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九 (自动笺注)
大山先生文集卷之四十九
 行狀
  
贊成琴軒李先生行狀
公元1474年
公諱長坤。
字希剛
姓李氏
號琴軒
上世有碧珍將軍悤言。
顯於麗朝
自是世襲官冕。
十世至諱堅幹。
進賢館大提學
世稱山花先生
三世至諱希慶。
官中樞府兵馬都元帥
是爲公高祖
曾祖愼之
 贈吏曹判書
祖諱好謙
海郡事。
考諱承彥。
漢城參軍 贈議政府左贊成。
妣完山李氏
曹參春陽君徠之女。
成化甲午生公
狀貌奇偉
才兼文武
乙卯。
中生員壯元。
遊太學
李陰厓耔諸公
磨礲問學
壬戌。
登第
燕山朝。
弘文館校理
巨濟
燕山常疑其有撥亂之才。
公懼重得罪
遂越海鳥鼠竄
關北之咸
託跡水尺
一人有奇狀貌
妻以兄子。
一年
傳言 主上新立
開獄門罷諸役。
公聞色變
衣冠府中
以小紙付營卒
少頃
官隷四出李校理何在
公踞門隅自應
監司諸官。
倒屣趨迎
握手涕泣
解衣以贈。
 朝廷特授校理
所在護送
由是聲名聳動
一世
竆村僻巷
莫不艶歎也。
豪邁淸介
備嘗艱險
出入將相
咸稱其職。
乙亥。
冲菴淨,朴訥齋祥請復 愼氏位。
朝論分貳。
互相攻斥。
靜菴趙公正言救金朴。
公爲大司憲
慕齋金公安國
力伸趙公之議。
識者韙之。
己卯
北方有變。
 上特命公爲北道節度使
吏判申鏛 啓曰。
貳公重地
不宜久曠
承旨庸謹年少可遣。
 上曰。
欲以重臣鎭服
卿言亦當。
十一月
公以兵曹判書兼判義禁府
南袞瞰公之亡而三往投刺
十五日夕
馳書曰。
國有大事
走馬入來
蒼黃馳赴
曰。
判書景舟承 密旨待命神武門外。
公隨景舟,金銓,高荊山入闕。
都摠沈貞
參知成雲
亦自直所來會 閤門外。
請 上御便殿
內庫軍器陳 陛前。
景舟等 啓曰。
趙光祖交相朋比
盤據權要
誣 上挾私
罔有顧忌
引誘後進
乖激成習
使國勢顚倒
朝政日非
在朝之臣潛懷憤歎
而畏其勢焰
莫敢開口
側目重足
事勢寒心
請付有司明正其罪。
又請 命囚政院玉堂直官
於是承旨自任等詣 閤門進問曰。
宰相入闕而不使政院
知。
果是何事
左右相視不語。
公且坐且立。
欲語而不敢發。
俄而
內竪出召成雲入。
少頃
雲以小紙出授公曰。
入直承旨,注書,檢閱修撰等皆下獄
蓋以公判義禁也。
時漏鼓三下。
可怖可愕之事。
恐動之。
密引諸宰入侍
錄諸臣名。
請速 命宣傳金吾郞。
領軍逮捕
拿致闕下以誅之。
公始知當夜格殺之議。
愕然進 啓曰。
人君不可行盜賊之謀。
不可諱首相行國大事
大臣共議罪之未晩也。
反復切諫
景舟欲 啓事或作起動之勢。
公輒揮手却之曰。
何爲若是
使不得離席以售其奸計。
 天威少霽。
命召議政鄭光弼
光弼入。
涕泣極諫
 上遽起還內。
相趨進。
引 御裾叩頭
得少緩。
於是推鞠定罪
公與金銓洪淑臺諫承旨
同推入 啓。
 命以時推照律。
趙光祖金淨金湜金絿四人擬死律。
相與左相安瑭。
面對極諫
乃 命減死杖流
未幾
公辭遞禁府
臺諫論公前日推鞠不嚴
致罪人呼字呼名。
請罷
寓居驪州。
金慕齋申光漢諸公
每會神勒寺。
倘佯嘯詠
羣小以爲誹訕朝政
公還昌寧舊居
弦歌
飮。
優游以卒世。
墓在縣之山向午之原。
淸州慶氏。
郡守祥之女。
無子。
庶子德男。
孫忠恕。
先贊成公遊佔畢之門。
寒暄先生相友善。
而公受學寒暄
周旋庭訓
服習師敎
所以薰陶漸染
成就德器者。
固有以異於人。
太學以至立朝
所與交遊
皆極一時之選
與陰厓慕齋諸公
刮摩道義
冲齋權公橃。
使其子受春秋於公。
則其深於經學
可知已。
我 朝治敎之盛。
莫尙於己卯
羣賢並起。
陶鑄三代之化。
而公貳公之位。
管本兵之任
身都將相
倚毗方隆。
一時朝廷之所推重
何如哉。
及其運値大往
宵小煽禍。
使諸賢騈首就戮
公臨進言
極力爭救
得以少緩其雷霆震剝之威。
倉卒斡旋之力。
忠義奮發知有國而不知有其身。
能辦於呼死生之際哉。
當時記事者。
有謂公見賣於袞而參北門之 啓。
噫。
公方本兵義禁之任
而袞輩乃以國有大事見招。
則其勢不可以不往。
旣往而稱受 密旨
則其義不可以不參。
斯固事理之所不得已也。
至其事幾危迫
挺身獨 啓。
人君不可行盜
謀。
首相不可共議
反復極論
以致首相牽裾之諫。
以少紓危幾
蓋亦因公之力而得以爲之地耳。
論者以公爲己卯首功
亦豈過也哉
又謂公晩年置琴歌豐酒肉
燕樂鷹犬爲事
一生富貴之樂。
是亦未足知公心事也。
公身經士禍。
目見善類齏粉
含冤抱痛
聊憑琴歌尊酒
少抒其感慨壹鬱之氣。
亦因以混迹同塵
以避羣小睥睨之奸耳。
豈可易與俗人語哉。
公旣沒而文籍散佚無傳
立朝言議章疏
與夫平日美行懿蹟。
沈湮而莫之徵。
爲可慨已。
然其大節
卓犖如此
則其細固可略也。
昌之人士相與尸祝畏壘而享公父子。
以慰百代之思。
亦見秉彝好德之誠愈久而有不亡者矣。
公之旁后孫瑞龍氏屬象靖曰。
家世多故
尙未有紀德之狀。
盍惠以一言焉。
象靖以賤弊無能
不獲
謹依己卯錄爲按本
而參以一二傳記
第次成文
略係平日感慨於中者。
以俟異日秉筆者之攷信云。
謹狀
健齋公行
公諱遂一。
字純伯
號健齋
朴氏本新羅宗姓
公元1733年
子有食采密陽者。
孫因氏焉。
中世有諱華。
麗朝
三重大匡僉議右政丞
又幾世至諱宗元
進士號默齋
是爲公高祖
祖諱雲。
進士號龍巖
師朴松堂先生
德行問學重於世。
退溪先生實銘其墓。
考諱灝。
生員恒齋
賢行蚤卒。
廣陵李氏
宗諤之女。
以嘉靖癸丑十二月二十八日生。
幼有至性
八歲
生員公㬥沒。
驚奔號踊
仆地而穌。
執禮成人
九歲龍巖公授小學
該通文義
佩服遵省。
龍巖喜曰。
異日扶持吾家者。
必此兒也。
壬戌
龍巖公卒
隨侍諸父廬側
慈闈定省
亦不廢。
甲子
就學李上舍仁壽
恪受師訓
寒暑不輟
庚午
往謁退溪先生陶山
辨論奧義
見解超詣
先生亟加奬歎曰。
資性穎悟
龍巖有孫矣。
辛未
遊盧蘇齋門下
多所質問丙子
