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自动笺注)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二十八
 書
  
公元1757年
黃景初(啓煕○丁丑)
二月
兒子從貴邊還。
拜惠問。
意寄勤厚
怳然談笑一席而未覺山川之悠阻也。
仍審彼時餘學履毖迪。
象靖年來洊遭門慽。
憂身病。
種種薰襲。
况味無可言者
向者固知賢者資質洵美
若將有意古人學者
而以象靖方汨沒塵宂
未有以扣其所得之淺深
承遠問。
辭采翩然
固非俗下口氣。
而別紙疑義
剖析肯綮
尋覰路脈
非泛發難之比。
不覺悚然起歎。
半月十日未已也。
賢者所就。
固已異於衆人而不自滿足。
方且悔咎而思有以自新
苟持是心以求之。
亦何遠之不可到哉。
乃左顧於倥倥無所肖似者而欲有以諮詢
則象靖固非其人也。
不敢厚意
謹以鄙見略加注評。
幸有反復之如何。
抑嘗聞圖說雖明無極二五之妙。
人物變化之機。
而其旨意歸宿
在於中正仁義主靜
君子修之而已朱子以敬一字修之之工。
誠能用力於敬有得焉。
欲寡理明。
靜虛動直
太極之體。
流行日用之際。
天人合一之妙。
可親驗於吾身而非空言也。
如此用功
其所得當親切矣。
雖然
此書之旨。
語理而略於下學
須就語孟中庸大學以及建之書。
仔細體認
眞切踐歷
然後工夫據依而無躐易之患。
第未知賢者平日用工
於此何如也。
象靖嘗有聞焉而未能以用力
今髮已種種矣。
倀倀失路之人。
賢者視以爲戒。
則亦可以備三人之師也。
惟幾侍學吉慶
  別紙
 
太極動而生陽。
靜而生陰。
朱子嘗曰。
理有動靜
故氣有動靜
若理無動靜
何自而有動靜乎。
又曰。
動靜太極
所以動靜者。
太極也。
此類極多。
後人往往主一邊。
然竊意氣也者
動靜材具也。
也者
動靜主宰也。
故其或動或靜。
雖屬乎氣而其所能動靜。
(以理之本體而言。
)與夫動靜不失端緖(以理之流行而言。
)者。
皆理之妙也。
故主理而言。
則謂之理有動靜
主氣而言。
則謂之氣有動靜
如人乘馬出入
出入者固馬也。
而主張運
用。
不失軌途者。
實人之爲。
故亦謂之人有出入也。
來諭多得之。
動靜兼理氣言之。
恐有語病
但曰理氣皆有動靜
或曰動靜皆可於理氣言之。
如何
 中正仁義主靜
昔問今於此心寂然無欲而靜處
欲見所謂與義者。
何以見。
朱子曰。
只理之定體便是
(朱子說止此。
)蓋心中所具之理。
所謂性。
故此心寂然無欲。
則此理渾然森備。
所謂定體者也。
寂然靜者固心也。
正義之體於是而立
則謂正義之靜。
亦無不可耳。
中仁爲感。
意亦如此
圖說曰。
五性感動云云
感者畢竟是心而動底是性。
性與心。
一而二二而一。
故或渾淪不分而言。
或細分其條理而言。
隨處眼看
方有歸宿耳。
公元1771年
黃景初(辛卯)
頃承辱書。
知前有數問字
不知何處洪喬也。
向後秋意乍高。
不審棣履安吉否。
探玩之功。
想日有程課矣。
區區得失
不足追提。
讓與後生輩。
令人介介耳。
象靖年益老氣衰病益深。
日用之間。
無所用心
回顧平生
一善狀。
思與意中朋友
朝夕刮磨
收桑楡之功。
落落星散
會合未易期。
臨風悵想而已
承有早晩龜湖之行。
若得迤顧。
何如其幸也。
但恐鬼兒捓揄
使薄相不能圓滿事也。
子翼浪作遠遊
盡多辛苦
所得無多
只成閒往來耳。
資性儘好
平日積累之功可爲田地基本
幸痛加規繩
有成立。
古人所以樂有賢父兄也。
聞胤君輩俱英明夙就
用奇賀。
恢拓基業
以大其進就
徒作場屋秀才
如何如何
義方之敎。
不待人言也。
惟幾學履萬重
公元1780年
答金定之(鎭東○庚子)
伯氏老兄奄然棄背
恬雅儒素
世豈復有斯人邪。
遠近朋儕
莫不氣短心死
矧惟友于深至
痛酸苦。
可堪處。
意外胤咸諸君
聯翩枉顧
手書珍重
仍伏審服中起居支相。
稍慰嚮戀之忱耳。
象靖衰相轉具。
直是尸居餘氣。
不意恩命誤下。
屢承催促之敎。
病軀㤼寒。
不任進道
纔上病疏。
伏俟批旨而未知處分如何
日夕悚蹙而已
胤咸諸君百里徒步
古人
之義。
而象靖自非其人。
放廢潦倒
無以資益於人。
且適此進退未定
方呈病於君父
而私與朋友
踏逐應酬
微分之所安。
前日以此意。
謝遣一二少友
不敢異同
欲稍俟此事平定
徐議後圖
繭足未差。
旋復登途
少年氣血未強。
恐或生病耳。
昆季秀雅
