無窮之悲。
而憂故時闕於躬吊。
兼劇愧負
至今往來于心。
下狀此際及之。
尤甚
伏惟便後服履一神相
區區遠㴑。
弼周僅僅支活。
而惟是斯世寂寥
仰德無所
俯仰痛深。
夫復何言。
示喩謹悉
其時以柩東爲柩之東側空地者。
未知更有幾人。
而據周旣至所聞
則惟高明之外。
其餘盖皆主乎柩上。
是則固非專由於一人之言。
畢竟猥被棘人詢問
不能參涉
則雖以不知妄對。
致誤禮節
蔽罪於周。
而周亦何敢自解之耶。
今於徒切慨恨
主人大爲憾恨之敎。
實深惶悚
置身無地
盖悔之而無所及矣。
先生之有說。
周亦知之而不敢從者
以其於開元禮奠於柩東之奠字。
家禮奉置柩傍之奉置字。
皆爲說不去故耳。
柩槨之間。
以其狹則間不容寸。
以其深則盡底而止。
苟以柩東柩傍認爲柩外之隙地
入玄纁於其間
則是落陷之而非所謂奠與奉置矣。
雖如翣扇高且狹
之物也。
而以其僅容於間地。
或曰或曰倚而不曰奠與奉置。
豈可以落陷深入而謂之奠謂之奉置耶。
且其入之也。
廣摺如今見行之廣。
則必蹙切而不得平鋪
狹摺如翣之廣則送終重幣
不容若是苟簡
除非稍廣其間隙。
使之容入者外。
終於行不得矣。
所謂說不去者。
卽指此言。
一段
高明何不痛辨詳說
只在柩東柩傍主張之耶。
所謂位于柩東柩西。
則此柩東之爲柩外之東側。
固若可證。
然彼則以男女所位而言。
此則以玄纁所奠而言。
惟當各隨其地頭而見之。
不必比同也。
開元禮先於家禮
則柩傍之旁。
卽柩東東字之變文者耳。
不言東西而但言旁者。
以於開元旣以言之。
所謂旁者。
雖不現出東字而可見其爲故也。
若曰傍偏相似
只卽其柩而指其旁也。
不當以此旁字而謂其爲柩外之旁也。
至若神主左旁之云。
玄祖說雖有先後
而其上說則與下有異。
所謂此說殊分明可見
高明不爲並引
豈以害於今說故耶。
且尊所謂東之制。
卽指柩外而言之。
然柩上亦有
何獨指柩外而謂之乎。
春尤二宅玄祖所行。
固如尊敎。
而今士大夫大抵皆奠於柩上之東偏
其間豈無
識禮者而一槩斥之爲俗禮
事體不當乃爾也。
假使果爲俗禮
從宜從俗
亦禮之所許。
况其未必俗禮者耶。
夫以莫重之幣也而陷之於深隙之中者。
位置旣不安頓
事理亦不正當
尋常謂諸先生所說
恐或不免過泥乎柩二字
恨不得以此追質於九原也。
如愚本不知禮。
不曾干與於此大議
臨時倉卒
迫於詢問
不得不略有所對。
其所以爲說者。
則只就一奠字而明柩東之不爲柩外。
列坐諸丈。
莫不聞今左右之四條之者
未知何所指而發耶。
豈愚實有所說而忘未能記之耶。
玆不欲果有云云以惹
而初不能自量
以不知爲知。
畢竟至於誤禮之境。
重爲棘人左右者之遺恨
有如所示。
則固訟罪
而亦不得終無一言
高明更惠至當之論。
俾稍開悟
是非不可不聞於金哀。
因便寄送於沙川
所望也。
 且考輯覽解柩旁而以分置兩旁爲言
此似失勘於以旁變東之義。
而其下柩東之旁。
似以開元禮爲據云云
則正指柩上之
高明所謂東之制者。
不同矣。
 下段稅服
王肅言服殘月
而若賀循庾蔚之
則皆以在服自全月數爲主
此恐得之
師服
無論其爲三月五月
不可以此比論者耶。
下敎云云
爲非所問而問也。
公元1720年
宋公厚(載萬○庚子)
哭班數次之奉。
入夢境。
忽得此月初六日惠書
殊劇驚慰。
不惟書出旣久。
且有歸庭經冬之示。
爲之悵然若失。
計今已成反面
伏惟卽曰秋冷
侍學勝相
周也東西南北
不得定所
疾患隨添。
職名尙在
私計狼狽
不待言知。
擬待冬間討一僻靜處。
更續昨年同苦之事。
吾人在遠。
縮地無術
不禁瞻歎矣。
小學多讀。
誠爲得計
於此書。
深思而熟體之。
以至踐履得力
人生萬事
就此基本將來受用
當爲源源不窮矣。
幸無忙無怠。
量力精讀
如何如何
獨學孤陋
