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八 (自动笺注)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八
 書
  
公元1767年
答李公燮(台煥○丁亥)
久擬奉書尺。
修起居之問。
頹緩不敏
反爲執事者所先。
第有悚恧而已
仍審屬有搬挈之撓。
伏惟隨寓自樂。
有不緣境而遷者矣。
雨谷
又是吾儕運氣
每恃渠德宇深厚
志氣堅固
必將享有多壽
以永斯文之傳。
畢竟人事至此
古人喪質輟絃之悲。
不意親履其境界
朋友書來。
亦莫不相弔者。
奈何奈何
執事知之深。
故其傷之切。
愛之至。
故其慮之遠。
滿幅縷縷
直是一字一涕
惟是後事發揮之責。
見囑於不敏
則懼非其力之所堪也。
第惟吾儕星散
遊從疏數之異。
見解深淺之別。
惟各據所見
隨分記實
略如哀辭祭文之屬。
然後託諸能者而爲一篇文字
則庶無疎漏之失。
執事交遊久。
不得辭其責也。
象靖亦豈敢自外
細行疏節
不能詳者。
不足以盡其平生也。
貞曜故事
亦見見念之深。
然昔橫渠之喪。
門人亦嘗議此事。
而明道溫公以爲不可而止。
不敢更提程門已棄之
論。
雨谷二字
旣是所居之坊。
因以稱號
足以表其謙退不伐之德。
未知如何
年前與石浦表兄施伯會川前。
坐間有言退甫尙無標號者。
象靖戲謂退甫盛德不居
謙謙自持
眞得顔氏實若虛法門
所居雨谷
因取山中雲出太虛之義。
號以虛菴何如
以爲合題目。
而退甫笑謂自家肚裏
虛無一物
此題儘合
相與一笑而罷。
此語本出戲劇
然逝者亦旣笑領之矣。
執事若不以爲不可
密議同志而用以標題
不可於意。
無寧直稱坊號之爲穩耳。
吾儕失此盟主
無所抵賴
惟有各自勉勵
收拾舊業
毋負宿昔相期之意。
所以良友泉下之思者。
疾病隨續。
神思濩落
難望分寸之進。
不進則亦日退而已矣。
每與弟兄相對
憮然一喟而罷。
伏惟執事年齡遲暮志氣康旺。
幸乞更進竿步。
收桑楡之功。
一方後學之所拱俟也。
惟祝寓履對序萬重
答李公燮
歲初鄙札。
六晦始達。
二惠書。
八旬承讀。
相望盈數舍。
一紙寒溫
如此難通。
矧惟眄睞
光。
色笑之溫而可蘄其幸接邪。
仍審伊來靜裏調體有外添。
區區遡慮何已
靖重傷熱濕。
數朔呻喟。
自覺神精氣血非復昔時
晝夜常理
固非異事
所恨少小志學無所成就遽然濩落如此
撫躳自悼。
往往寢睡不成
奈何
雨谷逝去。
耳中無法語。
竊恐此事便如此休歇
爲後人之恥。
伏承來書悼友憂學之意。
流出肺膈
捧讀再四
感極而繼以涕也。
標題稱號
正是少不得九思剜章。
最後承聞。
此是渠平日用工地頭
以爲號稱
恐似襯切。
虛菴二字
只出於一時戲劇
不必舍彼取此耳。
未知如何
先生之稱。
於儕友多使用
朱先生蔡西山陳龍川是也
蔡是弟子之列而陳非醇儒之科。
猶然如此
近日先輩所施多有可據
區區竊欲效之。
乃承所示。
自信一得之不妄耳。
謬詢宗婦服制
前輩之所折難而未之定者
區區何足以及此哉。
第私相講論之謂。
則未遽有僭汰之嫌。
姑以誦所聞耳。
大抵宗子宗婦之服。
百世不遷大宗
所以尊祖敬宗也。
高祖以下四宗
五世而卽毁。
又皆在五服之內。
故不復別爲宗
子之服。
蓋宗有大小之異。
則其服恐不得不異耳。
宗服以齊衰三月
緦服迥別
本服大功者。
以齊衰服三月
然後大功服其餘六月
服小功者。
以齊衰服三月
然後小功服其餘二月
本服緦麻者。
只服齊衰三月而除不復服緦。
以至於袒免無服之親。
亦皆以齊衰服三月
須是不遷大宗
方用此禮耳。
五服之親。
皆用本服
而獨於嫂叔而施之。
則是禮斑駁不齊
嫂叔之爲之也。
又以緦而不以齊衰
則不足以爲宗服。
外祖父當日制服之意。
未敢窺測
國制從嫂有服
或因今制而寓古義
示重宗之意歟。
竊恐顧齋所論。
乃是正禮
初學恐當謹守成法
未可遽語變也。
狂妄僭率。
言敢身質。
聊以私自講討耳。
非敢欲見於行也。
伏望細加商量
更問于石浦表兄
垂示歸一之論。
如何如何
公元1769年
答李公燮(己丑)
龜溪一夜話。
何止十年書邪。
秋意乍高。
不任馳義
伏承先施下問
感愧來並。
仍審靜中德履毖重
區區仰慰不淺。
芝村制一段。
係是禮之變處。
平日未之能學。
不敢妄有論說
而第有區
未釋於諸說。
略有云云
然亦以備採擇之萬一。
非敢以爲必是而可行也。
展轉飜說。
往往不能盡人言之意。
致煩長者之勤敎。
象靖以不敢必是之見。
何敢開口大說
以自納於汰哉之科哉。
長者旣以私問
不敢不以私對。
以資講論一段
恐無大害於義也。
大抵祭及高祖
天子達於士。
未之或過也。
金君之未祧五世之主。
已失禮意
然此特拘於事勢
因仍未及擧耳
緣此而又復主喪遷墓
則是失而又失。
愚意略倣家禮代盡墓祭諸位迭掌之文。
以屬近最長主之而弔服加麻行事
則恐或爲無於禮之禮也。
來諭最長緬制。
似有逼宗之嫌。
誠是也。
然以弔服行事不擧緬制。
則恐無是嫌。
