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恕庵集卷之十一 (自动笺注)
恕菴集卷之十一(平山申靖夏正甫著)
 記
  
湖亭
吾亭四時可而有八勝焉。
凡棲於山者。
舟船漁採之樂。
居於水者。
雲嵐石樹之奇。
而吾亭旣在山腰
又俯江渚
是得兼其美。
一也。
亭居之勝。
過於高爽曠遠
則不於深穩密
而吾亭則岡巒環合
洲嶼縈紆
曠遠之勢。
而藏穩密之態。
能有造化全功
二也。
沿江石棧十餘里。
馬驢之蹄。
終日丁丁
而此處常空閒荒寂
道院僧刹
永與塵俗隔絶
居處不俗
三也。
宅旣淨僻。
山亦靈怪
離羣而遠虎狼之患。
露處而絶蛇蟲之毒。
以之人得寧居
而犬牛無警
四也。
所業漁樵之外。
果子之盛。
又有水梨火棗黃栗赤櫻之屬。
有此山居興味
五也。
山逕多仄崖崩石。
崎嶇峻絶
昏夜至此者。
一足不得
終歲不逢樑上客
無意外之憂。
六也。
對岸東村
有遊閒數輩。
不能識字而得稱儒士
可以輸懷而强呼爲朋。
花晨月夕
杖履相從
蒲團木几
隱坐忘言
其有往還之樂。
七也。
仲冬天氣
土脉始凍。
氷皮半合
當此之時。
喫菜不
得。
捉魚不得
讀書之暇。
持弓挾矢。
踏草衝雪
射雉而歸。
此其興之奇快者。
八也。
吾輩不能一切割斷俗緣
林處士子鶴之類。
未得爲一種便宜人
是以欲獨去則家事種種牽掛
欲與妻子同則未有衣食計。
終以乏近湖十頃田爲恨耳。
上亭
余旣治湖亭明年
又卽其臺南舊址而立所謂上亭者。
漢上者。
先王父所命名者也。
吾亭之未復舊者二。
山腰曰斗月。
水涯觀魚
然凡其杖屨之所常及。
而欲盡吾亭之勝覽者。
卽此而求之。
故是亭者獨不可以不存。
亭之下。
引流爲池。
種以蓮芡蒲葦而蓄魚數百尾
又其上。
多植靑楓銀杏之屬。
大者百圍千尺
春夏之交。
柯葉蔥蘢
水泉激發
仰聞飛鳥和鳴
俯觀游魚浮沉
罕有不息履而忘歸者。
且臨其缺而望焉。
水之出於東北峽者。
奔放橫肆
或緩或急。
聯絡洲嶼
映帶林麓
與夫雲煙吞吐
草木行列
魚龍楫之出沒
風雨陰晴變化
朝暮頃刻之間。
狀態不一
遊人至此者。
罕有咨嗟歎賞
爽然自失者。
嗟夫
士方奔走於世。
望其僥倖於祿利者。
鮮能以山水爲心。
而雖或有志者。
至甚切。
則亦未得卒行其志而專其樂焉。
惟其之如好色者之見西施毛嬙
飢者之遇膏粱八珍然後
可謂志之切而樂之專也。
此非無求於物者。
未有能焉。
今夫天下之空閒無事如余者盖少。
而又其才不適世用
且欲驅之于聲名祿利之場。
予奪愛惡其間
是非其所長。
今乃釋其向者之所樂而强其所短。
以喪其情性之眞。
豈有是理也。
而或者乃以此爲甚淸且高。
不知夫無求於物者。
其勢易以至此。
豈不謬哉。
旣成
遂次其言於壁間。
以見斯亭之勝。
余樂之如此。
而亦欲使世人有以知是樂之易求也。
西嶽
壬午暮春甲辰晦。
旣雨且晴。
靑霞子欣然甚樂。
將出南郭以觀草木暢茂焉。
折簡以報于數三知識處。
李伯溫答曰。
子有興於南郭
豈若西嶽之爲美乎。
是又有臨望之快焉。
余遂從之。
諸君又復繼至
敬所獨未追躡焉。
於是或馬或驢。
或行或止。
而上
幾窮其巓而暫與之息。
顧視人影
日且午矣。
忽有笑語隱隱
可聞於巖谷
二三子相顧而驚。
披林而望焉。
則有散髮披衣
醉據巖岫者。
時於松下
片石而投之。
二三子呀然而笑。
知其爲敬所也。
遂與之攀
而上焉。
敬所猶爲醉狀不已
二三子體困。
且渴意甚求飮。
傍有一壺
以草塞其口。
問于童子
有對以酒者。
明仲聞喜甚
仰卧吸盡
旣而復吐曰水。
衆皆鼓掌而笑。
知其爲所欺也。
又見敬所起坐大噱
明仲恨甚曰。
向余適見敬所醉卧
以爲酒在此間也而飮之也。
余謂之曰。
是子獨得其趣而不審其機之過也。
敬所若不醉。
則酒何往而不在此間哉。
若徑醉則酒盡無疑也。
今其醉也已甚。
吾之來也且遲。
則壺已罄久矣。
又復何疑乎。
明仲曰。
事有可欺以其方者
古之君子
不免焉。
獨於余何責。
衆皆微哂不已
少焉
山脚石磴而下
二三子負杖擔衣。
捉石踶跂而後得下。
方是時。
屐齒且退。
步甚滑。
據卧木而不得下。
伯溫出澗林。
仰首而呼余曰。
今日之事。
子美所云我行水濱者矣。
余猝應之曰然。
更不覺其意之所在也。
於是數人者皆掩口顧笑
且有呼而告余者曰。
子獨不記其對句乎。
余聞此然後
始知其言之戱。
我亦繼笑不止
遂與抵暮而歸。
夫事必記其大者不言夫小者。
玆遊也。
雖暫有觀望之快。
而無水石煙雲之勝。
嘯傲酣暢之樂。
則是乃適意之最小者。
雖無文以記之可也。
而古之人。
或有遺其大
者而必擧其小者。
豈非其以小者難言
難言者有不能傳者耶。
然則事尤微而記尤不可不詳也。
且余之所以必欲有記者
明仲之嗜飮而取欺。
以余之輕言失對
皆爲吾輩一時劇戱
可笑不可忘者。
故乃爲之記。
同遊十人
車亮徵,金相寧,愼無逸,許星,李瑋申靖夏,星之姪欽,李極,李樸無逸之弟無悔。
御墨
一笏墨而像以圭。
或曰
御用之餘。
示余者云今夏四月。
上命水部官。
招工匠于內庭
造㓒墨數千笏。
以賜東宮
餘及于匠手
今此一枚
得于匠手家者。
余觀其制㨾之大小
用㓒之厚薄
磨汁之光澤
與夫世之所藏者。
不差毫髮
而人之傳看者。
摩挲珍玩
之而不釋
求其可異於他墨者
豈非其以見用者貴而爲名者榮耶。
今吾以墨之爲上所嘗御之物而謂貴且榮也。
