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x 页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杂著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64H 页
[经说]
虚灵知觉致虚极
净智妙圆守静笃
呼吸者。气也。所以呼吸者。理也。具此理而觉其为呼吸者。心也。
虚能大公得失利害欣戚荣辱不容一物
贫富贵贱死生祸福
静不妄动融融泄泄正正方方性存恻隐羞恶情察
兢兢业业灵灵昭昭恭敬是非
仁义礼智性。理。
恻隐羞恶恭敬是非情。气。
融融泄泄。正正方方。兢兢业业。灵灵昭昭。主理而气分数少百体本领明无不彻
仁之发。义之发。礼之发。智之发。主气而理分数少万品森列理无不达
虚则不顽知通神明净则洁洁妙无方所致是(一曰)推至虚能大公极无内外
灵故能照觉与理妙智是本体圆故不滞守而勿(一无)失静不妄动笃则诚一
太极动而生阳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各一其性也。
静而生阴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64L 页
元亨利贞。天道之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人物)
仁义礼智。人性之纲。
戒惧大本存养于未发之时大本
慎独达道省察于已发之际达道
虚灵知觉。心之体。仁义礼智。心之德。形而下者。气也。心与理一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形而上者。理也。理囿于气
虚能大公得失利害欣戚荣辱自外入者不容一物
贫贱富贵死生祸福
静不妄动心之所以融融泄泄者。仁也。性存(静)
心之所以正正方方者。义也。
心之所以兢兢业业者。礼也。
心之所以灵灵昭昭者。智也。
仁之发恻隐自内出者
义之发羞恶
礼之发恭敬
智之发是非
天命之性全(人)
(禽兽)
(草木)仁禽兽一路子明
义一路子明
礼无彷佛
智人与物俱得而有上中下三品净智妙圆(上智不移)
巧智安排(众人有三品之不同)
浊智粗浅(自众人以下至禽兽)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65H 页
融融泄泄冲漠混瀜正正方方拔强刚毅
和气蔼然裁制决烈
兢兢业业临深履薄灵灵昭昭至清之水
晨乾夕惕纤芥必见
其心收敛天君泰然存其心
不容一物百体从令
戒慎恐惧洞洞属属寂然不动养其性
战战兢兢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朱子曰。性只是理。情是流出运用处。心之知觉。即所以具此理而行此情者也。所以知是非之理。智也性也。由是言之。所以知是非者即心。而其理谓之智。推之仁义礼。莫不亦然。所以知恻隐知羞恶知恭敬者心。而其理乃仁义礼也。知此理而行此理者情。而具此理而觉其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者则心。张子所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65L 页
谓心统性情者。盖如此。
动静之说。自阴阳始。而四时亦自为对立关。分昼夜而言之。莫不为阴阳往来。然细论其动中之静。静中之动。则自复而至姤。自姤而至复。循环不已。无有穷时。苟于此深体味之。可见天人初无异处。人之动静。惟在不失其宜而已。存养省察二事之外。更有何事。然但以粗心看去。不省有动静中动静。则又何可与议于天地合其德之义耶。适于慎独贯动静做功夫之训。窃有所省发者。敢识之。
存养省察。周流通贯于动静之中。非存养则省察。非省察则存养。中间无一翣时空缺不到处。然后方可谓之动静不失其宜。而贯动静做工夫云者。在学者用力。诚有把持不放下之实矣。寻常于此。不能晓解。只是活看而已。今幸见得。自以谓不失晦翁本意。第未知从他人视之。又以为如何也。
净智妙圆十分尽头以下有多少分数
巧智安排自上而下亦有多少分数
浊智粗浅自下而上亦有多少分数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66H 页
净智不能妙圆者(五等)人有净智。而或有出于巧智分数有多少。
巧智中有净智者巧智间有净智分数。亦有多少。
浊智初无净智下愚之甚。不能转智者。殆如豚鱼。
间有巧智禽兽中微如雀鼠。犹有巧思。视人之下愚不甚远。
虚能大公利害得失欣戚荣辱不容一物
富贵贫贱死生祸福
静不妄动静中之动动中之静必慎其独
一念起处万事根源
致虚极心统性情
守静笃净智妙圆
虚灵知觉心之体形而下者气也
