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二 (自动笺注)
鹿門先生文集卷之二
 書
  
公元1735年
渼湖金公(元行乙卯十二月)
眼病果已差歇。
學業日有進益否。
戚下間與養之
山寺二十日。
共讀太極西銘解。
未及爛熟融會
往往見前日見到處
意思頗覺開豁
恨不能執事於此間。
與同其樂也。
義理有未透。
辨論未定
何甞不說及也。
養之聦明詳密
文字費力
固已難得
而又肯留心向裏
擺脫舊習
其進何可量也。
幸因書更加策勵
俾益奮發如何
向日事能更無節拍否。
朱子甞言。
事至不揆義理胡亂應副
便是無義
旣應之後
留置心胷
不能放下
便是無命
此語極親有味
伏惟執事於此講之必熟。
或恐不平之氣一毫未去。
則不遇事觸發
不暇裁度
不能無錯應。
抑亦本源擾攘
氣象局滯
大有妨於日新之功也。
幸更密察而深用力涵養工夫
以立大本
而日以文字義理
灌漑培壅
使不平之氣。
無得以干乎其間
庶幾內外昭融
上達不已
事變之來。
或有大於此者。
當應有餘
無足以動吾心矣。
未知如何
渼湖金公
孟子讀至幾卷。
疑義可相示否。
戚下數昨纔歸侍。
而憊甚姑未有業次
但於日用之間。
益覺有不可離者存焉。
謹獨二字
尤爲切實
古人所以心廣體胖
以至於參天贊化育。
都不外此
眼中見得了了
而只於己分上未便有得力處。
若得因此萌兆
日親勝己
有以啓發之。
庶幾有進。
不可得矣奈何
公元1737年
渼湖金公(丁巳九月)
養而無害之害。
朱子無作爲釋之者
愚則以爲極好
盖此章大旨專在養氣
養氣之功。
專在集義
集義之方則又專在乎勿忘勿助。
朱子集義爲養氣之丹頭
勿忘勿助。
集義之火法。
此乃一章骨子
孟子固將詳說於下。
而先於上文以直養無害
提示大綱
直養卽集義
無害卽勿助。
上下文理。
一脉貫下。
若無暴其氣。
亦非專指蹶趍之類。
言氣不可不養。
集註以致養其氣釋之可見
蹶趍則孟子之意。
只從外面見處
以明其氣之亦能動而已
雖亦非在養氣之外。
而初非此章之宗旨也。
動作言笑
做力所不及。
只是蹶趍之類。
來諭以做力不及
助長
未然
朱子說有謂只行得五十里。
却硬要行百里
正是做力所不及也。
未知如何
公元1738年
渼湖金公(戊午秋)
明德
約而言之則只是此心全體
靜而萬理該備。
動而四端昭著
光明燦爛
無限量不昏昧者也。
專屬氣固不可
專屬理亦不可
謂之合心性則近矣。
而語猶未精。
必曰此心全體
然後方有統領而絶滲漏矣。
賓主字亦欠確。
理固聖凡之所同。
亦何甞有聖凡之異耶。
所謂氣有萬殊者。
特指魂魄五臟百骸之氣耳。
非此心本體之謂也。
此心本體者何也。
朱子所謂不得其所以生。
以爲一身之主。
而與理合一者也。
此安得有淸厚薄之可言耶。
果使此心本體
亦有淸濁厚薄不齊
則濁之又濁。
薄之又薄。
至於桀跖頑愚昏暴極矣。
何曾彷彿虗靈洞澈之稱。
豈得謂之明德乎。
心與氣質
謂之二。
不可也。
謂之一。
不可也。
何謂不可謂之二也。
心者非他也。
只是氣質良能
氣質
無別討心處。
故心所以動作運用
全藉氣質
氣質則心無以發用
外物一觸
氣機騰揚
喜怒哀樂
一隨氣質
金氣多者偏於羞惡
木氣多者偏於惻隱
理勢必然也。
何謂不可謂之一也。
不外氣質
而旣曰良能無形可見矣。
無聲可聞矣。
虛靈不昧矣。
神明不測矣。
則亦豈氣質所得以囿者哉。
是故雖其昏蔽之極。
介然之頃。
一有覺焉。
良能眞體
卓然現前
據而明之則可以變化氣質矣。
擴而大之可以參贊化育矣。
然則以氣拘氣之疑。
不辨自解矣。
或者之說。
鄙說之大槩。
夫在天曰神。
在人曰心。
其實一箇而已
故以天言之則生長收藏者氣也。
而能生能長能收能藏者則神也。
人言之則喜怒哀樂者氣也。
而能喜能怒能哀能樂者則心也。
是以有偏正。
所謂神者則未甞有偏正也。
氣有淸濁
所謂心者則未甞有淸濁也。
主宰一氣之原而遍體萬物之中。
昭著方寸之內而流行日用之間。
因依有淸濁偏正之裏
超脫乎無淸濁偏正之表者。
無非所謂一箇能也。
然則能者果何物也。
謂之理耶則理無爲能有爲也。
謂之氣耶則氣有迹而能無迹也。
謂之非理非氣耶。
理氣之外。
未別有物也。
然則所謂能者。
何物也。
不過曰氣之靈而理之妙也。
(理之妙。
言理之所以妙用者也。
朱子亦曰比理微有迹。
比氣自然又靈。
可見別神於氣也。
)夫天地生物也。
以爲主而氣以爲材。
二者之
間。
更有所謂靈與妙者。
不幾於贅乎。
然而理氣交接之際。
人物生生之機。
作用關捩
在乎此。
理而無此則所謂理者玄虛無用矣。
氣而無此則所謂氣者頑然死物矣。
天地無此則無以爲造化矣。
人物無此則無以爲知覺矣。
所以鬼神一章
中庸骨子
明德二字
大學宗旨
朱子之釋之也。
乃復以不見不聞。
所以然之隱。
虗靈知覺
所以生之體。
(經筵講義
人物之生。
不得其所以生者。
以爲一身之主云云
)則所謂能者。
畢竟歸宿
便與冲漠無眹之理。
仁義禮智之性。
泯然無間矣。
盖曰靈曰妙。
似若未離乎氣分
其實所謂靈與妙者。
初非有形影可見
聲臭可聞。
自然恁地
(語類
良能自然恁地
)而兩在不測
(橫渠論神云兩在不測
)於氣則有微顯之殊。
而於理則無通局之異。
先儒之論。
多與理合而言之。
周子曰動而無靜。
靜而無動者物也。
動而無動。
靜而無靜者神也。
神妙萬物
物則不通
邵子曰心爲太極
朱子之說。
雖有所謂能所之分。
而於或人形而上下之問。
未有指定說得者。
大學或問
於性於心。
下本體字。
而不復揀別
於此亦可見矣。
