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南塘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自动笺注)
南塘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行狀
  
寒水權先生行狀
   本貫慶尙道安東府
  高祖諱大成
活人別提
   妣淸州韓氏淑人
   妣陽川許氏淑人
  曾祖諱霔
獒樹察訪
 贈吏曹判書
   妣豊山沈氏淑人
 贈貞夫人。
  祖諱聖源
山府使。
 贈議政府左贊成。
   
晉州姜氏淑人
 贈貞敬夫人
  考諱格。
憲府執義
 贈議政府議政
   妣咸平李氏淑人
 贈貞敬夫人
先生諱尙夏
字致道
其先安東人
始祖諱幸
高麗太祖
太師
賜姓權氏
自是世有顯人
遂爲東方著姓
入我 朝。
有諱瑊。
左贊成。
再參勳盟。
封花川君
謚襄平公
先生七世祖也。
判書公,成公
俱以斥邪衛道
爲 宣仁朝名進士
議政久在臺閣
淸名直道
一時所推。
三世行業
具著於成公議政公墓刻。
尤菴宋先生所撰也。
李夫人
牧使楚
公元1641年
老之女。
九畹公春元之孫。
涉獵書史
能通大義
議政常備爭友之益。
先生以 仁祖大王十九年辛巳五月八日甲午亥時
生於漢城銅峴之第。
自幼重厚聦明
識者已知其爲德器也。
成公奇愛之。
夜則常置懷中。
口授三百篇
朝輒成誦
自是文理自達
不待敎督而進也。
九歲
隨往成公任所
郡有疑訟
屢易守而不能决。
先生從傍一見文案
輒曰。
此易辨耳。
成公以其言詰之。
僞者果服。
人皆驚異
稍長。
志氣不羣
慨然功業自期
當 孝廟有大有爲之志。
文武全才任天下事者。
先生時年十八。
有詩曰大讀太公法。
長吟梁甫吟
吾年未八十。
何事沾襟
盖以自見其志也。
 顯宗大王二年辛丑。
進士
遊泮宮。
聲望藹蔚。
泮中之議。
必待先生而决焉。
癸卯
李夫人憂。
服除
同春堂宋先生
師事之。
同春先生大加賞異
丁未
華人陳得,曾勝等百餘人
漂到濟州
自言 大明人。
且言 永曆皇帝保有一隅
克紹 崇禎之統。
朝議將執解淸國
先生獨奮曰。
大義所關也。
遂與李緯等數人上密疏
極論不可
議政公亦陳疏力爭
廟堂不用其議。
陳得等竟押赴燕中。
閔文貞公維重先生手。
深加敬歎。
至於涕下。
亥。
議政公憂。
先是議政公見世道漸艱。
不樂仕宦
將决歸
及歿。
先生遺志
奉喪歸葬淸風先山。
自是專意爲己之學。
於書無不硏窮
而尤喜中庸
日必讀一遍
數年如一日。
服闋
執贄請學於尤菴先生
講論質疑
多所發明
尤菴先生稱許焉。
深喜其爲吾道得人
甲寅
除 恭陵參奉
不就
是歲。
 肅宗大王冲年嗣服
羣壬用事
明年乙卯
尤菴先生德源
先生送其行。
挈家淸風墓下居焉。
遂不復出
尤菴先生其所居之室曰遂菴
盖取薛文淸有志天遂之語也。
其後改構一室
尤菴先生又命之曰寒水齋。
爲作小說
以叙命名之意。
盖其心法相傳之意。
已寓於此矣。
庚申更化
除 順陵參奉
壬戌
除義禁府都事
癸亥
用大臣薦。
超授尙衣主簿
不就
丙寅
持平
戊辰
連除持平,工曹正郞
皆辭不拜
己巳
兇黨得志
 坤宮廢黜
士禍大作
尤菴先生栫棘濟州
先生隨行至泰仁。
尤菴先生知不復還
遂以師門傳授書蹟授之。
旣入島中
又貽書托以 萬曆崇禎兩 皇帝建廟及朱子書箚續成之事。
旣而尤菴先生有拿命。
向海上。
迎拜於長城。
還到井邑
尤菴先生復告以朱子學問之方。
 孝廟事業之大
公元1694年
治喪之節。
且曰。
此後惟恃致道矣。
是日尤菴先生後命
先生遺命治喪
歸殯懷德舊居
自喪至葬。
先生皆主其禮。
雖在禍變倉黃之中。
情文備至
無少憾焉。
甲戌
 坤宮復位
尤菴先生雪寃復爵。
復除先生掌令,司業
自是連有除拜
而竟辭不起
先生盖自弱冠時。
已以天下大義自任
又甞以不忘 孝廟志事
受托尤菴先生
故常朱子所謂忍痛含寃廹不得已
以存天下之防者。
自靖之義。
盖其出處隱顯
雖若與尤菴先生不同
其道則一。
所謂禹稷顔子易地則皆然者也。
當是時。
己巳兇黨雖黜。
尹拯之徒。
布列朝廷
陰爲異日之地。
而與士類相抗
凡於正名討罪之擧。
尊賢衛道之事。
動輒沮撓
轉成乖激。
世道之憂日深
先生以是無意當世矣。
乙亥
進善
丙子
宗簿寺正執義
戊寅
特旨除戶曹參議
皆辭
時縣監申奎上疏請復 魯山君及 中宗廢妃愼氏。
 上下其章
百官獻議
又問在外儒臣
先生獻議曰。
靖難之際。
 魯山讓德傳位
尊爲上王。
初與放廢之君不同
末後處置
實非 世祖大王本意也。
以此 世祖大王不得已加罪於六臣
而至以當世亂臣後世忠臣褒之。
在 仁宗
公元1700年
朝。
筵臣韓澍以 世祖此敎。
陳於筵中。
以爲 世祖大王恐其泯沒後世
故爲微言
以曉後世子孫也。
其後 中廟朝。
韓山郡守李若冰上疏請爲 魯山立後
則 中廟下敎曰。
如此之言至貴也。
以此推之。
則 列聖微意可見也。
雖以 皇朝事言之。
在 神宗朝。
國子司業王祖嫡請復 建文年號。
建文於 成祖
初非傳禪之主。
祖嫡之言猶如此。
於今日所論之議。
可爲傍證。
今若遵 世廟崇奉之典。
追復位號
以明當日禪受本意
可謂無憾神人矣。
至於 愼妃。
以 中宗大王潛邸元妃
無罪見廢。
當時金淨朴祥等請復之疏。
實爲正當之論。
旣終廢斥
未行封典
則此爲 先王之廢妃也。
其在子孫臣庶
以 先王廢妃。
追配於 太廟
恐或有違於子思之訓矣。
議上。
遂追上 魯陵尊號
愼妃則不復焉。
庚辰
除吏曹參議
贊善祭酒
壬午
館學儒生魚有龜等上疏請召先生
三遣史官召之。
辭不赴。
癸未
上疏尤菴先生之誣。
朴世堂毁經誣賢之罪。
世堂作四書思辨錄。
盡斥朱子說。
又撰故相李景奭碑文
詆毁尤菴先生
館學儒生啓廸上疏論斥世堂景奭得罪名義之事。
景奭
公元1704年
之孫廈成稱以爲訟寃
投疏誣詆尤菴先生
極其巧憯。
先生自以身在山林
未甞輒與朝議
是以爲此事實世道
斯文變怪
不可終默。
上章辨之。
仍斥世堂之事。
 上優批答之。
批下之日。
特除曹參判。
甲申
 上以 皇朝屋社之歲再回。
慨念京周
懷舊德。
欲建廟以祀 神宗皇帝
使相臣李公畬問于先生
先生答書略曰。
睿志卓然
高出百王
而終不能贊成。
則我 聖上尊周之義。
無以著明於天下後世
羣下不得辭其責矣。
若以彼國之致詰爲慮。
則我國受恩 皇明
天下所共知。
追念舊德
擧報祀。
人情天理所不容已。
何害於彼而詰責也。
以下國之祀天子爲僭猥。
則杞宋祀夏殷
未聞有僭猥之譏。
若又謂祀宋以夏殷之後承祀
則亦有說焉。
君臣父子一也。
今無子孫
舊臣祀舊君。
何所不可哉。
李公以其言上達
 上意是之。
後以廷議不一
不果建廟。
築壇以享之。
是歲。
大司憲
乙酉
拜吏曹參判。
壬辰
特旨漢城府判尹。
旋移吏曹判書
辭遞。
復拜大司憲
 上於筵中。
先生之弟副提學尙游而語之曰。
大司憲前後敦召。
止一二。
未有造朝之期。
缺然之懷。
可勝言。
目今國事艱虞如此
公元1713年
儒賢造朝
出入經筵
裨益必多。
卿須以予至意傳諭大司憲
使之必爲上來可矣。
是時 上眷日隆
徵召頻繁
而筵中下敎。
又出尋常
必欲延致之。
先生執友亦多有貽書勸出者。
先生確守初志
不爲之變。
癸巳
 上欲追復君喪斬衰三年之制。
以正百代固陋之失。
史官問于先生
先生獻議以爲當復。
議遂施行
乙未十一月
副提學鄭公澔以家禮源流罷職
先生上疏待罪
仍陳尹拯前後背師之罪。
先生始與同門友善。
尤菴先生甞斥其父宣擧之附麗賊䥴。
而所撰墓文
不能稱滿其意。
懷怨憾。
又見尤菴先生兇黨所仇嫉。