固有是患。
然果上下反復
至於百讀
不知不覺地。
自當通曉
羣居講誦
雖有切磨之益。
而但或易致擾喧。
必勝獨居之爲精專矣。
然周何足有知
第感吾人之勤意。
以此復焉。
萬萬眩甚只此
公元1726年
李進士存吾(在○丙午)
 吉祭祧遷祝祀止四代云云
承重並祧五代
代兩位。
五代若是不遷位。
則實祀四代
承重之孫。
猶以祀止四代
告于六代將祧之祖者。
不無未安耶。
父亡先於祖而孫承祖重。
故有並祧六代之事。
父子世世相傳則無是矣。
四代之祀是經禮。
不遷位則是所謂不在數中者。
祝詞中祀四代之云。
不可以此作碍。
 當祧不祧
則祝做高曾用世迭遷語而無添措耶。
只去親盡神主當祧六字而他無遷動矣。
 
重孫將以祖位隮廟。
告禰位祝。
亦倣合祭曾祖以上祝爲之耶。
如來諭處之。
恐當。
 合祭祝。
只稱五代孫而不稱孝。
禮註祭稱孝。
孝乃主祭之意。
豈將祧而不主其祭。
不稱孝耶。
奉祀五代孫。
則旁題及祝辭當稱孝耶。
問解告五代自稱玄孫
今用此說。
未知如何
其仍用改題時祝。
只稱五代不稱孝者。
爲其將祧不祭
如來諭所云故也。
若爲不遷位。
則旁題奉祀
雖是五代
不得不稱孝矣。
且主面若書以顯五代
府君
則旁題稱玄孫
無不可。
但主面旣以先祖書之。
而旁題復玄孫
無以見其爲某代。
此須更在商量
 墓祭使親屬代行
祝辭當曰使某族某云云
而代者尊行則使字恐未安。
若云孫某代孝孫某告之。
或云孝孫某有故孫某替告。
府君
亦當從代行者所稱耶。
至禰位祝則替告之人。
不爲尊行
不爲子孫祝中當名代者。
自主祀者名叔父名兄
與告祖曾位有異。
心有未安。
只云使族而不名
未知如何
代行者是尊行
則以屬字替使字。
近來先生定說
世皆通行矣。
若顯府君
當從主祀者所稱。
豈可代行者而爲之稱乎。
代行者雖於主祀者爲尊行
壓於事神。
亦當稱名
盖以禮體嚴截。
不得此等些小曲折故也。
 祧位當適于長而或奉安宗家別室
長房當來主祀。
臨祭有故
則他子孫代行宗孫則不敢耶。
時忌祭時長房不來宗孫無他代者。
祝辭云。
孫某使族孫某云云
而汎稱族孫
支使宗。
不無未安耶。
宗孫只以代盡不敢
主祀之故。
反代長房行祀。
如何
若以難便無祝。
則不祭禮
墓祭宗孫獨往亦然
何以爲當耶。
此問恐欠分曉
盖世次相承之際。
必先改題而後方行祧遷者。
通行之禮也。
苟不改題而徑移于長房。
非禮家所知。
若旣改題則無論遷奉於長房之家。
或姑安於宗家
凡所將事之節。
一皆以旁祭長房爲主
長房有故只當攝行之禮。
之而已。
不用費辭說。
李存吾問目
  
第一
特地書考位於極行
則誠未安矣。
旣與高曾列書。
則所重有在。
不必爲碍。
盖承父之重。
方躋祖位而入廟。
當此之際。
不容不並告故也。
然則祖位之但稱先某親而不書顯。
不稱府君
都無所未安矣。
如何如何
  第三
旣以於長故有改題。
則雖姑奉安宗家別室
只看大體
仍存遷於某房之云。
無不可。
無已略爲措辭
以告厥由。
亦似曲盡
惟在量處
  
四條
代行者。
雖於當祀者爲尊行
無不可名之理。
盖以人神大體
截然有分故也。
韓文公祭十二郞而曰季父之類可見
公元1740年
答申仲瑞(命庚申)
近苦眩病。
自頃往復
不得申候。
方深悵歎。
此又伏承下札。
謹審有少患候。
旋卽復常
旣驚且慰。
不任區區
向復不記云何
方又暈倒
盛敎雖又縷縷無由詳對。
何悚如之。
考妣者。
敵耦之稱。
母者不敢敵耦之稱。
以有嫡母之爲父之耦。
故妾之子不敢以妣題其母主而稱謂亡母。
若妾之孫。
則其父雖爲妾子。
與其母爲正配
則無嫡庶之間。
其子不得不考妣
旣稱考妣
則其加顯字。
恐無甚害。
所以前書云云者也。
盖避嫡遠嫌
固有其義。
而以子貶父。
尤若未安。