可知法門陶鎔之力。
何待遠求野鶩邪。
公元1781年
答金定之別紙(辛丑)
 家姪煕說出後再從兄家。
祥日已過。
衰服旣除。
其所後家忌日節日
似當躳奠。
祝文稱心制人某邪。
將事儀節
無異平時否。
出后則所重在此。
祭奠恐當躳行
祝文稱謂
似當從屬稱。
曾孫玄孫之類。
不必言心制人也。
儀節
無異平日也。
 節日
宗家有故
不得行事
則居在一村之支孫家。
似當幷停。
稍間數里則可變通否
至於墓祭
墓所各異。
大位雖有故闕行
不必幷廢否。
嘗聞前輩亦有說如尊示。
當依此行之。
然宗
家若有大喪故。
則支孫之獨行祭祀
恐或未安。
如何
 埋安時哭泣之節。
無明文。
未知何意
行事時亦可哭邪。
安時先行祫祭家廟不哭。
墓所
奉安於坎中後
子孫盡哀
遂畢埋云云
在丘氏儀節備要書。
詳載其文。
只當依而行之。
家禮無文
是未備處也。
 將祭家內或有不潔之事。
(如生產之類)則亦當何以處之。
寒岡愚伏諸先生
皆言不可行祭。
恐當遵用
如忌祀等不可闕行
則預爲移設於異居子孫家。
寒岡說耳。
 子孫大喪
則葬前先代各處墓祭
皆停行否。
竊聞先輩子孫喪於所祭祖考。
曾孫以上親。
則未葬當廢墓祭云。
未知出於古禮否也。
幸廣詢于禮家如何
公元1778年
崔公獻(光璧○戊戌)
違經月。
秋意漸凉。
不審侍餘體况對時珍
否。
刊役想已竣否。
百年未遑之役。
賴僉兄誠孝
得以了當
極是斯文幸事
年譜
倉卒綴緝
十分亭當
是爲欠事耳。
頃承狀草修補之示。
文體旣成
隨手添補
意脈不聯。
瘡痏易生。
且念小小節目
不必一一收拾
所以因便奉還
獨不思講義一段不可闕。
蓋先集多是經綸文字絶少講學論理之說。
略加提補
以見先學理事體用之全。
正合闡幽之義。
講義一書
急於付刊。
旋卽送去。
未得思量到此。
昨對金聖民
略聞彼中議論
以此一段爲言
則象不敏之咎也。
竊聞附錄姑停鋟板
幸以講義與狀草。
一倂投示。
敢不極意竄補以少效區區邪。
元集當已印而未卽承覽。
十分勘過。
無後日之悔如何
公元1763年
趙聖紹(述道癸未)
一番拜晤。
已是十載顔面
有時瞻詠高義
悵然而一喟也。
意外手滋落自無何。
寒溫安問之外。
意寄勤摯。
顧象之愚何德以堪之。
然適以見高明所志之遠。
所造之深。
則亦未爲無所惠也。
向來所遭
所謂萬事無不有者。
令人仰屋
然以昔人所遭不可堪者。
持以自比。
先賢處患之方。
自外至者。
無如之何
惟有杜門靜修
讀書飭行
自家用力處耳。
所諭讀書檢身之工。
雖爲退託自謙之辭。
而其懇篤向進之意。
隱然見於言外
以左右之聰明才具實用
其何遠之不可到哉。
如象者。
老大無聞
兀然庸人
何足與聞此事而乃辱有所云云
雖欲罄臆以對。
足以高明意外者。
左右沈潛種績之暇。
倘以餘波
遠曁下交
淺劣得以策駑磨鈍
與共周旋
是所拱而竢也。
第未知所讀何書。
所自檢者何工。
恨不能細扣一二以自藥而獻其愚也。
或可因便惠音
子細示及否。
象也於尊兄昆季
或得見之。
不得見之。
區區傾嚮
有在未言之前
幸望聯牀博約
懋勉大業
使交友有幸
昊天不復。
千載必反。
勉之哉。
惟冀學履對時萬重
公元1764年
趙聖紹別紙(甲申)
伏羲三畫
文王六畫
先儒有如此說。
朱子曰。
連山歸藏
自夏商已有之。
經卦皆八。
當是伏羲時已有六十四卦(不記全文
大意如此
)云云
不可六畫爲文王易也。
如何
太極動而生陽。
不可作已發看。
老先生與鄭文峯書。
亦云此言看不破。
云已發就人心兼理氣說。
只是理者不同云云
(亦不記全文
撿看本集。
)然朱子旣與延平問答
而答何叔京書曰。
未發之前
太極之靜而陰也。
已發之後
太極之動而陽也。
(見節要)語類等書。
亦多有此意。
平日每疑而未曉其旨。
不敢妄有對。
幸更思而敎之如何。
趙聖紹
中秋一書
承領多時
苦無便仍迄稽修敬
非相與之義也。
冬令向深。
遠惟棣履媚學起處冲福。
來書縷縷
仰認求己勉人之意。
惟是推借失當
擬比不倫
自愧萬分未有近似者。
而恐或有傷於君子語默之節矣。
太極動而生陽。
不可作已發看。
前論未詳
更煩鐫諭
天人上分看合看之論。
儘有條理
竊想延平意大如此
但考朱先生平日議論
恐未專守師門之旨。
如答何叔京書。
(卽來諭所引。
)先論人心未發已發而以太極爲喩。
是則猶可以來所謂人心
上論不可不謂太極動靜者當之。
而其答呂子約書曰。
以太極之動而生陽爲已發是也
