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自动笺注)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序
  
東籬金公遺卷
晉陶淵明
投紱賦歸
隱居自放
寓興采菊終身
其淸風遠韻。
翛然出於塵表
然使淵明取其落英之餐。
秋色之佳。
以供一時之娛。
則亦祇爲景物役耳。
烏足以爲高哉
淵明晉室遺老
寄奴之世。
不堪故國離之感。
百草萎死之中。
忽見淩霜睨寒之姿。
氣感神會
託其歲寒心事
卽其事甚悲而其意甚遠矣。
近世東籬先生金公
天資高爽
氣度宏闊
傑然一代偉人
從遊鶴厓,寒旅諸賢。
得聞君子行己之方。
平生酷慕淵明爲人
發於咨嗟歌詠之餘。
蓋其貧同。
嗜酒同。
其好吟詩同。
氣類之感。
自有千載而朝暮遇者與。
公少負湖海之氣。
排雲而伸大賢之冤。
草疏而斥柄臣之奸。
淸名直道
若將進爲於世而低佪簿書朱墨之間。
見於施措者。
僅能起廢穌殘。
淸白奸猾而已
及倦而歸焉。
彝倫斁而天地閉矣。
杜門掃机。
詩酒自娛
泊然無復當世之志。
其所
居之堂室庭門曰。
消憂南牕眄柯常關。
短籬之東。
植菊數叢。
遂取以自號。
龜山一洞
宛然柴桑景色
公旣自爲記以道其詳。
然公豈取於物色之偶似者而以自標哉。
淵明革命之運。
而公明夷之艱。
淵明二姓之事。
而公三綱之淪。
事異而志同
迹殊而義近。
幽憂感憤之思。
蓋有曠百世相符者。
籬下燦燦之英。
有以寓其情而遂其高
周先生嘗曰。
之愛。
陶後無聞焉。
蓋傷其無繼之者
孰知千歲之後乃得於偏荒之季。
使淵明可作
亦必辴然而笑其知己也。
於乎欷矣。
公爲詩。
不事雕飾
興趣超然
庶幾淵明法門者。
而文亦理順辭達
絶無世俗藻繪態。
來孫槃氏收拾故藏。
如干篇。
俾象靖纂次而敍其顚。
自惟晩生不足以堪是寄。
竊嘗慕公之風而願爲執鞭
遂道其所感於心者以歸之。
百拙庵柳公遺卷序(庚子)
人受天地正氣以生。
其體固至剛至大。
然拘於氣稟物欲之累而不知所以養之
則欿然自小無以全其本然之量矣。
孟子曰。
我善養
浩然之氣
苟得其養。
內省不疚
自反常直而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能屈
是豈襲取外鑠而可幸以得哉。
近世百拙公先生。
剛毅之資而加篤實之學。
四子入德之門而終身用力焉。
語學者曰。
人當敬守其志而不可不致養其氣。
學者苟欲持其志而養其氣。
於敬二字上用功。
噫。
以持志。
直以養氣
本末相資
內外交養
胷中所存常浩然而不餒。
以故見於行者
孝友著於家庭
信義孚於朋友
敎化行於門弟
而當斯文顯晦之幾。
倡率多士
排雲叫闔之擧。
辭嚴義正
有以回天意而不知一時威勢之爲可畏
及其羣誹衆妒。
遭削名付籤之辱。
杜門靜掃
篤志勔學。
怡然有以自樂而不知貧賤阨困之爲可苦。
跡其平生守身應物之道。
庶幾乎持志養氣有得於孟氏之訓者矣。
公之學。
旣本諸四子
而晩而好洛建之書。
潛思默誦
有程課。
方且自視歉然
百拙名庵。
謙愼廉勤五字座隅
俛焉日有孶孶
不知年數不足
使其垂紳正笏。
以展其所蘊。
學道愛人之效。
養達施之業。
有以過於人者。
而乃斂而不施
虛老草澤之間。
是固爲世道之憾。
然動忍增益之功。
有得憂患困苦之中。
而其硏索之工益專。
養之力益固而蛾子時述之業益廣。
則是天之所以玉成於公也。
而又何恨哉。
平生著述甚尠。
今得於收拾爛脫之餘者僅若干篇。
詞致典雅
眞有德之言。
詩亦冲澹悠遠
類其爲人
其來孫某間以示象靖。
責以弁卷首者。
眇然後生
未及灑掃當日
何敢妄有摸擬
陷於不韙之罪。
竊念高祖與公游而懽。
書札輓詩俱在集中
捧玩愴慕。
不敢一言
謹以平昔所感於心者爲說。
以塞慈孫之請。
且以寓高山景行之思云爾
訥翁李公遺卷後序(戊戌)
文章與世爲高下
古之人有是語。
然亦大略時世之有升降耳。
夫文者氣也而氣無古今
迫於人事之感而有屈消息不齊
然其本體純一者。
未嘗亡也。
間或値焉而賦於人。
則今之人。
卽古之人也。
而今之文。
不得爲古之文乎。
韓子起衰八代
歐陽氏之力變而
至於古。
以其一氣之可推耳。
不然
是豈人力所能變移哉。
近世訥翁先生李公。
氣厚而才高。
自少用力文辭
本諸六經
以立其基。
參之左,國,莊,馬,屈,宋之書。
以博其趣積之厚。
故其發之大得之深。