仁义礼智心之德形而上者理也
心与理一存其心所以事天也
理囿于气养其性
虚则不顽气以成形体用全具(一本心统性情)心与理一
洞然无物退藏于密
灵故能照镜明水止利善之间(一本几善恶)
有形毕烛恶臭好色
知通神明豁然贯通彻上彻下(一本无内外)
物格知至理事一致
觉与理妙戒慎恐惧大公顺应(一本心与理一)
发而中节四通八达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66L 页
仁者心之德。爱之理。礼者心之敬。物之序。
义者心之制。事之宜。智者心之睿。别之原。
存养心之所以融融泄泄者。仁也。理囿于气
心之所以正正方方者。义也。
心之所以兢兢业业者。礼也。
心之所以灵灵昭昭者。智也。
省察仁之发恻隐礼之发恭敬
义之发羞恶智之发是非
私欲净尽虚则不顽心与理一(一本云理气妙合)
活络自在
物不逃形灵故能照
无内无外
行著习察知通神明
与道为体
肫肫渊渊觉与理妙
吻然默契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67H 页
生意蔼然融融泄泄理囿于气(一本云理气妙合)
宽洪恻怛
发强刚毅正正方方
裁制决烈(一作权度精切)
履以和行兢兢业业
权度精切(一作敬而无失)
至清之水灵灵昭昭
纤芥必别
整齐严肃存其心
主一之谓敬
无适之谓一
敬是常惺惺法
其心收敛。不容一物。
天君泰然。百体从令。
不睹不闻养其性
戒慎恐惧
临深履薄
战战兢兢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67L 页
虚则不顽血肉则顽。心独有知。
洞然无物
灵故能照既虚而灵。照管万事。
镜明水止
智通神明致知之极。通于神明。
物格知止
觉与理妙随处理存。无适不然。
发而中节
虚虚则不顽灵灵故能照知知通神明觉觉与理妙
洞然无物镜明水止物格知至发而中节
虚虚则不顽。体用全具。灵镜明水止。利善之间。
洞然无物。退藏于密。有形毕烛。恶臭好色。
知豁然贯通。彻上彻下。觉戒惧慎独。大公顺应。
物格知至。理事一致。发而中节。四通八达。
仁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仁之发恻隐心与理一。理气妙合。
心之所以融融泄泄者。仁。
义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义之发羞恶
心之所以正正方方者。义。
礼礼者。心之敬物之序。礼之发恭敬
心之所以兢兢业业者。礼。
智智者。心之睿别之原。智之发是非
心之所以灵灵昭昭者。智。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68H 页
虚灵不昧。以具众理。存养唤醒。镜明水止。
应万事省察
虚能大公致虚极静中之动存养
静不妄动守静笃动中之静
一念起处迹未形戒惧慎独省察
万事根原几已动精一执中
万事自有枢纽根柢。况学问之无本领而只骋口说曰是曰非者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夫人之有四德。自是出于天之四德。则其所以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者。不过如天之春夏秋冬。往来不穷。盖有元亨利贞四德。故四时昼夜运行斡旋不已。自开辟以来。未尝一毫蹉过也。人有仁义礼智四德。苟能率其性则四端之发。自然发而中节。此所谓立大本行达道也。所谓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者也。若于此处。不能信得及则其谓学问亦可知已。
人以四端七情。并称之。而不但人之言为然。程夫子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68L 页
承用礼经。而只以惧字代乐字。而著之于经训。则顾无可论者。而然窃思之。喜怒哀乐。则人情之所必有者。虽上智亦然。而爱恶欲三者。则不待发不中节。而已似有偏底意思。试以食色看之。虽于意欲不萌之际。对来自然有喜心。若谓之爱则过矣。由是观之。喜与爱。微有分数之可言者。少日常有刚制之戒。及今病如此。不能吃饭。不能不能吃饭(恐是衍文)。虽美味可食者。非不知其味之宜于口。而欲食则便有厌心。至如酒则一日所饮。几与不病时无异。第恐酒力之胜而辄止之。然对之不厌。若曰爱则非此心也。但有喜而已。以此思之。则喜与爱。微似有分数差处也。
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
从数而至于象。由象而达于理者。康节也。
由理而象。由象而数者。濂溪也。
 先儒之论。盖如此。