或問太極曰。
未發便是理。
已發便是情。
梁文叔太極動靜而言曰。
不是動靜
太極動靜
喜怒哀樂未發也。
有箇太極
已發也有箇太極
只是一箇太極
流行於已發之際。
斂藏於未發之時云云
此數段者。
皆就天地造化上論太極動靜之妙而皆以未發已發者爲言
當日所扣於師門而未蒙印可者而屢言不一言
竊恐此一段義理
自是延平一時所見未必相傳密付之旨。
如來諭所云也。
妄意推測
深覺唐突
幸更考而駁示如何
重卦之說。
前輩未有定之論。
林正卿六十四卦重於伏羲否。
朱子曰。
不可考。
或曰
耒耜市井
取重卦之象。
則疑伏羲已畫重卦
又謂此十三卦。
云蓋取則疑辭
未必因見此卦而制此物也。
今無所考。
說得到此以上
當闕之。
但旣有八卦
六十四卦
已在其中矣。
今且以此訓爲據而用力其所易知。
不必懸思強揣徒勞無得也。
所引朱子吳斗南書。
蓋論費直古易。
胡雙湖啓蒙翼傳。
今錄在別紙。
覆視也。
謂有此理一段
斗南見謂未有文字而已有此書。
先生答云未有文字之前
謂有此理則可。
謂有此書則不可。
蓋書卽文字
豈有無文而乃有書邪。
所謂文字
未知指何書。
上下皆論易。
此亦恐指易書而言耳。
大抵此數段。
高明深思力索之餘。
而只依模畫樣。
略綽報過。
未當而或反以誤人
未可知。
十回反復
務歸至當
相長之益也。
仍念博學遍觀
固竆理之一端
一向如此
恐犯遊騎遠之譏。
須就語孟大學平白緊切處。
用工積累純熟
見得無味中之雋永
方於己分上眞實得力處。
搜羅涉獵零碎義理者。
虛實自不同也。
象靖未之行也而竊誦所聞如此
未知盛意如何
  費氏易
삽화새창열기
  
吳氏曰。
鄭康成
省去六爻之畫。
又省用九用六覆卦之畫。
上下體於卦畫之下。
又移初九用九爻位之文。
加之爻辭之上。
○(卽今周易乾卦次第
卽鄭氏易也。)
公元1769年
趙聖紹(己丑)
前秋一書
承領多時
喪難憂虞之與。
闕焉未有以復。
自愧疎慢
無辭自解也。
新蓂已落幾葉。
伏惟棣履均祉。
日進之功。
有與歲俱新者矣。
前書縷縷
仰認立志之遠。
用工之深。
今日吾輩何處得來
所以尋常傾倒
區區相與之意。
不欲用諛詞然諾
竊覸前後書牘之間有可以反復者。
志分詞藻嚮道之誠或不專。
工歧於採㩜而玩養之力有未至。
是以精神意思
灌注博聞異見貪高務多之域。
而於操存玩索平易切實之工。
未有積累浸灌之味。
或恐久遠未有得力可據之地。
此僕之所折肱焉。
不願賢者之蹈之也。
大抵道理
不外日用彝倫
工夫只在玩索體驗
苟能切近思惟
眞實踐歷
涵泳從容而無拘迫之患。
浸漸沈漬而持浮泛之戒。
如是積習之久。
見得心與理會
習與身安。
日用動靜之間。
自有左右逢原之妙。
與夫搜羅採摭以供一時之用者。
意味逈別
功用相萬
幸試加一日之力。
當信其不妄矣。
承諭留意魯論
甚善。
此書平白簡淡
未易得其雋永
須是低頭下心
反復諷誦
優游厭飫之餘。
見得無味中之味。
眞如芻豢悅口
到此地位
始是讀書人耳。
動而生陽不可作已發看。
區區僭論。
自覺有未安。
李先生書。
特因鄭說
略加勘斷。
無以全文大意
反復延平
終未能了會。
今當且就中太極
各究其義。
體認分明
然後方始見得異同分合之義。
只影窺覘
恐終不濟事耳。
刊補書。
向來一番勘校
加點標。
掃塵之役。
儘看儘有。
左右看讀之餘。
必有箚記
幸望垂示如何
大抵此事。
無竆盡
須是博盡同異
大家評量
不可便執一以爲究竟也。
趙聖紹
六月初。
冒雨廬江
悄倚虛樓。
有懷人之感。
忽得惠翰入手
把玩終日
境與意俱。
便覺胷膈生凉
不知煩熇逼人也。
向後潦捲凉進。
伏惟聯棣湛樂
學履超相。
觀書玩理之樂。
有日進而不已者。
令人想像風味不自禁也。
象靖一味衰孏
以外侵尋
涔涔朝昏
旁無強輔提挈之助。
時時窺斑古紙者。
隨手消散
回顧夙心
只有撫躳寤歎而已
前書詞藻采㩜之戒。
只據一時妄見
未必爲對證之劑。
而乃虛襟點受。
打破數十窠窟
從事古人所謂務實反約之工。
固知天資之美而亦問學日新之功耳。
詞藻之害。
古人已言之。
用心於此學。
知類俳小技之爲可厭
至於采㩜之工則吾學亦有近似者。
所謂多識前言往行
夫子所謂博學於文。
孟子所謂博學詳說之。
大抵皆務博之意。
所謂采㩜者。
奚擇焉。
雖然
此以竆理明辨爲主而覈其是非眞妄之實。
彼以貪多務廣爲工而昧於得失邪正之分。
毫釐之際而其所不特千里之繆也。
然此博學之中。
亦有多少路脈
近小而後遠大
