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x 页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处坎录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99H 页
乙亥供辞
五月二十七日昏后被逮。二更原情。 上曰。予平日视遇汝何如。而今乃出贼招入此庭何也。对曰。矣身八年近密。蒙被 圣恩。未效涓埃之报。而乃作此貌㨾。承此 圣问。不忠之罪。已合万戮。惟愿速死而已。 上曰。汝以镜疏为义理。与人酬酢云。试陈其说也。如此则读书何为。对曰。今日北面于 殿下者。苟非枭獍之徒。孰敢有是心。镜疏之说。闻来神心惊慄。虽承 圣问。不忍泚舌于镜疏二字。仰首辨理。人臣被此罪名。勿论虚实。已是死罪。惟愿速就鈇钺。以谢神明。 上语委官曰。所对臣分是矣。又问汝知金弘锡之孙正履,正观乎。对曰。正履是臣兄四寸同婿。故数次接面于其妻家。正观不识其名面。只闻正履有弟矣。矣身出于此人之招乎。 上曰然矣。对曰。如是则矣身今知免矣。 上曰何谓也。对曰。矣身当辛壬时在乡。年少不能详知谁某之为逆党。立朝后尝问于僚官尹得载曰。镜党伏法外更有谁也。答曰。金弘锡是血党也。矣身自闻此言。视为公雠。正履父子居在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299L 页
天安邑内大路傍矣身自甲子蒙 圣恩。乘驲来往经过前路。十年之间。几二十次而一不入其家。此则天安官属站汉。历历皆知。今若发送捕校探问。矣身足迹。若一及金门。则当伏同谋之律。若与正观面质。而渠能识面。则亦当即为迟晚矣。乡俗以驲行之问与不问为欣憾。闻正履兄弟每以矣身兄弟一不相问。有致愠之语。而矣身既有定见。故于其两代之丧。终不一吊。据此可知其怀憾诬援矣。 上色喜曰然乎。予当使之面质。汝须善为之。因 教曰。汝兄方以台论逮来。而伪赠书籍。果何故也。对曰。此皆矣身之罪也。矣身之兄。品性疏率。于事极泛忽。矣身则侪友称其稍缜密。乃不能随事照捡。陷兄大僇。失子弟之职。无非矣身之罪也。 上顾委官曰。其自当道理极是矣。及正观先与灵城面质见屈。次与相质。 上曰。此人是谁。正观熟视良久曰。不知也。 上厉声曰。谋逆是何等事。而不相识面者。可与谋议乎。十年过汝家不入者。可与谋议乎。汝俄者灵城则以为识面于过去时。今尹光绍则元不相识。诬引明白。何敢若是。正观曰。矣身俄以为不识尹光绍。只闻传言矣。 上又厉声曰。汝初招以为汝兄弟。与灵城及尹光绍兄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0H 页
弟同谋议。以镜疏谓之义理。今乃变辞极妖恶。斯速加刑。承服曰。矣身家穷居乡曲。灵城则矣祖同朝而绝不相问。尹光绍则是连姻间而以显官往来。亦不相问不吊丧。以是为憾。果诬引矣。当初 圣上严问诬引与否。而不为承服者。欲使两人必入此庭云云。结案。 上命待开门正刑。又命赐贱臣笠子。四拜出。余留身请问郎曰。因 圣教。始知此贼并诬吾兄。吾。虽蒙 圣恩得以白脱。而此贼明将正刑。吾兄虽来。无路辨白。实为冤闷。仰达 天听。请及此贼之在。与之代辨。 上问之曰。依愿为之。委官判堂曰。虽是至情所在。而鞠体则似如何。 上曰。何必然已。又曰。予当亲问之。命杖正观曰。汝招并引尹光绍兄弟。其兄则果有实犯耶。亦缘私憾耶。从实直陈。正观曰。其兄弟俱不相问。故皆出私憾。诬引的实。 上曰。以此添入结案中。献纳徐命膺进曰。尹光绍敢以私情仰请代辨。殊涉放恣。不可全释。 上曰。为父兄伸辨者。何以罪之。然则欲推考乎。如是者再。徐无辞而退。 上教曰。予知尔为人。既出贼招。鞠体不可不一问。汝今白脱。特为放送。汝须尽心事国可也。乃顿首拜出。已四更矣。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0L 页
后记
乙亥之狱。荡党怂恿之。 圣心颇动。深疑此边一队。故梧川相,朴灵城已中左腹。而翚良辈嗾郑光汉。以伯氏书籍事请鞫蒙 允。凡自外未拿来六七人。书召置 御案上而点其尤重者。伯氏亦在点中。见者皆危之。余又忽被诬援。是时余闻伯氏拿命。自乡入就斋洞旧舍数日矣。向暮独坐空堂。雨如注。闻门外小哗声。盖金吾郎来。不知余的在何处。探问廊外。守家奴急告余以故。余以族谱秘封之。不书伪赠者。付奴曰。伯令监上来后。若自鞫厅索文书。则汝持此纳之。可以脱白。慎勿差误也。又曰。明日走一伻于乡。因出坐轩上。招禁隶曰。汝为拿我来邪。隶望见曰是也。即招禁郎。余下堂立。吏将拿。余向都事曰。此大事也。吾是下大夫。岂可不见文迹而就捕也。都事曰是。出示小纸。书姓名。乃曰取吾上服来。吏曰。今狱有 上教不着上服矣。吏搜堂中文书曰。已空。必预屏之矣。余责之曰。汝辈岂不闻吾家皆下乡。只留空屋子乎。都事曰然矣。行由大路。自宣仁门入。人马喧阗。炬灯如昼。就幕中。自念时未夕食。若中虚。恐难支吾经过。命军人取饭来。军人禀都事。馈一碗米饮尽之。俄而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1H 页
