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鹿门先生文集附录 (自动笺注)
鹿門先生文集附錄
 行狀
  
行狀[任靖周]
公諱聖周字仲思
晩居公州之鹿門
學者因號焉。
我任系出豐川
中國紹興府慈溪縣人
高麗時有諱溫。
以銀紫光祿大夫
東來著籍
五世而爲御史大夫監門衛大將軍諱澍
是生諱子松
忠惠王時賊臣曹頔。
西河府院君侍中判三司事
著在麗乘。
二世勳業奕赫
遂爲吾東望族。
侍中生諱德儒
版圖判書豊山謚文簡
簡生諱球
入我朝爲參知門下府事。
自是世襲冠冕
五傳而至諱說。
文學重名
擢拔英試。
歷踐華要
中仁宣四朝。
漢城府判尹藝文館提學謚文靖號竹崖
文靖諱榮老
重試宗簿寺正
承政院都承旨
承旨諱兗
左承旨贈吏曹參判。
義伯號今是堂
方孝廟有大志天下
與一二臣密勿謀猷
當是時公以才猷器識
大爲上下倚重
六膺方面之寄。
平安道觀察使
吏曹判書
於公爲高祖
曾大父諱陞。
大父士元
俱以高才見重士友間。
不幸蚤年棄世
考諱適號老隱。
文章才學
一世
並時名勝
皆推以公輔器。
不幸蚤世
官止咸
公元前510年
判官
淑人坡平尹氏
曹正郞吏曹判書諱扶女。
寬惠淑愼
懿純備。
五男二女
公其仲也。
辛卯七月十七日卯時
降于淸風之老隱洞別業
姿容明粹如氷壺。
不妄啼哭
纔學語。
隱公敎之文字
一聞輒不忘。
三歲題壁上曰任某(少字獅同)腹中書五百字。
入見者奇之。
嬉戱言動有常
凡兒
疾聲急步
羣從兄弟同隊遊者。
視公爲行止。
稍長自知勸學
不假敎督
敦仁孝悌
無過誤。
隱公甞曰此天生學者也。
吾家者必兒也。
十餘歲已知有聖人之學。
癸卯春手摸大聖像。
奉安所居之樓。
晨昏與羣昆弟
正衣參拜
退則定省之外。
閉戶讀書
繩行矩步
儼然成德氣像
少時自爲叙曰年十六時。
因看翁語。
有省知天人合一之妙。
大志立。
盖其好學慕聖。
自幼粹然者。
天姿之高。
自然近道也。
若夫知人所以爲天。
卓然聖賢自期待。
則自十六始也。
過此以往
念念于此
天下無以易其好焉。
歲乙巳隨老隱公任所
咸素以聲妓稱。
未甞一擧目。
題其座曰不如道心無妓。
願學堯夫目遠邪
然有宴集
長者有命
公亦不爲厓異。
只是泰然若無是事也。
丁未隨歸京第。
祖妣李夫人無恙
公元前553年
隱公昆季比屋而居。
公惋愉左右
愛敬俱至。
深得諸堂歡。
戊申春老隱公諸孤
號擗如不欲
旣葬。
李夫人慮其病。
肉汁
公辭不獲
然食不忍嚥。
涕流相屬
每飯如此
傍人爲之泣。
己酉春伯氏慈闈淸州玉華㙜。
饋奠晨昏之暇。
謝絶外事
日與羣兄弟學者
講讀遺經
潛思力究。
造詣日益深。
甞曰讀書明理
將以行之也。
行之之道。
莫先於家。
乃與伯氏議倣溫公居家儀作笏記。
遵以行之。
於是閨門之內。
禮儀興行
有成法。
鄕隣傳誦焉。
尙記幼時每正至朔望
諸兄弟及諸嫂若姊。
昧爽盥櫛
正衣冠就慈闈
北向東西立。
丈夫再拜
婦人四拜訖。
就坐
申氏姊兒時讀諺譯誡辭。
琅然猶在耳。
然後婢僕於庭下。
左右叙立。
再拜
奴名已良者又高聲戒婢僕辭(諺譯)。
再拜而退。
餘日則只丈夫行禮
長者揖少者拜。
尊丈之前
自名不稱我。
出入必起。
長幼有序
男女有別
吾年六七歲。
能解此義。
不敢近諸嫂傍。
婢僕亦知禮義爲重。
闘詐漸變
若行之久遠
引而伸之
其所未備。
則庶足以一家善俗
世人模範
惜乎。
後來東西離析
靡有定居
禮遂以廢。
公每說及此
以爲恨。
癸丑承慈意。
伯氏赴司
公元前547年
馬試。
鬼神問。
並占高等
考官趙公明履取公作置首。
久猶稱善。
如誦己言曰。
大儒不能也。
公有先憂後樂之志。
每謂後世用人
專由科目