冲漠无眹者。理也。无象则理不可知象(衍字)。象本有定位。不可一毫移易。而不知其分数之为如何。则象虽粲然。亦不可知。只不免行不著习不察而已矣。
静中有物之物。恐不宜看得重。所谓略绰提撕。即此意也。程子所谓能敬则知此者。非谓敬而后能知此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69H 页
物矣。盖敬而无失。乃所谓中。若以为既敬而知有物。则似以敬与有物。为两件物事。而来教敬以后。可知静中之有物云者。恐不免语差也。晦翁只知觉便是者。可谓的确。但有知觉在。何妨其为静。主宰分明。义理昭著。非有戒慎恐惧。则必不能。故本注。以敬畏二字。释之也。知觉。有以体言之者。有以用言之者。静中之物。固当为知觉之体而已。
程子所谓能敬则知此者。盖以敬以后心存。心存则惺惺。此乃知觉之体。所谓自心自省当体便是者。岂别有一事可谓之有物乎。若或认作不以敬而知此物看。则疑如持敬而后复寻此物。苟如是则敬为一事。物为一事。此所谓语差者。非以本意为不是也。至如知觉之体烱然不昧。为静中之物。苟无戒惧之力。则昧昧昏昏云者。诚是也。夫敬必以功夫言之者。整衣冠尊瞻视。自然生敬。所谓整与尊非功夫耶。然而曰自然生敬者。亦合内外之道也。非如来喻之敬而后知此。乃以此字把作有物看也。然能敬则知此物者。不拘于敬字此字。只活看则亦无病也。未知如何。若以静中有物为敬则不可也。静中须有物。乃敬也。盖敬自是功夫之名。而须字亦有用力底意思故耳。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69L 页
敬而后知有物。活看则亦不为病。而乃着一后字。则敬与知。乃不能相涉入。而恐或不免作各为一物看也。
答子顺
理与象与数之说。正宜理会也。先从数上做起。凡于事物之间。一一照管。个个分明。俾勿毫发蹉过。所谓分数明也。分数既明。则自然见得事事物物。莫不自有定分。不可移易。大而君臣父子。小而事物微细。整整方方。粲然在目。则数之所从出者。可知。所谓有象而后有数者也。所谓形而下者也。至如理则初无声臭之可言。冲漠无眹。万象森然已具。则所谓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即所谓形而上者也。
与遁谷
仁义礼智四者之体用。自有脉络无可疑。至如智之义。每不能晓然磊落。盖智。体也。是非。用也。孟子所言智。亦常以体说也。知觉有体有用。此则以心言也。然欲说智之义。每不免侵过心上去。与仁义礼三者。不相似。岂心之全体在知。故知与智。多有混沦说去之弊也耶。智。性也。知。气也。宜有分别。决不可使之毫发有差也。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0H 页
每于智字。有与心混看之弊。玆有所吟。并有数行语。一一勘过后斤示为望。
 来诗三绝俱佳。鄙意三诗。各为心统性情。而今见性情。自性情至心。乃曰统性情。则或与区区之见。差胜观耶。
静中有物之物。恐不宜看得重。所谓略绰提撕。即此意也。程子所谓能敬则知此者。非谓敬而后。能知此物矣。盖敬而无失。乃所谓中。若以为既敬而知有物。则似以敬与有物。为两件物事。而来教敬而后。可知静中之有物云者。恐不免语差也。晦翁只知觉便是者。可谓的确。但有知觉在。何妨其为静。主宰分明。义理昭著者。非有戒慎恐惧。则必不能。故本注。以敬畏二字。释之也。知觉。有以体言之者。有以用言之者。静中之物。固当为知觉之体而已。
 吾辈老去。更有何事。只当寻理旧闻。与之对讨。而弟方病昏。不能自力。今见所喻。心甚警拔。谨以一二语。仰尘。望须斤教焉。频加提撕。俾得以自厉则幸幸。
程子曰。易。变易也。随时以从道也。自是而言之。则是指阴阳也。然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又曰。乾坤易之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0L 页
蕴也。乾坤毁则无以见易。又曰。易者象也。释之曰。卦之形。理之似也。以此观之。又不可以气看也。未知以理之流行者言之。则得不背乎圣人之意否。幸赐一言以析其义。有一绝。亦望和示焉。
伊川曰。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此诚不可易之言也。古人有曰。康节因数以推象。因象以知理。濂溪自理以明象。因象以知数。不记此说出于何人。而濂溪象数。又不知从何处知之耶。世之所谓知象数者。不过谓卜筮也。然不原其理。而但欲知其数。则必有不能合者也。况又不知象。而遽可议其理乎。然伊川理象数之说。诚无可疑。未知盛意以为如何。区区于此所不敢言。初不知数之为如何。又何论其象与理耶。妄就三者。各有一诗。幸斤教之也。(载己巳诗。)
 昨书未究之意。录在小纸。幸视至。