若以五世盡之孫而遽行緬制。
則亦豈無祭五之僭乎。
嫌與僭俱在所避。
則恐無一之或可也。
來諭五代祖享極壽而高曾祖父俱歿。
五代孫當服斬
此意近厚。
鄙意終覺有未安。
禮制有限
不可僭差
四代之外。
不許代重。
故禮曰。
嫡孫父卒爲祖若曾高祖承重斬衰三年
語類四世以上凡逮事。
當爲齊衰三月
蓋曾高以下傳重
故爲之代服。
五世以上
親盡屬竭。
主祧而宗毁矣。
初無傳重
則其可服承重之服乎。
故禮斷自曾高以下言代斬。
五世以上
不論中間持服有無而槩以齊衰爲言
先王之所未有而創爲義起。
豈無以禮許人之僭乎。
濯以以五世持重之說。
見於近世先輩之論。
來諭以爲若承先父音旨
是必鄙見固滯
未能透此一關。
幸乞更加駁示。
開蒙蔀千萬。
公元1770年
答李公燮(庚寅)
客臘惠書承領
亦旣累月
闕然未有修敬
非敢惰也。
難於其對耳。
因循遷就
節候屢更。
伏惟靜中體候對序冲福。
象靖素不講於禮。
有家日用常體
無以自達
而偶因金家緬禮。
引古今所無之變。
以與長者抗。
設使所言盡是
已犯汰哉之誅。
矧此事元無故實。
元無證援。
自家信不及
何敢望人之或從哉。
今承盛諭。
据理論辨
逐段攻破
辭嚴而義精。
不有向來妄發。
何以得此。
所警於孤陋不啻多矣。
觝滯之見。
猶有未十分透曉者。
難於違覆
含糊
阻。
所以長者開牖之意。
是以又復妄發而不自止。
幸有以終敎也。
語類逮事五世以上齊衰三月一段
來諭以爲衆支孫而言者
固善矣。
然只言衆支孫而不及宗統之在己者。
(此六字來諭中語
)致詳於三月之制而不及三年重服者。
何也。
凡服自重而漸輕。
功緦之制。
三年之殺也。
今因三月之義而化現三年之制。
則於古人制禮之意。
何如也。
斬衰三年
服術之最重者。
後人之所輕易義起也。
承重之制。
經無其文。
注家推而極於高祖
以上則槩以齊衰三月論。
至有十世在堂
彭祖之壽。
無名之祖之論。
三月之外。
絶無承重服斬之說。
此愚之所以守株寡見
不敢立議論於傳註之外。
來諭立主行喪
三年之體。
然後喪畢而或祧或埋。
此意近厚。
區區不敢不以爲是也。
然創爲古人所不言。
恐涉自我作經之僭。
且此是人絶無不恒有者。
姑置而勿論
以待他日
得据依。
然後徐論之。
恐未害也。
如何如何
代盡遷墓之禮。
亦恐有商量。
朱子曰。
大宗祖親盡則藏主墓所
宗子
之。
歲率宗人一祭之。
第二以下小宗祖親盡。
則埋主於墓所
諸位迭掌
歲率子孫一祭之。
(見家禮祠堂章。
今撮其要。
)夫大宗之祖。
第二以下小宗之祖。
同是祖也。
而其主之也。
宗子諸位之異。
其祭之也。
有宗人子孫之分。
今代盡之主與墓。
屬於長久矣。
(旣曰諸位
則其祝獻。
恐當以最長者
)今以葬用喪禮之故。
復使代盡宗子主之。
旣窆而復歸之於最長。
則不惟擧之無常。
告廟哭廟之節。
不得不以奉廟之最長主之。
廟墓異主。
葬祭異例。
恐亦非禮意也。
愚意廟主已祧遷。
則其遷窆
亦當以長房主之。
雖累承尊諭而尙未覺悟
信乎鈍根之易惑而難開也。
幸乞勿加終棄。
更賜鐫駁。
使小回迷滯之見。
是亦君子成物一端也。
石浦安否
何如
屢辱招呼
而春間被喪祭所礙。
癘氣又一向鴟張
尙未赴約
但積悚慢而已
九思文字
謹已披玩數四
文章浩博
義理詳備
平日猶有未盡知者
聲容咳唾
猶若可接。
九原已不可作重違其孤之請僭加勘校
眼目未高
又多愛癖。
不能十分精約
執事
此事。
不能無情
不得不一番勞動神思也。
書成已久。
擬議而未敢發。
今始作意就正
乏用蠅頭細字
尤庸悚仄
天氣向熱。
伏祝體履一向萬重
公元1747年
李欽夫(猷遠○丁卯)
存齋遺集
承有早晩繡梓之意。
斯文幸事也。
一言一字
精義所寓。
又經累度勘校
可以百世以俟而不惑
區區何敢指議
頃因酬酢之際。
偶有妄發。
不謂遠煩尊聽。
致有書問
益覺罪悚。
靡所措躳。
然感下問之盛。
謹此書呈
蓋此非大義所關。
而或恐礙人耳目
故謾及之。
然以未的之見。
何敢移動見成文字邪。
近來人見不弘。
或語及家學
怒色疾視
而乃蒙不賜呵斥
反辱採
如此事。
當於古人中求之。
不勝歎嘖耳。
集中答曹君問目中性之所感云云
所感二字
可以言於氣而恐不可以言性。
未知如何
恒齋書天卽理也。
陰陽五行卽氣也云云
天專言之則道也。
今天爲主宰。
而以陰陽五行萬物而理亦賦焉。
天字
理氣之原。
專作理字看。
似欠包括
未知如何
又答恒齋書中。
外王父
(卽張敬堂)以爲發是情。
中節便是事。
不可謂之情云云
此語又見於敬堂本集。
妄意心該動靜
而未發爲性
已發爲情
發處固情之端。
其中節處。
亦是情之得其正處
章句曰發而中節情之正也。
又以和爲情之德。
今以中節爲情之事而不可謂之情。
則是情外有事而心有不該之物矣。
孟子四端
姑取初發動處。
使人認取本體
其實發而見於事者皆情也。
而四者特其端緖耳。
鄙見如此
未知盛意以爲如何也。
元集今不在此。
不能更考。
只據當初所見
臆說懸斷
必不中理
