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鹿门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自动笺注)
鹿門先生文集卷之十八
 雜著
  
公元1460年
書筵講義(英宗二十六年庚午十二月戊子
 除翊衛洗馬
丙申拜 命。)
公元1511年
辛未正月壬寅
文學李亮天,司書權基彦。
入 侍召對德成閤。
 世子誦前受音(書說命。
)自監于先王成憲(止)終篇
(此誦是習誦云。
)春坊上下番各陳文義訖。
 世子桂坊初入。
有可陳者陳之。
起伏
卽擧昔先正保衡(止)一夫不獲則曰時予之辜一段
而曰此一段極好
伊尹匹夫畎畒之中。
而其志尙如此
人君崇高之位。
四海一家
中國一人
卽是本分事。
可不以此爲志乎。
善乎眞西山之言曰學者不可一日不誦此言。
不可一日不存此念。
(見小註。
)學者猶然
人君乎。
願留 睿念焉。
 世子曰唯。
亮天通鑑
(此卽 召對所講。
尙書乃 書筵所受。
)讀自上懼宰相謀之(止)慰諭而遣之。
基彦繼讀自至馬嵬驛(止)始整部伍爲行計。
(唐明皇天寶十五載
) 世子卽受而讀之。
(每講文義。
春坊先陳。
桂坊繼陳。
舊例
故自此以下可記者外。
並不復錄。
直以臣曰接之。
)臣曰明皇初年
姚崇宋璟爲相。
延訪忠良
嘉言罔伏
開元之治
比隆貞觀
及夫天寶以後
驕心一生
偏任林甫。
杜絶言路
下情無緣上達
馴致亂亡之域。
一人之身。
判成兩
截。
國家治亂
在乎言路通塞
言路通塞
又繫乎宰相忠邪
宰相忠邪則又本乎人主心術之間好惡之如何。
此實後世人辟十分監戒處也。
 世子曰唯。
癸卯入 侍召對
上將馬嵬(止)俶,倓皆太子之子也。
起伏當時若無明皇之命則太子去留
若何而可。
 答曰未及理會
可達之。
臣曰孝有大小本末
定省溫凊小也末也。
討賊興復
大也本也。
設使奔播之際。
未及有命
太子之道。
何可拘於細節忘其大計
正臣李珥之言曰當遵守遵守
繼述也。
變通變通
繼述也。
 世子曰唯。
掩卷
亮天曰此桂坊經學之士。
使於文義之外。
特陳爲學工夫如何
 世子曰陳之。
起伏初學入頭處。
莫先立志
立志然後格致誠正之功。
方有所施。
志苟不聖賢許多說話
都無歸著處。
昨日所陳伊尹之言。
卽立志之事也。
(撮其大意如此
)因曰立志許多般。
學者言之則有脫然聖人自期待者。
有欲讀書飭躬
使無顯然過尤者。
有欲爲文章者。
人君言之則有以虞三自期者。
有以漢唐中主自期者。
不審 邸下之志何居
 世子未及照撿矣。
亮天曰此非待照撿而知者
竊恐 邸下初無
端的立志處矣。
 答曰孰不知堯舜之爲好。
不可遽然堯舜擔當
云爾
臣曰立志工夫造詣不同
今曰我之工夫已造堯舜地位則固非矣。
至於立志則志而已
雖以堯舜擔當
有何不可
不可高大者志也。
程子之言曰譬如九層之㙜。
須大做脚跟始得。
濂溪曰志伊尹之所志。
學顔淵之所學。
顔淵學則許多工夫
固當積累而進。
伊尹之志則合下便當如此立心
非可遅疑退轉者也。
基彦曰桂坊顔淵之學陳達
而方講尙書
臣則請以精一執中矣。
聖學工夫不出此十六言。
立志後依此下功則自可堯舜地位
臣曰顔子所學。
卽是克己復禮
博文約禮
所謂惟精惟一
只是工夫耳。
因曰立志爲學最初發軔處。
而但所謂志者。
亦非可以強之使者也。
唯於人皆可以堯舜之理。
明白融會自然欲罷不能
不期立志而志自立矣。
程子曰知性善
忠信
此先乎其大者
性善之理。
孟子備焉。
伏願 邸下先就此深加窮究
灼然堯舜可必則不患夫志之不矣。
俄伏聞 敎深自謙抑。
謙抑固是美德
謙抑太過則反害於進就
宋神宗曰此堯舜之事。
朕何敢當。
明道愀然
陛下此言。
宗社之福也。
正臣李珥漢文帝自棄之君。
亦此意也。
亮天桂坊所陳先大者云云者。
甚好矣。
甲辰
輔德鄭宲,司書權基彦。
入 侍書筵。
 世子誦前受音自監于先王(止)終篇
起伏曰通仍讀高宗肜日終篇
 世子受以讀之。
臣曰肜者祭之明日又祭之名。
而其祭之也則於祊。
祊者門側曰祊。
古者宮室之制。
門內東西皆有屋。
所謂塾。
而亦謂之祊。
古人祭祀之禮。
極其周詳
正祭畢。
迎尸而祭於祊。
而祊之祭有二。
一則正祭之日而祭於門內之祊。
詩楚茨所謂祝祭於祊祀事孔明者也。
一則正祭翼日而祭於門外之祊。
郊特所謂直祭祝于主。
索祭祝于祊者也。
其祭之之義則不知神之所在
於彼乎於此乎。
或諸遠人乎者也。
乙巳入 侍書筵。
西伯戡黎(止)終篇
臣曰此天子上篇天胤同註。
呼天子以感動之者極好
夫民吾同胞
吾與也。
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
吾兄弟之顚連無告者也。
人君天理物。
必須親親仁民
仁民愛物
使萬物各得其所
然後可謂之天之宗子
譬如人家長子
友其兄弟
宜其家人
然後可謂幹父之蠱
子而不能幹父之蠱
非人子矣。
君而不能仁民愛物
使萬物失所則非天子矣。
天子二字
極是警惕處。
 世子曰唯。
臣曰元龜則固能知吉。
今謂格人亦能知吉。
乃與元龜幷言。
此正所謂至誠之道。
可以前知
鬼神合其吉凶者也。
其所以前知者則雖若神通
實無他術。
不過以事之先見者。
推而知之而已。
以前代已驗之跡觀之。
西漢立國仁厚中葉以後崇用外戚
馴致王莽之亂。
觀其崇用外戚可知其必亂。
觀其立國仁厚則又可知其雖亂而不至於亡矣。
漢光武
名節㙜閣
士氣之盛。
遠邁西漢
其後世。
宦官外戚用事
輾轉沉痼
釀成黨錮之禍
以至於亡。
朱子之說。
以爲曹操徘徊漢鼎之傍而不敢遽移者。