(旣下合字則能與理。
不能無分別。
所謂合者。
與泛言理氣渾淪
不同
所以雖屬乎氣而亦未甞不可謂之理也。
處正極精妙極活絡看。
)說得到此。
所謂淸濁偏正。
自是不必說者。
來敎中一通一局。
殆若理氣之別云者
正是眞際實際語也。
復何疑乎。
氣質直指本體則固虛靈洞澈
纖毫不善之雜矣。
合氣質而泛言其末流則凡其或惡或昏。
雖曰氣質作用
其所以能如此者。
不可非心所爲也。
以此言之則雖謂之心有善惡。
亦可也。
或者以是而遂謂心之本體
亦有淸濁明暗之殊。
則大非聖人之意也。
朱子一說
有曰不善之發。
非心本體
然亦是出於心也。
又曰心之本體
未甞不善
又却不可說惡全不是心。
於此看得定。
橫說豎說
都無所碍。
朱子之訓明德
旣曰虗靈不昧
而又必曰具衆理萬事
虛靈不昧者。
明德體段也。
衆理萬事者。
明德之實蘊也。
二句然後方爲完備
然約而言之則只虛靈不昧四字
已包下句其中
靜而萬理燦然者。
不昧之體也。
動而四端昭著者。
不昧之用也。
說下所以盡其情性功效之實。
使人易曉也。
此心之所以爲性情之主。
朱先生釋經之法。
統領無滲漏也。
愚之以此全體釋明德者。
庶乎不至大悖矣。
近來先輩欲以靈覺意思明德
而衆
理爲明德中所具之物。
其言似乎精妙
而深玩之偏枯杌隉。
非聖賢之意也。
且其本意
固與釋氏不同
不知不覺
便易良知氣味矣。
如何如何
能者。
氣之靈也。
而不隨氣而有等分者何也。
盖甞論之。
氣者生物之材也。
材則有形
能者生物之機也。
(機字有精粗
此機字當以極精處看。
)機則無跡
有形者物也。
無跡者神也。
是故氣之爲物。
升而爲天。
降而爲地
而天非地也。
地非天也。
動而爲春夏
靜而爲秋冬
春夏秋冬也。
秋冬春夏也。
以至人物賢愚
飛潛動植
形形色色
有同焉者。
無他焉。
物則不通故也。
若夫能則初何甞有物。
只是萬物形氣作用能然之而已。
或升而能然於天。
或降能然於地。
或動而能然春夏
或靜而能然秋冬
能然於天者。
能然於地者也。
能然秋冬者。
能然春夏者也。
以至人物賢愚
飛潛動植
形色有萬。
而能則只一箇而已
是則神妙萬物者然也。
請推而言之。
今夫蛇蝎
物之至惡者也。
麟鳳
物之至美者也。
而物不能自生。
必有使之生者存焉。
則二者之生。
固皆能之所爲
所謂能者。
似亦有美惡也。
然而究其本則其所以或美或惡者。
氣之爲耳。
非能之本體然也。
何以言之。
天地
大德曰生。
而能者卽造化生生之機也。
故二五行
紛綸交錯
飛揚騰倒
生生之機。
常涵乎其中
或偏或正。
或淸或濁。
形氣萬變無窮
所謂生生之機。
未甞一毫之間。
未有一息之停也。
是以氣之至美而此機涵乎此則爲麟鳳焉。
氣之至惡而此機涵乎此則爲蛇蝎焉。
麟鳳蛇蝎
惟在形氣美惡
其所以生者則只是本然一箇造化生生之機而已
所以生蛇蝎者。
所以麟鳳者也。
麟鳳之心。
未甞不具蛇蝎也。
惟人亦然
爲堯爲桀。
固與麟鳳蛇蝎
同一理也。
所以生桀者。
所以生堯者也。
堯之心。
未甞不存於桀也。
故雖其殘暴之極。
所謂本然之機。
未甞發見日用之間。
而卽其殘暴而言之。
殘暴者。
自是形氣之爲耳。
其所以動此殘暴者則固惻隱之端。
生生不已之機也。
特爲形氣所揜。
失其本體而爲殘暴焉爾
且以喜怒言之。
外物乍觸於介然之頃。
喜怒發於瞥然之間。
喜怒之或善或惡者。
形氣作用也。
其所以動此喜怒者。
毋論善惡
瞥然處。
卽皆粹然生生之機也。
盖無此機則外物雖觸而頑然無所動。
如此則天地生生之理絶矣。
動後之有不善
形氣用事而機不能直遂耳。
非機之本然也。
朱子所以有方動處。
惻隱之說也。
是以學者用功也。
據其善端之發而提掇之。
自立主宰
變化氣質
所謂生生本然之體。
渾然復全於我矣。
有形有方有體
有方有體局定不可易矣。
局定不可易則有萬不同矣。
無迹無方無體
無方無體神妙不可測矣。
神妙不可測則妙氣而不涉於氣。
在物而不囿於物。
而其爲體也。
而已
此乃理之必然者也。
然則所謂能者。
果可得以等分之乎。
所謂能者。
通三才貫萬物
無精無粗
無限無分段。
其所寓形氣則自有精有粗。
自有限量自有分段
故能之。
運用此者
亦隨而不能濶狹全之不同焉。
是以天地之爲物也。
得形氣之極正極通
而其大無外
良能全體
無所拘隔。
而行四時育萬物
各得其正矣。
至於生物之類。
則惟人也得天地正通之氣。
以爲之形。
背陰向陽
端直正平
而心之爲藏。
最居一身之中。
爲生氣之所聚會
血脉之所湊泊
又其爲物。
得火精。
中空通虗。
光明照燭
良能全體
於是乎呈露昭著
無所不通
由此而酬酢運用
無所不覺
神明知覺虗靈之稱。
於是焉立。
廓然天地
同其大矣
若夫禽獸得形氣之偏且塞者。
而心之爲藏。
不能如人之中空虛光照燭
良能全體
未甞不具
而爲形氣所隔。
其所運用
不過喜生惡死。
寒煖覺飢飽。
依俙影象而已
無以充其本然之量矣。
若夫草木則又得形氣之至偏至塞者。
又無血脉心藏之可言。
故幷與其依俙知覺無之
良能可見者。
不過榮悴開落能屈能伸而已
至若糟粕煨燼瓦壒器皿之類。
則又是氣之已死而並與榮悴開落而亦不可見矣。
其中亦自有聚散成壞闔闢動靜
卽此便是良能全體
不可糟粕瓦壒無此心也。
所謂能者。
雖曰靈妙不測
而亦無形可見
故其發運作用
專藉形氣
形氣能無所依着。
故有天地形氣則有天地運用
有人形氣有人運用
禽獸草木形氣則有禽獸草木運用
糟粕瓦壒之形氣則有糟粕瓦壒之運用
而或濶或狹或偏或全。
於是乎紛綸千百矣。
然而其實濶狹偏全者。
形氣之爲也。
若夫能則依舊是無精無粗無限無分段。