雖有伊傅之才。
非此無以行其志。
故於大科
亦有時勉赴。
天下事。
三代經界貢擧禮樂刑政
以至漢唐宋我國之制度文爲。
不理會融貫
辨其得失
甞論當世之務曰世級雖降。
無奈何
而使明道當之。
豈不挽回三代之治乎。
公明睿之姿。
得之於天。
而窮格之功。
又能直造其妙。
見處忒高。
一洗東儒口耳之陋。
一時同志之士。
如櫟泉宋公明欽
其弟閒靜堂文欽渼湖金公元行,雲坪宋公能相,涵一齋申公韶,止庵公亮諸人
推重以爲可及
甲寅携思傳獨入華陽山中。
靜坐五十日。
熟複硏精
疑義一卷
師友見者皆服其透悟
然公於晩來
自謂於首節大源處。
猶有未了案。
遂改其說。
丙辰冬
又與宋氏諸賢。
大學懷德玉溜閣。
小冊子
所得
更迭書之。
朱張呂三先生知言疑義
鉤深入微
弗得弗措
自是析理命辭。
頓益超詣
公於平日
每言是會之樂。
而自謂得力多云
是會也每昧爽而起。
侵鷄而寢。
一日夜分
諸公不覺爲睡所困。
覺見公兀然讀書
公元前544年
出金石。
雲坪宋公嗟歎謂公曰收殺吾輩身後事者。
其唯公乎。
其後諸公先後淪沒
獨公享八耋之年。
此雖公精力過人
而亦見其學力之深。
志氣淸明也。
丁巳冬
奉親移寓驪江
伯氏在淸峽。
公代幹家務。
隨分課農
以盡菽水之歡。
以其暇日
與閔蟾村,金渼湖諸公
講學不撤。
道義砥礪
公於淑慝朱紫之辨甚嚴。
常惡朴相世采之爲人
朱子論煕豊元祐黨事
屢書辨質於閔公
書凡屢數百言
時朴集初出。
心術隱微
人莫有辨之者
至公書出。
到底劈破。
眞贓畢露
閔公亟稱之。
以爲大有補於世道云。
癸亥春
又自驪江移于京口
京師之學士大夫
莫不願一識其面。
庚午調爲翊衛洗馬
壬申侍直
公雖以蔭
侍講諸人
推讓公。
責以補導之任
公亦竭誠盡忠
知無不言
莊獻世子傾心聽納
羣議異同
多折諸公焉。
癸酉叙升宗簿主簿
水部郞。
甲戌太廟令出爲任實縣監。
縣在遐方
猾民殘。
素稱難治
公明仁恕
剛嚴
爲政視民如傷
正己格物爲主本。
常言文翁之化尙矣。
諸葛蜀之法。
後世不可廢。
又曰吏隷亦吾赤子也。
而後罪之可也。
至日揭條吏廨。
曉以滌舊圖新。
盡心
公元1696年
公之意。
且曰不悛者罔攸赦。
於是吏有犯科害民者。
痛繩不少饒。
縣舊有補民廳者。
歲收米租於民。
以補經費
爲邑鉅弊。
公悉心經紀。
鳩財數千。
鄕約契中。
朱子社倉法定條約
斂散取剩。
以防民役
盡除其所收。
其他如量後陳等。
流來爲民瘼者四五條。
一皆釐革。
與爲經遠之圖。
民到于今受其賜。
又制爲養士之䂓。
擇邑之俊秀
輪番居齋。
陶庵李先生道峯學䂓
一再會講。
公親爲正句讀
解釋經旨。
諄諄敎諭之。
每謂學者曰。
天之所以生人
人之所以爲人
不過曰仁而已
求仁之道。
固非一端
而其要又在讀書明理
躬行其實而已
養士齋曰君子堂
諸生諸君只知科擧之爲重。
而不知道義可樂也。
取程夫子君子儒爲己之語以名堂
庶幾遊處於是者。
顧名思義
惕然改圖也。
諸生始而疑。
中而信。
終而心悅也
出入是堂者。
循循雅飭
湖學之風焉。
公以補治善俗
莫美於鄕約
而莅任未久。
上下未孚
且値荐荒。
有意未暇
至丙子秋
始與鄕之父老
實心講行之。
一年吏民之舊號難化者。
亦能知罪之可恥
善之爲貴。
詞訟浸簡。
獄囚屢空
公嘆曰斯民也果三代遺民也。
旣而公治簿將歸
邑之人士奔走
遮留
不能得。
爲之磨巖頌德
以寓桐鄕之思焉。
公事親有至性
大夫年高寢疾
公非公務。
未甞離側。
親意所存
必先承奉
不計難易
伯氏兩妹二弟官次
間則怡愉
一堂
務悅親志。
丙丁之間。
伯氏叔氏不幸相繼而沒。
先是乙丑冬
公喪第三弟。
每念其奇才異質
枕淚常沾。
至是號慟
無世念。
遂不樂於官。
戊寅春板輿鹿門
