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栎泉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自动笺注)
櫟泉先生文集卷之十九
 附錄
  
年譜
 先生諱明欽
字晦可
姓宋氏
系出恩津。
乙酉皇明毅宗皇帝崇禎紀元後七十八年。
(國朝宗大王三十一年。)
十月丁亥(二十一日)丑時
先生生于漢城之濟生洞第。
 時皇考默翁公
仕宦在京第。
先生容貌敦重
神氣粹瑩。
六月能言
聰穎絶人
故老親炙同春堂文正公者。
皆謂之酷肖焉。
丙戌先生二歲
丁亥先生三歲
戊子先生四歲
己丑先生五歲
庚寅先生六歲
 先生受學家庭
周歲
默翁公膝上
口授文字
一聞輒不忘。
因以經傳句授之。
日以爲常
漸加至一一章
如是五六年。
略通四書二經
領其大義
不甚勸督
自知勵志篤學焉。
三月
隨往默翁公義城任所
 
在途不廢課學
亦於祖母李夫人板輿中。
置丌讀書
路上過者。
皆聞而異之。
辛卯先生七歲
壬辰先生八歲
四月
默翁公解官
隨歸京第。
癸巳先生九歲
 是時。
先生已再讀四書二經
一日北伐疏曰。
臣雖九歲小兒
願得十萬兵。
橫行匈奴中。
再從叔父知事公見之。
奪而扯之。
默翁公所與遊。
一代名雋
莫不嗟異之。
曰。
是必先業者。
見必與之討論經史。
待之畏友
默翁公在家
客至。
接待成人
酬酢言動
有法度。
甲午先生十歲
乙未先生十一歲。
申先生十二歲。
丁酉先生十三歲。
默翁公燕歧任所
戊戌先生十四歲。
五月
默翁公丁生考牧使公憂。
隨歸宋村。
 宋村在懷德
先生十一代祖雙淸堂公以後世
居也。
己亥先生十五歲。
 先生自幼。
不作遊嬉
不妄言笑
坐必端拱
步履安詳
成童卓然
古人爲己之學。
自任
盖其天資近道
不待矯揉而醇如也。
弱冠
已負士林重望
庚子先生十六歲。
正月
淸風金氏
 監正道洽之女。
潛谷文貞公玄孫
六月
肅宗大王昇遐
縣庭擧哀
 
後往甥館
主家寢具內舍
先生使之移設於外。
聞者頗譏議。
竟皆歎服
辛丑(景宗大王元年)先生十七歲。
秋。
默翁公錦山任所
 庚子辛丑
再度應擧
此時遇雨。
擧子皆以身蔽試券。
先生獨以試券蔽身。
曳白而退。
(不知的在何年。
姑附于此。)
壬寅先生十八歲。
正月
默翁公解官
隨歸沃川寓所
 時士大作
默翁公棄官
歸沃川之同安里。
二月
讀書郡後書齋
四月
移寓塗谷。
 塗谷。
龍湖也。
默翁公愛其山高水深
世氛不到
卜居焉。
先生家貧親老。
嘗以學問之暇。
治公車業。
文章典雅贍敏
筆法爛燁
洪學士啓迪李學士德壽
必欲置之高第
先生固倦於進取
至是遂廢擧業。
專心性理之學。
斗屋蔬糲
所不堪。
而處之逌然也。
五月
外兄金公(省行)訃。
六月
往留台山
董石役。
 台山
在公州。
卽牧使公墓
默翁公竭力
營石儀。
使先生往看。
十月
姑母錦山謫所
 姑母
金公省行母夫人也。
時配錦山
先生先之配所
整理雜細。
迎接焉。
癸卯先生十九歲。
十月
默翁公憂。
 默翁公自遭牧使公憂。
積年沈疾
先生左右調護
夜不解帶
不離側。
藥餌必親執。
憂形於色。
終始如一日。
及至大故
執喪如禮。
十二月
默翁公于塗谷家後。
 
晨昏
詣墓攀號
不避風雨寒暑
編閨鑑。
 先生嘗以近世婦女
全無敎誨爲憂。
古人嘉言善行
名之曰閨鑑。
飜以諺解。
使婦女服習
世多謄傳。
甲辰先生二十歲。
四月
避癘。
移寓增驛村。
書揭居室儀。
 先生雖在哀疚奔避之中。
課業益篤
牛溪谷兩先生格言
貼之座隅
刻苦用工
未嘗一刻少懈。
八月
景宗大王昇遐
後園擧哀
 以蔽陽子麻帶
成服
乙巳(英宗大王元年)先生二十一歲。
四月
祖母李夫人憂。
長孫承重
六月
李夫人于公州鹿洞
 遷都事公墓
合窆
七月
移寓宋村。
 先生孤居深峽。
荐罹凶禍
諸父兄。
相依焉。
十月
默翁公祥事
 以蔽陽子白布網巾白布直領白布帶。
行事
丙午先生二十二歲。
南平儒生書。
 牧使公嘗宰南平
遺愛
而又有興學之功。
儒生金漢龜持邑士宋旻錫等書來。
言方建興學堂
以妥靈。
從叔庶尹公。
先生作答書止之。
三月
移寓京江龍山
 母尹夫人久未歸
戀慕不置
先生借沈氏江亭
移寓
以便往來省侍
丁未先生二十三歲。
三月
書自警語
八月
金公聖采。
遊覽關西諸勝。
 歷松都平壤
遍覽香山
有遊山諸詩。
往見陶庵李先生()于花田
 此後源源往拜而煩不錄
十一月
至日
四省設課。
申先生二十四歲。
三月
避兵豐壤
 時麟佐,天永諸賊起兵
淸州城
中外震驚
已而討平
五月
歸宋村。
 
兵革之餘。
樂京華。
不堪丘墓之思。
遂歸。
七月
搬入塗谷。
 羣從兄弟
皆來會。
湛樂累日
舟游長湖
唱酬諸詩。
自是
遠近從學日進
九月
甁泉
仍遊俗離山。
 甁泉
在聞慶淸華山中。
默翁公往來讀書之所也。
亭舍
藏書數百卷
先生再從弟寤宿齋益欽,季弟靜堂文欽
偕往遊賞
倘佯俗離而歸。
十一月
章世子薨。
郡庭擧哀
與閒靜堂
讀書山寺
己酉先生二十五歲。
二月
正寢巖棲軒。
 軒制八面
中一間爲室。
西北夾室
東南爲軒。
軒前有好巖。
故仍以爲名。
後燬於辛巳
默翁公家狀
 狀成。
請撰墓誌陶庵先生
冬。
讀書甁泉
 先生自少。
多在甁泉
山寺
俯讀仰思
夜以繼日
雜念則不釋筭
有新得則必箚錄。
有時瞑目端坐
驗未時體段焉。
○編煌煌集。
(未及成書)
庚戌先生二十六歲。
六月
宣懿王后昇遐
野次
擧哀
 日參哭班于郡庭
以至成服
辛亥先生二十七歲。
十月
自京如驪州。
外兄渼湖金公(元行)。
不遇
 登淸心樓。
觀神勒寺東㙜而還
作書室儀。
 自是年。
諸生
朔望講會
以爲常。
壬子先生二十八歲。
十月
丹巖閔相公(鎭遠)淸州
 
丹巖時以華陽院長
諸生
春秋
先生病未赴會
歸路
迎拜淸州
與蟾村閔公(遇洙)同宿
癸丑先生二十九歲。
春。
重修甁泉亭舍
 亭成歲久。
傾橈難支。
故坼而新之
別構小庵。
名硯雨
以處緇流
使守之。
甲寅先生三十歲。
移寓宋村。
二月
坡州
 尋紫雲書院
李先生墓。
花石亭。
舟游。
蘇亭
拜成聽松牛溪先生墓。
竹陰趙公(希逸)墓。
三月
陶庵先生來訪
 陶庵二日
先生共入塗谷。
遊賞甚樂。
陶庵因舟下黃山
靜堂從之。
○四月。
陶庵在豆溪。
先生又往拜。
講質玄繩錄。
陪遊大芚山。
五月
讀書飛來庵玉溜閣。
 飛來庵。
乃兩文正先生講道之所。
而在宋村後數里許。
先生與雲坪宋公(能相)約會孟子兼看朱書
八月
罷還。
十月
祖考妣墓于錦山壽塘里。
 
朱子說。
不虞
塟畢。
奠而歸。
十二月
讀書塗谷。
 與姨弟鹿門任公(聖周)及雲坪宋公
會讀。
乙卯先生三十一歲。
正月朔日。
作自警箴。
二月
立祠堂及正寢
 以塗谷土田磽确。
艱於生理
奠居宋村之意。
閏四月
渼湖金公來訪
丙辰先生三十二歲。
正月
陶庵先生于豆溪。
 
同遊鳳林洞仍往省同春先生墓。
歷拜尤庵先生祠堂
二月
往興巖。
仍舟游洛東江。
 興巖。
尙州
同春先生獨享
御筆賜額之祠也。
陶庵先生
與其從弟維及蟾村閔公山水軒權公(震應)。
邂逅相會
先生書院
山水軒。
先往登沿江名亭。
尋諸賢書院
烏山下。
吉冶隱遺墟
遍拜祠墓
砥柱碑。
過藥哥旌閭
藍山
陶庵,蟾村與尙善諸儒。
同舟而來
先生亦以扁舟
泝流而上
月波亭下。
二舟相望
陶庵爲賦蒹葭詩以迎之。
南中人士
至今以爲勝遊
四月
讀書華陽洞巖棲齋。
 與鹿門任公會讀。
靜堂適至。
先生與之步入仙遊洞。
正庵李公(顯益)遺躅
六月
讀書玉溜閣。
八月
退漁子金公(鎭商)來訪
 同遊飛來庵。
宿玉溜閣。
十二月
讀書玉溜閣。
 與寤宿齋閒靜堂及雲坪,鹿門諸公
會讀大學
玉溜講錄。
丁巳先生三十三歲。
春。
甁泉
 歷尋象賢書院
冬。
搬入塗谷。
戊午先生三十四歲。
三月
與閒靜堂
華陽洞
 渼湖金公
先生兄弟金公聖梓,洪公梓約遊。
赴會
數日團歡而歸。
十一月
光州無等山。
 歷登笠巖山城。
尋筆巖書院
金河西高霽峯先生墓。
遂至赤壁勿染亭,環碧堂,息影亭。
十二月
諸生讀書山寺
己未先生三十五歲。
二月
黃山
 尋竹林書院八卦亭。
落照
三月
甁泉
 聞陶庵來住鶴泉
往拜之。
六月
除恭陵參奉
不就
 大臣先生學行
故有是命。
十一月
讀書甁泉
 
蟾村閔公
約與讀書甁泉
先生往會。
論語
始周易。
是會講討甚樂。
又有唱和詩。
十二月
與蟾村閔公
遊俗離山。
 講論太極圖說。
申先生三十六歲。
三月
作壽塘墳庵。
九月
道峯書院
歷訪渼湖金公
辛酉先生三十七歲。
正月
重刊同春先生年譜
 從叔庶尹公判全州
權公爀爲方伯
先生往議重刊
金溝金山寺
龍湫
 與兪公彥肅
同遊
三月
申處士韶。
太極圖說。
壬戌先生三十八歲。
二月
移寓谷。
 去宋村隔一嶺
有若干莊業。
癸亥先生三十九歲。
十月
還入塗谷。
改建稽亭
 
默翁公有詩云。
三峯秀色長湖
蕩漾波影不孤
地僻千年無識者。
天敎今日許稽吾。
先生詩意
命名天稽。
作小茅亭江岸
正對仙人峯。
屢建屢毁。
今有其址。
甲子先生四十歲。
龍塘精舍
 在塗上游
募僧守之。
以爲講學之所。
乙丑先生四十一歲。
四月
往佳山。
重峯趙先生遺墟
 與寤宿齋,閒靜堂金公聖梓,金公相戊。
同遊
五月
與閒靜堂
游黔潭。
 黔潭在文義
同春先生遊息之所。
而有保晩亭。
後仍建祠。
專享先生
乘舟而下
與諸儒焚香
瞻拜行相揖禮。
封鎖保晩亭。
十一月寒泉
陶庵先生
 書呈全書稟目。
丙寅先生四十二歲。
二月
諸生
讀書龍塘
十月
金公聖梓。
遊俗離山。
 先生金公
交分最密。
公來守沃川郡。
遊從
樂。
至是。
淸風
先生與之同遊送別
陶庵先生訃。
爲位而哭。
 加麻三月
侍講諮議
下諭召。
十一月
出宿龍塘
拜送辭疏。
 時家不淨
丁卯先生四十三歲。
四月
寒泉
陶庵先生靈筵
與閒靜堂
四郡
 過黃江
寒水權先生遺蹟
金公聖梓。
同遊龜潭,島潭,三仙巖舍人巖。
放棹寒碧樓。
宿凝淸閣。
五月
祇受賜扇。
 又祇受東宮賜扇。
十一月
祇受東宮賜曆
 此後每年
夏賜扇。
賜曆
而煩不盡錄。
戊辰先生四十四歲。
春。
正寢谷。
 改名櫟泉
後人以爲先生號。
大報壇。
追享毅宗皇帝議。
神宗毅宗二皇帝位次議。
己巳先生四十五歲。
二月
東宮下別諭召。
上書辭。
 是歲正月
東宮代理
至是諭曰。
書筵勸講
爲任甚重。
祖宗朝增置宮僚
以待儒賢者。
其意甚盛。
其法甚美。
惟余受聖上付托之命。
軍國機務之重。
所以惜分陰
日新學業者。
之前時。
當加百千。
而其薰陶成就之效。
專責山林讀書之士。
爾其斯速上來
出入講筵
庚午先生四十六歲。
五月
除衛率。
 