黨錮諸賢之功。
士氣大振。
名義素明
故雖凶逆者。
亦有所畏焉爾
其亡者。
戚宦寺之害。
而其不速亡則光武名節㙜閣之效也。
此正所謂事之先見者。
卽此推之。
將來可見
所謂防患未萌者。
得以言矣。
丙午入 侍書筵。
微子若曰(止)若之何其。
臣曰之事。
後世中主亦必不爲
宜若無可戒者。
伯禹以毋若丹朱傲戒舜。
聖狂之分。
只在一念善惡幾微之際。
可畏也。
之惡。
雖如
此之甚。
然原其本則不過慾心萌動而未能遏絶
以至此耳。
好色念一萌而不能遏則便至於淫。
好酒念一萌而不能遏則便至於酗。
傲慢不戒則流而爲戱。
喜怒不節漸至於狂。
此等書時
必須無以
切己省察好色好酒乎。
傲慢而或不能戒歟。
喜怒而或不能節歟。
如是警省
如有苗脉
便行斬絶
勿令滋長
深所仰望
 世子曰唯。
起伏頃者小臣特蒙 下詢。
使於文義之外。
仰陳所懷
故臣敢以立志二字陳達
而 邸下不賜下答。
子初孝宗
退而與其魏元履書曰。
天顔溫粹
酬酢如響以誇張之。
君臣之間。
如此然後情志交通
今臣未得聞酬酢之語。
下情不勝抑欝
臣請以前日未盡之餘意仰陳之。
立志爲學最初發軔處。
苟能卓然立志
格致誠正之功。
可以漸次而進。
所謂大路在前
直指聖域
初無難事者也。
志苟不讀書雖多。
便同畫脂鏤氷
都無歸著處。
今此講筵
亦是虛事。
是故孔子論學
志學置之不惑之前
志道置之據德依仁之前
周子之言。
亦以志伊尹之所
先於學顔子之所學。
至我 朝先正臣李珥極力發揮
其論爲學次第
必以立志居敬窮理
行爲言。
而所著擊蒙要訣聖學輯要兩書
皆以立志名目
揭之首篇。
其意極好矣。
 世子曰唯。
春坊遽起少退。
基彦曰吾輩宜卽退而久未退可歎
余笑曰獨不聞所謂侍講
不知上未食者耶。
庚戌與兼弼善尹東度說書得養
入 侍休日 召對
(每一旬讀後。
次日不受新音。
一旬內兩 筵所者。
間間抽讀而講論之。
新定節目也。
) 世子說命中篇
起伏說命固與他篇不同
而昔先正保衡一段尤好。
臣於日昨有所仰陳者矣。
此等處正頻頻諷誦
自激仰。
奮然伊尹也。
頃日 睿敎有曰孰不知堯舜之爲好。
不可遽然堯舜擔當
此 敎誠爲切實
聖人狂簡之士。
狂簡之士。
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
夷考其行則不揜焉者也。
夫徒有其
而行有不揜。
宜若無可取者。
且當及門之士如冉有,季路成材何限
而乃不取此而取彼者。
以此數子者。
遠大
得小爲足。
故曰求也畫。
夫畫則何事可做。
狂簡如曾點者。
雖曰行有不揜。
高大
若被聖人之敎。
眞實做功
則其行之不揜者。
亦可以漸充。
聖人取舍之意。
正在於此
朱子甞自言十四五時讀孟子
至聖人與我同類
不可言
不可言四字極好
盖旣與
聖人同類則我亦可以聖人
誠心喜之。
此正朱子所以朱子也。
於此深留 睿念焉。
孫思邈膽欲大而心欲小
膽之大者
立志高大也。
心之小者。
工夫精細也。
 世子曰唯。
二月初一日己巳
與兼弼善金善行文學李亮天。
入 侍召對
乾元二年二月郭子儀等(止)思明乃遁。
臣曰李光弼號令一施
壁壘旌旗
精采頓變云者
雖似誇張。
正史摸寫入神處。
觀乎此則三代之治
可復於今日者
眞非虛語
盖天下之事。
而已
綱紀雖極頹壞
風俗雖極衰敗
居人上而操可爲之權者。
苟能奮然立志則發一號一令人心聳動
一人退一人四方風靡
故曰君子德風
小人之德草。
草尙之風必偃。
此乃理之至明而易見者也。
 世子曰唯。
庚午入 侍書筵。
自牧篇首(止)惟家之索。
臣曰傳所謂甲子二月四日云者
若從孔氏說則二月當爲周正二月
卽今十二月也。
若從蔡氏說則當爲二月
卽今二月
臣意則孔說恐是。
其所謂改月改時云者
乃以曆推。
考據明的。
蔡氏則其所爲說。
不過不可以爲
不可以爲暖。
只是理言之耳。
別無證左。
其說盖出於程子及胡
文定
朱子於此
未有定論
然其意則每以改月改時者爲是
 皇明王守仁甞著說論此。
辯博可觀
守仁異端
而其言則不可以人而廢之矣。
盖改月之說。
不待旁引遠證。
只觀孟子所謂七八月之旱云可見矣。
旣云改月則武成一月
十一月
而泰誓乃曰惟十有三年
則改時豈不自在其中乎。
此雖非大義所關。
然乃三代正朔之事。
後人不可不知。
於此等處。
仔細考覈
思索之路漸開。
自然長進
正臣宋時烈每令學者先就諸節文度數理會者。
爲此
而其爲大君師傅
侍 孝廟於潛邸。
璿璣玉衡
 孝廟言下融會
異日盛德大業
於此矣。
少退復入
 世子問俄者桂坊二月爲周之二月
然則周未得天下而先改正朔乎。
起伏曰此是史臣追記如此
○金善行身病猝劇。
獨與李亮天入 侍召對
 世子曰自前如此之時。
桂坊分讀。
今番依前爲之。
起伏承命
亮天讀自上元元年(止)猶豫不能决。
臣繼讀自二年(止)皆沒於賊。
亮天文義
臣亦略有所陳。
講畢
亮天曰朝者桂坊所陳改月改時云云者。
果已理會
而其言如何
 答曰改時之說則未釋然。
而改月則果似然矣。
亮天
曰改時一段
臣亦疑之。
桂坊之言儘有所據。
仍謂臣曰以
亦有可通之說乎。
臣曰王守仁以爲一陽三陽之月爲
四陽純陽之月爲
一陰三陰之月爲
四陰純陰之月爲冬
無所不可云云矣。
以爲初不改月則已。
以爲改月則武成一月
建子之月。
而泰誓繫之於
豈不明甚乎。
且以七月篇觀之。
似是周家本以子月歲首一月
而又以正通用而幷行焉。
所謂七月九月
夏正之七九月也。
一之日二之日
周正之一二月也。
何以卒歲
之歲也。
曰爲改歲
周之歲也。
朱子甞曰周國僻在一隅
純臣之義。
如此
然則朝者 睿敎所云未得天下
先改正朔云云者。
無可疑矣。
 世子曰唯。
