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x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题跋
题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03H 页

昔者子路言志。见哂于夫子。岂不以为国以礼而其言不让耶。故曰能以礼让。为国从政乎何有。圣人之贵让如此。余观伊川先生年十八。上仁宗书。其自任之重。虽贲育有不可夺。其于让道。抑恐有少损。其言曰不私其身。应时而作者。诸葛亮及臣是也。汉武笑齐宣不行孟子之说而不用仲舒。隋文笑汉武不用仲舒之策而不听王通。二主之昏。陛下亦尝笑之矣。勿使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盖王道之必可行。如谷之可食。无复致疑。然世易今古。俗尚顿别。虽三代之迭兴。犹不免有所损益。变以通之。未尝胶守往辙。岂非因时之所宜而为之制耶。道之不行殆二千岁。后儒但从古纸上寻觅。不过谈龙肉而实未得一尝。虽使猝然当之。必将有龃龉矛盾。已不胜其纷纭矣。且驱排一世。兀然独守吾所知。则其衅罅旁伺。蜂窠蚁穴。安得以防诸。是则志未及伸。迹已堕坑。将无裨于世道。而为身命之害。则有不可悔者矣。伊川能熟揣于长夜之中。独唱于众咻之间。而保无颠沛之忧耶。况又曰陛下大用之。行而不效。当服罔上之诛。诚使时君为尧舜而满庭皆夔龙则其说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03L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04H 页

此书所论。必指主丧者不成服。而丧所并阙奠馈。延至累月之久。而人情有不得不然者也。恐非谓壹是皆如此也。凡丧在此月而服成于后月。丧在此岁而服成于后岁。又或家贫不能办庀。延过十数日。至于后月而服成者。其练丧及除服。未闻有从成服日数起者。此何异例。然则成服虽曰太晚。若成于月中而不至久延者。宜准贫家久而方成之例。练丧及除服皆从丧日。设若延至累月之久。服衰日短。人情不近。却宜准此书所论从成服日数起也。至于练祥。其并阙奠馈者。宜亦准此书所论。而其不然者岂可因除服之故。而无端延久不举乎。死者之丧。生者之服。自是两般。故曰祭不为除丧设。此则前已备论矣。或疑主人不练服而犹举期祭则练为虚名。此盖以常道言也。期而当练。以名其祭。或事变而当练不练。不之计也。纵曰主丧者不练其服。岂非当练之期乎。若必欲从主丧之服而方举二祥。则是丧或有四年五年之久。而又或有既毕还设者矣。岂非惑乎。
跋欧阳公春秋论
按诸侯立而未逾年则称子。犹不成为君也。庄公三十二年冬十月子般卒。般已立而卒。以其未逾年。故不得为继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04L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05H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05L 页

跋刘共父行状
朱子代刘玶述其本生兄珙行状。末乃题曰从弟玶谨状。后人咸以此为据。凡本生父母兄弟。皆作从子从兄弟之称。已成通行之礼。以愚观之。实有可疑何也。玶出后于其季父则于属为从弟也。从兄弟相为服大功。而兄弟之出后者亦大功。则其制服亦等也。设若出后于再从三从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06H 页

穆陵御札跋
我曾王考贰相公仕 穆陵朝。为名大夫。万历丁酉。差谢恩书状官朝京。 上赐手札。维赆多仪。其原隰驰驱之劳。诹谋度询之托。意溢于言外。盖是时海寇再煽。浮说胥动。噂沓背憎。至谓朝鲜贰于倭。事将难测。幸赖明天子不之信也。下诏诞诰。十行慰抚。申之以长策保邦。是行也将有以悉㬥本国情实。不但为亟谢隆恩。其任不轻伊重矣。公呈文礼部。反覆累千言。使华人晓然无疑焉。今遗草尚留家藏箧笥。可考而知也。诗云驷牡騑騑。周道倭迟。王事靡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06L 页

