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自动笺注)
鹿門先生文集卷之十六
 雜著(經義)
  
公元前1100年
大學(辛丑)
  經一章
心也性也。
一也。
在所如何耳。
程子曰以形體謂之天。
主宰謂之帝。
妙用謂之神。
性情謂之乾。
乾卽性也。
帝與神則心也。
其在人者亦然
是故言性則心自擧
言心則性在中
中庸天命之性是說性。
而下卽言喜怒哀樂之發未發則性亦心也。
大學致知是說心。
而下卽承之以致知在格物則心亦性也。
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
存其心養其性。
所以事天也。
語意渾然
無少罅縫
心性眞面目
卓然現前
可謂深切著明矣。
於此看得分明大學第一明德二字
無他
只是指此物以示人
先儒合心性者固得矣。
然纔下合字。
便覺鈍滯了。
學者意會之可矣。
程子所謂形體之天在人。
孟子所謂浩然之氣
張子所謂湛一氣之者也。
心其靈而性其德也。
無此氣則心與性之名。
亦無自以立矣。
朱子元利貞說曰。
元亨利貞性也。
生長收藏情也。
元生以亨長以利收以貞藏者心也。
仁義智性
也。
惻隱羞惡辭讓是非情也。
仁愛以義惡以禮讓知者心也。
此於天人心性
直截根源
發明得通微密
直窮到底
更無去處
此卽程子主宰妙用之意也。
大學章句虛靈不昧以具衆理萬事一句
以此意看。
所謂明德
卽統指此全體言者也。
少時大學明德心與氣質之辨。
自謂說得明覈
而但於此本體聖凡一致處。
未及透徹
而只欲就惡濁氣質剔發虛靈體段
使不帶累
是以其言雖極微妙。
終無奈心爲氣神明
氣爲心之質榦
相爲因依
相爲牽連
而終掉脫不得
故雖力斥湖中鐵精粗之論。
而吾之所以爲說者。
亦終不免於拖泥而帶水也。
心旣如此
性亦可知。
幸於中歲以後
賴天之靈。
有味乎張子湛一之訓。
而知所謂氣質者。
淸濁粹駁有萬不齊
而其本體則只湛一而已矣。
然後乃見夫心之靈者。
卽氣之靈耳。
非氣外別有靈底心也。
性之善者。
卽氣之善耳。
非氣外別有善底性也。
如水下火之上。
下上只是水火下上
水火之外更別有一物
或下或上而爲水火心性也。
(其下其上氣也。
能下能上心也。
所以所以上性也。
)此孟子性善之旨。
所以猶有待於浩氣而後明。
所謂明德者。
於是乎內外昭融
本末
洞然
毫髮邪惡干於其間
眞成昭昭靈眞眞的八窓玲瓏之物矣。
或疑旣曰淸濁粹駁有萬不齊
本體雖曰湛一
豈不爲濁駁所累乎。
曰氣之本。
湛一而已
而其凝聚成形之時。
不能渣滓之雜。
此濁駁之所由出也。
本體者。
本然者也。
渣滓者。
末流所生也。
渣滓之累本體
泥沙之混淸水
靜則淸動則混者水也。
淘其泥沙水之固自如也。
靜則湛動則汨者氣也。
去其渣滓則氣之湛固自如也。
經傳中說德字。
如書之俊德一德
易之明德
中庸德性
主言性而心在其中
大學德字。
同一德字。
非有異也。
大學全體言之。
與他經之泛言不同
章句特以心包性情者釋之。
言固各有當也。
非他經德字全不干心。
大學獨說心也。
伊川以去致知
釋易自昭明德。
似亦兼言心。
大學章句
盖有所本矣。
或疑傳之首章明命釋明德
主理德主心。
差互
不然
無論天賦人得。
主宰卽是心。
其實卽是理。
正當渾淪看。
章句虛靈不昧云云一句
終似費力
不若或問虗靈
洞徹萬理咸備八字
約而盡。
疑止至善
只是明德新民極至處。
而別占三綱之一。
雖強說得去
終未見十分穩帖
今看來曉然無可疑。
至善明德中所具事事物物之理。
如秤之星如尺之寸。
八條格物之物是也
明德者。
必先事事物物之理而窮格之。
以知其至善所在
誠意正心修身
以踐其至善之實。
然後可謂明德
新民特擧此而措之耳。
不然所謂明德所謂新民
空虛無實矣。
盖以三綱言之。
至善是用力實處。
知至善則以此自修
卽爲明明德
以此治人
卽爲新民
八條言之。
格物之物。
是用力實處。
物旣格則誠
誠此而己正。
正此而己修。
修此而己以至治平皆然。
是故傳之三章
仁敬孝慈信。
明德準的
九章十章
以孝悌慈。
治平根本
聖學所以異於釋氏者。