丁丑李亮天及說書韓命輿。
入 侍書筵。
自今商王受(止)終篇
臣曰此一段
婦言是用一句是綱。
三事由於此。
三事之中。
崇用逋逃一事
亡國尤爲緊著。
故言之較長。
所謂大夫卿士者。
乃命德之器也。
天命有德
五服五章哉。
有德然後可以官命之。
不然則不可以命也。
乃以多罪逋逃之類充之
使之暴虐姦宄
流毒天下
罪惡固衆
只此一事
亡國而有
餘矣。
且俾字當著眼。
雖無狀。
豈敎此輩曰汝往暴虐
汝往姦宄云爾乎。
只是旣用此輩
而及其暴虐姦宄也。
不致察而任其所爲。
設令全然不知。
與敎而使之無異矣。
所以下俾字者也。
壬午李亮天及司書沈鏽入 侍書筵。
 世子誦前音自洪範篇首(止)威用六極。
春坊告牲訖。
 下詢曰昨日桂坊謂自初一行至次九福極。
皆有意義何也。
(昨日 召對習誦後。
因下詢略有陳達
故 睿敎如此
)臣起伏對曰此有三義
一曰次第
次第者自一至九。
五行生成
微至著之次第
故自五行至福極。
亦自微至著。
有自然不易之次序
此則小註朱子說詳矣。
二曰比幷
比幷洛書之位。
一在北六在西北。
相比幷。
五行三德
亦以比幷取義
五行有生克粹駁。
三德剛柔善惡也。
在西南。
在西相比幷。
五事稽疑
亦以比幷取義
五事有得有失。
卜筮有吉有凶也。
餘皆倣此。
推之可見
三曰對待
對待者。
一與九分南北相對待。
五行福極亦以對待取義
五行有淸厚薄不齊
故福極有壽夭貧富之不同也。
二與八分西南東北相對待。
五事庶徵亦以對待取義
此則經文備焉。
毋容推說
餘亦倣此。
反隅
洛書圖觀之易見矣。
 答曰唯。
音自一五(止)八曰師。
臣曰曲直作酸
草木
其味皆酸也。
從革
金煅於火則有辣味矣。
 世子炎上作苦何也。
臣曰火燒物而焦則其味苦矣。
 世子曰唯。
臣曰五事之中。
思屬土而通於四事
四事言之則視聽爲最要最大。
盖視不但辨色
凡人善惡事之是非理之當否。
無不照察分辨之者
視之明也。
聽不但爲聞聲
天下人之言。
以至古人之言。
凡入吾耳者。
擧皆察識而辨其得失者。
乃聽之聦也。
人心虛靈
視聽之無見聞
與天無間
特爲私意壅蔽
故事之至近而易知者
不能辨其是非得失
而與聾瞽無異焉。
苟能克去私意
决其壅蔽
無不無不聞之本體
可以復全。
與天聦明無異矣。
大學知至孟子知言
皆謂此也。
洪範九疇皇極樞要
其所建極工夫則又在五事
五事之中聦明爲大則此二字
可不盡心乎。
 世子曰唯。
甲申入 侍書筵。
 世子誦前音。
臣曰極是大學至善
中是中庸之中。
要其歸則一而已
若善看之則以中解極字。
義雖少差
有甚大害。
但孔氏之認中字誤。
把作不分是非
不辨善惡
半間不界
公元1101年
之物。
以此中字
皇極
所謂皇極者。
遂成不分是非不辨善惡半間不界之義。
孔是漢之大儒
於是下而庠序
以是敎學
上而經筵
以是講說
傳之千餘年。
便成不刊之訓。
朱子所譏漢元帝優游
唐代宗姑息
莫不受病於此
而至宋徽宗時
乃以建中靖國年號
幷用煕豊元祐兩黨。
煕豊黨中曾布
元祐黨中韓忠彦
幷立爲相。
以爲調劑之道。
而元祐君子不肯見用。
其見用者只頑鈍無恥若干人耳。
及其稍久則專成煕豐之局。
世道無復餘地。
未幾夷狄之禍。
以至於南遷
究其病源全是孔氏大中二字爲之祟耳。
朱子生於其時
目覩其害之至此
故每於此深惡而痛疾之。
明目張膽
苦口力辨
今觀大全語類諸書
隻字片言
無非是義。
不但皇極而已
(大槩如此
) 世子曰唯。
音自人之有能有爲(止)以爲天下王。
亮天文義
作好作惡好善惡惡
大理也。
若不當好而好之。
不當惡而惡之。
便是私意
所謂作好作惡也。
此與上文淫朋比德相應矣。
臣曰春坊說得之。
人君建極於上。
極其明。
極其聦。
是而善者。
必知其爲是爲善進用之。
非而惡者。
必知其爲非爲惡而退斥之。
故人皆識
公元1511年
向背
悛惡歸正
所以好惡之者
不一遵乎上之所建。
不敢容私於其間
所以無淫朋比德。
無偏反側
而致會極歸極之休者也。
不然不問是非
不分善惡
俱收幷用
無所辨別
則彼非而惡者。
卽曰我亦可以此道而行於世。
必將牢守不改。
所謂淫朋比德偏黨反側
無時而可破也。
尙何望其會極歸極乎。
癸巳文學李亮天,司書沈鏽,司御羅蔘等。
入 侍休日召對
 世子洪範終篇無錯
亮天任聖周昨日 睿敎。
(昨日 召對
任聖周明日洪範溫繹時入參之敎云。
)亦爲入來
而爲格例所拘。
不得入 侍(兩筵只桂坊一人入參。
無上下番幷入之䂓。
)矣。
 世子今日之事。
不拘常䂓
使之入參可矣。
於是出來 宣召
臣遂趍入 侍。
天方初一至次九。
次第比幷對待之義。
(見上壬午
)臣曰此皆出於自然
而非強相牽合也。
 世子何以謂之自然
臣曰如以比幷義言之。
一與六相比幷而是水之生成數也。
二與七相比幷而是火之生成數也。
三八則是木之生成數也。
四九則是金之生成數也。
生數成數
宜若相關
五行三德
五事稽疑相牽連。
豈非自然乎。
 世子對待則當如何說。
亮天縱橫十五之說爲對。
顧謂臣曰此一段
更有可以
明白解釋者乎。
臣曰此則當以四象之位與數言之。
一是太陽之位。
九是太陽之數。
所謂居一而含九也。
二是少陰之位。
八是小陰之數。
所謂居二而含八也。
三是少陽之位。
七是少陽之數。
所謂居三而含七也。
四是老陰之位。
六是老陰之數。
所謂居四而含六也。
其所相對待者。
亦皆出於自然
非人所得爲也。
 世子曰唯。
亮天作福作威此作字。
不可著力看。
若誤認以爲人君以意自作威福則其害不可勝言矣。
 世子曰唯。
何以則可免此患乎。
亮天曰此無他術。
在學而已
顧謂臣曰有可以善爲仰對之道乎。
臣曰威福由於好惡