况乎見士之名爲黼黻出入左右
密邇淸光
口宣綸音者之爲甚貴且榮乎。
况乎又吾身之親沐其寵光者乎。
雖然
是墨也其體之大小厚薄
用之滑澀。
必能一稱聖意
未知夫左右之士。
其於朝夕納代言之事。
亦能一稱上旨
有如
公元1702年
墨者乎。
此余所以歎也。
壬午六月十五日記。
家藏夏仲昭墨竹障子
寫物之難。
爲最。
盖非韻格超妙拔俗者。
未能焉。
古之能於寫者。
惟宋之文與可見稱
而亦其詩蕭然有出塵之姿。
然余獨怪其蹟之不傳
豈其人之過於自重
未嘗輕以應人之求而然歟。
我東則有石陽正霆者以善寫竹名
而以其有筆而無法
未足深貴。
之於
能有有法
庶幾盡善盡美者乎。
之字仲昭
姓本朱氏
改正夏氏
東吳人也。
文皇時
爲直內閣學士
詩筆一世
而亦工於竹石
二幅內閣時作也。
傍。
以自筆題之曰淸風佳節凌霄直節四字
細觀其爲畵
第一幅則作水石甚壯。
傍有僅數節而葉皆帶風。
之居水石間者
不能十之二三。
而睨之。
隱隱若韻滿崖谷
所謂水石者。
都失其爲水石
爲之增韻。
最宜於盛暑
相對蒼凉者。
可喜耳。
第二幅則石甚頑而土甚脆。
之竿皆枯。
之意逾淸。
森然離立
劒拔千尋
高人逸士
冠服珮玉
俯仰折旋
風韻昂然可敬
盖其旣工於形似
而又能存筆外意如此
雖使與可而有作。
吾知其無以加矣。
李生時衡者欲見余。
而聞余喜畵。
以此一幅求見
余卽接之而以錢兩千易之
所謂淸風佳節者。
而問其主則銅津李氏也。
後余友尹伊聖甫。
借見此
其還也。
復以其一。
有書曰。
此卽子所蓄一爾
方爲漢陽金氏物。
欲賣之以資適遠
僕思世之愛畵者。
皆莫子若也。
而旣有其一。
則不可缺對。
故吾不敢之而謹以歸子。
子將何以謝我。
余省書發圖。
則乃所謂凌霄直節者。
余旣感其勤。
而復以書調之曰。
今此非子則不能得。
然歐公之文。
不曰物常聚於所好乎。
兩美必合。
古有其言。
今吾旣有其一。
則此物當如延津之劒。
神氣所應。
必躍而相聚
子雖欲之不可得。
其歸我勢然耳。
子何力之有焉。
伊聖遂無以應。
余思出於一人之手。
而數百年間。
經變亂而或東或西。
漫漶剝落已甚
獨能免於水火兵燹中。
而卒以歸余者。
乖離聚合之間。
似有奇緣者。
不可無言以志其異。
而抑余之得是於二子者。
特以嗜畵之甚。
則余恐當世之士。
交遊余者。
不以人而以畵。
卒使余日益輕於世。
故余又悚然記之。
因用以自警云。
綠槐夜集
臘月四日
余自三洲
轉訪李聖源文谷
聖源詩人
也。
一見余甚喜。
掃室留宿
殺雞炊黍以爲餉。
劇談至宵半。
各有詩六篇
臨別
以爲未足
復指都下以爲約。
是月八日
李伯溫書來告余曰。
僕近病甚。
無生意。
來得一客
作雪詩甚壯。
僕遂於今日健矣。
伯溫所謂客。
聖源也。
余亦見書發興
策驢而往
天色已向晩。
至門無所見。
唯數三飢烏。
下階嗛雪。
馬鳴庭木
伯溫方與聖源
兀坐苦吟
不知客之來也。
旣見。
出其詩讀之。
余亦有作。
聖源以曾留約於我。
過宿我。
伯溫欲以餘興就我
於是余與聖源歸余綠槐檻。
以招同巷數三子
伯溫與其舅許明仲先後至。
夜恰二鼓矣。
霜月滿空
庭前交影。
二三子相顧甚樂。
然亦畏寒。
不能久步。
相與入室
擁爐促膝而坐。
酒半
有出言者曰。
今日興甚。
不可不作詩。
作詩亦不可少。
必滿十篇乃止。
二三子壯其言而許之。
遂雜取杜甫陳與義范成大袁凱李夢陽諸集。
各次其一詩而又疊之。
有染墨伸紙。
就燈揮洒者。
或有遙吟抱膝
意在雲漢者。
或有吻悲毫乾。
欲寫復止者。
或有倚案擊節
快讀成詩者。
狀態不一
意興益濃。
諸子之詩。
幾滿于軸矣。
已而夜遂深。
城漏已五下。
隔屋聞雞唱。
南林淅瀝有晨聲。
笑談
聞。
尙滿于室中
有倚枕欲睡者。
輒以狂言亂之。
使不得寐。
遲明始散去。
余亦小睡而覺。
紅日半墻
車馬紛紛
疇昔之飮。
怳然一夢
不可追矣。
於是悵然而記之。
同遊八人
車亮徵起夫,許星明仲,李瑋伯溫李澐聖源申靖夏正甫靖夏姪昉明遠鄭後惠卿鄭來僑潤卿
正甫爲記。
華軒
公元1705年
自京而東五十里之間。
莽蒼耳。
于是者。
無留覽。
足無停步
而獨湛華軒者依山臨澗。
林木蕭然畵意
每人之過此者
始奇崖谷之邃。
次愛林木之茂。
不覺谷轉林盡。
馬及柴門
有主李聖源者。
誦詩鼓琴室中
其樂煕然
而聞客至。
幅巾藜杖出迎
之者以爲異焉
余昔於都下
聖源所爲詩湛華軒集者。
而以問其人。
則有兼言其居之勝如此。
乙酉臘月四日
余以事出郊。
遂就聖源之居而訪焉。
時天大雪
所過林壑皓然
遙見隔溪煙起
聖源松門
命家掃雪
旣見歡甚。
劇談至夜。
復以賦詩爲樂
聖源輒先得。
余則倚枕和之
不覺夜之遂深。
臨別
聖源請余有文以記其居。
余見聖源自爲柳灣精舍記。
其居之一草一石
略無遺者。
奚必有余文而後
可也。
其所羡於聖源則有之。
昔年酷嗜爲詩。
精盡力。
欲以超出前人
然其用力愈久。
而愈見不工
則物有以之者也。
聖源乃以耕鑿之暇。
婆娑林樾之樂。
心迹雙淸
無物以累其中
而其詩之發於吟詠者。
自然工妙至此
然則聖源之詩。
至此者。
非獨聖源之才之高也。
得之所居者爲多。
以爲聖源雖有此好詩
未必知致其詩者有存。
而則余自外而羡焉者。
故能知而告之如此。
其曰湛華者。
謝叔源水木湛淸華之語云
是歲立春日
反觀病夫書于息屨亭。
反觀齋記
公元1704年
甲申歲
余與家姪昉。
闢園後之茀地。