正在於此
以爲三綱之一。
不亦宜乎
大學三句
德新民。
而卽以止至善承之。
虞書十六言。
旣言人心道心
而卽以允執厥中結之。
聖人本天。
其言箇箇如此
伊尹所謂無常師。
主善爲師。
善無常主
協于克一
意亦然。
若只言明明德新民
不言至善
所謂明德者。
不過漢文淸修寡欲
唐宗之屈己從諫而已
不然釋氏觀心
老子之無爲也。
所謂新民者。
只如永平臨雍拜老。
貞觀增廣生而已
不然管商功利
永嘉事功也。
是故明德新民之下。
卽承以止至善
以見夫所謂明德者。
渾然之中。
燦然者存。
事事物物
各有天則
必須眞知實踐
極其至。
文王仁敬孝慈
各盡其道。
然後可謂明德
以此諸天而後
可謂新民也。
所以至善
不在明德新民之外。
特爲三綱一者也。
章句至善
事理當然之極者極好
盖於事物之理。
一一究極而各止其所
文王五止則明新民之功。
自然至於極至處。
而更無未盡者。
自在其中
而或所謂理雖粗復而有不純
己雖粗克而有不盡
安於小成
狃於近利云云者。
自無此患。
不待言也。
以至看作明德新民功夫極至處。
明德所具之實理
朱子所謂饅頭餡子
正好咀嚼處。
未免掉了。
所謂至善
偏枯空虛
都未見用力實處。
不足以爲三綱之一矣。
愚之舊疑。
盖由乎此。
備言之。
至善只是一箇至善耳。
知此至善十分透徹則爲知所止
行此至善十分純熟則爲得所止。
非知與行各有一般至善而各有所當止也。
奇高峯以止至善屬於行。
其言雖少曲折
未爲甚失。
先生斥之太過
以爲知亦有箇至善
行亦有箇至善
知到十分恰好處。
更無移易則爲知之止於至善
行到十分恰好處。
更無遷動則爲行止於至善
是則是兩箇至善
知行判而爲二。
恐甚未安。
愚意則知雖到十分盡處。
只可喚作知止
不可喚作得止
恐下止字不得
先生此書是少年時作
似非定論也。
(此時似亦以止至善看作明德新民工夫極至處。)
知行雖是二事
其實則一。
知是明此理。
行是此理。
而明與皆在一心
卽其分而言之。
固有與幾與存之別。
而究其極而言之
明之盡處。
卽是誠之極處
同歸于一。
如曰窮理盡性
以至於命。
如曰窮神知化
德之盛也。
如曰則明矣。
明則誠矣。
詳味語意
豈復有二乎
余常謂天人一。
心性一。
體用一。
知行一。
顧諟天之明命則天人一。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則心性一。
未應不是先已應不是後體用一。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則
知行一。
止於至善
以其分而言。
固當屬乎行矣。
然不先知止。
何以得止
然則四字
當合知行言之。
明德亦然
至善之下。
卽接以知止能得。
以示其用功次第
明德新民爲經。
知止能得爲緯。
只此兩節
大學全功備矣
明德天下
農巖或問以爲明吾明德天下
可謂卓見
櫟兄初亦從農翁說。
更生疑。
章句或問各是一說
當從章句
余謂使天下之人。
皆有以明其明德一句
亦見或問
據此章句或問無異可知
櫟兄終不謂然。
未免廊柱之惑。
大象曰明出地上晉。
君子以。
昭明德。
程傳曰去蔽致知
明德於己也。
明德天下
明德於外也。
明德在己。
故云自昭
其釋明明德天下
正與或問之意同。
而其言尤親切有味
乃知朱子說亦有所受矣。
或問極其體用之全而一言擧之
農巖辨說儘好
但其釋天下雖大。
吾心之體足以該。
事物雖多。
吾心之用足以二句云。
與國與天下。
其理皆具乎心。
是體無不該也。
之治平之
其事皆本乎心。
是用
無不貫也。
却未甚親切
恐非朱子意思
愚意該是包之義。
非該具之意也。
通天一心
心雖寓乎方寸之間。
其體之廣大遍滿沙界
其用之微妙貫徹三極
所謂九垓八紘
皆吾度內
草木昆虫
同吾一體者也。
包涵關於痛痒
流通捷於感應
爲人上者苟能去蔽致知
以復其心體
自明明德
神道設敎
不疾而速。
天下之人。
自然感發興起
各誠其意。
各正其心。
各親其親。
各長其長。
而人皆有以明其明德矣。
如是則吾之明德
全體大用
廣大微妙
遍滿貫徹者。
豁然無復掩翳壅閼之處。
照耀燦爛上天下地之間。