威福之得其當。
在於人君之無作好無有作惡耳。
其所無作好惡者則又非可強而爲也。
亦唯在於人君視明聽聦而無一毫壅蔽而已
臣於日昨聦明二字
縷縷陳達
想或記有之矣。
上文無作好惡
固以在下者言。
人君必先無作好惡
然後在下者方可效而爲之。
觀乎遵王之遵字可見矣。
 世子曰唯。
講通鑑。
臣曰楊綰拜相制下之日。
朝野相賀
至於黎幹崔寬之徒。
望風改過
其效至爲神速
非但楊綰之賢。
史稱代宗末年
勵精求治
則其心盖亦稍異於前爾。
代宗之時
紀綱風俗
無復餘地。
所謂莫可奈何者。
一朝自振作。
得一楊綰而用之。
其效便如此
以此見之則無論時世之如何。
人君苟能奮然立志
豈有不能復三之治之理乎。
 世子曰唯。
三月己酉
自 上有桂坊持書筵冊入 侍之命。
遂與兼文學李惟秀,說書韓命輿衛率呂冕周。
入 侍于煕政堂
 世子先已 侍坐
 上命世子金縢大熟(止)篇終。
一遍無錯
小子
誤作今字
 上曰誤一字略也
試文義。
如有未曉處則當爲雜粗之略。
愼之
因問二公爲誰。
對曰太公召公也。
 上曰成王聖人也。
周公叔父
豈忍疑之。
猶疑之何也。
世子曰惑於浸潤之讒膚受之愬也。
 上歎曰述篇不云乎
曾子之母惑於三至之說。
浸潤膚受惑人
有如是矣。
成王周公
卽俗所謂猶子猶父之間。
猶如此。
君臣乎。
且道成王所以周公何事
世子流言以爲不利故也。
 上曰成王之所疑懼
君位也。
從古人君
每以君位爲私物。
非也。
宋太宗少年天子之說。
有不悅色
父子之間亦如此
豈不難乎。
太宗成王
不能祛私故也。
仍及 先朝舟水圖之說曰。
爾以君位爲可
樂乎
非以天下一人
人君百姓也。
又曰水能覆舟
爲其舟。
不亦懔然乎。
仍問曰今朝聞兵判所陳。
爾於書筵召見羅蔘任聖周信乎。
對曰信矣。
 上曰此事亦有文質之可言爾。
若聽其所陳之文義
心誠歎服而召之則質也。
若只聞春坊之言。
取名而召之則文具也。
聞兵判所達。
其在惜才之道。
一見之。
故召之矣。
仍問曰何者任聖周
臣伏命輿後。
命輿小移次指曰此是也
 上更取金縢披閱
世子三叔若不武庚作亂成王何以處之。
周公管蔡
不肖不同
俱是成王叔父也。
爾若處其地則何以處之。
世子曰叛形未著則固難遽爲誅戮
此事似甚難處矣。
 上曰雖不誅戮
流言之罪。
不治之乎。
此事處置
果難矣。
仍命桂坊各陳所見
臣曰臣意武庚則當放廢
三叔則當召入於內。
以爲善處之道矣。
上曰武庚不爲流言矣。
臣曰三叔武庚
共作流言矣。
命輿曰金縢不言武庚者。
註說以爲所以深著三叔之罪云矣。
講畢
 上笑世子曰書貴熟讀。
而只取口誦
旋卽忘之。
諺曰張三操刀
李二償命
不勤讀而使講官見推。
爲爾刱出無前之䂓。
使講官勸讀十數
其亦勞矣。
勞而被責。
不亦
寃乎。
大笑講官曰。
今日則旣爲此事。
一役之無妨。
一役召對也。
罷出
庚戌
李惟秀除正言出去
獨與韓命輿入 侍書筵。
起伏曰臣於前後
每每立志之說陳達
而 邸下不甚留聽
所謂立志
非別般高遠之事。
慨然艶慕追踵之意則此便是有志
由是堅定不撓
念念不忘便是立志
志苟立矣。
格致誠正之功。
自當漸次而進。
元無難事
薛文淸之言曰吾心誠有志於學
天其遂吾願乎。
朱子亦曰陽氣發處。
金石亦透。
精神一到
何事不成
豈有立志而事不成者。
豈有無志而能造事者乎。
漢文帝之賢。
三代以後
無與爲比
而先正臣李珥斥之以自棄者。
誠以其得少爲足。
大有爲之志。
有一賈誼而亦不能用。
使後世不復見三代之治故也。
是故程子甞曰纔將第一讓與別人
自做第二等。
便是自棄
此言眞切有味
竊覸 邸下每有謙讓之語。
謙讓亦有二焉。
有若無實若虛
以能問於不能
以多問於寡。
顔子之爲則乃謙光美德也。
若其志趣卑小
聖人之事不可企及則是退托也。
非眞謙讓也。
不可不辨也。
 世子曰唯。
丙寅入直
輔德林象老,司書沈鏽入 侍召對
 世子習誦書筵
所受自越在外服(止)自速辜
(酒誥
)臣曰不敢不暇二者不同
不敢則只就酒戒謹恐懼
惟恐或陷而已
至於不暇則於道理別有用心處。
日夜孜孜
在於助成王德
顯與尹人祗辟耳
此外便無他念。
是則便與酒相忘
不敢
意味自別矣。
論語食無求飽
無求安。
註云志有在而不暇及也。
正與此同。
不惟自息乃逸則又志在於逸而不暇於善也。
與此正相反。
所謂吉人爲善
惟日不足
凶人不善
惟日不足者。
正謂此也。
通鑑
(自止忘未記。
) 鏽曰此否泰損益四卦
須有圖乃可分明曉解
故臣敢圖來矣。
 世子命進之。
問曰損上益下
損下益上何謂也。
臣曰此以乾坤二卦爲主
益之上卦初畫本是陽。
下卦畫本是陰。
而今互換焉。
是損上卦之陽。
以益下卦之陰。
故曰損上益下
損之下卦上畫本是陽。
上卦上畫本是陰。
而今互換焉。
是損下卦之陽。
以益上卦之陰。
故曰損下益上。
 世子曰唯。
鏽因論性好推誠一段
極陳人臣進言
人君納諫之道。
語極痛切
 世子今日所講皆好。
震之以威。
折之以辨二句最好
其中折之以辨。
尤爲可戒也。
四月乙酉
文學鄭基安,兼司書申暐入 侍書筵。
自召誥王拜稽首(止)叙不其絶講訖。
起伏洗馬任聖周
卽故平安監司義伯玄孫也。
義伯受業先正文元公金長生之門。
與先正臣文正公宋時烈文正公宋浚吉相友善。
先正極其推許
又當 孝宗受知甚深。
屢拜方伯
一代名臣
聖周以名祖之孫。
性行端潔
學識精透
世稱不但經學而已
文章經綸無所不通云。
判書李縡
一代儒林宗匠
而待畏友
不以少年視之
當此人才眇然之時。
如此講官未易得。
故臣於其除拜洗馬之日。
爲 國家深喜得人矣。
俄見其所達。
文義甚少。
此必自以桂坊異於春坊
不欲多陳耳。
 朝家旣令桂坊挾冊登筵