居無何大夫人示憊。
公數月不解帶
甞藥進饍
必躬執焉。
是年冬
竟至大故
公已向衰多病。
居喪盡禮
一如少日
仍廬于墓下。
日上塚拜哭。
祁寒盛暑不廢。
丘嫂孀居無以饋奠
且自平日奉養于家。
三年之內。
仍奉几筵
視之誠。
哭泣之哀。
終始如一
時有白燕巢于幕
以爲孝感所致焉。
壬午當宁正位東宮
擇可輔導者。
首除公衛率。
大臣交口薦于朝。
以爲禮學行。
當世無比
委任責成
可之
召見公。
奬以有山野氣像
且令盡心匡輔
承命感激
不敢言退。
且以今日悠悠萬事
在於成就睿學
春坊諸公
殫誠啓沃
每當進講
宿齊預戒。
開陳明切
邸下爲之動聽
當時有眞講官之稱。
歲餘以疾遞。
癸未櫟泉宋公被召
聖眷隆摯。
至有臨軒十使之擧。
士友之爲櫟翁計者。
皆曰不如不出。
公獨勸之行曰儒者出處
自有平正道理
君命敦迫至此
而終不動。
沮溺之爲也。
可出而出。
不遇則歸。
吾之去就
豈不綽綽然乎。
後每言儒者赴召
且當誠正學唐之治
積誠感動可也。
櫟翁當日事。
建白眞切
進退醇正
可以有辭萬世
而但急於辭歸
進言差驟。
有犯於交淺言深之戒耳。
識者服其
丁亥太倉主簿
乍出卽歸。
己丑復拜衛率旋遞。
庚寅又爲司饔院主簿
辛卯春出宰楊根郡。
居官爲治。
一如任實
時郡有三大弊曰。
大小公役
官無雇馬。
而擾及閭里也。
三稅上納
無船可運。
而公生事也。
曰峽民大米
非其土任。
而謬例徵賦也。
公到則詢訪
爲之區畫通變之。
立雇廳設官船革米徵。
措置得宜
久而無弊。
楊民大賴焉。
公歸後有過龍門江
船人曰此任侯船也。
民情可見
權勢家勒民爲私賤。
前後聽理者畏其焰多右袒
公察其寃。
書判以與民。
方伯送人微示左右意。
不爲動。
癸巳移判全州府。
以前倅仍任旋遞。
尋拜榮川郡守
甲午除司導寺僉正。
軍資監正
並不赴。
拜成川府使。
始老隱公幽宅權厝楊州之重興洞。
距鹿阡先妣墓將四百
里。
公常恨其力絀無以遷祔
至是曰老不知止。
可厭也。
而親葬大事
何爲不蹔赴。
二旬
有慶再觀者受人嗾。
經術有餘治官非所長。
啓遞公。
於是物議藉甚
諫長李碩載上章頌公前後善治狀。
臺臣誣罔之罪。
請罷職。
允之
當是時。
成之人士如失父母
旣請借營門
裹足京師
將訴于備局。
於是老少咸集。
遮還公輿。
夜環圍相守。
公爲留一日。
發健校麾斥而出。
相率送之境。
揮涕而去。
有問公行德政
一旬之間。
致西民如此
公笑曰偶然耳。
亦至愚者神。
知吾有愛民之誠。
故意或有所濟而耳。
又曰使余期月久者。
未必實利及民。
爲之兆則亦優矣。
公旣還杜門却掃
潛心聖學
求所未至。
駸駸造化之源。
而不知年數不足
愛君憂國之誠。
未甞須臾忘也。
每朝一令之下。
善必喜動於色。
或聞有闕失
輒憂形於言。
忘身之爲草莽士也。
癸甲之間。
余忝桂坊
公聞胄筵講說
蹶然曰吾東方億萬太平
基於此矣。
馳書余曰睿學之出尋常
古帝王家所未有也。
爾其積以誠意
悉心輔導
如明道學養賢等箚。
伊川太中及十八上仁宗等書。
常常陳說
有若茶飯
庶幾下曉
公元前553年
聖訓之必可信
三代之必可復。
異日堯舜事業
居然爲眞當下
而安知不於吾身親也哉
愛戴之誠。
期望之大。
至此
己亥秋
正言李亮載希當路旨。
論公與逆魁啓能善。
語甚慘。
禍將不測
不允
連下亟停之敎。
事遂寢。
家人聞報。
遑遑若朝夕待變。
公笑曰死生有命
憂懼可免乎。
夷然無幾微見。
寢食講論平日
雅愛東關溪山之邃。
且與申姊爲暮境歡。
壬寅春
室入原州山湖
五年復返鹿門舊第
畢命之意也。
公至是精力不衰
學者講說不倦
或至夜分
子弟有以保嗇言。
我自樂此耳。
戊申正月十七日
忽患泄。
轉成浮脹。