尤切悚仄
伏望更賜開示
破昏如何
公元1751年
李欽夫(辛未)
禮說早欲一番奉覽。
乃蒙委示。
感悚之餘。
竊窺累世秉禮之盛。
不但家藏之寶而已
且將爲迷塗指南
幸速加斷手
嘉惠於人。
千萬千萬。
編摩次輯。
儘有條緖
不敏何足以與此。
不敢虛辱厚意
間有標識處。
自是未及見不到處
非敢有所去取也。
退甫兄所標。
亦儘有意思
紙頭打點處。
不知何人所爲
亦甚詳密
衆論
取節焉。
惟在高明之見耳。
如是揀削。
十分精善然後出示人眼方好。
想在盛諒中耳
此外亦有一二類例商議者。
不敢輒形於紙墨
或容俟後日耳。
刊補會勘之計。
展轉差池
今夏又不免私自校讎
間有起疑處。
第念跡偉人輕。
不敢容易犯手
每握筆趑趄
將下而復止。
要之久遠如何耳。
遺集若得始手何幸
筆墨難辦。
奈何
公元1766年
李欽夫(丙戌)
洪範衍義
尙未承覽。
未知其爲何等書。
猥蒙遠惠。
得以草草窺繙。
蓋其規橅宏大
布置周詳
規橅大則其節目不得不多。
布置則其條例不得不煩。
包羅天下許多道理
該括九疇四十九目中。
儘是天地有數文字
不可區區謏聞淺見測度權量也。
今日勘校
用意非不精詳
然全務簡約
太加刪節
本體面目
全然不同
譬如存根榦而剗除枝葉
獨保衣領而裂去裾裔。
不爲病木而破衣者幾希矣。
如儀通解丘氏衍義補。
多至三五十卷
愈多而愈不厭
恨不得當時元本外大父校本以爲據依
不敢容易犯手
如必欲使象靖一看
須得然後庶幾
遠地難得如意
從當還完此本耳。
先集答申克齋書。
區區淺臆。
終覺未安。
亦何一人謏見容易變改邪。
同門錄
果如所示。
然亦容有商量處
當與川上新塘諸友
瀾漫相議然後報去耳。
雲洞作。
只是一時漫詠。
却被淸詩一番題品
便覺水石增光前日
未知左右留意聲病
知心源淸者其出語自不凡也。
大山初無題號
只是退甫強加調戲
不欲效座下雙淸二字互相尊號也
伏呵。
公元1767年
李欽夫(丁亥)
前後惠書
節次承領
便使難偵。
病故相奪。
闕然有問無對
自訟不敏之罪。
敢望垂恕也。
意向闌。
伏惟履節宣若序珍衛
川上洊喪。
令人氣短心死
日月逾久。
傷悼益深。
雨谷又是運氣所係。
豈意吾道之竆一至此哉。
伏想昏姻之好。
從遊之密。
何以爲心也。
刊補
幸及退兄無恙時。
得一梳洗
尙有未及究竟者。
九原難作矣。
盛疑數條。
因退兄所批。
謹已塗改本冊。
掃塵之役。
儘看儘有。
亦有一二妄修處。
伏望
更加勘破如何
範衍一書
俯惠。
得以數次覽觀
有望向若之歎。
眩掉愕眙不暇
何敢僭有所去取哉。
蓋此書是存所編。
外大父所校。
斟酌損益
自有意義
其間容有繁衍不切之處。
然亦出木偶大鼻之義。
且其大體規模
已成一部定本
而諉以未完之書。
手手相加。
各從其意之所安。
幾何不失本面哉。
晦菴家禮
退陶之理學錄
均之爲未成之書。
當時門人高弟不敢一字遷動
謹守而公傳之。
是必有其說矣。
大抵此書。
明王哲輔治天下大經大法
皆在焉。
範圍天地
經綸庶務
規模宏大節目詳備
一事一理缺。
一理缺則便爲全體之累。
平時閒看。
似若歇後不切
而及到施措運用之際。
愈詳而愈不厭
儀禮周禮等書所以零碎括取
不嫌其繁複也。
盛刪多在注疏
有意思
古書簡奧
注疏無以通曉
或者以所引元書具在。
自當就考。
不必詳載於此
此言似矣而未也。
若以元書具在。
則此書不必作。
旣有此書。
注疏不可略。
蓋編書之體。
固當如此
不可太加刪減惟簡約之務也。
先生抱道不試
經綸志業
僅見於此書。
而其本來面目
刓缺而不完。
使後之具眼者。
按本追點。
不能無遺恨。
豈非吾儕今日之罪哉。
篇題之或有或無。
傳字之或書或不書。
雖若參差不齊
論孟之書。
儀禮之解。
已有此例。
不必一一皆同。
義理精微
不在此等處。
而亦安知當日編摩之際其詳略去取
不無意義邪。
此等且當一依元本
未足爲深病也。
朱子與劉張論程集改字曰。
如明道敍上富公與謝帥書數刪改
有無甚害。
但可惜改却本文
本文自不害義理故也。
(朱語止此。
)此等一時敍述
猶不欲輒改。
况此義理淵奧
文字肯綮
可以隨手刪抹而不之卹邪。
大抵彼中諸意。
務精約。
深戒繁蔓。
此意非不好。
全體浩博之中。
刪去首尾
揷入精約
文句之煩簡異體。
意象緩急殊形
往往不成類例
依以看讀。
使人氣悶
竊念存,胷襟廣大
氣象渾圓
當日遺命
亦謂去其太甚者耳。
非謂若是簡澀疎略也。
朱子以定性書刪去數十箇閒字而壞却大體氣象
此事得無近之然乎。
區區不敢自外
謹依盛誨。
略加
標識
然存之無緊要而去之却欠缺者。
不敢一一點改。
蓋嫌自主太過
而亦自家見識未到。
不免依違兩間也。
今便準擬因事歷候。
面悉曲折
而病不成行
書札間終說不盡
徒有悵恨耳。
此等往復
易致爭氣
區區不敢如是
悉㬥愚見
聊以備左右者之采擇
倘蒙不鄙。
辱賜反復
犂然惟是之從而不敢固必之意也。
公元1771年
李欽夫(辛卯)
卽因校洞。
伏承下札。
謹審寒令。
靜中體力毖相。