陶山道脉帖跋
陶山道脉帖者。李仲宾之所集也。以退溪为首。其诸门人西厓以下显名及后来旅轩,愚伏诸贤。咸在编列。而惟取简牍。盖东方儒术之盛。后退溪而无退溪也。先生之殁。殆近二百年。而执经者莫不祖此。比如君子垂荫。孱孙弥远。典则虽替。而其故家馀俗。往往犹有可徵。故由今日追仰景慕。如末裔之尊祖。当时及门亲炙诸公。又有似乎族姓之尊属。裒然可敬。其手泽精彩。于斯不泯。合以观之。必将有油然感兴矣。然则此帖便是宗门世谱。而于儒者事不为无助。但恨其世无适孙行耳。
跋五贤录
余从洪君某甫游。某甫示余其伯氏公所辑五贤录者。余览而知用意之不易也。夫思其人不见。必欲得写影之肖似也。其体肤毛发之间。一分有未该则莫不为之咨嗟叹惜。慕之至也。况其言行之可则可像。比彼体肤毛发。已大矣。一事不举则一理有阙。其流风馀韵。幸而未泯者。在后学。宁可不尽心乎。世之记载五先生实迹。亦颇有之。今合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07H 页

跋南冥言行录
南冥先生。高尚之士也。其言槩多高苦而伤刻。谓郑圃隐一死可笑。仕恭悯三十年不去。以辛朝为王出也。则佗日放出。己亦豫焉。十年服事。一朝放杀。后日之死。深可未晓。此废心论迹之说。未有得其实也。圃隐为丽氏死。其于圣朝为何如。而开国十年。便加褒崇。此圣朝之睹记而心赏之也。至今世远事湮之后。依俙立论。臆断其得失。或者过耶。退溪之言曰世之好议论喜攻发。不乐成人之美者。哓哓不已。每欲掩耳而不闻。后圃隐而知其所存者。惟退溪耳。李宏仲记善录。录退溪之言曰当时继立者虽辛氏。而王氏宗社未亡。故犹事之如此。如牛氏继立而纲目不斥王导。正得此义。此恐记者之误也。其或先生难于为说。而微辞托言耶。夫牛继马。后来史笔所断。非当时公诵如此。若真如晋氏嗣绝则徒诿其宗社之未毁。而区区縻禄于异姓之朝。岂义之当然乎。彼王导特一贼臣。本无与国存亡之志。纲目不贬。未必为宗社之不亡。安得比而同之。且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07L 页

书南秋江事迹后
圣人不得中行而与之。亦有取于狂。为其进取也。将导以进之。非止于狂也。苟其失中。一毫之差。弊流无穷。圣人奚取焉。秋江公非不嶷然峻烈。抑未免乎太过。这样人置之颓波委靡之间。煞有增激振刷之效。律之以中庸则骇矣。昔伊川十八上书。自比于诸葛。诸葛之不私其身则有矣。抱膝长啸时。未闻有不待招之心。此实伊川少时事。然其所论莫非世道之长算也。当昭陵之未复。不过一事之失。何与于布衣。而亦挺身尽言。况此关在先朝。固有未敢者。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08H 页

书金仁山岁差说后
尧典小注金氏曰岁差之法。当以七十三年者为稍的。尧时冬至日在虚七度。至月令时该一千九百馀年。月令冬至日在斗二十二度。至本朝初该一千七百馀年。冬至日在斗初度。今延祐又经四十馀年。而冬至日在箕八度矣。按尧时日在虚七度。月令时日在斗二十二度。则其间一千九百馀年而退三十一度。大约六十二年而退一度矣。月令时日在斗二十二度。元初时日在斗初度。则其间一千七百馀年而退二十一度。大约八十一年而退一度矣。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08L 页

书启蒙翼传
按启蒙为老阳者十二。为少阳者二十。为老阴者四。为少阴者二十八。阴阳各三十二。是则适均。而占者只观其动爻。老阴比老阳为三分居一。凡阴阳画各百九十二。虽曰迭见无定。其大数则可见。其得占阴爻者。盖亦三分居一也。固是可疑。且二老合十六。二少合四十八。老比于少亦三分居一。卦有六画。槩以揣之。一卦之内。动画居二。宜乎乱动者多也。此皆未深谕。
朱子占法。每卦六十四变。与焦贡易林合。虽若奇妙。韩邦奇已有非之之论而退溪从之。以愚观之更有可疑。如乾之姤。初爻变固占勿用之象。又如之遁之讼之巽之鼎之大过。虽曰以上爻为主。而亦许下爻之同占。则其占勿用之象者六也。又如自他卦来者。自复自遁自讼自巽自鼎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09H 页