漢城別試
不利覆試
自是擧子業
專意學問
篤志勵精
夜則懸髻以警睡。
重修龍巖公明鏡堂。
左右圖史
杜門靜養
與旅軒張先生,盧公景泌,崔公山立
交相講磨
乙酉
公遘癘危甚。
仍遭趙夫人喪。
強病扶起。
哭撫殯斂
稱情禮。
未幾
母夫人繼染。
公執
嘗糞
不用極。
及其沒。
哀毁攀擗。
而後穌。
泣血三年
幾至喪明
先妣手澤之物。
失聲悲泣
壬辰
大擧入冦
焚掠州里
竄伏山谷
備經艱苦
遇先忌。
潔躳具羞。
如在之誠。
龍巖夫人尙在季父家。
公晨夕定省
時具酒食衣服以進。
遇亂躳負輿竄匿
及喪。
送終盡禮
時列邑義兵爭起。
公與盧公景任通諭一境
結義募兵
以與列邑相應
季父公病卒。
叔母從弟次第淪喪
時當亂離蒼黃
盡力具衣襨以葬。
外家蕩覆於亂中。
收葬四五喪。
挈養其孤孩曰。
此兒得存。
外祀不絶矣。
丁酉
賊再動。
爲 天兵所敗。
由本府。
公遽遇賊迫脅
罵不絶口
被害
九月二十三日也。
享年四十有五。
旋葬于赤林先隴向乙之原。
趙氏同塋。
公氣端嚴
資性溫毅
平居莊敬自持
疾言遽色
俚近之言。
不出於口。
勢利榮達
聲色遊燕之好。
泊然無所動於中。
志意堅定
雖値逆境
從容靜暇
不以外至者爲欣戚
平生不苟合於人。
交遊有戲狎者。
斂然如無覩也。
不言人之是非長短
隣里有相較者。
推而與之。
不與曲直
手書
成於己。
聽命於天及眼大乾坤小。
心高岱岳卑之句。
座右以資觀省
深以安肆爲戒
常誨子弟曰。
幽獨之中。
所易忽。
用工最難。
爾等愼勿自欺
事親盡孝
承顔順志
叱咜之聲。
不及犬馬
祭祀沐浴齋戒
躳視刲爓。
忌日
竟夕悲哀
有疾不稱情禮
慘然不豫之色。
從弟友愛甚至
朝晝不離
敎子弟使之同食共寢
篤親愛之情。
有過則用夏楚
甚則對案不食
以致感悟於人。
施與有節
而尤致勤於婚喪。
賙恤竆貧。
親族多待以擧火
歲時伏臘
酒食宗族
講修敦睦之義。
遠祖外先墳塋
有代盡荒廢者。
輒竪碣表刻。
不至泯沒也。
嗚呼
資稟旣異。
而入聞詩禮家庭
出而遊師友之間。
擩染服習
以就其德器
使其老壽康寧
以盡其中晩之功。
飽飫充積之餘。
有以家業明師旨。
使此學有傳。
遭値離亂
飽受艱險
末乃身罹鋒鏑
蹈禍不測
善人無祜。
自古而然。
此君所以致惑於天道也。
雖然
張先生與公爲道義之交。
而其祭文有曰。
若不勝衣
而其自立之正有不可移者。
若不出口
而其自守之貞有不
可奪焉。
病不離身
造詣之志。
不已焉。
不可支。
堅守之操。
自不變焉。
雖在顚沛急遽之間。
自持之也。
不失常度
雖値逆境悖機之來。
酬應之也。
不亂其序次
人之邪正
能察於心術之微。
事之成敗
能決於擧措之地。
善無微而不取
才無細而不惜
寬裕之中。
有箇規模
剛毅之用。
必尙和平
無偏繫而無物不用其誠。
情不泥著而無事不循其理。
此雖稟賦之高而其亦就於學問之積者然也。
家庭之承。
師友之得。
蓋有所來矣。
噫。
張先生交公之久。
知公之深而其言如此
則後之欲知公者。
不待他求而可以得諸此矣。
公配平壤趙氏
引儀仁復之女。
有四男。
長弘慶。
司馬兩試
次亨慶,履慶,晉慶。
弘慶無子。
從子爲后
二女
適李,金爾後
亨慶四男
㥣,,▣,▣。
四女
適生員蔡以復,正字金廈樑,鄭,▣▣。
履慶四男
愉,愑,▣,▣。
二女適金佇。
▣。
晉慶五男
愭,愰,悏,慄,㥠。
三女
適任景尹
▣▣▣▣。
慄有子曰▣▣。
聞孫思沃抱公之季胤臥遊公所錄。
張先生墓銘
屬象靖撰次爲行狀。
自惟眇然後生
無所識知
何敢屬辭比事
以自
列於作者之林。
且有賢胤手錄賢友信筆
足以後世不惑
又奚以多焉。
思沃起曰。
雖然
以先逸稿
付諸剞劂
狀行之文。
不可以闕。
吾子終惠也。
象靖乃不敢辭
臥遊公之錄爲按而以張先生之文爲斷。
間附以平昔所感於心者。
以塞慈孫不匱之思。
且以備立言君子攷信云。
謹狀
文館檢閱 贈弘文館修撰近始齋金先生行狀
   本貫
全羅道光州
   
曾祖孝盧。
成均生員 贈嘉善大夫吏曹參判。
   妣淑夫人某氏。
   祖緣。
善大夫江原道觀察使兵馬水軍節度使
   妣淑夫人某氏。
   父富儀。
成均生員號挹淸軒
   妣安東權氏。
先生諱垓
字達遠
金氏新羅王者之後
有王子興光。
國將亂。
避地光州
子孫遂爲光人
公元1735年
數世至諱吉。
佐麗祖有功
大匡司空
自是世有達官偉人
參判公始卜居禮安烏川里。
淸公與兄後凋堂富弼
俱以德行著聞
寒岡鄭先生所稱烏川一里君子者。
蓋指公諸兄弟也。
先生以嘉乙卯二月二十七日生。
生七日而母夫人沒。
就養後凋公。
岐嶷凡兒
便旋祠廟
稍長。
慨然有志古人之學。
讀書竆理
刻厲不懈
先公兄弟退陶老先生之門。
得聞爲學之方。
施敎家庭
先生擩染服習
不勞有成
丁丑
後凋公卒
致心三年
先公風痺
臥起須人。
先生至誠扶護
積勤七八年不怠
壬午遭憂
哀毁踰制
節文一遵朱文公家禮
有言古禮難行者。
斷然行之不疑。
丁亥
行義薦 除光陵參奉
不赴。
戊子
又 除社稷參奉
時適赴試入都。
遂拜 命。
未幾
司馬試。
呈辭而歸。
鶴峯西厓先生
修整退陶先生文集
己丑夏
 除延恩殿參奉
是月登第
拆號
百僚相賀
選補承文院正字
尋薦授藝文檢閱
會有同僚焚史草事。
坐罷。
先生不與是事而默不辨
拂袖而歸。
時逆獄起。
構誣士類
公元1769年
生亦在逮中。
擧家驚懼色動
飮食言笑平日
及就對。
禍將不測
朝廷伸救。
削秩而歸。
自是杜門田里
不言時事
肆力文學
不廢程課
壬辰
島夷發亂。
 鑾輿西狩
先生感慨涕泣
不與賊俱生。
移書列郡
糾合同志
遠近無不響應
先生義兵大將
安東義將公庭
裵公龍吉
左右副。
誓心戮力。
什伍糧餉器械
號令嚴明
人皆畏懼服從
鶴峯先生招諭之 命。
移檄一路
先生復書曰。
 國運否塞
蠻獠猖獗
 廟社兵燹
 鑾馭西遷
臣民之痛。
不如死之久矣。
只以陋小之邦。
昔蒙鄕賢之化。
徒尙儒雅
習兵馬。
近來文敎至卑夷而不事武藝