貴平易而賤新
奇。
道在於彝倫事物之間。
工存乎日用應酬之際。
零星湊合
著緊理會
脚踏實地
步步做去。
至於深造有得焉。
常談之中。
自有妙用
死法之中。
自有活理
精義入神之妙。
一以貫之之實。
不離於此自爲有矣
若不卑近
妄窺高遠
馳心玄妙之域。
注意昭曠之原。
梯虛接渺。
靡所底止
則其自視雖若高遠難及
臲卼枯槁
終無實地可据
所以曾點之舍瑟風雩
未免狂者
而參也之隨事精察
得一貫之傳者也。
高明前後書。
節次勘校
蓋多占於闚高騖遠之意而反少靠實貼近之味。
或恐久遠無得力可恃之地。
區區過計之憂。
不敢不盡㬥。
未知高明以爲如何
書末數段。
亦是此意。
今且隨問供對。
其中理與否。
自家亦未知。
終惠反復也。
朱書愛之之理便是一段
雨谷無恙時嘗一再往復
未得瀾漫歸一人事如此
今承提示
益歎九京難作
而自恨迷滯之見無以少異於前日也。
惻怛慈愛之理。
卽是仁之本相
涵育渾全
物同體。
乃其體段之大。
西銘之以塞體帥性關紐乾坤民物
渾然一體
卽此便是仁之體段
豈憂其有夾雜鶻突之病邪。
惟不知愛之之理爲仁之眞體而徒見其渾然物同體之大。
遂執認以爲仁體
夾雜無辨別。
鶻突而欠分明耳。
試詳南軒書曰。
己私旣克。
廓然大公
天地萬物
血脈貫通
愛之理主於中而形於外云云
克己大公之後
天理渾然全具
方是仁之本體
而今無此一段
直於大公之下。
卽承以天地萬物血脈貫通然後方說愛之云云
賓主混紊。
條序夾雜而仁之本體終不可見矣。
不言渾涵溥博之體而徑言血脈貫通
則亦失於體用之分矣。
斯義也朱先生屢言之。
南軒書曰。
滿腔子惻隱之心。
此是就人身上指出此理充塞處。
最爲親切
於此見得
萬物一體
更無內外之別。
見不得
却去腔子外尋覓。
莽蕩交涉矣。
周舜弼書曰。
所謂心之德愛之云云
於此認得仁字。
不妨與天萬物同體
不會得而便將天地萬物同體爲仁。
却轉見無交涉矣。
据此朱子所謂愛之之理便是仁。
若無天地萬物
此理亦有虧欠者。
所謂於此見得
萬物一體
更無內外之別。
所謂於此認得仁字。
不妨與天萬物同體者也。
南軒所謂天地萬物血脈貫通者。
所謂却去腔子外尋覓。
所謂便將天地萬物同體爲仁。
轉見無交涉者也。
卽此毫釐之間。
便有眞妄虛實之分。
而今槩見二先生用天萬物四字
便疑兩說相似
必欲遷就爲說。
尋常未曉其意。
復以呈似於左右
幸賜反復如何
高明所解吐釋。
未知其語意所歸
未可更下一轉語
使得以紬繹。
以尋其意脈邪。
朱子仁說及答胡游諸書
知覺爲智之用。
所疑固然
然昔有問朱子曰。
知覺是心之靈。
如此
抑氣爲之邪。
曰。
不專是氣。
是先有知覺之理。
理未知覺。
氣聚成形
理與氣合
便能知覺
譬如燭火
是因得這脂膏
便有許多光焰
又曰。
所覺者心之理也。
能覺者氣之靈也。
理氣合而爲心而有知覺之妙。
如燭火之脂膏而有光焰也。
故就心而言則曰心之知覺
就理而言則曰智之用。
今曰知覺是氣之爲。
非理之爲也。
是但見光焰之爲火而不知合脂膏而成也。
朱子潘謙之書曰。
只是理。
情是流出
運用處。
心之知覺
所以具此理而行此情者也。
以智言之。
所以是非理則智也。
所以是非是非之者
情也。
具此理而覺其爲是非者。
心也。
据此則知是非是非者。
乃其所覺者之爲也。
覺其爲是非者。
乃其能覺者之爲也。
以其能覺者而謂之心。
其所覺者而謂智之用。
何隔一層之爲慮邪。
朱子理泊在氣上之說。
來諭賺連下文未便三字
遂有塊然獨存之疑。
本文之意不如此也。
上文論氣有聚散
理則寄搭在氣上非凝結
別爲一物
不可聚散言也。
其下又繳上文氣有聚散而言。
氣雖終歸於散而亦漸次銷盡。
未卽當下便散
退陶先生所謂爐火旣滅而其熏熱久而方盡。
暑日已沒而其餘炎至夜方歇者也。
人死而招魂復魄
立廟藏主
所以維持其餘氣。
子孫又其一氣之所傳。
故隨其所感而有來伸之理。
此卽其未便散者耳。
若以未便三字
認爲之無氣而獨存。
則豈所以造化之妙哉。
理無聚散
亦當仔細看。
蓋氣是有形象臭味之物。
故聚而成散而盡。
理則無形體無方所
逼塞
滿。
都是一箇理。
雖隨氣之聚而理亦賦於此
然是氣旣盡。
理却依元恁地
一物之理。
天地公共之理。
無分無間隔。
譬如數器貯水。
方圓大小
隨器自爲一水
打破這器。
渾同只是一箇水。
初無間斷隔閡耳。
魂魄
朱子黃氏之說。
果有不同
然理與氣對看。
却是分曉
今當以此定論
勉齋自爲一義。
義理無竆