恐禍及己
遂貳於師門
先生以爲拯之事。
關係倫常
不可復全舊交
遂絶之。
又甞師事市南兪先生棨。
兪先生甞編家禮源流書。
宣擧亦甞助其役。
兪先生後以其書托
使之修潤
兪先生旣歿
欲以其書爲其父之書。
久不出其修潤之本。
兪先生之孫相基揣知其意。
屢請刊行
推托不許
其後相臣李頤命陳白湖南道刊行其書。
又執不與
相基屢書爭之不能得。
至於相絶
遂以其家藏草本入梓
而請序於先生
先生旣序之。
又書其後
以斥反覆狼狽之狀。
鄭公又作跋
文深斥之。
相基刊進其書。
 上見其文。
特命罷鄭公職
奎等乘時投疏。
先生所撰源流後文尤菴先生墓表中語
侵詆先生
謂之誣賢
 批旨頗示未安之意於先生
太學生尹志述等八道儒生光世等。
止章辨誣。
皆承 嚴批。
先生遂陳疏請譴。
且陳源流曲折背師顚末
略曰。
臣自幼時出入文忠公兪棨之門。
習聞家禮源流
是其謫居林川時所編矣。
蒙放後移居錦山
尹宣擧對門而住。
中本之寫。
實在其時矣。
舊人今無存者。
宣擧助之多少
後生安得以知之。
其後蒙恩入朝
公務鞅掌
無暇修潤
屬於門人尹拯
使之完役。
前後書俱在文集
可考而知也。
所謂中本。
久在所。
宣擧之復助斯役固也。
然甞見宣擧與故判李廷夔兩書
皆以兪氏爲主
是故其撰行狀
備述元所編輯之實。
讚歎不已
今日可信
孰加於此
最可訝者。
拯之答兪相基書曰。
所謂奉托之語。
終不能紀得。
彼雖老昏
豈可忘之事乎。
古語曰。
死者復起
生者不愧
如使復起
拯之心。
愧乎不愧乎。
朱子綱目小學
使門人編輯甚多
至於近思錄。
呂祖謙實相其役。
至于今稱之曰朱子書。
餘人不與焉。
此等事。
公元1716年
豈不知。
而其言如彼。
是誠何心。
拯之文曰。
先生子姪
父兄先生
恩義之篤。
於此可見
生前受其屬托
後相至此
所謂蘓張手段者此也。
於四十年父事之師。
誣毁斥絶
視若讎人
而今
又復如此
此豈天理人情之所可忍乎。
所謂邢七之狼狽者此也。
嗚呼
君臣師生
以義合者也。
禮經論其生事死喪之禮。
與天屬之父子
一例倂稱之。
以此生人大倫
一或偏廢
則人不得爲人也。
竊念拯之所爲
一則背師。
二則背師。
人心晦塞
不以爲異。
一事之義。
幾乎湮滅
爲是懼。
敢於序後之文。
略有論辨矣。
今澔以侵侮儒賢
被罪罰。
臣以拯之親舊
見其不是而絶之已久。
今此辨斥之語。
不但侵侮而已
則論其辜犯。
實浮於澔矣。
臣又聞奎爲名者投進一疏
幷及臣師墓文侵辱臣身
遺餘力。
臣又不勝駭怕焉。
盖臣師得禍。
由於䥴黨之復起
拯之騫騰
又在其時
今於墓文之作。
顧安得不據此而爲說乎。
雖然
 聖上旣以奎爲爲先正伸辨。
嘉納其言。
則臣侵斥儒賢之罪。
又加一節矣。
翌年正月
始批下。
以先生疏語爲過。
徒見 上有不悅之意。
乘機詆誣
罔有紀極
賊臣
公元1741年
儒之疏尤絶悖。
又於筵中讒搆益深。
 上深入其說。
有序後文自內燒火之敎。
四學儒生尹得和等。
太學生純行相繼疏辨。
而批旨益嚴。
於是鳳輝鄭栻玉堂箚。
請罷先生職。
 上卽允之
門徒崔錫文等數十人
以爲師辨誣。
辛酉擬抵尤菴先生書。
投疏誣詆尤菴先生
以及先生
而又下優批。
判府事李公畬上箚論之。
不納。
太學生定等上疏極論
又承嚴批。
七月
 上命政院書入拯之書及宣擧墓文
遂下備忘記曰。
今玆擬書。
詳加披覽
中辭語。
果多操切
向來李判府事箚論是矣。
不可歸之於全然無過之地。
無怪乎多士之伸辨也。
特命先生大司憲
兼贊善祭酒如舊
復命後文依前印入
館儒命尹等投疏伸
傳曰。
昔年下敎。
是在擬書墓文未見之前
今日處分
是在擬書墓文旣見之後
予心一悟
是非自明
雖謂之有辭後世可也。
父師輕重之說。
不當更提。
序跋之還印。
其次第事耳。
乃者吳命尹等身首善之地
掇拾醜正之論。
投進一疏
誣辱先正
略無顧忌
詆毁儒賢
無所不至
至請序後文更爲燬絶。
所當施以投畀之典。
而今末减
疏頭吳命尹爲先停擧。
又因堂箚臺啓
錫文,
公元1717年
鳳輝幷命遠竄
其餘醜正之徒。
亦皆削黜
又下別諭召先生曰。
頃當源流刊進之日。
未詳曲折
驟看序文而疑之。
未免處分太遽。
恩禮衰薄
深用慚歎
無以爲諭。
今者昨非已覺。
官爵如初
士林怫欝
可以少慰矣。
玆遣史官
諭予至意
卿其體諒
幡然就途。
盖 上於前日
未能盡燭拯之情狀
每以拯之背師。
爲出於爲其父被詆而無他所失。
遂以父師輕重之說。
硬定是非者。
幾三十年矣。
及見墓文擬書。
墓文元無詆辱之語可絶之端。
而擬書構捏罔極
實非師生間所忍爲者。
於是始覺心術憯毒
處義之無據。
而深悔前日處分
卽命叙復先生
更刊序文
追削官爵
承宣致祭尤菴先生所享華陽書院
書院額賜之。
又下備忘記。
以示尊賢斥邪之意。
三十年斯文定之是非
於是大定矣。
前後章疏論斥者。
積於公車
而 上皆未之省。
至是而翻然覺悟
無復餘憾者。
盖因先生一言而發之。
則其使士論得伸。
聖德光明
斯文世道有所賴焉者。
夫豈偶然哉。
是月
特旨左贊成。
丁酉三月
 大駕溫泉
玉堂陳箚。
四學儒生上疏
請召先生
載與俱歸。
 駕次溫宮
先生以爲帳殿近臨。
義當奔問。
遂進
行宮
病留槐山
上疏待罪
三遣史官召之。
仍有偕來之命。
先生上疏乞免職名
又遣史官
諭批許遞本職
先生進到溫陽金谷
上疏乞免善祭酒帶職名。
 上命傳諭
爲許遞。
趣令入來
於是先生進詣行宮
入對
 上慰諭勤懇
欲與之偕歸。
先生辭謝不敢當
仍陳學問心法之要及春秋之義繼述之孝曰。
聞天萬事
無一不本於人主一心
治心之法。
莫過於誠正之學。
我 孝宗大王聖志卓然
大有爲
則尤以此爲主
臣師宋浚吉宋時烈侍講最久。
而 聖祖亦以明天理正人心望於卿爲敎。
君臣之間。
其所講明者。
可見矣。
然則誠正之學。
自是 殿下家法
而後王之所當繼述者。
豈不在此哉。
又曰。
朱子易簀前三日。
門人曰。
天地所以萬物
聖人之應萬事
惟直而已
臣師宋時烈臨歿。
以是敎門人。
盖直字之說。
有來歷。
而其義所包甚大。
孔子曰。
人之生也直。
孟子曰。
以直養而無害
至於大學誠正
中庸之誠一。
皆此意也。
直之一字
千聖相傳心法之要。
而 聖祖旣以建極於上。
臣師亦以是啓沃於下。
在今 殿下本出治之道。
亦豈他求。
於此深體而力行之。
則天下事
可運之掌矣。
曰。
聖人之事。
莫大春秋
春秋之義。
莫大尊王
此苟不明
則人不得爲人而入於禽獸矣。
當今四海腥膻
而我東一域
不失禮義之區者。
莫非我 聖祖之力也。
盖自天地翻覆之後
非不知我國國小力弱。
其於事功
未易言者
春秋一統之義。
自是天之經地之義民之彛。
不可一日廢者。
故 聖祖臨御十年
常切薪膽之志。
未甞一日而忘此義。
臣師每言及此
輒必流涕而道之。
盖臣師平生秉執此義。
密贊大計
期以身殉
君臣一德
至今照人耳目矣。
 殿下卽位以來
乃亦以 聖祖之心爲心。
至於築壇報祀。
則此義大明
如日中天
然而世道日下
人心漸溺。
至有詆毁大義
以臣師當日至誠贊襄者。
歸之於虛假
擧世莫之知怪。
臣恐卛是以往。
大義日晦
人心世道
淪入於夷狄禽獸矣。
目今時勢功業
雖難卒就
惟願 殿下深追 聖祖志事
事事不忘。
之如一日
繼述之孝。
無過於此矣。
又曰。
衛武公九十。
猶作抑戒以自警。
今 殿下春秋雖高。
武公猶有間矣。
奮發大志
孜孜不已
何事不可爲。
何功不可成乎。
 上曰。
所達皆是至論
予當服膺
衛武公之言。
可感歎。
當益自勉
又諭以斯文是非之定。
使先生進前握手下敎。
與同歸。
共濟時艱者。
懇懇不已
是日恩禮隆洽
契合昭融
曠世未有也。
左右者莫不動色相慶。
先生感激恩遇
而自以耄老
無復可望陳力就列