大臣筵白。
久次陞六
宋文天祥陸秀夫建祠議。
七月
宗簿主簿
九月
上幸溫泉
召命
上疏辭。
 批曰。
省疏具悉爾懇。
凉德
莫能召致道內讀書之士。
心甚歉然
爾須副我特諭之意。
其卽登途
輔我元良
作別節目
十月
忠淸都事
十二月
除司憲府持平
下諭召。
上疏辭。
辛未先生四十七歲。
正月
褫付副司直。
聖廟號釐正議
禮郞再來
問賢嬪喪服制。
病未獻議
申先生四十八歲。
二月
除司憲府掌令。
下諭召。
上書辭。
三月
昭世孫薨。
縣庭擧哀
五月
辭狀本縣
傳諭勿辭。
十月
以閒靜堂第二子時淵。
爲後
 以時爲後嗣計。
自幼率育於家。
十二月
哭閒靜堂喪。
 閒靜堂經學文章
一世推重
先生以爲同氣知己
自經奧旨
以至一行一事
每與相議。
未嘗少離。
少離輒思不能堪。
靜堂從宦在京。
先生和杜子同谷歌以貽之。
靜堂卽日棄官歸。
築室方山
晨夕湛樂
及歿。
夫人疾篤
不敢訃聞
先生悲毁如不欲生。
入則和顔侍側
出則撫柩悲痛
又患痰喘
凜凜若不能支。
者莫不悲之。
癸酉先生四十九歲。
正月
軍資監正
二月
塟閒靜堂于公州長洞里
 申處士韶,李凌壺麟祥
來會
九月
移寓宋村月堂
 喪禍之餘。
夫人疾漸㞃。
先生病又沈綿
自以孤居醫藥
借小宗外舍以就。
宗族相依焉。
甲戌先生五十歲。
二月
特授書筵官。
下別諭召。
 諭曰。
士幼而學。
壯而行。
爾身雖在於林下
世祿之臣也。
輔導元良
莫如山讀書之士。
代理以後
事體尤重。
今以爾爲書筵官。
一則爲國家。
一則元良
爾其卽日上來
輔我元良
以副予暮年勤懇至意
三月
小朝又下別諭召。
上書辭。
 諭曰。
余惟爲學之道。
必資宿德之士。
朝夕講劘
而矧今大朝飭敎甚切。
豈敢少怠。
雖與僚屬日再開筵
不過誦讀而止。
逾邁而學不加進。
余甚懼焉。
惟爾以世祿之臣。
讀書林下
大朝特授書筵官。
繼下別諭。
爾須體大朝勤懇至意
幡然上來
出入兩筵。
開廣寡聞
輔導不逮
○批曰。
書具悉爾懇。
以余不敏
忝叨貳位。
夙夜
憂懼
臨筵講讀
聖賢微辭奧旨
未能洞知
山林宿德之言。
亦未聞於朝夕。
寔余誠淺。
忸怩于中。
今當盛壯之年。
時亦不可失也。
大朝至意
小子日夕之望。
毋執撝謙
俟母病少間
卽日就途。
乙亥先生五十一歲。
二月
申處士韶訃。
爲位而哭。
 加麻三月
三月
搬還櫟泉。
五月
下諭召。
上書辭。
七月
玉果縣監。
八月
方伯年饑馳啓趣之任
辛亥
西行
 尹夫人年高病深。
日益危綴。
至是謂先生曰。
汝弟則已矣
汝今意外作宰。
若見汝榮養
可以少慰老懷乎。
先生痛泣。
不敢違。
黽勉就職
己未
入京肅命
小朝連送春坊
敦召入侍書筵
 弼善李基敬,說書東。
稟于東宮曰。
卽者書筵宋明欽
新除玉果縣監。
自鄕上來
肅單纔入
矣。
宋明欽大朝禮遇之臣。
邸下亦嘗別諭敦召。
必致之誠。
屢形於批旨。
今當靜攝
不得開筵
或許別爲召對
俾令同入。
使之開陳
善言
虛心聽納
則其於禮賢懋學之道。
可謂兩盡其宜矣。
東宮宮官
諭令入侍
先生對曰。
臣之進見
有兩款私義之萬萬難强者
以守令則入對無前例。
書筵官則從前力辭之職。
決難冐當
下令如此
不得承膺。
謹當退而陳章待罪矣。
東宮連遣上下番。
敦召不已
先生不得已
東宮德成閤。
召對
先生進伏。
東宮曰。
屢年敦召。
誠意淺薄
未回遐心
常自耿結
今因外拜入來
得以一見
於心幸矣。
對曰。
臣實非山林之士。
前後濫叨。
心常懔怵。
以外方官。
忽被敦迫
有此入對
獲瞻耿光
私分幸矣。
上番奏曰。
下令
大學以入。
講讀節次
何以爲之乎。
答曰。
初見書筵官。
面自別。
吾雖病憊。
當爲之先讀。
因讀自子程子止在止於至善
東宮曰。
我旣强氣先讀。
書筵官繼讀一段可也。
先生起而對曰。
世祿常調
生長京輦
適丁世禍
且身嬰疾病。
廢科鄕居
以致輾轉推遷
久叨誤恩
今以八耋病母
不免饑寒
黽勉赴任
兼欲爲粗供民社之職。
以效塵刹之報。
而今登筵
尤出夢寐之外。
雖被再三敦迫
不敢奉令
而若開卷講讀
便是講官之職。
決不奉承
東宮曰。
如是強迫
其於禮賢之道。
似如何。
然而平日願見之誠。
及旣覯止
切欲一聞講讀
且此非書筵之體。
如是固辭
太過矣。
先生又力辭曰。
使春坊讀訖。
臣從陳達
其餘義。
恐或無妨
至於開卷講讀
則便成冐受講職。
臣之傷廉害義
無足言。
而亦豈邸下體下之道耶。
乞垂睿念。
東宮再三勸讀。
先生乃讀自知止止能得訖。
上下番。
又分讀。
東宮問曰。
明明德註。
所得乎天。
爲何義。
其下三句
何者爲心。
何者爲性
先生對曰。
所得乎天。
是統說。
其下三句
當分屬心性情
虛靈不昧
是心。
衆理
是性。
萬事
是情。
所得乎天止者也。
合而言之爲明德之訓。
東宮曰。
辨說明備
聞之有所覺得矣。
又問德新民止至善
何者工夫
何者功效
對曰。
此則不可分屬。
明明德也有工夫功效
新民也有工夫功效
至善包在其中矣。
曰。
願聞其義。
對曰。
八條目言之。
修身以上
明明德之事。
而格
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工夫也。
物格知至誠心正身修。
功效也。
齊家以下
新民之事。
齊家治國平天下。
工夫也。
齊國治天下平
功效也。
曰。
願聞至善在之義。
對曰。
八條逐條
皆有止至善
明明德而至於無不修。
則亦可謂明明德之止至善也。
新民至於天下平。
則亦可謂新民之止至善也。
又曰。
其所發而遂明之之意。
終不分曉矣。
對曰。
道之浩浩
何處下手
必得端緖
推廣之。
以究其極。
孟子所謂孺子入井而有怵惕惻隱之心者。
卽所發之一端也。
東宮曰。
常以明明德。
看作工夫
新民看作功效
今聞所論豁如發蒙
且下段引孟子語。
明白矣。
又曰。
氣稟所拘。
人欲所蔽。
兩下說去。
未詳其義。
對曰。
氣質淸濁粹駁。
本於有生之初。
嗜欲多寡淺深
發於已生之後
交相拘蔽
迭爲心害。
東宮曰。
誠然
又曰。
願聞摠論大學工夫入頭處。
對曰。
所謂小學成功云者
是謂涵養本原之功。
先從小學
涵養旣深。
以是心。
而爲大學格致之功。
程子所謂涵養須用敬。
進學致知者。
卽此意也。
進學之序。
則知爲先而行爲後。
苟不先明乎善惡邪正
之分。
則其於心之發處。
安能務決去
而求必得以至快足耶。
帝王之學。
異於匹庶
一念之善。
其應甚大。
緝煕之要。
在於謹獨二字
程子所謂天德
便可語王道
其要只在謹獨者。
是也
東宮曰。
所論的確
謹獨二字
緊要矣。
又問獨者。
只謂身所獨居之地耶。
抑指心之初萌處。
所不知。
己所獨知者耶。
對曰。
粗言之。
小人閒居是也
切言之。
所謂止水中間一點動處。
一念初動之幾。
而人所未及知者也。
一幾字。
原於大易
濂溪極加發揮
謹獨之功。
正在一幾字。
邸下誠能反求默察於此
則其於誠意
思過半矣。
曰。
然則謹獨工夫
言其下手處。
心所獨之地。
尤切於身所獨之處耶。
對曰。
誠然
東宮曰。
所論幾字。
尤當著念。
我雖不敏
敢不銘心服膺
又曰。
願聞正心誠意之義。
對曰。
情經而意緯。
情公而意私。
情之不善
意之罪也。
故須於意之好善惡惡處。
審察其實不實之幾。
自慊而毋自欺也。
至於正心之功。
則只密察此心之存否而已
誠意所以先於正心
誠意之要。
在於自欺三字
所謂自欺者。
九分肯底意。
一分不肯底意。
便是自欺
朱子
所謂容著在這裏者。
是也
東宮曰。
所論誠然
而拈出毋自欺爲言者。
切至當。
銘念體行矣。
又曰。
願聞敬字之義。
對曰。
先儒解說
有數義。
有曰常惺惺法者。
有曰整齊嚴肅者。
有曰主一無適者。
其言雖殊。
而其意則終歸主一無適
只此一部大學
方講第一段。
而心在乎第二段。
便是不能主一無適也。
又問。
氣質旣拘於有生之初。
則駁濁者
何以變化得歟。
對曰。
不能變化氣質
則不足謂之學也。
中庸雖愚必明
雖柔必强註。
呂氏說。
痛切
願取而熟玩焉。
東宮曰。
固當取看。
而欲先聞其略。
對曰。
今人鹵莽滅裂之學。
求變其不美之質。
不能變則曰。
天質不美
非學所能變。
是果於自棄
其爲不仁甚矣。
其所以爲痛切處也。
東宮曰。
呂氏說甚好。
當更熟看
又曰。
願聞八條工夫切要處。
對曰。
正心誠意之說。
臣已陳之矣。
至於齊家治國平天下。
只以修身爲本。
修身之目。
無大於孝弟慈。
故家天下
以此推去。
所異者只節目度數之有大小詳略耳。
又曰。
慈者。
慈愛而已乎。
對曰。
慈孝只是一理
子以諭父母於道。
爲孝之至。
父亦以敎子義方
爲慈之至也。
東宮曰。
願益聞誠意正心之義。
先生起而對曰。
誠意正心之說。
宋帝之所厭聞
而邸下申問不已
可見睿學實用心處。
宗社臣民之福也。
欲誠其意。
當先明乎善。
不明則心之所發。
不能一於善矣。
先儒格致夢覺關。
誠意爲人鬼關
苟使有一毫不明不實
猶是夢境也。
猶是鬼道也。
朱子第五六章切要
卽此意也。
東宮曰。
然。
讀此書二度
不能精熟
凡此發問
不能其所當問。
所問之外。
更爲陳說可也。
先生進曰。
物格知至之意。
邸下已分曉耶。
答曰。
何能分明
先生曰。
正臣李珥有善喩。
如冊在架上。
衣在桁上。
昏黑無所見。
燭以照之。
本體呈露
所謂物格知至也。
東宮曰。
冊在架上。
衣在桁上。
固爲物格之喩。
而何以爲知至也。
對曰。
自物之發見呈露而言。
物格也。
自人之所見明盡而言。
知至也。
物格知至
只是一事
經文
言致知在格物
東宮曰。
學問淺薄
於義理上。
未有工夫
所論物格知至
分界極爲明備
余心豁然
有所覺悟矣。
又曰。
如有餘意。
更爲陳說
亦欲聞勉戒之言。
先生起而對曰。
力疾奔走之餘。
倉卒登對
精神昏眩
拙澁
所達文義
不能詳悉
已負邸下引接盛意
至於陳戒之諭。
來自下土
時政得失
睿學淺深
無所聞知
不敢其所不知。
無已則請以目下事陳達可乎。
君臣之間。
不患不嚴
而患不親
所謂臣哉隣哉
可見矣。
宋朝伊川以來
至我朝先正
皆以坐講爲請者。
欲其擺脫尊君抑臣之外面體貌
使情志流通也。
今此講筵
竊恐太嚴
東宮曰。
余意固然矣。
先生曰。
臣頃於辭章之末。
猥及立志典學之意。
臣請因是而畢其說。
昔在孝廟朝
臣之先祖文正公浚吉
請繼先王志事
孝廟曰。
雖然
心欲追三代之治
如使孝廟。
無實見得
豈有此敎。
朱子有言曰。
堯舜三代
堯舜三代
漢祖唐宗。
漢祖唐宗。
在學不學之間耳。
伏望邸下卓然堯舜自期
此志旣立
學無間斷
進修之效。
不可量。
此書所謂時敏
厥修乃來者也。
東宮曰。
先正有書進格言屛風
立志誠意爲先。
今此所言。
儘出於家訓
余當銘心而不忘矣。
又曰。
書筵官之言。
皆出誠悃
余當開誠盡言之。
余雖年纔二十餘。
節宣失宜
病恒不離於身。
不可專以陳根腐草責效
抑有他可
之術歟。
先生對曰。
養心調病。
元非二致
古語云。
萬方補養虛僞
只有操心要規
邸下誠能淸心寡欲
以忘生徇慾。
深耻
一部心經
朝夕觀覽焉。
則其爲效似勝於陳根腐草
更願深加體念焉。
東宮曰。
當惕念。
而願聞淸心之旨。
對曰。
心體本自虛明
孟子夜氣朝之氣。
本體
邸下於此
默驗而澄省焉。
是亦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之意也。
東宮曰。
寡欲如何
對曰。
爲學當思氣質偏處嗜慾深者。
而先下手
臣未敢知邸下嗜慾何在
人情不甚相遠
下試反省默識
先克其難克者。
寡而又寡。
以至於無。
則是所謂寡欲之工也。
東宮曰。
余不謾書筵官矣。
有時自驗。
豈無善端發見
而旋又失去
如何則可守此心。
對曰。
所謂石火電光消息
不足以爲根本者也。
惟在密察加工
涵養持守
習之旣久。
自當悠久之域矣。
又曰。
願益聞勉戒之言。
先生起而對曰。
臣所學滅裂
何足以進陳善言乎。
第觀書筵久廢
每以睿候爲辭。
臣未知邸下之心。
宦官宮妾之時與引接僚之時
何如
東宮曰。
自驗果有些不同矣。
先生曰。
未知邸下此
言出於泛應耶。
果出於密察耶。
東宮曰。
偶然說去。
辭不達意矣。
豈止有些而已
實有懸異者。
此乃眞情說出。
依樣先賢之說也。
對曰。
邸下旣知其然矣。
伏望益加體認
使其分數消長
日有可見者。
進德可驗也。
東宮曰。
學問淺薄
每願與山林宿德
講問奧義
今聞儒賢所奏一章之內。
已有一二處怳然覺悟者。
文義之外。
反復陳勉
無非切實
可不夙宵不忘而體行乎。
先生曰。
才識寡陋
不足以備顧問
邸下虛心開懷
使之盡言
人臣難得之會。
而素有痰喘
忙遽入對
氣息甚促
晷刻之間。
不能仰陳所懷之萬一。
其所陳。
亦甚膚淺
而邸下如是奬許
誠惶愧靡措。
至於儒賢二字
尤是萬萬不襯。
此則恐未免辭令失當
東宮問書筵官。
年歲幾何
對曰。
五十一歲矣。
先生起伏曰。
微末外官
再陳私懇。
極知惶猥。
而臣有區區所懷
敢此畢陳。
臣有一弟
不幸早死。
無以奉養老母
今番冐出。
不過便養之計。
而但所帶書筵官。
本屬濫猥。
况以遠方守令。
不可兼帶者。
伏望稟達減下。
以安私分
伏念創設此職。
本欲責其實效。
在野難進
公元1752年
所宜虛帶。
臣意不如移差在朝經學博聞之臣。
使之朝夕左右
方有實效也。
東宮曰。
朝臣豈無文學之士。
而但恐實行宿德
不侔山林矣。
又問。
書筵官。
年歲幾何
對曰。
臣母今年七十有七歲矣。
弟則誰也。
對曰。
故縣宋文欽也。
春坊繼曰。
宋文欽
久仕桂坊
侍直副率翊贊
屢侍講筵矣。
東宮曰。
豈不記乎。
爲人極精詳。
講說極明
切未知死於何時。
對曰。
死於壬申冬矣。
東宮曰。
不勝愴然
仍令進前
先生進伏。
諭曰。
今此相見
不勝欣幸
雖以私情切迫
不能挽住
而今見面
此後有召。
不辭更來則幸矣。
此非出於文具
書筵官亦宜以誠心聽受也。
先生起而對曰。
臣母日迫西山
臣亦衰病如此
再登離筵
此生難期
且雖上來
如臣蔑學。
豈有補益
今世固多有勝於臣者。
盡誠招延
使之輔導
實爲幸甚
又起而請曰。
臣誠猥越意外得蒙昵侍
再來未易
敢請一番瞻望
東宮曰。
瞻望可也。
先生擧頭瞻望訖。
退伏
仍請曰。
睿候未寧
恐或因臣而失攝。
極爲不安
退出
東宮春坊曰。
今日講說
他時有異。
一本錄入。
以爲朝夕觀覽之資可也。
辛未
赴任
 以道臣催趣
給馬下送。
出公州。
懷德九十里。
先生不堪思親
私馬歷入省覲
九月
受暇省墓
 行榮掃于壽塘及塗谷。
歸家。
姪女黃氏婦親事
遂奉板輿赴衙。
歷入台山及鉢峴。
並行榮掃。
丙子先生五十二歲。
春。
賑救饑。
 時値大饑
塗殣相望
飢口抄出。
殆至三千。
營門劃穀。
太半不足
先生捐俸鳩財
竭力營辦接濟之。
設粥以救其顑頷者。
鄰邑流丏。
一視均賑。
俾不塡壑
及歸。
計其遠近資送之。
以故
闔境按堵
道無餓殍
二月
小朝下諭召。
上書辭。
仍陳饑民救濟之策。
優批採納
一道貢賦
並命待秋。
 諭曰。
噫。
之前後敦召。
凡幾遭矣。
今玆抄選之人。
俱以世祿之臣。
講學求道
非如高蹈隱遯者流
則亦豈邁邁於余哉。
以余不敏
臨筵講讀
輒患蒙昧
苟非讀書丘園
養德山林之士。
左右開誨。
朝夕輔導
則將何望啓發薰陶之益乎。
余之日夕企望
啻如飢渴
諫官旣請禮召。
大臣又勸敦諭
可見上下顒望之情。
而以余淺誠。
不得亟回遐心
勉致講筵
只自憂愧
不知所諭。
每有一番敦召。
輒煩一番辭巽。
上之所召。
下之所應。
便同循例
實心求助之意。
無以自㬥。
誠心願忠之義。
顧亦安在。
以此自顧多恧。
無以爲辭。
豈忍終孤此望。
不思回心
須體余心腹之諭。
卽日登途
○批曰。
昨年筵席暫見。
今已踰歲。
以余誠淺。
不能致之。
其切悶矣。
今覽辭章
愛之勉。
字字是切。
言言是懇。
讀之三復
尤覺余誠之淺。
愧恧曷諭。
所陳民事
廟堂稟處。
噫。
登筵之後
眼前森然
道學之正明。
德行純粹
固已深知
其欲講究經義
輔養德性
捨爾而誰。
爾其念我心曲之諭。
勿復固辭
移建鄕校
追享尤庵同春先生
 是歲。
上許兩先生從祀文廟
列邑當待秋菜躋享。
本縣鄕校
聖殿狹隘
更無餘地。
基址偪側。
難展拓。
先生遂以移建之意。
論報營門
屢度爭辨
始克上聞
時詘擧贏
百事艱窘
方便調役
不及民。
改正詠歸書院祭儀
 