不以濶與全焉而加大。
不以狹與偏焉而加小。
特拘於形氣
而所運用不能無異焉耳
苟去其軀殼則天未始爲人
未始不爲
天。
鳶固可使躍。
魚固可使飛。
所謂能者無往不相通矣。
(語其至大則天地之生成
良能全體也。
語其至小則一塵動靜
良能全體也。
形氣而言之。
一塵之於天地
不相何如也。
良能而言之。
動靜一塵者。
生成天地者。
非有二也。
形氣大小
一塵動靜
只有些子
天地生成
許多造化耳。)
人之知覺
卽天之良能也。
天之鬼神
卽人之心也。
知覺良能
心與鬼神
而已
然人有血氣運動
故心知覺
似有影象之可尋。
天無血氣運動
故鬼神之良能
尤無兆眹之可指。
自古學者
於此不能恍惚然疑之。
惑矣。
然而究其極則所謂知覺
亦何曾有兆眹
其於寂感起滅之際。
若有影象者。
氣質爲爾
今且泛而言之。
外物迭來而喜怒哀樂視聽言動
紛然雜然者。
形氣也。
其所以能知其可喜可怒可哀可樂
能覺其或視或聽或言或動者
知覺也。
心上言之。
光明發照燭物者。
火氣光景也。
闢闔伸屈藏往知來者。
魂魄作用也。
其所以此光景而能照形燭物
以此魂魄而能藏往知來者。
知覺也。
就未發時言之。
定光騰。
炳然爍然。
如燭之籠而輝之濶狹未著
如塘之靜而波之迅慢莫見者。
極微妙。
要其境則是心藏之影也。
其於炳然爍然之中。
自有能知能覺活化流動之機。
默存乎其上。
靈妙
神神明明者。
知覺也。
炳然爍然與靈妙神明
形似無異
其實炳爍光影之意也。
靈明能然之狀也。
炳爍靈明無所呈露
靈明炳爍亦何照燭乎。
是其渾然一境
因依吞吐彷彿玲瓏之中。
氣象意思
各有所還。
精以察之。
乃可見矣。
喜怒視聽之紛然雜然者。
照燭藏之光明伸屈者。
與夫燭籠塘靜之炳然爍然者。
語益以精境益以虛。
而並皆未離乎影象
而還氣質界分其所而還知覺者。
自不過一箇能知能覺靈妙神明而已
所謂能知能覺靈妙神明者。
則又只是天地生生之機。
陰陽本然之靈。
至虛至微
而與理合一者矣。
安有兆眹之可言。
而其於鬼神良能
豈有一毫差爽者乎。
或疑朱子以心爲禀得火精則似乎偏於一氣不能無影象之可尋。
殊不知所謂得火精。
正指心藏而言。
若其知覺本體朱子說又有所謂五行精英是也
此與陰陽之靈。
二氣良能
正是一般語法
復何疑乎。
然則心藏之旣屬火而能運用四德者。
又何也。
五行之氣。
雖曰各專其一。
其實一行之中。
未甞不幷具四者也。
况人之一身
血氣經脉
本自貫通
而心之爲藏。
又居一身之中。
百體
樞紐
血脉於是湊泊
精氣由此而升降
又其爲物。
光明炯發。
足以管攝形氣
故凡支體運用
臟腑動靜
不關由於此。
知覺全體
於是呈露焉。
其所以能該載五性
發用七情者也。
公元1740年
渼湖金公(庚申閏六月)
明道先生謂當與元豐大共政
朱子論之曰此乃聖賢之用。
義理之正。
非姑爲權譎
苟以濟事一時也。
其隆之也至矣。
其他日語則乃以爲譬如掩目捕雀
我不見雀
雀却見我
儘是拙謀
至有章惇喫劒之說。
譏之斥之。
遺餘力。
二說相反
未知當從何說。
愚意明道之言。
固出於至公血誠
而實非後人之所可學。
孔子欲赴公山佛肸之召。
大賢以下所可效也。
無明綏來動和之妙。
而遽欲與小人同事
苟以弭禍於目前
朱子所謂無禮君親
袖手坐視不敢逐。
必此言之爲者。
氷炭同器
無以兩全
羸豕躑躅
五龍莫敵。
其所以弭禍。
所以速禍也。
范忠宣倡爲好還之論。
邪說橫流
人不知非
至有小人不可去之說發函丈
而又謂忠宣所見
明道合。
則其惑可謂甚矣。
不得不就加抑揚
從頭劈破。
以曉一世
此後所以爲尤有功也。
學者
當於前說者。
明道用意非出利害
後說者知明道之言非後人之所可學。
兩說者初亦不至大相妨也。
但明道說中元大臣嗜利云云者。
若使術。
恐尤翁所謂記錄有誤者是矣。
朱子以爲不應全誤。
至入於淵源錄。
未知竟如何也。
劉元城蔡確事。
語類屢言其不是
大全鄭景望書亦曰元祐諸人不可制。
欲以口語擠之。
固爲未當云云
甞聞之陶翁曰以詩罪人
固非正理
而此邪正之分已定
且其詩實涉誣悖
以此之無害。
朱子之論。
亦甞許之云。
以此言爲痛快直截矣。
今考朱書
未有許之之語。
但其非之也不甚譏斥
且多示原恕之意。
至論范忠宣之事則曰陰爲自全
又曰見無禮君親拱手坐視
極力排之。
不少假借
陶翁所云。
以是耶。
抑別有許之之語。
而偶未得見耶。
王曾逐丁。
謂事與元城相近
而但用機太甚
此等處又當如何斷定
元城之逐之誠不是
忠宣之救之當是
朱子兩非之。
然則如何處之。
乃爲盡善耶。
公元1741年
渼湖金公(辛酉春)
魯論已始課。
日用進修
次第否。
戚下老人粗健
儀禮
間又誦習庸學及繫辭。
於義源頭
聖賢門路
似漸有醲郁融釋之味。
而但自己分上
居敬集義實事
未有田地可據
畢竟些少知見
只爲口耳誦說之而已
信乎至難持者志。
至難制者氣。
凜然不知所以自濟也。
周易近因讀繫辭。
略見義理卜筮貫通合處
喜樂之心。
不可言語形容
前此朱先生專作卜筮者。
有所未喩。
以爲易若只如此。
何異後世術數之書。
如焦氏易林者。
至於夫子傳則又於陰陽卦爻自然之理。
若有所未究者。
意於其間
必有妙道精義之蘊。
有非後人所可得以聞者。
以此意思闌珊
之而先畏。
之而無味
今乃見其開物成務之功。
感而遂通之妙。
不能無待於
而至其所成象效法
廣大彌綸
三百八十四爻之用。
常常昭著日用之間。
君子擬議之功。
豈不在於平常語默之際耶。
盖居則觀其而玩其辭。
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兩句正學易之大方