心统性情四字。可谓吃紧语。说与人也。以是按覆(一作覈)群圣人立言之意。则举有条理可寻。脉络可见。如大学之明明德。中庸之谓性谓道。皆是物也。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以无他与而已四个字。入心深思。则有以见孟子之意也。学问之道。岂无他事。而结之无疑如此。盖此上头。尽有商量。不尔则身无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1H 页
主宰。万物无纲。虽至理穷玄奥。论极幽微。不免为一场閒说话也。人或知求放心之为第一义。而但以为比他事最紧。亦于收敛整顿为有力。殊不觉其存与去之间。得失至大。不直为禽兽之归。凡在动静云为之际。都不照管。虽至于堕坑落堑而不自知也。今以虚灵知觉。为常常唤醒法。窃谓求放心云者。只此为是。一求字亦多矣。
明德是心是性之问。朱子只以统性情答之。则其意可见。北溪至以光明之理言之。而浦渚说明德是性云云。旧时尝见之。不能无疑。但以章句所得乎天。虚灵不昧见之。则说心而不说性也。若言所得乎天。不似说心。而其下承之以具众理应万事者。岂非言性情耶。不以虚灵不昧为心。则所谓具所谓应者。是何说耶。(又载己巳诗。而句有相差。)
朱子所谓光明正大者。谓之明德。此是合而言之。似非分别而言之也。章句所得乎天。似当以性言。而其下承之以虚灵不昧。中间有一而字。则第以文理看来。似不是单指性也。寻常不能无疑。故及之。试更思之也。(又载己巳诗。而句有相差。)
恶乡愿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1L 页
狂狷尚矣。不可得以复见。而恶乡愿之意特深。盖以其似是而实非也。言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刺之无所刺。非之无所举。自人情而视之。岂不可悦乎。然而圣人斥之以德之贼。以孔子话头而乃若是者。岂不以其坏人心术。不啻如自好自私者之止于其身而已耶。杨,墨。不过学仁义而差者也。其流至于无父无君。虽曰为仁为义。而有差则其害如此。可畏之甚。夫天下之道不一而二三则已矣。不然而以孔子之道为是。则出此入彼。必皆见斥于孔子者也。区区于阳明。非敢以其人为杨,墨为乡愿。而必知其非孔子之道也。见其文章气节。决非衰世人物。而若其自喜自高之气像。则诚有掩不得者。以曾子临死时。战兢临履。所贵乎道者数语按之。则殊异乎阳明气像。此是则彼非。彼是则此非。必有卞之者矣。眇末后生。岂敢有所抑扬于其间。而高明乃以不是忠厚见教。祗宜愧服。而第于道无二致之义。不能无疑。敢因乡愿之说。反复不能已。非以为阳明近于乡愿也。窃以为孔子之外无他道。苟以孔子之道为是。则乡愿与杨墨与阳明。只争五十步百步间而已。未知高明以为如何。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2H 页
虽上智。不能无人心。此朱夫子晚年定论。始从程子人心乃私欲之说。而中庸序方如是。则固无可疑矣。区区窃自以为知朱子之意。非敢以人心为私欲也。夫声色臭味。皆出于人心者。听命于道心。则便是道心也。心本一而以其分界言之。则虽有人心与道心之别。而圣人乃于欲分未分之际。已能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若于二者既分后察之。则此则(恐是误字)圣人以下人所为。而恐非圣人事也。生于形气之私。谓圣人亦如是。则似不然矣。生字原生差别。而正与私尤不可混视。盖泛论圣人与众人之所固有者。则其言自当如此。而至如用力处。则岂可比并言之乎。周子曰。诚无为几善恶。善恶之分。已从几而可知。动箴之哲人知几。诚之于思。此即思诚者。人之道也。颜子之非礼勿动。正在此处。未知所谓几者。乃在人心道心已办之后乎。不然而若是欲分未分之际。则其不可以目之以人心亦明矣。耳目口鼻自属形气。自此而出者。皆可谓之人心。而未及形见而精之。则便是道心。泛应曲当。无不中节。虽于饮食男女。亦皆天理之流行者。顾不可追言其从形气中来者。按之以人心也。自人之虚灵知觉一而已。或生于形气。或原于性命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2L 页
以下。盖通说上下之皆同。而故虽上知不能无人心者。乃言圣人分上。而若不曰生于形气之私。而但曰出于形气而已云尔。则圣愚亦可以一例看也。况承之以或危殆而不安。则决不可谓圣人之人心亦然也。故知其有人心而才动而精之。则即亦道心。不可有二心也。
读书一事。在学者为甚重。盖古人之事。不读其书。则不能知也。然若以句读文意而已。则亦末矣。学而时习之义。人或看作读书不辍之意。此不可不辨。朱子自谓道问学上功夫多。而乃曰学之为言效也。以明善复初。解之。其意可见也。每于此。不能无疑于世之为学者。(又载己巳诗。而无每于此以下。)