竟以三月六日易簀
享年七十八。
是年五月二日
葬于文義縣里丑坐原。
孟淑人墓同兆而下數步。
將待利年合祔也。
前後凡四娶。
元配卽孟氏。
新昌人淑輿女
次宋氏。
津人洛源女。
次洪氏。
南陽人晩昌女。
不育
次成氏。
寧人道源女。
四男二女
男長照。
二夭。
煦年十六不勝喪。
女長李容載妻早死。
次金在瓛妻。
夫死飮藥下從
照娶李敬模女。
載常
戴常一子一女幼。
煦出爲叔父後。
李亮模女。
又無子。
以戴常爲後
容載妻有一女
兪漢
壻。
金在瓛妻有一子幼。
風儀端凝
精神內蘊
眼彩若將射人
生稟絶異
志道用工專。
精思力踐殆六十年如一日。
充養之至。
神定色夷
言有物而行有恒
道理浹於肌髓
忠順達於面貌
及其門者
飮醇醪。
賢愚獲其益。
平日所甞不悅者。
考其私。
未有不以公爲誠信君子也。
性明通易直。
襟懷灑然
平居恂恂不喜雌黃
遇事邪正
一言剖判
人莫能奪。
日用之間。
善利之分。
便觸手作兩片。
一直做去曰。
天下事非冷水熱湯
安有中間溫吞煖底乎。
又曰眼前物事
只是這箇而已
如是
不安於心。
兒輩枕衾不正
訶曰如此可也。
此等處亦有至善道理
公姿本寬仁
而顧晩益剛克
持論處事
堅確直截
絶無依違苟且之私干其間
此則公獨覺之進。
而抑小弟嘿察而心服者也。
世之論公者。
徒見其生質高明
問學精深
操履醇篤
而未悉乎晩年造詣之和嚴兩至。
德宇渾成
藹然春風之中。
自有斬釘截鐵底意。
則又烏足知公云乎哉
居官不樂赫赫聲。
爲治淸不至介。
不至皦。
惟務循理盡分
一本至誠惻怛
長於籌度
濟以謹密
以故驟瞷其政令施措之間。
若無以大過人者。
歲計之。
利及
民邑則類非世所稱長於吏才所及也。
前後爲道伯者咸敬重之。
或有眞學問之歎云。
同氣友愛篤至
伯氏嚴父
伯氏風痺
屢月沉痼
焦心救護
隨事殫竭
伯氏微事激惱
卧而不言
公憫蹙坐戶外不敢退。
伯氏開釋然後乃已。
甞往省元氏姊。
屬遇債家臨門
徵督甚急
公卽解所乘馬以與之。
姊於晩來
尙道伊日事不已
申姊有女士識行。
奇愛之。
常曰吾家姙姒也。
程氏女不足多也。
一日臨産昏絶不省事
先妣抱持焦泣。
公不忍見。
外舍嘿祝。
不覺手捫所坐欞。
少間又入又出。
如是者三。
俄而姊順娩。
大喜
始覺手掌痛。
視之皮盡脫血見。
其至愛出天類此。
季母窮獨無賴
公奉于家。
之如母。
盡其忠養
季母忘其無子之慽。
及喪哀痛甚至
季母病中有所思未及進者。
後遇其物。
嗚咽不忍食。
兄弟之孤若己出。
婚嫁盡意
家故貧。
資裝無缺焉。
諸女又忘其無己之親也。
居家遵禮節。
不以急遽苟且而變其常度
戒子弟曰人之所以異於物者。
以其有禮節也。
人而無禮節。
禽獸奚擇焉。
仍誦古人一失夷狄
再失爲禽獸之言曰。
眞際語也。
諷詠久之
學者爲學之要。
曰須先立志
亦須於源卓然
見。
方知吾性之眞可以爲聖而志乃可立
其所淺深
在勉不勉如何耳。
又曰學者不可不一大肆力。
以立基址
向後自有無限好消息
吾於某年讀中庸巖棲
某年讀大學玉溜
至今受用
不至墜墮。
賴有此一著耳。
常歎世無有志之士曰。
一此不已
道學種子
其殆絶乎。
有言後生有好志。
後生美才
公心誠喜之。
不啻若自其口出。
子弟慈愛異甚。
而至關是非得失
必䂓之以正。
導之以義。
務使當道而後已。
子弟勤學業者則輒奬以進之曰。
其進未可量也。
余自稺蒙。
一受公鑪錘
居然白首矣。
根性鈍懦。
未足策勵向前
少答塵刹
若其粗知爲學之方。
不墮於世儒記問之陋。
則是誰之賜也。
每念公見余善病則曰當今人才眇然
有蘊抱者尤宜自愛
或有一得之見則曰儘明透。
非吾所及也。
顧余之愚。
寧有彷彿公所言。
而猶復云爾者。
盖亦出於奬進之意也。