前後九尺
左右十八尺。
以爲謝客讀書之所。
反觀齋。
佛氏反觀身心之喩也。
齋之東西三面
皆爲窓以納𣋉。
齋之北。
崇其墻以蔽風。
利於居寒而不宜居暑。
故必以秋冬入。
春夏出。
當其歲律欲暮。
風霜凜凓
余與昉。
持書携衾枕以入。
以終其歲。
非身有疾病。
家有患憂則不出。
余與昉之所以相約如此
當是時。
家君位在元輔
公事紛委
人客干謁
終日熱閙者。
纔限以一垣。
而余與昉讀書諷詩於此
不以爲病。
公元1705年
是余益愛其能靜於處喧。
惟恐是居之不爲吾有也。
明年乙酉冬
國家有慶增廣取士
余得丙科
後又入堂后。
晨入退之役。
日裹帽束帶
鞴馬聽雞。
供職爲事
往來朝暮。
過齋墻而怱怱未得入。
時於墻外
聞昉之讀書猶自如。
未嘗不自愧。
當是時。
其不入反觀齋者。
盖已月餘矣。
其後堂后
無他職事
欲收書復入
或者以爲旣已掛名朝籍
凡有造請
不可前日之牢避。
應接酬酢之事。
又復百倍於前。
則其不入反觀齋者。
已不可以計日矣。
嗚呼
始余之與昉讀書是齋也。
其所以自限于心者。
遠則四五十年。
亦三二十年。
可以長有其樂。
而不知所謂世故者。
今未數歲。
乾沒世路
向之讀書淸閒之樂。
不可復得。
其所反觀齋者。
顧在園後咫尺間。
忽若深林邃宇不可入。
然則凡物其可恃爲吾有哉。
然此特歎其居之不如意耳。
遂使此身出入寵榮畏憂之途。
鞅掌錢糓簿書之勞。
而老亦不敢言歸
所謂吾身者。
不得爲吾有矣
當此之時。
其所以歎吾身者日切。
所謂反觀齋者。
不暇爲歎矣。
退憂堂
可以僥倖於功名
不可以僥倖於義理。
世盖有妄
男子能因立功
取將相如探囊者矣。
然至其臨利害而不動。
大事而無苟。
使億世之下。
稱爲巨人名臣
則非明於義理者。
鮮有能焉。
故以霍子孟偉烈
一號爲無識
則後之君子無取焉。
若此豈其功有不足歟。
若故大司馬大將軍莊武申公異焉
甲戌之改紀也。
可謂倉卒矣。
然假公以五符而立殿陛
中外恃以晏然
當此之時。
公之功名
固已盖一世矣。
然余以爲未足以見公也。
廟堂謀國也。
其名爲深長之思者。
回互委曲
無所不至
而公兩朝宿將
主名之論。
屹然不附
亦嘗累爭於廷。
以此議者。
咸謂公且死於黨人之手。
而公卒無動。
論其擇之精。
使當世讀書宰相
反出其下。
雖古識理君子
無有以易焉。
嗚呼
若然者其可以僥倖而致之乎。
其所見者明而所定者有素也。
余論以爲其忠於事君。
審於處己。
死生夷險
終始一節
而人無得以疵焉者。
近乎唐之郭子儀
不獨其所謂佩國安危者似之也。
公於余爲再從大父
自余童年
已獲拜于公。
時公年已六十矣。
盖嘗治亭楊之美村之東。
環植草木
中置琴棊百物
以爲謝事歸老之所。
退憂堂者。
每於暇日
綸巾鶴氅
賓僚于此
投壺射侯飮酒以爲樂。
桑女樵夫弛擔縱觀
喜時昇平而公之能閒也。
然世方視公進退以爲重輕
則其勢固未可釋位就閒
故公於斯亭。
不能初志焉。
其所以名亭者。
則益有以見公之志焉。
夫其歸老之計。
不暇出於窮極娛樂
而出於憂君。
則爲子儀者。
可以少俯乎公也。
公歿幾十年
從公胤子都事公。
登斯亭而望焉。
悵然懷公
都事公求余文而記之。
旣以得記公亭。
附名方寸之木爲幸。
而亦讀書義理者。
於公之平生處事
一出義理之正而無資於書者。
竊有所感歎焉。
不辭而爲之言如此
企華堂記
公元1706年
丙戌秋
右揆夢窩金公
以按辛巳獄。
文網譴罷。
平丘之墅。
明年丁亥獄竟。
上復左揆召公
公以其寃之未白。
上書自鳴
而上嚴旨以責公。
公遂引罪乞遞。
盖將以沒齒田里
其所居之堂適告成
公弟農巖先生漢韋玄成自劾詩。
誰謂華高
企其齊而。
誰謂德難。
厲其庶而之語。
而名之曰企華。
盖取堂之所見華山而意實寓焉。
於是自同玄成貶黜父爵而怵然以爲戒。
盖命靖夏而記其事者
公元1710年
累矣。
今年庚寅夏
公始起蟄
右揆還朝
而其求記於靖夏不已
靖夏以爲公之心事
旣已聖上知照
復任三事
方且治道仰成
則公之所自修者已盡矣。
何用以前事爲言。
嗚呼
可以見公之終始矣。
玄成失職
由於失儀
有司擧劾
則亦玄成有以自取也。
而公盖無是焉。
之前事。
盖於玄成不甚類耳。
然公之自同玄成不辭者。
盖公急於自修
不暇較量
而農巖之名之也。
亦以成公志也。
然公之欲學玄成者。
不但在此也。
今觀玄成入相所謂復玷詩者。
其不欣然爵祿之復。
慄然危懼
有倍於自責詩。
其能長保令名
漢賢相者。
有賴焉。
而公有見於此矣。
故其在玄成自責者易。
爲復玷者難。
在學玄成者。
前之玄成爲易
而學後之玄成爲難
夫其易者。
旣已有之矣。
而今日之爲。
又將以圖其難者矣。
故方名堂企華而爲玄成自責
擧世之士。
疑公爲太過
而公不以自止。
及其復坐廟堂儼然百僚之上。
擧世之士謂公已爲玄成
而公之欲爲玄成未已
此公之所以爲公。
而有非小人心所可測者也。
然史言玄成之爲相也。
守正持重
不及於賢。
則雖能卒免於顚
沛。
而其於二詩也。
不能無愧焉。
豈亦過於辭而實未至者歟。
顧今聖上公方隆。
見於前後之批旨者。
以先相國文谷公所以相者責公。
而公所以感激知遇
期於盡瘁
思企前人之業者。
如痿人之不忘起焉。
遂使他日成功被。
使一國萬民具瞻者。
巖巖節彼之仰。
則其爲齊華也
孰有大於此者乎。
是則公非爲學玄成之難而已
又將有玄成之所無矣。
此公之所欲終始自勉