如日之洗光咸池
揚輝四國矣。
此明明德天下之說也。
所謂立愛惟親。
立敬惟長。
亦是此意。
同一愛敬
而立之在此則愛敬之行於人人者。
莫非吾之愛敬也。
同一明德
而明之自我明德之明於天下者。
莫非吾之明德也。
格訓至。
至有到極二義
然到須到極處然後可謂到。
則到與極只是一義。
至之至
旣訓盡。
格訓
亦當訓極訓窮。
格物猶言窮理
使物窮極無餘也。
物格猶言理窮。
物理窮極無餘也。
然則格物物格兩格字。
通爲一義。
誠正修齊之例同。
許多
也。
或問格物曰或不能使其精粗隱顯
究極無餘。
理所未窮。
知必有蔽。
又曰格者極至之謂。
謂窮之而至其極也。
物格物格者。
事物之理。
各有以詣其極而無餘之謂也。
可謂明白通透
無復餘蘊。
退溪以下先儒多未領會
甚至請客客來爲喩。
誠可恠也。
先生始掃諸說而發揮正義
朱子之意於是乎明矣。
其所謂格有窮兩義
格物之格。
窮字意多。
物格之格。
專是至字意云者
恐猶有未盡瑩者。
盖窮至元無兩義。
今人以窮爲思索之義。
其實窮是思索物理
使之窮盡之意。
物理窮盡
由於思索
窮字上初無思索之義也。
究字亦然
章句窮至只是或問至之義。
翁亦以窮字作思索義看。
故分窮至二字兩義
又以格物物格兩格字。
析而爲二。
乃曰或窮字意多。
或專是至字意。
如此則兩格字不得通爲一義。
誠正等字。
義例不合
未然
或疑或問引格于文祖之格則格只是到字意。
與極至之不合
不然
格于文祖廟中然後方謂之格。
若未至廟而止於中間則不得爲格。
是依舊爲極至之義也。
深思之。
自可無疑
不曰至知
而曰致知
上下類例差互
然致與至字。
只是一義。
字書釋以送詣
然則致知者。
使知詣其極也。
知至者。
知詣其極也。
曰詣其極則極義爲重。
章句於知至之至。
直訓以盡。
其實至之至。
亦帶到義。
當與格訓參看
物理極處無不到。
無不本處也。
本處極處也。
物之窮處
卽知之盡處。
物理言之則曰格物物格
以吾心言之則曰致知知至
其實一也。
於此可見心與妙合處。
程子所謂纔明彼。
卽曉此。
正指此也。
呂東萊釋天壽平格(書君奭語)之
以爲通徹三極無間
羅整庵引之。
以爲格物
正是通徹無間之意。
工夫至到通徹無間
物卽我我卽物。
渾然一致
又曰通徹無間
亦至字之義。
比至字其意味明白深長
(羅說止此)按通徹無間以之釋于皇天之則可矣。
於格物之字義不合
窮理到盡處則自然心與理一。
通徹無間
然直以通徹無間
物則恐非經文之意。
以此程朱定訓。
一字不可輕議。
(通徹無間
知至境界。)
修身爲本。
其本亂兩節
上物本末一節
盖經
前後兩段
後段前段註脚
故其語意呼應
文字起結
一一相符
不可草率看。
  傳首章
顧諟天之明命
或問云其全體大用
無時而不發見日用之間。
所謂發見
不但人心善端發見
如手當恭足當重。
父當慈子當孝。
老者當安少者當懷。
牛當穿鼻
馬當絡首。
凡事當然之則。
或因事而呈露
隨物昭著者。
莫非吾明德之所具。
不待此心之感動
常常發見面前
學者隨處精察常目在之也。
發見二字
當合此二者而言之。
若專以人心善端看則却恐孤單
意味不長。
顧諟二字
包涵得無意思
窮理力行存養省察
皆在其中
而約而言之則只是一箇敬。
  傳二章
盤銘一節
上章自明
而易明爲新。
意承上而文起下。
文字渾圓絶無罅縫
可謂妙矣。
新民釋作振起自新之民。
盖謂人君自新則民亦興起自新
就此而又皷舞振起作成之也。
則誠完備
或恐傷巧。
愚意雖從康誥本文釋以作新其民。
民之自新之意。
亦自包在其中
不必斷章取義之例。
釋以自新之民然後得也
或問則直用康本文作新爲說。
此非與章句
初晩之異也。
章句旣釋正義
或問只說康誥立文之意。
自不相妨也。
經筵講義
並錄章句或問兩說
可見無二說也。
或問下段云此豈聲色號令所及哉。
亦自新而已矣。
自新非指民也。
人君自新之功。
日新又新。
作新之化。
不勞自行
不然所謂作新者。
可以聲色號令爲云爾。
士能以自新屬民看。
未然
大抵新民之道。
專在自新
神道設敎
篤恭天下平。
理本自如此。
孟子曰殺之而不怨。
之而不庸。
日遷善而不知爲之者
君子所過者化。