詠歸
河西金先生俎豆之所也。
滄洲釋菜儀。
略加刪補
六月
小朝下諭召。
上書辭。
 諭曰。
噫。
余惟學問進益
德性成就
必資鴻儒開導之力。
書筵官之所以設也。
顧余不敏
蒙昧寡聞
未嘗不留心於經傳
微辭奧旨
莫能闡發
未嘗不求助於賓僚
嘉言良誨。
猶未浸灌
是庸夙夜憂悶
思致山林養德之人。
寤寐渴想
誠心招徠
前後別諭之語。
辭書之批。
庶可以少諒余心矣。
然誠淺未孚
遐志莫回。
幾遭敦召。
徒爲應文之歸。
每臨講席
茫然自失
靜念厥故。
得非求賢之實未篤而然歟。
愧懼交中
不知所諭。
余方講鄒書
有感師臣友臣之義。
益切思賢之誠。
必欲致宿德宏儒
期底磨礱薰陶之效。
言出心曲
須體至意
幡然改圖
卽日登途
副余虛佇之望。
八月
子時冠禮
 鹿門任公
時以任實宰。
爲賓
九月
丁尹夫人憂。
引歸鎭岑先塋下。
 先生早孤。
事大夫人
至性
大夫晩年
寢疾
先生色憂。
藥餌滋補
焦心竭力
扶護抑搔
細事
親。
至於衣被蚤虱
亦手除之。
侍側怡愉
嬰兒色。
凡事委曲承奉
猶恐有傷。
屈身伸情。
以奉榮養
而纔周一歲
奄遭大慽。
先生年衰且病。
號哭執禮
一如前喪。
十一月
塟尹夫人于公州藍谷
 遷默翁公合窆
臨塟遇石。
權厝左岡
几筵
還櫟泉。
丁丑先生五十三歲。
作書室儀。
又作堂約。
二月
貞聖王后昇遐
縣庭擧哀
 
先生自以身有重哀。
日就縣庭大門別處哭臨
以至成服
三月
仁元王大妃昇遐
縣庭擧哀
 禮與二月同。
五月
竪壽塘祖考墓石儀。
 墓表
寒水先生所撰。
而閒靜堂石書之。
刻置已久。
至是始竪望柱
採諸賢誄文好句語。
以李凌壺篆刻之。
又以穴處平夷
不無後慮
床石。
用全石極厚者。
大書深刻
以爲久遠之圖。
十一月
寤宿齋喪。
 
寤宿齋。
經術行義
儕流中素推服
而與閒靜堂同堂知己
先生自哭閒靜堂
相依親兄弟
至是。
聞其喪出於淸州旅次
悲慟益甚
久而未已
戊寅先生五十四歲。
三月
立祠堂。
 移寓草創未遑
至是始立
四月
渼湖金公來吊。
聞雲坪宋公訃。
爲位而哭。
十一月丁亥
禫祭
乙巳
(冬至日)行吉祭。
鄕約節目
己卯先生五十五歲。
正月
祠堂告文
 先生嘗以世人不知廟墓輕重之別。
必行四時盛祭於墓。
時祭無行之者
以爲非。
至是。
宗族相議。
墓祭
要訣寒食秋夕
盛饌
正朝端午
只以酒果省掃。
祠堂四時皆行正祭
永爲家法
二月
除世孫講書院右勸讀。
下別諭召。
上書辭。
 諭曰。
噫。
今之抄選。
漢嚴光周黨也。
喬木之後
若干尺之元孫
今爲世孫
吁嗟三宗血脉
卽此也。
喬木之臣。
其所輔導
豈待敦勉
昨冬之後
氣俱耗。
悠悠此心。
只在輔導世孫
况今職名一毫過重。
雖在山野
旣有受學之人必也。
勸讀。
勸讀之名。
决非過矣。
受諭之日。
卽爲上來
來時乘馹。
○批曰。
書具悉爾懇。
日月流邁
徽寧殿再期倐過。
孝昭殿祥事
只隔旬日
哀慕之痛。
一倍罔極
且今聖上特創官名
至誠敦召。
藹然懇惻之意。
逈出尋常萬萬。
爾以世祿之臣。
豈不感動
目今輔敎世孫
不責山林宿德之士。
更望於誰乎。
須仰惟聖上懃之盛心
余日夕之冀。
勿復固辭
卽速上來
輔敎世孫
四月
華陽洞甁泉
 與山水軒權公及金公聖梓。
共入華陽洞
歷拜尤庵先生墓。
宿巖棲齋。
仍向甁泉
歸路
尋表忠祠。
五月
月城
 丙子之亂。
同春先生
沙寒里。
轉入陰月城。
愛其山深水潔
淹留歲餘
旣歸而不能忘。
其後士林立星川書院
以奉俎豆
是歲。
先生往遊。
書院
愼敎官守彝
會講諸生
歷尋浣溪。
雪川而歸。
十月
執義
仍兼勸讀。
下諭召。
上書辭。
 批曰。
屢次別諭。
招致漠然
心實忸怩
今覽爾書。
愧余誠之淺。
况爾以山林宿德之士。
世祿之臣。
今當招致儒賢之時。
捨爾而誰。
况勸讀之任
緊且重矣。
爾其余日佇立之企。
其勿固辭
卽速上來
補我不逮
諸生
感興詩。
庚辰先生五十六歲。
正月
諸生大學
二月
寒泉書院
諸生
講學方山書堂
 方山
在櫟泉前。
卽閒靜堂舊宅也。
溪澗巖壁之勝。
故爲諸生肄業之所。
有時講學焉。
四月
講會于興巖。
 講小學
會者數十人
轉至檢湖。
拜愚伏鄭文莊公墓。
五月
講學甁泉
 講小學
歸路歷尋華陽洞
十月
先考妣墓于文義薪洞。
 自藍谷權厝
銜恤靡至。
求名山。
有人告曰。
北六十里薪字村名
是也
至是。
果得薪洞。
自櫟泉北去六十里也。
考妣墓。
皆有先生所撰小誌。
十二月
特命通政
拜禮曹參議
下諭召。
上疏辭。
 時新禁令
不得上疏
政院以違格還送。
命遞付副護軍
又下別諭敦召。
 諭曰。
頃者陞擢
意蓋深矣。
今因相臣所奏。
許解本職
開進途。
噫。
若此不致爾。
白首暮年
爲文具之科。
亦復動意
是豈讀聖賢之書。
誠實自期之道。
予雖誠淺。
思爾祖。
欲見爾之心。
由衷曲。
令該曹。
待政
卽付軍職
須體此意。
卽日登途
辛巳先生五十七歲。
正月
命陞付司直
下別諭敦召。
上書辭。
 諭曰。
陞擢軍銜
非爲爾也。
思爾祖也。
非爲文也。
爲質也。
爾須體此意。
卽爲上來
二月
諸生會講。
王世孫繼講冊子議。
三月
承政院同副承旨
尋遞爲禮曹參議
下諭召。
上疏辭。
上書辭。
 上疏
伯以違格還送。
不得已上書
六月
遞付副司直。
下別諭敦召。
上書辭。
仍陳戒。
 諭曰。
噫。
今日國事人心
其惟倚恃讀書之士。
予之
眷眷
豈徒爲爾
意盖深矣。
更欲一諭。
今聞相臣所奏。
祖先文正公
於此任。
終不承命
今爾固辭
不無所執。
如此相持
非徒欠於致誠
亦近閉門。
本職特爲許遞。
開進身之道。
噫。
白首暮年
宗國焦心之中。
一欲見之意。
寔由方寸
而若今日望雨
爾祖昔日
旣承召。
體爾祖之意。
豈不一見予乎。
欽體此意。
卽日登途
○批曰。
書具悉爾懇。
聖上敦召辭旨
可泣豚魚
爾以世祿之臣。
豈忍恬然怡然乎。
所勉切矣。
可不體念
依所陳原書留中
爾其大朝懃之盛意
勿復控辭
幡然登途
補我不逮
八月
往興巖。
遂舟游自天㙜
 與山水軒權公同游。
順流而下
歷尋道南書院
南江
鸕鷀亭。
上命加設抄選諭善。
特旨除授
下別諭敦召。
上書辭。
 諭曰。
我國抄選。
非比往牒
忘世之士。
卽世祿之臣也。
一張紅紙有無而然乎。
噫。
予雖否德
暮年自强
心許民國
此日欲致山野之士。
心切乎否乎。
其若飾外
誠負陟降
亦欺彼蒼
其雖不學
決不
爲此
欲見爾之心。
非徒恒日
夢裏亦聞來。
噫。
非徒慕爾。
寔慕爾祖。
若思爾祖昔年立朝
豈忍邁邁
今日悠悠萬事
惟在講書輔導
不顧予。
獨不思乃祖乎。
當今年。
予心一倍
心若何。
今者特除
其名非過。
體予心曲之諭。
卽日登途
輔我世孫
乘馹上來
○批曰。
書具悉爾懇。
今此諭善之任
聖意尋常萬萬。
爾以世祿之臣。
豈不惕然感動乎。
所勉當體念
勿復固辭
卽日登途
十二月
玉堂洪檍來問太廟出主儀節
病未獻議
壬午先生五十八歲。
二月
姑母于沁都。
伯姊于長湍。
 沁都,長湍
皆近京都
先生以往不便
久未進候
思念不能已。
至是往省。
花石亭。
主人
尹甥文東從之。
歸路
宿黑石
上遣史官召之。
修啓辭。
 先生有孀妹及諸姪女在京。
一宿江上
與之相見
借宿黑石尹氏亭。
玉堂聞而陳達
上驚問。
卽遣史官召之。
修啓辭。
史官再至。
諭以臨待便殿之意。
先生以爲君臣相遇
不可過去路爲之。
又修啓辭。
以疾。
卽日發行
還家後。
史官追到。
手書
使之偕來
又修啓辭。
崇賢儒生
山長
三月
上疏辭。
待命縣獄。
 時以史官遲滯
有拿命。
又以當日御寒殿。
上候不寧
三進藥。
先生不勝惶恐
遂就縣獄。
待命
陶庵故事也。
禮郞以大報追配三皇大臣事來問。
病未獻議
疏批下。
又有勿待命之敎。
 批曰。
省爾之章。
咫尺都城
誠淺莫致。
手書以諭。
徑尋鄕路
士幼而學。
壯而行。
喬木之臣。
一何過乎。
予雖誠淺。
輔導望深
其須幡然
宜體乃祖
四月
哭送姪女
金氏靈筵
 閒靜堂長女金公相
戊子
不幸早世
金公從宦在京。
歸塟連山
靈筵獨寄空舍。
先生悲憐之。
迎置方山
下室之饋。
必令潔精
至是。
公出嶺外
來取筵几
先生哭而送之。
告文
講會崇賢
 講小學
會者六十餘人
再從姪志淵。
華陽洞
仍遊俗離山。
 