上庭纳招既出。翌日。案纸已去伯氏点。见者谓某今活矣。时伯氏阻大雨路滞。六月初一日入来。三日始推问。同日再推后。 上以族谱秘封不书。尤见其无心不察。初欲白放。以台言(徐命膺,俞彦民。)还发配所。是时亲友阻绝。漠然不闻外信。一日洪友伯圭(献辅)来访言吾与郑光忠为切戚。事初往问伯氏事。则曰必死必死。及令出入后又往见。则郑咜曰。某今快生矣。问何故。答曰。其弟入其中。能为兄善周旋。 圣意大解。今无虑矣。居数日。果蒙 恩释。因详问当日委折。余曰。供辞槩以弘锡为镜党。而兄弟斥绝其子孙。至被诬引。贼观服招亦然。家兄尤以切姻绝之。则伪赠之出于不察。自可推见。临出始知家兄亦被诬引。又请为兄代质。自 上亲问取招。 天意可以仰揣郑之言。殆以此也。圭曰果然。郑深服君曰。平日只认其为读书儒生。不料力量气魄之如此也。入其地。既蒙白放。人情皆当汲汲出去。何心复请代辨也。后日圭友又来言彼中从前伤害君家者。固习闻荡言。以为峻论必害渠党。今番后举谓当日帐殿所为精神气魄。可畏如猛虎入阱。出必噬人。不可更出。方使荡党嗾发骇机云。而荡党则以为此兄弟可谓一网尽矣。忽地跃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1L 页
出。必除后已。方聚谋发启。恐难免矣。余笑曰。今日吾固为刀下肉矣。 圣明在上。渠辈不能杀我矣。过数日。有良疏果出。 上不纳。玆记颠末。以著祸变中事实。
壬辰供辞
白等矣身罪大衅深。屡蒙 天地洪造。复齿人类。罔非 圣恩。丧祸馀喘。一命苟存。不为世间之所有无久矣。乃者姓名忽登于谏臣李弘稷之疏。其所搆罪。备极丑恶。真个耳不忍闻。目不忍见者。则矣身只自恨赋命穷奇。顽不早灭。又见此罔测境界是白如乎。何意 圣慈宽大。恩言恳曲。特致吏问。俾开自白为人之路。山恩海德。若偏一物。感 恩涕咽。不知为辞。第念矣身虽无状。亦具秉彝。残年垂死。受此丑秽。更何颜面。仰首陈辨于 圣主之前。惟当以忠孝罪人。恭纳迟晚。甘就大诛是白乎矣。类于淑问之下。亦不敢全然无对。忍痛含冤。略及其大者。以冀 圣明之矜照是白齐。其所谓不参 贺班段。矣身屡经险厄。偏荷 曲造。屏伏乡里。区区颂祝之忱。只可粗伸于吉庆之时。故 贺班趍造。未敢或后于人。戊子春。台臣金致恭以出入城闉。为矣身罪案。况于免丧之后。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2H 页
初无军衔之付。则虽欲复参班行。亦无其路。昨冬大庆。曳到江外。不敢入京辇一步地。只得瞻望终南而归。其所处义。亦有与人往复者是白去所。前以入城为罪。今以不入城为罪。矣身于此实不知其所以自处是白乎旀。其所论内行诸条段。欲辨而心先痛。欲言而颜自汗。只缘矣身之不肖。猥陋之言。至污 黈纩。是尤矣身死罪是白乎所。矣身所后祖母。素受养于宗孙。而矣身之受命安东也。老人适感南土唐疟之症。沈绵之中。万无登途之望。未及将往。人事奄变。此系私门之不幸是白去乙。彼乃做出叵测之说是白遣。矣身门祚衰薄。亡兄光缵有两子。皆无后早殁。矣身出为人后。亦有二子。而只有一个孙。则在礼固有轻重。而不忍亡兄无后而归也。当其病时许以孙后。以慰其将死之心。京乡亲旧莫不闻知是白去乙。彼乃做出绝嗣之说是白遣。矣身孀嫂连丧壮子。穷独之后。益无所聊。而两妇一婿。俱是京洛之人。各牵情私。无以团聚于乡曲。妇人私情。尤偏于少女。必欲依近京里。各慰悲怜之怀者。亦人情之所不忍强抑。故终丧之后。暂许数年之分居是白去乙。彼乃做出迫逐之说。点化虚影。妆撰白地。直驱人于伦纪极罪。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2L 页
噫亦酷矣是白乎旀。矣身侄婿。果与徐有良为内从间。而有良不但论矣身。又论矣身之兄。驱以极律。在侄女处义之道。夫党之缌亲为轻。亲父之雠嫌为重。故虽于其尊属。恭修问讯之礼。而但不忍足蹑有良之门。此实与其舅家相议而处之。则彼所为言。尤不足卞是白乎旀。其所谓詹家褒土之说段。逆家田宅。买之无禁。则设令真有是事。似不为罪。而况矣身所占。乃故参判李震休之家。逆詹之舍。在隔冈别洞。已再易主。而今为训鍊主簿申达夏之庄是白在果。弘稷居在十里外。知之熟矣。耳目之显著者。亦且随意变幻。以便搆诬。则彼茫茫田原指覈无路之土。不过就家舍而演出作对。以污蔑之耳。彼虽急于陷人。忍能指无为有。变东作西。如上文诸段。则人而如此。何说不可做是白乎旀。若其辇货权门。果指何处。迫逐土主。果据何事是白乎喻。此矣身之所不知而弘稷言之。除非弘稷。不能对也。至于胁夺勒葬之说段。尤所未晓。矣身家十数年来。流离窜谪。虽蒙 天恩。获存喘息。而有何威势可以攘人冢而夺人山是白乎乙谕。往在戊寅春。矣身母葬有故当急迁。故傍亲旧圹局内。占得一冈。受诺族人。暂为权厝是白如可。数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3H 页
年后又迁佗所。而山地还属族人。初无与夺之可言。弘稷所云。或指此而为言耶。若其武断欧胁土木借役等说段。比论以上诸条。还同薄物细故。矣身于大罪案。不得不强颜条辨。已犯猥屑之诛。此等小题目。只合受以为罪。又不必呶呶强聒是白乎矣。盖矣身为毕命故土之计。今春果移家尼城。亲戚之相恤。乡井之相助。亦人情也。数三间瓦屋。十馀间草舍。有何弊及四境之理哉。其所谓威势豪强权力等语。彼亦知 圣上惠爱小民。故作此恐动之说。疑眩 至尊之听。要以深其罪是白乎乃。矣身废伏多年。殆不如穷贱一布衣。安有一分气力可以把持民物。其亦不足辨也。盖其一纸胪列。专事极口喷血。必欲甘心。似有其由。曾在辛未。亡兄疏论弘稷。自此称以嫌家。蕴蓄甚深。至于昨年。又与矣身一家有争讼之事。益激其怒是白如乎。盖矣身族父故大谏东浚三世坟山。在于公州地。弘稷蔑其子孙之孤弱。公然占基于局内紧要之地。营建家舍。又凿破青龙岩石。别立亭阁。大犯山家之忌。故本家累度呈诉。得题于前监司权道之时。而营府适递。弘稷乘机肆忿。凭有谏职之 命。捉致墓奴。在家严刑。以防再讼之路。本家少辈以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3L 页