如初
義氣不足奮勵
勇略不足戡亂
瑣瑣庸庸
不足有爲矣。
糾合章甫
僅得百餘。
試藝數日。
凶鋒遽逼。
難以未敎之卒當其充斥之鋒。
空弮未張。
血點垂臆。
未久賊退。
更加招集
凡得數百餘人
操弓者什無一二。
不能奮擊長驅
亦可以設伏要害
庶望伸其孤憤以遂死長之志矣。
但念軍旅無素
統御非才
兵孤勢弱。
加以飢困之色。
器械蕩盡。
是斬木之兵。
以此擧事
恐難自濟
忠義之心。
出於性分
守死致命
昔粗講聞
唾手蠻雲。
志欲掃蕩腥穢
誓心天地
不與此賊俱生云
先生安集使。
獻議巡察使
四條曰。
紀律
黜陟
好惡
延攬
移陣于醴泉松丘村。
敵壘相對
設機抄捕。
多所斬獲
縛獻倭酋于巡營
適當除歲日
有詩曰。
孤燈旅舍鐵衣寒。
人道今宵歲已闌。
一日能添雙鬢白。
百年惟有寸心丹。
其愛 君憂國感憤敵愾之志。
溢於言表
癸巳五月
又移陣于密陽
以遏賊鋒
端人李氏訃至。
老子不能成喪
暫歸而莅喪
馳還陣所。
行至慶州
遘疾遂不起
年三十有九。
一軍號哭
士氣摧沮
遠近識與不識
齎咨涕洟
返葬于縣西知禮村。
乙未
朝臣有以死國事 聞。
特命復舊職。
 贈承議郞弘文館修撰
天啓丁卯
奉遷衣冠于居音谷。
戊申
又遷于松音洞。
後某年。
又遷于安東仁村金鶴峯坐壬之原。
端人李氏
退陶先生之兄子宰之女。
柔嘉靜淑
君子無違德。
先生一月卒。
享年四十二。
前後四遷其墓。
皆與之同塋。
先生天資粹美
聰穎
絶倫
淵源之學。
得之家庭
未及攝齊陶山講席
誠心向慕
硏究遺訓
反躳體驗之功。
日有所事而人不得窺其際。
太極陰陽之辨。
心性理氣之說。
歷代理亂興壞之跡。
以及天文地誌兵謀師律醫方卜筮之流
無不貫穿剔抉
竆其源流
諸家註疏
先儒議論
亦皆講究疑晦
辨析同異
或心有獨得
意有未瑩。
隨手箚錄。
就正於趙月川鶴峯西厓先生
平居未明而起。
盥櫛衣冠
拜於家廟
省繼母夫人世母
嘗就所居南置小齋
朱子語。
扁以近始。
日靜其中
左右圖書
硏精覃思
至忘寢食
先生事親至孝
怡愉色養
先意承順
奉先必盡其誠敬
盛寒
沐浴更衣
危坐終日
如對神明
宗族務盡敦睦
疎遠必致其款。
鄕黨和而義。
微賤必致其恭。
朋友久而愈敬。
與賁趾南先生致利。
多所往復辨難
又與松巢公宇,琴易裵公龍吉
道義之交。
講論資益爲多。
好古禮。
儀禮禮記等書。
反復參觀
究極其要。
當時士大夫家有疑文變節。
咸就而質焉。
昏禮俗弊。
不行親迎之節。
先生慨然行之。
告廟迎壻之儀。
送女
命戒之辭。
一用家禮
鄕里歎服
有慕而效之者
先生容貌端莊
辭氣和平
倉卒疾言遽色
處幽獨。
不設惰慢之容。
治家有法
肅然朝廷
聞人之善。
喜形于色而因加勸勉
見其有過從容規責
使之自改。
人皆慕悅
薰炙成就者甚衆。
不喜華靡
食取療飢
衣取蔽體
輕財喜施
朋友
困竆無託者。
或資以車馬衣服焉。
其在陣中。
痛 國步艱難
憤狡虜之日肆
語及必泣下霑襟。
嘗語人曰。
吾旣糾率義旅
期滅醜虜
而兵單勢弱。
成敗利鈍
未可逆睹
不幸不能支吾
惟有一死以報 國耳。
不偸生以苟活也。
聽者無不改容增氣
隨機制敵。
義聲大振。
巡使金公睟。
嘉其斬將獻䤋。
當爲本道義兵之首。
義將金公沔。
贊其奮忠擧義
盡心討賊
求諸古人未易得。
蓋其忠義之氣。
設施之略。
固已著於一路
庶幾沮遏賊衝
安民生。
以基 國家中興之業。
大勳未竟
中道摧隕。
志士千載之感。
當復何如哉。
先生嘗讀四書
有求益錄。
高提督應陟。
先天圖于陣中。
古人橫槊論道遺意
而今不傳于世。
有行軍須知一
篇。
首論爲將之道。
次及禁令選卒選馬措糧講武等事
而以誠信仁愛固結人心爲本。
又有西行日記
鄕兵日記
用兵御敵之方。
倡義死事之蹟。
大略具焉。
而皆見失於兵燼
日記亦逸其半。
惜哉。
詩文雜著。
有若干卷。
文章平淡典雅
辭理俱到
詩亦冲澹蕭散
絶無世俗浮豔態。
至於理氣之辨。
則辭嚴義精。
發明李先生氣隨理乘之旨。
而破世俗一種喜合惡離之病。
以先生才資之美。
問學之正。
享有壽考
以充其中晩之工。
積累飽飫之餘。
深造自得之功。
庶幾遺緖於旣絶。
後學方來
盡瘁王事
畢竟齎志以沒世。
天意未可知。
然善讀者
得其遺篇覽觀焉。
足以見其學問造詣
忠孝大致矣。
而又何恨哉。
先生有四三女
男長光繼。
嗣聞先業
薦爲敎官
 贈執義
光實光輔生員光岳
女適都事茂,參奉柳嵒,參奉李時明
光繼以弟之子𥖝爲後
亦有學行
 贈左承旨
光實五男
礎,礪,𥖝,𥑻,𥒜。
二女壻權繼,吳益勳。
光輔三男
生員,怡,慬。
女壻
時泰,邊之斗進士,趙頩,琴以晳,李至遠,權憬。
光岳三男
䂻,
碤,𥓉。
三女壻。
金𡐔,蔡生員姜銘
都事有子炓文科
李參奉有子尙逸亦參奉
𥖝又以𥑻之子純義爲後
 贈大司憲
純義之子曰岱同知中樞
之子曰智元。
內外孫以下
不盡載。
先生後學且一百八十有七年
聞孫墩。
俾其從父弟瑩。
屬象靖曰。
先祖事行
有誌若干事。
記載之狀。
尙未有屬筆
盍惠以一言焉。
象靖藐然後生
無所識知
何敢與聞此事。
竊惟少從先輩長者後。
側聞先生高風遠韻而有執鞭之慕焉。
得以荒蕪之辭。
託名卷末
以少效區區之悃。
亦與有幸矣。
謹据家牒
第錄如右
以俟夫秉筆君子攷信云。
謹狀
晩翠金公行狀
 公諱士元
字景仁
(初字景龐
)慶尙道安東府上洛人
   曾祖諱光粹。
成均進士
號松隱
   妣英陽南氏
順天張氏。
   祖諱溏。
參奉
   妣竹山安氏。
   父諱世佑。
宣務郞通禮院引儀。
   
義城金氏
公元1779年
上洛之金。
肇自高麗僉議中贊忠烈公諱方慶
寔爲鼻祖
五世而至諱子瞻
我 恭定王
以前名臣
後授關北監牧官。
不受。
挈家聞韶沙村
孫因居焉。
松隱公高志遠識
遊太學
燕山政亂
遂輟擧南歸
隱居以求志。
士林享于院祠。
以嘉己亥十月二日生。
幼而天性慈仁
嘗與羣兒出遊
烏鳶噪集。
往視凍死人。
惻然解衣以覆。
歸告于長者。
命家收瘞