惟是眩暈之證。
極深貢慮。
幸乞萬加調護
以慰瞻仰
象靖屛廢廿載。
偶承除命
不敢不肅
行到竹嶺
觸冒成病
不敢前進
蹭蹬退歸
勢出不已
敢自附於出處之義也。
聞彈峻發
旋卽遞改。
萬一作行。
狼狽不可言
得一病之力耳。
一番趨進之計。
巧値魔障
今冬又不諧矣。
當俟春開
處處時氣不佳
死痛相聞
未知春間復如何耳。
公元1776年
李景郁(馨遠○丙申)
變制之節。
象靖素不閑於禮。
何足以知之。
而乃
勤遠詢。
惝然未知攸對也。
重孤委辱。
摸索爲說。
幸勿爲據也。
據古禮。
練祥等祭。
自當依行
而今家行會。
旣不許行
只得遵時王之制。
其間忌日
不忍虛度
素饌殺禮略設。
玄酒侑食不告利成
一獻之禮。
則不祭禮
無礙於朝令。
以待因山後。
卜日祥祭脫衰而無禫。
未祥之前
朝夕上食
自當依舊耳。
聊貢臆見
未保必是。
幸更詢禮家。
無躓於大事如何
公元1748年
寧海諸表叔(戊辰)
公元1725年
秋事向深。
伏惟起居神相益福。
伏聞外林山所遷奉之擧。
已有期日
伏惟孝思追慕
觸緖如新
未知一切所須已成頭影否。
某等與在子孫之數。
杜門罪伏。
不能奔走服事
轉因道路
承聞最晩。
自訟不敏之咎。
然竊想左右已不相存錄與置議論之末。
愧怍之餘。
不能不介介爾。
衣冠之藏。
托非其地。
改移之擧。
非得已而可已。
一之已未安。
至於再而三。
則亦禮之變而不可深長思也。
乙巳改厝。
日侍外大父側。
始終其事。
以舊壙爲不甚安。
深以亟遷爲
幸。
蓋屢形於言色
某聞之熟焉。
故亦記之詳也。
當時之擧。
以外林爲勝於舊壙。
不數十年
毁譽不常如此
自今觀之。
不能無追恨。
地道幽深
是非難眞。
當日之毁。
未必其可從。
而今日之譽。
亦未準其必信
夫以山形一成
善惡素定
當時從毁者之言而今信譽者之口。
父兄旣遷之於前而子弟復還奉於後。
異日或有一夫之而竊議於後。
未知又將何以處之。
外林之與申石。
如今日之論。
似爲彼善於此。
然此自未遷時言之。
則固幸矣。
今事在旣往
不可復追。
一朝倉卒
擇日告期
復拾已棄之坎。
以圖方新之用。
擧措輕遽。
事體苟簡
未知此議果合於義理而愜於聽聞否邪。
某山某水之說。
爲世所信用
不可不從
今日之事。
當以義理準則而徐取於士林公議
不可一人之意一時之見。
草草而改紀焉者也。
某等在數舍之近而不得與聞末議
遠近士友必有未及之而爲之計者。
少寢其議而博採於衆。
勿之有後悔焉。
如何
海上繼窆之議。
今已斷置否。
今人不及古眼。
占不若舊兆。
不獲
已。
則更尋前議
似稍穩便
未知僉意下以爲如何
書不盡情
伏惟僉諒裁。
東坡諸表
違拜聲範。
積有歲年
憑信使來往
竊候起居則有之矣。
徂秋生。
伏惟侍餘僉體履神衛萬重
仰慰何任。
某等每竊慨念外氏不幸
外大父棄子孫。
未幾舅氏下世
寡妻孤子飄然不根之蔕。
靡所抵泊。
饑寒困苦
滿目悽慘。
流離約之餘。
遂失所學。
異時成長
貿然平民一致
則爲其親戚與其來往外氏門者
寧不怛然有以拯恤之邪。
某等頃以家君之命。
取象而來
疏食敝衣
供給殊薄。
而朝夕遊處。
足以胥慰其心。
幸以渠頗嚮學
不廢講誦之工。
得數無事
有成就。
庶幾異日有以藉手而拜于舅氏之廟。
而今二弟尙托於其外氏。
長者年已十二。
其季亦八歲
本少聰穎
重失敎迪
只與村騃巷穉。
日夕嬉戲
亟欲並收團聚
與共粥飯
迫於私勢
難得如意者。
每與象祖相對
從容語及。
憮然而罷也。
伏惟外門
素以敦睦著聞
豈肯恝然於此
者。
必將所以之者而特未及焉耳
雖然
有其志而無其力。
則亦不得爲悅。
如海上諸親。
孰非至心血誠
而各困窘急。
無以自給
雖欲出意氣以相喣濡
其可易以得乎。
而乃執事俱居至親之列。
田租之入。
不患於一二科外之口。
門戶之責。
親知之望。
歸於座下
似聞僉執事亦嘗軫惻玆事。
發於言語翰書之間。
私心覬幸
側聽逾歲
而竟未有一段區畫之策。
是必有其說矣。
歲月易得。
事故多端
遷延等候之間。
或別有拘牽
未可知。
彼旣年紀稍壯。
扞格難勝
則雖欲收置敎育之末。
亦恐後時無及於事矣。
末俗嘵競。
財利是饕。
政使粗識一丁
嗣聞先業
昏姻之家。
猶或憚厭而不肯嚮。
親婣舊友環坐冷視
上之不能經理產業以遂其生。
次之不能行媒紹介全家室。
而數年攜養之勞。
亦且因循稽迄。
不肯果爲。
一任飄蓬轉萍之勢。
則使王父舅氏之靈而在者。
詎不躑躅徊徨冥默中邪
而上之。
其先一人之身。
范文正所以起恤於吳中宗族也。
竊嘗得之道塗
有以無所不薄者。
奉疑於座下
某等
百口保其無此。
偶爾遷就
跡或相似
彼人言者
豈可家喩而戶譬邪。
旣有所聞
不敢自隱
私布腹心如此
或者僉議已有定筭而此紙付之無用。
則又某之幸也。
某等恐懼再拜
公元1775年
與權汝和(淳)希元(濂○乙未)
公元1725年
淸明惠翰。
忽已巧夕
雖自諉以喪病
多見其不敏也。
懷襄之餘。
重以熯旱。
不審省餘棣履若康泰否。
象靖憒憒自振