不可執其一而廢其一也。
欲以此意作一小說
而姑未就耳。
朱子
初亦未甞偏。
前日認得錯耳。
以此又知聖賢之言。
不可篤信
必須自家先有所見然後方能透得過
不然只是矮人看戱也。
然此
亦只大綱
妙道精義之蘊則又必待逐卦逐爻熟讀詳味然後乃可議也。
未知此於聖人之旨。
無大悖否。
幸有以證敎之也。
辭第十章
本義以辭與占爲一類
變與象爲一類
不若大全以變與占爲一類而屬乎精。
與辭爲一類而屬乎變。
(見雜
)盖如此然後方與第二章類例相合
而精變兩節
截得齊整矣。
未知如何
黃子耕書近更考之。
分明是釋有所作係着時說
玆以錄呈。
幸以見行或問照證而敎之如何。
退溪則正與圃陰同。
甚是奇事
保赤子。
高見幸與之相符可喜
山寺日。
與養友精思屢日而僅得之
自謂透得前人所未到者。
左右看作尋常文義
便同芻狗
有智無智
眞不翅三十里也。
呵呵
吾輩日漸覺不多。
讀書講學
不免悠悠
書牘往來
每多閑漫說話。
的實求益之意。
非所以進於日新也。
朱先生書牘
一句一字
無非此事。
至於意見參差處。
亦必究竟乃已。
無他
存心處事
頭頭在在
無不浸涵優遊道理之中。
未甞有須臾之暫忘。
故發之言語者。
自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吾輩正坐無此本領耳。
切願自今相與痛戒之也。
如何如何
渼湖金公(五月)
敬字之示。
可見邇來進學日就要切
極用歎仰
區區方亦有意此事。
而但於勿忘勿助之間。
極難致力
且欲之一字可畏
使我工夫間斷
根基未定
都是這箇作孽耳。
未知執事於此如何也。
易說亦合鄙意
但又須見得揲蓍所得之卦
易書所存之卦
易書所存之卦
卽日用事之流變動者。
初無二氣
初無二理
其所寂然感通之神。
在人在在卦。
只是而已
更無彼此之別。
此等精微曲折
到底究覈。
了然默識
一毫障碍然後有以眞見其義理卜筮貫通沕合。
而或動或靜。
無往而非易之序也
不可泛然說義大源中流出來而已
所謂卜筮而必原於義理者然矣。
論義理而不離卜筮者則恐猶有所未盡也。
論義理而固有時乎不離卜筮矣。
亦何屑屑然必待於筮而後義理乃見乎。
是其廣大彌綸
以言乎遠則不御。
以言乎邇則靜而正。
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者。
固自昭著日用之間。
該載卦爻之中。
善學玩索有得焉。
一語一起居。
何往而非此事也。
但其未至之事。
可疑之理。
不能自見得出
不得不而問焉。
其所貢之
自家平常所行胷中所有
脗然契合
四體不言而喩之妙。
此正聖人開物成務之妙也。
如是不已
以至於變化則我卽易易卽我。
無事矣。
是則所謂聦明睿智神武不殺者也。
說得到此。
所謂易者。
雖曰不外卜筮
而亦卜筮所得以囿者哉。
伏羲畫卦
未甞有意卜筮
卜筮其中矣。
王周公始因其卦爻所自然。
義理之所當然
而繫辭焉以定吉凶
使民揲蓍考卦而决其疑。
則雖若專主卜筮
其實定之吉凶
只是面前道理
事之可疑者。
固當揲蓍而考之。
無可疑者。
可觀玩辭
隨事體行而已
不待也。
此正緊要着眼處。
幸更商而敎之也。
勉齋則直以伏羲畫卦
專爲卜筮
此則恐太過也。
未知如何
公元1742年
渼湖金公(壬戌十月)
俗禮往往不可輕易抹摋者。
玄纁之奠于柩上。
先儒多非之。
其實合古禮。
旣夕禮。
公使宰夫玄纁
實于盖。
云實其幣于棺盖柳中
親授之然。
云上文在廟所贈之幣。
皆奠於左服
此實於盖中者。
彼贈幣生死兩施
故奠於左服
此贈專爲死者
故實于盖。
親授云云
而經下文窆時只云贈用制幣云云
不言奠某處者。
上文也。
故下繼之
曰藏器於旁加見。
玄纁之藏於上而不藏於傍者尤明矣。
(世人開元禮奠于柩東。
爲柩上之東。
是則可笑
)又如祭時考妣各卓。
家禮文。
先儒皆以同卓爲非
其實各卓大違禮經之意。
祭統曰鋪筵設同几。
䟽云人生時形體異。
故夫婦別几。
死則魂氣同歸於此
故夫婦共几。
是故少牢特牲
皆用一尸一几一筵
鄭康成亦曰配與不配
祭饌如一
(雜記男子祔于王父則配。
女子祔于王母則不配註。
)又曰祭於廟。
同几精氣合。
(周禮一敦一几註。
)此實有精義妙理
存乎其中
今若各設位而享之則烏在其同几之義耶。
家禮之意。
以爲旣以燕器俎豆
常饌牲牢
則同卓而祭。
有非事死如事生之意。
故從書儀而爲之耳。
此等處恐一向用事生之禮不得
當從古禮合設無疑也。
世俗雖同卓而飯羹餠麵則各具。
此亦似無意義。
然今旣用燕器。
飯羹男女異器
則似難合設。
姑依家禮初祖例。
飯羹各設而餠麵以下則合設無妨耶。
又如進炙。
今人或以亞終獻所進之炙。
添載於初獻之盤。
似乎猥屑
而以特牲饋食亞三獻之燔。
皆加于肵俎者觀之。
則正與今之添載同。
又如弔而不傷。
傷而不弔
今之識禮者祖沙溪說知生而不知死則只慰問而不哭。
曲禮本意
却不如此
弔也傷也。
皆謂致辭
非指哭與不哭也。
古者弔生奠死。
各有其辭。
知生則致弔辭而不奠。
知死則致傷辭而不弔
無論弔與傷。
致辭畢後卽哭。
鄭註曰辭畢皆哭。
雜記弔禮賓主拾踊之節。
而亦不問知與不知也。
此等處皆不可不察耳。
晦可兄鼎俎云云
更考之非是
盖自鑊而升于鼎
自鼎而載于俎。
其實只是一物
鼎三則俎亦三
五則俎亦五。
今以魚肉爲鼎。
炙爲俎。
則鼎與俎判而爲二矣。
愚意魚肉庶羞
故用偶數
雖是天産
和以他物而實於籩豆
則用偶數者。
見於䟽說矣。
(郊特牲。
鼎俎奇而籩豆偶。
註云牲陽也。
庶物陰也。
䟽云庶物雖出於牲體