靖夏之樂爲是說者也。
祝堯堂記
爲州
無他山水之勝。
處州東而最以秀特稱者曰七寶山
山之水環山趾合流者曰雙溪
爲溪之最深處
而萃一溪之勝者曰華叟巖。
今副學丈巖鄭公作堂其上。
名之曰祝堯
堂之得名
盖因巖號而亦所以見公志也。
余謂公之不見容於世久矣。
世之排擯斥逐
盡力於公者。
唯恐公之一日安於朝廷
公亦知斯世之不可爲。
乞身以歸。
則是將與麋鹿禽魚
偃息山林澤藪之間。
漠然與時事不相關
而獨其畎畆之願忠。
不以進退有間
其所發於頌祝
見於扁題者如此
於此亦可以見公矣。
雖然
以杜
子美之爲一詩人。
而猶能一飯不忘君。
况以公所受之正。
所造之深。
顧反子美下哉。
獨公之所以爲祝而與封人不同者。
則不可不知也。
所謂壽富多男者。
乃是常人之福也。
使而有此。
何加於聖德哉。
而况此數者。
非所可必者乎。
當時
不受其言。
而彼封人者。
亦無以遂其祝焉。
今公之祝我聖上
則曰春秋之義。
思乎紹述也。
緇衣之誠。
必承夫權輿也。
令君子道長而小人道消也。
令正論獲伸而邪說不行也。
又曰。
無賢佞之幷容而遺害朝廷
無隄防之或弛而生患方來也。
姑息是事
宴安是懷焉。
凡此數者。
足以增光聖德爲人主莫大之福。
聖上可勉必致者。
將見聖上之於公。
無所不受。
而公之所祝願
於是乎獲遂矣。
豈與彼區區小人之祝。
同日論哉。
若然者。
雖使終身退藏於斯堂。
精神之所流通
論議之所施行
將無異於日侍丹扆
訏謨廈氊之上。
國家陰受其益矣。
又安見其身之遠哉。
旣以斯堂祝聖上
而余又以斯言祝公堂焉。
靑川重修
靑川之有倉。
以便委輸也。
倉有舘宇凡幾楹。
圍以
峰嶂
環以大川
明水麗。
居然爲一佳境
或曰
是爲古之邑居
或然也。
星使之所往來
行李之所投泊。
斯舘也爲其要衝
故遂不可一日以無焉。
顧其風雨所萃。
速於就圮。
間嘗屢興而屢廢。
今侯金公莅事之五年
政令有以信於民矣。
則始留意興廢補弊之擧。
而謀所以葺新斯舘者。
於是捐其俸而擘畫之。
腐瓦改摧桷而加丹雘
所以稱其意者而民不知焉。
靖夏適膺掌試之命。
取道于淸。
得斯舘而如歸焉。
盖已容庇而先受其賜矣。
今者侯以識其年月命之。
則有不敢辭者。
竊謂廢興成毁。
雖若有數存焉。
未嘗不由乎人。
夫官有賢守宰而事有難擧之憂。
非其理也。
今者侯以遊刃餘暇。
致力於斯
使其塌然而欲倒者。
一復舊觀
於是乎冠盖無暴露之憂。
行路觀瞻之美
於此亦可以見侯爲政一端
而得侯之爲人矣。
誠使後之繼侯而爲政者。
視侯今日之爲而以侯之心爲心。
則斯舘也可永無廢也。
其或暫廢而必新之
不至於仍廢也。
豈非侯之所望後人者乎。
旣以此復於侯。
而又以其言揭諸壁。
有以來者焉。
雙溪
公元1714年
甲午十月二日
余以檢田到中原
歷訪副學鄭丈於金灘
鄭丈知余定都會於州。
謂余曰。
欲以此月九日
與近邑儒士
作會州之雙溪
可能以其日來會否。
余諾之。
行到鎭川
方伯貽書請相見議田政。
往返未免費了一日
卽抵書於鄭丈。
請退一日
鄭丈諾之。
遂以十一日
午炊。
留下諸邑文書本郡
幅巾單騎獨往
東行二十里。
得一橫嶺
路險。
不可馬行
馬登肩輿
逶迤而上六七里。
始達嶺腰。
是爲雙溪谷口矣。
兩邊皆夾以高山峻嶺
其勢參天
中有一溪
其流甚遠。
而中多白石
到此。
已覺與塵世隔絶
取途山南而行。
逕路險絶
皆出石罅松根間。
若窮而復有。
如是者十餘里。
一溪終始
左右往往巖壁之勝。
令人頗費應接
已而峰勢小開者。
路亦稍平。
復棄輿馬行。
有數三幅巾。
歇馬散坐櫪間者。
問之。
乃是鄭丈客而以事先歸者也。
問鄭丈消息
入山待余已三日矣。
遂促馬沿溪行數里。
得一在路左。
北十餘步。
得一巖盤陀斗臨溪上。
有亭兩楹祝堯堂。
是爲鄭丈所新置也。
鄭丈方與儒士數十人作會
見余至。
其喜可掬
又有金生者爲探勝之行。
聞風來會
余笑謂鄭丈曰。
公之被
召募鄕儒之斥者。
爲幾日而猶復來。
作此因緣乎。
鄭丈向余大噱
向晩
郡人進啖。
與鄭丈及諸儒士共之。
余素不能飮。
被鄭丈苦勸。
不覺少醉。
已又進晩飯
飯已。
與鄭丈散步巖上
討潭勝。
潭闊可百畆
淸澈見底
可數魚行
對岸巖壁削立
樹屛然。
上下有楓之屬。
鄭丈言是處水丹絶多。
春末開花
照爛一壑
尤爲可觀云。
已而四山漸暝。
林木蒼然
新月冉冉潭底
幽淸窈冥
意與境會
鄭丈仍與余論日月薄蝕之理。
夜深
肩輿還書堂。
與諸儒士同宿
書堂者。
亦鄭丈所置。
而命僧徒之者
儒士太半是鄭丈門徒也。
鄭丈又出書堂所藏板尤翁大字八幅
龍挐虎攫
勢極偉奇
翼曉。
又會祝堯堂。
小飮而別。
鄭丈還金灘
余還槐衙
太白紀遊
八月十五日癸丑
詣闕辭陛。
大殿春宮俱賜臘劑等物。
飯後發行興仁門。
關帝廟改服
日西晡。
山城宿開元寺
府尹李叔大成病接見
軍官林哲儒。
滄溪先生從父
與余有舊
出來相見欵甚。
寺僧皆來陪話竟夜
十六日甲寅
將發向崑巖。
曉枕雨聲
卧念行李
不能寐。
遲明冒雨作行出東門。
山石崎嶇
兼以秋雨路滑。
貼鞍而行。
未午。
僅得達於雙嶺水回村。
問許明仲
明仲在焉。
見余至。
喜甚見面
且謂遠別
不可無贐。
間出一詩相贈。
令人殊歎其敏速
仍出京裏
贈行名流詩什
盖已滿一大軸
至此又得明仲殿之
行囊頗覺不貧矣。
歷展雙嶺墓下。
仍向崑巖。
省拜墳墓
少憇午飯
前此以節祀。
楚寶子潤兩叔及明,亨兩弟