为私刑讼只。古今所无。且其数间亭阁。切害亲山。既已得题营门。则毁无不可是如。使墓奴撤之。弘稷以为前讼后撤。皆出矣身之指挥。含怨入骨。必欲一报之说。传播四邻矣。今番谏职之后。又重棍墓奴。仍上此疏。不料人之怨毒若是之甚是白乎所。第念矣身荷 圣上肉骨之恩。涓埃莫报。一缕堇存。杜门田间。感祝 圣泽。踪迹不与人相干。姓名不与人相接。而只缘矣身命途太奇。行己昧方。屏伏待尽之中。罪累之名。复登章奏。鄙悖之说。至渎 宸严。抚躬自悼。莫非臣罪云云。
甲午供辞(四月)
白等矣身以险衅畸踪。偏荷罔极之 恩。猥受边寄。诚切报答。妄上恤弊之章。反陷谩上之诛。席藁战兢。恭俟鈇钺。不自意 圣度涵宥。宽其迷罔。 恩言郑重。特致吏问。感泣陨结。不知所出。负此罪名。惟当甘就万戮。更何颜面仰首自列。而若其本实。亦不容无一言自暴是白齐。矣身之赴任也。入境先问民弊。则皆言八仓陈谷。为民巨患是如为白去乙。时值捧籴。历路三四仓。亲自捡视。则石网毁破。谷物腐伤。或块或粉。全失本色是白遣。斛缩随其年数。一石或为七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4H 页
八九斗。或为十一二斗。所见怪骇。而耗缩多于腐伤。诚不忍以此分给穷民。恻然有厘弊之计。而感 圣上恤民之德音。仰请三千之蠲减。此岂有一毫私意于其间哉。凡天下之事。不出理外。今以各仓精实之谷。公然谓之陈腐虚欠。白地请减于 君父之前。世间安有如此人。而亦将何以收杀后尾也。此理之所必无是白乎旀。穷洞僻仓。露积雨漏。库舍阴湿。次次陈积者。十二年之间。岂无腐欠。而谓无一石之腐。只有升斗之缩者。此又理之所必无是白乎所。今矣身则曰有腐缩。营裨则曰无腐缩。道臣则曰矣身爽实而营裨可信。矣身既不能取腐缩之谷。陈列于金吾之庭。则亦无以卞其是非。故玆不得不先将事理。开陈于 四聪之前是白在果。矣身与营裨较论。实所深耻。而道状肯綮。实出于此。玆又略陈为白去乎。营裨之来也。初仓斗量。见其多缩。而不为更量他仓。数仓陈谷。略略看过。而亦不详加检视。营门看色谷。舍其腐伤而取其稍胜。所谓松上仓最多腐伤。积置一库。故矣身面托详摘。而诿以路僻不入。甚至炊食半腐之粟。要为籍口之资。其意若在生事。其言又多牴牾。而亦不敢谓全无腐伤。故所以道臣状中有石毁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4L 页
斗缩之云是白去乃。年久之积。外毁而岂无内伤。斛缩而岂止升斗而已。此可见营裨之言自归虚罔。而道臣亦何以尽知也。矣身病不能按同查摘为可恨。故赍送腐伤之谷。申请再查。而亦未见采是白遣。至于监色辈口招段。遐土鄙人。徒畏营门之严威。自图其生。何说之不服是白乎所。所自悼伤者。矣身目见边民痼弊。不自量度。妄欲厘革。敢引朱子状中宁失谷得民心之义。思以仰体我 圣上爱恤元元之德意是白如可。为一营裨所持。徒使边民始焉蹈舞于惠泽。终乃落莫于失哺。此莫非矣身之罪也。况今春籴方分。伤谷先散。皮毛不存。辨诬无地。矣身更有何言是白乎旀。矣身亦有所自讼者。疏请之前。所当尽行检量。的陈缩数是白乎矣。数万石谷物。不待 朝令。遽先改量是白如可。若不准请。则难以善后。故只就四仓所见。推而絜之。疏中以折中参伍为辞。仰俟 处分。盖壬午以后十数年间腐缩相仍之谷。凡有三等。如上所陈。文簿嫌烦。不敢细列。而统其伤谷。实过四百馀石。而 国家请减。已极惶悚。断以三千。宁约无滥。而其不足者。自下攒补为计。虽缘事势之不得不然是白乎乃。今若以是为咎。则矣身亦何敢强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5H 页
加分解是白乎旀。此外矣身又有罪焉。军制事。既仰请受命。而略加编排之际。遽遭 谴勘。官柄去手。代者将至。人情畔涣。百事无力。分伍整律。尤非猝乍可办。不得已停罢初计。所备军装器械。属之本府守城军是白乎矣。终不得仰副 成命。尤不胜惶恐待罪之至。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福州录
  
花山新例
  [花山新例序]
当职病伏里闾。蒙 误恩守玆土。自念 圣朝付畀民社之意。非在于薄书期会之最。固将使之兴学校革弊政。以称分忧之义。顾虽不能。其敢不勉。遂乃定学规选讲儒。略申劝学敦化之本。既又详覈民隐。考究条例。邑巨而弊丛。物众而蠹集。无名之税。非理之捧。难遍以毛举。玆就其甚者。略加厘正。盖人吏之弊。莫甚于捉鱼贸果。隶奴之弊。莫甚于贸易屠贩。府底之弊。立马为苦。各面之弊。火田为酷。北面困于杂物之滥徵。别炮散于皮药之勒捧。大者如此。馀可类推。皆有以肥官剥民而不可一日安者也。噫。道千乘之国。犹称节用爱人。况此百里之邑。不节用。何以保民。今此减革之举。人或谓邑将不支。是不知节用之义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5L 页