雜以植物相和
非復牲之全體
故爲陰也。)
公元1759年
渼湖金公(己卯)
春間下䟽。
滿紙情眷。
伏讀再三
不勝哀感
宜卽奉復
以謝勤意。
而顧此哀苦之中。
衰病侵凌
諸人事。
一切廢閣
仍以成習
以此於此不可廢之禮。
亦復因循稽滯
以至于闕然也。
一念至。
但切悵愧。
故以來。
萬念俱灰
獨其一念炯炯不能忘者。
惟在此朝聞一事。
離羣索居
開發無所
每當憤悱
何甞馳神座下
晦兄云云
傳之似過。
有意於張子成誦之訓。
而多病不能刻苦
上口者。
只繫辭中庸論語
論語則姑未畢。
又方兼看近思錄。
頗覺悅豫
所患不能便有諸己耳。
人物五常云云
十數年來
忽於理氣源頭
不無些新見。
便覺向來說話太無曲折
只好隔壁聽
無論韓與李。
其未見道則一耳
廊柱固可戒。
義理有疑。
濯去舊見。
以來新意者。
豈非橫渠之明訓乎。
此是義理大頭腦
决不草草結殺。
自謂已了。
而居之不疑也。
不直揮斥
許以平心商量
則後當以一二箚記奉禀也。
農巖先生雜識中世理氣二物云云以下四條極好
窮理氣者。
不可不熟讀而深味之也。
未知以爲如何
公元1791年
答櫟泉宋兄(明欽○辛亥七月)
頃者陶丈見敎
中庸有益
若得屣脫衆累。
入深山中
靜坐得一兩月
則似大長進。
不可可恨云云
執事則已一年矣。
果有新效如其說乎。
又質以戒懼功夫終易間斷如何
答曰須先於道也者不可須臾離處。
見得眞切然後戒懼工夫自然間斷
不然而欲勉強把捉則作輟離合
勢必云云
說似親切
故漫爲告知矣。
弟固不敢浪過時日
而終是傍無彊輔。
未有警發處。
且念日前言語上意思。
勝却涵養底工夫。
以此心身顚錯
不濟事
方欲痛自
鐫改
性質庸下
不能勇往
無奈何
論語始工
恰已兩期
無望卒業
疑義一冊而未及整頓
從當就質矣。
李丈所謂先於道也者不可須臾離處見得眞切云云者。
固甚切至
第念持敬之功。
通貫于小大學
程子未有致知不在敬者。
必先持敬上用力。
然後方有田地可據
頭緖可尋。
而於不可須臾離處。
看得眞切
看得眞切持敬之功。
愈益堅密
不然而遽令初學必俟看得眞切
然後用力於敬
則未看得眞切時。
無所用乎。
不敬
又何據以看得眞切乎。
朱先生所以力攻南軒察識涵養之說者也。
竊意李丈此語。
吾輩抑揚而發也。
一邊持敬
一邊體認
持敬益嚴則體認益密。
體認益密則持敬自然間斷
不似當初強勉之時矣。
此則其言外之意也。
如何如何
與櫟泉宋兄
中庸果能浹洽爛熟如誦己言。
朱子所云。
無可復讀乎。
用工夫
亦有進步處乎。
近思爲學之要。
別無奇特道理
立志務要堅固專一
涵養務要平實純熟
窮理務要明白自得
如是積累
優游厭飫而勿正勿助。
自見意味深長欲罷不能矣。
不然苟且
急迫以求之則决無可成之理矣。
明知其如此。
氣質卑弱
不能自收拾。
只若存若無而已
每想高風
不任慚歎也。
與櫟泉宋兄
家禮祠堂附註
又有有大宗而無小宗者。
皆嫡則不小宗也。
有有小宗而無大宗者。
無嫡則不大宗也。
此段源流引註甚多
而皆似未安。
其中大全本註及輯覽說最爲可通。
然其於有大宗小宗之義則終未覺端的
不合本文
皆嫡則不小宗云者
竊甞臆見推之。
盖謂君之昆弟皆嫡而無庶則皆立爲大宗之祖。
所謂大宗小宗也。
君之昆弟皆庶而無嫡則皆不得大宗之祖。
各自小宗
所謂小宗大宗也。
諸侯之嫡昆弟然後方爲別子
庶兄弟則不得以別子稱也。
說似文義襯當。
但無古據。
且與先儒不合
不敢自信
試錄呈。
乞取源流諸說。
更加詳證以敎如何
且旣曰又有則上文諸段不同可知矣。
不必互相牽合也。
如本註之說則季友之事。
卽有大宗小宗者也。
如何如何
程子說恐又未安。
與櫟泉宋兄(臘月)
朱子呂子約書曰示諭用工夫甚善。
亦且見得大頭腦分明
使於操舍之間。
有用力處。
如實一物把住放行
自家手裏。
不是漫說求其放心
實却茫茫把捉處也云云
所謂大頭腦何物
(盖必如此然後方能行著習察
而實有日新之功矣。)
與櫟泉宋兄
鄭康成冬溫夏凊
四時之法也。
昏定晨省
一日之法也。
夜卧整齊床衽
使親體安定之後退。
至明朝旣隔夜
早來視親之安否何如也。
呂東萊孝子以親之心爲心。
親之體爲體。
昏晨晦明之變。
不忘其親。
而尤加意其間
昏時則安其父母
時則鷄鳴而起。
問其安否
兩條痛切
可以頑夫
其中隔夜早來視親安否云者
尤摸出孝子之心。
偶讀至此
不覺惶感。
大學修身
論語時習
孟子集義
其實用力則不過在此等處。
吾輩漫說爲學
於此至近至切處。
往往忽略
不惟人倫上有欠闕
心地所以不能深厚誠實
言行所以不能懇惻細密
工夫所以不能接續活絡
意味所以不能深長醲郁
由於此。
欲自今痛加鞭約。
而或不能篤確也。
玆以書及
有以提警耳。
公元1794年
答櫟泉宋兄(甲寅四月)
截然不相聞問
溯仰恒切。
意外華翰忽墮於深寂寞之中。
披復慰聳。
何異親拜。
前月初。
來棲華陽中庸
更三四日可以訖功
道字所見
頗覺親切
不似向時之摸捉不得
異日相見
庶或尺寸之進耳。
無明師友警發者。
不能無間斷時。
收拾捏合
甚覺費力
每想高風
只自悵然爾。
山寺之約。
無日懸懸
而訖未能遂。
豈勝歉恨。
頃有一朋友云作聖亦關數。
非人力所能爲
某謂凡事他人者。
可以言命。
此事則只在我。
我欲仁。
斯仁至矣。
君子有不命者焉。
所不可知夭壽云云
近以目疾讀事不如意
此約又將不成有數之說。
無乃亦有理耶。
與櫟泉宋兄(五月)
極熱
伏惟侍歡學味超詣
弟留驪兩日
伯春議論
向者仙庄講論之說。
亦得聞其一二。
甚是孤陋之幸也。
伯春言晦可收束撿制處。
非吾輩所及
見處不能圓活踈通云云