離看合看。
無非道理
不必主一而廢二。
勉齋終始有看不破處。
如但言氣
大易何以精氣爲物。
此數句。
未達其意。
當徐思之耳。
數說
且依問答去。
素無勘覈之工。
又此昏憒
摸索爲說。
必不中理
一覽之餘。
更許反復
不有益于我。
有益高明
來書末段性命理氣之論以下
說得甚好。
向者妄論。
亦只謂先下學而後上達
自是爲學次第如是耳。
非置而勿論全不講究之謂也。
下學密切用力
循序而進。
得寸吾寸。
得尺吾尺。
所謂性命理氣者。
源源呈露日用造次之間。
不待想象揣摸之勞矣。
王陸竊笑之喩。
朱子口耳之戒。
此皆切至之論。
然愚恐此亦隨世救弊之道。
自有
古今之異。
朱先生爲救陸學之弊。
講明道理
極於精詳
諸生往往繳繞文義
專事口耳。
故去短集長。
指示本體
以趨於大中至正之道。
今此學絶講。
世無宗師
間有一二窺繙於簡編之餘者。
只是糟粕耳。
皮膚耳。
遽以口耳爲戒而欲專爲存心養性之功。
則不幾於徑約而流於陋乎。
故爲今之計。
當以竆理居敬門戶
交修進爲節度
眞實體認而不流於泛濫
篤實履踐而猶恐其間斷。
使明誠兩進
敬義偕立。
庶幾不戾兩翼兩輪之訓而無落一偏之弊矣。
雖然
此亦姑論其理耳。
來諭之意。
似若以牖世救弊之道。
見擬無狀懶廢之一凡夫
君子一言以爲知。
一言以爲不知。
賢者於是乎失於言矣。
象也少小失學
晩益頹廢
區區所聞師友者。
寖遠寖忘。
及此衰晩之日。
收拾舊聞
以供桑楡之景
思慮昏短。
不足以窺微奧之蘊。
筋骸弛解
不足以耐持守之苦。
俛首見正於人之不暇
而况有以諸人乎哉
來諭之言而不覺興言寤歎
未知高明何以見敎也。
公元1771年
趙聖紹(辛卯)
臨賁
惠書問。
種種感佩
第便使絶稀。
病懶作祟
闕焉未有以相謝。
乃蒙不較。
復惠長牋
詞采鉅麗
義理浩博
足認進學不倦之意。
顧象靖何人可與聞斯義哉。
仰感俯愧
未知所以對也。
市馬討行之意。
竟以風霾不成
深恨無分於攀晤。
疲弊道塗
不若杜門靜養之爲省事
安知天公不會事發邪。
象靖臂痛腰酸。
老形全具
時以書冊遮眼
只是霎時光景
始知古人辦得之工。
亦是大力量。
區區朽賤所敢跂而及耳。
柰何
前日鄙書。
只是隨問供對。
聊以備採擇耳。
足以有槪於盛度而過賜假借。
不惜牙頰乃爾
倘賢者不游辭以相戲。
區區妄發。
或有一言之幾邪。
天地萬物之說。
看得周詳
所謂具此兩段其意方足者。
正契鄙意
自信前日臆論不至大悖。
細檢來說。
亦有些未安。
雖係文句之失。
而此緊要處。
不容少差
來諭據其未發而知心之德。
卽其已發而知愛之理。
二句
似以愛之理爲仁之用。
夫愛固是用而其理卽是未發之仁。
不可以此三字全作已發看也。
蓋心之德。
以專言之仁而言。
愛之理。
偏言
仁而言。
皆是未發之體而未涉於用。
此義詳載語類大全諸書
可更檢看否。
知覺死生之論。
承已脫然無疑
虛心舍己之量。
使人懣然心服耳。
朱子未發亦要省察之說。
程子才思卽是已發者。
似若相戾
竊嘗思之。
未發固是寂然不動。
而亦不是溟涬無宰
必有提撕照管之功。
中庸戒愼恐懼
程子之敬而無失
是也
所謂省察
只是提撕照管異名
與存對言則有動靜之分。
單言則亦不害爲靜時工夫也。
有問致中是未動之前。
謂之戒懼
却是動了。
曰。
只是省一省。
略是箇敬模樣
据此所謂亦要省察者。
卽此省一省之意。
皆指夫未發時戒工夫而言。
與對存養言者
指意氣象自不同也。
朱子以只觀已發處爲未是。
程子却於已發之際觀之者
似若不同
然竊恐聖賢言語
自有抑揚進退之異。
程門問者。
以謂觀於四者未發之時。
靜時自有一般氣象
及至接物時又自別。
程子使之觀於已發之際。
朱子又恐因程子之訓而專就已發處用工
闕却未發時存養一段
故欲其動靜交養
存省
互修而不倚於一偏
蓋隨證投藥
自應如是
來諭固已得之。
語意太略。
故推廣爲說。
未知不悖尊意否。
不偏不倚過不及之訓。
見於中庸或問者。
大全諸書不同
中字之義。
程子以不偏爲言。
呂氏專以無過不及爲言
則固已通言於未發已發矣。
朱子南軒(見節三卷二十七板。
)及湖南諸公書。
兩言之。
或問分開兩義
不可相通
未知當何適從。
勉齋黃氏曰。
語類諸書集註異者。
當以集註爲正。
今二書出於一時往復之間。
而或問屢經修定
稱輕等重。
實與章句表裏
二說不可合一
則恐不能無從違之分耳。
來諭宛轉爲說。
極似精密
或問旣分屬未發已發。
故以不偏不倚