來諭推說雖多。
於此意思
却欠說破
乞更思量如何
禮窮則同。
見於儀禮註䟽
盖謂其到變通得處
不得不與之一體云耳
非謂嫡室兄弟四代如尊諭云云也。
眩病甚劇。
僅僅倩白。
 妾母不世祭易牲而祔云云
皆所飫看。
但此只爲妾母不敢稱妣之證。
而未得爲妾子之不得爲考
妣於其子之證。
如何
鄙之所疑者。
只在不稱考妣則已。
旣稱考妣
不宜去顯字也。
公元1724年
答李生華翼(甲辰)
尙記龍仁山衆中特然奉眄。
其後罔由更接聲聞
尋常第切懸情
頃忽不知自何傳來盛札。
盈紙鋪述
辭意爛然
仰見所存之不淺。
有足感聳。
揄揚陋物。
過費多語。
此恐深有累於高明知見矣。
惟我先生爲我一人
前無倡後無繼。
凡我後學
不極尊慕
就中高明則爲先生旁支
世德氣類
旣異於他人萬萬。
而况又伏聞先丈服事我玄江從祖。
尊聞行知
終身不懈
則其家學淵源有如此者
高明志道誠切
苟近守先丈之遺䂓
遠述先生墜緖
孜孜勤勤
以爲一生事業
則何工不做。
何遠不達
而乃此借視於瞽。
相求助者然。
承諭茫然
不知所以爲對也。
別紙所詢爲學之方講目
不敢虛辱
隨見略答。
僭卛僭卛。
卽日秋炎。
伏惟尊學履珍相。
轉徙多病。
荐見慘喪。
所存者只一皮殼。
不足多談。
  講目
 與魏應仲書。
禮記左傳各二百字。
參以釋文
敢問禮記左傳
恐非初學急先工夫
先生之勸讀二
百字
何也。
禮記左傳
固非初學所急
先生如是之者
得非因應仲之方讀是書故耶。
所謂依本點云云
似然。
 答林伯和書。
莫若且以持敬爲先。
加以講學省察之功。
敢問持敬不在講學省察之中耶。
學問工夫
無不以敬爲主
則持敬中自包了所謂講學省察
而但別言之則三件各殊。
故謂之云爾
 答胡季隨書。
文意齟齬
不相照應
敬是病之藥。
矜持是病之旁證。
兩句
未知其文意所以齟齬
都緣全眛向方故也。
所以治病矜持則又是敬之太過者。
是自不干於病證。
故謂之服藥過劑。
反生他病。
若玩此意則可知季隨兩句文意齟齬不照應如先生所云矣。
 答邵叔義書。
循序漸近然後可得。
决非一朝慨然永歎躐等坐馳之所能至也。
慨然永歎
便是立志也。
立志則將何以循序近乎
立志者。
植得此心。
悠久不變之事也。
自與所謂慨然永歎之爲一時發心者。
大相不同
何得比而言之乎。
公元1734年
答李生華翼(甲寅)
下詢講目
見力深造之意。
顧此病甚無以辦答
不敢孤負
逐段只以數語畧對。
未知得不如何耳。
小註
古人固謂其如波滚沙。
如谷騰霧
初學所難看。
而然若量力精玩。
蹊逕旣開。
去就自定
何至於置之不寓目如或人說耶。
此則過矣。
心近諸書不如四書
所諭得之
然惟四書專主不熟程朱說。
所見不能孤單
此又不可不知也。
巨創重病。
精神消亡之云。
吾人所自諉。
而在周則有甚焉。
一生廢墜之故。
由於此。
而今則老矣。
實無藥可醫。
只如盛誨少讀熟思之外。
更有何術耶。
牛溪之不赴難
固出於未及之致而亦有所定之義。
觀其以王蠋江萬里自引可知矣。
本草野。
且方待罪
雖是亂離
不得無召而自至。
墓表云云
豈亦指此耶。
公元1705年
李吉甫(秉迪○乙酉)
意外謹承情問。
示事雖微。
賢敎久欲躬造燔來。
而因人馬未備。
尙此未發。
明日當行矣。
看公書辭
倨傲若無體貌
無乃年少凌人不以溫恭爲質而然耶。
抑亦卛爾無恒
不拘拘於書札常式而然耶。
二者必居一於斯矣。
是雖施之於拙者之無則不深妨
而然若以是一例施之於他人
則恐有識者
竊笑之矣。
如何如何
相愛之深。
敢獻愚䂓。
故有慍於公之輕我。
士友相敬之道。
實不如是
故究言之可以徐思之也。
不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