沈公鏞,金公聖休來會
有諭崇賢諸生文。
攜眷入塗谷。
閏五月
講會崇賢
 會者。
五十餘人
莊獻世子薨。
野次
擧哀
八月
除世孫贊善
下諭召。
上疏辭。
 上命皇朝故事
世孫正位東宮
有是除。
○批曰。
省疏具悉爾懇。
頃者來京。
緣予誠淺。
徑尋鄕道
心猶忸焉。
噫。
今日輔導春宮
捨爾誰先。
莫曰予之誠淺。
深思一國主鬯
幡然上來
入侍胄筵。
輔我元良
十月
往哭從姑大祥于驪州梨湖
 從姑母。
卽洪公益母夫人也。
祭文
十一月
崇賢講會于飛來庵。
 時雨雪。
會者二十餘人
十二月
甁泉
史官金煊來傳別諭敦召。
修啓辭。
 諭曰。
雖在調攝
自强奚弛。
其欲自强
宜望求助
其望求助
山林讀書之士而何
頃者來京。
不致焉。
一則誠淺。
則誠淺。
噫。
予雖衰耗
心猶不衰
悠悠萬事
惟在元良
今因都憲批答
不耐于心。
特遣史官
諭予慇懃之意。
噫。
慕爾高祖
頃年筆跡
今若見焉。
以先正之孫。
布衣來見。
豈不一見白首鳩杖之君乎。
須體此意。
卽爲上來
以紓予幾年思爾抑鬱之懷。
還櫟泉。
甲辰
史官林正誼來傳別諭敦召。
偕來仍留。
修啓辭。
 史官書啓入達後。
更命史官傳諭
仍令偕來
諭曰。
今覽書啓
若見爾焉。
史官傳諭
布衣二字
旣許布衣
何拘職名
况爾本非布衣
旣經蔭官
自有帽帶團領
亦何辭焉。
世祿之餘。
旣非高蹈
何不七旬只隔數旬之君乎。
旣往嶺南
難登途。
噫。
忠孝本無二致
以拜先廟之心。
何忍邁邁白首其君乎。
此時廚傳
豈不顧。
而待抄選。
何拘常例
明年見予。
不若今歲
卽席呼寫。
更命傳諭
爾須體慇懃之至意
思君親之無間。
遙望西郊
卽日登途
戊申
上疏辭。
乙卯。
承啓批又修啓辭。
 
批曰。
特遣偕來
企待幡然
今覽書啓
不覺愕然
白首暮年
豈爲觀瞻
今欲招致
非徒爲爾
乃思爾祖昔年
聖渥
官至貳相
予雖否德
豈不思爾祖而一見白首七旬之君乎。
將欲陳章云。
旣命偕來
遲待爾章
無異醴酒不設
竟夕酬應
夜已深焉。
不憚其憊。
復盡由中之意。
聞爾登途
然後心可弛而寢可便矣。
噫。
欲見爾之心。
此心決非文具
何不諒。
何不諒。
三冬已盡。
三陽將回。
幡然上來
聽予面諭
○下批翼日
再從姪溥淵。
以知禮縣入侍
上曰。
汝與贊善
爲幾寸親。
對曰。
五寸親矣。
上曰。
予今七旬
以爲病者
惟汝叔不來之故。
予雖誠淺。
於汝叔。
側席虛佇之心。
由于中。
汝必聞之。
汝叔亦能知此耶。
汝當過懷德
予欲附言於汝。
汝須往傳汝叔也。
七旬老君
如是苦待
而尙無動靜
山野之人。
雖有異焉
汝叔旣是喬木世臣
則豈忍邁邁
向於玉果時。
恨不召見耳。
予於先正
景仰深矣。
汝須詳傳此意。
必使上來也。
昨見書啓
不無身恙。
若未發行
往卽傳之也。
丁巳。
祇承手書及疏批。
修啓辭。
 手書曰。
宜思爾祖。
遙望象設
七旬其君之企待
惟在湖西旬餘。
東宮輔導
亦在山林
强起手書
文不盡意
惟有一諭。
必欲見三字
諒此予意。
諒此予意。
○批曰。
三陽回泰。
萬品將春。
吁嗟此心。
惟在追慕
顧三南饑饉之民。
心實難耐
其雖此時
思爾冞切
爾之辭章適到。
見其文。
若見爾焉。
噫。
予雖不學
粗聞于昔。
白首暮年
豈爲觀瞻
上來之後
此心可紓。
因爾用心
何不諒。
此時廚傳
豈不思。
而所重招賢
若思其君之用心
又悶廚傳之有弊。
一辭二辭
若是相持乎。
今則春陽已開。
日寒稍弛。
體此慇懃之誠。
用副日夕之望。
噫。
爾誰之孫。
七旬其君。
顧干尺東宮
豈忍若此
豈忍若此
噫。
一見然後
當以拜奏。
呼寫及此
涕沾于衫。
仍以手書兼付。
須諒須諒。
○以廚傳有弊。
令政書吏齎往。
使偕來史官傳諭
癸未先生五十九歲。
正月丁卯。
上疏辭。
壬申。
承啓批。
又修啓辭。
 批曰。
諭書之後
覽爾之章。
批答而兼付手書
今覽史官書啓
望冞切。
猶若此。
若見手書
卽世祿之臣。
思爾祖先正。
豈不一見七旬之君乎。
遲待書啓
亦非禮儒臣之道。
付予意。
卽爲幡然事。
更爲傳諭
期於偕來
書啓入後。
上曰。
書啓
似是未見手書前所爲也。
始欲無批。
旣而敎曰。
書啓而不答。
則必曰王之心怠矣。
仍呼寫批答
是日
東宮侍坐孟子
對稱旨。
上甚喜。
仍敎曰。
此時宋明欽若來。
豈不好耶。
癸未。
承啓批。
又修啓辭。
 批曰。
手書特諭。
待爾登途
史官書啓
猶違所料。
噫。
若謂予文具則已。
不然
莫聞登途
先召史官
豈誠也哉
書啓中。
若曰今方就途。
當先召於其前。
雖至夏相守。
決不召矣。
今則非徒辭已渴意已竆。
誠欲諭先靦。
東宮晝講時問之。
對曰。
其若致誠
何不來乎。
近見朝報
連爲敦勉
宜乎來也。
非徒予望。
元良所望
爾雖不諒于予。
獨不思東宮此對乎。
何待其章
更欲敦諭
其日夜深。
因他酬應
而未覺至于今日
此予誠淺。
心自恧焉。
旣思之後
又何踰日。
忍恧呼寫。
更爲傳諭
今則春晷已長。
昔恙幾瘳。
不負東宮之對。
卽日偕來
其若尋裝。
爾先上來
不然
仍留。
期於偕來
前日筵中。
上謂東宮曰。
商山四皓
亦以太子之賢來矣。
汝能勤學好賢。
則儒
豈不來耶。
東宮曰。
近見朝報
聖敎勤勤
彼應起來矣。
上曰。
能善對矣。
乙酉
承疏批。
又修啓。
辭職名。
且請先召還偕來史官
 批曰。
昨又敦諭
今覽爾章
情志不孚一至此哉。
將答爾章之際。
又見史官書啓
因此而予有一言
噫。
七旬其君。
欲致山野之人。
往牒幾有
予雖誠淺。
爾若思祖先正。
豈不一見七十杖君乎。
雖以職名爲辭。
今爲東宮欲致。
卽此職也。
近者無行公之人。
此職雖爲山野人文具之名。
而究其本。
則不東宮僚屬
許解此職。
令爾上來
其果誠乎。
駐輦呼寫之際。
乃聞是職。
昔年爲兩先正設。
爾之高祖
卽兩先正中一也。
今予暮年
東宮必欲致焉。
是豈偶哉。
使爾祖有知
七十之君。
因此費心
爾祖之心。
安乎否乎。
爾須思乃祖之心。
體寡躳之意。
受批之日。
卽爲登途
庸副企望
仍傳曰。
批答
使偕來史官傳諭
期於偕來
戊子。
承啓批許解職名。
遞付副護軍
 批曰。
頃者爾章所辭。
誤知兼職
以許解本職賜答。
更聞此乃實職
更爲下答。
今覽史官書啓
以此
意在固執
官名覊縻
亦非誠實底道。
本職爲許解。
令該曹。
卽付軍職
今予曲循。
亦成爾志。
已若此。
爾復何辭。
今則春晷向和。
卽日登途
用副日夕之望事。
更爲傳諭
期於偕來
噫。
昔之成湯文王蜀漢昭烈
不過三聘
今予敦勉幾遭
且爾世祿之臣。
莘野渭水隆中不識其君之比。
若是不致
此亦誠淺。
而爾亦思先祖
豈忍一向邁邁
悶予暮年如渴之心事
一體傳諭軍職官敎。
今日安寶同爲下送。
二月庚寅
承啓批。
又修啓。
申請先召還史官
 
批曰。
解職名。
以開登途
誠實底道。
故昨於史官宣諭之批。
已示予意。
兼付軍銜
今覽書啓
若見爾焉。
噫。
予雖誠淺。
其所敦勉
今已十次。
儒臣之道。
無異大僚
奚異於古之臨軒十使
爾須體予此意。
卽日登途
先生以爲赴召仕進
本自有間
遯跡如嚴陳諸逸。
未有召而不至者。
伊川則曰。
召而不來
有常刑。
君命若是懇迫
而不思變動
則實非臣分所安。
於是書啓
言俟少間
謝恩命之意。
請召史官
使得擔舁寸進
丁酉。
發行
宿黔潭。
 
書院
告文
庚子。
宿安城智谷。
 黃公榏時居智谷。
先生歷入阻雨
壬寅。
陽城地
史官來傳啓批。
又修啓自劾
 史官以先生發行之期馳啓。
批曰。
史官書啓
贊善登途
入侍指日以待。
欲致之意。
由慕先正
見於和之月。
亦符於與物同春之懷。
其豈偶然
史官隨來。
更思之。
信初敎之意。
儒賢之心。
先爲上來事。
分付偕來史官
甲辰
寒泉
陶庵先生墓及遺像
 
有感懷詩。
丙午。
廣津
上疏待罪
夕往渼湖
金公留宿
史官夢弼
來宣別諭。
修上書啓
 諭曰。
聞爾登道。
若見爾焉。
爾祖同春之號。
心常欽羡
方當三陽之候。
其將見爾。
亦豈偶然
咫尺近畿
其何遲滯
今予思爾。
旱雲霓。
想必到江郊。
晝講有命
爾須卽爲入來
予當與東宮見爾。
丁未
進至興仁門外
宿村舍
史官來宣手書及疏批。
修上書啓
 