公甞勸余致力於羲經曰。
士而不熟於易。
無以精義利用
何不於我乎一來共業也。
余固心識之久矣。
而承當不過
至于今。
獨抱殘編
自不勝其涕無從也。
噫。
公於奉先之節。
誠敬備至
病東俗之忽於正祭
謂祭不貴豐而貴其以時
重峯已行之事。
公元前438年
後學之可法也。
遂爲之簡其品數而立定制
宗孫之貧無以爲禮。
竭力助需。
而行一年兩時之享。
以爲久行無廢。
四時之祭。
可以漸復也。
其在東峽也。
家廟隔遠
無以哀慕之誠。
朱子支子在遠紙牓行祀之訓曰。
可以無悖於禮之變。
而粗伸其情私
每於考妣諱日
精白備具
祭以紙牌
時公年已近八耋。
自致齋日
齊明整飭
盡其著存之誠。
過祀之後
終夕悲哀
袒括初。
情動傍人。
戊申元月廿五日
卽老隱公下世周甲也。
新正以後
公淚幾不乾。
命照曰吾雖病。
幸而小間
必往與祀。
爾其束裝而待
及其終不得往則當其日。
達曙號痛。
病益添。
以至於莫可爲。
嗚呼
天之禍吾家於是年。
一何酷也。
公於書無所不讀。
其讀也必優柔厭飫
日知而月無忘。
體玩於字句之間。
默會言意之外。
溯其源而直窮到底
反諸流而各極歸趣
以故聖賢立言本旨
義理自然實體
類皆渙然氷釋
怡然理順
不見強探力索穿鑿傅會之意。
於易尤煞用工夫
益篤好。
芻豢悅口
每日枕上
魯論輪複諷誦
易簀前數日。
猶能默念不錯一字
甞謂學易者當以本義爲主
若其義理充足
離不得程傳。
廢一不可
學者
公元前436年
立言
欲待所見益進
惜乎。
其終未果也。
散見遺篇者。
率多至言妙論
間有前人所未發者。
羽翼聖經
嘉惠後人
亦豈曰少補之哉。
我東禮學
至沙翁大備
而猶於節目之間。
或有所未盡釐正者。
公乃參互考證。
逐一辨明曰。
祥後祔祖。
朱子家禮
雖用俗制。
而晩從橫渠議。
以祫畢入廟爲禮之正。
今依朱子定論
於吉後直入正爲是
曰追後服喪。
練祥二祭
久成禮訟。
而五六年几筵
斷無是理。
今依小記祭不爲除喪之文。
祭當屬死。
而生者變制
服喪日別行爲是。
曰父卒則爲母。
䟽家不勝其紛
後賢未有畫一之論。
而律之於禮。
參之人事
卒字只當以父喪屬纊爲斷。
長子三年
䟽說雖有嫡嫡相承之云。
而傳文正體二字。
明是就長子言。
則不宜拖論於己禰以上
只當長子正體不斬爲斷。
曰祥而縞冠禮也。
白色也。
朱子於詩素冠註。
偶失照檢。
引䟽黑經白緯之文。
後人不攷而承用之。
當從古禮祥後網巾制用白布無疑
斬衰練變之緝邊布帶。
雖無經見
而服以哀殺。
禮貴漸變
衰裳之受功。
絞帶之變布。
傳䟽諸說。
推以義例
可據無疑
其他如童子服遞减
在古無據
當服本服
朝夕哭奠
作兩項。
於禮不合
當爲一事
玄纁之實于盖中。
爲若親授
則不當奠于柩傍而反乖禮意。
生死之或傷或弔。
本爲致辭
則不以不知死而弔生無哭。
父主庶婦喪。
非禮之正。
爲妻杖禫。
當依經文
五代承重
禮雖不言
傳重有自當爲服斬
如此之類。
又六七條。
考據明白
得義理之正。
一時知禮之家。
多是其議而從之者
公以朱子之於禮春秋
未及有明訓。
千古恨
晩年思欲著說。
追補晦翁未了之業。
旁及於諸經之凡平日未盡融會者。
病革時猶諄諄也曰。
吾於經義
費了死工夫
自量精力尙有可爲者。
賴天之休。
假余六七年光陰
庶幾自力竿頭
小酬聞可之志。
未知這化子處分如何耳。
愀然久之
公自少有舜何予何之志。
年十八時讀心經後論
籤其下曰道無時而可泯。
無時不傳
雖生乎千百載之下。
能因其已成之敎而實下兩邊之功。
日新其德。
而後已。
夫子之望。
未必不待我而副。
此道之統。
未必自我而傳。
又與金渼湖書有曰近於日用間益覺有不可離者存焉。
謹獨二字尤爲切實
古人所以心廣體胖
以至於參天贊化育。