所存者神。
上下與天同流
豈曰小補之哉。
見得極高。
說得極好
論語綏來動和修己以安百姓
中庸篤恭天下平。
大易神道設敎同意
大學新民專以動化爲言
意亦如此
  傳三章
三綱用功實處。
專在止至善一句
傳首二章
略說明德新民宗旨大意
三章然後鋪張發揮
各有條理
明白詳密
無復餘蘊。
文少者簡當親切
一字不可加。
文多者平實周匝
一字不可减。
朱子謂傳十章成於曾子門人之手。
子思之徒爲之歟。
公元前1051年
余於庚寅夏在黔院。
諸生大學
仁之來問文王
五止
何者新民
泛應以爲人君止於仁。
似當屬新民
夜更思之不然
毋論明德新民
其所當止之至善則一而已
仁敬孝慈信。
一箇仁敬孝慈信。
以此自爲則爲明明德
以此化人則爲新民
不可於明明德之外。
別求新民之所當止也。
明日以語仁之。
仁之亦稱善。
程子思慮有得
中心悅豫
沛然有裕者實得也
思慮有得
心氣勞耗者。
實未得也。
揣度耳。
前說是強揣度也。
後說雖若無甚新奇
實有怡然理順
渙然氷釋之妙。
詳味之。
可驗其不妄也。
章首節言物各有所當止。
第二節言人當知所當止。
第三節引文王五止
以明事事物物
莫不各有當然之則。
不可不知。
而踐之如文王也。
三節是統說止至善
爲下二節根本材料
淇澳言明明德之止至善
以上三節自修者也。
烈文詩言新民之止至善
以上三節化人者也。
如切如磋爲道學。
琢如磨爲自修
讀者多疑之。
不若以切琢屬之學。
磋磨屬之修。
不然
學與修各有淺深
各有精粗
用功皆當由淺入深
由粗入精。
孔子志學至於耳順
而立至於不踰矩
其知其行。
其次階級
各各分明
不可一蹴而至。
須各
一生功夫
循序漸進然後可也。
今若以切琢屬學。
磋磨屬修。
則知專爲淺與粗。
行專爲深與精。
取譬不襯切。
深究可見
若其以骨角屬學。
玉石屬修。
或問所謂脉理可尋而切磋之功易。
渾全堅確琢磨之功難云者
盡之矣。
新民一事
精神皷發
專在自新
若其成就結裹則又在絜矩
自新則固無以興起億兆善心
而行匡直輔翼之化矣。
絜矩則又何以使民各遂其興起善心
而盡親親長長之道乎。
二章專以自新爲主
至此三章則又極言親賢樂利之效。
新民之止至善
乃在於此也。
盖賢其賢親其親者。
自新之餘化也。
樂其樂利其利者。
絜矩遺澤也。
民之感發遷善
由自新。
而至其安生樂業
欲孝者盡其孝。
欲弟者盡其弟。
欲慈者盡其慈。
而無一物不得其所
則實由乎人君與民。
同好惡而盡絜矩之道也。
舊疑大學新民
略說作新興孝興弟不倍
而其反復鋪張
專在絜矩
與新字不合
強說得通
而終未快活
今乃見其新民極功
正在絜矩
親賢樂利
卽是新民所以止於至善者也。
自新以化之。
絜矩以成之。
新民極功備矣
若其
禮樂敎導之具。
則不過因民之感發而擧而措之耳。
不待言也。
大學諸章。
專就根本心術上說
於此則略之。
而只以作新二字發端而已
  補亡章
人心之靈。
不有知此知字。
知覺全體言。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此知字。
見在所知一兩端而言。
小註云已知。
上文不有知之知。
其意若以爲已知之知。
上文全體之知中一兩端
所指雖有大小之別。
實則一箇知字云爾則可矣。
以爲不有知之知。
亦指見在所知與下已知同意則大朱子之意。
盖此補亡章其排布起結
關鎖照應
齊整縝密
置水不漏
曾在玉溜
諸友相聚講讀
愚說頗該備
詳在講錄。
此不復記。
已知之理四字
可見知與理妙合處。
盖此文上下起結
皆分言知與物之全體
獨此中間一句
見在已知處。
合知與物言之。
以明其推致窮至用力之方。
而其下語極巧妙。
不可細玩
因其已知一段
承上其知有不盡而言。
已知之知。
不盡之知也。
表裏精粗
朱子當然所以然釋之。
大體固然
然亦不可一槩言之。
以孝言之。
定省溫凊
是粗與表。
視於無形聽於無聲
是精與裏。
養口體是粗與表。
養志是精與裏。
推之他事皆然。
此只就當然上分如此
盖以當然所以然言之則當然當爲粗爲表。
所以然當爲精爲裏。
只就當然言之則其中又自有精粗表裏
須要推窮周匝
乃爲完備
朱子之意盖亦如此
經書辨疑記。