實爲無過不及本體
而無過不及
是乃無偏倚之所爲
是則一身有首尾之異。
一理有體用之分耳。
今倂言於一處而謂此乃彼之所爲而彼是所以能此。
豈不臲卼不安乎。
然則二書之合言者
蓋謂不偏不倚
實無過不及之可言。
而無過不及
未嘗有所偏倚也。
重言疊訓。
形容中字情狀
然未發之前
無過
及之可名。
則不不偏不倚之爲安。
已發之後
不能不偏於一事
則不若無過不及之爲穩。
故妄謂當以或問爲正。
未知盛意以爲如何
幸惠反復
務歸至當
所願望耳。
公元1774年
趙聖紹(甲午)
中庸不睹不聞之義。
朱子呂子約書。
極力攻破無聞目無睹之說。
而今之解中庸者。
往往拾取子約舊套
心竊疑其非本意
蓋嘗累年硏究
粗得影響
日用存養之工。
庶有實地可據
來諭分解
雖若少異於子約之病。
依舊睹聞外面聲色
恐非先生解經之義也。
蓋心具寂感。
理含動靜
方其寂而靜也
事物未接而思慮不萌。
泯然無聲形之驗。
睹聞所及
及其感而動也。
事物旣接而思慮始萌。
則跡雖微而幾已動。
他人所不睹不聞而己之所睹聞也。
然則不睹不聞。
正是就此心未發寂然無聲形處說。
非指外面聲色有無也。
朱子曰。
不睹不聞。
不是合眼掩耳
只是喜怒哀樂未發時。
萬事未萌芽。
自家便先戒恐懼
提起此心在這裏
有問不睹不聞與謹獨如何
曰。
獨字有箇形迹這裏可謹。
不聞不見
全然無形暗昧
不可得知
於此時便戒謹了。
據此數說
皆指喜怒未發。
萬事未萌
暗昧無形迹處。
爲不睹不聞。
曷嘗頃刻之間耳目不及如來諭之云乎
或問語類諸書
不啻分明
更加考究
如有未安。
卽許反復如何
是用工地頭。
不比閒慢文義
不可不早有歸決也。
體物不可遺之義。
子約之問。
朱子之答。
意脈各異。
不可混幷
而永樂諸儒妄加纂輯
前此泛看。
來諭得之
學之有益講論如此
深用忻濯。
鬼神之德。
無物不體
物之生死
皆體是而爲始終
子約乃謂非有體之者而後有是物。
則不見其體物不遺之妙。
朱子非是
恐或爲此也。
其曰無遺滲漏者。
子約之意。
蓋謂鬼神之德。
洋洋生活
無間晦明代謝
是無一物闕漏也。
朱子之非之者
乃謂此是物之不能遺乎鬼神
非謂鬼神之不遺乎物也。
不可二字
可知是以物言。
若作鬼神之不遺。
則閒却一可字矣。
洋洋生活
不間乎晦明代謝
泛言鬼神之德。
亦可宛轉爲說。
若以之解體物不遺之義。
正是倒說
了。
無遺滲漏之意。
同出一串
恐非經文正意也。
來諭所謂微有語病者。
未知何指。
幸更惠反復也。
趙聖紹
九月復書
承領多時
卽惟初寒
靜裏節宣佳相。
科聲逼人
一例奔忙
而乃關門淨掃
獨味衆人所不味。
必有所得而自樂者。
豈天所以玉成於汝邪。
中庸首章之義。
縷縷百言
可見硏索之勤。
然又多與鄙問不相對値
不得不畢其愚。
以聽可否之擇也。
蓋無見無聞
朱夫子所深斥呂子約者。
中庸分明說不睹不聞。
須是看得中庸不睹不聞。
子約所謂無見無聞者。
字同而指異。
不可相雜
朱先生明白說破
不啻星日
而特後之讀者未能察耳。
子約以外之無所見聞爲未發。
則天豈有此時節哉。
所以見斥於朱門也。
中庸之旨。
乃謂道有動靜
心有發未發。
動而發則有聲色之可睹聞
而方其靜而未發也。
思慮未萌
喜怒不動。
泯然無形色之可睹。
寂然無聲音之可聞。
睹聞二字
就未發時體段而言。
非謂外面聲色之接於耳
目者也。
故當此之時則外面見聞
愈益精明
而此裏面未發之體。
無所睹聞
此正戒愼恐懼用功之地。
不可毫髮之差也。
區區鄙論。
無以見信。
朱子說數段。
略用註解
以附于後。
幸賜更加反復
以究至當之歸。
千萬。
洋洋生活無間晦明代謝
來諭以爲近於弄精神
此則恐未然
鬼神者。
氣之靈也。
雖屈而至於盡。
畢竟良能所爲
晦而明明而復晦。
代而謝謝而復代。
未嘗不生活也。
子約以爲無間晦明代謝
則是鬼神之不遺乎物而不見物之不可遺之驗。
不是中庸之旨耳。
兒子偶占科名
榮溢是懼。
著了袈裟事更多。
又一可畏耳。
  別紙
朱子曰。
子約平生
還曾有耳無聞目無見時節云云
請更以心思耳聞目見三事
校之云云
子思只說喜怒哀樂
今却轉向見聞上去云云
(答呂子約見節要)
 子約蓋以中庸不睹不聞。
爲耳無聞目無見。
朱子力破其說。
以爲人自有生以後
爛熟睡著外。
無耳無聞目無見時節
子思只說
喜怒哀樂之未發。
爲不睹不聞。
而今轉向見聞上去
則與中庸之旨。
全無交涉矣。
此數段。
不必引。
先知子約之病。