不得承命而退。
君臣際遇之晩。
千載之至恨也。
先生旣退。
聞子煜病革
留疏急歸。
四月
 大駕還都
史官人才
五月
進拜右議政
 上懷先生不已
親製詩以見意
及至大喪後。
先生始得奉覽。
感激追和
以寓泣弓之慟。
八月
 東宮聽政代理
先生上書辭職
陳勉戒之言。
時有言 東宮聽政
宜告 太廟
遂議大臣
先生拜相職。
不敢自居
凡於大臣議。
皆辭不對
洪萬遇投疏以山人調護
不宜如是等語。
侵詆先生
意極兇險
先生上疏待罪
批曰。
卿因洪萬遇疏
有此陳章
而此事不難辨破矣。
向來雖有未安之敎。
卿在遠外
不卽聞知
特旨旋頒。
處分大定
此卿所以不復提論往事
而直陳勉戒之言於 宮者也。
卿於本職
自謙讓。
所以告 廟詢問之下。
不得獻議者也。
各自攸當。
元無毫毛未盡。
而萬遇欲售惎間之計。
䝱勒構捏。
無所不至
誣賢毒正之狀。
萬萬痛惋
故已施削黜之典矣。
玉堂館學儒生交章辨誣。
 上皆優批答之。
九月
左議政
己亥
患疾病。
 上三御醫看病
庚子二月
遞拜判中樞府事。
四月
聞 上候違豫
進到忠州病。
上書待罪
六月
 肅宗大王昇遐
先生入州庭擧哀成服
以病不得奔哭。
上書待罪
辛丑八月
病猝革。
是月二十九日丁亥戌時
考終寒水齋。
訃聞
朝市
禮官弔祭如例。
舘學儒生
設位擧哀
門人黃勉齋晦菴儀。
白布巾。
加絰素帶以喪之。
十月癸酉
葬于忠州束谷癸坐之原。
夫人同塋而右。
先生旣歿
時事大變
士禍之慘。
載籍所無。
癸卯冬
追奪官爵
持平申致雲。
冕之孫。
素怨山人
至是獨啓。
允之
儒生洪禹著等八十餘人
上疏伸辨。
禹著竄極邊
門人聖等四十餘人
上疏伏闕
竟不得入。
今 上乙巳
復官致祭
賜謚文純公
先生自在家庭
已聞詩禮之敎。
及長。
從事師門
勵志聖賢之學。
天資粹美
自然近道
不甚用力矯揉
渣滓至於融化
表裏洞然瑩澈無瑕
不見其有矜持修飾之容。
動靜語默
自有成法
平生未甞崖岸斬絶之行。
德義崇深
自覺其不可及
對人。
未甞激切峻隘之論。
至於義理之辨。
一刀兩斷
截然不可犯。
好學之誠。
持守之力。
至老不懈
雖在八耋之
年。
非有疾病
夜寢早起
攝衣巾。
賓客書疏
晝夜輧沓。
而應之裕如
少有間隙
輒對簡策
涵泳義理
雖其禀氣絶異
而亦可見工夫未甞間斷
習慣有如自然者矣。
樂善好義
不耻下問
謙虛退讓
容受盡言
雖在婦孺童子之流
曲藝初學之士。
亦必叩其所存。
使各自盡言
有當
忻然領納
無滯吝之意。
故衆善咸歸。
地負海涵
所造已高而日益高
所存已密而日益密。
門弟子一去而復來。
所聞必益超絶
微言精義
晩多更定
盖其日新上達之妙。
不以旣耄而有已也。
然其規模氣像
渾厚廣大
不露圭角
不見涯涘
故見其小者。
不能見其大。
其外者。
未必其內
眞知先生者尠矣。
先生狀貌魁偉
風神凝遠
目如曙星
音如洪鐘
坐立如山嶽。
步趍如儀鳳。
望之儼然可畏
卽之溫然可親
聽其言也。
確然而辨。
此其盛德之符。
發於容貌辭氣間者也。
至其平生言行之善者。
不可勝書。
姑撮其大者而言之。
事親極其孝。
未甞少失其意。
居喪
哀毁發於至性
時方盛年
眼枯鬚白。
不能保。
幼蒙
鞠養祖父母
故報事之誠。
竭其心力
喪服除。
疏食外處
以寓心制之義。
友愛弟妹
老而彌篤。
仲公尙明有高才遠志而早
公元1704年
歿。
先生追念慟惜。
自撰墓文
表其志行
撫養孤遺
使皆成立。
季祖母朴氏早寡無子。
得奇疾。
累年沈頓
先生夕省視。
盡誠救護
送終以禮。
擇地而葬。
無復有憾。
其事尤菴先生
左右服勤
克盡其誠。
及喪。
哀慕不懈
忌日
齋素涕泣
其所受托者。
盡心爲之。
以成其志。
 皇明皇帝之廟。
遠近士友
合力經紀
適當甲申三月復回
及期刱建於華陽洞
自撰祭文以享之。
又操文告成尤菴先生眞像。
後又移建尤菴先生祠宇於廟傍。
每年同日薦享
以寓一體祭祀同之
朱書箚疑之受托也。
尤菴先生其與農巖金公昌協同事
先生自主修校。
金公問目來質。
先生集長去短。
務得其當。
金公又歿。
先生獨任
其功旣畢。
因筵臣陳白
令藝館刊行
程書分類義通攷。
尤菴先生之所編而未及卒業者。
先生又皆踵成之。
朋友交。
必先誠意
故人感服
至於責善規過
未甞不嚴也。
引接後進
和氣油然
反覆誘掖
開導有方
摳衣之士。
近自湖嶺
遠至西北
戶外常滿
應接不倦
隨其才分
各有所得
詩文浮華之習。
未甞及於言議也。
愛君憂國
出於至誠
斂跡江湖
世相違。
而志未甞不在於君民。
如聞有君違政失。
生民困苦者。
憂形於色。
不甘寢食
當 景廟時。
每以國本空虛爲憂。
及聞 儲嗣冊立
則政當先生病殆時。
侍者京報告。
喜動於顔。
如欲起立者。
左右亦爲之感動
盖其一息未絶之前
猶不忘宗國之念如此
先生講明義理
究極本末
不得不措。
更深超然默契
間多有究前人之所未及究者。
其論中庸序文形氣二字則曰。
所謂生於形氣者。
謂有此耳目口體形氣之私。
食色之心。
因之而生。
原於性命者。
謂有此仁義智性命之正。
故道之心。
之而云爾
非謂心之發處。
有氣理發
發於氣者爲人心。
發於理者爲道心也。
蓋此形氣字。
本只指耳目口體而言。
非幷指此心發用之氣也。
自來讀者
皆認此形氣之氣。
爲氣發之氣。
理氣發心性二歧之論。
因此而起。
若知此形氣字。
屬耳目口體不屬於心。
則二歧之惑。
無自而生矣。
其論性善
則曰。
性善之說。
孟子始。
孟子之言性善
不過因其情之善者而明之耳。
盖曰性善
故情亦善耳。
未甞言氣淸濁矣。
後賢氣質性之說。
有情善惡氣之所使之說。
學者推之太過
遂以情之善惡
一切歸之於氣之淸濁
不容有理主宰
則其於孟子旨遠矣。
在愚不肖之人。
所感者或正而人欲未及萌乎其間
介然之頃。
天理發出
跖之有惻隱之發是也
然跖之有善情。
亦非理自發用也。
氣在此時
雖其濁者
不勝天理所感之重。
只得爲之發揮出來不得揜蔽矣。
於此而見其性善必然也。
其論知覺
則曰。
知覺之爲之用。
愛之爲仁之用也。
則情也。
情固氣也。
而猶以爲仁之用者。
非以愛之氣爲仁之用也。
以仁之理流行於愛上者。
爲仁之用也。
然則知覺之爲之用。
亦非以知覺之氣爲之用也。
乃以其理發見於知覺上者。
之用。
是豈以氣爲性之用乎。
且水以貞靜之德。
五行
故智在性中。
亦包五性
專一心之知覺
屬之包五性之智
豈有偏全不相當之患也。
其論五常之性人物同異
則曰。
人物之性。
理言則皆同。
以其形氣所禀而言。
則不能皆同。
仁義
猶是之者性。
故其在五行
已不能同而各專其一。
則在人物所禀之不同
從可知矣。
其論未發之前氣質之性有無
則曰。
人物之生。
氣以成形
理亦賦焉。
專指所賦之理而謂之本然之性。
兼指成形之氣而謂之氣質之性。
故人自有生之初。
便已有氣質之性。
可以隨時有無者也。
又甞論近世異學
之弊曰。
我東自鄭圃隱以來
士大夫皆宗朱子之學。
學術最正。
自賊䥴始唱邪說
慢侮朱子
毁破經義
䥴卒以逆敗。
又經尤菴先生辭闢之嚴。
庶幾後之知戒。
不敢復作也。
而踵䥴而起者。
又不知一二人
世道之憂。
可勝言哉。
朱子之學。
已到極處
不可以有加。
後出者若聖與賢。
必將心融神會
相契合。
不知千歲之爲遠矣。
非聖與賢也。
不可幾及
而其欲立異而相抗者。
妄庸之徒也。
非難辨者也。
而世之人視其毁經侮聖之爲。
爲若當然者。
恬不知爲恠。
而至有爲出力扶護
觝排正論
惟恐其有傷。
豈其世運日降
人心易昧。
禍亂將作而然耶。
又論許衡出處曰。
中國之民。
首先歸附夷狄
天下倡。
遂使中國之勢日微
夷狄之勢日張。
陸沈神州之罪。
當先王夷甫伏法矣。
世或以聖門大儒
尊之以爲洛建後一人