隣里貧乏者。
必請于父母
極力賙救
公事父母
承顔順志
無故不離其側。
親戚
曲有恩義
出入鄕里
恭敬退讓有禮
少長愛敬焉。
日侍松隱公
聞義方之訓。
稍長。
篤志向學
庚申
謁文李先生陶山
請留受業
先生書贈武夷觀善齋詩曰。
君能喩吾此意否。
拜受服膺
自是擧子業
專意爲己之學。
辛酉
惺齋琴公蘭秀
艮齋李公德弘
議構齋于陶山
以容學徒
爲書以邀公。
公卽具資力往會。
先生過爲煩張不可乃止。
甲子
先生淸凉蓮臺寺
公與及門諸公
先生有詩及題名
諸公多和
公元1745年
之。
詩逸不傳
乙丑冬
棲于滿月庵。
丁卯夏
棲于蓮臺
戊辰春
又棲于月瀾庵。
蓋與艮齋及趙公起伯同遊
有疑輒籤標質問。
有得籍記銘佩
又以陰陽五行人生受氣淸濁說發問。
先生復書條解。
末又戒以苦思深求之病。
公素善病。
至是久寓山寺
攻苦食淡
泄痢彌甚
先生親自檢方示劑謂曰。
公氣甚實
未免寒暑之患。
古人爲學
雖曰勤苦
何至生病以貽父母之憂乎。
庚午冬
先生後學
公亟往哭。
門人疑於所服。
公曰。
古者師不立服。
不可越也。
以黑笠白衣從事
葬及大祥
與同諸公
聯名致祭
三年不與宴樂
松隱以來
不事家業
親養往往不繼。
公歎曰。
士子處世
不可非義干祿
盡力本分
庶幾寡過
愼言行。
讀書
務農三事
我師敎之所存
敢不勉乎。
飭躳劬書之暇。
課僮力田
量入爲出
稍存其贏餘。
每値凶歲
使遠近艱食者。
計口稱貸
有貧無以償者。
對衆焚券
號爲金氏義倉云
庚辰八月
丁引儀公憂。
壬午六月
母夫人卒。
卜葬于縣北之禾谷山下村。
民僅百餘戶。
齗齗相持
謙庵柳公
公元1601年
雲龍
於公爲父表弟
時以眞寶縣監來弔。
或勸公以一言先容本縣
公曰。
平生欲以干政
柳公豈肯竆乏得我強勉以副哉。
竟不言。
縣宰聞之。
密諭村民
遂無訟。
旣葬。
廬于墓側。
二弟相守。
以終三年。
壬辰。
島夷發亂。
八路瓦解
 鑾輿播越
列邑倡義糾兵。
各以境內重望爲整齊
將推近始齋金公垓爲大將
公以義城整齊
將會于安東一直縣。
行到東京
大將卒于陣。
罷歸
兵燹之餘。
重以饑荒流丐載路
傾家貲設糜散穀以賑之。
婦女至則令家人接待
遠邇聞風投集。
全活甚衆。
或有籍土田臧獲以謝者。
公笑曰。
諸君不能自食
吾意哀而賙之。
豈望其相報乎。
所居沙村
累姓同閈
增損呂約。
立爲洞規。
行之數十年。
一村頗有敦厚之風。
宅西有萬年
松隱公所取號者。
公構小堂其下。
扁以晩翠
以寓歲寒之思焉。
萬曆辛丑六月十四日
考終于家。
享六十有三年。
于縣北馬負坎之原。
公先娶英陽南氏典籍諱崧之女。
生一四女
男濬。
禮賓直長
女適典籍克明士人金之善,權得善,安昌
再娶一
直任氏。
生一女。
適士人李執可。
後娶安東權氏。
生一女。
趙綱
直長五男二女
男尙瑗護軍,尙琦將仕郞,尙珏,尙玭,尙璘。
女適文博李朝鳴。
進士
三男
瑌,瑎,玓。
一男昌世
一男稶。
三男
世瓛,世璹,世瑚
五男
純美粹美文美全美,時美。
五男
惟精,惟一惟誠,惟諴,惟淸。
曾孫十一人
堯佐,成佐,宏佐,夢佐,舜佐,碩佐,英佐,弘佐,良佐生員,聖佐文科府使,賢佐
至今來晜數十百人
業文修問學。
恂恂有古家之遺風焉。
天資粹美
德量深厚
自其幼少已有愛人及物之志。
旣長而濟以問學之力。
則其存心制行
皆本諸天理民彝而非出於強勉有爲之私也。
惜其抱德不售
埋沒草澤之中。
不得展布其所蘊。
然賙飢恤乏。
仁愛有以施於物。
設約立規。
敎化得以推於人。
旣有是心以爲之本。
則其功效之近遠廣狹
特在夫遇不遇如何耳。
有何加損本分哉。
李先生講道陶山
攝齊升堂之士。
一世英材
周旋講席
質疑請益
十年之久。
其得於薰陶刮摩者。
必有進進不已者。
今以其見於答問之間。
五條之旨。
皆探
造化之原。
先生前後告戒
每以苦思生病爲慮。
玩心高明篤志勤勵之意。
猶可想見矣。
逮夫中晩婆娑涵淹之餘。
必益趨於深平實之域。
而公不以著述自居
重以家禍洊仍
嘉言懿蹟。
率沈逸而不傳
豈不爲後尙論之士所共慨惜哉。
公蓋有大學質疑語錄諸書而今無有存者。
五條問答
先生手筆俱在。
而其二條
載於趙公答問中。
意公與趙公同棲山寺。
互有質問
相傳寫。
以資觀省
文集收成之日。
雜於趙公書中。
亦無足怪者。
以故公之文字
不見門弟答問之列。
無以考其授受淵源之實。
是爲重可慨已。
李先生嘗論朱門諸子曰。
登門請業
捧書質疑
以發其師傳之旨。
雖其人所疑所問。
隨所詣所見不同
先生所答。
抑揚進退
無非至敎
是則至敎之發。
斯人而得。
不有於斯道乎。
夫以先生之道。
朱子嫡傳
而公請業質疑
乃其登門捧書之倫。
五條者。
足以發師傳之旨而明抑揚進退之敎。
豈非有裨於斯道而得列於聖人之徒者歟。
孫上舍宗德甫以其諸父兄之命。
屬象靖曰。
先祖事行
散逸殆盡
只有一二家牒
稽緩不敏
不能藉手自託先輩長德
失今不圖
懼夫愈遠而益無徵
吾子幸惠以一言也。
竊自惟象靖藐然無所識知
何敢飾其固陋之辭以犯不韙之罪。
起而辭者再焉而其見責愈勤。
則又竊自惟象靖少與之後孫游。
得其家傳故藏而考其師門傳受之實。
他人稍詳。
若揣分量力。
輒以退讓爲事
因仍遷就之間。
事或有不可知者
姑以屬辭比事
秉筆者之采擇
亦無甚難焉者。
不揆僭猥。
妄加第錄。
至於陶山講授答問之蹟。
特致其感慨之意。
世之立言君子或有取焉。
未必不爲闡揚師門一端云。
芝軒鄭先生行狀
公諱士誠
字子明
姓鄭氏
世所稱西原大姓者也。
高麗時。
有神衛上將軍顗。
討賊死難之節。
在列傳。
自是代有文章德行
焜耀國乘
中世有諱賝。
府正尹。
我 朝受命
卜居安東
不復仕。
子孫遂爲安東人
曾祖允韶
義盈庫直長
祖諱彥輔
成均生員
考諱枓。
司贍寺僉正
公元1725年
 贈漢城右尹
安東權氏。
司直軾之女。
持平徵之曾孫
以嘉乙巳二月二十九日生公
幼少穎悟方嚴
已有成人儀度
七歲
受業於惟一齋金公彥璣。
旣而
又就具柏潭金芝山學。