然後中庸之旨可得。
於此引之。
君子戒愼乎其目之所不及見。
恐懼乎其耳之所不及聞。
瞭然心目之間。
常若見其不可離者。
若書之言防怨而曰不見是圖。
禮之言事親而曰聽於無聲視於無形
不待其徵於色發於然後有以用其力也。
(中庸戒懼或問)
 未發之際。
思慮未萌
泯然非有聲色之可驗。
耳目所不聞見
若如來諭所謂當此之時。
事物之接於前者
不及聞。
不及云云
則是朱先生所譏轉向見聞上去者矣。
書之不見
之無無形
蓋借引以喩未發之時性之體段渾然在中
無形聲之可見可聞。
於此而致其戒懼之工。
常若見其有不可離者。
及其喜怒哀樂之發。
則已徵於色而發於聲矣。
然則此不睹不聞四字
其可指事物之接於前而不及見聞爲言乎。
事物交接於前。
無時或息。
而吾之聰明
然不
亂。
曷嘗不及見聞時乎
道固無所不在
幽隱之間。
他人所不見而己所獨見
道固無時不然
細微之事。
他人所不聞而己所獨聞云云
(愼獨或問)
 幽隱之間。
細微之事。
卽心之發而幾纔動處。
上文所謂徵於色發於聲者也。
故有可睹而可聞。
若其未發之際。
兆眹不萌。
幾微不動。
寧有聲色之可睹而聞哉。
据此朱子之用睹聞字。
專指未發時裏面境界而言。
與子約之轉向事物見聞上去者。
不同矣。
不睹不聞。
不是合眼掩耳
只是喜怒哀樂未發。
萬事未萌芽。
自家便先戒恐懼
提起此心在這裏
問。
不睹不聞。
謹獨如何
曰。
獨字有箇形迹這裏可謹。
不聞不見
全然無形迹。
暗昧不可得知
只是此時便戒謹了。
(語類)
 喜怒未發。
萬事未萌
全然暗昧無形迹。
所以無可睹可聞。
至獨則幾已動而己旣知。
形迹已露而有睹聞之可言矣。
前書已引此二條
而來諭全不省記
故復此提起
略有疏釋。
以備致思之萬一。
未知又以爲如何
公元1781年
答權峻明(𤍿○辛丑)
前度書。
無便稽謝。
又復鄭重焉。
益重不敏之罪也。
仍審秋序
侍省履度神相
象靖一病支離
長年呻喟。
冒受恩命
無路承膺。
一再登程
輒以病歸。
分義全虧
自分得罪大倫
天庇。
纔承鐫遞之批。
私分粗安而餘悚猶未已也。
頃囑文字
略成草藳
而緣近日心緖惱撓。
未暇搜檢
從當脫藳呈上
以聽進退之命耳。
書中自訟之語。
足見日用檢之功。
顧此荒廢無以自列於偲切之數。
幸望著意提掇
毋負歲寒之期如何
存養之義。
提敎
足見玩索體驗之工。
區區所聞
孟子曰存其心養其性。
所以事天也。
存養二字所由出。
朱門有問存此心則性得其養。
存心外別有養性工夫也。
朱子曰是。
(不記全文
大意如此
)又牛山木章。
苟得其養而以操則存一句
爲養之之法。
中庸存養之道而以戒愼恐懼爲言
四字
操存之術也而養在其中
曷嘗兩箇工夫邪。
程子曰。
操之之道。
敬以直內而已
又曰。
將敬以直內涵養
是則一敬字爲操存涵養之工。
不可太分
析也。
老佛與吾儒不同
其所存而養者。
與我自別。
恐非或存或養之偏也。
幸更思之。
答權峻明
賢咸奉書而至。
謹審寒節起居狀。
后已隔旬。
不審餘經對時毖相否。
象靖身病兒虞。
一味惱撓。
所幸伏天恩
得脫羈絆
山叟野老
隨分飮啄
未覺疾病之在躳也。
行文字。
不敢一向秘隱
謹此拜上
識未到詞不達
無以摸狀德媺之萬一。
覽觀之餘。
指摘瑕釁
得以補綴塗摖。
所望幸也。
存養之說。
鄙見何足以有槪於高明
翻改舊見。
無所吝執。
其樂聞勇遷之志。
令人歎服
存養二字
朱先生說。
通貫動靜
不專屬靜邊
此亦當更垂商量也。
明命明德之義。
適此病憊客撓。
未暇鋪排
已與聖臣極力講討不能合。
必是鄙見固滯
其歸當仔細仰達。
幸更許反復
千萬。
公元1768年
答李士吉(世迪○戊子)
俯詢疑節。
象非習於禮者。
何足以對是問。
抑嘗聞之。
與其易也寧戚
小小儀度之末。
不盡合於古。
家間見行已久則有難一一追改
或害於義理而不可放過
則亦當據禮而謹改之
朱先生所謂自家若改得是。
祖先以爲是者。
正論此也。
客行酒。
律以程氏之訓。
禮意甚嚴。
近世人家寖成流俗
自家亦坐在裏許矣。
何能爲他人謀哉。
鶴峯先生有問老先生而答以其說甚長。
不敢輒云。
再問而再不答。
夫以程子之訓。
其嚴如是
先生鄭重而不言者
豈以古今異宜不可容易通變邪。
先生所不言。
今何敢妄有云云
然嘗考曾子問註虞不致爵。
小祥旅酬
大祥無筭爵彌吉。
自虞以前
哀遑罔極
未暇賓主獻酬之禮。
自練而祥。
則哀漸殺而禮彌吉。
故始略有酬酢之節而亦不敢遽用純吉之禮也。