期以相見
及至
聞皆在桑林農舍未還。
不可留待
日暮
又難歷見。
急足以故
使之先至陶谷墓下以候。
發行彌勒郊。
雨勢益大。
恐叔輩關雨不能出。
然勢不可桑林矣。
久立躊躇
得樵歸村子
云纔過騎馬四士人。
就中一少年淸且婉矣。
余笑曰。
淸婉者必是子潤叔也。
盖子潤貌美故也。
又問行幾何矣。
曰尙未遠也。
問答間。
得泥中蹄迹。
往往如撒盞。
傔從輩見此譁然以爲無疑
促馬向前
過午陶谷
兩叔兩弟果先在焉。
可知也。
余笑兩叔曰。
見叔面喜。
不若馬蹄喜何也。
兩叔微笑
遂與展拜墳墓
坐語移晷
作信書付其歸。
乘夕發行
夜抵利川客舘宿。
府使金鎭華未上任
十七日乙卯
雨意放晴
早起
少坐於客舘東偏
池亭
亭有垂柳數株。
蔭拂池波
游魚浮沉
飛鳥鳴集。
坐來殊不欲起。
飯已。
作行數十里。
路遇金友仲禮
班荊與語。
日午至陰
以前路站遠留宿
主守金南賮受由不在
病軀初作遠役
憊甚不可堪
數日稍習鞍馬
身亦遂健。
魏文帝所謂日多體健者。
驗之良然
十八日丙辰
黎明
發向長厚院。
遙望川岸。
有簇立者點點鳧鴈然。
漸近可辨。
乃湖郵騎卒也。
水深不可騎涉。
乘肩輿而渡。
登岸少坐。
交替夫馬
午抵可興。
山水甚淸。
翠軒白沙沿浦直。
醜石臨岸欹。
農巖先生山隱帆影
鳥聞棹歌
皆過此作也。
午飯忠州
路轉江麓十餘里。
始入平野
野中有古石塔
不知始於何年。
有鸛棲其顚。
無能取者。
到㺚川。
灘惡舟不能上。
舟人增纜。
盡出船中人。
悉力挽之。
猶然鷁退者數次。
馬自上流泅濟。
晡時涉岸。
登覽琴臺
臺卽五代廵邊殉節處。
撫迹愴然
當時事於土人
不能詳。
有道之而失實可恨
暮投客舘宿。
牧使李聖上京不在
營將李必益出見
十九日丁巳霧雨
蓐食發行
未午抵安保倉。
倉乃延豐境也。
支供延候來待于此
進饌味佳甚。
登盤諸品
皆用松蕈以成而別其味。
欣然放箸
不覺遂飽。
已。
前向鳥嶺。
至嶺底。
籃輿作行。
嶺勢峻絶入天。
馬行
幾與鴈背相參
林樹間映見粉堞縹緲
廟堂所新設置
董役者爲聞慶守李重昌。
李與有舊
見其爲國効勞
頗作知舊之喜。
城門
少憇妓女潭。
日欲斜。
下坐龍湫
吹雙笳於風瀑上。
聲甚嘹喨
樹葉盡飛。
聽之悽然。
湫無甚勝觀。
左右皆卧壁。
下成淵。
垂繩而測之。
爲丈許深。
世以朴淵爲對者妄也。
此嶺一半爲聞慶地。
一半爲延豐地。
前聞延豐。
得一龍湫
下有懸瀑
壯觀勝於在聞慶者。
邑守詩士趙裕壽
爲作亭於其側。
以供行客遊賞
初欲歷探。
及登嶺。
見舁肩輿者。
喘汗如牛。
不忍更尋迂路
佯爲不知而過。
邑吏私自幸賀。
令人竊笑也。
移坐湫南亭閣。
聞慶守已送官酒在此。
啜罷。
替乘幽谷馬。
昏黑客舘
主守出見欵甚。
客舘多諸名士詩板
李尙書玄錫噫吁想見天梯峻。
呼吸應知帝座通。
用事精切
可壓諸詩板
二十日戊午
早行
晴色娛人
飛鴻亭。
前行數十里。
至兎遷鑿崖腹而成遠望
如一線僅可容足。
其下繞以川流
深碧不敢俯視
人之道京者。
其室家有五戒
而兎遷居一焉。
絶險可知
午抵幽谷驛。
督郵
龜出杯盤相待
午飯後。
發向龍宮
暮抵客舘留宿
客舘扁以浮翠。
前帶一川
外環以羣岫。
纍纍髽髻然。
占地取高。
視俯邑閭
入夜見村燈煜煜
星繁珠錯。
都下浴佛日過之。
此樓勝景也。
主守韓宗上京不在
二十一日己未
未明。
發向醴泉
日高客舘
主守鄭栻安東未還。
朝飯
午抵豐山倉。
乃安東境也。
促飯前向安東
日西
登觀暎湖樓
樓面淸湖。
水色蕩動杯案間。
復有山翠入座
佳境也。
下岸東西
邑閭百戶
門扉皆逼湖水
鳧鴨相通
日落
櫓聲咿軋江面
皆近岸村女之返自看農者
又見柴車斜着草岸
令人徘徊忘歸
樓有前輩聞人詩板無數
不可勝記
佔畢齋歷轆柴車夜向家爲可誦。
此樓外。
聞有臨淸閣者頗稱勝。
又有太師廟以古迹見稱
而行忙未得歷覽
簡齋所謂行李幽討者也。
暮飯客舘宿。
府使李正臣出見
樂督郵尹趾禧來見。
二十二日庚申
早發。
午抵禮安
主守李涵上京未還。
午飯後欲發程
倦極
難於作行。
留宿焉。
客舘前有一大溪。
入夜倚枕。
灘聲忽揚忽抑。
燈火明滅
意殊悄然
二十三日辛酉
早行數十里。
愛日堂。
堂卽李聾巖賢輔慈闈室也。
亭僅三楹
倚巖而成。
欄窓俯水。
龜魚皆息瓦影
亭角四面
用鐵維持
風至兀兀欲動。
亭傍有小石池。
亭後又有石臺
可觀
亭西院宇
入謁有眞像。
生氣逼人
寫照之妙。
所罕覩也。
復行一牛鳴地
陶山
將近洞口
縣吏告弭笳吹下馬
入坐講堂
少頃
院儒三人出迎
引入廟庭
焚香再拜
趨出
復與諸生對坐。
諸生各出酒杯接風
禮安啖亦繼進
杯行
不覺微醉。
院生中有金璍者能文有識
頗能道老先生舊事
講堂外。
先生所嘗處書堂
墻壁宛然
室中璿璣藜杖唾壺等物猶在。
令人肅然起敬
院儒言壁間曾有先生手書近思數十古迹
一院最。
後因塗屋。
令一儒董之。
誤以新紙夾之。
烏有矣。
言先生所嘗用硯子。
亦爲過客所捲去。
余聞極惋歎
因笑謂院儒曰。
古迹可惜
不如手書
而兩士之罪過
當以無情見恕
院儒亦笑。
書堂東。
有古三章
大各十圍
云是先生所手種。
盖亦百餘年物也。
摩挲歎息久之
仍步繞玩樂齋。
所謂雲影天淵兩臺
臺皆臨水。
石成之。
先生杖屨盤桓處。
兩臺之勝。
雲影似微遜於天淵
徘徊撫樹。
懷仁智之風。
遂至忘歸
院宇行數里。
先生墓。
歷謁。