也。邑之不支。何如民之不支。无民其可邑乎。玆列为一册。附之邑例之下。非敢谓后来者一皆遵行。只叙浅见。以俟节用者。第其中捉鱼贩肉火田别炮之弊。诚万万违理。恐不可轻议复旧。并书此以谂焉。壬申正月。书于福州之道齐堂。
  火田
本府火田之弊。言之于悒。盖缘山豁险僻。踏验无路。而有都家之规。坐家执卜。必从高总。每年又为增额。故民不支堪。逃散陈废。而官家元总。惟令有加无减。从以移赋于元田。分徵元结。责税于见户。分徵民户。致使元田又陈。见户又散。而结自税增。税自年加。哀此穷民。愁怨痛苦。甚于水火。此而不革。将致无民。而原其定卜。都是悬空所执。实无逐田的验之势。故廉访民情。参互闻见。校其中而均节之。删除虚卜。划定实数。颁之民间。永久遵行。俾残民保聚安业。庶免白徵推剥之苦。而时移岁往。民物变迁。则后之视今。亦未知如何也。惟继之者有减无加。一意爱恤。则民其庶矣。此邑表里皆资火田。故生民休戚杀活。专系于此。而其伤心惨骨之状。烦不能载。一问吏属。其情可得。玆录火田实结。揭板轩楣。以为后日定案。(庚午火田总一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6H 页
千结。辛未减总为六百结。)
 虽减结数。其弊又在于输纳官厅。因以刀蹬。一结纳钱。至于十数两之多。自今各其面。依还粟例。纳于外仓。自官取用。以除残民之弊。
  屠贩
本府屠贩之弊。与火田并称。诚仁人君子之不能下咽处也。原其弊端。每年以罗奴二名轮差担当。而入量进排。初无限节。自官又无给价之事。故内外上下。惟意取足。一日所费。几于全牛。罗奴辈荡其家产。公肆劫牛。害遍民间。为弊罔极。官奴则副以大仓库子。罗隶则许以三代免役。其为冤苦。据此可见。今特定其税式。给其本钱。以为永久苏弊之道。继此而欲行仁政。则要在防其滥而节其用。则下隶永蒙其惠而府民可免白夺矣。(每年本钱各给五十两。自官马上下每日例纳。无过乎十斤肉。加用则每斤定价一钱。祭用则一▦贸用。)
 夏课。方伯闵百祥题以文雅𥳑约。谬敛尽涤。递去时相逢。言在营闻肉肆之弊。火田之害。民不堪命。劝前任革其弊。终不听闻。令到任三日后。一举而革两弊。民间如脱水火云。故此心豁然。题目以此提及云。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6L 页
立马
本府立马之法。本意固好。而欲恤境内有马之巨瘼。反生府中民户之新役。盖此立马。分养府底。而为役甚苦。逐年移主。换定之际。厌避纷纷。故各洞收合三百之钱。加给养马之户。徵敛岁加。民不支堪。到任之日。一府齐诉。今者欲罢立马。则新旧递易之际。有马推捉。害遍阖境。欲因旧贯。则牵马传与之时。逐年敛钱。怨结府内。为今善变之道。莫如存其马袪其弊。而其所袪弊之要。亦不过除各里徵敛之端。开牵夫乐赴之路。然后可以有立马之效。无府民之弊。玆以节蓄官用。备钱一千有馀。立厅号定节目。每年取剩。以除三百之徵。为永久之图。而第念当初节目非不好。钱谷非不蓄。而补民馀谷。每属官厅之私用。三百留钱。不归立马之公费。此段得失。虽不必索言。而今此雇厅之财。或有赢馀。复归近例。则几何而不又生弊端乎。继此而有添无损。使厅财日富。立马久传。以幸民邑。窃有望于将来。
  捉鱼
此邑捉鱼之规。闻其初只就前川。捉得略干小鳞。岁久川淤。绝无鱼种。而捉鱼之所。退在三十里外。故每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7H 页
岁轮定乡假吏。自春至秋。逐日捉纳。而官家又从以责其大小祭祀使客之需。则又徵以盈尺多鱼。罪罚随之。下吏辈不敢违抗。每日贸纳于渔人。一岁所费。殆过五六百两。事极无谓。始以循例小事。转成人吏巨患。哀此下辈既无所依赖。而自官侵渔如此。又何以禁渠辈之奸弊乎。况官家既有公库之需。且享专城之供。而乃以朝夕祭祀之费。责之吏辈。厚招怨苦。不可使闻于人。自今特为永罢。并令官厅贸用。
  贸易
贸易之弊。各邑通患。而未有甚于此府者。各种贸纳。廉给倍取。无异唐市之白望。隶奴辈因此残败。殆不能支保。寺僧困于纸役。人吏荡于贸果。其种种愁怨。殆同剜肉。恶在其为民上之义也。况官曾任绣衣请禁列邑贸易。又何敢身自犯之。玆用减纸果之贸。增各种之价。磨鍊定式。以为永遵恤弊之地。
  别炮
七里别炮之设。专为进上猪獐猎捉之役。而后来自官獐鹿熊虎山羊之皮。麝香鹿葺雕羽之物。分徵于炮手辈。有徵必纳。殆无限节。而峡面尤重。近年皮物药材甚稀贵。每每收价贸纳于关东远地。每年一人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7L 页
所收。殆过七八两。倍筛良役。故炮手辈抵死谋避。逃散相继。数才五百而有名无实。以致猎捉愆期。其在道理。万万非直。况在戊申。调赴军前。且属本府标下。实为国家缓急之用。不可不别加存恤。而乃以私捧侵剥。渐致虚簿。甚非绸缪之图。自今一并革罢。自官贸用。以为别炮保存之地。永为定式。拣选良丁。准补元额。亦不可任寘无所统纪。故分哨作队。定其总帅。稍寓以军法。冬间猎猪之后。一番团束。试炮放赏。以为劝奖维系之地。
  北面杂物
此邑小川,春阳,才山等三面。处在北峡数百里之地。政化不及。怨苦不闻。官家所宜拔例存恤。而其所侵剥。反甚于野面。至于楸椴板文木之徵捧。初则以峡面物产。而近殆绝种。专贸于关东累百里之地。其所耗费。收合民户。而任掌辈从中滥徵。一板之费。几于数十两。在官用不过一时玩物。而在峡民有剥骨之冤。岂可以此易彼。且如进上砚匮。只为该司吏隶之用。不必用椴。故代以松板。官府私用。一并停罢。而唯新官时砚匮杂物所用及营门分定。不得不依前徵用。至于朔纳山菜果。在官无紧。在民敛钱。故亦为减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8H 页