故其用之裕。
長篇短章幽銘顯詩與夫見於酬酢吟弄之餘者。
蒼鬱而奇健。
渾雄紆餘
軌則森然不犯斧鑿
氣味窅然而不騖於險棘
源流於商周之灝噩浸淫兩漢風旨
至其感慨壹鬱頓挫抑揚
則又馳騁變風離騷逸響
所謂間値其氣之純一而發之爲文詞者歟。
雖然
豈獨文詞之古而已哉。
公之德器深而厚。
宇量宏以遠。
宅心忠信
制行和易
倫理重名敎。
貴義賤利。
好善容惡。
疏糲繼而顔色敷腴
橫逆來加而喜怒不形
引誘後進
慨然有意三代之敎。
放懷山水
一切榮辱利害不入於心。
之而其貌古。
之而言議古。
其中而其心事古。
所謂今人與居。
古人與稽者。
文章之古。
特其緖餘之見於外者耳。
公旣不以言貌心事古者自居
而世之論公者。
徒見其文章之古而悅之
不知公之古者在於文章之外也。
孔子曰。
有德者有言
韓子曰。
膏之沃者其光燁。
仁義之人。
其言藹如也。
不信矣乎
公平生所著甚富。
中遇火多散佚
公旣沒而門生子弟收輯若干卷。
間以示象靖。
一言以識其卷末
象靖以鄕里後生
亦嘗一再登門
一言之惠矣。
顧識淺詞萎。
不足摸擬其萬一。
何敢執筆爲玆事役
拜而辭者三焉。
而其責益勤。
不揆僭妄
聊以平日竊識於心者爲說。
使世之讀是卷者。
無徒其外之文而知有所謂尊足者存焉爾
於乎欷矣。
龍岡黃公遺集後序
也者
天理節文散之爲三千三百。
其數固可陳而其義則精深隱奧
未可以易知也。
漢儒註疏以來
言禮之家率多繳繞於儀章度數之末而或昧於其義。
則特一祝史之事耳。
有宋程朱氏之作然後質文具而數義備。
卓然有以合乎先王之意。
自是以來
學者往往知徒數之不足尙而有志於求其義。
然能自達者或鮮矣。
東方素稱禮義之邦。
儒賢輩出
講明
宋之禮。
賁飾一代典章
以故承學之士世不乏人
而其微奧而難知者
非人人之所能測。
逮夫賢澤漸遠。
才識有限
區區儀度之間。
無以自盡
况其進於此者而可易言乎哉
龍岡處士昌原黃公
聰明博識
旣而南岳法泉之門。
得聞君子爲學之方。
而尤用功於禮。
儀禮戴記宋儒諸家
以及東方老先生之說。
廣求博采
爬梳剔抉
以挈其三千三百之數。
究極其義之所以然者。
亦有衆說交互羣疑棼亂
則旁攷博證。
以求其會通而折其衷。
雖在師門旨訣。
有疑於心則不十反之勤。
必得其安而後已焉。
自夫庠序閭巷
以及知舊交游之間。
凡有文變節。
皆得公之一言以爲決。
釐然合乎人情而當乎天理
卽其答問書諸篇。
可以得其用功之深。
繳繞儀度之末者所可擬論也。
夷考飭身治家之節。
言行有則
起居有度
事親奉祭賓待友之間。
盡其誠孝和敬之實。
不以疾病竆約而有所忽焉
楊子所謂非苟知之。
允蹈之者
其殆公之謂乎。
公旣沒而喪難之餘。
不克收拾遺文
只有詩文雜著答問
錄幷若干卷。
外孫南君龍燮極意搜輯
繕寫訖。
公族孫上庠羽漢之狀。
問序於海左丁學士
以象靖亦與聞次輯之義。
一言以紀其本末
象靖自惟幼時
嘗一瞻公儀刑而蒙無識知。
不得有所叩問請業也。
今人遷變
益切俛仰悼歎之私。
今日之請。
義不敢辭
遂略識于卷後。
使讀是集者。
知公用力於禮者有異於世俗之學云爾
月澗李先生文集
退陶老先生表章朱書
嘉惠後學
四子階梯
吾道準的
而世之承學之士率多繳繞章句訓詁之末。
不能自達於道。
則是豈當日辛勤采輯之意哉。
西厓柳先生蚤游陶山
得受淵源之傳。
月澗李先生與其弟蒼石先生
俱登柳先生之門。
柳先生蓋嘗以朱書先生
屬意深遠矣。
先生之學。
專用於是書。
沈潛玩索
體驗履踐
悅之芻豢
味之若菽粟
嘗彙分類別。
各爲一冊。
要訣切要之編。
一壺懼塞讀法之書。
手寫成帙。
心惟口誦
佩服動靜語默之間。
周旋應接酬酢之際。
俛焉日有孶孶
年九十有餘而無一日不學
亦無一事而非學者
衛武公懿戒之詩。
古今稱爲好學
先生異世同歸矣。
眞積久之後。
深造自得之餘。
德器渾成而面睟背盎。
氣象端凝而色溫言
覿德而心自醉。
望門而吝已釋。
修於家則事親盡其孝。
友弟極其愛。
祀祭致其誠。
發於施措臨民而盡恤愛之政。
居鄕而務導養之方。
見於朋友書疏間者
莫非格君心恢公道朋黨民困
懇懇爲國經遠之務而不爲目前苟安之圖。
使其垂紳正笏。
與愚,蒼諸賢。
騈肩朝端
所以協贊洪謨
賁飾王猷
助成一代治化
先生之所蓄積
而乃抱道不試
自疏山野寂寞之濱。
肆力於潛晦養之功。
力之專故其積之厚。
資之深故其發之遠。
不言之敎。
闇然之章。
藹被於遠邇
一路士子之所矜式
絜長校短。
先生不肯以彼而易此也較然矣。