都不外此
眼中見得了了
而只於自己分上
未便有得力處。
自任之重。
見道之切如此
年大事天二字於所坐之前楣。
蚤夜對越
一日謂余曰聖人義理之識。
工夫到時自可無憂
至若昆蟲草木卑事賤技之類。
則有難盡曉。
聖人無所不通
於此不得不程子雷起事處之。
不足以此不可以作聖。
盖公於向上之功。
已到八九。
作聖路頭
只在眼前
故其言自不覺也。
朱子甞擧某僧念傳道無人
中夜痛哭事。
而歎其眞切
康節經世書。
題其面曰堯夫呈堯夫。
公又甞擧此而歎曰吾雖不敢妄擬前賢
講禮解經
往往有無此語此理便闕之意。
而誰知之者
只成覆瓿耳。
晩來所述目以覆瓿以此也。
公於講學之際。
了無務勝自私之意。
終日辨爭
屢牘往復
而公剴切
辭氣雍容
苟或寸長在人。
平生所主張者。
卽改不少吝。
於擇理旣精之後則雖擧世非之。
而亦不顧也。
公於人物性之辨。
少與櫟泉渼湖諸公
一主三淵翁均五常之說。
以爲物則體全而用不達
已矣年三十六七歲時
因讀孟子生之謂性章而大覺其誤。
潛心默究十餘年。
大源洞徹無礙
然後盡棄前見
著爲成說
旣又馳書諸公
有曰吾輩舊說。
非不敏妙可喜
而顧太無曲折
只好隔壁聽
未達一間者也。
又曰孟子諸性字。
同是一性
同是本然之性。
若以犬牛人之性。
作氣質之性。
而分貳於性善之性。
終不成文理
終不成道理
又曰中庸盡物性之性。
盡人性之性。
明明德於天下
盡人之性。
穿牛鼻馬首
爲盡牛馬之性。
盡人物之性。
所謂敎。
程子所謂天命至於敎。
無加損焉者是也
今若謂人物之性同則盡物之性一句說不去矣。
又曰明德全體。
五常全體
非有二也。
今曰禽獸無明德全體。
而有五常全體
是則心偏性全。
心小性大
惡心善性
均爲外心論性。
性便騰空去矣。
然則禽獸之心。
不得性情乎。
又曰一原本然之體也。
萬殊本然之用也。
體用一原
本末一致
程子萬物各具一理
萬理同出一原
旣曰同出一原所謂萬理者。
本然而何
又曰合而言之則通天一性
理之一也。
分而言之則萬物各一其性。
分之殊也。
雖曰合焉。
一之萬者俱焉。
雖曰分焉。
而萬之中一者包焉。
實非有二物也。
公甞以是屢言于諸公。
諸公株守舊見。
未有契。
或疑之以認氣爲理
慨然吾道之孤。
自古
吾將抱遺經而竢百世乎。
公又甞論聖凡心不同之非曰此與均五常之說。
均爲
理氣二物之病。
若其使孟子人皆可爲堯舜之旨。
歸於空言無用
而沮人作聖之志。
必此言之由也。
其與人書有曰人禀五行之正且通者以生。
故方寸空通。
卽此空通。
湛一全體
呈露昭著
與天地本通貫爲一。
其有不齊者。
游氣成質之際。
不能渣滓之雜而耳。
湛一本色也。
湛一本色
須於未發時認取
又曰心是湛一神明而性其德也。
大抵遍體氣質
遍體湛一
神明而纔動則便由方寸作用
氣機一動
渣滓用事
湛一本體
便被所累。
心與性亦皆受累。
雖曰受累
不過一時之累。
淸水之爲泥沙所汨。
水止泥沙帖伏水之自如也。
心靜渣滓屛息湛一心與性。
亦皆依舊純一耳。
所謂渣滓者。
如泥有形之物。
雖曰帖伏
而根脉自在
須更以陶翁陰晴之說。
合而玩之乃盡。
又曰人之所得以爲心者。
天地生物之心。
朱子所謂不得其所以生者。
以爲一身之主。
而與理合一者也。
不以在天而有餘
不以在人而不足
此安得有淸厚薄之可言耶。
又曰鏡鐵精粗之喩。
南塘迷繆
明德分數之說也。
虛靈氣禀所指各異等
種種差互
全在此四字
夫麁鐵之明。
照則照矣。
能如
公元前553年
精鐵之明。
照得不爽乎。
虛明氣像影也。
心氣本色實也。
未有不同而影同者。
虗靈本體
依舊汚雜
雖欲力斥分數之說。
人孰信之。
又曰朱子程子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曰。