無足仰喩者。
兒子偶竊一名
直是分外
朋友例作賀語。
來諭惕慮圖報四字
眞是愛我厚矣。
分付佩服
不敢忘也。
別紙不易
病後精力
乃能及此
益仰進進無已盛意
至屢蒙提誨。
不厭反復
則又以見虛心求益之大度
疾病之餘。
神思耗昏。
何足備問寡之數哉。
所有別幅。
幸乞視破如何
  別紙
 十目十手云云
此段
累承誨諭
區區蒙滯。
終有信未及
僭有獻疑
今以必愼其獨必誠其意對立
似極穩當
蓋必誠其意。
雖若總言功效。
然傳文之意。
上章自欺愼其獨之後
極言心廣體胖之效。
一故字而以必誠其意四字結之。
以此四字言功效也。
蓋言有此工夫則必有此效應
不可以不工夫也。
然此四字
畢竟工夫意思
包含功效這裏也。
或問中並與愼獨對言用工夫處。
如是對待立說
莫無未安否
公元1770年
權希元(庚寅)
公元1725年
邂逅好人物。
踏逐好溪山。
儘是奇特事。
歸後餘香猶襲人
十月書。
又復鄭重
怳若更奉談讌水石之間也。
歲籥忽改。
伏惟侍餘棣履茂膺多福
象靖三冬日月
盡從哭泣中過了。
忽此新年
百感交纏
追思一番追逐
便是前身事。
廿灘後約
準擬勿負。
目今沴氣四匝
出入時節
未知貴境能保一片乾淨否。
玉溪一曲
寤寐不能忘。
不但貧字作祟
道塗險遠
終不屬自家境界
只當付與別人耳。
浩歎奈何
鵝湖韻。
珍重寫寄。
把玩多謝
拙作不敢終秘。
謹此呈上
甚愧詞拙不堪隻眼耳。
冬間就下流稍形勝處。
縛得三間屋
欲爲抱書臥雲計。
堂室未完。
未易入處耳。
欲得道眼一經題品
小車未易出山外。
河上之行。
倘得如意可得歷臨否。
地名
高山
小雅仰止之義也。
玉溪而占此。
不但遠近異勢
亦就自家力量地位
第一溪山
不容我輩盤旋耳。
幸勿讓與他人
收拾自家物事
如何如何
遊錄未成。
三瀑亦未題。
先倡發潛闡幽之地如何
權希元
四月半後書。
並遊錄別紙。
文采鉅麗
義理精奧
未易老境精力乃能及此
宜修復以謝垂惠之意。
而偵便未易
一向稽延
得罪於長者多矣。
卽今墟凉乍動。
伏惟棣牀湛樂
德履淸勝
區區遡慰不淺。
象靖中暑涔淹。
得秋未穌。
頹然中酒人。
作意尋數之工。
亦復廢墜
直是村裏庸人
追思前日遊從之樂。
往往發於夢寐
而又恨其耽玩景物
不能細扣經旨。
以穩承提誨之益也。
遊錄。
筆力甚健。
摹寫尤工
怳若此身再入泉聲岳色中。
古人所謂文人文筆造化
殆非虛語也。
遯世周房。
引古取譬
抑揚評品
種種著題。
山靈有知
辴然有知遇之感矣。
玉溪一曲
區區眷念不能忘者。
而道遠力屈
不敢自家境界
三復淸文
悵然而一喟也。
高山小築
間已粗了
時時杖屨盤礴
領略風烟
難得會心人與同此樂。
所謂年數不足者。
又敢窺其萬一邪。
屛山廿灘。
旣負紅綠時節
趁此楓
料理宿債
左顧鄙庄。
侈以一言題品
抑可爲山水光色矣。
別紙。
義意深奧
淺陋所及
略貢臆見
仰冀斤正
三瀑尤工
但韻強難和。
田地都被所占。
不容一喙
不妨只留此三絶
獨步山門也。
  別紙
 乾坤四德
只就乾坤卦言之。
乾陽而坤陰。
乾健坤順
乾道變化屬氣。
坤厚載物屬質。
此坤之四德
不得如乾四德
而屯隨无妄革等卦。
隨其卦體卦德。
不如坤之四德矣。
若直就四德言之。
元亨利貞
陰陽五行
充周流行
以成其德。
分而言之則四德
合而言之。
便是一元
乾元坤元之元。
所謂專言則包四者之元。
而元乃衆善之長而天地大德曰生者。
乾坤何嘗二元亨也。
稟賦於人。
仁義禮智之性。
則人與天地同此一元
五氣順布。
四時行焉。
則天萬物
渾然一元
矣。
然小德川流。
脈絡分明
又各不害其各自元亨利貞也。
竊意乾坤只是一理
而其動靜有微著之分。
故有四德之名。
乾坤同此一理大易各有四德
向日所以有疑。
然就一物言之。
氣至而成形
氣屬陽而形屬陰。
陽屬乾而陰屬坤。
故論其氣之所以生成則曰乾元亨利貞
語其形之所以生成則曰坤元亨利貞
然則氣與形。
只是一物
乾坤安有二理也。
來諭儘精。
但恐不必引屯无妄革等卦。
蓋此四卦
雖有元亨利貞四字
只是大亨利於貞耳。
初非有四德之義。
乾坤二卦
孔子四德說。
然後方有此義耳。
(隨卦
穆姜四德說。
孔子取而用之於乾卦。
隨卦只作占辭
推此可見
)未知如何
 嘑蹴不受。
梧老看作道心
鄙見認爲人心
盛諭以爲大舜就此心危微中。
分別言之。
孟子性善
故取善一邊言之。
不必人心道心
然必欲分別言之。
似當屬人心云云
近偶見陳北溪字義
有云食所當食。
飮所當飮
便是道心
如蹴爾嗟來
不肯受。
這心便是就裏
道理上發來。
與見孺子入井怵惕之心。
皆是降衷秉彝
眞實道理自然發出來。
陳氏蓋以此爲道心矣。
中庸序文
性命形氣別白言之。
蔡西山書曰。
所謂淸明純粹者旣屬於形氣偶然
則亦但能不隔乎理而助其發揮耳。
不可便認以爲道心云云
序文分別性氣
以明大舜微之一串貫矣。
以此推之。
食所當食。
飮所當飮
便是道心云者
已是有疑。
至於嘑蹴不食者。
發於飮食辭受之惡其主人之無禮於己。
(屬形。