先生不喜著述
只有詩文若干卷。
氣溫
其味淡而不厭
其詞平易切近而自有無竆之趣。
信乎孔子所謂有德之言。
而韓氏所稱仁義之人者也。
先生孫知縣公增祿
付諸剞劂
以壽其傳。
來孫禧遠堯福氏。
家傳一通幷與所編年譜。
授象靖俾有以撰次勘校而仍責其弁卷首者。
自惟晩生末學
無所識知
何敢妄有紀述
貽累前賢傳世之文哉。
辭之甚固而其請之益彊。
則又自惟區區蒙陋先生之書而竊有所感發
猥以荒蕪之辭。
少寓執鞭之慕。
亦心之所願欲者。
不敢終辭。
輒爲之說如此
觀者恕其僭妄之罪則亦幸矣。
孫靖平公遺事
昌黎韓氏。
以序送楊司業巨源而引二疏事。
較其車馬衆寡
畫詩之有無
未足深知二疏心事也。
二疏之言曰。
知止不辱
知足不殆
不去懼有後悔。
是見太子憒憒先幾色擧。
以避他日蕭傅之禍。
巨源年老引退
以自樂於晩景耳。
二疏之匹哉。
高麗平孫公
以五朝元老。
協贊廟謨
三重佐理之勳。
引年丐骸。
歸老一直山水
未幾紅巾之亂作。
五廟蒙塵
鑾輿播越
在廷諸臣。
方且疲於羈靮之勞。
而公幅巾藜杖
婆娑偃息
超然風飆之外。
吾祖牧隱贈以詩曰。
在朝廷淸。
公去聞兵
腥。
是則公之去也。
豈獨年至哉。
求諸簡策
直與二疏同其傳。
巨源不論也。
玄陵南狩
迎拜馬首
及其返御而亟修奔慰之禮。
玄陵嘉歎
親寫其影。
錫杖以侈其歸。
是又二疏之所未有也。
詎不偉矣哉
一直人士與其裔孫
有以俎豆畏壘
而顧尼於邦制則樹碑以表其遺墟
采輯麗史邑志贐章與夫曲江公所遺事諸公所爲碑銘
合成一冊。
粗以見公之始終
而立言議
履歷勳業
無得以詳焉。
是爲可慨已。
然其謝事高退之風。
儉德辟難之節。
亦可於此而得其大略云爾
嘯皋朴先生續集
我朝穆陵之世。
治化郅隆
羣喆騈肩
如盧蘇齋奇高峯,具柏潭諸公
德行文章
冠冕一世
而嘯皋朴公先生
亦其一也。
先生風儀峻整
宇量恢宏
敏妙超絶之資。
淬琢種績之功。
釋褐立朝
歷踐華貫
皆極一時之選
直言正色
不肯毁方瓦合
不能久於朝而低佪於海邑朱墨之間。
使學道愛人之化專而不能咸及。
其解而歸田
四方之志已倦矣。
俯仰
書。
訓誨後進
以淑諸一方
暇則優游泉石
嘯詠娛賞。
泊然無意於世。
愛君憂國之思。
往往發於應酬之際。
於是人知先生不果忘世也。
先生蚤登陶山之門。
捧書質疑
蒙師席之印可
用力於易論語
硏精覃思
究極微奧。
所著有孔心法綱目心法儀禮講錄。
至如星曆籌數之法。
亦皆精透妙悟
極其趣。
非其資質高硏索之
豈能盡其博而造其奧哉。
嗟夫
天之生先生
固將以有意於斯世。
而旣不能展布所蘊以賁飾皇猷
心法諸書湮滅不傳於世。
雖欲泝求其造詣淵源之實而不可得。
豈非後學不盡之憾哉。
雖然
游先生之門如金柏巖,金勿巖,李省吾,任龍潭金苟全諸公
得以傳受旨訣。
倡導後進
遺風餘敎藹然被於一邦
歷數百年不泯
先生之道。
不可不傳於世而不恨於當日抱道而未試也。
先生著詩若干卷。
已見行於世。
散佚不傳者亦多。
先生之至者也。
然皆精神咳唾之所寓。
至如十漸疏。
責難防微惓惓盡忠之誠。
可爲百代帝王至戒
不可以莫之傳也。
先生後孫
希天時龍
屬象靖以勘校而俾弁諸卷端
自顧眇然後生
無所識知
何敢僭易犯手
以自陷於不韙之罪。
顧其請益勤。
則以先輩所爲狀銘爲按据
而竊附所感於心者。
以寓平生執鞭慕云
鶴峯先生續集
退陶老先生倡明絶學
以啓斯道之傳。
一時及門之士。
與被成德達材之化。
鶴峯金先生
蚤歲聞道
蒙師門之奬詡。
卒得其淵源授受之旨。
單傳密付之意。
蓋有諸子所不與聞者也。
先生英特之資。
刻厲之功。
主敬存心精義致用
剛健篤實
有日進而未已者。
正色朝端則百僚爲之震肅
銜命海外異類不信服。
及其狂冦搶攘受任危難之際。
激厲義旅
沮遏凶鋒
以基國家中興之業。
勞悴成疾。
中道沒世
固邦運所係。
然跡其推所學以施用
大義殉國
則眞所謂明體適用之學。
守死善道之勇而不負師門所期許者也。
孟子曰。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爲氣也塞于天地之間而配義與道。
先生者。
其殆有得於孟氏之道者歟。
先生未及論著
有詩文若干卷已鋟行於世。
而其未傳者尙多。
孫柱國有意續編
且將收拾散佚
未就而不幸死矣。
今年春。
後孫崇默,柱雲,龍燦等相與極意纂成
旣又得辛未疏於爛藳。
釐爲四篇
又有附錄一篇
方與四五章甫。
反復勘整。
付諸剞劂
以補元集之缺。