费隐
章句曰费。用之广。隐。体之微。自天理而言之。则化育流行上下昭著。即费也。所谓鸢鱼飞跃者是已。自人事▣言之。则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亦费也。自是以上。不可得而见之者。则只是四德。隐而已也。所谓形而上者也。然而人之日用事物间。不能尽其道者。不可谓之形以下者也。盖心与理一。上下同流之体备。然后方可以形而上下论之。不然而人事不能与天理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3H 页
合者。其亦可谓之器亦道乎。理气自是妙合。不可分开。而亦不可混沦说。但理则不可言。而所可指而言之者。是气也。天之四德与人之四德皆如是。所可见处。只是春夏秋冬与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也。四端固可以费言。而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亦费也。此则可谓形以下者也。因夫天理自然而发者。皆是也。
耳目口鼻属于形。自是而出者。谓之人心。虽上智。所不能无。仁义礼智命于天。由是而动者。谓之道心。虽下愚。亦不能无。最初分界端倪之可知者。即所谓几也。孟子所称利善之间。周子所称几善恶。程子所称哲人知几。诚之于思者也。以是为克己复礼之本。颜子之请问其目。而夫子所以循循善诱人者。只在非礼勿动也。一念初动。万事根源。而人心道心之间。有不可一毫差者。虽在圣人。有不敢忽。乃以惟精惟一。相授受也。中庸之择善固执。即诚之者事。而自明诚亦然矣。其言择善。不在人心道心之间。则又在何处。其言固执云者。不以允执厥中。为惟一后事。则亦未可知也。夫人心。固圣人之所不能无。而亦不可据而为安。故必辨于二者之间。常使道心为主。而人心听命。则视听言动。初无非礼也。其或入于非礼。则人心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3L 页
之不听命于道心者也。心不可二用。则既曰道心为主。又欲令人心并行。则无是理也。七情亦然。当喜而喜。当怒而怒。若能皆中节。则自是道心之发。反是则亦不听命者也。自其初而言之。则从形气发者。乃人心也而已。于其才发而审之。其发。便是道心。此不可犹以人心目之也。人之道重在一几字。勉而中。思而得而择善固执。俱是人之道也。自非诚者天之道。则汤武以下反之者。窃恐皆如此。若谓人心。即形气所必有者。而乃欲于二者既分后。辨其孰为天理孰为人欲。就其中。定其取舍。则即志士励行之事。而以至于吾辈之所欲勉而及之者也。非舜与禹行天下之大事而丁宁告戒者也。
来喻生于形气。原于性命。乃人心道心之释者。诚是也。此处圣愚所同然者。非形气则性命顾无寄搭处。朱子所谓形气非皆不善者此也。人以形气凝聚而为人。则岂可以形气为轻。而第人心之出。自是形气所从来者。则有不可不辨。不宜使之为主。苟以人心为主。则道心反听命于人心故也。至如气以成形。理亦赋焉者。盖物生之初。非气则理无所寓。而亦非气先而理后也。必先言气者。不如是则不成言语也。然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4H 页
而既曰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则气之未形固已有理矣。欲以此论理气妙合之初则可也。引之为人心道心之援。则恐不然也。非道心则人心。非人心则道心。顾无中间温吞暖处。若言人心亦人所固有者。而不欲其净尽。则毕竟互相胜负。至于惟危之境。或不难矣。故曰人之禀生之初乃如是。而至于其所发处。则又不可如此说也。不如是则互发之说。亦可以活看矣。夫理为之主者道心。而气为之主者人心。或不以理为主而听其自尔而已。气必为之主。圣人所以惟精在于二者之间者。乃如是也。
夫理为之主者道心。而气为之主者人心也。或不能以理为主而听其自尔而已。则气必为之主矣。人之爱其子虽人心。而天理所当然。则便是道心。而但知其子之为可爱。而不以道理训迪之。任其所为而已。必有以爱惑聪之蔽。乃必有人心惟危之患。原其本心。岂有不善而及其流而为危。则父不知子。子不知父。至于桀,蹠而后止。到此地头。犹可谓之人心之固有而不自省悟。则其可以其心之无他为恕。而不教之罪。其何敢有所自逭耶。故必于未危时。审其几而精之。不使至于堕坑落堑。乃可谓善教子者矣。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4L 页
若以人心。断之为非礼。则不但有违于朱子之说。殊不成文理。区区所言。虽不免语差。而必不至于如是文疏矣。或以人心。谓之固有而不之察。则其流之害不但止于非礼而已。其将堕坑落堑。无所不至矣。高明之主张人心太过。故窃有所虑。自不觉其言之烦而不杀。妄效其所见而已。亦非有所务胜而然也。