手書曰。
整衣以待。
將欲面諭
○批曰。
史官傳諭而來
知爾到江北
若見爾焉。
風日氣苶。
卧酬萬幾
爾章適到。
憊氣頓爽。
蹶然而起。
尋冠而坐。
命讀一篇
旨意深可欽服
親書八字同傳。
元良以待。
前批不云。
布衣入侍乎。
布衣猶許。
前銜軍職乎。
須以前日所著之服。
其卽入來
史官
又來傳諭趣入。
修啓辭。
 諭曰。
才命史官
更鼓已下。
意或偕來
遙望東門
未聞偕來
書啓到焉。
大違所料。
愕然之極。
良欲無語。
郊外陋舍。
使爾經宿。
何心便寢。
不聞入城之報。
雖漏徹難以交睫
旣到城外
何惜前進
更爲傳諭
期於偕來
史官又來。
傳諭而去。
 承旨讀書啓。
顚倒衣裳語。
上曰。
其言是矣是矣。
筵臣曰。
儒賢之不欲以深夜入來者。
得體矣。
上以肅拜與否下詢。
筵臣對曰。
正臣權尙夏溫宮登對
不以軍職肅拜
今雖付護軍
旣以前縣監自處
則似以肅拜爲難矣。
承旨曰。
若不肅拜
當直以來待仰
上曰。
無妨
傳諭曰。
更鼓已過夜分。
莫知就寢
猶俟入城之報。
又覽書啓
歎。
進身有據。
旣有所執。
何不克成美意
晝講進。
朝講
袞衣
元良當待之意傳諭
贊善旣以承命爲對。
當安其心。
爾則先爲入來
待漏廳。
贊善以入。
戊申
詣闕下。
入侍景賢堂。
中庸
 上命史官
口傳諭曰。
今聞來。
於都直房
欲見之心渴急。
何不思予之心。
不卽入來耶。
儒生進見之例。
勿爲謝恩
卽速詣閤
朝講諸臣。
同爲入侍之意。
往傳而偕來也。
諸臣皆入侍
先生以前縣監服色
進伏。
上曰。
贊善旣入經筵
開卷可也。
先生起伏曰。
臣非講官
何敢開卷
上又勸諭
先生不得已開卷
上曰。
開卷可貴也。
上讀中庸致曲章。
玉堂繼讀新受音。
訖。
上命先生先陳文義
先生起伏曰。
如臣空疎賤微
迫於嚴命
冒沒登筵
陳達文義
實涉猥越。
上曰。
追念昔事。
豈可固辭
先生曰。
使儒臣先陳文義
然後小臣陳其餘意何如
上曰。
豈可其所不欲。
儒臣先陳可也。
玉堂略陳文義
仍曰。
今日儒賢之來。
亦可謂國家禎祥
上曰。
堯舜禹文。
雖有禎祥
不自以爲禎祥
今世道學之士。
皆是世祿之臣。
而有職名者。
不能盡致
僅能致一儒賢
豈可謂之禎祥乎。
予心自愧矣。
又曰。
若爲觀瞻
招來儒賢以爲自足
則豈誠心乎哉
予今七十。
復讀中庸
是與始受學同也。
儒賢其悉陳之。
先生曰。
臣疏亦已陳之。
儒賢之稱。
萬萬不稱
不敢當
上曰。
在安其心之道。
稱以經筵官
亦好矣。
先生曰。
中庸一書
古帝王相傳心法
臣祖之所嘗講於聖祖者。
亦此書。
而今臣猥與侍講
所講適在此書。
不勝感愴
聖學已臻高明
非臣所敢仰贊
第未知中庸之義。
殿下認得如何
上曰。
第言之。
先生曰。
未發而不偏於喜怒哀樂
已發而喜怒哀樂皆無過不及者。
中也。
此又非高遠異常之事。
只是人倫日用當行之道。
故曰庸也。
帝王之學。
異於匹庶
一念善惡
所及者廣。
厥惟艱哉。
以此至誠道言之。
誠非可躐致也。
只當誠心著力。
終始惟一
乃至至誠
殿下能無一毫自聖之心。
而以衛武公九十五歲自警爲法
聖而益聖
豈不休哉。
上曰。
陳約而盡。
不覺欽歎
予之工夫
雖未篤實
乃其所知者。
則自謂不至於昏闒。
幾次中庸
書自書。
我自我。
心甚自忸。
至誠之人。
公元前1071年
無可論。
祥桑雊雉之災。
側身修行
變災爲祥。
餘人君。
雖能知之。
不能側身修行
何哉。
先生曰。
臣極知猥越。
聖上旣以災祥之幾。
眷眷下問
敢不仰陳乎。
妖孽
非生於將亡之國
生於可爲之世。
宋景一言
熒惑退舍
卽今天災時變
不止一二。
天心仁愛殿下
可謂至矣。
殿下誠能以實應天
警惕修省
人力可以造化
轉移之機。
惟在殿下一心也。
上曰。
然矣。
近者豈無災。
災者。
所以玉成人君
固當警惕矣。
先生曰。
格致至誠正修
爲學之序。
此書所謂明善
格致也。
誠身
乃誠正修也。
其云自明誠者。
學者循序用功也。
其云明則誠者。
學者至於成功而與聖人生知一也。
聖學雖已高明
臣恐猶未及於古聖王眞知矣。
殿下臨御四十載
尙未見至治
是由出治之本。
未能至乎誠正
誠正之未至。
由於最初格致之未至也。
聖上旣以所知不昏闒爲敎。
臣之此言。
有罪也。
上曰。
予之所知
豈曰眞知
經筵官之言。
可謂頂門一針
向者已諭於東宮矣。
齊宣王之時
孟子朝梁暮齊。
猶且三宿出晝
可見眷眷有意於斯世。
世祿
之臣乎。
暮年復講。
一見經筵官
如得明燭
予方覺今是而昨非
喜聞過爲三字符。
經筵官必須頻頻入侍
隨事匡救
豈非幸耶。
先生曰。
聖敎至勤。
期責太重。
臣何敢當。
上曰。
頃於玉堂
猶稱以少年朋。
况於經筵官乎。
經筵官過謙
則是負予心矣。
幼而學之。
將壯而行之。
老死巖下
則豈壯行之義乎。
先生曰。
無學有疾
久留無爲
何敢奉承聖敎之萬一乎。
又曰。
俄以禎祥妖孽
反復下詢。
殿下果以何者禎祥
何者妖孽乎。
臣願聞之。
上曰。
漢之時。
以鶡爲鳳。
今雖鳳儀此庭。
人獻河圖
亦非禎祥也。
朝廷寅協。
生民乂安
不爲災。
可謂禎祥
雲觀之報災。
亦非妖孽也。
世道汚下
人心浮囂
是爲妖孽
經筵官質問
有意焉。
悉陳可也。
先生曰。
聖敎固當。
臣亦有一說
讜言嘉謨
日陳於前。
言路大開
羣策畢集
禎祥
言路塞而城門閉。
妖孽
如果盡釋前後以言獲罪之臣。
使言路大開
方可爲轉災爲祥之道。
上曰。
是予不足處。
暮年果得一師矣。
俄者下敎。
覺今是而昨非者。
亦謂是也
登筵席。
首陳此言。
豈不欲悉從其言。
一並宥釋
四十年苦心
有難
猝變。
且於大學仁人
好人惡人之義。
所自守。
經筵官於此章。
看得如何
雖非中庸文義
常時所疑。
故問及矣。
對曰。
聖敎所謂苦心者。
臣未敢知何事
上曰。
今日朝著。
三分五裂
予欲使之同寅協恭
偕之大道矣。
先生曰。
臣俄聞喜聞過之聖敎
不勝欽感。
子路
匹夫也。
猶以喜聞過。
百世之師。
况以萬乘之君。
盡心三字符。
德成於上。
功施於下。
又何可勝言耶。
仁人好惡者。
當於仁字能字上著眼看
仁者
純然天理
一毫私意之謂也。
能者。
至公無私
好惡中理之謂也。
心若不能鑑空衡平
其發爲好惡者。
不能粹然一出天理之公。
而或一毫私意之雜。
豈可謂之能好惡乎。
草野賤臣
登筵席。
猥陳說。
極知僭越
而今年異於常年
亟擧曠蕩之典。
前後言事諸臣。
盡爲寬假
有以洗濯自新
是臣所願也。
上曰。
自新二字好矣。
不以全然無罪矣。
又曰。
予之工夫
豈能到公好惡地位耶。
好惡不能公明
則將寘之混淪耶。
對曰。
格致之工不至
則其於邪正是非
有貿觀易施之患。
如能眞知善之可好惡之可惡
則其好惡之心。
自然發而中節
不待勉强
矣如諸臣之犯顔强諫者。
自當愛奬。
阿諛順旨者。
自當深惡。
此正所謂好惡也。
殿下一部中庸
潛心著力。
毋以文字泛看。
自戒謹獨
以至參天贊化育。
豈不美哉
臣之望殿下
不在漢唐中主
必以唐虞三代爲期。
三代聽言之道。
可用則用之。
不可則不而已
何嘗斥而罪之耶。
臣初登筵席。
如是進陳。
固似急遽
而旣發言端。
敢此仰達。
上曰。
經筵官
將欲一番登對而去。
故其意以爲今日
無可言之時也。
從當講究爲之。
經筵官
似異於言不用道不合則去者矣。
旣登講筵
商確文義可也。
時措之義未詳
願聞之。
對曰。
卽時中之義。
大學所謂至善
所謂太極
此書所謂所謂宜。
皆指一箇十分是處
字異而意同也。
上曰。
然矣。
費隱二字
何義。
對曰。
形容道之體用也。
天理流動
充塞天地
朱子所謂踢著脚指頭
便是仁義禮智四箇字。
蓋自一草一木一動一靜之微。
至於聖人天地所不能。
無非此理之用。
其廣如此
故謂之費。
所以然之理。
在裏面。
隱而莫之見。
故謂之隱。
東宮侍坐
孟子
 
上問東宮曰。
汝於儒賢
可敬可尊。
此後能不忘乎。
對曰。
豈敢忘之。
上曰。
經筵官進前
侍東宮
講文義可也。
先生屢辭其無名
上曰。
於我。
經筵官
東宮
爲書筵官。
何謂無名
先生再三固辭而後進伏。
上謂東宮曰。
今日予猶學之。
則汝小子
尤宜銘心聽之也。
又曰。
汝見經筵官
能無動心乎。
對曰。
心異於前矣。
何爲而然耶。
對曰。
道德高故也。
汝能學之耶。
對曰。
豈有不可學之理乎。
上曰。
言之太易矣。
孟子
王者之迹熄止竊取之矣。
先生進曰。
乘。
記載之義。
檮杌
惡獸名。
取記惡之義。
春秋
記年之義。
人君崇高之位。
恣其嗜欲
自謂人莫敢非議
而書之史冊
垂之萬世
豈不可畏乎。
東宮曰。
然矣。
先生仰問曰。
詩亡然後春秋作。
時平自在
而何王迹熄耶。
東遷之後
詩固多矣。
何謂詩亡耶。
東宮曰。
其時禮樂征伐
不能自天子出
故曰王迹熄。
詩之正風亡。
故曰詩亡矣。
又問。
禮樂征伐
自諸侯出者。
何歟。
東宮曰。
諸侯强故也。
先生曰。
天子弱而諸侯强。
固有所以之者
幽王不能嗜欲
惑於豔妻
畢竟身死犬戎
平王又爲申侯所立。
不能復讎討賊
聽命於諸
其所王迹熄而詩亡也。
上曰。
文義甚好。
更爲陳戒可也。
先生曰。
臣初侍東宮
何所見而敢爲陳戒耶。
但願邸下勿爲過自修飾。
使宮僚
得其隙而獻䂓也。
上曰。
切中其病。
汝宜敬謝也。
東宮曰。
謹當服膺
上命先生起立
握手曰。
予於丁酉溫宮
有所仰覩。
可勿訝也。
經筵官旣來。
何可倐然而去耶。
對曰。
學術空疎
雖使留在。
無裨益。
一瞻耿光
歸保晩節
於賤分足矣
上曰。
予暮政。
求助之意甚切。
若干東宮
輔導甚急
商山四皓
羽翼太子
經筵官
旣是世祿之臣。
何忍不念予而有歸意耶。
須善爲輔導也。
嗚咽久之曰。
須聞久留之言。
然後放手也。
對曰。
當退而思量
以定行止
上曰。
思量二字
殊常明言之。
昔年權相
仰諾於聖考
翼日遁去。
山林之言。
不可信矣。
對曰。
聖眷至此
敢不所以仰承耶。
上笑曰。
今則諾之矣。
捨手
先生旣退。
上謂筵臣曰。
元良儒賢
相見禮數
何以爲之。
對曰。
如諭善相見禮
以單拜相拜。
則似好矣。
上曰。
儒賢自重之道。
無不當之理。
仍下敎曰。
今已面諭
明日胄筵。
贊善先入侍於東宮
仍留闕
中。
晝講同爲入侍
己酉。
史官傳諭
命入參晝講
以疾辭。
 以承傳色口傳下敎曰。
贊善似拘於書筵拜禮
亦不入於晝講
俄已下敎。
入侍時。
更當講定晝講
先爲入侍
先生有疾
不得承命
內醫
看病
命該曹。
輸送食物
庚戌。
上疏待罪
仍辭食物
優批不許
 批曰。
省疏具悉爾懇。
今日復欲見爾。
因恙未果
心用缺然
其命停筵。
非爲不來
予亦欲調息而然矣。
其何引咎
食物柴炭
今雖節用之時。
豈可使來京儒賢
無食無柴乎。
勿辭而受焉。
命醫看審。
由禮待。
何辭之有哉。
從容調理
少間入參。
癸丑。
史官
傳諭
 諭曰。
頃者
已諭一番晝講
當行此閤。
今聞明日欲參胄筵。
而以禮拜持難。
儒賢之道。
何拘職名有無
魯論云。
不重則不威。
學則不固。
若干元良
當先示禮貌。
依前定式行之。
度支所奏。
食物柴炭
尙今不受。
此待儒賢之例節。
何辭之有。
安心領受
甲寅
入侍書筵
 