皆善而流於惡。
其釋才字。
亦曰人之能曰發於性。
則是其以氣質之性。
就發後言之者明矣。
翁曰心之虛靈
不拘氣質
(擊蒙要訣
)又曰人雖至惡者。
未發之時無不善。
纔發便有善惡
其惡者由於氣禀物欲拘蔽
(聖學輯要
)此則翁之意又可知矣。
南塘欲就未發大本上。
以單指者爲本然之性。
兼指者爲氣質之性。
而乃曰單指兼指。
只在一時一處
所謂兼指之性。
氣質善惡之性也。
則正程子所謂中元有此兩物相對而生者也。
爲善惡混甚矣。
何異於荀楊之見乎。
曰若如彼說則氣禀本色
自如方寸
而特以未動故謂之不用而已
然則駁濁靈㙜上。
可安純善之性。
子思未發之
不得通聖言者矣。
自由,求,夷,惠。
以至桀跖
未發之體。
有萬不同
何以天下大本乎。
又曰南塘謂心雖駁濁。
無害於此性單指之善。
夫判心性二物
聖賢所不言。
惡心善性
理之所無。
設有懸空太極徘徊上面
無心可弘。
干我甚事。
須幷與性善
字而反案。
乃可耳。
大抵理氣心性之說。
自經程朱
發明無餘。
大煞顯煥
惟其爲說。
或對證異指。
或隨叩異應。
故苟非嘿識妙契大道之源。
而尋流逐影於句語之末。
則鮮有不執言迷旨。
滯於一隅
故高者騖於虛遠
卑者泥於形跡
各執所見
莫之相下
一則曰氣偏不害理全。
而謂人物性同。
是固看氣字輕。
至論凡心同則曰心惡性安得善。
則又占氣分反重。
一則曰氣偏理安得全
而謂人物性異。
是固占氣分重
至論凡心異則曰心惡不害性善
則又看氣字反輕。
要皆於源頭處。
不能無一膜之隔。
故其言不自知牴牾如此
而卒不免爲同浴之譏也。
若公之說則不然
以爲理氣同實
心性一致
理氣不可分偏全。
心性不可分善惡
謂之同則非但理之同。
氣亦同也。
謂之異則非但心之異。
性亦異也。
安有理氣混融者。
而或離(人物性同聖凡心異)或合(聖凡心同人物性異)。
定于一耶。
甞愛程伯子只此是道。
器亦道道亦器之訓及朱夫子元亨利貞生長收藏
而以一以字狀心一段語曰。
須著如此說。
方是玲瓏穿穴
顚撲不破
盖公上面精妙合處
見得眞切痛快
故其爲言橫竪周匝
川流敦化
隨處融脫。
足以盛水不漏
聖賢之言經傳之旨。
參互會通
無往不合焉。
嗚呼
眞可間世之姿。
內聖之學矣。
聦穎出流。
而完養有素
眼視心力
末年不少减。
尋常燭之書。
多細如蠅頭
一字放過
至於義理精深
文字浩瀚
少壯心氣未易領會者。
便直前廝殺
擧無一失
有時塊然一經不窺戶外者數旬。
或曰有是哉。
公之嗜學忘身之老也。
公笑曰正以其老也。
分陰可惜耳。
甞謂人言年衰聦明亦衰。
讀書無效
而自吾驗之。
不然也。
聦明無遜於往日
思索則反或有勝。
自檢工夫
近年以來
長進幾格地步
人患讀書不能實用其力耳。
苟能用志不分
實心下工
豈有老而不進之理乎。
末疾沉淹之中。
余請曰卽今精力亦可以講學否。
欣然曰此事今亦優爲之。
終日不疲也。
自言自少時浮思雜念
晩益用力涵養之工。
每見讀書應事之餘。
正襟瞑目而坐如泥塑人
移晷不動。
平日若不出口
而至與學者論說義理
縱橫劈劃
毫分縷析
滔滔不竭
使聽者娓娓而不知倦。
常言學者窮理見得事事物物有箇至善
然後涵養這箇體立。
乃可以做大本
而爲賢爲聖。
可以與議。
不然而徒事涵養
便養成箇黑窣窣
底體而已
何足爲應萬事之本。
而如聖人動容周旋中禮乎。
此盖爲厭煩徑約者發。
而公所養所學。
於此亦可見也。
爲文贍暢明白
不假藻飾
詞彩粲然可讀。
尤善論理談經
精義所在
有時不經意
立就數百言
而辭約意盡。
無容更議
儘乎有德者有言也。
平生朱書
用力最深。
甞以感興二十篇
爲學治心進學之要。
諸家註解汗漫失旨
遂爲之折衷
而間附己意。