捧。永为定式。
  冰库
冰库修理。实为此邑巨弊。其梁椽藁柳之价。运输请赂之费甚钜。逐年每夫收十六斗租。通为八百石零。为害罔极。民不支堪。今当结钱加役之时。袪弊纾民。尤不可一日缓。故今年冰库之役。自官区划脩葺。而日守色吏辈藉此为生已久。又不可每每官备。永失其依。故思得善变之策。溯考逐年脩理物力。而校其中而酌定。杂物之数。又就其数而优为折价。有若京司贡物之例。总以计之。每夫酌定所收。以当其费。比旧减四之三。而许多中间消融防纳之窦。一举而塞之。民间巨弊。几乎全减。而库役自可完葺。色库又赖剩馀。为两利俱存。久远无弊之地。盖出刘晏造船之遗筹也。日后若轻加削减。则色库失利。弊端复出。库役疏虚。复归民结。非今日减省结役保安日守之本意也。且此是一邑重政。不可依前专委日守之手。户长礼吏同为主管料办。又为句检修治。俾无一毫疏忽之弊。遵行节目。列录于后。毋替永图。
  进上蔘价添补
人蔘 进上事体重大。本府春秋所封。比佗邑尤多。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8L 页
前后官家轸念蔘弊。所以添助者。非不尽心。例下一百六十两外。壬戌别备百钱。使之殖利补用。丙寅又划给冰结租一百七十石。以补贸价。而年来蔘贵益甚。贸路尤艰。元价杂费。渐次浩大。月令辈势难支堪。将有生事之患。况今京贸一款。自内局禀 旨防塞。以土产。罗蔘封进。其为难办。倍甚于前。实有阙封之虑。不可无从长变通之道。故自官又添助钱谷五百。优其元数。而每年预下。使之方便区划。俾免苟艰狼狈之患。略定节目。以为永久遵行之地者。
  罢各面尊位
各村之有尊位。不过私自立号。以纲纪洞中而已。元非官家差出之任。如风约之比。闻此邑谬例。凡 国谷收捧军丁签额等事。皆令尊位主管而束之以官法。乃以士夫家子弟为村民税籴签丁。惨受桁杨于官庭。前时权冲斋宗孙受刑。天下宁有是理。官到任后。详闻此弊。而尊位之于洞中。亦不无弊。故定式革罢。凡面中举行之事。一委之风宪都有司之属。慎勿复旧。以开公私巨弊。
  释菜祭物厘正定例
释菜为祭。何等尊重。而奠需皆有会减。官府所当敬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9H 页
奉精供。自尽其诚。不宜有一毫苟𥳑之事。而本府前例。间多徵责下辈。招怨不细。至为不敬。自今年为始。一一厘正。仍为定例。
一。祭用稻米。自仓以劣米出给府内寺奴婢。使之取精进排。故䆃择之际多欠缩。私备粱黍稷米。每年以仓粟临时出给库子换纳。多招怨咨。道理甚未安。今后此一款。永为革罢。稻米则以官厅需米。计其耗欠。出给官奴。使之取精进排。粱黍稷则每秋后预以仓粟倍下库子处。前期换贸进排。以存敬粢盛之意。
一。醯醢海邑主人。受价贸封。远地往来。不堪其弊。而品亦不精。今后自官厅以红蛤精备作醢。鱼醢亦每白徵于书员辈。称冤不些。亦自官厅贸易进排。
一。祭用大脯。自校中每徵责贩子。长广殆倍于京用片脯。而厚亦近之。以致大牛二只而犹不足。敛怨非宜。故临享。以松板做片脯长广而稍大之。厚亦三倍常脯。才一牛而足。永丞仿此。
一。鱼鱐亦给价海邑主人。贸纳鲨鱼。贻弊不少。国家大中祀。皆以大口代用。故以此论报营门用大口。而所封长广定㨾。成置官厅。依此进排。
  罢雉鸡钱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09L 页
今番结钱新法之下。 圣教郑重。每以省减民户杂役。不嫌苟艰为饬。此府杂役多端。其一罢而均惠各面者。惟雉鸡钱一条。故论报营门均厅后。永为革罢。府中经用。自官厅依鱼物例。贸用为计。官用虽似苟艰。不如是。无以仰体 圣意。但念将来若因需用之匮乏。或有更徵民间之举。则法意甚严。易挂文网。故为虑后弊。别备四百钱。又定两面柴代租百馀石。付之补厅。每年措置贸易。以为支拨之资。
 余平日每以守令蠲减之政。涉于违道之讥。心窃病之。今此府谬例。殆两湖所无。而苟非不义之事。亦皆陷罪之端。使古贤当之。决不宜避嫌而冒安之也。要在用心之如何。不然。无为善之地矣。玆不得不行减罢之举。既列录定例。复题数语于下方。
兴学规范
劝兴学校。是为治之大本。朱夫子南康故事尚矣。我朝退陶诸贤。亦莫不以是为重。况此土是三百年文献之邦。而遗风渐远。士习日渝。久为识者之叹。则此固士林之耻。而实亦主风教者之过也。不佞忝守是邦。为是自惧。不揆懵陋。留意学政。猥随耆儒之后。相与讲量。作为规范。聚士各院。课书肄业。庶有藏修之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10H 页
实效。以副老先生眷眷书院之训。咨我多士。毋狃旧习。毋安暴弃。洗心立脚。俛焉日迈。在家而捡身饬行。进学脩业。立朝而崇廉励节。竭忠致身。克承前辈之绪。蔚为乡邦之光。则老先生所谓毋负立院养士之本意者庶几矣。玆列如左。
一。各院寘训长二人或一人。与院长斋任相会。抄选儒生自年二十至三十五。各准定数。升之院斋。群居读书。至老而好学者。才志夙诣者。勿拘年数。
一。训长专管训诲之事。时造院斋。课授勉励。凡入院者。置籍书名。名下各悬录所业书册。朔望会讲。训院长合席。考其勤慢。规其过失。使之各惜光阴。有彬彬之效焉。