易始于伏羲。其始必首乾。意者伏羲建子为天统矣。纬书亦云伏羲建子。神农建丑。黄帝建寅。夏后氏宗黄帝。殷人宗神农。周人宗伏羲。今以三易之说推之。理或有之。又以尚书月正元日之类推之。尧舜之世。亦建寅为人统。其亦循用连山之易欤。是未可知。周虽天统。而其平王以前见于六艺之文者。莫不因夏月之名。则西周建正。不过损益行政之制。只数从此起。非易时月之名也。夏商之易。疑亦类此。若统于地则其服色官名之类。皆主于坤。统于寅则服色官名之类。皆主于艮云尔。岂有数易之卦而先坤先艮之理乎。记所谓坤乾者。愚未敢深信。或疑此指泰卦而言。此安知其必非乎。
费直之易文王周公之辞。则只书于画卦之下。自十翼以下。但以一传字加之而无彖象文言曰字。疑古易如此。然初上九六二用之语。决非后人之杜撰。而费易亦阙此。非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09L 页

易举正见于洪迈所录只数十条。余于陶九成说郛得见全书。盖马端临福州道藏中所见者是也。合为百三条。间多有极有理者不可泯也。今大传中既济彖传注。只采一条。则其馀并在所弃矣。意者易解既经程朱之定论。则其纷纷异同。等是为儒家之所斥耶。然今文中孚彖传。鱼与虚为韵。小过小象传。上与亢为韵。恐无所误。郭氏之录。其不可专信如此。且不论郭之得失如何。易经独未遭秦火之燬。然王郑以后颠倒错简如此。据戴记经解。分明有脱简。又据先儒刊定阙文误字不啻多矣。是岂皆吕政之所为乎。宜儒术之知愧矣。
子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爻象动乎内。道有变动。故曰爻。爻即画之变动者也。今以不变七八之画。通谓之爻则误矣。互体之说。原于康成。据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陈侯之筮。分明有此义。且据系辞。舍其初上。专取中爻。只言其二四三五则互体之所以起也。愚按未济初六象传极字。当从拯字为是。涣下体坎也。故初六云用拯。与此同例。而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0H 页

双湖论尚变之义。谓遇事之来。动以应之。必先随意所发。主在一卦。又就一卦上随意变爻。看变得何卦何爻。一如筮法而断之。遂引左传宣公六年王子伯廖及十二年智庄子两占为證。此害义之甚也。若然即后世术家风角鸟占之类。而彼尚有风鸟之所托。此又不尔。只使人臆度信口肆意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间。言者无准。听者不信。圣人其肯乎此耶。郑公子曼归欲为卿。无德而贪。故伯廖据丰屋蔀家之象以戒之。不过者谓其不久也。晋先縠以中军佐济河。据否臧凶之象以戒之。若以此为动尚其变则固无不可。谓随意定卦。就卦看变。一如筮法。则只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0L 页

彖象。文王周公所系之辞。易文所谓彖曰象曰者。若谓彼彖象之义如此云尔。则文言者亦合释彖象者也。此又文王周公之言如此云尔也。然大象亦云象曰。此果何指而言哉。愚谓乾卦文言。在小象传之下。其为孔子之言固是无疑。文言者恐其初只在系辞中。如上传八章及下传五章之类。诸卦或只言一二爻。惟乾坤备论彖象。故后人摭以附于本卦。其佗则否。今亢龙一节。尚留在系辞中。可以验矣。既附而与彖象有别则加文言字以别之。子曰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即文言之注脚也。按费直传云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盖古人通称十翼为文言也。子曰系辞焉。所以告也。此指前圣之事。夫子不应又自名其书。则系辞之目。亦必后人之所加。此何以异哉。然司马史及艺文志。别有文言之称何也。文者文饰之也。言者古之善言也。马氏所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者。非六篇之名也。即序其彖而系其象。说其卦而文其言也。班氏所谓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者。即为彖象系辞及文其言而序其卦也。盖孔子之书。其初只是一目。而十篇之中或有释彖释象者。或有文其言而说其卦者。其例不一。又以篇简之重。分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1H 页