暮投奉化客舘
主守趙叔正禮尙未上官
豐基郡守李禎兼官來。
夜與相見
是日家信皆安。
二十四日壬戌
發向太白史閣
是日早霜
峽路凄寒
初御裌衣。
忽念太白淸凉
楓色正好
意覺飛動
但時於峽田。
見抱泣敗穗殘殼者。
殊極傷念。
未午至山足
緇徒數十人
肩輿相候
仰視所謂覺華寺者。
縹緲山腰
史閣又臨覺華之上。
洞門馬輿行。
高林夾之。
枝幹𣘨橠。
上不見天
循溪十餘里。
水碓
鳴聲甚悲。
路盡始得山門
無他勝觀。
屋宇近五十楹。
居僧逾數百。
庖庫廁湢廊院相接
僧輩無他苦役
不下山而衣食自裕。
盖爲守史閣
官多庇護故也。
有性敏者收詩甚多
李光仲,李煕卿詩來謁。
與語可愛
飯已。
仍以肩輿史閣
石路危峻
如附桔槹而上
俄於樹端
見彩桷翬飛
史閣也。
閣繚以墻。
墻東一屋
卽蓮僊臺
史官曝史時所住處
而入番參奉之所常與守僧留者。
遂行四拜史閣外。
啓庫鑰奉審後。
留宿僊臺
臺西刳木引泉。
兩大槽受之。
淙淙可聽
作家付郵卒。
二十五日癸亥
曝晒於蓮僊臺
數日適晴甚。
天氣
暄暖無片雲。
終日以帽袍坐石砌。
繙動冊子
寂然無人聲。
時有飛禽遺影而已
二十六日甲子
曝晒
早起
僊臺
望之天南諸山。
滚滚若波奔浪裂。
淸凉十二峰秀色尤異
若可相招
曾見舊僚李光仲記僊臺早景。
以爲朝起淸凉
一道雲。
須臾遍羃諸山脚底。
便成銀海
一生無此奇觀
盖李誇雲景如此
而余則又以無雲而奇。
造物故設此前後兩觀
以餉吾兩人
意似不偶然也。
初欲入山黃池
史閣尙爲二百里而遠。
且以山多虎狼
敢往
夜席蚤蝨
不能交睫
燃火驅之。
須臾復至。
遂捨枕起坐
使寺僧執燭
題詩達曙
嗜睡者殊有苦色。
二十七日乙丑
曝晒
畢納三十六樻于閣上樓。
封識如舊日。
在辰。
籃輿絶頂
禽鳥聲。
皆在履舃下。
僧言日晴可望鬱陵島。
是日雲陰不見
少頃
風作長林
大木軒輊𥳽揚。
從者抱持大石自定
俟風止徐下。
歷訪金僊庵。
庵構絶壁上。
木皮盖之。
煙火冷落
非人境也。
有僧曳破衲出肅。
訪先余過此者
無有焉。
可知幽深也。
壁下有井。
其淸可鑑毛髮
僧言霖旱無溢縮。
亦可異也。
緣磴而下五里
行垂
蘿中。
時從肩輿上。
手接蘡薁啖之。
入口卽消。
其甘若醍醐然。
余嘗評品諸果。
蘡薁獮猴桃上。
家姪昉爭之以爲不然
盖余於味。
多取淸者。
昉則取厚者。
一杯盤至。
必先進果。
而昉亦已據肉。
盖口性然也。
昉之不捨獮猴桃者。
以其有肉氣也。
方摘食時
忽念昉疇昔語。
不覺口裏喃喃作罵聲。
過棲雲庵
昏黑
下覺華寺。
夜宿佛殿西寮。
燈火耿然。
風鐸時鳴
心淸不能成寐
舊見農巖先生詩。
有自起問香盤之語。
不知香盤爲何物。
於此寺見之。
削木略如盤狀。
環斲而凹之。
若紐繩索者而爲五節
香屑其中而燒之。
每盡一節
輒應以寺磬
卧看靑煙繚繞榻上佛。
良久
香盡煙滅晨鐘已動矣。
是夜適無睡得見此。
亦可喜事也。
二十八日丙寅
早起東僊庵。
山石犖确
拾級而上
時於松間
楓葉深赤。
悅人意。
到寺。
寺僧宏勒上人持紙求詩
爲書贈曰。
喜相逢乞詩處。
免敎看我作官人
上人問曰。
爲何意。
余笑謂曰。
欲共忘形骸。
結師爲方外友
以爲吾榮。
可無阻乎。
上人笑而頷之。
日下舂。
下山奉化
少坐路傍寒水亭。
亭卽權姓人所有也。
臨溪設檻。
華潔可愛
檻下鯈魚方會
投飯。
見人影避之。
午到客舘宿。
二十九日丁卯
蓐食淸凉
是日早霧雨。
妨於山行
意殊未快。
將近淸凉
忽然澄霽
從馬望見山中草木
一一可數。
復有白雲千丈
蓮花峰舞下。
此興甚欲狂。
於數里外。
遙見皁盖乍見乍沒。
相近不見
怪問之。
宣城李友涵爲迎余行避路也。
下坐路傍。
請與相見
李引一士至。
全進士致龍。
客中得此二故舊作遊伴。
亦可喜事也。
仍共往孤山琴家亭。
映帶湖水
蒼壁列立如屛
翠篠丹葉
羅絡蒙綴。
畵圖所不及。
湖面僅容短䑧。
不甚深。
覆溺憂。
爲遊淸凉山首途一勝
少憇
行廚午饌
日斜入山
所目益奇。
重巒疊嶂
面相迎。
谷口多楓
鳥聲四五里不絶。
昏黑
蓮臺寺宿。
初以晒史異他星使
欲以白衣作行。
下吏苦持其不可
至是始屛袍靴
換着幅巾道衣僧鞋
盖爲明日山行故也。
九月一日戊辰
寺僧山行請行
盥洗畢。
李友全生乘肩輿。
上御風臺
臺在金塔峰腰。
望見諸峰對聳。
淸秀莊嚴
冠珮之士俯仰拱揖
近者如欲語。
遠者若相招
態貌非一。
盖此山山勢回複
岡巒相蔽。
他處見之。
得一峰。
已失一峰面目
於此臺。
遯隱
嘗以米南宮拜石爲丈
笑其顚狂
今余得離囂聒
對此世外莊士
直欲終身侍立以無去。
不但元章一拜而已也。
臺步尋致遠庵
所過石路劣容一足
俯視掉慄
路傍有風穴
古石嵌空作竇。
上漏天光
中有小石佛。
極妙璺。
倒揷靑林文篠。
下垂鸞尾
風至
飄拂低仰移時
穴傍有泉。
不勝二甒。
名曰聰明
飮之。
能使人聰明故云。
李友欣然一瓢飮之。
僧言盛夏時
或見靑白小蛇於此泉。
李友深悔其飮。
終日不釋
可爲一噱
得一勝。
余輒以杖履先之
縣吏輩至或失余所在
頗病之。
及見其對境叫奇。
興發
又皆竊怪焉。
至致遠。
破龕塵佛。
境甚荒寂
佛前爐灰
時見鼠印迹。
盖無僧久矣。
壁上題名前輩
聞人甚多
退溪先生以下
不可勝讀。
繞至彌勒殿。
絶壁而起。
殿後削立千尺
勢甚奇壯。
崖後又有奇峰。
夏雲倒垂欲墮。
平生所見
無此峰巒
一山之最勝處