嗟夫
先生以孤忠直道。
進旣不能展布於世。
退又未及隱求靜養以極晩暮飽飫之功。
爲後不盡之憾。
然魯陵有疏而揭君臣大倫
師門有傳而明道學宗統
言行有箚錄而審視記善言德行。
直與魯論朱語
同其功用千載
則其闡明彝敎羽翼斯文之效。
豈不彰明較著哉。
附以老先生屛銘。
以見其傳付淵源之實。
後之人善讀而有得焉。
其必有心神契
無異攝齊登門而親聆其音旨者矣。
日本學士國興書。
足以先生威德能使異類追感於數百載之後
謹依元集宗陳例。
附見末端云。
旣成
諸君以象靖亦與聞次輯之意。
一言以弁其卷首
自惟藐然晩出
無所識知
何敢屬辭比事輕犯不韙之罪。
顧其請益勤。
則略敍其顚委
仍竊附所感於心者如此
後學韓山李象靖
謹序。
西溪金公逸稿
君子之學。
篤行自得之爲貴。
然必從師親友
以廣其觀傚刮磨之益。
然後見聞博而理義明。
成就德器
非如關門獨學媛姝以自悅者之寡陋而難成也。
我朝明宣之際。
治化隆洽
儒賢輩出
大嶺以南
鬱然號爲鄒魯之邦
當是時。
退陶先生倡道太白之陽。
南冥先生養德方丈之下。
時英儁之士游學兩門
相與淬勵道學
淑善其身者。
騈肩而立矣。
西溪金公先生
溫厚之資。
篤實之學。
早從吳德溪,黃錦溪
洙泗建之旨。
旣而
南冥山海
退而與東岡寒岡
講磨道義
相資益。
晩而游安禮之間。
趙月川,金雪月琴惺齋諸公
優游唱和
泝求陶山遺訣。
薰陶德性
以故孝友修於家。
孚尹達於人。
處鄕則約己守義
接物遠利樂善
默行躳修。
闇然日章之實。
雖其天資媺用力之深。
有得賢師良友之際者。
不可誣矣。
孔子子賤曰。
君子若人
魯無君子者。
斯焉取斯。
若公者。
豈非所謂君子人者歟。
不喜著述
只有詩札若干篇。
僅存爛脫之餘。
辭氣溫雅
藹乎有德之言也。
聞孫東曄。
嘗以家牒象靖
責以紀德之狀。
旣又以逸稿象靖
復責以弁首之文。
顧病未能卽應而東曄氏不幸圽矣。
其弟東翊。
與其從子達秋。
相繼而申其命曰。
先兄叔父臨沒諄諄託以玆事。
不可食其言。
象靖不敢終辭。
謹最其所成德之實而附以所感於心者。
使之歸報于東曄氏之墓云。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四十四
 記
  
報本齋記(癸酉)
人之有是身。
得之其先祖。
代序雖遠而其一氣之感則未嘗或息也。
是以先王爲報本之禮。
以伸孝子慈孫反始追遠之誠。
此民衷之固有天理不容以已者也。
雖然
位有貴賤禮異隆殺
大夫以下
不過四代
所以節之於禮而歸之中也。
然亦有深功厚德
覆露無竆
子孫追思遠慕。
未可以遽已。
則禮有所謂不遷之宗是也始基之祖與焉。
是殆指夫
生民得姓之祖而言。
然逮在中而或遷居定業
安置子孫懿德深仁。
足以垂裕久長
則思所以崇報事之道者
豈有限極哉。
南中士大夫有爲不遷之制而禮家未之或非焉者。
然亦不敢安故室。
以犯五世之僭而奉以別廟
疏數有節
所謂無於禮者之禮也而亦不可不謂之中也。
達城之漆溪。
隱君子崔君汝浩。
象靖遊而善。
一日泫然而請曰。
興源先祖臺巖公。
媺德醇行。
旣有聞於當世
方孝廟在瀋。
有薦除師傅未可以追行。
則入八公深山畢世焉。
子孫蓋久而不能忘也。
先君子有意營立別廟
寢疾以是諸子
諸子等泣而受其托矣。
旣孤而免於喪。
立廟而祧焉。
又後十數年而庖舍齋宇次第而成。
八月己酉
祇修歲事
庶幾藉手而拜于先君之廟。
然此禮之變也。
不可以無說。
庸以累吾子
象靖起而復曰。
善哉
子之爲禮也。
變而不失其正者矣。
夫以臺巖公之厚德懿節
足以廟饗百世
而漆溪一曲
公實始基之矣。
其食於玆土而享有子孫之奉。
亦禮之所宜許。
處士丁寧
顧命焉。
則子繼而成其志也。
亦可謂孝子用心矣。
子之祭而盡其誠。
齊而盡其敬。
以致力於奉先者。
朋友之勉戒無所加焉。
以是諸宗族而施于子孫
使入此室者。
皆以子之心爲心。
所以篤嗣慶於方來者。
亦無竆焉耳矣。
象靖異時家間亦欲議是事
不孝誠淺。
無以底于成也。
又何能爲吾子役。
第記其禮之所以變者。
以詔夫後之登此堂者而使毋惑焉。
漏窩記(庚辰)
內兄安陵李公近中甫
僦居聞韶縣之東郭
爲屋凡數間而被以
望之蓋蕭然
而每夏秋之交。
潦雨時至敗草腐椽壞漏而無乾處。
處之猶晏如也。
嘗自喟曰。
賦性疎漏不周於世。
老而不成一名
名姓漏於仕籍
天地之一漏氓也。
所居室又厄於漏。
是天以漏餉我也而安所逃焉。
遂以名其室曰漏窩。
象靖以爲之記。