才思儁敏
講解精詳
先生亟加奬許
年十七。
李先生陶山請業
先生曰。
敬是入道之門。
必以誠然不至於間斷
命名與字
手書以贈之。
右尹公爲公構小齋陶山
使之居學
先生名其齋曰童蒙
顧謂公曰。
爾須刻厲用工
毋負親庭之望也。
先生月夜公上天淵臺。
命誦武夷九曲詩。
仍占一絶以贈。
公嘗棲蓮臺
質易疑義
先生條析以答。
公處門下十年
經史子集
皆經口講指畫
硏精深思
以蓄其有。
庚午
李先生後學
侍疾治喪
會葬極其
年二十四中進士
丙子
大比
右尹公訃。
星夜奔赴
居喪一遵家禮
丁亥
遺逸薦。
除 泰陵參奉
重違親志。
黽勉就職
辛卯
移授東都 集慶殿參奉
翌年
島夷發難陷萊釜。
東都朝夕且危。
同任洪汝欲埋置 御容
毅然曰。
臣子所不忍爲。
不如陪向 京城
若有擅
公元1727年
動之罪。
吾請自當
間關顚頓
鄕家不入。
行到堤川郡。
聞 大駕西狩
道路不通
馳報湖西伯。
還向嶺南
權奉于退溪書齋
本道監司韓孝純來到奉審。
 啓達于 行朝
甲午
吏曹 啓曰。
鄭士誠與洪汝保護 御容之功。
實爲一體
監司奉審之日。
鄭某留 奉安所。
洪汝隨往安東
修 啓時。
只書渠官姓名脫漏鄭某姓名
以至差出他參奉
後因監司狀稟。
僅得因任
而汝已陞六品
同任一體之人。
不可異同
 上依啓。
內贍主簿
數月。
 除楊口縣監。
未幾
以親老辭歸
杜門觀書
以訓子弟爲事
丁酉。
倭冦再動。
忘憂郭公再佑入火山城
倡義討賊
公往赴。
應募同苦錄。
戊戌。
丁貞夫人憂。
公已踰不毁。
守制如前喪。
丁未二月十六日寢疾卒。
享年六十三。
四月己巳
祔葬右尹公墓右負庚之原。
配英南氏
部將舜孝之女。
判書暉珠之后
有四一女
男長𬽾從仕郞
次佺以學行薦 除義禁府都事
次俛,伸俱生員
適士具文紀。
從仕三男
基善,基敬,基業
都事二男
基德,基績。
生員四男
基弘,基
壽,基中,基隆生員六男
基發,基博,基立,基益,基碩,基達。
基善之長子曰鑂。
曾玄以下不盡載。
公德深厚
襟懷坦蕩
事親色養
順適其意。
早遊陶山之門。
得聞君子行己之方。
先生手書箴銘以畁之。
又謂曰。
儒家意味自別。
工文藝非儒也。
科第非儒也。
公奉周旋
罔敢失墜
鶴峯西厓同門友
傾心相與
又嘗與謙庵李艮齋,琴日休諸公
期會山寺
啓蒙朱子書。
親沒不復應擧
築室芝山之陽。
自號芝軒
遠近學者多就質焉。
敎誨三弟。
皆得成就
梅窻公士擢第
光顯于朝。
公嘗以忠孝二字勉戒。
筆法亦臻妙。
 天將幕下
解書法者。
公司馬試券。
截其半以去曰。
天下至寶也。
壬辰之奉 晬容也。
同僚處事
多不叶人意
坐是沈滯而處之晏如無慍色。
吏曹 啓達。
 筵臣稟白
遂得遷陞而亦喜色
嘗謂子弟曰。
凡事內省不愧
得喪非所恤也。
公雖棲遲下位
不得展布所蘊。
然臨亂處事
措置皆得其宜。
勸列邑守宰
倡義合兵
塞鳥二嶺
以遏賊路。
則其規橅施設
亦略可見矣。
艱難顚踣
屢瀕九死
而愛 
憂國之意。
跬步不忘。
往往至於痛哭
忠義之氣得於天性
而亦學力到耳
公信古好禮。
冠昏喪祭
必遵古禮
有疑則稟質師門
病中顧謂諸子曰。
吾於李先生
有生三之恩。
吾雖死。
先生忌日
不設葷。
不與宴樂
副余景慕之誠也。
疾革
口誦先生所與箴銘一過
佩服師訓
以終其身云
公有遺文
散佚家火兵亂
嘗以紀德之狀。
託於蒼石李公而亦失於火。
荏䒣百年
嘉言美行
湮沒無傳
惟其懿德之在鄕人者久而未泯。
蓋嘗設俎豆玉溪而見撤於 邦制。
豈非後學不盡之憾哉。
曾孫掇拾遺蹟
家傳一通
藏之巾衍久矣。
六世孫重默,重燮等。
大懼愈久而益無徵
旁搜遠裒。
得詩文雜著若干篇。
附以年譜挽誄師友簡札二卷
並以授象靖。
撰次德媺
自惟後生蔑學。
未及灑掃當日
何敢屬辭比事以自納於不韙之罪。
第其請益勤。
不敢終辭。
謹因家牒
第錄如右
間附以所感於心者。
以備立言君子攷信云。
月澗李先生行狀
公元1738年
先生諱㙉
字叔載
號月澗
其先陽人
高麗末。
有議政府左贊成舒原。
子垠入 本朝
官司憲府大司憲
三世至諱壽川。
遺逸官司憲府執義
寔爲先生高祖
曾祖諱兆年。
儀仗判官
祖諱琢。
從仕郞
考諱守仁
 贈宣務郞司贍主簿
以子蒼石先生貴。
加 贈承政左承旨
累世德行事治。
具在家牒
妣金山金氏。
處士漣之女。
蚤卒。
高靈申氏。
處士守涇之女。
府使舟之曾孫
俱 贈淑夫人
先生以嘉戊午四月十四日生。
聰穎
屬文
稍長。
就學石川金公覺。
不煩程督而業日進
旣而復從鄭公國成,西山閔公汝諧
五經四子
庚辰
西厓柳先生商山
先生執贄登門
得聞君子行己之方。
自是從遊河上
柳先生
深加期許
勉以陶山遺緖
先生勵志篤學
至忘寢食
壬辰
倭奴大擧入冦
尙爲賊衝
先生約同志募村兵。
據鞍嶺以備賊。
賊猝至。
再合而師潰。
承旨公與淑夫人沒于軍中
愚伏鄭先生同在陣。
喪其母夫人
先生相持而泣曰。
吾輩力弱縱不能刳肝以斃賊。
其忍一日偸活
與共一天乎。
倡義糾兵。
得數
公元1773年
人誓復讎討賊
設義陣于鈷鉧潭
器械饋餉
間設方略
斬獲甚多
土賊剽劫之患。
亦得平。
癸巳二月
賊陷義陣。
先生蒼石公得脫
將避于白華山
蒼石公猝病癨眩仆
先生曰。
吾病且死矣。
兄可圖免以血我先祀
先生握手泣曰。
古有兄弟爭死賊者。
吾豈忍舍爾而獨生
背負而上山。
忽遇二賊抽刃而前。
先生號天曰
天若有知
我輩無罪
仰山而祝曰。
山靈活我。
彎弓射賊。
喑嗚奮罵。
聲氣俱厲。
賊駭走不敢近。
因負上絶頂
先生持服毁瘠已甚
精誠所感。
能却賊衛弟。
得全活。
具在蒼石所著急難圖。
癸卯
中生員。
戊申廢朝初。
五賢從祀議起。
嶺士推先生爲疏首。
遂詣 闕陳請
未久蒙許。
是歲。
薦 除翊衛洗馬
未幾棄歸。
庚戌
 除平陵道察訪
周歲而歸。
郵人追思立碑頌德
自是謝絶世故
杜門求志。
癸亥
 仁廟改玉
擢授禮縣監。
時新去亂。
殘民憊。
先生至誠撫摩
應 旨上疏陳弊
略曰。
絶戶之賦。