谷駁小註盧玉溪表粗理之用。
精理之體之說曰。
禽獸糞壤理則表亦粗裏亦粗。
凡物不可表裏精粗分體二之也。
表裏精粗
當就一物上分看。
不可表裏精粗
屬於衆物也。
翁之意似以爲精粗之物之表裏
文勢不順
恐非朱子意。
表裏精粗無不一句
詳味之。
見得表與粗而不窮其裏與精則固不可謂之到也。
只明於裏與精。
而或略於表與粗則亦不得謂之到矣。
須於表也粗也裏也精也。
一齊理會
無不貫徹
然後方可下到字。
無不云者
合衆物而言之也。
表裏精粗
一物上看則講義所云究其表裏精粗之所極是也。
合表精粗而有一極
此言衆物表裏精粗
無不到則又合衆物而爲一極
此各具統
體之說也。
非謂表裏精粗各有其極。
亦非謂裏對表而爲極。
精對粗而爲極也。
朱子豁然貫通知至
大體則然。
而若究極言之則須至不思而得然後可謂知至
曾子一貫
謂之豁然貫通則可。
然於耳順地位
尙隔一重
下知至字不得
全體大用無不明之明。
就知而言。
明德之明。
知行而言。
同一明字有偏全之異。
  傳六章
自欺者。
自欺其心也。
欲爲善而爲邪念所間。
然而不然
(表裏不同)則自欺也。
知去惡而爲私欲所乘。
陽絶而陰不能
(隱見二致)則自欺也。
所謂自欺者非他也。
只是爲善去惡之意。
眞實痛切
勇猛牢確。
於惡則如惡惡臭之專欲快乎己之鼻。
悉心割絶之。
善則好好色之但欲足乎己之目而盡力必得之。
勿令有一毫虛僞之念。
邪妄之動。
錯雜心術隱微之間。
歧點於閒居得肆之地。
(錯雜歧點卽自欺)而表裏洞然
隱見無間
如此然後方是眞箇爲善去惡之人。
方是意誠人矣。
誠意兼行處言之。
不可只就念慮上言之。
經文自慊二字
是此意。
章句爲善去惡。
决去必得等語。
當著眼看
自欺有三㨾。
一則知善之當爲惡之當去而却爲私邪所引。
舊習所汨。
不能不能去。
而但欲掩覆於外。
則不誠之尤而自欺之最粗者也。
(此正小人之閒居爲不善
無所不至者。
雖亦幽顯二致之類。
而亦不足幽顯二致名之也。
)一則知善之當爲能爲之。
知惡之當去而能去之。
然或於燕私幽獨之際。
不免爲欲所牽。
昔之所爲
或以人所不見而不能爲
前之所去。
或以人所不聞而不能去。
此則幽顯二致
(卽上段所謂陽絶而陰不能者。
)而自欺其心也。
一則爲善去惡。
雖無隱見異行
一念之間。
私意不能不萌。
朱子所謂不好者拒之於內。
不惡者挽之於中者。
不能割斷
容著於中。
使之潛滋暗長。
此則表裏不同
(卽上段所謂然而不然者。
)而自欺其心也。
此三者雖有淺深精粗之別。
而皆自欺也。
自欺雖有三㨾。
自欺之功則專在心幾微之際。
凡於舊習汨時。
意欲牽處。
卽其一念覺處。
便和根斬斷
不留苗脉
使爲善去惡之意。
表裏昭融
幽顯如一
此卽所謂必愼其獨者。
朱子所謂精粗隱顯
一時穿透者。
正謂是耳。
(朱子說見答劉子澄書。)
朱子誠意章章句。
盖用一生精力
自欺自慊愼獨
皆有前後兩說
自欺則初以不好者拒之於內。
不惡
公元1194年
者挽之於中。
不奈何者自欺
知得透徹
爲毋自欺用工處。
李敬子問答後。
以不奈他何者
自欺之根。
而以容著盖庇。
自欺
斬根去之。
爲毋自欺
自慊則初以爲誠意之事。
心廣體胖
形容自慊之意。
後以如惡惡臭之求以快乎己之鼻。
好好色之求以足乎己之目。
自慊
愼獨則初以毋自欺之功。
歸之於致知
而以謹獨誠意之助。
以爲致知則意已誠七八分。
而猶恐隱微處尙有些子誠實處。
故又必謹獨
自欺說後。
遂專以謹獨爲毋自欺用工處。
前說經筵講義語類
後說卽今章句或問語類李敬子問答第二第三說也。
義成寧宗甲寅
亦是晩年
議論未定如此
敬子問答則在丁巳以後
雖未知的爲何年事
而去易簀似不遠矣。
自慊改定
似在敬子問答之前也。
誠意或問
未若章句精切
然其爲論定後所修改則明矣。
或問元是現成文字
不能從頭改撰
而只就其中緊要處。
加點化。
以此自不能無未盡處。
大體正當
比舊說旨意懸別
(挽之於中以上
是說自欺之根。
是以以下方說自欺意之所發。
合下爲善去惡之意也。
但不知善之眞可好。
不知惡之眞可云者
全然歸重於知。
章句不同
此則改之未盡處也。
當活看。
)今以講義參證則自可