則此不識春秋也。
孔子曰。
管仲
吾其被髮左袵矣。
不能使人免於被髮左袵
而己自不免焉。
則是又管仲罪人也。
此是生人大防
辨之不可以不嚴也。
其辨經旨之晦昧
衆說淆亂
正學者之所趍者盖如此
雖謂之百世以竢不惑
亦可也。
先生經綸之才。
得於天禀
充之
學問之力。
故識洞澈
論說橫竪
上自千古之前
遠在萬里之外。
而其邦家興喪之源。
賢邪進退之幾。
山川風土之異。
人物謠俗之變。
無不該攝通貫
斟酌古今之宜。
規畫當世之務者。
又皆鑿鑿中機。
大要以爲三代之治必可復。
三代之跡不必盡襲。
要在不失先王意而已也。
其緫會之極
又必本之於人主心術
本末備具
可擧而行也。
終身遯藏
不獲少施。
而又守思不出位之戒。
未甞及於章疏之間。
爲學者言之。
亹亹不厭
學者雖各志其所聞。
而亦未能深得其意而之者
先生識務論治規模節目之大而詳者。
後世無得而見之。
惜也。
先生所與學者答問經義禮疑及詩文雜錄若干卷。
孫定裒集
將行於世。
先生全州李氏
郡守 贈領議政重輝女。
廣平大君之後也。
貞淑柔嘉
婦德無虧
嬰疾病。
先生卜姓。
待之有恩。
先生十年卒。
一子煜。
上庠
官府使。
聦明愷悌
問學精深
先生每稱以父子知己
先四年卒。
以是先生少日言行之可述。
歲德業之所造。
不能詳記云。
側室子燾,燦皆殀。
女爲申智妻。
煜娶縣監金震粹之女。
二男二女
養性郡守
定性縣監。
士人李思徽,應敎黃梓。
側室順性僉使,
五性
養性一子濟應。
定性一子應。
先生歿有年矣。
微言懿行
日遠日忘
而尙未有記實之作。
養性定性等以元承學最久。
屬其事。
且以書戒之曰。
謙退先生之志也。
愼毋溢其辭以負先生也。
知識蔑裂。
文辭短拙
雖欲竭其心知
其筆力。
求以模倣其萬一。
惟懼其不及
尙何辭之能溢。
亦知先生志。
又何敢溢也。
謹述其平日一二聞見所及
具狀如右
且竊以僭妄之說。
附見于下。
獨惟性理之蘊。
綱領焉。
條理焉。
其源盖出於河洛圖書
伏羲之卦畫而說未具。
帝舜說心。
成湯說性。
綱領之說漸具。
而至孔子而備焉。
思言中和
孟子四端
條理之說漸具。
而至朱子而備焉。
性理之說。
於斯盡矣。
後人又因朱子之說而益求其精。
剖析已甚
故其說愈繁而愈有傷於道體之全矣。
於是先生出。
一掃諸家之說而斷之曰。
無形無爲而爲有形有爲之主者理也。
有形有爲而爲無形無爲之器者氣也。
無形而氣有形
故理通而氣局
有爲而理無爲
故氣發而理乘。
又曰。
之者氣也。
所以發者理也。
非氣不能發。
非理無所發。
無先後無離合
斯言一出
而二歧之論可廢。
道體之全。
可復尋矣。
理氣之說。
詳於濂洛關閩
而或言理有動靜
或言理無動靜
或言其理氣之有先後
或言其理氣之無先後
其言不一
若相牴背。
學者每患於難爲會通
於是尤菴先生出。
揔而斷之曰。
理氣只是一而二。
二而一者也。
有從理而言者
有從氣而言者
有從源頭言者
從流行而言者
盖謂理氣混融無間
而理自理氣自氣。
未甞夾雜
故其言理有動靜者。
從理之主氣而言也。
其言理無動靜者。
從氣之運理而言也。
其言有先後者。
理氣源頭而言也。
其言無先後者
理氣流行而言也。
斯言一出
衆說不齊者可齊。
窮理之士。
始得其路徑矣。
斯二先生所以大有於斯道也。
然而庸序形氣未別於心。
而二歧之論。
猶未盡息。
情之善惡
由於氣。
性善之指。
猶未盡著。
此則二先生之所竢後人者。
而至我先生
始辨庸序形氣非心
一理氣之發。
跖蹻善情之發於性。
明性善必然
斯又先生有功於二先生者也。
盖明天理主宰之妙。
則其言易涉於作用
道器無間之妙。
則其言或略於主宰
先生之論。
理氣無間之中。
不失爲主宰。
欲知先生造詣之極者。
求之於此可矣。
朱子歿而吾道東矣。
其任傳道之責者。
公元1736年
谷,尤菴先生爲最著。
先生不由師承
洞見道體
資近生知
學到至處。
尤菴先生學宗考亭
義秉春秋
先聖詖淫
天地立心
爲生民立道。
事業之盛。
又莫與倂也。
繼是而作。
正傳而益究其精蘊
守成法而不失尺度
屹然頹波砥柱
而使二先生之道不墜於地者。
亦惟先生一人而已矣。
噫。
不可爲不知者道。
謹書以竢知德者之考焉。
 崇禎紀元後再丙辰正月日。
門人宣務郞前宗簿主簿韓元震謹狀
監役兪公行
公姓兪氏。
諱命擇
擇之其字也。
杞溪之兪。
始自新羅
至麗祖之興。
有諱義臣
以前世臣
有罔臣僕之志。
坐降縣戶長
汝諧始仕於高宗時
直節見於 國乘
自此官冕蟬聯
入我 朝。
益大而昌。
代有聞人。
諱起昌以武科府使。
燕山朝。
竄絶島。
 中廟改玉
以兵議召。
公爲位而哭曰。
吾君何在
歸卧庇仁先墓下以終焉。
世稱有夷齊之節
立祠以享。
祠號淸節
汝霖景安公
諱絳肅敏公兩世
官皆判書
俱爲 中明朝名臣
士林俎豆之。
景安公次子府使諱縝無子。
肅敏公次子進士 贈左贊成諱涵爲嗣
公元1638年
高祖也。
生諱大儼。
效力副尉
生諱後曾。
司宰監主簿
主簿公無子。
從兄貴曾之子諱榞爲后
而又早卒無子。
從弟檀之第四子爲后
卽公也。
公以 崇禎戊寅
生于尼山庄舍
享年七十四。
歿于扶餘之新基精舍
性質樸直
志操剛潔
未甞修邊幅以衒鬻於世。
行己處事
必以義理爲歸。
自幼誠孝純篤
及事所後母。
年紀雖衰。
服勤盡誠。
無間然。
盖其天性然也。
力學
文詞富贍
人皆推許
伯氏正郞早年魁科。
聲望藉甚
而公與之齊名
見人汲汲科第
全喪其所守。
心有所不屑。
謝公車。
不事進取
築室于扶江之上。
終老計。
家甚淸貧
未甞役志財利
惟以書籍自娛
坐卧披覽
不喜交游
杜門靜居
鄕黨宗族
不敬服。
事有所疑。
輒於公質問
公引經據義。
辨析甚㫼。
待人接物
務以誠欵
而若見其邪枉不吉者。
則深惡而斥遠之。
若將凂焉。
子弟家衆
自有規度
內外整肅
言議慷慨
不循澆俗
而尤謹於義利之辨。
晩以鄕薦
繕工監監役。
知舊或勸之就仕。
則公笑曰。
吾今老矣。
豈可斗祿
奔走年少叢中耶。
竟不起。
公甞往參聘家禫事。
主人曰。
三年已畢。
兄弟姊妹皆在。
傳來田民。
今當區別
獨聞慨然
公元1740年
曰。
此言奚宜至哉。
卽呼僕促歸。
主人苦謝妄發而後止。
此雖細事
亦可以見公之所存也。
公歿之後
知公者莫嗟惜
至或以冰玉等語。
稱之於輓誄之文。
配順興安氏。
文成公之後
明之女也。
端肅柔靜
甚有婦德
生於辛巳
歿於戊子。
初葬于扶餘縣西午谷先壠側。
辛卯
公葬啓墓。
水泉之患。
改卜同岡。
與公合封。
庚申八月
又以宅兆不利
改葬同縣新基里馬山卯向之原。
一男伯基早卒。
三女
適士人李必葳。
適士李喜之
適士人成棛。
伯基三男
曰彦奭早圽。
曰彦著出繼
曰彦摯武科
曾經僉使。
李必葳二男
曰始周,始大。
一女適閔重泗。
李喜之無育。
成棛二女
長適李尙元。
次適李尙貞。
彦奭一男
漢昇
彦著二男三女
女長適宋萬休。
次適洪相重
餘幼。
彦摯二男四女
皆幼。
始周男鼎光,益光,震光,恒光。
女適安思恪。
一女幼。
始大二男二女
皆幼。
漢昇二男一女
皆幼。
余於公未有一日之雅
而盖甞因知舊間。
習聞公之爲厚德人也。
今其孫彦著以其家狀來示余。
尤得公本末甚詳。
且念彦著端人也。
必不飾虛辭以誣其祖先
據狀草而第錄之如右。
持平尹公行狀
公諱焜。
字晦甫
平人也。
溫陽盤泉之西。
士林稱之以泉西先生
平之尹。
始於麗初壁上功臣諱莘達
四世有諱瓘。
謚文肅
將相大勳業。
子諱彦頤亦名臣
至我 朝。
有諱坤。
謚昭靖
三世有諱弼商。
坡平府院君
入 天朝大功
燕山時被慘禍
 中廟改玉
復官伸枉。
世祀不遷
四世有諱希吉。
號秋崖
李先生霽峯高公爲道義交。
江原監司
寔公五代祖也。
高祖諱根