徵於隣里而餘存蕭然
闕兵之充。
皆以襁褓苛政肆出。
一人而應百人之役。
一年徵數
之賦。
十室荒城
一敗塗地
期以歲月
掃盡賦役
另示懷來之意。
以待穌息之期。
上策也。
若謂賦稅之常。
不可獨免。
調發之役。
難於盡除。
則革邑汰守。
附於大官
藉其庇庥之力。
姑免慘毒之苦。
其次也。
水火餘生。
遭値盛際
春氣方至
草木將敷。
豈意惻怛之 旨頻頒而逋欠之滌未盡。
蔀屋之冤自如赤子之流未已也。
今若拱手坐視
不思改絃圖存
則臣亦何顔寄一縣之長。
上以闕貢獻
下以隳字撫乎。
逝將釋負而歸。
方可安於心也。
 上優批。
議處
該曹防 啓。
乃再上疏
語益加切。
又被該曹所尼。
事竟不行。
先生因俗爲治。
聽斷明愼
號令平恕
櫛垢爬痒
吏民俱安。
春秋騎從
巡行境內。
勸農問疾苦。
以孝勤儉
爲文以諭。
爲政
尤以敎化爲先。
中子弟勸令爲學
有時聚集
考校所業
士皆樂趨之。
春秋舍菜
必先期齊宿。
牲幣祼薦
致誠潔。
時邀邑之耆老
燕飮之禮。
孝行厚遇之。
具申于監司
一歲中縣境稱治。
丁卯
三辭而歸。
邑民追思
行過者必造門致敬
甲戌
金公尙宓莅尙。
承 朝命呂氏
鄕約
有齒學行者爲約正
於是衆推先生爲正。
修巖柳公副之。
月朔
讀約如法
爲文告約中曰。
藐吾一身之微。
秀出萬物之衆。
其與禽獸異者。
以有五倫之序也。
而或不能盡其倫。
則人之形貌雖具。
其實禽獸無別也。
古之聖王
憂人不能盡其性。
於是本義以爲敎條
經訓以爲敎法
使天下之人。
因其固有之理而盡此五者之倫焉。
聖賢之書。
無非所以明此道者
其中小學一書
尤切於日用
此實人道根本
四書階梯也。
苟能熟讀精思
循序漸進
心之所存
身之所履
必以體是道盡吾性爲期
心志凝定
踐履篤實
則有諸己者皆實行
而見諸事者皆實用也。
又曰。
君子之道。
莫大乎孝。
旣盡於親則弟可移於長
况順乎親者。
亦能順乎朋友矣。
又曰。
朋友者。
綱紀人倫者也。
直諒規戒相期
圓和軟熟爲戒
則其於輔仁責善之義。
庶幾近之矣。
嗚呼
天生斯民而與之以性。
人所共由者謂之道。
人所同得者謂之德。
道出於天而行於人。
德本於道而得於己。
因其秉彝之天。
復其降衷之理。
人人其所行
處處
公元1756年
其所向。
則不美之可變美矣
數年。
習俗丕變
丙子冬
狄人來侵。
先生年已八十矣。
使子赴義陣而避地靑鳧
及聞南漢江都次第失守
悲憤有詩。
未幾還。
 國家優老之典。
八十以上例加資格
子弟具聞于 朝。
先生不許曰。
汝等看我所如何
持此而歸足矣
乞恩資。
不亦可笑之甚邪。
戊子春
脾胃不和
閏三月十三日
扶掖而坐。
盥漱衣冠
復正席而臥。
默記誦書
子弟請少止。
曰吾亦欲已而不能
請進藥餌
曰吾年紀足矣
爾等毋強請。
遺戒諸子毋過毁。
悠然而逝。
壽九十有一歲
遠近驚悼
奔赴治喪
其年五月八日
葬于靑仁之原。
丙申正月丙午
改葬于州西中牟縣楸洞負艮之原。
前後會者皆百餘人
先生資稟粹美
操履端確
事親篤孝
承順和悅
致養病致憂。
及遭壬辰之變。
哀毁過制
雖在干戈飢饉中。
執喪謹嚴
進草木之滋。
倭產器玩
終身不入於家。
蒼石公天倫知己
互相博約
嘗遘癘危甚。
人有勸其出避者。
先生辭曰。
兄弟手足也。
安忍之而獨避乎。
蒼石公賴而得穌。
先生亦無恙。
蒼石公先十四年而卒。
先生號痛不自勝
生朝
子弟爲壽
先生有詩曰。
罔極痛。
常棣無竆情。
酒進淚先落。
何心壽吾生
孝友之情。
老而彌篤如此
奉先務盡誠敬
日必晨謁
間三四日省先壠
不以老病自懈。
祭祀
齋沐必謹。
具羞必親。
至年八十五。
始以筋力不逮告廟
使子弟奠獻
治家有法
嚴重寡言
門庭肅然
家室之間。
和而義。
敎子以孝信讓
撫諸姪視己出。
族婣
盡其雍睦
婢僕
曲有恩義
與人交。
表裏殫竭
見其善。
推詡如不及
不善告語切至
使之自改。
或有死喪竆阨
爲之極力救護
接引後進
諄諄開明心術
變化氣質爲功也。
先生學有淵源而益自勉厲。
六經四子爲本而沈淹於洛建之書。
用功朱子書節要。
講明體驗
反復融會
乃拈出其要語
分類輯。
各爲一冊。
聖學要訣
晦庵切要
中流一壺
讀書錄。
曰懼塞錄。
讀書法。
手寫成帙。
朝夕潛玩
受用動靜語默而發之於事爲應酬之間。
和靖門人所謂耳順心得如誦己言者
先生殆近之矣。
先生不見
用於世。
無以展布其所蘊。
居官愛民之道。
處鄕盡善俗之方。
愚伏先生之赴天官長也。
朱夫子答留丞相勉之
惓惓君子小人之分。
其旣行。
又貽書。
勸其勿循常格。
恢張公道
縷縷百言
皆爲治之急務切中當世之弊。
亦可以見其學問之全。
可以諸事業。
而惜乎抱道林泉
不能使斯民蒙其澤也。
先生不喜交遊
與愚伏結以道義。
往來講磨
愚老常曰。
吾自少每做事
恐有未當於理。
使月澗知之。
龍洲趙公絅訪先生
退見愚老曰。
今行見一德人。
年高而色若孺子
愚伏曰。
豈見吾叔載邪。
先生平生不事營爲
衣服居處
專務儉約
世間一切玩好
泊然不入於心。
嗜學菽粟裘褐
年八十一。
作箴以自警。
蓋追衛武九十箴戒之意也。
嘗曰。
王陽明以心爲理
致良知爲學
羅整庵理氣一物
人心爲已發。
道心爲未發。
蘇齋盧先生尊信此言。
至於認欲爲性而曰。
欲者人之性。
退陶先生力言其非。
此乃洛建相傳之旨訣。
昭若日星
學者不可以不知也。
又嘗曰。
近世學者之病。
專事文詞
以爲科擧之業。
而於己分
公元1776年
上本工夫
全未有用心處。
伎倆愈精而心術愈壞。
又嘗病士大夫嗜酒之失曰。
崇飮之害。
甚於洪水猛獸
古今亡國隕身
由於斯。
士之稍有名字者
縱酒號呶
畔棄繩墨
相慕效。
指爲達人
追隨杯勺之間。
放浪禮法之外。
傷敗風敎
未有甚於此。
發明正學
警勵頹俗
類如此。
日必晨起
莊誦朱子書數篇及詩常棣,抑戒,程子四勿箴,呂滎公家訓。
有得則識之。
中夜取燭以書。
每夜與子弟講論古書
畢則命飮酒歌詩曰。
宣暢湮鬱
和平志意
學者事也。
先生不喜著述