是日
東宮問于春坊曰。
請來宋贊善
未知何如
對曰。
古亦有是例。
行之好矣。
乃令弼善鄭述祚往諭。
先生旣至桂坊
相見禮。
自大朝。
定以單拜。
先生曰。
先祖以當品贊善
定以相揖
力辭不獲而後承命
明欽以前縣監。
不得已冒入書筵
雖使借用贊善之禮。
揖已過矣。
况於拜乎。
據此更稟大朝
待下敎可入矣。
乃使春坊一員
往政院微稟。
久無答敎
東宮再遣宮僚
下令曰。
今此初見儒賢之日。
須行拜禮
然後小子之心可安。
旣已議定
願卽相見
對曰。
此有大段難堪之端。
俄已更稟大朝
邸下亦不宜自專
伏望少待下敎。
下令曰。
大朝意下
亦已仰探。
禮數可改
幸卽入來
諸僚皆詣習講廳。
大朝始下敎曰。
是當稟于東宮者。
政院可謂多事矣。
先生賓客黃仁儉曰。
拜禮終無前據。
須稟定以揖禮。
賓客諾而先入
詣閤外。
以次入侍
先生進立。
東宮先行拜禮
先生不得已答拜
賓客對坐。
開講
東宮誦前受音孟子君子所以異於人止此物奚宜至哉。
賓客告純通。
輔德尹勉憲。
讀新受音。
自其自反而仁止君子不患矣。
說文義。
賓客
略陳訖。
請令前贊善
陳一章文義
先生辭謝而後
對曰。
存心者。
存養之存。
乃入乎耳存乎心之存。
君子能以仁禮存於心而不忘。
則有愛人敬人之施。
愛人敬人
有人愛人恒敬之效。
此則當然而然。
順理之事也。
其或有人待我以強㬥。
則是逆理之事也。
於此善應
可謂君子
顔子犯而不校是也
然不顔子地位
須用三度自反之工。
然後能不校也。
東宮曰。
然矣。
先生又曰。
此則據學者而言。
帝王地位崇高
羣下承奉
有何橫逆之可言。
而雖於宴私之間。
小小不如意事。
亦莫非橫逆之類。
此等處。
須以躳自厚薄人爲心。
然後乃可順應
人情易發而難制者。
惟怒爲甚
制怒之方。
惟在遽忘其怒。
而觀理之是非而已
與怒相對者。
慾又最難。
故易曰。
懲忿窒慾
窒慾之方。
又當反求乎義與非義
則慾可得以消也。
東宮曰。
然矣。
先生仰問曰。
君子有終身之憂。
一朝之患
憂與患。
何爲有別乎。
東宮曰。
憂者
深長之慮也。
患者
意外之患也。
先生曰。
然則邸下亦有如此之憂耶。
東宮未卽答。
先生曰。
凡有問答
須隨問響應
自然流出。
然後
眞情
經營修飾而發。
則皆歸虛文矣。
東宮欣然答曰。
雖余。
豈無如舜之憂乎。
先生曰。
有如舜之憂。
則須有如舜之事。
可以如舜矣。
邸下如欲如舜
則須言舜之言。
行舜之行。
服舜之服。
事事如舜
則是亦舜也。
此須立志卓然
然後庶或不至於退轉
東宮曰。
切實矣。
仍問曰。
古之聖帝亦多矣。
何獨於舜而稱其爲法天下
可傳後世耶。
先生對曰。
堯如天之無爲。
無可名狀
惟舜歷變最多。
其於人倫之際。
尤多可法。
故必稱舜也。
東宮曰。
然矣。
先生又曰。
所謂孝悌之道。
亦有本有末。
深愛婉容爲本。
服勞奉養爲末。
邸下之於孝。
苟能用力乎其本。
則舜之大孝
亦可學矣。
推之百行
無不如是
然而若不先明乎善惡是非之分。
則又或無知妄作
大學格致
先於誠正
下冲年。
未及古者大學之時。
大學之書。
亦已進講
可不知其義乎。
東宮曰。
服膺矣。
東宮於受讀新受音時。
誤讀一字
讀畢。
先生徐進曰。
邸下誤讀一字矣
東宮曰。
何字。
春坊曰。
俄讀無爲之爲。
爲以字矣。
先生曰。
今於對宮僚法講之時。
不免誤讀。
宴居私讀之際。
不能致精必矣。
謂敬者。
主一之謂。
無處不在者也。
讀書則一於讀書爲敬。
邸下之誤讀。
讀書不敬
伏望因是而惕念焉。
東宮欣然謝曰。
當銘念矣。
尹勉憲曰。
昔在孝廟朝
正臣宋浚吉侍講孝廟。
誤闕一章
先正進戒。
如今儒賢之言。
孝廟瞿然稱善。
儒賢先正之孫。
而今日事。
偶合昔年事。
心甚感歎
邸下亦宜如聖祖瞿然聽受
東宮曰。
如是矣。
入侍晝講
 書筵纔罷。
上御思賢引見
注書傳冊于先生
上讀中庸二十七八章
玉堂文義
訖。
上命先生文義曰。
觀此閤所扁乎。
先生曰。
未見。
上曰。
有所揭四字
退出時見之可也。
對曰。
禮遇賤臣
至於如此
多士觀瞻則好矣。
但臣非其人。
豈不可愧乎。
仍進曰。
此道流動充滿
其大無外
其小無內
三千三百。
無非道也。
非聖人。
無以行之。
故曰。
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
德性問學
大綱說。
而致廣大高明
溫故敦厚
皆屬存心
精微道。
中庸知新崇禮
皆屬致知
由此而爲至德
則不不倍矣。
玉堂曰。
明哲保身
非謂含默取容
當言
言。
雖如比干殺身
亦可謂明哲
小註
有此言也。
先生曰。
此則可備一說
若其本意
謂治世則君子昌言正論
足以興起在位
世則遜言愼默
以免於禍耳。
爲人上而使士容默保身
則國之危亡
可立而待
其默與不默。
皆係於在上者之好惡也。
上曰。
此與前日禎祥之意同也。
予亦以直言極諫禎祥
阿諛苟容妖孽
此意如何
先生曰。
聖敎正得臣言之意。
上曰。
前日疏中。
耆宿云者
指前都憲耶。
身帶講職者。
誰也。
先生曰。
耆宿尹鳳九
身帶講職謂金元行也。
臣本無似。
今此被召
誰不笑之。
若使諸賢彙進
則臣亦可以隨後進退
臣以以人事君之義。
有所云云
上曰。
金元行贊善
爲何戚耶。
對曰。
外兄也。
祁奚內擧避親
明道伊川,橫渠。
故臣疏中。
亦擧金元行矣。
上曰。
灑然矣。
特進尹鳳五曰。
今使贊善
文義外。
更陳爲學次第
則當有所補。
上曰。
好矣。
先生曰。
爲學次第
無所得。
略陳
章文義。
德性問學者。
程子所謂涵養須用敬。
進學致知也。
雖若與大學次序不類
大學格致
實因小學涵養成功
致知在敬之義。
未嘗不同
所謂庸學
相表裏也。
朱子中庸或問備言之。
先後則知先而行後。
輕重則行重而知輕。
陸學專以尊德性爲主
則乃有體無用之學。
朱子所謂車兩輪如鳥兩翼
不可偏廢者至矣。
上曰。
予於中庸
講之多矣。
尙未了然
今當問之。
仍問人參三才之義。
先生曰。
人以眇然之身。
與天地參三才者。
以此心之廣大高明
與天同體也。
如或一毫私意私欲之所蔽累。
大者狹。
明者昏。
便與天地不相似
安能贊助化育
與天相參乎。
上曰。
此章言文王
不及堯舜何也。
對曰。
文王非賢堯舜
天命不已
文王德純
襯貼至誠無息之義。
引用也。
上曰。
然矣。
純亦不已
何謂也。
對曰。
文王之純
天命不已云爾
筵臣曰。
俄者。
經筵官言容默非盛世事者。
甚好。
在上者。
使君子
皆以默容。
世道無可言也。
上曰。
殷監不遠矣。
仍問今日書筵
東宮問何文義
先生曰。
有所下問
臣粗有所對。
春坊有日記。
上曰。
東宮所問何如
對曰。
所問文義
出人意表
德性才分過人
今則專在導率如何耳。
上曰。
曾子以魯得一貫之
聰明亦有反不如鈍者矣。
先生曰。
臣陳立志
東宮有舜
公元1721年
何予何之意。
上曰。
東宮克己復禮等事
易言之。
是可憂慮也。
先生曰。
程子
宋神宗堯舜事朕何當之語。
爲非社稷之福。
東宮所言。
豈不好耶。
此後進學
都在聖上身敎
聖上勤政課學
臣意猶以爲過勞也。
不但政學一言一動一行一事
皆以中庸二字導之何如
上曰。
中庸豈不好。
第予無可身敎者。
仍問曰。
儒賢不爲擧業耶。
中間廢棄耶。
對曰。
嘗治擧業
再度應擧
上曰。
何年也。
對曰。
庚子辛丑年間。
出入場屋
後連草土
遂嬰奇疾。
不復應擧
上曰。
辛丑廢科。
似有意也。
先生曰。
今日難登筵。
迫於嚴命
強疾入來矣。
上命進前
先生前進伏曰。
溫宮握手
由不得已。
其後遂成故例
臣則嘗以爲未安。
頃者初對。
倉卒失措
黽勉奉承
今則决不敢進前。
於此
可以祇承聖敎矣。
筵臣曰。
昔顔歜。
有歜前王前之語。
此則戰國之時。
君臣之分未定故也。
今則似異於戰國之時。
特進官曰。
雖異於顔歜時。
而亦豈無義理
上曰。
予以趨士之義。
推案而前矣。
仍命前來
先生進前
上握手曰。
豈不乃祖乎。
若干東宮
可不念乎。
中庸講畢
魯論
須留看而去好矣。
先生曰。
史官偕來
實是迫隘過禮
握手勉留
豈不過乎。
莫非不肖之過。
上曰。
此後若更召。
則其果上來乎。
對曰。
若不職名召之。
無身病。
亦豈無可來時乎
放手曰。
然則贊善先退。
安心調理
先生將退曰。
臣竊有所欲奏者。
敢此更陳。
進用賢才
爲當急務
諸賢所當禮招。
而前諭善朴聖源之於東宮
輔導之功甚多
今乃寘而不用
若拘於官職
則豈無別設一窠之道。
亦豈惜一資級乎。
上曰。
朴事。
係是官制變通
豈不留念
儒賢
亦當敦召矣。
先生曰。
來自草野
朝政國計
固皆茫昧
凶荒之餘。
公私匱竭
若又洊凶。
將無遺。
今日危急之勢。
不啻痛哭流涕而已
若不及今圖之。
一朝土崩
雖有智者
不及爲謀矣。
今年聖上先期軫念
之死亡。
差少於乙亥
之前
死亡必多。
賑救之策。
不可少緩。
惟在聖上亟招大臣有司
講而行之也。
上曰。
是矣。
節用安民
先務矣。
先生曰。
臣方欲言。
聖上先言
臣當繼陳之。
節用
則雖欲愛民
無實效矣。
且聞戶部經費
常患不足
節用
裕財之道。
從頭理會
而亦先自上供
節省可也。
上曰。
所奏誠好。
當與大臣講究
命召大臣戶判惠堂入侍
先生曰。
欲有所陳。
神昏氣乏。
當待後日
退出
尹參判鳳五鄭賓客宲,鄭弼善述祚。
上疏請留
乙卯
上疏經筵官之名。
仍論書筵事。
賜批優答
 批曰。
省疏具悉爾懇。
今日法講。
意謂同參
因恙未果
心竊悵然
所陳者。
言甚剴切
別錄朱夫子封事
先正及爾祖獻規。
若今親聞。
不覺起敬
令玉春坊書進。
予與東宮
寘諸座側。
予則以此益勉飭勵
亦令元良
朝夕觀省服膺
爾其勿辭。
從容善攝
若愈。
待敎
同參法講。
或先或後。
亦入胄筵坐講。
頃聞此規。
已下敎而猶不承者。
以此更飭館院
丙辰
講論語。
命入參。
病未進。
三月己未
往拜先生祠堂
 先生祠版。
海州來。
奉於淸楓溪舊廟
故往拜。
庚申
承命
入侍晝講
 先生進伏。
上曰。
何不挾冊
對曰。
不敢經筵官自居也。
史官
出取論語寘前。
仍命開卷
上讀前受音並章下註
玉堂上番讀新受音。
略陳
文義訖。
上命先生
並陳前後受音諸章文義。
先生起伏曰。
經書皆有宗旨
此書宗旨
卽仁字也。
君道主仁。
文王五止
亦曰。
爲人君。
止於仁。
所謂仁者
渾然天理
一毫私欲之謂也。
諸章所言雖各異。
而其歸趣
皆欲成就一仁字。
學者且然
人君天理物。
其可頃刻而忘此義乎。
上曰。
然矣。
學而時習章。
先生曰。
學字
知行而言也。
註云。
必效先覺所爲者。
可見其不專指講討一邊也。
上曰。
是矣。
先生曰。
有朋自遠方來而樂者。
以信我者衆。
可樂
此則順而易。
人不知而不慍
則在我者足以見知於人。
而人或不知。
如是能不慍者。
爲逆而難。
喜譽惡毁。
人之常情也。
爲人君上者。
每悅於順旨
惡聞逆耳
處順難易之間。
不可放過
果能於逆耳之言
一毫慍怒之意。
豈非成德君子乎。
上曰。
切實矣。
巧言令色章。
先生曰。
此章須以剛毅木訥近仁章對看。
則其意可見。
而其於邪正忠佞之辨。
亦可以此得之也。
上曰。
文義好矣。
千乘章。
先生曰。
治國以敬爲本。
以信爲主
節用爲要。
朱子所謂五者。
反復相因
深察體行焉。
上曰。
汎愛衆之義。
當作何解。
對曰。
四海之內。
皆吾同胞
誠心相與嘉善而矜不能
是爲汎愛。
賢友仁。
是爲親仁
上曰。
然。
上問。
父母
竭力
事君。
言致身。
豈事君事父母
異義耶。
抑當互看耶。
先生曰。
子之於父母
鄙賤之事。
無所不盡其力。
所謂左右就養無方也。
臣之於君。
則各有分職
如以趨走承奉躳親鄙事爲忠。
則是婦寺之忠。
其義自別。
致身之義。
可以通看。
所謂民生於三。
之如一。
惟其所在
致死焉者也。
上曰。
然。
又問。
子夏雖曰未學之義。
朱子所解深得。
子夏本意
而游,吳二說
皆以子夏之言。
抑揚有弊。
予意常疑其錯解
不敢自信
經筵官以爲何如
對曰。
聖敎極精
無容改評。
蓋子夏是文學之士。
其言必不抹摋學問
須若朱子之解。
然後爲得其本意也。
上曰。
今聞許可
甚爲幸。
至無不如己。
上曰。
此段之義。
吾甚未瑩。
欲聞經筵官之言。
人皆不友不如己。
則彼勝己者之取友
豈不難乎。
對曰。
此是平說取友之道當如是
自勝己者言之。
豈有矜己上人之意。
見賢思齊
不賢而內自省
莫非我師也。
上曰。
是則然矣。
以舜言之。
當時諸臣。
無可及舜者。
然則舜終不得友
公元前1061年
勝己者耶。
對曰。
禹,稷,臯,夔。
固皆不及舜。
然如使大舜
一毫自聖之心。
而謂禹,稷以下
不若己。
則其好問取人
不如彼其沛然
惟其自聖取人爲善
故卒爲大聖
孔子所謂子道者三。
某未能一。
若使心實自聖
而姑爲是退託之辭。
豈得孔子乎。
朱子解之曰。
某未能一者
聖人所不能。
是直據聖人之心而言之也。
聖上於此等處。
深察體念之。
無好臣其所敎而不恥下問
聖德成就
豈不大舜孔子乎。
上曰。
說得甚好。
大臣曰。
經筵官
五十年沉潛讀書
其所文義
親切有味
上曰。
更陳其下文義。
可也。
對曰。
學者
旣以威重爲質
忠信爲主
而有輔仁之友。
可謂無所不備矣。
然若自家吝於改過
朋友不能樂告善道
雖有勝友
無如之何
所謂事君數斯辱。
朋友數斯疏矣。
殿下旣敎以喜聞過。
誠感歎。
然如喜聞不能速改。
則臣何敢數進忠言耶。
此最體念處。
上曰。
當銘念矣。
先生曰。
夫子溫良恭儉讓之德。
使諸侯欽仰愛慕
問之以政者。
自然良心也。
然而終不能共天位治天職。
則恐有所妨奪於自家嗜慾而然爾。
賢者之不
遇於世。
三代以後
無復有善治者。
由於此。
豈不可惜乎。
上曰。
然矣。
上曰。
三年無改。
朱子註。
只言三年不可改之意。
尹氏游氏。
則言不待三年
何其相與矛盾
而並取之也。
對曰。
朱子直解本文正意
故只言不可改
而若只如此言。
將使孝子
膠守而不知變
大段道者
不敢改於三年之內。
家國之禍。
不可勝言
故特附二說於下。
如是而後
其義始備。
眞德秀之言曰。
變通變通
變通爲孝。
繼述繼述
繼述爲孝。
正與此義相發也。
上曰。
是矣。
講未畢。
先生進曰。
列聖朝。
筵臣因文。
進說軍國大事
袞闕民隱
無所不言
而近見開講之時。
不敢參以他說。
豈或有禁令耶。
上曰。
未曾設禁
如有所欲言。
可悉陳也。
對曰。
坐講之制。
臣頃以書筵事宜
有所疏陳
聖敎並許。
經筵變通
此實盛德事。
不勝感激
上曰。
但眼昏者難辨細字矣。
對曰。
若設書案
則無此患。
此非敬待講官
所以尊閣聖經也。
上曰。
此則舊例所無。
似難輕議也。
先生仍進曰。
春秋之義。
不講久矣。
聖祖所與一二同德之臣。
奮發講劘者。
今則蕩然
無復忍痛含寃之意。
實爲慨惋。
今涒
灘再回。
亡胡之歲。
亦豈無期。
而我國陰雨之備。
不可忽。
文簡公金昌協文集
審敵篇。
論此義甚好。
上曰。
陳約而盡。
心甚感歎
審敵篇。
當覓覽矣。
先生起伏曰。
於是
又別有所悽感者。
神州陸沈
百有二十年。
於赫皇靈
睠顧而降假者。
我東。
聖上至誠追慕
皇壇儀物
無所不備
至於誓戒肄儀
無不親臨
瞻聆。
孰不感歎
第有一事不能無憾
祭祀之禮。
最重灌鬯
其氣臭交感
難言之妙。
一自大禁以後
此禮久廢
已有如不祭之歎。
壇墠之祭。
尤屬怳惚
不可度思之義。
有倍他祀。
且以藩邦祭天子。
載籍未有之盛典。
可以外國禁條
上施天子之祭乎。
揆以事體
極爲未安。
意斷自今番。
還復灌鬯
太廟文廟
次第擧行
不可已也。
至於禁令
臣非敢欲弛也。
不若除去殺字
只依祖宗朝舊典
申明私釀會飮之禁。
照律必罰
則民始信法而不敢犯矣。
不然
徒懸嚴法
而犯者日衆
欲盡致之法。
則不可勝誅。
以爲不可勝誅而掩寘乎。
則是上下相蒙
紀綱大壞
以爲不愆不忘。
率由舊章
先王之法而者。
未之有也。
曰。
此言實有所見
而予有苦心
猝難變改
上古玄酒
中古醴酒
見於儀禮
意用醴。
無所慊。
至於鬱鬯
亦以芳烈之物。
煎於醴酒
足以格神矣。
對曰。
儀禮五齊
豈盡醴酒乎。
朱子有曰。
神已安之久矣。
不可改也。
今去三百年所安之物。
而改用所不識何狀之物。
所以安神耶。
上曰。
甘酒日用所常有。
至於不識何狀。
先生曰。
殺人刑人
不可欽卹
殿下於加律申禁之日。
旣立三令五申之法。
而使未及聞令之人。
先伏大辟
豈不近於枉殺不辜乎。
所以不信於民也。
上曰。
經筵官之言誤矣。
予旣用法
可謂枉殺乎。
九淵罪狀甚重。
何論之前後。
大臣
决不容貸矣。
先生曰。
臣言妄率。
不勝皇恐
仍進曰。
權極以殺人要寵。
徐有元之言。
不可無也。
以爲徐有元旣蒙宥
則權極不可不罪
上曰。
徐有元爲建德報仇也。
此言亦矣。
先生曰。
頃以臣言。
上躳奉御之物。
先爲減省
實感歎。
節用裕財。
自有本末
不從理會
而只議其末。
則終非量入爲出之道也。
折受免稅之數。
與地歲入總相等。
州縣凋弊
財用之耗蹙。
由於此。
正臣宋時
烈。
與臣祖臣浚吉
所嘗力請於聖祖者。
以是先務
至蒙允許
今之爲弊。
又倍於其時
臣何敢不言乎。
上顧大臣曰。
近日似無新折受矣。
大臣皆曰。
然矣。
先生曰。
先正所陳。
於顯廟朝
今若自肅廟以後
推筭攷實
可知多少也。
上曰。
體念矣。
先生曰。
言事諸臣。
頃多放釋
恐或出於採用臣言。
六人尙未蒙宥
未敢知聖意所在
上曰。
金時粲則所重有
不可輕釋。
先生曰。
金時粲。
文忠公尙容之孫。
豈不忠於國。
故爲闕禮耶。
如是推原
則是不過薄物細故
棄國藎臣
豈不聖德之累乎。
年少人才
廢錮許久
豈不可惜乎。
上曰。
年少誰耶
對曰。
徐迥修,尹東等也。
嗚咽曰。
事關陟降
而若復忘忽。
豈得爲孝乎。
金時粲則有所重。
不可輕議矣。
時上每於聖意所存
輒用口奏
一經口奏
羣下莫敢復言
金時粲亦入於口奏
故謂之有所重也。
先生曰。
聖敎云所重。
未知所重何在
臣實聽瑩
上厲聲曰。
經筵官之言多矣。
欲其止之。
則亦可止矣。
往年溫幸時。
都憲尹鳳九
以予舊時師傅來謁。
予甚欣慰
一言之失。
有處分。
回鑾時。
承旨告其祇送路次。
而予不少顧。
執義韓元震
亦嘗語犯皇朝
予卽嚴處
到今追思
亦涉太過
今於經筵官
予特寬假
示優待之意。
須知予此心。
勿復過言
使上下俱好可也。
玉堂朴師海曰。
草野之人。
所陳雖或狂率
聖上宜優容也。
承旨曰。
玉堂失言矣。
儒賢之言。
可目之以狂率
推考
左相曰。
不可推考
而止請罷職。
上曰。
如是則必益紛囂寘之
玉堂曰。
小臣失言
罪當甘受。
上曰。
渠已受罪好矣。
先生進伏曰。
人臣進言
各效其忠。
君上揀擇取舍而已
今臣所言。
如有一毫挾雜。
殿下宜罪之矣。
以爲於忠悃而無他腸。
殿下宜恕之矣。
罪之恕之。
殿下
談笑而處之。
何至激惱聖心耶。
臣實慨然
上忽擊案曰。
此言甚好矣。
大臣以下
齊聲贊颺以爲儒賢之言。
出於公平
聖上又復優容
實光盛德云云
上命先生進前
先生累辭不敢當
上曰。
吾欲親爲開釋
進來
先生進前
上命起立
握手諭曰。
予旣釋然
經筵官
亦勿介懷
更爲入來
見我而去可也。
對曰。
病若無添。
敢不如敎。
臣於去就
本無固必矣。
上曰。
眞賢者之
言也。
乃退。
於是日筵中陳文義時。
天顔溫粹
酬酢如響。
及請大報壇用酒以後
漸不喜聞
中間玉色甚厲。
嚴敎荐下。
筵臣無不惴惴
先生擧止如常
奏語益徐緩詳密
旣退。
入侍諸人
莫不嘖嘖稱歎以爲可及
先生聞之曰。
山野之人。
初入前席
不知天威可畏而然爾。
入侍書筵
 弼善鄭述祚曰。
今此別召對
出於接見儒賢之意。
前受音文義
臣等昨已仰陳。
無他語。
宜令儒賢
更陳文義
東宮顧先生曰。
願聞之。
先生曰。
石顯威權日盛
何爲而致然耶。
東宮曰。
此輩只可供灑掃之役。
元帝寵幸太過如此
漢之亡。
不在王莽
而已在於任用恭顯之時也。
先生曰。
宦官之害皆如此
明太祖嘗立鐵碑。
宦官干預朝政
其後王振魏忠賢輩。
相繼用事
以至於亡。
蓋其昵近親密
顔情稔熟
一或失御
馴致此弊矣。
唐之宦者仇士良
老而致仕
其徒送至其家。
士良曰。
爾曹長守富貴
當令人主
勿讀古書
又勿令頻接賢士大夫
古書
覽歷治亂之跡。
而必有覺悟之端。
賢士接。
規諫之言日陳。
而汝
危矣
如使人主常以燕樂玩好爲事
無暇及他事。
此輩只爲目前固寵之計。
不知國亡而其身亦隨而亡。
豈不迷惑乎。
東宮曰。
誠然
嫁送王嬙如何
先生曰。
平城之圍。
美人計得解
自是之後
以此和戎妙策
聖王服夷之道。
當以德敎
漢之此事。
不足法也。
弼善曰。
儒賢入侍
難得之會。
今此文義
雖有一二可戒。
而別無大段關涉睿德者。
宜令儒賢
陳格語恐好。
東宮曰。
願聞之。
先生曰。
邸下頃者
以舜自期爲敎。
故臣已告於大朝
大朝敎以易言可慮
當日之言。
或出於一時率易乎。
抑眞欲以自期
前頭果能著身踐言耶。
臣未知邸下之意果何如也。
東宮曰。
舜何人。
予何人之意。
何可無乎。
先生曰。
此在立志之如何。
願益自勉焉。
東宮曰。
體念矣。
先生曰。
史記備載治亂之蹟。
經書
乃是聖謨賢訓。
未知何者爲好耶。
古人云。
史記熱閙
經書冷淡
邸下則所尙何如
東宮曰。
方讀孟子
孟子問答論說
旨義甚好。
便同史記矣。
先生曰。
邸下已知其味。
將於孟子
文理也。
弼善曰。
宋贊善將有歸意。
故臣以勸留之意。
有所疏陳
大朝大略
書入東宮之敎。
未及書進矣。
東宮曰。
願勿遽歸。
先生曰。
臣本多病。
明將告歸
然若聞邸下睿學將就
德性純粹
雖在田野
抃祝之心。
自異他人
何敢一日而忘哉。
東宮曰。
何當更來。
先生曰。
猥蒙眷遇
如無疾病
則豈無更來之期乎。
東宮曰。
望必復來也。
先生曰。
臣以朴聖源差出講官事。
已稟于大朝而蒙允。
如使朴諭善入參書筵
其所輔益必多。
臣雖不在
亦何異於臣身之留也。
且夫學問之工。
當以孟子勿忘勿助長爲法
不可放忽。
不可急速
徐起之言曰。
有物在手。
握之則破。
不握則亡。
蓋以雞卵
治心之法。
而握與不握。
乃是勿忘勿助之意也。
臣以涵養性情
不可迫促之意。
稟于大朝
而邸下則亦不可過於遊戲時。
寫字時。
緩步舒暢
養性一方也。
東宮曰。
服膺矣。
弼善曰。
儒賢雖去。
下當勿忘此言。
常如儒賢之在側。
留心體念焉。
東宮曰。
體念矣。
先生曰。
戒駕在卽不敢長語
退出
辛酉。
出宿十里村舍。
上遣史官傳諭
修啓辭謝
 大臣以先生出奏達
上驚問。
仍遣史官
傳諭
曰。
昨於晝講
旣對復入侍。
信爾之言若金石焉。
今聞大臣所奏。
其果尋鄕云。
無信不立。
豈不陳而其行忙忙
一何至此
此由誠淺。
深恧何諭。
登之路。
雖難復回
思賢閤更來之奏。
其若信守
今予之恧。
庶可少紓。
須諒須諒。
上疏
陳筵對未畢之懷。
 初上之召先生也。
十使翩繁。
恩禮曠絶
蓋將以爲暮年貽燕之地。
未嘗有聽言行其道之意。
一種浮議
以爲際遇之盛如此
知無不言
或謂大訓不可不言
或謂時宰誤國之罪。
不可不言
先生笑曰。
交淺言深
古人所戒。
且當積吾誠意
先格君心。
何必不度於義
而驟言人所難言。
無益於事。
徒取聲名耶。
先生之意。
如此
朝著之間。
流言日播。
事機忽變。
眷遇衰矣。
先生一極君德而歸。
顧以口陳之說。
有所未盡。
逆耳之言
難以畢達。
將具箚子一通
進而陛辭
再對之日。
論語始講後退去之敎。
而數日之內。
中庸已畢。
再趣入侍
先生之行。
不可復留。
而箚亦未及就矣。
不得已擬於前席
略㬥衷悃。
又因聖心激惱
未畢而退。
餘懷耿結
不能寐。
日出城外
史官傳諭
旣修啓。
愀然不豫色。
顧謂侍者曰。
旣以忤旨
狼狽去國
何敢復有論說
以傷語默
但受國厚恩
竊有區區願忠之誠。
而筵奏草草。
不能盡。
又違更對之命。
昧然遁去。
則不孤負吾君。
何以先祖地下乎。
草疏以進。
其實
先生本意也。
壬戌。
廣州子山
省先墓。
 先生七代祖妣完山李氏
雲山君恭昭公誡女。
無嗣早歿。
墓在恭昭公西北數里許。
癸亥。
至龍仁葛川
外氏諸墓。
戊辰。
始承疏批。
胥命於文義縣
 批曰。
省疏具悉
若干登筵
徑尋鄕路
不承權輿
自恧誠淺。
疏中所陳。
昔年盛事
不覺欽誦。
一倍追慕
寡躳闕遺
頂門一針
今方自强
益加勉旃
噫。
君臣之義。
無所逃於霄壤
心雖在於赤芾
何不顧乎本事
此則只云天經地義者。
一鎭事。
豈徒敦婣所重在矣。
不過一事
但今予心竊駭世者。
角立拂鬱
百計伺釁者。
得一爾。
恐動逞志
此非頃爾入侍時所講國將亡而見孽之徵乎。
噫。
云天人之
窅遠。
感通一理
伊日拔木之風。
乃可於今日。
是豈爾過囂世之由。
旣處忘世
其何累乎。
爲爾惜之。
爲世憤焉。
雖然
四十年苦心
白首如一
予則當固守此心。
將奏陟降
吁嗟萬物俱春之時。
宜思爾祖之號。
○又聞批旨之外。
多有嚴敎
先生不敢歸家。
至文義縣胥命
庚辰
聞有勿待命之敎。
還歸櫟泉。
 筵臣以先生中路待命奏達
上卽下勿待命之敎。
軍職廳書員。
至是始送擧條。
還家
玉堂陳箚伸救。
 