)決然得不得生死之間。
(屬氣。
)蓋此一念
不隔乎理而不失人心之正而已
今指謂之道心則似無分性氣地頭
未知如何
竊意道理只是而已矣。
聖賢立言
各有法門
大舜就心合理氣處。
其所發之地頭私正。
故有人心道心之訓。
孟子論性而不論氣。
槩以情爲本性之發而無不善。
故直以四端言之。
集註之以嘑蹴不食羞惡之心是也
大王公劉好貨好色
文武一怒安天下及喜而不寐。
孟子以爲四端之發。
何嘗說此是理彼
氣邪
性命形氣
相須而互有發用
理發而氣未嘗不隨。
氣發而理未嘗不乘
孟子就理發與理之乘者而剔言之。
故統謂之四端
大舜分別言者
立言不同而理未嘗不一也。
北溪之論。
固與中庸序文不同
朱子蓋嘗分合說矣。
有問飮食男女之得其正者。
何以分。
朱子曰。
這箇畢竟是生於血氣
中庸序及答蔡季通之意也。
又曰。
人心收回
便是道心
道心放去
便是人心
又曰。
有道心而人心爲所節制
人心道心也。
此卽北溪之論所從出也。
蓋分看是一樣道理
錯看又是一樣道理
飮與食。
人心
而其當飮與當食。
道心之所節制
故就其所發地頭而謂之人心
其所節制而謂之道心
二說並行不悖
不可專執一說也。
來諭所謂發於飮食辭受之惡主人之無禮。
決然得不得生死間者
地頭言則固人心形氣上事
而其當辭而辭。
當惡而惡。
當死而死。
皆理乘之爲主道心之所節制
謂之羞惡之發。
何不可之有。
盛論與梧溪說。
恐皆各主一邊。
區區欲爲兩和之論。
未知執事又何
見敎也。
道理雖有分看錯看並行不悖處。
大舜分別處立言。
則當主分開
而錯言者爲餘意。
孟子不分理氣而專以善情言。
則當以朱子兩說北溪之論爲主分別其所發地頭。
當爲餘意。
未知如何
公元1774年
權希元(甲午)
公元1725年
靑松白鶴
時入夢想
無由致身其間
自恨無分而已
端午日賜書二卷冊子
落塵案。
披玩慰豁。
不但寒溫二字也。
信後溽暑蒸濕
伏惟侍外棣履若序萬相。
象靖意與歲去
坐成枯落
東坡老叔
梧溪畏友
已入鬼錄
忽忽無意緖
海內執事同此懷也。
明誠卷子
累日披閱
仰窺老境用心處。
令人起敬
編輯有序
規模不紊。
果能深玩而體行之。
希顔之功。
卽此有得焉。
俯索勘訂。
不敢厚意
略有別紙獻疑
聊以備賤臆耳。
何足以居執事意外耶。
抑有一說
南軒類聚洙泗言仁
朱子以爲學者好徑欲速之心。
蓋語孟近思
平鋪涵畜
萬理皆備。
熟讀深體。
自有所至
今分門類編。
極精要。
意思局促
田地陿少。
恐有朱先生當日之慮。
是則可不
使後人知之耳。
未知或涉過計之憂否。
  別紙
 篇首小序
性卽天理也。
性字有虛實
天命之性。
性善之性字。
實卽天理也。
堯舜性之之性。
自誠明謂之性之字。
虛言其所不假修爲也。
今直以卽天理三字解此
恐未安。
未知如何
 右圖十目所視
十手所指。
心廣體胖
功效極致
固是工夫以後事。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地頭機括
又是工夫以前事。
中間正好用工緊切處。
皆未之及。
竊意易以毋自欺謹其獨。
正是子平日用工處。
未知如何
克復章。
視是將這裏底引將去。
所以云以安其內
聽是聽得外面來。
所以閑邪存誠
中交換處似少紊。
恐是筆誤
更加照勘如何
爲邦章。
乃是百王大法
遽置諸得善服膺之下簞瓢不改之上。
似未甚安。
移置用行舍藏之下。
次第方穩。
未知如何
 不違仁章下。
求其端而存之。
之而之而
以至於天下
存是存而不舍
養是順而不害。
便是養。
非存之之外又別有養之之功也。
旣曰求而存之。
又承以存之而養之
一存字。
賸一而字。
恰似有節先後
更加櫽栝否。
養之之下。
卽繼以推而至於天下
似無積漸充擴之意。
未知如何
 仁說下
以其存於中者而專言之。
則心之德也。
以其見於情者而偏言之。
愛之理也。
仁之一字
雖有專言偏言之異。
而皆就未發時在中者而言。
愛雖見於用。
而其理則固具於未發矣。
今曰見於情而偏言
則是愛之三字
皆爲仁之用矣。
先儒有如此說者而恐未精審
商量否。
蓋仁之專偏言
無間於未發已發。
所謂心之德愛之理。
就未發而言也。
若就已發看。
惻隱之心。
通貫四者。
(見朱子仁說圖。
)固專言之。
而與羞惡辭讓是非相對
則又自爲偏言也。
然則不必以存於中見於情爲偏專之別也。
 一貫章下。
一本萬殊
聖人忠恕也。
一本萬殊四字
聖人與天地皆然。
論語集註
以此四字
天道體用
全歸聖人
與下段天地忠恕相對
恐欠精彩
一以貫之四字易之
似更分明
未知如何
 恕則用之推也。
恕固是用之推。
然此方以忠恕
形容一貫之妙。
所謂無待於推者。
或無未安否
程子曰。
則仁之施也。
替以施字如何
 顔子之學。
中運用。
曾子之學。
上存體。
八箇字
有意思
然如局定說。
恐有未安。
顔子視聽言動上用功。
制外以養中
是用工於動處。
但其體段全具
不似曾子隨事精察而未知體之一耳
曾子方其隨事用力
固未悟其體。
而及聞夫子之言。