名以集覽。
小學本註見於何氏集成
讀者未察。
不知其爲朱子筆。
乃與閒靜宋公考檢摭出。
爲別本。
並行于世。
朱子周易本義
從呂氏本。
反古經十二編之舊。
而永樂大全王弼合傳義爲一。
後學不復知朱子本意
公病之。
考據朱子諸說而更定之
宋公亦與公見
不謀而同
其所撰次
若出一手
人異之而猶未之信也。
後得燕本古易。
果如兩公所正。
尤翁朱書箚疑。
乃其草藁梳洗者。
遂翁諸賢未及修整
以成楚山付托之意。
公思欲追成之。
手錄本箚於大全書頭。
而未備者補之
未盡者釐之。
十數年功訖。
目之曰箚疑補。
於是乎微辭奧旨
片言隻字
開卷瞭然
如指諸掌
而尤翁之爲朱子爲後苦心血忱
可以
遺憾矣。
而公自視欿
或恐其考證猶未至。
至臨眷眷焉。
嗚呼
公以絶倫之姿。
邁古之識。
貫天人之妙。
志挽唐虞之隆。
天之篤生公聖明之世者。
若不偶。
而顧始焉沉詘於郡邑
繼又棲遅山樊
而卒之之德之業。
全體妙用
隱而不見
倐然大化爲徒。
不免昭代佚民
而貽千古志士之恨。
噫嘻此何理也。
盖甞思之。
天地易簡之道。
堯舜得行
堯舜精一之心。
孔孟而得傳。
孔孟開之功。
程朱而得明。
若夫程朱訓釋發揮之旨。
不能無待於百世之後
則天之付公以精純睿之姿。
又使不遇於時
而投諸林泉寂寞之濱。
使之專意優游道藝之塲。
沉淹於問學之地者。
有以也。
故其眞積之工。
晩益沛然有裕
融液周徧
棼然亂絲之手到卽理。
砉然肯綮迎刃自解
發之於師友講難之際。
見之於佔畢記述間者
莫非發明性命大源
表章義理極致
使兩夫子訓釋發揮之旨。
煥然益明於世。
幾無餘蘊。
而後學之執言迷旨者。
庶可以有所折衷矣。
嗚呼盛哉
妄甞上下尙論
猥加題品
具殆龍門純臣考亭隻眼也歟
少遊陶庵門。
先生每見公講說曰此操戈入室也。
論學者見
分明
必擧公爲言
渼湖金公亦每服公見透徹曰。
昔惟吾祖農巖公說到此。
吾輩十駕難追也。
李公敏輔伯訥。
於公沒馳書相弔曰。
德懿道學
我國數百年
固有諸賢。
若其見理精微則惟先仲氏而已
後之欲知公者。
於此數言。
其庶矣乎
嗚呼
余則朝暮人耳。
誠恐一朝溘然
不能一言一行
而所著文字湮沒不傳於世。
使千載之下。
不復知東國任鹿門先生
吁是誰之責也。
遂爲之編修遺集二十六卷
活字若干本。
士友共。
因又略記公事如右
以付卷尾
而直是學識謏淺。
筆力斷澁。
不足以善觀善言。
中歲以前
年輩相懸
知覺愈昧。
無以詳其一二。
何足以闡公之幽而稱公之實也哉
噫其可悲也已
公元1794年
崇禎三甲寅端陽日
季弟靖周謹識
鹿門先生文集附錄
 跋
  
鹿門集跋[任焴]
右我從叔鹿門先生遺稿也。
先生早年志學
老而彌篤。
蔚然士友推先
平生著述甚富。
易簀後數年。
季氏公宰湖邑
喟然嘆曰吾仲氏道學文章
不可無傳於後。
於是竭力活字
裒聚遺文
釐爲二十六卷
小子跋其尾。
嗚呼
先生問學透悟
踐履純篤
夫人可知
若其造詣精微
末學淺見所可蠡測
小子議何敢到。
獨記夫癸甲之間。
先生僑居東峽也。
小子以隣邑之宰。
時承警欬於空山寂寞之濱。
造門屛。
階庭蕭然
閴若無人
惟滿床經卷
堆積左右
先生玄冠縞衣
整襟危坐
肩背竦直。
儼然泥塑人
令人肅然起敬
鄙吝自銷。
及其卽之也溫。
而又不覺春風坐在。
吾與點也之意。
先生年已七十餘矣。
戒懼臨履之工。
愈老愈嚴於幽獨之地。
英華之睟盎於外者如此
非得之深養之厚。
道成而德立者然乎。
至今思之。
猶覺餘薰襲人
聊識此。
俾後之覽者。
庶幾先生於全鼎之一臠云。
公元1795年
崇禎三乙卯五月晦日。
從侄再拜謹書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