余惟世之人。
率多取夫嘉名異號。
侈然自夸
而漏也者人爲匪德。
在屋爲不祥
將亟去之不暇而欲甘心焉。
好惡不幾與人異歟。
則余未得所以公言也。
雖然
古人或以其
所病與其物之醜者而用以寓戒焉。
聱叟放翁愚溪迂齋之屬。
可勝數。
則公之爲是扁也。
其殆因屋之漏而思有以自治也歟
名漏於仕籍與屋之漏於雨。
公旣處之而安矣。
無事朋友之勉戒。
而惟引而進之。
以治其疎漏之性。
有古人之言與事。
顧公之自擇如何耳。
杜工部因牀牀屋漏而思庇天下寒士
志亦大矣
廣廈千萬間之句。
近於詩人滑稽不適實用
烏足尙哉。
國初有身相位
持傘而避漏者而其傳曰。
常以濟物爲心。
好施與於人。
若是者。
見於實用而或未能本之於心。
則亦未得爲至也。
在詩之懿曰。
相在爾室。
不愧屋漏
戒懼睹聞之前
省愼隱微之際。
察理明而無滲漏之失。
責己周而絶罅漏之隙。
積而至於極。
中和位育之功。
不外乎是焉。
又豈與夫架漏而度也者
同日語哉。
公之先君子
以是世守而講明焉。
公固耳稔之矣而今老矣。
四方之志且倦。
以是詒其孫子
有以嗣守前烈
其視於漏盡而夜行者
不其遠歟。
而余以無能之辭。
聖人單傳密付之旨。
其不
見譏以太漏洩天機也歟
謙巖亭記(丁丑)
亭在河回之立巖上
謙菴柳先生之所燕處而用以自號者也
永嘉稱多名山水。
東南奇偉秀絶之地。
河流一帶爲之最。
緣河數百里
明潭脩瀨。
奇巖異麓。
往往錯置星列
而河回一曲爲之首。
河回下上凌波達觀之臺。
玉淵翔鳳遠志之舍。
與夫桃花萬松洲諸勝。
靈眞絶特
望若神仙異境而惟斯亭爲尤美。
夫以河回擅永嘉之勝而斯亭又獨專河回之美。
明沙玉礫之浩瀰。
蒼崖綠水悄蒨演迤
與夫煙雲杳藹樹木晻翳朝暮而異趣者。
寓目而盡取諸庭戶跬步之間。
其所有不旣富且多矣。
而亭處兩巖之間。
谽谺奧衍
宅幽而勢阻。
循河而過者睨而視之
隱見出沒於巓厓蔓薈之間而往往不知有亭焉。
蓋有而若無。
內富而外儉。
近於謙之義也。
先生之處是亭也。
振衣陟岡
倚筇而弄源。
琮琤於耳而璀璨於目者。
無非所以體仁風詠之趣者。
天地謙之道。
山川損益之妙。
默然神會造次顧眄之頃
矣。
及其興極而返。
一室虛明
左右圖書
萬象一理
太極方寸
學已成矣而猶不及
道已明矣而如未之見。
自他視之
巍然尊且光矣。
先生方欿然自小
俛焉日有孶孶而且以是終身焉。
易謙之象曰。
謙謙君子
卑以自牧
先生實有之焉。
然則是亭也固得先生
以著其勝。
先生因是亭而助其游泳發舒之趣。
然乃先生之樂則超然山水之外而初不以是亭爲加損也。
先生西厓季先生
從遊退陶夫子之門。
蓋得其心傳之妙而受是扁揭諸楣。
相與博約於斯淵之間。
使烟霞雲物之區。
鬱然仁義道德之鄕。
而與古者龍門武夷
幷媺於千載
豈不山水之幸也與
亭久而圮。
大賢心畫
亦逸而不傳
使遺芬賸馥
日就湮沒
而過者爲之躕躇悽愴
嗣孫某某慨然有以新之
歷幾歲而成。
用心則已勤矣。
以是而欲嗣守先生之緖則或未也。
夫得先生之心而後可以山水而知先生之學。
然後可以稱斯亭。
觀瀾而悟夫道。
仰山而興於仁。
吾體若虛之量。
臺吾陟以自卑之序。
然後先生
公元1757年
所以樂者庶幾其萬一焉。
登玆堂而睹是扁者。
可不所以自修而比於先生之觀乎哉
象靖蓋慕先生之風而願學焉者。
得以荒蕪之辭。
托名其間
豈不後學之幸也與
歲丁丑七月旣望
韓山李象靖
謹記
潭巖金公遺墟碑閣記
東京黨錮諸賢。
激濁揚淸
殺身殉國
其高偉節
可謂壁立萬仞矣。
尙論之士往往惜其不度時義而以郭有道徐孺子之倫。
庶幾焉。
何哉。
蓋如矢之直。
固遜於卷懷君子
過涉之無咎。
不若介石之貞而吉
夫子所以逸民作者之徒。
屢稱而亟許之。
衰世之感深矣。
我朝宣陵之際。
人文休明
衆賢彙征
當是時。
有若潭巖金公先生
一時名流
周旋庠序
小學鄕約
將欲禔躳以施諸人
而喬桐初載
駭機潛伏矣。
在朝諸公
方且忘身殫力
所以維持匡救之道。
先生獨炳幾遐蹈
妻子隱居于永嘉之九潭
未幾而戊甲之禍作矣。
一時騈肩同志之賢。
芟夷虀粉
靡有孑遺
先生方與樵叟野老
忘形山岨水曲
超然黨禍
完人
匪躳之節。
保身之哲。
亦各隨其所遇而行其志耳。
未可以遽置軒輊
折衷夫子之論。
先生其殆逸民作者之倫而不亦貞吉君子哉。
先生沒且二百年。
遺墟敗礎。
蕪沒於荒田野草。
過而覽者爲之躕躇悽愴
九世孫光鉉氏諗諸宗曰。
先祖有美而不傳
子孫之責也。
卽請銘於徵士訥翁李公。
載碑而樹之。