見。
正心或問亦然
大全黃子耕書中。
或問舊本攷之。
其改見無疑也。
玉溜講錄時。
偕論自欺一段
自欺本色
章句本意發明得精透。
而於朱子改見曲折
猶有未盡勘破者。
朱子前見之差。
專在認不奈何爲自欺
而以毋自欺以上之於致知界分
所以自謂越了層位。
而使學者無所用其力也。
至於好惡二字
卽是傳之本文
由情而意而事。
皆包在其中
不可專歸之於情也。
今釋誠意而捨好惡
亦何以爲說乎。
此則非有初晩之異者也。
所謂不好者以拒之。
不惡者以挽之者
亦當兼情意看。
好善而欲爲之。
惡惡而欲去之者正念也。
(兼情意
)而所謂不好不惡者。
卽其正念旁出邪念也。
斬絶邪念而勿令容在中
使此好善惡惡元初正念
無所間隔壅閼
善則必得
惡則决去而後已者。
乃毋自欺之工也。
是則章句爲善以去其惡。
至以自快足於己。
好惡二字下來耳。
或問好惡字。
亦當以此意看。
時偕乃欲以好惡諸說。
盡歸之初年說而判捨之過矣。
語類李敬子問答第三說。
卽是定論
而與章句相符
記錄未詳耳。
其所夜來說得也未盡者。
非以容著之說爲未盡也。
以去所說
雖於自欺本色
看得不差
郤於毋自欺工夫
未盡說破
故曰當以毋自欺惡惡好好色說。
(當連至此之謂自慊
此是記錄未詳處。
)又曰爲善若有些子不善自欺時。
便當斬根去之。
眞箇是如惡惡臭始得。
(如惡惡臭。
記者之誤。
當作好好色。
)此正是章句决去必得之意。
下文小人閑居云云接之。
意可見。
時偕於此未免泛看。
而士能則謂以容著盖庇之說爲未盡。
亦恐未然
朱子以盖庇說容著之義。
盖內有不好不惡之意。
而容著不去。
外作好善惡惡之形。
所謂虛假之善。
盖覆眞實之惡。
一石欠一斗。
嚇人說作一石無異
是則盖庇容著。
只是一義。
讀者領取大意
而活看焉可也。
不奈他何。
不可直謂之自欺
容著則爲自欺
斬斷而使不至自欺則爲毋自欺
自欺之工。
於此自欺上畫卽用力。
勿令斯須容著於胷中爲善
一章章句
以必自慊自欺誠意極好
正與語類所云以毋自欺連那惡惡好好色說云云同意
所以發揮决去必得之意也。
自慊三字
先生獲麟之筆。
而舊只泛看過了。
今看來眞箇
移易加减不得
誠意二字
始見於大學
而他經說此意亦多。
論語據於德好仁不仁見善如不及不善探湯
孟子反身而誠有諸己之謂信。
皆是說誠意地位
文言忠信所以進德
論語吾斯之未能信。
忠信字信字皆說誠意之工也。
知至至之可與幾也幾字。
正指善惡幾。
是致誠意相接地界
文言屬之知。
大學屬之行。
在所之如何。
而亦可見知行一處
致知誠意
界分自殊
政使爲善去惡之際。
知得十分眞切
舊習之所纏繞
情欲之所牽動
不免不消如此(亦朱子說。
不好者拒之。
不惡者挽之之意。
)之念。
發於其間者。
(如明道喜獵)亦無足恠。
如此之時。
固當更加提掇知見上。
以淸其源而當下猛省
用力斬斷
使此不消如此之念。
不得容著於胷中
爲善去惡。
表裏昭融者。
所謂自欺者。
(容著則爲自欺
斬斷則爲毋自欺
)而爲誠意之事矣。
提掇還他致知
斬斷還他誠意
如此然後致知誠意
各有工夫不相混矣。
朱子舊說。
乃以毋自欺專歸之致知
愼獨但爲誠意之助。
則誠工夫大段欠闕
(致知兼爲誠意之工。
誠意別無工夫
只以愼獨爲助。
)而殆無下用力處。
先生所以改定
而又自謂誠意章今始辨得分明
者也。
此是學者第一緊切工夫
不可不端認取
復言之。
八條目皆牽連爲傳。
而獨誠意一章
上下無所接。
而只稱誠其意者云云
誠意自修之首。
爲人鬼關
特然單提而詳說也。
上接致知
下開正心
相承相關之意。
不可說破
章句誠意正心兩章章下。
別爲說以補之也。
  傳七章
正心章章一有二字
上人所不能無而言。
能無
卽有字意。
謂是四者。
是人之所必有。
然有之而不能察則欲動情勝。
如下文所言云耳
若不以係著之說。
置諸心頭
而只隨文平看文義本自明白
許多說。
先入語類諸說。
而以其說看章句
故乃以有之爲係著義。
轉轉膠固
脫出不得
擧世皆然。
若無圃陰一隻眼則朱先生改註本意
幾乎埋沒矣。
所之非係著有三證
下章或問所謂此章之義。
實承上章
立文命意
大抵相似
以爲身與事接而後或有所偏。