憲府持平
昏朝時。
七拜官。
不就
坐謫關西
因歿於謫所
癸亥反正後。
復官 贈職。
曾祖諱獻徵。
自持平公歿後。
不樂在京。
母夫人
卜居溫陽之巍巖洞
祖諱琛。
淸臞絶俗
行義出人
廢擧業。
不事進取
自號素安齋
享九耋。
嘉義
考諱東鳴。
聦明博達
有志經學
人甚期待之。
甞謁尤菴宋先生
受業計。
不幸早世
淸州韓氏。
學生宬之女。
進士尙吉之孫也。
德性和厚
壼範甚備
一門稱賢婦人
丙辰三月十九日辛丑
生公鎭川管村
公生有異質
不類凡兒
貌豊而晢。
目秀而炯。
小婢負而出外
村人輒指謂曰。
是兒也若東嶺月昇
又或爲佛語曰。
瑞氣放光
學語
便知文字
五歲
讀史略。
期年盡之
安公常稱之曰。
五六歲。
盡讀
公元1736年
史略。
始見此兒。
庭有小甕貯物
狗來偸食
人叱之急。
狗戴甕而走。
者莫絶倒
端坐讀書
若無睹也。
盖其性質端重
妄動如此
識者已知其爲德器
一日洞中長少有相游觀之事。
父兄公使隨之。
公對以讀書未了其數。
了後當往。
者莫嘖嘖稱奇。
十歲
泛濫經史。
易於家庭
析合補空之義。
畫生變之例。
能有曉解者。
十三歲。
外艱
攀躃之狀。
見者爲之流涕。
持衰之節。
一如成人
時讀喪禮
有疑則質問於素安公
癸酉
冠禮
自是自勉勵。
不輟看讀。
文藝日進
老師宿儒
不敢少之。
丙子
內艱
居廬盡禮
以善喪聞。
撫育諸弟
友愛篤至
婚嫁必以禮。
壬午春
中生初解
別試初試
十一月
王母貞夫人喪。
承重居憂
喪葬祭奠
一遵朱文公家禮
司馬居家雜儀
作一文字
行之於家。
事親敬長。
修身勤學
敦族重宗之義也。
每日晨興
盥櫛束帶
省謁安公
展拜家廟
退處一室
靜對方冊
終日危坐
潛心玩索
至於家間事雖有醎酸甘苦不齊
一切和厚爲事
無所乖忤
簞瓢屢空不以爲意
奉養之具。
滫瀡之節。
竭誠盡情
不使匱乏
盖公自少已知有爲己之學。
而至是專心篤志性理
公元1707年
書。
不得不措也。
丁亥秋
往拜遂菴先生
師生之分。
大學而歸。
其後遂菴先生士友稱之曰。
尹某初見稠人中。
儀表儼然
已知其爲君子人也。
及與之講論
其所存。
德性渾厚
學識淹博
深幸吾黨有人也。
公性不喜交遊
惟與隣居李公柬。
自在髫齡
交好甚篤。
公嘗授其弟烜中庸
李公每從傍聽之。
謂公曰。
今聞兄講說
始覺前日讀是書。
全昧其義也。
因與講中庸
啓發李公爲學意者
盖公之力也。
常愛巖泉石之勝。
與李公構書室於巍巖上流。
爲朝夕肄業之所。
觀善爲扁。
遂菴先生命名手筆也。
常與公同講學
遠近士友來會者。
崔公徵厚,玄公尙璧,韓公弘祚。
亦皆以經學名於世。
每從公講論經禮等書。
深服公氣和厚
每對儕友。
輒曰。
某之德量
不可及也。
戊子秋
華陽洞
遂菴先生
參萬東祠享事。
入俗離。
遍觀內外山。
己丑秋
又陪遂菴先生
參萬東享事
因行鄕飮酒禮
癸巳
御史龜河經明行修
首公於薦剡中
甲午
中生貟。
乙未春
往拜遂菴先生
先生方較朱書箚疑。
 朝家催促之命。
先生公同事。
歸時歷徧三仙巖,龜島潭諸勝處
丁酉春
 肅廟幸溫宮
玉堂箚請收用內經術之士。
 上
公元1718年
命道臣。
道臣禀于遂菴先生
先生五人
以公爲首
戊戌冬
別試
初擇策題
朱書發問
士子棼集
解題
公左酬應
終日不倦
使人執筆口呼成篇
展紙於接中。
使多士見之。
多有謄傳於塲屋中者。
公果參高等
己亥
除 明陵參奉
肅謝後因殿試
乙科第二
時公聲名藉甚
大爲一邊人所忌嫉
置之國子監
夢窩金公方爲領相。
白于筵中。
拿囚院上博士金弘錫。
改以院例調用
其後銓曹又擬說書
通參淸選也。
九月
濟源察訪
居官律己
仁恕淸簡
不用鞭扑而吏自畏服
屬歲大歉。
蠲减例俸。
鳩聚穀物
賑濟郵卒。
知舊切親者。
有以納馬爲請。
固拒之。
終日閉戶讀書
時或從一騎。
飄然而往
遍觀錦江山之勝。
季弟烜隨往任所。
語公以官况之薄。
公曰。
薄官是吾儒本分
若饒厚則必長人欲。
不必求也。
繡衣魚有龍果以儒雅淸謹等語。
啓褒之。
辛丑七月
由歸覲。
中路遂菴先生病報。
疾馳往候
九月
先生訃。
爲位哭。
加麻五月
因奔哭喪次。
是年冬
時事大變
奸兇得志
一隊善類
禍色滔天
促裝還家
屢辭得遞。
自是杜門屛迹
經傳自娛
令子弟勿赴擧
壬寅
遭素安公喪。
情文咸備。
乙巳
 聖上改紀。
除司
憲府持平
將承 召命
兄弟有問今日時義
何事最重。
公曰。
今日 聖上新服景命
此正傾否泰之機。
聖學君德
第一義也。
辨聖誣討國賊
當爲第二義。
而辨師門之誣。
乃勉聖學中一事。
亦係吾出處之節。
不可不先陳。
謝恩後陳䟽。
略曰。
師先正臣權尙夏
以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嫡傳
受其衣鉢之託。
身任繼開之責。
肆我 肅宗大王所以文正禮待之。
惟彼拯之黨與
乘時逞憾
醜詆罔極
至於致雲之誣。
則其竆兇絶悖。
一變書。
千古奸兇之所未有也。
又曰。
今致雲誣辱先正之罪。
尙未懲討。
臺臣末减請竄之啓。
累朔靳允。
臣竊未知 聖意所在也。
又曰。
 殿下一邊追加尊尙先正
一邊曲加容護於致雲。
天下寧有如許道理乎。
承 批後。
與同請對入侍
極陳討逆之義。
因啓曰。
臣伏近日 批旨中以嫌之一字爲敎
於此不勝慨然
聖人之心。
大公至正
罔有一毫之私。
聖人無嫌
今 殿下每以引嫌
臺臣之啓。
終始靳允。
臣恐 殿下誠意正心之工。
猶未着力
公私利慾之分。
猶未克察。
一箇嫌私之意。
存乎寸中矣。
又啓曰。
 殿下以予意有在爲敎。
 聖意所在
可得聞乎。
 上曰。
可知
公進曰。
君臣之間。
貴相知心
日後可知之事。
今日知之可矣。
 上終不發落
其後又以連啓金東弼事。
嚴敎
公引避略曰。
伊日春坊之罪。
國人所共憤。
王法所不容。
臺臣只擧其事而不問誰某
規例則然。
有何不可
其罪無可論。
則雖非弼。
不可論也。
其罪可論。
則雖有尊貴過於弼者。
亦當論之。
豈可先問其人之誰某
以爲取舍乎。
又承嚴敎
右相李觀命摧折臺言進戒曰。
伏節死義之士。
求於犯顔敢諫中。
如此之人。
正宜崇奬
不當摧折也。
 上不納。
公引入。
處置請出。
引避略曰。
 殿下旣以過中
以爲深刻
論人過於本分者。
謂之過中
議律而失其平允者。
爲之深刻
伊日宮僚之事。
原情定罪
何以得中
何以平允耶。
在易咸之象曰。
君子虛受人。
盖虛而後能受人之言。
不中虛而先有所主
人言無自而入。
今 殿下不能虛受
而橫着一箇私意大矣
又曰。
臣伏見前後 批旨。
旨意晦昧不明
語句艱澁而不暢。
有若乘忿務勝。
衝激出來者然。
是豈聖人克去己私
白簡易之道也。
惟願 殿下反而省之。
以驗夫本源之地也。
與同伏閤
請討羣兇之罪。
以爲光佐惡逆不道
公元1721年
循例以姑先遠竄發啓。
僚議不一
公引入不出。
終至遞免。
軍銜參庭請。
七月
選知製敎
久留從宦
非其志也。
呈告還鄕
除騎省郞
在外遞。
 國祥上京
又除騎郞。
適値 陵行謝恩
入直翰院
出直者借乘於騎曺
已成規例
公據不許
人皆難之。
九月
復除憲職
一自衰年草土之後
眞元澌削。
至是宿痾添谻。
又見時事已無可爲。
决意還鄕
而欲進一疏
瀝陳所懷
病中起草
堇成半藁。
而因違牌遞職。
公歎曰。
職遞幸矣。
而竟違一疏之計。
是爲遺恨
是月十九日
易簀于小公洞寓舍
縉紳士類
奔走吊哭
莫不嗟惜曰。
斯文世道不幸也。
權公定性李公度遠,尹公鳳五尹公得和,吾弟啓震。
主治其喪。
亦有爲之加麻服緦者。
初終諸具。
御將李公鳳祥悉助之。
諸孤無憾焉。
持平韓頤朝疏請特加恤典
以爲尹某經術行誼
爲世所推。
自在韋布
已登別薦。
及其釋褐