本體洞然矣。
謂之用上存體。
亦似未安。
更加點檢如何
 明善而復其初。
明善
是知上事
復其初。
是行上事
語註明善而復其初。
大學章句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
小學題辭德崇業廣。
乃復其初。
皆就踐履純熟處說。
今以明誠身
以此三字
屬於明善
恐未安。
誠身而盡其力。
亦似倒說了。
 牛山章
東陽許氏曰。
養心
固戒其梏亡
驗其
所息。
而可致力則氣也。
此段
有商量。
朝晝梏亡
夜氣寖薄不足以存仁義之心。
致力操存
勿使梏亡
神淸氣定。
常如夜朝之時而仁義浩浩不竆矣。
孟子以操則存一句
爲養之之方。
正是用功致力處。
舍此而別欲致力於氣。
則未知果如何下手邪。
平日所未契。
敢因獻疑
幸乞反復
 章下兩章
似若重在氣邊。
浩氣所養
道義養之
夜氣所養
仁義養之
養氣之始。
有事集義
自反常直。
則此氣浩然無竆
集義以生此氣。
而旣能養成則此氣能合乎道義而爲之助。
使之行之勇決無所疑憚
集義養氣工夫材料
道義浩氣功效運用
今曰配道義養之
本文義全不契合
幸更商照。
夜氣所養此養字。
是指何物
是養夜氣耶。
養仁義之心邪
下文承以存仁義養之
是以仁義爲養氣之資也。
蓋氣與理常相依
朝晝之間。
梏亡仁義之心。
則此氣不論夜晝常淸
惟其朝晝之間。
梏之反復
夜間歇得霎時
無所梏害。
夜氣所息。
見於
朝之時。
蓋以夜氣之淸昏。
驗此心之存亡
非謂以此心反養夜氣也。
孟子苟得其養。
而以操存一句爲養之之方。
集註
明白可按據。
不可便以仁義爲養氣。
以倒其賓主之勢也。
大抵養氣之工。
專在集義
而旣養成則其功用能配道義
夜氣之養。
所以仁義
而其用工專在操存
二章
皆以義理爲主而以氣爲助。
似若重在氣邊此句。
恐亦未安。
 子張問行章下。
思謂思其所以然之妙。
辨謂辨其所當行之善也。
二句
恐亦未安。
所以然當行
皆所當思。
不思則昏昧無得
思而不辨
疑貳而不分明
交互而欠斷決
故必明辨以究其是非之極。
可以底於行。
只是一統事而有深淺之別。
不必屬於所以然當行也。
况理有精粗隱顯而求之有先後緩急
今先其精與隱者而緩其粗與顯者。
恐非竆理次序
幸乞勘照。
 學問體認也。
思辨體驗也。
篤行體行也。
竊意學問思辨
體認之事。
體驗
當爲篤行上事
言以其所得於學問思辨者。
體之於
身而驗其義理之實。
畢竟是行底一邊
未可思辨當之也。
權希元
前月惠書
承領多時
自困病憊。
尙稽修敬
深訟不敏之罪也。
秋氣漸凉。
伏惟侍餘棣履對序冲福。
靖重傷熱濕。
浹月呻楚
纔得少安神精未復。
憒憒中酒人。
亦是常理
只得之而已。
所示圖說
自是暮境苦心所得
淺陋所敢窺覘
而重孤問寡之義。
略貢僭見。
乃蒙虛襟點頭
以此詢。
深荷察邇樂取之意。
區區狂僭之言。
何足以槪盛心
長者欲引而置之敎誘之末耳。
敢拾餘疑。
再瀆崇聽。
而病後神倦。
且無元稿。
懸揣臆說
聊以塞厚意耳。
何足以副萬一辱需邪。
  別紙
 性卽天理
理當改作道。
改作道固好。
天道二字
亦有數義。
論語與天道。
則是稟性以上事。
不可倒訓性字。
中庸對人道之天道
則直訓性卽天道
似欠曲折
若改以性者。
不假修爲
自然完具
天道
也。
如是宛轉爲說如何
但未知上下文勢際接如何
惟在商量財栝耳。
 十目所視
十手所指。
此段
盛意所著力處。
然狷滯之見。
終未解悟。
兩圖
皆就顔曾言行上。
緊切用工處做題目
而獨此二句
只指地頭時分而言。
嚴之一字
亦指其幽隱不可掩之幾。
非此心嚴畏之意也。
十章
雖是門人所記。
旣是曾子之意。
則是亦曾子之言。
序文直稱曾氏作爲傳義。
豈可嫌其非曾子之自言邪。
累度煩控。
深悚狂妄
 
東陽說可致力則氣
朱子蔡季通書曰。
孟子雖言夜氣
其所欲存者。
乃在仁義之心。
非直以此夜氣爲主也。
雖言養氣其所用力
乃在集義
非直就此氣中擇其無過不及者而養之也。
來諭主張氣字。
太過
於此不察云云
東陽說。
主張氣字。
故前有僭疑。
今承所示。
果愜鄙見
然似太費力
東陽分疏
未知果合於孟子朱子之意邪。
 思其所以然之妙。
其所當行之善。
承下示。
有意思
鄙意終覺有牽強定之
意。
或更有商量否。
 思辨體驗也。
體驗二字
古人多用之於行上。
故僭有獻疑
然亦或有用之於考校紬繹上。
如是分排。
似無大害。
但恐有局定硬差之病。
少通圓轉之味。
朱夫子所戒李繼善析之太繁。
氣薄而少味者。
不可不思耳。
許貢狂僭
矢口呈獻
幸乞財恕。
公元1761年
答鄭可升(梯○辛巳)
曩者蓋嘗一造仁里
而緣行事甚駛
未得聞名於諸執事者。
伏蒙遠垂記有。
手敎勤摯。
跽領伏讀
感怍靡措。
仍審寒令。
僉體履節宣對增福
象靖杜門汨沒
懶廢成習
無所齒比於人人
而伏蒙執事猥加揄揚
指擬不倫
固已不自勝堪。
至於先墓顯詩之託。
此又當世秉筆之任
而遽以授諸匪人
顧象靖何人敢冒當是寄哉。