此恐於執事身上警得襯切。
故先及之。
自餘便遽不盡宣。
復讀中庸
人馬如有隙。
當踐前書之約。
而日熱漸劇可慮
公元1795年
與櫟泉宋兄(乙卯正月)
數旬對榻。
講論之益。
已不淺。
而猶未若得於相觀者之爲多且實也。
歸來點撿。
若有所進。
古人所謂垂槖而往
稛載而歸。
殆非虛語也。
區區筆札
豈足爲謝。
下惠序文
久看愈覺其有味
而於弟身上尤爲襯切。
敢不蚤夜佩服
以毋負勤意也。
弟之所欲言者
已悉於四條之說。
不容更贅。
異日相見
各執左券以相證耳。
但數日來。
實字偶有所感發
意思頗切。
此固前日熟講者。
而聊更奉聞
幸試復加。
意當自別也。
士能近相見否。
議論如何
此友勇敢直截
實非吾輩所及
而所欠者精詳耳。
其所往往偏滯
此病不改。
恐妨進道
乞痛與戒之。
此正朋友所當盡心處也。
時偕以如許資質
乃坐於疾病
不能勇進。
豈不可惜。
聖賢之書。
異於史遷
苟能愼思善養。
循序漸進
則豈至有害
亦乞頻加提警
同升大道
愚迷者有所嚮望。
得免於倀倀爾。
千萬切祝
與櫟泉宋兄
春寒愈甚
學味超詣
中庸想已訖功
所見果復如何
弟歲翻後溫尋詩經
間亦有感發處。
而終不若得於四書者之爲有力。
操存省察之功。
不敢閑居而自廢。
而終不若對朋友警飭之時。
追思向來講論之樂。
何甞憧憧也。
愼獨二字
執事從事得力者。
愚昧於此
未甞反復
而近尤覺其至要至切。
天理人欲消長之幾。
在於此。
朱子所謂生死路頭者。
眞非虛語
苟非至剛
未易見功
執事天命流行之云。
固甚有味
而但不可全然靠此而不做克己工夫也。
向者愚之議論
亦每歸重於知此意固好。
而恐亦微有偏僻病患也。
如何如何
幸以日間所用力者詳細示及
有以警發
千萬望也。
答櫟泉宋兄
士能酬酢說話
令人悵然不已也。
世衰道微。
所望於渠者不少
政宜虗心恭己
互相磨切
以究遠大
今便自主如此
直以聖賢自處
氣象輕淺
志量狹少。
正使其言皆是。
只此已非聖賢有若無實虛望道如未見底䂓模
已非大承當進就死而後已之㨾子。
况其未必是者乎。
所謂一貫地頭
若只如此而已
古來道者多矣。
門弟子聦明穎達何限
而乃獨於曾子一人乎。
甞愛語類陳安卿一段極好
安卿問語鋪張天命人心大本達道
而自以爲有見一貫
如水船浮
先生默聽良久如此說得甚易。
旣而曰却恐墮無涯可測之處。
仍語之
曰吾於論語
不喜一貫與點等章。
學者當先零碎去處一一理會
久後自當脫然貫通處。
不理會貫處。
便儱侗先說箇一。
於道有何交涉云云
(在語類門人篇。
)夫以北溪聦明
朱門子貢
其所見誠亦高矣
先生猶且不與
不惟自家如此
其對他門人
亦爲之累歎。
其所見之將誤則一貫地頭
可以想像揣度而知乎。
某之愚。
不足道
向在華陽
靜處屢日。
往往超然默契怡然自得處。
便自喜樂。
以爲天下之理。
果不外此
旣而偶閱語類此段
不覺惶汗浹背。
到今雖若存若亡
而比前頗似平實
愈往而愈無窮
許多病敗者。
當日之力也。
大學知至
論語一貫
所謂知至
必待格物
物者天下萬物萬事之理也。
士能果能於天下萬物萬事之理。
都無疑碍乎。
不然其所一貫
只是朱子所謂大本達道影象
不宜遽然自信也。
此理甚明。
非所難見。
以士能見識
豈有終迷之理。
幸亟與痛辨。
公元1796年
與櫟泉宋兄(丙辰正月)
歲改以後
愈覺日月之易邁。
義理之難尋。
慚憤憂懼
實有不能自已之意。
誠願捨置萬事
師友相從
專心致志
以冀免於小人之歸。
吾輩雖名爲學
終是
悠悠
不濟事
此與一時意氣不同
切願勿加鄙夷
有以提挈而辱敎之。
千萬幸也。
承從李先生聽講數日。
令人馳羡
恨不能預知耳。
所聞親切之敎。
尤用欽歎
此正所謂年愈高而德愈卲。
盖苟有實用力處。
未有不進之理。
此實吾輩所當自反者也。
䂓模之狹。
俗習之染。
前此亦甞屢聞。
中間頗費矯治
而終未有大段變化
往往莫可奈何處。
其將終於而已乎。
願推先生之意。
明示用力之方。
至祝至祝。
見諭立處頗有力
見處頗脫然。
可見所造之日深遠矣。
然石火難恃。
舊染易汨。
此實弟所甞飽經歷者。
深願毋以得小爲足。
有以開廣恢拓之也。
程子謂學至於有諸己。
然後可以自信
此意甚好。
不可不知也。
近於戒懼謹獨二事
頗覺有味
視前泛然說過時。
亦似不同
比敬義二字
較益親切矣。
但未敢自信耳。
 俗之一字
乃弟之所深惡而痛斥者也。
而卒未免躬自蹈之。
可畏也。
有意免俗
近於俗。
而改得一事。
又有一事
實亦有不勝改者。
脫然聖人立志
勇猛奮躍
以致知力行爲務。
使心目高大
立脚堅確
世俗意態
無得以容於其間
久久自當不期而然之效矣。
䂓模亦自然廣大
矣。
如何如何
第未知先生本意如何耳。
豈謂所學未能純正
陷於俗學之慮耶。
抑謂俗習已痼。
容貌辭氣之間。
自有不可掩者耶。
願詳示之。
得以自新也。
與櫟泉宋兄(七月)
本義本以東萊所定古易而作。
而今刊行
乃散付於程傳之下。
往往牴牾不堪讀處。
十翼類編經文者。
亦是漢晉以來諸儒所亂。
故欲依東萊更定書出。
而只附本義於下。
以觀聖人本意
功才始而如是奔走
可恨
公元1797年
與櫟泉宋兄(丁巳)
陶谷讀書
果能如計。
孟子已訖講否。
新意可相示否。
弟去冬在壽村。
養之山寺二十餘日。
共讀太極西銘解。
日子忩迫。
不暇細繹。
往往見前日見到處
意思頗覺開豁
恨不能執事共之也。
歸後擾擾
不能嚴課。
近被伯春再書。
促中疑義
不免專意修正
仍加諷誦
兼將通書
略略讀過
不無新意
而但以眼疾不能無作輟。
無師友之助。
隨得隨亡。
不濟事
奈何奈何
鬼神章近復細看