旣而慮其風磨雨淋
有時漫滅
則又立閣以庇之。
首尾若干年而成。
先生之志。
不待碑而著其名。
不待閣而久。
然使遐荒僻遠之人與夫後世見聞之所未及者而摩挲故刻。
徙倚虛楹。
低佪俛仰
先生孤風遠韻不忍去。
先生之志之名。
不可不謂待是而益彰也。
諸孫殫心竭慮。
闡揚幽潛
亦慈孫孝子所用心者。
辱命象靖
有以識其顚委
則懼夫無能爲重輕而祇以益其累耳。
徒以平生景行之思。
竊幸託名其間
略記所感於心者而揭之楣端。
使過者有以攷焉。
不換亭記(丙戌)
亭舊在牟水之東。
郡守黃公所退閒而寄老
焉者也。
少有高趣
不屑擧業
偶以薦剡膺縣寄。
未幾解紱賦歸
其所居之東而卜是丘焉。
鳳凰之水。
灣遶於其下。
白華獻壽諸峯。
呈奇攢秀於前。
於是古人釣臺三公不換之句。
以侈其顔而寓夫徜徉自適之趣。
夫以子陵淸風偉節
昭乎日月
而公乃引而自比。
不幾於泰乎。
噫。
人無古今
亦當論其志與事耳。
公以高才雅望
屈首功名
其躋華膴拾靑紫
反覆手耳。
超然遠疏。
樂其有江山耕釣之勝。
儻來軒冕
不啻浮雲之無有。
子陵高蹈物外
志同事同
其所寓之樂又同。
則均之爲不換也。
其取而自居也又奚疑焉。
一時名勝
歌詠其事。
木齋公直許以輕冦鄧蕭曹
蓋以公而視子陵也。
公旣沒而亭亦廢。
破瓦頹垣堙沒荒墟野草之間。
公之諸孫
有意肯構而未就也。
嗣曾孫湛氏謀於宗人
有以繼述其先志。
故墟水徙磯廢。
無復當日之勝。
直溪之西。
得公之蓮亭舊址
地移而山川不改。
亭新而景物如舊
是亦不換之一義也。
役旣始。
走書象靖
以記其事。
余惟詩人之語固善矣。
抑揚之間。
似有夸多鬪勝之意。
未足以盡子陵心事也。
子陵之高。
正以薄富貴而安澹泊
天下之物而無足以動其心。
春山釣臺
乃其所遇之地適然耳。
不以三公二樂較其勝負有意於不換也。
若使子陵胷中
自有一箇江山
不肯以此而易彼。
則心爲江山所累。
與夫累於三公者奚擇焉。
然則公之居是亭也。
寓興吟弄之趣。
寄傲耕釣之樂。
陶然不知江山爲我有。
何三公之可較哉。
抑又有說焉。
江山卽流峙一物而有所謂理者寓焉。
是以君子之觀也。
以理而不以物。
仁智之樂。
風詠之喟是也
觀瀾而悟有本。
朗吟而許盪胷。
體化育於鳶魚飛躍
泝活源於天雲光影
則入而處江山
出而膺三公
無適而非此理之流行。
是則換亦可。
不換亦可。
豈不更高於子陵一著也歟
安知公當日之意不有於斯
諸孫之處是亭與夫人士之來遊者。
不可以莫知此義也。
是爲記。
聾淵書堂記(丙戌)
公山一支
南走八九里。
陡絶爲巖壁
面皆粉
公元1640年
白。
十數丈。
水出龍門
循山而下
至巖之陰而爲聾淵。
兩旁巨石。
橫臥如籠几然。
水瀉其中
潔淸紺寒
一壑最爲奇處。
水聲喧聒
咫尺不辨人語
淵之得名以此
東行十數武。
又南折爲鼓淵。
石橫峙。
飛瀑駕空
噴洩泡沫
白日霧雷交騰。
水上下數百步之間。
科而成淵者凡九曲
聾淵正當其中
足以管領上下
淵之寬衍深奧
可亭而俯焉。
往在崇禎庚辰
臺巖崔公以孝潛邸師傅
陪質于瀋館。
在途不及
築室於此隱約以終其身。
顧今百年之後
遺蹟蕩然無復存者矣。
甲戌春
來孫興源汝浩甫慨然有以修之
與諸族人舊址營小屋。
屋凡三間
二間爲齋。
洗心
西一間爲軒。
曰濯淸。
後爲僧寮若干楹。
合而扁曰聾淵書堂
鑿沼種蓮。
築壇
列以丹海棠異卉
汝浩甫奉老多病。
不能常處其中
使子弟讀書攻業。
屬其友象靖
俾爲之記。
余惟異時嘗與汝浩甫一過其地。
勸其早爲經營
與聞乎始矣。
其何說之辭。
以先先生早遊寒岡之門。
得聞君子之道而以存心克己爲學
媺言懿行
可傳後者
而今不可幸而得。
惟有從事古昔聖賢之訓。
以泝尋其門路耳。
明誠兩進
敬義偕立。
朱先生之賦白鹿也。
存養於未發。
省察於已發。
所以岳麓也。
汝浩甫旣用力於此學。
以是益加晩暮之工。
又推而敎其子弟與其來學者。
專意於此不雜以他歧。
則明誠盡而知行兩進
存省至而動靜互養。
積眞之多。
用力之專。
從容而勿迫。
悠久無間
俛焉以盡其力。
俯仰顧眄之際。
無非此理之流行。
仁智動靜之機。
天淵飛躍之妙。
源源呈露造次之頃而直與造物者遊。
所謂洗心濯淸者。
至是而可得以其實而不流爲偸閒虛樂之歸矣
汝浩甫有子曰周鎭。
從子曰恒鎭。
皆有志於學
亦嘗以是記爲託而不幸病且死矣。
感念存沒
不忍一言
余亦有聞而無成者。
亦因以自警焉。
公元1754年
玉溜庵記(庚寅)
玉溜庵。