杀牛不如礿祭云则知礿祭之不杀牛。文王西伯也。其祭岂有不杀牛之理。此又可證旧说之非。
经解者即小载记。小戴是汉宣帝时人。纬书出于哀平间。张衡已辨之审矣。乌可以经解为出于纬书耶。今记孔疏以为系辞文鲁直之言盖本此也。意者当时尚有可考者耶。
订易跋
人有万善。莫非天教。天非有提耳之命。示之一贯。圣神者承而辅相曰易。三百八十四爻。乃其总目。凡经礼威仪之至繁至缛。孰非其条理。故君子上达知性知天。根株枝叶。一理该通也。孔子曰我卒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始信小事大事舍此奚可。擿埴如吾辈。即日用而不知者。宁不愧惧。是以君子之用易。言则尚辞。动必尚变。字考句诠。反覆敬受。无殊乎函席之唯诺。庶几违道之不远。六经四子与古史之直道正行。孰非对越中流出哉。今为学之方。亦宜就前言往行。必推寻其所祖所述。彼此勘合。捃采对同。究到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1L 页

跋心性直指
心性直指者。皇明林兆恩之所著也。其心法有艮背行庭。其艮背心法者。背者从北从肉。乃北方之肉也。北方属水。故今以北方之背之水。推之以南方之心则火矣。火阳也。南之而居前。水阴也。北之而居后。今以心之火之南而洗之以水之背之北者。易所谓洗心退藏于密也。五脏皆丽于背。心既背而水之则心清净矣。其行庭心法者。天之极上处至地之极下处。总八万四千里。而吾身一小天地也。心肾相距亦八寸四分。若心肾之间。乃天地之间。中心之中者。庭之中也。而一点灵光。元在乎其中者。天地生人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2H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2L 页

书大明一统志
事变有难易不同等。才智亦有大小不同等。事至十分之难则惟才大十分者。方可以治之。虽有九分八分者许多。皆不能了办也。比如十仞之渊。惟勇能过十仞者可超。不然虽有百千辈。尺寸之不及。皆不免陷溺。又如治丝。其九分八分之乱者。九分八分精密者可治。至于十分之乱。一丝之错解。将愈棼而不可为矣。夫国大则才大。其故何也。天下之大。其始必将合聚众小国为大。则才智之大。非不产于小国也。小国之众。未必皆产大才。而其间一或有之。举而用焉。故天下有事则四海之内必有可以治此事者出而任之也。是以汉都长安。二百年间。许多功名。皆聚九州之产。而其为长安人者。不过谷永一人。光武都洛阳。其许多功名。皆合聚九州之产。而其为洛阳人者。不过郭贺,种皓二人。唐又都长安。亦不过韩休及滉父子,第五琦,许孟容数人为京师人。宋都于汴。亦不过向敏中,王拱辰,王圭,吕诲数人为京师人。明都北京则了然无所闻也。其馀杰钜人当大事立大业照耀千古者。莫非千万里外孤根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3H 页

跋数学启蒙
算学启蒙书。初学骤看。有不可易解。其实非启蒙也。余素不晓算家。一日偶寻到平方法。颇费心力。亦不能看透。遂意造法术以之计。数无不合。极似便易。不比算书之为艰难也。然家无佗书可考。抑恐古人必已先得。而有不待吾者矣。姑记此以备后来参验。今有平方羃四千九十六步。问为方面几何。术曰列羃四千九十六步为实。凡方法其万百之类。于当位开之。千十之类。退一位开之。故于百位下置六算为六百。以为方法。呼六六为三十六。除三千六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3L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4H 页