以爲一與事接而必有所偏云云一也。
大全黃子耕書錄或問舊本。
其中知至意誠無所私係云云
一有不誠則物之未感。
四者之私。
已主
於內云云者。
明是係著意。
語類同。
而今或問盡去此等語。
而但曰事物之來。
所不云云
章句一有之而不能察。
語意恰同二也。
語類義剛錄云劉圻父正心章謂不能存之則四者之來。
反動其心。
是當說得添了此一節
據經但是說四者之來。
便撞翻了這坐子耳。
圻父擧似章句舊本。
盖與或問舊說四者之私。
已主於內。
暴於其氣。
反動心同意。
先生所答撞翻坐子之說則分明與今章句或問同。
且其下文曰若當初有此一節時。
文須便說在那裏了他。
只恁地說。
便是無此意。
却是某於解處說絮著這些子
此錄雖不能詳。
而大槩謂初間解得絮。
後來改之
此又爲改註之明證三也。
櫟兄玉溜時。
亦從圃陰說。
晩又改從語類
屢擧黃子耕書爲證而不見省。
可歎
只是無之稱。
有所云云
尋常說話
豈容有係著義。
况古文平正
不應如此奇巧
且心之不得其正。
奚但係著一事
遇事當怒而怒。
不能盡分
見物當好而好。
不能盡分者。
豈非喜怒不中節者乎。
論心之病而只言其
不言不及
恐亦非傳者意。
章句欲動情勝。
從其多處言之。
如此
其實通過
爲言
乃爲完備
(或問應之不能無失
當通不當喜怒喜怒
喜怒喜怒過中
及當喜怒喜怒不能盡分二者而言。)
退溪先生釋有所之義。
與圃陰說同。
退翁非不語類說。
而其言如此
知章句與語類不同故也。
沙溪尤翁兩先生不以爲然
退翁釋一有之一爲四者之一。
此則恐未甚穩。
一有之一。
謂或有忿懥等事也。
一字輕輕說。
此章或云兼動靜
或云專以用言
愚意恐兼動靜爲是
特其不得其正。
每在用處
故傳之首節。
專就用上說
然用之所以失其正。
以此不存而體不立。
故四者之來。
不能致察而然耳。
是以卽承之以心不在焉云云
心不在焉四字
當貫始終
始焉心不存
故用失其正。
體旣不立而用又失正
反復相因則此心無時而存。
而終至於不見聽不聞。
食不知味
而身不修矣。
正心者。
正當主敬以存其心。
事物之至。
隨處精察
使其喜怒憂懼
無不中節
則體立用行
此心常存
而身無不修矣。
章句敬字。
正由心不在焉一句而生。
沙溪引章或問以爲正心者。
正其心之用也。
尤翁亦承襲爲說。
恐於傳文下段。
未及著眼也。
或云二先生以有所。
作係著義看。
如此
是亦不然
雖作
係著義看。
正心之兼體用無異也。
或問舊本以物之未感已感分說。
分明
  傳八章
陶庵謂莫知其子之惡。
十章用人張本
莫知其苗之碩
十章理財張本
如此儘好
陶庵又曰此章只就身與物接處。
言其心術之病而已
若其修身實用力處。
當求之九章孝弟慈上。
是故章句孝弟所以修身而敎於家者也。
語甚切實
  傳九章
九章朱子謂專說動化
未說到推上。
玉溜時屢日精思。
得通其說。
詳在講錄。
其後大全汪長孺書。
長孺問目大意正如鄙說
先生稱快
知人不甚相遠
自謂發前人所未發者。
多是己見昭陵也。
舊甞往拜寒泉
會値多士大學
大心抽籤得其儀不忒一節
先生問其爲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何義也。
大心曰吾之所以爲父爲子爲兄爲弟。
爲法於人。
然後人法之也。
先生歷問在坐諸人
諸人各以其見對。
余曰大心之言似好矣。
先生沉思良久曰。
吾見則少異於此
謂凡我家內爲父爲子爲兄爲弟者。
取法於我。
然後國人法之也。
大心大加贊揚曰。
說則只言身修而不及於家。
先生之言。
並包
修家齊。
語極完備云云
余亦無語而退。
然以文義言之。
大心說終恐是。
  傳十章
絜矩之義。
大全江德功書曰度物而得其方也。
周舜弼書曰度之以矩而取其方耳。
二說不同
而其初晩亦不可考。
然矩字直作方義似未穩貼
周書似是定論
盖以矩而度上度下。
前度後。
度左度右。
使彼此相去
均一平直
方正形成矣。
興孝興弟不倍
上章不出家成敎於國而言。
章句以此爲家齊而國治。
盖章旣以平天在治其國起頭
則釋之固當如此
其實天下之民。
亦包在其中
不可滯泥看。
好惡二字
自誠意章來。
中間正心修身齊家治國