則凡於仰助 睿學之道。
宜與春坊無所異同
豈可自存形迹其間乎。
請自今使之勿復如此
盡言無隱焉。
又曰科目之人。
何敢與經術之士比乎。
桂坊參下。
將久於其職。
故敢達矣。
 世子曰唯。
五月庚申
文學鄭基安說書李宜馣。
入 侍召對時敏堂。
自是李吉甫(止)垍必不可
(元和二三年。
)臣曰李吉甫之進和國計簿。
雖若沒緊。
而於節用足國之道。
最爲要切
人君國計出入之數。
漠然不知。
則自不免於擿埴冥行
浪用冗費
此從古大患也。
國計簿者。
每年稅入支費之數。
逐件逐項
一一開具
使其入爲幾何
出爲幾何
瞭然指掌
無不森列
則以一年之出。
一年之入。
自然撙節不至於過用
所謂量入爲出者然也。
 皇明儒者丘濬於此盛加鋪張
其說備見於大學衍義補矣。
歷觀前古稅入之數。
後代每加於前代
而至其用處
前則有餘
後則每不足
此其故何在
不過冗官冗兵之多也。
祖宗盛時
以其官以其兵。
亦能治安
後世官與兵愈增而愈不治
然而猶不知减。
至其入之不足支出不得不雜爲名色
以取於民。
稅間架除陌錢榷酤榷塩許多苟且之政。
於是乎然而作矣。
如是民安得堪。
國安得不亡乎。
宋臣曾鞏甞以景德皇祐治平三朝
較而論之。
且曰誠詔有司
按尋載籍
可罷者罷之。
可損者損之。
使其所費。
皆如景德之數則所省者半矣。
景德皇祐治平
卽眞,仁,英三朝也。
其言極明切。
理財之要。
無過於此
約而言則只是量入爲出四字而已
 世子曰唯。
九月丁丑
文學兪漢蕭,司書尹東昇。
入 侍召對德成閤。
三月吳秀琳(止)斬首千餘級。
臣曰平淮一事
有可法者。
亦有可戒者。
唐自代宗以來
專用
息之政。
以致藩鎭跋扈
不可復制
至於憲宗時則正所謂末如之何者。
一朝慨然發憤
奮然用兵
始若落落難合
而終能次第削平
無他
立志故也。
語曰有志者事竟成
朱子陽氣發處。
金石亦透。
精神一到
何事不成
臣於前後立志二字屢次陳達
伏想 邸下或能記有之。
無論大事小事
豈有立志而事不成者乎。
三代之治
若能眞箇立志則便可馴致者。
驗之於此
尤可灼然無疑矣。
此則可法者也。
凡人之心。
纔有所向
便有偏係。
有偏係。
善事歸於害事
平淮一著
豈不是善。
執志旣固。
不能無係著。
故苟於此異議
則雖賢臣張弘靖韋貫之
便皆退斥
於此有助則雖小人皇甫鎛
便行擢用
於是外功未及成。
根本之地先爲壞敗
未幾程异並相
裵度亦以朋黨見罷
卒之自己一身亦不保。
而國隨而亡。
究厥病源
由於一念係著也。
此則可戒者也。
 世子曰唯。
戊子與兼輔德善行說書金時默。
入 侍召對
上服柳泌藥(止)自稱留後
臣曰牛李之黨。
固亦有彼善於此者
若其大體則別無邪正黑白之可言。
如此之類。
正宜消融保合。
無論彼此
惟才是用
故先正臣李珥東西分黨之初。
以爲彼此士類
不可辨別
主調劑之論。
至於邪正旣判。
黑白旣分後則事體自別。
不可保合。
歐陽修朋黨論及朱子與留丞相書。
皆以辨別爲義。
此乃似同而實者也。
 世子曰唯。
十月丙申
文學兪漢蕭,說書金時默。
入 侍書筵。
君陳篇首(止)良顯哉。
漢蕭陳文義
葛氏說爲未必然
時默曰斯謨斯猷。
惟我后之德。
人臣之道。
固應如此
人君使之如此則恐未安。
說恐得之矣。
 世子桂坊之意如何
臣曰臣意亦如下番同矣。
仍曰昨者 邸下以法久弊生則豈可以先王典章而不之改乎爲 敎。
此敎誠極好矣。
以此章觀之。
旣曰有興有廢。
出入自爾師虞。
又曰庶言同則繹。
盖法有可改則改之固是。
而其改之也。
必須十分審愼
不可草率輕遽。
可改改則無以開張弊法
以救民生矣。
改而不審宿弊雖去而新瘼又紛然而生。
有甚於不改時矣。
此二者誠不可偏廢
孔子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
意正如此
 世子曰唯。
少退復入
漢蕭請曰俄者所講葛氏說。
於 睿意如何
 答曰葛氏說似是矣。
臣曰不但人君言之爲未安。
雖以人臣言之。
嘉謨嘉猷
入告于君。
君卽聽而用之。
此便
盛德事。
何必事事歸之於君。
以爲自其君出然後爲好乎。
此實啓後世諂媚之風。
不可不知也。
十二月甲辰
司書李仁源,說書金時默。
入 侍書筵。
呂刑篇首(止)鰥寡無盖。
臣曰弗用靈制以刑。
不用德化民。
而專以刑戮制之云耳
註意如此
解釋不以靈制刑。
如此經文當曰不用以制刑。
不曰制以刑矣。
進講訖。
時默曰今日多誤讀。
宜戒之。
 答曰久廢故讀之艱澁如此矣。
臣曰昔 孝宗王臨讀書一行
講官正臣宋浚吉曰此是敬字工夫不足之致也。
 孝廟竦然聽之。
今日 邸下之誤讀。
固是久廢所致
亦恐敬之不足也。
盖主一之謂敬。
敬則自無此患矣。
 世子曰唯。
壬申三月甲申
輔德金尙耈,說書李宜老。
入 侍召對時敏堂室中。
通鑑末卷末端自周主立皇子宗訓(止)卷末
耈陳文義訖。
請曰此所稱世宗行蹟
何者最好
 答曰如閑暇則召儒者前史及性不好絲竹珍翫之類皆好。
而最是前日所講慨然削平天下之志云者
爲甚好矣。
起伏曰臣於前日屢以立志之說仰陳矣。
今聞此 敎。
不勝欣幸
昔 孝宗大王有漢武賢文帝之 敎。
夫泛以言之。
帝豈眞賢文帝乎。
特以其甞復平城之讎。
故以
此實 深意所存也。
今 邸下所敎。
亦有可以仰測 睿志者。
願益加充擴焉。
四月甲午
輔德金尙耈,司書李萬恢。
入 侍書筵。
小學明倫通論天子爭臣七人(止)報賜以力人之道也。
耈以父生之。
非父不生兩生字。
爲生出之生。
民生於三。
生之族也。
報生以死三生字。
爲生活之生。
臣曰上下生字
皆是生出之義。
盖君食師敎
雖非生之。
而與生之無異。
故曰生之族也。