一。讲学之方。朱夫子白鹿洞规。退陶先生伊院规。至矣尽矣。无容更赘。净写一通。揭之斋壁。谨守无违。
一。读书次序。退翁既以四书五经为本。小学,家礼为门户。且令旁通诸史子集。今仿此意。分为三科。读四书五经者为一科。读小学,家礼,心经,近思录及程朱诸书者为二科。读史子者为三科。一科则背诵令熟。二科则通读讲论。三科则或通读背诵随宜。(凡读书。皆当以熟复深绎体验实得为主。涉猎记诵奔程务博为戒。)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10L 页
一。诸生群居。日间无所统捡。则又乖观善丽泽之义。训院长又择斋儒中持身有度。文学优长者一人。为执礼。凡斋中讲书课程。日用事宜。皆主之。点捡侪友。整饬少辈。考论文义。申明规法。俾兼师友讲磨之道焉。
一。入斋儒生。有实故永归。院长训长。又抄选儒生。以备员数。若元额少而儒生多。则训院长通议官府。增广加入。
一。有志为学者。每拘于家务。夺于饥寒。不能勤业。诚可惜也。秋成之前。家事亦难摆脱。每年以十月而会。三月而罢。官出粮费。自院供馈。其罢归之时。亦宜随分做读。勿忘此事。若有能摆弃家冗。专意勤工者。勿拘仍留。
一。科业虽与学问有异。先贤既曰不患妨工。惟患夺志。我朝儒贤。亦所屑为。则斋儒之从事于斯者。不宜以是自逊。惟笃励工程。俾有成就。深以老先生所云既不笃于此业。又不勤于彼业者为戒。而要须饬身尚志。不累得失。知有内外轻重之分。则向后亦自有好消息矣。(业科者。亦必以经书为本。词理兼至为务。无尚近俗险怪诡诞之习。以害性情之正。)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11H 页
一。乡校为首善之地。所宜聚士于斯。以为作兴之本。而退陶先生以书院之教。胜于乡校为训者。自有深意。今遵此旨。分寘各院而总之于校。每年春秋定日。训院长会诸儒会校宫。太守亲自课讲数日。于以观善试艺。且知有所本焉。(校中自有九十选儒。又有受赐三经。以选儒讲赐书。仰体 圣主作兴之盛意者。固校儒之责。元不必别选。故别有节目于校中。)
一。今此劝学。将以成人材敦儒俗也。非不欲博聚普养。而顾势有所不及。非举此而遗彼也。其在家者。亦宜饬身脩行。读书勤业。以为蔚兴之基本。而其渐磨奖励之责。亦不能无望于父兄师友之教焉。
 
虎溪书院二十人。(东先,东后。临县。临北,临南,临东,临西,吉安。)
 屏山书院二十人。(丰县。丰北,丰南,丰西,南后。)
 三溪书院二十人。(乃城。)
 青城书院十二人。(西先,西后,北先,北后。)
 勿溪书院八人。(甘泉。)
 道渊书院十人。(春阳。)
 龟潭书院十人。(一直。)
校宫节目
惟我 圣上曾以本府校宫。犹有 皇朝旧制。可徵遗俗。特颁三经。又侈 宸翰。所以教养一方之士。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11L 页
德意甚美。殆从古乡学所未有也。夫以此土文献之邦。乃膺 圣朝经籍之赐。凡玆青衿固宜淬励耸拔。从事是书。以钦承 圣恩。克阐儒风。而四五年来。此事无闻。宝颁归于束阁。士论为之惋叹。此学之衰。已可悼惧。而 圣朝敦化育才之意。终无以表见于来后。此固朱夫子所谓长民者之责。而窃为诸生亦不能无慨焉。玆定节目。愿与诸君讲之。
一。校宫旧有九十选儒之规。其意甚美。而挽近几于废坠。已足慨叹。今欲讲习三经。先宜选士斋长与斋任。通议官府。就旧案抄选填补。以为讲业之地焉。(各院选士通融参补)
一。校宫凋残。势难群居讲读。凡诸选儒各自勤业。专精探经。每岁春秋定日。齐会校中。太守亲与诸生。考课所业。讨论经训。俾有讲磨兴劝之实。少有以仰答颁经之 盛意焉。
一。今番各院有会讲节目。而校宫则以选儒读 赐书。不容更添别条。而实为首善之所在。各院之所瞻。仰惟此方老儒宿士。奖励后进。留心经业。俾学校有彬彬之效焉。
各院下帖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12H 页
今番各院劝学之举。实欲奖励士林。以兴文献之遗风。而一时讲读。难得实效。他日辍响。复归寂寞。必欲接续得此个规模。久资师友观善之益。俾收群居讲磨之效。然后昔日彬彬。庶几复见。而此须有财力。方可成就。顾恨官力方屈。无以及此。丙寅。李令尹所留六百赡学之钱。庄而不施。士论为郁。玆添为千钱。分俵各院。以为养士之根基。物虽零些。意则深至。咨各院体此眷眷。方便措处。补以院财。添以学粮。所剩作为学田。藉此为本。每年虽三两朔。依前节目。聚讲选士。而院训长主管之。则庶乎此规不罢。士学日兴。盍相与勉之哉。(或云方便措处。非所以待儒林。此言近之。而退陶令书院散敛取息。看势会接云云。书见本集。所谓方便。正仿此意。玆识于后。以解人惑。)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编书录
  
[编书录]
壬戌春。编明斋先生疑礼问答。
 辛亥遗稿编成时。一庵别出礼疑往复。将依问解例。为一书而未及焉。至是修删订定为八编。癸亥。完锦两营合刊。
癸亥春。补脩明斋先生年谱。(跋见原稿)
 初敬庵与梁承旨得中丈。草成谱本。首尾未具。事实疏略。一庵更始修润而遽殁。至是博考添删。又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12L 页