文殊山下杜谷村。
洪先生避世寄老焉者也。
先生抱負經奇。
輕世肆志
朝授以官不起
放跡名山大水
嘗有江月五更
之句。
山河萬里之詠。
襟懷韻度
直與造物者
相期汗漫
世間潢潦丘垤無足以動其中者。
而乃眷戀低佪巖竇涓涓之泉。
結屋於傍而取以署其顔。
何其斂然自小也。
噫。
一線之溜。
至於稽天
江漢之廣。
濫觴岷嶺
世之人。
拘於境而滯於已然
見其小大以爲欣厭
而自夫達觀視之
就其小而知其終之大也
以故隨遇而樂。
無擇小大
卽其汎濫一線之微而其爲稽天江漢之大。
可以不出於庭戶跬步得之矣。
然則弄淸漱玉之興。
卽前日五更萬里之心。
物有變於前而吾之樂無不在焉。
吾知以理而視。
又焉知物之有小大哉。
雖然
觀水有術
必於原泉
爲其有本也。
山下出泉。
日夜不息
淵乎其渟。
則瀅澈而鑑空也。
澹乎其潔。
光輝玉潤也。
之而成果育之德。
之而智者之樂。
天淵飛躍之理。
光影徘徊之妙。
於此得之
先生眷焉以自號者。
意其或出於此歟。
嗟呼
先生之志。
亦可悲矣。
方是時。
胡酋稱亂
四海陸沈
不堪開眼大地山河
一區林泉
保大明日月。
洮頮乎其上。
潁水洗耳
志也。
偃仰乎其側。
桐江垂絲之風也。
古者逸民作者之徒。
或有逾河入海。
長往而不返者。
然亦只是潔身以去亂耳。
未有補於名敎
而乃先生海外疎逖之臣。
不禁匪風下泉之思。
有時慷慨歔欷
泣下數行。
發於咨嗟謳吟之餘者。
太半憂傷感憤之作。
眇然一身
任宇綱常之責。
是盈尺之泉。
且將與魯連之海
同其深且廣矣。
然則先生之志。
超然色相之外。
而或以爲留情一泉一壑
侈然自私
則淺之爲知先生也。
先生沒而庵廢。
若干年矣。
後之人思先生之義。
俎豆於其傍。
而見尼於邦令。
無所伸其誠。
則構庵於故處而易以瓦。
眉叟許文正篆額
象靖記其事。
不敏何足以膺是寄。
竊幸托名其間
用寓執鞭之願。
不辭而爲之記。
因識其所感於心者如此
兩宜堂記
公山之陰。
地衍而勢曠。
泉甘土肥
宜菽菜茹
上舍永嘉公仲容氏。
卜宅于玆已兩世矣。
公淸修閒養。
儉勤圖書
嘗爲堂於所居之西。
偏取朱先生詩。
顔署以兩宜。
屬余記其
事。
余惟公之居此堂也。
庭壇花卉之玩。
阿林薈之觀。
宜於是堂
其室而蒼籒之篆。
鍾,王,顔,草隷與夫顧,陸之畫。
盈箱溢庋。
悅於目而宜於心。
而乃區區留情療飢之薄味。
何其所嗜之偏也。
則余未得所以公言也。
公笑曰。
慣於居貧矣。
方其腹餒神疲
薾然而思睡。
則寧有心情可及外物
而及其朝日上竿。
小婢推門。
麤麰盈盂。
翠芤登柈。
細嚼而徐下。
咽飢自療而丹田得以養。
於是而向之壇阿庋箱之物。
皆爲吾之用。
淡泊自相宜。
而二者之滋養
宜於余。
之而易得。
之而易足。
足以終吾身而自樂。
此余之所以取此而不于彼也。
噫。
公之所以名堂則宜矣。
朱先生爲此詩。
抑有深意焉。
不忍獨享滋味而念及前村之未炊。
此固仁人惻怛本心也。
推而達之。
博施濟衆
以拯斯民溝壑而躋之含哺鼓腹之樂。
公旣有味於此詩而命之名矣。
盍亦顧名思義
以其療飢之餘。
及於親戚隣里
使吾惻怛慈惠之意。
隨其力之所至無礙焉。
雖施有廣狹而特其所處有小大耳。
然則卽此方丈
堂而其範圍天地涵囿生靈之用。
渾然全具
將無所處不宜
宜公之署此而志其堂也。
公今老矣。
四方之志已倦。
以是詔其孫子
嗣守志業
則是將宜于室家
宜于民人而且百祿是宜焉。
奚但之兩相宜而已哉。
余家在前村而有時朝炊未起
幸毋惜一盂相對大噱
眞率風流
不可不謂賓主之兩相宜也。
是爲記。
月麓書堂
日月之山。
鬱然爲嶺之東紀。
旁枝南走數十里。
環抱而成一洞
蜿蜒旖旎之氣。
鍾而賦於人。
滄洲趙公先生兄弟者。
文章德行重於世。
流光賸馥
藹然被於一方
至今彬彬君子之風焉。
其孫運道,聖際與其二弟
皆秀而有文。
間嘗過余而言曰。
先故寖遠
所居僻奧
子弟後生
懼其無所觀效而能自振也。
遂與宗族隣里
議就洞口溪上盤石
規而爲燠室凉軒
旣成而洞之父兄與其子弟者遊。
使讀書講業其中
庶幾其有進矣。
所以迪之方。
則幸吾子之惠一言也。
余惟黨庠家塾之制廢而書堂作。
鄕里之間。
在處有之。
其所以爲敎則異乎先王之法矣。
諸公用心已勤矣。
只如世俗工文藝競葩藻
以資進取
則象不閑於此事。
無所辱命
若有意於庠塾之敎。
聖賢所以示人具在
不可以他求也。
幼而習於灑掃應對與夫六藝之術。
長而進乎竆理正心成己淑人之法。
學聚問辨
以博其理義之趣。