若如春坊說則上下文理。
不相貫矣。
 答曰以生之族一句見之。
族者類也。
謂雖非生之。
實則生之之類云爾
當幷與父生之之生。
作一看云者是矣。
臣曰 睿敎恰當
下文報生以死。
當作一義看。
解釋作活義者非矣。
 世子曰唯。
問事師無犯無隱
旣無犯而又無隱
如何爲之。
臣曰此章首段註。
隱微諫也云者
大體則然。
而終與朱子訓釋之法不合
朱子之釋隱字。
首段則曰恐傷親意。
情有不盡
第二段則曰君臣尙義
盡情以諫可也。
末段則曰言雖盡情
猶微而婉。
其於有隱無隱之義。
豈不明白乎。
父子主恩。
君臣主義
而師則兼恩與義者也。
故其盡情以諫則
與君臣同。
而其諫也言必微婉
勿令太直截
又與父子同。
盡情無隱
微婉指無犯。
眞可謂約而盡矣。
朱子註見小學集成
所謂本註者卽是也。
其中或有非本註而誤作本註者矣。
又曰君食之此食字。
指食祿之臣。
其實通指庶民而言。
盖制民之産。
使之仰足以父母
足以妻子
便是食之也。
 世子曰唯。
壬寅
輔德金尙耈,司書李萬恢。
入 侍書筵。
君子九思(止)心術之要。
略有所達。
 世子問曰此註正誤之類。
谷所著耶。
臣對曰非也。
正誤註集成。
皆各有書。
先正採輯之。
成集註。
先正所自爲說者則往往末端有加圈而書之者
卽是也。
而亦不多矣。
 世子曰唯。
九月乙丑
與弼善朴昌閏說書允。
入 侍書筵。
 世子讀前受音自衛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止)其不反乎。
 世子君義臣行。
不曰臣忠
而曰行何也。
臣曰朱子本註曰臣行君之義。
謂君以義出令
而臣奉而行之也。
此與晏子君令臣共之意相近而尤緊切
此義字最宜著眼。
義然後方奉行
若不義則雖是君令。
臣當以死爭執。
豈可承順而行之乎。
新受音自衛侯在楚(止)篇末
臣曰順是以下皆如是
註。
以皆如是
爲有威儀
而臣意則恐當通令長世保族宜家等效驗而言之。
是以上下能相固一句
是統結上文
若如註說則皆如是三字
單屬有威儀看。
是以以下效驗意看。
而亦只屬順是以下。
而不統上文矣。
文勢恐不如此
 答曰如此看則似長矣。
十月乙未
說書李尙允入 侍書筵。
自擧世好奉承(止)凶之謂也。
尙允陳文義
至上中品下品
語頗切至
臣曰春坊達誠好。
臣於昨年
立志之說仰陳。
 邸下敎曰人孰不知堯舜之爲好。
不可遽然堯舜擔當云云
其後已多日月
不審卽今所見如何
 答曰更思之。
如此則易至於漸次低下
故今則改其前見
堯舜自期矣。
起伏曰 邸下此言。
宗社之福也。
頃於召對時。
伏聞 睿敎以周世宗慨然削平天下之志爲最好
於是有以仰測 睿志之所存矣。
今承此 敎。
不勝喜幸也。
仍曰立志之後
又必實下功夫
然後可以充其志。
所謂功夫居敬以立其本。
窮理以致其知。
力行以踐其實是也
敬則通貫知行
窮理大學格物致知也。
力行大學誠意正心修身也。
又曰窮理之道。
固非一端
而論其最急而最切者則莫先讀書
讀書則雖欲窮理
其道無由
竊觀近日停 筵常多。
開 筵絶少
何以成就 睿學乎。
雖於 睿候不平之時。
召入講官卧內
從容講論
則其效未必不如循例講讀時。
前後宮官以此爲請者。
止一二。
而徒下體念之敎。
未見俯踐之實。
何爲而然耶。
實可悶欝矣。
 世子爲人赴急難。
近來亦或有如此事乎。
臣曰游俠之事。
雖非正道
猶屬公。
近來名節都喪。
所知只是自己利祿而已
元無毫分爲人之事。
故雖如此之事。
不可得見。
士大夫風習至此
脫有緩急
未必能有伏節死義之臣。
豈非大可寒心者乎。
先儒伏節死義之臣。
當於犯顔敢諫中求之。
爲人上而導率之者
於此留意矣。
 世子曰物盛則必衰。
有隆還有替。
方盛而慮其衰。
方隆而懼其替。
則可無衰替之患。
如此看似好矣。
臣曰 睿敎儘好
極盛則衰。
極隆則替。
固是天理
而極衰則又必盛。
極替則又必隆。
此亦天理也。
方今衰替極矣。
其所挽回斡旋
反之隆盛者。
尤宜著力矣。
尙允曰戒懼之功。
通貫二者。
方盛方隆而戒懼之則可以保其隆盛不至於衰替
方衰方替而戒懼之則亦可以挽其衰替反之隆盛矣。
臣曰戒懼二字固好。
而但挽回
其極衰極替。
以反乎極隆極盛者。
必須奮發淬礪
大段作爲
然後方可矣。
戒懼二字所可了者也。
 世子曰唯。
臣又陳籧篨戚施之義曰。
此非就籧篨戚施不能不能上取義也。
只是深疾好承奉之人。
以此醜疾而爲比耳。
詩經取比如此
註䟽籧篨口柔
口柔者常觀人顔色而爲之辭。
籧篨不能俯之。
人故因名爲籧篨
戚施面柔
面柔者必低首下人
媚以容色
戚施不能仰之
人故因名爲戚云云
或者因此以爲范質之意。
盖以籧篨戚施
比之於承奉者。
非指好承奉者也。
此說於籧篨戚施之義。
緊切
而但於文勢大體
未甚沕合。
上說爲長矣。
 答曰余亦以大體醜疾之意看如上說矣。
丁酉入 侍休日召對
 世子諸葛武侯戒子柳玭戒子弟文二章訖。
 下詢靜字之義。
臣曰明道定性書曰靜亦定動亦定。
此章靜字
只當大學所謂心不妄動者釋之。
而亦通動靜看
靜而寂然不動。
靜也
動而不爲事物所汨亂。
靜也
然而須知靜之靜。
是本程朱之論敬。
以爲動靜
而亦歸重靜一邊者。
卽此意也。
因擧延平所敎未發氣一段而曰此說固不能無病。
而於學者大有益。
體驗焉。
 世子曰唯。
自此卷第一章逐段陳說可也。
臣卽就陳忠肅公立志一段
略略論說
且曰臣於頃日 召對
伏承 睿敎以慨然削平天下之意爲最好
於是有以窺 睿志所存
旣又聞再昨堯舜自期之 敎。
不勝欣幸之忱。
有志立志二者不同
有志者。
見人善事
偶然有興起之心。
此則正程子所謂一時意氣
能得幾時子者。