皆這二字貫得下。
非別事也。
或問本末一物
首尾一身
玩之
意味無窮
絜矩一章
好惡爲綱。
理財用人爲目。
好惡爲經。
理財用人爲緯。
人與財二端
間見迭出
行文斷了又續。
續了又斷。
語意渾圓
絶無罅縫
節節有起有結。
而結處語益加密
意益轉深。
文王詩而爲康誥則得衆失衆
進而爲善不善
善卽上文所謂德也。
不善外本內末也。
由康誥而爲君子有大道善不
善。
進而忠信驕泰大道
卽承上善立文
忠信則誠意之謂也。
驕泰則其反也。
忠信上能好人惡人
好善好好色。
惡惡惡惡臭者也。
驕泰上拂人之性。
不能好善而反好惡
不能惡惡而反惡善者也。
章句至此天理存亡幾决矣。
意可見。
末後兩節則又將人與財合之。
以不以利爲利
以義爲利
重言以結之。
丁寧反復之意。
固至深至切。
文字關鎖極妙
興孝興弟不倍
作新章句所云自新之民者。
若其振起之義則不推說者。
新民之道。
專在動化
通天下揔只是一箇神。
只是一箇誠。
故人首出庶物
日新其德。
下觀而化。
響應聲。
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
其機自有不可已者。
如是禮樂學校作成之具。
惟在擧而措之耳。
不待說也。
苟非然者。
法制雖具。
何益之有哉。
大學一篇
專就心法上發揮
不及事爲
於此則略之。
惟其興孝興弟不倍者。
雖曰感發
歆動只是心耳
苟非在上者與民同好惡。
使民得遂其生。
則無財不可以爲悅。
雖有欲孝之心。
何以供其生事葬祭之職。
雖有欲弟之心。
何以修其忠養服事之方。
雖有欲慈之心。
何以施其撫
鞠育之道乎。
徒有其心而不能諸行事。
所謂感發歆動者。
徒然而已
謂之發新民之端則可。
而何可謂之盡新民之道哉。
是故興孝興弟不倍之下。
卽言與民同好惡。
而以財用爲主
盖民之所賴以生。
仰事俯育者。
在於此。
自古人君意欲難克者。
亦莫甚於此故耳。
其所以能與民同好惡。
而不專其利。
則又在於進賢退邪。
故又以用人繼之。
而末又合而結之。
意可深切而著明矣。
人君果能先愼乎德。
誠心進賢而退邪。
誠心後利而先義。
如章內所言則天下之民。
於是乎安生樂業
各得其所
其始之興起孝弟慈者。
眞能踐行老老長長恤孤之行。
而無一物不遂其所願矣。
如此然後乃可謂明明德天下
新民止於至善矣。
絜矩之道四字
並包此等義觀之。
理財用人
雖若說事爲。
其實亦只就人主心術上言之也。
朱子九章動化
其實十章動化爲主
興孝興弟不倍
動化起頭
遂其興起之心。
而各得分願。
則是動化結末
不干推行事。
禮樂治敎
方是推行
於此不言也。
絜矩雖是說推。
却是安民之政。
敎導之事。
條件自異。
先愼乎德。
章句以德釋作明德
舊疑其牽合
今乃見其親切明白
非常所及
上言與民同好惡。
得衆得國
其所以與民同好惡而得衆得國者。
可以智力強爲之也。
其要在於先明其明德
所謂明其明德者。
不過格物致知
有以通天下之志。
而知千萬人之心。
一人之心。
誠意正心
有以一己之私。
而以一人之心。
千萬人心耳
(格物致知以下
或問文。
)善則得之者。
先愼乎德而有土有人者也。
不善則失之者
外本內末失衆失國者也。
內德善字大道字。
一脉下者
當著眼看
楚書舅犯兩條
申言不外內末之意。
楚書善人
起下秦誓。
文字承接
全沒痕迹
最妙
君子大道大道二字
自先愼乎德。
下理財用二事而言之。
章句所謂修己治人之術也。
忠信雖承上能好人惡人而言。
其實統言誠意之事。
不必專就用人上看。
生財大道一節
上君子有道言
生財亦有大道
明君與民。
俱足之道。
盖元只是一箇大道耳。
民之所以仰事俯育
各遂其願者。
專在財用
終始財用爲說。
而以以義爲利
再結之。
其所警策
人君者亦切矣。
  [附識]
公元1241年
 余自十七八時讀大學
精思不已
今七十有一歲矣。
可謂一生精力
朱子甞自言於大學啓蒙
見得前人所未到處。
今雖未敢如此說。
不無一二蠡測
玆用小冊子
略䟽其見。
以示兒輩
辛丑季夏
鹿翁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