格物致知
旧见文集中。有物理之极处。(悬吐崖)无不到云者。恐误也。又有请客客来之说。此则似矣。而犹不若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之为洞然无可疑尔。盖物之各自有一理。所谓天下无性外之物者。初无亏欠间隔。即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者也。除非无物则已。有物则必然。但物之理如此。而人之所以察之者。或不能免于疏脱。则唤银作铁者多矣。但以目前易知之事取譬。夫室中有许多物。而逮夜昏黑。则都不省其某物之在何处。欲以手按而审之。则虽得其形体之彷佛。而亦未知其为何物。彼书册长短则可知。而不知其某书与第几卷。况其中文字乎。凡物皆然。若于此时取火照之。则不但个个分别而已。且可以区处者。宜无所失。而与白昼无异。视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5H 页
前之都不识。则亦可谓洞然无疑矣。自物之前后言之。顾无毫毛之加损。白昼与黑夜一般。其固自如也。大小长短广狭。各自有本体而已。
书与赵奎运文甫(壬申三月)
文甫勉之哉。以君之志。苟能思奋用力。发强刚毅。以鞠躬尽瘁自励。则何古人之不若。而第恐路头之有错尔。只当以晦翁所称入德之门。为第一义谛。必欲即物而穷其理。因其已知者而益穷之。凡于十二时中。常切照管。不容翣时少忽。由是而进进不已。则毕竟所到之地。未知其何如也。病伏中神识昏翳。不能道其一二。而但见文甫有好善之色。心甚爱重。妄以此意相勉。倘不以病悖之说而忽之则幸矣。
答文甫(壬申九月)
所谓立志。须如壁立千仞底气像。常怀彼丈夫我丈夫之志。一此不懈。无容自沮。则将来必不作明道希文以下人物。而第其年纪晼晚。平日自待之重。已不及古之人。则猝不可以第一义责之。祗当随分猛省。自拔于同流合污之中。耻作俗下平常之类。自心自省。常切照管。勿令翣时放过。则亦可以免为浅丈夫之归矣。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5L 页
知行并进之说。不须多言。但从目下所接之地。一一省察。知其为善。则莫论细大。而蓦直行之。知其为不善。则便将一刀两段。凡于日用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之际。不敢少忽。虽在没紧要处。亦宜随地详察。勿使此心少时间断。及其真积力久之后。自将有割然贯通之妙。而为善去恶。真如恶臭好色。岂复有自欺欺人之患乎。
人之被血气所胜者极多。盖不知以理率气而然也。孟子曰。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光也。志至焉。气次焉。持其志。无暴其气。此即养气之说也。章句虽训曰心之所之谓之志。而西铭乃曰。天地之帅吾其性。此则以志为气之帅。夫为气之帅者。非理而何。苟于理气之辨能分晓。则凡为血气所使者可知已。故曰志胜气者。为君子。气胜志者。为小人。苟能会省察。则自可以洞见源头一念初动之几。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云者。初不外是矣。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6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上帝统之以事天大君推之以事君严君迩之以事亲心君天君泰然百体从令其心收敛。不容一物。敬是常惺惺之法无适之谓一主一之谓敬整齐严肃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足容重手容恭口容止目容端头容直声容静气容肃色容庄立容德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6L 页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惟皇上帝统之以事上帝推之以事君迩之以事亲整齐严肃主一之敬无适之一常惺惺其心收敛。不容一物
国有大君
家有严君
己有心君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6L 页