不可恃也。
須是因其有志而益加推究
端的見得人皆可以堯舜之理。
自然激仰振發
欲罷不能
朱子所謂念念在此。
爲之不厭者。
如此然後此志堅定
無所撓奪。
而方可謂立志矣。
然志旣立矣。
又須實下工夫
然後方有進步處。
所謂工夫日昨陳居敬以立其本。
窮理以致其知。
力行以踐其實者。
終身事業也。
窮理力行二者。
如鳥兩翼
車兩輪。
不可偏廢
敬則通貫知行
程子甞曰窮理固非一端
讀書講明道義
或論古今人物而別其是非
應接事物而處其當否。
此三者皆窮理之要。
其中讀書一事
尤大且切。
讀書法則朱子所謂循序致精四字極好
循序小學大學論孟中庸詩書易之先後次第也。
致精者如讀小學則不知有大學
大學則不知有論孟
第一
章則不知有第二章
第二章則不知有第三章
潛心思索
極力硏究
思而不通則又思之。
又思而終不通則姑置。
以待後日更思之。
必至通透而後已。
所謂通透者。
思索之極。
必有所謂渙然氷釋
怡然理順者。
如此而後可謂通透
古語曰思之又思。
鬼神之者是也
一段如此
二段又如此
一書如此
二書如此
積累旣久。
始難而漸易。
及其終而至於豁然貫通之境。
窮理極功也。
至於力行則固未有眞知不能實踐者。
然旣知之。
不可不下力行工夫
所謂不可亂而功不可闕者如此
知其善則所以必得之。
知其惡則又務所以决去之。
今日行一難事
明日行一難事
積累旣久。
以至於一疵不存
萬理明盡之境。
力行極功也。
又曰思索之功。
急且切。
人之心力
或長或短。
乍看容易會得者。
有累看苦思
血戰相似然後方能會得者。
 邸下則未審何如
 答曰不能容易會得矣。
楊文公家訓養其良知良能云者
春坊以爲好。
固然矣。
先入之言爲主云者尤好矣。
臣曰 睿敎誠然
凡人或因朋友之言。
或因家庭之敎。
有所先入
一生不能拔脫者多矣。
其先入之言。
善則固善矣。
若不善則豈非可悶
乎。
此等處正當以義理裁度之。
果其合於義理終身守之可矣。
不然必須如橫渠說濯去舊見。
以來新意
使不至於終誤可也。
先入之言。
至爲可畏
願留 睿念焉。
語次間偶及科工二字
臣曰三代以後
人才之不出者。
專是科擧之害也。
自學語時。
父兄所以敎。
不過使之摘抉文字
務求新巧
以悅主試之眼。
一生汨沒於此
奚暇學問乎。
幸而得之
不學之人。
能做何事
不幸不得終身如此
死而後已
寧不慨然
正臣李珥之言曰雖有通天之學。
絶人之才。
科擧無以自致行道之位。
故我先賢李滉李珥
皆由科擧而進。
然後少年
志操未及先輩
入頭科臼中。
號爲有志者
未或不喪其所守。
程子所以不患妨功。
惟患奪志之語者也。
 世子伊川說敎歌舞云云
恐有流弊矣。
臣曰樂之爲用甚大。
古者小學
敎人歌舞
舞勺舞象是也
論語曰成於樂。
三代以後
樂敎廢失
成材爲難
程子此語。
非欲敎之世俗淫樂也。
欲倣三百篇作爲韻語
略叙灑掃應對親事長之節。
使之朝夕歌之。
此意甚好。
未見其有害矣。
其後朱子倣襲此意。
作詩數篇。
今見感興詩。
可考而知也。
 世子感興詩見
大全乎。
對曰然矣。
而亦濂洛風雅
略有註語矣。
盖效陳子(仰)[昂]感遇詩
凡二十篇
其中數篇說此事矣。
 世子曰唯。
程朱文集亦多詩乎。
對曰先賢䂓模不同
朱子則作詩甚多
明道集中亦多有之。
伊川則絶不作漫語
平生所作。
絶句一篇矣。
 世子曰唯。
宋鑑
尙允讀自十一月宋琪李昉平章事(太平與國八年)止放還華山尋卒。
 世子桂坊亦讀之。
臣讀自李昉罷(端拱元年)普雅重之。
臣曰明良相然後可謂協心同德
不得良臣
欲與協心同德
則致亂之道也。
宋神宗大有爲之志。
不用程明道
而反用王安石
與之協心同德
以至於亂。
千秋志士之所共興慨者也。
故爲治之道。
得賢最急。
三代以後
君臣協心同德者。
昭烈之於孔明
可以當之矣。
又曰不得賢而欲與協心同德則其弊固如俄者所達矣。
得賢不爲委任責成與之協同
則又無以做事致治
如果明知其賢則尊信親愛之。
相得魚水
相須宮商
古人所謂外託君臣之義。
內結父子之恩者然後可也。
 答曰唯。
侯莫陳利用事。
上下胥失之。
太宗不卽聽從
而乃豈有萬乘之主。
不能一人乎。
其言固非矣。
趙普不能直斥
罪狀
而但以亂天下法爲辭者。
亦未是矣。
臣曰此固然矣。
自古人臣進諫於其君者。
其言類多如此
直言其失則言不能入。
委曲宛轉
從君心開明處爲言易於回聽
所謂納約自牖者盖如此
此雖欠於直截
然自人臣言之。
其勢或不能不如此
惟自人君言之則使其臣如此者。
自已短於受言之致。
不爾何苦回互如此乎。
正宜體念
 世子曰唯。
臣曰太宗如此
其容直之量。
未易得。
呂蒙正每論時政
有未允者。
必固不可
冦準奏事不合而帝怒起則輒引衣請復坐。
事决乃退。
如此之類。
不惟不加之罪。
嘉奬之。
豈不善乎。
容受直言
崇奬名節
人君第一急務
如以東漢言之。
光武㙜閣名節
禮義廉耻大明於世。
黨錮諸賢蔚然輩出
雖其陷於慘禍
以至亡國
而此在上者之失。
豈諸賢之罪哉。
乃其效之見於末流者則雖以曹操之凶。
亦有所畏憚而不敢遽移漢鼎
且如 皇明時
未必培養士氣如東漢。
宋朝道學餘烈。
在人不墜
故明儒邵寶開講席於東林
其後顧憲成高攀龍繼之。
倡明道學
砥礪名節
天下名流
莫不慕效歸附之。
雖其以黨見疑於君上
不得以行之一世
而 皇明
之亡。
死節之盛。
前古所無。
此實東林之效也。
 世子曰唯。
臣曰一世風俗
專由人君之導率。
東京士氣雖如彼其盛。
而及其摧折之則乃以荀淑之孫。
甘心曹操之臣。
衡之壻。
故曰君子德風
小人之德草。
草尙之風必偃。
豈非可畏可戒之甚乎。
 世子曰唯。
公元1523年
癸酉八月庚申