見於吟詠簡牘者。
冲淡典雅
絶無世俗浮艶態。
讀者得其遺集玩繹焉。
亦可以見先生之深於學也。
先生之學。
專以朱門門路準的
而俛焉日有孶孶
不知年數不足
及其德器渾成
孚尹旁達
遠邇士子不敬矜式
屹然東南麈拂之望。
於乎不休哉。
先生內子淑人廣州安氏。
忠順守仁之女。
高麗佐命功臣廣陵邦傑之後
孝敬慈惠
舅姑娣姒
盡其道。
君子無違德。
諸子義方
先生一年卒矣。
與同原。
三男一女
男長
一圭
司蓄署司蓄。
次德圭。
冰庫別提
身圭生員
適生員金愳。
又餘男藍圭
一圭三男
基善蚤死
在博,在約。
二女壻。
士人鄭椯,李時晉。
庶子在信。
德圭五男
基廣,在容文科省郞
定武科縣監。
在完,在憲生員
一女士人姜漢龍。
身圭四男
在中武科縣監。
在崇,在隆,在雄。
二女壻。
士人金順鳴,金礪弼。
金愳有子命休。
藍圭有子在謹。
曾孫十三人
恒至,慶至,應至,萬至,時至,重至,春至,昌至,長至,榮至,碩至,亨至,鼎至。
玄孫以下
不盡載。
先生六世孫堯禧辱命於象靖曰。
先祖事行
具有本末
而紀德之狀。
未有屬筆
以先季子生員公所撰次家狀
介以請。
吾子之惠之也。
象靖自惟晩生末學
膚語綿。
何敢摸擬盛德
以自納於僭妄之誅。
屢辭而其請益勤。
則又自惟旣未及灑掃當日
得以拙之辭。
託名卷末
以慰平昔景行之思。
亦愚分之幸也。
生員公之狀。
出於過庭薰炙之餘。
言信而事核。
据爲按本而略加櫽括
亦無甚難者。
是以不敢終辭。
以俟立言君子之所采擇云爾
東溪公行
公元1575年
公諱濤。
字靜甫
舊爲新羅宗姓
太師諱幸
事麗祖有功
賜姓權氏
累世至諱漢功。
位都僉議右議政
醴泉府院君
諡文坦
寔生諱仲達
中朝開府
 本朝封花原君
自是代有偉人
曾祖諱時準。
 殿參奉
祖諱運。
尙衣院別坐。
考諱世春。
司圃署別坐 贈承政左承旨
妣淑夫人山金氏。
汲古齋諱湛之女。
提學諱後之六世孫也。
公以萬曆乙亥六月十二日生。
生有異質
穎悟超倫
五歲
周興嗣千字
學字釋。
自以音句無礙
十歲
以知漢書名
方伯到門請見
與之難疑
歎曰。
爾吾師也。
自是文辭大進。
博通百家
一時儕類皆自以爲不及
旣長。
慨然有志問學
出入寒岡,旅軒二先生之門。
先生亟稱之。
壬辰
公先幾倭亂。
移家黃山
衆皆笑之。
未幾賊大搶。
人始服其智。
避亂人多來聚。
公分資以賑。
濟活甚衆。
承旨起義兵。
從郭忘憂再佑陣。
癸巳
遘癘瘧以終。
旣殯。
人皆勸避不聽
哀毁踰禮
幾至滅性
及葬
母夫人
轉客湖西
湖西人皆服公事居喪之節。
丁酉
移寓
州之石田村。
李參議潤雨李承旨彥英
爲道義之交。
庚子
始還舊廬
庚戌
進士
癸丑
登第
柄臣有欲薦引者。
而見時事日非
浩然而歸。
甲寅
內艱
哀毁一如前喪。
旣葬。
使宗孫饋奠
廬墓三年
三上墓。
風雨不廢。
服闋
例付權知成均學諭
不赴。
仁弘朝權
勢焰薰灼
而公卓立不撓
目之以伽倻老賊
人皆爲公懼。
不爲動。
一室杜陵竹林中
自號東溪病隱
杜門淨掃
讀書玩養。
有若終身之志。
時稱爲頹波砥柱
丹之人無一染凶門
蓋公之力也。
癸亥 仁廟改玉
六月
承政院注書。
呈病遞。
遷藝文館檢閱
甲子三月
春秋記事官。
振武錄功加資過濫。
爵賞不均
信賞重名器之道。
未幾
參原從勳。
成均典籍
受由還鄕
七月
 除監察不赴。
旋拜兵曹正郞
十月
移拜正言
 啓私廟親祭時。
豫爲出宮齊宿
與 宗廟之節。
無降殺。
非所以嚴擧動而防私昵之道也。
十二月
復 除典籍知製 敎。
移拜兵曹正郞
乙丑正月
弘文館副修撰。
兼 經筵講官
此後凡有除拜
三字如故
箚子
略曰。
天下事變無竆制變之道不一。
愚者昧於故常智者與時推移
臣等不知 殿下今日事勢爲何如也。
政如一人之身新經大病
元氣未復。
客邪外感
疊見層出
不可言語形容
則醫者之用藥
不可一槩論也。
珙之希冀之念。
臣等不敢以爲必有。
而亦不敢保其必無也。
人之用心
一則可反三隅
以子而廢母。
天下極惡
而珙旣以怵禍。
未免稱首
則其不能安分守死
國人之所共知也。
設令初無是心。
實未與知
而今日出於逆招。
明日又出於逆招。
負莫大之名。
處必疑之地。
則以前日怵禍之心。
能保其後日之不與知乎。
不幸羝羊之觸。
計乃無聊
羸豕之孚。
至於躑躅不止於假以爲名。
則 殿下仁愛之心。
亦將何以處之哉。
抑臣等之私憂過慮
又有大於此者。
枳枸來巢
空穴來風
理勢必然也。
人心動則有疑。
疑則有懼。
懼則必危。
積疑之極。
至於危懼
禍亂之作。
可立俟也。
目今 國事艱危
人心未靖。
君臣上下
如處飛幕而指以爲的者珙也。
始則勳臣疑之。
今則國人盡疑之矣。
羣疑塞胷。
公元1745年
累卵所恃以爲安者。
譏察而已
适之變。
弘耇之變。
蓋嘗用之而得力矣。
然而國家之有譏察
國家之福也。
上自三代聖王
下至漢唐庸君
治亂得失
不一其迹。
而未聞以譏察爲國者。
周厲之監謗
武后告密
不敢以爲今日之戒。
國體損傷
人心疑畏
其弊有不可勝言者。
等身逢 聖明之際。
拭目堯舜之盛。
而 國家大計
乃出於此
臣等實爲 殿下羞之。
今不出珙於外。
譏察不可止。
譏察不止
則 國家不可云云
俄拜持平
連上避嫌疏。
二月
遞授監察
旋陞副校理
拜獻納。
四月
別試試所。
務以公道自持
塲中肅然
五月
典籍由還。
八月
號牌都監郞廳。
九月
參會盟錄靖社原從。
丙寅正月
呈告還鄕
十二月
以慶尙道號御史赴 召。
修撰
丁卯二月
西賊猝至。
 大駕江都
以公爲慶尙右督運御史
六月
竣事還 朝。
拜掌令遞歸
八月
副修撰。
未及赴。
執義
戊辰正月
孝立鞫獄
錄寧社原從。
仍 賜馬
二月
司諫
樂安郡林慶業辭連體金瑬
體相呈辭待罪
 上震
公元1748年
怒。
以待大臣不饒
卽命補外
然自此人心肅然
苞苴不行
五月
除興陽縣監。
到任
老人宴。
給八十以上衣絮
濱海
士不知學。
公廣生徒
親自敎導
九月
司諫徵還。
闔境攀轅涕泣
立石以頌其德。