非宿具靈根者。
不能遊也。
坐石臺。
山僧於林間得霜果而進之。
粗可療飢
日午
籃輿滿月庵。
庵在此山絶頂。
自庵小西。
有臺曰滿月
下臨絶壑
危懔不可久立
各據松根而坐。
俯指蓮臺諸刹。
歷歷皆在眼底
少頃
飛雨斜墜。
聲在山木
回視
袖。
已濕盡矣。
方欲催歸而勢忽微
盖過雨也。
俄見遠雲漏斜暉
漸入谷口來。
遠近楓崖色相映發
千頃紅錦焉。
僧言前峰蓮花
正靑
葉大如盤。
盖類明月山旱蓮花而靑爲可貴也。
大抵此山之勝。
奇在峰巒
而病在欠水石
造物者其亦有遺技乎。
抵暮。
還投蓮臺寺
是日
永嘉太守李正臣致書相問
雙笛一壺遊具
人歸裁謝
夜與李友全生對宿佛龕下。
京洛舊遊
夜意極凉。
小雨
談罷。
悵然各懷出山之愁。
二日己巳
出山歸路
肩輿甚駛
欲少留不可得。
須臾出洞門。
至孤山亭
李友全生分路
別名山
又與故人分張
懷殊黯然
幾至不可抑。
歷訪龍壽寺。
寺卽禮安名籃
殿宇宏麗
亦有林樹之奇。
前至洪亭子。
榮川支供已來候。
方食。
村塾兩學童。
各以所作來謁。
年可十二三。
文采爛然
異問之。
農巖先生姓族也
勸去都下
受業於三淵。
兩童皆以欠騎糧辭之。
亦可惜也。
暮投榮川。
過山川明麗。
居人瓦屋
亦罕不設髹彩者。
榮之號名以此也。
夜。
主守朴泰翊出見
是日家信皆安。
三日庚午
龜鶴亭之勝。
往訪焉。
亭在郡西里許。
臨長川
喬松脩竹
庭設短墻
墻外鑿石引泉。
流觴處。
宛然幽致
主人韓姓者出見
誇亭勝不已
惟恐過客不甚賞。
亦覺多事也。
亭有柳西厓詩板記亭之勝。
過客屬次者甚衆。
仍訪靑巖亭。
亭卽權忠定所有也。
平地卧一大巖
盤陀穹嶐
巖上置亭六楹
繚以飛欄。
鑿巖爲池以環亭。
種荷百本
最宜盛夏
又作小石橋以通往來
宛如畵圖所見
亭中方會客。
聞余至。
引去
余爲請見
稍稍復集。
中有一士曰權蘗。
自言於忠定爲七代孫。
且言忠定先祖文節公契頗密。
忠定爲榮川時。
文節公御史中丞過焉。
累日會。
見於忠定日錄
盖與余有先契者也。
見余開懷與語。
意殊傾之。
亭有退溪先生詩板
權生言次先生詩者。
前後無慮百家
而至落句盤字。
皆押以盤谷之盤。
無能出新意者
吳尙書道一詩云膾進池荷葉似盤。
大爲時稱賞云
語間不覺日斜
亭影忽倒池心
游魚時裂鏡面躍出。
銀刀玉尺
見此兀坐忘歸
從行吏卒
見余方得意
不敢以行忙告。
暮投浮石寺宿。
劒堂
四日辛未
飯已。
遍遊寺中。
始創勝國
百年間。
廢興不可數。
不甚鉅。
制作極其工麗
鐘樓經閣。
繚繞相接
出入易迷。
寺西有一殿
名曰極樂
甍角入雲中。
一軀金佛
自頂至足
可五六丈。
壁畵神鬼極雄。
殿外西壁
有黃孤山所書一絶
歲久漫滅
過客便以墨完之。
今成贗物矣。
步至寺後小庵。
中設相師示寂像。
外有三株樹。
名曰僊飛。
花葉如杻。
能開三色花。
僧言義相示寂時。
植錫杖於庵外曰。
當生枝葉
其未枯時。
當是吾不滅時也。
今至千餘年。
此樹猶榮。
不知師尙在何方間也。
壁上退溪先生詩板
以證其異曰。
杖頭自有曹溪水。
不借乾坤雨露恩。
則盖非獨僧云也。
窮冬葉落。
過客欲驗其生枯。
便爪其膚。
滿身瘢痕
亦此樹之厄也。
下坐聚遠樓。
不甚高。
山川煙雲
皆在几席間。
盖寺之最勝處也。
樓後板閣
高僧十八神幀。
厖眉下垂
目光烱然照人
儼然可敬
解脫門小西有龍井
深不可測
井傍聚沙
龍食沙。
僧言義相創寺時。
驅使龍神
以此沙。
異蹟也。
每値旱禱雨此井。
輒有應云。
寺爲嶺外名籃。
遊屐麏集
居僧至有欲毁敗古迹
以阻來遊者。
可見其苦厭也。
日午下山
白雲洞書院
安文成公裕所安也
外有景濂亭
溪水繞其下。
間以蒼壁
瀟洒可愛
講堂藏先聖眞像。
傍列七十弟子十哲
皆具冕服
他州所無。
但畵不甚妙耳
又有文成公像。
入謁
院中古迹
退溪先生創院時所上相書
書卽先生手筆
幾累千百言。
尙無一字損者。
午飯順興。
主守申必淸出見
暮抵豐基
主守李禎出見
宣城李友馳使相問
五日壬申
籃輿竹嶺
不甚嶮絶
逾嶺爲湖西界。
連源人馬已來候矣。
遂替馬取西南小路
舍人巖。
巖色蒼赤矗立千尺
樹屛然。
逬根交絡其上。
前有盤石
可坐數十人
溪水環焉。
佳境也。
壁面題識黥刻幾遍。
盖皆好遊者。
前至雲巖
巖比舍人益幽。
絶壁農巖先生題名
讀來愴然
舍人至此
題名者必自刻
刻必施丹。
自爲久遠如此
先生不然
歲久畫漫。
輒爲見慕者所完。
猶若新。
此亦足以先生也。
仍向三僊巖
先至中僊
遍壑皆是白石淸流
郡妓琴歌者候焉。
下坐
自發彈唱
余意欲屛之。
微諷左太冲非必絲與
山水有淸音之句。
彈唱不解余意
謂將和歌
愈厲其喉指而進。
不覺絶倒
問以三僊優劣
則有對者曰。
中下爲最勝。
余殊不信
飯已。
促輿以往
溪行四五里。
始得窮源
一巖盤陀當中
高可丈餘。
上下蒼石
其平如席。
流被
公元1724年
如縠文。
時遇石激越。
行宮商焉。
左右多奇巖。
有如屋宇者。
有如帷幕者。
有如置階級者。
有如屛障者。
一一蒼潤透骨
半點土氣
余見此。
不覺叫奇。
始知向之對余者。
在於求石之白而遺此巖之好處也。
坐久。
庵僧以一詩軸來謁。
中有遂菴一律
詩中盛言上巖之勝。
上巖之顯。
二巖之後
農巖此時
不知有上巖
中僊而止。
故其詩有駐馬望溪源。
靑山足雲樹之句。
盖恨不見之辭也。
後十年
遂菴見而告人。