與兼文學李重祚,說書李海
入 侍召對
祚曰司馬光之言雖如此
(卽所謂王安石呂惠卿所建。
先帝本意者。
改之當如救焚拯溺云云者。
)或者所謂稍稍去其已甚云云者。
亦何妨乎。
臣曰司馬光之言極好
論語三年無改章集註曰。
亦謂在所當改而可以未改者耳。
盖事雖當改而不甚緊急
可以延拖者。
當待三年矣。
至於國家大事
一日改則一日之弊。
二日改則二日之弊者。
可以先帝之法而不卽改之
以至於三年之久乎。
朱子甞問於其師李延平三年之內。
雖或改之
委曲遷就改之何如
延平答曰如此大爲心術之病。
恐所失却多。
只當哀痛廹切改之云云
此言豈不好乎。
朱子此時年甚少。
所見偶然如此
或者稍稍去其已甚之說相近
延平所敎。
痛快矣。
 世子曰唯。
己卯文學尹東昇,司
書李宜哲。
入 侍召對
東昇以元祐諸人詩語蔡確爲非
范純仁之說爲是
臣曰臣於昨日
亦有所達矣。
此等處當先觀其大體
蔡確本是無狀小人
流放竄殛
有餘罪者也。
如此之人。
决不一日置之朝廷之上。
而但其逐之未易
以爲憂之際。
車盖亭事發矣。
夫以口語罪人
律之以十分道理
固未穩當
然其事旣發。
而逐邪爲急。
當時名賢劉元城者。
豈不是正君子
而亦且力爲主張而不以爲非
至於范純仁所謂不可言語竄逐大臣者。
則其言固似然矣。
然不察夫邪正大分
而徒就此小節目上爭執。
以去就爲斷。
則是其歸乃爲救護蔡確
角立正論之人也。
其所謂此路一開
吾輩恐自不免云云者。
乃是預憂來頭之禍。
要以自媚邪黨
冀其得力異日
用心尤爲無狀矣。
是故朱子鄭景望書曰元祐諸人不可制。
欲以口語擠之。
固爲未當
而范公乃欲以預爲自全之計。
恐亦未免自私云云
而終又結之曰見無禮君親
拱手坐視不敢逐者。
必此言之爲也。
其言極嚴正矣。
又曰不但元祐此事。
古君子之逐小人
往往有如此者
王曾之逐丁謂是也
 世子曰唯。
歐陽修
黨論八大家者。
全本乎。
臣曰朋黨論固好。
而自有朱子與留丞相書後朋黨論。
亦爲第二矣。
丞相書合四篇
發明朋黨之說。
無復餘蘊。
而先正臣宋時烈著箚疑。
釋其難曉處。
伏願取覽焉。
 答曰箚疑則內間有之。
大全無之
大全全秩入之。
而留丞相書付籤以入可也。
庚辰與弼善兪漢蕭,司書李宜哲入 侍召對
宜哲論紹述之義云云
(大槩以爲小人則欲紹述神宗
君子則欲紹述宣仁太后
)臣曰不然
神宗太后
不可分看。
紹述小人假托以禍君子者也。
若以事理論之。
改其弊法
所以善繼善述也。
神宗之志。
初豈欲亂天下哉。
只是挽回世道
追踵三代之盛耳。
不幸王安石所誤。
以至於此。
此正千秋志士之所共興慨者也。
嗣君者正宜痛革其爲小人所誤者。
進用君子程伊川者。
眞箇得三之治
以追成先帝未成之志耳。
如此然後可謂善繼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也。
正臣李珥之言曰當遵守遵守者。
繼述也。
變通變通者。
繼述也。
此也。
宜哲遽曰此說甚是
 答曰唯。
先正說在東湖問答耶。
臣對曰不能詳記。
大抵先正變通急務
一生喜說此語矣。
 答曰唯。
呂大防賢人
見欺於楊
畏何也。
臣曰此不但見欺也。
乃爲私意所蔽。
以致如此
元祐初司馬光變法也。
或曰日後有以父子之說進者。
禍將作矣。
毅然天若祚宋。
必無是事
朱子甞論此。
以爲幾於條理
其言近於聖人也。
呂大防則不如此
動於禍福之說。
要以自媚邪黨
此箇私意爲主於中。
故倡調停之論。
引用楊畏鄧溫伯之屬。
自取其敗。
寧不慨然
 答曰唯。
臣曰調停之論固非矣。
昨日 邸下亦以爲非。
而但當時半天下皆是煕豊黨。
若不調停而黜邪陟正則天下士大夫
皆將棄之。
此將何以處之。
 世子曰豈至於半天下乎。
臣曰煕寧以來
兩黨各立。
互相觝排
已過屢數十年。
天下士大夫
不入於元祐則入於煕豐。
兩黨之外。
無他議論
所謂半天下者
眞實如此
 世子曰然矣。
此乃大關節。
不可放過者。
調停則不可爲。
若不調停半天下之人皆將棄之。
誠可疑矣。
臣曰此等處常常思量。
所謂題目思議者可矣。
不爲調停辨別邪正
然後可以棄人
不然而欲爲調停則不半天下。
至於天下皆棄之矣。
何以言之。
夫道一而已
天下無兩是雙非之理。
若不是非
不辨黑白
正者亦用之。
邪者亦
用之。
則彼小人必將以爲我亦可以此道而行於世。
牢守不改。
抗衡君子
雖千百年决無歸正之理。
是則邪黨者。
皆將永爲棄人矣。
朝廷雖欲並用邪正
君子第一流則必不肯小人同事
退而不來矣。
其次則雖來矣。
旣與小人同事
未或浸浸然入於邪黨者。
稍久則必將全然小人同歸矣。
其不來者
朝廷不得用之。
而其來者同歸小人
則是將盡棄君子之黨也。
旣棄小人之黨。
又棄君子之黨。
豈非天下皆棄之乎。
今若大明是非
洞辨黑白
是而白者。
擧皆陟之用之。
非而黑者。
擧皆黜之斥之。
嚴立堤坊。
堅持不撓
則彼罪大惡極不可復改者。
無可言矣。
其次之爲徒黨者則自當漸次歸化
始而革面
終至革心
於是隨其革而漸用之。
稍久則無復所謂元祐煕豊之名目
而只泯然一色也。
洪範所謂會極歸極。
朱子所謂眞見蕩蕩平平之福者。
此也。
是則始雖似棄。
而終成不棄矣。
 世子曰唯。
臣曰雖名爲邪黨
其中豈無文學行義可取者乎。
但其本領已非。
不可以其文學行義雜用之。
故或朱子某人廉潔
不可不用
朱子答曰廉一己之事耳。
何足以救其利口覆邦家之禍哉。
又每以持平爲惡
濁之論。
所謂持平
調停之說也。
其與丞相書中所論。
無非此義也。
 世子曰唯。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