聲望尤著。
不幸客逝于旅邸
家業素貧
諸子皆幼。
鄕廬。
又無其力。
宜命地部各別救助
分付道臣
使得返葬故土
 批旨深加矜惻
特命沿路護喪
命道臣給葬需。
十月庚申
權厝于郡南弓坪。
十月乙酉
遷窆淸州二西才廸里鶴峴庚坐之原。
漢陽趙氏
父晟漢官縣監。
祖克善以學行進官至掌令。
 朝家又命旌閭
恭人天性至孝
婦德甚備
奉養安公四十年如一日。
隆寒盛暑
未甞解衣就寢
妯娌之間。
極其和悅
同居終世
自公之歿。
沉綿疾病
己未十一月終。
庚申二月
葬于公墓下。
同崗而異壙。
五男
在觀在復在謙在恒在晉。
在觀一男景達
三女
長適李達輔。
餘幼。
在復四男
景元景祖景安景肅
二女
長適復心
在謙五女
長適李元彬
餘幼。
一男景文
二女幼。
在晉二女幼。
在晉有文行
志于學
公平著述無多
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若其學問造詣之功。
則有與知往復書札
可得其一二矣。
與李公擧知覺說。
略曰。
智之包四者。
猶仁之包四者。
可以此疑其二用也。
來諭所謂四性四端是理也只此一句
所差非常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是氣也。
仁義禮智之理。
流行於此
故或可主理而言。
今兄直以四端便謂之理。
不可謂之氣。
是昧於理氣之別也。
又曰。
竊詳來諭
依然心性兩用理氣互發之論也。
心是摠名
而其體則謂之性。
其用則謂之情。
情之一字
實兼知覺四端七情而言也。
知覺上。
有理有氣
四七上。
有理有氣
豈可知覺與四七。
分作理
氣而言乎。
來諭知覺謂之氣而屬心之用。
四端謂之理而屬性之用。
是以知覺四端之器。
四端知覺之理。
前所未聞之說也。
又甞爲擬書於余。
以辨氣質五常等說。
其辨氣質說。
略曰。
人生氣禀
固有定之美惡
而原其氣之本然
則是亦善而已
孟子曰。
乃若才則可以爲善
程子曰。
心本善。
朱子曰。
心之本體
無不仁。
此皆以本然之氣言。
而其淸濁粹駁。
則乃氣之動而失其本然者也。
聖人之心。
不失本然
一動一靜
各得其正。
有以全乎太極體用
衆人則自有生以來
氣質便雜。
失其本然
故心昏擾
一刻寧靜之時。
所謂衆人常失之於動也。
衆人雖無寧靜時。
所謂本然之氣者。
未甞泯滅
故或於霎時之頃。
不知不覺萬惡俱靜。
一心虛明
有以純乎本然之體。
所謂寂然不動也。
所謂冲漠無眹也。
所謂湛然虛明也。
雖曰衆人到此時節
只有善而無惡
有淸而無濁。
聖人大本
亦何以過此。
朱子谷之以聖凡爲一者也。
又曰。
未發雖無善惡
固有是氣。
不言氣質之性者何也。
氣質之性者。
以此性之爲氣所揜而有善惡之別而言也。
今於未發。
不着善惡字。
此時天命之性。
不爲氣所揜。
而自有純粹至善本體也。
何可復以不用事之氣。
兼言乎此而謂之氣質之性乎。
非特不可兼言
亦自無事於言耳。
程子曰。
不是
原有此兩物相對各自出來
張南軒曰。
人慾初無體也。
若以氣質之性。
言於未發。
則此豈非兩物相對者乎。
豈非人慾有體乎。
其辨五常說。
略曰。
高明前後所論雖多。
太極超形器之稱。
五常氣質而名。
高明得之旨訣也。
未知所謂超形器者。
是謂太極超然獨立陰陽五行之外耶。
抑謂在陰陽五行
而指其本體不雜乎氣者耶。
所謂氣質者。
是與雜氣質兼氣質者同而五常爲氣質之性耶。
抑與兼與雜者有所不同而爲本然之性耶。
又曰。
愚謂太極是人物之性也。
是人物之太極也。
五常性之條理也。
太極性之尊稱也。
以此而單指。
則爲本然之性而人物之所同也。
以此而兼指。
則謂氣質之性而人物之所異也。
盖公知覺氣質五常等說。
講究論辨
未甞詳悉
而以余之迷滯
終不能相契
今失公之提諭。
無以開發其惑。
亦可悲夫
嗚呼
天資寬厚
容儀和粹
雖甚狂攘媢嫉者。
一瞻公之顔範
必曰某是善人君子也。
及其委己於學問之功。
則德益高而行益修。
公元1740年
鄙吝之萌。
不滯於心胷
惰慢之容。
不設於身體
居家制行
一循乎禮法
待人接物
一出於忠信。
文辭贍敏
見識博達
有人所不可及者。
執守堅確
義利之辨別
亦有人所不能奪者。
此吾師門之所以期許之者
未甞不以遠大也。
是以自在韋布之時。
大爲士友之所敬服
及其釋褐之後
搢紳先輩莫不倚重推許之。
至有史薦之議。
而竟爲俗論所泥。
世道汚下
可知也。
乙巳入㙜之初。
旣不受知於上下
而天又閼其年。
則公之屈伸存亡
豈不時運盛衰者耶。
顧余猥忝朋友之末。
感服公之德善。
實有異於他人者。
今因公之諸胤託以狀文。
謹錄其終始梗槩如右
東圃金公行狀
公諱時敏
字士修
自號東圃居士
係出安東
安東之金。
高麗太師宣平鼻祖
自麗至本 朝。
士大夫不絶。
高祖諱尙寯
曹參判。
 贈左贊兩館提學
號休菴
從氏淸陰先生爲狀誌。
備述事行
曾祖諱光煜。
左參贊
提學
號竹所
文章名世
祖諱壽一。
寧都正。
屢典州郡
冰蘗操。
考諱盛後。
曹正郞
號蕉窻
詞華聲望
儕流所重。
妣林川趙氏
觀察
公元1741年
使九峯遠期之女。
議政白軒李公景奭外孫也。
生長名家
範咸備。
辛酉十月十二日生公
貌晳眼烱。
凡兒絶異
一家老長以爲休菴公典刑
族祖文谷公甞撫頂曰。
是兒將大吾家聲。
學語
便知讀書
不煩長者課督
十歲前所受。
已有次第
稍長。
淹貫經史。
文藝大進。
十四。
請學於農巖先生
授以大學西銘太極圖等書。
門下諸人曰。
某兒資質近道
吾視諸兒團聚處。
獨某端坐讀書
學問將就之材也。
甲申
往蕉窻公任所
得奇疾。
至難醫境。
農巖先生聞之。
惕然變色
旣而乃曰。
某必不死於此疾。
某之作人
夭札者耶。
師門所期待者如此
公自少有志於爲己之學。
而病痼身瘁。
不能大肆力於讀書竆理之功。
又不欲以學問自任
平居常目者。
儒家文字
最於朱書
嗜好偏甚。
潛心熟複
孜孜不懈
科宦榮進
其所樂。
不免黽勉赴擧者。
親屈也。
程式之文。
以詩擅譽。
屢占解額
而輒不利南省
世之稱科塲寃屈者。
必以公爲先也。
至於古詩各體。
用功頗專。
故有深造得之妙。
往往有出驚人者。
農巖,三淵二老亟加奬許
擬之唐宋諸家
而公未甞以此自多也。
公於事親之節。
至誠純心
得於天禀
自在幼少時。
不離
父母之側。
左右就養
順適親意。
蕉窻公善文酒賓友
無是無以自遣
周旋奉承
未或有違。
家庭之間。
常有融洩之樂。
蕉窻公素宿痾
委席時甚頻。
不遑巾櫛
晝夜扶護
至有黔婁之行。
及其居憂也。
盛暑流汗
不脫衰絰
當絰處輒至腐爛
三年苫塊
哭泣過禮
因成下部㿗腫之證。
終身不能治。
先廟晨謁
病劇不廢。
朔望參拜
時或出涕
凡有作爲
甞曰。
先靈洋洋如在
此事如或失宜
先靈臨之。
得無不可乎。
常常體念先意
反覆商度而後行之
趙淑人享年踰七耋。
寒節有疾恙。
公與夫人黃氏。
相對涕泣
須臾不違左右
淑人常短睡頻呼。
公與夫人
應聲迭對。
淑人垂涕曰。
是兒是婦誠必感神。
吾病將自差矣。
家甚竆匱
藥餌難繼。
知舊在官者。
公誠孝。
多遺以難獲之藥料矣。
凡百奉養之具。
竭力營辦
無異侈家規模
甞寢外舍
忽然心動
卽起束帶問親候。
家人訝之。
淑人曰。
誠孝所發也。
吾因喘甚。
氣塞半晌
今已差安矣。
一日淑人病猝谻。
國醫善脉者診之。
以爲脉見凶兆
難保時日
公蠲體。
晨禱于先廟。
乞以身代。
自是病少减。
得延數旬。
親戚之知其事者。
莫不嗟異
其終遭艱
致毁持制。
一如前喪。
年衰病甚。
見者凜然危之。
一老知公平日至行者。
發論上聞
切責之曰。
若爲此擧。
吾當愧死
議者遂止。
壬子
繕工監役數月。
以敦匠勞。
陞爲司甕主簿