此巖遂得以顯。
而以境界幽深
遊屐罕到。
不如二巖之顯。
世間事固多類此者。
非獨山水爲然也。
歸路歷訪下巖
其勝可與中巖上下。
徘徊
不覺日沒
官吏山多虎狼傷人
聞此意殊怯。
列炬而歸。
路出山谷間。
磊磊馬足
忽聞馬後撲碎聲甚急
問之。
乃郡妓墜琴也。
夜深
丹陽客舘宿。
主守呂光周時上官
是日家信皆安。
公元1714年
六日癸酉
遊島潭。
先訪農巖詩所記路傍石竇
竇無甚可觀
盖以農巖詩而名者。
至江岸發船。
左右人家。
高林淨堤。
雞犬隱映
間有刺艇而挽罟者。
怳然如造異境
已而舟人報船近島潭。
擧首望之。
遙見三峰亭亭列於波上
鴈序然。
少焉舟至其下。
中峰勢最
壯。
高可數十丈。
左右兩峰
亦各十餘丈。
皆拔水而起。
不容寸土
舟行出入其間
勢如擲梭
互相逃閃
變態無窮
沿洄時。
棹力少倦。
輒以官酒勸之。
遂得盡意
峰上松栝
曾見李兄德壽
言三淵舟過此潭。
峰頂棲鶴衝船而起。
不覺船頭起舞翩然
盖亦奇興也。
泝至石門
門在湖邊峰頂
隱若偃虹。
余欲窮其幽深
振衣而上
叢篠沒屐。
中通一蹊介然
僅可尋。
石上僊人田。
井井經畫
蒼苔被之。
宛成綠疇
疇間有泉沮洳巖罅溜下
寂歷幽響
靜坐少憇
壁間有蒼鼠長尺餘。
出沒窺人。
又有驚禽墜葉紛然打衣。
神思悄然
少焉日斜
徐步下山
船中人皆熟睡
呼號方覺。
余笑問曰。
曾夢羽衣僊否。
中有郡妓慧者輒對曰。
但能醒見。
未曾夢見
盖指余爲僊也。
丹陽素稱山水
此輩文士遊者爲多。
能有如此口氣
亦郡之一勝也。
石門小東爲隱舟巖。
多故舊題名。
日落
回船而下
回望三峰
隱隱漸滅。
悵然若有失也。
還投丹陽客舘
是日堤川守韓璛以兼官來。
與之相見
堤素以義林池稱勝。
滄浪洪世泰蛟龍抱子深中卧。
菱芡連根淺處生之句以問之。
韓云殊不如詩。
未知果信否
七日甲戌
鳳棲亭乘船而下
是日無風
波平如席。
白雲靑嶂
遠相映帶
終日如行畵圖中。
意殊自得
舟至降僊臺
臺可數十尋。
疊石而成。
臨江流。
登望良久
見臺後峰頂。
白雲數片。
徘徊不散。
鸞鶴翔舞
復聞高松散籟。
如度琴曲
佇立怳惚
若有所候焉。
將近龜潭
舟人告褰篷。
蒼壁直聳上入霄漢
秀拔奇壯。
不可名狀
江流至此
亦𣿬爲深潭
幽黯莫測。
如有神物秘焉。
始遊島潭。
造化之鍾奇。
無以過之。
及見此潭。
始悔前言易發
盖如劉夢得之見太華九華耳。
世人欲以兩潭作對
至或謂島潭勝之。
山水間眼目之難精如此
未免爲之一歎
舟出潭口
望見遙峰簇然相扶
勢若逬節者。
問之云玉筍峰
盖名其形也。
丹陽至此
峰壑皆面西。
舟行初見其背。
未覺其爲勝。
岸轉頭回
不覺拍手叫奇。
盖其前後之異態如此
少焉丹丘門。
風船已載支供來。
飯後發船。
所過灘瀨無數
北望桃花凌江諸洞。
林木翳然
極有幽想。
恨不得舟遲以盡所歷之妙也。
舟中農巖先生丹丘錄。
每過諸勝。
輒以其詩驗之。
一字浮實
前輩爲詩之不欲過實如此
可爲後人法也。
日昃淸風
入見主守金叔鼎臣翛然齋。
金叔開尊軟脚
夜深
曉歸凝淸閣宿。
八日乙亥
淸風
飯後登寒碧樓。
樓泛空明
屛山一疊
其勝可在暎湖之上。
丹雘新施。
江山映發
屛山有風巖水穴。
飯後。
刺船先訪風巖。
纔近其下。
衣袖飄擧
有竇䆗邃。
始入匍匐
已忽空洞可立行。
使從者三人束火而入。
戒以每盡十步
輒叩石作聲。
漸入。
聲漸不聞。
良久
始返云行石壁幾數十步
得一大竇
風水蕩潏
深黑不可測。
左右蝙蝠亂飛爭來打火
心動不得窮之。
盖亦異境也。
自風巖小西爲水穴
水盖自風巖暗泄者。
二穴屛山之勝。
農巖曾有詩記丹陽石竇
不及二穴者。
山川之遇不遇也。
屛山起小寮。
寒碧相對
昏曉
鐘磬與郡角相應
前守芝村李丈所置也。
自作庵記以識其創始之由。
周覽旣久。
廻至沙岸
遙望寒碧月觀水諸閣。
懸鏡中。
下人往來
與鳧鷺相雜
佇立久之
日暮
還宿凝淸閣。
初期詩士李聖源於兩潭間。
失約不至
未免遊事中一缺陷耳。
九日丙子
發行船。
過問詩人李天㘽於江北岸。
李曾農巖先生
四郡諸勝。
有詩成一集。
年六十餘矣。
頗能道農巖作宰時風流。
言先生去後
吳尙書
道一爲是郡。
對境吟哢。
意興初甚豪上
及見壁上先生詩。
熟睨良久
不覺擲筆自沮曰。
何以能作如此語。
與語移晷
船人以路遠灘惡促行。
解船而下
是日微雨
舟中遠鴈
意思悽然。
從行郵卒。
亂折江岸菊花
與作節意。
爲之飮一杯
黃江酒屛院。
午飯
訪遂菴權丈。
昏黑
忠州客舘宿。
主守李聖出見
是日家信皆安。
十日丁丑
忠州
午飯可興。
宿陰
主守金南賮出見
初作是行。
金道以爲余勸遊劒巖。
巖盖忠之甲勝也。
初欲於歸路歷探。
及歸不復問。
盖遊四郡者。
當先遊劒巖。
若先四郡則劒巖已意闌矣。
譬之飮食旣飽。
八珍粱肉之美
鮮有不吐棄者也。
以此告來遊者。
十一日戊寅
早發抵利川客舘宿。
送書許仲玉兄弟
夜深始至。
燈裏搜余行詩什
劇讀互評。
達曙閧然。
倚枕聽之。
往往有能中余意者。
十二日己卯
利川
午到崑巖。
省拜墳墓
暮投慶安驛舘宿。
驛本無舘。
御醫方震夔爲督郵時所創。
潔淨洒。
過客意。
色垂庭。
菊花弄影
孤吟不能就枕
十三日庚辰
早發。
午飯德逢驛。
昏暮入城復命
歸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