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足容重手容恭口容止目容端头容直声容静气容肃色容庄立容德严君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反诸不诚。不顺乎亲。毋犯毋隐。天下无不是底父母。大君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引君当道见危授命上帝上帝临汝。毋贰尔心。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7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维皇上帝
万物统体。一太极。不愧屋漏。为无忝。大君
继承天地。统理人物。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严君
(父母之谓)毋犯毋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天下无不是底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心君
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虚灵知觉。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上帝临汝。毋贰尔心。整齐严肃主一无适敬是惺惺法其心收敛不容一物
存心养性。为匪懈。头容直目容端口容止手容恭足容重声容静气容肃色容庄立容德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7L 页
一旬内
温绎二日。(太极图说,西铭,中庸首章,四勿箴,尊德性,求放心,心箴,庸,学,论,孟,书,诗,易,礼。)
出入一日。
课进七日。
  书诸册衣上。
 亲, 义, 别, 序, 信
天理。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其未发也。敬为之主而义已具。其已发也。必主于义而敬行焉。则何间断之有哉。
理之所在。即是中道。惟穷之不深。则无所准则。而有过不及之患。
此心莹然。全无私意。是则寂然不动之全体。其顺理而起。顺理而灭。斯乃所以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云尔。
伊川云。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故君子只在谨独。洒扫应对是事。所以洒扫应对是理。事即理。理即事。
若事上有毫发蹉过。则理上便有间断欠阙。
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知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8H 页
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当然。故行不惑。
未发之前。不可寻觅。已觉之后。不容安排。平日庄敬涵养之功至。而无人欲之私以乱之。则其未发也镜明水止。而其发也无不中节矣。此是日用本领功夫。至于随事省察。即物推明。亦必以是为本。而于已发之际观之。则其具于未发之前者。固可默识。
心则知觉之在人而具此理者也。
刘康公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
盖所谓性即天地所以生物之理。所谓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者也。
乐记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上知字。是体。下知字。是用。)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人生之初。未感于物。一性之真。湛然而已。
天之赋于人物者。谓之命。人与物受之者。谓之性。主于一身者。谓之心。有得于天。而光明正大者。谓之明德。灵底是心。实底是性。
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然仁理也。人物也。以仁之理。合于人之身而言之。乃所谓道也。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8L 页
人之所以得名。以其仁也。言仁而不言人。则不见理之所寓。言人而不言仁。则人不过是一块血肉耳。必合而言之。方见得道理出来。
仁则性而已矣。道则父子之亲君臣之分。见于人之身而尤著者也。
情则性之动而有为。才则性之具而能为者也。性无形象声臭之可形容也。故以二者言之。诚知二者之本善则性之善必矣。