跋指南经
昔玉洞先生教授生徒。有为歧黄之说者高生日来听讲。先生推言仁义之本。礼乐之要。天地万物五行生克与夫人身脏腑性情体用之妙。生一一信及。必于医而发之。入乎耳而存乎心。存乎心而录之书。垂橐而至返。必盈囷者积岁矣。遂至成卷。目之为指南经。其意谓医药所以济夭死。爱之极。仁之至也。人有四百四病。轻重不同等。药有三百六十料。补泻不同品。一有差失。忏悔无及。苟使未达而杂试。衒能而徼幸。虽或偶收奇功。显名当世。举不免乐杀人也。奚取焉。故生之为术。完且备。宁缓而迟。不可猛而骤。宁疑而止。不可妄而断。宁遵古而守常。不可臆决而生新。是以无赫赫之誉。亦无跌蹉之诮。余闻之曰儒家之王道盖如此。君子固欲道之行。杀一不辜而有天下不为也。仁人之用心如此。比如养草木然。偶致伤残。枯瘁立至。虽培之厚壤。沃以膏泽。又必饱日月方长。躁者观之。岂不悯然不能待耶。顾揠之不可也。楚有匠石善斲墁。非其人不可。今生之术。未始不由正路。即用之稀其人也。余家有疾。辄访之。生乐为之言。余亦亟试。无或趑趄而无不验。生固运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4L 页

跋职方外纪
子思子语地曰振河海而不泄。盖非海之负地。即地之载海。溟渤之外。水必有底。底者皆地。故谓收载而不泄也。子思已十分说与。而后人罔觉。及西洋之士详说以左契之。俗见犹以为讶。不可卒了也。夫地居天圆之中。不得上下。天左旋。一日一周。天之围其大几何。而能复于十二时之内。其健若此。故在天之内者。其势莫不辏以向中。今以一圆柈。置物于内。用机回转则物必推荡。至于正中而后乃已。此可验矣。故地之不得坠下。与其不得挨上。均一势也。上下四傍。皆以地为下天为上。苟使地下之。天有物坠下。则亦必至于地矣。海之丽也。如衣带之被体。四周而无不通。故西洋之士。航海穷西。毕竟复出东洋。其迤行之际。窥测星文。天顶各异。是知地底之海。亦如地上也。且北极于琼州。出地一十八度。北行二百五十里。北极出地一十九度。至开平则为四十二度。琼州见南界星。开平所未见者。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5H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5L 页

题星土坼开图
此图不但中国未始有。中国人未曾觉也。乾坤父母。坎离匡郭。絪缊交感。莫非水火所为。水行于银河。火行于黄道。皆周复如环。水外而火内。与天腹赤道交贯也。黄道出入四十度之间。中国之见知也。银河则上近于北陆。下近于南极。南者未曾见。故宜未曾知也。中国所见之河。首艮尾坤。夏至之交。起于尾箕之间。出赤道之北。至秋分之交。近乎北极。又至春分之交。出赤道之南。又至冬至之交而复矣。黄道春分之交。出赤道之北。至夏至不及北极四十五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6H 页

跋天主实义
天主实义者。利玛窦之所述也。玛窦即欧罗巴人。距中国八万馀里。自丑辟以来未之与通也。皇明万历年间。与耶苏会朋友阳玛诺,艾儒略,毕方济,熊三拔,庞迪我等数人。航海来宾。三年始达。其学专以天主为尊。天主者。即儒家之上帝。而其敬事畏信则如佛氏之释迦也。以天堂地狱为惩劝。以周流导化为耶苏。耶苏者西国救世之称也。自言耶苏之名。亦自中古起。淳朴渐漓。圣贤化去。从欲日众。循理日稀。于是天主大发慈悲。亲来救世。择贞女为母。无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6L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7H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7L 页

跋天问略
万历四十一年。南京太仆少卿李之藻上西洋历法十四事曰。迩来台谏失职。推算日月交蚀时刻。亏分往往差谬。定朔定气。由是皆舛。伏见大西洋国归化陪臣庞迪我,龙化民,熊三拔,阳玛诺等言。天文历数。有我中国昔贤所未及道者。昔利玛窦最称博览。超悟其学。未传溘先朝露。今庞迪我等须发已白。年龄向衰。失今不图。恐后无人解。乞敕下礼部。亟开馆局。首将庞迪我等所有历法。译出成书。崇祯二年五官夏官正弋丰年等。奏举李之藻,西洋人龙化民,邓玉函。同襄历事报可。三年徵西洋陪臣汤若望。又徵西洋陪臣罗雅谷。供事历局。盖中国历法。至元太史郭守敬最号精通。比诸西洋之书。未或测其皮肤。故及西洋之书出。而推算之术。几于大成矣。夫圣莫圣于放勋。而其于授时别立宾饯之官。随时测候。然后方有允釐之效。非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8H 页