轉司評,社稷令
旋移宗廟令。
乙卯
爲狼川縣監。
爲治井井有條
吏民安之。
屬歲大歉。
割俸蠲徭。
乳哺饑民
聲績茂著。
道臣啓褒。
陞叙 命。
丙辰
見孫男殀慘。
樂於官次
呈病解歸。
邑有去思碑。
己未
又除司甕主簿
司儀
庚申
儀賓都事
除珍山郡守。
爲政一如狼川時。
而尤勤文敎
有養士堂。
幾至頹仆。
又無財力
公爲修改
復出穀物
爲養士費。
莫不悅服
翌年
又以病遞。
士民建祠磨崖以頌其惠。
公有一弟
友愛篤至
得一味。
對床共啖。
佳境
携手同賞
孀妹竆甚。
作邑
不計道里之遠。
邀致衙中。
解歸後方異居
公休官閒居。
里中一二長老
日以吟詠唱酬
暮年消遣之樂。
素患痰火之疾。
氣衰益加。
丁卯三月二十日
考終四友堂
三月十五日
靷葬于先陶穴里艮坐之原。
休菴公墓。
隔一崗而近。
公初配海州崔氏。
承旨渲之女。
默守堂有海之孫。
後配昌原黃氏。
縣監𨭬之女也。
俱無嗣。
從兄第二子勉行爲後。
初娶僉正尹世恒女。
無育。
再娶士人安允揆女。
一男
女。
履正
女爲沈公彦妻。
公歿後數月。
同里金同敦相勛,李判决秉淵,洪參判重疇諸公
士友一百三十餘人
呈文宗伯
以聞于 朝。
特贈吏曹參議
崔氏,黃氏並從 贈淑夫人
盖公天資溫粹
神采精明
內剛而外和。
識高而行淳。
若其篤孝之行。
擧世推服
而 朝家之所褒尙。
百世不可沒也。
抑有一二事可以見公之心事者。
公之爲狼川也。
起坐衙。
忽聞哭聲甚悲。
問之則南姓家老婦困於逋糴之督迫而然也。
尋其世泒。
又是廉吏後裔
公爲之惻傷
亟命以米柴周之。
盡傾官耗
又用他計區劃
以充其近百斛之數。
仁人事也。
一布笠三十年不改。
人有遺新造者。
一再着。
輒遞與人曰。
此非與吾相稱者也。
此則衣弊袍
與人立而不恥者也。
只此二事
可以得公之所存也。
之子勉行以公之孝爲其孝者。
家狀所錄。
皆可徵信
謹撮其略。
撰次如右
奉事公行
公諱濎。
字士涵
高麗侍中韓山伯牧隱先生十一代孫也。
高祖諱山甫
吏曹判書
謚忠簡
世稱鳴谷先生
曾祖諱慶倬。
擢魁科。
正言抗䟽昏朝
黜北幕以卒。
祖諱畯發。
隱德不仕。
號知足軒
考諱商雨
沔川郡守
公元1747年
郡守公以承議郞樸之第二房。
出後知足軒。
禮曹判書懿簡公諱增山郡守諱慶滉。
沔川公本曾祖祖也。
淸州韓氏。
牧使壽遠之女。
左議政忠靖公應寅曾孫也。
公生於 仁廟壬午
三十一壬子
司馬
筮仕爲 敬陵參奉廣興奉事
四十三甲子五月十五日卒。
初葬于廣州渴馬峙。
後六十一年甲子
改葬大興東海沔川公墓下。
身長八尺
鬚髯
器度凝遠
風流弘長
夙負公輔之望。
居家盡其孝謹
接人必以誠信
至於執守之堅見識之明。
亦有人所不及者。
韓夫人高識愛重特甚
家間事。
必問於公而行之
平居戴笠子
不着帽。
夙興盥洗
出侍沔川公。
終日不移處。
敎子弟嚴而有法
家庭肅穆
其處鄕也。
人莫不畏敬之。
狂攘負氣者。
有請罪於堦下
公於尤菴先生
景慕最深。
先生在謫時。
千里之遠。
走書候問
其所與遊者。
亦皆一時勝流
最與農巖金先生,睡村李相國莫逆交
凡有士友招邀山水遊觀
必與二公同之。
谷雲金公旣婿公之胤子
而退憂,文谷相公待公以時雋。
相對傾倒
淸原聖輔,吏部聖佑於公爲內舅。
事大小必質問
李相國䎘,尙書兄弟
與公居同閈
若遇朝廷
事。
必欲知公意如何也。
盖公一介韋布士。
搢紳推重如此
其有雋望可知也。
及公之歿也。
知公面而聞公名者。
不相嗟惜
其葬而歸也。
士友之迎哭江上數百人
又其親戚故舊爲輓誄以哭之者
稱道之甚盛。
而其必曰忠信之士遠大之器。
則人莫不一口也。
至於農巖先生,景寒齋郭公始徵。
取友必端。
而又必不爲阿好語也。
農巖挽詩曰。
昨過白門外。
哭君我懷酸。
老屋掩繐帷。
流塵盃盤
哀哉七尺軀
戢此三寸棺。
喬松摧脩榦。
洪源淸瀾
長筭一以竆。
玄夜漫漫
笑言平生
情好着心肝。
揮淚素旗
靈車逝莫攀。
尙聞高堂上。
夕望其還。
魂去飮此恨。
欝結何時寬。
郭公誄辭略曰。
公賦寬厚
稟質敦朴
孝友溫謹
信義端愨
心存好德。
膓懷嫉惡
人期遠大
天胡奪速。
二老之於公。
生而期許者深。
歿而傷悼者切。
有如是矣。
嗚呼
公旣不顯揚於世而年又促。
公之歿。
已六十餘載
同時長老今無存者。
公之器宇抱負
懿德美行
若不考信
而按其家狀誄文字。
參之以平日所聞於先輩者。
亦可尙論其萬一矣。
而况農巖,景寒公之文。
足以徵信者乎。
若公者可謂君子人而有國士風者耶。
公之弟都正公嘗有小
公元1744年
記曰。
鳴谷先祖
請銘於華陽也。
亡兄忽見夢曰。
何不爲我更乞一文
霎然感悟
圖爲再進。
己巳禍作。
未果云。
吁亦異矣。
公初娶楊州趙氏
郡守 贈領議政禧錫其父也。
刑曹判書忠靖公啓遠其祖也。
生一男秉天。
後配寧越辛氏。
縣監喜道之女也。
生三女。
適申宅華,任文夏進士郭鎭維。
秉鉉,秉孝側室出也。
秉天娶谷雲金公女。
無育。
後娶達城徐文濬女。
男纘重。
女適趙鳳起,林默,沈泰希,沈鋐
庶子輔重,弼重。
申宅華二子。
郡守晉,進士普。
文夏子時綱。
郭鎭五子
泰濟,謙濟,恒濟,履濟,旣濟
女適元明
纘重四男
思永,憲永,德永,必永。
二女進士韓後述,鄭梡。
內外曾玄不盡錄。
有詩文若干藏于家。
夫人窕。
權安各處
及公之改葬也。
遷奉合祔
公之孫纘重屬余以狀
謹撮其大略
撰次如右
南塘先生文集卷之三十四
 遺事
  
先祖考縣府君遺事
府君諱如益
字相夏
節公長子也。
天資端愨明秀
剛介高潔
絶無時俗鄙猥態。
孝友出於天性
節公高行
不事家事
府君幹家事。
左右服勤
至老不懈
承順繼妣。
未嘗少失其意。
以先妣喪。
不持
服。
終身痛。
每遇諱日
哀慕慘怛
袒括時。
祭奠
必躬執其事。
務盡誠敬
仲弟一妹俱早死。
子女
府君撫育嫁娶
使得其所
寡嫂
委曲盡恩。
人無間言
爲文遒逸勁健
屢中高選
竟不得一第。
鄕里孝行
晩而筮仕
己巳
靑山縣監。
奸黨得志
士禍大作
時輩素知府君言議嚴於淑慝之分。
深嫉之。
赴任
而銓官托事啓遞。
府君樂京居。
歸結城鄕庄。
築室海濱以居之。
自號白灘翁
作詩以喩其志曰。
南浦烟霞境自幽。
休官生計更無求。
山薇秋蓴膾。
不願簪纓白頭
又曰。
跡滯南湖白鷗
無心海客朋儔
獨醒來嗤衆醉。
覺今是後悔前尤。
遂日與漁翁釣徒相隨洲渚島嶼之間。
欣然樂而忘其廢也。
然每聞善類見逐。
嚬蹙不怡
至聞其訃。
涕泣食素。
屛居五年之間。
足跡未嘗一入京洛
癸酉十二月二十八日
卒于寓第
生年天啓乙丑
得年六十九。
翌年四月
返葬于公州治芙蓉山卯向之原。
從先兆也。
淑人昌寧成氏。
同知樞府事璹之女。
貞淑慈良
奉尊章承君子
無違度。
家衆宗戚
恩信
世以韓氏子孫衆多
歸績於淑人
生於天啓甲子
卒於戊辰正月二十二日
其年四月日。
葬于芙蓉山
公元1628年
七年甲戌。
府君墓合封而左。
府君負才志。
可以有爲於世也。
而卒阨於一第
淹屈下僚
自表見。
嗚呼痛哉。
府君筮仕
在於庚申更化之後
廢黜在於己巳士禍之日。
進退榮辱
未嘗不與一代善類同之。
則此可以府君平生也。
己卯乙巳之禍。
小官儒生稍涉其餘波者。
謹書而幷錄之。
盖以見夫當時禍網之慘。
至及於小官儒生
而重哀其人之以小官儒生
亦及於世禍也。
所以深著當時構禍者之罪而爲後大戒也。
然則後之有修己巳錄者。
其亦有取府君也哉
 崇禎後庚午二月日。
不肖元震謹書
高祖處士府君遺事
府君姓韓氏。
諱孝參。
字景魯
州人也。
淸州之韓。
高麗太尉始祖
太尉至參判公諱胤昌
凡十六世。
世有達官顯人
有若思肅公諱渥,平簡公諱公義,文敬公諱脩
連三世以名臣勳伐
名在麗史
入我 朝。