特以道塗之遠。
過從之罕。
未能俯諒其悾悾之實。
而意或可以驅策備使令之萬一也。
象靖雖未有一日灑掃之禮於執事
平日承宣令丈撫愛之厚。
卽今人事遷貿
無所效其慕庸之私。
因此一事
粗伸區區之誠。
豈不
恔於幽明
而惟是膚辭萎筆。
不足自列作者之林。
徒以事契之重。
責望之嚴。
任然承當
不足贊揚先烈而或反以貽累
則不自己顚踣之爲可罪。
亦豈諸執事奉先思孝本圖哉。
反復思忖
竟未得其可受之說。
百拜而辭焉。
跡涉慢蹇而情實由衷
幸有以諒之也。
下示先乘。
被此兄一向敦逼
姑且留置
徐俟奉玩訖。
當付的便
不敢稽滯也。
惟祝僉體履一向萬重
公元1752年
李若天(象辰壬申)
積違聲範。
第劇馳悃。
久欲尺書
庸效區區之愚。
以兄方困於識字之憂。
而輒以閒文字往復
或反以貽累未可知。
以是趑趄而未敢發。
迺先辱手書
致意深摯
非兄之愛我切。
何以得此。
自兄之有此事以來
未嘗悶人之不舒究
而又不能不憂兄之不自重也。
夫君子之言行
審己如何
不以外至毁譽爲戚欣。
苟余之有失歟。
彼言固是也
我乃自悔不暇而何怒焉。
使其無所失也。
則彼且妄矣。
無損於我而何足以怒焉。
克己內省者之事而匪可以爲然
兄之所以自待
朋友所以見期者。
豈可
只以姑息從事哉。
高明之文。
詞采鉅麗
結構工緻
淺陋所敢窺。
然使其恰然當理
全無瑕纇
人情不甚相遠
至若喧鬧哉。
今言之者固甚矣。
然亦無如之何
盡其在我而已矣。
今兄不耐煩言。
至乃自爲註疏
騰諸簡札
傳播遠邇
夫人方怒我而我又以怒待之
(兄非有怒色
只此分疏
猶有慍底意思在。
)兩怒相持
多寡之勢不敵
則其不摧頓也者幾希
是兄之所以自解者。
適所以取困也。
今日之計者。
只有杜門掃地
平心省事
處靜而觀動。
用默而鎭囂。
自修爲止謗之道。
無辨爲息爭之要。
動忍增益愈加養之功。
懲窒遷改益進磨勵之力。
日用之間。
有別用心處而漠然爲不知外事也者而過之。
不惟不可發之口而亦不可萌之心。
不惟不敢諸人而亦不敢是諸己。
有問者。
輒謝曰。
我果無有失也。
人言至此極。
是殆有以自致也。
低頭下心
退然怯夫
歉然有不自足之意。
日月久遠
漸次銷鑠
旣往之事。
與化俱徂。
而吾日新之樂。
浩然不竆者矣。
易曰。
困之爲德也辨。
孟子曰。
人之有德術智者。
恒存乎
疢疾
今日之困。
其爲疢疾大矣
能辨於理而長其慧智也者
安知不在於是乎
下交淺劣
極感辱詢之厚。
輒以狂言廣意。
不敢抉摘言句之失以浼崇聽。
異時面晤
有以罄吐也。
朋友交際
言貴切實
而見屬之辭。
全欠稱停
如道履二字。
兄何言之易也。
不惟淺弊不敢當
亦係吾兄語默之節。
千萬省改
公元1766年
答黃養甫(頤重)亨甫(泰重○丙戌)
日俟音問
忽擎棣翰。
可知也。
凭審竆律
僉履俱欠和節
慮無已。
胤君百里遠來。
三冬喫淡。
看渠志意堅懇。
可與進取
今年以象病不能款曲對討。
未免垂槖而歸。
甚覺孤負耳。
亭記。
重孤堂叔丈俯囑。
草草塞責
書寫之役。
非但筆拙。
自書己作。
人牆壁。
平生所不能爲
胤君累度強之而終不能破戒
腐儒拙態。
可垂恕否。
旣不能書
則紙束受之無說。
謹此還呈。
亭韻。
強難和。
從當思之。
如有得。
豈敢隱邪。
公元1772年
答黃養甫亨甫(壬辰)
穌齋先生集跋。
愚淺後生所敢犯手
而重孤諸兄遠囑。
率易承當
心甚悚怍
小跋二字
只是
草中標識
若附刻於集中
何必書邪。
文集中多有無題者。
恐亦當依此例耳。
書字上謹字。
古來文字
亦多如此
然書之不害爲敬謹之道。
幸添書如何
後人二字
當初只是偶書。
先賢文集序跋
亦多如此書。
不必書後然後尊敬之道也。
鳳院堂齋。
僭爲題號以送。
不至大悖否。
公元1779年
與黃養甫亨甫(己亥)
積阻聲問
追思少年從遊之樂。
依依如夢中事耳。
秋潦猶未捲。
不審棣案湛樂
起居無損否。
象靖喫盡潦熱。
憊苶不振
自是年例
以此想兄強我數歲。
衰老可知
相望百里
無由會合
能不愴想否。
亨甫頃以幅紙要繆札。
欲替老境面目
此意良悲。
強腕揮灑
不成字林。
然聊以道心事。
不工
不必論也。
公元1767年
答金汝厚(垕○丁亥)
謬詢疑節。
顧蒙何足以及此。
前輩議論多端
未有定之案。
豈敢輕入是非林中。
自取僭妄之罪邪。
於今日之事。
不敢自視疎外
敢以平日所聞
私布座下
聊以備採擇之萬一耳。
大抵通典疏說。
則父卒三年之內。
服母以期
近來禮家以從厚之意。
許服三年
此意固好。
然在父喪殯葬以後
則以賀循等說。
可以旁照許申
而或在未殯之前
則似當有商量。
况今日母喪差在其先
愚伏之論。
未及此。
區區之意。
竊恐沙溪所論雖未有發落
而其大意歸宿可知
賀循服祖之議。
可以比例
不爲無據也。
幸望博詢禮家。
無誤大事
千萬千萬。
老先生集中
此條有無
未及承見。
寡陋是愧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