跋历书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8L 页

欹器帖跋
物之古莫如欹器。自三五之世。传至鲁庙。孔子说其义。说寄于文而器亡。文虽存。无人把玩。则又惧夫说之俱亡。眉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9H 页

书李相国集
李相国奎报诗云我家本仙枝。又云同是伯阳千载后。愿扶仙李庇馀阴。又云仙李林中作附枝。盖以玄元为祖者。惟唐人是也。虽有后世之讥议。在唐不讳。故相国诗亦据而云然也。凡中国之姓李而源异者。不啻多矣。唯唐与赵郡之外。或多有赐姓及不详来历也。相国距唐止数百馀年。去古未远。必有徵信。而判谓之仙李。则其为与唐同姓定矣。又其赠李姓者曰我李罗天下。君侯表陇西。其所谓我李者。必不泛指源异之诸族。而罗列于天下。惟陇西之望也。唐之李。本陇西成纪人。与汉李广同源也。在我邦则相国既是骊州之李。而与我同姓。我李者亦恐不是国中之姓。其先或从中华移居。始贯于骊州也。先祖少陵公之赴燕。赠草河李姓人诗云与君俱是陇西人。亦与相国诗意同。又未知别有据也耶。姑识所见。以待更考。
跋桐溪集
桐溪甲寅疏云郑造,尹认,丁好宽首发废母杀弟之论。至丁巳废议之成。丁分明有立异文字。则桐溪之议。盖以废母属之造认。以杀弟属之丁也。乌可指立异者为首发乎。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19L 页

玉川遗稿跋
玉川安先生。秩秩礼家。郑寒冈之端友也。寒冈之宰昌宁。建八里书堂。邀为师长。既又铭玉川亭曰手执朱书。头戴程冠。其人如玉。尝望玉川峰屹立亭亭。马上长揖曰如见其人。瀷夙仰寒冈之景行。得其言为重。故敬书卷端。
书逊斋集后
余于诗律家薮多不晓。非人之短余。余实自道。非但自道。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20H 页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20L 页

在古硕德大夫屹屹大节。拄天地贯日月。垂耀不磨者。岂不以就义如渴。不知辱之为可避死之为可恶。苟使吝情于利害得丧之间。乌能办是哉。是以君子论人。观其心术所存。不系小大成败。心既较然。虽一言一事之微。而时到事会。决大疑取大业。若驾轻驷就熟路。可以灼然见矣。故抚象齿者知其大于豨。阚虎尾者知其非狐狸之小。何必待睹形而后得哉。如台溪河公。殆庶几乎。姑举其数段。丙丁之燹。集义旅赴国难。中道父忧而奔还。方其时岭之左右节度。相继败陷。岂不念草草残兵。弃骨于南汉城下。然而为之者。不以死生为心也。及贼臣金自点怙元勋势焰。恣意行胸。公再抗章索言罪恶。其不齑而粉幸尔。时宫闱有变。事有至难。李应蓍一言投荒。朝野噤嘿。公又疏论甚力。此不以荣辱为心也。比如神龙藏在尺水。吐云兴雨而德施未普也。至运徙溟海。风霆薄天。蛟鳄远迹。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处地不侔也。公之所就。即尺水之类。非溟海作用也。故善忖人者必微显而阐幽。只从方寸上推去。许多言议。略之亦宜矣。吾闻河氏。晋之大姓。晋古南冥曹先生之乡。曹先生有壁立万仞气像。遗韵未沫。其俗大抵尚节义立名教。持己刻厉。遇事敢行。不独台溪一人。世之谈士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21H 页