文敬之子文簡公諱尙敬開國功臣
文簡孫文靖公繼禧佐理功臣
又皆以勳德著名國乘
其間兩世諱惠諱士介
官位大顯
而亦嘉善觀察使,通政府使也。
參判公又以淸裁直道
名重當世
府君
公元1630年
卽參判公之曾孫也。
祖諱克恭
司圃別提
考諱天賚。
成均生貟
文行
兩世早歿。
家遂不振焉。
府君七八歲。
失怙恃。
旣長。
常懷至痛。
不與宴樂
不服華靡
無意進取
晩居于結舊庄
終焉。
生於壬戌
歿於回甲之歲八月二十五日
享年六十一。
葬于公州芙蓉山亥坐之原。
初娶全州李氏
郡守克仁之女。
再娶文化柳氏
縣監德容之女。
季子節公
柳氏出也。
節公遺書子孫
有曰先人一生行事
自然與義合。
勉強行之者。
又曰。
仕宦之意。
後山養松
前庭植竹
坐卧之傍。
一長琴。
此乃平生愛玩者。
又曰。
至於財利
凡人所不及者。
非一二事也。
末又言豈敢誇張虛美也。
凡此數語所記雖略。
其有隱德實行
亦可徵信於後也。
府君有節淸德
年代寢遠
子孫亦多有不知者
恐遂堙沒無傳
謹採舊聞
得其一二。
著之文字
以遺我府君之子孫云。
 崇禎後庚午二月日。
不肖玄孫元震謹書
曾祖淸節居士府君遺事
府君諱必迪
字廸夫
處士府君季子也。
自號淸節居士
天資峻潔
行義剛方
丁卯之難。
白衣扈 駕江都
朝廷欲授以六品職。
府君臣子隨 駕。
反媒
榮進爲恥
力辭之。
朝廷知其志不屑而止。
文詞華贍
出等夷。
入塲屋。
或魁多士
而亦不以事爲急也。
丙子後。
廢擧自靖
卜居于燕歧老彭亭。
以爲焉之計。
銓官有知志行者。
欲爲撿擧而書問之。
不許
惟以敎誨子孫
門戶計。
以壽得折衝銜。
生於己亥
歿於丁巳十月十二日
享年七十九。
葬于公州芙蓉山負辛之原。
處士府君墓。
同局而異岡。
初娶江華崔氏。
宣務郞永源之女。
再娶光山金氏
 贈參判韌之女。
長子縣監公。
崔氏出也。
府君嘗作詩贈先府君
其詩曰。
送汝今歸漢水濱
薰風三月物華新。
西山老凌寒歲。
東陌時花媚暖
李蹊邊紛世客。
蓬門裏獨幽人
莫嘆玉匣龍劒
勤讀修身後辰
遂菴先生跋其詩曰。
公當甲寅禍作之後
儉德避難之意。
詩中所謂凌寒篳蓬幽人
皆自道也。
其所勤修後者
弟子好學
天不忘之意也。
先輩風義卓然
只嚼一臠
可識全鼎之味矣。
盖聞公丁卯扈 駕江都
朝廷欲除六品職。
掉頭固辭
富於文詞
而亦謝公車。
歸老于燕歧之老彭亭。
以訓子弟爲事
無乃目見丙丁
無意世路而然耶。
若爾其所守之確。
不獨贈詩之日。
可敬也。
先府君
府君贈詩語。
名其堂曰勤修
丈巖鄭公記之曰。
於此別有所感於彭亭公老時花之句。
剛大不枉之氣。
嚴於陰陽淑慝之分。
凜乎若不可犯。
信乎前輩風範
足以起懦後世也。
不但一家子孫之戒。
古今學者所以讀書修身者。
於此先有所立脚而後
方可與議於君子之道矣。
若跋若記。
其所發明府君所存者。
殆無餘蘊。
不待子孫稱述也。
略記其平日言行
附以詩跋記文。
後人有所考焉。
 崇禎後庚午二月日。
不肖曾孫元震謹書
梅峯處士崔公遺事
天資溫粹
穎悟異凡。
自少已慨然求道之志。
及長。
盡交遠近志學之士。
講求古人用心之方。
早拋擧業
專精聖學
其所自得於己者。
已不淺矣。
洎遊於遂菴先生之門。
益聞聖門親切之旨。
門路益正。
工夫益密。
日進德日懋矣。
故其學也。
立志堅苦
用力勤篤
攝威儀。
不設惰慢
抖擻精神
不容昏昧
步履安舒
言語詳懇
未嘗有忿厲急遽之容。
端坐一室
左右圖書
仰思俯讀。
晝夜不懈
殆忘寢食
長於舍己稽衆。
義理所在
必擇蒭蕘
講論之際。
心平氣和
絶無護短求勝之意。
盖其公心雅量
所不及也。
其居
家也。
事親以孝
奉先以誠
菽水之養。
必盡其懽。
時物之薦。
極其潔。
晨昏定省之節。
朔望參謁之禮。
非疾㞃不廢也。
之而友於弟。
敦睦宗族
得懽心。
賑竆恤患
隨其力之所及不怠
其接人也。
禮際辭氣和。
忠愛之心。
達於面目
誠意之感。
在於言前。
故言人之過而人不怨焉。
與人之善而人樂勸焉。
至於鄕里之人。
尤加愛敬
不以愚下而有所賤惡
不以暴慢而遽加斥絶
一以誠愨待之
故人賢愚
莫不感悅信服
尤篤朋友之義。
善必相告。
過必相戒。
久而不見則思形於筆札
思而得見則喜動於顔色
䟽食菜羹
與共之而不以爲慊。
經史圖籍
討論不倦樂以忘憂
閑漫諧謔之談。
未甞發於口也。
登山泛海
徜徉嘯咏
公必與衆同之。
贏糧負笈
會文設講。
衆必推公爲主
盖無一事而非學。
亦無一日而非學。
故鄕鄰聳感。
後生知勸。
彬彬西河之風矣。
接引後學也。
不擇卑幼
不問愚鈍
而來則受之。
盡誠以敎。
嚴其課督
循其梯級
隨其才品
各有所得
其所自爲敎人者。
必以小學家禮爲本。
以及於他書。
非聖賢之則不觀也。
儒者之事則不及於言論也。
公用力始於禮學
居家行禮
悉擧古典
至於文變禮。
亦必博
考詳辨。
務求其宜。
人有所疑。
多就質焉。
中歲以後
致力竆理誠之事。
而得親有道
講質愈精。
故於一時同志之士所論理氣性情等語同異得失
一以師門之說折衷辨析精微
多所發明
雖或有未深契者。
盖亦至尠矣。
而亦可以見公之不苟合也。
資質旣美。
向道以誠
故其立心也正。
信道也篤。
用功也專。
自任也重。
旣無矯激干名之意。
又無流循逐物之行。
闇然日章
皭然而不滓。
介而不絶於物。
和而不同於俗。
明之士。
不以卑汚爲病。
篤厚之人。
不以高亢爲嫌
使世之人。
知其果有實學君子
學道之士。
亦將倚公而有所立。
則公之爲學
功效之大。
豈獨止於一身而已哉。
方公之病也。
鄕里之人。
奔走憂遑。
無異親戚
朝夕問候
盈階滿室。
又爭爲之求醫致藥。
冀其必無凶焉。
及至喪也。
無論人之貴賤老少
分之親踈厚薄
同辭悼歎曰。
賢者亡矣。
其於葬祭。
相先後。
又一如病時。
遂菴先生聞公疾亟
書訊於人曰。
天旣生斯人
其將止於此而已乎。
及聞其訃。
貽書於朝貴之知公者。
致其慟傷之意曰。
崔某學術行懿。
輩流所及
前頭期望甚遠。
奄忽不淑
痛惜何言。
一時從遊之士。
亦皆制麻而哭之。
又馳
相吊曰。
斯文不幸
死此人矣。
吾黨不幸
失此友矣。
其所稱述於奠誄之文者。
亦各極其所知
如非有實心實學感服人者。
深切也。
如是哉。
世之不識公者觀乎此。
亦可以得公之大略矣。
竊惟念公之爲學
難於人者。
己巳士禍之後
世旣諱言學。
吾鄕介僻海隅
未有先生長者倡道前後
可以振起俗學者。
則人又不知有學。
乃公不有得於觀感振作之餘。
超然自悟。
奮然自竪。
不以謗議笑罵四集少沮其志。
行之益力。
守之益固。
則眞所謂不待文王而興者。
非行之果者歟。
李文成公,尤菴宋文正公
得朱子之統於五百餘載之後
東方萬世道學之宗。
顧以黨議之分。
詆侮之者
半國焉。
其所尊尙者。
亦皆爲色目所驅。
未必眞知爲賢也。
若公獨於兩先生言論風旨之緖餘。
誦詩讀書間隙
有以得其心而一意尊尙
以爲歿身鑽仰之所。
又訪其淵源的傳所在歸身服事焉。
則亦所謂賢者識其大者也。
玆又非智之明者歟。
如是如是
因是進進不已
宜其晩歲
益明而行益尊矣。
味之苦淡者。
覺其醇濃
行之臲卼者。
日就妥帖
則公之於學。
可謂其所難而深造以道
矣。
天假之以年。
其所成就
又何可涯量也。
惜乎。
未見其止而止於此也。
嗚呼
以公之學術行誼
未能究其志業生前
已足爲志士之恨。
若又使其可傳者而不得傳焉。
豈不重貽其恨而沮後來有志之徒哉。
公弟安厚以余從公遊。
近年且久。
謂宜熟公之平生言行
俾記其所知。
顧余淺陋
安足知公哉。
追感平昔
不可辭。
略書以示之。
某年月日
西原友人韓元震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