为附录后录。合六编。己巳。刊于井邑官衙。己亥。续刊附录于鲁院。
甲子秋。奉 教编续五礼仪。
 说见孤舟录。书凡四卷。既讫进 御。刊于芸阁。事载 英庙宝鉴。
乙丑秋。编一庵先生年谱。(后又编敬庵先生年谱。)
丁卯春。奉 教编 皇坛仪。
 说见孤舟录。书凡二卷藏史库。后己巳。又编续仪一卷。
戊辰春。编鲁宗世编。
 
书凡十六编。说见序文。(又有凡例见原稿。)
戊辰春。修润松谷赵公年谱及阴厓李先生年谱。
 松谱赵判官汉辅丈托之。厓谱李应教彝章托之。故为之编正各一卷付印。
丁丑春。增修牛溪先生年谱补遗。
 说见跋文。书凡三卷。甲午入刊。寘板坡山书院。
辛巳春。增脩坡平世谱。
 三年而成。书凡二十卷。说见小叙。己丑入刊。
癸巳夏。编牛溪先生师友录。(同补遗刊行。○跋见原稿。)
乙未夏。修润家礼源流。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13H 页
说见序文及凡例。会多士于鲁院。净写数本。
丙申春。编明斋先生言行录。
 说见跋文。己亥。刊于鲁院。
戊戌春。重编明斋先生遗稿。
 说见小跋及凡例。书凡二十五卷。(小跋佚不录)
辛丑冬。编甲乙录。
 斯文事本末。尚无一通文字。士林病其欠考据。故取前后彼此疏章及私录文字。抄约而成。凡十四编。名以甲乙。仿癸甲录。
癸卯冬。编林下丛话。
 
书凡二册。说见题语。(甲乙录外。事关斯文者粹辑。○题语佚不录。)
疑礼问答凡例
一。此编类例。虽一依问解。而间或参据家礼源流。以序次之。如居家杂仪下。附以居乡乡饮射之仪。居丧杂仪下。附以服中之仪。并有丧变节属之五服之末。王家礼编之卷末之类是已。
一。此编主于家礼。故凡问辞之出于家礼者。只称某条某文而不书册名。
一。问答疑节之已见问解及备要者并删去。其自相烦复者亦删之。又于一目中各以类从。俾便考览。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13L 页
一。出后出嫁妾庶之服。疑变多端。混列难考。家礼以男为人后。女适人降一等之文。著之五服之下。而妾服亦系焉。故今仿其例。别目以次之。
一。国恤中私礼。别立一目。而四礼私议。虽见原集。又附载于此。以备一家之言。
一。礼书中文义论难。与疑节问答有异。故别为一类。名以礼书疑义。系于下。
一。问者皆录姓名而或佚焉。
重编明斋先生遗稿凡例
一。遗稿之成在辛亥。而事钜役促。未尽精要。间或讹舛。一庵尝以为恨。玆凭旧闻。重加绪正。以俟他日寿传之会焉。
一。印稿时或有落漏者。或有追得者。或有待后者。今不必别为续集。并合编如例。
一。先生尝曰。文集书札。当删上下衍语。只存中间紧要。今谨依其例。而礼节问答,四礼私议。已别见礼疑之编者。今并删焉。
一。经疑问答。一庵初欲别为一编。敬庵亦嫌其烦碎。欲置补续之类。今更加脩删。别为外集。又附以怀川以下数人书札并杂著略干。合为四编。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14H 页
一。元集中与明村诸公论怀川事往复。一并移附别集。以成一书。别集中如江邦韵诸书。又移外集。
家礼源流凡例
一。仪礼经文总见本编之下者。(如士冠礼载于冠礼之末。)鲁翁之初例也。分附各条之下者。明翁之改例也。今按仪礼冠婚篇辞祝周公。恐失次第。总见于下。而朱子编通解。分附本章之下。以从𥳑便。则改例实本乎此矣。明翁晚年。以隔阂家礼本书。欲还仍初例当从。而第此书既以源流起例。则分附经文。益见其某条之源于某章。为便考證。故今仍从改例。非敢遽违先生之志也。览者恕之。(惟祭礼篇。既分附特牲礼。可證其源。故少牢有司彻两篇。总见于下。以避隔阂重叠之病。)
一。初本每条下。各祔王家礼。后本并删。只存禘祫诸议。明翁又以为未安。欲全删之今从。其外各章。或载王朝礼节者。盖以家礼节文。间多取裁乎王家制度。(如尊卑等杀之节。告朔尝祫之类。)故鲁翁存之。以见折衷之义。览者详之。
一。书疏之末。附仪节称号之类。明翁欲删之今从。
一。居家杂仪之下。明翁欲附以仪节居乡杂仪及仪礼乡饮射等礼。今当从。而第射乡两篇。文字繁穰。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14L 页
置诸冠礼之上。则实有隔阂家礼之嫌。欲置编末。则又无可附之类。不得已就居乡杂仪下。只书射乡名目。以见其为三古居乡之美仪。
一。元编所载太繁。欲加整理者。固明翁之意也。然前贤成书。不敢轻易下手。惟其复见于各条者。依通解例。存其槩。以详见某条为注。以从𥳑。
一。家礼诸图。初本置之卷末。似以此图非文公所定。故不欲弁之首也。明翁又欲以仪节及问解论其谬误处者。逐条附入。玆于元图之下。考摭诸说旁注之。又采附仪礼仪节备要诸图。以见其源流焉。
一。源流初本。既刊于俞氏家。但初本或欠精失序。或未及博考。此后日鲁翁之厘补。而明翁之不住修润者也。故以后视前所删。(或删全文。或统所录。存要删烦。)殆十之三。所移易所添补。又殆十之四。此前后本之所以异也。览者详焉。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家传录
  
[家传录]
丧祭有家之大事也。故八松府君有家训。童土府君有宗约。永世遵行。而亦不无随时损益。玆著一文字。以为家传焉。
丧礼一遵先世旧规。而男女初终衣服。皆用䌷绵。有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15H 页