西山曰。善者性也。而能为善者才也。性以体言。才以用言。
天。便似天子。命。便似将诰敕付与人。性。便似人所受职事。情。便似亲临这职事。才。便似去动作行做许多事。(已上观善录。)
读书。只且立下一个简易可常底程课。日日依此积累功夫。不要就生疑虑。既要如此。复要如彼。枉费思虑。言语下梢无到头处。昔人所谓多歧亡羊者。不可不戒也。(已上乾坤经。)
知其病而欲去之。则只此欲去之心。便是能去之药。出入起居无非事者。正以待之。则先事而迎。忘则涉乎去念。助长则近于留情。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9H 页
昔闻之师。以为当于未发已发之几。默识而心契焉。然后文义事理触类可通。莫非此理之所出。不待区区求之章句训诂之间也。
夫其心俨然肃然。常若有所事。则虽事物纷至而沓来。岂足以乱吾之知思。而宜不宜可不可之几。已判然于胸中矣。
因其良心发见之微。猛省提撕。使心不昧。则是做工夫底本领。本领既立。自然下学而上达。
人生而静。虽天之性。感物而动。亦性之欲。若发而中节。欲其可欲。则岂尝离夫性哉。
大抵敬字。是彻上彻下之意。格物致知。乃其间节次进步处耳。
敬字。须该贯动静看方得。夫方其无事而存主不懈者固敬。及其应物而酬酢不乱者。亦敬也。
乐以治心。礼以治躬。
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
看取道理体面。涵养德性本原。
敬则内欲不萌。外诱不入。
有主则虚。虚谓邪不能入。无主则实。实谓物来夺之。整齐严肃。则中有主而心自存。非是别有以操存乎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79L 页
此而后。以敬名其理也。
持守纯固。讲诵精熟两事。皆以专一悠久。为一二三间断为敬。
格物穷理。有一物。便有一理。穷得到后。遇事触物。皆撞着这道理。(事君便遇忠。事亲便遇孝。)
湛然纯一之谓斋。肃然警惕之谓戒。(已上名言杂取。)
性者。人所禀受之实。道者。事物当然之理。
率性之谓道。道则散在事物。而无绪之可寻。若求之于心。则其理之在是者。皆有定体。而不可易。即所谓性。
仁是此心之德。才存得此心。即无不仁。如说克己复礼。亦只是私欲去后。此心常存尔。
神。即心之至妙处。
又是气之精妙处。到得气又是粗。
精又粗。形又粗。说魂说魄。皆说到粗处。
智。是具是非之理。知识。便是识察得这个物事好恶。德者。得于心而不失。诸书。未及改。较行道而有得于心牢固。(已上读书录。)
孔子。温良恭俭让。
尧。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80H 页
舜。浚哲文明。温恭允塞。
禹。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
汤。齐圣广渊。
文王。徽柔懿恭。穆穆亹亹。
古之大圣人盛德气像。朝夕潜心对越。(并上同。)
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其不同者。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而能有以全其性。为少异耳。虽曰少异。然人物之所以分。实在于此。众人不知此而去之。则名虽为人。而实无以异于禽兽。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战兢惕厉。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正也。
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仁义礼智。皆天所与之良贵。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统四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故曰尊爵。在人则为本心全体之德。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人当常在其中而不可须臾离者也。故曰安宅。(已上诗藁。)
一心合天。何事不济。所谓天者。天下之公理而已。兢兢业业。朝夕自持。清明在躬。惟是之从。
樗村先生遗稿卷之三十六 第 180L 页
以礼为本。礼以敬为先。
当清明其心。默存圣贤气像。自有见处。(已上随录。)
远不义。如恶恶臭。
不敢迩也。如探汤。
不敢须臾宁也。如坐涂炭。
其徙义也。如饥渴之饮食。
不如是。则不足以自拔而自新。(已上闭户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