理氣混融處。
益覺分明無可疑。
盛論雖似圓活
終有說不
去處
已於疑義中極論之。
早晩當登徹。
此不復論也。
養之聦明詳察
文字費力
又肯留心向裏
極不易得。
所少者只奮發二字耳。
大抵吾輩不能長進
都坐乎少此二字
日月不住
大將至。
中夜以思。
不覺太息
繼之以憤慨也。
太極圖雖若高妙
而實極親切。
苟能善讀。
日用動靜
無非這箇
未易據作己物耳。
用工夫
近復如何
聞一二。
與櫟泉宋兄(十二月)
冬燠異常
不審侍中學履益膺多祉否。
侍側粗安
眼疾近又添劇。
不能刻意看書
所始孟子
亦復廢去
全無接續醲郁意味
如是可望進益耶。
只自悼歎而已
執事近日用功在何書。
日用處果漸覺有逢原之妙。
延平所謂賴天之靈。
常在心目間者耶。
近思之。
吾輩學問䂓模
未甞不以高遠自期
而終是世俗一副當悠泛意態
苟且㨾子。
脫落不得
故知亦知不徹
行亦行不徹
因循擔却。
進寸退尺
不濟事
雖知其如此。
而亦未易有道一躍躍出。
朋友星散
又未能極口講討
臨書爲之太息也。
公元1798年
與櫟泉宋兄(戊午八月)
意外獲拜仲氏
細聞侍奉起居之詳。
講讀應酬之節。
怳然若接淸眄而聽雅議
不復覺山川之爲隔也。
弟今夏以來
病不離身
又有應接之煩。
衣食之憂。
不能刻意課書
間只諷讀大學
溫繹舊聞而已
未有新功別課可以仰報朋友
每想吾執事靜坐深山
必有嚴功程大事業。
聳動懶廢者。
恨不得趍進與聞矣。
玆聞仲氏所傳。
爲事故所奪。
不能如意勤做云。
實意望之外。
不勝歎惜也。
所謂有數在者。
眞箇不虛耶。
吾輩年紀已老大。
來日漸覺無多
如是因循。
豈能有所成就乎。
浩歎奈何
前示正心說。
大體明白
伯春所疑。
以不得其正之正。
旣是偏言用處
正心之正。
亦當偏言
正字只是一箇正字
今若以正心之正。
爲兼體用
其正之正。
單言用處
文字意脉
參差不齊整。
其說亦自有理
幸更於此商量之如何。
伯春今則似改前見。
未及細扣耳。
明德說昨秋被伯春所爲疑問一通相投
俾下答語
執事想亦得見矣。
間以擾攘
不能留意
近始下筆
而於其所問之外。
亦頗有所延蔓
玆以錄呈。
伏望詳加評量
如有未是。
一一指摘見敎
千萬千萬。
其中亦有頃年未及究底說得郞當者。
未知竟如何耳。
絜矩說。
以矩絜之之義。
大全周舜弼書。
與江書逕庭
似有初晩
之異而然也。
今當以章句或問參驗
以定其孰爲定論也。
如何如何
公元1799年
與櫟泉宋兄(己未五月)
陶庵鶴泉之遊。
執事晩至。
不能爛熳
亦甚可惜
然想不無一二所聞
何不相示也。
前示南塘心說。
僅已覽悉。
傳聞改舊見。
經義錄亦多修潤
意謂不能頓然脫灑
或有漸次歸一之望。
今得此大失所圖
夫以其過人聦明
膠滯若是
無或吾輩所見自不能無誤耶。
甚可懼也。
與櫟泉宋兄(十月)
數日來日寒猝酷。
起居復何如。
近讀何書。
金君言案上中庸
未知方理此書否。
所得前果如何
無由參聞。
以爲欝。
秋來連讀大全
而往不免俗累所撓。
作輟無常
以此尙未了汪,張,呂,劉問答
日月踰邁
甚可悶懼爾。
間亦不無好意思
視前稍覺親切簡要
庶幾進步處。
只傍無嚴師友。
苦無警發處。
收拾倍覺費力耳。
心說承印可甚幸。
向示某友。
以爲此說比它說最無窒碍
洩露天機郞當
鄙意亦自覺如此
致令知者厭不知者惑。
方自默省
遵程涵養之訓矣。
來敎如此
謹當加勉耳。
士友有志者。
弟亦未能多聞
金謹行春榜及第善行之兄。
元靈以爲篤學罕比。
而弟則未識其面。
此鄕有林配垕者年方二十二。
文藝夙就
又能銳意向學
才氣太露。
器量狹小
未易大受耳。
大抵年少有志
不爲無人
未見有卓然可望者。
吾曹敢不自愛耶。
與櫟泉宋兄(十一月)
見今所講何書。
用工夫
亦何如。
能有日新上達之味否。
弟數昨始了汪,張,呂,劉問答
欲姑置之。
再繹論語
數課
目疾大作
廢卷兀坐
命也奈何
近覺所講所聞
日間行事
相湊着。
不似前孟浪
但此心猶未堅定
蹊徑猶未活熟。
乍出乍入。
或助或忘。
不耐收拾
方欲用力靜坐存養之功。
所謂敬者。
萬事根本
有無窮之妙。
言語文字
不干事
程子所敎聦明睿智
皆由此出者。
眞箇如此
用力於此根本旣立則以之窮理以之應事
此心卓然
所處無不利矣。
見得頗似分明
而傍無師友。
未有起發處。
用功終覺孤單浹洽
何由得從執事旬月會。
相印證。
以相鞭警耶。
如有疑義可示。
幸敎及。
心說亦願卒聞之。
公元1801年
與櫟泉宋兄(辛酉元月)
別來聞問頓阻
未審新年起居如何
課讀方在何書。
有可相示否。
弟隨伯父返虞入
留數日歸。
憂患浹月擾攘
近始少定。
而歲色遽新。
默數其年。
心寒舌吐。
中夜以思。
直欲鑽地以入也。
葬前略讀儀禮數篇。
粗有端緖
捨去可惜
遂謀卒業
先取續編
從頭勘過。
纔了喪服
而於聖人制作之意。
略似有開眼處。
且與日前所讀諸書
若有所會通融貫者。
其味殆不可形容
若使讀得終篇
盡覩其宮室之美百官之富。
則其樂又可勝言耶。
有意聖人學者
眞不可不汲汲乎此書也。
近於日用之間。
天理人欲幾微之際。
看得漸似分明
若將有頓進之效。
而但家間冗擾
苦無已時。
工夫不能接續
意思不能凝聚
不能透脫得過耳。
蟾村閔丈亦讀儀禮
許以疑義相質問。
極可慰幸。
此丈樂善好學
出於天性
實有不可及者。
令人欽服
近幸所居不遠。
以時相從
多所感發
可喜也。
與櫟泉宋兄(四月)
春來連看儀禮
間又誦習庸學。
近又承以繫辭。
並已成誦。
盖以儀禮爲主
而或恐有枯燥之患。
更以舊業中一文字
量立課程
曉夕諷誦
庶幾精粗本末
交養互發。
日用之間。