及還。
體相來慰。
屈膝以拜。
其見敬禮如此
十月
拜司僕正
己巳正月
關西推考差官
四月
執義
七月
樂正還鄕
庚午正月
侍講輔德
參會試官
三月
爲體府從事
兼遷 陵都監
四月
劉興治殺陳副摠。
自領其衆。
 朝廷議遣李曙,鄭忠信等。
征討之擧。
以爲 天朝藩鎭
不可擅討。
上疏請與王承同事
 朝廷是其議。
分付元帥
七月
以民弊時變上疏
言甚剴切
 上有未安之批。
呈遞還鄕
辛未七月
宗正還 朝。
八月
校理
九月
輔德
十月
執義
俄還授校理
未幾遞還。
十二月
司諫
移拜執義
壬申正月
又拜司諫還 朝。
三月
以 元宗大王諡事
與同 啓曰。
古者諡法
文武成康
一字而已
惟我 四祖
肇基王迹
功德巍蕩。
而 太祖只上四字之號。
法古簡之意。
可謂盛矣。
請 
公元1753年
追崇諡號
依 太祖朝例。
只上四字
 上下嚴批。
毅然獨 啓曰。
諡法
所以據實易名
不得以私其父。
不得以私其君。
名之以幽厲
不孝之譏。
不及宣平
其義之嚴。
有如是矣。
至於 追崇之禮。
盛業茂。
無迹可尋
育德毓慶。
爲可稱謂
四字美名
足以盡之
不得於言而強爲架虛
無亦有欠於誠實之道乎。
 上震怒欲拿鞫。
大臣臺諫
交章論救
定配海南
直聲朝野
一時名公巨卿
出餞江上
縣有石泉眉庵舊宅
諭本邑人立祠以祀之。
仍聚生徒
勸課不倦
因此成名者衆。
癸酉八月
因 明政殿雷變
審理赦還。
誘掖後進爲事
設齋舍課童蒙
又選鄕里秀才
隨材設科
伊川月課之法。
講畢
敎以進退揖讓之節。
處心行己之方。
以此文才蔚然
人比之文翁化蜀云。
丙子十二月
虜騎大至
 上入南漢山城
公聞變馳進未達
監司沈演于鳥嶺下
與之籌畫軍務
雙嶺軍敗。
盡心曉諭
收拾潰卒。
赴援計。
和議已定
遂止。
丁丑二月
公自陣下。
星夜奔問。
始敍拜應敎
 朝廷以落南士賑救
擇差
公元1757年
御史
公承 命南下
遍諭人士
多募救活
設施條畫
動中機宜
六月
竣事復 命。
卽除輔德
將赴瀋陽
年老遞還。
八月
執義
俄拜舍人
九月
除司僕正
又移拜執義
十月
舍人
以葬子呈告還鄕
戊寅七月
司諫還 朝。
遞拜宗正
九月
嘉禮都監郞廳。
又移拜執義
晝講
知事李貴朱子引君爲黨之語。
失對語。
公進箚略曰。
朱子繼往開來
集成聖道
橫說竪說
泛應曲當
皆可爲萬世法。
而 殿下遽疑其不能無病。
係著堅固
不肯決捨
不幸近於侮其言。
其爲聖學疵累如何哉。
噫。
由今之道。
無變今之習。
則黨之一字
可以亡人之國
朱子所遇之時。
則與今日之事自別焉。
紹煕新服
陰邪朋結。
盤據左腹
形勢日熾。
一時端人正士不肯受其籠絡者。
擧皆目之以朋黨
一網打盡之計。
機牙垂發
宰相留正不能辨別賢邪扶植士類
顧乃依違其間
專事調停
言路章疏稍侵奸黨者。
或黜之遠外
或處之閒地。
助其氣勢
醞釀巨禍
方且晏然泯慮。
欲以無黨自處
則以朱子救世之心。
可不爲之盡氣
公元1758年
力爭邪。
前後往復書疏
累數千言
諄復啓發
叩竭無餘。
而務爲調柔
規避黨目。
政爲留相受病重處。
不得不勤攻其闕而有是言也。
聖賢立言之指。
各有所指而發。
孔子之死速朽
孟子仇讎何服。
若不深究微意斷取一句語。
以辭害義
則其不能無疑者鮮矣。
 殿下試取朱子與留書四通
燕閒之暇。
反復溫繹
朱子立言本意
庶幾昭㫼於 乙覽之下而無復可疑矣。
上民疏略曰。
今日之事。
不止痛哭流涕
喪亂甫定。
飢饉斯酷。
南郡邑。
赤地者幾半。
流離之慘。
有甚安上所見
君臣上下
方且恬然越視。
未聞有救焚拯溺之政。
仁愛之天。
安得不動威而警告之乎。
陰虹濁氣
敢抗於太陽之精。
竟夕氛霧
發於閉塞之節。
冬雷夜殷
陰曀經旬
若以洪範傳所載言之。
此非小變云云
十二月
都監功勞
折衝
己卯正月
拜同副承旨
次陞至左。
五月
移拜戶曹參議
十二月
由還。
庚辰
 世子東還
力疾赴 朝。
兵曹參知
左承旨
六月
移戶議。
俄拜大司諫
 朝議方擬公副學吏議之薦。
竟爲不悅者所沮。
公元1644年
恬然不以爲意
人服其量。
時公年已六十有六。
呈辭疏。
退而家居
養性情。
屢有 徵命
不起
崇禎甲申八月二十七日
考終于第。
享年七十。
其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葬于水淸洞先夫人兆次負辛之原。
配淑夫人晉州柳氏
 贈兵曹參判諱沃之女。
後公六年而沒。
子男某某
女適某。
孫男某某
性質剛方
器局峻整
孝友之行。
得之天賦
充養之方。
濟以學問
審義利之辨。
出處之道。
立朝
樹立卓然
操守確如。
陳善格非
雷霆所不避。
辨奸嫉惡
權貴所不顧。
以此屢遭顚躓處之泰然
不以榮辱介意
居官也。
仁民惠物之心。
藹然政表。
賢祠興學校。
化民敦俗爲務。
及其罷歸
匹馬單壺。
行李蕭然
不以一物自隨
處家則動以規矩法度嚴肅
宴居之時。
必整冠端坐
不設惰慢之氣。
敎子弟必以義方
爲文以戒曰。
飮酒
從禽
毋與閒人往來
一味勤讀。
毋令老父憂在負羽
宗族有過
則必恂恂敎誘
使之自格而不加聲色
鄕中年少之來。
必禮貌之。
如見尊賓。
人之有飢寒
必資以衣食
持己
一以正大光明
關節未嘗施人
請託無敢及門
平生不屑功名
朝遞暮歸
無復顧戀之意。
經學之博。
典禮之明。
踐履之篤。
實寒,旅諸賢所推重焉。
文章在公特餘事。
一時詞伯如澤堂李公。
斂衽歎賞
以爲癸亥後疏箚。
當推公爲第一云。
遺集若干卷藏于家。
以再錄原勳
 贈資憲大夫吏判書
兼知 經筵,義禁府春秋館,成均館事弘文館提學,藝文館提學, 世子左賓客
 顯宗壬子
士林躋享于道川書院
五世必忠遺集家牒
屬象靖以校勘之役。
且俾以論撰德媺
淺陋何敢當。
徒以平日高山景行之思。
不敢一言
謹第錄如右
以備異日立言君子采擇云。
謹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