盘岩集跋
记昔余年少。在当世文章伯座。听其谈诗曰凡务出奇诡惊动人者。必内存不足也。余得此而寻思。诗即言之成文。贵乎旨远而辞婉。若先有心于眩彩增巧。震耀耳目。则奚啻不得为善言。是以诗莫尚于盛唐。其言多沨沨自在。淡泊而不见痕罅。至其衰季。喜作激越掀撼。凹凸亦间之。不觉声气之愤怒。牛怪蛇神。得罪于黄钟雅音也。余素不晓律家三昧。与人言。但道昔之所闻而已。余所习有晚峰朴大夫者。顿顿诗薮也。耆耋而犹日哦不休。意者是好之笃而觉之深。必不以齿牙之馀。轻许人也。其盘岩集序云天然自成。不烦粉饰。比诸松籁琴韵。余未及阅卷。已信此集之得之有本。而非随俗轩轾。既留之床案。反覆三回。卒无间于朴大夫之言。何赘焉。于是乎敬题其后。
诞隐稿跋
人每患声闻过情。盖十焉八九。此不独群言之易溢。亦其人与有过矣。其或蹈分铲彩。有其实而无其闻。乃所谓君子。昔者吾友李上舍诞隐翁殆近之也。余有憃女。嫁翁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21L 页

淮海诗稿跋
瀷昔从边公峻卿氏游。峻卿氏之与我友也。非龌龊当世情也。瀷亦曾一过杨之白岩庄。其从子某芳年在侍。盖一见心赏之。今阅三十年而犹一日。说久要津津。其言曰人之相与贵在心。心苟不沫。不系乎倾盖而邂逅。分袂以阔远。余以三十年心为心也。于是寄书累牍。礼卑意溢。不啻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22H 页

权上舍遗稿跋
吾友权上舍某。幼从我仲氏讲大小学及楚屈平离骚。后吾兄弟遭罹世患。祸不测。当是时亲戚朋旧摇手讳避。某能宛转诡随于刀山剑树之间。我仲氏每言惟某不可忘。孔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患难之际。圣人所致意。人情安得不尔。某又学诗于蔡学士仲耆。卒早殁。余与学士嗣有兄弟之义。亦尝为余道其秀而不实也。今某之子某携其旧箧遗稿示余。余读至残花恋树羁縻在好雨将春寂寞归之语。废卷嗟叹之不已。某安得下寿。夫诗律之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22L 页

跋尹复春诗卷
复春之与我游二十有馀年。其谈经说礼。娓娓乎馀味。而竿尺频繁。辄发新知。然未尝一及诗律家语。邈然若不自知者。意谓心有所好则功有所专。是必急于此而有未暇焉。及其殁也。余亟吊而索其遗草于其兄某。云亡弟自言学未造而立言妄也。吾实耻之。至若五七言长短篇。有漫兴随录若干卷也。于是益叹斯人之不乐于小成。而迹湮心泯。尚幸咳唾之有馀珠在也。遂携归置房。时一阅过。津津理趣。雅非寒措大口吻。其古体长句。往往披沙玉出。虽瑜不掩瑕。而小瑊大玏。不害为昆崙之抵鹊。吾知复春非用力于此者。自是性敏。信手而得之。使其留心于操觚伎俩。何患不至于滚滚大手堕地汗血。必不屑百步千蹄。是则复春不为尔。
书辉祖卷末
辉祖弱龄能诗。几于玄解。余虽不谙律家技俩。听其言娓娓不倦。意谓是不独有其才。必将由用力而得者。苟能移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23H 页

跋克己遗卷
克己学于余者也。其王父郡守公。与同高祖兄弟。自郡守公至克己。三世比邻。袒免之义虽杀。而亲与之情尤笃也。人也静而不杂。有雅饬君子风。始读书了了解意。弱冠而能为歌诗。五七言长短篇。稍稍到佳境。卒早夭。人莫不惜之。既而索其遗卷而览之。盖始末咸蓄。纯驳间之。然其至者不烦绳削。已逼造大方鸿匠。比如贵游子弟。年在幼妙。气像云为之际。往往疏脱。而亦能大开口说廊庙语。无可改评。可喜也已。于是略加简别。使其遗孤录之。仍书其端。
跋重哀篇
余家有贤大夫曰白峰子。白峰子没。侧室有二子。伯曰善休。季曰启休。二子早孤。稍知读书。喜左氏内外传。既有得
星湖先生全集卷之五十五 第 523L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