亦有眞實用力處矣。
繫辭訖
則欲誦魯論
以及孟子
不知竟能遂願否也。
中庸別無新得。
但如十八十九二十八九章之類。
前日每患扞格難讀。
今則幾乎泯然一色
此或有少進而然耶。
大學正心
圃陰說終覺有味
大全黃子耕書中。
或問別本
前蒙以爲定論
愚意恐是初本
先生此時正以有所作係着看。
後覺其誤。
改定今本也。
幸更考之如何。
退溪之意。
正與圃陰同。
經書辨疑及答趙士敬書。
亦望檢看
自欺之義。
亦似有可言。
而姑未定
不敢立說矣。
絜矩亦恐江書爲定論也。
儀禮喪服
多所箚錄。
方在閔丈所。
徐當取呈也。
繫辭亦見得大意
頗覺悅豫
然姑未有大段疑處可奉告也。
惟是日用語默處。
正人獸之所以分。
而默自點檢。
未有纖毫得力之可言。
以此凜然寒心
不知所以自濟也。
其他一知半解
何足爲有無也。
未審執事近日所得如何
何不一賜諭及。
以警此昏惰也。
與櫟泉宋兄(六月)
多少示喩。
區區慰滿。
不可言語形容也。
儀禮纔了喪禮
論語誦到七八篇
近因苦熱
不能接續
只隨力溫習其已誦者耳。
然此不過略自提掇
不至昏憒而已
何能大有進益耶。
每讀來書
不禁愧赧爾。
前諭本領云云
極善極善。
弟亦有意此事已久。
不能眞實用力
以致若存若亡
且於勿忘勿助之間。
極難致力
未知執事經歷如何
一聞之。
周易亦覺切於日用
向與伯春有所往復
未暇奉聞
大抵於義卜筮貫通一處看得分明
然後羣聖所敎。
皆有下落
而三百八十四爻。
有着實受用處耳。
未知如何
朱先生發揮卜筮一段
眞可謂透得前人所未到者。
而但一向以此爲主
鮮不陷於器數之末。
而反失先生之意。
勉齋乃以伏羲畫卦專爲卜筮
豈不大有違於聖人之旨耶。
與櫟泉宋兄(十月)
新除固知爲早晩事。
然自此責任轉大。
自處轉難。
前頭事當亦不止於此
出處之義。
不可預講
未知果何以爲計耶。
大抵近世儒者
以不爲道
使道但如此
亦何難焉。
其中固必天理人欲同行異情者。
然大槩是藏拙意思多耳。
孔孟程朱以來
所以處乎此者
自有正法
政當詳考深思之。
不宜一味退縮
諧俗自便而已也。
漆雕開一段則不可不念。
及此閑暇
着實用力明理克己之功。
養之深而積之厚。
庶幾可以應世需。
可以世敎
上不負
廷禮待之意。
不孤朋友期望之誠。
無往不恢恢然耳。
信筆及此
不知盛意以爲如何
公元1806年
與櫟泉宋兄(丙寅十一月)
斯文不幸
陶庵先生奄棄後學於險川村舍
山頹梁壞之痛。
尙復何言。
弟雖未曾執贄請業
出入門下數十年矣。
有疑則質。
有事則禀。
得之觀感者。
亦不淺矣。
情誼之篤。
無間骨肉
今忽至此
其將何所依仰乎。
喪出於去月二十八日。
成服於今月初三日。
路次狹舍。
凡百不成貌㨾。
無可以慰四方觀瞻
可痛歎。
初一夜始至喪側。
昨日成服
而拘於事勢
不得泉上
中路辭歸
悲悵之懷。
無以自抑。
奈何奈何
伏惟執事遠外承訃。
未卽奔哭。
何以爲心耶。
仍念人生隙駒
陶庵氣質淸明
工夫之專篤。
享年六十七。
尙多有餘憾。
氣質下此而壽命不可期。
可以或作或輟之工。
而或冀其有成乎。
老先生時則禀問有所。
論議有主
後生輩亦得有所恃
自今以後其將喙喙爭鳴矣。
吾輩政宜捨置他事。
專心致志
以下百千之功。
又宜深自愼重
使世道所望
斯文有所賴也。
出處之說。
儘有合商量
不可草草結殺。
亦非卒乍可論。
故今不更煩。
而除是明理
四字
盡力辦下。
則以出以處。
無復難事矣。
然明理則固在讀書講學朋友商確
至於克己一事
只在自家勇懦之如而已
不知年來所得如何
幸因來詳示其用功節度
得以警發
如何如何
辭免文字
愚意本亦以狀爲得。
近始聞官卑者不得呈狀
頃年閔丈之爲持平也。
不得已將陳䟽云。
若然則陳䟽之外。
無他道。
故昨與仲氏有所酬酢矣。
今見成父所示。
初無不得呈狀之事。
不敢用奴名耳。
果爾則用己名何妨也。
成父又慮政院不知而退却無緣上徹
然此則退却更議未晩
且政院有相識者
不妨爲之周旋
朱先生書牘可考也。
公元1808年
與櫟泉宋兄(戊辰四月)
弟親候近幸粗安
而海信絶不聞。
昨日押去禁郞始復命
細聞三月十日以前消息
慰喜不可言
伯書中又備道風土民俗種種奇恠之狀及竹籬四圍
橘柚滿前。
坐卧琴書
隨遇以安之意。
怳然若身到其中
而亦足以千里憂戀之情也。
出陸之報。
計於去十三四間可達。
不知何間能得還渡之報也。
公元1809年
與櫟泉宋兄(己巳元月)
比得來知德易註。
其言往往穿鑿牽強處。
亦或有
首尾不相應處。
大體有意思
參考以究。
極多啓發處。
盖其人乃萬曆時人。
自言靜坐深山中。
精思三十年而後
乃得契悟
用功節度
令人聳動
吾輩讀書
都無此般精采
如何得事
使聖周無家俗冗
得以堅坐着工則今雖衰暮
豈無一二窺觀處。
爭奈左右牽掣
擺脫不得
意思都不接續
精神都不貫穿
些少所得
終歸若存若亡
豈不欲遂吾願乎。
思之痛歎而已
與櫟泉宋兄(七月)
劇暑伏惟侍歡增福
所用力方在何書。
拜違顔範
已近十年
區區慕仰
不能自堪也。
弟奉老粗遣。
眼疾遇暑添劇。
捐書兀坐
無意味。
一意用功本源上。
而亦每爲浮念所攪擾
苦未見虛明氣像
可悶。
且如義理大頭腦
舊日所自脫然無疑者。
往往更生疑惑
不得通曉
此豈舊見本是再數廊柱而然耶。
抑亦積思頗久。
將或有尺寸之進耶。
不勝憤悱
然姑不可形諸紙墨
若或賴天之靈。
幸有彷彿契悟處。
則當具說奉禀也。
感興詩集覽。
草草輯錄
想多踈繆
承蒙籤敎。
欣幸無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