今於練祥之日。
使服盡疎族爲主行一獻之禮。
固或有據。
至於時則不可行明甚。
時俗不計
間有斷然之者羣疑衆笑。
以爲怪。
不知當何以處此而可以無違於禮而不大駭於俗邪。
恐遇此者
當視自家力量勝如何而爲從違。
難以立定一法勸止人也。
感下詢之意。
摸索爲說。
深覺僭猥。
幸覽訖秘之。
勿爲外人云也。
公元1780年
答李士吉(庚子)
俯詢祥事之疑。
區區素昧於禮。
况此疑文變節。
何敢輕易論量
以犯汰哉之譏哉。
事同一家
不敢有問無對
禮同宮之喪。
臣妾必葬而後祭。
祥練是向吉之祭。
尸柩至凶。
不可行祭云云
哀家所處
掩壙成墳而不題主行虞。
不成葬禮
哀示殷奠行祭有礙情理者。
直是出於眞情
然祥禮退行
亦甚重難
或別有事故
展轉延拕。
未可知。
今旣權葬原野
無同宮之礙。
本日祥事
姑無大害否。
先生文藳中有論此事云。
今人葬不及期
緣此而致前喪祥練漸退。
可悶云云
(不記全文
蓋謂同宮之喪。
廢前喪祥練也。
)亦或可爲旁照一端邪。
幸廣詢于禮家。
毋以鄙說可據也。
公元1755年
柳秀夫(𪶙乙亥)
歸便致書。
謹審寒程返面如宜。
調履毖重
慰浣叵量。
象靖一味龜縮
無可溷。
武矦書。
不欲借去。
本末緩急之序。
誠如所諭。
然朱蔡兩先生
亦嘗留意六十四陣
以此爲馬肝哉。
呵呵
李學甫尋問未晩
此人亦必樂與之相從
矣。
賢從往留漆溪。
不患賢師友。
極慰所望
餘冀侍學珍勉。
公元1781年
李日昇(鎭東○辛丑)
秋事且盡。
寒中人。
遠惟棣牀靜頤。
履用毖相。
象靖一病支離
尙欠蘇健。
家裏憂虞多端
事惱撓。
况味無足言者
所有職名
幸蒙恩遞。
得與山氓野老
隨分飮啄
感戴天日
死亦無所恨矣。
東追享之議。
自是先輩定之論。
百年響寢之餘。
復重發。
事若有不偶然者。
畢竟又復蹭蹬
天下苦難如意
近聞又有一段議論
不合追享易東
傳播遠邇
間亦有和之者。
是則區區意慮所及也。
大抵此論始發於柳拙齋
而李開谷金風雷諸公
聯名發書
李觀瀾,裴楡巖諸公
又發諸言議歌詠之間。
斯固一路之公誦。
京鄕之通議
緣事故。
尙爾遷就
斯文缺典
而今乃忽有此異論。
非所望於僉君子也。
張子曰。
孟子善用易。
邵子亦曰孟子易之用。
七篇之書。
曷嘗一易字而猶云云者。
孟子言行運用
得乎大易吉凶消長之道。
進退存亡之義。
是乃所謂善易
者不言易
而非如揚雄太玄
王通中說
擬議粗迹也。
金先生聞禮家庭
私淑陶山
沈潛經籍
硏究體驗
問學之功。
淵源之漸。
可按覆於狀碣挽誄諸作
而至其出處之正。
樹立之卓。
有以棟樑宇宙
砥柱頹波
則實與古者伯夷子陵之倫。
異世同歸矣。
易乾之文言曰。
遯世无悶
不見是而无悶
確乎不可拔。
否之。
象曰。
儉德辟難
不可榮以祿。
困之象曰。
致命遂志
大過之象曰。
獨立不懼。
先生持斧彤庭
視死如歸
卽其有得易之道者
金先生蹈義成仁
至死不變
殊塗一致
孰謂先生不閑於易乎。
如其說。
太玄中說
可擬於易。
孟子不善於用易也。
一時悠悠之論。
初無加損先生本分
輾轉流播
以自陷於輕議前輩之科。
則亦非小故也。
病中聞此。
仰屋竊歎。
私布座下
未知盛意以爲如何
公元1765年
高淸叔(宇健○乙酉)
近日有何工夫
幸須著實讀書
多識古人嘉言善行
則自有勉慕企及之意。
過時失學又及今不勉。
則雖有嘐然之志而無實可據
朝意解力弛。
無以大遠庸人矣。
道塗阻遠
不得源源追逐
幸從順之老兄
一兩經子
得義蹊徑
意味漸深。
自有進進而不已矣
惟幾學履萬重
公元1767年
答裴絅如(是袗○丁亥)
正月半後書。
承讀已久。
病懶之故。
尙稽修復
深用耿恨。
春日已闌。
不審靜履啓處何似
遠惟日用養之工。
有日進而不已者。
恨不得與聞緖論之一二也。
至於隔靴漏器之喩。
高明未必然
正是道得此間光景耳。
自救不暇
何足以爲人謀
竊嘗得其藥而未能服。
聊爲左右之獻。
須將孟大學中庸
寬著意思。
少作課程
諷誦玩味
優游厭飫
使義理意味
犂然有契於心。
見解透徹而爬靴之病自去。
精神了晢而盛漏之患自亡。
先難而後獲。
何有於計較利害
隨事而觀理。
何患表裏受病
仍須積累歲月
悠久不輟
前頭必有好消息而大快活事。
區區所敢與聞哉。
新川徐兄。
見過
豈弟博識
令人愛敬
聞與之分厚。
交相資益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