箚略曰。
贊善宋明欽
林下讀書之士。
聖上不世之遇。
據古人先格之義。
有所條列
亶出無隱
豈有他。
殿下看之太深。
疑之太過
至於所引詩章
屢下責敎。
辭旨截嚴。
抉摘文字
殿下所嘗戒者。
而今以此爲咎。
則此豈我殿下垂訓本意哉。
章牘引用經史。
不拘世代之治亂。
時君賢否者。
前古何限
而未聞以此爲罪。
雖以近世言之。
亦有以赤芾三百之句。
登諸陳戒之箚。
於此益驗。
引喩之無間於聖世也。
噫。
雖以災祥感應理論之。
賢士出世
每在亨嘉之會。
謂之祥也則宜。
豈可以言之不合
歸之於召災之端耶。
臣等竊爲殿下惜此擧也。
臣等又有所慨然者。
惟彼儒賢
半生杜門
講明義理
其於出處之義。
語默之節。
自有定見
何待乎人。
而自前辭敎。
有若被人恐動
自主張者然。
殿下儒賢
若是其薄耶。
俗士之稍有知識者
不可以此加之。
豈可十使招徠之賢。
一言不槪。
而遽以此疑之乎。
王言一出
四方傳誦
可以不愼也哉
後數日。
講官尹勉憲進曰。
向日贊善宋明欽之疏。
極陳君德
而三百赤芾等語。
不過斷章取義
殿下抉摘文字
看作有意
至有下詢之事。
伊後屢下嚴敎
在外雖未能詳知。
其爲聖德之累。
豈有於此者乎。
臣願前後所下嚴敎
一並還寢焉。
沉吟良久曰。
頃日下詢。
豈樂爲。
宋明欽之疏。
終涉未穩。
歷詢之擧。
欲使知天經地義矣。
予之四十年苦心
在於欲保世臣
赤芾之喩。
其豈襯著乎。
尹勉憲曰。
殿下之始招前贊善也。
恩禮曠絶
至有臨軒十使之敎。
其時不但搢紳章甫動色相賀
至無下隷
不聳動。
儒賢感恩數。
奏疏陳。
盡言無諱
殿下正宜嘉奬之不
暇。
而乃厭薄之。
恩禮頓衰。
至有不敢聞之敎。
雖於尋常
殿下亦曾拜昌
草野
未蒙優容
臣竊惜焉。
方其入來也。
臣適入直春坊
目見搢紳上下莫不歡欣
未幾何。
歡欣者便爲憂歎
不但搢紳如此
四方多士
擧皆失望愁沮
此豈盛世之事乎。
大臣則以地處有別。
不能力陳。
諸臣亦有畏忌之心。
囁嚅不敢發。
只增聖德之累。
寧不慨然乎。
殿下不以不肖
畀以輔導東宮之任
三年侍講
所仰勉者。
惟是列聖崇儒重道之事。
及至近日
殿下所以禮遇儒賢者。
日陳於書筵矣。
一自贊善逬出之後
雖入書筵
儒賢一事
或恐有妄發。
寘之不敢擧論之地。
便若隱諱者然。
上下之間。
情志阻隔
臣實痛心焉。
且以閭閻之。
子弟不學父兄長處
而易學其短處
殿下每事
方思身敎
近日之擧。
實非貽燕之道也。
殿下何不念及於此乎。
默然久無答語
尹勉憲曰。
縷縷陳達
極知惶悚
而臣方待罪經幄
他餘過中之擧。
尙欲匡救
况玆事。
關係甚重。
不得則不敢退也。
上曰。
儒臣苦心矣。
誠意可貴矣。
命書傳敎
還收前後下敎。
太學諸生上疏
請召還。
 疏略曰。
贊善宋明欽
溫潤之資。
精粹之學。
感激殊遇
首先造朝
三登筵席
屢陳嘉猷
虛心之誠。
握手之眷。
禮旣摯矣。
國其庶矣。
不意乃者
未展所蘊。
徑尋鄕路
聖上禮之待之者。
未克有終
豈非有歉於聖德乎。
伏願亟降溫諭。
盡禮招。
使之克回遐心
賁然復來。
以卒我殿下禮遇之隆。
以輔我邸下溫文之資。
豈不休哉。
豈不盛哉
四月
魯峯儒生
山長
辭之。
五月
講會于興巖。
 會者二十餘人
搬入甁泉
十一月
講學方山
 講論語。
申先生六十歲。
正月
還授贊善
 大臣筵請。
故有是命。
五月
罷職
尋還收。
 上於朴相世采調停之論。
曠世之感。
思欲尊禮
其人。
聳動觀聽
特命陞祀文廟
不參頒敎蔭官
罷職
又以抄選亦蔭官
一體罷職
旋以一邊尊先正而一邊儒臣
爲有損事體
命置之。
八月
竪薪洞先考墓石儀。
九月
游茂朱前島。
渼湖金公
遊俗離山。
十月
遊伽倻山。
遂至月城
 自俗離。
轉向伽倻。
遍尋孤雲遺蹟
安義三洞
謁星川書院
將遊智異山。
龍游日暮
宿君子寺。
讀荒山碑。
劉都督題名
南原
外姑黃氏訃。
徑往任實衙中哭之。
孫啓榦生。
十二月
命削逸。
 申參議暻陳疏。
爲朴相辨誣。
天威大震
下敎曰。
向若嚴處宋明欽
申暻焉敢乃爾
因命諸山林
一並削逸。
後數日。
又命免爲庶人
放歸田里
 遂下御製書名黨籍
先生及金副學時粲,申參議暻,朴執義致隆爲同黨
而推以及寒水,尤
庵二先生
名之曰嚴隄防後昆錄。
卽命刊板
藏之史庫。
借沃川放谷村舍
盡室搬入。
 先生草野之臣。
歸田之律。
雖無可施。
晏然在家
則有不安於心者。
借峽屋移居
改方爲放。
以寓惶恐之義。
大學論語
而後
還櫟泉。
乙酉先生六十一歲。
四月
甁泉
 歸路
渼湖金公三山衙中。
九月
與沈公鏞。
甘露寺
丙戌先生六十二歲。
五月
甁泉
過禮安。
遂作觀海之遊。
 時再從姪在淵宰禮安
先生往參牧使公忌祀。
仍與在淵東遊
寧海觀魚㙜
宿平海松亭村舍
登窟峯觀日出
登望洋亭。
次肅廟御製韻。
至眞寶玉流亭。
縣宰公善材,義興金公相戊。
皆來會。
沙溪書院開來門額
六月
甁泉
 溫習論語,周易。
十一月
修宗稧于同春舊堂。
 有立議。
丁亥
先生六十三歲。
正月
命釋。
免爲庶人
 因筵臣奏。
下詢大臣及奉常提調
自來月朔日。
太廟文廟告辭
用酒。
士夫家自寒食
用酒。
遂下宥命。
三月
入月城。
營葺草堂
 同春先生所居草堂
年久而毁。
其址爲他人所有
先生累度往尋而經營之。
至是買取其址。
立草三間
士子講學之所。
索得舊時牖及牧丹而移之。
歸路尋浣溪,滄洲二書院。
四月
講會崇賢
 阻雨
會者二十餘人
從子致淵。
乘舟黃山
 時再從姪溥淵。
宰臨陂。
轉至衙中。
宗家祠宇
五月
講會崇賢
 畢小學
甁泉
改修同春先生文集
閏七月
有題曆辭。
八月
還櫟泉。
九月
遊滄丘。
 滄丘。
冲庵金先生遊息之所也。
重陽日
先生率冠童往遊。
十月
子婦申氏喪。
戊子先生六十四歲。
正月旣望
金公聖休。
舟遊龍湖
二月
講會崇賢
 會者五十餘人
三月
搬入塗谷。
竹林儒生
山長
辭之。
星谷及從容堂儒生
山長
四月
甁泉修同先生文集
象賢儒生
山長
辭之。
莘巷儒生
山長
辭之。
興巖儒生
山長
往興巖。
指揮同春先生文集刊役。
 草定文集
改正凡例
德峯儒生
山長
五月
諸弟姪。
講學同春舊堂。
 