體驗完養。
極其踐履之實。
體用全而不倚於一偏
本末該而不躓於後先
急迫以求。
則懼其揠而助也。
徐緩以待。
則恐其嬉而荒也。
陟遐邇之序。
懷有初鮮終之戒。
行之以篤厚
持之以悠久
積累飽飫之餘。
行解互資。
理事相涵。
眞源造次
妙用酬酢
是則孟氏所謂深造自得而樂則烏可已者。
古人所以玩樂終身者已倏焉而在我矣。
學之有得敎養如是
堂成而敎始矣。
未知父兄所以詔。
子弟所以學者
果能出於此乎。
苟舍此而惟文藝之是攻。
進取之是圖。
則棄甜而摘醋棃
康莊而尋曲徑
用功愈勤而壞其心術愈甚固。
諸公不爲此也。
象也未能一造其堂而與
諸公揖。
感二三公之屬意而爲之說。
異日者聞嶺海之間有茂才異等騈肩而立
足以自信吾言之不妄矣。
若其溪山巖壑之勝。
花卉魚鳥之樂。
齋居諸君
自得之耳。
又奚待於余言
是爲記。
山書堂記
公元1773年
縣之有面提書堂
肇自明天啓
南厓淵之上。
後五十餘年。
移于斜川之沜。
號爲沱陽
景玉山人李公實紀其事。
後十九年
移于茅山谷口
後二十二年
移就其南數十武。
蓋耽靜僻險絶而難久居
寬衍喧鬧而少幽致
人士啓處與夫賓客朋友之來遊者咸病焉。
四十九年辛卯
茅山之腰而移焉。
遂易以今號。
處勢高而不患險絶
村閻邇而不雜囂塵
前後四易地而始得其吉。
父兄之爲子弟謀者其用心可謂勤矣。
書堂
古者黨庠家塾之制。
所以羣居肄業
作成人才
幼學爲壯行之基。
竆養爲達施之本。
培根達支。
爲明體適用學者於是而資焉。
則其義顧不大與。
李公之記固善矣。
恒居講習之便。
嬉戲之戒。
旣詳且周矣。
至爲修身之方。
則示以白鹿洞規。
使之目寓而得其師焉。
引而不發
欲其深思有得
新學之士未易得其門而入。
則奪於冷熱之勢。
眩於取舍之路而終亦莫能以自達矣。
人之得於天而最靈於萬物者。
以其有倫常之重。
而不先明理則無以造其奧。
不踐其實無以有諸己。
學問思辨篤行之。
所以明理而反諸躳者也。
鑽硏竆索而不迷於幾微之際。
體驗履歷不懈動息之頃。
持之以敬而勿貳參。
守之以誠而無矯僞
循循有序
不可躐而進也。
徐徐勿迫。
不可揠而助也。
如是日積月累
久久純熟焉。
則得悅意苦澀之餘。
活法平常之中。
日用云爲
無適而非此理之流行矣。
講肄之暇。
神氣稍倦。
掩卷提攜
隨意散步
登皋而望遠
倚樹而臨流。
疏瀹情性宣暢堙鬱
則昔之所辛苦而未得與齟齬未合者。
往往呈露俯仰顧眄之間。
不自覺其心融而神契矣。
至若科擧之業。
儒者之所汲汲
國家取士之法。
只有一路
惟在審夫緩急先後之分。
使其外之輕者。
得以奪乎內。
誘之小者。
得以移其重。
則雖從事擧業而亦不能爲吾害矣。
居此堂者。
以前言者
用功之的。
以後言者
奪志之戒。
庶乎無負於父兄所以爲之謀者。
而李公所爲學之方。
始可得以之而無愧矣。
諸君可不懋勉乎哉
縣監南公相天實幹是役。
嘗攜余一宿其中
李君溥要余記。
南公已不在矣。
爲之俛仰一涕。
晩對亭重修
公元1592年
亭在龜城林皋上。
上舍宋公之所構。
白巖吳公之所錫名也。
上舍公生訥翁之庭而游嘯皋朴先生之門。
文學行誼重於鄕。
其置斯亭。
實在萬曆壬辰之後
方是時。
干戈新定
瘡痍甫起。
而乃玩心高明
優游自適林壑之中。
不以喪亂擾攘故而害其蕭散幽靜之趣。
高風遠韻
猶可想像於數百載之後矣。
名亭之意。
吳公記之詳矣。
然亦喜其草創患難之餘而未暇及於玩樂之實。
蓋杜子之爲是詩。
亦只爲景物吟弄之資耳。
未足以語於道。
而至晦庵夫子
引以名武夷之亭。
退陶先生取而詠翠屛之趣。
公元1770年
寄意仁智動靜之樂。
而與鳶飛魚躍天雲光影
周旋俯仰顧眄之頃。
上舍公之構是亭與吳公所以名。
意其有見於斯也與
上舍公旣沒而子孫克修前烈
保守惟謹
亭蓋屢圮而輒加補葺
歲庚寅
重新之。
其來孫權
屬其友象靖
俾爲之記。
余惟諸君爲此已勤矣。
然謂以是足以嗣守先業則未也。
惟勔力於晦退之遺編
沈潛玩繹
深體而實得之
日用動息之間。
直與造化流行之妙。
脗然而默相契
眼前無非理也。
而矧巖泉林壑之勝乎。
他人亭館
無非資吾之趣也。
而矧先公之所樂與子孫之所世守者與。
棟宇之是修。
嬉遊之是娛則亦末矣。
知非先公所望後者
諸君之志其不肯於此也。
朋友之義。
不欲用諛辭以贊堂構之美而引以進於往喆榘度
諸君乎哉
月日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