官者。许用旧件纱袍或绢袍。妇人上服下裳各一。许用锦品。衾亦用䌷或绢。(家贫皆用绵布为宜。)衣周于身。棺周于衣。补空无多衣。
铭旌着柩致伤。故俗多直书棺上。且有益于传久。此最无害。(德水李氏以棺上书㫌寻先墓。)当从。而以倭红或白粉书之。慎勿效。世俗用泥金犯僭。○先兄承旨公尝言迁葬时。见柩衣玄纁翣扇甚有害。遗命一并勿用。此后子孙当从。
妇人服制。一从家礼。已有明翁定论。当遵。(去首绖杖)
先人遗命灵寝。只令襆裹勿铺。盖以有伤孝子之心也。戊子谨已依行。其他梳帖等物。亦依平日列置。盥洗亦停。
奠属祭宜用酒。上食用酒。家礼不言。象生勿用酒。(简易家礼不用酒。明翁云。似依望参不用酒之意。)
葬时用石灰二百斗。(家斗。)沙四百斗。黄土二百斗拌合之。用地灰一寸。又勿以满圹灰为限。
吾为两亲山迁厝。求之数十年。费了许多心力。终不得合意地。年老力尽而止。乙未迁窆后。始觉明儒所谓吉地可遇而不可求者。甚精当有见。故不以求山为定。夫人权厝。及吾在时。直葬于枝山旧垈。后因作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15L 页
身后计。子孙勿惑风水。遵行世世。继用于先茔之内。俾无久远失墓之弊。
人家石物张大甚不可。八松府君墓象设遵遗训。床石薄小。一双童子。四尺短表而已。子孙可以为法。吾于亲山。妄效俗规。悔不可及。故枝山墓。斲小望柱。床用先世旧石。俾吾身后无改。子孙永式。日后短表。只用四尺。无违先法。(墓祭。吾家以遗训。只设酒果。则床石侈大尤无用。戒之。)
祭馔。家训饼用米五升。宗约用一斗。今从宗约。
汤用三色。鱼,肉,鸡,炙三串。果三色。家训宗约同。(明斋许用正果一器。)
宗家旧例。饼面汤炙饭羹各设。馀并合设。又脯佐饭合设。至今遵用。(饭床亦合设)
油蜜果家训勿用。牛溪先生曰。凡用真末油清以造者。皆为油蜜果。如中桂散子之类也。今宜一切勿用。(或用中桂散子。谓非油蜜果非也。此皆出于佛馔。)
祭馔饼饵不用杂色。(如今俗蜜膳石耳糕子白染色之类。)果品用本色。不炒制。(如枣栗炒制。)鱼肉油煎之羞。(俗称肝纳。)以礼所无。并不用。(盖从不贵亵味之义。○俗所谓莎蒸是僧馔。勿用。)○祭物品式。一从先训。(家训宗约。)有官享。则汤与果增为五品。○文鱼全鳆不用刀细切。从尚质之义。(已上见明斋先生言行录。家内常遵行。)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16H 页
明斋先生祭物务令精洁。不苟备器数。戒家人曰。祭祀诚而已。一毫有苟𥳑之念。如不祭也。虽一二器汤。一二串炙。尽诚可也。(见言行录)
祭馔排设。当一遵备要图。人家从便错设。成谬礼。今以饭羹为第一行。饼面为第二行如礼。
敬庵宅贫穷。一庵先生为减定祭式。饭羹盏盘外。并合设折肉。只用脯石鱼以行。
 按人家形势易穷。临祭苟备。反归苟简不诚。明翁之训。一庵之节可遵也。若家力不穷。则自当依式。穷则从减例。(虽从减例。家力不苟则复旧。切戒仍行。)
虞卒哭大小祥。勿以酒馔待宾客。(见言行录)
馂馀今俗分之亲戚甚不可。士夫家或有勿分之规甚是。兄弟家外。一切勿出门外。
生辰祭非礼。三年内亦不行。(见言行录)○生辰三年内亦不行。则况倍悲痛之日。设酒馔以娱之乎。甚违礼意。吾平生不效俗习。后孙亦遵此意。
时享依丙舍。用春秋二节。(虽官享。只行两节。)
朔望俗节礼皆有参。而大宗自前望日不行。今从。只朔日荐以脯(或用乾鱼)醢及一果。仿新果一大盘之义。(家穷则只用果醢。但勿▦。)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16L 页
俗节。明翁既仿望参。当有醢无脯。不茅莎酹酒。只焚香荐一果。或兼以时食。(如药饭水团之类)○四名日。果用三品或二品。正朝加设汤饼。
墓祭。吾家始遵明翁交河祭仪。先人遗命曰。墓祭祭物。付之乡婢不成样。生人所不堪食。乃以荐献。实不敬不安。吾以支子。不能擅断。自吾身始一切停罢。只荐脯果。以继香火。定为家法。今不敢违。日后亲尽。两家子孙。惟当依此行事。而用春秋两节。
两亲山及枝山。俱寘墓下田民。作为墓祭位。定为文券。宗孙世守勿分。
吾家子孙鲜小。目今墓祭。祭官极苟。前头尤甚。况敬镇上京。则益难为说。虽使一二贱属行事。而主祭者或至经年不省墓则甚不可。四节内春秋两节。虽远必来。一日内难以遍行。则仿退翁分日行事之礼。先于儒城。次于鲁中。或先鲁后儒。随势行之。有故则一节必亲行。犹可以一年一省墓。吾见今人借孽属行祀。数年不能一省。此与无子孙等。心甚非之。定为此制。子孙遵行无坠。他节则孽属亦可也。
长房之礼。为人家通患。救弊无策。吾家丙舍制度。固仿古礼墓下立祠之文。而及今锁奉空山。亦甚不安。
素谷先生遗稿卷之十三 第 317H 页
故一庵又创为宗家别庙之制。此亦有窒碍难行处。毕竟轮奉。有在笥寄壁之患。不如早早安埋之为愈。况吾家子孙孤孑。决难行长房之礼。数三孽派。已有明翁定训。(妓婢所生。勿许长房。)亦不可传重。则宗孙亲尽。须即埋安。如古礼为宜。盖递迁长房。是后来诸儒之所讲出也。吾思之已熟。所后本生两家。永罢长房之礼。后世若有亲孙在世。则此诚情理迫切。从权许奉。限亲孙丧毕后。即行埋安之礼。如有不遵永制。强生争端。论以不孝争宗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