長者
中庸
童子
大學
七月
戊戌(十三日)戌時
終于塗谷之正寢
 先生嘗於夏秋之交。
多有腫患。
是年
又發甚重。
藥皆不效
○自先生疾病
遠近士子
鄕里親知
皆來問候
盈門溢巷。
及喪。
上自朝廷士大夫
下至山谷婦孺
莫不齎咨涕洟
太學儒生
設位擧哀
○明於象緯者言。
是日
星隕之異。
八月
命復官爵
 正言李祉承上疏曰。
臣聞故贊善宋明欽逝單上聞
而尙無隱卒之音。
至於該曹應行之典。
不擧焉。
臣實慨然也。
昔在顯廟朝
明欽先祖正臣宋浚吉
嘗因事忤旨
天怒未解。
及其訃聞
特降悼惜之敎。
亟擧吊祭之典。
官爲庀塟。
恩禮罔愆。
幽明無憾
豈非殿下今日之所當法者乎。
明欽向來恩譴。
雖因一言之未槪。
而其爲招徠之慇懃。
契合昭融
同符聖祖盛際
及今其人云亡
萬事已冷之後
豈可一言恩澤
以慰多士之望。
保全終始之義耶。
天道
舒慘以時
變化無常
疾風雷雨
雖若可畏暫時
而卿星慶雲
旋復開霽一日
此天之所以廣大
萬物成造化者也。
殿下一天也。
臣之所以殿下者。
豈不天道期之乎。
伏乞殿下深留聖意焉。
答曰。
宋明欽事。
爾言其公。
聞甚慘焉。
其人已故。
復介意。
致賻等事
令該曹卽爲擧行
九月丙申
塟于錦山內里乙坐之原。
 四方觀禮者。
五百餘人
門人加麻者。
四十餘人
館學遠近書院儒生
皆致奠會塟
公元1712年
壬辰九月
追奪官爵
 上因激怒
忽及癸未疏事。
初命免爲庶人
繼又追奪官爵
子時淵。
遠竄耽羅。
又命發極律啓。
㙜臣不卽奉承
多被重鞫。
(大諫尹勉升都憲韓必壽。
)傳啓十餘次而停。
十一月大臣所奏。
時淵蒙宥
公元1714年
甲午六月
命復官爵
 靑平第動駕時。
上曰。
宋明欽以沈一鎭人倫間事言之矣。
兼濟其時停啓難矣。
右相元仁孫曰。
然矣。
上曰。
可謂直矣。
兼濟賢矣。
右相曰。
俄者。
以安兼濟賢矣爲敎。
宋明欽則尙未給牒矣。
上曰。
宋明欽已作故乎。
右相曰。
然矣。
上曰。
卿賢矣。
命書傳敎曰。
右相所奏。
深歎匡救
宋明欽
給牒
丙申宗大王御極初。
命藏裕昆錄板於元陵退壙。
 甲申以後
玉堂諫官
多陳疏請去裕昆錄。
至於被罪
又有儒疏。
而或至竄配。
及是。
自上特命藏板於退壙中。
丙午(正宗大王十年)墓誌成。
 姨弟鹿門任公撰。
公元1732年
壬子十二月
改窆于燕歧葛山艮坐之原。
 以川內宅不利
嘗營遷奉
九月二十日
夫人金氏別世。
改卜葛山
在薪洞北一里許
夫人祔左。
公元1736年
丙辰十二月
因孫啓榦除職。
命賜祭于家廟
 孫啓榦因大臣薦。
儒生承召入侍
命付童蒙敎官
傳曰。
昔在癸未
贊善上來也。
予請以賓禮見。
贊善辭巽。
力言而後肯之。
及其登筵
多陳資益之謨。
事若隔晨。
今見乃孫於三十四年之後
不待其所存。
接其貌。
便識爲吉士
先正家甚幸。
以予念舊之心。
當有示意之擧。
贊善宋明欽家。
遣官致祭
祭文曰。
寧陵之世。
曰有文正
一心
大義是秉。
微之講。
復雪之計。
灑落君臣
千載盛際
風聲云邈。
典刑斯存。
金精玉潤
大賢有孫。
淵源旣正。
造詣亦深。
疇不心醉
德韶音。
和平溫厚
中蘊剛大
允蹈先榘。
怳如親炙
覃思經旨。
毫縷剖析
而守其約。
循循繩尺
雖則含章
朝野翹跂
皇祖在宥
旌招禮摯。
初筵晉講。
誠正其說。
頂針明燭
聖褒曠絶
以對以疏。
款款衷曲
載遂其初。
婆娑塗谷。
記予冲齡
請以賓見
巽辭屢至。
昃日移殿。
爰覿粹容。
一團春和
侃侃嘉誨
益良多。
餘三十年。
德儀森然
何由得來
儒化是宣。
召汝遺孫
念舊之思。
詩書故宅
遣官酹巵。
後日筵中。
屢次下敎曰。
近世儒者
予皆見之。
宋贊善風儀氣象
最爲可敬
其他則遠不及矣。
儒者造朝
目下可言之事。
有難盡言。
宋贊善
則能盡言
其中多難言之事矣。
癸未登對筵話甚秘。
外人多未聞焉。
而正廟時在春邸。
詳聞而記。
於淵衷。
年久之後
縷縷下敎。
至於如此
入侍諸臣。
仰聆而始知之也。
癸亥(當宁三年)命贈職賜諡
 九月
都憲李直輔疏。
先生渼湖金公止庵
金公褒奬事。
大臣回啓。
依所請施行
贈資憲大夫吏判書成均祭酒知義禁府事,五衛都摠都摠管
又命不待議諡
賜諡文元
(道德博聞曰文。
主義行德曰元。
)○前月
經筵進講詩曹風。
筵臣陳戒曰。
我英考倦勤之時。
朝象淆亂
贊善某以三百赤芾
陳疏戒。
媢嫉者多。
危機甚迫。
倘非英考則哲之明。
則故贊善不免矣。
其言終未見用。
馴致乙未丙申變恠
一人之言。
不用
治道汚隆係焉。
此等處。
伏望深加省察焉。
公元1745年
乙丑八月
行延諡禮
 吏郞李惟采來宣。
會者五百餘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